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2024-07-08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共12篇)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1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 是探究和创作的过程, 应充满兴趣、质疑和思考。在阅读教学中, 不要用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索。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的思想交流。

一创设情境,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当前的阅读教学高耗低效, 学生阅读兴趣不高、长期处于“被阅读”的境地, 这些都是不争的事实。很多学生在学习上缺乏兴趣, 导致出现许多不良的学习行为。教师教学中经常一味地要求学生在学习上要用功, 却忽略了培养学生的兴趣。殊不知小学生的学习往往是在兴趣的牵引下进行的, 如果体会不到学习的兴趣, 就不会在意自己学习成绩的好坏, 不会用心对待自己的学习行为。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合理的课堂教学情境能唤起学生的兴趣, 让学生的思维和情感在良好情境的带动下得以发展和延伸。因此,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让学生在一上课就进入主动探求知识的情境中,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之成为学习的“乐之者”。如我在教《颐和园》时,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了颐和园的视频, 并介绍说:北京是中外游客向往的地方, 不仅因为它是我们伟大祖国的首都, 还因为它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和优美的风景。颐和园就是其中一处著名的景点。它有哪些美丽的景点呢?让我们随着多媒体浏览一下, 一起感受它的美丽。当学生看完多媒体的图片, 便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课文了, 为接下来的教学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气氛。使他们处于急于求证的心境中, 从而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二在阅读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授之以鱼, 只救一时之急, 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之需。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要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能力关键在于让学生学会阅读, 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能自己去获取知识, 才能形成可持续学习。知识每天都在增加, 一个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学完。因此, 只有学会阅读, 能够主动获取知识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如在教学《盘古开天地》时, 我让学生收集相关的神话传说, 交流收集的神话故事, 然后围绕“人类的老祖宗盘古, 是怎样用自己的身体创造美丽的宇宙”这个话题进行研读。体会一下盘古创造宇宙的艰辛, 自己找出文中的句子, 读一读、画一画、说一说盘古是怎样把混沌一片的东西劈开的。让学生自主合作、交流讨论、谈谈自己的感受, 再把《盘古开天地》的故事讲给自己的父母听。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高, 从而实现了本课的目标, 也真正做到了教学生学会学习, 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阅读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质疑精神

古人云:“学贵有疑, 大疑则大进, 小疑则小进。”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敢于说出心中的不解之惑, 学生才会思考和探索, 有了探索才会有创新, 才会有发展和动力。教师要学会用问题做教学的支点, 让学生做发现的主人。例如在《秦兵马俑》的阅读教学中, 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秦兵马俑展示了中华民族的强大力量和英雄气概?为什么每个兵马俑都是极精美的艺术品?我在学生提出问题的基础上, 我也提出一个问题:假如你流连、驻足在秦兵马俑中, 你有哪些认识和感受?如果你是导游, 带客人去参观, 你要怎么介绍秦兵马俑?在《青山不老》中提出:作者为什么说青山是不会老的, 他会对老农说什么?“与山川共存, 与日月同辉”是什么意思?假如老人去世了, 有人为了眼前的利益, 砍伐森林怎么办?如何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教师要鼓励学生质疑, 这是学生独特体验的真实再现。为了使学生的质疑有目的性、科学性, 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会多角度、全方位的思考方法, 那么问题就会源源不断、屡见屡鲜, 当学生想问敢问、好问之后, 学生就会拓展思维的空间, 提出有一定思维价值的问题, 满足求知的愿望。

四设计游戏, “玩”中求知

小朋友天生好玩好动, 对新事物都很感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把握学生的童趣, 让他们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寓学于乐, 有利于培养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陶行知曾说:“唤起兴趣, 学生有了兴趣, 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情, 所以‘学’和‘乐’不可分离。治学以兴趣为主, 兴趣愈多, 则从事弥力, 从事弥力则成效愈著。”我们发现有的孩子在自己喜欢的领域不用督促就很努力, 比如有的孩子游戏机玩得非常好, 有的孩子足球踢得非常好, 而且不知疲倦, 这是兴趣所致。例如在《奇怪的大石头》中, 通过游戏再现了李四光和伙伴们是怎样围绕石头捉迷藏的。游戏结束后, 学生便理解了为什么转来转去都找不到李四光的原因了。又如在《小摄影师》教学时, 我立足于学生的学习起点, 以小组为单位, 组长为导演, 根据课文内容为剧本, 分别请各组学生来表演鞠躬、打量等动作, 其他学生点评表演的动作;说一说小男孩“咧开嘴笑了”到“哭了起来”, 说说表演和观看时体会到小男孩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 这是学习、吸收知识必须具备的不可缺少的能力, 也是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和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开展对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研究, 把语文学习和阅读有机结合起来, 有利于改善语文教学方式和发展学生主体性。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兴趣,培养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2

新课程改革下初中语文批注式阅读教学初探

文/姜卓丹

摘 要:《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应使学生“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阅读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与评价,提高学生主体的参与度。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对文本文字进行解释、品评。批注式阅读教学培养发散思维,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重塑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

关键词:阅读教学;阅读理念;批注式阅读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评价的能力。”现代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教师不替学生说学生自己能说的话,不替学生做学生自己能做的事,学生能讲明白的知识尽可能让学生讲。”这些阅读教学的理念告诉我们:在实施新课改的今天,在阅读中应该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感悟、理解,学会欣赏与评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塑造并发展阅读个性。批注式阅读正是遵循了阅读教学的这些要求和规律,在阅读教学中把学生自主能动进行语文阅读的理念落到实处。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品评,来发现文本词句的深度和广度,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效的自主式阅读。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常用的批注方法

1.符号批注。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进行圈点勾画。

2.文字批注。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文章内容时可通过读、标、划、查、圈、疑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大量阅读资料,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

2.课堂阅读,再次批注

课堂上,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话题为中心,切切实实地读书,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更好地梳理了学生想表达的东西。

3.讨论交流,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学生需要有一个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的机会。

4.总结评价,拓展延伸

总结性评价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又是检验阅读效果,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层次的过程。

三、批注式阅读需要方法的引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式阅读的习惯,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一般说来,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零星式批注

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从小处着手,从简单处落笔,这是学生读书做批注的基础性方法。

(二)综合式批注

综合式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全面、深刻细细揣摩文章内容才能写下来的,综合式批注的范围可大可小。

(三)感悟式批注

感悟式批注要求学生要能细读文本、品味人物及文章思想感情,与文本产生共鸣,对文中人物等有个性化解读,这是更高层次的批注。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深入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阅读学习目标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的目的。比如,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批注;对重要的地方,进行多种层面理解的批注;对精彩的地方,进行推敲式的批注。

(二)在批读中悟写学写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和技巧,并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

(三)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阅读的内容,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怀疑,引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质疑。

(四)研究各类文体的批注方法

针对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年段阅读目标,发现每种文体规律性的阅读方法,从而提高批注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批注式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了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如何使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功能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以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方式,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继续努力实践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魏书生。魏书生文选。漓江出版社,-01-08.

新课程语文阅读教学初探 篇3

1.创设情景,渲染气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千方百计地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来渲染课堂氛围,让学生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感受到阅读的乐趣。

如我在讲授《雷雨》一文时,充分利用教育资源试着用了创新教学法。在讲授前我提前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了系统的预习,并要求学生利用晨读时间熟读课文试着根据自己的理解分角色朗读。

第二天在多媒体教室上课时我是这样开始的:首先我给同学播放了一段有关影片片段,然后让学生相互谈谈自己的观后感,最后再让学生自己分角色朗读。接下来边播放多媒体上的教学片段,边引导学生进行分角色朗读,很明显两次的效果截然不同。这样第二节语文课上我又开始引导学生分析话剧中的人物特点,课堂气氛活跃了很多,自主回答问题的学生人数也增多了,教学过程中我也轻松了很多。事实证明:联系实际充分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在教学方法上进行合理创新是十分有必要的。

2.联系实际,施行教育

因材施教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优良传统,是语文教学的基本原则。教师必须重视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学方法的运用,将先进有效的阅读方法传授给学生,大力发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根据不同的文体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文体不同教学方法也不尽相同,有时同一文体在教学方法上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性。语文教材中涉及的主要文体有记叙文、寓言、诗歌等。所以教师在备课时必须针对其教学内容及其学生的学习现状有目的地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记叙文一般是围绕引导同学分析六要素→分析结构特点→分析细节描写→把握不同侧重点来展开教学的。寓言教学中教师必须先引导学生感受语言形象,然后引导学生理解寓言的寓意。诗歌教学,教师必须以激发情感、引导体会句子含义、启发想象、领会意境、重视吟诵的思路展开教学。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作为新世纪的教师,尤其是语文教师在备课时必须深入了解学生,细致研究教材,要根据教材内容及其学生的实际情况将创新理念带入课堂,选择最恰当的授课方法,让阅读教学放射出耀眼的光芒。

3.比较阅读,开阔视野

从语文教学改革看,比较法是整个学习过程中不可忽视的基本方法。比较可以使学生在学习新课时联系旧课,实现学习过程正迁移,收到开阔视野,启发思路的效果。在教材中体裁相同而主题不同的文章,主题相同而体裁不同的文章,同一主题而选裁不同的文章等等,都可以通过比较阅读来了解其内容,揣摩其技巧。在比较阅读过程中教师要围绕中心,抓住重点,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理解课文中部分重点语段的含义。让学生在比较中学会辨别,在比较中有意识地抓重点,在比较中有目的掌握修辞方法,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边读边想,发展智力

问题是启发学生思维的关键,是点燃智慧的火花。现代学生不仅拥有完全属于他们自我思维的绿洲、智能的园圃,而且具有一定的质疑问难的基本素质和判断是非的能力。

让学生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讨论问题就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提出的问题越多越深刻,争议越激烈学生就越能在这种氛围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古人云读书贵在“自得”,又云“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意思是对一篇文章只要多读,熟读就能大有益处,不用解说,自晓其义。有口无心的读不同于专心致志的读;盲目的读有别于自觉的读;应付式的读“食不知味”,有目的读“津津有味”。我在课堂教学中常常留有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自读寻找、发现、提出问题。同时还注意及时激励和引导,对于学生的质疑问难,不一手包办,而是通过小组讨论或让他们查字典、查资料解决,或通过认真读全课文来解决,或联系生活实际讨论解决。总而言之,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答案,自己想办法打开智慧的大门,逐渐培养学生自己通过阅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习惯。大至篇章结构,小至字词句,人人都可以提出自己的疑问,然后教师要将其选择归纳成若干问题,师生共同讨论解决。通过启发诱导让学生带着明确的目标,寻求科学的阅读方法,专心致志地去阅读,认真地去分析,寻找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以便更好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阅读教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它既包含字词教学又包括语法教学。阅读教学质量的提高仅靠课堂40分钟是不行的,它需要大量阅读课外书籍,需要持之以恒的努力,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加强课外阅读指导,引导学生多读相关课外书籍,使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教育部文件教基[2001]9号

[2]白金声.怎样教好语文 怎样当好老师.中国林业出版社,2007年5月第1版

[3]袁振国.教育新理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3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4

关键词:新课程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语文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 能够体现学生的综合素养能力。 阅读在小学语文课上一直占据主导地位, 所以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就首先要提高学生阅读能力。 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更应该适应新的教学方式使课堂更加有活力。 当然, 现阶段我国教育并不是很完善, 现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还存在几点问题。

1.当下小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1没有明确的阅读教学目标

在新课标标准下, 营造课堂氛围成了许多教师在阅读课堂中的终点, 然而会因此过多地针对一些话题进行铺垫和延伸, 这让许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找不到什么是重点, 找不到主次, 有的时候更会造成本末倒置现象。 仅仅这一点就很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强化与深度的挖掘。

1.2阅读教学课程之前的备课缺乏针对性

前期备课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育来说可谓相当重要。 只有提前备好课, 才能保证课堂上能够使教学效率最大化, 让学生充分学习每一个知识点。 然而现在很多老师在阅读课堂上的教学都是根据教学参考书写出来的, 甚至有很多就直接照搬现有教案。 所谓因材施教, 阅读教学并不是同一份教案适用所有学生, 每位教师都应该根据学生实际学习能力和接纳能力有针对性地撰写教案, 从而让每个学生都能在阅读课堂上学到有用知识。

1.3没有一套合适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 我们更应该尽快推出一套合适的有效阅读教学策略。 然而很多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过多受到传统语文课堂教学观念的影响, 在教学方法上过于单一, 教学手段上过于陈旧。 对此, 我们更应该根据学生实际需求, 制订一套有效可行的教学策略, 使教学目标更加明确。

1.4教师没有始终坚持 “以生为本”的原则教学

虽然在小学语文阅读课程中老师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但是实际上, 学习的主要载体是学生。 “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方式已经不能适应新课程改革下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了, 在此情形下, 应该加强和学生的互动, 真正做到“以生为本”, 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针对地教学, 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地推动课堂教学进程, 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提高学习效率。

2.有效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方法

2.1将阅读教学目标优化, 并合理设计教学环节。

小学语文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 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在教学前多总结分析单元和课堂间阅读的教学内容, 把教材中的阅读内容分析透彻, 并对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进行深入研究, 从而找到一个合适的结合点, 把课堂阅读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结合并互相渗透, 以实现提高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和阅读能力的目标, 让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掌握更好的学习方法并提高学习能力。

在教学环节方面, 要结合以往的阅读课堂教学规律, 找到创新突破口, 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和学习方式进行生动有效的教学设计。 当然, 学生的实际学习能力强弱也决定了阅读教学的难易程度, 有针对性地进行课堂教学。 当然, 在此过程中, 依旧要稳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正确引导学生阅读学习, 跟着自己的思维, 从而达到最好的学习效果。

2.2不拘泥于传统教学模式, 实施多样化阅读教学。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以前较为单一的传统教学模式已经满足不了现在的课堂需要, 时代的变化和学生的需求都在改变, 所以教学模式也必须转变。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就是打好基础, 尤其是语文基础知识和技能。 针对一些重点, 例如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方面一定要做到重点分析, 并加强对词语、句子、段落应用的练习, 同时应用多媒体教学, 使语文阅读课堂更加生动形象, 让学生通过视觉、听觉的综合深入了解文章内容, 并加强对教材的理解和感悟。

2.3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让学生在课堂上占主导地位。

在新课程改革大背景下, 增强学生自学能力非常重要。 课前, 教师必须精心准备课堂内容, 以便让学生在学习中能够带着疑惑、带着问题、带着好奇学习。 但是毕竟小学生的理解能力并没有成熟, 自学的时候教师应该在适当的时候给予适当提醒, 给学生指出一个大致方向, 让他们明确自己学习的目标和目的, 以及知道自己要在学习中得到了什么。 小组教学作为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创新模式, 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上可以大放异彩。 学生在小组学习中分工明确, 能够在互相督促中找到自己的缺点、学习他人的优点, 在竞争和合作中找到自己学习的方向和重点, 教师适当讲述和提醒能够使学生在理解文章后建立自信, 并使每个学生都充满自信, 进而达到提高阅读教学效率的目的。

3.结语

阅读在语文教学中始终占不可动摇的地位, 尤其在小学阶段, 更是能够打下学生对知识接纳及运用的基础。 在新课标改革的基础上, 教师应该不断创新教学方式, 结合以往的教学经验总结提升自己, 对待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各个问题都要客观、正确地看待, 不能以点带面, 要深入研究和思考, 结合不同学生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 保证每一个学生在每一堂课上都能得到有效提升, 并在教学过程中不断探索, 研究出一套有效的、适用于大多数学生的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案, 真正意义上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小学语文阅读的每一堂课都能够让学生掌握真正的精髓。

参考文献

[1]刘红艳.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J].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19-20.

[2]舒倩, 黄德艳.改革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新途径.现代阅读 (教育版) , 2012 (15) :56-57.

[3]刘广富.基于新课程概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天津教育, 2002 (4) .

[4]彭静.实现语文教学有效性的研究[D].江西师范大学, 2006.

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策略 篇5

施艳菊

(内容摘要):新课程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让学生在课堂活动中有效合作,养成自主探索的兴趣,是当前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探讨的目标。实践证明:阅读教学中立足于文本的整体,紧扣重点词句;活化文本深度,激发学生想象;组织学生读中体验和感悟;在互动中生成情感;注重语言的积累和实践运用。使学生在鲜活的学习、生活世界中实现自主探究与创造,成为局内人,就能促进学生的能力发展,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新课程语文 阅读教学 有效策略

新课程实施以来,老师们都在努力地实践着,探索着,努力把新课程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实践,使得主导与主体,预设与生成,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等关系在课堂教学中得到较好的体现。但不容忽视的是由于老师的能力水平不同,理解角度不同,致使对理论、理念的理解有失偏颇。语文课堂上出现了太多的媒体演示,太多的资料补充,太多的“泛语文”活动和太多的形同虚设的小组讨论,下课后,认真反思一下,课堂缺少了语文味,感觉到学生没学到什么实质性的东西,语文效率低下问题十分明显,这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位语文老师的重视。因此,我根据小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如何树立“为学生语文素养发展而教”的理念,关注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作相关策略探讨。

一、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著名特级教师贾志敏曾说:“书不读通不开讲,书不读熟不可讲。”可是当前,许多教师对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有所忽视。课堂上,我们常常看到,学生才初读了一遍课文,课文还没读熟,生字词语还没解决,教师就匆匆地让学生说说喜欢哪一句、哪一段,印象最深的是什么。就开始让学生谈体会。看起来,好像教学效率很高,节奏很快,其实不然。这样进行组织教学的直接后果是“欲速则不达”。例如,我听了一位教师的实验课《孙中山破陋习》时,让学生匆匆读了一遍课文后,老师就问学生“你知道什么事陋习吗?”学生因为对课文不熟,任凭老师怎么启发,学生怎么也想不出。为了让学生知道缠小脚就是陋习,一节课问来问去,把学生搞得稀里糊涂的。教学效果,教学效率自不必说了。语文学习强调“语文教育的整体观”,在教学中对一篇文章的阅读必须经历“整体——部分——整体”,这也是认识论的基本要求。如果在教学中,忽视整体感知,往往会造成学生理解肤浅,泛泛而谈,造成学生难以和作者、文本进行很好沟通。长此以往,自然影响了学生提纲挈领地获取主要信息的能力,影响了学生整体阅读、系统阅读的习惯培养。这也是造成课堂教学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我认为在通读全文,在课文读通、读熟的基础上,在欣赏品评的读书中,紧扣重点词句进行组织教学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有效策略。一般说来,一篇课文 总有提纲挈领的重点句、中心句。教学过程中我们要找准切入点,紧紧围绕重点词句展开教学。例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文时,我紧紧抓住“那里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围绕“你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风景优美,从哪些句子中读出了物产丰富?”这一问题,紧扣重点字句和学生一起品读课文。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我觉得课堂教学的时间是个此长彼短的定量。一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也不能面面俱到,也没必要面面俱到。教师须从一篇课文的众多信息中提炼出最本质的信息,只有这样我们的课堂教学才会产生效率。

二、活化文本深度,激发学生想象、联想。

让书本知识呈现出鲜活的生命状态,是新课程改革实施后,课堂教学呈现的新特点。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教师要通过各种途径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使书本知识与现实生活、学生经验世界和知识的形成过程联系起来,从而活化文本知识深度,激发学生的想象、联想,发展学生的思维。活化文本知识深度,激发想象、联想,不仅发展了学生的思维,更主要的是能极大地提高语文课堂的效率。在《嫦娥奔月》一课中说道:嫦娥不仅漂亮而且心地善良经常帮助别人。而具体怎么做书中写得太简略,我就让学生发挥想象,问道:嫦娥是如何帮助别人的,她会为乡亲们做些什么呢?学生们可高兴了结合农村的生活实际说了很多很多,通过这样的拓展和想象,嫦娥在他们的心目中的形象越发高大起来了。这样的语文课就活了。

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通过活化文本的设计,让学生学会体验,尤其是深度体验,让我们的语文教学变成鲜活的画面。

当前,许多语文课堂教学存在着效率不高的现象。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老师不善于活化文本深度,唤起学生的生活体验,没能做到很好激发学生想象、联想。没有意识到学生是知识的主体建构者,只有唤醒他的体验,才能点燃他们的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读”是阅读教学的最常用的、也是最重要的的方法。著名小语专家张田若指出:“阅读教学,一是读,二是读,三还是读。”于永正老师可以说是指导学生进行课堂有效阅读的大师,他对“读”有自己精辟的理解:“‘读’奥妙无穷,一切都在读中,读是再创造的过程,是把符号变为形象、场景的过程。语文教学抓住一个‘读’字什么都有了,离开一个‘读’字什么都没有了。”绝大多数情况,只要学生能阅读,都应该是有效的,只是阅读的效率有多高,值得思考。特别是小学生当阅历不够丰富,阅读习惯没有养成,阅读目的不够明确,阅读方法没有掌握,再加上老师仅仅把读当作是一种手段来运用,在这种情况下阅读教学的效率往往是不高的。怎样做才能提高读的效率呢?就一篇课文来说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强化初读

初读是学习一篇文章的重要阶段,是学生与文本对话,独立体验文章的阶段,是学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理解部分词语,整体把握课文,理清文章脉络,自己提出问题的重要阶段。这一阶段不能作为形式走过场,必须给足学生的时间,认真落实,没有三至五遍的认真阅读,学生是不可能对文章有较好的整体把握的,理解水平低的学生更是如此了。平时的课堂教学中,经常看到我们的一些老师,为了追求课的完整,为了达到自己的预定目的,拼命地赶课,缩短了初读的时间,结果是没有前面的铺垫,后面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就不能落实到位,只能以老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致使课堂陷入学生主体地位失落的泥潭。

2、重视精读

《课标》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朗读的总体要求。”这里的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建立在正确、流利朗读课文的基础上的,所以,有了充分的初读,精读的效果就会大大提高,牵一发动全身就成为可能,精读的目的也才能达到。

朗读的方法很多,常见的有范读、个别读、齐读、轮读、轻声读、自由读、分角色读、引读等多种方法,各种朗读方法的选择和运用也要恰当合理,适合文体和教学的需要。这里就范读、个别读、齐读的方法来说明它们在阅读教学中的使用策略。

(1)范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个要求对我们的一些老师产生了不小的影响,既然是个性化的阅读,老师就不好范读了。在这里要科学地认识这个问题,学生年级高低、基础优劣、知识多寡、能力大小等各不相同,教师要因时、因地、因人灵活地运用范读这一形式。范读本身就是对学生“授之以法”,学生从老师的范读中受到启发、帮助和感染。于永正老师在这方面为我们作出了榜样,他是这样对自己说的:“要努力使自己的朗读具有艺术的魅力,通过声情并茂的语调、节奏、韵律再现文章的声感美,把抽象的语言文字变成动听的声音信息,使学生借助动听的听觉形象进入文章的意境,使学生感到学语文是一种美的享受,从而产生学习的兴趣。”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可帮助学生正音并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在分析重点词、句、段时范读,可以使学生深入感悟课文内涵;在学生读得不理想的时候范读,可以使学生在“愤悱”之时及时得到“启发”。特别是低年级,加强范读,还可以有效地防止唱读的发生,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朗读习惯。

②个别读。在阅读教学过程中,个别读的机会是很多的。其目的,有时是为了检查学生初读的情况,通过个别读,了解学生生字词的朗读和理解,长句的断句,段落内容的把握,已经理解的内容等情况;有时是为了加深理解,体验感受,切实地品味语言的韵味和情感,再如一年级下册中《两只鸟蛋》第一节的朗读。为了读好这一节,老师可取出事先准备好的鸟蛋,分组让学生看一看,模一摸,亲身感受到鸟蛋小小的,白白的,凉凉的,滑滑的(体态语言辅助朗读),一种爱鸟蛋的感情油然而生,你能把这种爱鸟蛋的感情带入文中读出来吗?此时,采取指名个别朗读是再恰当不过的了;有时是为了解决某个问题;有时则是组织教学的需要,促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听讲。

③齐读。齐读是经常运用的一种读书形式。它的目的有时是为了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有时是为了激发感情,有时是为了强化记忆,有时则是为了创造气氛等。但低年级朗读教学中齐读的运用必须要慎重,很容易造成学生一字一顿不动脑筋 3 地拖腔拉调等唱读习惯。更有甚者,为齐读而齐读,齐读真的成了一种形式,成了一种无效的阅读教学活动。

四、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思想、情感、语言。

新课程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而其中的合作、探究在语文课堂上呈现出来的多以小组讨论形式为主。应该说讨论式的学习方式比传统的讲授式的学习方式多了一种交流的渠道,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有利于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利于改进传统课堂教学的许多不足。就语文课程而言,更加注重的是感性的学习,注重体验、感悟、理解和应用,因而,语文学科运用讨论式教学方法要注意有效性,不能盲目地滥用,占用有效的教学时间。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不适合应用小组讨论式教学方法呢?

(1)班级学生数较多的情况下不适合。班级学生基数较大,给老师的指导、分工造成问题,即使操作起来,也是很困难的,容易使小组讨论流于形式,造成课堂资源的浪费。

(2)新知识传授的初始阶段不适合。学习新知阶段,要遵循认知规律,先让学生自主探究发现问题,使之处于“愤悱”状态,提高研究问题的实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自主学习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发现研究问题的能力。此时如果进行小组讨论,则是违反认知规律。

(3)低年级学生不适合。低年级学生认识事物多处于感性状态,对于学习的方式方法很多方面都需要老师的认真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这是由学生年龄特点决定的,如果盲目应用,讨论必然是无效的。

(4)体验、感悟性的问题不适合。如苏教版十册《广玉兰》一课,课文中描写了四种花型的美,每一种花型美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还有像苏教版第六册《赶海》一课,课文中写到了许多赶海的趣事,它们趣在哪里?你是怎么体会到的?我想,这些问题更适合让学生去朗读、品味、理解,而不是去讨论。

那么,什么情况下语文课堂适合用小组讨论的形式进行教学呢?(1)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2)一个问题或一段话可以多元解读的适合讨论。(3)具有教育性、拓展性的问题适合讨论。

从以上方法的选择可以看出,学习方式的选择要尊重学科特点,从学生的学习实际出发。也就是学习方式的选择要超越方式,教学方法的运用要超越方法,这种超越就是要心中真正有学生,着眼于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在超越的基础上研究、把握语文学习的规律,才能择善而得其法。

五、适度拓展,坚持练笔。

在语文教学中还有一个现象值得我们关注,在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关系处理 上,当前过分的偏向于人文性。许多老师一听加强语言文字训练,好像就认为不符合新课改精神,误认为这是与新课改背道而驰的事。我们都知道“语文,语文,语言文字能力是根本。”小学阶段语文的奠基作用说到底就是在掌握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中完成的。叶圣陶先生说过:“语文教学的根在听说读写,是听说读写之内的挖掘与创新,而不是游离于听说读写之外的花样翻新。”强调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决不能以削弱学生的基本语文训练为代价。如果语文课上少了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基本技能的训练,其他的一切活动都将成会空中楼阁。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因此,我们认为在推进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要扎扎实实地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加强学生动笔书面练习。崔峦老师指出:“语文课时有限,要把有限的时间用在刀刃上,用在识字、写字、读书、习作、口语交际上,把语文课上得既生动活泼,让每个学生的各种感官特别是头脑真正动起来,又扎实有效,向每个40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时下的语文课堂教学,课堂内动笔时间太少。我们要克服课堂上“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顽症,每篇课文学完后,要腾出一定量的时间让学生进行书面语言练习。

以上五种策略是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立足文本整体,紧扣重点词句。”是就学习内容而言的。要辩证处理好整体与部分的关系。要引导学生从整体出发捕捉文本重点词句;在感悟重点词句内在情意时,要时时回顾文本整体,照应相关语句;部分探究结束后,还要回归整体,进一步提升认识。

“活化文本深度,激发想象、联想。”是就思维方式而言的。要紧扣重点词句思考,思考的效果要体现在有语感的朗读和有个性的体验、感悟之中。

“采用多种形式组织学生朗读、体验、感悟。”是就学习方式而言的。它又是与第一、二、四条策略紧密相连,同时运作的,是三维目标有机统一、具体落实的根本保证。要引导学生“潜心会本文”,能面对重点词句,独立思考,仔细品味,通过想象、联想,进行思维补充,体味文本情理,领悟词句内涵。

“在师生、生生互动中生成思想、情感、语言。”是就教学形态而言的。它又是以前面三条策略为基础的。如果没有前三条策略作支撑,就会变成空洞的热闹,浮浅的说教,虚假的“有效”。

“适度拓展,坚持练笔。”是就学习效果而言的。是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显性表现。

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只有努力反思和探索教学的有效策略,有意识地把学法指导和培养学生能力发展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同时进行,才能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参考文献:

新课程下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篇6

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取决于课堂教学质量,而课堂教学一定程度上说就是阅读教学。因此,要真正提高语文教学质量,首先要在阅读教学上下功夫。大凡优秀的语文教师,在他们的课上,内容深一些的课文,能提弦撮要,上得深入浅出; 平白一点的,能浅文深研,上得厚实而有味道,学生思维括跃,学习效率很高。怎样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呢?针对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谈几点看法。

一、正确把握三维目标,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

长期以来,许多语文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往往只考虑“知识和能力”,即只偏重语文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基本技能的训练,误认为谁的语文分数考得高,谁的语文素养就高,漠视学生的学习需求,忽视学生学习方法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课程目标是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注重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因此,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我们应该做到:第一,在教学的指导思想上,要认清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三维目标的实施,绝不是三维之间的几何相加,它是在阅读教学的一体化的过程中实现的。第二,在实施的策略上,要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选择恰当的教学突破口。例如:可以从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促进学生情感态度的变化入手,实施三维目标; 可以从诱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入手,让学生经历自主探究的过程,丰富他们的内心体验,实施三维目标; 还可以从交流个性化的学习方法入手,让学生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在阅读中享受探究和创造的乐趣,使三维目标得以落实。第三,在评价的方法上,要采用综合评价的方法,不能只停留在考试分数上。如:在课堂上学生表现出来的或活跃﹑兴奋、激动,或痛苦、冷漠、无动于衷的情绪,可以作为我们评价“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达成的依据。第四,在教学上要注重“练什么”。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很大程度上就是阅读训练课。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说语文课是“以知识为先导,以实践为载体,以实践能力的养成为依归”的课。因此,教师在进行阅读教学设计时,必须要把阅读训练的内容(即感知能力、理解能力、评价签赏能力和阅读技能)放在课堂教学的重要位置,才能提高语文教学效率。

二、激发兴趣,让学生热爱语文

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语文课程应该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我们已经进入了终身学习的时代,语文将陪伴着人的一生,因此,作为语文教师,应该千方百计地创设多样化的﹑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让学生在愉悦的情境中,悄然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的根本转变。

三、以学生为主体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讲解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那么,在新课程下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让学生真正成为阅读的主体呢?

1.要积极引导学生开展自主阅读,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一是要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让他们潜心读书,促使他们主动地读,专心地读,兴致勃勃地读,让学生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从而产生独特的个性化感悟。二是要为学生在文本言语与主体直接经验之间架起“桥梁”。文本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是间接的,学生对此没有直觉的经验,这就需要教师启发学生, 唤醒学生记忆,借助自己在长期生活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相似的直觉经验去解读文本的内容。

2.要积极鼓励学生通过批判性阅读,培养问题意识,让他们在自主探究的阅读实践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的课堂环境。指导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的方式有效的解决问题。这样做,既可以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可以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

目前,初中语文的阅读教学,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教师往往关注的是可以转化分数的诸多结论,如让学生背诵词语解释,重点句子的含义,课后练习的答案等等,教学过程成了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的“传话”(或“受话”)式教学。在这种阅读教学中,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都是以掌握知识,应付考试为目的的,师生的关系是“皇上”和“臣民”的依从关系,使原本充满生命活力的阅读课变得味同嚼蜡,从根本上失去了对人的生命关怀,扼杀了学生的个性, 使阅读教学走向了异化。《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明确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要变传话式教学为“参与式”教学。所谓“参与”就是要让学生充分参加到学习实践活动中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他们自主﹑合作﹑探究,教师只是课堂的组织者和引导者,其实质就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有效的参与式教学呢?

1.建立平等的師生关系。在参与式的阅读教学中,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在师生互动中形成体验﹑探究的生态氛围,这是实施参与式教学的前提。因此,教师一方面要平等地对待每一位学生,让每一位学生享有平等参与对话的机会,不能使一小部分学习好的学生成为对话的“主角”,绝大部分学生成为对话的“听众”。另一方面,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当发现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有了独特的见解时,要及时进行表扬和鼓励,以激发他们参与的热情,让他们从参与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促使他们认知和情感协调发展。

2.师生共同走进文本。教师走进文本,就是要钻研好教材,只有把教材吃透了,才有组织和引导的“底气”。要做到一读二想。读,就是要反复朗读教材,读出教材中的精妙之处,读出自己独到的发现。想,就是要想一想,学生在阅读教材时可能会遇到哪些疑难问题?解决问题的策略有哪些?在学生阅读文本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认认真真地把课文读好,除了读正确,读流利,读出感情外,还要求学生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这就要求教师要留给学生宝贵的阅读时间; 另一方面,教师要为学生与文本对话架起“桥梁”。如:为学生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向学生介绍有关文体阅读的基本知识等。

3.抓“生成性”教学。传统的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预定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都是教师预先设定的。而参与阅读教学的重要特性是“生成性”,问题及问题的结论主要靠学生参与过程中生成。因此在参与式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学会倾听,欣赏学生的“真情告白”,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及时捕捉有价值的生成性话题,组织学生展开思维的碰撞,引发学生进行深层的思考,提高参与式教学的质量,从而帮助学生完成知识意义的建构。

新课程改革下的学生阅读兴趣培养 篇7

一、讲究课堂导入, 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俗话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兴趣是引起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因素, 一般说来, 语文学习较好的学生对语文阅读都有较浓厚的学习兴趣。如何在阅读过程中, 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习惯呢?那就是扎扎实实地搞好每一堂课的教学, 精心设计教学程序, 在知识教学和能力培养的过程中激发兴趣, 形成习惯。当学生对语文课感到兴趣盎然时, 就会激发他们继续求知的欲望。学生有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才能使学习变为自觉的行动, 这种自觉的行动就是初步形成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的教学中, 我利用多媒体播放预先准备的视频, 并且介绍西沙群岛是我国南海四大群岛之一。在海南岛的东南约330千米, 有永兴岛、珊瑚岛、中建岛等岛屿, 永兴岛最大。视频从空中、岛上、水面、水下来展示西沙群岛的美丽与壮观。这里热带资源丰富, 盛产鱼类、海参、海龟等。每到鱼讯, 海南、广东一带渔民多来此捕鱼。同时介绍南海诸岛地理位置非常重要, 处于太平洋的交通咽喉地带, 是我国的海防前哨。通过这样的导入, 激发了学生的阅读热情。

二、学生学会阅读的关键在于教给学生阅读技巧

授之以鱼, 只救一时之急, 授之以渔, 可解一生。我国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好的先生不是教书, 不是教学生, 乃是教学生学”。教师的“教”要更多地围绕学生的“学”而开展。学生学会阅读的关键在于让学生阅读技巧, 掌握打开知识宝库的钥匙, 能够自己去获取知识, 才能形成可持续性学习。知识每天都在增加, 一个人穷极一生也无法学完。因此, 只有学会学习, 才能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 要学会分析内容和了解其作用, 才能学会阅读。例如在《矛和盾的集合》的阅读教学中, 有“发明家手持矛和盾, 与朋友比赛”这句话为我们引出了“矛”和“盾”为后面的发明家发现它们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创造了条件, 为下文埋下伏笔。“如雨点般”说明了对方进攻速度很快, 体会到发明家当时那种急切无奈的心情。“左抵右挡”“难以招架”形容情况危急, 可以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谈谈词语的表面意思, 再把词语放到具体语言环境中去理解。文中的最后一段“是的, 谁善于把别人的长处集于一身, 谁就会是胜利者。说明了每个事物都有优点和缺点, 不可能十全十美, 如果我们善于思考, 扬长避短, 就可以利用事物的优点, 创造新事物, 满足自己的需求, 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理解谈谈这句话的含义。

三、在阅读中训练的学生的思维能力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在阅读中, 思是智力的核心, 只有通过思维活动, 学生才能透过现象认识本质规律, 获得知识, 提高能力。教师要把学生真正推到阅读的主体地位, 就必须尊重学生, 信任学生,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激发学生阅读探索的兴趣和热情, 产生自主探索的内驱力, 触发学生产生弄清未知事物的迫切愿望, 诱发学生探索性思维活动。例如在《猫》的阅读中, 哪些做法表现出猫的老实、贪玩、尽职?哪些词句体现了作者对猫的喜爱之情?为什么说猫的性格古怪呢?四、采用探究、合作学习的方法

新课程改革下, 教师更应该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 强调自主学习, 探究学习, 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教学活动, 不能单纯地依靠模仿和记忆, 勤于实践、敢于探索与学会交流是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思想和方法, 获得广泛的活动经验。例如在《白鹅》的教学中, 可设计表演环节, 如要求学生在体会文句之后, 边读边表演, 帮助学生更形象地理解文中优美词句的意思, 更准确地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同时也使原本沉寂的课堂气氛活跃起来。在理解“鸭的步调急速, 有局促不安之相”与鹅“步调从容, 大模大样的, 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时, 一位学生扮演鸭, 另一位学生扮演鹅, 看的同学能在笑声中很好地把握鹅步态的突出特点。这样的学习能再次激发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兴趣。

熟读唐诗三百首, 不会作诗也会吟, 可见阅读的重要性。在阅读教学中, 转变传统被动的阅读方式,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积极性、创造性。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 把阅读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真正的与文本对话, 与作者思想的交流, 才能提高学生的自主阅读的能力。

摘要:阅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 是积累语文知识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 学生的阅读要以一定的语文知识积累为前提, “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学生在阅读过程中, 随着阅读内容去进行相关的思维活动训练, 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新课程改革特别重视学生的阅读技巧, 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本人结合教学经验谈谈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阅读技巧的指导的一些看法。

新课程下的课外阅读 篇8

课外阅读的重要, 还在于它是课内阅读的强有力配合。不管课内阅读的效率有多高, 如果没有课外阅读的配合, 就不可能获得十足的成效。试想, 中外古今的哪一位名家不是通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而有为的?韩寒的成功就是明证。大量的语文教学实践证明,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的课外阅读组织引导得好的, 语文教学效率就高, 成果就大。从学生个人的语文学习实践中也可证明, 凡是课外书读得多的, 语文能力提高就快, 学习效果就好。因此, 可以这样说, 只注意课内, 而忽略课外, 只能是事倍功半, 如果在课内阅读的基础上积极地推进课外阅读, 给课内阅读以应用, 就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那么, 应当怎样进行课外阅读?显而易见, 课外阅读不能像课内阅读那样严格要求, 切近教学计划, 但它也是教学活动, 必须依一定的步骤进行。

一是教师的指导。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课外读物, 推荐课外读物要考虑到这几点:1、思想内容健康, 能鼓舞学生上进, 语言文字规范, 能为学生提供榜样作用的。其间, 还须顾及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个人的经济能力。课外阅读的内容和形式, 要尽可能地和课内阅读取得某种程度的联系, 使课外阅读和课内阅读相互促进。这里还有必要单独提出的是, 课外阅读的内容应包括报刊, 以至于校刊, 或许它更能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指导学生阅读报刊很重要。因为报刊形同百科全书, 各种知识几乎无所不包, 学生从报刊上得到的知识, 可能比在书本里得到的要多得多, 而且报刊主要反映的是当前的信息, 使学生了解到时代最新的社会动态, 所以, 阅读报刊就成为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项内容。2、有针对性指导阅读, 可采取这样的方式:设课外阅读指导课, 进行专题指导。指导的内容包括:简介课外读物, 阐明阅读目的, 指点阅读方法, 提出阅读要求。在阅读过程中, 可以随时和学生交流, 了解阅读的进展情况, 交换阅读的看法, 解答学生的阅读问题。指导记读书笔记。笔记的内容和形式可以多样化。如摘抄词句或要点, 编写阅读提纲, 制作阅读表格, 写读后感或点评美词佳句。如果是要作好内容全面的读书笔记, 还应记入书名, 作者出版单位, 读书时间, 内容提要, 要点摘录和简单的认识, 感想等。3、要及时地了解和研究课外阅读情况。了解的方式可以是:编制课外阅读登记表, 对每个学生的阅读书刊名称、阅读数量、阅读速度和阅读方式 (精读、细读、概要读记笔记等) 进行统计。抽阅或展览学生的课外阅读笔记。举行课外阅读展览会, 交流心得体会, 介绍阅读方法。对学生进行口头的或书面的调查。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9

一、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主要培养的是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词汇积累,逻辑能力以及理解能力等,学生英语阅读综合能力的提升能够直接的促进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进步,实现这一目标的主要操作就是首先了解高中英语阅读教学重点,在分析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对于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具体要求,通过实际的分析,确定具体要求为学生具备较为完善的阅读综合能力,阅读学生自主化,阅读交流化,阅读教学整体化以及阅读教学全面化,在此基础上,有依据有方向的提出具体的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

1.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引导化。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引导化,即教师占据辅助地位,引导学生进行阅读学习,教师向学生点明阅读的重点,阅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阅读的基本方式,以及阅读的具体要求等,阅读重点往往为一篇英语文章的第一段,第一段是总起段落,能够基本上的了解该片英语文章讲述的内容,题材以及核心,阅读中需要注意的事项就是为不能够逐字逐句的翻译,不能够脱离文章进行翻译,不能够纠结于陌生词汇,需要通篇解读,通篇阅读,了解大概,在结合问题进一步清晰化了解文章,阅读的基本方式就是确定时间、地点、人物、事件,阅读的具体要求就是把握文章整体走向以及文章主线情感。在进行基础阅读引导之后,教师进行短篇简单文章的分析示范,让学生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再让学生对所教授的英语阅读课文进行自我解读以及自我分析,在此之后,以学生独立阅读为主要阅读教学方式。

以高中英语课文“Anne's best friend”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按照教师教授的方式,进行的解读方式为首先分析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第一段从两个问句中能够获知该文章讲述的不是普通的朋友,是有特殊含义的朋友,第一段最后一句点明讲述的是Anne和她日记本的故事,能够了解该英语文章讲述的核心就是Anne日记本内容,进而了解Anne的经历,通过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相关词句提炼,能够获知该篇文章讲述的为二战时期一个荷兰小姑娘为躲避纳粹而藏在房间里所感受到的一切,以日记的形式真实的记录下来,学生通过对该文章的大致了解,能够进一步的确定阅读方向,体会二战时期的社会现状,了解Anne的心理活动以及心理变化,了解作者写文章的意图,进而使得学生阅读完善化,解读全面化,对于学生的综合阅读能力提升有相应的促进作用。

2.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学化。

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自学化,是在引导化阅读教学方式进展较为成熟之后采用的,即教师给予学生足够的空间,时间以及资源,让学生完全独立的进行阅读,采取自学模式开展阅读教学,该种教学模式不是全然的放任,学生需要在自学的基础上,进行笔记记录,进行阅读感悟描绘,进行阅读心得阐述,同时教师提出具体的阅读要求以及具体的阅读任务,实现阅读教学的全面化,以及保证阅读教学自学化的教学效果,阅读要求为学生在课文阅读完成之后,完成课后题目,记录阅读重点,阅读想法以及文章感悟,教师在提供足够的资料让学生查阅文章的背景以及文章的相关理解,让学生丰富自我的思维以及逐渐改进自我的阅读方式,再让学生进行相关英语文章的阅读,提升阅读能力的基础上,增加课外知识。学生对于积累的课外知识进行整体积累,对于学生的知识面逐渐扩宽有相应的帮助,对于学生各方面的学习进步有相应的促进作用,学生的综合能力也会受到一定的正面影响。

以高中英语课文“THE ROAD TO MODERN ENGLISH”为例进行分析,学生按照引导化阅读教学模式之下的积累的阅读方式,能够较为直接的获知,文章的主旨内容为现代英语在世界上的地位,现代英语的具体发展等,学生进行具体内容的记录,教师在提供相关英语发展、英语母语、英语差别以及英语各地方方言的资料,让学生进行查阅,学生了解的方向不定,可为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英语为第二母语的国家,英语各地区方言的发音,差别等,丰富英语方面的相关知识,同时进行以英语为中心的谈论课文阅读,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记录,进行了解,进行记忆,丰富自我的知识面,增加对于英语的了解,同时能够了解英语文化,这对于英语学习也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能够相应的轻松化英语的教学以及英语的学习,进而实际的推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的发展,对于学生的英语阅读综合能力提升有相应的促进作用,间接的推动英语整体教学的发展进步。

二、结束语

高中英语新课标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确定的主要原则就是基于现实,确定方向,策略提出之后,进行实际的实施,根据实施效果进行相应的调整。

参考文献

[1]刘丽平.高中英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阅读教学策略探微[J].教育与教学研究,2010,24(6):91-95,100.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10

一、批注式阅读的含义

批注式阅读就是运用简洁精练的书面语言或符号在读物的空白处作注释、写评语、留标记, 用自己对文本文字的解释品评, 来发现文本词句的深度和广度, 实现生本教学和新课程标准提倡的有效的自主式阅读。

二、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实施

(一) 常用的批注方法

1.符号批注。对文本内容中有所感、有所惑、有所疑处, 进行圈点勾画。

2.文字批注。用眉批、旁批和尾批的形式在文中写出自己的所感、所惑和所疑。

(二) 批注式阅读教学流程

1.课前预习, 自由批注

学生初次接触文章内容时可通过读、标、划、查、圈、疑等方式。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可以大量阅读资料, 养成主动学习探究的良好习惯。

2.课堂阅读, 再次批注

课堂上, 学生开展批注式阅读必须以一定的问题、话题为中心, 切切实实地读书, 并在书上写上自己的点滴感悟、思考、疑惑与收获等。“写”使自己的想法更清晰、完善, 更深刻、科学;“写”能克服只是口说的那种随意性;“写”往往更好地梳理了学生想表达的东西。

3.讨论交流, 展示成果

当学生完成阅读批注后, 学生需要有一个交流信息、合作探究文本的机会。

4.总结评价, 拓展延伸

总结性评价既是对原有批注的补充、修正、巩固和提高, 又是检验阅读效果, 提高阅读能力, 使学生的学习由课文内容、词句的理解提升到文本主题、灵活运用的层次, 由课内拓展到课外层次的过程。

三、批注式阅读需要方法的引领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批注式阅读的习惯, 教师必须对学生进行批注式阅读方法指导。一般说来, 批注式阅读的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 零星式批注

抓住一个词语、一个句子, 从小处着手, 从简单处落笔, 这是学生读书做批注的基础性方法。

(二) 综合式批注

综合式批注的内容是学生全面、深刻细细揣摩文章内容才能写下来的, 综合式批注的范围可大可小。

(三) 感悟式批注

感悟式批注要求学生要能细读文本、品味人物及文章思想感情, 与文本产生共鸣, 对文中人物等有个性化解读, 这是更高层次的批注。

四、批注式阅读教学深入发展的思考

(一) 明确阅读学习目标

批注式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是让学生的每次阅读、批注都有明确的目的。比如, 对不懂的地方进行质疑批注;对重要的地方, 进行多种层面理解的批注;对精彩的地方, 进行推敲式的批注。

(二) 在批读中悟写学写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 要引导学生在阅读中发现写作方法和技巧, 并适时借鉴、移植内化为自己的习作素养和技能。

(三) 引发学生思考、质疑

在“批注式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对阅读的内容, 包括材料、观点、语言、写法等的真实性、合理性产生怀疑, 引发学生进行有价值的思考、质疑。

(四) 研究各类文体的批注方法

针对语文教材中不同的文体, 结合课程标准提出的年段阅读目标, 发现每种文体规律性的阅读方法, 从而提高批注阅读的质量与效率。

综上所述, 批注式阅读教学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 提升了发散思维的创新能力, 提高了学生对文学的感受和品味的能力。如何使批注式阅读教学的功能得到最为有效的发挥, 以顺应《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阅读教学方式, 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 真正使阅读活动本身成为个体生命活动的一种方式是我们语文教师所要继续努力实践研究的内容。

参考文献

阅读新课程改革管理 篇11

众所周知,阅读教学是语文课堂教学的“重头戏”。而在“言语内容先于言语形式而存在,言语形式仅仅是言语内容的外显方式”这一以言语内容为中心的传统语言学的观念影响下,教师常常将语文课本中的言语作品从句意、段落大意到中心思想进行条分缕析式的剖析,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久而久之,学生对语文课失去兴趣。经过多年的语文学习,学生的语文能力始终徘徊不前,语文素养难以得到提高,使语文教学陷入“高投入,低产出”的困境。

为改变传统的单一的课堂阅读教学模式,实现语文课堂阅读教学的高效化,使学生得法于课内,全面实现新课标中阅读与鉴赏的课程目标,宁志斌以课题为载体,带领课题组成员开展了为期三年的语文课堂阅读教学高效化策略的研究与实践,构建了一种全新、高效的阅读技能训练模式系统。该课题成果经过后续的反复试验与评估,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该阅读技能训练模式系统的构建,改变了传统的阅读教学观念,能使学生通过系统的阅读心智技能训练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为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在阅读技能训练过程中,学生的独立阅读能力得到提高,语感得到培养,探究、创新能力以及协作能力得到发展,人文精神得以提升,最终使学生的语文素养得到提高。

此次话题从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言语技能训练、阅读与鉴赏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以及阅读与鉴赏分项技能等方面展开,以飨读者。

新课程高中语文探究性阅读 篇12

1. 探究性阅读的价值

1.1 培养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和审美价值观。

探究性阅读留给学生的不仅仅是文本所有的只言片语,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有所感悟, 让自身的心灵受到震撼, 情感受到升华, 达到内化生成的效果。

1.2 适应语文开放发展性的学习需要。

“语文即生活”告诉我们,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综合发展, 具有一定的开放性。从阅读形式来说, 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文章内涵, 文本的意义才更加丰富。

1.3 发展语文人文性的需要。

任何文学首先是人的文学, 具有丰富的人性, 学生在与作者和文本的对话交流中, 感受特有的思想灵魂。探究性阅读正是倡导运用人类自身的思维去审视一切, 定会有所不同。

2. 探究性阅读教学策略

2.1 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鼓励创新生成。

语文阅读应在自主阅读和整体感知的基础上, 培养学生的语感。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首先让学生通过诵读、反复的吟咏, 进而认识文本的整体描绘, 最终把握住文章的基调, 感受作家的心境, 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在一定的整体感知下, 去进一步认识和探究具有意味的词语功能, 并体味作品的意旨甚至深层的哲理意蕴。

反复揣摩文本精彩之处也是不可忽视的地方。阅读是一种充满创造的、动态的、开放的建构过程, 对一部作品的完整把握常常需要反复地进行, 尤其是文本的精彩之处。对于文本的精彩之处, 应好好揣摩。例如, 语文读本 (必修五) 中的“人生的境界”有一篇叫《庸人》, 提到了“被平凡的日常生活压倒的人是庸人”和“自感庸碌、缺乏精神的人也是庸人”。这里的含义应该值得细细揣摩。这里举庸人之例, 向我们展示的不仅仅是生活中的让人觉得压抑的一面, 更重要的是为了好让学生理解“庸俗、平庸”和“僵化或保守”是庸人的突出性格特征。这种性格特征要求学生一方面, 仔细地阅读文中的点睛之处;另一方面, 要求学生用发展创新的思维去理解其中的内涵。

2.2 发挥教师引导作用, 提高阅读有效性。

教师在阅读教学中要创设问题情境, 引导学生探究。教师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探究热情, 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阅读中, 感知文本、品味文本, 进而探究并建构起自己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采用富有感染力与形象性的语言, 增强课堂教学的艺术魅力, 使学生从美的语言流动里真正感觉和知觉到语言和表达内容的和谐统一, 产生心灵的震撼和共鸣, 激发探究思维的生成。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最关键的特征就在于“教师的指导”。教师必须在课堂教学中, 充分发挥“平等中的首席”作用, 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 因势利导, 创造性地引导教学过程, 让学生能够充分地暴露他们的阅读理解思维过程,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2.3 依据文本内容, 挖掘文本的“探究处”。

作品的文本提供的是一个多层次的结构框架, 其中有许多空白和未定点需要读者加以具体化, 作品的意义才能得以表现。学生对作品的探究性阅读, 就是对作品具体化的过程。例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就包含着枯藤、老树、昏鸦、古道、瘦马等几个意象, 构成了一幅充满情感和诗意的景象。从“象”中看是景色, 从“意”中看是思情。随着特有景物的再现, 让人倍觉伤感。可谓是“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因此, 在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传神之笔, 把语言符号转化为鲜活的意象, 通过移情体验, 以自己的生命唤醒、复活凝固于文本中的生命, 在复活的意象中使文本情蕴获得新的呈现。

3. 探究性阅读教学的注意点

3.1 注意探究的目标性。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探究性教学延伸价值的实现, 而异化了探究性教学的本原目标致使语文课程“不像语文”了, 语文教师也成了“杂家”, 而语文教材则成了“杂货铺”。

3.2 注意探究的深度。

探究性阅读教学中, 不少教师只是把探究性阅读当作一种课堂时尚去演绎, 没有扎实的探究过程, 更没有有价值的探究结果。这样的探究不仅不能解决问题, 就连最起码的理解深度也难以达标。

3.3 注意探究的全面性。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探究性阅读教学就是要让每个学生都能通过对文本的独立思考, 得出自己的看法。所以学生的阅读需要是探究性阅读的前提条件。

上一篇:生物化学实验技能大赛下一篇:任务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