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结构教案

2024-08-04

建筑结构教案(通用9篇)

建筑结构教案 篇1

建筑结构

第一章,建筑结构概述

1.1建筑结构的任务,功能与定义 一建筑结构在建军筑物中的任务 1.它是一个空间的组织者 2它是一个形状的表现者 3.它是一个荷载的支承者 4它是一个材料的利用者

结构存在的根本目的是服务于人类对空间的应用和美观需求,结构的夏的根本原因是抵御自然界对建军筑物生成的名种荷载 结构存在的根本条件是利用并发挥了建军筑材料的作用 二建筑结构用为支承者的预定功能

1结构应能承受正常使用和正常施工时可能出现的各种荷载,安全性 2结构在正常使用时具有良好的工作性能既具有适用性 3结构的构件和所用材料在正常维护下具有足够的耐久性

4结构在设计规定的偶然事件发生时和发生后仍保持必需的整体性,既安全性 要求

掌握建筑物需要承受的荷载情况 了解建筑结构所采用材料的性能 充分发挥材料的作用 三,建军筑结构的定义

建筑结构是在一个建军筑空间中用各种基本结构构件组合建造成的有某种特征的机体,为建筑特的持久使用和美观需求服务,结人们的生命财产提供安全保障

在应用上,要充分满足空间和多项使用功能要求 在安全上,要完全符合承载,变形,稳定的持久需要 在造型上,要能够与环境规划和建筑艺术融为一体 在技术上,要力争体现科学,技术和工程的新发展

在建造上,工合理用材,节约能源,与施工实际密切结合 1.2建筑结构的荷载,作用与荷载效应 载荷的分类

按载荷随时间的变异分,有恒载,活载和偶然荷载 按结构的动的动力效应分,有静载,动载 按荷载实际分布情况有分布荷载和集中荷载

按荷载的作用方向分,有竖向荷载,侧向荷载,和冲击荷载,1恒载,指结构构件和建筑物构造层的重力荷载,等于它们的体积乘以所用材料的单位重力

估算各结构构件每平米面积中的平均恒载w和各种建筑物每平米建军筑面积上的平均恒载W大致取

钢筋混凝土结构 w=4-6N/m2 W=10-14 N/m2 钢结构 w=2.5-4N/m2 W=6-9 N/m2 木结构 w=2-2.5N/m2 W=4-7 N/m2 准确计算恒载必须注意

不能遗漏 结构构件计算前几然要根据经验假定它的截面尺寸,得到预定自重后才可进行下一步度算,若计算结果与假定截成误差太多需重算

需复该材料容重

结构自生只占建筑物的一部分在20%-50%间变化,减少自重是一条重要的设计准则,2楼屋面活载

民用建筑楼面:2.0 kN/m2(如住宅)-3.5 kN/m2(如商店)

工业建筑楼面:4.0 kN/m2(如一般光学仪器厂)-10 kN/m2(如棉纺厂)准确计算楼面活载必须注意

活载名义上为等效均布荷载

取值时应考虑该建筑物长期使用期间改变用途的可能,并取其大值

取用活载计算结构构件的内力的变形时,必须考虑活载作用的持续时间及其最不利的组合,因而对于活载都相应地有标准值,组合值系数,频遇值系数,准永久值系数等

在一个大面积楼面范围的活载分布,不能可象小范围内那样处于满布状态,在多层建筑中,也不可能所有楼层同时满意载,因此度算大受载面积(如从属面2积大于25M)的梁和多层结构的柱墙基础时应考虑活载的折减系数(< 1)

3雪载,50年一遇的各种屋面水平投影上雪载标准值Sk的计算 Sk=μrSo So----基本雪压,如北京为0.4 kN/m2市 西安0.25 kN/m2 广州0 kN/m2 μr---屋面积雪分布系数。如平屋面及α≤250的单跨单双坡屋面为1.0,α= 30 0的单跨单双坡屋面为0.8 4风载

基本风压是根据全国各地气象台历年最大风速记录换算为离地面10M高处的年最大风速,再经统计确定重现期为50年的最大风速然后通过风速与风压的相应关系计算得到

ωk=βzμsμzω0

βz----Z高度处的风振系数(≥)是考虑高层建筑或高耸构筑物的阵风作用下有共振影响使风载增大的系数,它对于自振周期大于0.25S的建筑物和高耸构筑物经及对于高度大于30M且高宽比大于1.5的高柔建筑,均应教虑

μs----风载体系数。它是风吹到建筑物表面引起的压力效果与最大风速算得和理论风压力的比值

μz----风压高度变化系数

ω0----基本风压北京为0.45 kN/m2西安0.35 kN/m2广州为0.5 kN/m2 准确计算雪载和风载注意

雪载与风载都是活载都有其它活载组合的问题,屋面雪荷载比地面雪载小,但在高低屋面交汇处,屋面某些突出处,折线形或曲线形屋面低谷处的积雪都会增加,在雪载计算中其值大于1 风对建筑物的围护结构放生三个压力区,迎风面的正压力区,背风面的负压力区,墙然及局部的局部压力区 5温差作用 产生温度应力 6沉降作用

1.2.2荷载效应(内力效应,变形效应)1.2.3荷载传递路线 楼面荷载--楼板--梁系统----柱----柱基础—地基

屋面荷载—屋面板—屋盖系统----柱----柱基础—地基

1.3建筑结构中的材料及其基本性质 一材料的改进就会有结构的尺跃

第一次飞跃,公元前11世纪有了瓦,公元前五世纪有了砖,大量出现砖瓦建 第二次飞跃,17世纪出现生铁,19世纪用熟铁及高强度钢,从此有了钢屋架 第三次飞跃,19世纪20年代出现水泥,中期钢铁产量大增,20世纪钢筋砼进入实用阶段建筑中砼和预应力砼占了统治地位,20世纪40年代出现玻璃纤维增强塑料,质轻,绝缘耐蚀性好,其后各化学合成材料断涌现,是在酝酿结构的新飞跃 二,常用结构材料的基本力学性能 1弹性和线弹性 2塑性,脆性和破坏

3延性 是指材料超过弹性极限后至破坏前耐受变形的能力以,εU-εe或εU/εe表示

弹性模量和变形模量应力与应变不成正比关系时,曲线上任一点与原点连线的斜率称为变形模量

5材料的应力应变关系可以看出/材料的极限应力反映了材料的强度,材料厂的极限应变表现了材料的破坏,材料的弹性,塑性,延性和弹性模量说明了栈道的变形特征,因为材料的延性,材料在达到极限应力时并不具有极限应变。或者说,材料达到极限应变时应力并不是它的最大值 建筑材构用的优质材料是

极限应力高 做的结构强度高

弹性模量大,做的结构变形小

延性好 做的结构在破坏前有较大的变形,二材料的基本力学性抟与它与结构反应的关系 三常用结构材料的耐久性能

四,常用钢材,砼。木材,砌体的基本知识

钢材:屈服强度

极限应力

伸长度

冲击韧性

冷弯性能

可焊性 砼,极限应力

弹性模量,收缩

和易性

木材:强度,含水率。木节,扭纹,髓心等

1.4建筑结构的失效和结构的两类极限状态

一,破坏,结构或其构件因所用材料的强度被超过,或材料的应变达到其极限值而丧失承载能力,有压缩破坏,剪切破坏,弯曲破坏,扭曲破坏等

压屈或失稳

变形过大,含裂缝过宽

倾覆或滑移

承载能力极限状态 正常使用及限状态

1.5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承载力设计和变形设计 1.6结构与地基的关系 1.8结构和建筑筑的关系 1.9结构与施工的关系

第二章,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结构单元和结构体系 2.1建筑结构的基本构件 2.2建筑结构的结构单元 2.3建筑结构的结构体系 2.4主体结构间的变形缝

第三章,主要的建筑结构构件的结构单元 3.1梁

3.2板和楼盖结构 3.3柱和框架结构 3.4墙和墙体结构 3.5桁架和网架结构 3.6拱结构 3.7壳体结构 3.8索结构 3.9基础

第四章钢筋混凝土结构构件 4.1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 4.2钢筋混凝土材料的力学性能 4.3钢筋混凝土轴心受拉构件 4.4钢筋混凝土轴心受压构件 4.5钢筋混凝土受弯构件

4.6钢筋混凝土多跨连续梁,板的设计特点

建筑结构教案 篇2

一、体育课教案结构存在的多元化现象

一份完整的体育课教案,究竟应该包含多少个要素,哪些是基本要素,哪些是核心要素等,需要进行梳理和分析。根据当前体育课教案要素取舍情况,首先分析一下教案结构多元化的具体体现。

(一)“传统式”体育课教案结构

在新课改之前,体育课的教案从形式上主要有表格式、文字式和卡片式,但无论是哪种方式呈现,都会涉及到教案结构中的要素的取舍问题。通过对课改前各种形式教案的要素分析发现,基本上都会包含着基本要素和核心要素。其中基本要素主要是教学年级、班级、人数、性别、课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场地器材、练习密度预计、运动负荷曲线预计、课后小结等;核心要素包括课的内容、组织教法与要求、时间、次数等。这一方式,由于出现在新课改前,可以用“传统式”来概括。基本上在全国范围内,一线教师更多的都是按照这些要素呈现教案内容的。新课程改革以后,依然有不少一线教师采用传统式结构撰写教案。

(二)“创新式”体育课教案结构

新课改后,教案的结构要素的取舍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很多一线教师在尝试打破常规写法,结果有的是在传统的基础上将核心要素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有的是调整了要素的位置。当然,在创新式中有的值得推广,而有的有待进一步商榷。通过对新课改后举办的几届全国中小学体育教师观摩展示活动的部分教案的统计发现,教案的创新从合理创新和不合理创新两大方面进行统计如下:

1.合理创新式教案:在教案的结构要素创新方面,有一部分创新是比较合理的,如将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有的教案上调整为“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与要求”;有的是用“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还有的使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等。这些要素表达形式,都是从突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更加清晰地区分各自的教与学的任务和方式方法。当然,并不是说用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就是不合理的,只是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化,需要更加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以及要“帮助学生学会体育与健康学习”,这就要求重视学生的学习和学法的运用,以及强化教师对学生的学法指导,为此,改变过去只重教法轻学法的现象,从教案要素上就开始做出适当的调整是较为适宜的。除此之外,还有人在教案的最后加上了“安全防范”要素等都是十分有价值的结构要素的创新。

2.不合理创新式教案

分析发现,在一些教案上也出现了不合理的创新形式,比较突出的是课的各个部分的划分,由过去常用的“准备部分、基本部分和结束部分”三段式,或“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四段式,做了不太必要的尝试,如有些教案上调整为五段式、六段式,甚至更多的分段形式。而且,还有人将原来的三段式或四段式的表达方式发生了变化。如有人用“导入、主题、结束”,取代了原来的三段式,尽管从文字上更加简洁了,但是,体育学科的特殊性未能反映出来,而体育课用“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是按照人体机能变化规律划分的,是科学的、合理的。另外,教案上将教学阶段划分更多,实际上也难以体现出明确的价值和意义。如有份教案采用“导入主题、准备热身、我的运动、我的风采、我的组合、我的造型”六个方面来作为体育课的结构,除了导入主题、准备热身可以大致看做是体育课的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其他剩余的几个部分很难区分出哪是基本部分,哪是结束部分。这些不明确的划分,在合理性上很难体现出来。

除此之外,在教案核心要素的确定上,有些教案既调整了过去的“组织教法与要求”,还新增了新的要素,如有份教案的核心部分的要素是“内容、教师指导、学生活动、组织要求、时间强度、教育结合因素”,其中的“教育结合因素”含义不够明确,且难以具体实施。又如,有份教案是用“学习内容、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组织、时间、达成目标”,可以看出,与过去相比,“达成目标”是新增的要素。由于在教案的前一部分都有“教学目标”,在教案中各阶段再以“达成目标”的要素形式将目标分解,是难以做到细化的。也就是说,“达成目标”要素新增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上都难以确定。因此,不合理的创新并不提倡。

二、体育课教案结构必要要素名称的取舍

体育课教案无论是哪种形式,包含多少要素,都存在着结构要素的取舍问题,但究竟该如何取舍,下面重点从必要性讨论要素的确定问题。一份完整的教案究竟应该包含多少要素?哪些要素是必要的?这是撰写教案的前提。必要即不可缺少,是一份规范的完整的教案所不可或缺的要素。哪些是不可或缺的呢?

(一)教什么、为谁教的各要素的取舍

要想通过一份教案了解一节课要教什么、为谁教。课的基本信息要具备,即年级、人数、性别、单元课次、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如果没有这些基本的信息,教学对象就会不明确,也就难以确定教学的目标,以及更难以确定教学的手段和组织方法。因为,年龄不同运动基础不同,不同人数组织形式不同,不同性别兴趣爱好不同等。假如没有单元课次,就难以把握教学进度,教到哪里就会变成一个模糊的概念。教学的内容、目标、重难点是不可少的,如果没有这三大要素,就不知道是一节什么课,也不知道要达成什么目标,更不知道要主要解决什么问题等。因此,假如一份教案基本信息不全面,就不能算是规范的教案。

(二)怎么教、怎么学的各要素的取舍

了解一节课要怎么教、怎么学,课的核心要素不可缺少,诸如分几个阶段,一般都采用三段式或四段式;课的内容,包括各部分都做什么;师生的教与学的各种活动,有的用教师活动、学生活动,也有用其他表达方式的,但无论如何表达,都要在教案上表明教师要做什么,学生要做什么。否则,就难以明确课上师生的教学活动,以及是否合理,课堂组织也就无从谈起。还有就是课的每一部分或每一项活动所对应的时间和次数,如某项练习的练习次数和时间分布情况。这些要素是否完整,表明课是否具有可操作性。

(三)用什么教、教成什么的各要素的取舍

了解一节课用什么教、教成什么样,需要通过场地器材、练习密度、运动负荷曲线、安全防范等来呈现。几乎所有的体育课都要用到场地与器材,只是所用的场地类型、大小不同,器材类型和数量不同而已。如果一节体育课在教案上未能明确用的什么场地与器材,就很难判断组织方法是否合理。在此值得说明的是,呈现在教案上的器材最好是与课有直接关系的,如“篮球”,哪些处于间接关系的器材无需呈现,如推球用的“球车”。体育课程是能够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课程,因此,体育课上要有一定的练习密度,并安排适宜的运动负荷,且负荷曲线峰值所处位置合理。假如缺少练习密度和负荷曲线预计,也就从教案上难以看出课的合理性与科学性。体育课的安全事故的有无与安全防范措施是否及时与得力有着最直接的关系,因此,一份规范的教案必定要有对安全隐患的防范措施。

(四)课后反思要素必不可少

课后小结或课后反思是在过去所看到的教案中,几乎都有的要素。该要素存在的必要性并非被人们所熟知。因为,很多时候所看到的课后反思或多或少地带有应付的成分。为什么要写课后反思、如何写还不是十分明了。这种情况下写出来的课后反思也就缺乏其意义。课后反思不仅是要写出该课上存在的问题,还要分析教案的撰写是否有不当之处,通过教学进一步了解教案有哪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以及如何完善等。课后反思之所以必需,还在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助推器,便于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

三、体育课教案结构要素内容取舍的方略

体育课教案各要素一旦确定之后,每一个要素具体呈现在教案中的内容表述方式至关重要,既要把握准确性,还要体现合理性,更要符合规范性。下面谈一谈体育课教案结构要素内容取舍的具体方略。

(一)反思:传统要素内容的规范性

写教案对于一线教师来讲,已经是相当熟悉和熟练的工作了,但老师们有没有静下心来仔细想一想,在过去的教案中,哪些要素内容写的比较得心应手,且符合要求,哪些要素内容撰写的时候还带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甚至还存在困惑,以及能否确定其规范程度。要能够理清规范在何处,弄清为什么是规范的,即规范的标准是什么。如有困惑,要明白困惑的根源是什么,如何才能消除困惑,教案中如果有困惑不可永远困惑着。

具体而言,就教案结构要素内容的规范性而言,可以用准确、具体的表述来呈现,如,“教学目标”的规范撰写,不仅要准确设定好目标维度,如可以采用“知识技能学习目标、体能素质锻炼目标和情感品质培养目标”等三个维度;还要能够使各维度目标内容呈现具体可操作,如在“知识技能学习目标”维度中找到“课题、条件和标准”三个关键词所表达的含义。其中,课题是要学习和掌握的知识技能(如学习篮球传接球技术),条件是目标在什么情况下完成的(如两人相距3米原地传接球),标准是目标实现与否的评价标准(如连续传接10个回合以上)。又如教案结构中的“课的内容”,规范的写法应达到:1.课的内容表述全面;2.准备部分有准备活动名称;3.新授课有动作要领(或动作要领口诀);4.易犯错误与纠正方法;5.保护与帮助方法;6.课的内容安排合理;7.结束部分有放松活动内容具体名称等。

(二)分析:创新要素内容的合理性

前文中谈到教案中的创新要素,有的是将原来的要素进行了分解调整,如将“组织教法与要求”分解调整为两个或三个新的要素,如“教师的教、学生的学、组织与要求”等;有的是新增了合理的要素,如增加了“安全防范”等要素。无论是调整的还是新增的,各要素内容的呈现都要求合理,否则,创新就失去了意义。然而,创新要素内容如何呈现是合理的呢?

首先就过去人们常用的“组织教法与要求”和分解调整后的三个要素相比较来看,前者在撰写具体要素内容的时候,是将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和学生的学整合在了一起,即教学步骤大多是按照教学环节的推进逐一表述的,当然,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既有集中又有交替出现的情况。“要求”的提出,大都会跟在不同的大的教学环节之中,如准备活动部分提出要求,主教材学习时提出要求,还有复习教材部分也会有相应的要求等等。将“组织教法与要求”拆分以后,“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各自独立出来,这就需要重点考虑两个要素如何合理表述其内容。内容呈现的逻辑主线可以按照课的各个部分的推进分述,两者之间大体呈现出对应性,即教与学行为的对应性。以基本部分为例,就“教师的教”而言,包括讲解、示范、观察、指导、答疑、评价、小结等各项活动,而且,这里的“指导”,即包含过去意义上的学生练习过程中的教师巡回指导,还包括教师对学生学法的指导。既包含对学生如何听讲、如何观察等的指导,就“学生的学”而言,包括听讲、观察、练习、讨论、答疑、展示、评价等各项活动,这里的“答疑”和前者所不同的是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因此,如果将这些教与学的行为采用合理的方法得以呈现,就能够使新拆分要素的教案体现出新的范式和合理要求。例如,“教师的教”,要求教学步骤清晰、教学步骤安排合理、学法指导及时得力、各种教法适宜等。

其次,对于新增的要素“安全防范”,过去,尽管没有在教案中作为一个独立的要素提出来,但是,在组织教法与要求中,也时而会看到有的教案上有“注意安全”或“一定要注意安全”的字迹。说明,人们在撰写教案的时候并没有完全忽略安全问题,只是尚未达到更加具体的层面。基于当前体育课的特点,需要充分考虑以下几个方面的有效防范:1.安全隐患查找全面;2.防范措施表述具体;3.防范效果明显等。在全面性上,需要能够关注课的各个部分的隐患,而不是仅仅考虑主教材学习时的安全问题。在措施的提出上,要能够准确到位,即让学生能够知道如何防,为了达到理想的防范效果,除了培养学生的防范能力,还要能够提出教师的防范行为,课堂上通过全面、仔细地观察,发现隐患所在并及时、有效的做出处理。只有这样,“安全防范”要素才能充分发挥其存在的价值。

四、结语

建筑结构教案 篇3

关键字:高效课堂;教案结构要素;取舍

中图分类号:G633.9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410(2015)06-0042-02

在体育与健康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课堂教学的高效性,教师们必须在备课中下功夫,不断优化教案结构要素及规范性和实用性,以适应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下面主要从三个方面来解析教案结构要素的取舍。

一、教案结构布局的改进

1.表头内容的规范

体育与健康教案一般是表格形式,在主标题下面首先要写明本次授课班级、课次等基本要素,这些内容也可以设置在表头分格栏内显示(表1)。作为参赛教案或优质课课时计划还可以加上单位名称、指导教师等栏目;作为平时授课教案要加上周次、人数等栏目。切记不要过于烦琐,要根据具体课型决定好教案结构要素。在高中新课程教学过程中还要注重模块名称和单元位置等新要素的设置。总之,这些要素都是相辅相成的,都是为了后面的教学过程做准备,虽然叫法有些不同,但不会影响教师的理解,在撰写时必须用规范的专业术语。

2.结构要素的布局

首先要写时间、地点、对象,这些要素应该放在第一行,意在明确本次教案的概括。然后再写授课的教程等相关内容,放在第二行,让人们看了能清晰地知道本次授课的目的。第三行的内容主要是制订教学目标,按照新课改的要求将学生预计达到的学习效果和情感渗透情况罗列出来,要注重本课特点,不能样样举到。

3.表尾内容的改进

表尾的主要内容是场地器材、预计负荷、课后反思等(表2)。场地器材也可以写作教学准备,有时上课还需要一些教具的准备,比如说录音机、教学挂图、小黑板等,这些并非是场地器材范畴,大家一般写教案都是归类在场地器材栏目内。预计密度可以以图表形式做成曲线图,还可以直接写出预计的两次较高脉搏次数区间。课后反思也可以写作课后小结,根据授课内容和上课情况写出自己成功经验的总结和存在问题的反思,有利于以后教学的高效完成。

二、教案主要部分的分割与权重

首先要制定表头分隔栏及要素填充(表3)。第一列写课序或教学过程,第二列写各阶段授课时间分配,因为一节课教学的效果如何还要看其授课时间分配是否合理,所以这一栏必须写在课序的后面,有利于授课安排和听课人员的侧重关注。其次是教学内容栏目,按照新课程改革要求,这栏必须写清楚本次授课内容及相关动作要领和授课形式,为整个教学过程做引领。运动负荷这一列主要包括运动的次数和强度,运动时间在前列已经提过,时间安排是个大概念,没有必要对每一个教学内容点的时间都做详细设置,这样不利于课堂教学的发挥。最后三列是根据新课程改革的相关理念来分设的。将教师的导和学生的学作为重点放在一栏分步实施教学;将组织和要求以图表、照片和简练语句形式对应写在教与学活动栏的后一栏;教育渗透栏目主要是针对情感教育而设立的,新课标要求课堂上要给学生渗透社会适应和心理健康等知识和能力,使其通过教学活动达到一定的情感目标。

1.开始与准备部分的分配

表3课序中的第一、二行分别编写教案开始部分和准备部分的相关内容,开始部分主要是课前常规,教师们都做得很好,这里就不用多谈。下面主要针对准备部分的导入内容做一强调,准备活动要紧贴授课内容,注重专项热身,通过适宜的活动形式导入新授课内容,使学生身体的各个部位都能够适应新授课教学的实施。

2.基本部分的分配

表3课序中的第三行主要编写学生的复习内容或导学内容,根据不同课型决定不同导入方式,这个主要是在教学内容栏目中分步引领,然后在教与学活动栏内填充对应的导入方法和手段,这一栏的设计好坏直接决定了学生的课次衔接是否顺畅、专项技术动作导入是否合理、对学生进入新授课学习是否适应等问题,所以应该作为关键环节来设计。

表3课序中的第四行主要编写课的基本内容,即新授课内容,这是整个教学环节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对应的各个栏目都要有详细的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栏目要写明教学步骤中各环节内容,在教与学活动栏目中要把适宜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写进去。对于主要的组织方法要用图示或照片形式展现出来。

3.结束部分的分配

表3课序中的第五行主要编写放松练习和课后常规等内容,注重放松练习里的具体做法,采用何种形式放松等。这一部分的组织教法相对简单,不宜写得较多,简明扼要地表达清楚即可,值得重视的是回归器材中的安全教育。

三、教案内容的详略取舍

1.教学内容栏

该栏的内容较多,主要是参考教科书对理论知识、动作技术要领、分层分步教学等相关内容的编写,应该注意的是动作技术要领描述要精练,分层次教学步骤要清晰。根据授课的必要性可以通过图示形式展现出来,也可以采用动作要领口诀或间接语句表达出来。不能长篇照抄书本知识,不能把部分组织教法写入这一栏,也不能把纠正错误动作和评价学生情况写入本栏,那样会显得凌乱。

2.教与学活动栏

这一栏主要编写教师如何实施教学和怎样使学生进行学习的过程。如何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合理引导学生学习,这些都是需要详细阐述的内容。针对不同项目的教学,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要以学生的练为主进行设计,教师的教要上升到导的角度。要注重新颖的教学方法和科学的组织策略来提高教学的精度,避免存在陈旧的教学手段和落后的教学方式,以免影响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

3.组织与要求栏

组织与要求栏相对来说就比较清晰明了,大多数需要通过图形来表达其含义,显得更加简明易懂,不需要过多的文字表述,但做图要清晰详细,能够充分展示该教学过程的人物、路线和转换方式,几个教学内容的组织教法相同时可以用一个图示代表。教学要求用简练的语言说清楚即可,没有必要对每个知识点的共性问题逐一写明。对个别学生要区别对待、因材施教,提出单独要求。

参考文献:

[1]毛振明.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体育与健康教师教学用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6.

循环结构教案 篇4

第四课时 循环结构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理解循环结构的概念;把握循环结构的三要素;能识别和理解循环结构的框图以及功能;能运用循环结构设计程序框图以解决简单的问题。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例探究与应用循环结构,培养学生的观察类比,归纳抽象能力;参与运用算法思想解决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严密精确的逻辑思维能力。

3)情感与态度

通过师生、生生互动的活动过程,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勇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体验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

循环结构的概念、功能、要素、框图及应用。

【教学难点】

描述和应用循环结构时,三要素的准确把握和正确表达。

【教学方法】

探究启发式教学方法

【教具】

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 学 过 程】

复习:请同学们回顾已学算法的基本结构有哪些?并画出结构示意图。

情景:1.视频(邢慧娜2004万米长跑金牌)

2.在学校的万米长跑测试中,你每跑1圈(400米),会想是否跑完了全程。如果没有跑完全程,那么又会想离终点还有多远。

学生活动:1)引导分析情景2中关键词

2)学生小组讨论,然后黑板板书(情景2算法及流程图)3)教师点评:引出循环类型、循环三要素。(建构知识)

建构知识:循环结构

1.定义:

注:1)循环体

2)循环结构不能是永无止境的“死循环”,因此,循环结构中_____________。高一数学(必修3)

2.分类: 注:

典型例题

写出1+2+3+4+5+…+100的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变式训练

变1:步骤B更改为: i←i+2 ;则流程图表示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变2:步骤A和步骤B交换位置会怎样?要达到预期结果,应做怎样的修改?

变3:若表示算法1×2×3×···×100,则流程图应如何修改?

练习:写出求1×3×5×···×99的一个算法,并画出流程图。

1变4:步骤A更改为:ss ;则流程图表示一个什么样的算法?

i

思考

若表示算法1

结构游戏教案 篇5

游戏目的:

1.通过图片观察,了解儿童乐园的结构特点和整体布局情况。2.学习搭建游乐设施的不同方法,尝试合作搭建。游戏准备:

1.经验准备:请家长带幼儿参观儿童乐园,丰富幼儿对儿童乐园的认识 2.物质准备:儿童乐园总体图、各种游乐设施图、各种形状木制积木、长方形板、三角形板、拼插玩具若干。游戏过程:

一、通过谈话让幼儿回忆儿童乐园里有什么东西?是什么样的?

二、教师出示儿童乐园,提出搭建儿童乐园激发幼儿建构的兴趣。

三、运用观察图片,提问引导幼儿了解儿童乐园的布局结构特点。1.图上的游乐园里都有些什么,它们在游乐园的什么位置?有什么特点?是怎样排列的?

2.引导幼儿思考大门、围墙、栏杆及运动器械分别可以用什么材料来搭。3.请幼儿想一想在这次游戏中你想搭什么?教师根据幼儿要求让他们分工进行搭建。

四、幼儿学习搭建游乐园,师分组进行指导。指导要点:

1.在幼儿搭建过程中,教师引导幼儿合理的使用合理的结构材料突出游乐设施的主体特征。

2.启发幼儿在仿造的基础上想象创造旋转木马、滑滑梯、小水车、健身器械等。

3.指导幼儿围合的方法。

4.注意各个游乐设施的间距,不随意碰倒别人的搭建物。

五、幼儿互相介绍自己搭建的游乐设施。

独立主格结构教案 篇6

(一)独立主格结构的构成

独立主格结构的构成方式:名词普通格或代词主格+现在分词/过去分词/不定式/名词/形容词/副词/介词短语等。

使用独立主格结构是因为出现了与句子主语不一致的情况。

1.名词(或代词)+现在分词:现在分词表示前面的名词或代词主动进行的动作或状态。

The man lay there, his hands trembling.有时,现在分词being或having been在独立主格结构中可省略e.g.: The weather(being)fine, we decided to go on an outing.2.名词(或代词)+过去分词: 过去分词表示前面的名词或代词被动完成的动作。

The girls lay on her back, her hands crossed under her head.3.名词(或代词)+形容词(短语): 形容词(短语)在独立主格结构中说明前面名词或代词的性质、状态等。

The floor wet, we had to stay outside for a while.4.名词(或代词)+副词: 副词在独立主格结构中也多是说明名词或代词的状态。

The meeting over, we all went home.5.名词(或代词)+介词短语: The teacher came in, a book in his hand.6.名词(或代词)+不定式(短语): 不定式表示将来的动作。

He suggested going for a picnic, Mary to provide the food.有时独立主格结构中名词前的定语可以省略: The boy sat quietly in the office,(his)eyes closed /(a)book in(his)hand.(二)独立主格结构的作用

1.作状语

1)表示时间 : His homework done(=After his homework was done),Mary decided to go shopping.2)表示原因 : There being no buses(=Because there were no buses),we had to walk home.3)表示条件 : Weather permitting(=If weather permits),we’ll go to play basketball.4)表示方式或伴随: He sat at the table, head down.2.作同位语: Many people joined in the work, some of them women and children.3.作定语 : Close to the bank, we saw deep pools, the water blue like the sky.(三)有时用with/without引导的复合结构作状语,在句中可作定语或状语。如:

建筑结构教案 篇7

一、晚清时期基督教在甘南藏区的传播

基督教的教义决定了传播者要将福音送到全世界每个角落,《新约全书》中向教徒告诫“:你们要去使万民作我的门徒,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因此,传教士将其布道传教作为自己的义务与责任。随着近代资本主义向外扩张及18世纪末期至19世纪初复兴基督教福音的“第二次大觉醒”运动,基督教疯狂地向外传播,尤其是美国掀起了海外传播基督教的热潮。1840年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的大门,资本主义国家通过条约取得了在中国传教的自由,美国传教士大批涌入中国。据统计“,从1886至1919年,共有8140名学生志愿者被派往国外传教,其中2524人前往中国”[1]14。向中国遥远的藏区传播福音成为传教士在中国传教的重要目的,因为在教义上传教士有把福音送至最需要的贫穷偏僻地带的义务“,或许,在亚洲没有任何一个地区比藏区更让人感兴趣,怀有敬意,具有诱惑力;而且,由于种种缘由,它还是一个地域辽阔的未知区域”[2]。

二、保安教案的发生及清政府处理的过程

1.保安堡传教点的建立与寺院的反应。甘肃藏区成为传教士向西藏纵深发展的一个前哨,因此,许多传教士来到甘南从事传教活动。“自19世纪中后期外国传教士来到甘南起,到20世纪40年代,其足迹遍布今天的临潭、卓尼、迭部、夏河、合作、碌曲、玛曲、舟曲广大地区,并从城市发展到偏远农牧区,甚至是藏区腹地。”[3]601895年,传教士辛普送与克省吾在洮州旧城建立甘南地区第一个传教点,1896年两人前往拉卜楞准备开辟新的传教点遭到人身攻击而失败,又于1897年同刚到达洮州旧城的僖德生(George T.Shields)夫妇再次到达拉卜楞,如愿建立一个传教点,传教士在克省吾的带领下来到保安堡,开始传教工作[4]。保安堡传教点的建立是基督教向藏区推进的一个重大收获,传教工作进展较为顺利。表面上来看,传教士与地方藏传佛教寺院也保持着友好的关系,但基督教的传播其实是在侵占寺院的宗教资源,虽然这不足以影响到藏传佛教寺院信徒的大量减少,但是寺院面对这种趋势显得格外小心。如隆务寺实际上暗地里支持藏民部落对洋教的打击,企图以武力驱出洋教在其势力范围内传播宗教。

2.僖德生与藏民冲突及其官方参与调解。1899年4月25日,一个醉酒的藏族人冲进传教士的居处,僖德生急忙拿起火枪准备自卫,双方发生纠纷,事发后官方介入并进行调解,双方冲突暂时得到平息[5]101。而官方对此纠纷的处理态度过于暧昧,“仍向僖德生好言抚慰,”而对藏族民众的处理则是:“严谕番子老人约束开导,以后务必各释猜疑,力加保护,仍由保安营于该教士所居附近,时常派兵巡逻,毋任番族寻衅。”[6]官方的这种态度与行为激发了群众的不满。同年5月23日,“麻巴齐庄番从狼家三庄牌头等,至城外教士住居门首”[7],双方发生争执,但是未发生直接的武力冲突。从僖德生给宣道会写的信中可知,当晚,有三四十个藏族人聚在传教士门口,边敲门边掷石块,并叫嚷着:“滚出来,外国人,我们要杀死你们!”从僖德生的夫人的信中可知,第二天,下了大雪,喝醉的藏族年轻人聚在城门口,由于内部纷争,各自走散了,官方称一定会保护教士的安全[8]101。5月25日,几百个藏族人再次聚起来,蜂拥在街巷中,并商议要杀死僖德生等传教士。据保安都司称:麻巴七庄番众、狼家三庄牌头等陆续至城外教场,聚众数百人,且愈来愈多。巡查目兵来衙回报,当即饬令两哨挑派兵丁,严守南北二城门,并派两哨把总、外委带领兵丁前赴教士僖德生门前保护,同时又将他们夫妇与伙计从南门引至保安都司衙署,刚刚安排妥当,藏族人扑至僖德生家中,抢掠一空[9]。僖德生回忆说:我们还没有走远,藏族人就从围墙上翻院子,将所有的东西都抢走了,带不走的也全部破坏掉了,只剩下两三片纸和一点墨水与一支钢笔[10]102。此案看似由个体之间的偶尔冲突引发的,但是从案件的发生发展过程可以看出,这实际上是宗教文化之间的冲突,官方对于传教士的保护避免了案情的进一步恶化。

三、清政府对教案的处理

保安教案的发生使清政府感到不安,陕甘总督陶模和西宁办事大臣阔普通武饬令循化厅同知张作霖、循化营参将谭应春率领兵役和通丁前往保安堡查办。官方再次表示,将僖德生夫妇所抢之物照数赔偿,劝慰移住城内,不可往番地走动[11]。在藏族民众的打击下,僖德生夫妇逃离保安,同时基督教的传播也在保安中断,这对于已经在甘南扎根的宣道会来说将是传教过程中的失败之举,但它却没有作出任何反应。官方对此案件也未进行深究。

1.先保护国外势力再展开调查。按照当时清政府所签订的一系列条约中规定国外势力有在中国传教的权力,这是官方所认可的。因此,在近代开始,国外的基督教如雨后春笋一样从中国的沿海向内地传播。虽然从一开始由于文化不同,传教会受到许多障碍,但政府对传教士进行保护政策。民间,由于传教所引发的教案则不断上演。当西方传教士将基督教推向笃信藏传佛教的藏区时,自然会引发藏区人民对基督教的怀疑与排斥,以传教士为代表的国外势力与藏族民众因信教不同从而引发了纠纷。保安教案开始只是一个藏民与僖德生的个人纠纷,但最后则演变为上百藏民针对传教居点的抢掠。这说明民众不是从心理上接受基督教传教居点矗立在藏区。这样的群体性纠纷发生后,官方首先是保护僖德生的生命安全,而后再进行调查处理。因此,民众与国外传教士产生的教案纠纷中的特殊性在于,先保护传教士的合法传教及其传教士个人的生命安全,然后才对纠纷进行解决,这种特殊性即表现为官方对纠纷一方的保护。

2.政治立场坚定,但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处理。官方虽然确定传教是合法的,且有意保护传教士,其实这是出于对国外资本主义国家的恐惧而不得不遵守条约,而条约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另一方面,官方也认为藏区内发生这样的教案,不能将责任完全推向藏族民众,因为在藏区传播西方文化的基督教,与中国藏传佛教文化冲突是在所难免的,官方也不想以此事扩大影响,避免藏区民众因反洋教而滋生事端。官方对这类教案处理时,一方面表现出政治立场坚定,另一方面却是以息事宁人的态度来解决,对于在教案中滋事者及其所管的寺院只进行了流于形式的审讯,却免于惩罚。如,官方将僖德生护送出藏区后,虽然对隆务寺昂锁进行了审讯,隆务寺默认了是这次案件的支持者,参与的部落占木及麻巴、狼家等十一庄部落也属于隆务寺管辖,并说明了驱除僖德生的理由,即是传教士挖土取石,惹怒了天神,在这种情况下,官方对隆务寺所管辖的藏民及其闹事的藏民也未进行调查和惩处,而惩处也没有落实。

总之,在晚清时期反洋教斗争、教案频繁的背景下,清政府并未采取过激的方式处理教案。从保安教案的处理可以看到,清政府一方面不敢得罪外国势力,另一方面又害怕人民的斗争反抗的矛盾心理,决定了其对教案处理的暧昧态度。

摘要:晚清时期,基督教开始向甘南藏区传播,并在保安建立了据点,此时,僖德生与藏民发生冲突,清政府及时参与,先保护国外势力再展开调查,虽政治立场坚定,但以息事宁人的态度去处理。

建筑力学教案 篇8

绪论

§1—1 建筑力学的任务和内容

一.结构

由建筑材料按合理方式组成并能承受一定载荷作用的物体或物体系。或言建筑物中承受荷载而起骨架作用的部分。Ex 梁、柱、基础,以及由这些构件单元组成的结构体系都称为结构。图示:单层厂房结构。构件:组成结构的各独立单元。二.结构的分类(按几何特征)

⑴ 杆系结构:组成杆系结构的构件是杆件。杆件的几何特征:长度运大于横截面宽度和高度。Ex 直杆、曲杆、折杆。此外 杆件又可分为等截面杆和变截面杆。⑵ 板壳结构(薄壁结构):组成薄壁结构的构件是薄板或薄壳。薄板或薄壳的几何特征:其厚度远远小于宽度和高度。

⑶ 实体结构 :其三个方向的尺寸相当。

三、建筑力学的基本任务

建筑力学的基本任务是研究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以及在荷载作用下结构和构件的强度、刚度和稳定性的计算方法和计算原理。其目的是保证所设计的结构和构件能正常工作,并充分发挥材料的力学性能,使设计的结构既安全可靠又经济合理。

说明:⑴ 几何组成: 是指结构必须按一定规律由构件连接组成,以确保结构在荷载作用下能够维持其几何形状和相对位置不变。保证结构能够承受荷载并维持平衡。

⑵ 强度:指结构和构件抵抗破坏的能力。即保证结构和构件正常工作不发生断裂。

⑶ 刚度:指结构和构件抵抗变形的能力。即保证结构和构件在使用过程中不致产生实用上不允许的过大变形。

⑷ 稳定性:指承压结构和构件抵抗失稳的能力。即保证结构和构件在使用过程中始终保持其原来的直线平衡形式,不发生因弯曲变形而丧失承载能力导致破坏的现象。

四、建筑力学的内容

1. 静力学基础及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包括:⑴ 物体的受力分析。

⑵ 力系的简化及平衡方程。⑶ 结构的几何组成规律。⑷ 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由于这些问题均与变形无关,故此部分内容中的结构和构件均可视为刚体。即以刚体为研究对象。2. 强度问题

研究结构和构件在各种基本变形形式下内力的计算原理和方法,以保证结构和构件满足强度要求。3. 刚度问题

研究静定结构和构件在荷载作用下变形和位移的计算原理和计算方法。以保证结构和构件满足刚度要求。同时也为超静定结构的计算奠定基础。4. 超静定结构的内力计算

介绍力法、位移法求解超静定问题以及力矩分配法求解连续梁及无侧移刚架的内力。以确保超静定结构的强度和刚度满足要求。5. 稳定性问题

仅讨论不同支撑条件下中心受压直杆的稳定性问题。

在2—5的各部分内容中,变形因素在所研究的问题中起主要作用,所以,研究这些问题时,结构和构件均视为理想变形固体,即以理想变形固体为研究对象。

§1—2 刚体、变形固体及其基本假设

建筑力学中通常将物体抽象为两种力学模型:刚体模型和理想变形固体模型。

⑴刚体:在力的作用下不变形的物体。是研究物体在特定问题状态下一种理想化的力学模型。⑵ 理想变形固体:

(a)变形:在荷载作用下物体的形状和尺寸的改变称作变形。变形包括: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弹性变形:撤去荷载可消失的变形。

塑性变形:撤去荷载后残留下来而无法消失的变形。

(b)变形固体:荷载作用下产生变形的物体称变形固体。

(c)理想变形固体:为研究问题的方便,将满足下面三个假设条件的变形固体称理想变形固体。是一种理想化的力学模型。

① 连续性假设:组成物体的材料是密实的,其内部物质连续分布无任何空隙。

② 均匀性假设:组成物体的材料的力学性质是均匀的,其任何一部分材料的力学性质均相同。③ 各向同性假设:组成物体的材料各个方向的力学性质均相同。若各个方向力学性质不相同则为各向异性材料。Ex 木材、竹子等。

§1—3 杆件变形的基本形式

杆件据其所受荷载方式的不同,其变形有所不同,尽管变形形式复杂多样但总括起来可归结为四种基本变形形式之一,或是基本变形形式的组合。⑴ 轴向拉伸与压缩

杆件在轴线方向的荷载作用下产生的伸长或缩短的变形即为拉压变形。这种变形形式称轴向拉伸与压缩。⑵ 剪切

杆件承受一对相距很近,作用线垂直于杆件轴线且方向相反的平行荷载的作用,杆件的变形为横截面沿荷载作用方向发生相对错动,此种变形形式称剪切变形。⑶ 扭转

杆件在一对作用于杆件横截面且方向相反的力偶作用下,产生的相邻横截面绕轴线转动的变形称扭转变形。⑷ 弯曲

杆件在一对方向相反的作用于杆件纵向平面内的力偶作用下产生的轴线由直线变为曲线的变形成为弯曲变形。

§1—4 荷载的分类

一.荷载的概念

作用在结构上的外力称荷载。Ex 结构自重、水压力、土压力、风压力、雪压力以及设备重量等。此外还有一些其它因素如:温度变化、基础沉陷、制造误差等,广义上说这些因素都可以称作荷载。

确定结构所受荷载,需根据实际结构受力状况,既不能将荷载估计过大造成浪费,也不能将荷载估计过小造成设计的结构不够安全。二.荷载的分类

⑴ 根据荷载的分布情况分

分布荷载:作用于体积、面积和线段上的体荷载、面荷载和线荷载统称为分布荷载。

重力属于体荷载,风、雪属于面荷载。由于本教材仅研究平面杆系结构,故通常将体荷载、面荷载简化成沿杆件轴线分布的线荷载。

集中荷载:作用于结构上一点的荷载。Ex 吊车轮压。⑵ 按荷载作用时间久暂分

恒荷载:长期作用于结构上不变的荷载。Ex 结构的自重、固定设备等。活荷载:暂时作用于结构的短期荷载。Ex 风、雪等荷载。⑶ 按荷载作用性质分

静力荷载:荷载的大小、方向、作用位置不随时间变化,或虽有变化,变化极缓不致引起结构产生加速度而具有惯性力的作用。

建筑技术教案1 篇9

建筑技术的构成

第一节

建筑的构成因素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的构成因素包括功能要素、物质技术要素和空间要素,并能以一种合理、有序的方式完成他们的组合。

二、教学重点:

本节重点内容为建筑的功能要素、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结构技术要素、材料要素、施工技术要素)、建筑空间要素(结构构件构成的空间、造型构成的空间、空间序列的构成、色彩要素构成)。

三、教学难点:

材料要素与施工技术要素记忆。

四、讲授方法:

引实例理解概念。

五、讲授内容:

1.建筑的功能要素

任何建筑都是为满足人们的生活需要而建造的,不同的功能,要求不同类型的建筑,建筑功能要求随着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和人类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日益复杂化。因而对建筑的功能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2.建筑的物质技术要素

(一)结构技术要素

帕提农神庙,巴黎圣母院(哥特式),米兰大教堂(哥特式);晚期哥特式:剑桥国王学院礼拜堂,伦敦西敏寺;罗马城万神庙。

(二)材料的要素

1,建筑材料的特性:物理特性、力学特性、化学特性、使用特性、加工特性。2,材料分类:结构功能、装饰功能、保护功能、室内环境协调功能。3,建筑常用材料

(三)施工技术要素 1,施工技术种类

钢结构和钢筋混凝土结构施工技术; 大跨度层盖结构施工技术; 装饰施工技术; 防水施工技术; 设备施工技术;

网络技术、全面质量管理和电子计算机应用技术。2,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方向 3.建筑空间要素

(一)结构构件构成的空间

(二)造型构成的空间(四合院)

(三)空间序列的构成(罗马公共浴场、故宫、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

(四)色彩要素的构成

六、课后作业:

1,怎样理解“没有将建筑设想变成物质现实的工程结构技术就没有建筑艺术”?口述3—5分钟。

2,绘制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平面图。(熟记,默画)

七、讲课时数:3课时。

第二节 建筑技术构成的环境要素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对建筑技术构成的环境要素有系统性的概念。

二、教学重点:

建筑技术构成的各环境要素以及研究他们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归类法。

五、讲授内容:

1.建筑气候环境(生存、舒适、工作效率、健康标准、温度、风、日照与遮荫问题湿度。)

2.建筑空气质量环境

(一)人与室内空气环境

(二)室内环境污染对人体的危害

A不良建筑物综合症(大楼综合症)

B对室内建筑环境设计的思考 3.建筑物理环境

(一)建筑热工环境

(二)建筑光环境

(三)建筑声环境 4.建筑生态环境

(一)生态学家提出的“生态设计原则”

(二)“绿色建筑设计”的原则和方法 5.建筑绿化环境

(一)建筑绿化

(二)建筑绿化的功能与作用

六、课后作业:

选择任一环境要素,结合实例谈谈对其的理解。(口述)

七、讲课时数:1课时。

第三节 建筑技术科学的范畴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技术科学研究的范畴。

二、教学重点:

智能建筑技术的发展及在现实中的应用;建筑节能技术。

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讲授法。

五、讲授内容:

1.建筑技术媒介技术(计算机、模型)2.建筑材料 3.建筑结构技术 4.建筑构造技术

(一)建筑物的组成:基础、墙和柱、楼地层、楼梯、屋顶、门窗。

(二)建筑构造的设计要求 5.建筑设备技术

(一)建筑电气

(二)建筑电气设计与建筑、结构、采暖、通风、给水排水设计的协调

(三)照明系统 6.智能建筑技术

(一)建筑的智能化

(二)智能建筑的组成及功能

1,建筑物自动化系统 2,防灾与保安系统

7.建筑节能技术

(一)基本原则

(二)建筑节能的目标

(三)影响建筑节能发展的几个问题 8.建筑安全和防护技术

(一)城市发展与规划

(二)建筑防灾设计理念(建筑防火、建筑抗震、建筑防雷)9.建筑卫生和防疫技术

(一)传染病院设计原则

(二)总体布置的几种做法

(三)有关建筑单体平面设计

六、课后作业:

建筑结构在设计基准期内必须满足的三项基本要求。(熟记,提问)

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二章 建筑设计媒介技术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系统地从古至今了解建筑设计媒介。二.教学重点:

设计表现图及电脑辅助设计绘图。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融会贯通法。五.讲授内容:

1. 设计媒介的概念

建筑的设计媒介从形式上大体可分为三类: a语言,文字;b图形,符号;c模型,技艺。2. 古代设计媒介 3.近代设计媒介

(一)文字

(二)设计表现图

设计图表现的种类:素描,色彩,速写

表现图所需要的工具:绘图尺,绘图笔,画纸,颜料

(三)模型 4. 现代设计媒介

电脑辅助设计及绘图。5. 信息技术对城市规划的影响 六.课后作业:

结合自身谈谈手绘和电脑制图的优缺点。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三章 建筑材料

第一节 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掌握建筑材料的基本性质,清楚材料物理性质中的各组概念区别。二.教学重点:

材料的物理性质及力学性质。三.教学难点:

材料物理性质中几组概念的辨析。四.讲授方法:辨析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材料的物理性质

(一)材料的密度、表观密度与堆积密度

(二)孔隙率及空隙率

(三)材料的亲水性及憎水性

(四)材料的吸水性与吸湿性

(五)材料的耐水性

(六)材料的抗渗性

(七)材料的抗冻性

(八)材料的导热性 2.材料的力学性质

(一)材料的强度与等级、标号

(二)材料的变形性质(弹性变形和塑性变形,徐变与松弛)

(三)材料的静力强度

(四)冲击韧性

(五)疲劳极限

(六)硬度,磨损及磨耗 3.材料的稳定性和耐久性

4.材料的外观特性(色彩、质感、线型)六.课后作业:

任选两种建筑材料,说说它的基本性质。七.讲课时数:1课时

第二节 室内环境中的建筑材料污染控制

第三节 建筑材料的防火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节内容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室内环境中有哪些污染物质,它们的来源以及怎样对室内污染物质进行控制,建筑材料的防火性能及应用。二.教学重点:

室内主要污染物质的来源及控制。三.教学难点:室内主要污染物质来源。四.讲授方法:理论探讨与应用创新相结合。五.讲授内容:

1,室内环境中主要污染物质

2,室内主要污染物质来源(木质装饰板,塑料装饰板,室内装饰用涂料与内墙涂料,胶粘剂,天然石材与陶瓷材料)

3,室内主要污染物质的控制(无甲醛人造板,绿色石材,环保涂料,无甲醛胶粘剂)4,构件的耐火极限

5,装修材料按其使用部位和功能分类

6,建筑装饰装修材料的燃烧性能等级的规定 六.课后作业:市场调研环保室内装饰材料。(制表)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四节 建筑装饰材料

第五节 新型建筑材料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特性及其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并对以后的学习及生活有所帮助。二.教学重点:

建筑装饰材料的分类。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

理论联系应用,让学生自己说说对家里装修材料的应用的理解。五.讲授内容:

1,天然石材(花岗石,大理石)

2,人造石材(聚酯型人造石材,微晶玻璃型人造石材)

3,建筑陶瓷(釉面内墙砖,陶瓷墙地砖,劈离砖,陶瓷卫生洁具)

4,建筑装饰装修用木材、木制品的特性与应用(木材的含水率、湿胀干缩与变形,实木地板,人造木地板)

5,建筑玻璃的特性与应用(净片玻璃,装饰玻璃,安全玻璃,节能装饰性玻璃)

6,建筑塑料(合成高分子树脂,塑料管道,塑料装饰板材,塑料壁纸,塑料地板,塑钢门窗,玻璃钢)

7,建筑涂料

(1)、涂料的组成(主要、次要、辅助成膜物质,助剂)(2)、建筑涂料的分类

(3)、常用建筑涂料品种(木器涂料,内墙涂料,乳液型外墙涂料,地面涂料)

8,建筑装饰装修金属材料的特性与应用(普通热轧型钢,不锈钢制品,彩色涂层钢板,彩色压型钢板,轻钢龙骨,装饰装修用铝合金)

9,高品质建材的参数定义

10,相变储热(相变的概念,相变储能材料PCM及其作用)六.课后作业:

为自己未来的家选择建筑装修材料及其选择理由。七.讲课时数:3课时

第四章 建筑构造技术

第一节 建筑物的分类、等级和组成

第二至七节 地基与基础,墙体,楼板与地层,楼梯与台阶,屋顶,门窗 一.教学目的:

通过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知道并熟记建筑物的分类、等级和组成,以及各组成部分的种类,功能。二.教学重点:

建筑物的组成(基础,墙和柱,楼地层,楼体,屋顶,门窗)。三.教学难点:

1,基础(基础的埋置深度,基础的宽度和断面,基础的形式与选择);

2,墙面抹灰(抹灰的作用与组成,常用抹灰的做法及种类,高档装修范畴,清水墙面)。四.讲授方法;归类法 五.讲授内容:

1,建筑物的分类(按用途、主要承重结构材料、结构形式划分)

建筑物的等级(建筑物的使用性质及耐久年限,建筑物的耐火程度)

建筑物的组成(基础,墙和柱,楼地层,楼体,屋顶,门窗)

2,地基(天然地基,人工地基)

基础(基础的埋置深度,基础的宽度和断面,基础的形式与选择)3,墙体

(1)决定墙体构造的因素(墙的结构布置,坚固方面的要求,保温、隔热与隔声方面的要求,材料及施工方面的要求)

(2)砖墙与石墙

(3)隔墙与隔断

(4)墙面抹灰(抹灰的作用与组成,常用抹灰的做法及种类,高档装修范畴,清水墙面)

4,楼板与地层:钢筋混凝土楼层与混凝土地层,阳台与雨篷

5,楼梯(楼梯的种类和基本要求,楼梯的组成和坡度)

台阶(种类与形式,构造与细部)

6,屋顶

(1)坡屋顶(坡屋顶的特点与组成,支承结构,屋面构造,细部构造)(2)平屋顶(平屋顶的特点,组成与构造,排水与泛水)

7,门(门的分类,一般尺寸,木门的组成与构造)

窗(窗的分类,一般尺寸,常用木窗的组成与构造,钢门窗的特点和构造,门窗辅助材料)六.课后作业:

1,基础埋置深度的要求。

2,决定墙体构造的因素。

3,楼梯的种类、组成和坡度。七.讲课时数:3课时

第八、九节 建筑构造及建筑防水工程设计原理

第十节 建筑幕墙设计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节课程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建筑构造及建筑防水工程设计原理以及建筑幕墙设计原理。二.教学重点:

建筑构造设计的原理;防水工程设计;建筑幕墙设计。三.教学难点:

1,建筑幕墙的技术术语;

2,幕墙防火、保温施工的要求。四.讲授方法:讲述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构造技术的经济条件、功能条件与规范法规

2,建筑构造设计的原理

3,垂直与水平面装修

4,楼梯与台阶、自动扶梯与电梯

5,无障碍环境的设计

6,防水工程设计(1)地下室防水、防潮的基本原理,地下室降排水

(2)墙身防水与污染,屋顶防、排水

(3)饰面防水

7,建筑幕墙设计

(1)建筑幕墙的构造设计

(2)建筑幕墙的常用分类(玻璃幕墙,石板幕墙,金属幕墙)

(3)建筑幕墙的技术术语

(4)建筑幕墙的构造设计要点

(5)幕墙防火、保温施工的要求

(6)幕墙防雷节点的安装及要求

(7)幕墙物理性能试验 六.课后作业:

总结做建筑幕墙设计时应注意哪些要点。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五章 建筑结构技术

第一节 建筑结构技术的概念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结构技术的概念。二.教学重点:建筑结构的作用。三.教学难点:无。四.讲授方法:例举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的骨骼

2,建筑结构的作用

(1)结构问题是建筑设计的重要因素(2)结构对建筑的影响

3,建筑结构的强度和刚度

4,建筑结构的变形缝(伸缩缝,沉降缝、防震缝、后浇带技术)。六.课后作业:

举例说明建筑结构的作用。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二节 建筑物的屋盖体系

第三节 建筑结构体系特点 一.教学目的:

了解建筑物的屋盖体系,理解建筑结构体系特点。二.教学重点:

空间结构体系的屋顶形式,建筑的支撑体系。三.教学难点:

建筑的支撑体系(水平、垂直防线支承体系的结构特点)。四.讲授方法:类比法。五.讲授内容:

1,平面结构的屋顶形式(桁架,拱结构,钢架)

2,空间结构体系的屋顶形式

(1)钢筋混凝土及钢丝网水泥薄壳结构(2)悬索结构(3)网架结构(4)薄膜结构

(5)钢筋混凝土折板结构

3,房屋建筑结构

4,计算简图的概念

5,建筑的支撑体系(水平、垂直防线支承体系的结构特点)

(1)混合结构体系(2)框架结构体系(3)剪力墙结构体系 六.课后作业:

比较框架结构和剪力墙结构各自的优缺点。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四、五节 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变动结构

第六节 建筑师与建筑结构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明白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以及设计者之间的联系。二.教学重点:变动结构。三.教学难点:

变动结构的具体内容:变动墙,墙体开洞,楼板或屋面板上开动开槽,变动梁,梁下加柱,梁上增设柱子或梁,柱子中部架梁,房屋增层。四.讲授方法:分析法 五.讲授内容:

1,建筑结构与建筑材料

2,变动结构(变动墙,墙体开洞,楼板或屋面板上开动开槽,变动梁,梁下加柱,梁上增设柱子或梁,柱子中部架梁,房屋增层)

3,建筑师与建筑结构 六.课后作业:

作为一名建筑师,如何用建筑结构表现自己的设计意图。七.讲课时数:1课时

第六章 建筑物理环境

第一、二节 建筑光环境概述及其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光环境及其基本知识。二.教学重点:自然采光与人工照明。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五.讲授内容:

1,概述(天然光环境,人工光环境)

2,基本知识

(1)自然采光:天然彩光标准,侧面采光特点,顶部采光的特点(2)人工照明:光源的主要类别,光照质量影响因素,照明设计要求(3)绿色照明定义 六.课后作业:

总结光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七.讲课时数:1课时

第三、四节 建筑声环境概述及其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声环境及其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建筑材料的吸声特性,室内音质设计。

三.教学难点: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各类房间最佳混响时间的确定。四.讲授方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五.讲授内容:

1,概述(建筑室内声环境,材料与结构的声学特性,建筑声环境评价与设计,声环境噪声控制)

2,建筑声环境的基本知识(音频范围,声压级,噪声计权网络)

3,建筑材料的吸声特性

4,吸声材料的布置

5,室内音质设计(混响时间计算公式,各类房间最佳混响时间的确定)

6,噪声控制 六.课后作业:

噪声防治的途径有哪些。七.讲课时数:1课时

第五,六节 建筑热工环境概述及其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热工环境及其基本知识。

二.教学重点:建筑保温的综合措施,维护结构的防潮,建筑防热,建筑自然通风 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老师提问,学生回答,老师总结。五.讲授内容:

1,概述(建筑保温的综合措施,维护结构的防潮,建筑防热,建筑自然通风)

2,建筑热工环境的基本知识

(1)建筑围护结构的保温设计(2)建筑外围护结构的隔热设计(3)室内地面的保温设计(4)建筑防潮(5)建筑遮阳的设计

3,建筑物理环境(声光热)小结 六.课后作业:

影响建筑热环境的因素(从室内到室外)。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七章 绿色建筑与生态环境

第一,二节 绿色建筑的特点及评估指标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绿色建筑的特点及评估指标。二.教学重点:绿色建筑的各个指标。三.教学难点:

绿色建筑与生态建筑、节能节地建筑的区别和联系。四.讲授方法:先讲述理论,再引例。五.讲授内容:

1,绿色建筑的特点

2,绿色建筑评估指标

(1)基地绿化指标(2)生物多样性指标(3)日常节能指标(4)水资源指标

(5)二氧化碳减量指标(温室气体,二氧化碳减量指标,二氧化碳减量的目的,二氧化碳减量指标与基准)

(6)废弃物减量指标(7)污水垃圾改善指标(8)室内环境指标 六.课后作业:

熟悉《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2006。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三节 节能与绿色建筑

第四节 建筑的可持续性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节能与绿色建筑以及建筑的可持续性。二.教学重点:生态节能技术,低耗能建筑的设计原则。三.教学难点:无。

四.讲授方法:理论结合实例法。五.讲授内容:

1,绿色建筑整体设计的科学性及目的2,节能和绿色建筑的设计目标

3,生态节能技术

4,低耗能建筑的设计原则

5,建筑的可持续性

(1)生态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2)可持续建筑的含义

(3)控制室内外污染,强调生态平衡(4)生态技术和生态建筑 六.课后作业:

如何在建筑中运用可持续能源。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五节 人与环境

第六节 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以及人与环境的共存关系。二.教学重点: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三.教学难点:人居环境的建筑设计原则与环境、生态和建筑节能。四.讲授方法:探讨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与人的关系

2,人居环境及其存在的问题

3,健康建筑与环境的理念

4,环境、生态与节能关系紧密

5,人居环境的建筑设计原则与环境、生态和建筑节能

6,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

(1)可持续能源与非可持续能源

(2)应用太阳能的“十大”优点,我国太阳能分布特点的总趋势(3)太阳能在建筑中的应用(4)提高建筑节能节地环保效能 六.课后作业:

写一个自己熟悉的建筑,在哪些方面体现了绿色建筑的特点,在不计方案可行性的情况下还有什么地方可以改善。(1000字左右)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八章 建筑设备技术

第一节 保障建筑功能的设备系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有哪些保障建筑功能的设备系统。二.教学重点:保障建筑功能的各个设备系统的组成。三.教学难点:

1,建筑中水系统的分类、组成;

2,屋面排水的外排水系统与内排水系统。四.讲授方法:归类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供水系统

(1)建筑给水系统(分类、组成、给水方式)(2)建筑热水供应系统(分类、组成、供应方式)(3)建筑中水系统(分类、组成)

2,排污系统

(1)建筑排水(排水系统分类,建筑排水管道)(2)屋面排水(外排水系统,内排水系统)(3)垃圾处理(填埋方法,焚烧方法,堆肥方法)

3,卫生设备

4,能源供给系统

(1)建筑电气(基本作用与分类,电力系统,电压选择和电能质量,建筑供配电系统设计内容)

(2)燃气供应系统(燃气的分类及性质,城镇燃气管道的构成,室内燃气管道组成)

5,运输系统(电梯,自动扶梯,自动人行道)

6,广播、电视、通信和信息系统

(1)广播音响系统

(2)共用天线电视系统CATV(概念,基本组成)

(3)电话通信系统(用户终端设备,电话传输系统,电话交换设备)(4)计算机网络系统(功能,组成,分类)六.课后作业:

结合上一章节绿色建筑,谈谈中水的处理及应用。七.讲课时数:4课时

第二节 保障建筑环境的设备系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什么是保障建筑环境的设备系统。二.教学重点:

常用的空调系统:集中式恒温恒式空调系统,净化空调系统,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分散式空调系统—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空调系统、三.教学难点:空调系统的类型:集中式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全分散式空调系统。四.讲授方法:理论联系实际。五.讲授内容:

1,采暖系统(分类,组成)

2,通风系统(作用,分类,民用建筑常用分类)

3,空调系统

(1)衡量空气环境的指标(温度,湿度,洁净度,气流速度)(2)空气调节的任务和作用(3)空调系统的组成

(4)空调系统的类型(集中式空调系统,半集中式空调系统,全分散式空调系统)(5)常用的空调系统(集中式恒温恒式空调系统,净化空调系统,大型公共建筑空调系统,分散式空调系统—空调机组,风机盘管空调系统)4,空调制冷

5,照明系统:照明基本知识(基本光度单位,照明方式与种类,照明设计标准)六.课后作业:

结合常用的空调系统特性,谈谈各种空调系统分别适用于哪类建筑(住宅?办公?公建?)。

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三节 保障建筑安全的设备系统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保障建筑安全的设备系统有哪些。二.教学重点:消防系统,建筑的防火排烟。三.教学难点:无。四.讲授方法:分析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防雷

(1)雷电的基本知识(雷电现象,雷电的作用形式)(2)建筑防雷设计标准(三类防雷建筑物)

(3)建筑防雷设计(雷电活动分布规律,建筑物的防雷措施)

2,消防系统

(1)建筑火灾的成因及特点(建筑火灾成因,建筑火灾燃烧过程,建筑火灾的特点)(2)建筑消防系统的特点和重要性(3)建筑物高度分界线

(4)建筑消防系统的组成与结构(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灭火及消防联动系统)

3,建筑的防火排烟

(1)建筑防火排烟(防火分区和防烟分区,烟气的扩散机理)

(2)高层建筑防火排烟形式(自然排烟,机械防烟,机械排烟,通风和空调系统的防火)

4,火灾自动报警及消防联动设备

(1)设置条件(高层建筑,底层建筑)

(2)火灾报警与消防联动控制系统的类型及系统组成(系统形式、组成)(3)探测器的种类及使用场所

(4)消防控制室(设置,位置选择,设备布置要求)

5,保安监控系统:建筑物对安全防范系统的要求,安全防范系统组成 六.课后作业:

查找资料,选择两个历史上发生的重大建筑火灾,说出它们形成的原因以及如何预防。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九章 建筑的防灾和减灾

第一节 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危害

第二、三节 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及抗震设计基本知识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危害,建筑防火设计原理及抗震设计基本知识。二.教学重点:

1,建筑防火设计原理;

2,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

三.教学难点: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四.讲授方法:推理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火灾的特点及危害(火灾的基本性质,起火时间,烟气造成窒息的危害,火灾产生的因素,易发生火灾的区域)2,建筑防火设计原理

(1)“处方式”的防火原理

(2)建筑防火安全系统的构成(火灾燃烧过程被终止的方式,建筑防火设计考虑到原则,主、被动防火安全系统的基本功能)

(3)性能化的防火设计 3,抗震设计的基本知识(1)地震灾害的预防(2)建筑抗震存在的问题(3)抗震设计的基本思想(4)建筑屋的抗震设防标准(5)抗震设计的基本原则(7点)六.课后作业:

熟记抗震设计的七点基本原则。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四节 建筑防灾与减灾的新理念

第五节 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防灾 一.教学目的:

使学生了解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防灾设计理念及运用技术。二.教学重点:

建筑防灾与减灾的设计理念、任务目标、技术政策以及措施。三.教学难点:无。四.讲授方法:归纳法。五.讲授内容:

1,建筑防灾与减灾的设计理念、任务目标、技术政策以及措施

2,北京奥运场馆见着面临的灾害风险源

3,奥运场馆工程寿命安全建设的指导思想与要点

(1)工程全寿命安全建设

(2)有效保障“安全奥运”建设的设计与施工缓解的安全对策

4,北京奥运场馆建设防灾的建议

5,奥运工程建设亟待强化的专题研究 六.课后作业:

阅读北京奥运场馆建设的相关资料。七.讲课时数:2课时

第十章 建筑技术发展的对策

一.教学目的:

通过对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总结并寻找出建筑技术学科发展的对策。二.教学重点:

1,提高建筑的综合技术设计水平2,设计方式变革 三.教学难点:

如何使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今后实践设计中。四.讲授方法:探讨法。五.讲授内容:

1,加强建筑产品观念、制定建筑产品评价准则

2,提高建筑的综合技术设计水平

3,合理使用建筑材料,改进施工及应用技术

4,提高建筑企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5,设计方式变革 六.课后作业:

1,建筑技术发展简史。2,建筑技术前沿问题综述。3,建筑技术发展展望。

上一篇:关于小学二年级游记满分作文下一篇:体育教师年度工作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