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共12篇)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
21世纪步入了信息化时代, 作为信息技术主要载体的计算机已经广泛渗透到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 极大地改变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与工作方式。因此, 掌握和运用计算机已成为人们所必须具备的技能。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的学科, 在中学计算机课程的教学中,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 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笔者就此论述了对中学计算机教学中一些看法。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学校对考试合格率的指标, 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来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上课只会照着黑板记笔记, 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只强调哪些是重点, 哪些必须记住, 哪些是近年来考试的重点, 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只会记忆一些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为了考试及格, 学生不得不进行与考试相关的学习, 钻研考试技巧, 采用题海战术练习等。当学生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简单的学习时就会无所适从, 不能灵活运用, 这极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 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落后。同时,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投入也还远远不足;另一方面, 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很多学校减少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时, 致使信息技术教育与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协调。此外, 学校管理方面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教学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不足, 导致计算机教学未能在广大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计算机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口号, 一些常规教育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都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革。作为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教师, 要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课堂的知识建构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在实现由教到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完善计算机的教学管理
学校要努力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软、硬件配置, 进行学校网络建设和多媒体的升级改造, 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 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创造条件, 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同时, 学校要对计算机教学加强规范约束, 加强计算机学科的常规管理和评估工作, 将教师的教学业绩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 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目前, 我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然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或不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 教学能力较差, 经常出现驾驭不了课堂和学生不满意的现象。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首先, 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熟悉计算机的硬、软件, 探索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 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整合、分析教学资源。其次,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应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或者教师自主进行继续再教育, 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第三, 教师要有教学科研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照看书本教学的层面上, 要把这门学科当做科学来研究,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课程的内容也在扩展,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进行科学研究,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
(四) 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如果只是纸上谈兵, 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进行上机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能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直观和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在操作中手、脑、眼、耳并用, 能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和学校方面要做好保障工作, 除了课堂操作练习之外, 业余时间要开放机房、增设活动课等, 以此来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总之, 纵观计算机教学多年的发展, 在我国中学教育中显示出它的勃勃生机, 具有广阔的可发展空间。面对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这一大环境, 站在教育第一阵线上的教师要与时俱进, 用先进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 积极探索、总结教学经验, 不断完善, 为计算机学科的教学发展增砖添瓦, 努力培养出国家建设需要的高素质能力人才。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2
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改革探索
通过分析中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现状,结合学校教学改革工作,从教学内容和方法方面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设想,为建立开放、自主的新课堂提供借鉴,使课程改革更具科学性、实效性.
作 者:宋文洁 作者单位:湖南省衡东县新塘镇中心学校,湖南,衡阳,421411刊 名:教师英文刊名:TEACHER年,卷(期):“”(7)分类号:G63关键词:计算机基础 课程现状 教学改革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3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学生主体性;教学技能
信息技术教师对教学内容要进行刻苦的钻研,精心设计教学的各个环节、过程和步骤,还要优化教学方案,对现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和认知程度进行透彻分析和研究,并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水平和教学技能,只有这样,才能切實全面地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当今社会把具备掌握全面、科学、先进的信息技术才能的人作为可遇的人才,而且社会的各行各业都在以信息技术作为发展的基础和目标。因此,不断地优化计算机教学课程,并以此为基础进行改革和深化是刻不容缓的,但长期的计算机课教学模式陈旧,教学方法单一,教师的教育理念落后,为此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广大计算机教师对教学课程和教学理念进行了深入探讨和研究,对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改革教学模式及掌握扎实的教学技能,更好地为课堂教学服务作一具体阐述。
一、确立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基于信息技术课内容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所以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多是以教师的示范操作和演示为主,学生进行照搬照套的模仿式学习,信息技术课成了软件功能的介绍课,这样的课堂教学模式和教学情境奠定了老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主体地位的概念,学生处于被动接受和被动学习的状态,再加上计算机课程的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学生有时很难理解和接受其中的部分内容知识,导致学习起来没有兴趣和积极性,更别说熟练掌握和操作运用了,所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要改变这种课堂教学模式,运用全新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兴趣正确地引导到课堂上来,把他们的思维充分地调动起来。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扮演的角色是辅助者而不是主导者。只有这样,学生在教师的教学引导下,才能活跃课堂教学气氛,在宽松的教学氛围下独立思考,独立进行实践操作,并能以主动学习的姿态来高效率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也才能把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让学生真正地掌握和实际操作并加以运用。
二、新课改下,要求计算机教师要具备的教学技能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只有适应课堂教学模式的转变,掌握更多的教学技能才能适应课堂教学的需要。根据对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分析可以看出其特点:一是教学内容更新快;二是实际操作性强,主要是由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来完成教学任务;三是课堂教学活动主要在多媒体教室进行,教师可随时考察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效率情况。基于计算机这一学科有别于其他学科的教学特殊性,所以要求广大计算机教师要具备多种教学技能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能,发挥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教师要具备的教学技能如下:
1.教学内容的情景导入技能
教学内容的情景导入很重要,原因主要有三:一是可以把学生很快地带入学习状态中;二是可以活跃课堂教学气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发挥学生的能动性;三是情景导入学习内容,会使学生对所学知识很快有一个形象生动的记忆和理解。
2.讲授教学内容的技能
计算机教师在讲授教学内容时,语言要简洁明了,生动自然,用浅显易懂的道理和不失生动的语言来打动学生求知的心理,启发他们的思维,启迪他们的心灵。
3.对教学内容进行有效提问的技能
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学会运用设置疑问的技能即设疑环节,通过这个教学过程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4.组织好教学和控制好课堂教学活动的技能
一堂课上得效果如何,也就是效率高与不高,最重要的一点除了要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外,还要看教师如何组织好教学,把控好课堂教学秩序,把课堂教学气氛营造得既宽松活泼,又节奏紧密、张弛有度,也就是具备控制好课堂教学的能力。
我们已深刻认识到,在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需要共同努力,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共同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并加以运用,在教育新理念的指引下,克服教学中的种种困难,尽可能地掌握多种教学技能,为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信息技术人才而付出毕生的心血!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4
一、实践与理论相结合
大部分职业中学的学生在初中阶段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懂得科学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不知道怎样学更科学、更有效,没有掌握基本的学习方法。在进入职中以后,他们缺乏学习兴趣,也没有给自己一个明确的学习目标,因而学习态度不够端正,有得过且过的想法。对于这样的学生,如果直接进行理论教学,可能会使他们反感,产生厌学的情绪,使他们再一次失去学习的兴趣。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尽量采取先实践后理论的方法:首先,让学生上机动手实践,找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再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如果无法解决,学生既可以向老师请教,又可以向同学请教,还可以自己到“书本”中找答案,让自己的学习由被动变为主动。学生中不乏精通计算机者,他们能互相交流,这在客观上也刺激了其他学生的学习动力。然后,教师只需针对上机实践时问题集中的地方进行详细讲解,而对大家都没有疑问的地方,轻轻带过就可以了。这样可使教学更有针对性,使理论更好地为实践服务。
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技术把与课堂教学相关的文字、图像、音频、视频等信息集于一体,对学生视觉、听觉上产生一定的刺激,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例如,在讲解《计算机组装与维修》中的“操作系统的安装”的时候,如果单单用语言来描述,学生很难理解,其结果是既费口舌效果又不佳。根据以往的教学经验来看,学生很难掌握本节课内容,尤其对操作系统安装的注意点很模糊,教学难度很大。我用多媒体技术把该知识做成课件,通过课件把理论讲解、安装演示、学生模拟实践相结合。一节课下来,学生基本掌握了本节课内容,其结果是既省时又省力,教学效果非常好。
三、通过灵活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根据职业高中学生的实际情况,灵活多样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1. 游戏教学法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恰当运用游戏教学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例如在《鼠标》这一课教学中,内容是鼠标的功能和用法。在对用法进行巩固练习时,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玩扫雷、纸牌。这样的练习学生不仅仅会感到学习轻松、愉快,又能充分练习鼠标的各种用法。但是在课堂教学中要严格把握游戏的度,严格挑选,恰当运用。
2. 竞赛教学法
适当地举行一些竞赛将有助于有效刺激学生的学习欲望,掀起新一轮的学习热潮。例如在输入法教学中,由于练习打字是枯燥乏味的,对知识的巩固,打字水平的提高是有一定的困难,为解决这一问题,我采取打字比赛的形式。这样一来,学生学习的劲头十足,水平提高很快。
3. 任务驱动法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根据授课内容的需要教师可以适当布置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学习。在任务的驱动下,课堂教学的主导者将从教师转变为学生,课堂气氛讲从“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例如在讲授Word的图文混排时,我选出示两张纸,一张是普通的只有文字的黑白纸,一张是有彩色图片的的纸。在内容完全一样的情况下,我让学生比较哪一张比较好看,问学生:“现在你们喜欢哪一张纸呢?为什么?”学生当然更喜欢用计算机制作的具有效果的纸。我再提问:“那你们想不想做一份这样的纸呢?”同时鼓励学生说:“其实,通过学习你们也会具有制作这样小报的能力,让我们一起来制作一份属于自己主编的小报吧。”
四、重复训练,培养能力
在职业高中,学生不用面临升学的压力,有大部分学生学习没有动力,知识与技能掌握得不是很牢靠,在毕业的时候才发觉自己原来什么都不会。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让学生牢牢地掌握所学知识。对已学知识的重复训练是一个有效的途径,但是在重复知识的同时,要注意能力的培养。例如,表格是网页设计时经常用的元素,在图文混排时教师可以利用表格来固定网页元素,在学习框架网页时可以利用它来制作电子图书。那么,在讲授这此操作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反复地让学生重复表格的练习,从而使学生对表格运用方面的知识得到巩固与加深,提高网页设计的能力。
五、注重学生自觉能力的培养
随着计算机技术迅速发展,一种系统和一种软件的知识绝不可能享用一生,学生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十分有限。因此只有通过自己不断地学习、不断地进取,才能跟上计算机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在学生认知水平能够承受的前提下安排一些适合自学的内容让学生自行学习,从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开始自学的内容要少而简单,等学生认为自学不是一件很难的事情且乐于参与时,再适当加大自觉的难度。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有了自学的习惯,必然会在平时进行相关知识的学习、探讨,课堂上再经过教师的讲解、指点及自己的练习,所掌握的操作技能就会更快、更多。这样也使整个课堂教学更快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职业中学的学生不同于普通中学的学生,他们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以动手实践为主,遇到困难再来理论求证;以兴趣为先,激发学生内在动力;以实用为本,掌握一技之长,为学生立足社会打好基础,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做一个有用之才。
摘要:职业中学的学生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 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所以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需突破传统的教学模式。本文作者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注重以动手实践为主, 遇到困难再来理论求证;以兴趣为先, 激发内在动力;以实用为本, 掌握一技之长。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探究
参考文献
[1]刘力.职业高中计算机专业教学浅析[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1.
[2]顾娟.在计算机教学中探索研究性学习[J].职教论坛, 2005, (32) .
[3]滕文惠.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几点探索[J].西安欧亚学院学报, 2006.
[4]郭延芬.浅谈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J].高等理科教育, 2003, (03) .
中学地理计算机辅助教学初探 篇5
从70年代中期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如果把计算机引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教学内容精简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科的特性,使广大的地理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地理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图、声、文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易于控制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如利用三维立体地形图,可使地形图旋转显示,从而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的刺激,使学生乐于接受,又体现了趣味性原则。又由于计算机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有多种控制,还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运用多媒体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6
在中学计算机的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根据社会发展需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结合教材内容,采取新型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才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
一、更新教师教学观念,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是计算机教学的组织者,只有通过不断更新教学观念,引导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激发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调动学习热情,才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创新能力。
二、营造计算机创新的教学氛围
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关键是有一个好的学习氛围,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大的学习环境,更新教学观念和方法,掌握最新的计算机知识和技术,将其不断融入和渗透到具体教学活动中。例如,在教授《计算机系统的组成》这节课时,教师可以事先准备几台废旧的计算机作为实体进行,然后通过拆解一台计算机,来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计算机的硬件,再以小组的形式让学生亲自了解计算机的组成及硬件部分。
三、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习兴趣
计算机教学不同于其他学科的教学,因此要注重教学方法,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兴趣应该把主要目光放在改善和创新教学方法上来。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师生互动、人机互动、合作学习及参加计算机大赛等形式,逐步培养学生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四、丰富教学内容,合理科学地利用教材
教师在课程设计时要不断填充新的知识,要充分挖掘教材的核心知识点,要加强新旧知识的结合,要加强理论学习与实际操作的结合。比如,在讲授《计算机的安全使用和道德规范》时,可以通过搜集各种计算机病毒(如熊猫病毒),讲解病毒的传播和危害性,让学生掌握计算机的病毒防范知识。
五、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系统
目前计算机教学的考核形式大多等同于其他學科,忽略了计算机教学的性质和特点,考核形式单一,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因此学校领导和教师一定要研究和分析计算机教学的实际状况,通过多层次和多样性的考核来评价学生,从而建立多元的教学评价系统,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教育主管部门和学校要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培养,中学计算机教学要从学生的角度出发,通过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和模式,提高中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
参考文献:
林勇,伊晓丽.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途径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4.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7
在教学中如何培养和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下面谈一点自己在技工院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中的体会。
一、善于发现学生对本课程的倾向性兴趣
每个学生都有某些学习上的爱好和特长, 教师应善于捕捉, 从而在教学过程中进行发挥, 例如, 在《网页制作》课的教学中, 我们在一个班级里总可以发现有几个学生对图形的设计比较爱好, 艺术感强, 对本课程学习有着倾向性兴趣, 对这种自然萌发的学习兴趣要及时地发现, 并充分地发挥他们的作用, 这些学生一般在学习中积极主动, 有热情、有自信心, 在这时可利用这种倾向性兴趣, 上课时可经常留些思考题, 扩充他们的思路, 并让他们去影响其他学生, 带动全班, 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逐步培养出一批较有才能的学生。不仅使学生渐渐形成和发展了学习《网页制作》的兴趣, 而且思想也更加活跃, 在这时若能不失时机地开展第二课堂活动, 进行《网页制作》竞赛, 这种兴趣定能进一步巩固和发展。例如, 经过辅导的学生在全市计算机技能竞赛中获网页制作二等奖。
二、进行启发式教学, 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重要的一点就是要能够而且善于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这就要求教师善于提出问题, 并用反问和讨论的语调引导学生思考。
教学中对学生不能“抱着走”而应该有“扶”有“放”。“扶”就是启发引导, “放”就是让学生独立学习, 教师不能包办代替, 教师应精心设计思维材料, 进一步给予必要提示, 一旦学生自己思索解出后心中会十分愉快, 也能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作用。
在习题和答疑时, 也不应有问必答, 避免把教师当作“活字典”, 而应多指思路, 鼓励他们多思索问题, 一旦解出问题, 便会产生回味无穷的效果, 题目越做越想做, 学习兴趣也就诱发上来了。
三、“应用”是激发学习兴趣的途径
办公自动化是一门应用类课程, 常用于处理信息, 用它解决工作、生活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经常“应用”是培养学生技能、让学生体验成功、激发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学习“画图”时, 让学生利用画图中的一些工具, 随心所欲地创造美妙的美术作品, 学习“文字处理”内容时, 让学生利用所学字体、段落、艺术字及插入剪贴等手段, 制作板报、贺卡和校报、校刊, 在学习“Excel 2000”时, 让学生利用Excel 2000的函数及排序功能帮助教师进行成绩处理, 在学习“网络技术”时可以在互联网上搜集学习资料、下载运用软件、收发电子邮件、进行网上学习和考试等, 在教学中设法创造给学生“应用”的机会, 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激发学习兴趣。
另外, 在教学中, 教师的楷模作用非常重要, 尤其是计算机教师, 他的综合知识, 他的动手能力, 通过教学中的示范可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 也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激励学生追求, 奋发学习, 教与学双方之间的交流会变得生动活泼。
四、注意激发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 还应特别注意激发基础相对差的学生的学习兴趣, 因为他们往往学习基础差, 求知欲较低, 背着一定的思想包袱。这些学生思想顾虑多, 怕回答的问题简单或概念模糊会受到教师的训斥和同学讥笑, 有的感到自卑, 但内心都是很着急的, 对这些学生除了要对他们加强学习目的的教育外, 还要注意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要主动关心他们, 耐心热情地帮助他们, 加强个别辅导, 还可采用以下一些措施: (1) 对他们的微小进步, 及时表扬、鼓励, 加以爱护; (2) 设置一些估计能够解答的问题让其回答, 使其树立信心、培养兴趣。总之, 不能使他们有负担、包袱的感觉, 使他们在从不会到会的过程中, 逐步品味对本课程的情感, 从而进一步产生对学习的需要。例如, 我所教的一个班学生进校成绩较低, 他们都感到比较自卑, 我第一节课就进行“打气”, 鼓励他们:任何一个新班, 任何一个新生对计算机课都能学好, 美好的蓝图靠自己画。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除对较差的学生采用上述一些方法外, 对全班进行启发式教学, 并设计一些恰到好处的提问, 让学生思考、分析, 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 也能提高他们的求知兴趣, 对本课程也感兴趣, 课堂纪律也较好, 成绩也逐步提高了。
总之, 对基础相对差的学生要尊重, 维护他们的自尊心, 启发他们对知识的兴趣, 当他们尝到甜头后, 探索未知世界的毅力必将增加。
教学研究是一项经常性工作, 也是一个较大的课题, 它涉及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 需要我们技工院校的教育工作者不断进行探索和加以总结。
摘要:根据目前技工院校学生的现状, 在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发现”“激发”“发展”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 提高学习的积极性,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关键词: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学习兴趣,诱发
参考文献
[1]刘亚玲.浅论课堂教学中学生积极兴趣的培养[J].科技风, 2010 (12) .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8
一、观察能力的培养
观察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比较持久, 并且有思维和语言参与的知觉过程。观察力是指人们对周围事物有目的、主动地考察并正确发现事物各种典型特征的知觉能力, 它是一切能力的基础。学生只有在认真细致观察的基础上, 才会有新的思维、新的发现, 从而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在计算机课程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是能力培养任务中的重要一环。
1. 唤醒学生, 激发兴趣。
这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中培训学生观察力的基础。中职学生自主意识不够, 教学中, 教师通过多种教学手段, 吸引学生注意力, 唤醒学生自主意识, 激发学习兴趣, 自觉投入观察训练中。如:进行Excel数据透视表教学时, 先通过展示A、B、C三个商场中同一商品不同手段的销售视频, 吸引学生注意力, 再展示销售员的商品销售情况的数据透视表, 让学生意识到不一样的手段有不一样的结果。然后在老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一观察各个步骤所包含的技术、涉及的知识点, 从局部到整体、从点到面更易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采取一定的手段和技术处理方法, 使被观察的事物或现象鲜明、清晰、突出、强化, 是增强观察兴趣的有效途径。
2. 鼓舞学生, 及时引导。
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提高观察兴趣的过程中, 要重视对学生的鼓舞, 及时肯定;观察不成功时, 更要鼓励学生增强信心, 并及时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前的思考, 明确观察的取向及重点。如在学习“Excel设置格式与打印”时, 教师提出两个问题, 问题一:当表格很大, 超出一屏时, 如何保证表格的标题行 (列) 在其他部分游动时仍可见?问题二:当表格很大, 超出打印范围必须使用几页时, 每一页都希望打印表格的标题行 (列) , 该如何操作呢?针对问题一, 教师演示两张不同的表格, 其一, 当表格很大, 显示下一页时, 上一页的标题行 (列) 都无法正常显示了;第二张是已经设置好的页面, 发现不管怎么翻页标题行 (列) 都能完成显示, 这时, 学生的认识来了180度的转变, 自然地呈现出“我想学”的念头, 为接下来的教学起到抛砖引玉的效果。在教师的引导下, 观察前就明确观察行为的取向:“问题情境———解决方法———具体操作”, 这样观察就能做到准确、有序、完整、细腻, 从而提高观察质量。
3. 激励学生, 充实提高。
观察是手段, 旨在发现和探索。在观察时, 学生往往容易被事物的性状和变化所吸引, 而停留在单纯的感官反应上。这就要求教师激励学生, 引发学生相应的思维活动, 从而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如:在教学“修饰演示文稿”这一任务中, 给出一学生做的演示文稿供大家欣赏, 先充分肯定学生的作品, 激励学生, 再让学生通过观察, 思考该演示文稿中所用的具体操作及存在的缺点, 并提出问题, 如怎样改变字体的大小及颜色?如何改变演示文稿背景及色彩?学生从同学的作品观察, 再根据提问自己动手操作, 从而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转变。
二、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纸上得来终觉浅, 绝知此事要躬行”。只有通过一系列的动手操作实践, 才能真正培养出技能型人才。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一门基础课, 更是一门操作实践课, 在教学中, 教师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 不断为学生提供培养动手实践能力的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动手操作, 把知识的获得和动手能力的发展有机地结合起来, 是领会、巩固和运用知识的最有效的手段, 是技能培养的核心。
1. 通过实验革新,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既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又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它要求学生不仅要掌握好理论知识, 还要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操作实践中去。传统的教育理论认为:教育实践的主要目标是传授知识。在这种理论指导下, 计算机学科教学存在着一些问题, 如:有的教师只备上课, 不备上机;有的教师在机房讲得多练得少, 虽花费大量的时间, 但学生面对具体任务却手足无措, 使原本很重要的实践活动成了一种形式。这种理论和实践相脱离, 或只重视理论忽视实践的做法, 势必导致学生动手能力低下。
(1) 变教师演示为学生随堂实践。操作演示在建立概念、示范操作步骤、说明计算机应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等方面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然而, 随着教改的不断深入, 可以看到演示实验的最大弊端, 是把学生置于“看和听”的位置。他们心里“跃跃”但两手却不能“试试”, 导致其兴趣和爱好得不到充分培养, 动手能力得不到进一步提高。从这个意义上说, 变教师演示为学生随堂实践, 是改革计算机教学方法的重点之一。要尽量让他们动手多实践, 在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 着手解决问题, 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教师则成为学生的“协助者”。如在学习Word表格制作的时候, 把前半节课老师讲解、演示具体操作, 后半节课再让学生上机实践的教法, 改为在教师的指导下边实践、边学习;学生遇到难以理解、掌握的知识点时, 再由教师分析并演示, 或请优秀的学生来演示。演示的同时应让学生同步参与操作, “趁热打铁”, 消除学生的畏难情绪。通过经常性的动手锻炼与探索, 可迅速提高动手能力。
(2) 变“一刀切”教学为分层教学。在传统班级授课制中, 教师往往采取统一内容、统一要求、统一进度的“一刀切”办法实施教学, 其结果是, 教师讲得浅, 则高层次的学生感觉“吃不饱”、“吃不好”, 而讲得深, 又使较低层次的学生“吃不了”, 从而都对学习缺乏兴趣。分层教学把因材施教提高到可操作的水平, 教学中, 教师对高层次的学生进行“探索性教学”, 使其多思、多疑、多问;对中层次学生进行“提高性教学”, 并逐渐学会自我探索;对低层次学生采用“补偿性教学”, 加强基础知识的教学, 让其逐渐掌握、运用所学知识。这样分层比较接近学生的学习水平, 因而学习成功的可能性会大大增加。如在实践教学中, 笔者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计不同层次的实践任务, 供学生自由选择。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在教师的分层引导下愉快地学习、实践, 满足了学生个体优势发展的需要。
(3) 借助“走班教学”, 让学生学我所爱。“走班教学”是由教师根据自己的特长进行申报, 待学校审核后向学生推出, 由学生自愿选择专业并在机房实施课堂教学的一种上课模式。计算机专业实施“走班教学”, 不仅为教师提供了“自由教学”的平台, 最大限度地挖掘其教学潜能, 而且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让学生学我所爱。“走班教学”使那些有着共同志趣的学生走到了一起, 他们互相探讨交流, 取长补短, 进一步提高了学生学习专业技能的热情。
2. 开展课外实践, 丰富学生动手内涵。
计算机课外实践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扩大知识面, 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爱好、特长, 使学生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课外实践有机结合起来, 提高动手能力。
(1) 开辟第二课堂, 开放实验室。首先成立兴趣小组, 让学生进行个别化学习, 通过课外活动使学生的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老师通过适当引导, 使学生的学习热情得到保持, 动手能力进一步得到提高;其次通过开放实验室, 鼓励学生利用自由活动时间到机房充电, 学生遇到困难时, 技能辅导团的学生 (小老师) 会热忱地给予帮助, 给学生创造了更多动手、交流和探索的机会。
(2) 鼓励学生进行作品设计比赛。学生在具备了一定的操作技能之后, 教师就可以放手让学生自己来探索实践。给学生一个自主的时间和空间, 增强学生动手实践的创造性。如学生熟悉了Word软件的基本功能后, 让学生自己设计一个图文并茂的文档。在文档设计中, 学生大胆地试验, 不断地优化, 最终掌握Word应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为学生今后独立使用其他工具软件奠定基础。
(3) 组织学生参加技能考核。考核是手段, 不是最终目的。但实践教学如果不与考核挂钩, 则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教师应把专业实践与考核有机结合起来, 把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真正落到实处。除组织学生积极参加教育部门组织的各种考核外, 我校实施了计算机校级技能鉴定制度。参照市级比赛标准和学生实践情况, 学校组织专业教师编制了文字录入、图文混排、网页制作、图形图像、平面设计、程序设计、Flash动画制作等项目的校级技能鉴定项目, 每个项目制定初、中、高3级鉴定标准, 建立相应的题库和鉴定实施方法。初级以入门为主, 中级以实用为目标, 高级体现尖子水平。技能鉴定犹如一把尺子, 通过鉴定, 学生可以准确了解自己的各项技能水平, 明白强中更有强中手的道理。
三、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是主体教育的目标。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要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的欲望, 敢问、多思、主动创新, 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 实现学生全面、和谐、主动的发展。
(1) 指导学生求同辨异。创造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学习的独创性。这要求学生要有独立果敢的品质。因此, 在教学中, 教师要培养学生敢于发表自己独立的见解, 打破“人云亦云”的思维定式, 启发学生多角度地思考, 不谋求唯一正确的答案。课堂上我们应该经常问一问:“谁有新的发现?”“哪位同学还有不同的见解?”把“求同”和“辨异”统一起来。上课时笔者总会给学生留出一定的“空白时间”, 积极为学生提供讨论学习的机会, 努力形成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互动, 让学生发表意见。这些意见对每一个学生都是一种信息刺激, 若被理解就会被纳入自己的认知结构, 于是新信息与旧信息融合, 或与其他信息融合, 便会产生一些新的观点, 或者在新信息的刺激下, 通过联想作用激活另一个有价值的新观念的萌发, 这种新观点便是学生自己的独立见解, 便是在求同辨异中进行创造性学习的结果。
(2) 引导学生推陈出新。教师要鼓励学生以创新的态度来对待学习对象, 促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想得新、想得多、想得巧, 其特点是要培养学生在学习方法上推陈出新, 这就要引导学生摆脱思维定式, 倡导变向思维。变向思维是打破常规的思维, 它有利于创造新思想、新理论。如在计算机教学中, 教师改变顺序式教学, 打破用多种操作方法实现同种功能时从易到难的传统学习方式, 引导学生在掌握一个知识点时选择不同的切入点进行变序学习, 让学生认识到尽管最终所学到的知识一样, 由于学习方法的新颖多样, 学习效果也不相同。
以上三种能力, 观察能力是基础, 实践动手能力是核心, 创新能力是目标。总之, 只有在计算机教学中把观察、动手、创新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综合目标, 学生对计算机课程的学习兴趣才会提高, 学习动力也会逐步增强, 从而全面提高其综合素质, 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建军.计算机应用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 (6) .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9
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不同于现有中学开设的语文、数学、英语等基础课程,它是一门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技术课程。与基础课程知识点的清晰相比,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知识点较为繁杂,这导致适用于基础课程的统一试卷的考核方式难以适用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在此情况下,如果仍简单照搬基础课程的考核方式,那么考核效果必受影响。为精准掌握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情况,迫切需要提出适用于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就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而言,考核是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主要手段,考核内容是否具备针对性、考核组织是否具备合理性、考核形式是否具备多样性、考核目标是否具备明确性、考核过程是否具备可控性、考核结果是否具备可信性,都会直接影响学生学习计算机网络知识的积极性。然而从现有研究来看,虽然目前针对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模式的探讨有很多,但针对考核方式的讨论却很少,仅相关文献中提出了采用面向过程的考核方式来变革传统的统一试卷占主导的考核方式,但就如何进行面向过程的计算机网络考核并没有给出具体的措施。在此背景下,本文以南京市中学信息技术类课程考核方式改革为契机,研究建立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的革新模式,提升南京市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的针对性、系统性、精准性和可信性,并最终帮助学生们构建出较为完善的网络基础知识链。
计算机网络考核革新模式
1.革新思路
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改革,不能狭义地理解为考核评分形式的简单转变,而是一项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系统工程,涉及考核体系、考核内容、考核模式和评价技术四个方面。具体来讲,包括: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以及面向薄弱点定位的多维量化评价技术。基于该思路,可以对学生做出系统性、针对性、及时性和精准性的网络学习考核,以帮助他们尽快构建出完善的计算机网络知识链。
2.革新内容
对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考核模式的革新涉及四个方面的具体内容。
(1)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考核的系统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重要指标之一,考核革新首先要对离散性考核模式进行变革。考核体系是一切考核之源,考核体系不系统,很难想象在该体系内进行的考核具备系统性。从认知规律出发,研究便于系统性考核实施的阶梯式考核体系;依据记忆理论,给出考核系统性改善的考核方式变迁模式。
(2)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考核的针对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另一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考核的偏差性进行变革。考核内容是考核的载体,考核内容的选取不具备针对性,很难想象使用该内容进行的考核具备针对性。研究网络事件现象与网络问题本质之间的映射机制,给出同构本质去冗的考核内容约简规则;在此基础上,研究基于网络问题本质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
(3)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考核的时效性是评价考核方式优劣的又一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以往考核的时滞弊端进行变革(延迟考核对于及时发现学习问题通常是有弊无益)。时效性考核的关键是设计合理的考核组织模式,以实现传统考核的时序前移。借鉴计算机科学领域并行计算的思想,以业务流程为切入点,研究教学业务与考核业务并行实现的考核组织模式。
(4)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薄弱点定位能力是评价考核优劣的第四个重要指标,考核革新必须对薄弱知识点模糊定位的弊端进行变革。研究知识点、掌握强度和评价分数之间的对应规则,建立精准评价技术;研究考核分数的语义编码方法,构建基于分数的薄弱知识点倒查技术,以及最终成绩聚合的规格化技术。
3.革新方法
针对以上革新内容,制定如下的革新方法。
(1)在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将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和艾宾浩斯的“记忆理论”引入到计算机网络考核体系中,以网络知识链构建阶梯为母线,建立基于认知规律和记忆理论的纵向阶梯式考核体系,包括理论考核层面和实验考核层面,如图1所示。
(2)在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利用特征提取和映射机制将众多网络现象映射为网络问题本质,然后使用约简技术去除重复冗余的网络问题本质,接着对约简后的正交的网络本质问题进行本体论(ontology)组织,最后依据教学进度使用组合计算对考核内容进行组织,如图2所示。
(3) 在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将众多的教学内容{TC1,TC2,TC3,…TCm1 , T C m } 和众多的考核内容 { A C 1 , A C 2 , A C 3 , …A C n 1,ACn}按照认知时序组织成两个独立的任务流,同时依据知识点的不同掌握强度要求,在教学内容任务流中插入不同密度的知识营救点,然后使用基于内容的关联技术将知识营救点与考核内容任务流序列中的对应点进行一对一或一对多的任务关联,最后使用并行计算中的流水线调度技术实现教学业务与考核业务的并行执行,如图3所示。
(4)在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方面,具体的革新方法是对A个知识点进行log A位的正交编码,对B个知识点掌握要求属性进行(0-1)编码,利用索引技术,将知识点作为行坐标,掌握属性作为列坐标,形成考核成绩编码矩阵,以便给成绩赋予定位语义信息;给每个知识点赋予不同的权重,引入平移和加权等规格化计算,以便使聚合后的成绩呈现出正态分布,如图4所示。
实施效果
为响应南京市教育局提出的中学素质教育号召,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在中学部三个年级开设了信息技术类校本课程,利用课余时间提高学生们的信息技术素养。计算机网络作为该校一门备受学生喜爱的校本课程,每年参与人数众多。
在这门课的开设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怪现象,那就是虽然学生上课时热情较高,考核成绩也不错,但面对实际问题时常常束手无策,甚至出现了一些学生居然不知道自己哪里不懂的现象。
针对此种情况,我们利用本文思路进行了1/2试点(即同一个年级取一半班级使用革新后的考核模式,另一半班级仍使用类似基础课程的考核模式),并对考核结束后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每个年级各发放问卷200份,其中100份给革新模式后的学生,100份给原模式的学生)。调查结果显示(见表1),革新后的考核模式较原有考核模式更能提升学生的计算机网络学习效果。
结论
为提升中学计算机网络兴趣课程教学效果,本文提出了一种面向薄弱点定位的中学计算机网络课程考核新模式,包括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下一步工作是对该模式进行扩展,使其能够应用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
摘要:为改善中学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教学效果,提出了适用于该课程的考核革新模式,涉及面向系统性考核的考核体系规划、提升考核针对性的考核内容提取模式、改善考核时效性的考核组织模式、面向薄弱点定位的精准评价技术这四个方面。从南京市莲花实验学校的使用结果看,该模式能够极大地提升计算机网络校本课程的教学效果。
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10
一、职业院校flash课程特点
flash动画设计课程是一门以培养学生掌握动画制作的基本概念和相关动画原理、基本工具的使用为基础,最后具备自己独立设计开发flash动画的能力。flash课程,首先,实用性强,侧重于动画的开发和制作。其次,操作性强,大多教学过程中不必要花更多时间讲解理论知识, 而是通过学生自己操作发现问题,从而解决问题。第三,实例引领,创设情境,带着任务式教学。第四,flash课程拥有动感的音乐、优美的动画及丰富的画面,大多数学生对这种课程有更多偏好。
二、职业院校flash教学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现状
(一 )掌握理论知识为本位的学习质量评价观
目前, 职业院校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不能摆脱传统的学科型课程评价模式。多数以学生掌握了多少理论知识,记住了多少案例为标准, 考核形式大多为期末一张卷, 平时几案例。这样的学习质量评价大大打消了学生的热情,学生只注重期末不注重平时练习,只看重结果不看过程。考试内容过于依附于教材,在实际发展过程中,知识更新速度很快,职业院校必须不断更新知识、技能,突破教材,使得培养的学生实现实践性强、技术水平高、具有创新能力的培养目标,而不是只重视理论知识评价的学习质量评价观。
(二 )学生学习质量评价方式单一
大多职业院校在学生学习质量评价过程中凸显评价单一的不足。很多学校在flash学科教学中,评价主体为教师,评价方式为期末考试试卷成绩的高低。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很难使学生发挥主动性和创造性,不能发现学习过程中的问题,以此评价方式缺少对学生过程性学习的评价。
三、职业院校flash教学中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研究
(一 )学习质量评价方法
1.过程式评价
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要过程化,常态化。每一节课的学生的出勤、回答问题的积极性、作业的完成质量、制作过程中问题的提出与解决、团队协作等学习态度和能力方面的过程式评价要跟进,并作为学生学习质量最终评价的主要部分。
2.多 元化评价
以往的评价多数由教师针对学生的表现和期末考试成绩给予评价,这样的评价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我们可以采用师生互评、生生互评、自我评价等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形式。评价标准不仅仅停留在学习成绩上,针对学习态度、责任心等方面展开评价,都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的完善。
3.案例化测试评价
案例化测试是根据学生平时对课上案例的制作情况逐一给分,主要考查学生平时课上的学习态度和努力程度,通常我们以课堂作业计分形式完成。
3.问答式评价
flash课程是一门应用型学科 , 通过对学生所做案例细节和关键点的提问,可以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和灵活运用的综合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促进学校对学生学习质量评价系统的完善。
4.作品评比式评价
flash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 , 希望学生独自设计动画,所以作品评比式评价主要是通过给学生一定时间,自己选题创作一个完整具有一定时间长度和情节的动画作品。这个过程要很长时间, 在制作过程中学生会经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在一个作品完成前的准备和学习过程中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通过作品评审小组对学生作品给予合理评价, 作为学生flash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一个部分。
(二 )学习质量评价原则
1.有利于学生学习质量的提高
在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过程中,首先,要公平、公正,客观,有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提高。其次,要避免单一以学生成绩为唯一标准的评价方式,注重学习的过程性,在过程中提高学生信息处理、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的能力。再次,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符合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
在当前职业教育背景下, 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和市场对人才的要求变化而变化,市场上需要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所以,我们对学生学习质量的评价要考虑到知识和技能、综合能力和素质、发展潜能、心理和生理素质等多方面,以满足市场对职业院校学生的要求。
(三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构建
flash课程学习质量的评价要从课上到课下、从知识到能力、从态度到行为、从平时到期末综合考虑。 学习质量评价体系大体分为平时成绩50%(出勤、作业、提问、课后小制作),加分10%(参加活动、学习态度、多方评价),期末考试40%(理论、作品创作)。
四、结语
浅论中学计算机教学 篇11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1-8437(2012)02-0136-01
一、精彩导入,激发学习兴趣
我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夸美钮斯也说过:“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主要途径之一。”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的基础和前提,是诱发学生学习动机,集中注意力的重要因素。在教学过程中通过精心导入,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而达到提高效率的目的。
二、开发式教学,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有些老师在教学中,喜欢把每一个内容讲得细细道道。对这种做法本人认为是不妥的。其弊有四点:1、无法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容易形成被动学习。2、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扩展,思想容易被框死。3、课堂气氛不活跃,难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4、难以教会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在教学中应该留有让学生想象的空间,教师应大胆放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教学方法新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在信息技术教学过程中,要保持学生学习的动力,就要运用科学的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一般可采取的教学方法有“吸引教学”法、“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坚持“以用为主,培养能力”的原则,使学生在应用计算机完成操作任务的过程中不仅掌握了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而且亲身体验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学生独立完成任务的能力也得到了锻炼。
这对于培养有较强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的学生具有重要的意义。其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任务驱动模式”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具体的任务,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教学目标。
四、强化意识和能力,提高学生学习动力
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是提高学生學习动力所不可忽视的内容。信息技术教育要着眼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培养,也就是信息能力和信息意识的培养。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应用能力是信息社会成员最基本的能力和素质的标志。在传统的教学体系中,教育相当大程度上是让学生记忆各种知识(信息)。这种低效率的教育已难以适应信息社会知识爆炸式的增长,并且迅速更新换代对人才培养提出的需求。可以说,在信息时代,信息本身已经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如何建立起一套新的基本技能体系。除了吸收传统技能的精华外,应强调培养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和“信息加工”等信息能力,培养具有高度创新能力的创造性人才。把计算机作为一种工具,使用各种教学手段,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与分析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尝试向学生提供“资料库”,让学生到“资料库”中去获取有用的材料。有的学生利用“资料库”中的各种各样的图片、表格,经过处理,完成一份图文并茂、精致华丽的电子贺卡送给老师,有的学生制作课程表、值日表、通讯录来管理班级。也许有的学生运用笔和纸进行学习的能力不如别的同学强,但他们分析、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却高于其它同学,这正是信息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所在。这样,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受到了信息素质的教育,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了自己的能力和意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也就提高了。相信只要学生有了学习的动力,就一定会对增加学习本课程的兴趣,另一方面也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能顺利达到教学目的,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五、采取多种手段,及时巩固课堂知识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究 篇12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教学内容精简实用,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提升信息化素养,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以及很难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传统计算机教学属于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制约, 教学模式缺陷较多, 教学内容也较陈旧, 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 学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接触并不多, 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娱乐和游戏, 计算机的应用潜能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就必须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能力。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 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进行教学手段创新, 将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仅靠这些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而把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 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使我们在课堂上更易创设情, 让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样的做法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活动,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 可以化解教学的难点, 既节省板书, 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静态的效果动态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学习是一个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不是在完全控制下学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位。 提倡以学生为本位在于克服传统的重“灌”轻“趣”、重“知”轻“思”的倾向, 学生在乐于学习中地位发生转变, 从被动走向主动, 不断地在自主发展中提升自己, 升华自己。 教师在教学中发生角色转换, 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 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过程、结果和质量上, 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应该为学生搭起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以学生为本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渗透在计算机教学中就是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他们所想, 以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问题, 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方法, 发现方法, 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布置课堂实机操作的作业时, 可以规定作业的主题和效果, 而细节问题交给学生处理。
传统教学目标对所有人都一个要求, 大家学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教学采取相应的育才政策。 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有专门的课程外, 同时也应该设计一些非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应用, 遇到和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是“大锅饭”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家庭原因、地域因素等的影响会比较大, 因此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 既能照顾到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又能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扩大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同时, 我们也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导、重视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上。 计算机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 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相反, 这种计算机课堂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 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更重, 责任更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密切观察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 当小组成员集体不足以实现目标时,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点拨、帮助, 以确保他们的互动学习富有成效。
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增加计算机学习的气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积极开展计算机讲座、智能机器人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课外活动, 构建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活动不受课堂限制,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已由从前的单一化辅助教学, 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其功能也从解决学习难点, 发展为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育发展为全程、全员、全面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7.
[2]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光明日报, 2004-9-23.
[3]李天顺.写在“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开题之时.中国电化教育, 2002.3.
[4]黄云德.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