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高考改革

2024-09-02

新课程高考改革(通用9篇)

新课程高考改革 篇1

江苏

1、高考“3+3”模式,文理不分科;

2、统考科目语数外保持不变,选考科目由6选2,调整为6选3;

3、英语将实行听力和口语一年两考,笔试两考还在探索;

4、分值比480分高,接近700分;

5、小高考,13个科目均可考两次;

6、起,少数民族考生报考省属高校加3分投档。

江苏高考改革下的高中课程新变化

全面落实课改要求,优化新课程实施

(一)全面实施新课程新教材。普通高中学校要遵照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普通高中级学生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的通知》(苏教基〔2018〕19号)等要求,结合我省高考综合改革的推进,适时调整课程安排和教材的使用。前全面实施新课程、使用新教材。省、市将建设一批新课程新教材实施示范校,发挥引领带动作用。

(二)规范开齐开足各类课程。开齐国家规定的各类课程,开足规定的课时,特别是要开足综合实践活动、技术(含信息技术和通用技术)、艺术(或音乐、美术)、体育与健康、理化生实验等课程,坚决避免挤压选修课程课时。体育与健康的必修内容,必须在高中三学年持续开设。严禁违规增减课程与课时。普通高中学校要依据学校价值追求、文化传统和办学实际,着眼学生发展的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与学科核心素养提升、个性特长发展和选择考试科目需求,加强学校特色课程建设,满足学生不同兴趣、不同水平、不同选课要求的学习需求,积极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育人体系。

(三)科学统筹安排课程计划。普通高中学校要严格执行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及《省教育厅关于调整普通高中2018级学生课程方案和课程内容的通知》等规定,整体规划三年课程安排,统筹安排高中三年各学科课程和教学时间安排,优化课程结构,均衡设置课程。教学计划的安排要注意课程之间、年级之间的均衡性和学科学习的可持续性。不得赶进度超前教学、突击教学,严禁在学生学习课程内容前违规组织考试,确保高中教育教学秩序稳定有序。

02

建立选课指导制度,引导学生理性选择

(四)积极建立健全选课指导制度。普通高中学校要在全面调研、充分论证基础上建立健全选课指导制度,形成课程说明、选课指南。帮助学生和家长了解学校课程开设情况,指导学生形成个性化的课程修习方案。要采用专职教师与兼职教师相结合的方式,组建以专职教师为核心,以班主任和兼职教师为骨干,全体教职工共同参与的指导队伍,指导学生选课。

(五)多形式多举措开展指导活动。普通高中学校从高一年级起应开设学生发展相关课程,在学科教学中渗透生涯规划内容,开展班会、讲座、社会实践等活动,充分挖掘和利用校内外资源,建设学生职业体验基地,利用教育系统及社会资源组建和丰富专家团队,多种途径开展学生发展指导。普通高中学校要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更好适应高中阶段学习与生活,处理好兴趣特长、潜能倾向与社会需要的关系,选择适合的发展方向,提高生涯规划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

(六)引导学生合理确定选考科目。普通高中学校要指导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特长、志向、学习优势和职业倾向,结合《普通高校本科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指引(3+1+2模式)》,理性确定选择性考试科目。要充分尊重学生的选课权利,淡化选考组合,积极引导学生自主、理性选科,不得强制代替学生确定选考科目,也尽量避免出现严重的偏科现象。要帮助学生科学合理确定选考科目,要避免单纯用考试成绩作为指导学生选课的依据,减少盲目性和功利性。要引导家长正确对待、共同参与,避免反复修改调整选考科目。

03

优化教学组织管理,深化课堂教学改革

(七)有序推进走班教学。普通高中学校要结合实际,有序推进走班教学。要从学科特点、学生可接受度出发,探索长课与短课、大班教学与小班教学、传统课堂与空中课堂相结合的教学组织样态。要充分挖掘校内外资源,充分利用实验室、功能教室、图书馆和学校周边社会公共资源开展走班教学。要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逐步实现选课、排课、管理、评价等管理活动智能化。各地加强统筹协调,探索区域内学生跨校选课、教师跨校兼课的流动机制,因地制宜,多渠道师资结构性缺编状况,满足学生选课需求。

(八)强化教学组织管理。普通高中学校要严格执行课程教学计划,严禁超课标教学、抢赶教学进度和提前结束课程,严禁组织有偿补课,切实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各地要加强对学校教学改革工作的指导,积极组织开发优质教学资源,注重教学改革经验的遴选和推广。各级教研部门要加强对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的研究,指导学校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和评价方式,探索区域联合教研、校际联合教研等多种教研工作机制。

(九)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普通高中学校要健全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积极探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要积极转变教学方式和教学行为,倡导自主、合作、探究、体验的学习方式,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要积极依托课程基地、前瞻性教学改革实验项目、品格提升工程、学科发展创新中心等,大力推进教学的组织管理方式、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变革。

04

强化学分管理,完善学业评价制度

(十)构建学分管理规范。普通高中学校要根据国家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和我省课改要求,细化各类学科课程的学分分配方案,特别是要明确对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校本课程等课程学分分配。要形成清晰的学年学分分配方案,制定学年学分分配表。要完善学分认定办法,明晰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不断提升学分认定可操作性和标准化水平。

(十一)严格学分认定管理。普通高中学校要遵循客观、公正、透明的原则,严格学分认定的标准、程序,规范操作过程,严禁学分认定中营私舞弊、弄虚作假的行为。要坚持学分认定标准,普通高中学生获得144个学分方可毕业。普通高中学校要将学业水平考试合格性考试成绩作为普通高中学生毕业的重要依据。

(十二)完善学生学业评价。普通高中学校要积极探索行政班与教学班并存、班主任和导师制并举、学科学业评价与学生综合素质并行、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教学组织运行机制。各地要指导学校认真实施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和学分认定管理,加强走班教学质量监控制度研究,探索区域内教育质量监测评价的科学方法,建立过程性与终结性、定性与定量、教师个人与教研组团队评价相结合的多元化评价体系。

05

着力提升保障水平,确保改革顺利推进

(十三)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各地要加快建立适应新高考改革需要的师资配备机制,积极协调编制、财政部门,落实城乡统一的编制标准,加大区域内统筹配置和师资共享的力度,为学校配齐配足教师。20底各地要完成普通高中教职工编制核定,适应选课走班教学需要。各地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制定全员培训方案,着力提升每一名教师走班和分层教学能力、学生发展指导能力、综合素质培养能力。各普通高中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师教学任务和工作量,探索适应改革需求的教师管理评价制度,科学制定教师绩效标准,充分调动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

(十四)积极改善办学条件。各地要积极优化普通高中布局规划,合理界定办学规模,大力新建改扩建高中,着力增加普通高中资源。要积极添置教育教学设施,保证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有条件的地区应建设学科教室、创新实验室、社团活动室,推进数字校园建设。各设区市要制订消除普通高中大班额、超规模专项规划,并于11月底前报省教育厅备案。要完善普通高中建设经费投入机制,多渠道筹措普通高中建设资金,健全生均公用经费拨款制度,各地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应按照《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新时代推进普通高中育人方式改革的指导意见》的要求,尽早达到每生每年1000元以上,建立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和学费标准动态调整机制。

(十五)强化组织领导保障。各地要因地制宜制定和完善相关保障政策措施,加大教育经费投入力度,满足教师培训、课程实施、教学研究、校舍建设、设备配置等方面的需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对普通高中课程与教学管理工作的指导,高度重视改革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引导学校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共同解决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各级教育督导部门要将普通高中新课程教学实施的情况列入督导评估的重要内容,并将督导结果纳入对教育行政部门以及普通高中学校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

(十六)加强舆论宣传和引导。各地各校要加强舆论宣传,营造有利于新课程新高考实施的良好氛围。要充分利用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广泛宣传普通高中新课程实施、高考综合改革的重要意义和价值,加强政策解读和正面宣传,推广典型经验,引导全社会理解、支持新课程新高考的实施推进工作。

来源:江苏省教育厅

新课程高考改革 篇2

关键词:独立思考,思想性,思辨性,思维能力

一、新旧之别

2014 年高考大纲卷只有广西使用, 作文材料可以概述为:农民工老王因胃穿孔住院, 得到老板和医院的帮助, 出院后老王通过在工地和医院打工还钱。2015 年高考全国一卷的作文材料提供的事例是: 女大学生小陈通过微博私信向警方举报总是在高速路上开车打电话的父亲, 引发网友的点赞和质疑。2015年高考全国二卷的作文材料提供的事例是:从科学家团队代表大李、“大国工匠”代表老王、爱好摄影的自由职业代表小刘三名候选人中评选出当代最具风采的人物。两年三套题, 单从给出的材料来看, 新旧之别不明显, 但是从材料后面的“要求”来看, 一股清风扑面而来———2015 年新课程标准卷着重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2014 年作文的要求是: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义的范围, 不要套作, 不得抄袭。2015 年全国一卷的作文要求是:“对于以上事情, 你怎么看?请给小陈、老陈或其他相关方写一封信, 表明你的态度, 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 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完成写作任务。明确收信人, 统一以‘明华’为写信人, 不得泄露个人信息。”2015 年全国二卷的作文要求是:“ 这三人中, 你认为谁更具风采?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权衡与选择。”“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 不得抄袭。”通过对比, 不难发现新课程标准卷自2010 年以来是第一次给考生加载写作任务, 考查其思想性、思辨性和思维能力, 从而使得2015 年的全国课程标准卷作文题脱胎换骨, 翻开了新材料情境作文的一页新篇章。

二、“三思”导向性

(一) 提高思想性

近几年来, 高考作文这么旗帜鲜明地与“政治”结缘确实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立德树人”体现着当今社会的教育方向, 在高考中考查考生的思想品德, 既是“德育为首”的教育一贯性要求, 也是培养未来思想素质过硬人才的长远打算。应该说思想性是关系到国家和民族命运的定海神针, 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今年的高考作文命题改革方向: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 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法治国、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创新能力等四个方面的考查, 形成“一点四面”育人方面的合力, 实现高考作文试题独特的教育功能。从全国卷的作文题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一命题方向, 如2015 年全国一卷作文题“女儿举报父亲开车时接电话”, 引导考生对社会生活中的法律问题进行思考和感悟, 无疑有助于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使遵法守法成为全民的共同追求和自觉行动。又如2015 年全国二卷作文中以施一公教授为原型的科学家大李、从职高生到焊接大师的“大国工匠”老王、摄影爱好者小刘等, 均影射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爱国、敬业、自由等关键词。作为为高等学府选拔合格人才的高考作文着力体现符合社会主流的思想性, 既是与时俱进的育人要求, 也是高瞻远瞩的明智之举。

(二) 增强思辨性

高考全国卷延续近几年的一个作文要求就是“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进行写作, 而2015 年全国卷不仅继承了这一要求, 而且还从内容与形式方面明确增加了任务驱动的导向, 在材料一如既往地引发考生思考、激发写作欲望的同时, 还通过增加任务型指令、发挥材料引导写作任务的功能, 使考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辨析关键概念, 在多维度的比较中说理论证。如高考全国一卷要求考生给“女儿举报”事件相关方写信来入情入理地谈问题、讲道理, 其中写信的格式要求是从形式方面考虑的, 不管考生向老陈、小陈还是交警写信, 都得考虑各方的感受, 其中的利弊得失应在“晓之以理”的论述中当有所体现, 这就需要考生在平常的写作中具备较强的思辨能力, 考试时才能在伦理观与法制观的权衡下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高考全国二卷要求考生在深入思考“当代风采人物”推选标准的基础上优中选优, 行文中当有“面”的比较, 再明确论述某人更具风采, 这样才达到写作要求。要注意的是, 考生不能走极端, 一边倒地否认哪一方或赞成哪一方都有可能给人“偏激”之嫌, 即便是劝喻老陈这样的行为, 也应该有礼有节, 除了“法”, “情”“理”这两味“综合剂”也应该是行文必不可少的内容。这种辩证看问题的思维方式, 恰好就是当今和谐社会倡导的主旋律, 与“一点四面”中的“弘扬时代精神, 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一脉相承, 其育人导向功能不言而喻。

(三) 提升思维能力

历年的高考题都注重贴近时代、贴近社会现实、贴近考生实际, 2015 年的两套全国卷作文, 在引导考生对社会和人生问题方面进行独立思考和深度探究的同时, 更注重考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无论是“情”“理”“法”的冲突, 还是“谁更具风采”, 要准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 就必须用明白清晰、逻辑合理的语言阐述, 这样就巧妙而自然地调动了考生的思维能力, 需要考生运用课内外积累的背景知识对“真实”的写作情景进行“思考、权衡与选择”, 更要有对人生的广度、生命的厚度的人文思考, 清晰而有条理地组织语言, 才有可能将写作向深度展开。语言是思维的再现, 作文教学有必要重新强调逻辑思维能力的培养, 把语言表达训练和思维训练结合起来, 才是正路。如果平常不注意这些方面的思维训练, 在考场作文中就会出现片面、偏激、虚无的言辞。因此教师要把这种以语言为载体的逻辑思维能力训练当成作文教学的要务, 从而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提高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三、实战演练

为了更好地落实“三思”的导向性, 按照新课程标准卷的作文命题形式, 我们不妨通过两道模拟高考作文题演练一下, 第一道题是广西第四届“求学杯”高考作文模拟大赛的其中一个作文题目:

子曰:“直哉史鱼 (1) !邦有道, 如矢;邦无道, 如矢。君子哉蘧[q俨]伯玉!邦有道, 则仕;邦无道, 则可卷而怀之。”———《论语·卫灵公》

【大意】 孔子说:“好一个刚直的史鱼!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像箭一样直, 国家社会不清明时他还是像箭一样直。好一个君子蘧伯玉!国家社会清明时他做官, 国家不清明时他便隐退藏身了。”

【注释】 (1) 史鱼:卫国大夫史鳅, 字子鱼。他多次向卫灵公推荐蘧伯玉。

史鱼和蘧伯玉两个人在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有不同的表现, 但孔子对他们都给予肯定。请你根据自己对材料的理解, 自选角度, 自拟题目, 明确文体, 写一篇不少于800 字的作文。

这道作文题的命题意图具有很强的指导性, 符合新材料作文的特点, 偏重传统文化, 突出经典, 兼顾传统价值和主流价值的导向, 引导考生积极关注社会现实, 最难能可贵的是把考查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放在了首位, 着重考查考生辩证分析问题的能力。如果考生仅从史鱼或蘧伯玉单方面立意, 还不算最佳立意。最佳立意要从双方出发立论, 切中核心题旨“原则性与灵活性统一”或“不用一成不变的僵化标准衡量一个人”。

第二道题是参照2015 年新课程标准全国二卷作文形式命制的:

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对于景区乱刻乱画、随手抛垃圾、随意攀折花草树木、甚至侮辱各类塑像等陋习, 以前空有反感, 没有惩罚。如今有了约束的机制, 再遇到不文明行为的游客, 就可以及时向旅游主管部门举报, 主管部门也建立了旅游“黑名单”。网友们所提倡的对个人不文明旅游行为进行监督、举报, 这种带有一定制约作用的规范, 其威慑力毋庸置疑, 但是一旦把信息公布到网上, 是否会造成游客隐私信息的泄露?如果这些不文明的游客被“人肉搜索”, 是否会对游客造成侵犯?

你认为是文明促进规范, 还是规范促进文明?你有更好的建议吗?请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作文, 体现你的思考和主张。要求选好角度, 确定立意, 明确文体, 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不要抄袭。

新课程改革与高考改革的思考 篇3

一、新课改重要理念在高考中的反映

1重视数学本质

引导学生用定义解题,回归教材,数学相关定义以教材为准。

2突出几何直观

数形结合解题。题目已给出图形的要充分利用图形,题目未给图形需要自己画图的,迅速正确画图;抽象问题若能具体化,可画图帮助思考。

3避免过于繁杂的计算

“多考点想,少考点算”,基本运算强调做到“正确、合理、迅速”,想清楚了,把算法思想引入。

4强调数学的应用价值

联系实际的问题会逐步增加,除了以概率考查联系实际问题外,函数、三角、数列等也可以考查实际问题。

5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新情景的题目,要求学生能创造性的处理题目中的问题。

6促进学生改变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高考重点地考查学生进入大学后继续学习的能力,考查与高等数学相关知识的掌握情况。

二、高考考查的重点

1高考题目的来源及特点

(1)以教材习题、例题改编的题目;(2)传统的经典题目改编的题目;(3)国外教材、资料选编题目; ⑷高等数学为背景的题目;(5)数学竞赛改编的题目;⑹联系实际问题的题目

2重点考查数学的“双基”。

强调通性通法,淡化技巧

3在知识交汇点出题。

一般的基础题目有3至4个知识点,考查学生对知识前后联系及应用能力

4在学生易错处设计题目。

5考查空间想象力,推理论证能力,计算能力,数据处理的能力

6重点知识重点考查

三、新课程对能力的要求及高考主要考点对能力的要求1新课标对能力要求的界定

对知识的要求

了解了解、知道、识别、模仿、会求、会解等

理解描述、说明、表达、推测、想象、比较、判别,初步应用等

掌握掌握、导出、分析、推导、证明、研究、讨论、运用、解决问题等

2新课标高考考试内容与要求的变化

增加知识点:(1)幂函数;(2)函数与方程;(3)算法初步;(4)推理与证明;(5)空间直角坐标系;(6)几何概型;(7)茎叶图;(8)全称量词与存在量词;(9)定积分与微积分基本定理

提高要求部分:(1)Venn图的应用;(2)分段函数要求能简单应用;(3)函数的单调性;(4)函数与方程、函数模型及其应用;(5)一元二次不等式背景和应用,加强了与函数、方程的联系;(6)从实际情景中抽象出一些简单的二元线性规划问题;(7)等差数列与一次函数的关系,等比数列与指数函数的关系;(8)离散型随机变量及其分布列的概念、离散型随机变量的期望值、方差;(9)知道最小二乘法的思想;(10)要求通过使利润最大、用料省、效率最高等优化问题,体会导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11)对原大纲未作要求的直线、双曲线、抛物线提出了同样的写出参数方程的要求

减低要求部分:(1)反函数的处理,只要求以具体函数为例进行解释和直观理解,不要求一般地讨论形式化的反函数定义,也不要求求已知函数的反函数;(2)解不等式的要求,如分式不等式,含绝对值不等式;(3)仅要求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对棱柱、正棱锥、球的性质由掌握将为不作要求;(4)不要求使用真值表;(5)文科对抛物线、双曲线的定义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6)理科对双曲线的定义、几何图形和标准方程的要求由掌握降为了解,对其有关性质由掌握降为知道;(7)对组合数的两个性质不作要求;(8)原大纲理解圆与椭圆的参数方程降为选择适当的参数写出它们的参数方程;

删减知识点:(1)两条直线的夹角;(2)已知三角函数值求角;(3)线段的定比分点、平移公式;(4)分式不等式

2重要的数学思想及方法。

数学基本方法:如配方法、换元法、消去法、割补法、反证法、待定系数法、数学归纳法、坐标法、参数法等。

数学逻辑方法:如综合法、演绎法、分析法、归纳法、类比法、反证法、同一法、构造法等。

数学思维方法:观察与思考、具体与抽象、分析与综合、特殊与一般、比较与类比、归纳与演绎等。

常用数学思想:函数与方程的思想、数形结合的思想、分类与整合的思想、化归与转化的思想、特殊与一般的思想、有限与无限的思想、或然与必然的思想。

四、基础教学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1重视基础、重视教材

(1)重视“双基”教学,在概念定义、通性通法上回归教材,把握教材上典型例题、习题的变式训练;(2)对各种资料适当处理,删去偏难、偏怪、超纲、解法太唯一的题目;

(3)对基本运算能力、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数据处理能力等在教学时要求逐步提高,达到高考要求;(4)新课标上删减的内容不宜过分拓广加深。

2抓好中低档题的教学

(1)中低档题在高考中的地位占50%左右;(2)“小、灵、通”题目是训练重点,由“小灵通”累积为“大综合”题;(3)抓中低档题三点:入手点、关键点、警戒点。

3加强训练的针对性、有效性、科学性

(1)提高练习的效率;(2)讲好例题,练好习题;(3)题目不求多,但求“活”、“联”

4上好讲评课

(1)讲题目背景,考查知识点;(2)讲“学生易错处”,错误原因;(3)讲相关题目,问题拓展

5训练考试技巧

北京高考新政策,高考改革北京 篇4

统考语数外总分450分

根据“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此轮高考改革其中一个重大变化就是考试科目调整和普通本科院校招生录取模式的改革。

从20起,北京市统一高考科目调整为语文、数学、外语3门,不分文理科,每门科目满分150分,总分450分。

2.英语增听力考试

明年起听力考试一年两次

从起,英语听力分值30分,采用计算机化考试,与统考笔试分离,一年两次考试,取听力最高成绩与笔试成绩一同组成英语科目成绩计入高考总分。从起,英语增加口语考试,口语加听力考试共计50分,英语科目总分值不变。

在过去较长一段时间里,社会上一度流传着英语将在未来高招录取中降低权重的说法。其实,从《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到此次的“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都明确了英语学科在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地位。这就意味着北京新高考方案突出了英语学科的教学和考试要回归英语的工具性作用的方向。

3.自选3门等级考试科目

年高考为“3+3”模式

根据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从2020年起,参加本科院校招生录取的考生的高考成绩将由语文、数学、外语3门统一高考成绩和考生选考的3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等级性考试科目成绩构成,也就是普通高考考试科目实行“3+3”模式。选考每门科目满分100分。因此,在新高考方案框架下,高考总分满分值仍为750分,作为高等院校录取的基本依据。

北京考试招生改革实施方案指出,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以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选考科目范围,但最多不超过3门,提前向社会公布。考生满足选考科目其中任何1门,即视为符合报考条件。而对于没有提出选考科目要求的高等院校,考生在报考该校时无科目限制。

4.高一期末可“随考随清”

合格性考试除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外,另外11门科目一年两考,学生可在高一第二学期末必修课程结束后参加合格性考试,做到随教、随考、随清。

体育与健康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二学期,艺术(音乐、美术)合格性考试安排在高三第一学期末。其余11门科目合格性考试每学年组织两次,分别安排在每学期末。普通高中在校学生首次参加合格性考试时间为高一第二学期末,学生在完成每门科目必修课程后即可参加合格性考试。语文、数学、外语、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9门科目合格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体育与健康、艺术(音乐、美术)、信息技术、通用技术4门科目合格性考试由各区教委根据市级要求组织实施。

等级性考试每学年组织1次,学生在高三年级第二学期参加。等级性考试由全市统一组织。

合格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要求为依据;等级性考试内容以普通高中课程标准中的必修课程和选修ⅰ课程要求为依据。

5.等级性考试成绩分5等

参加北京市当年统一高考的考生,可在完成各科目必修内容的学习、对自己的兴趣和优势有一定了解后选定等级性考试科目。学生可根据报考高校要求和自身特长,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6门科目等级性考试中自主选择参加3门科目考试。高等院校可根据办学特色和定位及不同学科专业人才培养需要,从6门普通高中学业水平等级性考试科目中,分专业(类)自主提出指定选考科目,并提前向社会公布。

合格性考试达到合格水平是普通高中毕业的必要条件和高中同等学力认定的主要依据。合格性考试成绩以“合格/不合格”呈现。卷面成绩60分(含)以上为合格,60分以下为不合格。当次考试不合格,可参加以后学期同科目合格性考试,全市不组织补考。参加高考的考生,语文、数学、外语3门科目统一高考成绩达到一定标准可认定相应科目合格。参加本市当年统一高考考生的合格性考试所有科目成绩将提供给招生高校使用。高中生离校两年内以社会人员身份参加学业水平考试合格且符合其他毕业条件的可补发高中毕业证书,两年以上不再补发高中毕业证书。

2021新高考政策及改革方案 篇5

8省份新高考采用“3+1+2”模式

2021年,8省份普通高校招生考试实行“3+1+2”模式,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为750分。

“3+1+2”模式包括国家统一高考语文(汉语)、数学、外语(含笔试和听力)3门科目,及考生自主选择的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3门科目。其中,选择性考试科目包括物理、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历史、地理6门科目,考生首先在历史、物理2门科目中自主选择1门作为首选考试科目,然后在化学、生物学、思想政治、地理4门科目中自主选择2门作为再选考试科目。

据了解,统一高考科目试题由教育部命制,选择性考试科目试题由各省份自主命制。

此外,统一高考科目的语文、数学、外语每门满分150分,均按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选择性考试科目每门满分100分,首选科目物理、历史使用原始成绩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再选科目思想政治、地理、化学、生物按等级赋分后计入考生高考文化总成绩。

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

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根据计划,八省新一轮高考将采用“3+1+2”模式。其中,语文、数学、外语三门科目采用国家试卷,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7日至8日;物理、历史、化学、地理、思想政治、生物六门科目由各省组织,考试时间为2021年6月8日至9日。

高考将于6月7日开始,持续3天,8个省的高考将于2021年6月7日至9日持续3天。

其中,语文科目考试时间为150分钟,数学和外语科目考试时间为120分钟,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75分钟。8省市公布2021高考改革实施方案据悉,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计划为语文9:00—11:30,数学6月7日15:00—17:00,外语6月8日15:00—17:00。选修科目考试时间为6月8日9:00-10:15物理/历史;6月9日8:30-9:45化学、11:00-12:15地理、14:30-15:45思想政治、17:00-18:15生物。

同时,各省提醒考生,统一高考科目考试时间以教育部公告为准。如有调整,省内选拔考试科目考试时间将相应调整。

自2021年起,广东省、福建省、江苏省等省高校将以“高校专业群”为志愿填报单位。一个学院将被分成几个学院专业组,一个学院专业组是一个志愿者。

据了解,“高校专业群”是高校招生专业的组合,是考生填报志愿、报考录取的基本单位。每个学院可以设置一个或多个“学院专业组”,每个“学院专业组”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专业。同一高校专业群中各专业的选课必须相同,选课要求不同专业设置高校专业群。

此外,各省、自治区教育厅提醒考生,增加选课后,考生必须符合学校选课要求,不符合要求的不能填报。

新的高考秩序将从2021年1月到4月在部分省市顺利实施。具体测试时间为2021年1月23日至25日。演习将模拟从考试组织、阅卷到招生计划、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帮助考生了解新高考的考试方式,熟悉新高考的录取规则。

新高考填报志愿需要注意的事项

新高考录取模式下的平行志愿,新的录取投档模式还是遵循平行志愿,分数优先的原则,那么考生考了多少分,全省的排名就至关重要了。平行志愿的一个原则就是分数优先,按照分数高低,从高到低开始录取。

填报志愿的浙江模式-专业+院校模式,浙江模式的本质是选专业重过选学校,这种选择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高校的每个专业或专业组作为志愿,你可以选择不同院校的同一个专业,也可以选择同一高校的不同专业,分别都是不同的志愿。

专业+院校模式的优缺点,优点是学生可以更加选择适合自己的专业,比方我想学医学,可以选择临床+院校,这样就不会把你调剂到金融或其他专业了,缺点是部分名牌高校的冷门专业可能分数要低,不利于高校冷门专业招生。

新课程高考改革 篇6

上午场是汪xx老师的课堂管理课。汪老师深扎教学一线,经验充沛,颇具幽默的授课风格让我们收获满满。尤其是开头的视频分享让我们深刻反思教学实践,去思索教育的方式和手段。一匹马儿深陷泥潭,发现它的养马三兄弟分别给出了不同的反应方式,其中最后一位建议驱赶马群,让马儿被马群的生命力感染,自我激励,自己找回生的希望,最后马儿不断挣扎着跳出泥潭,重获新生。视频中所展现的问题,正像我们每个教师会遇到的教学困境,不责备,不埋怨,不轻易放弃,观察分析每个学生具体的困难所在,找到合适的方法激励,才是我们真正需要做的地方。接下来,汪老师就课堂管理及其基本任务,课堂管理会遇到的一般性问题,课堂管理的调节技巧等方面向我们做了深入的分享。在课堂任务管理方面,教师可谓身兼多职,不仅需要构建良好的课堂人际关系,还要组织好课堂的物理、心理、情感环境等,制定班级口号和班规班约。在舆论环境方面,教师首先要有良好的自我评价,其次要引导学生有正确地自我评价,还要对外部的评价环境做出适当的反应。

下午场翟洪明老师以强大的专业素养和广博的知识带领我们深入分析分享了新高考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明晰了新高考改革中的突出问题。比如,中学教学资源重新配置的问题,教学管理带来的问题,考试过多加重学校和学生负担的问题,以及等级赋分的科学性问题等。翟老师层层分析,拨云见日,让我们明白了新高考改革问题急切而复杂,任重而道远。也给我们带来了新的思考,比如3+3和3+1+2哪种模式好?五种赋分制度哪种更科学?哪种走班制更科学等。在翟老师的分析授课中,我才意识到学校、教师、家长、学生所要面临的具体困难,每个角色所要做的努力和突破。

浅谈高考改革对技术课程的影响 篇7

浙江和上海两个省市已于2014年秋季率先开始了高考改革, 技术课程在这两个试点中的境况大不相同。浙江省的高考改革方案是:考生根据本人兴趣特长和拟报考学校及专业的要求, 从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物、技术 (含通用技术和信息技术) 等7门设有加试题的高中学考科目中选择3门作为高考选考科目, 将技术课同物化生史地政放在了同等位置, 实行7选3。而上海市的高考改革方案是:思想政治、历史、地理、物理、化学、生命科学6门科目设合格性和等级性考试, 高中学生在完成基础型课程学习的基础上, 可根据自身特长和兴趣, 选择学习其中3门科目并参加相应的等级性考试, 也就是6选3, 没有将技术课纳入高考的范围。

下面让我们来设想一下河北省的技术课在高考改革改革后会出现什么情况?如果我们按照浙江省的改革方案, 技术课就将成为7门备选学科中的一科。河北省目前的技术课开展情况在全国都是比较落后的, 这一改革必将带动技术课的发展。很多没有正式开设通用技术课的学校也必将紧锣密鼓地将技术课提到与物理化同等的地位。当然, 很多事情都具有两面性, 这件事情有可能出现的负面影响就是通用技术学科从素质教育变成了应试教育。各个学校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会放弃原本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的培养, 而是研究理论研究考题, 那么这门课最终就会汇入文化课的河流中。

如果我们采用上海的高考方案, 当然对于河北省来说, 这种可能性要更大一些, 那么通用技术课将作为学业水平测试中的考察科目, 通用技术课程的地位也将延续现有状态, 不会有大的改观。一方面技术课没有升学的压力, 仍旧着眼于学生技术素养的培养;另一方面, 这样的考试方案也决定了技术课在多数学校仍旧是以“打酱油”的状态存在, 在河北省, 也就意味着部分学校不会开设通用技术课程。

根据河北省技术课程的现状, 我个人的观点是:在最终的考试测评环节上, 先严后松, 先堵后疏。

第一阶段, 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采用7选3的高考方案, 最起码也要将通用技术课程从学业水平测试的考察科目改为考试科目, 实行正规的卷面考试而非电脑上答题, 考试不再是走形式, 而是将考试的严格规范程度同其他学科保持一致。这样做必将促使所有学校不得不开设并重视通用技术课, 保证了课程的顺利开展, 同时在课时安排和教师队伍上也有了保障。这样做尽管一定会带来通用技术课程走向应试教育的弊端, 但是起码保证了课程的正常开展。从通用技术课开设以来, 一直有人在呼吁, 不要把技术课上成物理课,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技术素养。但是, 我想说的是, 如果课程根本就无法正常开设, 何谈创新思维, 何谈技术素养?以河北省的现状来看, 如果不实行严格的考试制度, 就不可能将通用技术课程顺利地推行和推广。

第二阶段, 普及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内容和开设意义。通用技术课程进入河北省已经有6个年头了, 多数的非技术课教师和家长不知道通用技术是什么样的课程, 甚至很多人没有听说过高中阶段开设了这么一门课。所以普及通用技术课程的相关知识是至关重要的。要让广大人民群众都了解到:通用技术课程是与九年义务教育中的信息技术和劳动与技术教育相衔接, 以提高学生的技术素养为主旨, 以设计学习、操作学习为主要特征的基础教育课程, 是国家规定的普通高中学生的必修课程, 是一门立足实践、高度综合、注重创造、科学与人文融合的课程, 对个人的发展和民族的复兴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

第三阶段, 在所有人都认可了通用技术课程的开设后, 逐步减弱甚至取消通用技术课程的考试测评, 减轻技术课的考试压力, 使得技术课能够真正向着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技术素养的方向去发展。体育课是从小学到大学都一直开设的, 没有非常严格的考试制度, 但是它的开设是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认可的, 每一个人都认识到身体是革命的本钱, 也就非常认可和赞同体育课的开设。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许嘉璐曾说过:“当前教育社会关系上一个主要矛盾在哪里?主要的矛盾在于我们没有更多的培养出创新人才。创新人才是有创新的意识、创新的冲动、创新能力的人, 它应该是成十万、成百万、成千万的人, 我们没有培养出。”随着时代的发展, 创新设计人才成为了各行各业不可或缺的中坚力量, 当广大人民群众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 相信通用技术课程也就成为了人们心目中的必不可少的学科, 也就成为了贯穿求学生涯的必备学科。

新课程高考改革 篇8

[关键词]高考化学;试题;分析;建议

一、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的特点

1. 重视考查学生的能力

新课标高考化学试题形式上是考查学生化学基本原理和反应规律的掌握情况,本质上是考查学生的化学学科科学素养和所掌握的基本思想方法,也就是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知识的重组和推理能力、化学实验探究能力。高考化学试题以图像、表格、工业生产流程、实验装置选择和连接、实验设计和评价等多样化形式呈现新信息,考查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以及将新信息和原有知识整合、重组为新信息块的能力。如2012年高考新课标理科综合化学27题,试题中给出光气(COCl2)分解反应达到化学平衡时各物质浓度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图像,要求学生从图像中捕捉答题信息,真正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和接受、吸收信息的能力。试题有新意,体现了新课标高考试题考查能力的要求。

2. 化学基础知识常考常新

重视基础知识的考查是高考永远不变的着眼点。化学基础知识试题考查分数在高考试卷中占60%左右。考查的基础知识比较全面。高考化学学科试题主要考查化学概念、原理等基础知识,如氧化还原、离子反应、阿伏伽德罗常数、物质的量、化学反应速率和平衡、盖斯定律、物质结构和元素周期律、电解质、电化学、反应热、元素化合物知识及与实验、计算的融合、有机物代表物的分子组成、结构、性质及用途等。

3. 重视实验探究

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试题源于教材,小中见大,重点考查仪器的选择和使用、实验探究方案的设计、实验步骤的表述、实验现象的分析和解释、实验方案的改进、实验方案的评价和误差分析等。试题综合了化学基本概念和理论、元素化合物知识,定性与定量相结合。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试题通过过程、方法、目标的考查,进而考查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4. 试题情景更加真实

新课标高考试题淡化了传统的单一地从化学反应视角、微观视角呈现的形式,密切联系生活、科技、生产实际,试题情境更加丰富、多样。高考化学试题不是简单考查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重现,而是考查学生把所学化学基础知识迁移到新情境中的能力和对实际问题的分析、解决能力。让学生在解答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化学知识的实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热情。这是新课标理科综合化学试题最大的亮点。

二、化学备考的建议

1. 注重基础知识,抓住主干内容

新课标高考重视对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在高考试题中,基础题占30%,中档题占50%,把基础知识的复习落到实处,就等于拿到了化学高考的主要得分点。对于考点要搞清重点、难点、易混点,明确知识体系。要通过讲、练、考让学生明白解题的思维切入点,通过训练达到练一题会一法、解一题通一类,基础知识的掌握达到全、实、精、准。教师要指导学生用好教材,引领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宏观把握化学知识整体框架,通过复习知识点、典型试题、解题思路与方法等把握化学知识的主干内容。

2. 选好专题、重视方法

高三化学复习要以专题训练为主,适当穿插综合试题的练习。通过做典型、基础习题提炼解题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典型专题要注意考查立意和设问。复习中要注意一些专题的强化,例如阿伏伽德罗常数及化学用语、离子反应、离子方程式、氧化还原反应(概念和规律)、反应热(热化学方程式和盖斯定律)、电化学(变相考氧化还原反应)、物质结构及元素周期律、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离子平衡(电离平衡、水解平衡、溶解平衡)、元素化合物(重点考七种元素Na、Al、Fe、Cl、S、N,还有Cu及化合物)、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实验基本操作等。

3. “讲、练、考”相结合

要提高化学复习效率,在课堂教学中就要做到讲到位、练要精、考要勤。高三复习课教师要讲对知识的理解策略、讲知识的框架建构、讲基础、讲考点、讲解题的规律和方法、讲一题多变和一题多解。教师要做到三不讲:学生能明白的不讲;学生之间通过讨论能够明白的不讲;讲了学生也不明白的不讲。

高三化学复习备考离不开练习。要想提高练习效果,就要做到选题具有针对性、基础性、典型性和开放性。教师要及时批改、讲评学生的练习。在讲评中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通过练习使学生提高解题能力,最终提升学习潜能。测验是为了更好地提高教与学的效率。通过测验来检测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情况以及解决典型化学问题的思路和方法。教师要通过测验了解学生哪些基础知识缺欠,以便及时调整复习内容和方法。

4. 重视实验、强调规范

新课标高考化学实验探究试题的“根”都植于教材实验之中,因此研究教材实验是提高实验能力的根本途径。实验教师要引导学生从以下角度去研究教材:(1)实验的每一小步为什么要这样做?理论依据是什么?(2)实验操作的顺序能颠倒吗?为什么?(3)实验仪器能否减少?(4)能否用替代品完成实验?(5)预期的实验现象是什么?在实验复习时要回归教材,强化常见实验仪器的使用和常见气体物质的制备、分离、提纯等基本原理和操作,重视实验的细节要求。要加深知识点间的联系,提高实验综合能力。

5. 加强审题方法指导

高考化学试题要求学生深入挖掘试题隐含的信息,通过全面、整体分析,把试题隐含信息和显现信息进行有效整合,最终找到解决问题的切入点。在高考中仔细审题是正确解题的关键。审题时要逐句推敲,读一句想一句,既要读题干,更要读设问,因为高考化学试题很多信息就隐藏在设问中。在思考时要多使用化陌生为熟悉、化抽象为具体、化整体为局部、化复杂为简单的思维方法,这样才能快速找到解题的思路。审题时要注意试题的具体要求:是文字还是符号,是结构式还是结构简式,是电子式还是电子排布式,是化学方程式还是离子方程式,是正极还是负极反应式,是阴极还是阳极反应式等。

三、结语

高考化学题目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知识覆盖面广,考查角度多样,要求学生基础扎实、知识全面、思维灵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提高综合利用知识的能力,在高考中,变可做到无往不利。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考试中心.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大纲(理科课程标准实验2012年版)[S].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2]国家教委考试中心化学科命题委员会.高考化学科能力要求与测试.北京:中国和平出版社,2013,19.

[3]人民教育出版社课程教材研究所化学课程教材研究开发中心编著.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反应原理[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

[4]朱彬.2012-2014年高考全国卷Ⅱ理科综合能力测试有机化学试题分析.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2014.

07年新课程高考政治复习课反思 篇9

广州市75中学 刘洪芜

看着学生充满自信的笑容迈进高考考场,意味着2007年高三思想政治课复习任务的结束,莫名中觉得有点失落。回味一年来风里雨里,反思复习过程的不足,却有许多启示,就从复习组织、计划推行、内容扩展、方法适用等概述为四“精”,以供后来人参考。

一、精心组织、注重学生管理和心理辅导 高三的教师都是“拼命三郎”,但如果没有优秀生源、团结向上的学风、益于竞争的学习氛围为基础,也是会举步维艰的,这就是组织、管理、辅导的重要性,也是我们一开始组织复习首先都逢到的问题。因而我认为:

一是要甄别学生的基本素质,这是进行有效复习的基础。学生往往是受“政治不难,靠临时背”观念驱使,大量成绩中下的学生报读政治为X科;教师又以女生暂时记忆力强为由,动员女学生选政治,造成政治X科优生不突出,女生多的局面。学生在选定X科中,领导、教师——特别班主任的导向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这要求学校要有统筹意识,不能造成学科间学生构成的失衡;要注重学生构成的阶梯差,有差别,才能产生竞争,才能进步;要充分发挥优生的标杆作用。当然,面对学生具体情况,我们不能怨天尤人,只能采取最大优化方法精心组织了。

二是培养团队精神,注重学生学习管理。很多政治教师不注重X班的班级管理,一般只采用按行政班各分派一人负责,在实践中发现这不利复习有效性的发挥。还是要选定班干部、小组长,形成有效的管理模式。特别是小组的建设,可按成绩分为ABCDE组,利于分层作业、辅导等,更利于形成竞争的态势,从外部上增强驱动力。当然竞争压力增加,决定要注重学生(特别女生)的心理辅导。

三是创建宽松环境,疏导学生的心理负担。面对升学压力,学生焦虑、自信心不足等心理问题影响到复习效率和成绩提高,教师要会(也一定要能)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首要的是要宽松学习环境的创建和适度压力的平衡,避免直接用语言批评学生,但无形压力是必要的。还有对一些存在心理问题比较明显的学生,要经常找其进行个别谈心,进行耐心细致的思想教育和心理疏导,帮助学生放松情绪,鼓励学生树立信心。最为重要的是考试心理的辅导,要在月考、周考中严格要求学生,教会学生放松心情,达到“麻木不仁”,这是成功关键。

二、精打细算、加强阶段目标和质量检测

常规的复习安排,我们都将时间分为三个阶段,即分三轮,第一轮为去年9月到今年2月;第二轮是今年3月到4月中旬;第三轮是4月中旬到5月下旬。这是一个理想化的分法。实践中发现,如果按这计划进行,则第二轮专题复习较仓促,第三轮由于的有模拟考和填志愿、动员会等,时间更是捉襟见肘,可见,精打细算是必要的。

一是要以学科考试的宗旨为依据。高考突出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的基本政治思想方法的考查;重视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理论联系实际,贴近生活;注重创新,加强试题的开放性、探究性。高三政治复习时间必须紧紧围绕这一宗旨在复习知识、形成网络、培养能力、挖掘潜能上下功夫,提高复习时间效度。

二是终极性目标与阶段性目标的兼顾。《考试说明》中提出的能力要求毕竟是终极性的,即应该达到的要求。在复习过程中我们要做的是考虑如何分阶段来达到,制定阶段性目标。我们遇到的最大问题是如果第一轮复习时间安排偏紧,急于赶进度,试图挤出更多时间进行解题训练和综合复习,就会造成基础不实,知识点覆盖面小,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网络,这就如是沙滩建塔。所以我们在按章节按部就班、循序渐进进行复习基础知识同时,要细化对能力的形成和训练,对能力发展的目标要求也进行一番分析,按其发展规律,融化在知识内容中,特别是审题、解题方法和时事知识的强记。一般是按选择题(特别多选题)、简答题、辨析题、论述中的说理、图表、开放性题等。使复习既有明线,又有暗线;既有阶段性,也要有连续性。

三是教师的课堂复习与学生自身复习交叉向前。我们教师在复习中往往要求学生紧跟自己的进度,其实教师的课堂复习往往是大容量、大跨度、强思维的过程;而不同层次的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消化有一个时间长或短、质量高或低、不一定跟得上。因而我们要给学生一个复习时间表,在第一轮复习中允许学生按自己情况复习,但复习中教师与学生“两根线索”在第二轮开始后一定要交汇。

四是是要做好阶段总结和模拟考后的展望。高三一定有月考、周考,要及时向学生反馈复习情况,加强质量检测,调整复习策略。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好模拟考后的展望,广州市教研室张云平老师在《“二模”后备考要思考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就是一个回顾和展望的集成,这对我们的有效复习有重要指导意义。

最后阶段,要精选一些高考模拟题,让学生进一步明确高考题目的命题思路和方式,熟悉做题过程;也可以检测一下学生自己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和在审题、解题的能力方面是否还有欠缺,随时记录一些当初出现错误问题的原因,必要的时候引导回归课本,澄清一些概念。而最重要的是要记住与其它学科抢时间,这不单是一个效率问题,更重要是一个“让学生重视X科”氛围建设问题。

三、精耕细作、优化系统知识和时政关联

细节决定成功。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一次高考,《考试大纲》《考试说明》出得较慢,广东版的复习资料也千奇百怪,造成第一阶段复习时显得“乱”。这促使我们教师抛弃对征订资料的依赖,从细节入手,原创资料,反而效果更佳。

一是以纲为本,循序渐进。在《考试大纲》《考试说明》没出版之前,我们的复习指导思想也要十分明确。因为高考命题走向是一定的,必然还会延续前年的模式,以学科知识和能力为主导,保持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来自教学大纲,不拘泥于大纲的原则,包括的必修和选修内容,这就是“纲”。要排除大部分学生在复习中存在一种观点,认为高考是考查能力,不必重视知识了。其实不然,基础知识是源头,没有了基础,那么能力培养也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所以我们复习,要循序渐进,用好教材,挖掘教材。一定要重视学生读书,甚至是最原始的背书,强调让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背诵和记忆。“厚积”才能“薄发”,“死去”才能“活来”。因此,夯实基础,是政治科复习最重要的一步。

在微观上使学生从广度深度掌握每一个知识点,把每个知识点的要求一一落实后,我们才能构建知识网络,培养学科能力。在第一阶段一定要让学生按章节弄清知识点,构建知识体系,配合经典的题例,将主干知识、重点知识向纵横方向引申和扩展,最为常用方法是让学生能顺畅默写出各章节的目录。在这基础上学生解题能力才可能自觉、迅速地得到提高。

二是精心选题,事半功倍。高三复习资料可以说是满天飞,大量的重复习题、网络资源、各级研讨信息、校间交流资料、考前试题猜测等,使得复习工作出现了一定的盲目性,也给广大师生带来了不少的困惑。如果不能进行恰当的筛选和整合,将会导致高三老师和学生沉迷于题海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选题的科学性和目的性,在区域性上,除广东省各市外,其它地方习题基本可以不用;在资料上,广州市教研室编写了黄皮书、白皮书,基本够用,没必要再征订如“夏建新、高考状元、新课程”等——实践证明其实时间也不够用。

而最为重要的是注重校本学案、教材编写,面对大容量、大跨度、强思维的政治复习,教师必须花大量的时间在知识的整合、能力的训练、思维的形成、应试技巧提高等方面研究,而成果在于高质量的习题。高考是选拔性考试,需要综合性强、新颖灵活的题目,立意要独特,情境要新颖,设问要灵活。因此在复习过程中,就应该设计一些符合高考要求的、测试性题目让学生去思考,并分析命题意图,确定解题思路,以获得解决测试性试题的体验。当然我们也不可忽视“抢时间”问题,在学校无法协调情况下,只能采用粗放性操作,多印发

练习总比学生没暇顾及政治科强。

三是突破常规,注重校本。政治高考的主、客观试题都是以国内外重大时事和社会热点为背景材料的,是政治科测试命题的一大原则,因此,我们在复习中都会非常重视重大热点问题。传统复习上我们都认为时事专题复习是高考复习最常见而最有效的形式之一,其实按普通中学情况来看,我却认为不然。时事专题复习条件是学生具有牢固、系统的基础知识,而普通高中大部分学生并不具备这一条件;其二是高考是热点与冷点结合,往往题目设置的是冷点,如若过分强调时事热点,会造成学生因对某一知识“点”或“块”记忆缺失而导致考试不必要的紧张。因此,时政专题不如改成专题重点知识复习,在复习知识时通过练习、作业带热点问题分析,分析热点材料时又要回归基础知识,处理好热点与教材基本理论相结合的问题。

专题重点知识复习所选专题要实在,一般以多次考核和必考知识为重点,既要能概括主干知识,又要能提升能力与思维,更重要的是专题的选取要与本校学生的情况相结合,注意从学生熟悉的、而又多次错误的知识点入手,寻找新的视角和切入点,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对有关问题作出价值判断,提高复习效率。

四、精益求精、提升训练效率和技巧掌握

复习教学中,对学生的解题能力培养应是从自发的形成阶段,上升为自觉的内化阶段,但并不是所有学生都有能达到。这原因在具体教学中缺乏课堂教学的能力复习目标,即使有也趋于形式。特别是复习模式单调,一讲到底,或一练到底,评讲报答案,缺少创新,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解决最佳的方法应是根据学生存在的问题及时给予诱导、点拨、精讲精练。“练”要以定时作业、测试为主要的形式,让学生在解题的能力、速度等方面适应高考的要求。“讲”应突出重点,重在方法指导,注意知识的纵横联系,努力提升学生解题能力、强化解题规范、培养答题语言表述水平。

一是提升解题能力。就是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练习题和考试题的讲解,重点不在答案本身,而着重在解题思路的分析,如何读题、如何提取有效信息、如何找切入点、如何建立政治题模型、如何组织解题步骤和组织语言。举一反三,并总结每一类题的解题方法,不能就题讲题,做到讲一题而达到会解一类题的目的。具体要引导学生认真审题,弄准题意,牢记“题目在书外,根据在书中”,要从题意出发,找出已学知识为根据。课堂操作中要突出了学生主体作用,提倡同学之间交流、讨论,从而相互启发、借鉴,待学生各抒己见后,教师再去点拨。还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分层辅导、布置与批改作业,提高复习效率。

二是强化解题规范。答题不规范是学生解题失误的重要原因。学生在掌握审题肢、审题干、审设问的技巧上,通过找出材料关键词和关键句,推理出答题相关原理,最后就是注意答案的简明有效性了。一些常规性的答题方法,我们教师部是不注意的,如分点、段答题;简答题不要求过分分析,否则后面不够时间;辨析题注意判断词、原理名称、方法论、内容要写清;说理题一定是原理+内容+方法论+材料;论述题一定要注意“是什么、为什么、怎样做”三环节;开放性题要多注意从国家、集体(团体、单位、企业)、个人考虑等等不胜枚举,这些是靠学生在“做、实践、体验”的过程中培养的,要在课堂上进行针对性训练。

三是培养答题语言表述水平。高考政治答题最终要落实到笔关表达上,在考查知识和能力的同时,也考查了学生文字组织能力,尤其是用规范的学科术语表达的能力。在平时训练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联系题目提供的具体材料进行分析,注重原理科学性表述;力求做到观点与材料统一,切忌就理论空谈,或就事论事的叙述,观点与材料两张皮。加强这一能力的培养,最原始、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选择典型体例,先让学生做,教师再根据学生的答题情况讲解,然后让学生把正确答案抄一遍,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以及答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上一篇:凝聚中华正能量读后感下一篇:暑假学生安全教育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