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税收

2024-11-07

降低税收(精选5篇)

降低税收 篇1

一、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

应当将主要的收入项目包括工资、薪金所得、生产经营及承包、承租经营所得、稿酬所得、劳务报酬所得、财产租赁所得等具有经常性和连续性的收入合并在一起, 实行综合所得税制。而以股息、红利所得和偶然所得为代表的特殊收入及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等不能经常和连续取得的所得, 从个人所得税征税范围中分离出来。股息、红利、偶然所得等仍实行分类所得税制, 在实现环节征税, 仍可实行代扣代缴制。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可作为财产税的组成部分, 在其相关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进行纳税。这样做, 即不减少我国的总体税收收入, 又能简化征缴程序, 提高征收效率, 提高监管效果, 对纳税人来说, 降低了自行申报的复杂性, 个税自行申报将更加简便易行。

二、逐步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目前, 我国个税主要采用源泉扣缴法。当纳税人取得应税收入, 由收入的发放者作为扣缴义务人代扣代缴, 然后集中向税务部门缴纳, 这样将个税税源控制责任由税务部门转移给扣缴义务人, 导致税务机关对纳税人的收入信息无法全面掌握, 使个人所得税税源的监控处于无序状态。同时, 在源泉扣缴方法下人们获得的是税后收入, 主要关心自己最终拿到多少钱, 倒淡化了自己被扣缴了多少税、将来这些税款怎么使用, 这就降低了纳税人的权利意识, 自行申报则拉近了纳税人与税务机关的直接联系, 有利于培养人们的纳税意识, 以及更好地行使和维护纳税人权利。

各项应税所得重新界定后, 纳税人自行申报时只需将个人取得的上述五种收入进行加总, 进行费用的扣除, 再选择相应的税率即可算出个人应缴纳的个人所得税税额。股息、红利、偶然所得, 在实现环节征税, 实行代扣代缴制, 保证了国库的收入, 避免了税款的流失。而特许权使用费、财产转让所得在权属转移合同签署的同时, 即合同双方取得相应的权力的同时缴纳税款, 即强化了当事人的法律意识、保障了当事人的权力, 又实现了税款的征收, 实现了税收的高效率。对于税务机关来说, 减少了个税应税项目, 减少了征收管理的范围, 降低了工作的强度, 就可以拿出更多的精力用到监管的其它方面, 可以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 得到更好的效果。

个人所得税作为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杠杆, 发挥其有效作用的前提是掌握纳税人, 尤其是高收入个人的收入情况, 即有效地实施税源监控。理论上讲规定个税自行申报, 有助于培养纳税意识;加大对高收入者的调节力度;推进个人所得税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为向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混合税制过渡创造条件。但现阶段立刻全面推广个税自行申报制度, 缺乏可操作性。应率先在国家公务员中推行个人所得税自行申报制度, 然后在大型企业、上市和控股公司以及垄断型行业中的中高级管理人员中推广, 当老百姓的平均收入达到一定的水平后, 税收制度可以向全民“自行申报”扩大。

三、逐步过渡到以家庭为纳税单位

家庭总收入比个人收入更能全面反映纳税能力, 可以实现相同收入的家庭相同的个人所得税负担, 更好的实现收入、税负的横向公平。在一些发达国家, 个税的申报是根据纳税人的不同身份适用不同的费用扣除额。纳税人可以选择以个人身份还是以家庭为单位进行个税申报的。我国由于受传统文化的影响, 家庭观念非常重, 对家庭行为的调节成为调节经济和社会行为的基本点, 因而对收入分配的调节完全可以集中到对家庭收入的调节上。选择以家庭为单位申报纳税, 允许将家庭部分支出如孩子的教育支出、家庭总人口的医疗支出、保险及养老支出纳入扣除范围, 以鼓励夫妻合并申报。但是以家庭为纳税单位要克服两个难点:一是会削弱或扭曲目前广泛实行的代扣代缴制度, 二是税务机关还暂时做不到对纳税人的家庭信息进行逐一核实。尽管如此改革会增加征管的难度, 但税制的这种改革方向更能体现“以人为本”的原则。

四、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降低税率

个人所得税应纳税所得并不是指个人取得的全部收入, 原则上应当是对净所得征税。我国现行的个人所得税根据纳税人所得的情况分别实行定额、定率和会计核算三种扣除办法, 其中对工资、薪金所得涉及的个人必要生活费用, 采取“定额扣除”的办法。我们认为扣除项目的设计应对家庭的必要生活费用进行测算, 建立物价、消费联动调整机制, 每年根据物价上涨水平和社会生活变化情况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 同时, 将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支出和纳税人未成年子女、老人及无生活能力且无救济补助的需赡养亲属的支出纳入到扣除范围内, 以真实反映纳税人的负担能力。

调整生活费用扣除额应结合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工资调整情况及物价指数变化情况, 建立联动机制。目前对生活费用扣除额是否应该采取一刀切的问题, 学术界存在争议。实事求是来讲, 中国各省市发展不平衡, 各地区的基本生活费用存在较大差异, 应当允许各地区确定不同的生活费用扣除额, 不应该搞一刀切。但问题是一旦允许各地区生活费用扣除额进行上下浮动, 各地区往往就会不受任何制约, 往往会超过浮动的范围, 使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 反而加大贫困和富裕地区的差距。2002年以前个人所得税是地方税种, 那时法律上允许存在搞一些地方差异。2002年后个人所得税是共享税种, 为了保证税政、税权的统一性, 也为了尽可能使纳税人的税负比较公平, 统一的生活费用扣除额是相对正确的做法。比较现实的做法是将家庭负担的医疗、教育、住房、保险、养老等重要支出, 以家庭人口数量为系数, 进行一定比例的扣除, 减少因此出现的不公平程度。

如果我国的税制设计真正实行应税收入重新界定、并且允许以家庭为单位进行申报, 那么就需要设计一套相应的全新的税率体系。应将纳税人的各项应税所得加总, 仍然适用超额累进税率, 因为超额累进税率的设计有利于调节个人收入水平, 收入越高负担的个人所得税也越多, 从而使中低收入者负担较少的个人所得税, 高收入者负担较多的个人所得税。但现行45%的最高边际税率过高, 个人最高边际税率应确定为25%-35%为宜。借鉴国际经验, 税率的级数不应超过5档。可以考虑两档税率或实行三档税率, 实行两档税率分别是10%和25%;实行三档税率分别是10%、20%和30%。

降低税收 篇2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财政厅(局)、国家税务局、地方税务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财务局:

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根据《国务院关于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意见》(国发[2016]54号,以下简称《意见》)有关精神,现就落实降低企业杠杆率税收政策工作通知如下:

一、充分认识贯彻落实降杠杆税收支持政策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企业杠杆率高企,债务规模增长过快,企业债务负担不断加重。党中央、国务院从战略高度对降低企业杠杆率工作作出决策部署,把去杠杆列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去一降一补”的五大任务之一。《意见》将“落实和完善降杠杆财税支持政策”作为重要任务。各级财税部门要充分认识积极稳妥降低企业杠杆率的重要性,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决策部署,严格按照《意见》要求认真落实好有关税收政策,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切实减轻企业负担、降低企业成本,为企业降杠杆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二、落实好降杠杆相关税收支持政策

(一)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股权(资产)收购、合并、债务重组等重组行为,可按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二)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可按规定享受5年内分期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

(三)企业破产、注销,清算企业所得税时,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有关清算费用及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

(四)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债权损失可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金融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符合税法规定的,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六)在企业重组过程中,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其中涉及的货物、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符合规定的,不征收增值税。

(七)企业重组改制涉及的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符合规定的,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八)符合信贷资产证券化政策条件的纳税人,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三、工作要求

降杠杆相关税收政策涵盖交易多个环节,涉及面广,政策内容多。各级财税部门要高度重视,进一步加强学习培训,熟悉、掌握政策内容;要加强对纳税人的宣传辅导,跟踪税收政策执行情况和实施效应,加强调研反馈,及时了解执行中遇到的问题,研究提出调整和完善税收政策的建议。

特此通知。

财政部 国家税务总局

降低税收 篇3

关键词:税收成本,控制措施,税收效率

我国经济形势的繁荣发展是有目共睹的,经济的发展必然会促进税收收入的增加。但是税收成本的攀升会加大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影响税收系统的长远稳定发展。因此,必须从原因入手分析如何降低税收成本,结合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措施,有针对性地提高税收效率,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1 税收成本的含义及概况

1.1 税收成本的概念

税收成本主要是指政府在征收税款的过程中,所耗费的总资源,如财力资源、人力资源、时间资源等。不管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耗费,都是一项需要管理的内容。税收成本的高低有一个固定的衡量标准,即税收成本率或者说是税收纯收益率。这一标准能够衡量税收成本占税收收入的比例,税收成本越高则代表着国家税收部门花费较多的资源用于征税,而税收成本低则说明国家管理税收行为的效率比较高,占用的资源比较少。因此,降低税收成本是税收工作中一个重要的目标,也是促进税收系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与其他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税收成本相对较高。这主要是基于一些可以量化计算的税收成本在总税收收入中所占的比例来看的,一些发达国家税收征收成本率基本可以维持在1%左右,而我国当前这一比率的数字还处于5%到8%之间,某些局部地区的税收成本率可能会有不同的变化,高的可达10%左右,而低的则在4%左右。即使是最低的税收征收率,仍然处于较高的水平。由此可以得出基本结论:我国当前的税收成本还比较高,不利于整个税收体系效率的提高。

一般来说,政府的税收成本主要是征税成本、纳税成本以及社会成本。而具体的征税成本又主要包括了立法成本、执法成本和司法成本。这三个步骤都是征税的必要环节,是保证征税活动顺利开展的力量支撑。纳税成本则主要指纳税人在缴税过程中需要付出的时间、精力等,甚至细微到填写纳税单的纸张也是一种成本。社会成本更多的是无形的耗费,税收政策必然会对消费者的购买行为产生重大的影响,甚至对社会大众日常的生活质量产生影响。虽然这部分的耗费往往难以计量,但是也必须要考虑到税收成本中去[1]。

1.2 税收成本高的原因

国家税收成本高有很多原因,而且很多都是受到一个国家经济政治体制的必然影响,想要对税收制度进行改革创新面临非常多的困难。从税收成本高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能够帮助税收相关部门更好地认识到当前工作中的不足,从而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以改进,提高整体的税收效率。

第一,缺乏税收成本观念。税收是国家经济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些税收单位在工作的时候只是将其作为一件必须进行的政治工作来进行,而没有考虑到国家也需要为税收行为付出相应的成本。缺乏成本观念就会导致税收工作人员在日常工作中随意浪费资源,一味追求超额完成任务,获得相应的工作奖励,而增加了很多不必要的税收成本。比如,一些税收单位大量购进很多先进的计算机设备,但是却疏于机器管理和人才培养,导致昂贵的设备常常处于闲置的状态。再比如,一些税收单位在修建办公大楼、服务大厅等必要建筑时一味追求豪华,而不懂得遵守经济节约的原则。

第二,缺乏成本控制制度。税收成本的控制单靠思想理念还远远不够,必须以制度形式确定下来,指导实际税收工作的进行,才能真实地降低税收的成本,提高税收工作的效率。一些宏观的税法制度过于笼统,不具有实际的可操作性;而一些小的细则又比较随意和片面,存在较多的漏洞,难以保障税法制度的完整性和有效性。另外,大小税法存在着一些重叠复杂的地方,税收优惠政策等计算方法复杂,实施起来容易出现错误。这些都无形间加大了税收成本[2]。

第三,缺乏健全的征税体系。我国国土广阔,产业种类丰富,在税收问题上存在着税源分散的特点,管理起来比较麻烦。这就需要一个健全的征税体系,能够将全国各地的税收情况连成一个大的网络,通过信息共享、协同服务等手段来控制税收成本。但是目前还缺乏这样一个完善的征税体系,难以解决税源分散的问题。同时,在征税方法上也比较落后,税收部门自身机构设置不合理,传统的税收方法耗时耗力。比如,征税以政府主动上门收税为主,在此过程中政府起着监督打击的作用,这样纳税者始终处于被动地位,不仅容易出现偷税、漏税的行为,更会大大降低税收的效率。税收部门按照层级分为国家级和地方级,但是不同层级机构甚至同级机构之间的设置都存在着很大的不同,这种机构设置方式的不同无疑增加了彼此之间加强合作的难度,使得各税收单位只顾自身利益,而不能从大局出发考虑税收成本。而各机构之间的差异性和不合作,也就意味着很多重复资源的耗费,必然会增加税收成本。

2 降低税收成本的措施

2.1 加强法制建设

在税收工作的开展中,立法、执法、司法是必不可少的环节。从法制建设的角度控制税收成本主要是指从宏观层面把控税收体系的发展方向。通过法律规定,可以对税收机构、企业集团的收税行为和纳税行为进行监督管理,一方面,监督纳税机构按照既定的法律法规来执行收税,不能滥用职权、牟取私利,将总的收税成本控制在合理的范围内;另一方面,也可以使纳税人如企业、公司、个体户等受到法律条款的约束,养成自觉纳税的好习惯,积极配合征税部门的工作,提高税收效率。当然,也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工作本身的成本入手,设计合理的法制工作流程,将这些工作的成本也控制下来。这就要求充分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力量,分担部分监督义务,并且在立法等工作中减少冗杂重叠的任务,提高立法、执法工作的效率,从而达到控制成本的目的。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物价的不断增长,在这样的时代环境中,税收成本也在快速增长。因此,必须通过法制建设把控住整个税收成本的总局面[3]。

2.2 加强机构管理

征税机构和纳税机构是在税收体系中产生成本的主要来源,因此必须对这两个部分进行强化管理,采取措施控制成本。对于政府征税部门来说,如上文所述要加强法制建设,同时也要进行制度管理,明确征税人员的职责,对征税人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防止贪污腐败、收受贿赂等现象的发生。建立起相应的奖惩制度来调动税收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但是制度不应该只是基于分配政治任务,而应该结合实际的税收情况,设计出一套最适合、最经济的税收体系制度。而对于企业集团等纳税机构来说,必须不断提高对纳税的思想认识,养成自觉纳税的好习惯。比如到一定时间就自觉申报缴税清单,而不是非要等到政府税收部门上门来催;通过培养优秀合格的会计人员等及时掌握应缴税收的情况,积极配合税收部门的工作。也就是说,不管是收税的还是纳税的,都应该承担起各自的责任,并且建立起良好的沟通和高效的配合,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完善的税收体系,减少不必要的工作,从而提高税收效率。

3 结论

综上所述,税收问题是国民经济的核心之一。运转良好的税收系统不仅能够保证国家基础设施建设的正常进行,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因此,在税收环境发生巨大变化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降低税收成本,从而获得更大的净税收收入,是一个必须认真研究的问题。通过上文所述的途径,能够切实降低税收成本,从而提高税收效率,节约资源。

参考文献

[1]姜铭.中国税收征管效率研究[D].秦皇岛:燕山大学,2012.

[2]李风光.降低税收成本问题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0.

合理订立合同降低税收成本 篇4

一、增值税、营业税等涉税合同筹划

企业在订立合同时明确收入的性质和货款结算的方式, 确定适用不同的税种和税率, 承担不同的税负, 达到对增值税、营业税等进行筹划的目的。

1. 增值税纳税人产品或商品销售合同的订立。

企业在生产流通过程中, 可以根据税法的相关规定, 进行合理的税收筹划, 尽量延缓纳税, 获得节税利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增值税暂行条例实施细则》规定“采取赊销和分期收款方式销售货物, 为书面合同约定的收款日期的当天, 无书面合同的或者书面合同没有约定收款日期的, 为货物发出的当天”, “委托其他纳税人代销货物, 为收到代销单位的代销清单或者收到全部或者部分货款的当天。未收到代销清单及货款的, 为发出代销货物满180天的当天”。根据这些规定, 企业在签定经济销售合同时, 在资金相对充足的情况下, 可选择赊销或分期收款结算方式, 并在合同中一定要约定货款的收款日期;委托代销商品活动中, 受托方根据合同要求, 将商品出售后, 开具销货清单, 交给委托方, 这时委托方才确认销售收入的实现。

2. 建筑企业工程承包合同的订立。

(1) 签订分包合同适用于低税率。因为建筑业和服务业的营业税适用税率不同, 分别为3%和5%, 例如:B建筑企业承包其母公司A的建设工程后又发包给当地的建筑企业C, 建筑工程总造价为2800万元, C企业的承包金额是2400万元, 如果B和C签订的是分包合同, 那么B公司就适用3%的营业税税率, 应纳营业税额为 (2800-2400) *3%=12万元, 但是如果B与C没有签订相应的分包合同, B公司只是负责协调组织业务, 那么400万元的收入就是中介服务费, 适用于5%的营业税税率, 应缴纳营业税额为20万元。 (2) 承包合同中明确取得的收入只是安装收入, 使企业的营业额不包括材料设备的价款。根据我国的相关规定, 纳税人从事安装工程作业的, 凡是所安装的设备价值作为安装工程产值的, 营业额应该包括设备的价款。所以, 工程承包企业在从事安装工程时, 可以在承包合同中明确机器设备由建设单位提供, 工程承包企业只是负责安装, 取得的收入只是安装收入, 营业额中不包括设备价款, 以此达到对营业税的税收筹划目的。

3. 商业企业收费合同的订立。

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各种费用的不同处理方式, 税负差异也较大, 处理方式有平销返利和按提供劳务两种。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和商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没有必然联系的, 例如:进场费、促销费、展示费、上架费以及管理费等, 应该按照营业税的适用税率征收营业税;商业企业向供货方收取的和商品销售数量、销售金额挂钩的各种返还收入, 都应该按平销返利行为对当期的增值税进项税额进行冲减。所以, 纳税人可以进行这样的筹划在合同订立时, 合理的扩大固定费用的比例, 缩小变动费用的比例。对可以预计供货方商品销售额的, 收取固定数额的进场费、管理费和上架费等, 对不可预计的数额则按照实际销售数量或者销售金额收取变动费, 这样可以将本来应该进行增值税进项税转出的收入, 只缴纳营业税, 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例如:商业企业甲预计供货方乙当月提供的商品货物销售可以达到1200万元以上, 合同原本约定按照15%收取费用, 向供货方收取费用180万元, 应缴增值税180/ (1+17%) *17%=26.15万元。进行筹划后, 合同约定收取进场费、促销费、展示费、上架费和管理费等固定费用120万元, 其他按照销售额的5%收取比例费1200*5%=60万元, 应缴纳营业税120*5%=6万元, 当期冲减应缴增值税进项税额60/ (1+17%) *17%=8.72万元, 税负合计14.72万元, 共减负26.15-14.72=11.43万元。

4. 押金合同。

企业在签订押金合同时应该计算好时间, 根据规定, 收取一年以上的押金, 不管是否退还都应该并入销售额征收税金, 按照包装物包装的货物适用税率征收增值税。所以, 收取包装物的押金应该控制在一年以内, 对于那些超过时间还没有退还的包装物, 应该及时通知相关企业办理退款手续, 重新签订一份合同。

5. 所得税合同的订立。

对于企业所得税涉税合同的筹划主要是合法降低应纳税所得额。可以从收入的时间、方式以及计算方法等方面进行选择控制, 例如:按照合同约定的收款日为收入的确认日等, 通过选择结算方式, 控制收入的确认时间的归属年度, 可以达到延迟纳税或者减税的目的, 使企业最大限度的获得资金时间价值。

二、印花税涉税合同筹划

1. 压缩交易金额。

订立经济合同缴纳印花税的依据是合同所记载的金额, 所以, 从共同利益出发, 双方或者多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合理的筹划, 使各项费用、原材料等的金额通过合法的途径从合同记载金额中剪除, 压缩合同的表面金额, 达到少缴税款的目的。例如:甲企业与乙企业欲签订一份加工承揽合同, 合同金额较大。加工承揽合同是以加工承揽收入为计税依据的, 加工承揽收入是指合同中约定的受托方的加工费收入以及提供的辅助材料金额, 因此, 如果合同双方的当事人能够想办法将辅助材料的金额进行压缩, 就能够达到节约印花税的目的。若合同中分别记载原材料金额和加工费金额, 应该分别计税:加工费金额应该按照承揽合同, 适用千分之五的税率计税原材料金额按照购销合同, 适用千分之三的印花税计税, 并且按照两项税额的合计数贴花;如果合同中没有分别记载两项金额, 而是只有混合的总金额, 则适用高税率, 按照全部金额适用千分之五的税率缴纳印花税。很明显, 纳税人在订立合同时应该将不同的项目分开列示, 不同的项目适用不同的税率, 以此达到降低税负的目的, 筹划的具体做法就是由委托方提供辅助材料。

2. 无具体交易金额的合同筹划。

现实经济生活中, 很多合同的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 可能会遇到计税金额无法确定的情况。例如:技术转让合同中转让技术的收入, 按照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进行收取或者是按照实现利润的多少进行分成;资产租赁合同只是规定了月租金的标准, 没有租赁期限等。这些无法确定计税金额的合同, 税法也规定了印花税的缴纳办法, 即可以在签订时按照5月定额贴花, 以后结算时, 按照实际金额计税, 补交印花税。这就给纳税人实施税收筹划创造了条件, 例如:甲企业出租一套设备给乙企业, 期限为10年, 合同约定的每年租金为120万元, 每年年底支付, 由于合同明确了租赁的租金和租期, 所以当事人双方应该缴纳印花为租金总额的千分之一, 即1.2万元, 但是, 如果在订立合同时充分考虑税负因素, 将明确的合同金额模糊, 可以表述为按照产品销售额的10%收取足迹, 那么按照税法相关规定, 甲企业在订立合同时只需交纳5元印花税即可, 这样不仅可以延迟纳税, 还可以减少因为实际金额和预订金额不符引起的多缴税款。

3. 保守预测交易金额。

实际经济活动中, 可能由于种种原因, 最终合同的履行与订立合同时有出入, 但是只要有签订合同的行为发生, 双方的纳税义务就已经产生, 就应该计算应纳税额并交纳印花税。根据税法规定, 不论合同是否兑现, 都应该贴花, 并且对已经履行并贴花的合同, 即使所载金额与履约金额不一致, 只要双方没有修改合同金额, 就不再办理完税手续。因此, 双方在设计合同时, 应该充分考虑到以后可能遇到的各种状况, 确定合理、保守的金额。此外, 企业还可以采取其他办法来弥补多缴印花税的损失, 例如在合同中注明“一方有过错导致合同不能履行的, 有过错的一方负责另一方多缴纳的税款”等, 这样就能有效避免合同中由“税收陷阱”带来的损失。

三、财产税中的房产税涉税合同筹划

根据我国房产税暂行条例, 房产税征收标准有从价计征和从租计征两种, 从价计征按照房产原值一次性减除10%-30%的余值为计税依据, 计税税率为1.2%, 从租计征的以房产租金收入为计税依据, 计税税率为12%, 出租房产必须从租计征。不难看出, 从租计征的税负要大于从价计征, 据此, 在合同签订时可以展开相应的筹划。例如:甲企业有一处空置仓库, 房产原值为1800万元, 租给乙企业, 年租金500万元。如果订立租赁合同, 甲企业需要交纳的房产税为500*12%=60万元, 如果双方协商一致订立仓储合同, 甲企业的房产税为1800*70%*1.2%=15.12万元, 这样房产税减税44.88万元。由于租赁与仓储的营业税税率都是5%, 营业税、城建税和教育附加费并没有变化, 因此, 甲企业通过合同筹划减少税负44.88万元。

可见, 企业要想减轻税负, 避免税收风险, 应该重视对涉税合同进行税收筹划, 在业务发生之前就要考虑税收问题, 依法对企业的纳税事项做出事先安排, 在合法的前提下承担最小的税负。为此, 企业的相关部门应该共同配合, 对企业的整个业务过程进行约束和监管, 保证真正降低税负, 规避税收风险。

摘要:合理订立合同, 有助于企业降低税收成本。本文运用案例分析的方法论述了企业在订立增值税、营业税、企业所得税、印花税以及房产税等涉税合同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对如何合理订立合同, 降低税收成本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合同,税收,筹划

参考文献

[1]王兆水.合同条款小变动税收风险大降低[J].财务与会计, 2007, (10)

[2]农晨.合同中的节税空间[J].企业管理, 2010, (9)

降低税收 篇5

一是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股权 (资产) 收购、合并、债务重组等重组行为, 可按税法规定享受企业所得税递延纳税优惠政策。

二是企业以非货币性资产投资, 可按规定享受5年内分期缴纳企业所得税政策。

三是企业破产、注销, 清算企业所得税时, 可按规定在税前扣除有关清算费用及职工工资、社会保险费用、法定补偿金。

四是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债权损失可按规定在计算企业所得税应纳税所得额时扣除。

五是金融企业按照规定提取的贷款损失准备金, 符合税法规定的, 可以在企业所得税税前扣除。

六是在企业重组过程中, 企业通过合并、分立、出售、置换等方式, 将全部或者部分实物资产以及与其相关联的债权、负债和劳动力, 一并转让给其他单位和个人, 其中涉及的货物、不动产、土地使用权转让行为, 符合规定的, 不征收增值税。

七是企业重组改制涉及的土地增值税、契税、印花税, 符合规定的, 可享受相关优惠政策。

上一篇: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下一篇:固网呈现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