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2024-06-11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精选12篇)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1

汉语拼音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小学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提出:“学会汉语拼音;能读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拼音;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能借助汉语拼音读音、识字”等等。如何达到《课标》提出的教学要求高质量完成教学任务, 并在教学中让学生乐学、喜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本人通过多年教学提出一己之见供同行们参考。

一、培养兴趣, 激发热情

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学习如果为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璀璨所照, 就能成为孩子妙趣横生和心醉神迷的乐事。”为此, 教师应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针对儿童形象思维发达的特点, 在教学中采用孩子们喜闻乐见的方法激发兴趣, 让儿童在游戏中学习知识。如在教学“e”时, 先画一只大白鹅, 再把它的倒影勾画出来, 让学生直观辨别“e”的发音和鹅的形状之间的联系。“音”和“形”的巧妙结合能让学生很容易掌握“e”的发音和字形。

二、结合插图进行教学

汉语拼音教材中的插图具体直观、富有情趣。在教学中, 教师应从插图入手, 启发学生发现插图跟字母音形的内在联系。如:在教学声母“k”时, 先让学生观察图中有什么?并板书“k”让学生看, 问这个字母像什么?观察能力强的学生就说像两只小蝌蚪在水草边玩。教师:今天我们要学的字母“k”, 第一画“—”就像一根水草;第二画“﹤”就像两个小蝌蚪。放在一起就是我们要学习的字母“k”, 小蝌蚪“蝌”的发音。汉语拼音单韵母和声母的教学一定要图文结合, 能增强学生的记忆力, 启发学生想象, 增添学习趣味性。

三、结合游戏教学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用语言、音乐、演示教具等把学生带入情境, 发展思维, 培养能力, 达到寓教于乐。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成果表明, 儿童思维是从活动开始的, 在活动中, 孩子的大脑处于兴奋状态。因此, 在教学中我经常采用游戏学习法, 使学生认知与情感融为一体。

如:我在教学生区别ei和ie, ui和iu时, 课前先准备好录音机, 分别做得有韵母i、e、u、ei、ie、ui、iu的头饰各一个。戴头饰ei的同学在讲台上发令:“我是韵母ei, 我的朋友在哪里?请你跟我在一起。”教师放“找朋友”的音乐, 戴头饰e和i的同学就上讲台, 站在一起, 然后依次进行。这样, 既活跃了课堂气氛, 提高了学习拼音的积极性, 也让学生把韵母ei和ie、ui和iu的异同区别得很清楚并记得牢固。

四、结合趣味故事教学

小学生的心理特点是容易接受一些生动具体又有趣的知识。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讲一些与课文紧密相关的故事, 创造轻松、愉快的氛围。如:在教学生拼读音节ju、qu、xu的时候, 用讲故事的形式说明声母j、q、x和单韵母ü的关系。它们中“ü”年纪最小。一天, 它们正玩得开心, 突然有人喊:“马戏团的来了。”j、q、x很想快点到马戏场, 就直往外跑, ü急得直哭:“带上我一起去吧!”j、q、x听到哭声, 来到ü的身边说:“好吧, 别哭了, 我们带你一起去, 可你得把眼泪擦干净, 做一个坚强的孩子。”于是ü把眼泪擦干净, 高高兴兴跟着j、q、x去了。它边走边唱:“我是韵母ü, 跟着j、q、x, 擦干泪水还读ü。”这样把知识化为有趣的故事, 使学生明白ü跟j、q、x写成音节时, 要去掉头上两点, 拼读时还是读成ü。学生容易接受, 记忆也很深刻。

五、创设学习环境, 把知识转化为技能

教师要创造条件让学生在运用中提高认读拼读能力, 借助汉语拼音提高识字能力, 逐步纠正方言音, 达到用普通话进行对话交流。要整体学生有明显提高达到要求需要教师营造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创造强烈学习拼音的氛围。例如:我在教完汉语拼音后, 把教室布置成“拼音世界”, 把声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卡片贴在“拼音宝宝”一角, 指导学生做姓名牌挂在“猜猜我是谁”一角。还每天带动学生用拼音写一句新鲜的日常用语、诗歌、词语或节日用语贴在“日日新”墙角。学生就会在不知不觉中把所学的拼音变为自己的学习工具了。

综上所述, 汉语拼音教学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要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探究实施新的适合于学生的教育教学方法。在不同阶段, 准确把握课程标准, 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态度, 优化学生的学习觉悟和学习行为, 小学低年级汉语拼音教学就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2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刘金承(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地理新课程理念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最优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所谓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就是围绕某一地理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电脑、书籍等所包涵的海量数据已被大家所共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切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在整合有效教学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需要做出筛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同时,依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明确哪些应该优先,哪些是对学生更具有适应性的。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采集具有地理性、个性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实用资源库,以丰富和活化地理教学。三是合作原则。教师是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核心力量。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提高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手段等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既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为此,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在育人同时,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 2

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第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第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汉语教学;能力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21-134-01

一、注重学生的参与能力,培养学生合作意识,教学模式。

“众人拾柴火焰高”,“三个臭皮匠顶个诸葛亮”,“人心齐,泰山移”这些都说明团结合作的作用,在教学中也不可避免的需要合作学习,合作学习在降低所学知识难度的基础上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而学生的参与度如何就决定着一堂课的成功与失败。所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教师会遇到这样几个问题。

分组是个难题。一般来讲,教师往往都是把附近的几个学生分为一组,其结果就是优等生与优等生一组,后进生与后进尘一组,组与组之间没有可比性,课堂还是那些优等生的舞台,所谓的合作学习也就有其名而无其实。这种做法是非常错误的。所以我以“优帮差”的原则对学生进行分组,使组与组之间有可比性,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合作学习作为新教学理念下的一种学习策略,使用与任何的教学。但是要想通过合作学习来提高课堂的有效性,就需要教师选择适合合作学习的学习内容。内容不能太简单也不能太难,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可以解答就可。

培养合作技巧。在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后,最关键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善于合作。

二、注重学生的情感,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因为每个民族都有属于自己民族的风俗习惯及语言,所以对于少数民族学生来说学习其他语言及风俗足有一定的困难的,为了克服学习汉语的困难,我会让我的学生多读和汉语有关的课外读物,帮助学生了解汉语的发展历史与现状,汉语在国家的经济发展与人文社会、生态和谐等方面的作用等。加强学生的道德素养,使他们能正确的认识汉语的重要性,从而努力学习汉语。虽然汉语教学和语文教学很相似但也有微小的区别,最终的宗旨上却是一样的,对于哈萨克族学生的学习也是有着重大的作用的,所以汉语教学都需要我们多多去关注,多多去研究。

三、努力探索出适合新时期要求的新的汉语教学模式。

教学目标要明确。上课前把教学目标写在白板上,让学生进入教室后就一目了然,知道这节课要做什么,要学什么,他们会很塌心,是创建安全教室环境的一部分。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要明确而简练,不能贪多,要注重落实。活动设计和语言教学都围绕目标进行,不能随意更改,也不能因為学生的提问影响目标的教学。

教学步骤要清晰。教师对于教学步骤了然于胸,每个步骤大约多长时间也该有个较好的估计。如果可以的话,最好告诉学生,我们今天的教学步骤。让学生开始上课的时候就知道我们要做什么,他需要做什么。每一个步骤完成后,下一个步骤将是什么,对他们有什么期待等。

教学活动要简洁。教学活动的设计要紧紧为要教学目标,就像射箭一样,一定要射到靶心,不只是瞄准靶心。活动不宜太复杂,因为太过复杂的活动本身就会让学生感到教学目标偏离。而且会很浪费时间,学生也很容易不耐烦。一个简洁的活动结束后,还可以开展另一个,或者再一个,这样让课堂氛围总是新鲜的,有活力的。

教学语言要精炼。教学语言不是越多越好,汉语教师的语言在一节课中不能超过1/4,应该吧更多的时间给学生,让学生说。也不是教师越多说学生的母语越好。我在教学中使用汉语。

板书要简洁清楚,白板要规划使用,板块要分区,生词,重点知识,要学生抄写的东西,还有本节课的目标等每节课都写在固定的位置。而且一旦规划好了,轻易不要更改,因为学生会习惯了你的分区。他们就会知道每节课的目标和重点,哪些是老师要求写下来的那里是作业等。板书的内容也要规整,不是胡乱写画。最后知己都不知道在讲什么了。重点不突出,让学生看着板书很累。

总之,课堂小结要收紧。每节课要做好课堂小结,如果有更长的时间,可以让学生做一个书面小结,让他们写下来他们学到了什么汉语句子和表达等。这样,养成习惯,让学生每天都会觉得自己进步了。同时也把这一节课的结尾通过小结收紧,让学生有清楚的开始,清楚的结束。这样一节干净利索的汉语课会给学生带来安全和快乐。

参考文献:

[1] 张晓丽.关于双语师资培训途径的有效性分析[J].职教论坛,2010(14):85-87.

[2] 李泽林.我国少数民族地区双语教师培训政策研究[J].民族教育研究,2010(2):10-14.

[3] 吴宏岭.新疆少数民族教师双语培训精读课程教学模式探析[J].新疆职业大学学报,2009(4):74-75.

[4] 尤江斌.新疆少数民族双语师资培训及双语教学工作的调研报告[J].新疆财经学院学报,2006(1):46-48.

[5] 张 燚,塞米·马木特,张瑛.新疆双语师资培训教学中的几个重要问题探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3):130-136.

[6] 江 蓉.少数民族双语教师培训教学管理策略初探[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2):93-96.

[7] 王新梅.乌鲁木齐地区少数民族小学双语教师培训工作调查研究报告[J].乌鲁木齐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8(1):76-80.

新课程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篇4

一、联系旧知, 迁移方法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形成的, 知识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目的地组织复习, 能激活学生的相关已知, 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前鼻韵母的发音, 可借助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和口型变化来学习。在学习前鼻韵母前, 一是采用“猜哑谜”的游戏形式来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猜哑谜”形式新奇, 比常规的看字母卡片认读更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游戏中观察教师的口型变化, 分辨出单韵母和复韵母 (分别举起小卡片) , 学得既愉快, 又有效。二是利用旧知, 引出方法。请学生将这些字母卡片分组, 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联系“哑谜” (口型的变化) , 通过比较, 找到异同点, 从而得出单韵母发音时口型不变, 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要变化, 从前一个音滑向后一个音的规律。复韵母发音时的这一特征也恰恰是发好鼻韵母所必备的基础, 可由此进行类推、迁移。这样,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 引发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旧知中迁移方法, 为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感悟规律, 尝试学习

传统的拼音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领读, 学生跟着读记。既然拼音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 能不能让一年级学生也自己来发现规律, 感悟规律, 尝试着去学习呢?于是, 我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前鼻韵母中的规律, 并感悟出规律进行自我尝试学习。在教学时, 我同时出示5个单韵母 (o除外) 和5个前鼻韵母, 引导学生观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5个新韵母, 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我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学生观察后纷纷发现这5个韵母都带有一个“n”, 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一个“n”组成。由此借助声母“n”的发音, 引出韵尾“—n”的发音和前鼻韵母的名称, 并指导学生发好前鼻韵母韵尾“—n”, 这是读准前鼻韵母的关键。在学生掌握了韵尾“—n”的发音这一关键后, 引导学生先观察教师发“an”时口型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只摆口型, 不发出读音) , 让学生想象会发出怎样的音。这时, 有的学生已在尝试发“an”的音, 再听一听教师是怎样发音的。通过这样的分解观察, 学生纷纷试着发出“an”的音来, 从而得知发音方法和复韵母相同, 从前一个音“a”滑向后一个音“n”, 要连成一个音。这样, 既减轻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负担, 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发音方法,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感悟出发音规律后, 我就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发一发“en”, 人人体验一下口型变化的过程, 在尝试中感知、领悟发音的方法, 然后教师再示范发“en”, 学生感到自己真能干, 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 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三、运用规律, 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能力缺陷的改善, 只有靠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 进行有效的参与, 培养参与能力。在“an”“en”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前鼻韵母的发音规律已有所感悟, 初步掌握了发音的方法, 因此, 后面3个韵母的教学, 我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己尝试学习“in、un、俟n”, 愿意学哪个就选学哪个, 能学会几个就学习几个,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自选学习内容”, 运用规律自主地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加以点拨, 让学生能准确认读,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氛围也宽松愉快, 潜能获得自由发挥。

四、合作学习, 互教互学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心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能使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快乐学习环境中, 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他们不断转换角色, 互教互学, 在无拘无束的合作学习中流露情感, 发展语言, 生发出智慧的火花。也只有在学习中善于与别人合作, 尊重他人的建议, 这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互相帮助。在学生自主学习“in、un、俟n”的基础上, 我请学生选择自己学会的一个前鼻韵母, 写在小卡片上 (每人备有几张小卡片) , 在小组里互教互学。“我教大家学‘in’, ‘in’是这样发音的……”顿时, 教室里热闹起来, 你教我, 我纠正你的发音和口型, 使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了, 学生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 充分发挥了群体学习的智慧, 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教生跟的单向人际交往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提高了参与学习的几率, 满足了每个孩子的社会交往需要, 也增强了合作意识。又由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变换, 小组中“教”与“学”角色的不断调换, 从生理上减轻了学生的疲劳,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单调呆板的学习为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学当老师, 发展个性

经常让学生登上讲台当小老师, 能打破封闭的心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学生希望当众“展示”的参与欲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本能”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就的需要。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 把自己学会的韵母教给大家, 比一比, 谁学得好, 谁的发音准确, 口型正确。学生好胜心强。特别是小学生, 在竞赛的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因此, 学当小老师, 参与竞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只见“小老师”举着自己写的小卡片, 对全班同学说:“我教大家学一个‘un’, ‘un’发音时口型从‘u’滑向‘n’, 请大家跟我读‘un’……”而教师适时地进行正音, 强化学习方法, 让课堂上形成了师生共同探讨的局面, 给学生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喜学、乐学的氛围中, 把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能力,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5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6

关键词:汉语文化;小学语文;新课程;文化视野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12-0098-01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是学习其他知识的必要工具。如针对数学、物理、化学等理科的学习中,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理解能力,才能进一步了解知识内容和体系架构。小学阶段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时期,学生对语言具有较强的敏感性和模仿力,因此也可以视为“启蒙教育”阶段。结合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现状,存在过分强调知识点和考核成绩的弊端,尤其是受到传统应试教育体系的影响,缺乏和汉语言文化的融合,造成语文教学的孤立。在新课标内容要求下,亟待改善这一现状。笔者结合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四方面内容,展开基于汉语文化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探索。

一、通过识字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汉字是世界上最优秀的书写形式,不仅具有艺术造诣极深的书法形式,同时也是世界范围内唯一保存并至今沿用的表意文字。学习汉字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基础,学生语文素质的提升,也是建立在汉字掌握基础上的。汉字的独立性很强,表现力丰富,每一个汉字都具有一个创造的故事,代表了深刻的文化含义。同时,汉字的发明也印证着中国人的智慧,对汉字的应用更表现出中国人的丰富情感,汉字能够触目会心、见形如义,是一种形入心通的文字,具有较强的直观性和形象性。

虽然汉字的数量庞大,但构成汉字的基础部件确实很有限的,横竖撇捺折基本的笔画,演化为数量庞大、千变万化的汉字集合。数据显示,在常用的汉字当中,声符有400多个,而在这其中,大多数声符具有较强的构字能力。因此,汉字的教学过程中本身也是体现中国文化的过程。小学教师应该从传承中华文明的角度出发,结合汉字的特点进行汉字教学,将识字教学的文化功效充分发挥出来。例如,在讲解生字的过程中,可以引入汉字的解释、来源,通过故事性、趣味性的特点,来提高学生的兴趣。生字和文化的结合,可以促进学生的理解,加强学生的记忆,提高学生的文化底蕴,从而提高文化素养。

二、通过阅读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阅读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新课程背景下,要想有效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除了提升阅读量之外,还应该结合汉语文化的特点,实现新型教学模式的构建。

教师在解读小学语文教材过程中都应该保持一种审视的眼光,这样才能够更加深刻的认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例如一些复杂的知识,在编写教材的过程中会进行简化,最典型的如古诗词,往往以四句形式出现,形成“绝句”(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作为教师应该主动进行阅读延伸;同时,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不仅需要对中国文化的优良传统有一定的了解,同时,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中华文化中存在的弊端,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的取舍和正确的判断小学语文教材中所显示的价值观,也只有具备了这样的认识,才能够将与时代发展相符的新文化理念传授给学生。例如,教师在进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时,要充分结合汉语言中的独特品格开展教学,结合阅读内容的语境展开探索。如古诗词的阅读,除了欣赏韵律美、修辞美之外,还要深刻理解它的隐喻特征,使学生的知识面扩展,思维不断开阔,在学习中找到乐趣获得成就感,从而有效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三、通过口语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目前,汉语是世界范围内使用人数最多的一种语言,这也是新课程为何将口语交际教学当作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组成部分的主要原因。口语交际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与书面语言甚至呈现出“二元化”的特征,具有其特殊的形式和规则。一方面,我国一直是一个非常注重礼仪的国家,在人际交往中,中国人非常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说话是一种最简单、最直接的交流形式,但如何表达则体现出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修养,口语体系中所容纳的知识非常广泛,不容忽视;另一方面,谦虚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口语交际中,中国人主张说话留有余地、退让、恭敬谦虚,反对不将情面、咄咄逼人。合理的利用汉语口语,可以在一些特定的场合发挥事半功倍的作用,如风趣幽默、隽永真诚,凡此种种,是小学语文教学中融合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形式。

四、通过写作教学构建新课程语文教学模式

写作,是利用汉字进行书面表达的形式,它可以很好地培养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语言组织能力、思维逻辑能力。写作是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点项目,也是培养学生养成中国文化情怀的关键。中国人喜欢将情感宣泄与笔端,流传于后世,由此形成了丰富灿烂的文学积累。

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写作教学工作而言,模仿和借鉴是主要的方式,这是由于小学生本身汉字掌握有限,阅读和生活阅历较少,能够表现的内容有限。而汉语文化视野下,有很多提高的途径,包括寓言故事、成语故事等,结合多种多样的知识体系,实现中华文化的融汇贯通,同时对学生有很强的教育意义。写作的过程中可以锻炼学生对文化的掌控能力,也是考验学生融汇贯通的手段,如对古诗词的借鉴、对优美文句的引用等,必须考虑写作环境的适应性,进而不断提升学生对汉语文化的掌控能力。

总体而言,新课程实施以来针对小学语文教学改革的推动是巨大的,如果继续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忽视汉语文化的作用,必然导致教学质量的大打折扣。笔者认为,必须运用汉语文化视野开展小学语文教学,在识字、阅读、口语和写作等教学环节中构建汉语文化教学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程然,胡海舟.汉语文化视野中的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學[J].江苏教育研究,2010,16:18-20.

[2]韩庆贵.基于汉语文化背景下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的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9:283-284.

[3]刘真,辛雅静.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研究[J].学周刊,2012,04:9.

[4]白洁.文化视野下的小学语文识字教学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3.

新课程下的汉语教学 篇7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网络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 篇8

一.《现代汉语》课程的两难境地

《现代汉语》是大学第一学期开设的语言学课程, 它既是中学语文的延伸和拓展, 又是从事语言理论研究的基础。可以说, 所有与文字相关的工作都是以现代汉语为基础的。但就是这样一门处于节点的课程, 由于长期以来一直没有准确地课程定位, 所以导致它缺乏自身特色, 好像跟什么课程都有关系, 但又说不上有什么具体关系。它既不能与中学语文很好地过渡衔接, 又很难为其他语言学课程的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因此, 《现代汉语》的教学状况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教学的实际效果与人们所期望的目标有着相当的距离”。[3]

究其原因, 主要在于课程定位不明确。《现代汉语》是基础课程, 但长期以来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学生, 都认为凡是跟语文有关的知识、理论和技能都可以在这门课中获得, 以至于《现代汉语》课程有太多太杂的任务。而要在有限的学时内完成这些任务几乎是不可能的, 尤其是对技能的培养。因此《现代汉语》一线教师就选择了“先打基础后实践”的教学方针, 但《现代汉语》的教学内容又过于庞杂, 教师在讲解理论知识时还要兼顾实践教学, 为了能有时间从事实践教学, 教师只能快速讲解理论知识, 结果在讲完理论知识时, 学时也基本用完, 几乎没有时间完成实践教学任务, 从而导致学生学的时候一知半解, 用的时候手足无措, 这就造成了《现代汉语》重理论教学、轻实践教学的局面。而学生则将《现代汉语》等同于《语文》, 他们认为自己从小就学习《语文》, 学习《现代汉语》是在浪费时间, 从而轻视这门课程的学习, 但在学过一段时间后才发现, 这门课程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 理论性过强, 加上实践环节太少, 在遇到实际问题时又不知如何解决。而语言能力的最终实现是要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 可学生的表现差强人意, 这就导致部分教育管理者和学习者存在学《现代汉语》用处不大的思想, 从而出现《现代汉语》课时量缩减的现象, 这势必会引起新一轮的恶性循环。

《现代汉语》的基础性决定了它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的重要地位, 但它的的教学效果又使人们对它的重要性产生质疑, 这就使得《现代汉语》课程在高校中的两难境地:删减它, 但它较为重要;不删减它, 但它又没能凸显出其重要性。怎样走出困境, 让《现代汉语》适应网络发展的需要, 成为实用性较强的工具, 是每个《现代汉语》一线教师研究的课题。

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构想

《现代汉语》课程改革不是一个简单的工程, 它必须要同其他语言学课程相互配合, 从根本上实现改革。

1. 明确课程定位

任何一门课程都有相对明确的课程定位, 如《古代汉语》旨在“掌握古代汉语基础知识, 提高阅读古籍的能力, 批判继承古代文化遗产, 并运用有关知识进行文言教学, 提高中学文言文的教学水平。”[4]《古代汉语》在课程定位上突出了工具性的特点。叶蜚声、徐通锵先生认为《语言学概论》的任务在于“阐明语言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概念, 为学习各门语言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知识, 也为以后学习语言理论课程打下基础。”[5]这一教学任务突出了其理论性特点。而《现代汉语》的课程定位较为模糊, 不但要了解和掌握《现代汉语》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 还要掌握一定的基本技能, 要实现这个教学目标有很大难度, 更何况是在一年的有限课时内完成, 可谓难上加难!

《现代汉语》要走出困境, 必须要明确课程定位和教学目标, 跟其他语言学课程相互配合, 实现培养应用型语言人才的目标。

语言学课程在教学上存在共性, 其目标都是培养语言人才, 只是侧重点有所不同, 古代汉语课程培养的是能阅读古代书籍的语言人才, 即对语言的过去有所了解;语言学概论课程培养的是具备研究语言能力的人才, 即对语言的未来有所了解;而《现代汉语》课程应该培养的是能熟练运用语言解决实际问题的人才, 即了解语言的现在, 它在课程定位上应更突出实践性和实用性, 能更好地为社会发展服务。语言学相关课程各司其职, 既能够摆脱语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纠缠不清的局面, 又能够凸显本课程特色, 为培养综合型应用型语言人才各尽其责。

2. 转变教学理念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的直接执行者, 在教学活动中起关键作用。课程改革关键在教师, 教师的课程观念决定课改走向, 所以教师建立科学的课程观念是推动《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前提。[6]《现代汉语》有一定的理论性, 教师总是担心讲得不全、不深、不透, 从而把控着整个课堂, 让学生很难参与进来, 从而造成教师唱独角戏的局面。在信息爆炸的当下, 还把学生放在被动学习地位的理念是不可取的。《现代汉语》教师只有转变教学理念, 才能对《现代汉语》课程改革起积极推动作用。

3. 优化课程内容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的优化必须要与其他语言学课程配合才能实现。语言学课程在教学内容上互有交叉, 这一直是困扰教授语言类课程教师的问题。交叉部分讲得太多, 害怕学生在上其他语言学课程时因为学过而产生厌倦心理, 并且还占用大量学时;讲得太少, 又怕其他语言学课程教师也存在这种心理而忽略, 从而影响了学生对知识的把握。

面对这种现象, 相关语言学课程教师应该整合力量, 对语言学课程的交叉部分进行梳理, 然后根据本课程教学目标进行选择。这样既可以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又可以避免学生因学过而产生的的厌倦心理。此外, 《现代汉语》课程内容还应反映时代特点, 这不仅是指在教学内容中应有能反映时下语言现象的研究成果, 《现代汉语》的理论要能解决当下的语言问题, 还指其语言用例也能反映出当前的语言现象和语言习惯。课程内容只有不断更新, 才能适应课程定位的需要, 才能符合培养实用型语言人才的需要。

4. 改进教学方法

《现代汉语》的教学不能只局限于课堂, 应该将课堂与课外结合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让学生真正感受到语言的魅力, 让语言为生活服务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

《现代汉语》课程应打破“老师讲, 学生听”的局面,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的各环节。课前启发引导, 让学生带着问题听课。课堂研讨参与,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实现师生互动。对理论性较强的部分, 采用研讨式教学方法, 对内容浅显的部分, 采用参与式教学方法。课后概括总结, 每堂课都让学生用小短文的形式概括教学内容及自己的疑惑。这样既让老师了解了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 又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和写作能力。

5. 丰富考核方式

《现代汉语》课程的考核方式应该体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 使考试能较为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状况, 使课程评价机制更为合理、有效。在考核方式上应该分层次推进, 第一学期学生理论水平不高, 加上所学内容以基础知识为主, 因此以考查学生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为主;第二学期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水平, 可以以当前的一些语言现象作为命题, 通过论文的方式进行考核。

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为语言的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语言的发展也为信息技术的发展提供了保障。语言的发展离不开人们对它的运用和研究, 《现代汉语》承载着培养语言人才的使命, 在网络背景下进行《现代汉语》课程改革意义重大。

摘要:新的信息技术的飞跃发展在世界范围内形成了数字鸿沟, 数字鸿沟带来了语言间更大的不公平, 并威胁着许多语言的生存。[1]汉语在信息化时代的语言竞争中, 由于人口基数问题, 虽然占有优势, 但要争夺在虚拟空间的地位, 就离不开语言信息处理, 这就要求在发展计算机技术的同时兼顾语言的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 汉字输入法从当初的笔画输入到拼音输入, 发展到现在的串词输入, 无不说明信息技术对语言的要求是越来越高了。现行的《现代汉语》课程难以适应新形势, 《现代汉语》课程亟需改革。

关键词:《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网络

参考文献

[1]李宇明.信息时代的中国语言问题[J].语言文字应用, 2003, (1) :2-9.

[2]黄伯荣, 廖序东.怎样自学《《现代汉语》》[A]《.现代汉语》 (增订三版) 教学说明与自学参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3]邢福义, 汪国胜.《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路和目标[J].语文建设, 1997, (12) :36-37.

[4]徐小兵.高职高专古代汉语课程定位及教改探讨[J].文学教育 (中) , 2011, (12) :113-114.

[5]叶蜚声, 徐通锵.语言学纲要 (修订版) ---序[M].王洪君、李娟, 修订.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10

[6]关彦庆.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思考[J].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6, (2) :118-120.

[7]王海兰.网络文化和网络语言盛行背景下的《现代汉语》课程改革势在必行[J].北京印刷学院学报, 2011, (10) :14-16.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文教学 篇9

一、激发写作兴趣,让学生快乐写作

“兴趣”是指一种学生积极探究某种事物、或进行某种活动的意识倾向,是一种内在动机,属于非智力因素。兴趣是引导学生写作的起点,如果学生对写作感兴趣,那么他们就会想写和爱写作文。教师在出作文题目的时候,宜新不宜旧。旧的作文题目会使他们对作文产生讨厌的情绪。而有特色的作文题目,会使学生一看到题目就产生兴趣,思维会活跃,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就会写出有特色的作文来。比如当学生为班级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的时候欢呼雀跃,我就及时布置学生课后写一篇《我们班级获奖了》的作文,学生的积极性都很高,写出了我们班级因为大家一起努力而获奖的高兴心情,从而增强了写作兴趣。

还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来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小学生因为年龄小,认识事物都是由直观再到抽象,由感性再到理性,他们对于比较直观的形象或者鲜明的事物就会很感兴趣。教学时,我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枯燥的文字资料变为生动的、具体的彩色图画,通过创造生动、活泼的教学情境,来激发小学生心中的表达欲望,使他们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快乐地写作,提高了作文教学效率。

二、联系生活实际,让思维尽情驰骋

叶圣陶说:“生活就像源泉,文章就像溪水,源泉源源不断、不枯竭,溪水当然就会流个不停。”此话具体而形象地道出了生活和作文的联系。教师要抓住习作之“流”,就必须抓住生活之“源”。《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写作教学要进一步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活,表达真实的感情。教师要让学生的作文生活化,让学生的思维尽情地驰骋。”

(1)走进生活,真实体验。我们提倡学生“真实地做人,真实地思想”。要使小学生的习作流出“真实”的水来,教师就应该把学生从过重的语文课业负担中解放出来,带领学生走出校园,深入大自然,让他们感受大自然的神奇魅力,体验生活的乐趣。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留心观察身边的各种事物,让他们把自己对生活的感悟通过作文真实地表达出来。

(2)再现生活,大胆想象。由于学生的生活经验各异,思维方式也存在差别,所以他们创造新形象的过程也会与众不同。因此,要鼓励学生在生活的基础上大胆真实地想象。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佩的,他经常想到星月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下的情形,想到……这些生动形象的内容一旦进入学生作文,会让学生的习作更加丰富多彩。”但我们不能因此就否认其习作的真实性。因为想象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体验,他们的思维宽了,习作的内容就绚丽多彩了。这是他们灵活丰富的思维成果,是他们发自内心的童真童趣的美好再现!一次,班上的一个同学写《二十年后的聚会》,里面想象了二十年后师生相聚的情景,不仅大胆想象大家的变化,还写出了老师和同学玩游戏的开心快乐。

三、注重个性发展,让创新之花绽放

21世纪是个充满幻想和创造的时代,教师肩负着培育下一代接班人的历史使命,作文教学也必须顺应这个时代的要求,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

(1)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学生对某一个问题的认识都具有一定的相似性。所以,学生在考虑某一个问题的思路相对狭窄就是必然的,要改变如此现象,教师就应该从思维训练入手,以此培养学生的独创意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与求异性思维,求异性思维具有多向、反向、外向、交叉和变形等多种特点。世界是五彩缤纷的,小学生认识、解决问题的角度也必然是多维的。教师在教学中要用激励方式引导学生通过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想象,打开学生思维的暗箱,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10

一、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也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学时可以先想办法使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基于此,我利用课上前三分钟的时间,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图片演示激发兴趣,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旁征博引激发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或通过笑话、幽默故事激发兴趣等。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以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引入,使学生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盎然春意,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通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身心备受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在兴趣勃发的状态下去阅读、去学习。

二、指导阅读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会阅读才能不断发展。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因此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不同文体,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指导学生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精细赏析,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教师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开展开放性阅读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以读促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同时,写作也是反映阅读效果的重要形式,能够修正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激励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这两则寓言描绘了几个画面,然后体会两则寓言中主人公的心理。在归纳寓意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就充分肯定或称赞,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文章,可以从写作角度、取材角度、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透彻,辨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往往能让学生广思博取,综合创新,获得真知灼见。如在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我要求学生去读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诗歌《乡愁》,让学生了解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题材,不同的人物的理解和写作风格也是不同的。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去读有关杜甫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作品或资料,使学生对作者有深层的了解,以便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法布尔的《蝉》,引入虞世南的《蝉》,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其阅读量,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广泛涉猎信息,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操。

五、积累阅读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可以使其阅读更为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摘记,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让学生写好读后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提高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3.传媒网络加快了知识传播的步伐,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名著欣赏、焦点访谈、科技博览、散文MTV等节目让学生观看,使其走进科学,走进社会;4.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成果,如开展优秀读物推荐会、师生同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课本剧创作及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收获的快乐。同时,通过这些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到读书的乐趣,激发阅读热情,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新课程下的背诵教学 篇11

作为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很有必要加强学生的背诵教学。实践证明:学生出声诵读、揣摩、吟咏课文,不仅有助于课文内容的理解,对开拓思路,丰富词汇,学会语法、修辞、逻辑知识,都有积极作用。熟读的多了,积累的多了,吞之于胸,才能吐之于笔,写起文章来左右逢源,得心应手。唐代大诗人李白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青少年时期精力旺盛,正是一生中记忆力最强的时期,这时记忆下来的东西常常印象最深,终生难忘。作为教师,要教育和引导他们,对将来的学习和工作是十分有利的。

我在引导学生背诵中,大体做了如下几方面的工作。

一、要指导学生,教师先得“下水”,言教重于身教

要求学生背诵的,教师首先就得背诵。教师先“下水”,经常尝尝熟记、背诵的甘苦,并从中找出窍门,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传授给学生。同时,我在课堂上背给学生听,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背诵的兴趣就浓了,劲头也就足了。

二、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宋人朱熹说:“不可能强暗记”,“漫浪诵读,决不能记” (《训学斋观》),意思是主张读书要口到、心到、耳到,而要以心到为主。我们所说的背诵与1日式的背诵的根本不同之点,就在于我们的背诵必须以理解为主。背诵前,先让学生统览全局,先有一个完整的印象,然后弄清文章的段落层次;理解每段各有什么特点,这几段又是如何联成一起的。如组织背诵苏联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的《海燕》,就要让学生弄清海燕、海鸭、海鸥以及大海、雷、电、风、云的描写,理解其内容,把握住文章的脉落,这样就比较自然地达到熟读背诵的要求。

当然,这同囫囵吞枣式的背诵法是大相径庭的。死记硬背,记得快,忘得也快,也更谈不上如何运用了。

三、背诵要和多方面训练结合起来

背诵要和说、写结合。背诵不是目的,是提高说话、写作能力的手段。宋人欧阳修说:“作诗须多诵古人诗。不独诗尔,其他文学皆然。”不管是何种体裁的文章,作者都巧妙地运用优美的文句和章法。这对丰富学生的知识,陶冶思想情操无疑都是有所裨益的。教师在施教过程中,如能略作点拨,以增强学习兴趣。学生反复诵读,往往能铭记在心。“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学生如能在自己的文章或口头语言中恰当地引用背诵过的诗词曲语,这对习作的口头语言中恰当地引用背诵过的诗词曲语,这对习作的润色或论证的说服力将起到很大的作用。教师如能加以鼓励,势必会极大地调动他们的背诵兴趣。

一个中学生如能背诵两百篇以上的诗词散文或若干名句,是训练并增强记忆能力、理解能力、形象思维能力以及表达能力的有效措施之一。作为语文教师,对此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

要同教材讲析及学生作文密切结合。强调背诵,不是卖弄。教师应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指导学生背诵。对词语比较丰富的某些段落的背诵,可以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要词语,加深印象,帮助记忆。对千古名篇,如欧阳修的《醉翁亭记》、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及诸葛亮的《出师表》等名家名篇,更应引导学生全篇背诵。教师应把课本中的文章作为学生习作的范文,进行仿写练习,做到读写结合。这样,凡学生背诵的,将会恰到好处的落到实处。教师在课文讲析中,必须联系学生的作文实际,引起学生对背诵段落、词句的重视,也利于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四、背诵要安排一定的时间和加强检查

诚然,背诵是艰苦的劳动。宋代大文学家欧阳修说:“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文,卧则读经文,上厕则阅小辞。”可见背诵是很伤脑筋的。学生年轻、课业重,首先要解决时间总是当前,教学改革的形势促使语文教师千方百计地在有限的时间里高标准、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因此应有机地挤时间。语文课上要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诵读课文,早自修或其他可以利用的时间多加利用,这样背诵的效果自然会提高。

经常检查、督促,才能完成背诵任务。其方法可以是口头背诵,笔头默写,也可以用奖励方法。如记分、张榜公布等等。

须知,人的记忆潜力是很大的。据有关资料介绍:除病理因素外,每个人都有一百几十亿个脑细胞。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电子计算机也只有上百万个记忆元件,人脑的记忆力是大型电子计算机的一万倍以上,可见人类的记忆智能只开发了百分之几。我想,经过广大教师的积极钻研,大胆创造,合理安排时间,学生还是能背诵一定数量的上品之作。

新课程下的体育教学 篇12

一、可以增进青少年的身体健康

体格健壮, 是运动技能发展的基础, 是劳动、生活的基础, 是智力的、非智力的情感发展的物质基础。没有健康的身体, 生命的质量就要打折, 人的社会化进程就要受阻。尤其是青少年, 只有身体强壮, 才能精力充沛, 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才能更好地发展各方面的能力。

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对青少年身体的正常发育、身体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直接作用。这种作用主要体现在两方面:

1. 学生身体形态和体能的变化。

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参加体育锻炼, 能促进身体长高、肌肉发达、加速新陈代谢、消耗脂肪, 使身体形态更健美。例如, 教材安排的田径、球类、体操、武术等运动项目都可以很好地锻炼青少年的心肺耐力、肌肉耐力、肌肉力量、骨骼发育及身体的柔韧性等, 能促进生长发育、提高免疫力和适应外部环境的能力, 使身体健康水平得到提高, 使体能得以增强。

2. 学生在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方面的变化。

通过长期的体育锻炼, 学生不但能认识到体育锻炼对身体健康的意义、增强保健的意识, 同时还能逐渐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的习惯, 而健康的生活方式和体育锻炼习惯又直接影响到学生的身体健康。

二、可以增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体育锻炼不仅影响、改变着青少年的身体形态及体能, 还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感受和情绪, 影响着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在体育与健康课上, 在平等、友爱、竞争、合作、互助的运动情境下, 通过相互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师与生和生与生的交流, 学生会感受到友情、激励、赞扬、批评等, 并会由此产生各种各样的情感体验。成功的喜悦、失败的遗憾、对抗的紧张、冒险的刺激、激励的振奋等, 而这些体验可以使青少年更好地适应环境, 乐观地面对现实, 自信地对待人生, 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例如, 在体育运动过程中, 学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在克服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能提高抗挫折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 还能培养顽强勇敢的意志品质。同时, 在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中, 学生会体验到进步与成功, 感受到合作的温馨和情感的愉悦, 从而可以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自尊心, 形成乐观开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从而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可以提高青少年适应社会的能力

社会适应能力也是健康的主要组成部分。社会适应能力差的人, 常常会因为不能与他人友好相处而产生烦恼, 出现多疑、焦虑、压抑、暴躁等不良情绪。这些不良情绪会降低人的免疫力, 从而有损于健康。而体育活动为青少年提供了人际交往的机会和场所。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使青少年认识和体会活动中的各种人际关系, 如组织者与参与者的关系、指导者与被指导者的关系、核心人物与协助人物的关系等。参加体育活动, 能够使青少年学会自觉遵守大家都应该遵守的规则和行为规范, 明白自己和他人在活动中应该扮演的角色和起到的作用;参加体育活动, 有助于学生逐步理解和习惯在一定的社会规范中生活, 根据社会规范调整和约束自己的行为;参加体育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多种适应社会的能力和意识, 如合作能力、竞争意识、团队意识, 对他人的尊重与关心, 对自我、群体和社会的责任感等, 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其他学科无法代替的。所以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是青少年社会化的重要方式, 是培养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的有效途径。

四、可以使青少年获得体育与健康的知识和技能

长期以来, 存在着这样一种对体育的认识, 似乎体育就是运动, 没有什么知识学习的问题, 这种认识有失偏颇。其实, 知识是人们在实践中获得的认识和经验, 人们把知识分为事实知识、技能性知识、原理和规律知识、始源性知识, 而体育与健康课程主要是技能性知识。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内容有两个特点: (1)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主要是一种技能性、操作性的知识, 它不同于其他课程中以认知、理解为特征的知识; (2) 体育与健康课程中的知识学习, 包括认知性知识和技能性知识的学习, 不同于其他学科的知识学习, 它主要是通过运动实践来获得而不是通过读书来获得。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 学生可获得多种知识和技能。例如, 科学的体育与健康观念;有关体育与健康的基础知识和身体锻炼的科学方法;安全运动的知识和能力;欣赏运动美的能力;与运动相关的野外生存能力;获得终身体育锻炼必需的运动技能;运用体育与健康的信息、资源、产品等为体育服务的能力等。

上一篇:林业生态建设若干思考下一篇:会计外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