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改革模式

2024-07-20

课程改革模式(精选12篇)

课程改革模式 篇1

1 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建筑材料》课程教学现状

《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的一门学科专业基础课。它包括现代建筑工程建设中常用的工程材料, 如水泥、石灰、石膏等无机胶凝材料、混凝土、建筑砂浆、建筑钢材、防水材料及其他功能材料等。

随着科技的进步、教学手段及教学方法日新月异, 《建筑材料》课程教学改革迫在眉睫。在现今的大多数高职院校, 很多课程都已进行课程改革, 包括本课程。通过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式, 加入了大量实验, 一边讲课一边做实验, 这样很好, 确实从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理解能力。但这仅限于对本门课程的教学改革, 仅从本门课程上去了解什么是材料, 但没有将材料考虑到它是房屋上的、是道路上的, 还是桥梁、隧道上的, 或者它是地上的还是水下的等等。所以学生对建筑材料的用途, 以及取样检验等概念模糊, 并没有将其与本专业相联系, 并没有从本专业的角度去考虑本课程的重要性。因此, 对于喜欢动手操作的学生还好一些, 而对于不喜欢做实验、大帮哄的学生, 在学校后期上建筑工程专业课时, 将材料课上的内容忘的一干二净。归结原因, 就是学生在学习这门课程时, 没有和本专业衔接, 只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笔者认为, 对上述问题的影响有两方面。其一, 教学内容仅注意实验, 但没有对实验的指标标准进行整体的案例构思和应用。例如混凝土, 隧道内锚喷联合支护时喷射的混凝土与多层建筑的砌块混凝土指标标准一定是不一样的, 它与其他专业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其二, 专业老师专业技能水平不齐, 教育出身的老师基本上没有企业实践经验, 部分学校很少安排教师到企业顶岗实习, 专业技能水平培训不够。

因此, 本文将一种新的教学模式CDIO引建筑材料的教学改革中, 以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和培养出满足高素质的合格人才。

2 CDIO教育模式的基本理论

2.1 CDIO简介

CDIO是近年来工程教育领域教育模式所取得的最新研究成果。从2000年起, Knut and Alice Wallenberg基金会出资2000万美元资助麻省理工学院和瑞典皇家工学院等4所国际知名大学组成跨国研究, 组织进行工程教育改革探索, 该组织经过4年的研究, 提出了CDIO工程教育模式。

CDIO是Conceive (构思) , Design (设计) , Implement (实现) , Operate (运行) 四个单词的首字母缩写词, 它基本包括从产品研发到产品运行的全生命周期, 并以此作为载体, 通过主动、实践、有机联系课程之间关系等方式让学生来学习工程。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的能力分为工程基础知识、个人能力、人际团队能力和工程系统能力四个层面, 大纲要求以综合的培养方式使学生在这四个层面达到预定目标。

2.2 CDIO目标

以CDIO总体培养目标为指导, 制定更详细而合理的CDIO教学大纲, 实现一体化教育的核心目标。

基于《建筑材料》课程研究, CDIO有三个总体目标即让学生能够: (1) 熟练掌握建筑材料基础知识; (2) 引导本课程与本专业行业的联接与运行; (3) 了解建筑材料技术的研究与发展对建筑行业及社会的重要性和战略影响。

根据CDIO培养大纲将工科毕业生能力分成的四个能力层面, 制定本课程的教学大纲, 更好地实现以上三个课程目标。

3 CDIO模式下的建筑材料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CDIO的核心是一体化教育, 构造假定的工程职业氛围, 对教学模式进行项目式、情境式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的改革尝试。建筑材料课程改革主要是结合建筑专业人才能力的培养规律和特点, 以CDIO工程教育理念, 理论实践一体化, 实现以能力培养为主线, 以任务为驱动, 以过程监控实现项目考核等等。通过项目的CDIO过程, 即构思、设计、实现、运作, 实现完整的课程中的做中学、做中教。

从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考评三个部分入手, 使之紧密结合。

3.1 合理设置CDIO课程内容

首先, 加强教师团队对CDIO理念的理解与深化。教师团队是教学改革的关键, 是教学改革实施成功与否的根本保证。只有教师对CDIO有了准确把握, 才能将其应用于教学过程中。

然后, 团队设置CDIO课程内容, 主要是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

根据建筑材料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提出本课程重难点内容;按照建筑用途及部位的不同, 通过理论与实训教学, 教师教会学生怎样合理选择原材料, 怎样检测混合料的标号、性能等并进行分析改进, 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协作能力、成本意识和认真仔细的工作态度, 为提高职业能力打下基础。例如混凝土, 房屋建筑中基础、墙、柱、板等混凝土标号及性能是不同的, 那么它的配合比如何设计;选择原材料, 水泥、粗骨料、细骨料怎样选择;如何拌制, 怎样控制等等。然后在校内实训车间进行现场分组, 完成试验内容。最后, 培养学生能自己组织试验, 自己选料, 通过试验所得数据自己处理数据得出结果, 并自己完成所针对的项目或任务。当然此过程需在实训车间完成, 学生组成独立完成, 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

将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这两大类互相结合, 交替进行, 无限提高学生能力, 带给学生启发。

(1) 动手操作能力和团体协作能力。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团体完成老师布置的任务, 需要全体对实训知识的掌握, 灵活运用, 合理分工, 协同完成任务, 培养了学生的操作能力、对理论知识的解理能力和协作能力, 并且培养学生对实验器材的整理维护、对实验室环境的保护保持能力。

(2) 实验数据处理能力。

首先, 由教师进行一个简单实验案例的全程操作及实验数据的处理, 着重讲授处理的方法, 例如可以从正面推导即实验目的、实验数据的得来、所要数据的结果, 也可逆向思维即实验最终结果可由哪些实验数据推导而来 (根据建材公式) 。然后让学生自主实训处理数据, 编写报告。如此, 由初期的演示项目多、自主实训项目少, 过渡到演示项目少、自主实训项目多, 甚至于全部自主实训。这样, 学生既知其然, 更知其所以然。

3.2 注重社会实践教学

以CDIO教育目标、培养大纲内容为改革的指导思想, 将课程计划、工程引导和实施实践一体化。在CDIO教学大纲指导下, 组织教学实践, 以实验和工程项目为核心。本环节主要体现在校外实训即学生的顶岗实习上, 也是让学生能把课程与本专业更好联接的更要环节。要求学生能顶岗, 企业实行准员工管理, 学生在顶岗实习中得到一定的报酬, 提高学生对本课程本专业学习的兴趣以及自主学习的意识。

学生通过电话、QQ、课程网站等形式, 与其他同学或老师交流。学生可做材料员, 并考取材料员证, 从事建筑工程材料的生产、装配与质量检验等工作。

3.3 考核评价

考核评价是CDIO教学模式改革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奖罚分明的好的评价制度, 将有效提高学生的积极性, 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拓宽学习思路。

理论基础和校内实训环节结束后, 指导教师从学生实验报告、小组自评互评及教师讲评、师生交流讨论三方面总结教学过程, 完善教学过程。并且, 分小组进行答辩考核, 促进学生间互相学习交流, 增强成员的责任感和团队合作意识。

社会实践教学后, 校企共同评价学生顶岗实习的效果。我们主动了解企业技术及培训需求, 拓宽实习岗位渠道, 把顶岗实习与学生的专业学习密切结合, 校企双方共同参与顶岗实习的考核评价。

4 结论

《建筑材料》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学生必修专业基础课, 应用C D I O教学模式, 在理论教学、实验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等方面进行了一定的改革实践, 对于提高本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与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 并且对于建立校企合作双赢长效机制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摘要:本文介绍基于CDIO教育工程模式下建筑材料课程改革, 旨在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 从理论知识、实践技能及社会实践等方面对本课程进行CDIO模式构建设计, 培养学生的工程素养和动手能力。

关键词:建筑材料,CDIO,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王颖, 孙凌, 武鹤.基于CDIO模式下土木工程材料课程探索与实践[J].林区教学, 2013 (8) :84-86.

[2]张江林, 邓昌建.CDIO模式下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课程改革[C]//Proceedings of Specialty Construction and Talents Cultivation of Digital Media, Scientific Research, 2011.

[3]贾海瀛.基于CDIO模式的高职传感器技术课程改革[J].计算机教育, 2010 (6) :118-119, 136.

[4]查建中.论“做中学”战略下的CDIO模式[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8 (3) :1-6, 9.

课程改革模式 篇2

俗话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七年级课程模式改革已开展了一年,这一年来在学校领导和全体七年级教师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学校领导细致入微的指导,全体七年级老师的深入实践、创新求实,确定了以合作型小组为依托的新型课堂模式。在这种新的课堂模式下,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创新”的理念,营造了“兵教兵、生帮生”的良好学习氛围,实现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管理的新局面。

一、变革思想寻求发展学习实践明确方向

1、变革思想寻求发展

自学校恢复公办以来,学校的生源发生了极大地转变,以往那些听话、懂事的学生少了,调皮、浮躁的学生在逐步的增加,而且这种局面会逐年上升。面对这样的新挑战,09年7月,校领导首次在学校大会上提出“改革课堂模式,迎接新型挑战”的理念。可是怎么改呢?学生的生源差、学习习惯差?没有理论引领,也没有方法指导?再一个学生家长会站在学校的立场同意改革吗?面对改革可能遭遇的重重困难,很多老师对改革产生了质疑。见此情形校教导处在会上向在场的老师详细介绍了全国知名学校“洋思”、“东芦”和“杜郎口”三所学校的先进做法,并对“洋思”中学“先学后教,当堂训练”的课堂模式做了细致的说明。在听完教务处领导的介绍后,很多老师对这种 “轻负高效”课堂模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会后,教务处要求七年级的全体老师利用暑假认真学习“洋思”、“东芦”和“杜郎口”的课模改理念。整个暑假,七年级全体教师认真学习,收集整理了不少先进、实用的教学理念。开学伊始,学校就组织召开七年级组会议,提出了先学习、模仿,再创新的课改思路,制定《宜昌市第九中学课堂教学改革方案》,确立以“学教稿”为基础的新型课堂。“学教稿”的确立,培养了学生的学习习惯,提升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2、创建特色小组明确改革方向

“洋思的做法固然切实可行,但那毕竟是人家的东西,只能作为参考,我们必须创建一套适合九中学生的新型课堂模式。”温校长在开学初的动员会上这一番话敲碎了很多准备沿袭洋思做法的老师的梦。的确,学情不同、校情不同怎能用相同的模式来对待。于是,一场新的探寻之路就此展开。学校、教导处、年级组、备课组、每一个参与课改的老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外出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方法;网上搜寻全国推广的新课堂模式改革的成果;备课组集体备课听课评课,总结反思。在经过4个多月的深入研究、探讨,结合学校的学情、校情。七年级备课组的会议上,温校长提出了“二元归类小组合作”的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并向在座的各位备课组组长展示了这种新型课堂教学体系,即“三程式”训练、“五段式”法则、“六项”策略和“七项”准则。“二元归类小组合作”的新型课堂教学体系为课堂模式改革奠定了基础,为今后的课堂教学指明了方向。

二、学习与创新并举反思与总结同行

1、集体备课常抓不懈努力创建优质课堂

集体备课课堂模式改革的一个重点,根据先学后教,当堂训练模式的基本环

节。每一周的教研活动是现在七年级教师最为期盼的时间,这个时间是每科老师相互交流、相互探讨、相互学习的最好时机。在交流的过程中,每位老师把本周课堂上探索的有效教学方式与其他老师共同分享,同时研究学生有哪些解决不了的问题。在集体备课的过程中全体教师共同研究学习目标,制定自学指导,研究学生自学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问题。做到定时、定点、定人员统一筹划,严格把关,不留于形式,讲究实效,做到预习统一,目标统一,讲授内容统一,作业训练统一,检测评估统一,真正抓住了事先研讨,资源共享,技能互补,因材施教四个要素。在扎实推行集体备课的过程中,提高了备课的质量,促进了青年教师的发展,真正做到教育教学资源共享。

2、坚持每周一会推动课改步伐

除了常规的课堂教学,七年级各备课组坚持每周召开一次课改研讨会,涉及的内容主要有课堂教学交流、听课评课、成果展示、创新设想、质疑解惑、总结反思等。每周三、周四、周五的第三节课从温校长办公室门口经过都能听到办公室内的争鸣声和探讨声,这就是各备课组的每周一会时间,虽只有短短的一节课时间,但这节课却让每位老师获益匪浅。“每一周我都盼望能快点召开一周一会,因为我又能学习其他老师的先进做法,又能把自己的困惑和大家探讨了”尤启萍老师如实说。“这一次的会议让我知道我在课堂教学中应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要善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学生动起手来”张文姬老师如是说。“会议太短暂了,看来我还要会后去向她们再讨教讨教”姚书峰老师如实说。这些背后的故事还有很多,这让我们看到了我们每周一会给老师们带来的实惠,也让我们看到了我们勤于学习的教师团队,更让我们看到未来。

3、长于学习与创新善于反思与总结

为了更好的推进改革,有效推广每个老师的先进做法,让每位在课改一线的老师学会反思和总结。各备课组的老师在课余积极撰写在课改中的先进做法,以课堂为主阵地总结课堂上得失之处,并撰写论文,发表在学校的课改通讯上。教导处张主任把每个老师精心撰写的论文经过细致的整理,快速推广到每位在教学一线的老师手中,使得每个老师能在第一时间吸取到其他老师的先进做法。在本学,我们七年级老师共计发表课堂模式改革论文、教学反思、教育叙事100余篇,这和我们全体七年级教师的勤于思考、善于学习是分不开的。胡本莉老师、程雪琼老师和胡其红老师是我们七年级的备课组长,这三位老师平时的教学任务重,长期奋战在课模改的第一线,但她们每次都是以最快的速度把最新的理念、最实际的做法撰写成文,分享给其他的老师。刘丹老师、高长艳老师是后加入我们课改队伍的,但这两位老师工作热情高、善于学习、长于反思,她们撰写的课堂反思和教育叙事真实、贴切,多次受到学校领导的赞赏。刘芳老师和潘灯老师善于从细节处入手,在学习先进理念的同时结合实际,关注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模式改革中的变化,并把这些变化转化成第一手资料撰写成文,得到上级领导的充分肯定,发表于《宜昌教育通讯》。改革还要继续,反思还要继续,希望我们老师能积极的思考,撰写更多更优秀的文章。

三、确立小组合作机制提升学生自主能力

1、确立小组合作实现全面发展

开学初,各班根据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按照好中差三个互补的原则将班内

学生分成若干小组(一般4-6人),目的是为了发挥组员之间互帮互助的作用。小组合作学习让每一位学生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对学习的自我控制。促进了学生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促进了学生心理品质发展和社会技能的进步。随着小组合作模式的展开,诸多问题也应运而生:学生不积极思考,讨论懈怠依赖好学生,时间把握的不准确„„于是,一场颇具特色的小组长培训就此展开。

2、定期培训组长实现均衡教育

由于学生、班级之间存在很多差异,导致每个班的学生的成绩、能力出现差异,不能真正实现均衡教育。为此,各备课组在年级组的组织和学校的统一协调下,召开了学生小组长会议。在语文小组长的会议上,语文备课组组长胡老师细致的为每位在场的组长讲解了组内成员的任务分工,强调在每次组内交流时组长作为组内核心人物应尽到的职责。小组在接到教师的命令后组长迅速将组内成员分为计时员、记录员、中心发言人等多个角色,接着开展独立思考、集体讨论、追问探讨、统一答案、中心发言等多个环节,实现小组讨论的时效性和课堂的高效性。数学组程老师在为数学组长培训时,针对学科间的差异性,制定了数学小组学习的策略,并现场开展了小组讨论的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程老师抓住每一个细节为在场的各班数学小组长进行详细的讲解,并对讨论过程中错误的地方进行纠正,力求精益求精,会后每位组长都获益匪浅。英语组胡老师在组长培训时主要从课堂学生的参与和课后基础知识的落实两个方面展开。强调组长立足这两个方面展开工作,课堂上组长要做到每一位组员会读敢读、能说想说,课后组长在基础落实方面要做到“好生帮差生有人帮、差生想学好有人教”,做到从简单的单词到稍难的句子再到最难的作文能层层落实。会后,胡老师还与在场的组长展开了互动,针对组长在平时工作中的遇到的疑难胡老师给予了细致的指导和帮助。小组长是我们课模改中“兵教兵”的核心人物,是实现均衡教育的关键点,只有正确指导我们的小组长动起来,我们才能实现均衡教育。

3、提升学生能力加大评价力度

合理的评价制度对行为习惯的教育养成起着重要的导向和监督作用。推行课模改过程中,我们在大量实践摸索后,改变了以往单一的教师评价学生的方式,创造性的开展多种评价方式共存的评价制度。生生互评、组长互评、教师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的推行,不仅从教育细节上落实了课模改理念,也培养了学生互相监督,自我完善的意识。每周五,是各班开展评价的时间。首先是学生在小组内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是学生自我反思、自我完善的一个过程,通过学生的自我评价可以让学生明确自身存在的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完善自我。其次开展小组评价,小组评价是组内成员对某一学生的整体评价,小组评价由组长牵头完成,组长先全面评价该小组的整体表现,接着由组内成员互评,互评是在自评基础上学生又一次自我认识的过程,能更好的促进学生进步。第三、开展班级评价。班级评价是由班级评价小组来实施,班级评价小组主要评价的是班级各个小组的整体情况,他们评价的主要内容是班级进步最大、最优秀小组,这项殊荣是对小组、学生的充分肯定,也是每个小组最关注的评价。第四、开展教师评价。教师评价主要是教师对学生全面的评价,是在班级评价小组的基础上进行修正和最终确定。从自我评价到最终的教师评价,这是一个细致而周密的过程,是学生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是认识自我到完善自我的过程,是自我辐射趋于集体融合的过程。

四、喜迎硕果再创辉煌

从09年7月至今,学校的课堂模式改革已开展了一个学。在这一年里,我们的付出今天得到了回报,下面由我来回报一下2008届学生七年级期末考成绩和我们七年级期末考成绩对比情况:

五、团结协作展望未来

课程改革模式 篇3

【关键词】高中语文;课程基地;模式;功能

【中图分类号】G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5)38-0071-01

【作者简介】操太圣,南京大学(210093,南京)教育研究院教授、教育政策与领导研究所所长,博士。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研究、教师教育与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变革与教育领导等。

课程改革不易,高中课程改革更难。个中缘由,不言自明!那么,高中课程改革有无走出瓶颈的可能?出路又在何方?这些问题时时萦绕在每一位关心中国教育发展的人的脑际。

当有机会了解到南京市第十三中学的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建设的实践,看到同学们沉浸在文学作品阅读、经典古诗词吟唱、戏剧表演等活动中时,不禁心头一热,着实为课程改革在这所高中名校中从未缺席、始终保持“在路上”的状态而感动,更为这些莘莘学子有机会以更加符合语文学科特色的学习方式去体验语文与生活而高兴不已。

从字面上看,“基地”是开展某种活动的基础性地点,是某种活动的集中性支撑点。因此,成功的基地至少要发挥两大基本功能:孵化与传播。

所谓“孵化”,是指基地要形成较为完善的、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开发和教学改革模式。从南京十三中的经验来看,其语文学科逐步完善了“大树课程”体系,创设了以“多元性和创生性”为特征的语文教学环境,形成了以“思维性和体验性”为内核的课程内容框架,创建了以“探究性和合作性”为方式的新型学习平台,研发了以“学术性和实用性”为取向的优质课程资源,提升了以“反思性和协同性”为内涵的教师专业素养,探寻了以“实践性和创新性”为路径的教育改革范式。通过课程理念、教学环境、互动平台、课程资源、学习方式、师生成长等各方面的系统改革,满足了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实现了课堂教学与学习方式的改变,逐步形成了师生共同发展的学科课程文化,学生的语文素养在潜移默化中得到实质性提升。

所谓“传播”,是指作为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教学改革平台,在形成自己有效的课程与教学模式之后,有责任在更大范围的专业共同体中将其有效扩散。我们看到,当南京十三中语文学习实验课程基地的核心成员将其在语文教学上的思考和探索设计出来,其在全校语文教学的示范、引领和介入作用就已开始,从而优化了全校语文教育生态,推动语文学科建设的升级换代。

当然,语文学科基地建设是开放的,其经验也在同校其他学科圈中交流与扩散。更重要的是,随着南京十三中语文学科课程基地声誉日隆,省内外数量众多的高中学校接踵而来。基地成员与其同行的交流广泛而深入,其课程开发理念与教学改革思想也在不知不觉中传播到其他学校中去,其中部分学校已经在实践中借鉴了南京十三中的模式。

课程改革模式 篇4

关键词:CDIO教学模式,工科数学,多元化,教学内容分层优化

随着经济技术的高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现代企业单位对高水平的工程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 操作能力强的技能型人才深受企业单位的欢迎, 而一些理论知识水平很高的大学毕业生却有很多被企业拒之门外。原因是这些大学毕业生虽然具备了很好的理论知识, 但是缺乏实践创造能力, 不能学以致用。这些现象不得不引起高等教育的重视。CDIO工程教育模式是近年来国际工程教育改革的最新成果。CDIO代表构思 (Conceive) 、设计 (Design) 、实现 (Implement) 和运作 (Operate) , 它以产品研发到运行的生命周期为载体, 让学生以主动的、实践的、课程之间有机联系的方式学习工程的理论、技术与经验。近年来, 许多工科院校都在这种教育模式的理念下不断探索新的教学方面的改革与创新, 以期培养出高级的工程专业人才。这种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更能适应社会的需求, 也深受社会和企业的欢迎[1]。因此, 这也对工科院校数学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科数学的相关课程是理工科院校相关专业的必备基础课程, 其中包括《高等数学》、《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线性代数》、《解析几何》、《复变函数》等, 是高等理工科院校有关专业的必修通识教育基础课程, 是工科学生进一步学习相关后续课程不可或缺的内容[2], 它们在数学的其他分支中都有重要的应用。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 它们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科学的众多领域;其次, 工科数学类课程在工科院校的涉及面非常广, 涉及的专业和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多。为了适应新形势, 推进教育模式的改革, 体现现代教育的理念, 我们需要改进传统的工科数学教学模式。因此优化课程的教学内容, 建立以培养具有竞争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体系具有很强的实际意义。

一、工科数学类课程教学存在的矛盾

1. 学时少与教学量的矛盾。

随着教学改革步伐的日益加快, 各门数学课程的学时在不断压缩。但由于课程自身的迅速发展, 教师要把很多新知识和新思想充实到课程中, 并传授给学生, 因此有些内容得不到细致的讲解, 课程总是那些经典理论。教师来不及拓展, 易使学生产生厌学情绪。这使得课时和教学内容产生矛盾, 收不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极大地限制了课程的发展和学生学习创新实践能力的开发。

2. 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教材作为教学的一个重要载体, 对教学质量起着重要作用。许多工科院校的工科数学类课程在不同专业中使用的是统一的教材, 对专业的区分度不大, 不能有效地利用课上时间更大范围地给予学生最有用处的“养分”, 且教材内容千篇一律, 已显陈旧。而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希望对此加以更新, 放弃一些陈旧内容, 添加一些新观点、新内容。这便产生了教学内容与教材有部分脱节的现象。

3. 理论与应用的矛盾。

培养学生的实践和创新协作能力是CDIO教育模式的重要之一。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是数学类课程两个显著的特性。在教学中, 我们往往只注重理论, 忽略实践, 对于工程实例分析和数学软件的应用, 比如, Matlab数值计算、Mathematic以及一些统计软件的应用涉及较少, 甚至从未涉及, 实验课也很少开展。因此, 学生对知识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兴趣不浓厚, 从而在理论的深度与应用的广度上不能很好地结合, 使课堂教学不够“生动”, 学生实践能力较弱。

4. 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化辅助教学工具的矛盾。

近些年, 多媒体课件正在被逐渐使用来进行辅助教学, 其优点是形象、具体。多媒体课件不但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也使一些较深的教学内容更易被学生接受。但是, 它也有着“后页看不到前页”的局限性, 且在教学中有大面积使用的趋势。我们必须注意到人的认知规律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不能让多媒体辅助教学“解放”了教师, “压垮”了学生[3]。

5. 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矛盾。

现在, 《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等数学基础课程与专业课程之间的联系虽然已被广泛关注, 但是交叉性的教学研究不够深入。这就造成了有的学生往往只对其中部分内容感兴趣, 对课程之间相关性的理解不够深刻。基于以上这些矛盾, 如何对工科数学类课程进行教学改革, 构建适合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课程内容体系和教学模式, 是一个迫切需要研究与探索的课题。因此, 我提出了教学内容分层优化与构建“多元化”教学体系的设想。

二、教学内容分层优化

为了适应CDIO教育模式的理念, 工科数学类课程的教学首先要从教学内容上做改革。教学内容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要将教学内容从注重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和素质培养转变, 为学生提供符合时代需要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要, 在已有教材的基础上, 在不触动核心内容的前提下, 适当地把各专业实践经验及高新技术知识带到课堂中去, 从实践的角度以现代的观点讲解经典的内容, 编写与各专业需求相适应的教材, 使教学内容分层分类, 满足各专业的各类需求。主要把课程分成两大块, 一块是基础知识部分, 是所有工科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基础知识;另一块是专题部分, 把课程中的应用内容根据专业需要分成若干个专题。这样既可以解决课程之间缺少联系的矛盾, 同时, 教师可以根据不同专业分层教学, 对内容的选择性较大。这一教材的建设将极大地缓解教材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而对课程内容的分层优化, 也能缓解学时与教学量的矛盾。

三、多元化教学体系的构建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在2005年10月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 2005年中国毕业的约60万工程技术人才中仅有不到10%能够适应国际化的大环境。他认为最主要的原因是“中国教育偏重于理论, 中国学生几乎没有受到project和团队工作的实际训练, 相比之下在欧洲一些国家CDIO教育模式下的学生可以以团队方式解决实际问题”。国内外的经验都表明CDIO“做中学”的理念和方法是先进可行的, 适合工科教育教学过程各个环节的改革[4]。因此在工科数学基础课的教学中有必要构建多元化的教学体系, 使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相辅相成, 促进创新型人才的培养。

1.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多元化。

教师要拒绝“满堂灌”的现象, 以启发式教学为主导思想, 坚持以学生为中心,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性, 通过引导、点拨、讨论等方法, 教会学生学会和运用知识, 尝试把时间交给学生, 引导学生用小组讨论、上台演示、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在教学中多参与、多实践;同时处理好“放”与“收”的关系, 要放手给学生自主探究、独立思考、使其自悟;并且教师要对教材的重难点及学生的疑点及时加以点拨和引导。

2. 教学资源多元化。

工科数学类课程的教学资源仍旧是局限于课本和有限的一些参考书, 往往不利于学生的个性、全面、自由发展, 因此, 在教学资源上应有所更新和改进。首先, 充分利用已有的文本资源, 教师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预习、分析、思考、解答, 引导学生探究、总结学习规律;给学生提供机会自学,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其次, 教师善于挖掘实例资源, 就不同专业多举实例, 适当增加实验课环节。例如, Matlab数值计算和工程实例分析, 教师安排学生参与到科研、工程设计或者数学建模中去, 让学生亲力亲为, 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增强学生热爱学习的情感。再次, 教师合理运用现代网络资源, 建立网络课堂, 使用计算机环境, 完善与制作电子教案、多媒体课件、难题解答、教学录像、习题库、试题库, 并挂在网站上, 构建网络答疑平台, 实施网络教学, 使其作为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 同时也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网络资源进行学习的能力。最后, 教师还要及时捕捉学生思维资源, 激活学生的思维潜能, 让学生敢于提出不同的意见和问题并将其带进课堂, 让问题在教学中得到关注, 使之不断地变得清晰明朗, 从而使创新意识的培养落到实处。

3. 考核方式多元化。

工科数学类课程考核还是沿袭传统的应试模式, 在考试内容上区分度很小, 方法单一, 缺乏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容易导致学生为考试而学。因此, 我们可以尝试使考核融入到教学过程中来, 根据专业实际采用闭卷考试、开卷考试、单元测试、随堂讨论、实践类考试 (例如, 给出实例要学生用matlab软件或数值模拟进行计算) 等多元化的灵活多变的考核方式,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总之, 为了适应CDIO教学模式, 在强调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 只有对工科数学课程体系进行适当的更新改革, 才能加强学生的数学功底, 使学生灵活地将工科数学作为一个强有力的工具应用在实践中, 培养出越来越多的创新型建设型人才。

参考文献

[1]顾佩华, 沈民奋.重新认识工程教育一国际CDIO培养模式与方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2]张志让.一般院校《大学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讨——“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数学基础教程》简介[J].中国大学教学, 2004, (6) .

[3]周庆新, 杨光崇, 杨英.CDIO模式下高等数学与理工专业其他后续课程的教学探讨[J].大学教学, 2011, (27) :1.

育人模式改革(模版) 篇5

---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育人模式改革大讨论活动总结

随着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进程的加快,高等教育在取得令人瞩目成绩的同时,也面临了一些亟待探讨和解决的新课题。如,视培养人才为“根”、“本”任务的高等学校,到底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怎么样去培养人才?如何从教育观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教学的质量评价体系等方面对整个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从而培养出社会共同期盼的创新型人才?这些也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研究这些问题,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是最核心的教育改革,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切入点,使人才培养模式有新的突破。高等教育必须围绕现代化建设要求的创新型人才培养方案来设计,首先还得回归到大学的本源来思考。到底什么是大学?徐显明教授在上任山东大学校长后有一段精彩讲话,可谓推心置腹,令人感慨:大学,即为大学之“大”,和大学之“学”。大学之大,首在大德,其次在大学问,最后还在于“大树”(好的学统)。大学的学,首先是学府,不是政府,不是食府,不是企业。不能是服从模式,不能是利益导向模式,应是学术导向,要高度关注学人,即学者和学生。要用学术的标准,来秉承学术的理念,促进学校的发展。高校培养人才要有理想、理念,否则就会失去目标,失去坚守。一所真正的大学,应该成为思想的高原,科学的殿堂,人才的摇篮,精神文化的守护者、引领者。现在在一些高校泛滥起来的学术造假、学术功利、浮夸是对大学这块圣地的玷污与亵渎,是不为社会、不为良知所容忍的。所以,大学是学府,理应维护学术、学者、学人的利益,坚守良知,维护正义,不能随波逐流,随世俯仰。大学应永远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以本科教育为本,把本科教育的人才培养置于突出的、首要的地位。

眼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正处在从注重数量规模发展到注重内涵建设的转型期,当务之急是要真正实现以教师为中心向以育人为本的转变;实现以知识为中心向以能力为本的转变;实现以传授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变。要把教的创造性留给教师,把学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把学生培养成有创新精神的人,是教师的历史使命。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创造性的劳动,教师的创造性恰恰要反映在教书育人的每个环节中。我们的教学,不只是为社会完成共性教育的任务而存在,而应使学生张扬个性。教师工作的价值应体现创造性;教学是让学生通过学习知识学会学习,而不只是通过学习学会知识;教学的评价体系应该科学、多元,启动和提升人的自主、创新意识,而不能简单成为褒贬学生的手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育目的和学生身心健康的规律,运用一定的教学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和一定的技能,发展智力体力,培养思想品德的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辩证统一过程。教学过程有四个基本要素,即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形式与方法。与传统的教学过程相比,现代的教学培养过程必须发生一些变化。教师和学生不能再是单纯的教与学的关系,而应该能够平等对话,相互质疑,甚至相互批判、启发,共同指向学术的深入和一种共同为学术而献身的境界。

第一,大学教师是培养创新型人才的主导与关键因素。要以教师的教学专业知识的掌握、能力的提高为根基,以师德为保障,以教学专业的热情为调节器,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首先,要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反哺教学。在课堂教学活动中,要有效地把其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活动内容,即融入教学内容,带领学生进入学科的前沿。同时,用科研过程中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启发、引导学生的创新意识与创新思维。其次,要真正弘扬师德,让校园溢满大爱。在近年师德弱化的现实面前,要大力弘扬教师的职业道德。师德是一种大爱,只有在浓浓爱心的支撑下,教师才能潜心学术、锐意教学创新;只有在浓浓爱意的滋润下,学生才能发奋学习、持之以恒。再次,整个校园必须凝聚和凸显大学的创新精神,营造教学创新文化,维护和彰显教师的学术权力,让教师的创新意识得以蓄养、创新思维得以激发、创新个性得以张扬、创新能力得以提升。

第二,改革教学方式方法,积极倡导研究性教学。研究性教学的核心理念是“教学与研究相统一”。因为研究性教学是以培养学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以研究为基础,教师不但要搞科学研究,还要从事教学研究,这样才能真正培养出好学生来。除了教师要研究外,学生的学习也应基于研究。要在探索真理、寻求未知的过程中不断研究、不断创新。这样一来,研究性教学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都提出了新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必须从传统的“传道、授业、解惑者”向教学改革、人才培养中的“设计师、引路人、推进者、组织者”进行转变;要求教师提升科研能力,把科学研究的能力转变成育人的能力,这也是高校区别于其他专业研究机构的根本所在。高校的科学研究是具有育人性的;教学也是具有研究性的。教师必须具有“问题意识”,把对“问题”的思考、剖析、解决过程贯穿于育人的全过程,帮助学生提高质疑、析疑和解疑的能力。研究性教学对于学生的要求也今非昔比,学生坐在教室里光靠“眼睛看、耳朵听、背多分”的死记硬背方式不再奏效,而应广泛配合教师的启发式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式教学,用研究的眼光,在课前有大胆的假设,有大量的学术文献阅读,有批判的思维,然后在课堂上和教师形成互动。所以,研究性教学只有充分依托研究性的课堂教学、研究性的实践教学、研究性的“第二课堂”等平台和载体,才能保障在研究的基础中获得高峰体验,进而得到知识和能力的总结和提升。

第三,改革教学内容,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高校既是科学研究的基地,更是培养人才的殿堂。高等学校尽管具有科学研究、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三大职能,但其核心的任务、其灵魂还在于“育人”上。哈佛学院前任院长哈瑞•刘易斯在2007年出版的《失去灵魂的卓越》专著中,对哈佛大学进行了严厉而真诚的批评。他说,哈佛大学为了追求卓越的学术成就,重视研究生的教育,重视市场名利,轻视本科教育,轻视教学工作。确实,现在不少高校在追求开放办学、加强与社会紧密联系、高度看重科研带来的显性成果的同时,却对人才培养这样的“慢功夫”、“真功夫”淡忘了,不愿意在教育教学方面有太多的投入,因为在教育教学方面短时间内很难看到十分明显的成效。这就需要厘清认识,高校如果光做科研,不顾教学,那与我国专设的那些研究院、研究所有什么区别?高校之所以为高校,就在于它有着科研和教学紧密联系的优势,科研最后的指向应该是为培养人,即为育人服务的。那种本末倒置的做法无疑是错误的。而且,高校的教学和科研不能如“水和油”的关系相分离,而应该有机地、和谐地、紧密地联系在一起。通过科研方法向教学方法的渗透、科研成果向教学成果的及时转化、科研团队向教学团队的和谐共生、科研平台与教学平台的互补共用等路径,实现教学和科研的有机融合,为培养高水平人才夯实基础。为了培养创新型人才,特别是现在强调的拔尖创新人才,还必须从宏观层面做好专业结构的优化和调整,准确知晓社会对高校专业的需求,重视行业对人才供需情况的反馈、预测和调整变化,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等等;应以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突破传统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推行文理融通、本研贯通,打破传统的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三层楼”的格局;应进一步促进课程集群化,以整体知识观为基础,打破课程壁垒和障碍,改变各门课程单兵作战的状况,促进理论与实践、知识与能力的有机贯通,实现课程组织方式从知识导向型向能力导向型的转变。

第四,科学合理地制订培养制度。坚持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全面推行学分制。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允许学生在指导性培养计划的框架内,自主选择学习课程、授课教师和上课时间,自主安排学习进程。在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尝试真正意义上的学分制。它可创造条件,使学得好的学生飞得更高,学得不够好的学生能自主安排学习,提高学习质量和教学质量。它还允许学生在学习的范围上有一定的自由度。比如,尽管招生时我们规定了主修方向,但仍允许学生选择辅修方向,允许他们跨系、跨专业、跨学科选课,并且对某方面有特长的学生可以允许其多选取辅修的课程,而少选其不感兴趣的课程。这样,就有可能做到因材施教,促进某些有特殊才能的学生迅速成才。国内外许多著名大师、科学家、发明家都是在某一方面自幼钻研而成,他们兴趣集中、精力集中,从而其研究能够进入很高的境界。学分制的弹性选课制有利于学生实现这个目标,这也符合人才天资不同、素质不同而因材施教的规律。当然,实行学分制,不管多么灵活,学生怎么选课,都必须坚决保证学生的基本理论学习和基本能力训练,这是不可动摇的。例如基础理论课的学习和能力培养,包括自学能力,独立工作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诚然,实行真正的学分制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目前制定的教学计划、班级制度、学生管理和学生政治思想工作等,都会因学分制的实行发生很大的改变,必须进行认真研究和改革。

第五,适应教学改革和发展的必然要求,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本科生导师制。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和普及化阶段,本科生导师制有助于彰显精英教育的品质与价值,是培养造就多规格人才、个性化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模式与机制。我国也有不少高校在积极实践与探索,但大多数采取的是导师与辅导员或班主任并存的管理模式,并且在职能划分上不明确,导致导师对自己的职责认识不清,在日常工作中经常会相互冲突。一旦出现问题,各类管理人员互相推诿,使得管理效率低下,导师作用难以充分显现。为了保证本科生导师制的实施质量,各高校一方面应对导师在一定教学期限内的任务完成量和完成质量进行评价;另一方面应对学生成长进步状况进行分析评价,以求从侧面反映导师制实施的质量与效率。至于在形式上,有“班主任+导师”、“辅导员+导师”、“导师+副导师”、“普通导师+专业导师”等,可以视每所高校的具体情况来定,其关键点在于做好分工合作,通过较为规范的制度建设来保证责、权、利的明确与统一。

在我国,传统教育比较重视书本教育,不太重视启发和鼓励受教育者的主动创新精神;在教育过程中对学生个人的尊重、对学生创造力的尊重、对学生爱好的尊重得不到重视。传统相应的考核评价体系,不利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要做到把着力点、考核的关键点放到培养和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上,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评价体系就必须成为应有之义。对于教师的评价,我们在高等教育多元化的今天“,科研成绩”似乎成了对教师评价的主宰甚至是唯一的指标。高校在职称评审、岗位聘任甚至薪津晋升时,无不以教师发表的科研论文、取得的学术成就数量和质量作为砝码,教学水平和业绩却沦为“软指标”。晋级的重要凭据是“出版记录”,而不是教育的有效性和育人的重要性。所以,要真正做到以育人为中心,以教学为本,就必须尽快改变传统的评估激励机制和方式,用政策的导向性推进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积极性和改革的步伐。

首先,教师教学的绩效评价必须用明确的政策和相关机制来体现,要由过去的常规性评价转向多样化评价。传统的教师评价指标一般由课程组织、信息传递、师生互动、课堂气氛、激发兴趣等常规性指标构成。而今后,要体现在育人过程中的研究性、创新性、启发性、开放性、前沿性等特点。相应地,除了常规指标外,还要有展示学科发展前沿、评价不同流派学术观点、引入教师最新科研成果等反映现代大学教学特点以及教师教学个性风格、教学改革创新成份的指标,从而实现评价指标的多元化与科学性。

其次,对于学生学业评价的方法也要由“一考定全局”的传统终结性评价转向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课内教学与课外自主学习相结合的全程评价。采用习题作业、学术问题研讨、随堂随机测试、社会调查、小论文、小项目或方案设计等方式,加强平时学习过程中的考查,提倡开卷、半开卷、口试、论文、讲座、答辩等多维度的考核方式,全方位地对学生综合能力进行考评,真正把考试模式由单

浅谈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篇6

【关键词】教学;改革;项目课程

为了不断提高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以就业为导向,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缩短学生毕业与就业之间的距离,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把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实现专业培养目标,对市场营销专业学生进行了课程教学改革 ,增大实践教学力度,把课堂教学与学生社会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把教学与学生的就业岗位相结合,使学生学中做、做中学,完成工学结合的教学目标。

1.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的目的

根据市场对销售人员的职业能力要求和市场营销专业目前的教学培养模式及培养目标的,都已不能。经过对我省的几个大型企业如三精制药、正大集团等进行实地调查,并结合高教[2006]16号文件关于“以就业为导向,加快专业改革与建设针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要求,灵活调整和设置专业,是高等职业教育的一个重要特色。”的指示精神,市场营销专业要想在经济的大潮中生存就必须进行课程调整与教学改革。其目的是适应职业教育的要求,使教学与学生就业岗位相对接,教师以真实的工作任务及其工作过程为依据对课程进行整体设计,真正实现教师的教、学生的学和实践相融合,达到高职院校培养毕业的目的,让用人单位、学生、家长和社会满意。

2.教学改革的内容

根据市场营销专业的特点,高职教育对人才培养模式的要求以及我院市场营销专业的培养人才的实际情况,对市场营销专业的两个班进行了项目课程教学改革。项目课程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种职业教育课程模式。高职教育项目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对其内涵的认识还处在探索、总结阶段。项目课程既要求课程设置反映工作体系的结构,也要求按照工作过程中的知识组织方式组织课程内容。项目课程以培养学生工作胜任力为目的,已成为当前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

2.1项目课程

项目课程,是以工作项目为中心来组织技术理论知识和技术实践知识的课程内容组织模式。课程中的知识不是按照知识本身的逻辑,而是根据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来组织的,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技能与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与学科课程相比,项目课程更适合职业教育的性质,在教学实践中,显示了不可替代的优势。一方面有利于课程内容与岗位能力要求的紧密对接。项目课程彻底打破了学科界限,以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为根据来组织课程内容,将学习过程设计为工作过程,将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融为一体,以实际项目和具体的工作任务为载体,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培养其职业素养。

2.2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

2.2.1教学目标设计

课程目标是指预期的课程结果,即期望学生学习某门课程后,在知识、技能、态度方面达到什么状态。我门在对课程改革时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融入到一个项目中,将销售过程的整个活动融入到项目课程中,使学生得到全面技能的提高。基于项目课程的完成要设计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教学中,从尝试社会调查实践入手,由于学生缺乏相应的知识准备,调查中必然遇到问题与困难,这时就会产生学习相关知识以解决问题的需求,这样就激发了学生为了问题的解决和任务的完成而学习理论知识的主动性,从而提高理论知识的学习效果。

(2)能力目标。

职业教育是为具体的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接受了职业教育,就应该能够有效完成某类工作任务。基于项目课程的教学设计强调行动与任务导向,将学生导向工作过程体系,使其在完成实际项目和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增长实践技能。

2.2.2教学内容设计

根据学生本学期开设的课程和所学过的课程,对实训项目进行整体设计,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融入到一个项目中,以工作过程分析为基础,围绕学生市场调查、分析、销售、会计核算、税款申报为能力的培养目标,选取销售市场,对学生进行推销技巧、会计、税法知识培训,突出行动特色,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为一个完整的教学项目,以学生为教学团队,完成限定的产品销售任务,在此项目下设置了产品销售、会计核算、税款申报三项具体任务,在每个任务中将推销技巧、会计、税法的理论知识与市场产品销售技能融为一体,真正做到“学、做、学、用”一体化。

2.3教学方法及过程设计

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整合在一起,具有较强的实践性特点。另外如上所述,职业教育是为具体的工作做准备的教育,所培养的学生必须能够有效地完成工作任务。因此,本课程采取具有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方法——即项目教学法。当然,也可以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采用案例教学法、情境扮演法和小组工作法等教学方法。

(1)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核心思想是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完整的项目来实现知识的联结,发展完整的职业能力。基于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的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完成一个完整的“工作项目”——分组并各自完成该项目,让学生对整个调查过程有一个完整地把握,并能把通过任务教学获得的知识、技能整合成一个整体。

(2)项目教学法:项目教学法的基本思想是将知识附着于项目,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让学生获得知识。基于项目课程的推销技巧、会计、税法三门课程的教学,以完成具体的调查、销售为核心来训练学生设计、实施市场调查方案,提高产品销售和会计核算能力。

2.4考核方式

课程与教学模式的改革,相应的必然带来考核方式的改革。本课程改变传统的闭卷考试方式,而是以学生完成的实际项目作为考核内容。采取过程考核方式,总分100分。

(1)每位同学保证出勤,这项考核由指导教师与各小组长联合考核 ,考核分数5分。

(2)市场调查、完成调查项目的内容,并指明调查的时间、地点,认真履行职责,无舞弊行为,由指导教师与各小组长联合考核,考核分数30分。

(3)认真完成产品设计方案,并提出销售方案, 20分,指导教师考核。

(4)进行账务处理、税款申报,40分。指导教师考核。

(5)较好的团队协作与沟通,5分,由学生自己相互评定。

3.项目课程的教学实践

项目课程推销技巧、会计、税法教学设计的主要目的是最后的实施,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首先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分组,分配不同的项目,使学生根据自己的工作项目进行有目的的实施。例如:我们对黑龙江农垦职业学院的市场营销专业的学生采用了按推销技巧、会计、税法整合项目课程教学设计。为了增强实施效果和便于管理,我们把学生分成5个小组,根据项目课程教学设计的内容,做了3个项的工作。小组选择学院所在地——哈尔滨利民开发区大学城的教师和学生为调查对象,调查罐头食品的需求情况,在校内外大学生和教师中进行罐头产品销售,锻炼学生的实际营销能力和对推销技能的掌握情况,为下一步进行专业课学习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模式 篇7

1991年, 国家教委下发的 (1991) 522号文件规定, 各级各类师范院校都要开设普通话课程。在 (1992) 63号文件中, 根据师范教育课程改革的实际需要, 国家教委决定把这门课定为“教师口语”课。为了加强对“教师口语”课程的规格要求的宏观指导, 确保课程开设质量, 国家教委广泛征求了语言应用理论、教育理论方面的专家和各级各类师范院校口语教师的意见, 在此基础上研究制定了《师范院校“教师口语”课程标准 (试行) 》, 于1993年5月以文件[1993]3号的形式印发全国, 要求在各地试行。同时, 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还组织编写了“教师口语”教材供全国各级各类师范院校使用。1994年全国各师范院校开始开设“教师口语”课程。海南的8所中师和海南师院都采用国家教委师范教育司编写的《教师口语》教材和配套的《教师口语训练手册》。上课时间为1年, 每周2课时。

海南的8所中师学校多年来进行了可贵的探索, 并在一部分中师扎下了根, 取得了许多成功的经验, 尤以琼台为中师龙头, 面向全省的小学教育, 以海师为龙头, 面向全省的中学教育。主要注重普通话训练, 让学生熟悉普通话与方言的对应规律。这样, 不仅巩固了普通话的教学成果, 而且有利于指导中小学生练习普通话;大体按照普通话训练、口语交际基础训练、教师职业口语训练的轨迹进行, 收到了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的效果;以训练教师口语的基本功为主要目标, 不追求理论知识的完整性;初步建立起一套教师口语的考核方法, 如发放口语基本功考核达标证明、记入学生成绩档案、教师口语不及格不准参加教育实习等, 从而调动了师范生学习“教师口语”的积极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的改革, 海南的中师逐步改制, 琼台升格发展成为高师, 海南师院发展成了师范大学。但是, 教师口语教学中的问题也日益凸显。

(一) 有限的教学课时与教材内容过多之间的矛盾

海南的高师教师口语课, 琼台规定为师范类公共必修课。在大二第一学期开设, 每周两课时, 共36课时。海南师范大学的《教师口语》课程只面向文学院的学生, 其他系各专业都不开设。《教师口语》课程一般是在大三的第二学期开设, 总课时是32课时 (一周2课时) , 规定为考查课。这就使得这门实践性很强的训练课程, 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二) 教学手段落后导致理论讲授之余, 缺少口语实践训练

“教师口语”课, 以理论为指导, 以提高能力为目标, 贯穿始终的手段是训练。课堂教学手段还停留在一支粉笔、一本教科书的原始阶段, 讲完理论, 留给学生的训练时间已经非常少了, 因此, 教学效率并不高, 教学效果也不显著。教师口语作为一门技能训练课, 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仅靠课堂教学, 哪怕是72学时的安排都是远远不够的, 也就是说口语课堂只是本课程教学的阵地之一, 课堂上讲练的关于口语的理论、要求、技能, 必须通过课外大量的反复练习才能熟练掌握。语言的学习、技能的获得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 因此, 在加强课堂教学的同时, 还应注重课堂以外的训练。

(三) 教材陈旧而且缺少配套的课程资源开发

任何一套教材都无法兼顾所有的教师和学生, 选择适当的配套教学资源是保证教学具有弹性, 实现“因材施教”的有效途径。创造一个图文并茂、有声有色、生动逼真的教学环境能模拟优化教学效果。而目前, 我国只有国家统编教材中含有音像教材, 是配套训练手册使用的, 而不是配套教材使用。况且也只有声音, 没有影像资料。现有的音像资料可供选择的范围太窄, 特别是缺乏一般交际口语技能和优秀教师讲课的音像资料, 这大大削弱了教学的直观性。“教师口语”课程以训练为主线, 所以在教学训练中, 它要求教师要有很强的示范能力。否则, 即使理论讲得再精辟, 要领讲得再详尽, 不能为学生作示范, 也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 教师口语师资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师资的匮乏导致从事“教师口语”教学的教师有很大一部分是由原本任教其他课程的教师转来的。大多缺少教师口语专业训练的经历;任课前又缺乏专业的学习和培训, 对于技能训练的示范和指导能力不强, 对于怎样进行语音的教学、怎样进行方音辨正、口语的艺术、教师职业语言的要求这些理论性的内容了解得很少;任课之后, 除少数教师是口语的专职教师外, 大多数人也没有系统地学习教师口语理论;教师的继续教育、互访学习的机会也不多。由于缺乏系统的专业的理论支撑, 导致本课程教师专业素质不高, 难以高屋建瓴地指导学生的训练。

(五) 教学评价体系不够规范

教学的效果必须以一定的标准进行检测, 教学评价不但是科学评定教学效果的必要工具, 在某种程度上也是教师教学、学生学习的指挥棒, 它与教学准备策略、实施策略一起从不同方面影响着教师口语的教与学。海南目前高师口语的教学评价体系, 很显然不科学, 亟待改革。

二、教师口语精品课程教学模式的重新构建

2009年《教师口语》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立项以后, 我们对这门课程着手进行改革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改革课程教学模式, 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初步构建了“课堂教学 (精讲精练36课时) ———选修课 (教师口语8个专题拓展训练) ———课外活动 (8个相应社团, 使学生的各项专题技能得以演练) 的教学模式;在教材选择上, 建立了“基本教材+辅助教材+选修课教材”三个层次组成的, “文字教材+音像教材+多媒体课件”相结合的系列化、立体化教材体系。

1.我们把《教师口语》三编六章教学内容整合成三大模块共36课时。精讲精练课堂36课时, 重新制定教学大纲和授课计划, 坚持集体备课, 编写电子教案, 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加大课堂教学信息量, 达到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目标。

2.根据《教师口语》的具体教学内容, 面向全校开设专题选修课: (1) 普通话技能训练; (2) 美文朗读; (3) 学讲故事; (4) 精彩演讲; (5) 兴趣评论; (6) 论辩技巧; (7) 教师职业口语技能; (8) 儿童课本剧的编排。这些选修课的开设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 相得益彰。

3.根据《教师口语》课堂教学和所开设的选修课的内容, 成立八大《教师口语》课外活动社团, 为全校学生搭建一个演示口才的平台, 让同学们循序渐进达到教师口语基本功人人过关的目标。

4.海口的6所小学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各种教学、教育口语展示平台, 也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实践证明:课堂教学36课时和8个口语专题选修课再加上课外8个口语社团活动, 这三个环节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 三位一体, 循环反复, 在加上课外6所小学的见习、实习, 最终切实提高了同学们作为一个未来合格小学教师所应具备的规范的教师语言素养。

(二) 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教学实践基地, 扩大课堂教学容量

1.教师指导学生在语音室进行普通话发音练习, 课外活动社团有“标准普通话研习社”, 为学生搭建普通话练习平台, 并提供普通话水平测试辅导。

2.教师在多媒体教室提供经典范例让学生模仿, 课外活动社团有:美文朗读社、精彩演讲社、海潮辩论社、兴趣评论社, 通过举办丰富多彩的口语技能练习活动和各类表演大赛, 这些社团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展示口才的平台。

3.教师在微格教室为学生提供优秀教师教学范例, 学生在练习口语时可以通过自拍录像找到缺点和不足, 以便及时纠正。

4.海口的6所小学为学生提供见习、实习的各种教学、教育口语展示平台, 让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动态, 并不断检验我们的教学实践, 也为我们的科学研究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三) 强化教、科、研一体化, 以科研引领课程建设和改革, 并将成果应用于教学和实践第一线

2010年1月, 笔者主持的《海南高师教师口语课程建设改革研究》自立项以来, 课题组又先后开始了对教师口语的横向研究和纵向研究, 目前该课题已经通过结题验收。目前我们总共发表教师口语改革研究报告和论文23篇, 完成科研课题4项, 有力地带动了教师口语课程的建设和改革。

1.横向研究。琼台师专的教师口语是以培养未来小学教师为主旨的, 那么未来的小学教师又如何指导小学生进行口语交际呢?2010年6月, 我们的课题《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专门针对人教版和苏教版的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内容进行理论研究, 并编写出了《小学语文口语交际教学研究理论版》和人教版、苏教版全套教案, 供教学和研究之用。

2.纵向研究。高师教师口语中的“教师职业口语”是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都很重视教学语言和教育语言的训练, 然而批评教育口语却经常被人们忽略。批评是一种艺术, 恰当的批评教育是引领学生走向光明坦途的良方。为此, 我们又对教师口语进行了纵向研究。2010年3月, 省教育科学规划办的课题《教师职业语言中的批评教育口语研究》立项。我们试图探讨如何对学生批评最有效, 如何创设校园和谐语言, 如何设置教师禁忌语, 这些口语课题的研究, 对我们现在的学生, 对未来的中小学生都将受益无穷。

3.拓展研究。2011年3月, 在省社科联的科研课题《国际旅游岛背景下的对外汉语学科建设研究》立项后, 在研究课程设置这一内容时, 笔者专门谈到了对外汉语教师口语课的设置。对外汉语教学对教师口语的要求更高。对外汉语教师口语的研究目前成果还很少, 可以对此深入探讨, 我们对教师口语的研究成果可以在这里得以拓展延伸。科研的正确引领使我们的改革之路越走越宽, 成绩越来越显著。

(四) 改革考试模式

依据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和由具体到综合的技能训练目标, 针对三大模块教学内容, 分别设置严格科学的考核标准, 层层把关, 逐一过关考试, 确保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胜任将来的基础教育。考试全部采用口试的方法, 并按照1∶3∶6比例进行, 即平时口头作业成绩10%、期中考试30%、期末考试60%。考试评分标准也是我们科学量化后的评分细则。

第一模块:普通话技能训练, 我们采用国家语委普通话水平测试标准对学生进行考试。

第二模块:一般口语交际训练, 考核内容: (1) 复述; (2) 解说; (3) 演讲 (命题演讲和即兴演讲; (4) 讲故事等, 每一项考核均为百分制, 分为ABCD四个等级。A等 (90分以上) 、B等 (80~89.9分) 、C等 (60~79.9分) 、D等 (60分以下) , 根据考核内容确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第三模块:教师职业口语训练, 以各专业选定的讲课和说课题目为内容, 主要从语言表达的角度对学生进行训练与考核, 此成绩作为课程的期末考核成绩。同样分为百分制ABCD四个等级, A等 (90分以上) 、B等 (80~89.9分) 、C等 (60~79.9分) 、D等 (60分以下) , 根据讲课和说课的内容确定详细的考核标准。

严格的考试制度保证了我们的教学质量, 学生扎实的语言功底在见习实习中受到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五) 师资队伍重新优化组合

目前有本科9人, 在职攻读硕士5人;硕士研究生2人;在年龄分布上:40岁以上4人, 30~40岁3人, 30岁以下4人。形成了60年代、70年代、80年代三个阶梯的合理结构。在团队发展中, 易于传、帮、带, 能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职称结构:副教授3人、讲师4人、助教4人;双师结构:双师教师比例为5∶11。在教学研究方面, 结合培养方案、优化课程结构、课程建设, 积极组织教师以团队名义申报科研立项, 撰写教研论文, 深入研究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课外活动的有机联系, 提升团队成员的教研水平, 为培养优秀人才奠定基础。

三、教师口语精品课的可喜成果

现在, 校园里说标准普通话已经蔚然成风, 对于一个闽南方言大省这是一个惊人的变化, 2009年12月23日, 教育部教学评估专家组莅临我校检查工作。《教师口语》作为省级精品课程由郑晓瀛老师专门向评估组的专家进行了“说课”汇报, 得到了专家和兄弟院校评估团的一致好评。

2011年6月28日, 来自不同单位的100多位选手参加全省“颂歌献给党”演讲比赛, 我们的学生分别获得二等奖和三等奖, 充分展现了我们教师口语教学的实力。

2011年12月27日, 我们教师口语教学团队举行了“教师口语精品课程语言艺术汇报展”, 全校开设教师口语课程的所有班级参与了演出。语言艺术汇报展的节目精彩纷呈, 有现场辩论赛、话剧表演、双簧表演、儿童话剧、即兴演讲、备稿演讲、模拟教学、古诗词诵读等等。博得了评委们的交口称赞, 再一次验证了教师口语教学团队的实力。

我们不仅抓好课内学生的教师口语课, 还把教师口语的精髓传播到偏僻的乡村。教师口语教学团队的老师承担了海南少数民族教师普通话的培训任务, 每年暑假都给来自全省各地区的少数民族教师大班上课、小班一对一训练, 让学员们能够确实学到实用的东西, 在连续进行的5期培训中, 我们的教师口语课受到学员们的热烈欢迎。

2010年, 我校启动了“国培计划”, 毕业班的学生在去顶岗实习之前, 都接受教师口语的再一次强化培训。在顶岗实习的教学过程中, 我们巡回走访了学生实习所在的学校, 各学校对我们学生的普通话的标准度、教学语言的生动、教态的得体都给予高度评价, 再一次验证了我们教学的实力。

我们的教学实践基地———普通话研习社, 在全校每个系都成立了分社, 定期举办各种活动。2011年底, 我们普研社发起了全校性的辩论循环赛, 连续两个月的辩论赛掀起了一股读书热潮, 因为思辨需要渊博的学识来支撑。教师口语的课外社团的各类演讲、小品、古诗词经典诵读等系列活动, 极大地活跃了校园文化、丰富了学生们的业余生活, 也让同学们更加喜爱读书了。

我们的课程除了为师范类学生奠定坚实的语言基础外, 还为学校不同专业的学生量身打造, 注重职业特点和专业就业相结合的思路, 让学生们学有所获、导有方向、练有所得。例如:对于文秘专业的学生, 我们相应设计了秘书语言与秘书礼仪, 美术专业我们设计了教学语言和广告语言, 旅游专业我们设计了导游语言, 英语专业我们设计了涉外礼仪和社交语言……

教师口语精品课程为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素质、为创设校园文化良好的语言氛围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胸藏万汇凭吞吐, 腹有诗书语自华。在琼台历届毕业的学生中, 不乏在海南省的各所小学、初中崭露头角, 锋芒初现的。每逢相遇, 学生们最多的感慨就是《教师口语》这门课让他们受益无穷。很多在琼台练就了好口才的同学, 在工作岗位上因为教学出色或口才出众而把握住了人生的各种机会。

以省级精品课程《教师口语》为龙头的全校公共必修课, 加上相应的选修课以及教师口语各个社团的精彩活动, 已经形成了琼台文化的主流, 校园中的和谐语言、规范礼仪必将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

十几年的教学经验积累让我们从实践到理论有了质的升华和改变, 我们相信, 只要勇于改革创新, 《教师口语》课程, 势必成为师范课程体系中极其重要而又不可替代的主干课程。

摘要:在分析海南高师《教师口语》课程开设现状的基础上, 对重新构建《教师口语》精品课程教学模式, 进行初步的探索、研究和实践, 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果, 为提高高师学生的口语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课程改革模式 篇8

关键词:“知识本位”教学模式,“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教师自身的发展,项目教学法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谈到中职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而传统教育模式很难培养出这样的人才,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育模式下培养的学生很难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 改革现有的教育教学模式刻不容缓。新的教育教学模式应以培养学生的能力如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为主。这就要求我们深化课程改革, 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

一、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的弊端

传统的“知识本位”教学模式以传授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为主, 多采用老师讲、学生听, 老师写、学生记的“填鸭式”教学方法。尽管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有一些变革, 这种以教师为中心、不顾及学生感受的教学方法虽已被逐渐摈弃, 但是“满堂灌”的教学方法仍然存在, 中职学校很多课程仍是以知识传授为主, 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

传统的“知识本位”存在着很大的弊端:

(一) 学生反感课堂进而反感学习

职中学生的学习基础本来就薄弱, 对理论的东西本来就不感兴趣, 再加上在这样的课堂上, 老师是中心, 学生被牵着鼻子走, 没有主动性积极性可言, 因此, 不难想象, 久而久之, 学生课堂学习的欲望就会熄灭, 兴趣就会丧失, 进而阻碍了对知识的进一步学习。

(二) 这样的教学方式令老师反感

虽然这种教学方式老师显得省心又省力, 但是, 老师只是一个工具, 只起到了播放机的作用, 没有学生的回应, 老师也觉无趣, 久而久之, 老师也生厌恶之情, 觉得课堂教学只是完成一个必需的教学任务而已。

(三) 这样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成了一种形式

学生反感, 老师反感, 这样的课堂就只是一个形式, 一个似乎天经地义的学校每天都应该发生的“事件”而已, 老师和学生都没有了积极性, 学生上课只是流于形式———不需要动脑筋思考, 不需要有创新, 只要人来了听了课就算完成了任务。几年下来, 学生充其量就是学习到了或者记住了一般的“知识”, 至于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后适应社会的能力这些作为一个即将面临就业的中职生应该拥有的能力却完全没有形成。

二、构建“能力本位”课程教学模式

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上谈到职业教育要致力于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人才。职教课程教学的目标要与此一致, 因此, 职中课程教的不是知识体系, 不是技法仓库, 不是单纯技术, 而是综合实战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在传统的“知识本位”的教学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离这样的培养目标相去甚远。

(一) “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

“能力本位”就是指教学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标, 把学生真正培养成为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应用型的人才。

专家们经过充分的研究和论证, 对“能力本位”教学模式提出了三项原则: (1) 突出能力目标; (2) 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 (3) 学生是主体。这就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的教学模式。

“突出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完成活动的本领、做事的本领。每次课都有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学了以后能做什么, 若学了以后什么都不能做, 只记住一些知识, 那就没有能力目标。

“课程内容的载体是‘项目’和‘任务’”指的是课程教学的主体是学生, 每次课的设计都变成项目和任务。因为教学中只是老师表演、学生看不行, 老师要带领学生完成设计的任务, 因为能力是不能传授的, 不是讲、听或看出来的, 是练出来的。

“学生是主体”是指学生是课堂的中心, 课堂任务的设计和开展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爱好、学生的个体差异、学生的能力水平, 总之, 把学生的因素放在首位, 而不再是凭老师的主观意志进行教学。

(二)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加强自身的发展

1. 树立“能力本位”教育理念。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要求老师彻底转变教育理念, 变教师被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 真正以学生为中心, 让老师成为引导者, 让学生成为整个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主体, 在老师的引导下, 让学生手、脑真正动起来, 从而切实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2.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突出的是“能力目标”, 其载体是“项目”和“任务”, 也就是通过动手实践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这要求中职教师不仅要懂职业教育方法, 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 最重要的是要熟练掌握实践技能。而我们中职教师目前最缺乏的就是实践工作经历, 因而不能有效地把教学与职业结合起来。而新的教学模式的核心内容, 也是解决学生所学与社会所需两者矛盾的切入点。所以, 中职教师应该想方设法, 通过多种途径, 比如深入企业学习等, 切实增强实践技能。

3. 提高终身学习的意识。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目标就是能力的形成和培养, 其过程强调实践动手能力, 强调理论联系实际, 强调学习“任务”和“项目”的设计要根据专业发展的变化而变化。因此, 中职老师必须建立终身学习的意识, 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让自己切实跟上社会发展的要求, 从而给学生符合实际的指导。

(三) 实施“项目教学法”

“能力本位”教学模式以培养综合能力为目标, 实施“项目教学法”可以有效地实现这一目标。项目教学法是一种以培养学生综合能力为主要目的的教学方法, 只要在教学中合理应用, 学生的综合能力就会有所提高。

1. 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通过组织学生真实地参加项目设计、实施和管理, 师生共同完成整个项目的教学方法。

它应该满足以下条件:项目涉及的知识与社会实际相结合, 学生有独立制订计划并实施的机会, 学生在一定时间范围内可以自行组织、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我国教育界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探索项目教学法的实践与应用, 这种教学法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项目教学法具有一定的难度, 要求学生运用学习的知识、技能解决过去从未遇到的实际问题, 学习结束时有具体的成果展示, 师生共同评价项目结果。

2. 项目教学法实施的主要过程。

项目教学法的实施主要经过以下过程:确定项目——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其中, 项目的确定由教师做主, 项目实施计划的制订和项目的完成则由学生做主, 教师在整个过程中起引导和协助协调的作用。结果的评价则由师生共同完成。

3. 实施项目教学法的注意事项。

所选项目要新颖、贴近生产生活实际并有一定的吸引力。在项目教学法的教学过程中, 项目的选择是关键, 项目必须是新颖的, 是贴近生产和生活的。为了达到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目的, 所选项目还要让学生感兴趣, 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能让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完成项目的活动中。

教学项目除了要有吸引力外, 难度也要适中。太简单的项目对于学习好的学生来说没有任何挑战, 久而久之, 他们就会失去学习兴趣;而太难的项目, 基础差的学生即使付出很大的努力也很难完成, 又难产生兴趣。所以在选择项目时难度要兼顾所有的学生。所选项目可以是多人完成的较大的项目, 也可以是独立完成的小项目, 但要注意, 中职学校的学生缺乏长时间连续学习的耐性, 所以所选项目的完成时间不能过长。

项目要紧扣教学内容, 做到有的放矢。教师选用项目教学法的根本目的是教好, 所以项目必须紧扣教学, 在内容上既要有新知识, 又要融入旧知识, 做到有的放矢, 使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综合应用过去所学知识解决新的问题, 培养学生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项目的评价与学生成绩相联系。尽管中职学校没有升学的压力, 但学生对学习成绩的高低仍然很在意。对他们来说, 成绩代表了他们的能力, 所以, 项目的最终结果不仅要保存好, 还要与学生的学业成绩相联系, 使学生有更直接的学习动力。

4. 项目教学法的优势。

前所述, 项目教学法的过程即“确定项目———制订项目实施计划——分工协作完成项目———结果评价”, 实际就是面对问题积极开动脑筋思考问题、动手实践分工协作, 最后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的思考能力、动手能力、团结合作能力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相应的锻炼。整个过程中, 学生是主体, 他们亲自参与其中并解决问题, 这就让学生能真正动起来, 并且体会到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在培养学生的能力的同时让学生真正喜欢上课堂学习, 从而对学习真正产生兴趣。

“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是以学生为本的、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引导者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有利于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不仅仅是让学生被动地学习, 不仅仅是让学生停留在掌握知识的水平, 这种模式在课堂上以“项目”为载体, 表现为“项目教学法”。“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是适应新世纪教育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陈远权.项目教学法在中职教学中的应用的实践与思考[J].职业教育研究, 2008, (7) .

[2]丁闯.谈项目教学法在中职专业课师资培训中的应用[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09, (10) .

[3]戴士弘.职业教育课程的能力本位项目化改造[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2009.

[4]郭敏娜.基于功过过程的中职教学需加强教师自身发展[J].职教时空, 2009, (4) .

[5]鲁昕.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为契机以质量为核心扎实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R].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 2009.

课程改革模式 篇9

一、尊重主体地位,培养学习兴趣,催生学生的学习情感。

1. 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教师要转变自身的角色定位,从授业解惑的导学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教师要以平等的身份尊重对待学生,创设“宽松、愉悦、和谐”的氛围,使语文教学与社会发展和日常生活相联系,让书本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融合在一起,使语文教学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我在教学中,利用报刊、影视、广播、网络等手段,将教学素材融入教学流程,不断优化教学流程,使教学环节充满生机和活力,让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深入思考,提升学生的能力素质,提高教学的成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营造愉悦教学氛围。

教师要通过创设“民主平等、生动活泼、宽松愉快、严谨有致”的教学情境,将教师与学生、内容与方法、教育与学习有机统一起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欲望,融洽师生之间的关系、活跃课堂气氛,让教学活动充满智慧与哲思。我注重用语文的魅力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用《赤壁怀古》的豪放激昂、《指南录后序》的慷慨悲壮、《琵琶行》的深沉哀怨、《荷塘月色》清丽婉约等语文内力,让学生获得美感享受,沉醉于课文中的结构之巧、语句之奇、修辞之工、内涵之深、道德之美之中,并潜移默化于心。

3. 引导学生成长进步。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成长进步,发挥激励评价的教育发展作用;要着眼学生成长过程,在关注语文知识、学习能力、个性发展的同时关注学生发展的潜力。我在教学中,利用课文内容科学性、人文性、美学性,让学生欣赏美、表现美和创造美,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从多方面关注每个学生,通过纵向比较来评估学生发展,尊重语文学科学习中的个体差异,承认并尊重个体在群体中所处的位置,因人制宜地开展评价工作,发挥激励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二、利用电教媒介,创新教学模式,致力优化语文教学方法。

1. 利用电教媒介教学。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教学方法已广泛应用于现代教学之中,多媒体教学集“影、音、画、文”于一体,使教学过程变得生动活泼,更加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知识、体悟情感。学生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学习,智力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其个性心理特征也能得到充分的展示,集中注意力,进入最佳学习状态。在教学《江南的冬景》一文时,我精心制作了江南冬景的视频,时而远景,时而近景,时而特写,让学生在欣赏中感悟课文内容,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提高教学成效。

2. 创新语文教学模式。

教师要创新教学模式,优化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学习基础、情感爱好、认知能力,创设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学会沟通协作,培养团队精神,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培养探究能力。我在教学《蜀道难》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搜集有关图片,演示有关字、词、句表达的内容,对课文内容进行补充,增加信息容量,提高学生的认识能力,引导学生通过分小组进行阅读、思考讨论,发表自己的观点,组织全班学生进行讨论和交流,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3. 整合语文教学内容。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拓宽学生获取知识信息的渠道和范围,为语文学习拓展较大的空间,让学生通过网络及时了解生活中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使他们学习到更多的书本以外的知识,进一步锻炼动手与实践能力,激发创新思维。我在教学《胡同文化》时,利用多媒体生动再现老胡同,指导学生体会京味小说词句的悠长韵味,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深刻思考,让学生领悟胡同文化的韵味。

三、拓宽教学渠道,提高教育效率,放大语文教学效用。

1. 拓展学生的思维层次。

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分析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发散思维,提升思维层次,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独特见解、创新思维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不断培养创新能力,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内容,全方位、广角度、多渠道地思考问题,提高认知能力,增强思维的严密性、深刻性,提升创新能力。

2.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教学过程是“教”与“学”的有机结合体,教师要采用“引导启发、互动探索、激发动力”为代表的新型教学模式,进一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形成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我在进行语文阅读教学时,安排学生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自行解决教材中的字词难题,对于部分难度较大的可以跨组交流。在阅读理解过程中,我注重启发引导,指导学生抓住关键部分,联系旧知,让学生自己去思考、研究,悟出道理来,从而深刻理解教材所蕴含的寓意。

3. 渗透思想教育。

在高中语文教材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感知教材中知识之外的情感,使他们受到思想教育。教师要注重结合教材,注重组织有效的主题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我在教学《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时,组织学生开展“我的未来”演讲比赛,将学生分为六个小组进行团体竞赛,寓思想教育于活动之中,使学习的过程成为身心愉快过程,不但强化了学生的思辨能力,而且提高了学生的思想素质。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积极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求, 优化教学目标, 改变教学方法, 在整合内容、发挥功能、目标任务、评价方式等方面下工夫;要创新教学观念, 转换角色定位, 创新教学模式, 更新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率, 熟练驾驭课程,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让学生在实践中自觉提高认识、获得知识、增强能力, 发展智力, 促进学生全面成长。

课程改革模式 篇10

1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

工学结合是将学习与工作结合在一起的教育模式, 主体包括学生、企业、学校, 目标就是实现高校教学与企业要求的相结合, 从根本上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 强化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保证学生能够在短时间内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 提高就业针对性, 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坚实的基础。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是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必然需求, 对于人才的成长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 目前高校建筑专业课程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

2.1 教学方式单一, 缺乏实践性教学

教学方式单一是目前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重要问题之一, 特别是缺少实践教学环节, 影响了学生实践能力的提高。现在大多数的高校建筑专业在教学中, 过分地强调理论学习, 而缺少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教学及考察, 这样的教学方式就容易扼杀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不利于他们发挥个人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一味地按照教师的思路进行理论学习, 容易造成教学系统的封闭, 对于专业教学目标的完成、个人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高校素质教育改革的实现都是很不利的。

2.2 教学结构落后, 脱离职业需求

教学结构的落后性和封闭性导致教学体系不够开放, 无法实现教学与社会职业的有效对接, 不利于素质教学的顺利进行。无论是建筑专业课程设计, 还是整个教学体系的构建, 或者是教学规划等, 都是相对来说比较落后的, 没有结合现实的就业情况, 脱离了职业化的市场需求, 这对于教学改革来说是极为不利的。教学结构的落后性和封闭性, 严重影响了教学目标的构建和实现, 不利于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 对于他们将来走向职业生涯有很大的阻碍作用。

2.3 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够

教师队伍的专业性不够是目前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中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对于建筑专业来说, 它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专业, 设计到数学、物理学、设计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 需要教师有较强的理论素养、专业能力、实践性以及宽阔的知识面, 才有可能胜任建筑专业教学。然而, 在实际的建筑专业课程教学中, 很少有教师能够满足以上要求。教师队伍的弱化势必会在很大程度上削弱教学实践指导能力, 对于学生来说, 他们的专业潜能无法得到有效地开发, 这对于他们专业能力的拓展是极为不利的, 对于他们今后就业的实现也是极为不利的。

2.4 专业定位不准确, 缺乏职业针对性

目前在高校建筑专业教学中, 教学脱离现实实际, 专业定位不够准确, 缺乏职业针对性成为凸显的问题。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上, 基本上都是沿袭往年的教学目标和教学规划, 没有实现有效地创新;另外, 工学结合的理念不够凸显, 高校教学与就业没有形成有效地对接, 这不仅仅造成实际教学中的无目的性, 同时也容易造成大学生今后就业的盲目性。总之, 专业定位的不准确在很大程度上为教学造成了较大的障碍, 对于学生今后实践能力培养以及职业生涯规划都是不利的, 所以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就显得尤为必要。

3 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专业课程改革的措施

3.1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实现实践教学

在工学结合模式下实现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改革, 就要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 为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提供平台。第一, 加快学校实训室的建设, 通过国家拨款等方式, 来购进先进的设备和仪器, 提高教学的专业化水平, 从而为学生实践能力的提升创造机会和平台;第二, 加快学校与企业的合作, 给予学生一定的自由度和空间, 到企业参加实践活动, 让他们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转化成为实践能力, 同时还能够对岗位工作流程有清晰地了解, 不断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总之, 加强专业实训基地的建设对于学生的个人能力的发展和提升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作用, 只有如此, 个人的实践能力才能够得到锻炼, 为将来职业生涯奠定坚实的基础。

3.2 完善教学结构, 实现与社会的对接

完善教学结构, 以市场为导向进行教学, 能够实现教学与社会的对接, 从根本上提升教学的实用性。由于建筑专业是一门相对来说专业性较强、涉及面较广的学科, 因此在教学课程设置的过程中, 应该合理优化教学结构, 对课程设计和课程规划有明确地认识和了解, 强化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结合, 为学生实践能力和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有力的依据, 这样才能够实现工学结合, 让学生的学习有较强的方向性, 不断地提升个人专业素质和能力, 者对于他们将来的发展有重要的促进意义。

3.3 强化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对于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有重要的作用, 强化师资力量能够让学生在学习中有更强的指导后盾, 督促他们综合能力的提升。首先, 学校要为教师的自我发展提供足够的资源支撑, 可以邀请相关的专家和学者来进行讲座指导, 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等角度来对他们进行指导, 不断地促进他们综合实力的提升, 以便于更好地进行教学;其次, 可以引导和提倡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训, 让他们更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对于人才能力的需求, 找到就业岗位和实际教学中的差距, 这样就能够提高教师本身的素质和能力, 同时在教学中为学生能力的提高创造条件, 为学生的成长提供有效地指导。

3.4 确定专业岗位群, 构建完善的课程体系

在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教学改革中, 要想促进学生就业率的提高, 就要确定专业岗位群, 通过有效的市场定位, 来不断完善教学体系。从职业的需求出发, 来整合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 可以实现有效的工学结合, 提升学生的专业能力和专业素质。在课程设置上, 要将专业课程做精做细, 提升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同时可以加强专业选修课的设置, 扩大专业知识的覆盖面, 让学生根据个人能力发展需要来合理选择课程, 促进他们的综合能力的发展。此外, 还应该进行市场调查, 对学生就业岗位进行统计和归纳, 从而打造主流教学课程, 扩大教学的针对性和影响力, 以此来不断地促进教学体系的成熟, 这对于实现高校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3.5 尊重学生主体地位, 实现多元教学互动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 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主体都是学生, 在教学改革中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才能够实现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提升。因此, 对于高校建筑专业教学来说, 要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实际需要来加强实践教学, 并通过合作学习、探究学习等方式来进行学习探讨, 提升学生对于专业的认识, 从而激发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为他们将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只 (有从学生的实践需要出发, 才能够从根本上满足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 促进高校建筑专业改革的创新, 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将工学结合的教学模式引入到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中去, 对于提升教学效率, 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 完善高校教学体系有着至关重要的促进意义。针对目前高校建筑专业课程中存在的诸如教学形式单一、教学结构落后、教师队伍不专业、专业定位不准确等问题, 应该对它们进行专门化指导, 通过建设实训基地、完善教学结构、强化师资队伍、构建课程体系、实现多元教学等方式来实现建筑专业课程改革, 实现工学结合模式在建筑专业课程改革中的渗透, 提高教学效果。

摘要: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在现代高校教学改革中极为重要, 这种教学模式的引进能够让学生将理论学习与实践经验结合起来, 从而提升个人的就业能力。同时在素质教育改革大背景下, 工学结合教学模式也推进了高校建筑专业教学改革, 为今后建筑专业课程实践提供了平台。本文将以此出出发点, 重点分析目前高校建筑专业课程体系中存在的问题, 并对工学结合模式下建筑专业课程改革提供思路和对策。

关键词:工学结合,建筑专业,课程,改革

参考文献

[1]肖志, 杨哲.建筑专业课程教学的改革及其实践初探[J].现代装饰 (理论) , 2012 (04) .

[2]王玉生.以课程改革为契机, 积极构建建筑工程施工专业课程体系——以构建施工员岗位专业课程体系为例[J].新课程研究 (中旬刊) , 2011 (07) .

《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改革 篇11

《网络营销》是电子商务专业的核心课程,该课程的教学内容主要来源于市场营销和电子商务的实践,具有实践性强,内容更新快的特点。因此,对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来说,改变《网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模式,提高学生的网络营销技能显得尤为重要。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校学习阶段除了掌握一定的网络营销理论的同时还能掌握一定的网络营销实践技能,笔者尝试创新现有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模式,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引人“企业任务”环节,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网络营销》课程教学现状

教师理论教学为主,学生参与度不足。目前,《網络营销》课程的教学普遍采用强调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完整性的是以教师理论讲授为主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学生被动接受,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参与度不足,学生虽然掌握了比较系统的理论知识,但却没有与理论相对应的实践相结合,脱离了企业的实际需求,最终与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背道而驰。

教材内容时效性差,与企业应用脱节。网络营销应用实践日新月异,发展很快。一年前的互联网应用在今天也许早已不复存在。而课程教材具有滞后性,导致教材存在时效性差,内容更新不及时的问题。例如在搜索引擎营销章节中,关于元搜索引擎部分所举的案例网站大多都已经无法打开。许多在教材上提及的成功案例在今天来看就是个笑话。同时,教材过于强调理论的系统性和完整性,忽视了现实中新的网络营销应用,从而与企业需求脱节。

课程强调理论考核,实践能力被忽视。《网络营销》课程在大多数的高职院校教学以理论讲授为主,实践环节的内容大多为认知实践,导致考核方式也以理论考核为主,对学生实践能力的考核被忽视,学生对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不足。

综上,现阶段在高职层次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存在着理论性过强,时效性较差,针对企业的需求不足等问题,与培养技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目标越来越远,引入和创新实践教学手段进行课程改革势在必行。

为了帮助学生增强学习兴趣,有机会将在学校学到的专业知识运用于实践之中,结合学生没有资金、经验和人脉以及抗风险能力差的特点,本人在教学改革否定了“网上开店”的思路,选择了引入“企业任务”的方法。“企业任务”是指开展网络营销的企业在实际的经营管理中所开展的真实业务。教学环节中学生需要完成“企业任务”可以是与学校合作企业发布的真实任务,也可以是教师根据相关企业实际的网络营销应用虚拟出的任务。学生通过完成“企业任务”,掌握了网络营销的各项技能。学生对于理论教学的内容有更加直观、深人的认识。

2《网络营销》课程实践教学中引入“企业任务”的效果分析

“企业任务”有助于与企业需求接轨。学生在《网络营销》课程实践环节完成“企业任务”,例如商情调查、站点推广、产品在线销售等任务,本就与企业在日常经营中开展的业务没有区别,远比使用模拟软件进行实践的真实度高。采用这种方式有助于课程教学与企业需求接轨。

“企业任务”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学生在学习完网络营销课程某章节后,完成相对应的“企业任务”,有助于学生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企业任务”不是通过操作校内网络模拟教学软件,而是使用商业平台在大互联网上操作,完成真实的企业经营任务,这样的模式更让学生能深刻感受互联网的脉搏,企业也能针对学生的操作提供反馈意见,创造学校、企业和学生共赢互利的局面。

“企业任务”有助于学生专业方向的选定。由于“企业任务”是企业在经营过程中的真实任务,与市场结合紧密,较书本上陈旧的内容更为接近生活,学生完成的是真实的网络营销应用,所以,这种方式有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因为兴趣,学生可以在该部分深入研究和实践,从而有助于找到适合自己今后在电子商务领域发展的具体方向。

“企业任务”有助于学生职业素养的养成。团队协作意识也是大学生应该具备的最重要的职业素质之一。由于 “企业任务”多以向团队发布的形式出现,学生完成需要与他人协作。这种方式有助于参与项目的学生学习如何与他人交往,培养团队协作意识。

综上,本文研究目的是希望通过引入“企业任务”的方法,解决《网络营销》课程教学中理论教学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进而缓解学校教育和企业需求脱节的矛盾。笔者在实际的《网络营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实操性课程教学模式,重视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把“企业任务”引人到实践教学过程中来,使该课程的教学效果得到了改善,学生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分析问题、解问题的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希望此实践教学环节的研究能对网络营销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探讨 篇12

1 园林美术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首先,由于很多学生在入学前没有受过专业的美术训练,他们多数美术基础比较薄弱,致使学生入学后美术绘画从零开始,增加了学习的难度;其次,专业教师很多都是来源于美术院校,自身的知识结构存在偏差,不利于学生视野的拓展;最后,园林美术课程欠缺专业的版本,且与其专业课程的其它科目衔接性不强,如:园林植物、园林测量与园林美术的衔接,在实际教学中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2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改革分析

2.1 明确定位园林美术教学目标,促进后续课程学习

园林美术教学的目标是掌握一定的美术技能,具备一定的园林审美能力,并将其能运用到园林技术专业中,从而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术的园林专业的复合型应用人才。一位优秀的园林设计师,不仅要有过硬的美术专业功底,还要有较高的审美能力,以便在绘画、制图、色彩、素描等技术模块中体现绘画技能的高超以及富有想象力的创新思维。例如,一位园林设计师在设计一小区的小广场时,在审美上综合考虑了广场与周围的环境和搭配,将小广场的整体设计成一支放置的玫瑰花形状,再结合园林规划设计的知识对里面的布局进行图纸的设计。这就是结合园林专业知识与园林美术中的审美知识进行的创意性设计,实现二者的有机结合。

2.2 严把教师准入制度,提升师资队伍的专业素养

学生专业技能的提升取决于教师专业技能水平的高低,因此,高职院校在打造师资队伍的结构中,注重教师专业水平的高低,吸引优秀的专业技术人才,尤其是既懂得园林美术,还懂得园林艺术、园林造型知识的教师,能够在教学中实现拓宽学生学习视野的目的,增强课程对学生学习的吸引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此外,教师还要多向同行业优秀的人进行学习并多交流经验,并与自身专业相关的人请教学习,做好自身知识与相关专业知识的衔接,便于在教学中做好学生园林技术专业各个学科知识之间的衔接,发挥专业知识的合力作用。

2.3 采用多媒体教学,打破传统单一的教学模式

园林美术课程教学要摒弃教师示范,学生在画室进行作画的单一教学模式,这种方式显然已经不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学习的要求。教师通过引入多媒体进行教学,通过视频的播放展示绘画的流程和技巧,通过案例的展示让学生理解绘画的精髓,绘画的审美意境以及怎样将绘画与专业相结合。此外,教师可以通过多种教学方式来丰富学生的课程学习方式,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动力,通过合作小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合作与竞争的意识,通过课外课内教学结合的方式拓宽学生学习的思维方式,提升学生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学生还可以通过学校的选修课程选择自己喜欢的与专业相关的科目来丰富自己的专业知识,拓宽学习的思维维度,以期为专业的学习运用夯实基础。

2.4 结合教学实践,提升学生思维创造力

专业实习可以帮助学生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并在工作中了解自身专业应用的范围以及自身知识掌握的程度,便于学生在工作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确定自己努力的方向,最终积累实践经验。例如,有的学生就会到花卉基地去实习,增强自身对审美意识能力的培养,不仅能够了解每种花卉的植物特性和栽培技术,还能在掌握这些知识的基础上对园林绿化品种的选择、广场用花的色彩搭配等进行经验的总结。有的学生去园林设计公司实习,从事基础的绘画工作,对设计好的图纸进行CAD制图,并将图纸进行美化上的设计和完善等,从而积累美术设计方面的经验。

3 结语

综上所述,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对于提高学生专业素养,增强学生就业的竞争优势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需要教师、学校、社会等各界的支持。在增强学生素质教育和复合型专业应用人才的培养目标下,提升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通过实习、作品展示、作品竞赛、交流等方式提升学生的专业素养,以便在毕业后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摘要:园林美术课是园林技术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对于学生审美意识和绘画技能的培养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在教学中还存在很多令人不满意的问题,对学生专业的学习和发展产生负面的影响,不利于学生日后走上专业岗位。故此,本文在分析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探讨了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策略,旨在提高课程教学的高效性。

关键词:园林美术,教学模式,改革,方法

参考文献

[1]陈仙都.刍议高职园林美术课程教学改革.美术教育[J].2012,(7):10.

上一篇:创造能力论文下一篇:水泥外加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