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科课程改革

2024-06-09

文科课程改革(精选11篇)

文科课程改革 篇1

新形势下,要求教育行业与国际接轨,进而使自身的凝聚力和影响力进一步增强。尤其是高职院校的文科课程,更是要不断加强改革的深度和力度,进而进一步提升文科课程改革的成就和质量。随着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加快,也开始不断地暴露出一些问题,亟待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推进改革的顺利进行。

一、当前我国高职文科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文科改革尽管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加强了实践环节,并且不断地提升和革新了课程的内容,但从总体上分析,还没有实质性的变革文科课程体系和模式。

(一)具有严重的学科本位思想

由于我国高职院校还不能对能力本位的思想进行领悟和贯通,缺乏一定的改革力度,同时存在着严重的学科本位思想。尤其是针对《文学作品选读》《大学语文》《普通话》《应用文写作》《美学》等课程,文科课程模式还比较落后,学科专业培养计划还不能对学科本位的课程形式和体系进行沿用,文科课程改革并没有转移到能力本位。

(二)具有严重的学科化倾向

文科高职专业相比于工程类课程,更强调传授理论知识。在课程设计方面,学科化倾向比较显著。主要表现在,过于强调职业的转移,而不重视知识的需求供应,以及培养学生第一职业的能力。主要原因是,文科类院校的培养口径宽、专业就业口径大。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培养,往往是通过加大基础类课程和素质类课程实现的。

(三)文科改革没有与时俱进

目前,高职院校的文科改革,并没有将课程改革的内容体现出来。同时,也没有从根本上改革课程模式。即便能对国外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进行借鉴,也还是没有完全体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文科课程改革,还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措施

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将社会本位观转变为学生本位观,是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尤其是改革文科课程,更要注重对知识的传授,侧重于培养的实际操作能力以及适合适应能力。为学生的未来走好规划,促进学生的健康发展。

(一)明确改革目标、优化课程体系

首先,高职院校课文科课程设计应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通过对课程结构优化,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立足于培养目标,课程的设置要适用、精简,实行“课程模块化”。对综合化课程合理设置,促进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和融合,使文科学生的择业范围进一步提升。其次,对课程内容进行优化。规避落后和陈旧的课程内容。同时,重视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加强各个课程之家的衔接。最后,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应遵循职业文科教育自身的特征,遵循课程改革的原则,对课程改革的目标进行明确。对行之有效的改革策略进行选择,使改革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

(二)凸显教材特色、加强实践教育

高职院校应立足于文科改革的实际,组织经验丰富的、高素质的专家,对文科教育课程和教材进行科学的制订,因材施教,加强核心课程的团队建设。根据职业资格标准,建立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全新的专业课程体系。遵循理实一体化、过程导向的原则,对文科课程的作用和地位进行确定。同时,对课程改革的技能载体和知识进行明确。在考核职业能力课程方面,有机地结合结果性考核和过程性考核。在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中,一直贯穿素质教育,注重学生的实际效果的提升,加强培养文科人员的能力,使课改的实践力度进一步强化。

(三)建立课程改革理论和考核体系

目前,高职院校还没有建立健全文科质量改革的质量评价体系。还没有一个良好的界定标准来评价文科课程改革的深度和力度,只能通过间接的国外标准,对课改的成效进行体现。目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评价标准:一是质量。利用改革的成效,来体现课程改革的成果。具体包括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等。相比于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建立完备和客观的质量评价标准,突出其优越性,以其提供科学的理论参考,促进后期课程的改革。二是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改革高职院校文科课程,需要遵循一定的评级途径,采用探究式科学评价方法。立足于我国的教育实情,与国际标准化体系相接轨。努力构建一套切实可行的我国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评价体系,使课程评价的时效性和职业导向性更强。

改革高职院校文科课程,需要对国外先进的经验进行借鉴,采用现代的职业教育理论,将旧的教育理念完全摒弃。突出以就业为导向的原则,彻底地转变文科课程模式,与时俱进,逐步改革和突进,探索一条科学的文科改革之路,更好地与我国国情相适应。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2006(8).

[2]马世霞,刘丹,卫娟.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2006(1).

文科课程改革 篇2

近一段时间,正努力地学习王荣生先生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该书开篇就让我感到深奥博大。在现有的知识储备条件下,读起来真的很难。现将一点点小小的感悟分享如下:

小学语文教学,教什么?教语文课程内容。随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推进,大家对小学语文教学难点的认识进一步加深。伴随着课程理念的转变,小学语文教学的研讨重点也从“怎么教”转向“教什么”,因为,只有明晰小学语文教学内容是什么才能去研究这些内容怎么教。

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之后,才知道这样的问题目前是不可能实现的。小学语文教学问题重重的根源在于不知道教什么,也就是对小学语文教学内容不够明确。“教学内容不明确”其根源在于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语文课程内容的匮乏带来了小学语文教学内容的缺乏,到了小学语文教师的身上,反映到语文课堂教学中,也就只能教授一些“我认为”的五花八门的所谓的语文知识了。

小学语文教学,用什么教?用教材教。

在《语文科课程论基础》中,王荣生教授对语文教材的选文类型鉴别是对一线小学语文教师最有价值和最具实践意义的内容了。我国现行的小学语文教材都是选文型教材,王荣生教授把选文类型鉴别为定篇、例文、样本和用件四类,有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对课文的有效处理。

我们知道“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却不知道用什么样的教材去教什么。通过王荣生教授的选文类型鉴别,我们知道“定篇”类选文教作品,“例文”类选文教知识,“样本”类选文教方法,“用件”类选文教材料。明白了这样的问题,我们就不会在教学过程中对所有类型的选文都面面俱到。王荣生教授对选文类型的鉴别有助于我们减轻备课负担,当我们明白了一篇课文从属于哪种选文类型的时候,也就明白了我们的备课与课堂教学的重点所在了。

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教?用理念教。小学语文教学怎么教的问题,需要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等方面考虑,这属于教学论的范畴。

王荣生教授对选文类型的鉴别,促使我们重新认识怎么教的问题。依王荣生教授所言,“‘定篇’教学的成功取决于教师对作品的体悟和理解的深度”;“‘例文’成功与否,主要看教师的知识状况,以及能否帮助学生去‘体验’知识的`教学能力”;“‘样本’的教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诊断能力”;“‘用件’成功的要素,可能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明白了这些,教师才能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规划自己的专业成长道路。教师,当然需要通过不断学习来提升自己,但是,任何人都有自己的短板,语文教师更不例外。此时,教师就需要扬长避短,以使自己的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在“扬长避短”的过程中,要始终用语文课程理念来规范自己的课堂教学,才不至于在自己的“短处”误人子弟。

“努力建设开放而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是语文教学的四大理念之一,针对语文课程内容的缺失,加强语文课程的建设是当务之急,也是语文教师的工作职责所在。

文科课程改革 篇3

关键词:Internet应用;课程改革;信息素养;计算思维;在线开放课程;爱课程

面向文科专业本科生的“Internet应用”课程,是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中第二层次(计算机应用技术领域)课程群中的一员,承担着传授计算机网络应用知识、培养良好的信息素养与思维能力、助力专业学习的重任。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互联网+”时代背景下,建设好“Internet应用”课程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目前,面向文科专业本科生的“Internet应用”课程主要存在四个方面的问题:对大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和需求缺乏关注与深入了解;教学目标要求滞后于时代发展需求且指向单一;教学内容陈旧、杂乱;课时不足与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突出。针对这些问题,近年来,中国人民大学“Internet应用”课程进行了相应的改革与探索,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调研学生需求,设定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课程的教学目标不是单一的技能传授,而是能力、素质、思维和文化的综合培养。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制定的《高等学校文科类专业大学计算机教学基本要求》对“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目标做了规定。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加上各校学生情况不一,尽管该要求不断修订,仍然跟不上时代与大学生需求变化的步伐。因此,要设定好课程的教学目标,首先需要调研本校学生的信息技术基础与现实需求。

笔者在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近年来,由于网络应用全面普及以及大多数中小学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类相关课程,新入学的文科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显著提高,但大学生网络技能和网络信息的系统、综合运用能力依然欠缺。我们对中国人民大学学生的调查证实了此判断。我们选取国学院、经济学院、历史学院、法学院、社会与人口学院以及国际关系学院的217名2013级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65%左右的同学已经具备了基本的网络使用技能,30%左右的同学具备较好的网络应用水平,这两部分同学的网络技能主要集中在常用的网页浏览、搜索引擎、文件下载、网络交流和电子商务等领域。但深层次和系统性的网络应用能力有待提高,仅有不到3%的同学了解或掌握能够提高学习和工作效率的信息跟踪(RSS)、信息记录(云笔记)、在线教育(如MOOC等)等新兴的网络应用。

为了更好地满足新时期大学生的发展与成才需求,结合教学实践和实际调研,我们设定了“Internet应用”课程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层以掌握Internet网络基础知识和典型应用技能为目的,包括协议、IP地址、域名、IE、百度、淘宝等,是其他层次目标的实现基础。

信息素养层以培养利用Internet网络进行信息浏览、搜索、跟踪、记录、下载、分析、交流、保护和展示的综合素质和意识为目的,是“Internet应用”课程的主要目标。

思维能力层是信息素养层的进一步延伸,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能力为目的。计算思维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大学计算机课程改革的主要着力点,是提升大学文科计算机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网络思维是计算思维在网络时代的延伸和扩展,以网络分析和网络计算为核心的网络思维有助于更加有效地认识世界、解决问题和创造知识,因此有必要成为“互联网+”时代大学生普遍掌握的能力。在“Internet应用”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的最终目的是向文科学生揭示计算机科学家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引导并训练他们利用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提高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最终培养学生跨学科范围的“计算”意识,自主地将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应用到本专业领域的学习研究中,提高专业相关的知识发现、问题处理和科学创新能力。

文化观念层是更高级的目标,主要在知识技能、信息素养和思维能力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计算文化、社会文化、网络文化相关内容,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健全的网络观念和网络人格,进而树立正确的网络伦理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更新优化以信息素养为主要目标的教学内容体系

教学内容是实现课程教学目标的载体。如何选择和安排教学内容,直接关系到教学目标的实现和内容增多与课时不足的矛盾的解决。其中,内容取舍与更新迭代、逻辑梳理与体系优化尤其关键。

1.内容取舍与迭代更新

近几年,网络应用技术日新月异,迭代很快,与此同时,信息技术与网络技术的普及,使大学生的网络应用基础、学习兴趣、学习与工作的实际需求发生了较大变化,这就要求“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必须随之更新,及时跟踪并择要将网络发展的新技术融入实际教学中。例如,信息检索、信息跟踪、信息交流、新的技术应用等近年来发展较快,且与学生的学习与今后的工作息息相关,因此,课程应重点补充或更新此部分内容。

2.逻辑梳理与体系优化

新的网络技术与应用的涌现,使与网络应用相关的教学内容增多,如果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选择逻辑支撑,在教学内容的选取上就很可能出现杂乱无章或知识堆积的现象。“Internet应用”课程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成长为宗旨,以多层次、全方位的教学目标为导向,对教学内容之间逻辑进行梳理,确立了以提升学生实际应用的网络信息素养为主体目标,兼顾知识技能的基础性和思维能力与文化观念的先进性,将教学内容优化为一个相互联系的严密体系:主线是围绕网络信息处理的各个环节展开,包括网络信息的浏览、搜索、跟踪、记录、传输、交流、分析、展示和安全九大主题。同时添加了网络基础知识、电子商务和网络新应用三方面内容,以便大学生了解相关概念、基本原理、生活常识和新兴研究热点等。

三、探索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教学方法是运用教学内容实现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与手段。为了有效地实现课程的各层次教学目标,提升教学效果,“Internet应用”课程充分调动授课主体与学习主体“两个主体”的能动性,在继承实体课堂形象化、任务驱动等优秀传统的基础上,积极吸收在线开放课程的成果,发挥校内平台与公共平台“两个平台”丰富的资源优势,将传统课堂与在线课堂“两个课堂”结合,探索与实践多元化、混合式教学方法。

1.形象化

读图与案例教学。针对文科大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相对较弱的情况,在课堂讲授尤其是讲授基础理论和原理时,尽量避免机械、生硬的知识灌输,而是以简单、形象的表述方式做深入浅出的讲授,多用图片、动画及生活中常见的例子进行比喻或类比,帮助学生理解。

用生活场景激发学生兴趣。上网已成为大部分大学生的常态化活动,他们不再对网络本身感到好奇,因此,需要设计一些与他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活动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例如,通过播放一段大学生上网查看资讯并最终在各种购物、娱乐网站中游荡的生活短片让学生充分认识RSS订阅的意义,通过演示简单的DOS攻击效果激发学生关注网络安全的兴趣。

穿插故事情节提高趣味性。例如,在讲授正确对待计算机和网络带来的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如软件版权、个人隐私、网络犯罪等时,通过在课堂内容中穿插对一些相关历史事件、著名人物和事迹的介绍和点评,既提高了课堂的趣味性,也能有效引导学生培养健全的网络观念和网络人格。

2.任务驱动

针对要讲授的网络应用主题,联系现实生活与学习的需要,设计系统、综合的任务案例,将网络应用主题中的各种分散技能及多种网络应用功能的综合运用巧妙地融合在任务的解决过程中。在预设的任务场景中,教师围绕任务的解决过程来教,学生遵循任务的解决过程来学。这样有助于学生系统掌握并灵活应用各种网络功能,提高综合处理和控制网络信息的能力和意识。

以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能力的培养为例。首先,为了帮助学生认识和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的典型形式和特征,在讲授和演示各种网络技术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去剖析和挖掘技术的产生背景、要解决的问题以及通过什么技术怎样去解决各种问题,让学生沿着计算机科学家思考问题的脉络去学习,从而自然引出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中的典型概念,并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与自己专业问题的结合点。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容易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中各种相关概念的含义、原理以及价值所在。例如,通过分析如何解决星形、环形和单总线型网络拓扑结构的可靠性缺陷来引出并解释计算思维中保护和冗余的概念;通过域名解析的基本过程理解递归的概念;通过百度预测(trends)应用和电商网站的商品推荐功能介绍网络分析的概念。其次,在理解计算思维和网络思维典型概念的前提下,从网络应用的角度通过设计综合案例来训练学生系统应用各种思维方式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例如,通过网络信息综合处理案例训练学生抽象信息特征、利用计算机和网络工具自动化批量获取和整理信息、利用分析工具分析网络信息内涵等能力;通过基于云笔记群组功能协作设计包含所有学生个人相关信息的班级网页,让学生切身感受到基于任务分解、网络共享、网络同步和网络协作的网络计算在处理复杂任务时的强大威力。

3.线上线下结合

由于多种原因,现今计算机基础课课时普遍被压缩,而网络技术飞速发展,新的网络应用不断涌现,课时不足和内容增多之间的矛盾日益显现,使得授课内容的深度和广度难以兼顾。在线课程的兴起为解决这一矛盾提供了解决途径。“Internet应用”课程充分用好校内平台和公共平台“两个平台”,激发学生的自主学习动力。

首先,我们借助校内在线网络教学平台,采用多种教学形式加强对学生全方位素质的锻炼和提高。例如,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难点,让学生利用教学平台上的各种教学资源自主学习其他相关内容,可以锻炼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并有效解决课堂时间不足和学生基础不均衡的问题;利用教学平台上的课程讨论区组织学生对学习中遇到的各种问题进行讨论,实现学生间的互助学习并锻炼他们的探究能力;通过分组合作完成综合实验锻炼同学间的合作和交流能力;通过在课堂上演示和报告实验作品锻炼他们的文档组织和语言表达能力。通过多方位的评价机制促进并推动学生积极参与到上述各环节的实践中,培养和锻炼他们的综合素质。

其次,鼓励学生利用公共平台免费的在线开放课程扩展视野,增强理论与实践素养,达到“为我所用”的目的。例如,由教育部重点支持建设的国家精品开放课程共享系统“爱课程”网是公益性的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其中有不少与网络技术、网络应用、信息素养相关的视频公开课、资源共享课和MOOC,这些在线开放课程面对全社会免费开放,且与“Internet应用”课程的教学内容多有交叉互补,学生选修这些在线开放课程,尤其是武汉大学黄如花的“信息检索”MOOC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罗昭锋的“文献管理与信息分析”MOOC,能够更好地完成“Internet应用”课程多层次的教学目标。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之我见 篇4

一当前我国高职文科课程改革中的主要问题

课程作为宏观的教育理论与微观的教育实践维系的桥梁, 高等教育的思想、理论必须通过文科课程来实现其意义和价值, 而教育的层次和类别主要反映在教育课程的模式、课程体系和教育的途径与方法上。近些年来, 我国高职教育得到深远的发展和壮大, 不断借鉴国外先进的课程改革经验, 特别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继承和发展的文科课程改革, 积极引入能力本位理念, 不断革新和提升课程的内容, 并不断强化实践环节, 然而由于我国高职院校文科改革的力度和方面大相径庭, 虽然取得一些成绩, 但整体的文科课程模式和体系上并没有发生实质性的变革。

1. 学科本位思想很严重

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力度还不够, 学科本位思想还很严重, 教育机构和高职院校还无法完全领悟和贯通能力本位的理念, 文科课程模式还基本上停留在概念层面, 我国高职院校中的基础课、专业课程等说法还相当普遍, 对文科课程改革的能力本位理念还不能得到发展;学科专业培养计划仍然沿用学科本位的课程体系和课程形式,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并没有向能力本位转换。

2. 文科课程改革没有与时俱进

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文件或发达国家课程改革的经验, 教育改革应伴随着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得到普及和推广, 但在教育领域, 传统的高等职业教育课程改革并没有随着经济的发展而发生革新, 并没有赋予许多传统概念的内涵以新的意义。而在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并没有体现出课程改革的新内容, 高职课程模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的转变, 即便是借鉴国外的先进课程改革经验, 课程改革的理念也还没有完全体现出来, 还不能与时俱进地开展文科课程改革。

3. 国外经验与我国教育国情不融洽

20世纪80年代, 我国已成功引进国外成功的高职课程模式并重点开展试点工作, 但最初只是单纯的引进即模板实施, 完全没有切合我国教育的实际, 实践证明很难实施推广。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与经济发展状态和我国的国情紧密相连, 因此, 要在经济的基础上, 依靠课程改革的经验和教训, 不断发散思维, 不断创新, 尤其在文科课程领域, 要大刀阔斧, 真抓实干, 大胆革新, 办出特色, 办出进步。

多年以来, 我国高职院校文科课程的设计体系都以传统的学科为中心, 忽略学生对未来职业规划的理解和学习, 单纯让学生学习知识, 加深了对学科的分割, 以致将社会实践与学科知识造成脱钩。文科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加强教与学的过程探究的经验成分, 减少过多的“偏、难、繁、旧”的理性成分, 以人为本,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要让学生所学的知识从实践中来, 回到实践中去, 在实践中升华。

二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举措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目标是将社会本位观向学生本位观转变, 以人为本。特别是文科课程改革, 不但要传授知识, 更要注重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和社会适用能力, 进一步为学生规划未来, 为人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文科课程改革目的是教会学生如何对知识进行取舍, 避免无效学习和劳动, 并且让其认识到通过思想、观察和试验是获得知识的最可靠途径。

1. 明确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步骤

首先, 必须优化课程结构。课程设计必须与时俱进并配合我国经济现状、社会需要和教育体系并将文科课程改革与培养目标相结合, 课程要精简、适用, 并且加强实践动手环节。根据培养目标实行“课程模块化”, 学科之间相互交融渗透, 合理设置综合化课程, 提升文科学生的择业范围。其次, 优化更新课程内容, 避免课程内容简单、陈旧甚至落后, 与文科学科发展甚远, 脱离实际和实践。同时, 加强相关课程之间的衔接, 重视实践和动手能力。最后, 高等院校文科的课程改革必须明确改革目标, 根据国情, 结合高等职业文科教育本身的特点和课程改革遵循的基本准则, 科学选择正确而有效的改革策略, 使改革走上科学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发展道路。

2. 加强教育实践, 突出教材特色

高职院校应着力组织高素质、经验丰富的专家、教授根据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实际, 结合我国经济和教育国情, 科学制定高职文科教育课程和教材, 加强课程改革核心课程建设团队, 因材施教, 科学制定文科课程职业规划, 课程设计, 同时加强社会实践和职业资格标准、规范建设, 重点建设与全新课程体系相适应的工学结合的专业核心课程。在我国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按照以“任务 (项目) 驱动、过程导向、理实一体”的原则, 确定文科课程的作用与地位, 明确我国文科课程改革的方向, 明确课程改革的知识与技能载体。在职业能力课程考核方面采用过程性考核和结果性考核相结合, 注重学生的实际学习效果, 将职业素质的教育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全过程中。

强化课改的实践力度, 加强文科人员能力的培养。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贯穿整个高职院校当中, 加强我国文科生的道德修养和职业操守, 因材施教、因岗施教、因人施教, 强化课程改革的考核制度, 努力实现我国文科课程改革的成功。强化文科课改途径的实施, 在我国高职文科课程改革中, 特别是在专业讲授时, 大量采取工业案例教学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甚至项目教学法等教、学、做一体化的方法, 同时强化学生职业素养的培养, 强化团队意识和经验交流, 摒弃醍醐灌顶的教育模式, 让学生充分地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

3. 强化课程改革理论和考核体系的建立

在我国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过程中, 不断引入国外先进的理论和途径, 特别是双因素理论、管理博弈理论和期望理论, 在我国的应用比较广泛, 通过先进理论的不断学习, 并与我国教育实际相结合, 充分调动高职院校教师的积极性和能动性, 形成我国文科课改的新动力和推广的基础平台和良好的课程改革氛围。目前,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质量和评价还不健全, 针对性的评价体系还没建立, 对整个文科课程改革的力度、程度甚至深度都没有一个良好的界定和评价标准, 只能通过间接的国外标准反映我国课改的成效。其评价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一是质量。课程改革的成果主要通过课程改革的成效来体现, 主要是文科生的质量, 包括专业技能、职业素质和道德操守等, 与我国传统的课程体系相对比, 突出其优越性和质量, 适时客观建立较完备的质量评价标准, 以期为后续的课程改革提供参考依据。二是评价方法和评价体系。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成败必须通过一定的评价标准和评级途径来考量, 而高职院校文科课程评价的首要问题按照国际标准评价体系执行, 但要结合我国教育的实际并注重课程的潜在和后续影响力, 以及科学探究评价的方法, 并且积极吸取国外先进的评价体系和评价经验, 努力实现我国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评价体系的建立, 促使课程评价更具有职业导向性和实效性。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 开展“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和艰巨的任务, 这是我国新教育发展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必由之路。

三结论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特别是我国对外开放的力度和程度不读加大, 教育行业也要与时俱进, 特别是承载我国历史文化的文科课程改革, 必须一马当先, 而在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中, 出现了诸多问题和障碍, 必须中西合璧并在传统课程体系的基础上不断创新, 特别是作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核心的文科课程改革, 必须努力摒弃旧的教育理念和途径, 采用现代职教理论做基础, 借鉴国外先进的经验, 突出高职院校教育以就业导向为主的特殊性, 进行文科课程模式的彻底转变, 稳扎稳打, 逐步推进改革, 与时俱进, 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文科改革发展之路。

摘要: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 教育行业也得到飞速的发展, 教育改革的步伐也在加快, 特别是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 不断促使我国高职院校文科改革的开展。本文主要阐述了我国高职院校课程改革中遇到的问题, 探讨了我国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的举措, 以期为我国文科课程改革作出一些贡献。

关键词:高职院校,文科课程改革,问题及措施

参考文献

[1]顾建军.试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转变[J].教育与职业, 2006 (3)

[2]马世霞、刘丹、卫娟.高职教师继续教育的探讨[J].继续教育研究, 2006 (1)

[3]李义安、勇健.山东省高职教师职业压力调查与分析[J].教育与职业, 2006 (34)

[4]赵志群.职业技术教育与培训:学习新理念[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3

从文科生就业难谈专业教学改革 篇5

【关键词】文科生    就业难     专业教学改革

我国的高等教育正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转变,教育的普及使得越来越多的学生有机会进入高校学习。然而,日益增多的毕业生也带来了严峻的就业问题,其中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文建新(2008)列举了文科大学生就业难的缘由,并提出了一些相应的措施和办法。马永霞、姜兴健(2010)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对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情况进行了考证,发现艺术类专业和文科专业相对来说就业率低或呈现下降趋势。陈小丽、黄讷敏和钟林(2014)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分析影响文科大学生就业的原因。纵观国内研究,大多研究倾向于从社会、高校和文科生自身等几个方面对文科生就业难的现象进行解释,但很少有研究者从专业教学改革角度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本研究拟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分析文科生就业难的原因。

一、文科生就业现状

据《中国青年报》报道,近几年文科毕业生的职业选择与专业相关性越来越低,尤其是人文类基础学科,毕业后从事与专业对口职业的学生人数甚至不到一半(郝珺,2011)。文科生面临的就业现状包括以下三种情况:一、用人单位提供给文科生的就业岗位相对较少。以北京某次研究生招聘会为例,45 家用人单位提供的725个职位中,适合文科类毕业生选择的不超过10个,且多集中在外语翻译等职位上。二、文科生就业领域正在逐渐缩小。文学、历史、哲学等人文类基础学科的毕业生就业领域多局限在学校、研究所等学术研究型单位,而像心理学、会计等应用型专业,虽然有人才需求,但是用人单位对应聘人员的要求却很严格,大多数应届生并不符合要求。三、自主创业空间狭小。相对于理工科毕业生来说,文科生自主创业成功的概率非常小。

二、专业教学改革策略

高校文科专业培养出来的学生缺乏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现代观念,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进而造成了高校毕业生的所能和社会的所需错位的结构性失业。因此,实施文科专业教学改革,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才,是解决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的重要途径。

(一)优化课程体系,改革课程内容

高校应该以“应用型”为主旨,以就业岗位为参照系,以技能培养为核心,合理建构课程结构体系,改革课程内容。一方面,课堂内容的教学应该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专业教师在传授理论知识的同时,可以结合课外实习,在实践中逐步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强调“应用型”,主要是指课程结构体系的建构和课程内容的设置应该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例如,文学和文秘等专业可以开设公文写作类课程,指导学生进行公文写作。

(二)拓宽学生的知识结构

当今社会各学科互相渗透,要想在某个领域中取得一定成就,仅有某一门学科的专业知识是不够的。因此,合理的知识结构是广博性和精深性的有机统一体。很多文科专业之间都具有相关性,学校可以通过选修课、第二辅修等形式给学生提供拓宽知识结构的机会。然而,在传统的教学中,不得不提的一点是,“教材内容重复交叉现象严重,同一问题反复在几门课程中讲授。”(樊如霞,2000)因此,规范相关教学的课程内容,也是教学改革的重要部分。

(三)打造“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的建设对学校的发展和学生的成才成长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一方面,委派专业基础课的骨干教师到企业、相关院校的研究机构“充电”,接受定期的培训学习,丰富实践经验;另一方面,学校可以聘请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管理经验的企业家、技术员等不定期地来校开办讲座及传授实践技能,这既可使教学更加贴近实际,又使专业课程能够及时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变化。

(四)加强实践教学,重视能力培养

用人单位分外强调学生的应用性专业技能,特别是动手能力,因此学校要重视对学生这两方面能力的培养。在教师的指导下,安排学生自主进行毕业论文写作,从选题、查阅文献、撰写文献综述、实验方案、开题报告、实验实施、整理数据到撰写并修改毕业论文、课件制作及论文答辩,均由学生自己完成,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严格的科研态度。

(五)发挥往届毕业生的桥梁纽带作用

往届毕业生也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对于文科生就业也有一定的帮助作用。一方面,学校可以邀请优秀的往届毕业生来学校给学弟学妹们传授成功就业的经验;另一方面,往届毕业生也担当了信息传递的媒介和学生实习、就业的牵线者。他们毕业后在公司或企业担任重要角色,对企业需求人才的岗位有所了解,在征得企业领导同意后,会把这种信息提供给校方,这样学校在安排学生的生产实习时可以根据企业的需求进行。

三、结论

本研究以专业教学改革为切入点,从五个方面深入探讨了如何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为高校解决文科生就业难的问题提供了一些思路和对策。不过,文章的研究尚浅,有待于今后进一步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文建新.从文科大学生就业难,反思我们的实践教学.第八届全国高校经济管理类专业实验室建设研讨会论文集,2008(11).

[2]马永霞,姜兴健.不同专业大学生就业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0(3).

[3]陈小丽,黄讷敏,钟林.基础文科就业现状及对策分析研究——以华中科技大学人文学院为例[J].理论前沿,2014(4).

文科课程改革 篇6

目前各大高校文理科均开设与数据库有关的课程, 但高校文科学生对于数据库的学习较为吃力, 且任课教师教学方法单一, 重理论轻实践, 因此关于高校文科如何开展数据库课程的教学是当前教育教学工作中的难题。

1 文科专业数据库课程特点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是高校文科专业大二上学期开设的公共课程, 其先修课为《大学计算机基础》。数据库课程学习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数据库思想[1], 理解数据库的基本原理和概念[2], 掌握数据处理和程序设计的主要思想[3], 提高文科专业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4]。

《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课程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 课程学习内容包括数据库基础知识, 数据库的创建和基本操作, 数据表和查询的创建, 窗体、报表和宏的应用, VBA模块等。

2 现状分析与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身为一名《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任课教师, 在教学过程中发现文科学生学习的情况不佳, 主要由于以下几点原因:

(1) 由于学习主体主要是文科学生, 而《数据库基础及应用》非文科专业课, 因此学生普遍学习积极性不高。即使经过整个学期的学习, 也难以掌握数据库课程的高级知识。

(2) 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差, 而《数据库基础及应用》课程学习过程中, 函数与公式的学习贯穿了整个学期, 而函数和公式的学习恰恰是文科学生最薄弱的环节, 因此上课认真听讲也很难掌握, 因此仅依靠上课所学知识难以通过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因此只有对文科专业的数据库课程的各个教学环节进行改革, 才能有效的改善目前所遇到的问题。

2.2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根据文科学生的学习现状, 结合授课情况, 总结教学中存在的以下几点问题:

(1) 授课课时较少

文科专业数据库课程总课时较少, 每周理论课和实践课一共4个课时, 这对于数据库课程的学习来说远远不够。按照每学习的教学计划, 学期结束仅能学习到“宏的创建”这一章节, 而VBA模块就完全没有学习时间了。

(2) 课程讲解不深入

文科数据库课程实际学习内容较少, 仅为基本知识和简单的操作。需要深入学习的VBA模块, 往往由于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以及教学时间等问题不再讲授, 这直接导致了学生在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时VBA模块的题目完全不会做。

(3) 学习内容不实用

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发现, 学生学习积极性不佳的另一原因是在实际生活中无法应用所学知识, 学习内容不实用。目前面向文科学生开设的数据库课程, 在各个学校都以基础知识讲解为主, 即使结合了实例讲解, 也仅仅是理想状态下的实例。学生在学习完数据库了以后, 除了做题之外, 无法使用学习的数据库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4) 受教师水平限制

目前各大高校的公共数据库课程的授课老师均为专职教师, 缺少数据库项目开发经验, 仅能讲授基本操作和做题技巧, 而数据库项目开发的能力较弱, 因此在讲课过程中教师的讲课方法和思路脱离了现实。

(5) 考核方式侧重点不明确

个别高校文科数据库课程还在使用纸质试卷的考核方式, 即使多数高校采用上机考试, 但试题的侧重点也是理论考察为主, 以这种考试方式筛选出来的学生动手能力普遍较弱。

3 文科数据库课程教学效果提升与改革措施方案

3.1 改变教师培养方式

教师是课程教学的主体, 因此提高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能力非常重要。可以在暑假期间安排骨干教师外出学习数据库开发经验, 学习数据库项目的设计思路与方法, 回校后通过骨干教师带动所有任课教师, 做到“以点带面, 全面提升”。

3.2 转换课程授课思路

文科数据库教学受到公共课程课时总量的限制, 增加授课课时难以实现, 因此要转换课程授课思路, 以提升授课效率为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 学生以基础知识的记忆和理解为主, 如果想提升授课效率, 应在理论课讲解过程中偏重实例讲解, 而实践课也应重新规划方案, 实现当学期结束时,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作业完成整个数据库的设计。这样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反过来理解基础知识和概念定义会更加简单快捷。而学生学习的知识是针对完整数据库设计, 因此学生可以利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如超市进销存管理系统设计等。另外文科学生数学基础较弱, 因此函数公式等内容的讲授方法也是转换教学思路的重点与难点。

3.3 调动学生学习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离不开学生的学习兴趣的调动, 如果学生没有学习兴趣, 那么再提升教师素质改变授课思路也于事无补。学习兴趣的调动可以通过讲授知识方式的更改来实现。如上课多讲实例, 并将实例联系现实, 让学生体验使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乐趣;或穿插讲解计算机等级考试真题, 方便学生通过等级考试, 这样都可以更好的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4 结语

文科数据库课程改革是一个在实践中不断摸索的过程, 需要在总结前人经验及以往教学经验的基础上进行创新。笔者对本校文科公共课程《数据库基础及应用》的授课方式、教师的培养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兴趣的改革提出了几点建议, 为周口师范学院关于“地方性、师范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开创新局面。

参考文献

[1]纪淑琴, 李连德, 常耀辉, 等.数据库应用基础教程 (修订版) [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 2013.

[2]朱变, 韩秋英, 王迤冉.《软件工程》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软件导刊, 2014, (3) :178-179.

[3]王晓蓉.Access数据库融合专业应用的教学改革[J].计算机科学, 2014, (5) :127-128.

文科高等数学课程指导思想研究 篇7

数学理论的讲授及应用

文科数学的主题是讲授重要的数学理论及其应用, 微积分是人类二千年来智力奋斗的结晶, 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应用, 又是其他课程的基础, 因此文科数学应以微积分为其重要组成部分。但是, 考虑到时间有限, 且训练方向不同, 一方面, 应对它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造:减少细节, 实出思想。例如, 在极限这一章中, 对于极限的定义, 笔者认为学生要理解极限的定性定义, 其精确的定量定义可作为了解的内容, 让有余力的学生深入学习, 理解其中的辩证思想。学习极限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理解变化趋势与无限趋近的思想, 并用这种思想去理解收敛与发散这两个概念。此外, 由于文科学生在中学阶段没有深入学习过反三角函数的内容, 故在微积分的教学中应尽量不涉及有关反三角函数内容的例题与习题。这样做可以比较符合学生实际基础, 符合文科生学习高等数学的目的, 也能让学生较好地把握应当学会的知识。另一方面, 要针对学生所遇到的一些普遍性问题加以小结, 用适当的时间及时地解决问题。平时还要常进行阶段性总结, 这样学生对自己所学的知识才能有一个系统的认识, 学生掌握了微积分的方法, 用这些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就大大提高了。

掌握严谨的数学思维方法

为文科学生讲授高等数学课程, 应当使学生明白学习高等数学知识是十分必要的, 通过学习高等数学, 可以锻炼思维, 开拓视野, 使我们考虑问题时能更严密、更有逻辑性, 因此, 要有意识地进行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数学思维既是有一般科学思维的共性又具有它自身的特点, 所谓数学思维是指人脑关于数学对象的理性认识过程。数学思维与数学科学一样具有高度的抽象性, 严密的逻辑性, 还具有实验、猜测、直觉等特点, 通常数学思维可分为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逻辑思维是以概念为思维材料, 以语言为思维载体, 每前进一步都有充分依据的思维, 它以抽象性为主要特征, 其基本形式是概念、判断和推理;形象思维是依靠形象材料的意识领会得到理解的思维, 它的主要特征是思维材料的形象化, 其基本形式是表象、直觉和想象, 它在数学中激励人们的想象力和创造性, 常常导致主要理论的发现;直觉思维是以高度省略、简化、浓缩的方式洞察问题的实质的思维, 它的主要特点是能在一瞬间跳过明确的逻辑推理过程, 迅速直达问题的结论。在数学思维中逻辑思维是核心, 形象思维是先导, 在一般的数学思维过程中, 往往是两种思维交错运用的综合过程, 而直觉思维是这两种思维发展到一定阶段才能形成的思维。因此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 直觉是发现的工具, 它们互相补充, 交互作用, 才使数学不断发展完善。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应该最大限度地利用启发式的教学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使他们能够熟练运用数学思维这一武器来解决实际问题。

数学史的有关知识的介绍

在教学中讲授一些重要数学思想的发展及其演变和某些著名成果。与其他知识相比, 数学是一门历史性或过程性很强的科学, 重大数学思想理论总是在继承和发展原有理论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它们不仅不会推翻原有理论, 而且总会包容原有理论。在几何学中, 非欧几何可以看成是欧氏几何的推广, 由初等代数推广得到的抽象代数并没有淘汰初等代数, 同样在微积分中, 函数、导数、积分的概念推广均包含了古典定义作为其特例。可以说, 在数学进化过程中, 几乎没有发生过彻底推翻前人研究成果的情况, 正是由于数学这一学科的历史性, 所以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有必要了解它的历史, 然而在介绍数学史时, 不能仅仅介绍单纯的数学成就及数学的发展, 数学家取得的成就是来之不易的, 在更多情况下是充满忧郁、徘徊, 要经历困难曲折, 甚至会面临危机。数学史也是数学家们克服困难和战胜危机的斗争记录, 例如, 介绍数学家欧拉生平事迹时, 要使学生知道欧拉取得辉煌成就的原因:厚积薄发、顽强奋斗、善于思考, 借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培养文科学生坚忍不拔的意志品质。同时还要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数学家的贡献, 中世纪东方数学表现出强烈的算法精神, 我国数学家创造的大量结构复杂、应用广泛的算法是一种归纳思维能力的产物。通过对这些内容的介绍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

数学美的渗透

数学作为一种创造性活动, 还具有艺术特征, 这就是对美的追求。对数学美的追求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数学的发展, 所以数学美与数学的发明和创造有着密切的关系。数学美不以感性对象为审美对象, 是一种抽象的美或者是“超感觉”的美。数学美产生于对客观事物的数量关系与空间形式的认识之中, 具有普遍意义, 因此数学美还具有“普适性”。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数学美的渗透, 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另一方面也可以有助于学生理解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数学美的内容是十分广泛的, 随着数学的发展及人类文明的进步数学美的内容也在不断的变化, 目前人们普遍认为数学美的基本内容主要是指:统一美、对称美、简洁美、奇异美。例如, 微积分中最重要的几个概念:连续性、导数、定积分、重积分等都是统一地用极限定义的, 体现了数学中的统一美;又如, 计算时, 求被积函数的原函数是很困难的, 但被积函数是奇函数, 积分区间关于原点对称, 故, 这表明对称美为解题带来了方便;再如, 著名的黎曼函数 在[0, 1]上有无穷多个间断点, 但在[0, 1]上可积且 , 不仅体现了数学中的奇异美, 而且澄清了函数连续与可积的模糊认识。

总之,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数学水平的提高有利于提高专业学习的能力, 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文科高等数学如果以以上四点作为指导思想, 一定能使学生潜移默化的学会并掌握数学的思想和方法, 使学生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国楚, 徐本顺等.大学文科数学 (第二版) [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2.

[2]张顺燕.数学的思想、方法和应用[M].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7.

[3]明清河.数学分析的思想与方法[M].山东大学出版社, 2004.

[4]李文林.数学史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文科课程改革 篇8

因此,在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专家、教师及有识士对培养目标、改革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积极的探索下,计算机基础教学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然而,计算机基础教学在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与手段和培养学生动手能力等方面仍不能很好地适应计算机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的趋势和社会对高校人才培养的要求。

1 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分析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之所以要进行改革,其原因经研究总结可分四个方面:1)为响应“计算机基础教育白皮书”。“白皮书”是众多计算机基础教育专家经过多方深思与研究后才发行,其考虑了不断信息化的社会对优秀人才的要求,因此跟着政策走对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有很好的可行性。2)部分高校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模式、教学方法及考核评价等远落后于其他高校,为求教学质量提高及发展而积极进行改革。3)为培养符合企业需求的人才,使学生能够很好地掌握社会或企业需要的计算机技能,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4)在定位不明确的情况下,学校有意无意地跟着教育行业的潮流行走,难以真正发挥自身优势、有所作为、办出特色。而在政府主导办学的大格局没有完全定型的情况下,教育主管部门又不断地引入市场竞争项目,如学科排名等这样一些既无公正的说服力,又很难产生与投入相称的成效的活动,结果导致高等学校在发展中随波逐流,疲于应付[1]。

高等学校近年来教学质量的下滑,既有客观上高等教育快速扩张带来的因素,也有学校自身缺乏科学的办学理念[1],还可能由于各种其他因素的制约,如国家对教育资源资金投入不足等。因而各高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上表现出来的教学现状主要如下问题。

1.1 高校扩张带来的问题

1)学生素质参差不齐。高校扩大招生,其招生条件势必要放宽,因此学生的知识水平,理解能力与接受能力悬殊容易导致在统一教学的大环境中学生学习上的两极分化。

2)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不同。在扩大招生的影响下,学生地域差异加大,发达地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贫穷地区学生好,城市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农村学生好,家庭条件优越的学生的计算机基础要比家境贫困的学生好。这对一般高校统一教学造成一定困难。

1.2 社会需求不断变化带来的问题

1)教材内容更新速度跟不上[2]。教学内容只有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学生学到的知识才能在社会得到应用。实际上,社会对高校人才掌握计算机水平的要求不断增加,且计算机技术也随社会发展日益更新,而学生所使用的计算机教材中许多内容的更新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速度,课本内容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学习计算机知识的需要。学生在课堂中学到的内容可能不是现实中最实用的知识。

2)学校所教与企业所需匹配度低。高校最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我们的教学始终应该围绕社会的需求来进行,但是,目前国内高校和企业之间缺乏沟通,很多企业抱怨高校毕业生动手能力太差,专业知识的学习不够深入,甚至怀疑高校教师的实际动手能力[2]。

1.3 学校本身办学定位带来的问题

学校本身有许多管理主张和具体措施,但缺乏清晰的脉络,前后不一致,自相矛盾,政策多变。或盲从西方国家教学模式和办学理念,或跟风于某些重点高校教学体系,或一味以国家计算机考试过关率为教学质量高低的依据。

1.4 教学体系的问题

教学模式上以教师为主体,基本采用以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实践过少。对于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很多高校在计算机学习环境的搭建上相当不足,将有趣的实验课变成了乏味的理论课,从而使学生感觉所学知识是无用的,因而产生厌学情绪。

教学内容上更新太慢,很多内容在当前的社会中基本不再使用,却依然要求学生掌握,而当前社会中常用的内容,在教学过程中反而没有任何体现。

考核方式上,一部分高校把计算机等级考试成绩和非计算机专业的毕业学位证紧密联系在一起,忽略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一味追求考试合格,学无所用。

1.5 教师知识体系更新的问题

一方面,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师大都是计算机专业学科毕业,他们的专业知识基本上隶属于计算机专业,大部分人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特色知之甚少。因此基础课程教育很难和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密切联系到一起。另一方面,部分担任基础课程的教师在教学方法因循守旧,或过于传统,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1.6 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现状

本校一直以来是以应用型高科技人才培养为目标,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非常重视,一方面不断强调计算机等级考试过

级率,另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必须的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因此近几年来,本校致力于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对本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问题进行了多方探索与实践研究,如2007年编写了适合本校文科学生学习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材,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改立项也得到学校大力支持。

2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改总体趋势

由于各种原因,造成了计算机基础教学出现了很多问题。面对问题的出现,改革势在必行。因此各种教育教学组织机构以各种交流会、研讨会的形式探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教育部计算机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也就在新形势下如何进一步加强计算机基础教学提出了指导性的意见。

1)分层次教学。开设合理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以适应不同计算机水平的学生更好地学习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在第一学年上半学期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第一学年下半学期开设一门计算机应用软件课程,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应用软件,以后各学期中,可以开设计算机专业的选修课程,选修课程可以是第一学年程序设计课程的提高应用篇[2]。

2)加强与企业间的交流[2]。高校最终是为社会输送人才的,只有不断加强与企业的交流合作,才能培养出符合不断发展的社会所需要的高级人才。

3)学校应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明确定位,明确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总体目标。

4)建立以实践为导向、自学为主、讲授为辅的教学模式。计算机课程重在动手操作,“纸上谈兵”已完全偏离现代社会对计算机知识的学习。对于该课程的学习,主体为学生,但也需要教师给予适当的提点。

5)建立全面的考核方式。为了能更好的评价学生、肯定学生,可以采用期末上机考核和平时评价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期末的上机考核是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平时的评价是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两者有机结合就能比较全面的评价一个学生[2]。

6)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自身知识水平。计算机基础在内容上应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新形势,从人才培养目标出发,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把体现计算机发展、具有时代特征的内容反映到课程体系中来,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新知识和新技术,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教师除了要提高自己的专业知识,还需要在分层次教学中划定自己的非计算机专业方向,了解自己所带学生的专业特长,在应用程序设计以及后期的计算机提高课程中能够结合各专业的特色进行讲解,引导学生把所学到的技能很好地应用到自己的专业领域中。

3 文科计算机基础教改建议

广大从事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除了要在确立培养目标、建立课程体系及考核方式等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研究外,更重要的是要注重教学方法的改进。以此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信心及学习兴趣,从而达到师生共同在教学上的满足感。

笔者从事的是文科学生的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通过与其他教师共同研究,并通过切实教学实验及实践后,拟对我校文科学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提出以下改革意见:

3.1 明确教学目标

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所开设,旨在使学生掌握计算机技能,利用计算机分析、解决问题,为将来能利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即通过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学到可以解决当前学习问题及能应用到将来工作中的实用的计算机知识。

3.2 创建一体化的教学环境

目前,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分为理论课和实验课。理论课在多媒体教室,整个课堂基础上是老师利用投影仪讲授或演示,学生听讲;实验课一般在40人以上,可通过“e-learning Class”教学软件对学生进行管理,实验用的计算机老旧机器过多。此种教学环境给教师与学生带来很大的负担:首先,理论课上只有老师在讲解或演示,对于一个需要学生自己动手的操作被老师熟练地操作而过,得到锻炼的一直是老师,而不是学生,即在理论课上,学生很少能参与进以实践为导向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来;其次,虽然每周两节理论课两节实验课,但理论课与实验课相隔时间较长,即使理论课上着重强调,经过一段时间后,实验课上学生依然不知所措,因为毕竟理论课上不是学生自己动手实践的,此时教师不得不再一次演示,然后学生实践后才得以掌握;最后,一堂实验课上学生有40至70人,但指导教师只有一人,很多学生得不到指导的机会,或得不到教师有效关注。

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从早期的单纯“黑板+粉笔”发展到后来的“计算机+大屏幕”,我校使用的计算机与大屏幕互斥地存在,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质量是有一定不利影响的。相信在计算机与大屏幕共存的环境中进行教学,对教学质量的提升将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此,教师利用投影仪进行演示完后,学生可以即时进行举一反三的练习,通过即讲即练的方式,让学生通过实践以快速牢固地掌握计算机操作技能。

目前,很多高校已经开始网络化的辅助教学环境。“网络化教学平台”提供一种符合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特点的动态教科书,以方便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求。实现计算机基础课程网络教学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通过网络可以查阅到大量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信息,并且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这能促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活跃,对计算机基础知识产生一种主动学习的心态,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此同时还可以平衡学生入学时的计算机基础的起点差异,为学生的积极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创建一个计算机与大屏幕共存的主教学环境后,再搭建网络化的辅助教学平台,可为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提供可靠保证。

教学环境的改革是一个较为漫长的过程,在有限的教学环境下,要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质量,更有赖于教学方法的改进。

3.3 建立相辅相成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

好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提升教师的个人魅力,还可以增强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给文科学生上课时,如果用给计算机专业的学生上课的方法或用给理科学生上课的方法来教,笔者通过在其所教的一堂讲解较为专业的理论上进行调查,发现该堂课至少1/5的学生打瞌睡,约2/5的学生在做与上课无关的事,剩下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是强迫自己听课。如此理论课,即使教师专业知识多丰富,但教学方法欠佳,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状态听课,最终在实验课上,至少又会有3/5的学生处于非实验而游戏娱乐的状态。从而导致理论课与实验课的教学效果直线下降。

笔者通过与学生交流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发现,文科学生的抽象理解能力较弱,但对实物的想象力却丰富,而在我校当前已然的计算机基础课教学环境下,采用以案例驱动的方法上理论课,再以任务驱动的方法进行实验要求,两种方法相辅相成,紧密结合,最后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也得到学生一致好评。

例如,在理论课上,为中文系学生讲解word的应用时,以学生常见的学校的宣传海报来举例,先展示完整的海报给学生看,海报中既有不同字体的文字,又有段落分栏要求,还有图形表格设计。以实物比照,演示word的各种操作,让学生看到word在生活中实际应用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在实验课上,考虑到学生的理解及掌握能力有差异,可以设计三种类型的实验题:第一种为基础题一道,每个学生都要完成。如为某个小餐馆制作一份菜单,并给出菜单的图片样式;第二种能力题多道,设计多道在国家计算机一级考试中历年真题,每个学生至少要完成一题;第三种设计题,为理论课实例的“姐妹题”,如设计元旦演出海报、学校招生宣传海报等,并提供参考效果图及一定的素材,学生可两人一组完成,最终效果图可与参考效果不同,对于完成了的作品,放在理论课上学生共同点评。

这种案例驱动理论课,任务驱动实验课的教学方法既使学生有学到的满足感,又为学生能顺利通过计算机等级考试打下坚实基础,可谓一举两得。

3.4 开设符合社会需求的计算机基础课程

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白皮书”的意见,至少应开设两个学期。我校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改项目实施以后,课程设置也在作相应调整,在我校已然的教学环境条件下,为适应社会化需求,将先前的大一上期统一上计算机基础,下期统一上Access数据库改为两个学期当中开设三门计算机基础课:如计算机基础(第一学期)、Office软件的高级应用(第一、二学期选修)、Access数据库应用(第二学期选修)以适应学生自身学习需求。

3.5 不断提升教师要自身教学及专业水平

教学改革是不断探索的过程,在教改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有了更多交流,通过交流及时了解教学效果,此外,学校还定期向学生发放教学调查问题、组织开展座谈交流,以此反馈教学意见,为教师改进教学方式方法提供参考。固步自封是教学一大禁忌,不利于教学进步,因此,我校每年都会参加有关的计算机基础教育研讨会,跟与会的其它高校进行交流,并及时将交流心得向我系的所有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老师通报。担任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师一般都是计算机专业毕业,在案例教学的驱动下,教师对案例的研究还要进一点考虑文科各专业的专业特色,如何研究将案例与专业想结合,更考验教师的专业水平。

3.6 编写与时俱进的理论教材,增强实验教学的可探索性

计算机教材应以系统性、先进性、创新性、实用性为指导思想,以精心布局、精选实例、精炼文笔为原则来编写,编写的内容应既有传统的又有现代的,理论与实用共存,深度与广度恰当,既要能开阔学生视野,又要跟得上当前新技术的步伐,只有这样的教材才能为夯实计算机基础提供有力支持。实验教材应以理论教材的案例为原型,少一些验证性的,多一些探索性或设计性的实验,真正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

4 结论

社会对大学一计算机应用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这使得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道路不断延长,因此在不断改革所取得的成果,将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计算机基础改革最先要明确的就是以社会需求为参考确定教学目标;改革的一个重要条件是实验环境,但环境改革有赖于学校的发展及师资力量,因此环境的改革需要较长的沉淀过程;在环境劣势下想要取得一定改革成果,便有赖于教学手段和方法的改进,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及学习动力;此外,不断提升教师素质,更新教材内容,加强探索性实验更是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进行改革的重要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培养复合型创新人才的基础性教育,也是培养学生能利用计算机解决学生及工作上问题的能力教育。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应以学生能学以致用为首要目标,大胆改革和创新,并不断提高自身素质,多与学生沟通交流,与其他教师交流经验,更新教学方法,最终促进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事业更加稳健地发展。

摘要:国内在计算机基础的教育上长期处于摸索的过程,为提高学生计算机素质,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能力,以适应信息社会对大学生计算机技能的要求,该文研究并分析了各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原因及取得的成果,并在此基础上以本校为例提出了对文科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几点建议。建议指出,在不能完全改进教学环境的条件下,教师积极改进教学方法及手段等可促进学生学习,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案例驱动,任务驱动

参考文献

[1]赵致琢.公共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新构想[J].学术问题研究:综合版,2006(2):17.

[2]赵新辉,郭瑞.谈新时期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J].教育与职业,2009,3(9):139-140.

[3]赵骥,王杰,杨凯,张媛媛.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J].计算机教育,2010(13):47.

[4]龚沛曾.大学生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的改革和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08(6):17.

[5]任剑.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的教学问题及对策分析[J].长沙大学学报,2008(5):107-109.

[6]李海颖.关于构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新模式的探讨[J].教育与职业,2008,4(11):81-82.

高职文科专业实训教学的改革 篇9

一、实训教学目标:从单一转向模块化

实训教学目标是实训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是教师组织实训教学、设计方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的依据。在文科专业实训教学中,目前的目标设定都比较单一,主要是针对学生某一方面能力的提升。从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角度,高职文科专业实训教学的目标应该从单一转向模块化。以我任教的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婴幼儿营养与喂哺》课程实训教学为例,在《读懂营养标签》实训项目中,我的实训教学目标不仅包括教会学生读懂婴幼儿食品的营养标签,而且通过让学生比较不同的营养标签,提升他们比较分析的能力。最后,我还强调让学生通过营养标签宣传相关产品,提升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总之,实训教学目标应多元,并构建模块化目标,而不应只追求一种技能目标。

二、实训教学内容:从技能转向综合能力

实训教学内容是专业实训教学的核心。高职文科类专业主要对接的是第三产业,尤其是服务业。因此,高职文科类人才就不仅仅需要掌握本专业的知识,还需要进行包括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在内的广识教育。文科专业的学习内容主要是养成性的综合素养,职业能力侧重于对综合性、动态性、情感性等素质的要求,即使有具体技能方面的要求,也只是从属于以上能力的基础要求,并且可分解性不强。由于其职业能力的综合性和联系的紧密性,使得能力分解在很多课程中难以实现。然而现实情况却是,文科专业的实训内容大多集中在操作性强、易于分解的基础技能训练上。如上所述,这些技能只是真正核心能力的从属,虽然必须具备,但并非核心所在。因此,在文科专业实训教学中,除技能训练外,教师更应关注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在《婴幼儿营养与喂哺》课程的实训项目“母乳喂养”中,我不仅关注学生对母乳喂养技巧和方法的掌握,还关注他们对这一问题研究能力的提升。在研究能力提升的主题下,我让他们观看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拍摄的相关视频《母爱10平方之“母乳喂养,自然之爱”》,观看视频后,让他们讨论这一视频反映的相关问题,并让他们设计相关调查问卷,调查母乳喂养现状。在这样的实训项目中,学生不仅学到了相关技能,还提升了自己的问题分析能力和研究能力,可谓得到了多方面的发展。总之,高职文科专业实训教学要冲破文科专业课程与职业技能难以工序化的瓶颈,就需要探索应用文科课程的教学与实训模式,通过架构有别于理工类专业的课程模式,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

三、实训教学评价:从重结果转向重过程

文科课程改革 篇10

关键词 新课标; 高中; 文科; 数学教学

1 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树立学好数学的信心

首先在文理刚分科时就应该鼓励学生,让学生明白,只要肯努力,哪怕以前(包括初中)基础较差,也一样可以把数学学好,至少会有比较大的进步。关键是要端正态度、持之以恒、坚持不懈,克服畏难情绪,踏踏实实地跟着老师的思路走,勤思考、多动脑,认真理解老师所讲知识点的来龙去脉,保质保量地完成作业,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其次,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注重课堂气氛,努力创设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揭示出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语言要形象生动,注重轻重缓急,尽量让枯燥的数学变得生动、有趣。再次,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并不仅仅只是为了高考,更是为了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领悟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提高自身数学素养,使自己成为新时代的综合型人才。

2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浅”人“深”出,培养学生的数学思想

鉴于文科数学的特点,教师在教学中的教学难度要适中,不宜太简单也不宜太难,而应以文科中等生为主体,同时兼顾后进生和优生。高考文科数学遵循“考查基础知识的同时,注重考查能力”的原则,考查中学数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基本思想和方法,在考查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注重对数学思想和方法以及数学能力的考查。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起点要低,要“浅入”,尽量照顾到每一位同学。要注意三个“慢”:讲课开始要慢,注意前后知识的衔接,有意地启发学生回答基础性旧知识;新知引人要慢,注意新知识的产生过程,比如在讲双曲线时,可以先复习椭圆的相关知识和结论,利用方法的迁移,类比椭圆来学习双曲线,即可复习椭圆,又可让学生尽快熟悉双曲线,还可通过类比,找到椭圆双曲线的相同结论和类似性质;语言节奏要慢,吐字要清晰,注意语言的准确性和思维的严密性,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在讲解基础知识的同时,应注意贯穿常规的数学思想方法,正确把握概念的内涵、关键词句,在重点难点之处注意停顿,以便在解题中能准确无误地应用。同时,在讲解完每一种题型后,要及时帮学生进行知识方法的总结和梳理,通过学生适量的练习,来加强学生对知识方法的理解,推动学生数学思维的发展,学会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3 注重课堂教学中的“细”,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习惯

由于文科生的数学学习能力较差,教师在教学要注意“细致教学”。首先,讲解知识点要细,该讲的一定要讲到位,要落到实处;其次,板书要细,讲解例题时,教师不能只一味地只讲思路,纸上谈兵,而要注意板书解答过程,采取实战演习,一步一步书写表达到位,表述要清楚,因为什么,所以什么,由什么可以推出什么,书写要规范,详略要得当,给学生起到一个模范作用;课堂上要讲练结合,在练习中让学生的思维真正地动起来;对一些练习,可以让部分学生上讲台进行板演,这是学生最好的学习实践活动,也是教师获得学生学习情况反馈的有效途径。针对学习中暴露出的问题要及时指出,使学生从反面吸取教训,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开拓思维。

4 注重对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学会题后反思

学习数学当然需要解题,但题要适量,不要以为做很多很多题就能学好数学,数学题在精而不在多,要争取每做一个题后都有所收获。解题是运用知识点、强化数学思想方法、提高思维能力的重要手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教育学生学会解题。首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是对题目进行分析、综合、寻求解题思路和方法的过程。要学会“执果索因”:要求什么或证明什么,要求证它需要些什么条件,这些条件与题目的已知条件的联系是什么,题目中是否有隐含的条件,找到未知和已知之间的逻辑联系,确定解题思路。其次,解答过程中要注意语言叙述的规范,步骤清楚、正确、完整、详略得当。在涉及运算时,要仔细、认真,考虑问题要完整。再次,要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本题的条件到结论是如何过渡的,题目涉及哪些知识点,题目中的每一个条件是如何运用的,解答过程中运用到了什么数学思想方法,以前是否也有类似的运用,今后再遇到类似的题我是否能做起,我可能会在哪一步上出问题等等,这是平时做题中最重要的一环,通过解题后的反思,可使学生开拓思路,从较高层面上对数学知识进行抽象和概括,提高解题能力。

5 注重强化学生的动手能力,提高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文科数学教学切忌教师“满堂灌,一切包办”,时刻牢记“听懂笋会做,会做尹做对”。很多文科学生都有感触,拿到一个题后,看题目很简单,很常规,解题的思路也清晰明确,可当真正动笔解答的时候却发现困难重重,或是看错题目条件,或是记错公式,或是运算出错,或是考虑不完整。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多注意让学生多动手,对重要知识要常复习、常演练。同时教师可要求学生将平时作业、试卷中的一些典型错误摘抄下来,让学生反复练习错题,时刻提醒自己哪些错误是可以避免的,以避免类似错误的再犯,提高自己的数学解题能力和解题的准确性。

总之,新课标下的文科数学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培养文科生的数学学习与理解能力、应用能力、探索能力和创造能力,从心理、知识、方法、技能等多方面对文科学生加以指导和帮助,培养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他们的数学素养。

参考文献

[1] 刘永芳.浅谈高中数学学习方法[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1(04).

[2] 陈苑.高中数学学习方法探究[J].才智,2010(28).

[3] 贾文霞.浅谈高中数学反思能力的培养[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0(02).

[4] 刘高锋.新课改下高中数学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策略[J].新课程(教研),2011(04).

[5] 陈灯煌.浅析高中数学新课程改革中教学的变革[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1(19).

文科课程改革 篇11

关键词: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方法,类比法

随着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和信息时代的到来, 以及计算机的应用和普及, 人文领域中许多研究对象的数量化趋势越发加强, 人们越来越意识到想成为有较高文化素质的现代人应当具备较高的数学素质[1]。因此, 数学教育对文科大学生来讲是必不可少的,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已在大学文科专业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这门课程, 这对于提高文科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成为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文科人才具有重要意义。但是, 目前高校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教学还存在一定的问题, 如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学习积极性不高,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应用,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陈旧等, 这些问题直接影响着学生能力的培养, 需要教师不断改进教学改革和探索。

1 开设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必要性

数学的思想和方法对社会科学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它已不再仅仅是一个辅助性工具, 而成为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学好数学对个人未来的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 目前对于人才的需求更趋向于综合性和复合型人才, 正是为了满足快速发展的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要, 提高大学生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文化素养, 特别是数学素质, 高等学校开设了大学文科数学课程。从纷繁复杂的事物中找出一般规律和一般方法, 并将之创造性地用于各种具体问题的解决, 这是时代对人才的要求, 也正是数学培养的目标[2]。

2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

2.1 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对数学认识不够、学习积极性不高

数学的主要特点是其概念的抽象性、逻辑的严密性和推理的精确性, 而恰恰是这些特点令文科生望而却步。大多数文科生数学基础差, 对数学的学习具有恐惧心理, 心理上排斥学习数学, 没有学习的热情, 这是开展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实践中学生的普遍状态。另一方面, 学生对数学的认识不够, 认为数学就是计算、证明, 和自己所学的专业根本没什么联系, 不明白为什么要学习数学,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积极性不高。

2.2 教学内容过于抽象、脱离实际应用

大学文科数学课程的内容涵盖了高等数学、线性代数、概率论三大块的内容, 整个教学内容知识含量大, 但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学习这三门课的主要内容、知识点、计算方法具有一定难度, 所以整个教学过程中主要内容都是抽象的数学理论、方法, 对应用的介绍偏少, 甚至没有, 导致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

2.3 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单一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以老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 而数学教师又习惯于严密的逻辑论证、推导, 而对直观和直觉的把握不够。教学手段多是以板书为主, 有的以多媒体辅助教学, 但也只是演示定义、定理的内容, 授课内容不够生动和形象, 很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样教学的结果就是容易造成课堂只是老师讲, 没有和学生的互动, 学生没有学习的积极性。

3 改进教学的几点体会

3.1 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以培养数学思想方法为目标

对大学文科数学教学内容的选择应该充分考虑文科教育的学科特点以及广大学生对数学的实际要求, 文科数学的主题是讲授重要的数学理论方法, 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数学思想为目标。选择合适的教材对教学内容的选择起着决定性作用, 教材内容要详实, 这样教师对知识可以有选择性的讲, 其余的内容如果学生感兴趣可以课后自学, 作为教学内容的补充。由于教学对象是文科生, 所以对于抽象的概念、证明不做过高的要求, 应当使他们通过学习大学数学获得正确的数学思想方法, 锻炼思维, 考虑问题时能更严密、更有逻辑性,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淡化运算技巧的讲授, 要有意识地对学生实行启发式教学, 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培养[3]。

3.2 将数学文化融入教学, 实现科学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相结合

数学文化狭义的理解是指数学的思想、精神、方法、观点、语言以及它们的形成和发展;广义的解释除上述内容以外, 还包括数学史、数学美、数学教育、数学与人文的交叉以及数学与各种文化的关系[4]。数学文化具有自己独特的数学思想方法体系, 数学语言体系和数学发展的动力体系等, 将数学文化融入到大学数学的教学过程, 可以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 提高数学素养, 培养创新精神。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可以介绍与所学内容相关的数学史以及有关数学家的生平与创造性思维的过程, 可以将一些难理解的数学语言翻译成通俗易懂的语言让学生明白, 这样可以增加知识的趣味性, 实现科学性与通俗性、趣味性相结合, 最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3 教学方法多样化, 有效改进教学效果

文科学生数学基础差, 对抽象的数学概念、方法很难接受, 所以单一的教学方法, 也就是课堂上老师讲解知识点、学生记笔记、课后做作业已经不能达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教学过程中必须要采取多种教学方法, 比如在介绍基本概念和重要定理时可以采用讲授式教学法, 在介绍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就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等方法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 主动学习。另外, 值得一提的是类比法在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中对改进教学效果十分有效。类比法, 实质上就是根据两个对象之间的相似, 把信息从一个对象转移到另一个对象的方法。大学数学中的很多难理解的概念、方法都可以用类比法去解释, 比如数学归纳法的使用可以类比为多米诺骨牌, 方阵的逆矩阵可以和倒数类比等等。类比法不但是探索问题, 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结果的一种思维方法, 而且非常有效的一种教学方法, 对文科学生的数学教育中应特别注重和珍视这种方法[5]。

3.4 改善教学手段, 鼓励学生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中如果教学手段单一, 把数学教学作为纯理论的研究, 就会缺乏生动性, 而且容易拘泥于数学技巧, 忽略了文科生的特点。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 可以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将传统的教学手段与现代教学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 充分发挥各自的教学功能,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课件的内容不能局限于机械的展示定义、定理, 应该利用计算机的各种功能对高度抽象的概念和定理给出动态的几何解释, 从而使课堂教学更加直观生动。另外, 鼓励学生尝试应用一些数学软件 (如Matlab) 去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尝试着进行数学建模的一些锻炼, 使学生感受到用数学解决问题的快乐, 学以致用。

4 结语

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加强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任务, 它要求教师既要有扎实的数学理论功底, 还要有良好的数学文化修养, 同时要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 按照文科学生专业的特点, 认真探索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新思路和新方法, 才能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 最终达到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参考文献

[1]顾沛, 戴瑛.人文学科类数学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体系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大学数学, 2004 (2) :10-16.

[2]刘思东.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的探讨[J].科技创新导报, 2009 (4) :134.

[3]孟鑫.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改革探索[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2011 (1) :93-94.

[4]张明.浅谈数学文化在文科大学数学教学中的渗透[J].科技信息, 2012 (34) :66.

上一篇:图书馆无形资产下一篇:周围神经毒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