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科生(共12篇)
大学文科生 篇1
合并型大学是上世纪90年代兴起的一股潮流, 几所大学合并后, 大而全的运作模式, 有利于提高学校的办学效率, 增强学校的办学实力。然而, 大学合并后所带来的一系列的问题也是不容忽视的, 例如就业问题。大学生就业难早已成为了不争的热点话题, 尤其在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大学里文科生的就业更是难上加难。
一、现象概述
1、校内就业招聘会:冰火两重天
目前, 各大院校举办的校内招聘会以其成本低、针对性强、签约率和就业层次高的特点已逐渐成为毕业生就业的主渠道。勿庸置疑, 在学校就业部门组织的专场招聘会上, 本校毕业生拥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但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大学的文科毕业生却在校内招聘会上常常成为看客, 校内招聘会由此也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场面。一方面是, 理工科毕业生就业形势大好, 校园宣讲会一场接一场, 在毕业那一年的上学期基本上所有的学生签了就业协议, 少数没签的也是一些考研的同学;另一方面是, 文科生需求不多, 直接到学校来要人的单位甚少, 即使有些综合类的招聘会, 一个学院几百个毕业生也只签两三个, 就业困难重重。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到校开专场招聘会的单位主要是针对该校的特色专业, 以及一些实力较强的通用理工类专业毕业生进行招聘的, 这样子文科毕业生失去了校内就业这一重要的就业途径。
2、文科生考研录取率低
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大学的文科生面临着比本校理工科学生更为严峻的就业形势, 考研无疑成为他们回避就业压力的途径之一, 但调查显示, 笔者所在的院校绝大多数理工类专业本科生上研率都在25%以上, 而大多数文科类专业的上研率仅为8%左右。如此低的上研率使大量的文科毕业生沉淀下来, 不得不加入到就业大军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加剧了文科生的就业难。
3、就业渠道不畅通
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大学尤其是行业性较强的院校都有其固定的毕业生就业市场, 其主要的社会联系和社会资源大都与自己的理工科学科有关, 这些都为理工类专业学生的就业撑开了一张大网, 每届毕业生都会顺着原有的网络走向各个工作岗位。而文科专业却缺乏与用人单位长期稳固的联系, 就业网难以形成, 使得大多文科毕业生不得不迈出校门, 到签约率不高的人才市场去搏击, 无形中也增加了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就业难度。
4、文科毕业生缺乏自信
置身于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大学中的文科生, 相当部分同学把自身定位为“二等公民”, 在校园内总觉得低人一等, 有的甚至羞于谈起自己所学的专业。在求职过程中, 他们一旦被用人单位拒绝, 常常将其归结为理工科院校的文科专业所致, 此类心态使很多文科毕业生对就业丧失信心, 怕遭遇失败, 从而不敢走出校园参与就业竞争。
二、原因分析
1、学生方面
(1) 综合素质上不符合用人单位的要求。
不少文科毕业生“心比天高”, 但综合能力又满足不了用人单位的要求。近年来, 应聘学生普遍反映, 用人单位的录用要求已经逐年提高, 仅具有单一技能的人才已经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越来越多的工作岗位提出了综合能力强、可塑性高、文理兼顾的复合型人才的用人要求。尽管许多文科专业大学生为了迎合用人单位的所谓“二合一”、“三合一”等复合型人才的要求, 在就学期间就考取了诸多职业资格证书, 如计算机等级证、外语水平证、网页设计师证、注册会计师证、人力资源管理师证、汽车驾驶证等等, 但是, 由于这些证书存在着不同程度的“水分”, 因此, 很难真正引起用人单位的兴趣。
此外, 文科专业大学生普遍存在的眼高手低的共性缺陷也极大地影响了他们的就业率。例如, 很少会有企业将学工商企业管理的学生直接安排到企业管理层, 而是要求他们从基层做起。但是, 有相当数量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却不屑如此。这也是造成近年来工商企业管理专业的学生签约率较低的重要原因。
(2) 就业观念没有及时转变。
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的择业观产生了偏差, 认为“十年寒窗”的结果就是要到大城市找一份比较“体面”的工作, 而到基层农村、西部就业根本就不在考虑的范围之内, 这也形成了以下两个局面:一方面, 追求安逸舒适的工, 不愿去老少边穷地区、基层单位、中西部地区等等作环境。另一方面, 过分看中单位的医疗、养老保障制度等。同时, 就业期望值偏高。这导致很多大学生眼高手低, 对许多单位是“高不成, 低不就”, 从而失去了不少就业机会。
2、学校方面
(1) 学校运作模式对就业的影响。很多高校的求大求全的运作模式也极大地增加了就业压力, 众多专业性学院在政府的“外在压力”和提升学校级别的“内在动力”的共同作用下, 纷纷通过合校等途径向综合型大学的方向发展, 其代价就是逐渐失去了自己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特色, 尤其是在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型大学里, 文科生的知名度不高就会致使文科生就业渠道难以畅通。一方面, 文科类学科相对来说实力弱, 毕业生还未在相关领域站稳脚跟, 用人单位对这些专业毕业生的质量持怀疑态度, 一般不肯轻易接纳。另一方面, 学校在对外宣传时也是重点突出其品牌专业及强势学科, 而对文科类学科要么避而不谈, 要么一带而过, 这使得用人单位对该校的文科院系缺乏了解甚至闻所未闻, 这也影响了文科生就业渠道的畅通, 进而带来一系列就业难的问题。
(2) 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类学科硕士点较少或者质量不高影响了文科毕业生的上研率。以理工科为主的院校文科专业硕士点数量相对本校的理工类专业要少得多, 甚至有的文科专业根本就没有硕士点。与理工科学生相比, 一方面在数量上少, 由于理工类专业的硕士点众多, 从而使理工类学生更容易考上自己学校的研究生, 而文科生要么去挤仅有的几个名额, 要么去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考外校的研究生;另一方面, 在考研质量上低, 本校仅有的文科硕士点也都存在着刚刚建立, 培养学生的质量不高, 很多学生不愿考本校的, 而去报考知名度高且竞争更激励的外院校, 这都影响了理工科院校文科生的上研率。
(3) 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型大学中文科院系的弱势地位影响了毕业生的自信。以理工科为主的综合型大学文科专业与本校实力雄厚的理工科专业相比, 在师资力量、学科建设以及教学条件等方面都远远落后, 再加上文科人才培养基本上还是沿袭原有的模式, 部分文科专业和课程设置与市场需求脱节, 不能适应市场发展的需要, “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重智育轻德育”倾向比较严重, 因此培养的文科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并无优势可言, 这都使得处于“弱势群体”的文科生缺乏信心, 丧失走出校园与其他高校毕业生竞争的勇气。
3、社会原因
从社会角度来说, 首要原因是社会对文科毕业生总体需求不足, “僧多粥少”;一方面, 有些文科类工作岗位技术切入点较高, 文科生很少有机会进入;其次, 由于女性大学生的生理特征限制, 致使女性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往往深受歧视, 而在人文社会科学类专业, 女生占了绝大多数, 致使就业难的问题更加凸显;再次, 社会对部分文科专业尤其是政治、历史、哲学等专业认识不到位;最后,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还不够健全, 尤其是各种社会保障制度不够健全致使很多毕业生将眼光盯在了“收入较好, 退休有保障”的机关事业单位, 也缩小了大学生就业的范围和市场。劳动力市场的不规范, 致使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大学生求职心切的心理, 诈骗这些还未跨出校门的大学生, 对部分大学生造成了一些身心的伤害, 因此对于劳动力市场需要加强监管和整顿, 给大学生就业创造一个良好的就业环境。
三、解决对策
1、学生方面
(1) 端正择业心态, 确定合适的择业角色。文科生在就业市场上不如理工科学生“走俏”, 部分学生出现自卑和焦虑心理, 对自己能否找到合适的工作缺乏信心, 片面夸大了文理科的差距, 忽略了文科本身的专业优势和个人的特长;文科生特别是一些管理类学生存在一定的功利心理, 认为学管理就要从事社会地位高、体面、管理类型的工作, 容易出现“眼高手低”的状况, 勇于下基层和支援西部开发还是少数;受传统文化影响而产生求安心理, 从职业的稳定性出发而选择机关单位、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单位, 出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 自己把就业渠道堵死了, 对于自主创业避而远之;少部分学生出现怕吃苦心理, 一味追求舒适、清闲的工作, 不敢直面竞争。从而丧失可能的就业机会。文科生要争取到更多的就业机会, 就需要正视存在的心理误区, 积极进行自我调试, 保持健康的择业心态, 树立合理的择业目标。
(2) 发挥文科专业优势, 把握市场的需求, 改善自身知识结构, 提高综合素质, 向复合型人才发展。发挥文科相对理工科的专业优势, 例如拥有扎实的文字功底等等, 守住对文科专业对口优势阵地, 同时提高综合素质, 主动出击, 挖掘具有发展潜力的“职业空间”, 开拓其他就业领域。比起理工科生来说, 文科生虽然缺少技术优势, 但不乏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表达能力强等优点, 文科毕业生可以发挥优势, 主动寻找与自己性格特征和兴趣爱好相符的方向就业。同时, 现代社会复合型人才倍受青睐, 文科生在校期间要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 培养市场意识, 改善知识结构, 利用课余时间多修一些其他类专业课程, 拓宽自己的知识架构, 同时要注重社会实践, 掌握一些顺应社会发展要求的知识技能, 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也有助于突破文科生的就业瓶颈, 拓宽就业空间。
(3) 发挥特长, 打造个人品牌策略。在发挥文科生专业特长的基础上, 努力培养自己的“差异化竞争能力”, 树立个人品牌意识, 培养自己的兴趣和爱好, 例如书法、写作、歌唱、摄影等文艺特长, 体育特长等, 用差异化特征为自己在应聘时赢得更多筹码。在众多竞争对手中, 脱颖而出, 以个人特色取胜。对于尚未面临就业的在校生, 更应该尽早树立个人品牌意识, 针对自己今后打算进入发展的职业领域, 培养该领域所需的相应专业特长和专业素质, 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的基础。
(4) 打破传统思维, 淡化专业概念, 开拓就业领域。文科类毕业生不要只把目光投向教师、政府公务员、管理人员等岗位上, 要逐步淡化专业概念, 挖掘自身的潜力, 可以涉足其他理工类毕业生的“领地”。例如, 有些文科学生在网站制作、计算机软件开发方面有兴趣并且在校期间就有意识的自学提高, 甚至达到专业人员的技术水准, 就业渠道自然就会得到拓宽。还有些文科学生可以利用自身的商业意识和家庭、社会等环境的优势, 自主创业, 以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的体现。
(5) 加强学生创业能力的教育,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 激活学生的就业潜力。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也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业教育是世界高等教育大会提出的新的理念。大学毕业生要从就业走向创业学生个体在思想观念上做出调整、改变保守和依赖思想, 树立自救意识和使命意识, 通过创业位、职务、地区等可能给自己带来不利的因素。
2、学校方面
(1) 转变教育理念, 改革文科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院校而言, 不应完全照搬文科院校传统的培养模式, 而应充分利用自身优势, 将文科教育与科技教育相结合, 培养“文理结合, 中西融汇”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如清华大学中文系要求学生打好人文社会科学、科学技术和外语三大基础, 湖北大学实行“两结合, 双导制”的文科人才培养模式等。这些都是培养新型文科人才的有益尝试, 对文科专业学生的就业无疑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
(2) 抓好两个市场, 实现文科生多渠道就业。
挖掘校内就业市场: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院校校内招聘会尽管主要是针对理工类学生的招聘会, 但并非对文科类毕业生无需求, 关键是如何让用人单位将对文科生的需求指标投到本校。实现这一目的需两步走:第一步是实行就业“捆绑推介”, 即学校与部分重点单位达成共识, 优先向其提供急需专业的优秀理工类毕业生, 同时该单位在需要文科专业人才时也应优先录用本校学生;第二步是借助于发挥理工科院校办文科的优势, 将文科生培养成厚基础、宽专业、灵活专业方向的符合市场需求规律的新型复合型人才, 变单位从一开始的被动接收到后来的主动需要。
大力开拓校外就业市场:以理工科为主的合并型院校校内就业市场对文科生的吸纳是有限的, 这就要求就业工作部门在组织经营好校内就业市场的同时, 应将目光转向广阔的校外就业市场。 (1) 细分市场, 有效引导。校外就业市场可细分为各地人才市场, 其它院校校内市场, 公务员就业市场, 网上就业市场, 以及出国、考研、创业等。学校就业工作部门要对这些市场给予充分重视, 加大信息搜集力度, 用校外就业市场来弥补校内市场对文科生需求的不足。 (2) 解放思想, 主动出击。学校以及文科院系从事就业工作的同志不应囿于学校所在行业的圈子, 而应走出去, 重点走访对文科类学生存在较大需求潜力的单位和地区, 逐步建立起能大量吸纳文科生的就业基地。 (3) 启动全员工程, 拓宽就业渠道。启动包括教师、学生、校友、家长在内的全员工程, 实现从学校包打市场到全员的身体力行。
3、社会方面
社会走出文科专业歧视误区, 实现用人单位和毕业生的双赢战略。目前我国很多用人单位存在重技术轻人文的现象, 缺乏对人文科学人才的正确认识, 很多文科学生在就业时面临残酷的专业歧视。特别是很多以技术为主的企业, 片面重视技术开发人员的引进和培养, 认为靠技术力量能使企业盈利, 只要赢利就可以使企业获得长足发展, 却忽略了现代新型企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离不开企业内在人文精神的营造, 离不开企业核心凝聚力的提高, 而人文科学人才在当中恰恰可以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此外, 有些用人单位对部分文科专业认识上存在着不少偏见或误区, 特别是哲学等相对“冷门”的专业。其实文科生中不乏许多综合素质高的毕业生, 只是由于专业的原因被一些用人单位拒之门外。综观国际, 目前有许多高新企业领导已经充分认识到文科类人才对企业发展的重要作用, 例如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等的哲学、经济、管理等文科专业的学生就深受企业届的青睐。我国经济发展要跟国际接轨, 就应当正视文科人才的作用, 走出专业歧视的误区, 给文科人才提供展示才能的平台, 也是用人单位自身获取新动力的机会。
参考文献
[1]王国军.理工科院校文科生就业问题探析[J].现代企业教育, 2006, (5) .
[2]杜海林.文科毕业生就业问题探析[J].中国大学生就业, 2006, (18) .
[3]杨晖.大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分析及对策探讨[J].长沙师范专科学校, 2006, (3) .
[4]邓晓丹, 孟桂云.文科大学生的就业瓶颈与职业素质养成[J].现代教育科学, 2007, (5) .
大学文科生 篇2
北京物资学院简称“北物”,坐落于中国首都北京市,是一所以物流和流通为特色,以经济学科为基础,以管理学科为主干,经、管、理、工、文、法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公办普通高等院校。
南京财经大学
南京财经大学是一所以经济管理类学科为主,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工学、文学、理学等多学科支撑配套、协调发展的.江苏省属重点建设大学。
北京服装学院
北京服装学院是中国一所以服装命名,艺工为主,艺、工、经、管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的全日制普通高等学校,学校入选教育部第二批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高校,为全国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教育部创新创业工作典型经验高校、首批北京市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示范高校。
上海立信会计金融学院
大学文科数学教学探讨 篇3
【关键词】文科数学 兴趣 内容 方法 考核
数学对人文学科的作用、数学素质对文科人才的重要性,正逐渐被大多数人认可。而大学生的数学素质也正日益成为其整体素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为各文科专业开设大学文科数学课程已成为一个普遍现象。这对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培养学生的数学素质有着积极的作用。但是,在普通院校的文科数学教学中,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方面,如学生兴趣的培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选择,等等。
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相对较差,对数学有畏惧心理,部分人选择文科是为了避开数学。所以当看到文科数学课时,有强烈的抵触心理。如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教学实践中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让学生接受文科数学课,甚至对数学产生兴趣,是确保教学效果的前提。另外,随着一些高校开设文科数学课程,目前已出版了多种配套教材,这些教材的内容和深度各不相同。选择适合学生程度的教学内容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文科数学课程的开设时间不长,许多教师以教理工科数学的方法来教文科数学,教学方法的恰当性也直接影响教学效果。以下从培养学生兴趣、合理选择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培养学生兴趣
开设文科数学课程已经是一个大趋势,许多普通院校也开设了这门课。但是普通院校的学生,往往在高中时有文理偏科的情况,而文科学生往往数学较差,对数学有畏惧心理和抵触情绪。因此,在课程开始时,要尽量突出文科数学课的特点,让学生感受到其与普通数学课的区别,尤其是与高中数学教学中“划分题型、大量做题”模式的区别。文科数学应要求掌握最基本的数学知识,不应以“掌握工具”为目的,求解大量复杂题目。教师应在讲完基本知识后,只举最典型的例题进行说明,要在形式上让学生感到轻松活泼。另外,也要适当挑选少量有代表性的并且证明过程不烦琐的定理,讲解其推理过程,通过推理突出其中的逻辑关系,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对自己思维品质的提高有明显帮助。
另外,要让学生感到学习数学的信心。教师应选重要但不复杂的题目让学生尝试解答,在讲解时不仅讲求解过程,还要告知其在数学知识体系中的重要性,这样学生可以在求解正确时体会到成功的乐趣,而在求解错误或未求解出时也不会有太强的挫败感。
培养学生兴趣是保证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尤其是对普通院校的文科学生,培养其对数学的兴趣更是一个重要并且有相当难度的工作。做好了这个工作,文科数学的教学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开设文科数学课程的意义才能得到体现。
二、合理选择教学内容
文科数学课程的目的不是让文科学生掌握工具,而是让其拥有良好的数学素质,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面对实际问题,想到用数学思想对问题进行简化和量化,并在工作中有良好的逻辑思维。
初期的大学文科数学教材只是将理工科的数学教材照搬过来,进行一些删减。后来,根据文科数学课程的目的要求,教材又不断调整,删减比较复杂的内容,加入大量数学家生平介绍和数学思想介绍等内容,但往往只是将这部分内容进行罗列,并没有很好地把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融入数学知识的教学中。数学思想应与数学知识有机结合,这可以让学生感到数学知识不是枯燥、呆板的,而是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理的。逐渐地,可以让学生自己尝试发现具体知识中蕴含的数学思想,这对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运用数学思想有着很好的帮助。
在选择、组织教学内容时,要从文科数学的目的要求出发,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以基本的、重要的知识体系为基础,在具体知识中融入数学思想和数学文化。
三、改进教学方法和考核方法
对于大部分的普通院校而言,文科数学课程的开设时间较短,大部分教师没有较多的文科数学教学经验,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以教理工科数学的方法来教文科数学,重逻辑思维,轻形象思维,重知识传授,轻思想揭示。而文科学生恰恰形象思维较好。教师必须要考虑到文科学生固有的思维特点,发挥其优势,进而更好地引导其进入课程要求,培养其逻辑思维、辩证思维。比如,在讲解导数的几何意义时,要充分利用此处数形结合的优势,把文科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调动起来,让其通过图像,形象直观地感受此知识,进而再引导其领会其中的逻辑。总之,文科数学的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要根据文科学生的特点,恰当地选择教学方法。
文科数学的考核方法,可以采用平时成绩加末考成绩的方法。结课前要求学生写一篇学习体会。这可以督促学生进行学习总结,进行自我反思,发现自己通过学习数学,哪些思维方面得到改善,解决生活中具体问题时有无运用数学思想。这可以让学生明确感到这门课程的作用。末考时,可以采用半开卷的方法。允许学生将三张写有知识要点的16开稿纸带入考场。这样可以避免死记硬背带来的压力,而且准备这三张稿纸的过程也是一个很好的总结、梳理的过程。
总之,考核方法应灵活多样,要体现文科数学的目的要求,还要起到督促作用,又要避免压力。
【参考文献】
[1]顾沛. 文科数学的教学改革[J]. 中国大学数学. 2004(8):11-13.
[2]周明儒. 关于文科高等数学课程建设的思考[J]. 大学数学.2008(3):13-17.
大学文科数学的思考 篇4
一、教学内容
应本着以文科类各系“实用、够用”为原则,以大多数师范院校毕业生就业去向将要遇到的面试、考试、工作、理财和生活中需要的数学知识为教学内容。例如公务员考试中牵涉到的数学知识范围就应作为重点来复习和学习;毕业生应聘工作时面试和考试可能要用到的数学知识也必须复习和学习;师范院校学生大多数就业是“专业”对口的即当中小学教师,充当中小学教师所应必备的数学知识,也必须复习和学习。还有所谓“生活数学”“经济数学”也应学习。中文系、外语系,数学可学得浅而宽一些。
二、教学目标要求
文科类系学生学数学,教学目标要求不能太高,大学数学知识对他们来讲,只能是了解、应用而已,重点应要求他们掌握扎实的高中数学基础和大学一般应用数学的“应用”基础,使他们能在今后的工作和生活中,遇到要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需要用到中学数学知识时不在话下,需要用到大学应用数学知识时也能轻松应对。
三、课时安排
文科类各系的课时安排松紧度不同,各系要学的数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也不相同。因此,不能一刀切,周课时和开设学期,要根据教学内容、目标要求和课时松紧度来综合安排。有些系,周课时二至三节,开设一至两学期就行了,例如中文系、外语系、政法系;而有些系则可能需要周课时四节,还要开设两至四学期,例如旅经系等。各系均应安排一定的时间来复习高中基础数学知识,要求学生带来高中数学教材或复习资料,强化高中数学重点知识的掌握。为什么要复习高中基础数学呢?众所周知,高考中文科数学与理科数学,无论是知识的广度和深度都相去甚远,文科考生的数学基础远没有理科考生的数学基础扎实,而他们毕业参加工作后所遇到的“生活”和“经济”数学问题,绝大多数也属于中学数学知识的范畴,又是他们学习大学数学的基础,因此,要安排一定比例课时来复习高中数学基础知识。
四、教材选用和编写
师范院校文科开设大学数学在初步试行,目前不可能找到完全适合的教材。各系应根据本系生源状况、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要求、课时安排并征求任课教师的意见,选择较合适的教材。任课教师拿到教材后,要根据前述情况,对教学内容作合适的增删,凡不适合所教系所需和繁杂的内容统统删去,增补实用而必需的内容。如果没有合适的教材,任课教师就应该利用课余时间编写讲义, 讲义中高中数学重点知识应占有一定比重,大学应用数学知识则要根据不同的系、不同的教学内容、目标要求来编写。以“实用、够用”为原则,少讲或不讲理论,只讲应用。数学理论对文科类学生来讲实际用途并不大,因为他们毕竟不会去搞数学研究。讲义编写的重点应放在高中数学基础知识的复习和大学应用数学的学习上,例如公式的推导、复杂的计算、综合性较强的知识等完全不必讲,有些公式可直接抬出来,让学生知道怎样应用就行了。讲义试用几届并不断修改后,各方面均觉得比较适合便可形成固定的教材。教材的编写是比较麻烦的事,可以采用走出去的办法,让常教文科数学的教师到一些师范院校考察学习,看看、听听别的师范院校文科是怎样选用和编写教材的,然后结合我院各方面实际情况,编写文科类数学讲义,或者再细分一些,直接编写成某系的数学讲义,每使用一届便修改一次,使用二、三届后便可形成具有我院特色的文科类系固定教材。
五、教学方法
大部分文科学生在高中时就讨厌数学,升入大学学文科了,还要学数学就更加讨厌了。因此,要搞好文科数学教学工作,教学方法是最重要的。首先,要使他们认识到文科学数学的重要性,使他们认识到现在不学数学对今后的学习、生活和工作都会带来很大的麻烦。其次,要尽可能排除他们对数学的畏难情绪,激发出他们学好数学的兴趣。最好先安排三分之一学时来复习中学数学内容,或者在学习新的大学数学知识时先复习相关的中学数学知识,使他们充分认识到大学数学知识有很大一部分是在中学数学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和加深,举例一定要联系他们现时或将来工作时可能遇到的数学问题。另外,凡是较深的数学理论都不讲,公式、定理、推论等不进行推导或证明,细讲应用,某些符号、字母所代表的意思要联系实际问题反复讲清楚,只要学生能“比着筐筐买鸭蛋”就行了。总之,文科数学与理工科数学的教学方法有很大不同,对学生尤其要特别耐心,循循善诱,对学生所提简单问题,要认真回答,绝不能耻笑。
六、对学生的考核
大学文科生 篇5
“文科生报考人数的增长,估计今年文科生考大学更难。”昨日举行全市招生工作会上,市招办相关人士透露,在总升学率与去年持平的情况下,今年理科生升学较去年相对容易。市招办相关人士称,今年我市的.高考考生人数19.6万人,比去年增加7000余人,增幅为3.7%。 所有考生中,文科生占38%,比去年增8%左右。
这位负责人称,估计今年我市高校的招生计划在12.5万人左右,扩招8%。而这些高校60%的比例投在市内,再加上市外高校的招生计划,预计今年投放在重庆的招生总计划在13万人左右,总的升学形势比去年乐观。
大学文科生 篇6
本届“文科杯”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设计以“潮汐公园”为主题,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对相关社会公共资源使用的解释,提倡利用潮汐式的“时段差”概念,将单一使用功能的空间,转化为动态型的复合使用空间,实现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以达到节约城市资源的目的。作为公园而言,除了使用其晨、昏两时段较为集中的锻炼和休闲使用功能外,其余较清闲的时段仍可加强利用。二是对“海绵城市”建设概念的解释,雨季时可有效吸水、集水、蓄水以保证城市内不致发生内涝;旱季时可“释放”储蓄的水并加以利用以改善城市微气候。
“文科杯”旨在进一步加强企业与高校的衔接,鼓励和激发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引导大学生对风景园林学科和行业发展前沿性问题进行思考。据统计,今年各大高校的参选作品高达389个,参赛者共计878名。经过各位专家评委的层层筛选,评选出金奖1名、银奖3名、铜奖10名、优胜奖20名及最佳组织奖6名。其中,南京林业大学蔡雯雯、吴寒玉组创作的《Parking Park——1+1<2模式下的新型潮汐停车公园》一举夺魁,并获得丰厚的奖励。
至此,第三届“文科杯”全国大学生景观设计大赛圆满结束。(深圳文科园林股份有限公司)
(《广东园林》编辑部)
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思考与探索 篇7
与理工科学生相比, 文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普遍不高, 他们中的很多人觉得数学和他们的专业联系不紧密。而且, 文科学生的数学基础比较薄弱, 数字运算能力, 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存在不足和劣势, 加之不爱动笔运算, 使得他们在学习数学时容易出现诸多不良反应。
如果我们将现代数学从以下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是作为理论思维的数学, 体现了人类进行理性思维的方式和能力; 二是作为技术应用的数学———数学技术和计算机的结合, 使得数学成了能直接创造财富的生产力; 三是作为文化修养的数学, 数学素养已成为现代人基本素质的一部分。那么, 笔者将从以上三个层面, 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 试图探索更加有效的大学文科数学的教学方法, 促进文科学生的数学学习。
一、改善教学手段, 提高教学效率和效果, 探索理想课堂模式
传统的数学教学主要是 “黑板+ 粉笔”, 这种教学的模式很好的保留了对数学问题的过程分析,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对于文科学生的课外教学时间, 除了认真完成作业以外, 还可以将课堂延伸到课外, 利用国内外优秀的公开视频公开课资源, 如“好大学在线”、“爱课程”网, 或者Courser等手机app的在线课程等, 进行感兴趣的内容的进一步学习, 促进知识的理解、欣赏和运用, 有效的学习, 来掌握数学理念, 以达到理性思维的培养目标。
二、整合教学内容, 与文科专业相交融
文科数学主要学习的内容可以包括微积分、线性代数和概率论初步。教学的要求主要是基本概念和理论的理解、基本方法的掌握和知识的应用。如以微积分的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学习为例, 对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来源与背景的介绍是学生思考的源泉。启发学生阅读相关的数学史、数学方法, 对文科学生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增加对知识的理解。对不定积分和定积分的计算, 由于两者有必然的关联性, 加之课时的限制, 可优化整合课程的内容, 让学生主要掌握直接积分法、换元积分法和分部积分法。通过例题, 总结典型的方法和计算的步骤, 使文科学生可以 “尝” 到学习的 “甜头”, 可以促进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 将数学的基础教学与专业的学科知识相融合, 可以充分体现文理交叉、文理渗透的知识结构。它是一种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 也是一种与社会反战吻合的价值观念。如法学的学生学习数学, 思维的逻辑性和严谨性会影响到对专业问题的看待和思考上, 从而在遇到实际问题时, 能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的途径和方法。
三、在文科数学的教育中, 可以探索尝试 “体验式”的教学模式
基于文科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合理相当的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巧妙”地通过理论联系实际来分散教学的难点, 让学生由疑生趣, 产生认知冲突, 激发强烈的求知欲, 从而引导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如在线性代数的教学中, 通过复习中学阶段的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求解, 让学生重新思考方程的求解过程;通过教师引入新记号———行列式, 来重写之前得到的结论;从而发现方程组求解的克莱姆法则。再如在微积分中讲授重要极限, 课前可要求学生提前准备计算器, 通过提示设置x=1, 0.1, 0.01, …, 让学生观察得到极限值。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模式是让教学变得生动起来, 也让学生从被动的学习变为主动的学习, 达到了真正的学习的目的。
四、利用matlab软件, 提高可视化教学的效果
由于大学文科数学的学习相对于中学的数学抽象性更强, 课堂的信息量更大, 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文科学生的学习难度。现代教育技术环境和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对大学数学的教学和学习带来了巨大变革,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 优化教学过程, 是提高大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有效办法。通过使用数学专业软件matlab, 可以实现和验证所讲述的较复杂的数学内容, 帮助他们提高对问题的理解能力。如在微积分中, 通常用曲面梯形求解面积来对定积分进行引入, 介绍 “分割、求和、求极限”的三步, 从而得到积和式极限的本质。但是文科学生在此时就会遇到理解的障碍, 我们就可以通过matlab中的plot或者stairs等绘制图像的命令, 动态绘制出图像, 既直观也更加容易理解定积分的本质。通过课堂教学实践, 还能激发学生尝试使用数学软件的兴趣度, 有助于对日后的数学的学习。如验证行列式的值、计算函数的导数、随机变量的分布等。
教育部高等学校 “数学与统计教学指导委员会”的 《数学学科专业发展战略研究报告》中指出, 对 “数学教育对一般非数学专业的大学生的作用”总结了五个方面的作用, 即 “数学工具”、 “理性思维”、“数学文化”、 “审美情操”和 “终身学习”。教师通过尝试各种教学手段, 巧妙设计每一门课, 精心引导每一堂课, 文科学生不仅能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 还能在理性思维和数学文化等方面对专业学习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从而, 让所有的人都可以去发现数学的美是无处不在的。
参考文献
[1]何穗, 胡典顺, 李书刚.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的现状与对策[J].数学教育学报, 2013, (01) .
[2]杨曙光.大学文科学生的数学认识及教学对策——关于开设“大学文科数学”课程[J].高等理科教育, 2008, (06) .
[3]李顺勇, 闫卫平, 张晓琴.大学文科高等数学教学的问题及对策[J].数学教育与实践, 2011, (30) .
[4]麦红.Matlab在大学文科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8, (35) .
[5]侯昉, 刘宇熹, 孙丽英.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德国大学信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J].计算机教育, 2015, (10) .
文科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研究 篇8
关键词:文科大学生,就业,可雇佣能力,因素
一、引言
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得高等院校毕业人数逐年攀升。200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人数相对1998年增幅高达154.6%, 2003年之后每年大学生毕业人数都有所增加, 而大学生就业率却在不断下降, 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 (1) 。2009年610万新增大学毕业生加上历年累计的未就业大学生, 共有700万以上大学生要求就业。2009年大学生实际就业率不到70%。可见, 国内大学生就业形式十分严峻。知识经济强调创新与速度, 仅凭学历已经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企业在招聘时, 不再仅以学位为基础, 还在寻求学位之外的其他品质, 也可以说, 用人单位更关心应聘者是否具有良好的可雇佣性 (2) 。这也体现了当前政府、高校、用人单位、大学生自身多方面的综合需要。
与国外相比, 国内在可雇佣性方面的实证研究相对比较薄弱, 尤其在可雇佣性的构成和可雇佣性可操作化指导框架方面的研究差距较大。本课题从大学生自身的角度对大学生的可雇佣性进行研究, 在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和实地调研的基础上, 确定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评价指标, 分析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影响因素, 进一步明确可雇佣能力的内涵和维度, 从而为可雇佣能力研究从理论走向实践的奠定基础.
二、理论框架和数据来源
可雇佣能力 (employability) 的概念最初是指就业能力, 即具有能力和工作意愿 (Beverage, 1909) (3) , 至20世纪90年代, 可雇佣能力已经成为欧美劳动市场政策分析的重要研究工具, 并广泛应用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研究。可雇佣能力的研究从综合角度和个人展示角度可以分为广义可雇佣能力和狭义可雇佣能力 (4) 。广义的可雇佣能力被认为是“获得最初就业、维持就业和必要时获取新的就业所需要的能力” (Hillage J.&Pollard E., 2008) (5) 。而狭义的可雇佣能力是指“促使个人更可能获得就业和成功的选择职业的一系列成就、理解力和个人属性” (Knight P.&Yorke M., 2001) 。
可雇佣能力最初引进国内时被翻译为“就业能力”, 赵颂平 (2004) 认为就业能力是与职业关联的一种综合能力, 能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素质的开发而得到提高.宋洁 (2006) 在总结前人的基础上提出了可雇佣能力更为广泛的含义:一是与岗位匹配可雇佣能力, 二是企业内部的可雇佣能力, 三是企业外部的可雇佣能力。由上述可见, 可雇佣能力的内涵在不断丰富与发展, 本文为了研究方便, 采用谢志远对可雇佣能力的定义, 即认为可雇佣能力是指大学生毕业后所具备的使其能获得工作的综合能力。
国外关于可雇佣能力结构的研究多由组织或机构发起, 基本都从雇主角度进行调查研究大学生的可雇佣能力。一般而言, 可雇佣能力的结构可以分为美洲模式、澳洲模式和欧洲模式三种:2006年, 美国劳工部就业技能调查委员会SCANS研究表明就业人员需具备三大基础和五大能力。2002年, 澳大利亚商务部和澳大利亚商业和工业协会将可雇佣性技能可分为:个人属性、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主动性和首创性、计划和组织能力、个人自我管理、持续学习的能力、基本技能。1998年, 英国教育与就业部提出可雇佣性技能包括传统智力技能、核心或关键技能 (沟通技能、计算技能、IT技能和学会如何学习的技能) 、拥有市场价值的个人特性和掌握企业如何运营的知识。
国内学者汪怿 (2005) (6) 认为,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结构可分为基础技能、个体管理技能和团队工作技能等三个部分。陈曲 (2010) 认为, 可雇佣能力包括三维度多层次影响因素, 并严格区分15个一阶因素、5个二阶因素和一个三阶因素, 丰富发展了多层次多维度概念理论。邹小玲 (2013) 研究得出, 可雇佣能力贯穿于个体职业周期乃至整个生命周期, 因此具有动态性, 并对其内涵进行新的界定, 以“个体适应性”、“职业认同”、“人力资本”、“社会资本”四个维度为指标, 探究其“S”型曲线动态变化趋势。
此次调研, 选取了武汉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中南民族大学和武汉纺织大学作为重点调查大学, 这四所大学覆盖了985、211、普通一本, 二本, 三本的文科专业, 进入校园进行问卷的调查和简单的访谈。同时在网上进行问卷的发放, 邀请大三、大四的同学进行填写, 从而获得了更加广泛全面的数据。四所大学每所发放45份问卷, 平均回收42份, 网上共收集到90份问卷。全部问卷中, 可用的共230份。同时数据覆盖范围广, 随机性强, 具有一定的典型性的和代表性, 对分析文科大学时代的可雇佣能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三、可雇佣能力现状
在文卷37个问题中, 我们选取了分数排名前16%与后16%的一共12道问题来研究现今大学生的可雇佣性技能的长处与短处。对于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的不足, 分数较低的第22、35、3、9、33题分别反映了团队合作能力、逻辑判断能力、诚实守信、工作积极性。对于大学生可雇佣性技能比较完善的技能, 分数较高的第8、25、4、1、19、37题分别反映了社会责任感、环境适应能力、诚实守信、情绪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学习能力。
因此我们可以发现经过高等教育的大学毕业生, 拥有良好的社会责任感和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 较好的情绪控制能力、沟通能力和学习能力, 但是团队合作能力、逻辑判断能力及工作积极性比较欠缺。团队合作能力来源于生活里的锻炼, 是参加工作后必不可少的能力之一。逻辑判断能力可能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但也需要个人努力去锻炼。工作积极性也是目前大多数大学生所欠缺的能力, 需要引起重视。至于诚实守信能力, 我们可以看到在“超市多找钱怎么办”的问题中, 绝大多数人选择归还;而在“考试是否作弊”问题中, 绝大多数人都承认做过弊且不止一次。可见当代大学生一旦涉及到利益与情面, 就很难做到正直公平、诚实守信了, 这一方面的能力也有待提高。
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水平低, 较为客观的表现了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社会现状;同时, 大学生对自身能力的评估较高, 反映了大学生在认识自身能力方面的欠缺, 这不仅影响在大学期间个人能力的发挥, 更影响自己未来职业的规划和定位。由此可知, 要提高大学生可雇佣能力, 首先要从他们自身出发, 正确的认识自己, 只有在了解自身各方面优缺点的前提下, 才能针对性的去提高可雇佣能力。
四、影响可雇佣能力的因素
实习经历有利于提高可雇佣能力。在本课题的问卷调查中, 关于“实习经历对大学生可雇佣能力的影响”的题目集中3~7题。此五题包括“是否有实习经历”、“实习的次数”、“最久的实习时间”、“投简历的次数”、“上级是否挽留继续工作”。从问题的设置我们可以看出, 几道题目大致可以被看作呈因果关系, 在实际的调查中也事实证实了因果关系的成立, 我们从数据统计中发现:当大学生有实习经历或实习经历比较丰富时, 则该生为成功找到工作而投放简历的次数则较少, 在就业市场中竞争力更强, 企业更加青睐有实习经历的毕业生。进而我们可以得出结论:有实习经历或实习经历较为丰富的大学生可雇佣能力更强。
从专业知识和通用技能两方面结合可提高可雇佣能力。大学生注重专业实践能力去忽视专业知识, 从总体上说, 除了极少数学生外, 绝大部分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方面比较浮躁, 而用人单位却更多通过专业知识的把握方面来评判专业素养, 这会造成用人单位的需求与当前大学生能力的不匹配。而大学生如果具有比较强的通用技能, 即使专业不对口.也可能顺利就业。但大学毕业生如果只具备专业技能, 不具备通用技能 (或者较弱) , 就很难成功地向潜在的雇主展示其人力资本储备, 也就难以获得录用, 即使获得了录用, 也很难在工作中顺利地运用和部署人力资本。因此, 通用技能和专业技能的整合才是职业能力结构的完整体现, 既涵盖了最初就业能力, 也涵盖了未来胜任潜力。因此, 大学生要想提高可雇佣能力, 必须同时发展专业知识技能和通用技能两个方面。
五、对策建议
学生自身要培养并提升基本素质。坚定终身学习的观念, 锻炼自我学习的能力;有意识地创造与他人交流的机会,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养成书写的习惯, 尝试写策划、方案等;学会思考, 培养逻辑性思维。进行合理的职业生涯规划, 强化职业生涯意识。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 积累在企业的实习经验。维持并发展工作能力, 学习求职方法, 掌握求职技巧。
高校与用人单位联合改进课程设计。安排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定期到校来讲座;高校设置课程时, 采纳用人单位意见, 创造更多的实习机会, 加强大学生交往沟通能力、实际操作能力, 提高大学生可雇佣能力重视并鼓励参加课外实践活动。在校大学生参加公益的志愿者活动, 做一些市场调研、爱心家教、服务生等兼职, 从而重点培养为用人单位后备人才, 提高可雇佣能力。
政府方面, 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信息公共服务网络体系。为大学生设立统一的网络招聘, 提供全方位的综合性网络信息, 减少就业中由于信息不对称或政策实施不完善等造成的社会不公的现象。完善并落实大学生就业配套政策。通过政策对大学毕业生加以有效引导, 以平衡劳动力市场的供需关系。政府出台大学毕业生优惠政策, 并从行政职能上将责任具体到部门或个人, 保证学生志愿服务期满后的工作调动与相应安排的完成。为大学生营造更宽松的创业坏境。资金上, 给予更多的贷款优惠;审批程序上减少环节, 降低行政费用;税务负担上, 实施适当的减免优惠;管理上, 对用人单位给予指导和帮助。
注释
11教育部. (2006) .2005年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http://edu.sina.com.cn/j/2005-12-09/1102131052.html
22 Harvey L. (2001) .Defining and measuring employability.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2, 97-109.
33 Beverdge W.H. (1909) .Unemployment:A Problem of Industry.London:Longmans, Green and Co.
44 王东兴, 基于USEM模型理论的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途径探析.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13
55 Hillage J.Pollard E. (2008) .Employability:Developing a framework for policy analysis.http://www.Employment studies.co.uk/summary/summary.php?id=emplblty, 2008-02-22.
大学文科生 篇9
本科生导师制在国外被称之Seminar, 是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大学里普遍实施的指导本科生从事科学实践研究的教学制度。国外Seminar的目的是使学生在完成基础科目的学习之后, 有计划、有秩序地进入研究阶段。在导师的指导下,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 从而达到锻炼学生独立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由于这些国家大学中基本无班级设置, 因此, 学生在参与Seminar的过程中, 不仅学习与科研能力得以提高, 而且也使学生在生活态度与就业等方面得到指导。
在我国, 2002年10月, 随着北京大学在本科生中全面实行导师制[1]的试点的率先推开, 一些高校也纷纷开始了在本科生中建立导师制的探索。但是, 在现实教学实践中,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并非令人满意, 仍然处于探索阶段。本研究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两年半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研究进行总结分析, 不仅重新审视我国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的作用, 也分析了本科生导师制度在我国实施的可行性, 同时探索出了适合我国高等院校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笔者期待, 本研究成果能够对我国本科生教学改革的提升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
二、研究方法
1. 经验总结法。
所谓经验总结法, 就是对自然状态下的一个完整的教育过程进行分析和总结, 揭示教育措施、教育现象和教育效果之间的必然或偶然的联系, 发现或认识教育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及作用, 为以后相同或类似的教育工作提供借鉴的一种方法[2]。
2. 研究的具体实施。
(1) 研究对象。本研究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学实践的经验为总结对象。 (2) 具体实施。本研究的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经验总结的选题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应用性原则, 以北京林业大学人文学院心理系2007年3月至2009年10月近两年半的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为经验总结的选题。第二阶段是经验总结的实施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创新性原则, 不仅对于本科生导师制度整个教学实践活动进行全面总结, 更对别人尚未总结过的经验, 在内容、观点和方法上力求创新。第三阶段是经验总结的结果整理阶段。该阶段研究遵循经验总结法的科学性原则, 对经验事实进行科学的理论抽象。
三、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
1. 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建立。
2007年3月, 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开始全面实施类似于本科生导师制的本科生研究实践小组制。具体实施办法如下。 (1) 实践小组以导师姓名命名, 小组成员由教师和学生双向选择。成员以二、三年级学生为主。 (2) 作为教学试点, 学生无学分和学时, 参加和退出自愿。指导教师和学生之间可以以某种协议的方式规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3) 小组活动时间为两周一次, 每次1-2小时 (具体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调整) 。经过一年多的实践, 该研究实践小组弥补了传统教学模式的不足, 在课堂上, 学生由于参与研究实践小组的活动表现了较以前更强的参与能力。学生的积极参与彻底改变了学生是学习客体的被动局面, 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力。但是由于本科生研究实践小组制缺乏规范性 (没有形成符合实际操作管理机制及考核制度) 及严谨性 (教师随机性操作) , 研究实践小组一度出现趋于解体的倾向。此阶段, 研究实践小组的维持主要依赖于教师个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这一原因导致了一些小组的活动处于停滞状态。
2. 本科生导师制的改良。
针对上述问题, 心理系进行了以确保本科生导师制顺利实施的教学改革。教学改革主要为以下两个方面。 (1) 在教学大纲中确立与导师制度相关的课程。为了使本科生导师制在心理系的教学实践中规范化, 在教学大纲调整时, 加入了《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程。该课程开设的目的有三:一是通过该课程引导学生选择导师, 进入导师的研究实践小组;二是通过该课程巩固导师制度取得的研究成果;三是通过该课程对导师和学生实施考核。具体操作见表1。 (2) 研究实践小组教学活动形式。学生进入大学二年级后, 通过选修《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程, 根据自己的研究兴趣选择导师, 然后进入导师的研究实践小组。研究小组的成员:由大二、三年级学生组成。研究内容:以导师的研究方向为主。活动形式:原则上每周召开一次课题研讨会, 根据导师的安排, 学生以相关论文的学习与兴趣研究为主。 (3) 确立导师制度的考核方法。2007年12月心理系开始在教学实践中摸索导师制度的考核方法, 经过近两年的探索, 根据心理系现有教学实际, 基本确立了可行性较强的导师制度考核方法。考核方法分为对教师的考核和对学生的考核。针对教师的考核:将研究实践小组所取得的业绩纳入教师教学绩效、第二课堂建设及学科建设业绩中。针对学生的考核:学生通过《心理学研究与实践》课堂, 发表自己参与导师指导下的科研创新与社会实践的成果并获得成绩 (2个学分) 。
资料来源:北京林业大学心理学专业2007版教学大纲
四、研究结果与分析
通过对北京林业大学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教学实践的总结和分析, 本研究得出3个方面的研究成果。
1. 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
对心理系本科生导师制度的教学实践进行归纳总结, 本研究概括出“三位一体本科生导师制模式”。所谓三位一体中的“三位”, 一是将导师制纳入本科生教学规划 (确立相关课程) ;二是建立导师指导下个性和共性相结合的活动形式;三是双向考核制 (针对导师和学生的双向考核) 。上述内容可简单描述为:教学规划-分组实施-综合考核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模式。笔者认为, 该三位一体的本科生导师制度模式适合我国现阶段的大学教学实际, 其原因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 目前, 我国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与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培养目标完全一致, 因此很容易在本科生教学规划中纳入导师制度;第二, 经过改革开放30年, 我国高等学校的师资力量不断增强, 完全能够满足本科生导师制度实施的需要;第三, 我国各高校具有符合其学校实际需要的成熟的考核制度, 如果认真研究不难从中找到适合导师制度考核的方法 (本研究中的考核方法正是由此得来的) 。
2. 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与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和创新能力之间的相关分析。
自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教学实践以来, 心理系学生在导师的指导下, 取得了优异成绩。两年中, 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性研究立项5项, 北京市大学生挑战杯论文奖4项, 北京市人文知识竞赛奖1项, 北京市大学生创新项目及校级创新项目8项, 国内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参加各级大学生社会实践10余项, 参加人数达60余人次。从心理系导师制教学实践所取得的成绩看, 笔者认为, 本科生导师制度对学生专业知识的学习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 实现了学生把课堂学习的专业知识与学术研究的有机结合。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本科生导师制度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能动性。在导师制度实施过程中, 学生通过直接参与导师指导下的科研活动, 更深入而具体地了解本专业学习的重要性, 产生积极主动学习专业知识的热忱;二是本科生导师制度的实施,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 开拓其科研创新能力。学生在参与导师科研活动中, 不仅可以学习到本学科研究的科研思路和科学思维, 也可以通过导师的指导领略导师独特科研素质, 从而建立独立思考, 勇于探索的科研创新理念。
3. 本科生导师制度与学生的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关分析。
本研究在考察本科生导师制的作用时, 发现导师制的实施不仅对学生在学习和科研创新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在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方面也意义重大。为了进一步明确导师制对学生身心健康的作用, 本研究以Goodenow编制的学校归属感问卷 (Psychological Sense of School Membership-PSSM) [3]为测量工具, 以北京林业大学心理2007级学生为研究对象, 进行了参与导师研究实践小组和学校归属感之间的相关分析研究。研究结果如表2所示。
注:*P<0.05;**P<0.01
Goodenow的学校归属感问卷由18道题构成, 包括个人接纳, 教师和其他学生的尊重等方面内容, 量表采用5点等级评定法 (学校归属感的取值范围1-90) 。学生通过自评获得学校归属感的情况, 分数越高学校归属感越好[4,5]。
表2显示, 在82名学生中, 导师研究实践小组参与组同学55名, 未参与组同学27名。对这两组同学间进行的学校归属感的t检验结果得出, 参不参与导师制度下的研究实践小组活动在学校归属感上存在显著差异 (t=7.862, P<0.01) , 参与组同学 (M=72.216) 的学校归属感明显高于未参与组 (M=50.040) 。
在心理学上, 归属感 (feeling of belongingness) 是指个体将自己归属于某一团体, 并对其产生亲切、自豪的情绪体验[6]。关于学校归属感 (school belonging) , 研究者从不同角度对其下了定义:Goodenow和Grady认为学校归属感即为在学校社会环境中, 学生感到自己被尊重、支持与接纳的程度;De Vos和Dijkstra的定义指出, 学校归属感是学生感觉到自己是班级或学校中重要的一员、被他人接受、被他人认为有价值及与他人成为一个整体的一种情感[7]。
大量的研究表明学校归属感与大学生的学习动机、生活态度、学业成绩具有极高的相关性, 学校归属感是学业成功的先决条件[8,9]。由此笔者认为, 大学生学校归属感的提升是大学教育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而本科生导师制度是提升学生学校归属感的良好途径之一。
五、结束语
从上述内容我们可以看出, 本科生导师制以学生个性发展为培养对象, 以学生综合素质和学术创新为培养目标, 真正实现了教书育人、教学相长的教学理念, 是现阶段我国教学实践中不可缺少的环节之一, 应当得到大力推广和应用。关于这一点, 不仅得到本研究成果的支持, 同时也得到了许多类似的教学实践[10,11]的支持。但是, 据不完全统计, 目前在我国高校, 全面实施本科生导师制度并不是普遍现象。究其原因, 一方面本科生导师制度正式纳入教学系统需要一个过程;另一方面关于导师制度考核方法的建立很难达成一致看法。笔者期待, 本研究所取得的成果能够在推广本科生导师制度的过程中起到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杜丁.北大本科生试行导师制明年将在新生中全面推行[N].北京娱乐信报, 2002-10-21.
[2]徐光华.试论“经验总结法”在现代教育科研中的应用[J].湖北民族学院报, 2000 (02) .
[3]Carol Goodenow.School motivation engagement and sense of belonging among urban adolescent students.The annual of meeting of the American educational research association, 1992.
[4]Laura D Pittman, Adeya Richmond.Academic and psychological functioning in late adolescence:the importance of school belonging[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7, 75 (04) :270-288.
[5]Tierra M Freeman, Lynley H Anderman, Jane M Jensen.Sense of belonging in college freshmen at the classroom and campus levels[J].The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2007, 75 (03) :203-220.
[6]时蓉华.社会心理学词典[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 1988:187.
[7]包克冰, 徐琴美.学校归属感与学生发展的探索研究[J].心理学探新, 2006 (26) .
[8]Karen F Osterman.Students’need for belonging in the school community[J].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2000, 70 (03) :323-362.
[9]Mitchell Beck, James Malley.A pedagogy of belonging[J].Reclaiming and youth, 1998, 7 (03) :133-137.
[10]韩建华.对实施和完善本科生导师制的若干思考[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 2008 (01) .
文科女大学生心理问题研究 篇10
随着经济的发展, 时代的进步, 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接受了高等教育, 接触了更多新思潮的文科女大学生, 享有更多机会去认识自我、展示自我、实现自身价值。与此同时, 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人际交往、校园恋爱和就业竞争等方面也面临着一系列问题和挑战。
1自我认识偏差
文科女大学生性格细腻, 她们往往比较在意自己在他人眼中的形象, 并且渴望通过他人的认可来体现自己的价值。然而, 这也使得文科女大学生在自身定位方面出现偏差, 甚至是错误定位。
孟彩2013年的调查报告显示, 女大学生最为关注的问题首先就是自我问题。在UPI测试中有58.3%承认十分在意别人的视线, 55%有缺乏自信心的表现。[1]由此可见, 文科女大学生在自我认识过程中过分依靠他人来进行自我定位, 从而无法明确自身主体地位。
很多文科女大学生都具有自卑感, 尤其是在进入大学之后, 从高中的“唯成绩论”到大学“各显神通”的转变, 使得她们不能很快适应, 她们往往觉得自己技不如人进而自惭形秽。一部分的女生会出现强迫心理现象, 感觉自己达不到自身要求。自我认识的偏差和自我定位的不恰当使文科女大学生产生深深的自卑感, 对自我价值的期待也由此降低, 不利于以后的发展与进步。
2人际交往问题
文科女大学生人际关系敏感, 在大学阶段更是对人际交往有多重需求和期待, 她们也比较注重人际距离的拉近和人际沟通的顺畅。
首先在需求方面, 在亲情、友情、同学情的基础上, 文科女大学生开始追求亲密关系, 尤其是恋爱关系。文科女大学生对亲密关系的诉求不只是出于爱慕, 除了是被对方吸引, 她们更多的是想寻找一种情感寄托, 增强自己的安全感;也有一部分是出于对恋爱的好奇心理或者生活孤独、空虚, 希望通过这种关系来了解异性, 填补内心对异性的空白。但是大学期间的恋爱往往成功率较低, 文科女大学生也因此在感情受挫时容易陷入孤独和恐慌, 受伤较深。
另一方面, 除了对亲密关系的渴求, 文科女大学生也渴望顺利的人际关系和适宜的人际距离。可是因为来自全国各地, 成长环境不同, 文科女大学生往往在兴趣爱好以及特长方面存在很多差异, 甚至有时会产生分歧。并且大学期间的人际交往趋于复杂, 已经不是之前单纯的同学关系, 文科女大学生很难敞开自己的心扉, 及时地与同学沟通与交流, 因此也会容易陷入焦虑和忧愁。
3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 压力较大
随着就业压力的增大, 文科女大学生在就业方面更面临着重重困难。首先是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清晰的规划, 在考研和就业之间犹疑不决。考研面临的年龄风险和“毕业等于失业”的现实, 让她们对未来规划感到迷惘, 对于大三大四高年级同学来说, 就业难问题尤其突出。她们会陷入到选择的苦恼当中, 加重强迫心理。
其次, 因其学科性质和性别身份在应聘时容易受到不公平待遇甚至歧视, 文科女大学生就业前的期待和就业时的境况产生巨大落差, 她们会产生深深的挫败感、焦虑甚至是抑郁。
另外受社会“男强女弱”观念的影响, 文科女大学生多数情况下甘愿做“配角”, 主体意识不强, 不利于女生自信心的树立和进一步的发展。
二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原因分析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 其形成因素也并不单一。既有其自身特质因素, 也有社会环境等客观方面的因素。
1自身特质导致自卑心理
从男女心理对比上来看, 男性更倾向于自信、独立、坚强, 相比之下女性往往低估自己的能力, 容易表现出自卑、依赖、脆弱。文科女生往往感情更为细腻和敏感, 容易产生多疑、猜忌的情绪, 获得不被喜欢、不被理解、不被重视等负面情绪的体验, 产生自卑等过低的自我认同感。文科女大学生也不同程度地拥有这些特质。虽然她们接受过高等教育, 但文科相对较少的社会实践机会, 以及文科学院女生较多的特殊群体结构, 限制了文科女生接触社会和人群的范围, 使其生活环境单一。一方面这容易造成思想局限;另一方面文科女大学生接受了相对较多的教育, 反而不易接受其他人的建议, 更容易陷在自己的思维死角中, 从而一遍遍地否定自己, 促进自卑心理形成。
男女平等的观念日益深入人心, 女大学生对自身提出更高要求, 但男女相对不平等, 甚至是女性遭到歧视的社会现实, 仍在很多方面切实存在着。女大学生, 尤其是面临形势更为严峻的文科女大学生, 作为接受着高等教育的女性, 希望通过自身努力, 切实摒除人们对女性偏见这一社会认知。急切想证明自己的自尊心、好胜心, 使其对自身的心理预期过高, 导致一旦无法达到自己预设的要求, 其挫折感便会被无限放大, 承受超过事情本身不顺利带来的糟糕体验, 使其勉强拼凑的自信心瞬间崩塌。愈加强烈的求胜欲望, 便会演化成愈加强烈的自卑感。
2安全感的缺失是寻求多种人际关系的一大动因
文科女大学生由于自信心不足, 自卑感无法抹除, 自身认同感低, 便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增强对自身的认同, 以使自我感觉维持在一个相对合理的范围内。需要通过外界的肯定来获得一种认同感和归属感, 这实际上是一种对安全感的需求。由此, 文科女大学生在交往过程中, 会形成对人际关系的需求过多的情况, 尤其表现在恋爱过程中对亲密度的要求上。她们通常会在恋爱中寻找一种被保护、被呵护的感觉, 往往会过分依赖对方, 来获得“自己其实很重要”的潜意识层面上的心理体验, 满足自身对安全感的需求。一旦两人之间的这种距离和空间没有得到很好地把握和控制, 感情的破裂造成的心理上的冲击, 很可能会演化成“我不够好”“我没有价值”的负面认同, 使其产生自我否定和自我怀疑。
3就业形势严峻导致就业焦虑
女大学生的人数不断增加, 与男大学生几乎各占半壁江山, 但初次就业率却远不如男生。21世纪教育研究院发布的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 》指出:从性别来看, 男性初次就业率显著高于女性, 男性初次就业率 (77.3%) 高出女性 (65.9%) 11.4个百分点, 性别差距主要体现在“已确定单位”和“自主创业”两项上, 男性分别高出9.8和1.3个百分点。[2]一些企业招聘时往往对女大学生敬而远之, 就业的性别歧视仍然不容忽视。对于就业更加困难的文科女大学生来说, 俨然成了就业弱势群体。面对前途、未来发展、就业等问题, 更易于产生焦虑心理。由于女大学生毕业时基本已达到婚孕年龄, 如果公司聘用一名孕妇, 不但要承担其休假期间的工资, 承担期间岗位空缺带来的额外成本, 以及返岗之后的再培训费用和哺乳期工作时间减少等方面带来的损失。怀孕即面临下岗的潜规则, 也使得女大学生对未来充满恐惧和不安。
三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解决措施
1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女大学生, 因其本身文化素养较高, 加之受到良好的教育, 所以更通情达理, 思想觉悟较高, 更具深度。然而, 改革开放冲破僵死格局至今, 时代在变迁, 经济在发展, 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变化。近年来虚荣心和嫉妒心不断滋生。心理学家认为, 虚荣心是自尊的过分表现, 是为了取得荣誉和引起普遍注意而表现出来的一种不正常的社会情感。以独生子女为主体的大学生, 容易出现以自我为中心、骄纵、懒惰、抗挫折打击能力很弱、不懂得与人沟通与合作等问题, 而这在文科女大学生身上表现得更加明显。学校应当多提供成功女性代表的知识讲座, 为文科女大学生设计专门的心理课堂, 展开如校园最阳光女大学生评选工作的活动。帮助她们远离过分炫耀、攀比, 对荣誉、面子、外在相貌持正确的认识和态度。引导她们以学术专家、不图虚名的人为榜样, 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努力在自我人格上完善自己。培养文科女大学生坚强、勤劳、换位思考、合作和集体意识, 帮助文科女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恋爱观、就业观。
2加强文理工科学院的交流, 促进共同发展
文科学院班级男女比例不均衡, 女生过多, 导致女生相对而言缺乏重视, 缺少和异性的沟通, 人际关系也不容易协调。中国教育报指出, 文理交叉更能激发高校创新能力。实行文科学院与理工科学院在创新项目上的合作, 有利于培养文科女大学生的思辩和创新能力。与此同时, 文理科班级也应积极进行共建, 共同举办并参加活动, 共同上一部分公共通识课等, 从而促进文科班级与理工科班级理念上形成一个大班, 拓宽视野、全面发展、共同进步。
3拓宽心理咨询途径, 教师一对一指导
完善文科女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 让学生不仅能面对面进行心理疏导, 也能通过电话、网络等途径进行咨询。针对文科女大学生在大学生活的不同阶段, 分层次进行心理健康教育。让文科女大学生能顺利度过大一迷茫期, 大二、大三懒惰期, 大四的再迷茫期。同时指导她们尽早地进行职业规划, 丰富充实大学生活。此外, 让每个文科班级都应该有相应的心理老师做持续指导, 在大学四年建立起极其信任的师生关系, 让文科女大学生感受到关爱。
文科女大学生的心理问题需要得到社会、学校和女大学生自身的关注与重视, 只有在三方的共同努力之下, 文科女大学生才会有更好的发展平台, 拥有更好的发展前景, 从而走向更美好的未来。
参考文献
[1]孟彩.90后女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研究[J].广州职业教育论坛, 2013 (3) .
[2]2014年教育蓝皮书《中国教育发展报告 (2014) 》.
[3]林运清.高校女大学生恋爱状况分析与思考[J].湖南社会科学, 2008 (4) .
[4]李瑾, 彭建章.女大学生就业难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 2011, 13 (2) .
大学文科生 篇11
高考?过了那么久,谁还记得住高考啊?
1988年,我参加完高考后立即就开始了大玩特玩,同学们拿着标准答案自测分数时我也懒得参与。都结束了,再预测也不能改变任何状况——那时候,我们是先报志愿。何况在高考之前的预考时我已经是成都七中的第一名,何必紧张?说真的,高考之前一遍遍地复习也怪烦人的,我只希望赶紧考完了事。过了那么久,都上世纪的事儿了,我哪儿还记得高考时自己想了些什么啊?
随后,我如愿考上了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系,我的大学开始了。那时的大学,在校风上多少延续了中学的风气,成绩优秀者能得到大家的关注与尊重。我们的生活简朴,外语大学嘛,课业负担不是很重,比较崇尚自由和多方面的修养。文学会、诗歌会、舞蹈队、体操队、模特队、歌手比赛……只要你积极参与,总有一个适合你。到了高年级还可以做家教,或者去展会做口译,赚点零花钱。我们用德语排《雷雨》
在大学期间的经历,我最念念不忘的是大三时用德语排演话剧《雷雨》。本来计划的是由一位外校的德国女生给我们排一出演员和观众互动的先锋剧目,德国式的。以我这种简单的思维,实在看不出个所以然来,就在德语周记里大发牢骚,说如果排《雷雨》之类的就好了。结果外教真的找来了德语剧本,请了中戏的一位导演来指教我们,像模像样地排练起来,而且我演繁漪!
在中学的语文课本里,苦大仇深的鲁妈似乎是主角,繁漪不过是个资产阶级少妇,后来看过电影和剧本,我才知道繁漪是真正的女一号,而且她的服装、气质比鲁妈、四凤精彩许多。排练的过程中导演就一直称赞三个女主角都表现不错,后来我们在歌德学院正式演出,老师同学都来“观战”,刚一结束,歌德学院的一位领导(或者是教师?总之是个德国人)就走上前来夸我的德语发音漂亮。后来得了奖,我们这群演员还骑着自行车去北大参加了颁奖仪式。每个女人都喜欢做明星,我一直对自己的这段“舞台生涯”得意洋洋。
我的大学宿舍里一共5个女生,一到周末我们就把各自的行头拿出来换着穿,图个新鲜,然后到远远近近的各大院校去跳舞,北大、清华、理工、民族学院,全都踩过几脚,每个学校有什么特色也略知一二。自己系里也办舞会,一两个教室跳舞,一个教室出售咖啡饮料,男生管账,女生跳舞,然后把舞伴拉去喝咖啡,收入充实我们的班费。想起来,我们当时可真坏。
整个北外都风花雪月
我们学校,不要说法语系这些专司浪漫的系,整个北外都风花雪月得很。我也毫不例外地谈了恋爱,不过那个时候真的是“谈”恋爱,只动嘴皮子。大多数恋爱还是以“今后在一起”为目标的,但以我的感觉,即使态度这么的光明正大,越界的还是极少。“如果没把握在一起,我们就不要太轻率;如果确定能在一起,那再等等也不要紧。”这是当时多数人的态度。
我说北外风花雪月,不只是指这里气氛开明,谈恋爱的人多,北外教我的风花雪月还包括生活态度、学校整体的人文环境、同学之间的想法交流。比如我们这一代的女人看亦舒、张爱玲,基本是从大学里开始的,虽然有人批评师太是毒草、张爱玲灰暗,可是她们的很多想法,我严重赞成,并且可以一边认同一边保持健康光明的心理状态。淡泊闲散,就是我喜欢的人生。而我的有些同学认为北外传授的知识太贫乏,不够综合,但他们都是成功人士,眼界阔大,层次高出我几个段位,对母校要求严苛一些在所难免。至于我,北外是我思想成形的地方,我既然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当然喜欢我的母校。
此外,礼仪也是一种风花雪月。北外的男生极有绅士风度,宴席结束会为女士取来大衣穿上,会照顾女士先上车,等等,餐桌礼仪更是讲究得连我都自愧不如(我们一帮闺蜜有时八卦得高兴了,喧闹声恨不能掀了房顶)。我至少学到了德国人的守时,聚会宴饮从不爽约,还几乎每次都头一个到场。《时尚》杂志里教的那些招数,比如晚点出场能提高受关注度之类的,在我看来恰恰是女人难养的例子。聚会之后我通常会给主办人一个反馈,表示自己的满意和感谢。像我,没有天生丽质让人看着就是一种享受,所以要以诚待人,以德服人嘛。
如果要排队,我就放弃
当时物价当然低,不过父母挣得也少,所以基本上还是都在食堂吃。我们时常光顾的大食堂已经挺好吃,小食堂的小炒更算是美味了,缺点是要排大队。排队是我的软肋,好多事情,只要需要排队,我就放弃。
临毕业时,我的心理状态比较特别,本来想回成都,找了两家成都本地的单位跑了跑,确定了对方的聘用意向,所以最后半年在北京一点不着急,什么单位都没去面试。后来又由于恋爱原因我想留在北京,辅导员见我在校得过3次奖学金,又是学生会文艺部长,就直接推荐我到了现在的单位,一呆20年——整!我留在教育部工作,当时是挺招人恨的,因为许多人非常努力想得到留京的机会,结果被我捡了个“便宜”。很想跟当初那些努力留京的人说声:得罪得罪!
文科大学物理教与学探析 篇12
面对着日益发展的科学技术以及未来职业的要求, 需要文科学生学习一定的物理知识。文科物理是高校实施文化素质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 它体现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 特别对提高非理工科学生的科学文化素质起着重要作用[1,2,3]。近年来, 我国有不少院校尝试着为文科生开设了物理课并作了不少工作, 在理论与实践中进行了一些思考与探索[4,5,6], 但延安大学物理与电子信息学院的文科物理教与学还在探索之中, 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探索。
1 对文科开设大学物理课程现状及面临的问题
鉴于全国多数高校对文科大学物理没有全面的开设[1], 仅仅有一些选修课, (有的选修课也没有) , 但这样的选修课仅仅限于很少的课时、固定的理论课教室讲解, 涉及的内容也很浅显, 无法实现对于物理这样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的重要性的理解, 无法使学生树立“理论指导实验, 实验验证理论”这样科学严谨的治学理念。如果把这样的选修课做一些调整包括内容的调整、授课方式的自由结合等, 能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 边发现问题, 边用实验来验证, 将对学生相信科学事实, 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起到重要的作用。通过实验, 既可以使学生把一定的直接知识同书本知识联系起来以获得比较完整的知识, 又能培养他们独立探索能力、实际操作能力和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2 教学过程中教学内容、方法的选择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要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要切实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从教学内容、教学场所、教学方法等几个方面阐述。
2.1 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可以分为若干个知识模块
面对文科学生物理基础知识相对薄弱的教学对象, 我们仍然遵循“定性半定量”原则[7]利用文科物理课程, 有针对性地向文科学生介绍一些物理基础知识, 可以按知识结构实施模块教学。分模块教学不是简单的拼盘, 知识的系统性联系性不可分割, 知识在侧重点方面有所区分。在分模块教学中可以使相关知识系统化, 模块与模块之间有一定的衔接关系, 可以方便地进行组合。内容上的相对独立性、综合性和开放性, 结构上的多层次性, 使模块课程表现出综合、开放、灵活的特点, 可以涵盖更为广泛的主题, 打破不同知识的界限壁垒, 灵活地进行组合, 既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 又可以及时进行更新。文科物理可授课内容可以分为:物理学史、力热, 电磁、光学、近代几个知识模块。除了物理学史的教学场所可以自由选择外, 其余可以分别在力热, 电磁、光学、近代实验室进行。
2.2 让文科学生走进物理实验室
首先, 文科学生基本上没进过物理实验室, 从对实验仪器的熟悉到安全使用常识及实验室使用的规则、实验基本原理等一窍不通, 更谈不上在这方面应具有的实验技能等方面的科学素养, 所以走进物理实验室就显得尤为重要。其次,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物理实验是学习物理必不可少的一种重要方法。实验室是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抽象思维和形象思维相结合的教学场所[3]。在实验室, 可以熟悉仪器, 操作实验, 观察实验现象, 验证理论知识;可以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把所学知识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可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观察能力、实验能力, 操作能力进而形成多种逻辑思维能力,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等多种能力素养。
2.3 教学方式方法上:课堂教学与演示实验、学生动手实验三者相结合
物理演示实验具有较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有利于增强文科学生对物理现象的感性认识, 帮助他们直观、形象地理解物理现象和规律, 启发学生思维, 激发他们学习科学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在物理实验室中进行课堂教学过程中边讲授理论知识, 边演示简单的实验, 也可以根据学生理解的深浅适时的进行动手实验, 鼓励学生参与动手实践。如大学光学部分在讲解光的波动性时, 有波的叠加, 波的干涉, 衍射, 可以在讲解的过程中让学生用简单的方法演示一下光的衍射现象, (用激光笔照射钢尺反射得到许多衍射光等) , 观察衍射条纹。
在干涉部分时, 可以讲授原理时可以直接观察一凹一平凸玻璃叠放 (如何叠放?发放给学生平凸透镜各一个) 在一起, 在表面上可以观察到什么现象, 老师可以根据观察现象引导学生得出光的干涉发生的条件。学生可以分组讨论, 动手亲自操作。这样就可以为下一节课“用牛顿环干涉测透镜曲率半径”做好理论知识的预习。在讲授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回忆透镜的判断知识, 如何辨别凸透镜、凹透镜、总结判别方法, 为下一节判别透镜的实验做好准备。手摸、聚光性能、直接观察、间接利用看书上的字来判断。
讲“光的偏振现象”时, 让学生明白人类是偏振盲, 我们不借助仪器是不能观察到偏振现象的, 可以安排实验“偏振现象的观察与分析”偏振现象的产生可以由老师演示, 学生只需了解观察现象即可, 可以加深对偏振光和自然光的理解。“旋光现象和旋光仪”, 得出线偏振光通过具有旋光性的物质可以观察到旋光现象及旋光仪在工业上的应用。
在学习光的折射与色散时, 可以和“阿贝折射仪测定液体折射率及其色散”联系起来, 利用实验结果得出液体折射率和液体浓度及温度的关系, 也可以利用简单的仪器, 如激光笔照射不同浓度的蔗糖溶液, (把蔗糖放入玻璃试管使浓度随溶液的深度加深而浓度增大) , 观察其光的折射程度有何异同, 进而引导学生得出折射率与哪些因素相关 (浓度越大, 偏折越厉害, 即折射率越大) 。讨论盛满水的缸里的鱼为何消失?利用光学什么原理解释现象? (全反射原理导致鱼的消失) 在每个方位都能观察到鱼消失吗? (鱼要靠近相对鱼缸内壁, 要选择合适的观察位置。) 引导学生在不同的角度观察, 得出结论。了解激光的衍射, 干涉的原理可以实现全息照相, 进而揭开全息照相的神秘面纱, 引起学生的求知欲, 可以介绍全息照相技术发展历史及现状, 使学生了解现代科技的进展等等。在力热部分时, 可以恰当的比喻, 新颖的设问, 深入浅出的授课方法, 把抽象的物理概念, 转化成身边的常识。例如:在讲解液体的表面张力时, 可以设问:头发淋湿后为什么会贴在头上?衣服水洗后为什么会变紧, 衣服缩水是怎么回事?引起学生的求知欲。进而了解表面张力与温度有什么关系, 可以实验用一角硬币投入25度的水中和95度的水中是否能漂浮, 得出表面张力与温度的定性关系。再如:“都知道水往低处流, 那有没有水自动往高处流的现象”自然引入毛细现象。或制造一种毛细现象的实验, 让学生观察、思考, 解释, 使学生在潜移中学到物理知识。在电磁实验室可以给学生一些简单的导线、几种量程的伏特表、安培表、万用电表检查一段电路的故障, 测一节电池的电动势, 几种方案等, 让学生自行设计、分组实验、老师可以引导, 可以帮助, 启发, 还可以讲解。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 引导有兴趣的同学去网上或资料室查阅文献, 等等在此不逐一例举。
2.4 教学手段上, 启发式、追问式与多媒体等多种教学手段相结合
将文科类课程的案例教学方法引入文科物理教学, 通过大量生动的案例来展现物理,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案例分析与讨论, 从中学到物理知识, 使物理课程变得亲切、有趣, 富有吸引力和说服力。将案例教学与多媒体教学相结合, 充分发挥多媒体教学的优势, 将抽象的物理概念、常见的物理现象、生动的物理案例, 通过图片、动画、视频录像、科教片插播等方式, 形象直观地展现出来, 增强课程的表现力和感染力,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物理知识, 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能够及时反映物理学及现代科技的发展成果。
3 教学过程中注意学生多种能力素养的培养
3.1 培养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养成科学观察的习惯
科学观察最早出现在古文中是“明察秋毫”的意思, 我们通过外部感受器官 (包括视、听、嗅触、味) 来感知外部的世界, 其中83%来自视觉。我们在影视上看到过, 特别对于刑侦部门, 提取一个现场的指纹, 一滴血迹, 一丝毛发, 一细小的玻璃碎片, 都可能是整个案件的突破口, 很多场景的不经意一瞥, 都是一个重大的线索。可见科学的观察能力是必不可缺少的良好的科学素养之一, 培养科学的观察能力至关重要, 所以我们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对实验现象的细心观察, 多练习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3.2 注重培养学生物理实验方法
在实验过程中很多实验方法可以在处理不同的物理问题时呈现出独特的技巧, 例如:常见有控制变量法, 在中学里就有转换法也叫间接测量法、等效替代法——历史上著名的曹冲称象及电学中常用的化繁就简的等效电路图、模拟法———如静电场的描绘、作图法———直观形象、放大法———库伦定律的扭秤法、缩小法———用影子测日地距离、平衡法、共轭法、比较法等等。
3.3 设置专题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 尽可能渗透现代物理知识, 要切实把物理知识与日常生活、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我们只能学到非常有限的知识, 为满足学生对知识需求, 可以提供给学生个别专题, 与现代科技前沿接轨的知识, 鼓励学生自己通过图书或网络进行查阅, 如纳米技术及应用, 静电的防治及应用, 激光原理与技术, 现代能源技术, 电磁波与现代通信, 传感器与检测技术, 超导与磁悬浮GPS定位系统的原理及应用等, 以系列专题讲座的形式, 或利用现在网络多媒体的形式, 向学生介绍物理学在各个领域的应用, 使文科学生对当代科技的应用和发展有基本的了解。
4 结束语
在实验室开设文科大学物理选修课程, 贯穿一些基础操作实验, 灵活掌握教学方法, 使学生了解物理实验, 把物理方法、物理思想转变成为学生自身的一种能力素养, 在实验与理论结合的学习过程中提高文科学生综合能力, 培养其多种科学素养, 可以使学生终身受益, 也是我们现在教育的要求和目的。
参考文献
[1]周雨青.东南大学文科物理教学改革的反思[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 2000 (2) :89-92.
[2]王登龙, 丁建文.浅谈对文科类大学生开设物理课程的必要性[J].教育教学论坛, 2010 (9) :77-78.
[3]薛海国, 吴玉婷.文科物理与大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J].中华文化论坛-科研与教学, 2008:88-90.
[4]欧阳芳平, 黄生祥, 赵新闻, 等.南大学文科物理课程教学的思考与探索[J].理工高教研究, 2005, 24 (2) :52-54.
[5]王小力, 李宏荣, 徐忠锋, 等.文科物理课程的内容设置与教学方法改革[J].中国大学教学, 2010 (9) :37-39.
[6]方兴安, 胡建华.文科大学物理实验开设的实践与思考[J].物理实验, 2004, 24 (7) :21-23.
【大学文科生】推荐阅读:
适合文科生的一本大学10-26
清华大学有哪些专业适合文科生08-03
大学文科案例教学08-05
云南一本文科大学排名06-10
大学文科数学教学研究08-06
高校大学文科数学教学11-02
优秀大学本科生信08-16
重点大学文科排名排名08-20
全国文科重点大学排名09-05
大学英语专业专科生0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