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共12篇)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 篇1
课堂提问,看起来很简单,无非是教师问,学生答,实际上,这里面大有讲究。课堂提问是一门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创造的艺术。
长期以来,课堂教学的主要任务就是把课本的知识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传授给学生。在这种教学观念的支配下,课堂提问的方式就成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简单问答,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检查和巩固学生对课本知识的记忆和理解,这样的提问不会很好的发展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也不能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这与新课程的理念格格不入。
新课程改变了旧课程中过于注重对知识的传授,而是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强调使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知识不再以定论的形式传授给学生,而是师生之间共同交流、合作、探究来完成对知识的建构。教师不再是真理、权威的化身,而是与学生共同学习,教师成为“学生型”的教师,学生也成为“教师型”的学生。新课程要求转变教师教的方式和学生学的方式,教师是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辅导者,学生不再是被动地接受学习,而应具有主动性、独立性、体验性、问题性,提倡以探究学习、合作学习为主要学习方式。在此次课程改革中,第一次把科学探究、科学视野写进新的化学课程标准,并将科学探究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作为化学课程的重要目标。
在新课程的要求下课堂提问是为了检查学生获得知识的情况和教学效果,激发学生参与教学,控制学生行为,提问的目的还应该激发学生高水平的思维活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教师提问的目的是把学生引入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让学生主动探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作出贡献,凸显学生是问题解决的主体。教师的作用是创设问题情境为问题的解决提供线索和提示。
化学作为一门实验学科、自然科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实践能力和科学素养,所以课堂提问显的尤其重要。
一、问题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教学效果
课堂问题的设计应遵循几个原则:紧扣课堂主题的原则、激励学生思维的原则、问题精练明确的原则。作为化学教师在上课前对课堂提问问题的设计更应做到:
1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设计问题;
2问题设计要有层次性、针对性、探究性,问题设计必须由易到难,循序渐进,而且要针对教学目标设计问题。问题设计的层次性是为降低学生探究的难度。
3问题设计要有启发性和迁移性。启发性是指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问题设计的迁移性是指问题能够促进学生的旧知识迁移到新知识的学习中来。
4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开放性的问题往往没有固定的答案,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二、提问的核心是发问
好的发问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的参与。就发问的方式而言,应注意以下几点:发问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全体学生参与;发问时问题要表达清楚,让所有学生明白;发问要体现量力性原则,时机选择要恰当,次数不宜过多,有研究表明,在一节课内平均提问12个问题左右最合适。就发问的内容而言,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教师的应多问一些“有什么”、“怎么做”之类的问题,这类问题具有开放性,能引发学生的创意,没有现成的标准的答案;发问的内容应注意高认知水平的问题和低认知水平的问题相配合。高认知水平的问题能激发学生高认知水平的活动,如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低认知水平的问题能使学生更好地记忆陈述性知识。
不同类型的课堂提问,应该让不同类型的同学回答,区别对待,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对引入新课的提问,由于受到时间的限制,最好由第一种同学来回答,他们很快答对了,可顺利进行新课。为了纠错而设计的提问,由第二种学生回答,他们答错的可能性大,正好为全班学生敲响警钟,也为教师启发学生找出错误原因创造了条件。对第三种学生,也要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这不仅是教学的需要,同时也是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途径。对成绩比较差的学生,应热情关怀,适当提写浅显的问题让他回答,不要让他们感到自己是被遗忘的角落,而在心理上导致失衡。
三、对所提问题进行小结是教学的目的之一
教师应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找出学生的思路。对问题回答正确的学生或回答有创造性的学生,教师应充分肯定,可继续探问学生是否还有其他更好的方法;对回答不完全正确的学生,教师肯定其正确的部分,并提供线索继续探问使其完善;对回答错误的学生,教师找出其错误的思路,暂时延缓评价,可以转问其他学生,再评价其各自优点和错误之处。最后,教师和学生共同对问题的回答进行再组织。学生有时会提出古怪的问题与回答,教师切勿批评学生,应认真的引导或解答。
新课程,新提问,为了让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我们应该重视课堂提问,认真组织课堂提问。
新课程下的音乐教学 篇2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地理教学
刘金承(甘肃省临洮县文峰中学)
在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生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方面的整合构成了地理课程的目标框架,体现了新课程的价值追求。因此,实施教学改革的前提条件之一就是必须进行价值本位的转移,即由“以知识传授为本位”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地理新课标指出: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改变地理学习方式;构建开放式地理课程;培养现代公民必备的地理素养;重视对地理问题的探究;注重学习过程评价和学习结果评价的结合,等等。因此,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应以地理新课程理念去整合教学资源,采取最优教学方法,优化地理教学过程,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整合地理教学资源
所谓整合地理教学资源,就是围绕某一地理教学目标,选取有价值的教学资源有效地融合到地理教学过程中来,营造一种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学情境,以培养学生创造性的自主发现和自主探索的过程。
在新课程标准指导下,教材是教师授课的重要依据,但不是唯一的依据。这样,教学资源由单一转向多元。教材是一种资源;学生,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生活实际、知识基础和思想状况,也是一种资源;教学环境包括教学设施、教学媒体,也是一种资源;教师的知识储备,教学技能等等,都是教学资源。随着信息技术发展,网络、电脑、书籍等所包涵的海量数据已被大家所共享,随之而来的问题是教师如何整合自己所搜集到的素材,让这些素材切合自己的教学内容,使自己的教学如虎添翼。因此,如何整合有效教学资源,是新形势下我们改善教学中所面临的重大的课题,它必将对我们的教育理念、模式、内容和方法产生深刻的影响。我认为在整合有效教学资源过程中,应把握好三个原则:一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位的原则。生活中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很多,但并不是所有资源都可以运用到地理教学中,需要做出筛选。因此,以学生为主体,以促进学生充分发展作为取舍标准,着力发掘能够开发学生头脑和便于动手实践、能够激发学生探索和创意的素材。同时,依据教学需要,对各种教学资源进行优化组合,明确哪些应该优先,哪些是对学生更具有适应性的。二是因地制宜的原则。各地区蕴藏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各不相同,依据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的具体状况结合本校的实际情况和优势,从不同角度去发现学校和周围已经存在或蕴含的资源,采集具有地理性、个性化的地理教学资源,形成具有个性特色的校本地理教学实用资源库,以丰富和活化地理教学。三是合作原则。教师是对教学资源有效整合的核心力量。教师在注意提高自身素质的同时,还要充分挖掘同事、备课组、教研组的人力资源潜力,集体备课,智慧共享,提高地理教学资源的整合水平,做学生利用课程资源的引导者与合作者。
二、优化地理教学过程
优化地理教学过程,就是要从学生的发展实际出发,结合他们的年龄特征与知识水平、身心发展的特点,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教学内容、运用的教学手段等设计和实施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的学习与身心发展。既要考虑怎么教,更要考虑学生的学,让学生学会学习。
(一)创设“民主、宽松、愉悦”的课堂氛围
陶行知先生说:“只有民主才能解放大多数人的创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数人创造力发挥到最高峰。”心理学研究表明:“人在愉悦时,观察较敏锐,记忆效果好,想象丰富,思维敏捷。而人在沮丧时,这一切都将受阻。”教师是课堂教学环境的直接创造者,而课堂教学环境与学生的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教师良好的情绪和美好的情感是学生形成良好学习心理状态的开端。民主、和谐、宽松、愉悦的课堂学习氛围,可唤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激起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知识的欲望,才能给学生一个无拘无束的表现空间,让学生处于一种愉悦的心情状态,使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争辩。
为此,首先创设问题情境,萌发“主角”意识。新课程标准下,教师应努力构建一种新型、平等、民主、合作的师生关系,创设问题情境,设计发人深思的问题,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感悟,为获得结论而探究,在探究中得出结论;调动起师生合作的积极性,促进师生的交流,使课堂真正成为交流的“沙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角,使教师成为学生学习的“参谋”、“助手”、“服务者”和“促进者”。
其次、学会倾听,多角度赏识学生。教师要在育人同时,真诚地学会倾听,鼓励学生以独立的角色、探索的态度对教师提出质疑乃至争辩,形成促进学生发展、提高其整体素质的“教学对等”的“关系链”,达到教学相长的目的。同时教师又是一名成功的赏识者,要关注每一个学生、每一件“小事”,赏识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积极表现。只有这样,师生间才会互相尊重和理解,教师不必将自己的观点强塞给学生,学生也不必小心翼翼地“揣摩”教师的想法;教师不会将目标仅仅局限于知识和方法的传授上,而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三、指导、引导学生克服心理和思维的障碍。
(二)促进学生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自我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始终处于主体地位和积极状态。新课程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老师的指导和协作下通过自我尝试、自我体验、自我探究、自我发现和自我实践等学习方式,去获取知识和认知总结的学习策略,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在自主学习中才能最真切的体验知识、感悟知识,才能学会学习、才能培养创新精神发展创造力。提倡学生自主学习,研究学生自主学习形式,是我们对传统的填鸭式教学、被动学习的深刻反思和教育本质的回归,也体现了社会发展对教育的要求——科学需要创新,社会需要创新型人才。
高中地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综合学科。新教材无论从知识的编排上,还是从插图的设计上、活动安排顺序及活动方式上都体现出对学生能力培养、学法指导、自主探究精神的重视和推崇。如何在高中地理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首先,培养兴趣,激发学习的主动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兴趣是学生对于学习活动的一种选择性态度,是学习活动的自觉动力,是鼓舞和推动学生探求新知识的巨大力量。所以要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习成为一个能动的过程。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经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醍、鼓舞。”所以,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知识经验、认知规律等方面,抓住学生思维活动的热点和焦点,为学生提供丰富的材料,从学生生活中喜闻乐见的实情、实物、实例入手,激发学生探索的欲望,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其次、动手画图,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地理是一门特殊的学科,常常需要把具有时空和地域因素的复杂事物表示出来。“没有地图就没有地理学。”地图是地理学的重要工具,在中学地理教学中充分运用地图的主体性,引导学生看图、填图、画图、用图,培养学生的空间概念和空间想象力,使地理课更加充满“地理味”。所以,让学生根据课文中的描述和看到 2
现象来自己画示意图,实际上就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把所阅读的东西变成表象,然后将头脑中的表象以图画的形式表现出来。而学生要把语言描述变成表象,就必须对学习材料进行积极的加工。这种加工,不是简单地记录和记忆信息,而是要改动对这些信息的知觉,把自己所学的信息和自身的知识经验联系起来,这样才能产生一个理解。很显然,学生画图的过程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画出的示意图,就是他们积极思维的结果。例如,在讲《地球公转与季节》一课时,我先带领学生通读课文,再根据多媒体演示地球公转的现象,在白纸上画出二分二至日地球的侧视图和极地俯视图。然后用视频展示仪展示学生的作图,找出错误,有针对性地讲解。这样,既能锻炼学生观察和组织材料的能力,又能培养学生读图看图作图能力,加深了印象。
第三、剖析地理原理,指导学法。自主学习不同于自学。自学是没有老师指导,自己独立学习。而自主学习有赖于教、学双方的良性互动,需要教师经常组织、启发、点拨、引导和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只有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才能逐步培养起来。
第四,整合知识,建立地理认知结构。如果学生能够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地理认知结构,无论对于其今后继续学习地理知识,还是进一步解决地理问题都会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建立知识间的联系形成地理认知结构对于学生来讲是一个难点,然而这种思维对学生来讲是极为有益的,可以说这种地理认知结构的建立是进一步培养学生地理学科能力的基础和前提,同时这一结构的建立过程就是对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的培养过程。灵活运用知识,建立知识线索,搭建知识间畅通联系的渠道,从而能够达到知识联系紧密、思维培养深入的目的。
三、优化评价方式,促进学生发展
传统的评价方式往往重结果而轻过程,以结果的正确与否作为评价的唯一标准。《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强调:“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地理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应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化的评价体系。对学生地理学习的评价,既关注学习结果,又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既关注学生的学习水平,又关注他们在地理实践活动中表现出来的情感和态度。”。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评价不仅要看课堂内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要关注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如:思考时是否积极,小组讨论时是否投入,能否倾听别人的意见,有没有创新精神等。有的学生上课思维积极、敢于打破常规,有的学生解法比较简易、独特等等,教师应结合这些情况,进行综合评价。同时,也要打破教师评价的单一形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评价,把自评、互评、组评与教师评价相结合,使地理评价“为促进学生发展而评价”。只有这样,学生在评价中才能不断进步,才能保护学生学习的热情,真正使评价成为学生发展的“推动器”。
新课程下的教学反思 篇3
关键词:新课程;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2-123-01
新课程改革给予了教师崭新的教育理念,要注重学生“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当然我觉得更重要的要对现有教学进行深刻反思,找出不足,加以改革,真正有利于学生的发展。要从现有教师素质、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了深入反思,并提出有效的改进方法,教师一切的行为必须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根本目标。
一、社会不良风气和家长的过度娇惯对学生的负面影响也对教育工作产生了阻碍,增加了教学的难度。
现在经济迅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家长对孩子更过度的关爱,视若掌上明珠,对孩子听之任之,尽力满足他们的要求甚至是无理的,但对孩子也望子成龙望女成风,希望他们成材、出人头地。但这种复合的教育心理与行为导致了学生的依赖性很强、独立性很差、任性、自私自利、不愿劳动、不能吃苦耐劳等不良习惯。
现在青少年的个人观念远远大于家庭观念,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对父母的辛劳与苦心都视而不见,总认为父母怎么都不合自己的意。这与父母的过度娇惯有必然联系,造成亲情、感情淡化。另外改革开放的不断扩大为现代孩子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他们有了学习世界先进文化的机遇,同时也接触到“糟粕”文化与一些腐朽生活方式。更加不能忽视的是,互联网等新兴媒体以及网吧和各类文化娱乐场所的快速发展,在开拓了知识领域、丰富了文化生活的同时,含有色情、暴力、赌博、愚昧迷信的腐朽落后文化和有害信息也乘隙而入,严重腐蚀着有些学生的心灵。
二、传统的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所以必须改革
新课程要求学生不仅要获得知识,还要提高各种能力,所以我们的教学必须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与态度等方面力求体现新课改的要求与理念,培养出真正的“高、精、尖”的优秀人才。
1、教师必须转变观念,设计出崭新的、科学的课堂教学结构
观念的转变是接受一切新生事物的基础,我们必须先彻底抛开传统方法的深刻影响,用先进的新课程改革理念武装自己,真正“换脑”。科学的课堂结构从要素、行为、程序三方面入手,使之 “核心、主导、主体合一”,必须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目标,要照顾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不能让他们成为被动的、消极的接受知识的工具,而应该想尽一切办法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寓教于乐。
2、课堂教学是师生活动的主阵地,教师必须创设充分参与的教学情境,给课堂教学带来生机与活力
(1)教学中一定要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由传统的重物转向重人
教学的每一个细节必须考虑到学生的发展,要把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为出发点,把获取知识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从根本上改变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消极、被动地位,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自觉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生动活泼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要留给学生充分的思维时间与空间,教师讲的要少,学生活动的时间要多,教师提问的水平要高,并要在提问过程提中激疑启思,分难度、分层次,照顾全体学生。教师在教学中要一改过去古板的面孔、沉闷的气氛,而注重以多种方法激发学生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使课堂呈现活跃、活泼、奋勇争先气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要在教学中注重过程,使学生在主动的学习知识的过程中无形的锻炼各种能力,如:独立思考能力、自学能力、交往能力、合作能力、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逻辑思维能力等。
(2)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习惯就是把认识和知识转化为实践并从实践中巩固和加深认识与知识,再转化为更高的实践。也就是知与行的关系,让学生“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让学生不由自主的适应科学的学习方法,形成自己良好的习惯。
3、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不放弃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机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都需要得到尊重,尤其那些学习不突出的学生。学生是不成熟的、有可能是幼稚的、自由散漫的,但作为教师,不能轻言放弃,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而且循循善诱的引导,和学生分享因这些优点而带来的快乐,在师生间不仅要设立一条知识对流的主线,还要有一条情感对流的主线。倾听学生的呼唤,欣赏学生的优点,这是做教师职责。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要密切联系生活,在学科中渗透法制教育、情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以及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
新课程下的地理教学 篇4
一启迪思维, 进行导学, 培养习惯,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学生对于知识的获得和学习方法的掌握是同步的, 要做到既学会知识又掌握学习知识的方法。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有目的地指导学生自学, 克服怕动脑思考、不会自学的坏习惯。引导学生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体, 在课堂教学的每个步骤中巧妙而不失兴趣地培养学生动脑、动手、动口的能力, 放手让学生自主地看书、思考、练习和讨论。如讲授的“地球自转和公转”一节时, 从定义、轨道面、地轴的空间位置、方向、周期、速度等方面比较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差别, 要求学生根据提示自己看书、填写。讲解时, 请学生代表发言, 请学生用地球仪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这种方法能充分调动全体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而教师在整个教学活动过程中始终是引导方向、解决问题的指导者和组织者。
二培养学习兴趣, 让学生学会使用地理图像
1. 培养兴趣, 调动主动性
歌德认为:“哪里没有兴趣, 哪里就没有记忆。”杨振宁博士明确指出:“成功的真正秘密是兴趣。”心理学研究表明, 人们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 总是设法去认识它。兴趣不是先天而来的, 而是后天培养的。探究“为什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中学生积极主动学习的激发点。因而在教学中, 教师应创造学生乐学的情境, 培养他们的兴趣, 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 巧设悬念, 引起兴趣
根据中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教学内容, 在地理教学中可巧设悬念, 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如用“真的井水不犯河水吗?”引入地下水的知识;用“猜诗:‘冰雪大陆, 最高一洲;气候酷寒, 烈风暴雪。极昼极夜, 考察最好;茫茫极夜, 极光星斗。资源多样, 煤铁最优;企鹅蹒跚, 巨鲸遨游’描述的是哪一个大洲”为线索, 贯穿整个南极洲的教学, 这样, 问题一提出, 使学生有了悬念, 急于解决, 从而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 并有了强烈的求知欲, 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去思考、去学习, 从而提高学生的兴趣, 使其学习热情高涨。
如在教学东南亚一节中, 首先就提示在政区图上找出该区国家的位置, 继后要看地形图, 观察山脉、河流的分布。这就是说, 学地理先应知道“在哪里”“有什么”, 然后再分析事物的空间关系。由图例可知中南半岛地势北高南低, 山脉由北向南延伸, 大河多南流入海。也可由河流的流向推知地势的高低。该区河流下游多平原, 进而分析自然事物与人文现象的关系, 这里地处低纬, 人们很早就利用优越的气候条件, 在平原发展了农业。这里交通便利、人口稠密, 许多城市傍河分布。又如, 示意图主要用来说明地理事物发生的过程、规律、原因和影响地理事物变化的各因素之间的关系。如“地球公转示意图”显示了地球公转在时间上的位置与二分二至日有严格的对应关系, 并影响到地球上正午太阳高度和昼夜长短的变化。这类图多半是难点。再如景观图, 这类图逼真地反映了地理事物的外部特征和关系。
三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选择多样的地理教学方法
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学生年龄特征和学校条件, 选择适当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方法, 不仅能帮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事实、概念和技能, 增强地理学习能力, 而且还能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态度、情感和价值观。为此, 可采用的教学方法有很多, 如通过谈话、引导式、针对问题解决式、同学之间讨论式、辩论式、角色扮演式、实践活动式等。应引导和鼓励学生独立思考, 体验解决问题的过程, 逐步学会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如在学习经纬网知识时, 教师可以将学习内容转化为“一艘海上遇难船只如何向别人报告自己所在位置 (此时, 在一个球体表面上标出假想遇难船只的位置) ”这个问题, 让学生边观察边议论,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这实际上就是“如何在地球表面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运用生活经验提出确定某一学生在教室里的座位或在电影院里找座位的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把生活中确定“座位”的方法, 利用生活中的“行”和“列”定点的方法, 并把这种方法运用到“问题”解决的实际情境之中。学生会联想到可在空白球面上通过“遇难船只”这一点画两条交叉的线, 但怎样向别人描述这两条线的交点是一个新问题。教师可由此引出经纬线、经纬度和经纬网的知识, 从而解决前面提出的问题。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反思 篇5
雷利锐
一堂好课的特征可以有以下十六个字来概括:师生互动,充满活力,符合规律,共同发展。这次备课组教学研讨中,我将科学探究贯穿于整个课堂,较好地体现了初中物理新课程的理念,体现了初中物理教学技术改革的特点,经过其他教师的评课,我对自己的课堂反思如下。
一、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和“以教师发展为本”的理念
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时,能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教学目标着手,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
如我在《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的关系》教学时,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彩灯亮度随电压的变化由暗到亮的演示实验,创设情景引入探究的主题。在学生感觉精彩的同时,鼓励学生根据已经学过的电流、电压和电阻等电学物理量引发新的思考——猜想电流与电压、电阻之间究竟有怎样的关系。接下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讨论,自主设计出采取控制变量方法的实验探究方案,在相互交流的过程中完成对实验设计方案的评价。接着在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学生通过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的分析处理,逐步得到通过导体的电流与电压之间的关系、电流与电阻之间的关系。在对所采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时,要求学生将数学知识作为辅助工具,应用图线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处理,使学生在学科整合的教学过程中初步体会到实验数据分析方法的多元化。最后,各组学生就实验过程与结论进行交流、讨论及评价,使学生充分体验欧姆定律的形成过程。在学生体验欧姆定律得出过程中,既达到知识与技能目标方面的要求,又体会了物理学研究的方法,提高用所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初步形成了正确的思维方法和尊重实验数据的科学态度。
整堂课的设计和教学以学生的原有基础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发展水平,既注重教育观念的更新,又注重学习学习方式的转变,体现了新课程和新教材的要求。
二、善于创设情景,激发学习情趣
如我在《欧姆定律及其应用》时提出一个问题:“小明父亲从国外带回了一只灯泡,其正常工作电压为110V,而我国照明电路使用的电压为220V,这只灯泡能不能在他家使用?”这样引入新课的贴近学生的生活,趣味性很强富有创意,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将学生的注意力迅速集中起来,投入到新的学习情境之中。好的课堂开头是师生间建立感情的第一座桥梁,它既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为整节课的学习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使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得活泼、有序、自然。本节课内容是以学生常见的现象为基础提出问题,把学生带到研究的情景中,通过实验探究过程总结出平面镜成像的普遍规律,再用这些知识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通过展示物理知识造福人类的魅力,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热爱物理,热爱科学的情感。
三、体现了合作学习的要素
这些课在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上都作了一定的尝试,除了开展较为有效的探究式学习外,小组和团队的合作学习也得以较好地体现。合作学习是相对于“个体学习”而言的一种学习组织形式,学生在完成学习任务时采用在小组或团队中进行的,有明确分工的互动性的学习方式。合作学习有以下要素:(1)学习时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并促进互动;
(2)积极承担共同任务中的个人责任;(3)维护成员间的互信,解决组内冲突;(4)对各人的任务进行小组加工;(5)对共同成果进行评估、改进。本节课中在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数据的收集和实验结论的交流评估过程中,合作学习的要素得以明显体现,学生的能力得以提高,思维得以发展,学生感受到了合作学习的快乐。
四、注重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探究性学习则是主体的、能动的活动,它可以避免一些应试教育的弊端。探究性学习是指教师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自主探究、实践、体验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主动获取知识,培养学生能力的全新学习方式。其优越性主要体现在对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与维持以及求知欲望的进一步增强。在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中,蕴含着大量可以开展探究性学习的内容,尤其是物理概念和规律,它的形成或建立过程本身,就是科学家不断探究的过程。这次展示课都很好的体现了学习方式的改变。赵老师在上《探究电阻上电流和电压关系》时,让学生通过一系列的猜想→可能→一定的循序渐进的思维方式,利用现有实验器材去探究规律,上台展示实验过程和所得结论,使学生感觉到自己是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同时让学生分享成功的喜悦。我在探究中只做点拨,不包办代替。只做“工作巡视”针对基础不同的学生“按需教学”。当学生在新的知识生长点发生疑问时,变“教”为“诱”,变“学”为“思”。体现了教师驾驭课堂能力,使因才施教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使每个学生的参与课堂活动积极性高涨,落实了“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课改目标。
五、关注全体、分层教学上还不足。
新课程下的高中历史教学 篇6
一、营造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培养学生求知欲,调动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是帮助学生形成与发展创造性思维能力的重要条件,这需要教师创设启发式教学情境。历史课必须把传统的注入式教学,转变为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同步合作的启发式教学。上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问题,提供导读线索,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他们的求知欲,为主动学习创造必要的条件。接着,让学生独立地阅读教材,理解教材表述的内容,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允许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进一步开拓思路。此间教师可回答学生的质疑,也可进一步启发、诱导,还可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提出不同层次的要求,满足各自学习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解答问题。教师对学生的阐述应及时反馈,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或启发他们继续思考。课结束前教师作总结性发言,进一步理清课文的脉络和走势,留有一定的思考余地,让学生学会归纳和总结。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使用不同的教学方法,但是不管运用何种教学方法,都应该努力启发学生思考,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既提高教学效果,又营造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情境。
二、采用新的教学手段,改变教学观念
根据课程标准对高中历史课程性质的分析,高中历史课程是一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养的基础性课程。传统的教学手段更多地借助于粉笔、板书和老师的言传身教,除非老师的语言生动、幽默、形象,否则是很难打动学生,也未能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长期下去,学生对历史学科就会感到厌倦和缺乏兴趣。新课改之下,因为教材体系作了大量的调整,以专题史的模式展现在学生面前,而且增加了大量的图片和史料,显得异常丰富,因而这就要求我们历史教师充分地利用这些优势向学生展示历史学科的独特魅力。教师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多层次地利用教学手段来向学生展示历史,如可以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推进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历史多媒体教学及电子课件的制作与使用上。在运用多媒体教学的同时,老师在上课的时候,还可以充分利用历史学的最新理论成果,结合教材给学生设问,并建议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和史料加以分析得出答案,教师最后引导学生探究形成了最终结论。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思考历史、评价历史、质问历史的习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新课改后,对教师的教学观念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观念是只要学生的成绩,上课时以老师主体,学生只要认真的听讲,记笔记、背书,考试达到老师的要求即可,这样的教学观念已经不适应新课程标准和新教材要求了。而高中历史教材的体例、结构,要为教师创造性的教学和学生的个性化、自主性学习留出发展的空间。也就是说,我们要培养个性化的学生,培养全面素质的学生,而不是高会低能的学生。所以,教育教学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教师是工作在教学的第一线的,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对于历史新课改的实施有着十分重要意义。教师教学观念的变化取决于是否从心理上认可和接受新课改,是否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是否愿意去更新观念,勇于接受挑战,是否善于学习,创新等等。这就要求教师在这方面进行调整,全面更新教育教学观念。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中学历史教学
由于历史教学的特点,很多中学在历史教学中开始尝试着采用信息化教学方式,一定程度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然而由于多方面因素的限制,中学历史信息化教学机遇与挑战并存。信息化给中学历史教学带来的机遇。信息化教学改变了历史教学的传统模式,使历史课面目焕然一新。长期以来,特别是新教材的应用,初中历史思辨化的倾向十分突出,同时也增加了课堂的沉闷气氛,教师头头是道地论证,学生被动地听课,学生厌烦历史课的情绪日益增加,课堂效率大大下降。信息化教学的应用,使历史课堂面目大变,以学生为中心、生动的画面、丰富的资料和图片、充满感染力的解说,深受学生喜欢。课堂效率大大提高,课后又可通过网络教学资源加深学习,学生学习历史课的兴趣也大为增强。
近几年来,中学历史教学信息化发展迅速,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中的弊端对历史教学起到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但是另一方面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历史课件制作和网络化教学中单纯追求形象直观、动感和色彩而忽视学科内容。历史课件和网络化教学的直观、生动是其优点,但很多教师在制作课件和建设历史网站的过程中,片面追求课件的形象性、生动性,而很少思考这个形象性、生动性会对课堂教学起什么样的作用。实际上片面追求形象性、生动性,容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从课堂中心转移到画面的生动形象、声音的变化多端等方面,从而弱化传授知识、培养能力的课堂教学目的,更谈不到学生的全面发展。有的老师制作的课件和网站,色彩艳丽、动感十足,四通八达,确实能够吸引学生,但易喧宾夺主,历史课程本身的教学目的、知识体系和规律得不到充分体现,历史学科本身的特点和魅力也没有体现出来,学生从中不能体会历史思维的乐趣和感受历史情感的熏陶。由于信息化教学手段存在着不可马上解决的制约因素,即便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不存在了,传统教学手段的优势也是任何先進的机器替代不了的。所以信息化教学手段不能完全替代传统教学手段。它们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相互配合,相互补充,既不能夸大信息化教学手段的效应,也不能否定传统教学手段的作用,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优化高中历史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新课程下的语文阅读教学 篇7
一、激趣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学生来说,兴趣具有强大的内驱力,当学生对学习有兴趣时,就容易集中注意力,全身心投入,积极思考,主动参与学习,也就不觉得学习是一种负担。因此,教学时可以先想办法使学生对阅读学习的内容产生兴趣。基于此,我利用课上前三分钟的时间,通过各种方法激发学生阅读学习的兴趣。如可以通过图片演示激发兴趣,故事引入激发兴趣,旁征博引激发兴趣,巧设悬念激发兴趣,或通过笑话、幽默故事激发兴趣等。如在教学朱自清的《春》时,以乐曲《春江花月夜》朗诵引入,使学生感受春回大地、万物勃发的盎然春意,由此引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又如通过一段简短的对话,为学生营造平等、温馨的课堂氛围,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发表见解。教师要充分肯定其见解的独特、思维的深刻,使学生身心备受鼓舞,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力求让学生在宽松、平等的环境中,在兴趣勃发的状态下去阅读、去学习。
二、指导阅读
阅读是语文之根,是学习之母,是教育之本,是可持续发展的学习方法,学会阅读才能不断发展。会不会阅读,方法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学生获取知识的质量。因此针对教材中涉及的不同文体,教师应结合文体特点,指导学生用恰当的阅读方法精细赏析,使学生掌握带有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知识,培养阅读能力,使学生学会从特殊到一般,举一反三,更好地在课外进行其他类似文章的阅读学习。课内阅读教学是基础,对课外阅读起着指导作用,课外阅读是课内的延续和补充,反过来丰富并深化课文的阅读学习。教师在抓好课堂阅读教学的同时,要充分激发学生的课外阅读兴趣,让学生在开展开放性阅读中,拓宽视野,提高能力。阅读的方法多种多样,如朗读、诵读、默读,精读、略读和速读等。阅读能为写作提供广泛而丰富的语言素材和写作的范例,以读促写是提高写作水平的最有效最简捷的途径;同时,写作也是反映阅读效果的重要形式,能够修正阅读,促进阅读能力的发展。
三、激励阅读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要尊重学生学习主体地位,要引导和激励学生,让学生不但“乐学”,而且“会学”,这既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激励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激发学生的潜能,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动力。实践证明,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实施激励教育,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培养学生富有独创性的思维能力。如教学七年级上册《人生寓言》时,我先让学生想象这两则寓言描绘了几个画面,然后体会两则寓言中主人公的心理。在归纳寓意时,鼓励学生求异思维,只要言之有理,就充分肯定或称赞,大大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四、对比阅读
对比阅读是指在分析综合的基础上借助比较的思维过程而进行的一种积极主动的阅读。俄罗斯教育家乌申斯基曾指出:“比较是一切理解和思维的基础。”对同一题材或同一题目的文章,可以从写作角度、取材角度、表达方式运用、语言特色等方面,多角度展开,分析透彻,辨别同中之异、异中之同。通过这样的比较,往往能让学生广思博取,综合创新,获得真知灼见。如在教学台湾作家余光中的诗歌《乡愁》时,我要求学生去读台湾作家席慕容的诗歌《乡愁》,让学生了解在同一背景下,对同一题材,不同的人物的理解和写作风格也是不同的。在教学杜甫的《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课时,我要求学生去读有关杜甫生平事迹及写作背景的作品或资料,使学生对作者有深层的了解,以便帮助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法布尔的《蝉》,引入虞世南的《蝉》,通过这样的阅读教学,拓宽了学生的视野,扩大了其阅读量,让他们在大量的阅读实践中,广泛涉猎信息,提高了阅读能力,发展了智力,陶冶了情操。
五、积累阅读
在阅读指导过程中适时地教给学生阅读积累的方法,可以使其阅读更为有效。具体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做:1.让学生有选择地进行摘记,加强语言积累,丰富写作素材;2.让学生写好读后感,表达自己独特的感受见解,提高认知能力,形成正确的情感意志、审美情趣及价值观;3.传媒网络加快了知识传播的步伐,利用这一点,教师可以根据教学进度适时安排名著欣赏、焦点访谈、科技博览、散文MTV等节目让学生观看,使其走进科学,走进社会;4.通过形式多样的阅读活动,巩固阅读成果,如开展优秀读物推荐会、师生同读一本书、读书笔记评比、读书小报评比与展览、读书知识竞赛、课本剧创作及表演等活动,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体验收获的快乐。同时,通过这些形式,可以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感到读书的乐趣,激发阅读热情,促进良好的阅读习惯的形成。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尝试 篇8
一、认真揣摩新课程的理念
新课程的理念核心就是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教师要以多种形式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让学生把学习当成是自己的事情, 自己的爱好, 用新课程理念引领高中生物教学。
二、新课程理念在教学中的运用和实施
面对新课程和新教材, 教师要很好地领悟教改的主旨, 大胆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模式、新方法, 并进行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对教学方法和学习方式作出的战略性规划。在新课程标准理念下的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设计, 就是以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界定的基本理念为指导, 规划生物教师的课堂教学行为, 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一) 教师营造问题环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理念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教师应注意多方面的因素, 营造宽松的课堂气氛, 使学生有胆量敢于提问;创设问题情境, 培养学生养成勤于提问的习惯;引导学生积极提问, 从问题中找到想要的答案。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中, 引导学生产生问题的策略有多种: (1) 引发学生的好奇心。生物领域中有许多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新奇的, 像“克隆技术”“遗传工程”“转基因技术”等。在讲到这些内容时学生都表现出很强烈的好奇心, 就会产生一连串的问题:克隆技术的应用前景如何;遗传工程都运用到哪些领域;什么是转基因食品等等。以这些问题为中心翻阅资料、展开讨论, 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提高学生摄取新信息的能力。 (2) 培养学生的“追问心”。在生物教学过程中, 分析色盲基因的传递规律, 即色盲男性的色盲基因一般由其母亲传来, 其母亲的色盲基因又由她的父亲传来, 这样追查下去, 学生就会产生“这个家族的色盲基因最初是从哪里来的?”问题, 讨论这个问题, 学生能快速切入基因突变的知识。 (3) 激发学生的矛盾心。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需要分解有机物获取能量, 因此, 黄豆种子在萌发成豆芽的过程中, 有机物减少了。有的学生提出了质疑:“有机物减少了, 而豆芽的重量为什么又增加了呢?”讨论这一问题, 就可知晓种子萌发过程中, 吸水量多于有机物的分解量, 因此, 其重量反而增加了。
(二) 教师在学习中注重引导, 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理念
1. 在概念的理解和掌握上, 不仅能将新知识、新概念同化到已有的概念和知识系统中, 而且能利用新知识新概念去改造旧概念。例如, 在讲授遗传的物质基础时, 我没有直接告诉学生主要的遗传物质是什么, 而是对细胞有丝分裂、减数分裂和受精过程进行回顾分析, 让学生了解染色体活动有一定的规律。在有丝分裂过程中, 染色体复制一次, 细胞分裂一次, 有丝分裂结束后每个子细胞中具有一套形态和数目完全相同的染色体, 保证了每种生物的细胞中都含有一定形态和数目的染色体;进行有性生殖的动植物, 其有性生殖细胞是通过减数分裂形成的, 其结果使得性细胞染色体数减为正常体细胞的一半, 经过受精作用使染色体数恢复到原来的数目。这说明染色体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 能够保持一定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因此人们认为染色体在遗传上起着主要的作用。从细胞的角度来看, 染色体即为遗传的物质基础。接着, 再从分子水平上对染色体进行研究, 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 其中的DNA在染色体里含量稳定, 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这样就完成了新旧概念的改造, 原来认为的遗传物质———染色体, 就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主要遗传物质DNA的载体。
2. 在解决问题时, 不死套公式, 而是融会贯通, 善于多渠道, 用简捷的方法解决问题。例如, 在讲解自由组合规律时, 为了让学生搞清其实质, 我围绕等位基因互相分离, 非等位基因之间自由组合这个实质, 出了多种类型的练习题, 根据亲代基因型推出子代基因型和表现型;根据子代同一对相对性状的表现比, 直接推出亲代基因型等一题多解的练习题, 用多渠道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但在解决以上问题时, 我发现有的同学当题目中出现不同于书本上的遗传比例时, 不知所措或解题方法繁琐, 我便告诉学生应学会化繁为简, 逐一研究局部的问题, 最后再把局部问题的结果综合在一起, 问题就可以解决了。像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看似复杂, 但只要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是独立分配的, 就可以把复杂的遗传现象分解为一对一对的相对性状来研究, 即用分离规律来研究。把每一对相对性状的问题研究清楚后, 把它们综合起来, 实现问题的最终解决。
3. 在创造活动中, 不因循守旧, 不墨守成规, 要有创新意识, 有丰富的创造想象力。例如, 高中生物实验, 关于《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中, 需要培养洋葱根尖。以前, 都是教师培养出来供学生用, 现在我要求洋葱根尖由学生自己培养, 希望他们除了按照书本上的要求培养外, 也可选用其他的材料或方法培养。一段时间后, 我吃惊地发现根尖培养出来了。学生培养的根尖, 有的是用洋葱水养成的, 有的是洋葱沙培成的, 也有少数用蚕豆沙培养出来的。后来又进一步发现沙培的洋葱, 当根尖用完后, 继续把洋葱放在湿沙中培养, 长出的根又可用来做“观察对矿质元素离子的交换吸附现象”实验。如此一来, 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又发展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三、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学效果
新课程下的高中田径教学 篇9
一、教师方面
(一)体育教师要善于学习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和创新精神,体育教师就必须懂得学习、懂得合作(向前人学习、向同行学习),才能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程理念。从高中生的生理、心理特点着手,选择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教学方法,使田径教学取得更好的效果。因此,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还是教学形式的变革,都需要教师探索和创新的激情。
另外,根据本校的实情,结合学生的实际,坚持科学发展观,创建学校教育文明环境与教学和谐氛围,在全面正确学习并掌握新课程标准的基础上,合理有效地开发校本教材,不断钻研教法,多总结、多研讨。设计符合田径运动选项的活动方式和组织形式,改革与创新目前单调的田径教学,使学生达到练中求乐,乐中求练,和谐与完美的统一。
(二)教师工作态度
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做好深入、耐心、细致的情感沟通与交流工作。让学生懂得田径运动对所选项目的学习和发展的意义。例如:可以适当在田径模块中增加理论教学支持,收集更有说服力的资料,让教学的形势和手段更多样化,学生学习更有新鲜感,学习范围更广泛更实用,刺激和激发学生继续参与田径运动的兴趣与动机,充分调动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
二、教学内容方面
新的课程标准“对体育教学内容并没有做出明确、具体的规定”。以“课标”为依据的田径教学,为体育教师在对田径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自主性。对于教学内容的选择,主要以简单易学的项目为主,让学生品尝成功,让不同水平的学生都有发展自己的空间,等到他们体会到了成功、产生了兴趣,让学生进行选项,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提高田径课教学效果。教学内容结合学校的实际条件进行,实现校本化,体育教师根据目前学校的体育设备状况、地区文化、体育传统具体地选择田径教学内容。
三、教学方法方面
新课程下田径教学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更新教学手段。在体育教学中,教师就应根据田径教材特点,运用新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来培养学生对田径运动的学习兴趣。学生的发展是一个复杂、长期的过程,不同年级的学生,对体育教学的方法有不同的要求,体育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与学生的年龄特征,科学地选择和更新教学方法。使其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与学习兴趣。下面是笔者在新课程背景下2012年上的一节田径优质课——“快速跑”中用到的几种方法。
(一)创设与本课主题有关的情景
课的开始利用多媒体展示世界国际名将菲利克斯,博尔特、刘翔等比赛时照片,接着观看视频博尔特9秒63破奥运会纪录100米视频。把学生带入激烈的短跑比赛中,体会快速跑的魅力,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二)创设游戏,活跃课堂气氛
热身部分采用“长江黄河”的游戏,紧扣主题,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气氛热烈,又锻炼了学生的反应速度,加速跑能力,达到了良好的热身效果。
(三)创设问题,学生带问题自主体验总结
教师提出问题“影响跑速的因素有哪些?”学生带着问题分组自行练习,小组讨论总结,再进行实践,最后师生互动明确问题的答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新课程理念,学生都能开动脑筋,边想边练,相互讨论总结,提高了自信心,教学效果很好。
(四)创设教材内容简单化,便于学生掌握
技术内容的“简单化”可以有效地让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发展运动技能,但“简单化”并不是单纯的简化,而是抓住了技术的核心,加以改造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易于吸收的可操作性知识。在课的基本部分可利用体操棒摆成不同距离的间隔,让学生通过跨越体会步幅和步频,简单易学,让绝大多数学生都参与进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摈弃了以前传统的技术教学方式等。
(五)创设趣味比赛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就是把技术内容改造成学生喜欢、容易接受的,还带有一定竞争性的内容。这完全符合新课标“激发运动兴趣,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意识”的基本理念。本课最后设计了趣味接力比赛,30米往返接力跑,其中设置了跨越小障碍、跳绳、踏标记等,提高了接力的趣味性,激发了学生的兴趣,效果非常好。
谈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 篇10
俗话说:“乐此不疲”, 要学好一种东西, 兴趣是至关重要的。它是获得知识进行创作一种自觉动机, 是鼓舞和推动学生创作的内在动力, 也是提高写作水平的重要途径。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必须鼓励学生创作, 培养他们创作的兴趣, 而推荐发表文章是激发学生创造编写作文专刊, 张贴出来, 并在课堂上和家长会上为他们叫好, 造出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气氛, 以点带面, 让学生感受成功的喜悦, 感受到作文的分量, 大大提高他们创作的积极性。
二、认识生活, 感受生活
农村学生的生活十分丰富, 他们从小生活在大自然的怀抱里, 对丰富多彩的田野风光、四季景色的变化以及千姿百态的动植物都特别熟悉, 但不少学生一遇到作文就发愁, 感到没什么可写。因此, 在作文教学中, 我尽量引导学生到广阔的生活中去, 使学生认识生活、感受生活、热爱生活。美学告诉我们, 用热情的眼光和态度来观察现实生活, 观察周围景物, 能使观察更仔细、更持久、更深入。人的情感植根于外在的客观现实, 学生沉浸在物我交流愉悦中, 对客观事物的认识加深了, 能感受到平日里没有感受的美好情感, 在司空见惯的平凡之处看到动人的美, 认识、感受到生活的真谛。这样学生就会更加热爱生活, 生活便成为了学生写作的源泉。
三、积累材料、融汇贯通
现在有不少学生在“题海战术”中沉浮苦斗以提高分数, 只“重教材”的现象较为严重, 以至于有些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 一心只读教材书”, 平时很少课外阅读, 缺乏写作材料, 对作文望而生畏。要使学生作文有话可说, 有物可写, 必须注意积累写作材料, 提倡多阅读文章。杜甫说:“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破万卷”是说书读得要多, 书读得多, 知识才厚实, 才能博古通今, 写起文章来才能左右逢源, 才“如有神”助。因此在教学中应鼓励学生多阅读, 挤时间阅读, 给学生创设时间阅读。
四、提倡模仿, 强调创新
模仿是人类学习, 掌握技能的重要方法之一。模仿的特点在于针对性强, 有法可偱, 既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又收到了明显的效果。对于初学写作的学生来说, 我们应积极提倡模仿和借鉴范文, 培养好文风。即使刚模仿时比较机械, 也应加以肯定。如左丘明的《左转》善于用对话叙事写人, 司马迁的《史记》善用语言、动作表现人物性格, 这些手法都为后世的散文家、小说家、戏剧家所模仿。模仿是创新的一步, 但不是一味的模仿, 开始求“与古人合”, 其后必须“与古人离”, 所以我们必须强调模仿时还要加以创新, 培养好文风。
五、以说促写, 下笔有文
在日常生活中, 我们时时可以看到:有些学生说话滔滔不绝, 口若悬河, 而作文时却绞尽脑汁, 无从下笔。原因何在?因为“说”在实际生活中实践较多, 而“写”却较少, 没有实践, 怎能灵活运用呢?因此在写作训练时, 可以强调学生先说后写, 即在作文时, 让学生构思后, 把要写的内容先说出来再写, 还可以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时间进行演讲, 培养口头作文能力, 并引导学生把“说”和“写”联系起来, 这样说说写写, 写写说说, 不仅提高了口头表达能力, 而且通过说话过程中口头语言的叙述, 提高书面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写作能力做到心中有数, 有话可说, 乃至中心明确、条理清楚。
六、多鼓励, 少批评
一个人成材除智商外, 更重要的是情商, 而自信心是情商中很重要的一个成分, 也是一个人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自信心多半来自于鼓励。过多的训斥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和写作兴趣。爱迪生说过:有许多天资很好, 很有希望的人, 只因为得不到有利的鼓励。竟然失败下来。”由此可见鼓励胜于批评。鼓励有利于激发学生写作热情, 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有利于人才的培养。作为教师应该爱生, 以情感人, 以情化人,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尊敬老师, 愿意作文。
七、学会求异, 学会反思
所谓求异, 就是指思维的逆向发散, 从问题的相反方向进行探索, 形成新的知识。在作文教学中, 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一些求异思维训练, 使他们摆脱思维定势, 激发他们的求异心理, 养成不囿于成见、不唯书不唯上的心理品质, 并形成一种从相反方向去认识事物、分析问题的能力。为此,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类似《知足真能长乐吗?》《愚公需要移山吗?》《第一次真的很好吗?》等一类题目, 诱发学生的求异思维, 从常规思路的反面去思考问题, 从而反其意而“思”之, 想人之所未想, 发人之所未发, 写出深刻而有新意的文章来。
新课程背景下的作文教学 篇11
初中作文教学方法单一,效率低下。训练形式单一,大作文一统天下,少了片段作文,少了写作训练应有的灵活;训练内容单一,记叙文一写到底,其他一律不问,话题作文永不变;作文批改形式单一,作文形式仍局限于封闭的、单向交流的狭窄的圈子;批改者、批改方式单一,作文教学仍以教师为主体,全权包办。学生作文过程中耗时多,教师批改周期长,不利于及时反馈调控,导致作文质量低下。
苏立康在《中学语文教学研究》一书中,阐释了作文的性质、作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的问题,对中学生作文心理进行了深入地分析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作文教学计划的编制和作文的立题、指导、评改问题。书中指出:学生的作文能力是综合性很强的一种能力。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除了着眼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之外,还要循着能力形成的规律,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单到复杂、由单项到综合的顺序,安排并实施作文教学过程。该研究一改以往研究中注重研究学生作文情况的局限和研究指导趋向空泛的不足,角度新颖。此外,书中还总结了包括上海于漪老师初一年级作文计划、重庆罗胤老师的作文设计——浓墨重彩绘校园、三种文体的作文梯度训练计划和上海沈蘅仲老师的高三年级作文训练计划在内的一些经过教学实践检验的、比较成功的作文教学计划,对作文教学科学有序化研究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作文教学有了计划,有了序列化,才能把零碎的知识穿成美丽的珍珠,避免教师在作文教学时的随意性,降低学生写作的盲目性。作文教学具体来说就是要解决两大问题,即“写什么”和“怎么写”的问题。在“写什么”的问题上可以制定一系列教学计划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在“怎么写”的问题上,可以分步骤地培养学生的文体知识,如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小说戏剧等不同的文体;培养写作过程的能力,如审题立意、布局谋篇的能力等;培养选择材料的能力等。新课程背景下的写作教学生活化是其基本取向,但生活化、想写就写的写作平台并不是写作的随意化,一些写作知识和能力的有序列化的培养也是很有必要的。
但是,在话题作文、材料作文、淡化文体的新课程下的作文教学,教师在作文课上传授得较多的就是写作技巧,怎样开头、结尾、过渡,怎样定新颖的题目等,结果是传授的技巧性知识越多,学生越感觉不会写作文。讲的技巧越多学生越感到写作很高深,其实这样的写作教学脱离了写作的根本——生活,只要学生有感受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和习惯,再有一定的写作知识,写作就不再是困难的事。我们的写作就是要使学生拥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拥有一颗感受爱的心灵,说打动他们自己心灵的故事,写自己内心真实的情感。所以在作文教学中,构建成一套完整、有序、科学的作文训练体系,使作文训练序列化、系统化、完整化、规范化、科学化,就很有必要。它要求语文教师必须扎扎实实地有一个系统的作文教学规划,循序渐进地在序列练习中不断地培养学生作文能力。
在目前一纲多本的情况下,学校和教师在选择教材版本的前提下,也可以根据自己学校和当地的实际情况制定出适合自己学生的作文教学规划,比如初中三年制定一个总体规划,每学期上几次作文课,写什么内容,为什么要上这次作文课,目的是什么;写作和阅读等其它部分的教学关系怎样处理,对教材上作文教学的内容是否要进行增加或删减,增加和删减什么东西,为什么要这样做。对于这些问题教师心中应该很明确,知道自己行动的目的和意义,笔者认为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反思 篇12
一、教学反思的一般内容
(一) 反思自己的教育理念。
每一位教师都应该对照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吐故纳新, 认真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 找出差距和不足, 更新陈旧落后的教育理念。
(二) 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教师要反思自己的教学方法是否科学, 能否真正落实教学目标。
(三) 反思自己的知识和能力。
教师要坚持写教学反思, 写教育日记。“勤于学习, 善于思考”, 不仅是对学生的要求, 教师更应该身体力行。惟有如此, 教师才能“与学生共同成长”。
二、教学反思的作用和原则
(一) 教学反思的作用:
1.教学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教育理念的更新, 使其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教育理念来进行自我剖析, 从而改进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2.教学反思可以优化教师的教学策略, 最终实现教学创新目标、创新方案;3.教学反思有利于教师摸索教学规律, 改进教学方法, 实现课堂教学方式方法的转变,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真正得到良好的发展;4.教学反思有利于培养教师的教学思考能力, 使教师从只会积累经验的“教书匠”提升为善于进行理性思考的专家型教师。
(二) 教学反思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
1.理论指导原则。教师应在科学的教育理念指导下进行教学反思, 把教育理念作为教学反思的先导。2.时效性原则。教学反思有它的最佳时期, 错过最佳时期再进行反思效果则会大打折扣。如上了一堂新课后, 若能及时反思自己在教学中的得与失, 便会收到良好的效果。3.坚持性原则。教学反思是一项长期的工作, 是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环节, 偶尔的教学反思肯定是收效甚微的。4.实践性原则。教学反思的素材来源于教育教学实践, 没有教育教学实践做基础, 教学反思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同样, 如果教学反思的结论不能拿回到实跋中去检验, 教学反思也就失去了意义。
三、教学反思的主要形式和载体
(一) 加强学习, 吐故纳新。
教师可通过观摩公开课、听专家讲学等方式关注最新的教学动态, 了解最新的教学理念, 学习他人的经验和长处, 以反观自己的教学行为, 反悟自己的教学思想, 是教学反思的重要途径。
(二) 写教学后记。
教师除了要在课前认真备课、写出教案和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外, 课后的认真反思、及时回顾和总结每一节课的心得体会、写出教学后记、记录教学中的成功与不足, 也是教师进行教学反思的好方法。教学后记可以记录自己成功的教学经验、教学失误等。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1. 记录学生的困惑, 建立教学备忘录。
课堂反馈、课后练习、阶段测试等能暴露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教师对出现的问题应仔细查找原因, 究竟是教师“启悟”不当, 还是学生思路狭窄?是教师未讲清晰, 超越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还是学生学习马虎, 粗心大意?教学的质量分析绝不仅仅是简单的数字统计, 最重要的是寻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 然后制订措施, 灵活调整教学方式。这样, 教师的教学能力才会在一次又一次的得失中不断提高。
2. 记录课堂教学动态, 撰写反思日记。
课堂上有时学生听得津津乐道;有时学生紧皱双眉;有时则没精打采, 昏昏欲睡, 下课时一片叹息;有时课堂气氛沉闷, 转眼间却又一石激起千层浪。教师若把这些课堂动态都记录下来, 并静下心来认真反思, 那么对日常的教学研究将大有裨益。反思日记可以写成功的做法和经验, 也可以写教学的不足, 记录自己教学的灵感, 还可以写课堂上遇到的棘手问题等。
3. 搜索和利用各种信息, 架起理论与实践的桥梁。
教师的教学反思可以针对一节课、一次活动、一种教学现象, 也可以针对教学中的一个片断、一个细节、一名学生、一个具体事件的处理等。这种反省、批判, 不能闭门造车, 要多听取同行的建议、批评, 学习有关的教学理论, 从中悟出些道理来, 及时反思自己有没有做对, 怎样做才对, 有没有更好的办法等。
(三) 个人反思与合作反思相结合。
教师个人的自我反思是提升自我的强大驱动力, 是追求自我发展的优良品质和习惯, 教师能在一次次的反思和自我认知中逐渐完善自己。教师间的合作反思是一种互动行为, 能够把教师个人的智慧、经验、思考转化为集体认知, 有助于教师的群体发展, 以及自觉地转变课堂教学方式。
(四) 教学反思与教科研相结合。
把教学反思与教学科研结合起来, 能够使课堂教学更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有利于构建符合时代要求和课程改革精神的新的课堂教学方式, 从而使教师“学会教”、学生“学会学”、课堂教学更有效。
教学反思是很有必要的, 教学反思可以使教师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可以总结经验教训, 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完善, 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丰富。对我们每一位教师来说, 教学反思应该成为我们一种长久的持之以恒的行为习惯。
摘要: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 除了要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 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教学反思有助于我们认识到自己在教学中的不足, 从而总结经验教训, 以便使自己今后的教学过程更充实、更完善, 使自己的教学经验更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