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2024-08-03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共12篇)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1

计算教学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地位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它直接关系着学生对数学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掌握, 影响着学生对数学问题的观察, 理解、分析、应用等能力的发展。新课程标准打破了传统计算教学的模式, 将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情境有机结合, 目的就是要让学生从单纯地掌握计算方法的学习层次上升到在理解运算意义的基础上灵活应用计算工具的较高水平。因此, 计算教学所承载的内容比以往更加丰富, 教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不仅要重视算理的探究, 更要引导学生熟练地应用掌握的算法来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一、重视口算奠定计算教学的基础

如何让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既教得扎实有效又能完全体现课标理念, 笔者认为教师要有整体观, 对不同学段计算教学的目标要求应熟稔于心, 切实定位。纵观小学阶段数的计算是以整数运算、分数运算、小数运算为主, 从算理上看, 可分为加、减、乘、除, 及四则混合运算;从算法上看, 又有口算 (含估算) 、笔算 (含竖式、脱式、简便计算等) 之分。每个计算学习模块之间彼此联系, 且相互作用, 因此计算教学中的后续学习就更要注重承上启下的合理衔接, 在方法的迁移中做到温故知新, 这样才能符合儿童学习计算的认知规律和计算知识本身的发展规律。

以三年级下册中学习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为例, 本单元知识点多, 将口算、估算及笔算内容交错、混合编排, 难分彼此。除法口算作为诸多运算方式中最基本的运算, 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练就扎实的计算基本功, 而除法的估算方法实际就是口算的“升级版”, 两者相互交融, 密不可分。在除法笔算教学中由于教材不再归纳计算法则, 教师就必须借助学生的口算经验来分析算理, 探索计算规律, 并结合估算来验证笔算结果的正确性等, 这一系列做法就是要让三算互相促进, 达到共同提高的效果。要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笔算的运算思路和竖式写法, 就不可脱离前面除法口算的旧知, 只有充分的利用学生已储存的口算经验, 才能顺利地与新知衔接, 理解笔算除法的基本操作程序, 直至达到灵活运用的水平。实践证明:学生口算的准确性和熟练程度是制约其计算能力进一步提高和发展的关键因素。因此, 无论在哪个学段教师都应重视学生口算能力的提高, 提倡运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形成必要的口算技能, 是计算教学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二、依托问题情境展开计算教学

计算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产生的, 教材将计算教学置于问题情境中, 从生活原型中提炼数学问题, 可以让数学的抽象性和小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有机地融合起来, 有利于学生理解计算的意义和作用, 使原来枯燥、形式单一的计算教学变得生动形象, 从而调动学生对计算学习的热情和兴趣, 有效增强学生用数学解决问题的意识和能力。但如此丰富的内容怎样在一堂课中高质量地完成呢?笔者认为教师要理清两者间的主次关系, 合理运用教材创设的问题情境,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突出计算教学。具体做法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观察主题图入手, 尽快地获取有用的数学信息, 挖掘出与所学知识相关的数学问题, 为下面的计算教学留足空间。

如二年级下册《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一课, 教材呈现了二年级同学准备坐船“去鸟岛”的热烈场景, 教师应让学生把观察重心放在发现各班人数和限乘条件上, 从而激发学生对如何安排乘船方案这样有价值的数学问题展开热烈的讨论。接着就以计算两个班合乘一条船的总人数为目标, 引出本课的重点如何口算“两位数加两位数”, 学生们联系口算“两位数加一位数、加整十数”的旧知, 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出发, 对口算方法进行充分地思考、交流, 进而推导出多种多样的计算方法。最后学生应用自己喜欢的算法, 根据总人数限乘的要求逐一对每种方案进行检验, 直至确定最终方案。这样在计算与解决问题相结合的过程中, 学生不仅有充分的时间对算法的多样化进行探究交流, 而且能深刻体验到计算的价值及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

三、理解算理、掌握算法是计算教学的关键

每堂计算课都离不开对实际运算中所蕴含的算理 (为什么这样算) 、算法 (怎样算) 的解析, 如何让学生学的明白, 掌握得好, 是教师矢志追求的目标。因此, 计算教学首先需要让学生在多种感官的参与下直观的理解算理, 如教具演示、学具操作、数形结合等方式, 让学生充分体验由直观算理到抽象算法的过渡和演变过程。借助操作活动讲清算理, 学生对算法的思考就不再是模仿、机械地套用, 而是理解后的合理推导。学生只有充分经历算理的分析过程, 真正理解运算的意义, 才能进一步灵活地掌握算法, 牢固地形成计算技能。其次, 无论哪种形式的实际操作都要为分析算理这个目标服务, 教师要着力引导学生逐步地从低层次的操作活动提升到高层次的思维活动上来。因为学生从不同的思维角度对计算过程进行了个性化的思考, 必然会产生多样化的算法。教师在鼓励学生大胆探索、表达新算法的同时, 应贴近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 帮助学生自主选择实现算法的最优化。最后, 在探讨算法的过程中自然地渗透数形结合、转化等数学思想方法对学生的数学学习具有更深远地推动作用。以六年级上册中学习分数的乘除法为例, 教材大量的使用直观手段, 用折纸实验及画线段图等图形语言揭示分数除法计算过程的几何意义,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将“图”与“式”对照起来, 利用数形结合的优势进行分析和说理, 从而巧妙地将分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转化为乘法计算。让学生感受到要推导新的计算方法, 其实都可以转化为已经学过的知识方法, 即化新为旧, 把新问题转化成已经解决了的问题。在计算教学中感悟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 有效地获取解决问题的策略。

新课程赋予了计算教学新的内涵, 我们需要重新认识计算教学的功能, 把握教材的实质, 让学生在掌握计算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的同时, 深刻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真实感受数学学习的价值。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2

摘要:对于计算教学来说,随着时代的发展,新课程下的计算教学与传统的计算教学相比,更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出发,创设生动有趣的情境;充分尊重学生的想法,鼓励个性化思维,提倡计算方法多样化;提倡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因此新课程的计算课堂教学与传统的相比更生动、活泼、开放。但通过近几年来的教学实践,我们在听了太多的公开课后发现——大多都是过分追求课堂形式对于创设情景的目的不明确,过于重视情景的设置,而忽视情景的学习价值;其次,在计算课堂教学中一度追求算法的多样化,不管合适否我们只见到学生的感官热热闹的参加,却看不到大部分学生的数学思考。就是在我们接受新的理念,努力创新的同时,往往会忽视传统教学的优点,不经意之间丢掉一些传统的精华。在华丽的外表下包的是无质的内涵。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3

【关键词】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

信息时代,人们的学习、生活、工作等各个方面都离不开计算机,社会各行各业对计算机应用人才均求贤若渴。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信息社会的不断发展,掌握计算机技术已经成为每一个高职学生必备的一项技能。充分了解计算机市场需求,同时结合高等职业学生的文化素质水平,加强对高职学生的计算机技能培养,是信息时代对人才培养的需要。自新一轮课程改革进行以来,伴随全面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计算机课程已经成为高职学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但是,就目前形势来看,高职计算机教学现状不容乐观,因此,如何提高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质量成为全体计算机课程教师和领导关心的话题。

1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对教学实践的重视度不够

众所周知,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教学过程中,只有重视实践过程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质量,教学实践是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通过教学实践才能巩固已有知识,探索新知识,在实践中不断进步。受我国传统教学思维和教学方式影响,高职计算机教师忽视教学实践的重要作用,没有意识到教学实践在掌握知识中的重要地位。高职计算机公共课主要采取笔试方法考核学生知识掌握情况,由此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课本中的纯理论知识教学为重点,注重教材讲解,以理论知识记忆。计算机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教学要将理论与实践操作相结合,没有实践操作的支撑,学生对于枯燥抽象的计算机理论知识不能透彻理解,只能凭借记忆死记硬背应对考试,课堂教学效果不如人意。

1.2 教学模式有待改进

我国传统教学模式以教师单方面灌输为主,受此种模式影响,计算机课程教学课堂效果不理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第一,课堂教学方式单一乏味。教师在计算机教学时主要以单方面理论讲解为主,学生处于完全被动状态,教师没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学习时缺乏兴趣,学习积极性不高,长此以往,对计算机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第二,教学层次模糊不清。计算机课程教学主要以大班教学为主,班级学生人数较多,此种做法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师资紧张和教学资源紧张的问题,但与此同时,大班授课使得教师无法掌握学生的学习层次,基础好的学生学不到有用知识,基础差的学生听不懂教师讲课,不同层次水平的学生较多,教师在因材施教方面难以顾及。第三,教学设计有待提高。教学设计好坏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同时也是教师教学水平高低的体现。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上课之前不重视教学设计,或是使用的教学设计陈旧,没有及时更新,其创新成分不足,由此导致课堂教学收效甚微。

1.3 考核评价机制欠缺合理性

考核评价机制是衡量教学质量好坏的重要标准,其中既有对教师教学情况的考核评价,也包括对学生学习状况的考核评价。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主要侧重科研成就,科研水平的高低与职称评定密切相关,相对于科研考核,教师的课堂教学所占比重较低,计算机课程教学没有相应的考核评定级别,使得教师在课堂教学上精力投入较少,教师对课堂教学的兴趣也不高。计算机课程的主要目标之一是教会学生掌握必备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学生在学习计算机时多数是为了应付考级,只有通过计算机一级考试才能毕业,功利性的学习动机导致学生一心应付考试,忽视实际技能的掌握。

2 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进的措施

2.1 强化操作技能,重视教学实践

计算机学科性质决定了计算机教学一定要重视实践操作,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以理论促实践,以实践促知识。计算机实践操作能力不过关,再好的理论学习也无用。为此,计算机公共课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教学方式,在课程中加大实践环节,重视对实践操作能力的考核评定,保证学生一定课时的上机操作,增加学生接触计算机的机会。另外,教师要注意因材施教,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辅导,提高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

2.2 转变教学模式,培养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始终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教学中要用于尝试多种教学方式,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学习需求,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增加学习计算机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法,对较早接触计算机的学生和有一定基础知识的学生可以注重传授上机操作技巧,对没有必备基础的学生要注重计算机理论基础知识和操作应用能力培养。

2.3 完善考核评价体系

为解决计算机课堂考核评价不合理问题,一方面要重视完善教师考核评价体制,一方面也要注意完善学生考核机制。高职院校的长远发展不仅要求教师拥有较高的科研学术水平,还需要教师有较高的课堂教学能力,科研和教学都是教师考核的重点。为鼓励教师积极参与课堂教学,教学考核评估时要重视加大对课堂教学效果和质量和考评,并采取一定奖励和处罚措施,鼓励教师重视课堂教学。考试成绩是考核学生的重要标准,但不是唯一标准,对学生的考核还要重视其综合能力和素质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扎实的计算机理论知识,在理论考核中取得优异成绩,同时还要掌握扎实的上机操作能力,具备较高的计算机操作水平,在解决实际问题方面有较强能力,并且有一定创新精神。

3总结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使得计算机教育成为我国教育体系中的新宠,它是我国教育事业走向现代化的必要补充,学生掌握扎实的信息技术知识,不仅是顺应时代潮流的表现,同时也是增强生存技能的必备技能。面对新课程改革,高职计算机教师应该积极发现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转变原有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反思,不断探索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得计算机课程教学有所改进。

参考文献:

[1]罗杰红,胡雪梅,张蕾.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实践[J].武汉冶金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0(3).

[2]朱玲梅.浅谈高职计算机课程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3(1).

[3]井维利.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教学现状及对策的研究[D].长春:吉林农业大学,2008.

作者简介: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4

一、教材应根据专业差异来设置

计算机课程涉及面很广, 它包括计算机软硬件的基础知识、操作系统、文字处理、电子表格Excel、网络知识、病毒防治等方面的内容。我们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知识结构、需求和学习思维的特点, 分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内容, 并注意与专业结合的后续课程的设置, 努力做到学生在校期间计算机课程的连续性, 而其中的关键问题则在于如何精选本专业的最基本的教学内容。

二、要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要做到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就应该建立“以应用为中心”的教学理念, 把计算机当做一个工具, 不要把它当做一个理论课程来看。“知其然”, 可以“不知其所以然”。就好像有学生问我:“老师, 我打字打得很快, 但我根本无须知道:某汉字在国标区位码中的第几行第几列, 然后算出该汉字的国标码和机内码。这个知识与我们的打字有什么关系呢?”确实, 我们今年新的教材已经把该内容删掉了, 但我们的新教材中, 是否还有许许多多与应用毫不相关的内容呢?本人的看法是:教材还必须大胆地舍弃与购买、安装、操作计算机毫不相关的理论知识。

大部分的计算机基础教材一般都是从发展讲起, 讲到原理、语言、操作系统, 最后讲文字处理和电子表格。这样, 教学一开始的那些难以理解的理论会使初学者望而却步, 而且教到后面需要大量时间来进行比较重要的实际操作练习时, 时间已经过了半学期之多。我们是否可以考虑尝试颠倒过来, 从文字处理讲起, 从现实中遇到的问题讲起, 要从具体到抽象, 从个别到一般, 这样的安排易提高初学者的学习兴趣。

三、教材内容注意误导性概念

在我的身边经常发现我们的一些学生, 甚至老师, 他们很喜欢用Excel来做表格, 凡是一见到表格, 不管是否规范的表格, 他们都会立马启动Excel来做表格。什么原因呢?因为他们认为Exc e l也叫电子表格, 所谓“电子表格”应该点一下表格就出来了。事实上, Excel真正能体现强大的功能不在于表格, 而是数据统计与图表等。如果要制作的是不规范表格, 实际上它的功能还不如Word。原因一是Word有现成的表格线, 而Excel只不过是网格线, 还必须设置表格线才能打印出表格;其二Word有合并和拆分单元格的功能, 而Excel只有合并的功能, 而没有拆分按钮, 且Word有画线按钮, 基本可在任意位置画线, 而Excel要想在某个单元格里再画出一两条线是不行的;其三Word可以在屏幕页面视图下直接看到边距情况, 即所见之所得, 而Excel做好表格后, 还无法直接在编辑屏幕中得到页面的情况。

所以教材在编写到Excel这章时, 应当客观地把Word与Exc e l进行比较, 不能因为现在要讲Exc e l了, 所以把它的功能吹得天花乱坠。

四、改变计算机教学模式

计算机这门综合性、新型的学科和我们传统的学科有很大的区别, 它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很好地掌握好其中基本的理论知识, 而且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当中去, 并在操作中不断地发现问题。在传统的教育理论中, 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道授业解惑”。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我们的教学很容易使计算机教学停留在让学生死记硬背一些定义和常识, 且强调其重点, 把学生误导向学计算机是为了记一些理论知识, 从而脱离了和实践操作的联系, 这样老师和学生都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但学生面对计算机的实际操作还是感到手足无措。即使现在大部分教师都已经改用多媒体投影教学了, 但只不过是把原来黑板上要写的东西, 现在以投影显示出来罢了, 没有从根本上把详细的操作过程演示给学生看。

教学模式有多种多样, 如讲解接受模式、自学辅导模式、引导发现模式、实验模式等, 在诸多种的教育模式中, 没有哪一种模式是最完美的。在教学中, 采用哪种教学模式, 需要我们在实践中不断地去摸索总结。当然, 教学的目的不在于追求完美的模式, 改变教学模式不是目的, 而是通过某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全面地贯彻教学目标。

五、加大考试模式的改革

目前学生上完计算机课后评定成绩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参加全国或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来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全国以及省级计算机等级考试已经实行十几年了, 应该承认, 它在不断地改革与完善中, 并且看到了可喜的效果。我们国家的等级考试从过去的理论与操作考试分开变为今天的无纸化考试, 理论题目的比例也逐渐在减少。但是也还存在一些问题:其一是完全无用的理论依然存在;其二是操作题几年来根本没什么变化, 只要学生有一个模拟光盘, 并把光盘里的题目做几遍, 绝大多数的人是能通过的。我认为, 我们的等级考试是否也可以加大时间呢 (现在我省的计算机一级考试时间是一个半小时) ?特别对于排版和数据统计的题目是否量也可以大些, 多让学生们发挥他们的才智呢?

新课程标准下的作文教学 篇5

摘要:在语文课程标准有关习作的指导下,我尝试着新的教学习作观,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充分地交流,充分地表达真情实感,学生乐于动笔,写作能力有很大地提高,习作教学上我取得了事办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树叶贴画、见闻感受、习作方法、米粒画、展示自我

文献:语文课程标准、叶圣陶的关于习作修改的文章。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习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进行创造性表达的过程。习作能力是语文综合素养的体现。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在习作教学中,根据这样的标准,我尝试着以下做法:

一、亲身体验生活,积累素材。

获取作文素材,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生活是作文之本。《语文课程标准》着重指出:“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积累素材。”每逢秋季学校开学后一段时间,我让学生先观赏各种树叶的形状和颜色,再带领学生有计划地采集各种树叶,比如:冬青树叶、杨树叶、柳树叶、柏树叶等,让学生体验生活,积累作文素材,然后在班上作树叶贴画的指导,比如我用一片大点儿的冬青树叶做身子,再用8片很小的冬青树叶做头、爪子、尾巴用双面胶贴成一只可爱的小乌龟。我在引导学生用柏树叶、冬青树叶贴长颈鹿等小动物,学生边听边做贴画,积极性可高了,有的小组合作,用树叶贴出了各种各样的新奇的贴画,什么《小金鱼找妈妈》,什么《小鹿找朋友》、《龟鱼的对话》、《聪明的小刺猬》、《龟兔赛跑》、《坐井观天》等。我再按照贴画让学生发挥想象写成作文,一篇篇作文想象丰富,词语丰富,语句优美,好极了,这样的树叶贴画即提高了学生的写作兴趣,也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促成了写作能力的提高,这比老师在课堂上单纯地讲作文,起到的效果好上几倍。

二、能不拘形式地写下见闻、感受和 想像。

去年秋季新学期开学,我让学生充分地观察学校的景点,先积累作文素材,如:写《美丽的光明学校》,我特别强调要写出自己的见闻和感受,如一位同学在《玉波池》中写道“瞧,那一个个翠绿的睡莲叶,像一个个马蹄。而睡莲花形状各不相同,有的含苞待放,有的朝天怒放;花的颜色美极了,白的花似雪,粉的花似霞。池里的鱼儿像一群群快乐的小孩儿,自由自在地游来游去。”一位王晓航同学在《秋雨》写:今天,老师让我们观赏秋雨,大家撑着雨伞陆续来到校园,五颜六色的雨伞像一个个伞花,衬着淅淅沥沥的秋雨,给校园增添了色彩斑斓的颜色。细细的秋雨远看就像一根根透明的线,落在地上,近看就像一颗颗珍珠滚落到小水坑里。一会儿,起风了,秋雨又像一群群漂亮的蝴蝶在天空中翩翩起舞。大家蹲下来摸摸雨水,哇,好清凉啊,仰起头,张开嘴,品尝一下秋雨点的味道,凉丝丝的甜蜜蜜的。尽管学生的见闻和感受各不相同,但是写出来的都是他们的真实表达。

三、指导作文,掌握方法。

过去我让学生习作时,板书作文题目后,开始让学生写作,作文本交上一改,学生写得不分层次,中心句表达不清,改作文改得我头疼,叫人心烦。学习语文课程标准后,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习作得让学生有一定的习作技巧,有好的习作方法,写作就事倍功半,写作方法我从以下八方面指导:

(一)、写作文时,我强调学生要把句子写具体,用上数量词、的字结构、地字结构即一定的修饰成分,也就是平时让学生做的扩句训练,如:火红的太阳慢慢地从东方升起。

(二)、把句子写优美要多用比喻句、拟人句、排比句、反问句等修辞手法。如:《秋雨》写道:“早上,天空下着蒙蒙细雨,那雨就像数不完的针落地,凉丝丝的,可又像是天上下了小珍珠,不一会儿,雨下得越来越大,像多个珠子帘散了一样落在地上,地上水的颜色深了一层。”这样写出来的作文比起干巴巴的句子好多了。

(三)、我让学生写场面描写或活动时用上“有的------有的-----有的------还有的”句式,如:一位同学在《除夕之夜》中描写的烟花“满天的烟花,有的像天女散花,有的像绽放的礼花,有的像盛开的大菊花,还有的像满天的小星星。”这样的作文写出来一定很美。

(四)、我也让学生学会按顺序写作,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里到外,或用顺序词“首先——然后——接着——最后”进行片段写作,比如:写自己喜欢的小物品《文具盒》等。

(五)、我非常重视文章的层次训练,强调段落开头使用总句写作,如用总分关系写一段话。“今天天气真冷啊。寒风像针一样刺着我,冻得我的手都红了,我搓搓手,跺跺脚,用嘴里的哈气来暖手。早上,我去刷碗时,碗上的小水珠几乎要变成小冰珠。我赶紧回教室,放下碗,再一次用嘴里的热气哈着手。”

(六)、我平时让学生准确地使用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强调在写人、物、想象作文时用上以上描写,使描写的人、物形象、具体,内容丰富。

(七)、我在平时习作时让学生学会合理的想象。在写作文时,我常常鼓励学生恰当地想象或联想,如:米粒画作文、续编写作文、这样写出来的作文会更新奇,更富有创意,收到的习作效果很好。(八)、我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很重视语文课的范文学习,体会作者的表达方法和思想感情,让学生学会仿写作文,这样的做法,对提高学生写作能力有很大的作用。

四、重视作文批改,乐于动笔。

学生写完作文,教师要参与批改,不能急于给学生打不及格的分,要知道享受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激起学生写作的兴趣。作文教学过程的重要环节,应当在作文批改中提高学生写作兴趣,提高学生作文水平。所以,我在批改作文时,因人而异给学生鼓励,评语要中肯、适当,对待后进生,要让学生能体会习作的优点所在。如:“你这个词语用得好,这个句子 用得妙!你的选材很新,你真是一个生活有心人......”这样增强学生写作的自信心,使其保持积极的写作心态,只有这样才能写出好的文章。而对优等生,则使学生在自我欣赏的基础上,鼓励自我完善,从语言、标点、篇章结构上逐步提高。如“这里 的排比句写得具体生动,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你的观察力真好,能引用比喻、夸张的修辞手法,你的像象真丰富,思维空间很大!”,“这段话起着画龙点睛的作用,真棒”等。另外,让学生掌握主动权,让他们互相修改文章。因为“好的文章是修改出来的。”——叶圣陶。

五、小结:要扎实提高学生的水平需要:

1、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对大自然的喜爱。

2、打开学生阅读视野的大门。

3、教会学生谋篇布局。

4、着重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5、强调表达真情实感。

六、展示自我,积极发表文章。

抓住机会,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作品,在2001年的第一届、2012年的第二届、2013年的第三届全国“成龙杯”中小学生创新作文大赛中,我让学生积极参赛,三次共计投稿150余篇,充分激发学生创作的兴趣。在2012年12月《 全国小学生优秀作文选》中投稿54篇,24人分别获一、二、三等奖,学生面对自己的获奖证书,自然是高兴得不得了。

我经过语文课程标准下的习作指导,收益颇多,习作教学教得轻松,学生写作写得快乐,我看着学生写的一篇篇优美的习作,我感到由衷的喜悦,因为我在习作的课程改革中,尝到了甜头。

浅析“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 篇6

【关键词】作文教学 过程与方法 自主命题 自我尝试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对作文教学有比较明确的要求:“写作教学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表达能力,重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鼓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尽可能减少对写作的束缚,为学生提供广阔的写作空间”。这主要是针对长期以来作文教学重结果而轻过程提出来的。其实,作文教学的关键不仅在于让学生写出多少篇文章,更在于让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逐步把我写作要领,从而达到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因此,高中語文课程标注旗帜鲜明地把“过程与方法”作为课程目标的三个维度,明确规定了写作教学必须突出过程与方法。

但如何创建一个科学的作文教学体系,从而让学生掌握必要的写作技巧呢?写作技艺的掌握是有一个过程的。这个过程可以分为认知、运用、创新三个阶段。在“认知”阶段中,学生对写作技巧有“不知”到“知”,有知之甚少到知之较多,这是从“无法”到“有法”的认识过程;在“运用”阶段中,学生将通过各种途径学到的写作技巧,有意识的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实践中去;在“创新”阶段中,学生在熟练运用各种写作技巧的基础上,通过组合、生发等手段,进行写作新技巧的创造。在实际教学中训练学生作文可以采取以下四步程序:

其一:自主命题

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个人特长自主择提,确定写作方向,通过学习研究形成自己的认识并加以表达.。写作要求要面向大多数学生,切合学生的实际水平,要给学生交大的自由写作空间。学生自主命题,可以从写作大一统的要求中解放出来,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去探究自然和社会,叩问自己的情感世界,天地山川、社会大事、科学未来无所不包。教师引导学生在训练序列范围内自主命题,不主张全班都写一个固定的死题,引导学生做法一般是:根据教材要求写最熟悉的事物;参加集体活动后写最深的感受等。

其二:自我尝试

允许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确定所要达到的写作目标,如文体的选择,表现手法的运用等。学生通过自主命题,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要表达的欲望。这时,教师要提示作文的主要要求,引导学生自我构思,教师适时做必要的点拨和指导,在写作过程中学生可以独立构思,也可以相互讨论,可一人多篇,也可多篇各有分工合作完成。一句话,只要学生在“写”的过程、方式上就尽可能不要加以过多干涉。教师要做的就是用民主的形式帮助学生建立自由的合作小组,引导他们大胆准确的表达,鼓励并宽容他们不同看法和意见。教师不提统一要求,也不搞统一标准。这样,因为目标是学生自定的,切合个人的实际水平,无论其是否有挑战性,都将极大的激发学生自主意识和写作欲望。既是针对同一事件,学生也往往会因为不受过多约束,而从不同的角度拟出不同的题目,运用不同的技巧加以表达。当然,写作教学要紧扣生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在生活在写作。写作内容要尽可能与学生的生活内容联系起来,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的作文水平伴随思想的成熟、精神的发展、情操的升华、人格的成长而提高。教师要善于创设写作情境,激活学生的思维,唤醒他们处于沉睡状态的生活记忆,促使学生产生写作冲动。教学中,教师要有意识的选择学生在生活中给予较多关注和感兴趣的问题,用简明而有启发性的语言巧妙创设一个写作情境,把学生带入一个热情饱满、意兴盎然的写作氛围中去,激励学生自由的表达,有个性的表达,有创意的表达。

其三:讲评指导

要求教师先从正面评析较好的习作或片断,在指导学生评论较差的习作或片断,着重评议缺点.学生自评,互改作文,这是新课标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就不用对习作进行评改,一般而言每篇作文写完后,教师应要求学生根据评分标准对自己的作文点评,评出等级。这个环节不在于学生电平的质量如何,而重在点评的过程中,学生再次读到自己作文的得与失,而学生互改作文,就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经过了学生的自评、互评之后,教师在对作文进行总体的客观评价,一般以肯定、鼓励为主,根据分层目标情况看,对作文的批改和评讲是对学生写作的最切实最直接的指导,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往往比作文前的知道效果更大一点些。它不仅可以使学生明了应该怎样写,而且可以使学生知道不应该怎样写,这就使学生从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中得到较快提高。特别是“面对面”的作文评讲,它能学生提供大量的反馈信息,使学生了解自己文章的长处和不足,进而转化为写作的积极动机,成为增强学生兴趣,努力提高写作水平的心理动因。

其四:修改成文

学生根据教师评讲提供的反馈信息,修改草稿,疼写成文。要保证评改效果,促进学生对某项知识技能的领会既掌握,必须要有针对性的进行练习,要督促学生再就修改意见重读习作,并且要精心设计,有的放矢的安排练习,让学生的用评改中获得的理性认识来指导写作实践。

总之,在中学作文教学中,应该避免两个极端:一是“重教而轻学”,教师成为“主宰”;另一倾向是“重学而轻教”,过分强调“修行在自身”,作文教学变成了放任自流使得学生的自学自练活动。作文教学是教学相长,师生共同参与\互相促进的活动,教授在传授知识\指导技能的同时,也是在教中“知困”而不断进修学习,包括向教学的对象学习;学生在“学”中“知不足”,从教师那里不断吸收知识,获得技能的同时,也是在通过作文实践给教师提供丰富的经验和教训,促使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

【参考文献】

[1]《中学作文教学法》黄建成 袁立庠 主编 安徽大学出版社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7

一、课程教学策略与步骤

“计算机语言教学项目设计与实施”的VB教学策略是:根据学生选定项目主题, 自愿结合的原则成立项目小组, 整个学期以一个典型的VB项目为单位, 再将该项目按照知识点结构分解成若干子项目, 每个项目又有若干任务需要完成, 以“任务驱动”合作完成学习任务, 以达到发展团队合作精神、提高自我学习能力的目的。

1.在课程教学之前, 完成两项准备工作

(1) 确定大项目内容。

在实施制作项目之前, 首先要考虑项目的内容, 教师准备若干个VB项目,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喜好选择, 学生通常会选体现自我特征的类型。如:男生为益智类, 女生为归纳整理类等, 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给予恰当的指导, 让学生简要了解项目需求分析。

(2) 组织项目小组。

在学生自愿结合的基础上, 教师根据每一个学生的个性特点、综合能力、知识水平等情况进行小组优化。6人一组, 每组自己推荐一个组长。在组织项目小组的过程中, 要注意帮助个别选题时有困难的学生, 使他们相互协作, 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教师根据小组人员, 重新安排座位。

为了使分组学习不流于形式, 必须确保每个小组成员都有事可干, 所以, 在开展小组活动前, 要求小组内部分工, 并填写表1。

2.学案导学

“学案”是教师指导学生学习的方案, 是教师依据学生的现有认知水平、能力水平, 为指导学生进行主动的知识学习而编写的方案, 在上课之前设计一份学案, 对课堂教学具有指导性与引领性。一般都在上课前发给学生, 激发学生课前实践的动机与兴趣, 给了学生一个路标, 让学生知道要往哪里去, 怎么去, 避免散漫的学习, 让学生真正的参与到学习中来,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促使学生主动探索。在每一个项目中包含多个任务, 而任务中又包含多个子任务, 学生通过学案和教师提供的资源库以及网络等多种手段完全通过自己的独立学习, 去理解掌握, 探索操作。同时也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掌握学习的方法:知识迁移、联想归纳等。尽可能多的把探索问题的机会和乐趣留给学生, 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在我们学校VB课程安排两课时一上, 一周三次课。上课前一周教师精心准备学案, 设计或选择有启发性的问题或情境, 在上课前2天左右, 把学案发给学生并结合校本教材中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进行预习、自学。目前, 学校计算机专业的学生98%能在家里上网, 所以老师学案和校本教材中每课资源的发放是存放在校园网上的老师文件夹中, 同时放上相应教材项目的录屏文件, 学生在家只需从网上下载, 没条件上网的同学只是少数, 用U 盘拷贝回家完成, 录屏文件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自学, 及时解决一些操作上的问题, 学生必须在规定的时间完成学案, 并上交学案的学习情况表, 标明已会的、不会的、有疑问的知识点。还让每个班的课代表创建一个群, 以方便同学们在完成学案的过程中交流和探讨, 老师只要在线, 可以随时解答同学们的疑惑。每个学生将完成的学案上传到校园网上老师的文件夹中, 供老师批阅, 同时能掌握学生对知识点的自学情况。

3.教师点评

我校的计算机机房都装有网络教室, 可以很好地实现师生和生生之间的交流。课堂上老师先将完成较好的作业展示给学生, 点评时强调本次课的学习目标, 并解决学生完成“学案”过程中的遇到的问题, 如图像输入框函数, 数组等, 表扬完成的较好的作品。

4.小组活动

教师点评学案之后, 再要求各小组合作重新做一个内容丰富、界面美观, 体现出本课学习目标的项目, 力求有所创新。

各小组项目的功能、界面由小组成员讨论决定, 由组长做好讨论记录, 合理进行分工, 负责执行过程中的督促和协调。学生在完成的过程中肯定还会遇到一些问题, 这时教师可以适时开放网络, 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完成合作学习小组活动情况登记表 (表2) 的填写。

此环节的合作学习, 让学生在讨论中进行思维碰撞, 长短互补, 提高能力。加强合作学习不仅为学生创造了自主学习的机会, 而且开发了群体学习的资源, 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与合作能力。

5.展示与评价

在学科教学中, 科学的评价是保证合作学习长期有效展开的重要手段。既然是合作学习, 教师的评价必须是针对整个小组和小组整体合作水平进行, 及时向学生介绍具有良好的合作精神与有效的合作方式的小组。

具体我是这样做的, 利用网络教室将同学们上传的作品一一公开展示, 由每个小组自己展示自己的作品, 向全班同学介绍他们的作品与具体知识点的结合, 以及作品的创新之处, 再由老师总结评价。要求同学们填写项目评价表 (表3) , 以充分认识自己的优势与不足之处。

二、成效与反思

1.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取得的成效

(1) 学生学习兴趣明显增强, 学习成绩明显优于其他班级, 团队合作意识明显增强。“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改变了计算机语言课教学理论性强、学生被动接受的弊端, 较好地落实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足了学生自我实现的空间, 对专业课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合作探究和整体评价的方式, 形成了“组内合作, 组间竞争”的氛围, 团队合作的能力得到较好培养, 互相协助的人格品质也得到了较好的发展。

(2) 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有明显提高。很多老师和家长、包括用人单位都说职高学生“不来赛”, 意思是说职高学生学习敷衍了事, 缺乏认真仔细、钻研的态度。在尝试“项目设计和合作探究”的教学实验后, 我们很欣慰地发现, 学生们变得细致和能干了, 常常为了弄清一个问题而废寝忘食。

2.采用这种教学方法进行的反思

(1) 此种教学方法, 并不适合所有教学内容。

此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教学的万能钥匙。任何教学方法都有其最佳的使用条件, 多媒体展示可以解决形象直观的内容, 讲评式教学适合层层引导, 而“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则适合能够使用探究式学习的内容。

(2) “项目小, 多引导”是本教学方法成功的关键。

因为学生平时接触的主要是被动接受型学习, 比较习惯于接受现成的东西, 所以老师的指导显得尤其重要。

“授人以鱼, 不如授人以渔”, 现代社会是一个信息化高速发展、知识日益更新的时代。在教授学生新知识的同时, 更应注重学生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项目设计与合作探究”教学法采用任务为主线, 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运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自主探究的教学方法, 组内合作、评价激励、组间竞争的教学手段积极引导学生完成项目任务, 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形成遇到问题孜孜不倦攻克的工作态度和积极主动、认真细致的工作作风, 提高了互相协作的人格品质。

参考文献

[1]刘洋.计算机语言案例教学中的策略[J].中国科技创新, 2006.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8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下的计算机教学 篇9

1.1 自由式、个性化教学

以前惯用的上课的模式都是老师在前面讲课学生们在下面听, 老师使课堂的主角, 是一种填鸭式的上课方法, 而一堂课学生的多少要取决于场地的大小, 一般仅仅有几十个人, 一些坐在后面的学生听课也不是非常的方便。但是现在的网络教学就不相同了, 它的优势在于可以通过网络来传递老师所讲授的知识, 时间地点人数就不再有局限性了, 每人一台电脑, 通过网络学生们可以在家里任何时间, 或者任何地点去听这节课, 大家不在一个教室里面, 没有了多种条件的限制, 但是, 网络教学过程中同样可以向老师提出问题, 和同学展开讨论, 互动等等在普通课堂上同样可以进行的活动。学习网络课程的学生们并不一定是一个班级的, 也不一定在一个地区, 知识对此门课程感兴趣的学生们都可以来上这样一门课程, 这样的上课模式有很大的空间可以根据喜好来设定进度等。

1.2 生动式、信息化教学

网络上有着丰富的信息资源, 这提供给老师学生们很大的便利, 方便老师充实自己的课堂信息, 也方便学生们查找资料。

1.3 交互式、人性化教学

利用网络上的课程学习, 可以使更多的学生有和老师们交流的空间和机会, 利用网络更新快速的特点可以让学生和老师们接触到更多新的事物和知识。

2 计算机网络课程网络教学的可行性

网络教学是随着科技进步顺应而生的适合教育发展的一种方式, 它要求学校必须配备有相应的网络设施系统, 老师们必须学会相关的操作, 还必须有相应的教师团队来管理合格教学系统。这种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要求:

第一, 高校要配备相应的教师团队, 或者对一些有网络教学课程的老师们进行指导和培训, 这对于更好的完成这门课程有积极地作用。老师能够解决一些网络课程上出现的维修工作, 熟练地制作网络课程或者能够教育学生也熟练地操作。这就需要老师要学会相关的软件。

第二, 网络教学是新兴起的, 首相就要求有关的部门要给予一定的教育资金的投入, 用来购置或维修护理相关的设备, 网络教学这个系统的完善是一个长久的工程, 需要有相关的团队来完成这项工作。学校以及相关的上级部门要给予大力的支持才能够把网络教学建设的更好。

第三, 这点要求是对学生们提出的, 他们是网络教学的直接受益者, 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要对象。首先就要求学生们掌握足够的网络知识, 这在学生们的初高中时候都学习过相关的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操作, 大部分学生都有很强的计算机操作能力, 这就给网络教学的开展和普及提供了很大的便利和可能性。网络教学的流行就有了一定的基础。

3 计算机网络课程在网络教学下实施的几点建议

网络课程的进行也有这个方面的困难, 因为在网络上进行课程有很大的局限性, 老师们不能够直接的观察到学生们的停课状态, 这就让一些理论性较强, 较为枯燥的课程很难进行, 没有吸引力, 学生提不起兴趣, 学习效果自然不好。

一些课程内容假若在网络上进行, 学生没有积极地基于老师学习效果的反馈, 那么对于课程的下一步进行是有障碍的。还有一方面, 就是网路课程的自主选择性非常强, 很多学生只选择自己感兴趣的一方面课程, 而对于一些有必要主修的功课则选择逃避, 或是半途而废没有坚持上完, 这就造成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因此要进行不断地改进, 来使网络教学更完善的进行下去。

由于他的教学进行要在硬件条件完善的条件下进行, 因此, 网络教学中收腰的问题就是要保障计算机等课程系统的完好。此外, 还要并不断的冲是网络教学的环节, 不仅要注重讲课的方面, 还要辅助课后的辅导教学, 定期的还要在网络教学上设置一些作业的反馈, 阶段性的测验等, 检查选修的学生们的接受学习情况, 这样才能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 及时监督学生们的学习效果, 弥补网络教学的一些缺陷, 使之达到传统授课的一些水平。另一方面, 除了学习的课程知识外, 网络教学中的教师们还应该给学生们提供相关的资料分享的平台, 共享一些视频资料, 还有其他方面的网页浏览等等, 这样方便学生们自主进行选择来学习, 进行课后的补充等, 引导学生们扩展自己的知识面, 达到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资源。

4 结束语

网络教学有它独特的特点, 随着设备计算机的更新换代他自然也要不断地更新, 教学的形式也在不断地充实丰富, 学生们要想适应这种大容量的网络课堂, 还要不断地加强自主学习的能力, 学会充分的利用网络资源, 更好的充实自己。不断地推进网络教学的普及, 提高网络学习的效率, 让更多的学生爱上网络新教学的模式。

参考文献

[1]李强.谈网络教学模式[J].长春大学学报, 2008 (01) .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篇10

一启迪思维, 进行导学, 培养习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同步的, 要做到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 克服怕动脑思考、不会自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巧妙而不失兴趣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书、思考、练习和讨论。如讲授的“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 从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 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 请学生代表发言, 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图像

1. 培养兴趣, 调动主动性

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杨振宁博士明确指出:“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总是设法去认识它。兴趣不是先天而来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学生乐学的情境, 培养他们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巧设悬念, 引起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巧设悬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真的井水不犯河水吗?”引入地下水的知识;用“猜诗:‘冰雪大陆, 最高一洲;气候酷寒, 烈风暴雪。极昼极夜, 考察最好;茫茫极夜, 极光星斗。资源多样, 煤铁最优;企鹅蹒跚, 巨鲸遨游’描述的是哪一个大洲”为线索, 贯穿整个南极洲的教学, 这样, 问题一提出, 使学生有了悬念, 急于解决,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思考、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学习热情高涨。

如在教学东南亚一节中, 首先就提示在政区图上找出该区国家的位置, 继后要看地形图, 观察山脉、河流的分布。这就是说, 学地理先应知道“在哪里”“有什么”, 然后再分析事物的空间关系。由图例可知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 山脉由北向南延伸, 大河多南流入海。也可由河流的流向推知地势的高低。该区河流下游多平原, 进而分析自然事物与人文现象的关系, 这里地处低纬, 人们很早就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 在平原发展了农业。这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许多城市傍河分布。又如, 示意图主要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原因和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显示了地球公转在时间上的位置与二分二至日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并影响到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类图多半是难点。再如景观图, 这类图逼真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关系。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 选择适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 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此, 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通过谈话、引导式、针对问题解决式、同学之间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实践活动式等。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 (此时, 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这个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 利用生活中的“行”和“列”定点的方法, 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之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交叉的线, 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可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从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新课程新理念下的美术教学 篇11

我们知道美术教育更关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那么如何在实际教学中运用现代化的教育艺术手段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调查探究,富有个性的学习,使每个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发挥呢?

首先,教师以全新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结合美术学科的特点进行教学。美术课程标准从美术学习方式出发,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出发,划分为“造型.表现“、“设计.应用”、“欣赏.评述”、“综合.探索”四个学习领域,为学生自主学习、创新实践、合作学习提供了机会和平台。如“造型.表现”、“设计.应用”,强调学生自由表现,大胆设计制作。“欣赏.评述”不仅拓展了学生视野,提高了审美情趣,而且提升了学生的审美品质。“综合.探索”,加强了学生美术创造与其它学科领域的联系,激发了学生主动探求、研究,运用综合知识技能制作的能力。可以说,新课程赋予了很多体验性学习,能让学生结合教材选择适当方法创造恰当的体验学习情景,能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去体验去认知,所以教师要改变陈旧观念,改进原来的课程结构,改变美术教材模式的学习方式和课程评价方式,积极探索研究,创设合理有效甚至高效的愉悦的美术课堂。

高效的课堂需要全面了解学生,精心地准备,为学生主动学习提供时间和机会,让学生与环境与同伴与老师之间多维互动,充分调动主动性与自觉性,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精心地准备还包括教师准备充分的与课程学习有关的丰富多彩的知识资料,有利于拓展学生思维空间的问题设置、活动内容。围绕学生的实际如年龄、认知水平、能力水平把握教材知识结构的层次性和整体性,设计优化的课堂教学结构和模式,改进教学组织形式,使教学更适合完成各类不同的学习任务,使学生在有着浓厚兴趣的学习过程中敢于动手动脑,达到“学为主动”,在轻松愉悦民主的氛围中投入美术教育活动中,从而提高鉴赏美、感受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

高效的课堂还要改变单一的评价方式,建立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学生的认知不一、年龄不一、能力不一,所以评价标准要体现多维性和多级性,适合不同个性和能力的学生的美术学习状况,并且充分理解和尊重学生的兴趣和爱好,更多的给学生以自由,让他们在自由的天地里发现创造,对学生进行全面的完善的重过程重创新的评价,不否定,多鼓励,善表扬,促发展。

其次,观念的更新无疑会带动教师对教育教学的创新,尤其美术教学,因为美术本身就是创造性的艺术。所以教师要有创造性的智慧和才能。比如,在“应用.设计”学习领域,教师就必须要自己先有所创造,掌握课程内容后,善于组织课程结构,根据教学实际,挖掘身边应有的素材利用某种表现形式或变废为宝化腐朽为神奇,或善于巧妙运用,创造出让学生既叹为观止又感觉很近的作品,学生会觉得艺术就在身边,产生跃跃欲试的冲动。也就是说教师要善于创造性地改进或自制各种教学用具。因为教师颇具个人匠心和感情而制作的各种教学用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

好的美术教学和美术作品一样,应该是贴近人关爱人的,应该是能不断启发学生想象、感受、判断等意识,用美术自身的独特价值去构建创新。所以教师还要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动学习与教师采用的教学方法密切相关。在课堂教学中,从导课到讲授新课到课堂活动到课堂评价,教师要根据学习目标的不同设疑探究,根据课程性质和教材内容的特点以及学生的实际启发兴趣鼓励创新。整节课有亮点,有节奏。学生乐于参与主动探索,既学有所得又学有所乐。例如导课这一环节,方法得当设计巧妙,就会让学生在最短时间进入到课堂学习的最佳状态中,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无论是温故导课还是激情导课、设疑导课或是创设情境导课等总之一定既引发题意又能调动学习注意力和思维积极性。

现代多媒体的使用,使得美术教学更生动形象直观,变笼统为具体,变抽象为形象,变难为易。所以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对象的特点,要合理的选择和创造性的设计教学媒体信息,并在系统中有机组合,形成优化的教学系统结构,切勿形成“黑板搬家”(将讲稿或板书内容制成幻灯片从头到尾播放)。高质量运用教学软件需要教师积极参与开发,在教学实践中反复研究、修改、完善,创造性地使用。例如工艺设计课,多媒体的使用可以把制作的程序图文并茂的展示出来,方便快捷清晰,学生在观看时既学技法又有兴趣。

其三,教法得当,教学手段现代化,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学习中,教师还要有较强的教学控制能力,能驾驭课堂教学的节奏,灵活处理课堂上的一些个案。比如探究性学习,教学手段变为主体参与的手段之后,学生自我管理与控制的要求相对增加,教师的干预程度会降低,学生容易持续逗留在他们感兴趣的问题上。让他们观看录像他们的思维会“跑题”,这时教师必须及时进行调解和引导,保证自主学习正确的方向。还有当教师讲授一些有争议的内容时,必须有“价值中立”的意识,以不推销自己的观点作为自己的责任,还要求教师始终处于高度敏感和兴奋的状态,时刻悉心聆听学生问题,根据学生发言迅速判断并应对,不要纠结不清,影响课堂进度。另外教师对学生主动学习情绪也要适当调控。当有的学生思维相当活跃,作品一个又一个的要展示时,不妨采取以小组为单位集中参展的形式,以有效地调控课堂时间,烘托气氛。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艺术教学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积极引导学生参与艺术实践,培养学生创造力,培养他们的求异思维,与时代同步又敢于超越梦想。我想他们定会通过美术学习发挥能力,实现自我价值,在自己的舞台上舞出最美的篇章。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12

一、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也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学时可以先想办法使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基于此,我利用课上前三分钟的时间,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图片演示激发兴趣,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旁征博引激发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或通过笑话、幽默故事激发兴趣等。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以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引入,使学生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盎然春意,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通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身心备受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在兴趣勃发的状态下去阅读、去学习。

二、指导阅读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会阅读才能不断发展。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因此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不同文体,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指导学生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精细赏析,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教师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开展开放性阅读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以读促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同时,写作也是反映阅读效果的重要形式,能够修正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激励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这两则寓言描绘了几个画面,然后体会两则寓言中主人公的心理。在归纳寓意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就充分肯定或称赞,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文章,可以从写作角度、取材角度、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透彻,辨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往往能让学生广思博取,综合创新,获得真知灼见。如在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我要求学生去读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诗歌《乡愁》,让学生了解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题材,不同的人物的理解和写作风格也是不同的。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去读有关杜甫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作品或资料,使学生对作者有深层的了解,以便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法布尔的《蝉》,引入虞世南的《蝉》,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其阅读量,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广泛涉猎信息,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操。

五、积累阅读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可以使其阅读更为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摘记,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让学生写好读后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提高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3.传媒网络加快了知识传播的步伐,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名著欣赏、焦点访谈、科技博览、散文MTV等节目让学生观看,使其走进科学,走进社会;4.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成果,如开展优秀读物推荐会、师生同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课本剧创作及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收获的快乐。同时,通过这些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到读书的乐趣,激发阅读热情,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上一篇:素质教育再认识下一篇:地理知识表达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