建筑结构课程

2024-05-10

建筑结构课程(精选12篇)

建筑结构课程 篇1

建筑结构课程是工业与民用建筑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课, 通常包括土建工程中的三大主要结构形式:钢筋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钢结构, 还涉及地基基础和抗震构造的部分内容。本课程是一门设计课, 要搞好工程结构设计, 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 还须综合考虑结构方案、结构选型、截面尺寸、材料选择、构造要求、经济合理和施工可行等, 需要综合性的能力。所以, 要想学好该门课程, 并不是件很容易的事, 下面笔者就此谈谈自己在十多年来教学过程中的一些看法。

一、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兴趣

近几年来, 中专学校的学生基础很差, 还有很多学生是已经在社会上工作了一段时间又回到学校重新来求学的, 他们大多数对学习没有兴趣, 计算能力较低, 提起学习、计算来, 脑袋就发胀。而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是需要做大量计算的, 与学生的实际情况产生了矛盾, 使学生对这门课望而生畏, 更别提产生兴趣了。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发现, 如果按课程设置内容的前后顺序教学, 学生听课是昏昏欲睡, 经常躺到一大片, 于是我改变传统的教学计划, 从第六章开始讲起, 让学生先设计单向板肋梁楼盖, 告诉学生说这是让咱们自己来进行的设计, 从现在开始我就教你们设计人员是怎么设计出梁和板的, 学会这些你出去工作就可以挣钱了。一听说要进行实际操作, 学生就有了兴趣。于是我从板的设计开始, 一步一步教他们怎么做, 在教他们做这些内容的同时, 也就把前边第一、二、三章的内容穿插进去介绍完了。这样做和以前的教学方法相反, 以前是学完理论知识再进行实践操作,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理论指导实践, 而现在是实际操作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 再从理论上找原因、找答案。这样做的好处是使学生对《建筑结构》这门课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一旦有了兴趣再学习就很简单了。

二、让学生明白该门门课程的答案不是唯一的

建筑结构作为一门设计课, 就像服装设计, 虽然用的是同一块布, 但不同的人设计出来的结果是不相同的。例如:已知矩形梁截面尺寸b×h为250mm×500mm;由荷载产生的弯矩设计值M=150kN·m;混凝土强度等级为C20;钢筋采用HRB335级钢筋。求所需受拉钢筋截面面积As。这道题经过学生计算, 得出As=1328mm2, 在选配钢筋时可以选择3B25 (As=1473mm2) , 也可以选择4B22 (As=1520mm2) , 这两种选配结果都是正确的。再有将角钢与钢板以角焊缝连接时, 可采用两面侧焊或三面围焊或L形焊, 焊接形式不同, 最后计算出来的角焊缝的长度当然也不一样了。所以在讲课过程中, 告诉学生要改掉以前的习惯思维, 不能因为他们相互间设计的结果不同就否认自己的成果, 让学生分析他 (或她) 与其他同学不一样的原因, 是设计方案、选型等不同造成的?还是计算中出现错误而造成的?如果是前者, 则要予以肯定, 让学生大胆设计, 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与想象力。

三、让学生对该门课程中的构造要求加以重视

中专学校的学生多数都是初中毕业生, 中小学的教学模式都是以理论或公式为主, 可以说通过理论或公式算出来的数字就是最后的结果。而建筑结构这门用于指导施工的设计课和以前的数学、物理等完全不同, 它要求设计出来的结果具有可操作性, 在实践中可以应用, 既满足计算要求, 又满足构造要求。而构造这个概念在以前, 学生从来都没有听说过, 所以接受起来很费劲, 甚至有的学生很迷惑:我很认真地按老师的要求计算了半天, 最后却说我这个结果是不正确的, 这不是打消我刚建立起来的学习兴趣吗?我在指导学生练习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中的截面设计时, 学生根据已知条件和学过的计算方法, 很快就算出了所需受拉钢筋的截面面积As的大小, 但在选配钢筋时就出现问题了。比如前面介绍的那道As=1328mm2的题, 有的学生就选配了7B16 (As=1407mm2) 、9B14 (As=1385mm2) 的钢筋, 这两种选配结果就是没有考虑构造要求中的下部纵向钢筋的净距不应小于25mm和d而造成的, 因为经过计算, 很明显地可以发现这两种选配结果在宽度b=250mm的梁中是布置不下的。还有, 在轴心受压构件承载力计算中, 箍筋的直径和间距完全是通过构造得出来的。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反复强调、经常强调, 逐渐转换学生的思维模式, 使学生引起对构造要求的足够重视, 让学生把构造要求置于与计算同等的位置, 这样得到的结果才能满足实践的需要。

四、让学生认识到该门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与《建筑力学》、《建筑材料》、《建筑识图》与《建筑构造》等课程有着密切的关系。弯矩、剪力、轴心压力、偏心力等是以《建筑力学》为基础的, 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的计算公式是应用《建筑力学》里的静力平衡原理推导出来的;最简单的钢筋与混凝土、砌体材料的力学性能和钢结构的材料等是以《建筑材料》为基础的;受弯构件与受压构件的配筋图、混合结构施工图等利用《建筑识图》中的知识绘制的;前面提到的应受重视的构造要求又是与《建筑构造》分不开的。在学习本课程时, 要让学生充分认识该课程与其他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 应用其他各门课程的内容来为本课程提供更好的解释,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该课程的内容时更为轻松。

五、让学生经常到施工现场去学习

建筑结构课程的实践性很强, 有些概念只靠理论是很难理解的。因此, 在学习时要经常深入施工现场, 通过现场参观, 加深对所学理论知识和构造要求的感性认识。比如, 在学习完受弯构件和受压构件的配筋后, 组织学生到工地认识一下纵向受力筋、箍筋、弯起钢筋与架立钢筋, 区分一下它们表面有什么不同, 布置在什么位置, 起什么作用, 工人在现场怎么连接纵向受力筋的, 箍筋是怎么弯折的等;在砌体结构部分里, 混合结构房屋的构造要求学习完以后, 经常有学生分不清过梁、圈梁、挑梁, 分不清构造柱和受力柱的差别, 到施工现场去参观一下, 头脑中关于这些概念就会一清二楚了。

以上就是笔者在教学建筑结构课程中的一些经验与看法, 这些对于学好这门课是远远不够的, 随着现代社会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有待我们从事这一行业的教学工作者不断改革和创新, 以适应建筑日新月异的变化。

参考文献

[1]吴承霞、陈式浩主编, 建筑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年版

[2]罗向荣主编, 钢筋混凝土结构,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年版

建筑结构课程 篇2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专业基础课,培养学生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创造性工作能力;培养学生热爱专业,热爱本职工作的精神;培养学生一丝不苟的学习态度和工作作风。通过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密切联系工程实际,使学生达到以下基本要求:首先具有进行一般建筑结构构件(受弯、轴向受压构件)截面设计与承载力复核的能力;其次具有一般多层砌体结构设计的能力;再次具有分析和处理实际施工过程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的能力;另外还应具有正确识读建筑结构施工图的能力。由于《建筑结构》课程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性,因此本课程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和职业素质养成两个方面起支撑和促进作用。本课程的先修课为:《建筑识图与构造》、《建筑材料》、《建筑力学》,后续课为:《施工技术》、《建筑工程计量与计价》《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2.2课程设计

本课程围绕高职教育培养目标,培养高级技术型人才,从专业能力、实践能力、职业素养、创新能力设计本课程。课程内容以国家规范为依据体现了职业性,校内和校外实训体现了实践性,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和动手能力体现了开放性。理念一:该课程设计注重“教、学、做”一体化,全面培养学生职业能力,增强学生就业能力。理念二:以“必需、够用、适度”为准则选择教学内容,结合建筑工程专业的特点对教材内容适当调整(增加、弱化),并将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内容融入教学内容,实现“课证融合”。《建筑结构》课程在设计思想上充分体现一体化,即:理论与实践内容一体化、知识传授与动手训练场地一体化、理论与实践教师为一人的“一体化”。《建筑结构》的课程内容要经历由社会调研的行业岗位分析到典型工作任务确定,以实际工程为案例,教学时先提出问题;然后倒入理论知识解决问题;再利用校内实训资源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2.3课程教学内容

基于结构构件组织教学内容,合理设计教学模块,各模块学习方法类似、内容相关联、相互渗透。通过理实结合培养学生的知识能力、专业能力和素质能力。

2.4课程特色

第一,运用现代教育手段以及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通过展示图片、视频资料,结合模型、实物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通过案例教学法、情景教学法、讨论法、任务驱动法、参观教学法、现场教学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第二,优化课程内容,完善了知识体系。根据教学大纲确定核心知识点、技能点,根据核心知识点、技能点选择教学内容,编写适合教学需求的教材,根据教学内容选择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以实际工程项目为载体,衍生出所需知识点、技能点,突出重点,优化课程内容;教学中注重知识体系,分层递进强化,使学生领会完整的知识体系。第三,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大纲,课程组集中讨论,提炼和归纳出该课程中的核心知识点、技能点,围绕核心知识点和技能点设置实践教学环节编写了学生实训手册,按照理论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现场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第四,实现突出技能、强化能力的课程教学目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交融推进,突出理论知识在工程实践中的应用,在教学和学生学习中通过学生查阅教材、规范、图集等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培养和强化学生的自学能力、专业学习能力。

2.5“双师”型教学队伍

《建筑结构》课程是一门既具有理论性又具有实践性的专业课。这就要求教师具有双师素质,不但具有较高的文化和专业理论水平,有较强的教学、教研及教学能力和素质;而且类似工程技术人员那样,具有广博的专业基础知识,熟练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团队共有14人,有企业经历教师9人,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6人。团队中教师都具有教师资格证,其中持有国家工程类执业资格证或职业资格证的13人,占93%。本课程的主讲教师高级职称比例高,具备良好的“双师”素质,满足课程教学要求。

2.6教学模式的设计与创新

在教学模式设计时,高职教育应突出职业能力的教育,本课程重点改革了以往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灌输、理论与实践脱节等缺点。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仅作为引导者,建立丰富的教学内容增强教学效果”的新教学模式。在课堂中通过穿插工程案例、案例图片、视频资料等新的教学元素,激发学生的理解和学习积极主动性,增强了综合素质、提高了教学质量。第一,与学生互动:教师通过交谈、互动、鼓励学生提问等方式,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中心地位;通过用监理工程师执业资格考试真题课堂提问让学生抢答的方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第二,多媒体教学:对于比较难理解、抽象的内容,采用多媒体课件、图片、动画等把生硬枯燥难以理解的理论知识和工艺变得更加形象、生动、直观,学生容易理解。第三,工程案例教学:在课堂理论教学过程中,针对教学内容,恰当加入工程案例,增强对教学内容的理解、知识掌握,激发学习兴趣。第四,实训模型式教学:结合课程特点,对于能够用模型展示和讲授的内容,在校内实训室进行讲授,增强学生学习理解能力。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2.7校内外实训资源

学院按照教学的需要,建立了仿真实训室、全真实训室以及校外实训点供教学使用,按照理论实训→仿真实训→全真实训→现场实训,强化实践性教学环节,构建了较为完善的实践性教学体系。

2.8网络教学资源和硬件环境

学院建成了网上教学平台,已将本课程有关的教学资源(教师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习题、教学大纲、实施计划、教学录像等教学资料)进入校园网,以便学生自主学习和研究性学习,达到资源共享改善教学效果,我院校园网可满足本课程网络教学的需要,学生可从我院校园网上登陆本课程网站进行学习。

3结语

建筑结构课程 篇3

[关键词] 高职教育内涵 建筑结构课程 教学方法

一、前言

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适用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岗位等第一线急需的高等职业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用什么方法教学才能适应这个新要求,是我们结构教师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下面,笔者根据该课程特点对其教学方法进行了深入探讨。

二、高职建筑结构课程的特点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等多个专业的主干职业课,它是一门建立在前人工程实践经验和试验研究的基础上,并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的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毕业后在从事施工管理和施工技术的工作中能顺利运用建筑结构知识正确识读工程图纸、解决工程问题、搞好工程管理和建设。建筑结构与其他课程有着密切的联系但又有其自身的特点,与其相关的课程有建筑制图、建筑力学、建筑材料、房屋建筑学等。在教学中,这些课程是由几个不同的教师分别授课,相互独立,和建筑结构存在着一定的脱节,学生学习建筑结构时就感到不能前后联系。另外,该课程内容公式参数及涉及的规范多,而高职学生的基础相对来说又比较薄弱,一般学生学习起来都比较吃力。

三、教学方法

1.总的原则

首先,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教学内容应突出社会职业岗位的需要、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部分以必须、够用为度,以讲清概念并强化应用为重点,专业知识部分教学以最新颁布的国家和行业标准、规范为依据,在教学时培养学生养成自觉查阅、熟悉相关规范的习惯,以便于学生今后工作中的应用。其次,讲授内容要重点突出,有些内容要重点讲解、要讲清楚、讲透彻,而有些内容可适当简讲。再次,还要根据内容在实际工程中是否常用做适当区分,对工程中的常用构件要重点讲解,不常用的可适当简讲,有的甚至不讲。只有这样,才能合理分配学时,充分发挥课堂授课的作用。

2.循环教学法(以钢筋混凝土结构为例)

基于高职学生的特点,应通过实习、参观等各种渠道,了解建筑物各构件的受力特点、结构布置、结构构造,从而来积累感性认识,然后在课堂上上升到理性的分析,然后再进一步加深其感性认识,最后在形式多样的课后作业中巩固,即感性→理性→感性→巩固。

(1)准备工作。在学校附近联系一个正在施工并较为典型的钢筋砼结构房屋工地,并将该建筑的全套施工图打印出来发给学生。先让学生将建筑施工图读透。

(2)工地参观。带领学生带上图纸到工地参观并对照图纸研究该建筑,由老师讲解答疑。要求有条件的学生带上相机,拍下自己感兴趣的构件或部位,同时教师也将总体结构、基本构件、各种结点以及特殊构件拍下来,以备以后在课堂上讲解分析,此时学生对结构形式就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识。

(3)课堂讨论。这里所说的“课堂”不一定就是教室,也可以在工地上借用施工单位的办公室,组织学生分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先识读结构施工图,提出问题,教师辅导答疑。

(4)结构施工图讲解。讲解结构施工图的识读方法和技巧,包括结构设计总说明、梁柱板结构平面图、基础平面图、节点详图及平面整体表示法等。

(5)课堂理论讲解。回到课堂,阐述钢筋混凝土构件的基本计算原理,讲解梁、板、柱等构件的内力计算、配筋计算及其构造要求。选择参观过的建筑中的某一根梁、某一块板、某一根柱,要求学生进行计算配筋。

(6)知识扩展。因为参观的建筑并不能代表所有的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教师还应利用多媒体、实物模型等向学生介绍其他钢筋混凝土结构形式。

(7)现场实践。带领学生再一次带上结构施工图,到工地参观研究,再一次讨论、提问、答疑。

(8)抄绘结构施工图。将全套结构施工图抄绘一遍,可以手工抄绘,也可以用AutoCAD绘制,进一步提高识图能力,同时训练绘图能力。

3.课前提问法

对于可塑性强的高职学生而言,适当的压力必不可少,在课前提几个问题,促使学生提前复习、预习。实践证明这样做大大提高了课堂的教学质量,也有利于老师对某些重点、难点深入讲析。通过提问,老师也可及时准确地了解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以便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帮助学生消除薄弱环节及盲点。

4.师生互动法

教学是一个双边互动的过程,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教师应以引导、启发为主,让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在课堂上我们要求学生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引导学生对一些问题进行讨论,启发学生自己对问题进行总结,使学生由原来的被动提问,变为主动发言,甚至争论,形成了一种活跃的、积极向上的学习气氛,教学效果显著提高。

5.总结法

建筑结构构件的计算方法,大部分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特别是混凝土和砌体构件,由于所用材料物理力学性能的复杂性及对实验的依赖性,学习中要特别注意计算公式的适用范围和限制条件。另外,该课程使用公式多、符号多,难教难学,因此在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讲授后应多进行总结、归类。如单筋矩形截面梁正截面受弯承载力计算采用下列直接计算法:

只要满足①②其中的任何一个,就保证不是超筋梁,满足⑥就保证不是少筋梁。这样计算不仅不依赖查表,而且还能使复杂计算变得条理化,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同时为后续的双筋截面、T型截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6.练习法

根据该课程的特点,要求学生完成一定量的习题、课程设计加以巩固,细心地批改学生作业、课程设计,并安排时间进行课外答疑,这样学生所遇到的疑难问题能够及时得到教师的指点,教师也可以及时得到教学信息的反馈,以便及时调整教学计划。在批改作业后对于共性问题和难度较大的习题,进行集体辅导,使学生学得深、学得透,而不是模棱两可。

四、结语

文章根据高等职业教育的特点,对建筑结构这门课程教学方法进行了实践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这些方法对提高高职建筑工程技术等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具有一定的运用和推广价值。

参考文献:

[1]陈翔.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与实践[J].山西建筑,2008,(1).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篇4

关键词:高职教育,建筑结构,教学模式,构建

0 引言

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的一项重要决策。高等职业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培养目标和人才培养模式, 以培养高技能应用性专门人才为根本任务, 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设计学生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和培养方案, 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宽、素质高等特点。为此, 现仅就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 经过十多年的教学实践, 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1《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构建的依据

《建筑结构》课程属于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必修的专业课, 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很强, 并与国家和行业现行的规范、规程、条例等有密切关系的专业课。为使学生学习《建筑结构》的基本理论和掌握专业技能、并在学校更好的继续学习其它专业课、以及毕业后在实际工程的岗位上工作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和发挥专业技能、专业能力。就应探索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

1.1 教学模式构建和确立教学模式, 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模式?

模式的涵义从中文讲是指某种事物的标准形式或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教学模式可称谓教学的标准形式或使他人可以照着做的教学标准样式。教学模式具体涵义是指在一定的教育思想指导下, 教学活动与学习活动, 通过一定的教学媒体资源条件联系起来, 师生共同完成教学任务。教与学的标准形式包括了教的教学方法、学的学习方法、教学策略和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模式是建立在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经验基础上的, 为设计、组织、实施、评价、优化教学, 所采用的教学结构、教学方法组合、教学媒体应用的标准形式。包含了教学思想、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环境、教学条件、教学过程、教学活动程序和教学评价等因素。它是教学理论联系教学实践的纽带, 使教学理论具体化, 教学活动方式概念化。

1.2 构建依据《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应依据高职教

育的培养目标、规格、对象、学科门类、专业类别、课程性质、教学资源、现代教学手段等方面, 结合高职教育的性质、规律、特色、任务加以综合的、科学的构建。

其依据:第一应以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构建为依据, 以高职教育的教学发展方向、专业类型、学生的专业能力为基础;第二高职教育要着眼于学生“学会认识、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发展”, 着眼于学生的发展价值观;第三着眼于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应用能力、创新能力为重点;第四注重以学生为中心, 努力创造适应学习特点和学习需求的氛围, 确立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模式的构建;第五依托现代教育技术、教学媒体资源设施现状;第六借鉴当代成功的教学方法、学习方法、高职教育的学习、研究、实践;第七分析清楚和准确掌握学生在本课程开课前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效果。

2《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首先应把代表高职教育特色的“专业能力”和“应用性的教学”作为教学方法研究和改革实践的重中之重。其次按照“实际、实用、实践”的原则, 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 以“应用”为主旨和特征, 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第三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应按照建筑结构类型和特点划分教学项目, 实施项目教学。

十多年来在高职水利水电建筑工程专业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实践中, 广泛地借鉴国际先进的教育模式, 继承我国传统优秀的教学模式的长处, 按高职教育学生综合能力形成的一般规律, 将国际国内成功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进行了具体分类和系统化。

再按高职教育的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教学环节, 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能力水平、学习过程、学习效果等不同, 将学生学习情况划分成A、B、C三个层次。在教学中,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 施以不同的教学方法。教学方法的内容性、鲜明性、适用性, 应本着“以人为本, 因材施教;以学为本, 因学论教;程度差异, 多元施教”的原则, 科学地、系统地构建具有符合我国高职教育实际的、可操作的教学模式用于教学实践, 即《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为“一学二教三组合”教学模式。

2.1“一学二教三组合”教学模式的表述根据高职教育理论, “一学二教三组合”教学模式的表述为:

一学:指以学生为中心, 学生为主, 学生主动学习为主, 引导学习情况不同的学生, 采用不同的学习方法;二教:指教师、教法群, 教师在教学全过程, 按着教学目的、教学环节、教学内容、学生特点, 有针对性地采用一系列教学方法, 进行优化组合成最佳集合———教法群, 针对学生学习情况, 实施多元施教, 分类指导;三组合:将学生的学习方法、教师采用的教法群与现代教学资源的应用, 通过一定方法和手段加以整合、优化, 组合成不同的教学环节和不同学生层次的教学模式。

2.2“一学二教三组合”教学模式的特点

2.2.1 A层次这种教学模式是在平时学习过程中, 针对主动学

习能力、分析能力、认别能力、思维能力、自主决定能力和独立行动能力相对较低的学生学习而构建的。最大特点是根据学生知识、能力水平和身心发展水平, 采用学生的讨论学习为主, 教师施以讨论学习的教学法,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资料, 在教学过程中能够按层次化、阶段化、可示化方向调整教学模式和教学策略, 优化教学设计, 形成师生互动、教学互动, 整个教学过程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进入理论知识学习、信息分析与判断、技术应用领域, 开拓学生个性化、网络化、智能化学习, 达到了新知识、新技术、新能力的重新构建。

2.2.2 B、C层次这两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 针对知识水平、身心发展水平、自学能力较高或高的学生而采用的教学模式。

最大特点体现在充分发挥各种教学法和多种组合教学法的优势, 学生采用探索学习法, 按照自己的学习环境、特点, 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 通过各种信息、各种教学资源和资料的查询、提取相关学习资料, 学习更深、更广阔的知识, 探索高层次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技巧, 有利于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教育和创新教育, 有利于学生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和健康情感的形成。

总之, 构建和确立一个具有科学性、先进性、合理性的课程教学模式决不是孤立的, 应以现代教育教学理论为依据, 又要有丰富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积累, 还要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 因为一个高明的教师其教学方法总是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的, 总是隐含着新的独创的因素, 所以要不断探索、不断总结、不断创新、严格遵循构建和确定教学模式惟一的准则———质量和效益最佳。

参考文献

[1]都本伟.高职教育改革与发展.[M].大连.大连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建筑结构课程 篇5

一、建筑结构课程的定位

建筑结构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课,是学习《建筑施工技术》《工程估价》等后续专业课的基础,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毕业生将来从事建筑工程计、工程施工及工程管理等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专业基础知识,以解决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一般结构问题。

二、高职院校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不足

虽然近年来我国已经逐渐意识到了建筑结构授课在教学中的`重要意义,并不断改革教学模式,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受到传统思想的束缚,其在教学过程中仍存在很多不足。第一,教材缺乏专业特征。教材是教学的基础,是授课的重要依托,然而目前我国建筑结构课程使用的教材仍旧较为落后,教学内容只是将《混凝土与砌体结构》《钢结构》《结构抗震》等知识进行重新排序,并没有在教材中体现操作和实践内容,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课堂教学内容缺乏针对性。第二,教学理念陈旧。教学理念是教师实施教学的根本出发点,由于传统思想束缚,使得教学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师不能从学生的未来发展着手开展授课。课堂上大量的花费时间讲解理论知识,不符合职业对学生的需求,不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第三,教学方法不科学。教学方法是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教学策略,不同的教学方法起到的作用具有很大的不同。目前高职院校的教师过于强调自身的主导作用,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特征,课堂教学也往往是自己的一言堂,不能多样地运用项目教学法、小组活动教学法、任务教学法等方式开展授课,阻碍了教学的效率。第四,教学缺乏实践性。建筑专业课程与实践联系的十分紧密,不过很多建筑结构教学的教师只知道按部就班的按照“教师理论讲解—学生课程设计—教师评阅”的模式设计课程,无法将教学内容与实际联系起来,学生的分析能力必然得不到提高。

三、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改革的有效对策

1.改革课程内容。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程内容的创新,教学内容不能按照原来的模式,一定要发挥教学改革的特点,在教学中加入新思想,重视理论与实践的同步发展,并体现就业导向,结合市场需求培养人才。对此,学习可以定期组织学习和讲座,从建筑行业挑选专家到学校与学生进行交流,加深学生对自己专业的理解,并提供给学生一些实践机会,将课程内容归纳为“常见结构认知能力”“荷载确定及荷载内力组合”“结构计算简图确定与内力计算能力”等模块,突出教学的针对性。

2.健全改革完善的课程考评体系。考核是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的综合分析,它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自己的认知,也能够帮助学校找到教学的不足。然而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完善的结构课程测评体系,在对学生开展评价的过程中,也无法突出它的优势,评价方式过于单一,无法突出学生的实际水平。针对这样的现象,高职院校必须要完善课程考核办法,建立科学的考评内容,增加考察的条件,从而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的评价,以便最大限度的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

3.改革实践教学。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与实践的联系十分紧密,单一的理论教学无法突出建筑课程的实践性特征,学生在学习之后也无法适应市场对人才的需求。因此,教师必须有目的的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和操作水平进行培训,在学习完每个单元内容之后,都要带领他们到实地进行调研,将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之中。例如,要设置建筑结构课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突破传统的多门课程的综合实习或实训的实践教学体系,为教学改革指出一个方向。同时,改革课程教学内容还要将工程建设的实际情况渗入实训之中,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力,通过科学、系统的独立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变成了职业素质和工作技能,调动学生的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团队意识,提高集体凝聚力。

参考文献:

[1]陈怀亮,朱晓虎,吴志红.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讨[J].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李殿平.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体系[J].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3]刘晓敏.高职建筑力学与结构课程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黄冈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高职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 篇6

关键词:教学内容改革 建筑结构 校企合作

1.引言

《建筑结构》课程是在整合 “混凝土结构设计原理”和“砌体结构”课程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门主干专业课,也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主要是培养学生掌握钢筋混凝土基本构件和结构的计算方法和有关施工及工程质量的结构的基本知识,和培养学生有一般工业与民用建筑结构图纸的识读能力、解决工程结构实际问题的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从而为学习后续专业课程奠定扎实的理论基础,使学生进一步培养树立吃苦耐劳、独立思考、勤奋工作的意识和形成诚实、守信的优秀品质,为毕业后从事施工生产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

因此,采用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建筑结构这门课程的重点内容,并融会贯通能够应用所需知识解决实际工程问题,成为建筑结构课程改革中需探索的问题.

2.结合建工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课程改革思路

根据市场需求,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的主要培养目标为:掌握该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与专业知识,掌握建筑施工企业施工员、质量员、安全员等岗位能力和专业技能,并能在相关岗位从事技术和管理工作的高素质技术型人才。

结合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主要原则,《建筑结构》课程的主线是面向就业,课程标准的制定和课程内容的改革要根据未来职业工作的需要确定。课程改革的主要思路就是:为体现高职特色,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制定与之相适应的课程标准,打破“学科化”的内容体系,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改革的主要任务是制定适合于岗位要求的课程标准并构建“面向施工”的教学内容体系。该课程改革的具体实施还要依赖于“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2.1 课程标准的设计

(1)课程设置的依据

本课程依据教育部有关指导精神和意见,并结合高职高专国家级重点专业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的要求,与校外企业专家共同研究制定了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 课程改革的基本理念

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汲取先进的职教理念和方法,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职业能力培养为核心,以工作任务为载体。教学过程采用“工学结合”的模式,融合工作与学习为一体的“做中学”,“学中做”的方式来实施教学,采取以行动导向的教学方法结合过程考核和结果考核为一体,实现理论实践素质教育三位一体,使受教育者能全面发展。

2.2 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

经过行业、企业专家的分析,在整个学习领域内容编排上,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采取由浅入深,实现能力的递进的原则,先安排建筑结构的材料,然后构件的学习,最后安排建筑结构。总体内容编排设计按顺序为:对建筑结构的整体认识、材料的认识、结构的设计方法、钢筋混凝土构件的计算方法、钢筋混凝土梁板结构和砌体结构。总之,通过以上课程内容的训练学习和证书考试,将不同类型的知识综合起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一体化,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

2.3 教学方法改革

本课程采用以行动为导向的教学设计原则,打破了以知识传授为主要特征的传统课程模式,实行做中学,学中做的思路,融合实践教学和理论知识为一体方式组织教学。课程采用校内和校外实训场地相结合,通过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多种培养模式,充分开发学习资源,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实践机会。

(1)启发式教学和导学法。课堂教学除采用讲授法外,主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和导学法。启发式教学就是教师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结论和讨论”的思路,组织好课堂教学在课堂教学中,坚持启发式教学,以知识为载体,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和方法。导学法则引导学生主动提出问题,共同探讨,分析解决,既有总体教学内容的宏观控制,又帮助学生进行细致及微观分析,通过以上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极大的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自觉性。

(2)工程现场教学。随着教学进程内容的要求,教师有计划的带领学生到工程施工现场进行教学,使学生掌握结构构件位置、钢筋位置、受力、搭接、构造等内容,在这种亲身体验工程实际的环境中,有利于学生掌握课堂理论知识,学起来更具体和容易。

(3)应用现代教育手段。

课程教学中教师利用flash、3dmax、ppt、网页制作完成了该课程的电子教案、电子课件、习题指导、题库、教学素材库等网络教学资源。形成了助教系统、助学系统、自测系统。教师可以利用助教系统进行网上备课、网上教学、网上答疑。学生可利用助学系统进行课后复习、完成作业、网上提问、进行学习测试等。这一教学手段的应用提高了学生课后灵活学习、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的促进了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

(4)校企合作。

充分利用学校的校外实训基地,聘请大学、设计院、建筑施工企业的知名专家做好该课程的实践、实验、课程设计等教学指导工作,提高学生掌握该课程的基本技能能力。例如聘请建筑施工企业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学生生产实习的指导教师,以他们的工程实践经验指导学生实习,使学生较快的掌握了课堂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聘请建筑业知名专家到校进行学术讲座,提高学生对专业课程的认识、扩大了知识面,增强了专业学习的信心。

除此之外,加强课件等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以上实践教学环节大大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4 考核方法改革

1. 改革传统的学生评价手段和方法,采用阶段评价、目标评价、过程评价,理论与实践一体化评价模式。

2.关注评价的多元性,结合课堂提问、学生作业、平时测验、实验实训、技能竞赛及考试情况,综合评价学生成绩。

3. 应注重学生动手能力和在实践中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核,对在学习和应用上有创新的学生应予特别鼓励,全面综合评价学生能力。

3.结语

结合建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对建筑结构的课程改革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实践证明该教学改革的实践效果明显,实现了学习效果评价主体的多样化。

(1)结合高职高专国家级重点专业中的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以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和的要求,使该课程标准更适应于高职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培养目标

(2)通过对课程内容的重新编排,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知识和技能,以便有效地完成建筑施工岗位上相应的工作任务。

(3)该课程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对学生的能力有很大提高。

(4) 对应于课程内容的改革,采用多元化的考核方式,更好的评价了学生的学习效果,更加全面客观的检验了学生知识和能力目标的实现。

參考文献:

[1]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孙惠香,许金余.《混凝土结构原理》课程“多元化”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的探索与实践[J].东南大学学报. 2012.

[3]刘任峰,马利耕.高职钢筋混凝土和砌体结构课程改革设计与实施[J].山西建筑. 2014.

建筑结构课程 篇7

关键词:土木工程,工程实践,工程素质,创新能力

土木工程是一门与实际工程紧密结合、实践性很强的应用学科。随着计算机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工程结构型式的日趋复杂, 用人单位对从事土木工程技术人员的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土木工程专业学生来说, 唯有在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基础上, 同时具备常用工程软件的应用能力, 才能适应社会发展和满足学生就业市场的需要。北京工业大学从2007级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起, 开设创新实践课程———《建筑结构电算》。该课程是为土木工程建筑结构方向本科生在完成专业基础课学习之后开设的一门实践课程选修课。本文对这门新兴课程的教学模式进行了探索, 旨在为土木工程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奠定基础。

一、《建筑结构电算》课程面临的问题

目前, 一般高等院校对于土木工程专业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培养还大大落后于信息时代对高素质人才的客观要求, 在计算机应用方面存在以下问题。

1. 土木工程软件的多样性。

现阶段的土木工程类软件十分庞杂, 例如目前的结构计算程序主要有:PKPM系列、TBSA系列、GSCAD、SAP2000、ETABS, 以及德国的ASKA、英国的PAFEC、法国的SYSTUS、美国的ABQUS、ADINA、ANSYS、MARC等。在有限的教学学时内, 选择适宜的软件来开展教学活动是比较困难的, 例如软件地域性问题, 南方和北方所使用的主流结构设计软件就不尽相同, 而各个软件都有自己的优势和不足。

2. 缺乏实用的电算教材。

现阶段土木工程专业计算机辅助课程, 国家并没有相应的统编教材。由于土木工程专业应用软件十分庞杂, 结构计算软件与规范、规程紧密联系, 流行软件的版本更新很快, 等等一系列的原因, 使得市面上流通的电算教材虽然不少, 但良莠参半, 而且大多教材都与专业课程脱离, 仅仅对软件功能、具体操作步骤进行讲解, 与实际工程结合显得欠缺, 实际应用起来效果欠佳。

二、优化《建筑结构电算》教学内容

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工程素质及创新能力的主渠道。《建筑结构电算》是一门新兴课程, 其设置正是为了加强学生土木工程专业知识与计算机技术的紧密结合, 以达到深化专业理论、拓宽专业知识和延伸专业技能的目的。该课程具备两大特点:第一, 属于结构设计类课程;第二, 同时又具备实践教学环节的特点。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迅猛发展, 其教学内容必须不断更新, 不应该把该课程局限于一些兄弟院校开设的基于计算机辅助绘图、仅讲授AU-TOCAD知识的课程。优化教学内容是该课程能否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以“提高学生工程素质,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培养学生自学能力, 服务学生就业市场”作为《建筑结构电算》课程建设的着眼点, 将结构分析软件分为专业设计软件和通用有限元软件两大部分教学内容讲授。

1. 专业设计软件。

结构分析计算的专业设计软件很多, 在有限的学时内教师不可能一一讲授, 选择PKPM系列结构CAD软件作为电算课程教学的主要内容。 (1) 专业设计软件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结构电算常用软件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种类, 掌握运用PKPM系列软件对常见结构体系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以及绘制结构施工图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2) 专业设计软件的教学内容。介绍结构电算常用软件的发展、应用, 以及目前建筑结构设计软件的种类、特点, 掌握运用PKPM系列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条件:主要讲授钢筋混凝土构件设计 (GJ) 、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 (PMCAD) 、钢筋混凝土框架、排架计算设计与施工图绘制软件 (PK) 、多层建筑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 (SAT-8, SATWE) 、梁柱结构施工图、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 (JCCAD) 、楼梯计算机辅助设计 (LTCAD) 。

2. 通用有限元软件。

工程师必须自己编制计算程序予以解决一些专业软件无法解决的问题。程序设计是大学阶段的计算机应用知识的一个薄弱环节, 而作为一名土木工程师, 掌握编程能力解决结构分析中的问题是一项基本技能。因此, 在学校加强计算机编程能力的培养十分必要。故需学习某一通用有限元软件, 以此软件为平台, 编程解决设计中的计算问题。这能加深学生对专业概念的理解, 增强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1) 通用有限元软件教学的基本要求。了解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应用以及目前有限元分析软件, 掌握运用一种有限元软件, ANSYS对简单的结构问题进行建模、计算分析以及后处理的一般步骤及方法。 (2) 通用有限元软件的教学内容。有限元方法的发展、应用, 现常用有限元分析软件的种类及其特点, 有限元软件AN-SYS的常用单元、GUI操作、建模过程、求解和后处理的使用, 以及掌握一般结构问题的APDL编程。

三、突出《建筑结构电算》课程特色

概念设计是土木工程设计的灵魂。构建基于概念设计的“结构电算”教学模式[1]。运用“项目教学法”, 将整个课程划分为“基础性验证”、“设计性综合”、“分析与创新”三个能力训练模块。

1. 基础性验证。

结构电算和课程教学应是相辅相成的关系。配合土木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混凝土结构原理》教学引入PKPM系列的结构基本构件辅助设计 (GJ) 软件、《钢结构原理》教学引入PKPM系列的钢结构计算机辅助设计 (工具箱) , 以及探索者 (TSSD) 和理正结构工具箱等常用构件软件, 讲解软件主要技术条件, 采用“任务驱动法”, 布置梁、板、柱、基础承载力计算和裂缝宽度以及变形验算作业, 并要求将手算与电算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分析。

2. 设计性综合。

在课程设计环节, 学生已用手算完成了设计题目。建筑结构电算课程为学生重点讲解PKPM软件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PMCAD、框排架计算机辅助设计PK和基础设计软件JCCAD的基本原理、技术条件和使用方法, 让学生自己动手使用软件建模, 进行内力计算并绘图。譬如钢筋混凝土楼盖课程设计[2], 让学生熟悉PMCAD各级菜单命令及其操作方法, 掌握PMCAD结构建模的主要步骤、荷载的输入、计算数据文件形成、最后结构平面施工图的绘制。又如在钢筋混凝土单层工业厂房课程设计中的一榀排架计算, 可以用PK软件计算出内力和配筋, 对柱下独立杯口基础用JCCAD软件进行设计。教学中, 学生学习兴趣很高;同时发现不少学生认为只要会用结构软件, 则不需要再进行烦琐的手工计算了, 忽视对结构概念的掌握和理解。具体落实到该课程上, 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结构概念和结构布置能力的培养。PKPM是学习结构知识的工具, 学生应用PKPM建模分析, 应具有基本的结构概念。在理解结构概念的基础上, 学生需要掌握结构布置的方法, 这些对于学生都不是一次完成的, 需要反复调整。在教学中, 必须配合相应练习, 检查学生结构布置的优劣。 (2) 对专业规范、规程的接触和理解。《建筑结构电算》学习的重点和难点是让学生掌握如何分析SATWE计算结果、并进行合理调整, SATWE计算参数的设置与土木工程的各门专业课有密切的关系。因此, 在教学中运用“项目教学法”, 将SATWE计算参数的设置与规范结合讲解, 并通过实验操作, 让学生有更深刻的理解。

3. 分析与创新。

结构电算的教学, 不应满足于学生会用PKPM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全过程操作, 而应注重对电算结果的分析, 不仅分析局部构件指标, 还要分析结构整体层面上的指标, 例如周期比、位移比、刚度比、刚重比、剪重比、倾覆力矩比等指标, 如不满足规范要求, 应查找原因, 根据所学知识进行调整。另外, 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布置应用通用有限元软件进行研究性学习的题目, 如分析比较钢筋混凝土深梁与普通梁的受力特点等。

结合土木工程专业的特点, 将《建筑结构电算》课程教学划分为“基础性验证”、“设计性综合”、“分析与创新”三个能力训练模块, 形成与理论和实践教学相辅相成的知识和能力并重的教学体系。通过该课程的学习, 使土木工程专业的学生不仅具备熟练使用结构设计软件的基本能力, 对目前流行的工程应用软件和有限元软件掌握其一般功能和基本使用方法, 能够运用计算机技术解决一些常见的结构问题, 使学生建立起结构设计的科学思维方法, 不断提高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相关课程的课程设计和提高毕业设计质量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李永梅, 等.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应加强结构电算的应用[J].兰州理工大学学报, 2009, (35) :297-300.

建筑结构课程 篇8

一、改进结构试验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高校传统教学教育方式为填鸭式, 再加上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特点, 教学效果一直不是太理想, 难以达到培养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因此在教学中, 应采用多种方法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使其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

1. 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通常采用演示试验, 课程的考核采用试验报告的形式, 试验报告内容千篇一律, 没有明确的评判标准。因此, 新开设建筑结构试验内容应以设计性、综合性为主, 改变过去的模式, 变为以学生为中心,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试验的设计和试验整个过程。在做分组试验时, 教师将试验目的和注意问题交代清楚, 如何布置仪器、如何加载等问题都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方案, 然后将方案进行对比优化。这样可以使学生开动脑筋, 从而提高动手能力。

2. 采用新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包含大量的试验实例, 介绍了大量的试验设备、设备功能、工作原理、加载方式、试验过程等。各个高校实验室建设资金是有限的, 较多的大型结构试验在试验室无法完成。因此, 可结合工程实践, 拍摄多媒体照片和录像, 制作多媒体课件来充实试验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 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1]。

3. 采用课内课外结合形式。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除了课堂的理论教学外, 学生还应在课外吸收掌握知识。课堂内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形式, 例如教材重点、难点应该重点讲解, 次要内容可以采用学生讨论的形式, 以互动的形式激发学习兴趣, 然后写出讨论报告, 使教师准确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通过试验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建筑结构试验要求在试验过程中培养学生设计创新、结果分析、结论提炼等综合能力[2]。这就首先需要学生掌握基本科学的实验方法与技能, 然后提高动手能力与创新能力, 从而达到理论联系实践。

1. 开设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除验证性试验, 应多开设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让学生自主设计试验结构、方案和加载方法等。根据实验室设备的具体情况, 由老师分配或学生自由搭配成几个试验小组, 由小组成员协同设计试验, 共同完成结构的制作, 如粘贴测试各种应变片, 安装位移计和千分表, 调试测试仪器。教师在旁边根据实际进展情况适时给出一些指导意见。这样, 学生可以贯穿完成整个试验过程, 既锻炼了动手能力, 各个试验小组也锻炼了团队精神, 在试验过程中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试验和实际工程相结合。

在教学中, 可开设模拟实际工程的结构试验或者深入工地现场做检测, 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3]。现在各个城市有众多新兴建筑, 教师可带学生到现场, 对一些混凝土、钢结构构件进行现场检测。培养学生的科学服务社会的意识, 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达到巩固、深化学生的理论知识, 从而对其有更深一个层次的理解。

3.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

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大都有自己的纵向科研项目或者横向课题。可以让有兴趣的学生参与项目的研究, 培养学生的试验能力, 为读研深造打下良好的科学研究基础[4]。科研项目和实际工程有所不同, 学生参与科研, 可了解学科的前沿动态, 开阔视野, 拓宽知识面。

三、开放结构试验室

为鼓励和引导学生积极参加试验室开放项目, 课题的设置应考虑学生年级的差别、能力的差别、兴趣爱好的差别等多方面的因素, 充分考虑土木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 并考虑一般学生和优秀学生能力的差别分别设置基础型试验和综合提高型试验。其次, 结合学院的专业特点, 试验室和学院的科研、施工现场服务, 以及学科建设等方面来丰富试验教学。通过实际工程实训, 培养学生结合理论专业知识和基本力学概念发现、分析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应用结构力学、钢筋混凝土等知识, 巩固并深层次地理解专业知识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引导学生参观工程施工现场, 了解施工过程, 提高对建筑材料、实际结构等方面的认识水平, 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最后, 学生走出学校从事实际工程、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是高校培养学生的目标;为开阔学生的视野, 可邀请具有工程实践背景的专家、学者走进高校, 介绍实际工程的设计、施工、管理, 提高学生的专业认识水平和求知欲望。

四、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设置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因此要采用综合方法考核成绩。在课堂讨论, 教师应记录并给予一定比例的平时成绩;教师对学生课下查阅、收集资料, 自己做的自学总结给予一定比例的自学成绩;试验教学部分给一定比例试验成绩;期末考试给一定比例理论成绩;在实际工程或科学研究中, 对学生良好的表现给少量的实践、科研成绩。考核的方式的多样化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加强综合能力的培养。

五、试验教师队伍建设

试验室教学必需一支人员稳定、配置合理、素质优良的师资队伍。为做好这项工作, 应选择责任心强、理论基础扎实、专业知识渊博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人员。首先要鼓励专业试验人员承担一定的理论课程教学工作。高质量的试验教学必须是与理论教学相结合的。专业试验人员根据需要适度承担相关的专业理论教学工作, 有利于专业试验人员更好地了解学科发展方向。其次选拔优秀人才带动试验室建设。选拔优秀的人才担任专业综合试验室主任、副主任。选拔的试验室主任应具有较高的科研能力, 起到学院科研带头的作用。可要求在校的博、硕士研究生参与试验室工作, 以弥补一些试验项目人员不足的情况。高校专业的发展不仅依靠理论教学水平的提高, 还依赖于试验教学和科研水平的提高。因此高校应着重培养人才的质量和提高试验室的效益, 不断探索、实践和改进, 把专业试验室建设成为培养创新人才, 进行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

建筑结构试验课程课时有限, 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有效地提高教学效果是教学工作者的目标。通过改革传统教学方法, 提高学生动手能力。采用新的教学方法, 课内课外相结合。开设综合性、设计性试验, 试验和实际工程相结合, 鼓励学生参与课题研究。开放结构试验室, 综合考核学生成绩, 加强试验室教师队伍建设等措施, 提高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提高了其运用基本理论知识、正确进行混凝土结构设计和解决实际工程技术问题的能力。

摘要:建筑结构试验是土木工程专业重要的专业基础课程, 作为大学生在本科学习阶段接受综合能力训练的重要环节之一, 与其相似的教学课程在本科阶段相对较少。在课堂教学中, 如何培养学生对建筑结构试验课程的学习兴趣, 达到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目的, 是混凝土结构课程中开设实践性教学环节的目标。本文对如何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效果进行了讨论, 以实现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

关键词:土木工程,建筑结构试验,学习,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李琮琦“.建筑结构试验”课程多媒体教学课件研究[J].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4, (4) :69-71.

[2]陈友兰, 谭菊香.土木工程专业结构试验课实验教学改革探讨[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6, (6) :75-76.

[3]张光明.改革实验教学培养创造性人才[J].江汉石油学院学报 (社科版) , 2003, (5) :58-60.

建筑结构课程 篇9

关键词:《建筑结构试验》,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0 引言

《建筑结构试验》是土木工程专业中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专业课程【1】。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两种方式, 使得学生掌握结构实验和工程质量检测等方面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作为课程中重要的教学环节, 实验教学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活动使学生得到初步的实践训练, 掌握结构实验理论和方法, 获得基本的实验技能, 为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高素质的土木工程本科应用型、创新型人才打下基础【2。-5】因此, 实验教学在整个本科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至关重要。

本文拟通过对《建筑结构试验》课程中实验教学方面的探讨, 浅析在实验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并提出相应的实验教学改革措施。以期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有益参考。

1 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进行《建筑结构试验》课程实验教学的过程中, 发现实验课程设置、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以及授课方式等方面存在一些主要问题。

1.1 实验教学的项目及内容设置

在整个《建筑结构试验》教学课程中, 实验教学部分缺乏相对的独立性。首先, 实验教学要求学生具有一定的专业基础。其次, 实验教学依附于对应理论课程的教学, 实验项目单一, 课时量偏少;而以往理论授课教师与实验指导老师可能不是同位老师, 有可能出现理论授课内容与实验内容之间出现脱节。从而造成各教学实验项目和内容分散, 间隔时间长, 缺乏连贯性、系统性, 进而影响实验教学的效果。此外, 实验项目及内容的设置还需要紧密联系工程实际, 增加工程质量检测方面的实验内容。

1.2 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包办现象严重, 学生参与不够。如: (1) 钢筋混凝土受弯梁实验, 原先的试件均采用委托加工成型的方式, 学生没有参与试件的制作过程, 缺乏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施工制作过程的理解, 无法参与制作, 如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等, 而该部分内容则是实际施工过程的重点。 (2) 结构实验中试件的定位安装, 仪器设备的调试, 以往都由实验指导老师完成, 学生缺少对试验准备工作部分的实践锻炼。

1.3 实验教学授课方式

在实验讲解部分, 教师对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过程的讲解演示, 往往仅是对着一台仪器进行的, 且讲解的次数不会太多, 由于视觉角度的问题, 不能保证每位学生都可以看得清楚。加之, 对应理论课程的讲解, 由于受到课时、教学条件等的限制, 使得学生对实物和实验过程缺乏直观、感性的认识, 从而导致学生接受知识慢, 积极性低, 影响实验教学效果。

此外, 还有些问题, 如学生动手能力差, 存在较大的惰性, 实验积极性不高, 为上课而上课, 被动接受实验教学, 应付实验, 易出现“围观”现象。

2 实验教学改革措施

对于上述实验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采用以下的教学改革措施进行解决。

2.1 实验教学的项目及内容设置

在课程体系设置上, 对于教学实验的项目及内容, 应根据课程的连续性进行设置与安排, 做到实验项目即相对独立, 又彼此关联。后续的实验可以包含先前的实验内容, 建立起相互间的联系, 让学生通过对旧有知识的复习和巩固, 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并且统一理论授课教师和实验指导老师。在此基础上, 还应兼顾工程实际需要 (工程质量检测) , 从而形成连贯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经过多年的教学摸索以及对兄弟院校的考察调研, 对《建筑结构试验》课程中实验教学的项目及内容进行改革。按照教学的连续性, 将实验教学部分分为四个实验项目:

(1) 实验一:量测仪器及加载设备的应用 (操作性实验) 。

实验目的:通过实验, 让学生掌握结构试验常用的几种机械式量测仪表及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构造及安装和测读方法;认识各类实验室加载设备的构造原理。

实验内容: (1) 实验认知部分 (应变、位移量测仪表, 测力仪表, 其它检测仪表, 实验室常用加载设备) 。 (2) 等强度悬臂实验钢梁静载试验。 (3) 压力传感器的标定试验。

(2) 实验二:应变片的电测方法实验 (操作和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电阻应变片的选择、粘贴、检验和引线焊接等工艺。 (2) 掌握静态电阻应变仪的使用方法、标定和常见故障的排除。 (3) 熟悉实验数据计算机自动采集系统。

实验内容: (1) 电阻应变计的粘贴。 (2) 静态电阻应变仪操作及桥路连接。 (3) 结合应变、位移测试学习使用计算机联机数据采集系统。

(3) 实验三:结构非破损检测与鉴定实验 (操作和验证性实验)

实验目的: (1) 掌握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熟悉对回弹所得数据的处理和混凝土强度的推定。 (2) 掌握电磁法检测混凝土内部的钢筋位置, 保护层厚度, 钢筋直径。 (3) 学会使用混凝土超声波检测仪, 掌握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的基本原理和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 回弹法检测混凝土强度。 (2) 电磁法检测钢筋直径和混凝土保护层厚度。 (3) 超声法检测混凝土裂缝深度。

(4) 实验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受弯实验 (综合性性实验) 实验目的: (1) 通过试验, 掌握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的一般静载试验的规划、准备、方法、步骤, 试验结果的整理分析及表达方法。 (2) 掌握有关仪器的使用方法。

实验内容: (1) 各级荷载下梁指定测点的挠度。 (2) 梁的开裂荷载及各级荷载下裂缝宽度和开展情况。 (3) 各级荷载下受拉钢筋的应变。 (4) 各级荷载下梁跨中截面混凝土的应变变化。 (5) 各级荷载下梁支座截面的转角。 (6) 梁的破坏荷载。 (7) 梁的破坏情况与特征。

四个实验项目之间的关系相对独立, 又彼此关联。其中, 实验一和实验二用以训练学生对常用结构实验仪器设备的基本操作技能, 并掌握其使用方法;实验三则培养学生对常见工程检测仪器的使用, 熟悉相关检测规程, 并掌握实际工程质量的检测方法。

作为综合性的实验, 实验四是对上述三个实验的综合及具体应用。首先, 实验所采用的量测和加载仪器, 学生都已在实验一和实验二中使用和掌握。其次, 在实验四中采用实验三中涉及的工程检测仪器对试件进行质量检测:在试件制作完成时, 采用回弹法对混凝土强度进行检测;应用电磁法检测钢筋混凝土试件内部的钢筋位置、保护层厚度、钢筋直径, 来检测所加工试件是否满足设计要求。在实验完成后, 采用超声波检测仪对钢筋混凝土试件的裂缝深度进行测量。通过实验四, 不仅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能力, 还使得其掌握实际工程中质量检测的方法, 起到学以致用、温故而知新的效果。因此, 通过对教学实验的项目及内容的合理设置, 使得各教学实验项目间相互联系, 具有连贯性、系统性和实用性, 以增强实验教学的效果, 从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分析和动手的综合能力。

2.2 实验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在实验教学中, 改变以往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定位, 减少教师包办, 提高学生的参与程度。教师起到指导、答疑的作用;而学生全程参与实验 (包括制订实验方案、设计及制作试件、实验加载、过程控制、收集并整理实验数据整个过程) 。从而, 加深了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的理解, 改被动为主动, 提高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技能。

具体措施:将原来委托加工的钢筋混凝土梁试件改为学生自行加工制作。首先, 学生结合以往所学, 完成试件设计 (截面设计, 配筋计算等) 、设计混凝土配合比、计算钢筋下料长度、进行钢筋的材性试验。其次, 在实验指导老师的指导下, 进行钢筋应变片粘贴, 钢筋绑扎, 钢模板安装, 混凝土拌制、浇筑、振捣及养护, 并完成混凝土应变片的粘贴工作。完成试件加工制作之后, 进行试件的定位安装, 以及仪器设备的安装调试, 完成实验准备工作。

2.3 实验教学授课方式

为了提高教师课堂讲解效率, 可以制作仪器设备和实验操作过程演示课件以及视频, 并上传至网络;学生通过下载观看试验内容, 进行预习。并且在课前, 开放试验室, 由研究生助教对学生进行初步指导, 使得学生对实物和实验过程产生直观、感性的认识,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从而提高实验教学的效率。

对于学生动手能力差、有惰性、缺乏实验积极性等问题, 教师要加以引导, 端正学生态度, 尽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采用丰富的教学手段 (如实地参观, 奖惩机制, 有限元模拟试验过程等) ,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积极主动投入到实验课程中来。对于"围观"现象, 可以通过明确分工、指定任务、加大分组数等措施来解决。

3 结束语

为提高课程《建筑结构试验》中实验教学的效率, 本文对实验教学中存在的一些主要问题进行了简析。提出了相应的教学改革措施:

(1) 兼顾工程实际需要, 合理设置教学实验的项目及内容, 形成连贯性、系统性、实用性的实验教学体系。

(2) 改变以往师生角色定位, 减少教师包办, 让学生全程参与实验, 教师起到指导、答疑的作用。

(3) 采用制作和上传演示仪器设备、实验操作的课件及视是关键, 要搞好工序衔接, 防止遗漏。

(3) 各种设备外壳接地应可靠。

(4) 重点检查吊顶内的线路, 导线必须穿管敷设。

4结语

随着智能建筑的发展, 综合布线电气工程在智能建筑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它所涉及的专业和领域逐步增多, 技术的更新也加快了。作为国家现代化建筑的建造者, 要努力学习智能建筑的技术知识, 更有效地组织设计工程施工;做好电气施工管理工作, 为国家为人民建造更多更好的现代化、智能化建筑大厦, 贡献自已的一分力量。

参考文献

[1]邹建《.结构试验》开放试验教学的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2, 13 (4) :101-102.

[2]吴善幸《.土木工程结构试验》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12, (35) :31-32.

[3]陈刚, 郑七振.混凝土结构课程试验教学的改革[J].实验科学与技术, 2008, (6) :106-108.

[4]李琮琦, 曹大富.建筑结构实验教学的改革与实践[J].淮海工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8 (2) :122-124.

建筑结构课程 篇10

随着科技的发展,计算机硬件技术和建筑结构分析理论在不断地发展和完善,计算机辅助设计(CAD)系统在建筑工程设计领域中被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其中由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开发的PKPM系列软件是目前国内使用最为广泛的结构计算软件之一,国内大多数设计院结构设计是通过该软件来完成的,已经成为结构设计人员必须正确掌握熟练应用的基本技能。基于此,在高校的建筑工程专业中作为专业基础课被普遍开设,该课程是集实践性、实用性为一体的专业课程,以结构设计为基础,教授PKPM系列软件的基本操作以及在结构施工图中的应用,学好该课程不仅能使学生掌握对软件的熟练操作,更能使学生对以前所学建筑结构类课程基础理论知识的应用有一个新的认识和提高,旨在培养学生利用软件进行结构设计的基本能力,使学生具备对各种错综复杂因素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

但是从作者在教学及研究中发现,目前的教学现状并不尽如人意,由于该课程的教材、案例等不像混凝土结构等传统课程那样充足适用,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手段和方法不科学,教学过程没有充分考虑结构设计的过程,理论与实践没能很好的结合,教学仅停留在基本命令使用的初级层面上,不够深入,从而使得学生在课程学习阶段能掌握的设计内容很少,以至于在后续的专业课和课程设计中,不能很好的发挥计算机辅助设计的优点,不能灵活应用软件处理设计中的实践问题。并且考试形式单一,考核不全面,传统的考核方式是笔试加机试,甚至只有笔试。由于考试时间的限制,一般出的题目较单一,只是关于基本操作命令应用的,尽管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学生的初步学习掌握情况,但并不能将学生的真实的设计思路体现出来。因此,有必要对PKPM这门计算机辅助设计课程进行一定的研究和改革,探索出一套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使学生真正做到学有所用。

1 课程内容的选定

PKPM是一套集建筑设计、结构设计、设备设计及概预算、施工软件等于一体的大型建筑工程综合CAD系统,所以我们没有必要教授PKPM所有的功能和命令,教学内容需要根据专业进行取舍。针对建筑工程专业,最主要的四大课程内容是:任务一:结构平面计算机辅助设计(PMCAD);任务二:框排架计算机辅助设计(PK);任务三:结构空间有限元分析设计软件(SAT-8);任务四:基础工程计算机辅助设计(JCCAD)。教学时从了解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技术条件入手,在学生熟悉各级菜单命令及其操作方法的基础,循序渐进地掌握PMCAD结构建模的主要步骤、荷载的输入、计算数据文件形成、结构平面施工图的绘制,PMCAD接力PK、PMCAD接力SAT-8进行内力计算和配筋并绘制梁柱施工图的方法、SAT-8(PK)接力JC-CAD、地质资料输入、地基基础计算、绘制基础施工图等操作。

2 多媒体教学新模式

为了将教师讲授与学生上机更好的结合起来,可将教学地点安排在计算机房,使听课的学生人手一台电脑。采用新兴的多媒体教学软件,使教师操作的内容能同步显示在学生机上,实现教师一人对学生多人的手把手教授。然后针对教师的演示安排学生动手练习,并基于这些命令去完成相关的课堂作业,使学生能对所学的命令能够通过练习得到强化。为了防止教师在演示过程中,学生急于动手操作而不认真听讲的现象,可通过相关的软件控制学生机操作,在教师讲解阶段学生机只能观看而不能操作,使学生真正看懂后再解控学生机进行练习,真正做到当堂的内容当堂消化,效果明显。

对于初学的学生,执行命令时切记不要死记硬背,要教会其看命令行的提示,看懂提示并根据提示做出正确的操作,这一点对于真正的掌握PKPM操作是非常重要的。如果能看懂命令行的提示,即便遇到没有学过的命令,也可以根据命令行的提示进行操作,进而不断扩充学生的知识和操作能力。在有限的学时内,掌握好基础命令即可,强调学会对构件建模的简化分析,应该用哪些命令和功能去实现,做到举一反三。

3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

以往的教学经验显示,学习PKPM最大的敌人就是遗忘,因此应适度淡化课堂讲授学时,强化实践训练教学,全方位将理论与应用相结合,最大限度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循循诱导,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领悟内容,降低理论知识遗忘率,真正进入理论与应用融合的境界。

在PKPM实践教学这一阶段,可以以不同种类的工程项目为载体,如砖混结构、框架结构等,让学生使用PMCAD进行结构建模,然后接力SAT-8进行有限元计算,再把上部结构模型数据传到JCCAD进行基础设计,最后采用施工图设计模块对自动生成的施工图进行后处理并转换为Auto CAD图形进行编辑,从而完成一套工程项目的结构施工图。在教学指导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参照实际工程项目的设计要求为依据来对自己所做项目的设计参数进行选取,如对结构的抗震等级、结构体系的布置方式、不同用途房间的活荷载、构件的截面尺寸、材料的强度等级、钢筋的强度等级和采用的直径等的选取。并采用正确的检查方法以保证结构设计信息、计算信息等输入的正确性。如通过对整楼模型的仔细观察,检查构件布置是否正确;通过平面荷载显示校核这一模块中的荷载图,来分析荷载输入的正确性等。应让学生知道这些提前给定的参数经过计算后是否合理,将直接影响结构的安全和经济。因此应强调学生仔细阅读分析计算结果文件,即SAT-8计算完成后子菜单“分析结果图形和文本显示中”的内容,包含建筑结构设计信息WMASS.OUT文件、周期、振型、地震力WAQ.OUT文件、结构位移WDISP.OUT文件、内力WNL.OUT文件、配筋WPJ.OUT文件等输出文件。这部分内容虽然不包含施工图,但是是前边计算结果的一个直观显示,能使我们观察到计算结果是否符合规范,各工况下的荷载图是否正确,结构平面和竖向布置是否规则对称,从而进一步反映出前边设计是否正确合理。教师应对分析结果文件的常见问题给予总结说明,然后由学生对自己工程项目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找出参数不合理的原因,提出改正措施,修改后再计算,分析后再修改计算,直到找到理想的结果。通过这个反复试算的过程,使学生掌握模型优化的具体方法和操作能力。结构模型优化完成后,在进行施工图绘图的时候,要求学生能够正确选择和使用结构施工图的绘图软件,能够快速准确地绘出施工图。并强调施工图绘制与结构制图知识的结合,避免在绘制结构施工图时出现很多不规范绘图问题,从而保证施工图的完整性和正确性以及图面质量。在这个实践教学过程中会综合运用到大量以前所学的混凝土结构、建筑抗震、地基基础、工程制图等知识,这样完成项目时可以大大提高学生综合运用以前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都会觉得自己的专业技能又进步了,有强烈的成就感,也激发了进一步更深入学习的积极性。

4 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是教学信息反馈的重要途径,更是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所学知识、改进教学工作和促进学校教育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本课程由于其实践性教强,传统的笔试考核方法显现出很多弊端,不能很好的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也偏离了本课程注重实践的培养目标。作者认为应采取笔试和机试相结合的方法,并且应以机试作为检验教学效果的主要手段。笔试主要考察学生对设计程序、基本理论和规范规程的掌握程度,机试主要检验学生对辅设计软件的熟练程度和基本操作技能。要求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快速完成相应的结构施工图的绘制。实践证明,这种考核方式,能比较客观的考查学生总体知识和技能的掌握情况,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平时作业的要求方面,可适当放宽时间,但一定要求学生本人动手去做,不能眼高手低,在课堂上看教师演示时觉得很简单而缺少练习,真正使用时才发现不会操作。并且在今后的课程里面要增设计算机辅助设计(PKPM)的课程设计,也作为整个课程考核中的一部分。

5 结论

对于操作性强的PKPM课程的教学和学习,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积极的采用多媒体教学新模式,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运用综合的考试考核方式,真正的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使学生学会灵活运用,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的真本领,这才是我们教学的最终目的。

摘要:就PKPM在建筑业中的应用,针对当前教学现状的不足,分析探讨课程教学改革的若干问题,突出以培养学生实践技能为主的教学模式,提出了课程在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和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新举措。

关键词:PKPM,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王娜,靳元峻.PKPM建筑结构设计软件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J].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6(5):46—47.

[2]欧新新,崔钦淑.建筑结构设计与PKPM系列程序应用[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5.130—131.

[3]张字蠢,划海成,张星源.PKPM结构设计应用[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6.17—18.

建筑结构课程 篇11

【关键词】道路建材;课程教学;改进

现在国内很多建筑高职院校均设有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道路建材作为道路桥梁工程技术专业的主干课程,教学内容设置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和毕业生的职业素养。为了培养学生成为毕业后能独立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有必要对目前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作一些改进。

一、目前存在的问题

1.过分重视道路建材方面的理论教学

目前高职院校师资力量、教学硬件设施及学生整体状况差别都比较大,在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安排上却基本一致,都是安排较多的时间来进行理论教学,其中概念术语和文字叙述比较多,学生普遍缺乏感性的直观的认识,表现在毕业以后在实际工程中对道路建材应用还是无从下手,虽然知道一些道路建材的性质,但不会选择和运用。理论教学内容在介绍道路建材时往往表现为平铺直叙,各个部分之间缺少联系,而在实践方面又缺少技能的训练。而对新型绿色环保建材、建筑节能建材则涉及较少。因此,在整个道路建材课程教学中,有相当多的学生没有很好的掌握其他建材在实际工程中如何运用的方法。

2.没有将道路工程施工特点融汇到道路建材教学中

由于学校在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给学生灌输一个施工全过程的概念,目前的教学现状是各门课程相互融合不够,绝大多数学生的只掌握一些有限的理论知识,对与道路工程施工特点结合的不够或缺乏认识。虽然每个建筑院系的教学计划中都有专业类课程的大量内容,如道路施工等课程,其中也有许多道路建材的知识,但由于没有认识到这些课程的知识与道路建材是紧密联系的,同时这些专业类课程一般也都是由非道路建材方面的教师讲授,而相关课程的教师彼此之间也缺乏沟通和联系,无法从整体的角度对学生进行指导。这样学生在校期间就无法体会到道路建材的支撑作用,不能与所学道路建材知识相结合。

3.缺乏有效的工程项目实践训练和缺少具有工程实践经验的教师

建筑高职院校也会安排学生到实验室进行试验或参观道路工地现场,试验一般是检验性质的试验,是验证性的。而参观又由于时间、地点的限制,很不方便,安排起来也不太容易。

现在各个建筑高职院校年轻教师比较多,很多是从大学毕业直接到学校的,从未离开过学校大门,而优秀大学毕业生在校期间也没有经历过道路工程实践的锻炼,同时接受再教育的机会比较少。这样对其进行道路建筑材料课程的教学就产生许多困惑,最终导致从书本到书本,学生学习没有兴趣。

二、改进的几点意见

1.强化对道路建材运用过程的完整认识

道路施工工程是一项严谨的活动,为了改变只重视理论教学和有限的实践训练的教学现状,必须让学生建立对道路建材如何运用的完整认识。对于道路建材课程的教学来说,可以从制定一个完整的道路工程项目如何选择道路材料着手,针对特定的教学目标,让学生积极参与,通过调研、查阅相关资料来最终确定道路建材的选择,教师结合技术条件和详细的构造,对道路建材的选择作出讲解,再结合现行材料的发展方向,结合实际,介绍新材料的发展与运用。这样通过一个完整装饰项目道路建材选用的把握,使学生能够把各部分道路建材知识连通起来,改变以往学生对道路建材的掌握缺乏内涵的状况。

2.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

道路建材的教学过程中也应该多掌握一些其他建筑建材知识。首先,要向学生传授一些规律性的原理和方法,如保温材料有什么共同性质,绿色环保建材有什么特点等,其次需要打破以往以道路建材理论教学为主线的设置方式,进而选择针对性更强、教学目的更明确的道路工程项目进行实践教学,有条件的建筑高职院校可以结合运用具体道路工程项目在施工时进行材料与构造的有机教学,系统的讲解再加上道路工程项目的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道路建材运用的方法。

3.关注道路建材的新技术发展

通过学校教学使学生认识到道路建材的应用不仅要考虑形式,更要关注构造中的各种技术因素,要强调构造设计是根据道路建材的发展而发展的。各种新材料的不断出现,新的道路结构形式就会层出不穷,学生平时要善于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应用,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聘请一些道路桥梁公司的技术人员兼职教授相关技术课程,当然这一点实现起来可能有难度,也可以请他们作道路建材应用方面的讲座。

4.不断完善教师自身知识结构

教师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既要善于把握现行道路建材的不同特点,更要不断学习新的道路建材的特点,关注道路建材学科的发展,再结合高职教育的特点,经常地对自己的教学过程进行反思,及时发现不足,不断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

建筑结构课程 篇12

1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

在我国, 职业教育的课程教学目标与课程的教学教材内容有直接的关系, 所以, 在制定教学课程方面的教学目标时, 要有明确性、目的性、针对性。由于我国的建筑工程专业的高职毕业生, 在其毕业之后一般都主要是从事工程一线的施工和管理技术领域的相关技术工作, 因此, 在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这一课程的教学中, 要以让学生能够掌握建筑结构构件截面设计等方面的应用设计能力为培养目标。

(1) 培养学生的建筑工程施工方面的应用能力。 (2) 培养学生对建筑工程设计和管理能力。 (3) 要让学生掌握和具备一般多层砌体建筑结构的设计能力。 (4) 学生应该具备在工程建筑施工过程中出现突发情况下及时应变处理能力。 (5) 高职院校还要培养学生能够正确的识读建筑结构施工设计图的能力。

2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 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教材缺乏适应性, 而且教学教材内容较陈旧, 教学形式也比较单一。就目前而言, 我国的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就是, 职业教学能力严重下降, 许多教学课程的学习越来越跟不上社会时代的发展脚步, 职业教育和社会发展的行业实际严重脱节, 缺乏应有的高职特点。不能够很好的把学生的知识技能和社会工作能力做到相互结合。

(2)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 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普遍较低, 这也是学校和学生共同的责任。我们都知道, 我国传统教育的教学理念是重视传授的知识理论和知识结构系统之间的严密性, 所以, 很多情况下完全的忽视了对学生应用和实践能力的培养。随着我国教育制度的不断改革, 现在在教育方面也已经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但是, 经过这么多年的发展, 还是没有真正的做到“以学生为中心, 以掌握知识为中心, 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核心主线”的教学轨道。也就是说没有真正的做到把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应用到相应的建筑工程当中去, 那么, 在这种情况下的课程教学肯定效果不理想。

(3) 《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模式过于僵化。虽然名义上是高等职业教育学校, 但在实际上仍然有很多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过程中还是以传统的“知识传授”“理论灌输”的教育模式进行教学。和以往一样, 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形式单一, 教学过程枯燥乏味, 从而就形成了一种“教者难, 学者更难”的不利教学局面。

(4) 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 就是由于近些年来高等职业院校的不断扩招, 使学生质量严重下降。学生的基础素质和学习能力之间存在着较大的差异, 一些基础较差的学生在学生过程中认为课程很难, 所以, 往往有不少的学生都是以拿到毕业证书为学习目标, 而不认识的接受职业素质能力的课程教育。再加上高职院校的教学制度不完善等原因, 这种情况就会严重的阻碍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进展。

3 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

(1) 首先得改变高职院校从事教育工作的教师队伍教学思想理念。我们也都知道, 高等院校它不同于中小学教育, 每天都有专门的老师盯着你学习。在高职院校中, 每个课程的教师在讲授完课程后, 对学生也是爱管不管的, 学生也很少与老师进行沟通。所以, 在这个问题上要加以改变, 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理念, 要让每一个教师能够清楚的认识到自己教学的目标不单单是讲授知识传输技能给学生, 其实这只是一个过程, 最终目的是让学生能够掌握这种建筑结构课程带来的实践和应用能力。

(2) 创新《建筑结构》课程的整体设计思路。在《建筑结构》这一课程的教学教材设计过程中, 要遵循一体化的科学原则, 就是指要在设计思想上和内容形式保持一致, 即理论知识和实践内容一体化, 知识进行传授和实践动手训练一体化。

(3) 高职院校应该加速《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的改革进程。课程教学内容只有跟上时代化的脚步, 才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所以, 在确定《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时, 要让其与现代化社会发展中的现代建筑工程的实际需要相结合、相适应。要剔除教材当中的一些陈旧落后的内容和设计理念, 进而多补充新的理论知识、新的教学内容、新的实践课程活动, 教学内容改革的过程中要坚持与时俱进的指导设计思想。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质量, 才能够提高高职院校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和职业技能, 进而更好的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4) 高职院校在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关于教学方法的改革尤为重要。传统的教学方式都是“传道、授业、解惑”这一基本教学模式, 所以, 在这次改革当中, 对其教学方法的改革才是核心内容。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授课式、启发式、讨论式、研究式相互结合的现代化先进教学手段, 通过这种教学课堂的教学形式, 然后在结合相关的建筑工程结构设计实践活动, 将会更有效的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提升。

在这里补充一点, 高职院校可以多与相关的建筑工程企业进行合作, 像一些实践活动和实习工作都可以进行合作。

(5) 建立科学系统完善的考核管理制度。像以往的高职院校在对学生进行能力考核的时候, 基本都是一个学期考核一次, 这样的考核制度对于高职院校而言, 很难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所以建立一套完善的考核制度是非常关键的。

由过去的每个学期考核一次转变为分阶段的考核方式。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的设置上采用阶段性的评价方式、目标性的评价方式、过程性的评价方式、知识理论和实践应用一体化的评价方式。实际上也就是多元化的考核制度。

4 结束语

我国的教育一直以来都是在不断进步中发展的, 而我国的高职教育也经过了20年的发展历程。多年以来高职教育学校为国家、为社会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现代化建设人才, 而我国的建筑结构课程目前还处于较不发达的一个阶段, 所以出现点问题在所难免, 但是, 只有进行不断的探索、不断的总结、不断的发展完善, 才能够探索和创新出属于自己的教学方式。所以, 我国的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只有进行不断的创新和改革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殿平.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实践教学的实施与评价体系[J].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辽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0, 51 (5) :90-91.

[2]黄艳.高职院校建筑结构课程考试改革探索与研究[J].民营科技, 2013 (3) :130.

上一篇:水利工程护坡施工方法下一篇:实训任务教学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