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2024-06-25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精选12篇)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1

新课程改革追求的基本精神是教育民主和教育公平, 使每一所学校成功, 使每一位学生成功是其倡导的基本理念。在这个大背景下, 如何按照新课改要求改变目前学校管理的一些思路和方法, 是全面实现新课改目标的关键。因此, 有必要重新理解学校管理工作中一些习以为常的做法, 重新思考学校管理的一些内涵问题, 寻找学校管理的新思路、新办法, 才能使每一个学生有个性的发展成为可能。

一、要重新理解学校制度越全越好

中小学校的规章制度对规范办学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当部分学校管理者认为靠制度管人是学校管理的根本出发点, 制度越全越好。但事实上学校的各种框框条条, 到底有多少得到师生的认同?学校的角角落落、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都有十分细化的规章制度, 校长忙于督查, 各处室忙于考勤、统计和解释, 效果到底怎样?结合新课改的要求, 对这种管理方式重新认识, 赋予制度管理以新的内涵, 管理效果也许会发生变化。

1.要科学运用管理理论

近些年, 在中小学的管理者心目中, 学校要实现科学化管理就要引进严谨、规范和理性的科层制组织理论。现在可以说, 每一所学校的制度触角都伸到了各个角落。学校表面严谨了, 但书香氛围淡化了。用新课改的理念分析这种现象。我们首先发现, 学校并不是一种科层制组织, 学校组织中的各种要素和子系统是一种松散的结合, 呈现出一种“组织起来的无序状态”。如学校组织的目标不完全是具体明确的, 有时候是相当笼统和抽象的;加之学校管理中运用的各种技术是模糊的, 参与学校组织中的人是流动的。这些都使学校具备了更为随机的特征。所以, 在学校管理中抄袭企业管理办法, 而忽视了学校组织具有的模糊和非理性倾向, 制度越全、执行越严效果越好的管理思路受到实际管理效果的质疑, 制度一时的作用掩盖不了产生的大量缺陷。

2.要注重解决实际问题

近些年部分学校管理者在学校管理方面下了较大功夫, 但学校发展不佳, 家长认可度低, 归纳原因, 就是药不对症。新课改以校为本的教学研究、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强调的都是形成学校可持续发展的内在机制, 强调的是学校个性化、人本化和特色化建设。管理者要充分发挥师生的主观能动性, 就必须使他们确实感到自己是学校的主人, 感到自身发展与学校的命运是有机联系的。这样, 以教师主观内驱力和精神境界为核心的原动力就会真正调动起来。

3.要注重人性化管理

教育理论早已对教师的职业特点进行过描述。但在强化制度管理思路影响下, 管理者低估思想教育和教师的情感交流作用, 采取事事量化、时时量化的管理办法, 管理集中体现出的就是“不准”。现在, 这种忽视教师职业隐含性、创造性、连续性等特点, 片面化、庸俗化的管理办法还在很多学校流行。教师如何家访?如何备课?如何和学生个别谈心?自古以来, 人们都认可教师从事的是“良心”的工作, 量化管理能解决“良心”的问题吗?新课改要求校长把教师和学生真正当作学校的主人, 而校长只有从这一点出发, 制度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要重新理解对学生越严越好

目前中小学日常管理基本处于一种“闭门办学”的状态, 这种严格的管理取向与飞速发展的社会经济活动极不匹配, 也悖于新课改倡导的价值取向。新课改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责任感, 注重发展学生的社会交往和交流能力。而封闭状态的教育教学环境, 是无法引导学生自觉了解将来在社会上所承担的任务, 学生也很难对社会作出应有的判断, 无法增强适应社会变迁所需的终身学习能力和生存能力。

1.要推进学生社会化发展

从教育的本真目标出发, 就是让一个人学会在复杂的社会条件下, 进行自我选择、自我约束和自主创造。而这种社会性选择能力不是凭空形成的, 恰恰是通过指导和实践逐渐成长起来的。目前中小学为了安全基本取消了学生的一切社会活动, 每一所学校的集体活动都要经过批准, 一些已经被教育理论和实践证明是非常有效的教育活动被取消了, 这对形成学生的合作精神、正确认识自我与社会的关系无疑是有影响的。所以, 深刻理解学校管理本质和当前现状, 引导学生在社会活动中学会管理和保护自己, 拚弃学校管理中的短视做法, 是对学生的真正负责任。

2.要形成教育合力

目前学校对学生实施的管理主要看学习成绩和校内表现, 对学生校外的状态了解甚少。多数学校还没有真正建立起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成员参加的学校管理框架, 由于家校之间沟通的障碍、学校与社会公共关系的复杂, 使学校承担了很多不应有的责任。学校只能在校内做文章, 营造的校园环境使学生极难认识社会的复杂性。新课改要求开发和利用好校外的课程资源, 如果我们不解决好教育合力的问题也是很难实现的。

三、要重新理解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教育教学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最经常、最活跃的人际关系, 新课改则主张建立师生之间平等的朋友式关系, 使学生体验到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同情、理解和宽容, 以形成自主自觉意识、探索新知的欲望、开拓创新的激情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就要求管理者必须改变师生关系现状, 建立新型师生关系, 才能体现出新课程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建构的新理念。

1.校长要重新理解教师

现实的学校管理中, 有些校长将“以人为本”变成“以学生为本”, 只要师生之间发生矛盾, 舆论指责的多半是教师, 校长批评的也多半是教师。剥夺教师尊严的事经常发生, 教师威信下降, 教师对学生的感召力减弱。新课改倡导建立以学生发展为核心的新型师生关系, 主要是指确立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而在现实的教育教学活动中, 失落了尊严的教师是很难做学生平等的朋友, 很难引导学生拓展学习的空间, 促进学生和谐、均衡和个性化发展。所以, 只有校长善待教师, 教师才能善待学生。

2.教师要重新理解学生

新课程要求确立新的学习方式, 如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等。只有教师认识到学生的主体地位, 赋予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引导学生学会自主探究、寻找问题答案。教师要相信学生有探求新知的愿望, 有学习的积极态度, 有对新事物的好奇心。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教育教学活动方式, 针对学生活跃的思维变化, 不断变幻教育策略。这就需要师生之间增强沟通交流, 以平等的心态看待学生。

3.社会要重新理解教师

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领者, 但教育不是万能的, 教师锻造学生的美好心灵也是受各种条件影响的。不能学生出现问题都在教师身上找原因, 人为地把师生关系割裂开来, 使师生关系蒙上一层阴影。社会舆论客观地对待教师工作, 为教师创造比较宽松的工作环境, 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能动性, 使他们无忧无虑地引导学生在自主选择中健康成长。

摘要:中小学校并不是一种严密的科层制组织, 学校管理引进适应于企业的科层制组织理论进行管理, 忽视了学校自身特点, 也与新课程理念相悖。重新理解部分中小学校长的管理思路和方法, 反思其利弊, 对推动新课程背景下的学校管理具有积极意义。

关键词:新课程背景,新课程理念,学校管理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2

农二师二十六团中学

刘长江

1999年6月,中共中央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2001年6月,国务院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随后,教育部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于是在世纪之交的2001年9月,新课程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正式启动了。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从提出到进一步明确任务,再到确定改革目标,只用了短短两年时间,足见这次课程改革之紧迫性,党中央、国务院直接领导这次课程改革,既见其重要性,也预示着此次课程改革之艰难。从这次课程改革的广度和深度来看,已不是教育系统内部独自所能做到的,只有依靠政府的权力,号召和组织社会各方力量,共同参与课程改革,方能使本次课程改革达到预期的目标。推进课程改革,教师起着关键作用。所以有人说,新课改中教师的意识和观念的转变是关键。笔者不否认这一看法,只不过我认为教师教育观念是否转变、转变得是否快、是否转变到新课程理念上来,不完全决定于教师本身。理由何在?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学生为分数而学,教师为分数而教,学校为分数而管,在这种盛行分数的“应试教育”下,结果自然是见分不见人,重分不重人。由于“应试教育”的惯性和影响,教师教学行为的转变需要一个过程,但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校对教师的评价内容和方式,可以说有“牵一发而动全身”之效力。长期以来,教师在“应试教育”中疲于应付,“逼、压、跟”似乎已是使学生取得好成绩的“绝招”和“灵丹妙药”,教师实际上成了监工,成了分数的奴隶。这不能不说是学生厌学、辍学、师生关系紧张的重要因素之一。

笔者认为,新课程要得以有效实施,使教师的教学行为符合新的 教育理念,关键在于教育系统内部,也就是在于教育行政部门如何评价学校,学校如何评价教师。如果学校能挣脱“应试教育”下管理思想的束缚,建立起符合新课程理念的管理策略,就为实施新课程扫清了方向上的障碍。虽说教育需要家庭、学校、社会三方面共同努力,但这三方面的责任和义务不是均衡的,学校毕竟是教育的主阵地,我们没有更多的理由去指责家庭和社会应负什么责任。当然,良好的家庭环境、良好的社会风尚也会使教育有事半功倍的作用。尽管如此,学校和教师是无法去选择社会和家庭的,但学校可以通过教育影响家庭和社会。家庭、社会在教育教学中属于外部因素,对其要求再多,“外因”也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故笔者认为,新课程改革,学校管理策略要体现新课程理念。应做好以下几项基础性工作。

首先,要确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新课程强调,教育要以人(学生)的发展为本,教学活动的 宗旨是“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一切为了学生”,充分突出了人的价值。新课程要求教师目中有学生,要相信学生、尊重学生、依靠学生、发展学生。这一前提是学校管理者要目中有教师,要相信教师、尊重教师、依靠教师、发展教师,为教师创造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减轻教师个人所承担的压力,这样才能使教师心情愉快,从而高效的工作。这样,教师必然会在工作中做出成绩。每位教师都有一个成长过程,需要领导的关心和同事的帮助。没有哪一个教师在进学校工作的那一刻就是很优秀的。领导要坚信“强将手下无弱兵”这一至理名言,要相信每位教师都能成长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采取各种措施进行培养,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不能让其自生自灭。要充分尊重和依靠教师,要让每位教师都知道学校的办学理念、发展方向、具体措施、长远目标、近期目标、学年目标和学期目标,这样才能使教师工作起来有统一的目标、一致的方向,才能避免人才资源的浪费和能量的内耗,教师工作起来也有信心。要真正实行民主化管理,广泛听取教师的意见哪怕是批评和错误意见,“兼听则明”嘛。民主化管理可以使教师自觉地成为学校的主人,自觉地把学校的发展作为自己的事。

其次,切实加强校本培训和校本教研

新课程指出,教师的角色要从传统的“教教材”的“教书匠”转变为“用教材教”的“研究者”。这一要求对教师来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因为它不是教师个人所能实现的,只有在学校通过教研制度化建设,营造出崇尚学术、崇尚教研的浓厚氛围的条件下才有实现的可能。为此,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势在必行。校本教研是教学改革不断发展的动力,是保证教学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有力的内在机制。校本教研是为了满足学校和教师发展的需要,以促进每位学生的发展为宗旨。作为学校领导,应该把学校的发展作为其工作的重心,学校是否发展了是衡量工作成败的重要内容。而学校的发展要靠教师的发展,也只有教师的发展才能实现学生的发展。

1、教学主管人员和教学研究人员要做好教师的专业引领工作。要理论与实践结合,既要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又要躬身实践,既要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又要在自身实践和全体教师实践中深化和提升理论,使静止、笼统的理论变得生动具体。切忌把理论教条化,僵硬化,脱离实际去指点甚至指责教师的教学行为。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评价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评价的目的是促进教师的发展,不是作为对教师某种定性的手段。因此,评价者要具有科学的方法,使被评者在评价中获得自我发展、自我完善提高的驱动力。

2、选拔一批教学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又勤于钻研的教师,作为教学改革的骨干和排头兵。一线教师的创新是最具有现实意义的,他们大多都是对教学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作为研究对象的。抓好骨干教师的教研工作,可以起到以点带面的辐射作用。当然,如果教学主管人员以及教研人员能经常结合自己的示范课进行专业引导和理论指导,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因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如今年4月上旬全国目标教学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武镇北先生来我师讲学时,一堂《散步》示范课,使听课教师对这位古稀老人肃然起敬。他那矫健的身躯,深厚的文学底蕴,坚实的教学内功,灵活多变的教学方法,敏捷的思维,充满智慧的目光,极强的亲和力,令我们深深叹服。从而使我们不认为他那高深的理论仅是“夸夸其谈”之词,而是他毕生教学实践经验浓缩成的精华。从此“武镇北”这个响亮的名字定格在我们听课人的心里,他带领着无数教师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新课改中。

3、要加大师资培训力度,重点做好校本培训。要通过培训来转变教师的教学观念,树立起新课程教育理念。教育理念不仅仅是一种观念,而更是一种教育行动,所以培训的内容及形式要能促进教师对教育思想认识的内化,从而建立起准备付诸行动的信念。培训的目的就是要让教师积极行动起来,做新课程的实践者、探索者。学校可根据具体情况制定培训方案,培训规模可以是全体教师(适合于通识培训)或教研组(适合于专业培训); 培训形式可以是讲座(适合于理论学习)或课例(适合于解决具体问题);培训内容可以是专家理论,也可以是教师体会及教学反思;培训时间可以设定期、不定期两种;培训力量可以是专家、学校领导或一线教师。另外,还要重视和利用校园文化环境对教师新课程理念形成的促进作用,可以通过专栏、墙报、板报、条幅等形式不断宣传新课程,内容既要有理论又要有实践经验总结,要有教师和学生的作品等,这样使教师一踏进校园就置身于浓郁的课改氛围中,时时刻刻反省自己的教学行为。通过各种培训使教师树立起新的课程观、教材观、教学观、学生观和师生观。

4、确立课题,组织教师进行研究,并收集和整理课改实践中的材料,提炼出具有学校自身特色的成功经验,便于指导和改进下一步工作。一提到课题研究,很多教师或哑然失笑,或望而却步。其实对中小学一线教师来说,搞教研旨在解决实际问题,不像大学教师和专家搞教研最终一定要有理论成果。当然,完全可以向上级申报课题(地区级以上),或完成某一课题下的一个子课题,或子课题下的一个具体问题。教师只有涉入具体的问题中,才能将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在实践中运用理论,用理论去指导实践,如此不断反复,必然会提高教师的理论素养和专业水平。

第三,要重视校本课程资源的开发,构建学校办学特色。新课程改革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赋予了地方(可能主要是省级)和学校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权力,国家在新课程设置及课时比例中,给予地方和学校自主开发或选用课程的比例为10℅—12℅。如果学校每学年上课35周,每周34课时(以初中课时数计算),则地方和学校课程一学年是119—142.8课时,这是一个不小的数据。如何科学地安排好、利用好这些课时,学校要做好统筹安排。地方课程资源的开发是为适应和满足本地区教学的实际与需要,促进教育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所以要把开发出来的资源编写成教材,供本地区各学校使用。如兵团开发的地方课程《可爱的兵团》、《兵团义务教育综合实践活动资料》、《中小学生成长记录袋》(公开发行),农二师开发的《综合实践活动资源包》、《案例集》(内部资料)等。那么,学校是不是也一定要编上几本书才算是开发了校本课程资源了呢?笔者认为,一线教师开发课程资源要从广义上理解,只要能为教学服务的,就要“拿来”为我所用,校本课程更多的是以活动形态方式进入课堂。比如,校园建筑物及体育设施、实验室、图书室、社区活动中心、展览馆、旅游区、工厂、纪念碑等,这些丰富的文化资源将是新课程有力的补充。教师要结合教学目标灵活地开发它们,用来为教学服务。在开发利用校本课程资源时,教师要善于发现、勤于动手,收集整理资料,制作成小资料卡片保存下来,日积月累就会形成一个内容丰富的资料库。这也是编制校本教材非常重要的过程。事实上,以前设计开展的能够满足学生兴趣、爱好和发展需要的,已经过学校一定的合理性论证的活动课等就已经具有了校本课程的意义,已经是校本课程的雏形。因此,学校要建立一种机制,激发教师开发校本课程资源的热情和积极性,对教师实行过程管理,为教师建立成长记录袋,将会促进校本课程资源开发的速度和质量,学校一定会发展成为一所有特色的、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名校。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3

关键词:新课程;小学教师;课程管理

课程管理是学生进行学习的一个良好保障,在开展学习的过程中要不断地进行有效的课程管理,这样学生才能够养成自律自信的良好品质,要学会和其他学生进行和平共处,培养学生独立发表自己想法和见解的能力。

一、课程管理中学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古板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老师害怕出现混乱,就会制订出条条框框的规则,让学生在规则中进行学习,虽然,学生按照规矩上课,整个教学流程会顺畅很多,但是,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个性受到了限制,出现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的现象。古板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没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教育的意义是不但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管理形式放任自流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管理模式,我们在开展课程管理的时候要让学生活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的活起来,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活跃是要有限度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让课程管理看起来混乱,就会得不偿失。如果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但是如果课程管理非常放松,让学生在进行思想表达到时候没有控制,这样他们不但得不到锻炼,还容易让学生自己的思维混乱。学生把探究性的讨论课当成了课堂闲聊课,灵活的教学方式就变成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习的理由,创设的学习环境变成了学生进行放松的理由,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会造成很多管理弊端。

二、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措施

1.老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整个课程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时候,可以加大老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就容易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就能够架起小组讨论的管控力。老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形式以及讨论纪律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就要和小组长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掌控力,因为课堂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有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课程管理的意义重大。

2.开展个性化课程管理

我们在进行常规的课程管理时,同时要采取个性化课程管理措施,开展个性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比如,开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科目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抓住教育契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色彩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充颜色,比如,草的颜色是绿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是把草的颜色涂成黄色,老师就会很好奇,学生解释说是因为秋天草的颜色就会变为黄色。还有就是学生会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老师就很好奇为什么学生要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学生说草代表生机,红色代表希望,其实学生对于颜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在开展文化课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趣味性本身就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秩序一定要有所保证,这样课程管理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在课程管理的基础上,学生的学习热情会逐步提高,学习动力也会逐渐加强。在进行传统课程教学时,我们沿用的方法都比较原始,思维也有一定的局限性,而沿用新的课程管理模式时,要注意尺度的把握,不要过度放宽管理而导致课堂管理出现了混乱,还有就是在进行管理的时候,要符合学生的性格特点,开展个性化的管理模式,充分发挥老师的引导作用,这样可以让老师能够更好地把握课程管理的整体流程,对学生进行引导。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之下,可以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

参考文献:

[1]丁文平.新课程背景下小学教师专业发展研究报告[J].当代教育论坛,2010(10).

[2]孙大兴.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2012(03).

[3]朱春华.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小学教师素质的培养[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2011(02).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4

一、课程管理中学校存在的问题

1.管理方法古板

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老师害怕出现混乱,就会制订出条条框框的规则,让学生在规则中进行学习,虽然,学生按照规矩上课,整个教学流程会顺畅很多,但是,这样也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就是学生不能够真正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学习的个性受到了限制,出现讨论不到位、活动放不开手脚的现象。古板的教学思维让学生没有对学到的知识进行灵活应用,而教育的意义是不但要让学生有自律性,还要有灵活运用知识的能力。

2.管理形式放任自流

现在的教学模式是动态管理模式,我们在开展课程管理的时候要让学生活起来。学生如果能够真正的活起来,可以有效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但是活跃是要有限度的,如果只是单纯地为了活跃让课程管理看起来混乱,就会得不偿失。如果去对学生的不良行为进行纠正,就会被扣上不尊重学生的帽子,但是如果课程管理非常放松,让学生在进行思想表达到时候没有控制,这样他们不但得不到锻炼,还容易让学生自己的思维混乱。学生把探究性的讨论课当成了课堂闲聊课,灵活的教学方式就变成了学生想怎么学就怎么学习的理由,创设的学习环境变成了学生进行放松的理由,这些都是因为老师在进行管理的时候监管力度不够,所以会造成很多管理弊端。

二、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措施

1.老师的引导作用

老师是整个课程管理中的核心人物,在开展有效课程管理的时候,可以加大老师的引导作用,比如,在开展探究式教学的过程中,让学生来进行讨论,就容易出现比较混乱的情况。这个时候就要老师来进行适当的调节,比如,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可以先把学生进行分组,根据学生的性格来分组,每个小组选出一个组长,这样就能够架起小组讨论的管控力。老师可以在讨论过程中对每个小组的讨论内容和讨论形式以及讨论纪律进行检查,出现了问题就要和小组长进行沟通。通过这样的组织形式能够有效地提高课堂的掌控力,因为课堂是课程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所以,有效的课堂掌控能力对于课程管理的意义重大。

2.开展个性化课程管理

我们在进行常规的课程管理时,同时要采取个性化课程管理措施,开展个性化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让学生的学习方法更加灵活,比如,开展音乐、体育等艺术类科目教学的时候,就需要老师来抓住教育契机,形成个性化的教学模式。比如,我们在进行美术课色彩教学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先根据自己的理解来填充颜色,比如,草的颜色是绿的,但是有的学生就是把草的颜色涂成黄色,老师就会很好奇,学生解释说是因为秋天草的颜色就会变为黄色。还有就是学生会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老师就很好奇为什么学生要把草的颜色涂成红色,学生说草代表生机,红色代表希望,其实学生对于颜色有自己的想法,只是我们在进行教学的时候把学生的思维禁锢了。

所以,我们在进行教学管理的时候要运用灵活多样的管理模式,在开展文化课教学的时候也应该如此,因为,文化课的学习趣味性本身就不是很大,所以,我们要开展个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进行数学教学的时候可以引入实际生活的情境,让学生进行现场演示,这样学生把学习到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会更加透彻,在进行课堂管理的时候,学生的学习秩序一定要有所保证,这样课程管理的方式会更加灵活。

新课程下建立合作型学校的必要 篇5

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带着“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个学生发展的历史性转变”的使命,正如火如荼地展开。作为一场前所未有的整体性课程改革,本次课程改革顺应世界范围课程改革的潮流,以全新的课程理念对传统的课程与教学进行了彻底摇撼,成为新世纪我国学校教育“范式转换”的发动机和起爆剂。在转变观念和方式的同时,重建制度,同样是本次教学改革的重要任务。教育思想观念的更新、教学与学习方式的转变需要教学管理制度为其保驾护航。就学校教育内部而言,观念的更新,方式的转变的最大阻力来自落后的评价制度和教学管理。现在的学校管理模式显得十分的滞后,并不能与新课程相辅相成。学校一方面以规范化管理为名,这也不能做,那也不能行,强调的是“齐步走”、“一二一”,老师被迫充当警察的角色,师生之间是管与被管,看与被看的关系;一方面又要学生这也要做,那也要学,张扬个性,体现真我。本来需要心智水平,充满爱心、艺术、创造性的教育活动,变成了嘴勤、手勤、脚勤才能做好的体力活。貌似科学的“数字化”或“标准化”的量化管理很难让学生(包括老师)成长为我们期待中的.“新人”。我们的教育管理规章制度,正更多地充斥了行为规范、处罚条例、奖惩细则,每一所学校,每一个班级都是千人一面,一条条,一项项,不可谓不具体全面,效果如何却往往不得而知。如何走出这种低效的繁重机制,建立适应新课程之下的更为有效的科学的新机制,将是摆在每所学校面前的重要任务,将决定新课程是否能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实践道路,是课程真正意义上实现成功的迫切要求。近年来出现的“合作型学校”或许能给新课程之路以有效的拓展。它相对于日益落后的教育机制呈现出更富时代意义的新气象。

以下就合作型学校在新课程中的产生、开展及功用做几点说明。

一:变革教学范式,建立共同愿景

旧的教学范式基于约翰.洛克的假设:学生的大脑就像一张白纸,等待教师在上面涂写。教学表现为:1、教师向学生传授知识。教师的工作就是给予知识,而学生的工作则是接受知识。教师传授知识,并希望学生记住,然后背诵。2、用知识填满被动的容器。学生是个被动的知识接受者,教师拥有学生必须记诵的知识。3、通过确定学生的等级对学生进行分类。存在永久不变的“剔除”不合标准学生的检查。4、在学生之中和师生之间无个人关系的背景中进行教育。学生和教师都被视为“教育机器”中可相互交换、相互替代的零部件。5、维持竞争性的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学生的学习就是为了胜过同学,教师的工作是为了超过同事。

新课程背景下的学分管理 篇6

关键词:新课程;数据库;学分管理;教育教学

中图分类号:G423.0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454(2009)04-0081-02

一、引言

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的学业测评,已从往年仅从高考来确定学业成绩,变为从多方位、多角度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成果,尤其强调学生的应用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信息技术课的过程性评价一般为:学习态度、应变能力、合作意识、探究意识、情感态度、基础知识、出勤情况这几个方面,目前根据评价内容,进一步归纳成四个主要方面即学习成绩、课堂表现、学习态度、出勤情况。

作为学生希望能看到自己在每节课中的评价结果,以弥补自己的不足,从而也就促进了教育教学秩序;作为教师要对每位学生的课堂学习进行多方位的评价,并且要将其结果记录下来,学期末还要进行总结性评价。然而这个工作量是过去的6~8倍,这么大的工作量,如何真正的得以实现,这就需要认真考虑,如果实现不了,评价就成了一句空话。

二、新课程背景下的数据管理

1. 教学环境

信息技术课的教学相对其它学科教学有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即:教学课堂是一个独立的计算机网络环境,每位学生均能做到人手一台计算机。如何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教学环境,提高教学中的课堂管理,这就需要每位教师去挖掘自己身边已有的各类软件和硬件资源。

网络环境下的数据管理,最有效的就是数据库管理,而一般网络数据库为SQL Server数据库,该数据库使用方便,安全性能高,完全能满足所有学生同时上网查询,如图1。目前SQL Server作为后台数据库与Access数据库中的项目紧密配合,这就使得用户界面的创建更加容易和方便。

2. 数据结构

信息技术课程分为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各占2个学分,所以在总的数据结构上也分为两个主要部分,即必修数据表和选修数据表,考虑到表中数据的共享性和时效性,将学生的基本信息放在必修表内,而选修表作为二层表链接于必修表下面,从而实现数据的共享性和时效性,如图2。

在使用时,教师只要将每节对学生的测评数据输入到数据库中即可,为了更好的体现过程评价,淡化分数,在评价中除出勤情况用0和1表示外,其余三项均为5分制,具体分布见表1。

3. 数据应用

当原始数据输入后,二次数据均由数据库中事先设定好的数据模型自动生成,学生只要在教室内任意一台计算机上输入自己的学号和上课分配的机位号,即可查询每节课上教师对自己的各项评价,以及学期末的最终学业评价结果,如图3所示。

在整个数据库应用中,为了充分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对不同层次班级学生的等级分量,采取不同的区间数值,如表2所示。

4. 应用实践

学生通过网络教室的课程评价查询系统,随时可以看到教师对自己在每节课上的各项评价,同时也可以看到自己的综合评价结果,改变了过去学生不了解自己的学业情况,和不重视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现在学生在上信息技术课前,一般都会先打开评价系统进行查询,由于评价系统只能查询自己的评价结果,所以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个人隐私,所以当学生发现自己缺交作业或未提交作业时,会及时补上,同时当学生有事或有病时能及时向任课教师请假。作为任课教师可以通过学分管理系统,随时掌握各班学生的学业情况,能及时对一些学习较差或计算机基础较薄弱的学生进行辅导。

三、结论

通过数据库在教学管理上的应用,不仅从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教师在数据统计上的工作量,而且能通过平时的数据管理及时发现学生中的各类问题,并及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对自己学业评价的了解,促进了学生学习意识和责任感,进一步提高了课堂的教育教学质量。数据库的应用非常之广,这里只是在信息学科中的一个应用,21世纪是信息时代,只有用好数据库,才能达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参考文献:

[1]西安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学科教学指导意见[S].西安市教科所, 2008.

[2]章立民.Access 2003高手攻略 [M]. 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4.

[3]郑阿奇.SQL Server实用教程 [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2.

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策略 篇7

第一,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这是我校管理的核心问题。我们管理的对象是人, 因此, 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以人为本”既包括学生也包括老师, 只有以教师为本, 尊重教师, 教师才能以学生为本, 尊重学生。

学校管理绝不等于单纯的“管束”“要求”和“制约”。把“对人的管理”当成对人的管束, 这是一种传统的管理观念, 与新课程所要求的现代学校管理理念是完全不相适应的。新课程下的现代学校管理的核心应当包括两点:一是看在某种管理制度下每个人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能否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另一个是看一个人在这种管理制度下是否活得有尊严和有价值。这就要求校长在管理工作中关注教师的优势, 尽可能让教师更好地发挥优势, 使他们感受到工作的快乐和价值。

在学生的管理上, 教师要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 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开发学生潜能,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让学生感到学习不是一种负担, 而是成长的需要。这样, 学生的学习就变成一种快活的、愉悦的过程。

第二, 构建一个有机统一的管理目标体系

所谓学校目标管理, 是学校管理者根据一定时期内学校事业发展的方向确定总目标, 然后将总目标层层分解, 逐级展开, 通过上下协商, 制订出各层次以及每个人的分目标, 使总目标指导分目标, 用分目标保证总目标, 从而建立一个自上而下层层展开、自下而上层层保证的目标体系。把目标的达成情况作为考评管理成绩和效果的依据, 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全员参与、全程管理、全面负责、全面落实的管理体系。

为了使学校的管理目标体系能够得到切实的贯彻、执行, 在制订的目标体系中还应当包括管理目标体系的实施方法、措施以及目标完成情况的考核、评价和奖惩的办法, 这是学校管理目标体系能否得到切实贯彻执行的保证。如为创建“平安校园”, 学校建立班级安全工作目标管理, 与正、副班主任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 并制定、实施相应的奖惩措施, 以提高教师的工作主动性、积极性, 增强教师工作的责任意识。

第三, 创设一个民主宽松、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对师生的管理, 特别是新课程背景下, 更多地应采用暗示、认同、探讨的沟通方式, 应致力于教师价值观的形成、文化管理特色的凸现, 创造出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团结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校长要多用欣赏的眼光接纳每一位教师, 同时还要有意识地以这种态度影响和帮助教师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 营造一种和睦、宽松的工作环境, 使教师在轻松愉快、无拘无束的状态下投入工作。只有在和谐宽松的心境下, 教师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得到激发。在管理中, 我遵循“刚”“柔”并济、以德治校、以人为本的治校理念。比如, 在老师的考勤问题上, 首先改变学校以前的做法, 不设签到簿, 而是通过营造一个人人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氛围, 让人人在比、学、赶、帮、超的合作竞争中自觉地准时或提前到岗, 对于家里确实有特殊情况需要处理的, 可以在不影响上课和正常工作的情况下同室长打一声招呼就可以了, 这样老师在处理完个人问题的情况下, 就可以全身地投入工作了。不但不会把一些个人的烦恼带给学生, 而且会让教师在一种轻松愉快的心境下工作, 从而激发教师的工作热情, 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

第四、满足教师合理需求, 激发教师的工作动力。

传统的教育管理理论认为, 人们应该去努力适应环境的变化而不是改变环境。因此在学校管理中, 要求教师去努力适应校长的领导风格、管理行为, 而校长没有必要关注教师的愿望及所思所想。在新课程背景下的现代学校管理中, 校长与教师之间应寻求相互信任, 校长要让教师的精神需求和物质需求尽可能得到合理满足, 并引导其需求的满足不断向前发展, 以保持其工作的活力与干劲。

校长要经常与教师交流, 了解教师在工作中遇到的实际困难, 并及时帮助他们解决这些困难。在实施新课程中, 要鼓励教师进行一些必要的创新活动, 鼓励他们迎接新课程改革带来的挑战, 为他们提供必要的教育信息资源, 特别是应及时加强培训, 提供各方面的帮助, 以解决在实施中遇到的困难, 激发他们实践探索的动力。这样, 教师就能全心关注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 关注并实践新课程改革, 为学生和学校的发展献计献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钓变革 篇8

传统的课堂管理及弊端

20世纪90年代以来, 我国的教学论研究中开始了对课堂管理的专题研究, 规范了课堂管理的目的和功能等。虽然课堂管理的理论逐步成熟, 但在实际课堂中的课堂管理仍然存在很大缺陷。归纳传统的课堂管理, 有以下几种弊端:

1.“侧重维持纪律, 忽视学生心理”, 非人本管理

传统上, 课堂管理被认为是应对性的。即侧重于学生捣乱之后老师如何应对。当学生的行为与教师预期的结果不一致, 教师或者其他人就要采取一定的行动去纠正。而对于学生的违纪行为发生的内在原因、在什么情况下容易发生以及如何发生, 不能清楚地意识或者提前预知。当代课堂管理理论普遍认为, 学生的行为甚至是违纪行为, 都受其内在需要的驱动, 都是学生尝试满足某种需要的结果, 学生的问题行为主要是由于课堂环境不能满足其归属、认同和爱的需要造成的。比如, 学生听觉视觉疲劳, 使其想换一种姿势改善疲劳的状态;教师安排的活动不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 使其厌烦, 注意力分散;有时学生大声讲话, 或者做出奇怪的行为是想引起老师的注意和学生的重视。传统课堂的认知视野, 盯着“物”而忽略了“人”, 盯着客观世界而忽略了学生心理。使人作为一个简单的被传授和管理对象, 忽视了人的心理需求。

2.“简单的控制, 手段单一”, 非多样化管理

课堂教学中, 一些教师花费了相当一部分的时间和精力, 试图去控制学生的行为, 使其行为在教师掌控之下发生变化。一旦教师发现学生的注意力、眼神、行为违反其意愿, 就立即中断课堂, 用言语或行为制止学生的这种违反行为。有些控制性的语言甚至带有威胁性:“谁再讲话, 谁就给我出去!”“谁乱动呢, 下课跟我到办公室。”这些言语表明教师正在对学生的行为进行控制, 一些教师觉得自己在维持课堂秩序, 进行课堂管理。试想这些学生听到了这些语言后, 能立即把思想集中到课堂活动中来吗?还是因为害羞、内疚、害怕而使自己陷入恐惧心理状态呢?或者因为被伤到了自尊心而产生抵触情绪了呢?教师的控制, 使学生失去自我, 陷入一种奴役状态。这种课堂管理显然只是在控制。这时手段变成了目的, 课堂管理的目标似乎是为了控制学生, 学生的情感领域与动作技能领域被严重忽视。教师只是针对学生违规行为简单地进行批评制止, 不能达到提高课堂效率这一管理目的, 反而会降低课堂教学的效果。

3.“乱用权威, 缺少交流”, 非民主性

在当前的中小学课堂中, 教师拥有绝对权力, 课堂基本上成为教师进行单独表演的场所, 学生被排斥在外。这种状况决定了中小学课堂管理只能是以教师为中心。学生对教师权威的服从是绝对和应当的, 并认为学生服从教师, 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地实施, 才能完成向学生传递知识的任务。正是在这种专制性的权威思想指引下, 部分中小学教师以自我为中心, 显现出“自上而下, 一管多”的管理模式,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基本没有交流, 教师认为安静是保障课堂活动有效进行的前提。这种模式使学生不会交流, 不会思考, 不会质疑, 这种没有交流的管理效率极为低下。另外, 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无条件地尊重教师, 甚至屈从于教师的权威, 必然导致盲从和迷信, 其直接后果就是学生缺乏创造性、主体性。

新课程对课堂管理的挑战

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为了学生的发展”。坚持“以人为本”的教学和管理理念, 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的生命成长规律, 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注重学生的自主探究和实践, 在新课程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生生互动, 不断生成的过程, 教师要关注课堂中愉快和谐的群体生活和积极向上的学习氛围, 着力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课堂的主人。在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新型课堂教学中, 课堂管理将面对更大的挑战, 被赋予新的内涵。

新课程改革以后, 课堂发生了变化。首先, 新课程确立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位一体的教学观。这是发展性的目标, 课堂管理也要从发展的眼光来看, 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其次, 课堂教学活了。学生解放了, 教材解放了, 过程解放了。基于课堂教学丰富性、多变性、复杂性, 要保证有效性也需要更宽、更活、更多样的管理策略, 保证课堂在变化中发展。最后, 由于教学目标的变化及课堂教学的变化, 教师也要随之而变化了。教师的角色变化会对课堂运行产生影响, 在课堂教学的不同背景下对学生施加不同的“领导力度”, 教师角色从权威向同伴的转变, 使得教师管理方式也从控制式向交流式转变。同时, 新课程对于教师的专业化水平提出更高要求。教师应该有较强的观察能力、对课堂教学过程的调控能力、与学生交流的能力以及预测问题的能力。新课改对教师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 也为教师进行有效的课堂管理提供了条件。

新课程不断推进并切实深入到课堂变革与重建的视界中, 传统的课堂管理模式因过于僵硬而缺乏创造与活力, 具有明显的局限性, 显然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 不能很好地满足现实的新要求, 甚至与当今时代发展相悖。

新课程背景下课堂管理变革的方向

近些年来, 各国都在广泛地进行着课堂管理变革的尝试。这些变革使得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转变, 使课堂的真实意义得以大大拓展。顺应国际课堂管理发展趋势, 迎接国内新课程的挑战, 我国的课堂管理必须, 也在某种程度上也正在发生变革。

1.从忽视学生心理到“以人为本”, 理念的转变

在课堂管理理念上, 提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 由注重教师中心向注重以生为本发展。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 激发积极正向的课堂气氛, 保持学生的良好状态成为课堂管理基础目标。很多专家认为, 促使学生产生良好反应和保持学习动机的最好策略, 就是老师采取积极的态度肯定学生, 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学生充满信心, 就会热情地参与到课堂任务中来, 在课堂活动中也常常表现积极, 问题行为会减弱或消失。

2.从应对到预防为主、纠控为辅, 管理重心的迁移

有效的课堂的综合管理应该包括预防性和应对性的管理。这时, 课堂管理可以被定义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库宁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将注意力从应对性的惩戒策略转向前瞻性的、预防性的课堂管理。他认为, 有效的预防性的课堂管理包括制定清晰的规则和可预见的日常程序、监督学生行为、预测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及时应对。杜克认为, “今天的课堂管理应该包括预防性和应对性的管理策略。”这些策略可定义为:创造和维持教与学行为产生的环境所必要的规则和程序。它包括建立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人际关系、任务型教学为中心、严格的组织形式、合理的表扬与批评、课堂教学活动产生的动力等有效的课堂管理开始于事先的计划, 在计划时教师对课堂的目标及其对实现该目标会起支持作用的学习环境类型都要作通盘考虑。计划独立的活动和有组织性的教学, 使学生总是在他的最近发展区内不断地提升与进步, 这样学生不得不把全部精力用于参与活动和完成任务上, 可以防止问题行为的发生。

3.从简单控制到多渠道沟通, 管理方式的变革

言语交谈, 眼神交流, 课外活动的开展, 都可以成为沟通的渠道。只有学生打开心房, 教师走进学生心里, 才能使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 从而促进学生课堂有效行为的发生, 防止违规行为。沟通与交流是教师了解学生, 学生支持教师, 从而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的途径。人际关系直接影响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的品质, 师生互动的品质又直接影响学生课堂行为的有效发生。以往教师绝对权威的地位在新课程的课堂中失去了, 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应该得到最大程度的改善。多渠道的沟通以及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可以保障课堂管理的有效实施。

4.从维持纪律到提高教学质量, 管理内容的改变

提高教学质量, 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成为课堂管理的关键因素。课堂教学和课堂管理是教师教学过程中的两个相互促进的系统。过去的课堂管理常常被认为是在教学中发生, 为教学服务, 但与教学活动分开的另一种活动。预防性为主的课堂管理, 要求把提高教学作为课堂管理的一个因素。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 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引起学生的兴趣, 激活学生的思维细胞。利用教学质量的提高、学生参与度的增加, 来预防问题行为的发生, 促进有效的课堂管理。

5.从依赖基础性策略到个性化管理系统的建立, 管理策略的具体化

国内外被普遍认同的课堂管理策略可归纳为六种:目标导向策略、果断纪律策略、行为矫正策略、团体动力策略、和谐沟通策略和需求满足策略。这些多样化的课堂管理策略推动了课堂管理向高效率方向发展。新课程背景下, 团体动力策略、和谐沟通策略和需求满足策略引入了课堂, 课堂管理策略呈现出多样化的局面。课堂活动多样化以及学生个性丰富化决定课堂管理策略的非单一化, 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应该是能灵活地交替使用, 适时调整, 发挥各种管理策略的优势, 互相弥补, 共同协作的。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9

一、树立先进的办学理念

办学理念是指在教育思想指导下, 学校制定的能体现一定教育价值观的办学出发点。办学理念是一所学校的灵魂, 决定并制约着一所学校的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和办学策略, 并体现在学校的管理、教学等工作的方方面面。因此, 办学理念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校长的管理实践, 影响着学校的工作方向和品牌形象。

我国从2001年启动新课程改革以来, 各级教育行政部门极其重视校长培训, 说明了校长在新课程改革中所起的重要作用。在课程改革进入纵深推进阶段的关键时期, 校长的办学理念仍然关系到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 关系到学校的发展。

众所周知,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因此, 课程改革必须要面对每一位学生的终身发展, 面对每一位活生生的、具有鲜明个性特征和主体意识的独立个体。而新课程的根本价值在于开发每一位学生的潜能, 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并培养学生的知识技能。因此, 面对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验现状, 小学校长必须具备与新课程相适应的办学理念, 进一步树立“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的办学理念, 立足学校实际的办学条件、积极整合教育资源, 最大限度为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创造条件。

二、拥有科学的管理水平

新课程改革前10年的实践经验表明, 中小学校长的管理工作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所学校的课程实施和课程管理。当前, 在新课程改革的关键时期, 西部欠发达地区的小学校长必须要在立足本校教学实际的基础上, 进行科学有效的管理实践, 目的是让每一位学生都得到全面发展。在管理决策上, 应遵循教育及管理规律、新课程的核心精神, 制定科学、高效的学校管理决策方案。通过适当的管理方法和手段, 使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管理和教师管理处于良性互动之中。在学校办学理念的指导下, 调动全校的各种积极力量, 齐心协力完成学校的工作目标。在管理目标上, 应着眼于适应新课程改革精神的学校制度创新, 而不仅仅囿于日常管理事务。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 校长要做到科学管理, 就必须树立以人为本的工作思路, 紧紧围绕教育教学改革的工作重点, 突出学生终身发展的办学定位, 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 为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人格发展需要和知识养成需要, 建立适应当代教育教学生态的工作机制。在管理思想上, 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实现师生充分而又自由、主动而又生动、全面而又独特的全面发展, 最大限度发掘师生的创造性潜能, 激发师生的生命活力, 关心师生的价值诉求, 提升师生的生命价值。

三、开拓教学的崭新局面

课程改革的生命在于课堂, 课堂教学是推进新课程改革的根本途径。这就要求小学校长必须到教师中去, 从学生中来, 推进生动活泼、积极有效的课堂教学。作为西部地区的小学而言, 校长必须要走进课堂, 做到引导教师的教学观念、观察教师的教学方式、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在借鉴新课程改革10年来成败经验的基础上, 立足课程改革现阶段的新情况和新问题, 从教师专业化成长的实际出发, 进一步发挥教师投身课程改革和教学实践的积极性, 把新课程精神用于课堂教学, 不断构建与新课程改革精神相适应的崭新教学模式。

走进课堂教学的根本目的, 在于校长应带领教师学习领会新课程改革的具体精神, 鼓励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教材内容开展有效教学, 使课堂教学与学生发展的实际相结合。积极推进课程三级管理的实践, 引导教师开发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课程, 使学校教育活动更具针对性和实效性, 并使学校办学走向特色化发展模式。

面对新时期课程改革的实际, 西部小学校长还必须引导教师树立正确的师生观, 建立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让学生和教师理解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在当前教育改革实践中的重要性。对学生而言, 使之了解新课程改革实践中学生主体性和创造性的重要性, 以便形成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新型学习方式。对教师而言, 使之形成发展学生的情感态度、知识技能的新型教学模式, 积极培养学生的自主精神、创新精神、探索精神, 使课堂真正成为新课程改革的重要阵地, 真正实现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宏愿, 推进西部地区基础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新课程下学校管理 篇10

1 将图书馆革新在当前时代具有非常显著地意义

在过去的时间段中, 不论是老师亦或是学生等, 都将教科书当成是位移的学习的资料, 进而导致资源的来源非常的少, 其发展领域只是在课堂之中。不过, 由于经济高速发展, 此时的知识体系也得到了显著地革新, 但是教科书的革新速率并不是很快, 无法合理的展示这个学科中的先进的内容。

由于经济高速前进, 加之现代化的步伐提升。此时科技不断的进步。我们国家目前的课程体系和教科内容已经和当前的发展背景之间不协调。在开展新课标的时候, 要积极地展示出学生的发展规定, 除此之外, 还要改变其学习的模式, 规定学生们要具有自主学习的思想, 在积极合理的氛围中, 切实的体现出其热情以及主观意识, 形成实事求是的思想。切实的提升自身的创新思想。图书馆中的资料可以合理的更新发展, 其具有协调教学, 扩充知识面等的功效, 对于培养学生们的主观能动意识等有着非常积极的意义。所以, 其是当前教育单位的关键要素。

基于这种前提, 我们学校积极地进行了图书馆的创新工作, 对之前的资料进行了革新, 设置了电子阅览中心, 此时就非常的方便师生等扩充知识面, 能够通过网络来获取信息, 提升了资源的使用性特征。

2 新课标中的管控活动的本质是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新课程背景下中学图书馆管理发展的主流方向和必然趋势。具体的讲, 其有以下的几点内容。第一, 规定在图书的管控活动中, 要将所有的活动都以符合师生的需要为前提来开展, 要尊重自然, 要追求人性。第二, 确保其内部管控活动开展顺畅, 切实的提升工作者的综合素养。要将读者当成是关键的客体, 要通过多种措施来合乎这些群体的各种需求, 确保其能够实现发展和进步, 将其育人的特征合理的体现出来。第三, 将馆员当成是根本。要通过多种措施提升工作者的潜力, 带动其各种价值和意义的发挥。为保证以人为本的思想能够切实的体现到管控工作中, 就要认真的落实如下的内容:

首先, 要关注馆员的关键性。他们是图书馆活动的关键人员, 是其非常关键的财富值。是将馆员和读者连接到一起的一个中间人, 是人文价值的体现。所以, 在管控活动中, 应该切实的体现人性色彩。要切实的发挥其关键意义, 要关注这些人的个性, 了解其生活以及工作中的需求, 确保其正当的需要能够得以满足, 同时还要公平的对待。要看清活动特征, 要体现出他们的主人公的精神, 确保其能够更加积极有效地开展工作。在合乎读者规定的前提下, 带动他们和馆一起进步。

第二, 建立科学合理的中学图书管理运行机制。具体而言, 一是要建立一套合适于图书馆管理的运行机制, 如创新机制、激励机制、人才机制。二是要鼓励图书馆员在服务工作中不断创新探索, 不断更新知识、能力和结构, 积极进行图书馆学和相关学科领域新的理论研究;建立能激发馆员潜能的评价体系和分配制度, 尽量采用客观指标, 减少主观因素的影响, 让馆员心悦诚服, 这样才能真正对馆员起到激励作用, 调动馆员工作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坚定他们的事业心, 增强他们对图书馆工作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三是营造民主和谐的工作环境。提倡以工作为重、以岗位为荣的爱岗敬业精神, 建立团结、和谐、融洽、友爱的人际关系, 提高馆员的整体素质和历史责任感, 引导和激发馆员的进取精神。

3 合理的体现图书馆自身的功效, 进而更加有效地为教育工作提供帮助

教学新课程改革的全面实施给中学图书馆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图书馆应根据新课改的要求, 开发馆内资源, 向读者提供更优质的服务。为此, 我们探索性地开展了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 图书馆管理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 利用书刊资料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品德、科学文化知识等方面的教育, 指导学生课外阅读, 促进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因为, 中学正是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 图书馆通过提供优质文献资源, 可促进学生人格、意志品格的完善, 并使其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第二, 创造性做好学校图书馆的日常管理。具体而言, 一是坚持及时向学校师生推荐书目。作为中学图书馆管理员, 应该了解、熟悉各门课程的内容, 为学校教师和学生提供一连串的参考书目或相关的影视图片等资料。如:《荷塘月色》被编入课本后, 对原著是有删改的, 教师课前要求学生读原著, 对比原著和课本形成讨论式的教学, 激发学生积极探索的精神。及时听取师生建议, 采购新书, 以满足广大学校师生学习与发展的需要。二是积极主动地为学校教师继续教育和知识充电创造条件。如积极组织订购适合教师发展需要的新图书和专业期刊, 让教师能及时了解和掌握当前学术前沿和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

三是注意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的能力。我们或通过图书馆内的“黑板报”等向学生推荐与介绍一些图书查阅与利用方法, 或通过言传身教指导学生如何查阅文献资料等, 使学生在了解文献的检索、图书的分类方法后更快速找到自己所需的图书。

四是为学校师生开展个性化服务。如图书馆在大厅设有图书采购推荐本, 馆员根据师生的推荐及时补充资源。假如同学需要的资料, 该馆没有的话, 此时市场中也没有相应的资料, 工作者就要和当地的别的机构沟通, 通过互借的措施来应对这个问题。

总的来讲, 在图书管控活动中, 还有一些不利现象, 比如没有明确图书馆的地位, 资源的配置不具有特征。信息创建工作没有开展好等。因此, 要切实的提升管控的力度, 要积极地开展宣传工作, 要确保信息建设活动开展顺畅, 切实的提升工作者的综合素养。同时还要结合其具体的状态, 合理的提升管控能力, 带动素质教育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李爱春, 新课程标准下参考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再认识[J]科技资讯, 2011 (14) .[1]李爱春, 新课程标准下参考中学图书管理工作的再认识[J]科技资讯, 2011 (14) .

新课程标准下如何实施教学管理 篇11

一、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自然就有学习的动机,才会有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结合现在学生的特点,可以尝试以下几种方法:

1、从享受成功的快乐中激发兴趣。

每个学生都很关注自己的成功,教师在教学管理中,应该注意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闪光点,并要及时对其进行表扬和肯定,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快乐,从中激发学习兴趣。比如一道完美的答题,一次大胆的发言,一点微小的进步等,都可以从中找到切入点,肯定他们的成就。成功的快乐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它可以促成学生好好学习的愿望。

2、通过培养融洽的师生关系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亲其师信其道”,学生喜欢某个老师,他自然喜欢某一学科的学习。作为老师,应该注重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学习上要积极引导,生活上要关心,感情上要尊重,充分发挥教师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由爱老师到爱学习。尤其是在课堂上,教师要精神饱满,感情充沛,以教师的激情来点燃学生的激情。

3、教师要提高教学艺术。

教师应认真备课,充分挖掘学科本身的趣味性,巧妙创设能够激发学生兴趣的课堂情境,巧妙设计处理教材问题的设计,让枯燥无味的课堂变成艺术享受。

4、让所学的知识贴近生活,要学生能够学以致用,学有所用。

学生所学的知识技能能够在生活中找到用武之地,让他们能够感到知识的价值和自身的价值,从而对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产生兴趣。这就是通过“用”来促“学”。

二、实施自主学习,增强主动性。

新课程要求要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变灌输式学习为主动性学习,让学生成为课堂真正的主人。在课堂中教师发挥的是引导者、组织者和促进者的作用。

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要把握三个环节:一是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离开目标课堂学习犹如一盘散沙,围绕明确的目标,自主学习才能保证效果,保证时效性。第二个环节:学生要学会正确的学习方法,学会自主阅读、自主分析、自主讨论、自主交流,自主去突破目标完成任务。第三要学会自主评价。学生能够对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进行反思和总结,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在评价中明確知识,改进学习方法。

教是为了不教,不教是为了培养学生有终身自学的的能力,具备终身学习的素养。

三、建构合作小组,增强凝聚力。

为了让学生发挥自主学习的目的,应该让学生构建学习小组,要学习小组的作用发挥到极致,首先要在分组做文章:一要平衡分组,这样有利于组与组之间公平竞争。二要把握小组内人员的分配,组员做到好、中、差相结合,特长与优势相互补,整体引入竞争机制。这样每个小组的成员都有展示的机会,都有一份对小组的荣誉感和责任感,都能积极的参与小组的活动,在整个小组能形成一种强大的凝聚力。一个小组就是一个学习团队,通过团队竞争能够进一步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效率。

四、参与自我展示,树立自信。

学生的自我展示是教学管理的重要环节。每个学生的潜意识中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欲,教学中的自我展示就是给学生搭建一个舞台,实现他们的自我表现力。通过展示,学生感到自身的价值,感到自己的成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学习兴趣。

在课堂中教师教会学生如何展示,首先教会学生有一个好的心态去表达,让学生在众人面前做到大方自然,让学生去克服紧张胆怯心理。其次在展示前要理清思路,组织好语言,把心中所想的东西能够清楚条理的表达出来。再次要学会用肢体动作等体态语言来辅助表达。

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研究 篇12

班级管理是一项完善人的内心世界、规范人的外在行为、培养创新人才的系统工程, 尤其需要科学的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教育理念就是“人们对于教育现象 (活动) 的理性认识、理想追求及其所形成的教育思想观念和教育哲学观点, 是教育主体在教育实践、思维活动及文化积淀和交流中所形成的教育价值取向与追求, 是具有相对稳定性、持续性和指向性的教育认识、理性的观念体系”。叶澜教授指出:“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的气息。”这为新课改下的班级建设与管理指出了一个方向。因此, 凸显学生在整个班级管理中的主体地位, 明晰班主任所承担的角色定位, 真正实现班级管理的民主化、自治化, 使学生成为班级真正的主人将有利于课程改革更加稳固、扎实、深入地开展下去。

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 单纯的课堂学习会使他们觉得单调乏味, 组织适当的班级活动, 一方面能锻炼学生的活动能力、扩大眼界、增长知识, 另一方面能增强学生的友谊和团结, 有利于建立蓬勃向上的班集体氛围。同时, 积极健康的班级活动是加强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集体主义精神的重要手段。班主任要善于创造条件, 适时地组织班级活动。当然班级活动也要与学校的整体工作相协调一致, 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心理需求。班级活动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如班会、黑板报、文体活动、社会调查、知识竞赛等。不管哪种班级活动的开展都要以充分调动广大学生的积极性为首要目标。如果班级活动较难实行, 总是少数积极分子参与, 它将会因为积极性不够而不能取得预期效果。同时班级活动, 要由全体学生共同确定主题, 共同制订方案, 不能平淡随意要有创新精神, 能吸引全体学生共同参与, 这样的班级活动才能有号召力, 才能提高班集体的凝聚力, 也才能真正反映出良好班集体的面貌。这样的班级活动也才能真正体现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班集体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园地, 班主任要善于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 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参与的机会, 让每一个成员都真正拥有主人翁的自豪感和责任心。

二、关爱每一个学生, 用爱心撑起一片绿荫

班级管理中关键是一个“爱”字, 即关爱学生。每个学生都是活生生的有感情的人, 只要付出爱心, 枯草也会发芽;只要一缕阳光, 他们就会灿烂。

(一) 照顾全面, 偏爱弱势

每个班都会有学习和意志品质方面较差的学生, 我们把他们称之为后进生。这部分学生在班级中虽人数不多但作用很大, 如不重点教育, 不仅使这些学生步入歧途或失去前程, 还会影响其他人的进步, 甚至影响整个班级, 班风从而不正。要教育好后进生就要求班主任给予更多的爱。对于这些学生, 班主任首先不应当歧视他们, 相反却应该给他们以格外的关照, 要知道激励永远比批评更奏效。其实后进生出现不良品德行为, 很大程度上与他们得不到家长、教师、同学真正的关怀和帮助有关, 他们的心灵更脆弱。自卑、孤僻是使他们变为差生的根源, 所以他们的心理需求会更多。作为班主任, 我们应该更加偏爱这些后进生。如挨批评时需要尊重, 受处分时需要宽容, 有困难时需要帮助, 有苦恼时需要解脱, 得进步时需要赞扬。班主任对这些学生要进行个别教育, 尽量用关爱、信任、赞许的态度去激发他们被自卑感所掩盖的潜在的自尊心, 鼓励其上进的信心。

当然, 在师生情感交融过程中, 要针对每个后进生的具体情况制定可行的前进目标和计划, 以及落实计划的具体措施, 并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 努力让后进生获得成功的愉悦体验。另外班主任还要善于利用集体的力量, 让后进生感到集体的温暖, 使其树立自尊、自信等积极向上的信念, 提高其学习生活中的积极性与责任感。

(二) 走进学生的心灵

在当今新形势下, 一些学生的思想因受到来自各方面的因素的冲击, 人生观、价值观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扭曲。只有当班主任走进学生的心灵, 他的工作才能做到理想的境地。

另外, 班主任还要给学生营造对其充满信心的周边环境, 充分发动家庭、学校、社会等综合力量, 让他们感到自己在一种信任的目光下学习、生活。这样, 就能充分挖掘每位学生的潜能, 使其尽展风采。

三、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的管理观念, 创新育人

我们应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综合发展, 不但要教他们学会求知, 还要教他们学会做人, 学会生存。所以, 我们现在应该理解到, 教育的最重要目的就是让学生获得全面发展, 应该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班级管理理念, 创新育人。

创新教育不是竞争性教育, 而是合作性教育, 是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师生合作为基础的不断优化教育环境的民主型教育。这就要求教师要具有平等民主的作风, 以平等、宽容、友善、引导的心态对待学生, 让学生的身心自由地表现和舒展开来。教师要培养学生对自己创新能力的自信心和获得创新成就的勇气, 积极鼓励学生去探索, 选择新途径和新方法处理问题, 善于激发学生不断创新的欲望和需要, 促使学生的心理处于不断追求创新的“临界”状态。

最后, 谨将叶澜教授把新基础教育概括的四句口号送给所有的教育者:“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把班级还给学生, 让班级充满成长气息;把创造还给老师, 让教育充满智慧挑战;把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师生, 让学校充满蓬勃生机。”

参考文献

[1].叶澜, 《“新基础教育”论》,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6

[2].魏书生, 《班主任工作漫谈》, 漓江出版社, 1993

[3].苏霍姆林斯基, 杜殿坤编译, 《给教师的建议》, 教育科学出版社, 1984

[4].马卡连柯, 吴式颖编, 《马卡连柯教育文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5

[5].叶澜, 《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 教育科学出版社

[6].田丽霞, 《田丽霞班主任工作法》, 河北教育出版社, 2006

[7].方明, 《陶行知教育名篇》, 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城市风景名胜区下一篇:课程建设与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