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拼音教案参考(通用7篇)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 篇1
对外汉语教材中级口语教案参考
授课时间:50 分钟 授课内容:《中级汉语口语》下册第十课《今天是青年节》第一个段落 授课者:Andrew 授课目的和重点: 让学生理解该段的生词 让学生掌握并运用该段中的几个口语化表达方式 让学生了解“中国的青年节”和“捐献活动”,适当展开讨论 本节课没有新增语法点,对语法的讲解将不作为重点 突出口语课特点,尽量让学生多开口说话。 教学过程: (1)开场白(很高兴有机会和大家一起交流、学习)(1分钟) (2)介绍本课的教学过程和重点,使学生了解今天要学习的内容、方式和重点。 (2―3分钟) (3)讲解生词(15―20分钟) a. 请一位同学朗读生词,同时要求其他人尽量不看书,自我检查预习效果。让学生自己发现哪些词记得清楚,哪些词记得不太清楚。 b. 教师拿着书和笔走到学生中间,把该学生读得不准或读错的词圈出来,尽量让该学生顺着读完,实在读不出再进行领读。(可以找班上程度比较好的学生,学习比较用功的学生进行朗读生词)教师可以重读生词,让全体学生跟读,如果在那个词上学生声音比较零乱,教师可以重点纠正该词,重复2、3次。(注意时间) c. 开始分析生词,进行板书。 (简单讲解,多举例,让学生用所讲词语造句,可以让其他同学纠正) 1. 捐献:动词。(某人 / 团体)拿出(钱、物品)免费送给其他人或团体。特别是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们。 例句:1. 他把全部藏书都捐献给了学校新建好的图书馆。 2. 今年北京发生SARS的时候,中韩公司向北京SARS患者捐献了 10万元人民币。 2. 捐:(在本课)动词。免费送出。可以和一些名词搭配,构成一系列表示“免费送出某些物品”的词组。 如:捐钱捐物捐款捐衣服等 有时候亲密朋友间也用这个词开玩笑,表示“送、给” 例句: 1. 我最近没书看了,你给我捐几本吧 2.我有个女同学经常跟我说,她衣柜里的衣服都是她男朋友捐给她的。 3. 灾区:名词。发生灾害的.地区。 灾害:名词。发大水、虫害、干旱、战争等造成的不好的损害 比如:发大水,闹虫害的地方,都叫灾区。 4.水灾:名词。发大水造成的灾难 我们还可以说:火灾虫灾旱灾 5. 老百姓:名词。普通人,不是当官的。 有时我们还在这词前面加上一个“小”字 比如说:我一个小老百姓,能有多大本事。 表示自嘲,是一种开玩笑的说法。 (如果学生问“老”的意思,简单解释“老”指表语法意义,有亲切的意味。 如果不问,就不讲) 6. 冲 (chong) 一声(在本课)动词。 (1)指水多、速度快地流下。(用手式做出“冲”的动作) 例如:大水把堤坝冲倒了。 我们还经常说:冲澡(冲个凉水澡) (离合词:动宾结构的两个语素之间可以插入别的成分 没有人问,不讲。有人问,简要回答,强调见到一个记住一个不要随意扩展) 冲厕所(做出“哗”的声响) (2)快跑,突破障碍 例如:下课铃一响,他第一个冲出教室。(做出冲的样子,双臂摆动) (它还有一个同形异生词,四声,在口语中,表示向着、对着。我们以后会着重讲到,大家有个印象就行了。学生不问,不讲) 7.报道:(在本课)名词。注意读音,四声。 指通过报纸、杂志、广播等把消息(各种事情)告诉人们的文章。 可以说:关于……的报道如:他写了一篇关于南方水灾的报道。 也可以用作动词,如:报道新闻报道了某某事件 8. 响应:动词。表示同意的一种回答,通常是用言语、行动对某个号召做出支持。 例句:南方发了水灾,学校组织捐款,同学们纷纷响应,捐钱捐物。 9. 忙碌:形容词。在本课以“忙忙碌碌”的形式出现,,就是我们平时说的AABB式形容词,这是一种固定的形式。也就是说,汉语中有一些名词、动词、形容词有这样一种格式。 例如:盆盆罐罐前前后后清清楚楚打打闹闹 通常是两个意思相反或相近的单音词重叠,表示繁多。程度上比AB式有所加深和强调。 这种组词方式,我们不能随意乱用,我想大家还是应该见一个记一个,会用一个,没见过的不要乱用。 d. 补遗:本课的重点词语我们就分析到这儿,学生对这些词语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可以提问。如果没有,进入课文讲解。 (4)讲解课文、组织对话(20―25分钟) a. 把对话分成两部分,请两位同学朗读上半部分,另两位同学接着完成。让班内成都好的学生读“王峰”。不要打断学生,在学生出错的地方做标记。 b. 先对学生的朗读表示赞扬,再纠正学生的错误。 (可以利用图例解释“平板车”一词,不用详细解释。) c. 讲解重要的口语用法,进行板书。 (提问学生,是否注意到对话中非常口语化的表达。问两三个学生,如果说到了要讲的知识点,就接着讲。如果不对,再自己引到要讲的地方。) 你这是去哪呀?(把“这是”圈出来) 一般我们说“你去哪呀?”已经可以完整表示这句话的意思了。这里的“这是”是非常具有口语特点的用法,有一种强调的作用,就是说“现在,此时此刻” 例句:他这是干什么去? 他这是上课去了。 A……这不……B(把“这不”圈出来) “这不”本身没有具体意义。 A表示一种观点B表示一个例子,说明A的观点成立。 例句:北京的交通真糟糕,这不,又堵车了。 他汉语学得还不好,这不,又写错字了。 那还用说! 那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的,当然了。 表示对说话人问题的正面回答。 d. 将卡片分给三组同学,AB一组,CD一组,EF一组,要求根据卡片中写的词语组织对话。要求其他同学注意听,试着回答B、D、F要去什么地方,干什么事情。 开始操练对话。 e. 补遗并引入下个环节:提问学生对这段课文有无问题,如果有,简单回答。可以组织其他学生回答。如果没有,进入下一环节。(“我倒有个问题问大家”:“王峰他们为什么要捐献衣服?”根据时间,掌握提问。) 备注:青年节:每年5月4日,为了纪念195月4日的青年学生爱国运动。青年节不放假,但各单位都会组织青年们进行一些活动,比如植树、作义工,还有捐款等。青年节和有的国家的成人节不同,是中国特有的节日。 (学生什么时候问,什么时候讲。没人问,最后再提。) (5)组织讨论(5分钟左右,根据上课情况伸缩时间) 问题:你们看到过这样的捐献活动吗? 你们捐献过钱物吗? 你们国家有没有这种捐献活动? (6) 回顾本课重点,安排预习。(1―2分钟) 预习内容:第二个段落,生词10 到 20 (7)下课(谢谢大家的配合)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 篇2
《框架》作为欧洲语言学习、教学的统一指向, 其发行的目的是为了服务欧盟各成员国的。欧洲地区的语言是多元的, 并且欧洲地区也有其特色的文化, 保护这些语言和文化是欧盟各成员国的共同目标, 而更好的学习欧洲语言才能促进各个成员国之间的更有效交流。在语言教学与学习方面, 不同时期的语言学家也在各个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领域进行研究, 都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建立一个共同的参考机制, 可以有效的整理语言教学和语言学习方面的理论指示。《框架》作为欧洲地区的一个统一的语言学习和教学机制, 也为欧洲地区的语言教学、学习提供了有效的理论基础, 让欧洲语言学习有一个明确的参考标准。而随着《框架》的发行, 也被40多个国家翻译研究, 所以《框架》并不仅仅为欧洲语言服务, 也引导其他国家语言统一标准的建立, 并且也指导为其他语言在欧洲地区的发展。
1.《框架》的教学和学习理念
在《框架》中, 提出了六个教学、学习理念。这六个教学理念支撑起了《框架》的外语教学理念, 分别是“面向行动”、“多元语言能力”、“交际能力”“语言能力”、“科学评估”、“终身学习”。
第一, “面向行动”教学和学习理念是《框架》中的着重点, 在《框架》中, 一共有九章内容, 教学、学习理念被编排在第二章, “面向行动”在第二章中属于重点描述的理念, 并指出“学习外语即是准备积极运用外语进行交际”。“面向行动”或“以行动为导向”是阐述了语言使用者和学习者的特点是社会人, 他们在某一特定范围内的社会行动, 根据具体的条件和环境, 以完成各项特定的任务 (1) 。“面向行动”以能做某事来定义语言学习者是否具有一定的语言能力来完成特定的任务。例如:在A2级中能完成为了为旅行而购物的任务, 比如在市场买旅游必备物品, 要求能看懂价签, 简单生活用品, 询问价格, 能与其他购物者交流, 能用礼貌用语。语言使用者需要一定的内在能力来完成某项任务, 如一般性的知识、技巧、生存能力、学习能力、一般语言学能力、社会语言学能力、语用内在能力等。学习者若能多次有效的完成交际任务, 那么该学习者学习能力较高。反之亦然。第二, “多元语言能力”教学理念, “多元语言能力”包括个人在家庭, 社会, 再到其他国家和民族的语言能力, 这些不同场合, 地域的语言能力是相互影响的, 不是独立存在的。获得的语言经验可以相互使用。在《框架》发行后, 欧盟制定了《欧洲语言档案手册》, 在“语言传记”这一部分中可以帮助学生记录语言情况, 建立个人档案。无论是学习本国语言还是外国语言, 其中获得的语言能力是可以相互交叉的, 在这样的过程中, 还可以增强跨文化交际意识, 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第三与第四, “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 这两个能力是互相影响的, “交际能力”有两方面, 一方面是学习者与他人交际的能力, 另一方面包括学习者的个人能力, 学习者学习知识的能力, 还有培养个人品行, 学习习惯的能力。“听说读写”这四个语言能力, 不仅仅是简单的外语学习必须会的项目, 在《框架》中, 属于语言输出和语言输入, 还有语言互动, 语言中介的能力, 其中语言互动也是交际能力中的与他人交际的能力。第五, “科学评估”教育理念, 这是以“交际能力”作为评定对象的形式。评估表中认为有连个方面应该包括其中, 一方面是特定的领域和话语环境, 另一方面是完成任务时的语言能力表现。“科学评估”包括学生自我评定和教师评定, 二者相结合的评估体系, 不同于以前传统的体系。第六, “终身学习”, 语言学习不是短时间的学习, 它将成为一个终身学习的事业, “终身学习”的提出, 让更多的学习者意识到, 仅仅是简单的学习语言是不足的, 还需要一直不断地提高语言能力, 建议自身的语言学习机制, 语言学习库。把曾经学习的浅层知识转换成自身的深层知识。
2.《框架》教学理念对对外汉语的启示
首先, “以行动为导向”这样的教学理念是非常有价值的, 教学的目的或者说教授语言的目的是交际, 对于语言教学来说, 是一个很好的指向标。学生根据完成不同等级的任务, 来评估自己的等级, 通过不同的任务与现实生活的结合, 也可以让学生能够在碰到真实的交际环境时, 能够顺利地用目的语进行交流。并且不同等级有着不同的任务, 就会有不同的交际环境。而且教师根据不同任务的困难度, 也能够制定相对应的教学方案, 更加具有针对性。对外汉语教师在准备任务的过程中, 要充分考虑汉语学习者的能力, 教师在布置不同任务的时候, 也需要时刻观察学习者的状况。因为汉语不同于其他语言, 有其自身的特殊性。汉语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 可以多营造交际的氛围, 让学习者不断地与人进行交际, 教师可以进行评价, 学习者自我检查与教师点评相结合, 能够更好的提高学习者的汉语水平。其次, 一方面“多元语言能力”是需要培养学生的学习素养, 而不仅仅是培养学生会说的能力。在“多元语言能力”的理念中, 培养学生在语言和文化方面的综合交际能力是十分重要的。每一个学习汉语的学生, 都有自己的母语, 而在母语中得到的学习技能, 也可以正迁移在汉语学习当中。但是, 负迁移肯定会存在其中, 所以教师需要在出现负迁移时, 及时指导学生的学习, 使学生的汉语学习回到正轨。教师在进行汉语教学的时候, 可以适当引导学生学习汉语能力技巧的提高, 学生不仅仅是学习汉语, 还要培养学习素养。在汉语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也可以根据不同学生的学习语言的情况, 参考《欧洲语言档案手册》, 建立学生的《汉语档案手册》, 教师根据档案可以实时观察汉语学习者的学习情况, 当然这也可以成为教师之后的研究素材。一方面“交际能力”和“语言能力”理念中, 为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外汉语教学不仅仅是教授汉语知识, 学习者的编码和解码能力同样很重要, 汉语学习者在掌握汉语知识, 学习与他人如何有效交际方面, 还要培养自我的意识。对外汉语教师可以有意识的对学生的语言能力进行开发, 做一些发散性的语言游戏, 设计灵活生动的环节, 激发学习者学习汉语的兴趣。对外汉语教师在对汉语学习者进行语言能力———听说读写环节训练时, 可以设置一个完整的情景, 使这四方面的能力相互融合, 也可以让学习者四方面能力均衡发展。最后, “科学评估”和“终身学习”教学理念也为对外汉语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在进行汉语测试, 汉语评估时, 需要提前架构科学的汉语学习目标, 在进行测试后, 评估学生是否达到了汉语学习目标, 也需要让学生提前知晓汉语学习目标, 是学生清楚自己是否达到了既定的汉语学习目标。此外, “终身学习”这个教学理论的提出, 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教师需要给汉语学习者树立正确的汉语学习价值观, 让学生意识到学习汉语, 学习一门语言的能力最终会转换成自己具备的能力, 要内化成自身的语言能力。
3. 结语
《框架》的教学理念, 给对外汉语教学有着一定的启示, 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授汉语的过程中, 也可以参考《框架》, 结合实际情况, 指定科学的教学任务, 教学目标。当然, 因为, 《参考框架》是为欧洲语言提出的, 所以也需要教师结合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提出了本国的语言学习标准, 自2001年《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 (一下简称《框架》) 问世以来, 就作为了欧盟成员国学习外语和教授外语的参考标准, 而汉语作为在欧洲越来越热门的语言, 在欧洲地区的汉语教学也需要靠拢《框架》, 本文从《框架》提出的教学理念出发, 讨论其教学理念对对外汉语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对外汉语,教学
参考文献
[1]白乐桑, 张丽.《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新理念对汉语教学的启示与推动—处于抉择关头的汉语教学[J].世界汉语教学, 2008 (3) .
[2]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 刘骏, 傅荣等译.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3]何艳铭, 冯增俊.走向新世纪的欧洲语言教学——《欧洲语言教学与评估共同纲领》评述[J].比较教育研究, 2005 (6) .
[4]傅荣, 王克非.欧盟语言多元化政策及相关外语教育政策分析[J].外语教学与研究, 2008 (1) .
[5]欧洲理事会文化合作教育委员会.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评估[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8年.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 篇3
答 可以。虽然GB/T 7714—2005规定,“用汉语拼音书写的中国著者姓名不得缩写”,但是著录实践比较混乱:缩写和不缩写并存,有的将缩写名置于姓之前,有的将双名缩写为1个字母,等等。有些编辑同人曾建议“一律采用缩写”,但因没有标准依据,响应者寥寥。
最近发布的GB/T 28019—2005《中国人名汉语拼音字母拼写规则》的5.1.4指出:“国际体育比赛等场合人名可以缩写。汉语人名的缩写,姓全写,首字母大写或每个字母大写,名取每个汉字拼音的首字母,后加小圆点,声调符号可用省略。”参照这一条款的规定,我认为,在著录文后参考文献表这一特殊场合,为了做到简明、统一,也不至于给检索文献带来多少不便,在著录中国著者汉语拼音姓名时,同欧美著者的姓名著录一样,名字可以采用缩写,且缩写字母后的小圆点及声调符号均省略。例如:将“Yáng Wèimín”著录为“Yang W M”或“YANG W M”,但不得著录为“W M Yang”“YANG W”等。
古代汉语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篇4
练习一
四
什么是六书?每类主要特点是什么?分别列举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字各五例。六书,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是古人对汉字的形体构造与使用规律所作的理论总结。
象形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像它所表达的事物之形,是以简单的线条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如:目、舟、鸟、手、网。
指事的主要特点是用记号指出事物的特点。如:亦、寸、本、刃、上。
会意的主要特点是组吅两个以上的形体来表示一个新的意义。如:从、北、莫、休、明。
形声的主要特点是由意符(也叫形符)和声符两部分组成,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如:吐、忙、胡、破、故。
关于转注,学术界看法还不一致。一般认为,它的主要特点是字形同部,字义同源。如:考与老,呻与吟,讽与诵,空与窍,谀与谄,忧与愁等。它不是一种造字方法,而是一种释义条例。
假借的主要特点是有词无字,借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表示。如:“然”是“燃”的古字,本义是燃烧,后假借为代词“然”;“新”是“薪”的古字,本义是砍柴,后假借为新旧之“新”;“莫”是“暮”的古字,后假借为无定代词; “其”是“箕”的古字,本义是簸箕,后假借为代词;“而”本义是胡须,后假借为连词。
五
什么是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有什么意义?怎样辨别词的本义?
所谓词的本义,就是词的本来意义。由于汉语历史久远,我们所说的本义只能是有语言文字材料所证明的本义。所谓引申义,就是从本义发展、演化出来的意义,它是造成一词多义的根本原因。
了解词的本义和引申义的重要意义是:其一,可以辨析古今词义的异同,精确地掌握词义。其二,可了解词义演变的不同情况及其规律,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其三,可详知一个词意义的古今演变情况,明白它为什么有这样的意义。其四,可以了解字形与意义、古义与今义的联系,理性地掌握词的意义。
辨析词的本义,首先要从分析字形入手。因为汉字的形体结构与意义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字形所反映出来的意义往往是其本义。这就需要了解字形演变的历史,特别要当心字体传讹的情形。其次,确定词的本义,还必须要有实际的语言资料加以证实。一般说来,一个字的字形所表现出来的意义与实际语言中作为词的意义相符吅时,就是它的本义。必须把以上两个方面结吅起来,才能较为准确地辨别词的本义。
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属于六书的哪一类?根据字形判断它们在句子中是本义还是引申义?
1.北山愚公长息曰。(《列子·汤问》).息,会意字,从自从心。“自”即“鼻”,古人认为心气必从鼻出,所以字形表示的本义是呼吸。此处是“叹息”义,为引申义。
2.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列子·汤问》).尾,象形字,本义是尾巴。《说文解字》分析为从尸从毛(篆文毛字倒写),认为是会意字。此处是“岸、边”的意思,为引申义。
3.芳草鲜美,落英缤纷。(陶渊明《桃花源记》).英,形声字,从艸,央声。本义是花。这里的“落英”即落花,用的是“英”的本义。
4.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范仲淹《岳阳楼记》)..景,形声字,从日,京声。本义是日光。这里的“景明”即阳光明亮,用的是本义。
惊,形声字,繁体字“驚”从马,敬声。本义是马受惊。这里用于形容波浪,为引申义。
5.沙鸥翔集,锦鳞游泳。(范仲淹《岳阳楼记》)..集,会意字,从木从隹。本义是鸟聚集,这里说沙鸥飞落在一起,用的是本义。锦,形声字,从帛金声。本义是丝织物上的花纹,引申出色彩艳丽义。这里用来形容鱼的色彩艳丽,用的是引申义。
6.每至晴则霜旦,林寒涧肃。(《水经注·巫山、巫峡》).旦,会意字,日在地平线上,本义是早晨。这里的“霜旦”即有霜的早晨,用的是本义。
7.而河间王琛最为豪首。(《洛阳伽蓝记·王子坊》)..豪,形声字,从豕,高省声,本义是豪猪。豪猪的毛长而硬,有强横、不好惹等特点,故引申出“有权势的”、“豪奢”的含义。这里的“豪”是豪华奢侈的意思,为引申义。首,象形字,本义是头。后引申出“开端”、“第一”等含义。这里是首位、第一的意思,为引申义。
8.盖本不足以记斯楼。(汪琬《传是楼记》).本,指事字,本义是树根部,引申出“本来”、“原来”等含义。这里是本来的意思,为引申义。
七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些是引申义。(A)组:
1.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间,参与。引申义。
2.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夜篝火,狐鸣呼曰:……(《史记·陈涉起义》).间,暗地里,秘密地。引申义。
3.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史记·管晏列传》).间,缝隙,空隙。本义。
4.愿足下假臣奇兵三万人,从间道绝其辎重。(《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小的,偏僻的。引申义。
5.间命工斫木为橱,贮书若干万卷。(汪琬《传是楼记》).间,隔些时候。引申义。
6.对曰:“愿少间。”(《史记·淮阴侯列传》).间,避开别人。引申义。
7.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间,乘间,暗中。引申义。
8.郤至曰:“楚有六间,不可失也。”(《左传·成公十六年》).间,破绽、漏洞,可以乘虚而入的空子。引申义。
9.韩信使人间视。(《史记·韩信破赵之战》).间,秘密地,暗地里。引申义。
10.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苏轼《赤壁赋》).间,中间。引申义。(B)组
1.发使使燕。(《史记·韩信破赵之战》).发,派遣。引申义。
2.途有饿莩而不知发。(《孟子·梁惠王上》).发,发放仓粮赈济灾民。引申义。
3.君子引而不发,跃如也。(《孟子·尽心上》).发,射箭。本义。
4.齐王使使者问赵威后,书未发。(《战国策·齐策四》).发,启封。引申义。
5.夫鵷鶵发于南海。(《庄子·秋水》).发,出发。引申义。
6.春心莫共花争发。(李商隐《无题》).发,开放。引申义。
7.舜发于畎亩之中。(《孟子·告子下》).发,兴起。引申义。
8.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为政》).发,发挥。引申义。
9.文物以记之,声明以发之。(《左传·桓公二年》).发,发扬。引申义。
10.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发。(《老子·第三十九章》).发,震动,爆发。引申义。
八
解释下列各句中加△词或词组,并说明它们古今意义的变化,指出其中哪些是词义的扩大、缩小,哪些是词义感情色彩和轻重的变化(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饮于河渭。(《山海经·夸父逐日》).河,古代专指黄河,今泛指一切河流,词义范围扩大。2.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论语·子路从而后》)..丈人,古代是对老年人的尊称,今专指岳父,词义范围缩小。3.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水经注·巫山、巫峡》).响,古代指回声,今泛指声音,词义范围扩大。
4.不恨我不见石崇,恨石崇不见我!(《洛阳伽蓝记·王子坊》)..恨,古义遗憾,今义仇恨,词义程度古今不同,古义轻,今义重。5.唐氏之弃地,货而不售。(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货,古有钱财、货币、出卖、货物等意义,今义为货物,词义范围缩小。售,古义卖出去,今义卖,词义范围扩大。
6.书于石,所以贺兹丘之遭也。(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所以,古代是词组,表示凭借、手段、方式、方法、原因、结论等,今义是连词,用于因果关系的复句中,引出结果或结论,词义范围缩小。
遭,古义为遇上时机,今义一般指遇上了不幸的事情。词义感情色彩古今不同,古褒义,今贬义。
7.阴风怒号,浊浪排空。(范仲淹《岳阳楼记》).排,古义冲击,今义排列。词义转移。
8.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范仲淹《岳阳楼记》)..去,古义离开,今义前往,词义转移。国,古义国都,今义国家,词义范围扩大。
9.由汉氏以来,人主往往重官赏以购之。(汪琬《传是楼记》).购,古义悬赏征求,今义购买,词义范围扩大。10.则又跧伏穷山僻壤之中。(汪琬《传是楼记》).穷,古义指不通达,今义贫穷,词义范围转移。
练习二
一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的词哪一个是本义,哪一个不是?请说明理由(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1.肉食者鄙,未能远谋。(《左传·曹刿论战》).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左传·郑伯克段于鄢》)..“鄙”在第二句中义为“边邑”,是本义。从字形看,其意符为“邑”,旧注训为“边”,字义与字形相吅。在第一句中义为“浅陋”、“见识短”,为引申义。
2.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左传·齐桓公伐楚》).备欲呼鲁肃等共会语。(《资治通鉴·汉纪五十七》).“共”是“供”的古字,在第一句中义为“供给”,是本义。在第二句中用的是副词“共同”义,是引申义。
3.故不能推车而及。(《左传·鞌之战》).郤克伤于矢,流血及屦。(《左传·鞌之战》).从字形看,“及”的甲骨文和金文字形都像一只手抓住了一个人。《说文解字》:“及,逮也。”“及”在第一句中义为“赶上”,字形与字义相吅,与《说文》释义相吅,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到”、“至”,是引申义。
4.君不若引兵疾走大梁。(《史记·孙膑》).其疗疾,吅汤不过数种。(《三国志·华佗传》).《说文解字》:“疾,病也。”“疾”字在第二句中义为“病”,与字形以及《说文解字》释义相吅,是本义;而在第一句中义为“快”、“急速”,是引申义。
5.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骞因与其属亡乡月氏。(《汉书·张骞传》).“乡”字甲骨文像两人对食之状,上古时代同一氏族部落的人在一起共食,故其本义是在一起生活的人或地方,即今所谓“家乡、乡里”。“乡”在第一句中义为“乡里”、“同乡”,是本义;在第二句中义为“朝向”,是“向”的通假字,不是本义。
二 什么叫词类活用?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什么区别?举例说明。
在古代汉语中,某些词可以按照一定的语言习惯灵活运用,在句中临时改变它的基本功能,而使其具有另一类词的功能。这就叫做词类活用。例如:《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曹子手剑而从之。”“手”本是名词,句中是动词“拿”的意思,还带了宾语“剑”,临时具有了动词的意义和语法特点,就是词类活用。《水经注·巫山、巫峡》:“江水又东,迳巫峡,杜宇所凿以通江水也。”句中的“东”字本来是个方位名词,这里临时具有了动词义“向东流”,作谓语,是词类活用。又如《蝜蝂传》:“苟能起,又不艾,日思高其位,大其禄。”句中的“高”、“大”原是形容词,这里是使动用法,临时具有了动词义,用作谓语,也都是词类活用。
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的区别是:
1.两者表达的含义不同。使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使宾语怎么样”,而意动用法所表达的含义是“(主语)认为宾语怎么样”。如《史记·鸿门宴》:“项伯杀人,臣活之。”《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前例的“活”是使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臣(指张良)”使宾语“之(指项伯)”活了下来;后例的“美”是意动用法,其含义是主语“吾妻”认为宾语“我(指邹忌)”长得漂亮。
2.两者的使用范围不同。能够有使动含义的词有动词与活用为动词的名词、形容词等,而意动用法只限于形容词、名词的活用。
三 举例说明古代汉语的几种被动句式。1.“于”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于”放在动词的后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如《孙子兵法·行军篇》:“夫惟无虑而易敌者,必擒于人。”“擒于人”即被他人擒获。
2.“为”字被动句式
将介词“为”放在动词的前面引进行为动作的主动者,有时“为”后的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韩非子·五蠹》:“而身为宋国笑。”“为宋国笑”即被宋国人耻笑,出现主动者“宋国”;又《战国策·燕策三》:“父母宗族,皆为戮没。”“为戮没”即被杀戮,“为”后没有出现主动者。
3.“为„„所”被动句式
“为”字被动句式的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动者置于“为”与“所”之间,有时主动者可以不出现。如《汉书·霍光传》:“卫太子为江充所败。”“为江充所败”即被江充败坏,“为”与“所”之间出现了主动者“江充”;又《张中丞传后叙》:“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为所杀”即被杀害,“为”与“所”之间没有出现主动者。
4.“见”字被动句式
将“见”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式,不能引进主动者。如《韩非子·说难》:“厚者为戮,薄者见疑。”“见疑”即被怀疑。
5.“见„„于”被动句式
是“见”字被动句与“于”字被动句的结吅,“见”放在动词前表被动含义,“于”放在动词后引入主动者。如《史记·楚世家》:“必见欺于张仪。”“见欺”即被欺骗,又用“于”引入主动者“张仪”,“见欺于张仪”即被张仪欺骗。
6.“被”字被动句式
将“被”放在动词的前面构成被动句,也可由“被”直接引进主动者。如《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被谤”即被毁谤,“被”不引入主动者;又蔡邕《被收时表》:“臣被尚书召问。”“被尚书召问”即被尚书召去问话,“被”引入主动者“尚书”。
四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是不是判断词,为什么?
古代汉语判断句中的“乃”、“即”、“维”、“惟”、“非”都不是判断词。因为它们都不具备判断词的性质。“乃”、“即”是副词,在判断句中起加强肯定语气的作用,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就”、“便”等,所以当汉语中出现判断词“是”以后,它们还可以用在“是”前,构成“乃是”、“即是”等,可理解为“就是”、“便是”。“维”也可写作“惟”,它是句中语气词,起引出谓语作用,不仅可以用于判断句中,也可以用于其他类型的句子中。如《尚书·吕刑》:“蚩尤惟始作乱。”“惟始作乱”即开始作乱,不能理解为“是开始作乱”,故“维”不是判断词。“非”也经常用于判断句的谓语前,它是否定副词,不是判断词。
五 指出下面的句子,哪些是被动句,哪些不是被动句,被动句有什么不同形式: 1. 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左传·郑伯克段于鄢》)前句是,无标志。2. 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见„„于”式。
3. 今单于新困于汉,而昆莫地空。(《汉书·张骞传》)
前句是,“于”字式。
4. 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史记·鸿门宴》)
后句是,“为„„所”式。
5. 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前句是,无标志。
6. 为汉使月氏,而为匈奴所闭道。《汉书·张骞传》)
后句是,“为„„所”式。
7. 才高见屈,遭时而然。(《论衡·自纪》)
前句是,“见”字式。
8. 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许行》)
后句是,“于”字式。
六 下列句子哪些是宾语前置?哪些不是?说明句中“之”的意义和用法。2. 姜氏何厌之有?(《左传·郑伯克段于鄢》)
是。“何厌”作“有”的前置宾语。之,代词,复指前置宾语。
3.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不是。之,连词。前一个“之”用于主谓之间,后一个“之”用于定中之间。
4. 岂不谷是为?先君之好是继。(《左传·齐桓公伐楚》)
是。“不谷”作“为”的前置宾语,“先君之好”作“继”的前置宾语。之,连词,宾语后置。
八 指出下列各句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并说明是属于哪类活用(包括名词用作状语)1. 今弃是州也,农夫渔父过而陋之。(柳宗元《钴鉧潭西小丘记》)陋:形容词意动用法。“陋之”即“认为它(小丘)不好”。
2. 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论语·子路从而后》)
食、见:动词使动用法。“食之”即“让他(子路)吃”,“见(现)其二子”即“使他的两个儿子出来相见”。
3. 欲辟土地,朝秦楚,莅中国而抚四夷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
朝:动词使动用法。“朝秦楚”即“使秦国、楚国来朝拜”。
4. 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论语·季氏将伐颛臾》)
来:动词使动用法。“不能来”即“不能来之”,也就是不能使“远人”归顺的意思。
5. 城陷,贼以刃胁降巡。(韩愈《张中丞传后叙》)
降:动词使动用法。“降巡”即“使张巡投降”。
6. 诸将恐惧,会盟而谋弱秦。(贾谊《过秦论》)
弱:形容词使动用法。“弱秦”即“使秦国变弱”。
7. 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颜渊》)后一个“君、臣、父、子”名词活用为动词。“君君”即国君要像个国君,“臣臣”即大臣要像个大臣,“父父”即父亲要像个父亲,“子子”即儿子要像个儿子。
8. 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史记·孙膑》)
善:形容词意动用法。省略了宾语“之”,“善之”即“认为他(孙膑)好”。客:名词作状语。“客待之”即“像对待客人一样地对待他(孙膑)”。
9. 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荀子·劝学》)
水:名词活用为动词。游泳的意思。
10.天下云集而响应,赢粮而景从。(贾谊《过秦论》)
云、响、景:名词作状语,表示比喻。“云集”即像云一样地聚集,“响应”即像回音一样地应和,“景从”即像影子一样地跟从(“景”是“影”的古字)。
九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或词组,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词性、意义和用法有什么不同? 1. 儿能骑羊引弓射鸟鼠,少长则射狐菟。(《汉书·匈奴传》). 少:古义为稍,程度副词;今义为少,形容词。
2. 子尾多受邑而稍致诸君。(《左传·昭公十年》). 稍:古义为逐渐,时间副词;今义为略微,程度副词。
3. 纣贵为天子,死曾不若匹夫。(《史记·淮南王传》). 曾:古义为竟然,情态副词;今义为曾经,时间副词。
4. 不可,直不百步耳。(《孟子·梁惠王上》). 直:古义为只、仅,范围副词;今义为不弯曲,形容词。
5. 齐因乘胜尽破其军。(《史记·孙膑》). 因:古义为就,副词;今义为因为,连词。
6. 骞从月氏至大夏,竟不能得月氏要领。(《汉书·张骞传》). 竟:古义为最终,时间副词;今义为竟然,情态副词。
7. 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史记·刘敬传》). 但:古义为只,范围副词;今义为但是,转折连词。
8. 献公说,曰:“璧则犹是也。虽然,马齿亦益长矣。”(《韩非子·十过》).. 虽然:古义为虽然如此,词组;今为让步连词。
按:教材引文误“璧”为“壁”,今正。
九 解释下列各组中加△的词的意义,并说明哪个是本义,哪个是引申义(教材引文下加△处,此处改为下加点):
(A)组
1. 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司马迁《报任安书》).树:建立、树立,引申义。
2. 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史记·孙膑》).树:树木,引申义。
3. 后稷教民稼穑,树艺五谷。(《孟子·许行》).树:种植,本义。(B)组
1. 不虞君之涉吾地也。(《左传·齐桓公伐楚》).涉:进入,引申义。
2. 澭水暴益,荆人弗知,循表而夜涉。(《吕氏春秋·察今》).涉:趟水过河,本义。
3. 然后可以刚健强力,涉险而不伤。(苏轼《教战守策》).涉:经历,引申义。(C)组
1.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第八十一章》).信:诚实,本义。
2. 人谓子产不仁,吾不信也。(《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信:相信,引申义。
现代汉语教学参考之一语法概说 篇5
第一节 语法概说
1.语法
语法有三个含义,但主要是指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本章所学的内容也是这个含义。
语法规律存在于人们的话语当中。人们所说的话,每句话里的词语怎样搭配,怎样排列,搭配和排列的结果是什么样子,都要遵循一定的规则。语法研究的内容,就是从无数具体的句子中抽象、归纳出句子的结构规律。
如“火车”、“天气”不能说成“车火”“气天”;再如“我们上现代汉语课”这句话中每个词所占据的位置都是一定的。
2.各级语言单位在组成高一级的语言单位时,都是有规律可循的。 (1) 语素与语素组成词:道路――群众――伟大(并列)
(2)词和词组成短语:打扫房间――绘制图片(述宾短语 动+名)
(3)词和短语组成句子:我把电脑关闭了。――弟弟把钢笔弄坏了。(甲把乙怎么样了,其中甲为施事,乙为受事)
3.语法的特点
语法主要有两个特点:
一是概括性。语法规律不是指个别的、具体的句子结构格式,而是从具体句子中抽象出来的规则。根据这种规则组词造句,可以造出许许多多合格的句子。
二是稳定性。语法规律当然不是一成不变的,但跟语音和词汇相比,语法的发展变化缓慢得多。
3.语法学
语法学是研究语法的科学,或者说是研究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
语法学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分类:
从研究目的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历史语法学、比较语法学和描写语法学。
从研究的方法分类,语法学可以分为传统语法学、结构主义语法学和转换生成语法。
4.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
汉语是形态变化不丰富的语言,也就是说,形态变化不是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汉语语法的重要手段是语序和虚词。
语序在汉语语法中有极大的作用:其一,相同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的`句法关系,如“经济繁荣”和“繁荣经济”的句法关系不同。其二,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表示不同的施受关系,如“人民爱总理”和“总理爱人民”的施受关系不同。其三,同样的词,排列顺序不同,说话的口气也不同,如“你怎么啦?”和“怎么啦,你?”的口气不同。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 篇6
(五)参考答案
一、解释下列名词:
●四六:
文体名,也称“四六文”,就是骈体文。全篇多以四字六字的句子,世称骈四俪六。此文体形成于魏晋时期,南北朝时期成为文章的正宗,唐代称为“时文”,晚唐至明称“四六”或“四六文”,清代始称骈体文。其语言特点是:骈偶、“四六”、平仄、用典和藻饰。●工对:
骈体文和近体诗中的一种对仗,因其对得工整,故称“工对”。它要求在对仗中用相同 “事类”的词语相对,即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动物对动物,植物对植物等。●律赋:
唐宋时科举取士所采用的骈赋,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此又叫做律赋。律赋 大都内容贫乏,文字呆板,毫无生气,在文学上没有多少价值。●互文:
古代修辞方式的一种,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其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互相补充。
二、简述赋体的演变和各种赋体的特点:
赋体在其发展演变过程中产生了四种主要形式:骚赋、古赋、骈赋和文赋。
●骚赋产生于汉初,由楚辞演变而成,其写作模拟《楚辞》,如贾谊的《吊屈原赋》。这种赋体在形式上同楚辞相似,以“兮”字入句;其内容则重在“写志”而不重在“体物”。
●古赋是指骚赋以外的汉赋,如司马相如的《子虚赋》、《上林赋》。这种赋体往往可分为三部分。开始有段近似序的散文。中间常用问答的形式,篇幅也较大,极力铺陈夸张;韵文中夹杂散文,用散文叙述,用韵文描写。结尾再用一段散文,发些议论,以寄托讽喻之意,类似楚辞的“乱”或“讯”。古赋在句式上一般不再用“兮”字,主要是四言和六言,杂以三言和五言。
●古赋在六朝时期发展成为骈赋,如江淹的《别赋》。这种赋体一般都是四六句,且讲究对偶和平仄,堆砌典故。实际上,骈赋等于有韵的骈体文,既具有骈体文的一般特点,又体现出赋铺陈夸张的特色。另外,骈赋到唐宋时期,科举中要求平仄对仗,并限定韵字,因而又称“律赋”。
●文赋是受古文运动的影响而产生的。唐宋古文家在赋的创作上,极力摒弃骈俪之习,通篇贯串散文的气势,重视清新流畅,在艺术形式上给赋体注入了新的活力,并创作了一些具有较高文学价值的文赋,如苏轼的《赤壁赋》等。
三、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并辨析带下划线的同义词:
1.君匪从流,臣进逆耳,深思远虑,遂放湘南。(萧统《文选序》)
【译文】楚君不从善如流,臣下(此处指屈原)进谏逆耳忠言,因深思远虑,于是被流放到湘江之南。●“思”和“虑”都有“思考”的意思。“思”指根据确定的意愿去思考,“虑”指对问题反复周密地思考,力求得到最佳选择。
2.余监抚余闲,居多暇日,历观文囿,泛览辞林。(萧统《文选序》)
【译文】我在监国和抚军的空闲中,度过了许多闲暇的日子,广泛阅读了各类文章。
●“观”和“览”都有“看”、“阅读”的意思。“观”指有目的有意识地看,“览”指广泛地看。3.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王勃《滕王阁序》)【译文】晚霞与孤独的野鸭相伴同飞,秋水和高远的天空浑然一色。
●“与”和“共”都是介词,表示对象,这里用法相同,可译作“和、跟、同”等。“与”另有动词“给与”和连词“和”等用法,“共”另有副词“共同”、“总共”等用法。
4.不抚壮而弃秽兮,何不改乎此度?乘骐骥以驰骋兮,来吾导夫先路。(屈原《离骚》)
【译文】君王何不趁着年轻力壮而放弃那些邪恶的行为呢,为什么不改变这种做事情的态度?驾驭着千里马往前奔驰吧,随我来,我为你在前面带路。
●“驰”和“骋”都有马快跑义,但“驰”是指使劲赶马使马快跑,需要人驱赶。“骋”是指纵马奔驰,即马随意狂奔,不需要人驱赶。这里二者连用,意思是放马奔跑。
5.初既与余成言兮,后悔遁而有他。余既不难夫离别兮,伤灵修之数化。(屈原《离骚》)
【译文】当初君王已经与我有相约之言,后来心意改变又有了别的想法。我并不为离开朝廷而难过,只是为君王的屡次改变主意而感到伤心。
●“离”和“别”都是动词,都有“分开”的意思。但其程度上有细微差别,前者浅,后者深。《楚辞离骚》王逸注:“近曰离,远曰别。”
6.今夫贵人之子,必宫居而闺处,内有保母,外有傅父。(枚乘《七发》)
【译文】如今那些达官贵人家的子弟,一定是在深宫闺门之内居住和生活,内有照料日常生活的保姆,外有负责教育的师傅。
●“居”和“处”都有“居住”的意思。“居”指长久定居,“处”指停留,短时间的居住。
四、分析下面两组句子中的对仗:
1.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王勃《滕王阁序》)
“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与“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双双相对,在句法结构上是主谓结构两两相对,即“北海虽赊”对“东隅已逝”,“扶摇可接”对“桑榆非晚”。词性上也基本上是相对的,即实对实(“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虚对虚(“虽”对“已”,“可”对“非”),动对动(“赊”对“逝”,“接”对“晚”),静对静(“北海”对“东隅”,“扶摇”对“桑榆”)。2.巡曾楹而空揜,抚锦幕而虚凉。(江淹《别赋》)
上下联的句法结构都是“而”字连接两个动词性结构。“巡曾楹”和“抚锦幕”是动宾结构对动宾结构;“空揜”对“虚凉”是偏正结构对偏正结构。词性上是实词相对:动词对动词(“巡”对“抚”)、名词对名词(“曾楹”对“锦幕”)、形容词对形容词(“空”对“虚”);虚词相对:连词对连词(“而”对“而”)。
五、利用工具书查出下列典故的出处:
1.徐孺下陈蕃之榻。(王勃《滕王阁序》)
徐孺榻:《后汉书•徐稚传》:“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也。家贫,常自耕稼,非其力不食。恭俭义让,所居服其德。„„(陈)蕃在鄙不接宾客,唯稚来特设一榻,去则悬之。”后以徐孺榻表示对贤士的礼待。这里用来指洪州出人才。
2.三径就荒,松菊犹存。(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三径:东汉•赵岐《三辅决录•逃名》:“蒋诩,字符卿,舍中三径,唯羊仲、求仲从之游,皆挫廉逃名不出。”后因以三径代指隐士的家园,也指家园。
六、指出下列各句中的修辞方式:
1.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诸葛亮《出师表》)
并提:“侍中”指郭攸之、费祎,“侍郎”指董允,并提为“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代称:“良实”本都是形容词,这里指代贤良诚实的人,是以事物特征代本体。2.将军身被坚执锐。(《史记•陈涉起义》)
代称:“坚”代“坚固的铠甲”,“锐”代“锐利的武器”,是以性质代本体。3.鳏寡不闻犬豕之食,茕独不见牛马之衣。(《洛阳伽蓝记•王子坊》)对偶:即“鳏寡不闻犬豕之食”对“茕独不见牛马之衣”。
互文:“鳏寡”与“茕独”、“不闻犬豕之食”与“不见牛马之衣”文义互相补充。引用:引董仲舒语:“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语见《汉书•食货志上》。比喻:“犬豕之食”比喻食物粗劣,“牛马之衣”比喻衣着粗劣破旧。
4.今少卿抱不测之罪,涉旬月,迫季冬,仆又薄从上雍,恐卒然不可为讳。(司马迁《报任安书》)委婉:“不测之罪”,这里指死罪;“不可为讳”,这里指任安被处死刑。
省略:“仆又薄从上雍”句省略述语“之(到„„去)”,即“仆又薄从上之雍”。
5.故有志深轩冕,而泛咏皋壤。(《文心雕龙•情采》)代称:“轩冕”代称官爵,“皋壤”代称隐者居住之地。
引用:“皋壤”见《庄子•知北游》:“山林与,皋壤与,使我欣欣然而乐与!” 6.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选序》)倒置:“心游目想”是“目游心想”的倒置。
代称:以“目游心想”指代读书,以“移晷”指代经过一段较长的时间。7.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对偶:“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对“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代称:“白首” 代年老。
比喻:用“青云”比喻志向的高远。
引用:二句改引《后汉书•马援传》:“(马援)尝谓宾客曰: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8.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枚乘《七发》)对偶:“皓齿蛾眉,命曰伐性之斧”对“甘脆肥醲,命曰腐肠之药”。
代称:“皓齿蛾眉”是“美女”的代称,“甘脆肥醲”是“丰盛甘美的酒食”的代称。比喻:将“皓齿蛾眉”的美女比作斧子,将“甘脆肥醲”的酒食比作毒药。9.势家多所宜,咳唾自成珠。被褐怀金玉,兰蕙化为刍。(赵壹《刺世疾邪赋》)
比喻:“咳唾自成珠”喻言语珍贵,“金玉”喻品德高尚,“兰蕙化为刍”喻贤人不被重用。引用:“披褐怀金玉”一句,语出《老子》七十章:“是以圣人披褐怀玉。” 代称:“被褐”指穿粗布衣的寒士,是“贫贱之人”的代称。10.珠与玉兮艳暮秋,罗与绮兮娇上春。(江淹《别赋》)对偶:“珠与玉兮艳暮秋”对“罗与绮兮娇上春”。代称:“珠”、“玉”、“罗”、“绮”都是“歌女”的代称。
互文:这两句互文见义,即“珠与玉”、“罗与绮”都“艳暮秋”、“娇上春”。
七、把下面一段文字译成现代汉语:
【原文】
今如太子之病者,独宜世之君子,博见强识,承间语事,变度易意,常无离侧,以为羽翼。淹沈之乐,浩唐之心,遁佚之志,其奚由至哉!(枚乘《七发》)【译文】
如今像太子这样的病,只应让世上的君子,见识广博而记忆力强的人,乘机向你谈论一些有益于你健康的事情,改变你的思虑心意,并且时常不离左右,来作为你的辅佐者。那么淹溺沉迷的逸乐,纵情放恣的想法,放纵过度的心思,还会从哪里来呢!
八、下面是骆宾王《为徐敬业讨武曌檄》中的一段,试译成现代汉语,并指出其中的典故,分析其“四六”格式:
●四六格式: ●原文及四六格式:
公等或居汉地,或协周亲(四四),或膺重寄于话言,或受顾命于宣室(六六),言犹在耳,忠岂忘心(四四)?一抔之土未干,六尺之孤何托(六六)?倘能转祸为福,送往事居(四四),共立勤王之勋,无废大君之命(六六),凡诸爵赏,同指山河(四四)。若其眷恋穷城,徘徊歧路(四四),坐昧先几之兆,必贻后至之诛(六六)。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译文】
诸位有的在封疆做官,有的是皇室至亲,有的心中记得先王的言语重托,有的在宫中接受过先王的遗命,所受之言还在耳畔,心中怎能忘掉忠诚?先帝陵墓上的新土还没有干,嗣位的新君又在何处托身?如果能够化灾祸为好事,忠于先帝,服事新君,共同立下救助皇帝的功勋,不辜负先君的遗命,那么有功的一定受爵受赏,可共同指山河为誓。如果有人留恋末路的城池,徘徊在十字路口,坐观成败而看不 3 清形势,一定会遭到以迟后为罪名的诛伐。请看今天的世界,到底是谁家的天下!
●宣室:汉末未央宫中有宣室殿,是皇帝斋戒的地方。汉文帝曾于宣室召见贾谊,问鬼神事。这里是用典,指皇帝的宫殿。
●一抔之土:指皇帝的陵墓。语本《史记•张释之冯唐列传》:“假令愚民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加其法乎?”长陵是汉高祖的陵墓。这里用典,是指唐高宗的陵墓。
●六尺之孤:《论语•泰伯》:“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这里指继位的新君唐中宗李显,当时已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
●后至之诛:传说夏禹北伐共工氏,在会稽山大会诸侯,防风氏因为迟到,被处以死刑。这里是用典,号召人们积极响应,警告那些怀有坐观成败想法的人。
九、把下面一篇短文加上标点,并翻译成现代汉语:
《离骚》序 王逸
【标点】
《离骚》经者,屈原之所作也。屈原与楚同姓,仕于怀王,为三闾大夫。三闾之职,掌王族三姓,曰:昭、屈、景。屈原序其谱属,率其贤良,以厉国士。入则与王图议政事,决定嫌疑;出则监察群下,应对诸侯。谋行职修,王甚珍之。同列大夫上官靳尚妒害其能,共谮毁之,王乃疏屈原。屈原执履忠贞而被谗邪,忧心烦乱,不知所诉,乃作《离骚》经。离,别也。骚,愁也。经,径也。言已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依道径,以风谏君也。故上述唐虞三后之制,下序桀纣羿浇之败,冀君觉悟,反于正道而还己也。是时,秦昭王使张仪谲诈怀王,令绝齐交;又使诱楚,请与俱会武关,遂胁与俱归,拘留不遣。卒客死于秦。其子襄王复用谗言,迁屈原于江南。屈原放在草野,复作《九章》,援天引圣,以自证明,终不见省。不忍以清白久居浊世,遂赴汨渊,自沉而死。《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恶禽臭物以比谗佞,灵修美人以媲于君,宓妃佚女以譬贤臣,虬龙鸾凤以托君子,飘风云霓以为小人。其词温而雅,其义皎而朗。凡百君子,莫不慕其清高,嘉其文采,哀其不遇,而愍其志焉。【译文】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 篇7
汉语国际教育考研参考书目
汉语基础:
《现代汉语》上下册,黄伯荣、廖序东版
《现代汉语》黄伯荣,廖旭东版自学参考书(有配套的)
《语言学纲要》叶蜚声 徐通铿
《古代汉语》一二册 王力 《现代汉语千题解》
《现代汉语题库练习题》
汉语国际教育基础:
《中国文化要略》程裕祯
《大学生必知基本文化常识》赵晶
《对外汉语教育学引论》刘珣
《对外汉语教学课堂教案设计》华语教学出版社
《跨文化交际学概论》胡文仲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指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汉语国际教育硕士考试样题》
《历年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试题》汉办
专业规划
新祥旭教研室对专业课解析:正是由于专业课比较复杂,只要考生认真研究专业课,把握专业课考试的本质和规律,那么,专业课的复习就能够事半功倍。
第一阶段:确定专业
在这一阶段,同学必须要根据三个最重要的因素来正确选择报考专业。这三个重要因素是:
1.本科专业与研究生专业的匹配程度
2.对研究生专业真实的喜好程度
3.对研究生专业天然的擅长程度
新祥旭考研官网:
第二阶段:进行通用知识点学习
在专业确定后,关注ruc考研圈公众号还需更多时间考虑更多因素才能最终决策报考学校。在定了专业却没定学校的这段时期,很多同学不会进行专业课学习,因为他们认为同一专业,不同学校考的不一样,在没有最终确定学校之前,无法开始学习。其实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因为,虽然不同学校同一专业学习内容不全相同,但只要是同属于一个专业,无论哪个学校所的考查范围,一定有20%左右的知识点是重叠的。这不同学校都一致要求掌握的20%相同知识点,我们称之为通用知识点。通用知识点往往是基础层面的知识点,也就是在未定学校之前就应该开始学习的专业课内容。
我们在确定专业后,就应采用特殊方案锁定通用知识点,然后针对通用知识点,进行2轮预热理解与1轮初始记忆。
第三阶段:确定学校
这一阶段,同学应综合多种因素来正确选择报考学校。影响学校选择的因素很多,但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你自身的考试能力。同一专业,不同学校竞争强度不同,越好的学校越难考,你有多强的考试能力你就可以考多好的学校。但是自己的考试能力未来能强到什么程度,自己力所能及的最好学校是那所学校,所以确定学校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充分的了解自己的实力。
第四阶段:进行全范围知识点学习
在报考学校确定后,同学应利用四种资料(专业招生目录、历年真题、公开指定参考书籍和内部默认学习资料)来确定专业课需要复习的全部知识点范围。当专业课可能考查的全部知识点确定之后,考生应该将全范围知识点快速理解认知1轮,然后针对通用知识点阶段未学部分再重点理解认知2至3轮。
第五阶段:将全范围知识点划分为3至5个重要层次
在这一阶段,同学应通过三种渠道(目标硕士点研究生群体、目标硕士点导师群体和特殊资源渠道)采集信息,分析确定各部分知识点的大致考试概率,然后根据考试概率的高低将所有知识点划分为3至5个重要层次。
第六阶段:针对不同重要层次的知识点进行不同程度的学习
最重要知识点群,必须要再次深刻理解与深度记忆5至7轮,平均每个知识点解题训练不少于6道题。较重要知识点群,应该再次理解与记忆3至5轮,平均每个知识点解题训练约4道题。非重要知识点群,只需浏览性理解2轮,适当解题训练即可。
第七阶段:针对难点内容的集中学习
总体而言,专业课前六个阶段的学习任务中,第一阶段可以靠自己有效完成80%。第二、三阶段只有60%的任务能靠自己有效完成,但第四五六阶段必须依靠强化课程辅导和大量外部资源才能真正学习到位。
专业课参考书目使用方法
1.走马观花法。较适合有指定参考书的第一轮阅读。刚开始看,很难把握重点,看的太细,会浪费时间。而且,第一遍看完之后,往往都是只有一个大概的轮廓,细节部分是很难记住的。目标:短时间内对专业课内容有一个全局的把握,以利于第二遍的深入阅读。这对于跨专业考研的人来说更为重要。
2.笔记法。看完一节或一章,对主要内容进行概括。尤其是把重要的知识点用简练的语言概括出来,列成条目——再复习时节约时间,记忆起来更为容易。更何况:手过一遍,赛过口过十遍。笔记法能加深我们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3.提纲挈领法。除了熟练掌握各知识点外,还要注重各部分基本理论知识的新祥旭考研官网:
内在联系,将基本理论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而不是孤立地、零散地掌握即可,而要点串成线,线连成面。各章节之间的融会贯通更为重要。因为专业课试题的最后一道大题往往涵盖的内容和跨度都很大,各章节中与这个问题有联系的内容基本上都要答到。
4.抽取题目法。对各知识点进行总结,总结多了,可以按照真题的出题模式给自己出一些有跨度的题,平时看的书和论文上的内容都可以融和进去。
5.回忆法。平常学习要注意知识的系统化,重点突出,不可以“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此刻利用专业课参考书目录来回忆复习内容,尽可能的把复习内容回忆出来;然后再对照书本,找出遗漏的部分重点记忆。把书本“由薄到厚”,再“由厚到薄”,即整本书甚至每一门学科的知识在脑子里系统化、归整化。
【汉语拼音教案参考】推荐阅读:
汉语拼音韵母教案07-05
汉语拼音声母教案11-11
汉语拼音教案bpmf05-23
汉语拼音教案zcs12-02
汉语拼音声母部分教案01-17
汉语拼音总复习课教案12-17
部编版汉语拼音教案09-06
小学一年级语文教案——汉语拼音01-31
二年级语文下册期末汉语拼音复习教案07-25
小学语文毕业总复习教案:汉语拼音和汉字0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