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2024-10-02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精选10篇)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1

关键词:汉语拼音教学,课程资源,教材,学生,活动环境,阅读

汉语拼音是一种抽象的表音符号, 对于刚进入小学的学生来说枯燥乏味、比较难学。教学中, 教师要针对一年级学生擅长形象思维, 又比较好动的特点, 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给学生创设一种愉快的情境, 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 进行生动、活泼的汉语拼音教学, 寓教于乐, 寓学于玩, 使学生兴趣盎然、满怀信心地在愉悦的氛围中学好汉语拼音。

(西

一、利用教材资源, 借助图画学习汉语拼音

小学语文课文中的画面内容广泛, 涉及到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鱼虫、林海雪原、古今建筑、风土人情、人文故事、童话故事等方面, 它们无一不是经过精心挑选的珍品。这丰富多彩的自然世界, 赏心悦目的艺术天地, 美妙神奇的童话意境和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无不引导学生畅游其中, 从而引起学生心灵的震撼和情感的共鸣。因此, 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现成的图画资源组织教学, 激发学生的情感, 使他们学好拼音。

教学中, 教师要借助这些直观、形象、富有童趣的图画资源, 引导学生先看图认识事物, 用自己的话把图画内容说出来, 再学字母和音节, 利用图画弄明白字母的音和形。这样既能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思维能力, 更有助于他们学好字母和音节。例如:教学g、k、h时, 可先启发学生观察并说说图上所画的内容。衔在鸽子嘴里的橄榄枝、游在水草边的小蝌蚪、侧面形状像h的椅子、喝水的小同学等都给孩子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此基础上, 再学习g、k、h的音和形, 学生既有浓厚的兴趣, 又容易掌握。这样做既充分发挥了教材插图的作用, 又很好地利用图画资源对学生进行了视、听、思、说能力的培养。

二、利用学生资源, 促其主动学习汉语拼音

“学生是教育的对象, 更是教育的资源”,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是一块待开发的富矿。学生的知识、能力、身心发展状况、生活环境和学习方式等都是可开发的课程资源。学生也是课程资源开发的主体, 应当学会自觉、自主地利用可用资源。故而, 教师要树立以学生为本的课程观, 引导和唤醒学生的主动性,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学生在课程资源开发中的作用, 使其参与课程资源的开发过程。

1. 巧编儿歌,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拼音的兴趣。

儿歌工整押韵、琅琅上口、浅显易懂, 很适合儿童的语言特点。在拼音教学中, 儿歌不仅可以帮助学生记住拼音字母的音、形, 而且还创设了一种充满韵律的课堂氛围。学生一边拍手一边说唱, 使枯燥的字母学习变得轻松而有趣, 不仅学起来生动、活泼, 而且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学习单韵母时, 教师可把学生喜爱的小动物编入儿歌, 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儿歌背熟了, 单韵母也就掌握了。例如:大公鸡, 喔喔叫, 拢圆嘴巴o o o;大白鹅, 水里游, 水中倒影e e e;……乌鸦的小窝像个u, 突出嘴巴u u u;小鱼跃起吐水泡, 像吹笛子üüü。

由于老师在用儿歌进行拼音教学时的引导及潜移默化的影响, 学生对编儿歌也跃跃欲试, 他们自己也编出了“张口a, 圆口o, 小嘴一咧就是e……”的儿歌;学习“ü”这个韵母时, 编出了“鱼儿游, 鱼儿跳, 鱼儿水里吐泡泡”的儿歌;在学习声母时, 编出了“一把椅子h h h, 机枪朝上k k k, 像个2字z z z, 一棵小苗r r r……”的儿歌……在欢快的儿歌声中, 学生很快就记住了这些抽象的字母。

2. 改变学习方式, 使学生自主学习汉语拼音。

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内容、创造机会以引导学生由被动的学习方式转变为主动的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让有效的学习方式成为重要的课程资源。如:在复习拼音时, 利用学生姓名这一资源, 可让每个学生先用拼音拼写自己的姓名, 在经过老师批阅、确认写准确后, 再鼓励他们写五个好朋友或更多别的同学的姓名, 由自己去找相关的同学一一订正。课堂上同学们“走街穿巷”, 异常热闹, 但没有一个学生在做与教学无关的事情, 他们都在积极、主动地探究自己是否准确地用拼音写对了其他同学的姓名。

三、开发活动资源, 使其快乐地学习汉语拼音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是学习的内驱力, 只有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 学生才能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因此, 为了使学生尽快学好拼音, 有趣的活动必不可少。

1. 设计游戏, 在玩中学习汉语拼音。

低年级学生的注意力不能长时间保持, 故而拼音教学中可借助游戏来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孩子们广泛参与到游戏活动中来, 可以使孩子们主动、轻松、快乐地学习, 并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b、p、d、q几个声母学生容易混淆, 教师可以设计“变魔术”的游戏来使他们分辨清楚。首先, 让学生准备一根小棒和一个半圆环;然后, 让他们把半圆环随意摆放在小棒的左上方、左下方、右上方或右下方, 分别组成这四个声母, 并自己边摆边读;最后, 再与同桌互相问答, 反复巩固, 从而解决这一难点。

2. 运用手指操练法, 对比学习汉语拼音。

手指操练法简单易学, 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设计动手摆一摆、捏一捏等实践活动, 促使学生动脑、动手, 在操作中巩固拼音。如:左手拇指和食指一弯就成o, 松开一点就是c, 再加上右手食指和拇指就成g, 两个食指交叉就是x, c中加右手食指就是e等等。可以同桌配合, 一个做手型, 一个发音。这样, 学生相互协作, 既使他们动眼、动口、动脑、动手, 又发展了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

3. 通过动作演示, 强化对汉语拼音的记忆。

有些拼音用动作演示, 直观明了, 好学易懂。如:学习复韵母ei时, 图上画的是一个小男孩高举一把斧子用力砍一个形状像“e”的大树根。小男孩伸直的身子像i的一竖, 头顶的斧子像i头上的小圆点。我请一学生表演这个动作, 其他学生一边看, 一边注意听。该学生一边使劲砍柴, 一边嘴里发出“ei”的声音。学生们看到这生动、有趣的表演, 都高兴地拍手直笑。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 学生不仅能很容易记住ei的形状, 而且也学会了ei的读音。

4. 创设情境扮演角色, 在情感体验中学习汉语拼音。

拼音教学中还可以通过创设情境, 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快乐的情感体验。例如:拼音部分的复习中, 有一道题是把动物与表示它们名字的音节用笔连起来。因此, 我们可以创设一个“把动物带回家”的活动, 让一部分学生戴上动物头饰, 另一部分学生手拿写有音节的卡片, 根据卡片上的音节, 去寻找相应的动物, 找到了就把它送回“大森林”。学生们在兴趣盎然的活动中都投入到自己扮演的角色, 不但复习了相关音节, 而且得到了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教育。

四、优化教学环境资源, 不断感受汉语拼音氛围

教学环境是课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种教育元素, 是“活教材”,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就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拼音教学环境中的各种因素都能成为影响学生学习拼音的诱因, 使学生在学习拼音的时候, 保持持久的热情与兴趣。因此, 教师要让那些积极的环境因素发挥作用, 把教室布置成一个拼音天地, 给学生一个时时处处能看到拼音的学习环境, 调动学生自主学习, 并注意随教材内容的变化不断更换教室内的拼音乐园 (如板报、墙报、拼音角等) 内容, 让学生体会到拼音就在自己身边。

五、利用阅读资源, 提前读写, 巩固汉语拼音

大量阅读是学习语文的重要途径。学龄儿童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 语文教学要促进学生语言的发展。在学生识字不多的情况下, 教师可把拼音作为语言训练的有效工具, 帮助学生选择一些适合他们阅读的注音读物, 从读字、词、句到读儿歌、短文, 循序渐进, 逐步提高。在大量的阅读中反复运用、巩固拼音, 既可以减小拼音的回生率, 又可以使学生初步认识、熟悉汉字, 还可以使学生自然地获取知识, 提高他们的阅读兴趣。同时, 可让学生试着用拼音写话。一开始可让他们先用拼音写词语, 待熟练之后, 再练习用拼音写一句完整的话。对写得好的学生要进行表扬, 敢于写的学生要进行鼓励, 不敢写的学生要进行帮助, 渐渐养成他们写话的习惯, 从而让他们在老师不断的赏识、赞扬中, 看到自己的成功, 增强自己写话的自信心。

综上所述,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开发和利用课程资源, 采用不拘一格的形式、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努力探索一条学好拼音的捷径, 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及思维能力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2

一、抽象的字母形象化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对抽象的字母接受能力有限,如果采用简单的机械记忆,学生一时很难掌握,即使一时记住,也很快遗忘。如何让学生较快地记住、记牢这些抽象的字母呢?在教学中,可把抽象的字母形象化,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这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声母“h”时,如果充分利用书中的插图,再启发学生利用靠背椅的形状记“h”的形,利用一个小孩坐在靠背椅上喝水记“h”的音,那么学生就能根据教师的讲解,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很快记住了这个声母。再如教学单韵母“a、o、e、i、u、ü”时,教师可通过顺口溜“张大嘴巴aaa,嘴巴拢圆ooo,小嘴一咧eee,牙齿对齐iii,嘴巴突出uuu,撮个小圆üü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对教学内容的记忆,使拼音教学收到良好的效果。

二、易混淆的字母儿歌化

汉语拼音字母中,形状相似的比较多,如b—d,f—t,p—g—q,n—m,l—i—j等,这些字母形状,学生容易混淆。为了让学生分清这些字母,记准记牢,在教学中可编一些顺口溜或儿歌来辅助记忆。例如:“右下半圆bbb,左下半圆ddd,右上半圆ppp,左上半圆qqq,q字带钩ggg,一根拐棍fff,一把伞柄ttt,一扇小门nnn,两扇小门mmm,一根小棍lll,小棍带点就念i,i带尾巴jjj,平头小2就念z,半个圆圈ccc,弯弯曲曲就念s。”顺口溜既能提高学生学拼音的学习兴趣,又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气氛紧张而又活泼,且能促使学生分清并记牢易混字母,避免拼错用错。

三、拼记的形式多样化

1、创办拼音角。平时可把学过的声母、韵母、特殊音节等集中写在黑板一角,建成“拼音角”、“拼音园地”等,让学生每次出入教室都能自觉不自觉地看上几眼,读上几遍。长期坚持,日积月累,既不加重学生负担,又能促使学生记住枯燥的拼音字母。

2、编讲小故事。听故事也是孩子们很感兴趣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恰当地穿插一两个小故事,也是集中学生注意力,帮助记忆的有效方法,比如:我在教四声时,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听故事说话练习四声》:“星期一(ī)那天,张阿姨(í)给明明买了一把椅(ǐ)子,并对他说:这把椅子来得不容易(ì)”。老师讲完故事,请学生复述,然后找出星期一的“一”,阿姨的“姨”,椅子的“椅”,容易的“易”,练读四声。

3、利用简笔画。小学生特别是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往往与活动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简单勾几笔色彩鲜明的简笔画有时更容易唤起儿童的注意,调节学生的学习情绪,同时有利于拓展儿童的想象力。如在巩固十六个整体认读音节时,教师在黑板上用简笔画画出一束鲜花,上有十六朵花。然后请同学们将鲜花献给老师,即在花朵上填写整体认读音节,同学们积极性很高,争着到黑板前面来献花。最后再让他们检查花上有无“虫子”(即错误)。这种将抽象字母组合一幅具体形象的画面,不但培养了学生观察力,同时增强了记忆效果。

4、多组织“活动”,为了让学生多说多练。可组织表演“拼音剧”。指定数名同学各代表一个拼音字母(单、复韵母、整体认读音节),戴上头饰,按“拼音老人”的指令,任意组成同学名字或“北京”、“天安门”、“学校”、“花园”等词语的音节,然后说一句话。或者举办拼音故事会,要求学生把课本上的儿歌、小谜语或把自己在学校、家庭、邻居听到、看到的新鲜事,用普通话讲给同学们听,既巩固了拼音知识,又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3

一、古代汉语教学现状与观念误区

建国以后,汉语国际教育事业经历了草创之艰辛与改革之新变,迄今方显星火燎原之势。而相较于传统文科,仍是年轻的学科。汉语国际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增进异质文化的理解与交流,成为沟通思想的桥梁,而现阶段其研究重点仍在语言本体与教法研究。近年来,文化教材的研发虽有进展,但就整体文化教学研究的深度与课程推广的力度而言,皆无法与语言教学研究相提并论。

在国内高校中文系的专业教育中,古代汉语课程实际上起到专业分水岭的作用,学生对此课的兴趣浓度与学习成绩的优劣,直接关系到未来深造时专业方向的选择。而在汉语国际教育领域中,对古代汉语、古代文学等文化类课程的重视程度却常显不足。究其要因,主要有三:其一,课程无用论,认为课程内容与现实生活疏离,学习古代汉语缺乏实际意义。其二,畏难情绪,认为很多中国人都学不懂古代汉语,何况是外国人。其三,轻视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能力,低估其探索中国传统文化的求知欲,认为留学生只要能背诵两首诗词就算是学过古代汉语、古代文学了。

执此谬见从事教学,呆板、枯燥地照本宣科,课堂气氛沉闷、乏味,学生昏昏欲睡;不准确地讲解,导致学生理解知识似懂非懂,混沌迷茫;因教师知识储备的欠缺而造成语言要点、文化常识的漏讲,影响日后古代文学课程的授课进程;移植中文系传统试题模式,甚至初学文言就考课外古文语篇翻译……种种做法都严重打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挫伤了学习自信心。由是观之,古代汉语素来成为国际学生考试“亮红灯”频率最高的课程,教师对此并非全然无责。

二、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深意解读

回顾国际学生的汉语学习历程,从学习拼音到听、说、读、写课程,都属于语言学习范畴。即便是中国历史、文化概况等课程,也都是以现代汉语写成的简介性内容。而古代汉语则不同,是国际学生与“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文化载体的初次接触。因此,教师应在充分理解古代汉语课程设置意义的基础上,以科学、实用的教法开展教学。

第一,古代汉语是现代汉语的根源,教师应站在促进学生加强现代汉语理解力与汉语应用得体性的基础上,来完成古代汉语的教学,帮助国际学生提高欣赏汉语的品位与词汇应用的层次。授课之初,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文言在汉语发展史上的重要地位。在以往三千余年的岁月里,文言雅语是士子的必修课,文言文一直居于书面语的垄断地位,作为首要文化载体的地位从未动摇。自20世纪筆起新文化运动开始普及白话文,文言之于现实生活的影响日渐衰退,但其作为传统文化载体的客观现实则无可取代。无论是应用时间的长度,还是精神内涵的深邃程度,白话文皆无法与文言文相比。文言与中国人思维方式的建立、文化性格的养成相伴相生。时至今日,其强大的文化影响力依然渗透于现代生活的诸多细节中,只是人们在“习以为常”中忽略了对文言的认知,比如成语、典故的应用等等,不胜枚举。上述道理,是引导学生端正态度,建立正确学习观念的有效阐发。

第二,各高校选用教材的难易程度与课时安排的进度均已力求适合国际学生的汉语接受程度,师生双方皆不必存在畏难情绪。目前被广泛采用的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古代汉语教材,一是徐宗才先生主编的《古代汉语》,一是李禄兴先生主编的《今用古代汉语》,在篇章选择、课文注释、语法讲解、课后习题等环节虽体现出编者不同的教学理念,但都对国际学生的接受能力做过充分考量,教材编写的难度与深度已远远低于国内中文系使用的专业教材,汉语言本科二、三年级的国际学生可以接受。

第三,以古代汉语课程激发国际学生学习中国文化的持久兴趣。庞大的汉语学习群体水平呈现金字塔结构,即初、中阶学习者人数众多,高阶学习者相对较少。虽说无论汉语水平高低,学习中文本身就是文化交流的体现,但各领域在促进国际信息互通中做出突出贡献,发挥强大助推作用的精英,往往是汉语高阶水平人士。尽可能多地激发初、中阶学习者潜能是教师职责所在。

相对于全部人生而言,国际学生驻华学习时间毕竟短暂。支撑他们在未来漫长的岁月里,继续学习汉语、研究中华文化,浓厚的兴趣显然是保持学习动力与恒久毅力的最重要精神支柱。国家在汉语国际教育本科阶段设置古代汉语与古代文学课程,用意深远。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应提高对此课的重视程度,以持久发展的眼光,善用此课来调动学生探求中华文化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对我国文化推广事业的深度与广度都将起到有效的促进作用。

三、师资优选与教法调适

纵观学科发展史,20世纪50年代虽为汉语国际教育的初创时期,教学规模相对较小,师资队伍却精英荟萃。吕叔湘、朱德熙、邢公畹、童庆炳等名家巨擘都是为事业奠基的功臣元勋。回顾前辈学者的治学共性,无不以精研国学为根本,兼善西学,既躬耕于教学一线,又在学术上独树一帜。这对当代师资选拔与素质培养亦应有所启发。汉语国际教育领域,若优选中国古代文学、古代历史、古典文献学、古代汉语史等相关专业出身的教师担任古代汉语课程教学,或可体现以下优势。

首先,入选教材的语料佳篇嬉笑怒骂无所不包,但文言不同于白话,即便是非骈体对仗的散文,亦或是措辞强硬、语气激昂的辩论文,皆自有其文言雅韵。而此份深蕴于字里行间的雅致,确需长期沉潜于典籍方能领悟。

古文本无标点,同一段文字,句读不同,或文意生变,或情韵有别。广为流传的“雨天留客”事典与对杜牧《清明》七绝诗的宋词版改写即为显例。前者“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是饱含期待的问句,若标点为“下雨天,留客天。天留,我不留。”则是生硬的拒绝了。后者将晚唐杜牧的七绝诗28字只字未改,标点停顿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变为宋词风格后,更添一份怅然蕴藉之思。

汉语音、形、义紧密结合,若声调变化,则意随音转,声调教学始终是国际学生语音操练的重点与难点。古代汉语中存在着通假字、古今字、词类活用、古今异义词等情况,都给国际学生识读、记忆文言带来困难。因此,专业教师的标准范读,不仅可以读准文言字音,更有助于学生体会“文言之韵”。

其次,需要申明,以现代汉语语法生搬硬套古代汉语语法讲解的做法绝不可取。文言语序、词法与现代汉语多有不同。若以现代汉语语法来讲解文言宾语前置句、使动与意动用法,莫说是国际学生,就是中国学生,也必定如坠云雾。专业教师在处理文言语法讲解时,相对富于经验。比如,词句释析更为清楚,补充例证更为得当,词法讲解更为灵活,尤其对古今异义词的源流辨析也更为准确。

最后,专业教师的知识积淀有助于应对学生提问,随机应变穿插文化扩展内容,促进课堂互动。汉语国际教育的课堂充满挑战,教师应以平和的心态正确理解并习惯接受学生的即兴提问。在非语言技能教学的文化课上,答疑与提升学生兴趣正向相关。如何巧妙答疑,恰当扩展文化知识,是教研过程中常需深思的课题。例如,在讲授《多多益善》课文时,学生提问:“这是韩信与皇帝的私人谈话,别人怎么知道的?”千万不要误以为是学生刁难老师,按照国际学生的现代理解,若非秘密监听,君臣二人间的对话如何得以记录而流传千载?教师刚好可以“借题发挥”,向学生介绍“左史记言,右史记事”的史官制度以及“秉笔直书”的史官精神,是中国历史记载不曾中断的重要保障。若课时允许,良史董狐、太史伯兄弟、司马迁故事都令学生兴趣倍增,并对中华文化肃然起敬。

专业教师具有以上三方面学养优势,但要胜任汉语国际教育文化类课程教学,还需用心研习学科特点,进行教法调适。谨举三例以资参考。其一,古代汉语授课尤需“出言谨慎”,用符合学生实际接受水平的汉语讲解,力求简明、易懂。其二,联系现实多做“古语今用”练习,强调实词的古今意义联系,适当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其三,改变传统文言教学的严肃课风,秉持严谨而富有亲和力的教学态度,善借课文设计文化讨论环节,营造“有用处、有趣味、有深度”的课堂氛围。综上所述,专业教师将学识素养与汉语国际教育经验相结合,务求在短时期内形成适合国际学生的教风与教法,无疑将对提升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四、师资培训与素养提升之建议

直接吸纳古代汉语相关专业教师加盟汉语国际教育教师队伍,固然是师资建设之捷径,但文化素养的提升非朝夕可就,确需日久年深潜心“修行”,以下三点建议或可参考。

第一,重视传统经典文献的学习。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实的专业基础有赖于每天点滴的积累。研习经典,非止于增长知识,其要义更在于通晓事理,养德修身,“知书达理”正谓于此。透过先贤行藏与灼见,感受其超拔的人格魅力,体悟传统文化的深邃哲思。学生的问题也许很简单,但若想做出精彩的回答,不仅需要专业知识,更需要可堪回味的见解。

第二,研习二语习得与跨文化交际理论,并与每日教学实践相结合,于应用中思考与古代汉语教学的契合点与变通之处。以研究的心态从事教学,在课堂上以恰当、得体的方式传播正确的文化观念,是教师对文化传承尽职尽责的具体表现。

第三,培养与时俱进更新知识的职业习惯。无论是多媒体应用技术,还是教材、教法研发的最新动态,都要及时掌握并跟进学习。作为文化课教师,尤需牢固树立“文化存在于生活中”的理念,对新生事物或文化现象,应有探求之心,知其然,亦知其所以然,清楚文化演进嬗变的来龙去脉。在与学生交流时,可更好地解释古今关联。

惟愿拙作能够引起汉语国际教育领域对文化类课程的更多关注,促进师资优选与素养提升。所论所言以资同行研判,亦期方家赐教。

参考文献:

[1]王金娥.论古代汉语教学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2010,(7).

[2]朱焱炜.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古汉语教学[J].上海大学学报,2007,(3).

[3]张和生.对外汉语教师素质与培训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6,(3).

[4]黄爱华.谈留学生的古代汉语教学[J].大连教育学院学报,2006,(1).

[5]崔立斌.谈留学生古代汉语教学[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2,(6).

[6]程伟民.论对外汉语教师的素质[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0,(2).

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篇4

对外汉语教学是针对外国人开展的外语教学 (相对于外国人来讲) , 它的教学对象以成年人为主, 由于教学主体和文化背景的差异, 照搬教师——教材——练习册的国人初级语文教学模式是行不通的。如何营造生动活泼的授课氛围, 加强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一直是对外汉语教学改革的重点。在长期的对外汉语教学实践中, 我深切体会到课程资源的丰富性, 它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练习册、教辅读物、音像制品, 还应包括生命载体、教学反馈、风俗文化、社会场馆等可以进入教学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 有利于课程目标实践的各种条件。

一、将生命载体引入课程资源

在以往的概念中, 我们总是把课程资源固定在教材参考书、教具、课件这些非生命载体上, 实际上, 随着以人为本教学理念的深入和新课程标准的建立, 课程资源还应包括更重要的生命载体, 如教师、学生、社会人士等。

(一)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

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 是课程实施的主体。因此, 教师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1]。强调教师的主导地位, 不仅可以较好地掌握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而且对于活泼好动的外国学生能够起到良好的约束作用。

与传统语文课程教学相比较, 教师们普遍感到对外汉语课程“难教”, 教学工作本身的复杂性, 因而需要教师不断地学习, 不断地总结与思考。教师从国内外先进教育教学法的报导中了解动态, 从国内外优秀教材中获得灵感, 从同事、同行的交流中吸取经验, 通过教学实践的积累和教学理论的学习, 不断自我反思和总结, 充实自己, 提高自身的教育教学能力。在课程资源建设中, 注重教师的发展, 通过这一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突破可以带动其它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

(二) 开发来自于学生的课程资源

在新课程教学理念中, 学生是除教师之外的另一种生命载体的课程资源。尤其是外国留学生, 他们独立意识较强, 注重自我。每学期伊始, 我们一定要先期研究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的具体情况, 了解他们文化背景、语言水平以制定相应的教学计划。

学习一门语言, 最重要的是加强交际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发言, 是了解学生知识领会情况的重要一环。对于留学生, 尤其是来自东方国家的学生, 一定要创造机会让他们开口说话。兴趣是学习的强大的推动力, 观察学生活动, 研究他们的兴趣爱好, 并在课堂中引导他们围绕某个主题自由谈话, 既能够唤起学生强烈求知欲, 又可以帮助学生尽快掌握课程要点。

在教学中要因材施教、因人施教。承认学生的现有发展基础和个体差异, 注意课程资源多样化和层次性非常重要。例如, 在选择各种练习材料时, 可让认知水平不同的学生选用不同层次的练习册, 根据学生特点选择不同的作业量。

二、将学生反馈纳入课程资源

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馈信息, 教师也应视为一种课程资源, 及时利用这些反馈的信息, 开发新的课程资源。例如, 在语言的学习过程中, 错误在所难免。尤其是外国学生的口语错误, 往往令土生土长的中国人感到匪夷所思。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常犯错误的资料收集、整理, 不失为一种扩充课程资源好办法。平时, 我们可以利用课堂和课后的一切机会, 收集学生常犯语言错误的资料, 加以整理、分类, 有助于了解学生学习中的难点。例如, 韩国学生受韩语粘着语的影响, 说话不注意语序, 经常是几个词语拼在一起, 常常不知道他们说的是什么。在语音上, 韩国学生发音总读不准f (韩语没有f, 所以都读成p) , 声调对于他们也是一个难题。而对于欧美学生, 最难掌握的不是语音, 而是词语和风俗的理解, 比如在对数字凶吉方面的认知差异, 这是因为东西方文化的不同造成的。

三、将文化导入引入课程建设

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对教材的理解和语言的学习。因此, 有必要将文化导入引入课程建设。“在语言教学中, 深入揭示语言所表现的文化内涵, 是将语言知识转化为交际能力所不可缺少的必要条件”[2]。

文化导入, 主要是提供一个中国文化环境, 帮助学生理解并接受新的知识和内容。文化导入的内容主要包括知识文化、习俗文化等。参观民俗文化博物馆不失为一种文化导入的好方法。南京是一座文化名城, 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 组织学生参观文博场所, 有利于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更有利于外国学生了解风土人情和中国传统文化。南京民俗博物馆又名甘家大院, 地处南京城南南捕厅15号、17号、19号和大板巷42号、46号, 由毗邻的四组多进穿堂式古建筑群构成, 民间俗称“九十九间半”, 是南京现有面积最大, 保存最完整的私人住宅[3]。1995年被订为江苏省及文物保护单位, 2001年被列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在参观过程中, 我结合课文讲解了中国的吉利数字, 留学生们了解到数字“九”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九是最大的阳数又是吉数, 所以中国自古就有“九五之尊”的说法。参观时学生听导游介绍说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 总共有房间三百余间, 就对“九十九间半”的说法产生疑问。于是我就从封建制度讲起, 甘熙曾在朝为官, 深知皇家规定民间住宅不得超出百间的法规, 所以对外宣称“九十九间半”。通过参观, 学生看到了南京传统民居厅堂展示, 了解了门厅、大厅、内厅、主人房、佛堂等词语还看到了南京传统民居图片展。参观活动延伸了课堂, 教研活动不再是校园内的一个封闭的小圈子, 学生们也对中国人饮食习俗和活动习俗有了深入直观的了解, 对于外国学习者理解课文内容和处理日常生活大有裨益。

四、利用公共文化资源, 充实对外汉语课程资源

对外汉语教学应不局限于教师用教科书教、学生用 (同一本) 教科书学, 而应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 吸收和利用各种有利于学生发展的课程资源, 充实教学内容。根据长期教学实践, 利用图书馆, 展览馆等社会资源正成为课程资源的有效途径。

我们利用学校图书馆, 指导学生阅读课外书籍, 激发学生学习汉语的的兴趣和热情、拓宽学生的视野。以南京晓庄学院为例, 除了开放学校图书馆之外, 还特地成立了留学生专门的图书阅览室, 为学生的阅读创造了便利的条件。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 图书馆订购了浅显的初中级中文图书和报刊, 同时在课堂上注意结合对外汉语《报刊阅读》课程引导学生阅读。教师指导学生有效阅读, 激发了学生热爱汉语、探索中国文化的热情, 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留学生汉语教学的主要目的是提高他们的语言水平, 达到沟通的目的, 而不是简单的通过HSK语言水平考试。因此。组织学生前往公园、商场等公共休闲场所, 既可以让他们获得对中国社会生活的第一手资料, 又可以提高语言交际能力, 是行之有效的办法。在汉语课程的学习过程中, 有相当一部分词语学生在理解上存在障碍, 主要是一些直接反映中国独特文化的词语。它们纪录了中国文化的变迁。例如, 有一篇介绍颐和园的课文, 学生对于长廊、画舫、雕花等词语很难理解, 还有一篇课文涉及到元宵节的由来、元宵的做法等等, 我们在讲解课文时, 学生怎么也搞不清汤圆、花灯、馅等名词。课本中还有许多介绍中国传统风俗的内容, 比如面塑制作、中秋节、二十四节气等, 不要说留学生, 就是新生代的90后中国人都感到陌生。我们通过参观活动, 使学生们对书本知识有了感性认识。南京的夫子庙是我们学生经常去的地方, 在那里, 留学生们看到了元宵的制作步骤, 品尝到正宗的秦淮美食, 还乘坐画舫游览了秦淮风貌。学生们通过欣赏茶道表演、购物、看花灯等一系列文化活动, 有效地领会了课文, 纠正了发音, 认识了民风民俗。同时, 主动与市民交流, 也提高了学习者汉语交际能力和社会文化能力。

总之, 对外汉语课程教学可以利用和开发的资源是多种多样的, 这将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我们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留学生的学习生活特点和文化习惯, 将课程教学做好。

摘要:对外汉语教学是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 旨在训练、培养学生正确使用汉语进行社会交际的能力。对外汉语课程资源不仅包括通常意义上的教科书、练习册、教辅读物、音像制品, 还应包括生命载体、教学反馈、风俗文化、社会场馆等可以进入教学活动, 直接成为课程活动的内容或支持课程活动进行的, 有利于课程目标实践的各种条件。通过对外汉语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将为学校和教师因地制宜地开展教学活动提供广阔的空间。

关键词:对外汉语,课程资源,开发,利用

参考文献

[1].开发整合课程资源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石秀竹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01期

[2].再论对外汉语教学中文化导入的重点及原则李春梅;宋珉映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2009年12期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5

识字与写字

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其中3000个左右会写。

2.在使用硬笔熟练地书写正楷字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

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6

创新思维其明显的特征包括: 积极的求异性、敏锐的观察力、创造性想象等。创新思维不是“无中生有”“喜新厌旧”, 而是在原有事物的基础上创造性地再生出新的事物。“九层之台, 累于泥土。”对孩子创新思维的培养也不可能是空中楼阁, 而是应利用好教材中的已有资源来进行有效地开展和实施。

一、利用字母形状, 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能力

爱因斯坦曾说过: 一切创造都是以创造性的想象开始的, 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由此可见, 想象是创新的翅膀。

汉语拼音中包含23个声母。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是,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地识记每个字母的字形, 教师往往会从字母的形状上引导孩子去记忆。那么此时, 则是一个让孩子展开想象翅膀的好机会。如教学声母“O”时, 教师可以相机点拨: “O像什么?”一石激起千层浪, 孩子们的记忆闸门顿时被打开了, 有的说: “O像一个圆圈。”有的说: “O像一只鸡蛋。”有的说: “O像一个月饼。”有的说: “O像一个乒乓球。”……然后在根据儿童善于联想记忆、形象记忆和韵律记忆的特点, 引导孩子自编顺口溜来记住这个字母, “一个圆圈OOO”“小小鸡蛋OOO”“圆圆月饼OOO”“乒乓球儿OOO”……孩子们自主选择喜欢的顺口溜来记忆, 远比教师统一教学“圆圆嘴巴OOO”的效果要好得多。在这个过程中, 字母的音和形得到了强化和巩固, 更是拓展了孩子们的思维, 让想象的翅膀展得更广。

二、利用彩色插图, 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能力

思维源于观察, 观察是思维的基础, 是学生认识外部世界和增长知识的重要途径, 敏锐、精细的观察是创新的起点。因此, 我们要在拼音教学中善于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来启发孩子仔细地观察, 学会抓住特点、善于从平常事物中发现不平常的因素。

插图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点。画面鲜艳的彩图对孩子们具有很强的吸引力, 我觉得它不仅能帮助孩子读准音节, 提供围绕音节训练说话的具体材料, 更能够培养孩子们敏锐的观察能力。在教学声母“Y、W”时, 我首先这样引导学生观察教材第34页的插图, 我问: “图上画了哪些人? 在干什么?”有的说: “一位妈妈在给她的孩子穿衣服。”我问: “这是一件怎样的衣服呀?”有的说: “这是件新衣服。”有的说: “这是件刚刚做好的新衣服。”我有问: “你们怎么知道这是件新衣服? 还是刚刚做好的?”有的说: “因为孩子的脸上在笑, 我穿上新衣服的时候也是这么开心的。”有的说: “因为我看见在他们身旁有一台缝纫机。”我接着问: “你们知道图画里画的是什么季节? 妈妈为什么要给孩子穿衣服?”学生在问题的引领下继续仔细观察图画———窗外有片片树叶在飘落下来, 原来是秋天到了, 天气凉了, 妈妈非常关心自己的孩子, 给他做新衣。学生通过细致地观察图画, 找到了问题的答案, 更是看懂了图意, 观察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培养和锻炼。

三、利用音节词, 训练学生灵活的表达能力

汉语拼音内容单一, 拼音符号抽象, 孩子们学习起来容易感到枯燥。因此, 我们在拼音教学中应让拼音教学生活化, 让孩子们的头脑中建起一座抽象符号与具体事物之间的桥梁。如在教学音节“wū”的时候, 可以先让孩子们给这个音节组词, 再从中挑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孩子们有的说: “小乌龟在和小白兔赛跑。”有的说: “乌鸦长着黑色的羽毛。”有的说: “我家的房屋真漂亮! ”

……

孩子们在相互的启发下思维越来越活跃, 句子也越说越好。当音节仅仅作为一个没有意义的符号单独存在时, 是难以记忆的。而当音节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 让它与生活紧密联系时, 就很容易引起孩子们的注意和兴趣。同样, 孩子在强化音节的同时, 语言表达能力也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可谓“一箭双雕”。

汉语拼音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 是帮助孩子识字、学习普通话的有效工具, 是提高读写能力的重要前提。作为小学低年级的语文教师, 应在教学汉语拼音的同时, 努力挖掘教材中的有效资源, 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努力调动起学生潜在的创新意识, 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让汉语拼音教学成为创新教育的起跑线。

摘要:创新教育是指通过语文学习, 在学生系统地掌握语文知识的同时, 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方法和创新品质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活动。创新思维则是整个教育活动智力结构的关键, 是创造力的核心。学龄前的儿童正是智力发展的关键时期, 更是培养创新思维的关键时期。

新课程下小学汉语拼音教学初探 篇7

一、联系旧知, 迁移方法

任何知识都不是孤立形成的, 知识之间总是有着一定的联系。有目的地组织复习, 能激活学生的相关已知, 为即将进行的学习提供良好的支撑。前鼻韵母的发音, 可借助复韵母的发音方法和口型变化来学习。在学习前鼻韵母前, 一是采用“猜哑谜”的游戏形式来复习单韵母和复韵母。“猜哑谜”形式新奇, 比常规的看字母卡片认读更能吸引学生, 使学生兴趣盎然。他们在游戏中观察教师的口型变化, 分辨出单韵母和复韵母 (分别举起小卡片) , 学得既愉快, 又有效。二是利用旧知, 引出方法。请学生将这些字母卡片分组, 说说为什么这么分, 引导学生联系“哑谜” (口型的变化) , 通过比较, 找到异同点, 从而得出单韵母发音时口型不变, 复韵母发音时口型要变化, 从前一个音滑向后一个音的规律。复韵母发音时的这一特征也恰恰是发好鼻韵母所必备的基础, 可由此进行类推、迁移。这样, 通过对旧知识的复习, 引发了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 从旧知中迁移方法, 为新知学习作铺垫。

二、感悟规律, 尝试学习

传统的拼音教学往往是教师示范、领读, 学生跟着读记。既然拼音知识也是有规律可循的, 那么在新课程改革下的今天, 能不能让一年级学生也自己来发现规律, 感悟规律, 尝试着去学习呢?于是, 我便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前鼻韵母中的规律, 并感悟出规律进行自我尝试学习。在教学时, 我同时出示5个单韵母 (o除外) 和5个前鼻韵母, 引导学生观察:“这是我们要学习的5个新韵母, 你们发现什么了吗?”我用提问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探求欲。学生观察后纷纷发现这5个韵母都带有一个“n”, 都是由一个单韵母和一个“n”组成。由此借助声母“n”的发音, 引出韵尾“—n”的发音和前鼻韵母的名称, 并指导学生发好前鼻韵母韵尾“—n”, 这是读准前鼻韵母的关键。在学生掌握了韵尾“—n”的发音这一关键后, 引导学生先观察教师发“an”时口型是怎样变化的 (教师只摆口型, 不发出读音) , 让学生想象会发出怎样的音。这时, 有的学生已在尝试发“an”的音, 再听一听教师是怎样发音的。通过这样的分解观察, 学生纷纷试着发出“an”的音来, 从而得知发音方法和复韵母相同, 从前一个音“a”滑向后一个音“n”, 要连成一个音。这样, 既减轻了学生对学习新知识的畏难心理负担, 又引导学生自己得出了发音方法, 增强了学习的自信心。当学生感悟出发音规律后, 我就大胆地让他们自己尝试着去发一发“en”, 人人体验一下口型变化的过程, 在尝试中感知、领悟发音的方法, 然后教师再示范发“en”, 学生感到自己真能干, 尝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 脸上露出成功的喜悦。这样, 使学生更多地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 让他们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 进而成为他们进一步学习的有效动力。

三、运用规律, 自主学习

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教学过程中, 要加强学生自主的语文实践活动, 引导他们在实践中主动地获取知识, 形成能力。学生的知识缺陷和能力缺陷的改善, 只有靠自己的学习与实践。因此,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创造条件,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去尝试, 进行有效的参与, 培养参与能力。在“an”“en”的学习过程中, 学生对前鼻韵母的发音规律已有所感悟, 初步掌握了发音的方法, 因此, 后面3个韵母的教学, 我就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 让他们自己尝试学习“in、un、俟n”, 愿意学哪个就选学哪个, 能学会几个就学习几个,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自选学习内容”, 运用规律自主地学习, 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可能“跳一跳”摘到桃子。然后在学生自主学习的过程中, 教师巡回指导, 加以点拨, 让学生能准确认读, 促进学习能力的提高。这样, 学生真正成了学习的主人, 学习氛围也宽松愉快, 潜能获得自由发挥。

四、合作学习, 互教互学

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让孩子在心情快乐的氛围中受到教育。小组合作学习, 能使学生置身于“无拘无束”的快乐学习环境中, 每个学生既是老师又是学生, 他们不断转换角色, 互教互学, 在无拘无束的合作学习中流露情感, 发展语言, 生发出智慧的火花。也只有在学习中善于与别人合作, 尊重他人的建议, 这样的孩子才是会学习的孩子。我们教师应多给学生提供合作学习的机会, 让他们在小组中互相学习, 互相交流, 互相帮助。在学生自主学习“in、un、俟n”的基础上, 我请学生选择自己学会的一个前鼻韵母, 写在小卡片上 (每人备有几张小卡片) , 在小组里互教互学。“我教大家学‘in’, ‘in’是这样发音的……”顿时, 教室里热闹起来, 你教我, 我纠正你的发音和口型, 使个人学习与合作学习结合起来了, 学生置身于交流的环境里, 充分发挥了群体学习的智慧, 人人参与了学习过程。这样的小组合作学习, 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师教生跟的单向人际交往模式, 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中来, 提高了参与学习的几率, 满足了每个孩子的社会交往需要, 也增强了合作意识。又由于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变换, 小组中“教”与“学”角色的不断调换, 从生理上减轻了学生的疲劳, 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变单调呆板的学习为丰富多彩、兴趣盎然的体验, 使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乐趣。

五、学当老师, 发展个性

经常让学生登上讲台当小老师, 能打破封闭的心态,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能以“自我实现”的方式满足学生希望当众“展示”的参与欲望, 体验成功的喜悦, 个性也会得到充分发挥。儿童和成人一样都“本能”地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追求成功、希望获得成就的需要。因此, 在小组合作学习的基础上, 我又让学生上台当小老师, 把自己学会的韵母教给大家, 比一比, 谁学得好, 谁的发音准确, 口型正确。学生好胜心强。特别是小学生, 在竞赛的条件下往往能更加努力学习。因此, 学当小老师, 参与竞赛, 活跃了课堂气氛, 只见“小老师”举着自己写的小卡片, 对全班同学说:“我教大家学一个‘un’, ‘un’发音时口型从‘u’滑向‘n’, 请大家跟我读‘un’……”而教师适时地进行正音, 强化学习方法, 让课堂上形成了师生共同探讨的局面, 给学生提供了反复实践的机会, 让他们在喜学、乐学的氛围中, 把学到的方法转化为能力, 从而达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目的。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8

一、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开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一) 提升汉语教师教学水平, 促进汉语教学法创新

汉语教学微课视频是探讨教学规律、研究教学方法、推广教学经验的一种有效手段, 是汉语教师课例观摩、学习和研究的范本。微课是教师教学经验和智慧的结晶, 教师之间可通过微课分享教学成果、教学理念、教学特色、教学技能等, 教师还可以通过微课来完善备课, 抓准教学重难点。此外, 微课视频也可作为汉语教师课堂教学优质的辅助资源, 使教师由知识的讲授者向课堂组织者转型, 把更多的课堂时间交给学生, 加快教学法改革创新。

(二) 提供汉语学习者全新的学习体验, 促进教学模式改革

汉语教学微课视频突破传统教学模式, 为学习者的学习方式提供了更多的可能。微课视频为汉语学习者个体差异学习和自定步调学习提供支持, 汉语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汉语水平和需要, 通过观看微课视频, 对知识进行查漏补缺, 自主选择。更好地满足汉语学习者随时随地学习的需要, 使更多的汉语学习者获得便捷、高效的学习体验,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与个性化学习。

(三) 确立视频资源建设规范, 为“慕课”汉语教学模式提供保障

确立视频资源建设规范, 为汉语视频资源库建设奠定理论与应用基础。确立汉语教学视频建设开发方案, 为汉语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的具体实施, 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应用的范式。通过项目开发和征集评审为汉语教学微课视频资源库建立的合理规划, 避免重复建设和无序开发提供保障。

二、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建设与开发的解决方案

(一) “慕课”视频资源建设规范的制定

在资源建设初期, 应参照国内外教学视频资源库建设的标准, 组织专家针对视频资源的设计原则、结构框架、开发标准及流程等制订出一套科学合理的规范。同时, 将按照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 确定各独立单元之间的逻辑关系, 做到合理规划、脉络清晰, 确保整个视频资源库建设的规范化。

(二) 确立汉语教学视频分类维度及知识点谱系

为使微课视频建设结构化, 应以培养认知和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 以语言知识 (语音、词汇、语法) 和语言技能 (听、说、读、写、译) 为分类维度, 参照国家汉办制定的《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 结合国内外优秀的成熟汉语教材, 组织一线教师和学科专家共同研究讨论, 确定汉语教学微视频库的课型分类和语言学习各阶段的知识点谱系。视频库微课的选题、配套资料的制作都应以此为依据。

(三) “慕课”微视频资源的课例开发

根据微视频课型和汉语学习各阶段知识点谱系, 确定若干典型教学主题 (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 作为课例, 完成微教学设计、讲稿 (脚本) 编写、课件制作、素材收集等准备工作。按照教学设计和课程脚本, 录制微课视频并进行后期编辑, 完成课例的开发。与此同时, 形成微教学设计基本原则、脚本编写、视频技术指标和制作流程规范等。

(四) 课例的应用效果及反馈

交流与应用是微课视频资源库建设的目的。通过教师的课堂应用、汉语学习者的使用, 检验微视频课例的应用效果, 找出不足之处, 以师生研讨交流的方式, 明确问题, 寻求解决办法, 进一步完善微课程视频课例。

(五) “慕课”微视频资源的初期建设

以汉语教学知识点谱系为框架, 以视频课例为样板, 以技术指标、制作流程和评价体系为规范, 统筹规划, 完成“慕课”微视频资源的初期开发与建设。教学微课视频涵盖语言学习阶段 (初级、中级、高级) 知识点谱系的主要部分。

(六) 以社会征集形式扩充和完善视频资源

“慕课”微视频资源库完成初期建设后, 还需不断扩充资源, 使其日趋完善。按照项目建设规范和知识点谱系, 充分发挥指标体系和规范的引领和评价作用, 面向国内汉语培训教育机构征集评审优秀汉语教学微课视频, 逐步扩充和完善汉语国际推广“慕课”微视频资源库。征集评审可采用汉语国际微课大赛等形式。

三、结语

教学资源的价值在于开放与共享。“慕课”视频资源建设达到一定规模后, 可以与国内外成熟的“慕课”网络学习平台合作, 为“慕课”模式的汉语学习提供内容支持, 实现教育资源共享与共赢, 促进汉语国际推广。

摘要:慕课 (MOOC) 教学模式对汉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而教学视频资源开发建设是“慕课”应用于汉语教学的核心和关键。本文阐述了汉语教学“慕课”视频资源开发建设的意义及价值, 并提出视频资源开发与建设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慕课,汉语教学,视频资源,开发建设

参考文献

[1]胡铁生.“微课”:区域教育信息资源发展的新趋势[J].电化教育研究, 2011 (10) .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9

一、任务教学法与古代汉语

任务教学法是近年来新兴的教学方法, 它发轫于第二语言教学, 和传统教学方法相比, 任务教学法更富有动态发展的特点, 它把任务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 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与习得过程, 将学生推向了教学的中心, 使学习者在学习过程充满反思, 顿悟、自省等心理活动, 适当运用任务教学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 提升教学效果。任务教学法不仅成为第二语言教学领域中的研究热点, 语言以外的教学者也不同程度地接受了任务教学法的理念。

二、如何在国际汉语教育专业古代汉语课程应用任务教学法

1. 任务设计兼顾古代汉语课程与对外汉语专业特点

如在进行会意字的教学中, 教师首先给出会意字的定义, 接下来介绍一些比较典型的会意字, 根据学生程度的不同, 教师可以给出一定量的会意字, 也可以让学生在相关材料中寻找, 比如给出会意字的释义方式, 让学生在《说文解字》中找到会意字, 接下来就进入任务的主要阶段, 即让学生用一定数量的字完成一段故事, 比如《古代人的生活》、《古代的战争》、《古代的农业》等等, 每个学生或者小组完成故事以后要做成PPT, 在班级中进行展示, 教师和其他学生在观看中判断这些字是否是会意字, 然后根据这个故事的正确性和趣味性进行评价, 学生在完成这个任务时, 不但掌握了会意字的基本构造方式, 而且能够按图索骥找到一些会意字, 这是对造字规律的更深一步认识, 而且在对自己和其他同学找到的会意字进行判断的过程中, 也能够认识到会意字和象形、指事、形声等其他造字方式的差别。更重要的是, 这个任务为学生今后的对外汉语汉字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2. 严格规划任务步骤:我们以“十三经注疏”为例, 说明教师执行任务的详细步骤

任务前:教师布置任务———“阅读十三经注疏”, 然后为学生提供必须的知识, 包括十三经注疏的背景, 十三经的具体内容, 古书注解的格式、训诂术语等等。教师不仅要为学生讲解教材的难点, 还要提示学生充分利用其它渠道获得相关知识, 如去图书馆阅览国学书籍等其他材料或者在网上获取相关材料。总之, 教师要让学生在任务之前完成知识的储备, 为完成课堂任务打基础, 同时又不能花费太长时间, 避免耽误任务的进行。

任务中:分组数量根据学生情况而定, 每组不超过5人, 然后给每组学生一份资料, 请学生说明这份资料来自于十三经中的哪一经, 每一部分都出自于何人之手, 请学生串讲句意, 解释重点字词, 最后说明训诂用语的具体含义。教师一方面观察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 其他同学也要对其作出评价。

任务后:请学生评估同伴的表现, 每组写一份关于“十三经注疏”的报告。

3. 尽量确保任务的真实性

任务教学法的一大特点就是任务的真实性, 即任务是真实生活中会出现的交际任务, 这一点在第二语言教学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由于今人不再使用古代汉语作为主要交际工具, 所以在古代汉语课堂上实现任务的真实性相对较难, 但只要教师巧动心思, 实现任务的真实性也并非不可能。

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工具书使用的教学, 先前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将常用工具书一本一本介绍给学生, 学生起初很有热情, 但遇到“四角号码检字法”等平时接触不到, 应用性不强的知识, 兴趣很快就会下降。学生厌倦此种教学方法的重要原因就是教学内容距离生活太远, 缺乏真实性, 操作性不强。

针对这个问题, 我们改变了“满堂灌”的传统教学模式, 首先教师简单扼要地讲解主要工具书的特点和使用方法。第二步是布置任务, 让学生去辞书中查询自己姓名的含义, 包括音、形、义及历史上姓名类似的著名人物等等, 提示学生每一项子任务都可能需要不同的辞书, 而这些辞书很多都是课堂上介绍过的。当学生完成任务后, 不但教师进行评价, 学生们也要进行互评。接下来一个扩展任务是在第一项任务的基础上为自己取字, 学生大多知道古代人有名有字, 教师在此基础上再讲解名和字的关系, 让学生为自己起一个合适的字。这时候学生就不仅是按图索骥查询资料, 而是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边思考边使用工具书, 实现了对所学知识的复习。

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 我们在此基础上又设计了进一步的任务, 教师为学生介绍一些外国人所起的的中国名字, 提示学生给外国学生起中国名字的注意事项, 最后给定外国留学生的情况, 请学生为这个留学生设计一个中国名字, 最后在学生提供的众多名字中选择最优姓名。这个任务包含着一系列的子任务, 而几乎每个任务都具有很强的真实性, 如查阅工具书是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活动, 而为外国留学生起中国姓名, 则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学生在今后教学中必定会遇到的问题, 通过完成这项任务, 学生们会认识到, 为外国人起一个具有汉语言文化特色的名字, 不仅不是简单的事, 而且还需要很多相关知识。

4. 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表现应得到充分的评价

首先, 教师评价应该具体, 具有一定的引导性。对于学生已经完成或者完成一个阶段的任务, 教师不能像对考试试卷一样, 简单地给个分数, 更不能武断地以对或错来概括, 每个学生的表现有其值得肯定之处, 也有不足, 教师应该及时肯定优点, 也要指出其中的不足之处, 如果可能, 还要为学生指出下一步的努力方向, 到哪里去找更多的参考资料。我们的习惯是在每一项任务结束后, 教师都会给每一组学生写一段比较长的评语, 虽然这项工作很耗时间, 但是对学生来说具有重大的意义。

其次, 自评与互评相结合, 学生完成一项任务, 不仅教师要参与评价, 参与任务的学生与其他学生也同样需要进行评价。由于完成任务的学生常常以小组为单位, 小组内的每个学生都要进行评价,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在同一个小组中有学生努力完成任务, 却有学生出工不出力的不平衡现象。其他学生也可以自由发表意见, 在任务评分阶段还可以引入学生互评的方式。让自己的伙伴评分, 一方面可以使评价更客观, 另一方面也可以发现一些老师没有注意到的问题。

三、结语

任务教学法虽然提高了课堂的效率, 但同时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 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更广博的知识, 在设计任务时, 教师仅仅依靠课本, 照本宣科是不可能的, 不可避免要接触一些新的知识, 在任务进行中, 由于每个学生各有特点、思路不同, 提出的问题难免五花八门, 这都需要教师提前进行储备, 只有储备充分, 才能让学生“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儿”, 而如在进行会意字任务教学中, 就需要教师掌握大量的会意字以及容易和会意字发生混淆的字。当然, 每一个人的知识结构是完美无缺的, 对于那些拿不定主意的问题, 教师也应该坦诚面对, 可以课下查资料解决, 或者邀请学生共同解答, 这就又开启了一个新的任务。其次, 任务教学法需要教师具有更强的课堂控制力, 正是因为脱离了“照本宣科”, 个别学生也就很容易“跑题”, 当学生思路发生偏离的时候, 教师也能够有理有据地进行纠正。最后, 由于任务教学法的核心是以学生为中心, 当学生的情况发生变化的时候, 任务也要进行调整。

参考文献

[1]Rod Ellis Task-based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任务型语言教与学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2013

汉语拼音课程资源 篇10

对外汉语教学是研究汉语教学的科学, 汉语语言研究是对外汉语教学学科的重要理论基础之一。[1]目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开设的汉语类基础课程包括“现代汉语”、“古代汉语”, 在培养方案中都被设置为专业必修课。“现代汉语”课的主要内容包括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和修辞等, 对汉语事实和规律进行描写。[2]“古代汉语”课的主要内容包括文选、常用词和古代汉语通论。[3]作为汉语的共时研究课程, 它们从微观上给对外汉语教学打下汉语知识的基础。而目前对外汉语本科专业的汉语类基础课程的教学普遍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 即没有体现对外汉语专业特色的, 不能很好地适应对外汉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主要表现为:

(一) 教学内容方面

在大多数高校, 汉语类课程的在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课程测试等方面忽视了对外汉语专业和中文专业的差异, 对两个专业没有做出区分, 学时相同, 教学内容也都完全相同, 有的老师甚至在不同的专业使用同一套教案。两个专业的学科体系和从业后对专业素质要求存在着诸多差异, 因此目前的教学现状不能很好地满足对外汉语专业的人才培养需求。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古代汉语”课程不只是“主干基础课, 是语言学概论的选修课, 是理论性和实践性都很强的必修课” (马庆株, 2003) [4], 更是本专业其他课程如对外汉语教学概论、对外汉语教学法等的必要基础, 更注重养学生从事对外汉语教学的能力。

(二) 教材编写方面

《现代汉语》 (黄伯荣、廖序东主编) 多是本体语法研究, 没有体现出教学语法的特点, 对语言事实和规律的研究不够细化。无论是王力的《古代汉语》还是郭锡良的《古代汉语》, 从教材内容上, 均由文选、通论、常用词三部分构成, 也缺乏对外汉语的针对性。最近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古代汉语》 (张博) 就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 突出了对外汉语专业性。

(三) 教学方法方面

传统的语言类课程的教学采取的是以讲授法为主,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不能顾及不同专业学生学习的需要, 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兴趣, 也不利于因材施教。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类课程一方面使学生掌握汉语基础知识, 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对语言的分析能力, 对汉语字、词、语法进行讲解教学的能力。

这些问题迫切需要对对外汉语专业的汉语类基础课程教学进行改革。目前学术界大多数是从中文专业教育出发, 为了适应中学语文教学需求, 而探讨对汉语类课程改革的研究。关于现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探讨比较集中, 如邢福义、汪国胜 (1997) 、冯艳 (2004) 、张雪涛 (2005) 、郜峰 (2005) 、刘桂芳, 李海兴 (2006) 等。而对古代汉语课程改革的探讨, 根据我们掌握的文献来看, 比较少, 如吴义江 (2004) 。综合来谈汉语类课程改革的仅有2007年黄建荣等的“以人为本——探索高师中文专业汉语类课程实践教学新路”。从对外汉语教学角度探讨汉语类基础课改革的研究也比较少, 我们仅发现两篇文献:孙春颖 (2006) 的“对外汉语专业现代汉语课教学的探索与实践”和郭智辉 (2007) 的“谈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教材建设”。因此我们对现代汉语和古代汉语的课程改革的讨论就很有必要。本文主要从教学目标、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进行讨论。

二、教学改革

(一) 修订教学目标

根据人才培养的需求, 对外汉语专业汉语类基础课程的教学目标应该立足于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 培养学生从事汉语教学的能力。我们分别制订的有针对性的教学目标和任务。

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应包括:

1. 系统掌握现代汉语语音、词汇、语法、文字及语用的基

本规则, 运用汉语知识从事对外汉语教学, 包括知识讲授、适当举例、设计练习、设计测试等。

2. 具有较高的汉语普通话能力, 并具有教授和推广普通话的能力。

3. 能辨识学生在汉语语音、词汇、语法、语用等方面的偏误, 并具有纠正和分析的能力。

4. 能够了解不同语言的共同特点和差异, 熟知汉语作为第

二语言学习有哪些优点, 更重要的是熟悉对外汉语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现代汉语的教学目标应包括:

1.掌握古代汉语的语言知识和古代文化常识, 能够阅读文言文。

2.培养学生能运用古代汉语知识独立讲解中国古代作品的能力。

(二) 设置选修课程

为了突出对外汉语专业特色, 改进和完善课程体系, 我们一方面精简了对汉语言本体进行研究的课程, 压缩了《现代汉语》《古代汉语》基础课程的课时量。另一方面增开与其相关的学科知识深化课和相应的选修课, 如分别开设了“对外汉语教学语法”、“汉语语音教学研究”、“对外汉语虚词教学研究”、“英汉语言对比研究”、“汉语史”等拓展性课程, 丰富汉语本体和汉语教学研究的知识, 对汉语研究的理论和方法有更细化深度的理解。

(三) 改革教学内容

1. 立足于汉语教学

我们还必须把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时的重点和难点及文化语用规则等内容纳入教学范围。如现代汉语的语音部分中的“zh、ch、sh、r”、“j、q、x”声母、“ü”和儿化音等, 都是外国人在语音学习阶段的难点。在教学中, 我们对学生的要求就是能准确说出每一个辅音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 并且学会用手势模拟舌位、画图等方法来说明元音的发音, 能详细说明儿化音的发音方法及规律。这比对中文专业的要求要高。再如词汇部分的教学, 重视汉语语素、汉字、词的关系教学, 让学生了解语素在参与构词中的作用, 掌握利用语素义理解复合词的词义的方法。并结合第二语言学习理论, 让留学生了解逐步感悟汉语词汇的民族特色和汉民族的思维特征以及全面了解汉语词汇的分离性和统一性。汉语重“意合”, 汉语的构词也体现了“意合”的特点[5], 如白雪、冰凉、偏正结构中“的”省略问题。

古代汉语课程应在完成语言知识教学的同时, 注重贯穿古代文化的知识, 使学生了解我国古代的文化遗产, 培养民族自尊心和文化品格。如讲解文选时, 可以选取以古代文化的呈现方式进行教学。在讲解汉字构造部分时, 除了使学生了解许慎的"六书"名称及定义外, 更重要详细讲解每种造字法的特点, 培养学生能区别不同结构的汉字、通过字形辨认汉字的本义以及根据相同部件联想猜测字义的能力。这为以后的汉字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2. 更新教学知识

汉语研究理论和方法迅速发展, 各种流派纷纷出现。所以教师要及时地更新教学内容, 对知识有意识地向外延伸, 引进新的汉语研究理论和方法。如借助语用学的知识, 很容易分析中国人的问候和告别、话题、道歉、请求之类的语言现象, 如果只从修辞的角度去分析, 就很难说明问题。所以教师必须把文化和语用的规则渗透到汉语语言要素的教学中, 既要讲“修辞”又要补充“语用”。另外, 我们及时更换教材中陈旧内容, 如辅音[t][t’][n][l]的发音部位, 《现代汉语》教材多认为是舌尖中音, 根据国际语音学研究的成果, 此组辅音应为舌尖前音。所以教师要及时关注汉语研究的最新成果, 把最新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去。

王力先生曾经谈到:“本书涉及的语法并不是王力自己的语法, 而是马建忠以及许多语法学法的语法体系。”[6]马建忠建立的汉语语法已经不适应现在的汉语教学和研究, 因此, 《古代汉语》延续的语法体系也应该有所更新, 如关于词类划分问题。

(四) 创新教学方法

很多教师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改进高校的现代汉语教学, 但多是从中文专业或面对中心语文教学而谈的。如冯艳 (2004) 、张雪涛 (2005) 。根据专业因需施教, 我们认为, 对外汉语专业的现代汉语课可以采用讨论式、例证式、实践性教学相结合的方式,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教学效果。

1. 讨论式教学

我们建议学生将几种现代汉语教材放在一起比较, 找出各种教材在相同问题上的不同阐释, 自己更认同哪一种看法, 从而培养学生思考和分析能力。如实词和虚词的内部分类问题, 副词的归属问题等。在讲解语法时, 我们可以收集提供一些留学生的偏误句子, 让学生试着纠正, 并找出偏误的原因, 比较汉语与外语的差异, 加深对汉语特点的记忆, 在讨论中学会运用汉语语法知识来解决教学问题。学生能够把分析句子的方法运用到解决专业实际问题上来, 对语言学的兴趣自然就提上来了。

《古代汉语》 (王力, 1999) 中选取了大量的文选, 我们无法也不必全部讲解。教师有选择性地讲解一些重要篇目, 有些文选可以通过让学生课下自学、课上讨论交流的方法处理。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 也以培养学生的古文讲解能力。

2. 例证式教学

例句是留学生理解汉语知识的最佳途径。作为汉语教师必须具有恰当举例说明的能力。我们在教学中要贯穿例句教学的原则。如讲授句子分析法时, 教师可以先介绍分析句子的几种方法, 再给出大量例句, 让学生选择恰当的方法进行句子分析, 教师适时地点拨引导学生总结出各种句子分析法适用的情形。现代汉语教师也可就某些知识点让学生自己举例句, 应多从口语中去寻找, 也可以到词典中去搜集相应的例句, 因为词典的例句一般比较简单容易, 方便留学生理解。要尽量避免使用文学作品中的例句。

古代汉语教学一个特点就是例句繁多, 因此教师在使用这些例句时要注意介绍每一个古书例句背后的历史故事, 即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见闻, 对于汉语教学中涉及的古代文化知识讲解有帮助。

3. 实践性教学

我们设计了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一方面包括课堂实践活动。如现代汉语在讲语音辨正时, 让学生先对照自己的方言, 了解容易出现错误或缺陷的声、韵、调, 然后以小组形式互相听音、辨音、纠错。另外播放一些外国人的录音, 让学生听辨留学生的语音偏误, 提出纠正方法。另一方面包括课外实践活动。如设计方言语音调查、汉字书写调查、流行词语调查等, 学生根据调查结果写出实践报告。通过语言实践, 提高了学生学习兴趣和动手能力, 训练了专业能力, 为以后从事对外汉语教学奠定了良好基础。这些调查报告也为他们的毕业论文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引导学生思考及解决语言问题, 学生将所学的汉语知识应用于实践, 获得满足感, 进而产生学习兴趣, 也为以后从事语言研究做了一点准备。

古代汉语的实践性教学活动安排就更为重要。针对学生一般认为古代汉语离现实较为遥远, 不太实用的心理, 因此我们设计了一些趣味性的活动。每年暑假在我国会举办“汉语桥”比赛, 比赛内容中有一方面是对古代语言和文化知识了解程度的考察。我们收集了近几年的比赛题目, 在古代汉语课堂上让学生上台进行解读。一方面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另一方面让学生在自己的实践中提高古代汉语教学能力, 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三、小结

上一篇:X轴坐标下一篇:安装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