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精选12篇)
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
计算机辅助教学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进化的一种教学方法, 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可能使学生掌握每一种软件的使用, 而应教会学生学习探索的方法。 同时, 还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 勤于实践, 从而掌握专业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传统计算机教学模式:讲解———演示———上机练习, 以教师的讲解、演示为中心, 学生是被动地接收, 模拟性地操作。
课堂教学实践证明, 实践教学就是充分发挥计算机的优势和学生好动的特点, 让学生在课堂中操作计算机, 通过不断实践, 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同时让学生积极参与, 这样教学内容精简实用, 教学方法灵活多样, 而且能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提高教学质量。 在这一过程中掌握专业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提升信息化素养,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1.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在教学中的重要作用。
我国传统计算机教学存在一些问题, 以及很难满足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 一方面, 传统计算机教学属于一种“填鸭式”教学方式, 对学生的应用能力有非常大的制约, 教学模式缺陷较多, 教学内容也较陈旧, 很难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另一方面, 当前我国学生在计算机应用能力方面的状况不容乐观, 学生与计算机应用技术的接触并不多, 很多学生对计算机的应用仅限于娱乐和游戏, 计算机的应用潜能发挥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 因此, 在计算机教学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应用能力的培养很有必要, 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 就必须熟练掌握对计算机的信息处理技术与应用能力。 因此, 如何引导学生掌握计算机应用技术, 注意培养、训练和提高他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是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并且要将这个问题贯穿整个教学, 创造性地开展计算机教学, 摸索合适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
2.进行教学手段创新, 将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 全面提升教学成效。
教学手段是多种多样的, 原有的教学手段诸如板书、挂图、幻灯片等曾经在课堂教学中发挥重大的作用, 但随着知识的不断更新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仅靠这些手段已经很难适应现代化教学发展的需要。 而把多媒体教学引进课堂, 由于它能够实现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的有机结合, 使我们在课堂上更易创设情, 让原本抽象、乏味的知识变得形象生动起来, 从而引导学生运用创造性思维和想象力理解事物的本来面貌。 这样的做法促进了学生的认知活动, 培养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通过多媒体教学, 可以化解教学的难点, 既节省板书, 又使得抽象的概念具体化, 静态的效果动态化,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的多种教学方法的应用。
学习是一个由学生自己建构知识的过程, 需要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主动探索或在教师的指导下而不是在完全控制下学习,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学生为本位。 提倡以学生为本位在于克服传统的重“灌”轻“趣”、重“知”轻“思”的倾向, 学生在乐于学习中地位发生转变, 从被动走向主动, 不断地在自主发展中提升自己, 升华自己。 教师在教学中发生角色转换, 从讲授、灌输转变为组织、引导, 从讲台上讲解转变为走到学生中间与学生交流、讨论。 教师在整个课堂教学中是组织者和实施者, 教师的主导性主要体现在学生学习的方向、内容、过程、结果和质量上, 起引导、规范、评价和纠正的作用。 教师要充分了解学生, 在学生学习遇到困难时, 应该为学生搭起桥梁;在学生学习不够主动时, 给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探究;在学生完成基本任务后, 激发学生的创作欲望, 进一步完善任务创作;在任务完成后及时做好评价工作。
以学生为本位, 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作用, 渗透在计算机教学中就是努力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想他们所想, 以引导为主,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 计算机教学的目的主要是解决问题, 而方法是多种多样的。 教师应引导学生找方法, 发现方法, 指导学生应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 例如在布置课堂实机操作的作业时, 可以规定作业的主题和效果, 而细节问题交给学生处理。
传统教学目标对所有人都一个要求, 大家学的东西也都是一样的,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入, 计算机教学采取相应的育才政策。 我们在课堂上除了对学生有专门的课程外, 同时也应该设计一些非计算机方面的问题, 这样让学生把计算机知识与专业知识应用, 遇到和解决应用过程中的问题, 从而提高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加强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主要措施。
传统教学模式是教师讲学生听, 是“大锅饭”的教学模式, 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受到家庭原因、地域因素等的影响会比较大, 因此教学一定要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计算机知识能力的差异, 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和培养, 既能照顾到基础较薄弱的学生, 又能满足基础较好的学生扩大计算机技能的需求。 同时, 我们也要把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 转变到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讲解为辅导、重视应用等技能训练的教学模式上。 计算机教师并不是消极被动, 完全放任学生自由活动。 相反, 这种计算机课堂教学对教师要求更高, 教师在课堂中所起的作用更重, 责任更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用心倾听、密切观察学生活动的进展情况。 当小组成员集体不足以实现目标时, 教师要给予恰当的点拨、帮助, 以确保他们的互动学习富有成效。
我们要改变教学观念, 采取丰富多彩的教学方法, 更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鼓励学生提出问题, 引导学生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并可采用课堂讨论的形式, 增加计算机学习的气氛, 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 积极开展计算机讲座、智能机器人竞赛、程序设计竞赛等各种各样的计算机课外活动, 构建开放式的第二课堂教学模式。 这些活动不受课堂限制, 有利于学生个性和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摘要:现代教育技术已由从前的单一化辅助教学, 发展到现在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 其功能也从解决学习难点, 发展为全方位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使教育发展为全程、全员、全面的现代化。计算机教学具有空间性、综合性和学科交叉性的特点, 决定了在教学中必须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
关键词:计算机辅助教学,课堂教学,现代教育手段
参考文献
[1]祝智庭.现代教育技术——走向信息化教育.教育科学出版社, 2002.7.
[2]丁金叶.对多媒体教学的思考.光明日报, 2004-9-23.
[3]李天顺.写在“基于现代化信息技术环境下学与教的理论与实践”开题之时.中国电化教育, 2002.3.
[4]黄云德.多媒体辅助教学的利与弊.广西教育学院学报, 2004-7-1.
[5]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稿)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7.
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2
从70年代中期起,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已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计算机技术开始与教育(www.xfhttp.com-上网第一站xfhttp教育网)相结合,产生了计算机辅助教学CAI(Computer Assisted Instruction),是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实践证明,如果把计算机引人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积极参与,不仅教学内容精简实用,教学方法灵活多样,而且更能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教学的质量。
地理学科的特性,使广大的地理教师能充分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收集地理素材,制作出图文并茂,形象生动,图、声、文交互性强,界面友好,操作简捷方便、灵活易用,易于控制的地理课件,利用多媒体计算机技术在地理教学中可以发挥其优势,改变传统的地理教学模式,使地理课堂教学更加多姿多彩。
一、运用多媒体计算机进行地理课堂教学能很好地贯彻和体现地理课堂教学原则
教学的直观性原则要求地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向学生出示地理感性材料,便于学生观察,而多媒体计算机能够对文字、声音、图像、动画等进行处理,在显示地理事实材料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越性。既可以显示地理事物的全貌,又可局部放大显示,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空间立体形象;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平面景观,又可显示其内部结构。如利用三维立体地形图,可使地形图旋转显示,从而让学生能从不同角度观察某一地形,了解其基本特征。既可显示地理事物的静态特征,也可显示其动态变化过程,如演示褶皱、断层的形成过程。既可以显示地理事实材料,又可揭示地理基本原理。由于多媒体计算机能播放影像资料,所以在讲火山、泥石流时,可播放相应的录像资料,既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地理的浓厚兴趣,又可以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由于多媒体计算机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文字、图像、声音、动画等信息的刺激,使学生乐于接受,又体现了趣味性原则。又由于计算机友好的人机对话功能,更能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使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学生可以有多种控制,还有利于实现因材施教的原则。
二、运用多媒体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篇3
【关键词】中学 计算机教学 教师 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一、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忽略“引发”;注重“圈养”,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二、计算机教学探索
(1)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因此,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不惜时间,不怕困难,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把握学生的兴奋点,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正确引导学生,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学生就会感兴趣,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在上机的过程中,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去寻找解决的方法,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兴宇.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2007.
中学计算机教学探索 篇4
关键词: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成为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中学计算机教育教学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同时也对中学计算机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 先进的、适当的计算机教育方法在提高计算机教学质量、学生计算机素质方面显得尤为重要。
1.当前中学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纵观各种计算机教育模式,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只注重“外塑”, 忽略“引发”;注重“圈养”, 忽略“放生”;多采取“包办”为主, 少进行“自主”教育。因此, 虽然在短时期的考试中学生成绩不错, 但是却给学生增加了很多的困惑与迷惘。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 知道表象而不知内涵, 知道知识点却不知如何应用知识进行实践操作。这种教育模式虽然能提高学生的考试成绩, 但是却不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 可以说是计算机教育的失败。
2.计算机教学探索
(1) 提高教师素质。计算机教师要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 所以教师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 教师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 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 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 对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 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 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
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 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 教师就需要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 教育理论的发展也给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 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 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3) 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 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 不惜时间, 不怕困难, 可以集中较长时间注意力。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 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 而对老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 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针对这种教学现象, 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 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 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 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 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 学生就会感兴趣, 自己便会主动地深入学习, 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4)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 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在上机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 教师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地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 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 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并在课余时间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 这样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教师要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 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开设该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肖兴宇.创新教学模式, 培养应用型人才[M].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出版社, 2007.
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四点看法 篇5
关于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四点看法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社会,信息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尤其是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因此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信息技术的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特别是中学信息技术的普及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目前我国中学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才刚刚起步,相当一部分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还未能得到普及,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为了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国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迅速得到普及,许多学者和专家都在研究和探索中学信息技术教学的模式和方法。我认为目前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注意以下四个方面的统一:
一、坚持基础性与实用性相统一
1、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强调基础性教学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加强对学生基础理论与基本操作的训练,教学内容应该涉及有关信息技术学科各个方面的基础知识,以及这些知识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充分的了解计算机在现代社会中的广泛应用,从而逐步认识到学习信息技术这门工具学科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2、中学信息技术教学应该强调实用性教学
在开展基础性教学的同时,教师应
该教给学生一些当今社会普遍实用的知识,如一些常用的`应用软件和计算机网络等方面的知识,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逐步感受到运用计算机进行学习和工作便捷性与高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以致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只有这样我国的信息技术教育(www.xfhttp.com-雪风网络xfhttp教育网)才能迅速的、真正的得到普及。
二、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
1、理论是实践的基础与先导
有关计算机方面的理论知识在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但在理论教学的过程中应该突出重点,联系实践,切忌学生死记硬背理论知识,完全脱离学生的精神生活和社会实践的状态。如果说理论教学难以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启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要原因就是缺乏教学的实践性。那么教师就应该使所教的理论知识密切联系实践并且能够指导实践,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体验到理论指导实践的可行性。
2、实践是
浅谈中学计算机教学 篇6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激发兴趣;教学顺序
一、重视直观,激发兴趣
一些教师采取常规教学,先讲理论,再上机,但效果不太好,在教室里讲过的东西,到了机房,同学们什么都忘了,原因是有的东西同学们由于从未接触过,所以并没有听懂,有的即使听懂了,也因为没有及时上机实践,比如讲键盘的使用,以往第一课时在教室先将键盘的分区、一些特殊键的功能等,详细的跟同学们讲解,并带上键盘实物图,告知每个键的位置及其功用,第二课时同学们上机实践,到了机房,上周讲述的内容,又得重新讲述一遍,同学们才能慢慢进入状态。对于初中学生,他们的感性认识比理性认识接受更快些,那么我们就应采取适合他们学习方法的形式进行教学,这样才能提高学习效率。因为许多操作在课堂上教学是很难达到预期的效果的。例如同样是讲述键盘,现在只需一节课时,同学们就能基本掌握键盘的使用方法,每介绍一个键,大家立即动手操作这个键,立竿见影。实践证明,这种教学直观,同学们感兴趣,它缩短了教学时间,又达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二、循序渐进,合理安排教学顺序
俗话说“万事开头难”。现在绝大部分的信息技术课本按“基础知识——基本操作——基础应用程序”这种模式安排教学顺序,新学科入门难,学生的兴趣一降再降,如何让学生保持一定的兴趣,又尽快由“门外汉”变成“门内人”呢?只有根据学生具体情况,按由浅到深,由易到难的原则适当调节教学顺序。例如,对前两个部分,我先让学生了解个大概,不求甚懂,在学习的过程中再适当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指导他们练习、理解以至掌握。即:当学生明白计算机的组成,初步掌握WINDOWS桌面操作之后,便可以开始学习汉字处理,这里不仅可以练习指法,而且可以让学生输入自己的得意之作,并加以精心设计,然后打印出来。手棒自己的杰作,体验着成功后的喜悦,学生对计算机的兴趣一定更浓厚,了解计算机的愿望一定更强烈。在此基础上,再循序渐进,让学生逐步地了解前面基础知识。
三、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的关系
课堂教学过程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够把被感知的对象形象直观地呈现出来,通过音响、色彩、动态画等刺激学生的多种感官,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更为集中、稳定、持久,思维更为积极活跃,从而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计算机多媒体教学可以理解为传统教学基础上增加了多媒体(包括计算机)这一特殊工具的教学,它不可能抛弃所有的传统教学手段。合理使用电脑多媒体,能有效地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化抽象为具体,把难以理解的内容或不容易观察到的事物用媒体充分显示出来,调动学生的视觉直观功能,为突破难点创造出良好的氛围。要把握好多媒体的使用时机,正确处理多媒体和粉笔、黑板、普通教具、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特别要考虑时间因素,正确处理好多媒体教学时间(此处主要是指操作时间)与适时的课堂讲解、板书、交互、思考时间的关系。
四、积极开展第二课堂,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性
课堂教学在形式上难以完全展现学生的个性魅力,而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则打破了课堂教学的局限性,学生们可以互相探讨、交流,思路更开阔、更清晰。若老师能适时引导,那么学生的学习热情就能很好的保持和提高。第二课堂活动的内容有打字训练、幻灯片设计、网页设计和动画设计等。在活动中,老师根据学生的意愿,把学生分成几个组,每组学生可以用老师提供的题目,也可以自己找题目。这样,学生的学习从原来的“老师要我学”,变成了“我自己要学”。在这种轻松的学习环境下,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很大限度的发挥。当然,自学不等于放任自流,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在规定的时间内去完成任务,老师则着重帮助学生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与学生共同研究,最终达到师生共同进步。
浅谈中学计算机课程教学 篇7
一、计算机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 教学停留在应试教育阶段
在当今课堂教学中, 为了达到学校对考试合格率的指标, 一些教师纯粹是为了对付考试而教学, 忽略了对学生应用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 在课堂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等方式来教授一些计算机知识和概念。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 上课只会照着黑板记笔记, 导致学生缺乏动手操作、探究学习的机会。教师只强调哪些是重点, 哪些必须记住, 哪些是近年来考试的重点, 如此教学使得学生只会记忆一些理论知识, 而忽视了实际操作技能。为了考试及格, 学生不得不进行与考试相关的学习, 钻研考试技巧, 采用题海战术练习等。当学生使用已学的计算机知识来辅助完成简单的学习时就会无所适从, 不能灵活运用, 这极不利于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二) 对计算机教育的重视不够
当前我国的计算机课程还是一门“年轻”的学科, 计算机教育的水平也相对落后。同时, 对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还不够, 投入也还远远不足;另一方面, 迫于应试教育的压力, 很多学校减少了计算机课程的教学课时, 致使信息技术教育与整个素质教育的发展不相协调。此外, 学校管理方面的信息意识比较淡薄, 教学硬件和软件的配置不足, 导致计算机教学未能在广大中学的课程设置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计算机教学改进的对策
(一) 教师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育改革提出了素质教育的目标和口号, 一些常规教育的性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 都随之发生了实质性的改革。作为新兴的计算机技术教师, 要抛弃传统的教育理念, 在计算机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教师要从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启发者和合作者, 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学生学会学习, 成为课堂的知识建构者、课堂学习的参与者和发现者, 在实现由教到学的教学改革过程中, 逐渐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综合素质。
(二) 完善计算机的教学管理
学校要努力改善计算机教学的软、硬件配置, 进行学校网络建设和多媒体的升级改造, 加大对计算机教学的资金投入, 为提高计算机教学的整体水平创造条件, 促进信息教育环境的形成。同时, 学校要对计算机教学加强规范约束, 加强计算机学科的常规管理和评估工作, 将教师的教学业绩纳入到考核体系中来, 以调动教师的教学积极性和主动性, 确保教学效果的提升。
(三) 提高教师的素质能力
教师的教学素质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学习状况和教学质量。目前, 我国计算机专业师资队伍呈现出年轻化的趋势, 然而一些年轻教师由于缺乏教学经验, 或不具备良好的教师素质, 教学能力较差, 经常出现驾驭不了课堂和学生不满意的现象。因此, 信息技术教师的教学能力亟待提高。首先, 教师要有扎实的基本功。要熟悉计算机的硬、软件, 探索计算机应用于课堂教学的特点;能够利用计算机搜索、获取信息, 并利用所获取的信息去整合、分析教学资源。其次, 提高教师的信息素养。学校应对在职教师进行培训, 定期组织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育的培训, 制定有针对性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案;或者教师自主进行继续再教育, 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 以达到提升教师信息素养的目的。第三, 教师要有教学科研能力。不能仅停留在照看书本教学的层面上, 要把这门学科当做科学来研究, 使自己成为学者型和科研型的信息技术教师。随着信息社会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 课程的内容也在扩展, 信息技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提出新的研究课题, 进行科学研究, 努力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科学研究水平。
(四) 重视学生的实践操作
计算机课程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课程, 具有工具性、实践性、应用性的特点。如果只是纸上谈兵, 学生是不可能真正掌握这些实用技术的, 必须加强对学生计算机操作的训练, 让学生在课堂中多进行上机操作, 自己发现问题, 解决问题, 同时掌握知识, 提高操作技能, 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在动手操作中学习, 能使书本上的理论变得直观和具体, 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学生在操作中手、脑、眼、耳并用, 能够集中学习的注意力。因此, 教师和学校方面要做好保障工作, 除了课堂操作练习之外, 业余时间要开放机房、增设活动课等, 以此来增加学生上机实践的机会, 促进学生信息技术技能的提高。
中学计算机教学之我见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教学,教师,学生
计算机课程已成为各中学开设的一门必修课, 成为了中学课程体系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在中学开展计算机教学的直接目的在于普及计算机应用知识, 使学生学会使用这工具并充分利用这个工具多方面获取信息, 以促进学生知识、技能以及基础素质的综合提升。当前, 中学的计算机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四“难”现象, 即教师“难教”, 学生“难学”, 考试“难考”, 实践“难”。如何改变这种现状, 使得中学的计算机教学真正落实到实处, 达到最初计算机课程开设的目的和效果呢?
1 从教师方面入手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教师是教学工作的引导者, 只有首先改革教师的教学理念, 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才能从根本上保证教学的效果。
(1) 提高教师素质。作为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教师承担着培养学生熟练使用计算机和获取网络信息的能力, 所以信息时代的社会需求对我们具体的教学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作为教师, 自身要完成一次教学到终身教学的转变。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是知识更新快, 所以我们必须随时了解当前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情况, 及时更新自己的知识。当然, 我们除了具备比较完整的知识体系外, 还需要有比较深厚的人文修养, 让自己和学生充分了解和应用计算机这种特殊的文化意识, 这样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才不会停留在枯燥的内容讲解中。
(2) 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网络的发展, 对我们传统的教育形式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利用最好的学校、教师、课程和图书馆进行学习而不必受时间、地点和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因此, 教师不再是知识的灌输者, 而是帮助学生建构知识的组织者, 指导者和促进者。为了适应教学的要求, 作为教师首先必须完成教育观念的转变, 把以教为中心的传统教学转变到以学为中心的方式上来。其次, 要勇于探索新的教学模式。教学模式的探索无论对教学内容的考虑还是教学方式都有新的要求。在内容上, 我们应该充分考虑计算机基础的实用性。怎样让学生乐意学然后能主动使用?在完成计算机文化的普及上如何培养学生通过网络获取需要的信息, 增强自身的再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些教学目的就需要教师在内容的把握上好好地思考和选择。同时, 教育理论的发展也为我们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新的要求。我们的教学不再是“填鸭式”而是开放、以人为本的方式。教学中要考虑:怎样让学生充分地掌握和应用计算机的方法和能力?在知识的传递中如何成功地使用信息工具?
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模式中, 我们应该从学生出发, 选择基于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设计合理的教学模式。
2 从学生方面入手
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 把计算机作为获取和交流信息的工具, 为学生进入高校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相关知识打好基础。
(1) 培养学习兴趣。心理学认为, 学习兴趣是对学习活动产生的心理上的爱好和追求的倾向, 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的, 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较强的延续性, 对某个事情的“好奇”心理或偶尔有兴, 不能称为兴趣。学生有兴趣表现在他们有主动了解、积极探索的愿望上, 有不惜时间, 不怕困难, 可以集中较长注意力的表现上。因此, 在教学的过程中, 我们教师应注意培养学生的兴趣, 把握学生的兴奋点, 充分地调动学生的求知欲。其中, 精心设计教学环节是关键, 大量的调查表明:学生对信息技术课非常感兴趣, 但是这种兴趣只是对“电脑”本身的兴趣, 他们的目的在于玩游戏、聊天等, 而对教师所讲授的教材上的内容却觉得枯燥无味。因此, 就出现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 却不喜欢信息技术老师的现象, 当然原因只有一个:老师不允许他们玩游戏、聊天。针对这种教学现象, 教师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课堂教学的语言艺术等方面入手, 认真研究教材、研究学生, 正确引导学生, 使其对“电脑”的兴趣发展为对信息技术的兴趣, 从而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如计算机应用软件的教学应教会学生带着问题学习, 初次接触某一应用软件, 只要掌握一些基本的操作就够了, 不要要求学生一下子学得很深。在以后的进一步的教学中, 肯定会遇到新的运用要求, 学生就会感兴趣, 自己便会主动深入学习, 这就是“学以致用”了。
(2) 让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在教学实践中, 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让学生在亲自实践中品尝艰辛和乐趣, 从而培养他们的独立操作能力。中学计算机课是实践性很强的一门学科, 上机实践的过程是必不可少的, 在上机的过程中, 学生可以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知识, 许多学生不清楚或不理解的问题, 通过上机操作可迎刃而解。在教学中, 我们不要总是要求学生按部就班解决问题, 要让学生自己在有目的的情况下, 去寻找解决的方法,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当然, 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并不等于削弱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而是对我们教师的要求更高了, 在教学内容的设计和教学方式的改革方面就要求教师要有新观点。并且在组织学生上机的实践过程中, 教师要适当地设计一些连续的作业, 有目的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并在课余时间要设计一些大型的、有一定难度的作业, 更能激发其学习的主动性。
3 管理体制方面找出不足
首先, 计算机教学至今没有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虽然教育部早在2000年就印发了《中小学计算机课程指导纲要 (修订稿) 》, 对中小学信息教学内容和课时等提出了较细的要求, 但这只是指导性的文件, 没有提升到教学大纲的高度, 所以没有约束力。另外, 到目前为止, 国家也没有统一编制的计算机教材, 市场上充满了各种各样的计算机教材, 造成了中小学计算机教材杂乱无章, 令教师和学生无所适从, 导致中学计算机教育难以进规范。
4 结语
计算机课程作为中学一门年轻的学科, 它的可发展空间是非常广阔的, 让学生深入理解该课程学习的意义, 让他们在学习中始终保持一份学习的热情与新鲜感,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实现开设改课程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祝智庭.因特网——教育资源利用[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1.
[2]徐士良.计算机基础知识 (一级) 教程 (WINDOWS环境) [M].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2.
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篇9
一、改变教师的教学观念
教师应重新摆正自己在教学中的位置, 以引导者、组织者的身份很好地驾驭课堂, 组织教学。应该充分利用“六模块构建‘3+X’建构式课堂”模式, 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 很好地互动, 使每个学生的创造性都受到重视、教师的权威将不再建立在学生被动接受的基础上, 而是主动参与上。
一个有创造性的教师不但要上好课, 更要充分应用参与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方法, 把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即获得知识的方法教给学生, 发展学生的聪明才智, 开拓他们的思维, 从而获取新的知识。只有这样, 才能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实现教学相长。
二、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基础, 突出操作
操作教学 (也叫做上机操作) 作为中学计算机教学的一部分, 长期以来没有得到足够重视, 在教学中常常将其作为理论教学的附属物, 导致理论教学和操作教学未能有机结合, 操作教学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计算机操作教学是整个计算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其教学质量对学生全面素质及创新能力的培养有较大影响。为了充分发挥操作教学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 应从以下方面进行改革。
1.合理选配人员 , 优化操作教学队伍结构。把学术水平高、管理能力强、思想作风好的骨干选拔到操作领导岗位上。 根据操作教学的需要, 配备学历层次高的操作教学人员, 培养结构合理、素质优良、有发展后劲的操作教学队伍, 这是尤为重要的。
2.以实际操作能力培养为出发点, 改进操作教学模式。建立创新型操作教学模式必须转变观念, 变传统的以理论讲授为主、操作教学为辅的观念为理论教学与操作教学相辅相成, 共同组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观念。为此, 要大力推进专业操作教学的系统改革: (1) 改变在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附属关系, 形成独立规范的完整的教学体系和登记考核制度。 (2) 适当增加操作课学时。 (3) 设计性操作, 选题力求实用化、多样化, 实行开放性操作教学。
3.精心设置操作课与操作项目 : (1) 选择实用的、有代表性的、富含先进技术的、可行的操作题目。 (2) 开展探索性操作:学生自选题目, 独立完成操作及论文, 进行论文答辩。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精神与各方面能力。 (3) 增加具有研究性的综合性操作, 让学生在操作中发现问题, 并从中学习、寻找规律, 获得书本上没有的结论, 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
4. 合理利用交互式白板 , 师生互动 , 取得最佳教与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方法
1.培养学生自学能力。随着计算机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计算机在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使用, 应用软件的种类不断增多, 功能日趋完善, 学生在校期间在有限的计算机课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各种软件用途虽然不同, 但是在操作方法上或者某些功能上有相似之处。计算机教师可对学生加强理论学习和基本操作技能的训练, 让学生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知识学习一些未知的东西, 把计算机作为工具, 学会利用计算机为实际工作服务, 解决实际问题, 而不仅仅是单纯地学习如何操作计算机。
2.以学生为主体, 采取任务驱动方法设计课程。在中学计算机教材中, 无论是文字处理、电子表格、图形图像、应用程序等软件, 还是数据库程序设计软件, 都设置了一系列让学生亲自动手完成的具体任务, 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自学能力和操作技能, 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这种意图并不能完全实现, 教师应当认真抓好这一点。
上述情况, 究其原因有两个方面。
一是学生自身的原因。一些普通学校的学生整体素质较差, 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学生在小学甚至初中并没有开设过计算机课, 表现为基础差, 学习不主动, 不爱动脑筋, 理解能力和接受能力差, 不善于学习, 不能很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二是教师方面的原因。虽然教材已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 但一些教师怕麻烦, 加上会考等压力, 仍然在用讲说明书的方式给学生上计算机课。甚至为了应付会考, 后半学期干脆在教室上计算机课。有些教师不知道如何设计教学过程, 如何组织学生, 难以控制机房上课局面。
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 而不是学生。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计算机的应用技能。 对于学习困难学生要循循善诱, 一点一滴地抓, 在教学中要善于设置一些认知冲突, 激发学生兴趣, 引起他们的操作欲望。例如:文字处理软件以学生感兴趣的电子板报、学习园地等的设计为突破口, 程序设计以简单的程序为突破口, 在应用程序的设计上应用设置一些较简单的例子, 充分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实践, 亲自体验自己解决问题获得成功后的快感, 也就说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摘要:随着信息的普及, 信息化时代的到来, 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目标要求已经从以往简单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普及, 发展到提高学生计算机信息素养上。如何对计算机课程进行科学规划安排、加强实践性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与改进教学方法已经成为适应新时期中学计算机教学的必然选择。文章分析了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改革策略。
关键词:农村中学计算机教学,教学改革,改革策略
参考文献
[1]“六模块构建‘3+X’建构式课堂”教学模式解读.
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 篇10
一、计算机网络教学的现实意义
1. 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符合信息时代要求, 推进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
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在教学过程中运用了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教学活动, 是适应信息化浪潮而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的根本不同在于运用了计算机和网络, 但无论哪种教学手段, 目的都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要求: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更新教学观念, 改进教学方法, 提高教学效果。鼓励学生利用信息手段主动学习、自主学习, 增强运用信息技术分析解决问题能力。随着教育信息化进程的加快, 学校现代教育装备水平逐步提高, 现代教育技术得到普及和广泛应用。教师普遍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 中学生已经初步掌握了计算机基础知识, 其应用能力在不断提高, 这些为开展网络教学提供了必备条件。
2. 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坚持以人为本, 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
网络提供了丰富的资源, 拓展了教学空间, 其强大的交互功能, 为学习创设了广阔而自由的环境, 为教学搭建了相互交流、信息共享、合作学习的互动式学习平台。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教学, 确立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 把教师单纯的“教”与学生枯燥的“学”转变为互动过程, 使学习成为更加积极主动的探索活动, 促进了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促进了学生主动学习、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 较好地体现了因材施教原则。
3. 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是适应数学学科特点, 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手段。
数学本身是集严密性、逻辑性、精确性、创造性和想象力于一身的科学, 需要借助一定的直观形象来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这为现代教育技术与数学课程的整合提供了充分条件。计算机、多媒体的应用和“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网络资源, 加大了数学课堂的课堂容量, 比传统的“黑板+粉笔”方式节约大量时间, 比单调的教学手段要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如, 讲授函数及其图像这一章节时, 教师在课堂上用粉笔绘制函数图象, 既不精确, 又不能让学生清楚认识图像的形成过程。如果教师课前制作或利用网络资源中所提供的课件, 则短时间内就可实现。
二、计算机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在中学数学教学中, 如何通过计算机网络和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手段, 优化教学过程, 提高学习效率, 是摆在我们广大教师面前的难题。目前, 网络教学以自主探究学习作为主要学习方式, 模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利用网络丰富的信息资源开展教学。这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方式。网络资源数量巨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 为师生提供了一个巨大的教学资源库。课前, 教师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收集相关图片、音视频资料等, 整合制作成网页、教学课件等教学资源。课上, 组织学生结合教师布置的学习内容和情景演示, 利用网络进行自主探索学习。二是利用网络先进的技术开展教学。网络有先进的BBS、在线聊天等实时交流互动功能,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平等交流的空间, 为教学提供了非常好的交流途径。
三、计算机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网络环境下的教学形式有许多种, 如网络远程教学、网上自主学习等, 按照中学生身心发展的特征, 中学网络教学主要采用网络课堂教学作为主要形式, 即网络与课堂教学相结合, 充分利用网络优势, 发挥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进行教学。一般的, 网络课堂教学可总结为“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索→网上协作→知识小结→课上测试→课后延伸”这七个环节。该形式面向全体学生, 既实现个性化学习, 又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能力, 又没有削弱教师的主导地位。
四、开展计算机网络教学的注意事项
为更好地开展网络教学, 除了学校要加强计算机网络等硬件装配, 提高师生现代教育技术能力和应用水平外, 还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传统教学手段不能少。在网络环境下的主要学习方式是自主学习、探究式学习, 但课堂上必要的板书、师生互动、语言交流不能少, 教师要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评价, 不能让网络包办一切。二是网络材料选取要合理。网上资源庞杂, 筛选数学资料时, 应该做到多而不杂。教师可根据教材的内容, 把不同类型的资料放在相应小目录下, 制作几个超链接, 指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有选择性地去阅读。三是根据数学学科特点合理设计网络课。一般的, 比较抽象的数学知识、信息量较大的课等, 比较适合进行计算机网络教学。如, 对数学概念的教学。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 传统形势下, 仅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理解程度不够, 数学概念教学相对棘手。“数学来源于生活”, 运用计算机网络提供的丰富数学概念资源和实验, 创设富于启发性和针对性的教学情景, 能够大大缩短数学概念与学生之间的距离,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和求知欲, 使概念教学变得简单易懂。
摘要:基于计算机网络环境下的中学数学教学, 是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要求, 适应了中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 符合数学学科特点。本文阐述了开展网络教学的主要模式, 以实例讲述了网络课堂教学的基本形式, 结合实际说明了网络课堂设计的注意事项等, 为进一步创新教学手段, 提高中学数学教学质量提供参考。
关键词:计算机网络,中学数学,教学模式,提高质量
参考文献
[1]何克抗, 《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2]王卫东, 《例谈新课程理念下信息技术课的可喜变化》
中学计算机教学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教学经验;创新能力;电子信息
对于职业技术学校来说,计算机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为了让学生能够完成学校的教学任务,更是在于学生毕业以后能够满足公司企业对于学生计算机水平的要求。对于Word,Excel,PPT这些Office软件学生不仅仅要做到会操作,更要能够熟练地掌握。而对于PS(PhotoShop),CDR(CorelDRAW)等软件学生也不应当仅仅停留在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应该把课本上的知识转化成现实中的应用。作为信息技术时代基础教育的重要环节之一,计算机教学尤为重要。
一、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在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最主要的是营造一种自由、开放的学习氛围。例如,在传授3DMAX知识的时候,首先,老师可以布置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制作自己喜爱的模型、动漫人物、景观设计等等,而不是把学生限定于某个固定的模型,教师可以适当地放宽权限,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其次,教师要多鼓励学生进行创新,在学生创作的过程中,教师更多的是作为一个引导者的角色,帮助学生进行分析、对比和归纳,提出建议,开阔学生的思路,打破传统封闭的教学环境。
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以教师为主,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而传统教学模式忽略了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而通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开阔视野。例如,在讲解程序设计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以后,教师可以布置一些综合训练题目,然后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寻找相关的资料和方法,这对于提高职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有很大的帮助,同时也提高学生对于编程的兴趣。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够让学生利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而去学习新的知识,在学习新的知识上难免会遇到困难,通过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有助于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出问题,并寻找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有助于培养自己的独立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在职业技术学校的教学过程中,老师不仅要告诉学生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要告诉学生为什么这么做,即要做到“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而不是简单地“依葫芦画瓢”。例如,在程序设计的过程中,切忌翻着书照搬程序,程序设计是逻辑思维比较缜密的过程,涉及的知识领域也比较宽泛,仅仅掌握和熟悉编程语言是不够的,还要有面向对象设计、编译原理、数据库原理、网络原理、操作系统原理等相关知识,这些综合知识时时处处都影响着软件设计的质量和程序运行的效率。比如,要编写一个网络视频聊天的程序,就会涉及多线程(操作系统原理),TCP、UDP或P2P(网络原理),数据库原理。如果老师一味地讲解,学生只会“生搬硬套”,但是过后就忘,印象不深刻。教师应该先把涉及的知识点传授给学生,再逐步地启发,让学生逐步地去摸索,逐步地总结,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乐趣,逐步培养学生的思维分析能力。
总而言之,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只有具备实际应用能力,学生才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更好地适应和满足用人单位的要求,而创新能力能够让学生善于去发现和解决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能够在复杂的问题中找出最优的解决办法,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不仅仅对于计算机,对于其他课程甚至于学生未来的生存与发展都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让学生能够更好地提升自己的知识水平,跟上时代的步伐,而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能够深入地分析问题,掌握知识的原理与本质,夯实基础。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时俱进以及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参考文献:
鞠娜.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8(2).
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探讨 篇12
关键词: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能力培养
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有着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水平和培养学生素质的作用, 近年来, 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并不能达到我们预想中的效果。在当今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是怎样的呢?又应该怎样改进才能够提高教学质量呢?
一、现在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一) 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采用一节理论一次上机练习或者两节理论一次上机练习, 原则都是理论和上机结合但是每堂课都这样做往往都不合理, 因为每堂课的教学内容不同, 有的课理论多一点有的课就要操作练习多一点, 而不能一概而论地说一节理论课跟一节上机课。但是上机练习时间也不能太多, 如果剩余时间太多, 学生可能不会多练习而是上网玩游戏。课程的设计不能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兴趣, 学生对该课程没有学习积极性, 课堂教学效率自然不高。
(二) 考核评判标准比较单一, 学生学习一学期只考一次, 不能反映出学生在这个学期学习的整体情况, 不能起到督促学习的作用。最后考得好与不好对于学生的学习都起不了多大的作用了, 教师也不能根据考核的结果来做调整, 提高教学质量。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学中由于教学方法或者教学考察方式存在的问题, 没有培养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这样的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过程中存在着如此多的问题, 又怎样提高学生的计算机技术和专业素养呢?
二、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教学的反思
(一) 结合职业中学的学生基础知识和学习习惯都不太好的实际情况, 职业中学计算机专业的教学要多一些上机练习, 熟能生巧在实战中掌握知识, 但上机练习时间也不能太长, 以免一些同学在课程操作结束后去上网玩游戏而不是去练习。所以要结合实际课程内容合理安排上机练习时间, 不能一概而论, 这就需要教师认真观察总结交流制定适合自己班级的教学计划。
(二) 要通过多途径、多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以让学生从第一节课到最后一节课都保持较高的积极性。比如PPT的学习中, 教师可以结合课本理论教同学们做一个精彩的PPT课件, 通过制作一个丰富多彩的PPT课件来练习所学知识, 有作品的满足感和成就感会激发同学更好的学习相关知识。根据学生这个年龄爱玩的天性, 在学习了一定的理论知识以后, 可以教同学们制作一些简单原理的游戏, 不仅仅激发了同学们学习好理论知识的斗志、锻炼了实际动手操作能力, 而且还激发了同学们的创新思维, 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三) 对于计算机专业的考核应该分多次进行, 可以一月组织一次也可以一章组织一次, 采用笔试和机考结合的形式, 最终学习成绩进行综合加权评定。并适当组织一些计算机技能大赛, 对于优秀的学生给予奖励, 增加学生的竞争感和荣誉感。在每次考核后, 教师要根据考核结果对教学做一些调整, 采用最适合实际的教学方法, 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接受知识。对于一些较差的学生也要进行鼓励和学习上的帮助, 让他们产生学习的动力并且一次比一次进步, 最终培养他们对该课程学习的积极性。
总而言之, 我们要结合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认真分析职业中学计算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用心思考解决的方法。
参考文献
[1]张变芝, 张燕.关于中职计算机专业教学改革的思考[J].中等职业教育理论, 2009 (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