框架结构建筑

2024-08-19

框架结构建筑(精选12篇)

框架结构建筑 篇1

1 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的理论

“语言与言语”理论。瑞士学者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是杰出的语言学家和思想家,被推崇为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和结构主义哲学的先驱者之一。索绪尔给“语言”下了一个简短的定义:“在我们看来,语言和言语不能混为一谈;它只是言语活动的一个确定的部分,而且当然是主要的部分。它既是言语机能的社会产物,也是社会集团为了使个人有可能行使这机能所采用的一套必不可少的规约,是潜存在一群人的脑子里的语法体系。”而“言语”则是“个人的意志和智能的行为,其中包括说话者赖以应用语言规则表达他的个人思想的组合”和“使他有可能把这些组合表露出来的心理、物理机构”。

对索绪尔来说,重要的是区分“语言”和作为实际体现的“言语”,分离出语言研究的对象,他认为,把语言和言语分开,就把什么是社会的,什么是个人的,什么是主要的,什么是从属的和偶然的区分开了。语言学家主要的研究对象应该是“语言”、确定构成“语言”单位及其组合规则,而不是去描写言语活动,言语有哪些具体特点并不重要[1]。

“共时与历时”理论。索绪尔在提出区分语言和言语之后,又系统地提出了划分语言共时性(synchrony)和历时性(diachrony)的原则。索绪尔根据语言在时间和空间上的位置,用图1表示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的关系。

索绪尔说:“同时性的轴(AB)截取历时性轴的一个横断面,它牵涉到存在的要素之间的关系,在那里排除任何时间的干扰,而连续性的轴(CD),则反映出语言变化的面貌”。从图1可以看到,共时语言学要排除时间的干扰,研究的是联系各同时存在并且构成系统的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这些要素是同一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历时语言学恰恰相反,它是在时间流程中去研究,只研究联系各个不为同一集体意识所感觉到的连续的要素间的关系,这些要素一个代替一个,互相间不构成系统[2]。

2 “框架结构”中的建筑

如索绪尔在说明语言共时性和历时性关系的图中所示,在历时性的CD轴上,可以分别截取ab′,ab,AB三条共时性轴来看传统城市的发展。用ab′轴表示传统城市发展的第一阶段:从西周开国之初,到春秋时期,可以《三礼图》中的周王城图为例;用ab轴代表从封建制勃兴的春秋、战国之际,到中唐的第二阶段,可以隋唐长安城为代表;用AB轴表示自中唐迄明、清以唐、宋市坊规划制度的改革为起点的后期封建社会阶段,以明清北京城为例。

从以上三个例子不难看出,三座城市的城市结构均具有一种“框架结构”的性质,就是一种以宫城中轴线作为全城规划的主轴线,结合经纬涂制道路网构成的“框架结构”。从历时角度看,城市“框架结构”中要素的变化,表现为一个要素被另一个要素所代替,而不牵涉到整个结构,它是在结构之外发生的,相当于“个人”的“言语”的变化。如传统城市中的建筑就是城市“框架结构”中的主要要素之一,以上三个不同阶段城市的发展变化也主要体现在如商业建筑、居住建筑等几类建筑在城市中的相对位置及其相应建筑形式的变化。而城市“框架结构”相当于“公共”的“语言”则趋于相对稳定,在“质”上并没有特别大的改变。正是相对稳定的“框架结构”保证了基本要素可以不断地更替来满足不同时代人们的具体要求,新陈代谢使得基本要素一直充满着活力。从共时角度看,“框架结构”为基本要素提供了极大的灵活性,它具有巨大的包容能力。

3 建筑中的“框架结构”

中国传统建筑立面三段式分为屋顶、屋身、台阶三部分。建筑构图的变化多半在于屋顶和台阶,二者在视觉形象上占据建筑立面的主导。屋身在任何建筑的立面上都难免成为构图的主要角色,而在中国传统建筑中是出乎意料的一个例外。除了中国传统建筑之外,所有建筑立面构图的重点都是放在屋身之中,底部和顶部不过是稍加变化而已。“隐性”的屋身本身经常显现出来的多半完全是一种构造和使用功能的形状。事实上,一个中国传统建筑在平面与屋顶完全相同的情况下,改变中段的墙身就可改变建筑物的性质。在顾及建筑周边更加广阔的具体环境时,建筑就还可能被位置或使用的不同而细分为堂、厅、室、轩、斋等不同种类。如宫、室、寝通常是些较封闭的空间,而“厅”这样一个通常占据绝对重要位置的建筑,通透的墙身直接向周边的环境开敞,却可以与宫、室、寝屋顶等级一样,平面结构柱网一样。而这应归因于墙身与其包绕的框架结构之间的关系。框架结构使建筑的承重部分与围护部分脱离,解放的墙身从而可以独立表达自己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框架结构的灵活性使它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反映在地域上,古代中国几乎整个疆域都可看到木框架结构。如同样平面的“堂”从北方封闭的砖墙,到开敞的木框架墙身,而到皖南及更南“堂”就完全敞开了,建筑只需改变墙身围护部分的材料就可满足各地的要求。在建筑内部,若设置隔断则分为数小间;若不设置则合成大空间;还可若分若合,各种罩、挂落,生出变幻多端的空间,以适应各种生活场所之需。

从历时角度考虑,框架结构使建筑的新陈代谢成为可能。通用型柔性形式的框架结构,使传统建筑系统中类型发生互融与类型具有可互换性,不像欧洲古典建筑那样类型丰富多彩,外观富于变化,而各具个性,也完全不同于现代建筑所谓的“形式追随功能”,强调形式与功能的一一对应。传统建筑的这种新陈代谢式的动态设计观对今天的建筑创作,对作为社会资源的建筑的充分利用仍具有很大的借鉴与启示作用。

4作为一种“框架结构”的窗

传统建筑由于采用了框架结构,承重结构与围护结构的分离使得窗的大小和形式在设计上十分自由,丝毫不受结构上的限制,窗的形式在于构成室内外分隔的一幅美丽的图案。而且窗本身也是一种“框架结构”,其结构构成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整体构成,由固定的上、中、下槛和抱框、间框组成骨架,骨架中“填充”可开启或固定的扇;第二层次为扇的构成,由竖向的边挺和横向的抹头组成骨架,骨架中再“填充”格心或实心板;第三层次为格心构成,由棂条组成,其内可以糊纸、裱绢,也嵌入各种玻璃、木板等[3]。高度程式化的木构架建筑,屋顶台阶和间架结构都是定型的,而与结构分离的窗却能相对较为敏感地反映出不同功能建筑所要求的不同围护特点。

另外从历时更替考虑,建筑用途、建筑性格的改变以及功能的改善都可以通过改变窗的“框架结构”和所“填充”要素来完成。

5结语

通过对以上“框架结构”中的建筑、建筑中的“框架结构”以及作为一种“框架结构”的窗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框架结构”的阐述,可以看到传统建筑的三个不同层次的“框架结构”都具有极大的灵活性和新陈代谢的能力,这种兼具弹性和开放延展性的“框架结构”性质对于现今建筑创作实践无疑仍具有极大的借鉴意义。

摘要:通过索绪尔关于“语言与言语、共时与历时”的结构主义方法论,从传统城市、传统建筑以及传统建筑中的窗三个不同层次对传统建筑进行了一次结构主义视角的分析;传统建筑不同层次的“框架结构”性质对现今建筑创作仍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框架结构,要素,灵活性,新陈代谢

参考文献

[1][瑞]费尔迪南.德.索绪尔.普通语言学教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8-37.

[2]赵蓉晖.索绪尔研究在中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39.

[3]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哈尔滨:黑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45.

[4]陈翠荣.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问题[J].山西建筑,2007,33(4):58-59.

框架结构建筑 篇2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三维目标):

Knowledge Objects:

1.Vocabularies(词汇)……

2.Sentences(句子)……

Ability Object:_____skill、____competence…… Moral Object:

Focus points(教学重点): Difficult points(教学难点): Teaching method(教学方法):Discussion(讨论法)、Pair work(两两练习)、group work,(小组练习)Task-Based Language Teaching(任务型教学)、Listening and speaking(听和说)、Interactive approach(相互交流法)…… Teaching aids(教学准备):the textbook(练习本)、courseware(课件)、A tape recorder(录音机)……

Teaching Procedures(教学过程):(三选一)

五步教学法:

五指教学法:RPCPP

3P教学法:

Step 1 Warming up

Step 1Review

Step 1 Warming-up Step 2 Presentation and practice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2 Presentation Step 3 Presentation

Step 3 Consolidation

Step 3 Practice Step 4 Practice

Step 4 Practice

Step 4 Production Step 5 Post Task

Step 5 Project

Step 5 Homework Blackboard Design(板书设计):

试论建筑框架结构异形柱设计 篇3

关键词:异形柱;结构;布置;设计

中图分类号:TU3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8136(2011)27-0085-02

随着人们对住宅空间的要求越来越高,异型柱框架结构体系在一定程度上满足方便的室内装饰和家具布置,得到了广泛运用。在异形柱结构设计中,应重点注意异形柱截面、内力、变形、抗震性能等方面,而结构布置及异形柱选形、异形柱结构计算分析及构造措施等方面则是确保设计质量和结构安全的关键。

1 异形柱在结构设计的一般规定

实施的新规范中,并没有把异形柱列入其内,说明国家对异形柱设计是非常慎重的,能够借鉴的也只有上面提到的两地方规程,同时仍应依据我国现行标准中的规定,进行截面、构造、抗震等设计。

1.1 结构布置

异形柱框轻结构平面布置的一般原则为:在异形柱结构的一个独立结构单元内,宜使结构平面形状和刚度均匀对称,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考虑扭转对结构受力的不利影响,异形柱框架应双向设置,并宜纵向交联。竖向布置的一般原则为:异形柱结构的竖向体型应力求规则、均匀,避免有过大的外挑、内收以及楼层刚度沿竖向的突变。

1.2 适用高度及高宽比、长细比、肢长等限制

(1)异形柱根架在7度抗震设防烈度区,要求房屋高度≤35 m,高宽比不宜超过5;8度区房屋高度≤25 m,高宽比不宜超过4。

(2)柱净高与截面长边之比即长细比不宜<4且≤8。根据砼结构规范,长细比<4即短柱,短柱在压剪作用下往往发生脆性的剪切破坏,设计中应尽量避免出现短柱。长细比>8,易引起附加偏心矩,对轴压构件及小偏心受压构件承载力影响较大。

(3)根据长细比不宜<4,在梁高为600 mm的前提下,当标准层层高为3.0 m时,异形柱的最大肢长可为600 mm;底层层高为4.2 m时,肢长可为900 mm。因此,异形柱的柱肢不应过长,各肢肢高与肢厚比不应>4,且异形柱截面肢厚对多层建筑不应<150 mm;对高层建筑不应<200 mm。

1.3 抗震等级

异形柱框架结构应根据结构类型、房屋高度及抗震设防烈度采用不同的抗震等级,并应符合相应的计算和构造措施要求。根据规定: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房屋高度<22 m时,为三级抗震,高度≥22 m时,为二级抗震;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房屋高度≤25 m时,为二级抗震。广东《规程》规定异形柱框架结构只适用于抗震设防烈度为7度及7度以下的地区且房屋高度不超过35 m。

异形柱框架结构对房屋高度控制比较严格,一般仅适用于多层住宅。但由于它在结构布置上灵活、方便,室内不出现柱楞、不露梁等优点,使之成为近几年住宅设计的一种潮流,不论别墅、多层甚至小高层,作为房产开发商几乎都要求设计院设计成钢筋砼异形柱结构体系。因此,设计人员必须慎重对待,不可盲目跟风,应严格控制各项设计参数。

2 异形桩受力性能特点及轴压比控制

异形柱设计要比常规矩形截面柱设计复杂得多,对于偏压构件,矩形截面的受压区总是矩形,内力臂较大;而对异形柱,受压区图形通常比较复杂,可能为二边形,也可能为多边形。对于受压区呈多边形分布的截面,压区边缘砼应力过于集中,一旦达到受压强度极限,破坏区域往里渗透得过快,不利于外边缘的砼纤维经历下降段,从而影响整个截面和构件的延性。

异形柱由于多肢的存在,其剪力中心与截面形心往往不重合,在受力状态下各肢将产生翘曲正应力和剪应力,剪应力使柱肢砼先于普通矩形柱出现裂缝,即产生腹剪裂缝,导致异形柱脆性明显,使异形柱的变形能力比普通矩形柱降低。

异形柱在水平力作用下产生的双向偏心受压给承载力带未的影响不容忽视,因此,对异形柱结构应按空间体系考虑,宜优先采用具有异形柱单元的计算程序进行内力与位移分析,PKPM、GSCAD、TBSA等国产结构软件均可做异形柱框架结构计算。但以上计算理论均基于平截面假定,未曾考虑截面翘曲自由度,对于异形柱来说,很可能出现各柱肢单独作用的情况,因此常见的基于平截面假定的公式受到挑战。而对异形柱的分析、试验以及设计方法等一套体系还未完全建立起来,这就给异形柱设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必须在概念设计上予以加强。

作为异形柱延性的保证措施,必须严格控制轴压比,柱应具有足够大的截面尺寸,以防止出现小偏压破坏,满足抗震要求,同时避免长细比<4的短柱。抗震设计中规范对框支柱的内力、轴压比、配筋等的要求都严于普通柱。天津大学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轴压比对异形柱的影响远远超过对普通矩形柱的影响,因此,异形柱的参数控制应比框肢柱更为严格。

3 异形柱框架结构设计构造

3.1 框架柱

(1)柱纵筋与箍筋设置形式有“L”、“T”、“十”及双排布置等形式。在同一截面内,纵向受力钢筋宜采用相同直径,其直径不应>25 mm,且≥14 mm:纵筋间距>250 mm时,应设置纵向构造筋,其直径可采用12 mm,并设拉筋,拉筋间距为箍筋间距的两倍。

(2)柱截面厚度<200 mm时,纵向受力钢筋每排不应多于2根;肢厚在200~250 mm时,每排钢筋不应多于3根,必要时可分二排设置,二排钢筋之间的净距不应<50 mm。

(3)框架柱中全部纵向受力钢筋的配筋率:抗震等级为2级时,中柱、边柱不应<0.7%,角柱不应<0.9%;抗震等级为3级时,中柱、边柱不应<0.6%,角柱不应<0.8%。框架柱中全部纵向钢筋的配筋率,抗震设计时,对Ⅱ、Ⅲ级钢筋不宜>3%。

(4)框架柱应采用复合箍,严禁采用具有内折角的箍筋,箍筋必须做成封闭式,箍筋末端做成≥135 °的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10 d(d为箍筋直径)。

(5)箍筋加密区长度取柱截面的长边尺寸、层间柱净高的1/6和500 mm者中的最大值,在加密区内,箍筋的直径不变,其间距为100 mm。

3.2 框架节点

(1)框架梁的截面宽度与异形柱的肢宽相等或梁截面宽度每侧凸出柱边<50 mm时,在梁四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应在离柱边>800 mm处,且满足<1/25坡度的条件下向柱筋内侧弯折伸入框架节点内。

(2)当框架梁的截面宽度的任一侧凸出柱边≥50 mm时,则该侧梁角上的纵向受力钢筋可在本肢柱筋外侧伸入梁柱节点内。

3.3 柱与填充墙的连接

(1)异形柱框架结构的填充墙应采用轻质墙体材料,并必须与框架可靠连接。当采用砌体填充墙时,在框架与填充墙的交接处,沿高度每隔500 mm或砌体皮数的适当倍数,用钢筋与柱拉接,钢筋由柱的每边伸出,进入墙内的长度:2级抗震时沿填充墙全长设置;3级时不小于填充墙长的1/5及700 mm,填充墙的砌筑砂浆强度等级不应低于M 2.5。

(2)填充墙长度>5 m时,墙顶部与梁宜有拉结措施;填充墙高度超过4 m时,宜在墙高中部设置与柱连接的通长钢筋砼水平墙梁。

4 结束语

总之,异形柱框架结构有着较大的市场需求,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只有充分了解异型柱的受力特点,正确把握设计要点,才能使之有可靠的安全保证。

参考文献

1 郑宏强.探讨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J].山西建筑,2009(24)

2 王丽娟.异形柱框架结构的设计与应用[J].中外建筑,2007(7)

On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Design of Construction Frame Structure

Wei Yu

Abstract: This article first describes the general requirements of special-shaped columns design for frame structure, analyzes the force performance characteristics of special-shaped column and axial compression ratio control, and finally elaborates the special-shaped column design of construction frame structure.

建筑高层框架结构布置 篇4

关键词:高层建筑,抗震要点,结构体系

多高层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广泛普及的结构形式。根据我国行业标准《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 (以下简称《高规》) 的规定, 一般10层及10层以上或房屋高度超过28m的房屋称为高层房屋, 层数和高度在此之下的称为多层房屋。钢筋混凝土多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主要可分为四类:框架结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和筒体结构。

(一) 多高层房屋的结构体系

1. 框架结构体系

框架结构是利用梁柱组成的纵、横向框架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结构。根据建筑使用要求, 框架结构分为等跨或不等跨, 可以各层相等或不完全相等。根据施工方法, 框架结构分为现浇式、装配式和装配整体式。装配整体式框架采用叠合梁、预制柱, 并用现浇混凝土连成整体, 使它兼有现浇式和装配式的优点。

框架结构的优点是建筑平面布置灵活, 可形成较大的建筑空间, 建筑立面处理也比较方便。其主要缺点是侧向刚度较小, 当层数过多时, 会产生过大的侧移, 易引起非结构性构件 (如隔墙、装饰等) 破坏而不能满足使用要求。

2. 剪力墙结构体系

剪力墙结构是利用建筑物的纵、横墙体承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的结构。纵、横墙体也可兼作为维护墙或分隔房间墙。根据施工方法不同, 常用的剪力墙结构有:现浇式, 即用滑升模板, 大模板和小块拼装模板等施工墙体;装配式, 即壁板建筑;内墙现浇、外墙预制式, 外墙采用不承受水平荷载的挂板或承受水平荷载的预制板。

剪力墙结构的优点是侧向刚度大, 在水平荷载作用下侧移小, 其缺点是剪力墙间距小, 建筑平面布置不灵活, 不适合于公共建筑, 另外结构自重也较大。为满足底层布置商店或大的公用房间的要求, 把剪力墙结构的底层做成框架结构时, 称为框支剪力墙结构。虽然这种结构刚度有所削弱, 且沿高度方向刚度的突变会产生应力集中现象, 但还是经常被采用。

3. 框架—剪力墙结构体系

框架—剪力墙结构是在框架结构中设置一些剪力墙的结构, 它具有框架结构平面布置灵活, 有较大空间的优点, 又具有剪力墙结构侧向刚度大的优点。框架—剪力墙结构中, 剪力墙主要承受水平荷载, 竖向荷载主要由框架承担。

4. 简体结构体系

简体结构可分为框架—核心筒结构, 框筒结构, 筒中筒结构等。框架—核心筒结构由内筒与外框架组成, 这种结构受力很接近框架—剪力墙结构。

框筒结构及筒中筒结构, 有内筒和外筒两种, 内筒一般由电梯间、楼梯间组成, 外筒一般为密排柱与窗裙梁组成, 可看成开窗洞的简体。内筒与外筒用楼盖连接成一个整体, 共同抵抗竖向荷载及水平荷载。这种结构的刚度和承载力都很大。

(二) 多高层房屋的结构布置

多高层房屋除了要根据高度选择合理的结构体系外, 还要恰当地设计和选择建筑物的平面形状、剖面和总体型。多高层房屋的平面形状应简单、规则, 刚度和承载力分布均匀, 以减少水平荷载 (地震、风力) 作用下结构的扭转和翘曲变形带来的不利影响。《高规》对结构平面尺寸进行了相应的限制。当建筑物平面长度超过规范的限制而又未采取可靠措施时, 应设置伸缩缝。当建筑物相邻部分荷载相差悬殊或地基土层压缩性变化过大, 从而可能造成较大差异沉降时, 宜设置沉降缝将结构化为独立单元。建筑物平面布置不对称、刚度不均匀、高低错层连接等都容易造成震害。工程中常设置防震缝将结构平面划分为相对规则的形状, 以减少地震作用的不利影响。沉降缝应自结构底板起沿高度方向通长设置。沉降缝通常也可起到防震缝和温度缝的作用, 但需同时满足防震缝和温度缝的要求。

(三) 框架结构的受力特点

1. 竖向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分层计算法

由精确分析法可知, 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多层多跨框架侧移较小, 各层荷载对其他层杆件的内力影响也较小, 可以在计算中进行简化。分层计算法的基本假定为:在竖向荷载作用下, 可忽略框架的侧移;忽略本层梁上荷载对其他各层梁内力的影响。具体的计算方法为:将多层框架分层, 以每层梁与上下柱组成的单层框架作为计算单元, 柱远端假定为固端。分层计算所得的梁端弯矩即为最后弯矩。由于每根柱分别属于上下两个计算单元, 所以柱端弯矩要进行叠加。

分层法对侧移较大的框架及不规则的框架不宜采用。

2.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近似计算——反弯点法

框架结构所受的水平荷载 (地震力、风力) 在计算时可将其简化成结点上的水平集中力。集中力作用下框架弯矩图的特点是各杆件弯矩均为直线, 且杆件都有一个反弯点。求出反弯点的位置和反弯点处的剪力y, 则框架的内力图即可得到。

当框架横梁线刚度ib与柱线刚度ic之比ib/ic≥3时, 框架上部各层结点转角很小, 可在计算中进行简化。它的基本假定为:在确定各柱间的剪力分配时, 认为ib/ic=∞, 则上下柱端只有侧移而无转角, 且同一层柱中各端的侧移相等;在确定各柱反弯点位置时, 认为受力后除底层外的各层柱上下端转角相等。

反弯点法的具体计算方法为:

(1) 将水平荷载化为节点荷载, 作用在框架节点上。

(2) 确定反弯点高度。对上层各柱的反弯点均取柱高的中点;对底层柱, 由于柱底为固定端而上端有转角, 反弯点偏于上端, 通常取2/3底层柱高。

(3) 每层柱共同承担的剪力等于该层以上水平荷载的总和, 每根柱分配到的剪力与该柱侧移刚度成正比。

(4) 由每根柱分配到的剪力计算柱上下端的弯矩, 再根据节点弯矩平衡求得梁端弯矩。

3. 水平荷载作用下的改进反弯点法——D值法

反弯点法的基本假定与实际情况是有出入的, 表现在:反弯点位置不一定在柱高的中点, 因为框架上下层的结点转角不可能相等;实际工程中常有ib/ic<3的情况, 此时结点不仅有侧移, 且转角也不能忽略。

改进反弯点法是在分析多层框架受力和变形特点的基础上, 提出修正柱的抗侧移刚度和调整反弯点高度的方法。修正后的抗侧移刚度用0表示, 故又称D值法。它的两项改进为:

(1) 增加了柱侧移刚度修正系数a, 它反映了由于节点转动降低柱抵抗侧移的能力, 可以根据梁柱线刚度比值计算柱侧移刚度为

(2) 调整反弯点高度, 根据分析, 各层柱的反弯点高度与该柱上下两端转角大小有关。影响柱上下转角的因素包括:结构总层数及计算层所在位置, 梁柱线刚度比, 荷载形式, 上下层梁线刚度比, 上下层柱高比。根据这些因素, 就可以查表计算出各柱的实际反弯点高度。

(四) 框架节点的构造

框架结构梁柱节点的连接直接影响结构安全、经济以及施工是否方便。在地震区进行延性框架设计时, 除了保证梁、柱构件具有足够的承载力和延性外, 保证梁柱节点不在梁柱构件失效之前失效, 也是十分重要的。设计时, 梁柱通常采用不同等级的混凝土 (柱的混凝土强度等级比梁高) , 这时要注意节点部位混凝土强度等级与柱相比不能低很多 (通常不宜超过5MPa) , 否则节点区应做专门处理。

在梁柱节点区应设置水平箍筋, 水平箍筋应符合规范对柱中箍筋的构造规定。非抗震设计时, 箍筋间距不宜大于250mm;抗震设计时, 箍筋设计应符合柱端箍筋加密区的要求。

框架中纵向钢筋在节点区的锚固和搭接都需要仔细设计。非抗震设计时, 应符合下列要求。

1.顶层中节点柱纵向钢筋和边节点内侧纵向钢筋应伸至柱顶;当从梁底边计算的直线锚固长度不小于la时可不必水平弯折, 否则应向柱内或梁、板内水平弯折, 当充分利用柱纵向钢筋抗拉强度时, 其锚固段折前的竖直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5la, 弯折后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宜小于12倍的柱纵向钢筋直径。

2.顶层端节点处, 在梁宽范围以内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与梁上部纵向钢筋搭接, 搭接长度不应小于1.5la在梁宽范围以外的柱外侧纵向钢筋可伸人现浇板内, 其伸人长度与伸人梁内的相同。

3.梁上部纵向钢筋伸入端节点的锚固长度, 直线锚固时不应小于la, 且伸过柱中心线的长度不宜小于5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当柱截面尺寸不足时, 梁上部纵向钢筋应伸至节点对边并向下弯折, 锚固段弯折前的水平投影长度不应小于0.4la, 弯折后的竖直投影长度应取15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

4.梁下部纵向钢筋伸人节点内的锚固长度应取不小于12倍的梁纵向钢筋直径。在la为受拉钢筋的锚固长度。抗震设计时, 节点的构造要求更严格。

参考文献

框架结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篇5

5结束语

框架结构建筑是一种在建筑工程中应用较多的建筑类型,在框架结构建筑的建设施工中需要结合框架结构建筑的结构合理的选择施工技术。本文就框架结构建筑施工中的钢筋工程、模板工程以及混凝土浇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与施工要点进行分析介绍,确保框架结构建筑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1]田小娟.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以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为例[J].四川水泥,(12):143-144.

[2]文志松.建筑工程高支模施工技术探讨―――以某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施工为例[J].技术与市场,,19(5):108-109.

基于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要点的探析 篇6

关键词:框架结构设计;原则;问题

1.建筑框架结构的概念

框架结构住宅是指以钢筋混凝土浇捣成承重梁柱,再用预制的加气混凝土、膨胀珍珠岩、浮石、蛭石、煤矸石、陶烂等轻质板材或空心砌块隔墙分户装配成而的住宅。适合大规模工业化施工,效率较高,工程质量较好。框架结构由梁、柱构成,构件截面较小,因此框架结构的承载力和刚度都较低,它的受力特点类似于竖向悬臂剪切梁,楼层越高,水平位移越慢,高层框架在纵横两个方向都承受很大的水平力,这时,现浇楼面也作为梁共同工作的构件,装配整体式楼面的作用则不考虑,框架结构的墙体是填充墙,起围护和分隔作用,框架结构的特点是能为建筑提供灵活的使用空间,抗震性能好。

2.框架结构设计中所要遵循的原则

2.1刚度适中的原则

合理的体系应该是刚柔相济的,建筑结构刚度太大,则它的变形能力会很差,如果瞬间强大破坏力来袭时,就要承受很大的力,这样很容易出现建筑局部的破坏,最后导致建筑全部毁坏。建筑结构太柔也不好,虽然它可以有效地消减外力的作用,但是很容易造成建筑因为变形过大而无法使用,甚至出现建筑倾覆。因此,框架结构应设计成双向梁柱抗侧力体系。主体结构除个别部位外,不应采用铰接。甲、乙类建筑以及高度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应采用单跨框架结构,高度不大于24米的丙类建筑不宜采用单跨框架结构。以增大结构的刚度和整体性。

2.2合理传力途径原则

结构的传力途径要力求简单、合理。能够有效承担竖向荷载和水平荷载。结构构件受力明确,传力简单,避免扭转。结构平面布置宜简单、规则、均匀、对称。减少过大内收和外凸,减少凹角处应力集中。质心与刚心相接近,减少扭转影响。侧向刚度沿竖向均匀变化,框架截面尺寸和材料强度自下向上逐渐减小,避免抗侧刚度和承载力突变。

3.提高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有效性的措施

3.1建筑物结构设计的基本要求

自我国建筑物频频出现易倒塌、裂缝等现象以来,我国便对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制定了设计规范来控制建筑设计的质量,一定要做到以下三点:1)在设计前就应该考虑到当结构中同时出现几种作用效应的时候,严密计算出每一种作用效应,尽量按照最适合的作用效应来设计,避免最不适合的效应设计。2)计算及验算:应当计算每个构件能够承受的力量并且验算其在正常状况下能够承受的最大力量和构件的疲劳强度。3)抗震结构:从唐山大地震到汶川地震,再到雅安地震,地震在我国频频发生,建筑物结构设计需要重视抗震设计,应该严格根据我国不同地区抗震等级的抗震设计来计算其所需要的参数值,严密设计抗震结构。因为这关系到人们的人身安全问题。

3.2从设计原则上提高有效性

1)抗剪措施。合理的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是强剪弱弯的,主要作用是防止构件的脆性被破坏,保持其延性。为了确保建筑物的结构在经历罕见地震的过程中其脆性不被破坏而剪切失效,应该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时增加承重构件的抗剪承受力和抗弯能力。因此,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中要符合抗剪受力和抗弯能力的规范要求,加强抗剪构造和验算框架梁。

3.3关于强柱弱梁节点

这是为了实现在罕遇地震作用下,让梁端形成塑形铰,柱端处于非弹性工作状态,而没有屈服,但节点还处于弹性工作阶段。强柱弱梁措施的强弱,也就是相对于梁端截面实际抗弯能力而言柱端截面抗弯能力增强幅度的大小,是决定由强震引起柱端截面屈服后塑性转动能否不超过其塑性转动能力,而且不致形成“层侧移机构”,从而使柱不被压溃的关键控制措施。柱强于梁的幅度大小取决于梁端纵筋不可避免的构造超配程度的大小,以及结构在梁、柱端塑性铰逐步形成过程中的塑性内力重分布和动力特征的相应变化。因此,当建筑许可时,尽可能将柱的截面尺寸做得大些,使柱的线刚度与梁的线刚度的比值尽可能大于1,并控制柱的轴压比满足规范要求,以增加延性。验算截面承载力时,人为地将柱的设计弯距按强柱弱梁原则调整放大,加强柱的配筋构造。梁端纵向受拉钢筋的配筋不得过高,以免在罕遇地震中进入屈服阶段不能形成塑性铰或塑性铰转移到立柱上。注意节点构造,让塑性铰向梁跨内移。

3.4框架节点核芯区箍筋配置应满足要求

对于规范中规定的框架柱箍筋加密区的箍筋最小体积配箍率的要求,绝大部分设计人员都能给予足够的重视,但对于《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中规定的“一、二、三级框架节点核芯区配箍特征值分别不宜小于0.12、0.10、0.08且體积配箍率分别不宜小于0.6%、0.5%,0.4%。”设计中经常被忽视,尤其是柱轴压比不大时,常常不满足要求。这一规定是保证节点核芯区延性的重要构造措施,应严格遵守。

3.5加强短柱的构造措施

在工程施工过程中顶棚可能要吊顶或其它装修,甲方为了节约开支。往往要求柱间填充墙不到顶或者是在墙上任意开门窗洞12I,这样往往会造成短柱,由于短柱刚度大,吸收地震作用使其受剪,当混凝土抗剪强度不足时,则产生交叉裂缝及脆性错断,从而引起建筑物或构筑物的破坏甚至倒塌,所以在设计中应采取如下措施:1)尽量减弱短柱的楼层约束,如降低相连梁的高度、梁与柱采用铰接等;2)增加箍筋的配置,在短柱范围内箍筋的间距不应大于l00mm,柱的纵向钢筋间距≤150mm;3)采用良好的箍筋类型,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3.6从基础面积和宽度的计算上提高有效性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过程中其有效性比较低或者建筑设计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在计算其基础面积或者宽度的时候,经常不够明确梁和柱的作用效应或者考虑问题不够全面详细,导致基础面积或宽度浪费或者不足。当有较大的力量作用在墙上的时候,虽然墙体可以把这种力量向地基扩散,但是这样的缺点是基底的反作用力量不平衡,并且其反力地基的扩散范围是有限的。为了避免出现基础面积和宽度不足或者浪费,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时可以通过计算平均线荷来确定基础所需要的值。因此,通常采用调整计算出的平均线荷来解决基础宽度和宽度不足或者浪费的问题,从而改善其有效性。

3.7从框架柱长度方面提高有效性

在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过程当中,设计者往往会在地基上下一点设计一个连接的梁,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有效性,还可以控制由于不稳定而出现的移动现象。这个起到连接作用的梁通常由两个部分组成,框架柱的长度的参数值由于连接的梁不可能稳固整个建筑框架结构,所以这个取值应当合理,即为基础顶面和连接梁顶面之间的距离。基础顶面和连接梁顶面中较大力可以作为连接梁的设计依据,从而计算框架柱的长度,提高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有效性,促进控制建筑物的稳定性。

4.结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用户对住宅的功能提出更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框架结构设计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这就要求我们熟练地掌握规范,并具有良好的结构概念,这样才能完成一个个优良工程。工程设计人员要不断革新自我的设计意识和理念,用认真负责的态度进行建筑结构设计,结合自身工作经验,明确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的需求,设计出安全、出色,具有优秀品质的高层建筑。

参考文献:

[1]GB50010―2010,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2]张敬书.钢筋混凝土悬臂梁构造的若干问题.建筑结构.中国建筑技术研究院.2001.3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技术 篇7

框架结构主要是以钢筋混凝土为主要施工材料, 经过梁、板、柱结构来满足支撑目的, 实现建筑工程大跨度的建设需求。梁、板、柱结构承重效果较好, 且将建筑物的抗震性能有所提高。框架结构可以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的灵活性, 与此同时结构整体自重比较轻, 并应用有效的节能施工材料, 可以更大的将工程的整体性能、刚度以及抗震性能有所提升, 由于框架结构的特点, 使得框架结构体系多用于高层建筑。这种框架结构一般应用在面积比较大的楼层或者是高层建筑中: (1) 因为这些特殊建筑在施工中使用的混凝土具有强度高、浇筑量大以及配筋使用量大等特点; (2) 因为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先对房梁和楼板进行浇筑, 然后进行填充墙体施工, 这样不仅可以使填充墙在堆砌和拆卸的过程中变得简单, 而且从用户的角度来讲非常实用, 可以灵活的支配空间。

2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主要类型

在建筑框架体系中, 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就是梁和柱。梁和柱在框架结构中担当着抵抗水平和竖向承重的角色。梁和柱的连接主要有两种, 分别是:铰接连接和刚性连接。其中铰接连接指的是排架结构, 这种结构在工业建筑厂房中被广泛应用。

2.1 框架结构的施工方法分为

(1) 全现浇式框架。其主要的特点是,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现场完成组成框架结构柱、梁、板承重构件的支模、钢筋绑扎、混凝土浇筑以及养护等工作, 具有比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2) 半现浇式框架。此种类型的框架仅仅只需将梁和柱现浇, 二楼板则需要通过预制来完成。虽然会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模板的需要量和混凝土的浇筑量, 从而会减少施工单位的投资成本, 然而因为这种类型的框架的整体性和抗震性相对来说比较差, 因此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不常被使用。

(3) 装配式框架。装配式框架的结构和现浇式框架的结构恰恰相反, 装配式框架的构件都是通过预制厂预制的, 之后在施工现场焊接装配而成。装配式框架的优点及缺点和全现浇式框架正好相反, 其优点是模板耗量较小, 工期较短等, 其缺点是房屋的整体结构较差, 抗震功能较差。

(4) 装配整体式框架。这种框架是综合了装配式框架和现浇式框架的长处, 在建筑工程的施工中被积极推广并应用, 其缺点是施工工作相对来说比较复杂。

2.2 根据框架结果承重的不同分为

(1) 底层框架结构。这种框架结构最适合用在底层并且比较大的平面空间的构筑物, 这样就会减少建筑成本的投入, 上层选择使用混合的结构来进行建造, 这样就会导致下柔上刚的情况, 这种结构建筑的外观非常优美, 经济性非常好, 其缺点就是抗震性能差。

(2) 全框架结构。其优点是具有较好的整体性和抗震性。

(3) 内框架结构。这类结构的建筑, 主要是由两部分组成, 分别是:钢筋混凝土和砖。但是钢筋混凝土和砖连接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变形, 导致建筑整体的刚度比较差, 最终造成建筑的抗震功能和整体性能及较差。

3 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现阶段的建筑工程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就是逐渐向着更高层的方向发展, 但是正是由于这一趋势也为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结构和构成方面带来了从低往高的重力和荷载, 因而, 这就需要大尺寸的柱体和墙体作为支撑, 这样就对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有了更高的要求。

同时, 建筑工程的构件不仅要承受地震荷载, 同时也要承受风载荷载, 这两种荷载被划分为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荷载, 对建筑物的高度要求相对来说比较高。例如, 地震荷载, 对于层数比较低的建筑物来说, 考虑这类建筑物荷载的时候, 通常只需考虑恒定荷载和部分荷载即可, 然而针对建筑物的柱体、墙体和楼梯等结构的时候, 通常不会受到严格的控制, 并且在其他的构件实现了设计要求以后, 相应的这些构件也就满足了设计要求。与此同时, 关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 在进行设计的时候, 在没有提出特别的承载要求的情况下, 不必加大柱体和梁的尺寸, 尽可能的增加板从而使其能够实现相应的要求。然而, 对于高层建筑而言, 即便解决了上述的问题还是远远不够的, 其中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以外, 同时也要考虑抵抗变形及抵抗力矩等问题。在设计一些高层建筑的梁、墙体、柱体等一些楼板的过程中, 通常也要考虑结构的具体布置以及使用特殊的材料, 只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够有效的抵抗较大的变形和较大的侧向荷载。

最后, 框架结构抗震能力很强, 而且整体性较好, 坚固耐用, 基于这些特点使得他可以满足现代化城市对于建筑工程的要求, 框架结构因为有这些独特的优势而被广泛应用。提高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除了可以将整个建筑物室内使用面积提升外, 还可以将室内设计过程中由于梁柱的影响而带来问题, 所以, 要加强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技术研究, 确保建筑工程可以顺利的实施。

4 框架结构的施工工艺过程

框架结构的施工需要严格按照施工工序进行, 需要满足专项施工方案以及技术交底要求。模板和支架的设计要依据工程形式、材料供应、荷载能力、地基土质类别以及施工设备等条件进行设计, 确保模板和支架有足够的稳定性、刚度以及承载能力, 能够承受混凝土在浇筑时的重量和侧压力。在施工过程中要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对于隐蔽前的施工内容满足《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中的有关要求以后才可以进行下一道工序。

混凝土框架结构施工工序为:进行轴线放样以及定位→对框架柱钢筋进行焊接绑扎以及管线、预埋件埋设→对框架柱模板进行安装→对框架柱混凝土浇筑→对梁板模板进行安装→对梁板钢筋进行焊接绑扎以及管线、预埋件埋设→对梁板混凝土浇筑→洒水养护、拆模→填充墙砌筑。

其中对几个重要步骤要注意: (1) 轴线定位时, 先要对整个轴的控制线进行确定, 可以采用普通经纬仪对其进行定位, 其它轴线以主轴线为基准利用钢尺测量轴线间距。 (2) 在绑扎和支模搭架环节中, 要依据柱的边框线校正柱的插筋位置, 然后通过焊接方式把柱的纵筋接长再进行绑扎箍筋。 (3) 混凝土浇筑时可以采用泵送方式, 这种方法浇筑速度快, 工业化程度非常高, 同时也能保证混凝土质量。

5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框架结构是建筑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最普遍的结构形式。在现代的建筑工程中, 框架结构因为它具有很强的经济性和安全性, 并且施工过程也较为简单, 因而在实际的建筑工程中应用广泛。但是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 不可避免的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 因此建筑施工单位必须要积极总结出的现问题进行分析, 积极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切实掌握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的技术要点, 尽可能保证建筑工程的质量。

5.1 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通过一系列的实践研究发现, 在钢筋工程施工中容易出现质量问题, 其中主要有:选择钢条型号、规格不符;钢筋焊接接头有弯折情况;箍筋的尺寸与要求不符等。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 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合理解决, 不然会对框架结构整体质量产生严重的影响。在钢筋加工施工后的成品保护过程中, 也容易出现一些质量问题, 例如:钢筋的数量与类型不符合要求、钢筋的垫块没有提前固定或垫块数量不符合要求等, 若这些钢筋验收通过之后会对整个建筑工程施工的质量带来影响, 还有混凝土浇筑移位问题等, 这些都会导致实际施工所使用材料的尺寸与设计之中不符, 影响框架结构的安全。除此之外, 在进行钢筋结构焊接的时候, 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 影响到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

5.2 钢筋工程施工技术

焊接施工准备工作:在开始正式焊接工作前, 应按照相应的操作规范将焊接工作做好;对进入施工现场的各批钢筋都应该逐次的进行检查。除此之外还应该将取样力学实验工作做好, 在自检的基础上还应该对工程焊接的质量进行抽查, 特别是要重点抽查那些存在疑问的钢筋, 而且还应该对检查人员开展相应的专业培训, 提高其综合素质能力。

放样与下料施工:在开展工程实际施工中的放样与下料施工的时候, 应该保留适当的余量, 因为在工程焊接完成后, 焊接的接缝处会出现一定的线性收缩, 而且框架结构的梁、桁架等在弯矩作用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拱起问题。虽然这些变形量与收缩量与其他因素有关, 但结合工程实际情况, 在受弯构件的长度小于24m的时候, 放样余量大约为5mm, 在受弯构件的长度大于24m的时候, 放样余量应该大约为8mm。

6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分析

对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存在的不足, 我们要有一个清楚的认识, 因此在此基础上, 对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进行全面的认识和分析, 所以, 这就需要明白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主要有以下几点:

6.1 掌握好轴线定位和放线, 科学确定标高

在还未开始进行建筑工程结构施工的时候, 建筑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根据施工图纸中的要求, 做好工程放线, 同时利用水准仪和经纬仪进行轴线定位放线和确定标高。所以, 要做好这项工作, 就要求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应该认真、准确的记录经纬仪和水准仪中的每一项数据, 与此同时, 在初步确定放线和标高的前提下, 安排专业的技术人员和质检人员对其进行反复的检测, 最后经过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的监理人员复查, 尽可能防止误差的出现。

6.2 切实掌握框架柱模板安装技术要点

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 安装柱模板相对来说是一项比较系统和复杂的工作, 所以这样就要求模板的安装工作人员, 一定要在安装之前对全部的柱模板安装进行放线, 进而来保证都是垂直的状态, 同时对框架柱网线和横纵两个框架柱网之间拉一条通线, 从而保证柱模板的柱边线以及纵横线位置一直保持精准。

6.3 切实掌握框架柱混凝土浇筑与振捣技术

通常情况下, 如果浇筑的框架柱的高度不小于3m的时候, 建筑工程的施工人员就应该分两次对其进行浇筑和振捣, 在第一次浇筑混凝土的过程中, 应该和柱模内部紧紧的靠在一起, 同时振捣的时候也应该和柱的底部紧紧的接触, 在对混凝土进行振捣的过程中, 不允许出现过振, 同时也不可以出现漏振。在对混凝土进行二次浇筑的过程中, 此时就能够直接在柱模外部往柱模内进行浇筑, 当结束了混凝土的浇筑工作以后, 应该及时的对混凝土进行振捣, 并且振捣棒应该深入前一次振捣混凝土的厚度为一百毫米, 这样就可以保证两次混凝土浇筑之间的连接是非常稳定的, 并且也不能出现过振和漏振的情况。在整个混凝土的振捣和浇筑的过程中, 应该严格防止振捣棒长时间在柱模内振动, 并安排专门的人员进行检查, 不然的话就会造成混凝土的局部产生离析现象, 同时也可能导致柱模板发生胀爆。

6.4 切实掌握框架楼板和梁模板安装技术

模板和支撑系统的承载能力、稳定性以及刚强度一定要满足相关的规定, 同时也要承受因为混凝土浇筑而出现的荷载、侧压力和重量。在支设立柱的时候, 则应一直保证其处在垂直的状态, 同时在立柱的下端设置与之相对应的垫板, 然而在立柱的上端, 应该支设可以随意上下起降的托架, 与此同时, 立柱也应该沿着纵横向设立水平拉杆拉结。然而在支设楼面模板和框架梁模板的过程中, 不仅要严格按照施工规范进行起拱, 还应该保证板缝拼接紧密和顺滑, 通过使用宽胶带及时的把缝隙贴紧, 防止出现跑浆以及漏浆等问题。

6.5 切实掌握钢筋绑扎和预埋件埋设技术

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的过程中, 钢筋绑扎技术主要指的就是对框架梁和楼板钢筋进行绑扎。所以, 在对其进行绑扎的过程中, 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施工人员一定要严格的按照施工工艺的流程进行施工, 开始一定要严格的根据相关的规范制作预埋件, 与此同时, 也要做好关于水暖、电气等一些管线的埋设, 在这里, 必须要引起重视的是, 如果要在楼面板进行管线的埋设工作, 此时就应该严格的预防多跟管线相互之间的重叠, 如果必须要重叠的话, 就应该在管线的表面铺设钢丝网, 唯有通过这样的方法才能尽可能的避免板面出现裂缝等问题。

6.6 切实掌握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技术

在整个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过程中, 其中最主要的环节之一就是对混凝土进行浇筑和振捣, 其在一定程度上会直接影响到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质量, 所以, 建筑施工单位一定要切实掌握混凝土的浇筑和振捣技术要点: (1) 如果梁的高度超过500mm, 此时就要及时采取分层的浇筑方式, 同时浇筑后梁的高度必须要小于300mm; (2) 在对混凝土进行泵送的过程中, 必须要保证对其进行均匀浇筑, 并且要在浇筑之前严格的控制好混凝土的质量; (3) 对浇筑后的混凝土应该及时的对其展开振捣工作, 在振捣的过程中应尽量的避免出现过振和漏振。

6.7 养护和拆模

只有在框架柱浇捣10h以后才可以把侧模拆除, 并且在拆除的过程中应该使用塑料薄膜把框架柱包裹起来, 这样有利于对其进行保湿养护工作;针对框架梁和现浇板则要根据施工场地所在地区的气温状况进行拆除底模工作, 禁止为了缩短模板的周转而较早的拆除底膜。

6.8 填充墙砌筑

(1) 通常情况下, 把砂浆灰缝严格控制在8~12mm这个范围内, 并且砂浆灰的饱满度要远远超过80%; (2) 在剪力墙、框架柱以及填充墙它们的交汇处一定要按照间距分别在剪力墙和框架柱上打入膨胀螺栓, 其次将直径和长度满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规范要求的拉结钢筋焊接并且埋设到砌体的灰缝内部; (3) 在砌到离框架梁和现浇板板底大约200mm的地方, 最少要将其静放一个星期, 然后再使用黏土砖和砌块把它斜砌在梁的底部。

7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在经济全球化经济背景下的建筑施工企业, 一定要充分的综合实际建筑工程的需要, 对于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中普遍技术问题应该积极采取相应的改进措施, 必须要做好轴线定位和放线, 科学确定标高、清楚的掌握框架结构柱模板安装以及安装技术, 框架柱和框架梁和楼面板的混凝土浇筑以及振捣, 对其进行相关的养护工作和拆模, 以及填充墙砌筑等一些技术要点, 这对探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具有极其积极的意义, 从而尽可能的保证框架结构的施工质量。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的主要类型, 其次简单的分析了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再者研究了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最后探讨了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要点, 希望对相关的人士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建筑工程,框架结构,特点,问题,技术

参考文献

[1]于飞翔.探讨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J].城市建设理论 (电子版) , 2013 (9) :168~169.

[2]朱海燕.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J].魅力中国, 2012 (26) :247.

[3]梁舒萍.有关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的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014 (25) :154~155.

[4]刘佳明.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施工技术[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3 (7) :309.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技术分析 篇8

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原则和重点

1)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原则, 对于房屋来说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房屋的稳定性, 以防止地震或者是狂风暴雨的袭击, 对于框架结构设计中的抗震验算, 根据不同的建筑和楼盖的整体性从而决定采用刚性、柔性或者是刚柔性理论来进行计算, 同时抗震验算还要根据土地的类别实施不同的框架结构, 针对新疆地区风沙较大多是黄土。在建筑过程中应设计成为双向梁柱刚接体系, 更好稳住房屋建筑的基础性。对于雨蓬和阳台的的建设时应该充分的考虑到抗扭这个因素, 它一般应该是梁中心线处板的负弯矩乘以跨度的一半得出的结果。

2) 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 应该重点考虑到建筑的布局不规则时, 结构设计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布局做出合理调整。在计算梁柱的过程中, 一定要使用TAT或SATWE三维软件。三维立体框架比平面框架更能够接受实际承受力的状态。在新疆地区对于房屋建设的稳定性摆在首位, 所以针对地震力和风力所采用的抗侧移刚度分配, TAT或SATWE的计算能够做到更加的精确, 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快速方便, 三维软件计算可以省去单榀框架的过程, 可以将整栋楼进行归并。利用现代化的先进技术可以将建筑的质量和安全得到最大的保证。

2 建筑框架中柱、梁、板的构造处理

1) 建筑框架中边柱节点构造, 对于框架结构的多层建筑中的水平荷载对结构内部产生的内部压力随着房屋的高度逐渐增加。对于高层建筑的边柱建设是建设的难点, 尤其是对于框架项层的风荷载人, 柱子顶端在很大程度上都存在着偏离中心的问题, 也就是建筑顶层边节点的轴向力对截面重心的偏心距出现距离人只有0.5倍的柱截面高度。这种情况要根据钢筋混凝土的内部构造, 对于顶层框架的梁柱数量不少于2根, 在现实的应用情况中一般柱宽比梁宽要大。所以在设计的时候要把边柱柱角的主钢筋弯入到房梁内部, 还要充分的考虑到新疆地区建筑的实际情况, 再进行实际的操作。

2) 建筑框架结构中多根梁在同一柱汇交节点, 对于建筑来说, 在结构平面设计和布置时, 经常会碰到多根梁汇交在同一控处的情况, 对于这种问题应该充分的重视到梁钢筋的锚固定的问题以及房梁的有效高度, 能够充分的满足框架梁纵向钢筋在柱端节点内的锚固长度, 由于房屋上面是多根梁交叉在一起。为了保证梁的箍筋高度设计值和实际的应用值差距减小, 在建设过程中至少有一根梁的上部钢筋能够处在其他两根梁的上部纵向钢筋的下面, 这样才能不断的使梁的交节点处于稳定状态。

3) 建筑框架中板柱节点的构造, 由于板柱节点处楼板的抗冲击能力比较弱, 在柱子的周边的板子里面没有设定抗冲击的钢筋或者本身的设置存在一定的问题, 导致节点处不平衡的弯矩对楼板造成了一些附加的剪应力。所以对于板柱节点的构造应该适宜的采用托板的板柱节点。由于托板的根部厚度能够达到柱纵筋的直径的16倍为佳, 这样对于新疆地区的风沙或者是可能出现的地震等都有很强的抵御作用。同时可以在柱上板中设置暗梁, 也可以保证板柱节点的稳定性。

3 建筑框架结构中需要注意的问题

1) 对于新疆地区来说, 本身所具备的环境因素是我们需要考虑到的重要的外部因素, 对于框架结构来说是不允许采用两种不同的结构形式并存的, 由于框架结构是一种比较柔性的结构体系, 所以在建筑的楼、电梯、屋顶等地方都不能采用砖墙来承受重力还有对于建筑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短柱问题, 为了节省开支而造成的一系列问题, 短柱由于本身的刚度较大, 吸收地震的作用从而使其受剪, 这样就直接影响了混凝土的抗剪能力, 导致建筑材料形成交叉裂缝从而破坏建筑的质量。所以要减少短柱的出现以及对楼层的约束作用。

2) 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问题, 需要不断的替身科技人员的实践能力和专业素养, 例如对于嵌固端的设置问题, 由于现在的建筑都设置的有地下室和人防, 所以对于嵌固端的设置有可能在地下室顶板也有可能在人防顶板这个方位。但是在实际的操作中, 由于技术人员的粗心而导致嵌固端楼板的设计、嵌固端上下层刚度比的限制以及结构抗震缝设置与嵌固端位置的相互协调等等问题, 每一个环节都是至关重要的, 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给后期的结构设计和施工带来了巨大的隐患。所以伴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引进, 以及现代化的发展步伐, 新技术的不断引进, 工作人员也需要根据人民的实际需求不断的提高自身的专业知识。

4 总结

对于框架结构的设计和实施是建筑的基础, 随着中国人口的增加人们对于房屋建设的需求也越来越大, 但是房屋建设出现的事故也逐渐的增多, 框架结构设计技术的不断创新关系到国家建设的发展、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安定。本文从新疆地区的建筑为例, 讲述了建筑框架结构设计的重点、框架结构内部构造以及需要注重的问题出发, 阐述了框架结构的重要意义。积极的引进新型的建筑框架设计技术, 和国际化的技术相接轨, 建筑的安全性关系到了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以及社会的稳步发展, 所以针对建筑框架结构中出现的问题一定要准确的监测和把握, 从根本上保证建筑的安全和稳定性。

参考文献

[1]杨波.钢筋混凝土梁柱节点传力分析[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 2006.

[2]蔡雪峰, 建筑施工组织[M].武汉:武汉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8.

[3]王文明.建设工程质量检测鉴定实例及应用指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8.

[4]汪黎明.华东工程质量监督理论与实践[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 2008.

[5]周戒.房屋建筑工程专业基础知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8.

建筑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探讨 篇9

1 框架———支撑体系具有良好的抗震特性和较大的侧向弯度

在框架侧向变形时, 弦杆轴向变形的效应是趋向于使结构产生弯曲变形, 凹面朝背风面, 最大斜率发生在顶端, 而腹杆变形的效应是趋向于使结构产生剪切变形, 凹面向风, 最大斜率发生在底部, 顶端为零斜率, 合成变位图是弯曲与剪切曲线的组合, 合成图形取决于两者的相对大小 (主要视支撑的类型而定) 。虽然如此, 大多数情况呈现弯曲变位控制变形的特性。框架一支撑体系属于双重抗侧力体系, 具有良好的抗震特性和较大的侧向刚度, 这类体系的建筑适用高度约为框架体系的两倍。在地震作用下, 若支撑系统破坏, 内力重分布由框架承担水平力, 即所谓的两道抗震防线。

2 框架———支撑结构的具体原理

框架——支撑结构体系是在框架体系中部分框架柱之间设置竖向支撑, 形成支撑框架, 属于双重抗侧力结构体系, 支撑框架是第一道防线, 框架是第二道防线, 支撑框架中的竖向支撑产生屈曲或破坏后, 由于支撑斜杆一般不承担竖向荷载, 所以不影响结构承担竖向荷载的能力, 不致危及结构的基本安全要求。支撑承受水平力和提供侧向刚度, 它一方面作为支撑构件可以防止框架柱的失稳, 另一方面它还要承担风力、地震力等其它水平荷载。在这种体系中, 框架的布置原则和柱网尺寸, 基本上与框架体系相同, 支撑大多数沿楼面中心部位服务面积的周围布置, 沿纵向布置的支撑和沿横向布置的支撑相连接, 形成一个支撑芯筒。采用由轴向受力杆件形成的竖向支撑来取代由抗弯杆件形成的框架结构, 能获得比纯框架结构大的多的抗侧力刚度, 可以明显减小建筑物的层间位移。支撑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所产生的位移主要是由于其中各杆件的轴向拉伸或压缩变形引起的, 与框架侧移是由于杆件弯、剪变形所引起的情况相比较, 其量值要小的多, 表明竖向支撑的抗推刚度要比框架大的多。支撑侧移主要是由水平荷载倾覆力矩作用时支撑整体弯曲产生的, 支撑的一侧拉伸、一侧压缩, 导致楼面倾斜转动, 由下层到上层逐层积累, 使支撑侧移曲线的层间侧移角由下而上逐层增大。采用框架-支撑体系的建筑, 框架和支撑由于水平刚度很大的各层楼盖的联系和协调不再能自由的单独变形, 两者的侧向变形趋于一致。各层刚性楼盖协调的结果使框架一支撑体系具有一条共同的侧移曲线, 从而使框架下部和支撑上部的较大层间侧移角均得以较大幅度的减小。另外, 采用人字支撑等还可以起到减小梁跨度的作用, 从而减小梁的截面。支撑要在适当位置设置, 以便与建筑设计相协调。此结构体系虽然在国外己经有较长的应用历史, 技术和规范也很成熟, 但是在我国却是一种新型的结构体系。

3 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的分类

就钢支撑布置而言, 可分中心支撑和偏心支撑两类。

1) 钢框架一中心支撑体系

当斜向支撑构件的两端均位于梁柱相交处, 或一端位于梁柱相交处, 另一端在另一支撑于梁相交处同梁相连, 构成了框架一中心支撑体系。中心支撑的特征是:支撑的每个节点处, 各杆的轴心线交汇于一点。中心支撑框架宜采用X型支撑、单斜杆支撑或人字支撑, 不宜采用K型支撑;支撑的轴线应交汇于梁、柱杆件轴线的交点, 却有困难时偏离中心的距离不应超过支撑杆件的宽度, 并应计入由此产生的附加弯矩。其中, X形、人字形等中心支撑具有很大的抗推刚度和水平承载力, 用于多高层建筑的抗风是十分有效的。

2) 框架一偏心支撑体系

偏心支撑的特征是:支撑斜杆与梁、柱的轴线不是交汇于一点, 而是偏离一段距离, 形成一个先于支撑斜杆屈服的“消能梁段”, 偏心支撑框架的每根杆件应至少有一段与框架梁连接, 并在斜杆与梁交点至柱之间或至同一跨内另一斜杆与梁交点之间形成消能梁段。偏心支撑有以下几种类型:八字形支撑上端形成消能梁段, 单斜杆的一端或两端形成消能梁段, 人字形上端形成竖向消能梁段, V字型偏心支撑。在这种结构体系中, 耗能梁段在正常使用或小震情况下保持在弹性变性阶段, 而在强震作用下, 通过其非弹性变形, 在其中产生塑性铰耗能, 从而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与框架-中心支撑体系相比, 在建筑形式布置上易于解决门窗和管道的设置。

针对框架一中心支撑体系在强震作用下易造成受压杆件的受压屈曲的问题, 使用框架一偏心支撑体系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在这种结构体系中, 耗能梁段在正常使用或小震情况下保持在弹性变性阶段, 而在强震作用下, 通过其非弹性变形, 在其中产生塑性铰耗能, 从而具有较好的抗震能力。与框架一中心支撑体系相比, 在建筑形式布置上易于解决门窗和管道的设置。70年代中期以来, 美、日等国对这种支撑形式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受力变形分析, 特别是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分校地震研究中心对此还作了一系列的理论和试验研究。一般而言, 钢框架-支撑体系用于非地震区40层以下的楼房是不会超出经济、有效的范畴的。地震区不超过12层的楼房, 可用中心支撑;超过12层的楼房, 8、9度时宜采用偏心支撑等消能支撑, 但顶层可采用中心支撑。

传统的支撑是按层高、跨度模数设置, 并全部内埋使建筑外表完美, 现在有很多建筑采用外露巨型支撑, 长度可延伸到许多层和许多跨。这种应用方法不仅高度发挥了结构的效率, 也使建筑更加美观。但斜向支撑也会妨碍建筑的平面布置, 除不利于确定门窗洞的位置外, 对内部空间和人流的安排也带来许多麻烦。此外, 大型斜撑的连接施工和装配是昂贵的。框撑体系在支撑屈曲前的强度和变形是完全可以保证的, 但目前尚缺乏对在支撑屈曲后的结构是否还能保持足够的强度和刚度的研究。

4 框架———支撑结构体系的优缺点

框架———支撑结构的优点在于结构的侧向刚度较大, 抗震性好。另外设置支撑可以提高框架的稳定承载能力。缺点在于支撑的存在将影响开洞位置, 门、窗洞口的布置和尺寸受到限制, 给建筑布局带来不便。另外节点为梁、柱、钢支撑三种构件连接, 构造较复杂。

摘要:本文详细探讨了框架一支撑结构体系的详细设计原理、分类以及优缺点。

关键词:框架,支撑,结构设计

参考文献

[1]陈绍番.钢结构设计原理[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5.

民用建筑多层框架结构探讨 篇10

为了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和结果的迅速产生, 通过计算机得出运算结果的方法较为普遍, 但是计算机得出的结果往往较为理想, 也忽略了一些变化因素和不定性的因素。所以计算机的结果并不能代替实际结果, 应当利用自身的头脑, 综合考虑后进行充分的论证和说明。本文对于计算机结果下的梁柱数据调整进行说明, 指出应当考虑的内容, 提出解决办法。

2 截面尺寸的选择

梁体和柱体的横截面积应当和总体的设计相互配合, 对于文件应当给予充分重视, 并且要考虑柱子的强度大于梁的强度一倍以上, 在强度非常大的地震情况, 可以有利于抗震。节点一方面要求非常稳定, 并且有足够的弹性来支撑, 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强柱弱梁强节点”, 应当充分注意。

3 框架计算简图不合理

无地下室的钢筋混凝土多层框架房屋, 独立基础埋置较深, 在0.05m左右设有基础拉梁时, 应将基础拉梁按层1输入。以某学生宿舍楼为例, 该项目为3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 丙类建筑, 建筑场地为ll类:层高33m, 基础埋深4.0m基础高度0.8m, 室内外高差0.45m。根据《抗震规范》第6.12条, 在8度地震区该工程框架结构的抗震等级为二级。设计者按3层框架房屋计算, 首层层高取3.35m, 即假定框架房屋嵌固在0.05m处的基础拉梁顶面基础拉梁的断面和配筋按构造设计。

基础按中心受压计算。显然, 选取这样的计算简图是不妥当的。因为, 第一, 按构造设计的拉梁无法平衡柱脚弯矩;第二, 《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 (GB50010一2002) 第7.3.11条规定, 框架结构底柱的高度应取基础顶面至首层楼盖顶面的高度。工程设计经验表明, 这样的框架结构宜按4层进行整体分析计算, 即将基础拉梁层按层1输入, 拉梁上如作用有荷载, 应将荷载一并输入。

这样, 计算剪力的首层层高为H1-4-0.8-0.05=3.15m, 层2层高为3.35m, 层3、4层高为3.3m。根据《抗震规范》第6.2.3条, 框架柱底层柱脚弯矩设计值应乘以增大系数1.25。当设拉梁层时, 一般情况下, 要比较底层柱的配筋是由基础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还是由基础拉梁顶面处的截面控制。考虑到地基土的约束作用, 对这样的计算简图, 在电算程序总信息输入中, 可填写地下室层数为1, 并复算一次, 按两计算结果的包络图进行框架结构底层柱的配筋。

4 框架柱配筋的调整

框架柱的配筋率一般都很低, 有时电算结果为构造配筋, 但真实情况不一定如此, 如果发生晃动, 受力最大的点是角柱。不但受到重力和水平方向的剪力。还受到旋转力作用。受到横梁的控制很小, 在平时的情况下多个方向受力, 所以受伤最大的是内部结构。质量分布有差异的框架更为突出。所以计算的时候应当以情况最坏的地点进行计算。此外也能针对横竖两个方面开展运算, 将最大值考虑进来。根据水平对称的原则进行运算。若想要满足各个力相互作用的情况, 应当将下列应当注意的问题考虑进去。

角柱、边柱及抗震墙端柱在地震作用组合下会产生偏心受拉时, 其柱内纵筋总截面面积应比计算值增大25%;框架柱的配筋可放大1.2~1.6倍, 其中角柱1.4倍, 边柱1.3倍, 中柱1.2倍;框架柱的箍筋形式应选用菱形或井字形, 以增强箍筋对混凝土的约束;对于二、三级框架的底层柱底和底部加强部位纵筋宜采用焊接, 且当柱纵向钢筋的总配筋率超过3%时, 箍筋的直径不应小于8, 并应焊接。

多层框架在计算的时候经常忽略温度导致的变形和下降不均匀产生的问题, 如果框架的各个长度都比较长的时候可以考虑将配筋的的尺寸也放大, 并且最好要在上下和左右两个方面增设基础梁。配筋应当以框架的梁体作为参照主体, 并利用加密配筋的工作增大坚固程度。

5 框架梁裂缝宽度、斜截面配筋调整

在满足梁柱的截面尺寸和配筋率的情况下, 仍需在计算配筋后进行梁的裂缝宽度的验算和满足梁端斜截面“强剪弱弯”条件下的梁端配筋调整。

5.1 影响裂缝宽度的因素和调整的办法

裂纹的宽度计算由于数值较小常常被忽视, 应当特别关注, 宽度的影响应当从两方面进行维护, 一个是混凝土的硬度, 另一个是结构上的等级, 因为混凝土的硬度和钢筋的规格之间的关系较为紧密, 所以针对通常的混凝土结构, 不是说强度与裂缝的宽度之间有多大影响, 所以通过梁的配筋率和尺寸之间的关系来使裂纹变窄是不切实际的。此外应当注意到在利用计算机辅助软件进行结构建模中的荷载输入时, 一定要将恒、活载数值分开输入, 以便进行内力组合和裂缝宽度的计算, 不要贪图省事而将恒、活载合并输入, 以防止梁、柱内力计算错误, 致使所绘制的施工图不能使用。

5.2 梁端斜截面的配筋调整

框架结构设计中, 宜满足在地震作用下框架梁的梁端斜截面受弯承载力的规范要求, 即“强剪弱弯”。在具体设计和梁配筋调整时, 可采用以下方法: (1) 不放大梁端负弯矩钢筋而加大梁的跨中受力钢筋 (一般放大1.1~1.3倍) (2) 梁端箍筋的直径可增加2mm; (3) 支座处尽量不设置弯起钢筋, 宜利用箍筋承受支座剪力。

5.3 在电算中合理、准确运用弯矩的调幅

规范规定只有在竖向力作用下梁端弯矩可调幅, 水平力作用下梁端弯矩不允许调幅, 因此在计算时必须先将竖向荷载作用下的梁端弯矩调幅后, 再将水平荷载产生的梁端弯矩叠加。在此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将梁端的固定弯矩调幅后, 再进行力矩分配;二是将由力矩分配法算得的梁端负弯矩直接乘以调幅系数。

6 框架结构设计中应注意的其它问题

框架结构的形式选择应当统一, 不可采用多种方式。在楼梯和结构特殊的地段不可选用砖墙作为结构。因为应当保证房屋整体的变形一致, 不可将硬度较高者和较低者混合在一起, 这可能造成相互不融合, 产生变形冲突。

施工操作常常考虑在屋顶装置其他设备, 为了减少资金花费, 常提出不和设计规定的要求, 例如在填充墙减少尺寸或是直接在墙上开洞用于窗户或挂饰等, 这样就改变了墙体的结构, 因为柱子脆性较强。如果弹性不足或抵抗力不足就会瞬间断裂。并带来房屋和居住点的倒塌。利用下列方法可以减少这一点发生:第一, 降低高度。使得稳定性更强, 连接方式采用铰接。第二, 使箍筋数量变大, 减少箍筋相间距离, 要小于100mm为宜。纵向配筋距离不应大于150mm, 如螺旋箍筋、复合螺旋箍筋、双螺旋箍筋等。

因为施工建设的原因, 框架梁的形状可能涉及成外挑型。并在下方架设混凝土柱子。在计算柱子和配筋之间的关系时候, 将承力柱与构造柱之间的关系弄不清楚, 实际操作时候也会误将构造配筋的设计方法是用进来, 因此带来承重能力下降, 结构不稳定的问题, 其实, 在运算结构时, 这个柱并不是中心受压点。对于节柱点的设置应当考虑整体变形的协调性。因此, 这个柱的位置应当是作为竖直方向的结构部件被进行分析的。梁和柱的中介点应当是作为节点部分。

7 结束语

在框架结构的运营和实现过程中, 应当将结构框架熟记于心, 不但应该参照设计规范来实行, 更应该活学活用, 懂得结构原理和必要的结构设计依据, 对产生的问题进行一手的处理。提升完成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中华人民共和国建设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探析建筑工程框架结构工程技术 篇11

关键词 建筑工程 框架结构 结构施工

一、建筑工程框架施工的特点

当前建筑工程结构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朝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而这个趋势给建筑工程的框架结构特点带来了新的特点。高层建筑在竖向构件以及构成方面带来了逐层累积的重力以及载荷,这就需要较大尺寸的柱体以及墙体来支撑,给工程框架结构施工带来了新的技术要求。

与此同时,建筑的构件还需要承受地震载荷以及风载荷等载荷,而且这些载荷都属于非线性的竖向分布载荷,对建筑高度的敏感程度较高。以地震载荷为例,就层数较低的建筑而言,考虑这些建筑的荷载时一般只需要考虑恒定载荷以及部分动载荷,而对于建筑物的墙体、柱体以及楼梯等结构,一般不会予以严格控制,其他构件满足设计要求之后,对应的这些构件也都达到了设计要求。同时,对于现代化的钢架支撑系统,在设计的过程中在没有提出特殊承载要求的时候,不需要对柱体以及梁的尺寸加大,只需要增加板就能达到对应的要求。但是,对于高层建筑,解决上述问题还不够,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除了抗剪问题之外,还需要考虑抵抗变形以及抵抗力矩的问题。部分高层建筑的柱体、梁、墙体以及楼板在设计过程中经常需要考虑到结构的具体布置、特殊材料的使用,这样才能很好的抵抗较大的变形以及较大的侧向载荷。

二、钢筋工程施工技术问题

1.钢筋工程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实际的钢筋工程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质量问题较多,主要包括:选择的焊条规格、型号不对;钢筋焊接接头存在偏心弯折问题;箍筋具体尺寸不能满足要求等。在框架施工的过程中,这些问题都需要予以妥善解决,否则将对框架整体质量造成影响。而在钢筋加工完成之后,在钢筋的板扎以及成品的保护过程中存在对应的质量问题,诸如钢筋的类型和数量等没有达到要求、钢筋垫块不充分或者是没有提前稳固,一旦在对钢筋验收通过之后将造成后续施工的质量问题,诸如混凝土浇筑移位等,将造成实际施工材料的尺寸与设计尺寸存在偏差的问题,对建筑框架的整体结构安全性造成影响。同时,在对钢筋结构进行再焊接的过程中,对框架结构的整体形状等都会造成改变,给框架整体施工质量造成影响。

2.钢筋工程施工技术。(1)充分的材料准备。对那些散乱的材料而言,要在绑扎固定之后,将之转移到那些安全稳固的地方;或者是将其保存在安装好的梁上,并将之固定在钢架之上;对于在地面堆放的材料,应该做好对应的安全管理工作,防止其滑落造成伤害;在上面覆盖油布时还应该在油布上层压上重物,并在端部加以固定。

(2)做好焊接施工准备。在正式的焊接施工之前,应该根据对应的操作规范走好焊接试验工作;对进场的每一批钢筋都应该进行逐批次的自检。同时做好取样力学试验工作,在自检的基础之上还要对焊接的质量进行适当的抽查,尤其要对那些由疑问的钢筋做重点抽查,且需要对于各个试验和检查人员进行专业技术的培养。

(3)放样与下料施工。在进行实际施工过程中年的放样以及下料过程中,都应该留有一定的余量,这主要是考虑到焊接完成之后,在焊缝处将出现线性的收缩,且框架结构中的桁架、梁等在受到弯矩作用之后还将拱起。虽然其收缩和变形量将与其他各种因素相关,但是结合施工实践以及具体的实验来讲,通常需要考虑的收缩量一般是:当受弯构件的总长不超过24 m时,放样余量在5 mm左右,当总长在24 m以上时,放样余量则取8 mm。

三、模板工程施工技术

1.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施工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对于现浇混凝土结构,新浇筑的楼层重力载荷以及施工载荷都是由多层模板支架体系来承担的,然后再由模板支架体系将载荷传递给楼层的楼板。但是,在施工的过程中,由于施工时间较短,这些楼层的楼板依然处于养护期,其承受载荷的能力有限。这就导致施工载荷存在更多的不确定性,部分甚至将超过混凝土结构正常使用状态所承受的设计载荷。

2.模板工程施工技术。(1)基础模板安装。在完成垫层施工之后,应该每天定时的对水平基础依照轴线进行测量,利用基础平面尺量好各个需要的边线,并在各个暗柱角用油漆做好对应的标记,确保安装模板的过程中,完全按照各个控制边线将材料支柱固定,这样可以有效的保证模板的硬度以及稳固性,提高模板承受在浇筑过程中产生的施工负载以及施工载荷。而在基础侧模的安装过程中,还应该对垂直角度予以把握,尽量将安装偏差控制在3 mm的范围之内。同时,在垫层与模板的底部结合处应该用较细的水泥砂浆将缝隙嵌填严实,保证不漏浆。最后,应该在模板的上口拉通线进行校直,保证边线顺直。

(2)主体结构模板施工技术。立杆是整个结构的支撑体系,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其立于坚实的平面之上,保证在安装好上层模板与支架之后能够承受对应的载荷,保证其不会被压垮。否则,不仅下层楼板结构的支撑体系不能逐层拿掉,而且一旦上下支柱在同一个垂线上时,整个结构体系将不能正常施工。加之整个支模工序都是按照对应的程序进行的,在没有对之进行完全固定之前,下一道工序是不能进行的。同时,在脚手架使用的时候,不能够将主节点的横、纵向水平杆;横、纵向扫地杆以及连墙件拆除。

(3)模板的拆除。模板在拆除的过程中要保证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一般是在后续支立的先拆,而最先支立的则最后拆;不承重、少承重的先拆,承重、承重大的最后拆掉;支撑部分先拆,方木模板最后拆。同时还应该将拆下的东西及时的运到安全场所,防止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和损失。

四、混凝土工程技术

(1)混凝土原材料的选择。对于所有进场的材料都应该有材料的质量保证书,混凝土尤其重要。同时,混凝土还需要包括各个不同类型的具体强度级别、包装以及出厂日期等,这些项目都需要进行严格的检查。

(2)配合比和合理控制。通过合理的控制配合比可以达到提高水泥强度以及提高混凝土和易性目的。但是,对应的造价自然会增加,且会造成混凝土体积的变化率以及用水量发生变化。所以,还应该对掺入的水泥量进行控制,水泥用量应该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

(3)混凝土浇筑过程。通常而言,混凝土的浇筑施工方案是需要通过审批的,对于可能出现的问题都要有对应的解决方案及策略才能保证最佳的计算结果。同时,在浇筑之前还应该对模板的位置、截面尺寸以及标高等来进行控制,保证与设计相吻合,且支撑足够牢固。

参考文献

[1]勾向海.房地产建筑框架结构施工质量的控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3):183.

[2]杨勇钢,黄颜辉.建筑框架结构在施工中产生的问题浅析[J].南北桥,2009(10):161-162.

框架结构建筑 篇12

确定高层框架结构建筑的层延伸率

(1) 为建筑各层屈服剪力系数的计算:

其中:Qyi—结构楼层屈服剪力, QRi—结构楼层最大弹性地震剪力, qi—各楼层屈服剪力系数。

(2) 为最大延伸率和屈服剪力系数的关系式:

计算出两轴向的层最大延伸率μmax来判别建筑物的损毁程度。考虑建筑物现状、设防烈度、施工质量对抗震能力的影响作用, 用式 (3) 中μ (修正延伸率) 作为判定建筑物的破坏等级。

式中μ—修正延伸率;

Ci—修正值, 按表2取值。

对调查单体建筑的震害预测

所调查的单体建筑地上13层, 系钢筋混凝土框架-剪力墙结构, 按7度设防。表3为调查建筑物的基本参数信息。

根据前述方法对结构进行分析计算, 计算结果显示, 在6度、7度、8度地震作用下, 延伸率均小于1.0,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建筑物无破坏, 属于基本完好。表4显示9度烈度时各层x方向参数计算结果, 9度地震作用下, 1、3、6、8~13层延伸率均小于1.0,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无破坏;2、4、5、7层延伸率大于1.0, 进入屈服状态, 发生轻微破坏。

对县城高层建筑的抽样调查

所抽样调查的高层建筑单体5栋, 用抽样统计方法确定建筑物延伸率的均值和方差, 计算过程详见式 (4) , 计算结果详见表5。通过抽样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6度、7度、8度地震作用下, 延伸率均小于1,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建筑物无破坏, 属于基本完好。9度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看出, 只有局部建筑有轻微破坏。9度地震作用下有轻微破坏的建筑占抽样建筑面积的比例为20%。

对县城高层建筑的震害概率预测

对*县城区高层建筑进行震害预测, 根据抽样调查计算分析结果, 在确定地震作用下发生各级破坏的概率由式 (6) 计算。

其中I—地震的作用强度;

f (µ) —层延伸率的概率分布值。

P[Djµ]当楼层最大延伸率为μ时, 发生j级破坏的概率, 由式 (7) 计算。

由积分式 (6) , 求出各破坏等级的发生概率。

通过调查, *县现有和在建的高层建筑38座, 总建筑面积252690m2。详见表6。通过对样本和总体的调查和分析结果, 在6度、7度、8度地震作用下, 延伸率均小于1, 结构处于弹性状态, 建筑物无破坏, 属于基本完好。9度地震作用下计算结果看出, 只有局部建筑有轻微破坏。9度地震作用下有轻微破坏的建面积为50538m2。

结语

根据结构分析模型, 对高层框架结构单体建筑进行弹塑性分析, 采用层延伸率为指标, 根据其延伸率数值大小判断建筑物的损毁程度和破坏概率, 并以此对整个县城的高层建筑进行震害预测。再通过对整个城区高层建筑进行抽样调查、样本分析及所有高层建筑物的统计结果, 用延伸率的大小确定建筑的破坏程度和破坏概率, 最后对整个县城的高层建筑做出震害预测。该方法可用于对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的高层建筑进行震害预测, 从而得到整个城区高层框架结果建筑物的震害预测结果。

上一篇:耐药性检测分析下一篇:小学《思品与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