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原因与治疗论文

2024-11-07

奶牛蹄病的原因与治疗论文(共7篇)

奶牛蹄病的原因与治疗论文 篇1

乳牛蹄病是目前危害农村散养户奶牛生产, 导致奶牛生产性能下降的重要疾病之一。该病发生后, 牛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变化, 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 角质溶解, 病牛疼痛, 跛行。

1 发病病因

(1) 管理不善, 运动场泥泞潮湿, 牛蹄长期被污水浸泡, 修蹄不定期。

(2) 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 钙磷比例不当 (正常比例1.25~1.35誜1) , 是造成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奶牛运动时牛蹄被尖硬异物损伤, 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1) 蹄趾间腐烂。

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 呈暗红色, 突于蹄趾间沟内, 质度坚硬, 极易出血, 蹄冠部肿胀, 呈红色。病牛跛行, 以蹄尖着地。站立时, 患肢负重不实, 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 但以成年牛多见。

(2) 腐蹄。

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 表现在两蹄趾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 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 全年皆可发生, 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 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 濒濒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 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 可见蹄变形, 蹄底磨灭不正, 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 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 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 蹄真皮过度增生, 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 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 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 关节肿胀, 皮肤增厚, 失去弹性, 疼痛明显, 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 关节处破溃, 流出乳酪样脓汁, 病牛全身症状加剧, 体温生高, 食欲减退, 产乳量下降, 常卧地不起, 消瘦, 治疗困难。

3 分类治疗

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 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 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 以及时治疗蹄病, 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 钙磷的喂量和比例要适当, 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 可采用以下方案尽早治疗。

(1) 蹄趾间腐烂。

以10%~30%硫酸铜溶液, 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 涂以10%碘酊, 用松馏油涂布 (鱼石脂也可) 于蹄趾间部, 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 可用外科法除区, 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 装蹄绷带, 隔2-3d换药1次, 常于2-3d次治疗后痊愈, 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2) 腐蹄。

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患急性腐蹄病时, 应先消除炎症, 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g, 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g, 一次静脉注射, 每天1~2次, 连用3-5d。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 1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5d。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 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 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 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 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 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 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 内涂10%碘酊, 填入松馏油棉球, 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 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 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 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 如青霉素200~250万国际单位, 肌肉注射, 每天2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ml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连续7d。

如患牛食欲减退, 为消除炎症, 可静脉注射葡萄糖, 5%碳酸氢钠500ml或40%乌洛托品50ml。

奶牛蹄病的发病原因及治疗措施 篇2

1 发病原因

1.1 营养因素

1.1.1 日粮中钙、磷不足或钙磷比例失调

当奶牛机体摄入钙磷量不足时, 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 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 导致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变形, 而发生蹄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 钙磷比例不当 (1.25~1.35∶1) , 可能是造成腐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1.1.2 日粮中缺锌, 影响蹄角化过程, 容易发生腐蹄病

锌是奶牛体内200多种金属酶的组成成分, 锌通过调节酶的活性来影响动物体内蛋白质和核酸的合成与代谢, 并影响糖类的吸收、维生素A的代谢、生殖机能和内分泌机能等生命活动, 因此锌被称为“生命元素”。锌是许多金属酶类和激素如胰岛素的组成部分, 与皮肤的健康有关, 蹄是皮肤的衍生物, 日粮中缺锌, 影响蹄角化, 容易发生腐蹄病。

1.1.3 日粮中缺乏维生素A、D、E

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蹄病。维生素E具有维持细胞完整和增强免疫系统功能的作用, 若奶牛缺乏维生素E能导致奶牛跛行。维生素D缺乏也是引发奶牛蹄病特别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原因之一。维生素D的饲料来源主要是青绿的优质豆科或禾本科牧草。粗饲料特别是干草品质低劣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1.1.4 日粮结构不合理

日粮中非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含量过多, 容易引起瘤胃酸度过高, 是蹄叶炎发病的重要原因。饲养高产奶牛时为片面的追求奶牛产量, 精料饲喂过多, 精料中的大量淀粉可以使产乳酸的细菌在瘤胃内过度繁殖, 产生大量乳酸, 使瘤胃内酸度增加, 造成消化紊乱, 严重者发展成酸中毒。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 瘤胃内环境的破坏可以使胃粘膜的抵抗力降低, 屏障作用减弱, 使有毒物质进入循环系统。引起真皮组织内毛细管的扩张和收缩, 引起肿胀和痛苦症状, 导致蹄组织软化和畸形。蹄组织软化可进一步引起白线病发病率上升, 蹄底溃疡和蹄踵的腐烂, 而且蹄底磨损加快。此外, 在瘤胃炎症时, 肥大细胞释放的组织胺进入血液循环, 诱发蹄叶炎。在集约化饲养条件下, 日粮的营养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蹄病的发生。

1.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决定它们对蹄病的易感程度, 肢势不正与遗传有很大的关系。奶牛蹄病的遗传力为0.02~0.27。据观察, 德系荷斯坦奶牛蹄病发生率低于美系荷斯坦奶牛, 蹄病可能与品种和遗传有关。荷斯坦奶牛蹄部性状 (质量性状) 遗传系数为0.6, 且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比, 说明蹄病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 特别是高产奶牛。

1.3 环境因素

1.3.1 季节

蹄病的发生与季节变化有关, 在炎热多雨潮湿的季节, 牛舍内牛粪尿多, 粪便发酵, 卫生条件差, 牛蹄长期受污物浸渍, 角质变软, 抵抗力降低, 促使蹄病发生。高温高湿引起奶牛的热应激, 使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 加上这个时期病原菌繁殖也特别快, 所以蹄很容易感染发炎。

1.3.2 畜舍小环境

地面的质量对奶牛的蹄影响很大。坚硬的水泥地面, 会加重蹄与地面的摩擦, 造成奶牛蹄挫伤而发生感染。由于地面的硬度太大奶牛站立时地面没有缓冲, 再加上身体重量大极易造成奶牛四肢疲劳。奶牛的蹄对氨非常敏感, 高温条件下, 牛舍中的粪便污水, 极易分解产生大量的氨, 引起奶牛蹄对环境的抵抗力降低, 加重蹄损伤。

1.4 饲养管理因素

蹄的状态好坏可以反映牛群的管理水平高低。由于磨灭不齐或异常磨灭常常导致蹄变形, 使奶牛站立姿势及负重异常, 这样就大大增加了蹄的发病率。异常的站立姿势及负重, 使指 (趾) 间皮肤过度紧张, 可诱发指 (趾) 间皮炎、指 (趾) 间皮肤增生等病的发生。日常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 发生蹄病后治疗不及时、不彻底, 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干奶期过于肥胖, 饲养密度过大, 饲槽过低, 运动场面积过小, 奶牛运动不足, 这些都是蹄病发生的诱因。平时管理疏忽, 导致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 这也是引发蹄病的重要因素。

1.5 疾病因素

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 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进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 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 从而引起蹄病。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 易发生继发性蹄病。

2 临床症状

主要表现为患病蹄部的红、肿、热、痛和站立姿势不正, 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急性病例奶牛表现为奶牛蹄局部红肿、发热、患肢不敢负重, 强行运动步态强拘, 弓背, 叩诊或钳压敏感, 疼痛。患牛常卧于地面, 卧地后患病蹄外伸, 常呈侧卧姿势, 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采食减少, 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病症状轻微, 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 产奶量下降, 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 常喜躺卧, 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3 治疗方法

3.1 骨质疏松症的治疗

产奶母牛的钙、磷需要量产奶母牛的钙磷维持需要量按每100kg体重给6克钙、4.5克磷。产奶母牛的钙磷产奶需要量按每产1kg标准乳给4.5克钙、3克磷。钙、磷比以为宜。后备母牛的钙磷维持需要量按每100kg体重给6克钙、4.5克磷。后备母牛的钙磷增重需要量按每增重1kg给20克钙、13克磷。病初可通过改进日粮的钙磷比例, 补充维生素D, 使钙磷代谢恢复平衡, 也可静注葡萄糖酸钙, 肌注维生素D、A或维生素D3。

3.2 腐蹄病的治疗

蹄部处理。用蹄刀修削腐蹄并剔除腐烂组织。对腔间可用双氧水冲洗, 也可以用0.5%高锰酸钾溶液清洗, 也可用0.1%新洁尔灭清洗, 之后用10~20%硫酸铜溶液或5~10%福尔马林浸泡蹄部约10分钟, 并用消炎粉或选用下列涂搽剂涂擦或填塞。青霉素10万单位, 鱼肝油50毫升, 蒸馏水5毫升, 制成乳剂, 用棉球蘸塞患部;松节油20毫升、鱼肝油20毫升混匀, 用棉球蘸塞患部;高锰酸钾粉末95克, 磺胺50克, 研成细末, 撒敷患部;土霉素粉20克, 磺胺粉20克, 研成细末, 撒敷患部。

醋酸铅溶液128毫升, 硫酸铜64克, 醋酸500毫升混匀向患部注入溶液1~2次, 如溃疡一时不能愈合, 用中药血竭研成粉撒布在患部溃疡面, 再用烙铁轻烙, 使血竭熔化形成一层保护膜、外用绷带包扎, 每隔3~5天处理一次。处理后保持蹄部清洁、干燥。蹄冠炎、球节炎, 用10%鱼石脂酒精绷带包扎患部。

对于蹄底出现溃疡性漏洞时。首先用5%的双氧水溶液冲洗, 然后用“补蹄膏”配合消炎粉调和成糊状涂抹红肿部位, 并用棉球蘸取药膏填塞溃疡部位, 每天1~2次, 7天后痊愈。

传统中药对腐蹄病也有较好疗效。法一, 青黛散:青黛60克、龙骨6克、冰片30克、碘仿30克、轻粉15克。共研成细末, 在去除坏死部分后将青黛散塞于创内, 包扎蹄部。法二, 血竭白芨散:血竭100克、白芨100克、儿茶50克、樟脑20克、龙骨100克、乳香50克、没药50克、红花50克、朱砂20克、冰片20克、轻粉20克, 将上药共研为细末, 灌入腐烂空洞部位, 灌满后用纱布绷带包扎好, 10天后拆除。法三:枯矾500克、陈石灰500克、熟石膏400克、没药400克、血竭250克、乳香250克、黄丹50克、冰片50克、轻粉50克共为极细末, 填塞病牛蹄部脓腔, 并用绷带包扎蹄部, 连用3剂。

3.3 全身治疗

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多为抗炎及镇痛药。严重病例还可静脉输入抗生素、碳酸氢钠、葡萄糖或复方生理盐水溶液3~5天。严重的腐蹄病患畜可静注5%碳酸氢钠500毫升, 10%葡萄糖15000毫升, 10%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100毫升, 40%乌洛托品50毫升, 复方生理盐水1000毫升, 10%葡萄糖酸钙500毫升。大剂量输液对改善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也具有积极意义。此外使用抗组织胺药物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如口服苯海拉明0.5~1.0克, 每天1~2次。

3.4 紧急处理

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安痛定、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普鲁卡因局部封闭治疗, 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400万单位,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 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5%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 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注射2~3次即可。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平衡日粮

根据奶牛泌乳各个阶段的不同, 进行分群饲养。根据营养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 特别要注意的是精粗比例一定要得当。每头成年奶牛每日进食干草3~3.5千克。增加瘤胃缓冲能力。为了保证瘤胃牛pH值在6.2~6.5之间可以添加缓冲剂, 日粮中加入0.8%氧化镁或1.5%碳酸氢钠与饲料混合饲喂, 以防止乳酸中毒和刺激采食量的提高。减少奶牛蹄病发生的诱因。保证饲料中常量元素钙、磷、镁、钾、钠和硫的量, 特别是钙和磷的量和适当的钙磷比 (1.3~1.5:1) ;保证微量元素铁、铜、锰、锌、钴、硒、碘的量;注意日粮中阴阳离子的平衡, 必须保证奶牛维生素A、D、E和烟酸的供应。

4.2 加强管理

加强圈舍卫生, 改善环境条件。为防止牛蹄被粪、尿污物浸渍, 因为含氨量高可使蹄角质含水量增多, 角质软化, 降低牛蹄对各种损伤的抵抗力。每天应及时清除牛舍及运动场的牛粪、污水, 及时清除运动场上的石子及硬物, 防止蹄底挫伤;刚修过蹄的奶牛在最初两个星期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 太光滑的水泥地容易引起奶牛打滑, 损伤牛蹄。保持牛蹄干净、干燥。多雨季节, 应及时疏通排水渠道, 保持圈舍环境用具干燥清洁, 无异物。清理运动场砖瓦砾块等尖锐异物, 低洼处用细沙填平, 及时清扫粪便, 保持良好平整的环境, 避免皮肤、粘膜损伤。定期查蹄、修蹄、护蹄, 发病后应及时检查、隔离和治疗。对奶牛运步不自然, 蹄表现非常敏感的, 要及时进行诊断, 确定病因;对病畜进行隔离观察, 护理, 消除病因, 促进奶牛康复。

4.3 蹄浴

蹄浴是预防蹄病的重要卫生措施。蹄浴较好的溶液是福尔马林液, 取福尔马林3~5升加水100升, 温度保持在15℃以上, 如果浴液温度降到15℃以下, 就会失去作用。此外, 4%硫酸铜效果也很好。硫酸铜一方面有杀菌的作用, 另一方面有硬化蹄匣的作用。装浴液的容器宽度约75厘米, 长3~5米, 深约15厘米, 溶液深应达到10厘米。蹄浴最恰当的地方是设在挤奶厅的出口处, 浸浴后在干燥的地方停留半小时, 其效果更佳。每次蹄浴需进行2~3天。如果浴液过脏时应予更换新液。在舍饲情况下, 蹄浴1次后, 间隔3~4周再进行1次, 对防治趾间蹄叶炎效果特佳。

4.4 奶牛修蹄

奶牛修蹄主要目的是使蹄形整洁, 外形美观, 保持蹄最佳生理功能。合理而及时的修蹄能够矫正蹄形, 防止蹄变形程度加剧而导致姿势的改变。对已发生蹄病的奶牛有治疗功效, 当趾间腐烂、蹄腐烂及腐蹄病发生后, 修蹄能促使蹄病痊愈。

修蹄要求:趾指背侧75mm, 从后肢的内侧趾开始修剪, 测量内侧趾的前背部, 垂直剪除超出75mm的趾尖角质, 然后修剪外侧趾, 使其与内侧趾匹配。而前肢应该从外侧趾开始修剪。75mm是指从硬角质的起始位置到趾尖的距离, 对于成熟荷斯坦奶牛来说, 这个长度比较恰当。公牛和特别大型的乳牛可适度延长。除非是小母牛, 否则不能小于75mm。趾尖厚5~10mm从蹄球与蹄底相连的部位开始向前修剪, 修至趾尖与蹄底间的距离为5mm。修剪后的蹄底部应该平整。蹄球部如没有损伤, 一般不要修剪。

检查白线:修剪后的蹄底白线应该保持完整, 内侧有合适的弧度。检查负重的均匀性修剪后的蹄底或两趾必须在同一个平面, 才能保证负重的均匀分布。将刀柄横向放置在蹄底的前后端, 竖向放置在每个趾指底部, 可检查它们是否平整。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 篇3

一、发病原因

1. 营养因素。

日粮中无论缺钙、缺磷, 还是高钙低磷或高磷低钙, 都容易导致钙、磷代谢障碍, 从而引起奶牛肢蹄病。

(1) 缺锌。锌是许多金属酶类和激素 (如胰岛素) 的组成部分, 与皮肤的健康有关, 而蹄是皮肤的衍生物, 因此日粮中缺锌会影响蹄角化, 发生腐蹄病。

(2) 维生素D不足或活性下降。维生素D不足或活性下降时, 会引起钙、磷代谢障碍。某些曲霉菌素会干扰维生素D的活性, 使钙、磷不能被很好利用, 以致引发奶牛肢蹄病。粗饲料 (特别是干草) 品质低劣, 也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日粮结构不合理。日粮结构不合理, 精饲料 (尤其是碳水化合物) 过多, 易引起奶牛瘤胃乳酸中毒并继发蹄叶炎。

2. 畜舍小环境因素。

地面的材质对奶牛的肢蹄影响很大。地面太硬, 奶牛站立时没有缓冲, 极易造成四肢疲劳和肢蹄挫伤。若运动场低洼、潮湿、泥泞, 加上粪便未及时清理, 容易造成奶牛蹄底感染, 导致腐蹄病的发生。

3. 其他因素。

不同品种的牛发病情况不同。据报道, 夏洛来牛的肢蹄病发生率高达33.8%。荷斯坦牛的寿命平均为5.4岁, 因肢蹄病而被淘汰的牛主要集中在3~7岁, 其中3~4岁因腐蹄病而被淘汰的牛要占到全部淘汰牛的32.2%。

二、预防措施

1.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

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这样可使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 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月为最佳药浴时间。

2. 每年对奶牛进行修蹄。

每年的春季, 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 以防造成蹄伤。

3. 定期饲喂硫酸锌药物。

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 每年进行5次, 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 此法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 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 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 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 杀灭致病菌。

5. 奶牛的运动场地要排水良好。

运动场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压制而成, 呈现中间高, 四周略低的凸型,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渗水和排水。运动场的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垫料, 以防损伤蹄部。

三、治疗方法

1. 局部治疗。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

(1) 进行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趾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按1∶4的比例混合后涂抹患部, 或用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部, 然后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每天用药2次, 连用5天,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处于急性期发病期的病牛可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物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对病情缓解期病牛可进行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2)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400万国际单位,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病牛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或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使之出现皱褶, 用8号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天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的碘酊进行处理。

2. 全身治疗。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 篇4

患病蹄部红肿、热痛, 站立姿势不正, 导致跛行等运动功能障碍。患牛常卧于地面, 严重者出现全身症状, 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采食减少, 泌乳量下降。慢性病牛的全身症状轻微, 有的仅表现为食欲不振, 产奶量下降, 病牛不愿站立和运动, 常喜躺卧, 运动时出现跛行症状。

2 引发疾病的因素

引发奶牛肢蹄病的主要因素有5个方面, 即营养、遗传、环境、饲养管理和疾病。

2.1 营养因素

一般牛体内钙磷比例为1.5~2︰1, 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 奶牛为了维持泌乳和血液中钙磷正常含量的需要, 就会动用骨骼中储存的钙磷, 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 而发生肢蹄病。

奶牛体内维生素A、D不足或不平衡,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而诱发肢蹄病。日粮结构不合理, 高蛋白质的日粮结构或粗纤维摄入不足, 可引发肢蹄病。

2.2 遗传因素

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它们对肢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肢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 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 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高。

2.3 环境因素

2.3.1 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肢蹄病发生的重要因素, 牛圈堆积厚层牛粪, 再加上饮水池经常有水溢出, 粪便和污水浸染, 氨对蹄壁的腐蚀作用, 可降低蹄壁的屏障作用, 使牛蹄角质软化, 受到粪尿的侵蚀, 角质生长发育不良, 且脆弱, 极易引起趾间腐烂、蹄底蹄球负面腐烂等蹄病。

2.3.2 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有一定的影响。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使蹄更易变软, 很易损伤, 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同时高温高湿气候使奶牛的采食量显著下降, 营养摄取过低, 出现能量负平衡, 体质逐渐下降, 机体抵抗力减弱, 影响牛蹄角质的正常生长, 使肢蹄病大增。

2.3.3 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 也是可增加患肢蹄病机率的环境因素。

2.4 饲养管理因素

2.4.1 日常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使蹄病大量发生。

2.4.2 修削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

2.4.3 干奶期过于肥胖, 饲养密度过大, 饲槽过低, 运动场面积过小, 奶牛运动不足, 易引发肢蹄病。

2.4.4 日粮结构不合理或不同泌乳期的奶牛使用同一饲料配方日粮, 这也是引发肢蹄病的重要因素。

2.5 疾病因素

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 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蹄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 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易导致蹄叶炎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Ⅴ、Ⅶ、Ⅹ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 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 特别是在机体的末梢部位, 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障碍, 造成蹄角质部角化不全, 从而引起变形蹄。

3 预防措施

3.1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每1~2个月应对奶牛的蹄部进行一次药浴。方法是:在奶牛舍的出入口处设一消毒池, 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让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 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月为较佳药浴时间。

3.2 每年应对奶牛进行修蹄。在每年的春季, 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 以防造成蹄伤。

3.3 定期添加硫酸锌药物。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 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 每年进行5次, 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 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3.4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 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 每月对环境消毒两次, 杀灭致病菌。

3.5 奶牛舍的地面最好用机制红砖铺制而成, 水泥地面不能过于光滑, 以防奶牛摔倒, 但也不能过于粗糙。

3.6 奶牛的运动场地面要排水良好。根据多年的实践, 运动场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压制而成, 呈现中间高, 四周略低的凸型, 以利渗水和排水。其次, 运动场的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垫料, 以防损伤蹄部。

3.7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检查, 发现患有肢蹄病的奶牛, 立即将其隔离, 及时用生理盐水冲洗患部, 并用新洁尔灭进行消毒, 然后剔除腐烂组织并进行敷药包扎, 也可配合药物封闭和针灸治疗。

4 治疗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指 (趾) 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1︰4的混合物, 或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病蹄部, 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每天2次, 连用5天,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缓解期病牛可采取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 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400万单位,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 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和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呈皱褶状, 用8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日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碘酊进行处理。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措施 篇5

1 发病原因

日粮中缺钙、缺磷, 或是高钙低磷、高磷低钙, 都容易导致钙磷代谢障碍, 从而引起奶牛肢蹄病。

维生素D不足或活性下降时, 可引起钙、磷代谢障碍。某些曲霉菌素中毒会干扰维生素D的活性, 即使钙、磷充足也不能被很好利用, 以致引发奶牛肢蹄病。粗饲料特别是干草品质低劣, 也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

日粮结构不合理, 精饲料尤其是碳水化合物过多, 易引起奶牛瘤胃乳酸中毒并继发蹄叶炎。

地面的质量对奶牛的肢蹄影响很大。由于地面太硬, 奶牛站立时地面没有缓冲, 再加上自身重量大, 极易造成四肢疲劳。坚硬的水泥地面还会加重肢蹄与地面的磨擦, 造成奶牛肢蹄挫伤而发生感染。而运动场低洼、潮湿、泥泞, 加上粪便未及时清理, 容易造成奶牛蹄底感染, 导致腐蹄病发生。其他因素, 如品种遗传因素也会引起肢蹄病。夏洛来牛的肢蹄病发生率高达33.8%, 荷斯坦牛在3~4岁因腐蹄病而被淘汰要占到全部淘汰牛的32.2%。

2 临床症状

病初病牛表现出频频提举病肢, 或频频的用患蹄敲打地面, 站立时间较短, 行走有痛感、跛行。局部检查见趾间皮肤红、肿、敏感;蹄冠呈红色、暗紫色、肿胀、疼痛。体温升高至40~41℃, 食欲减退, 喜卧而不愿站立。当深部组织腱、趾间韧带、冠关节及蹄关节受到感染时, 形成坏死组织的脓肿或瘘管, 向外流出呈微黄、灰白色具有恶臭的脓汁。此时全身症状明显, 跛行加重, 食欲减退或废绝, 明显消瘦, 产奶量骤减, 生产能力丧失, 蹄壳脱落或腐烂变形。

3 治疗方法

局部治疗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趾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按1:4的混合后涂抹患部, 或用含土霉素2.5%的甘油溶液涂抹患部, 然后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用药2次/d, 连用5d,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处于急性期的病牛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物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对缓解期病牛可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 即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m L溶解青霉素240~400万IU,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m L, 作为1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病牛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的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或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使之出现皱褶, 用8号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每天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的碘酊进行处理。

对急性或严重性蹄病可采用全身疗法进行治疗, 使用药物多为抗炎及镇痛药, 如给病牛按注射青霉素1万IU/kg.bw, 双氢链霉素20mg/kg.bw, 红霉素10mg/kg.bw。此外给病牛口服苯海拉明0.5~1.0g, 1~2次/d, 也可收到理想的治疗效果。

4 预防措施

根据奶牛的泌乳阶段进行分群饲养, 配置各种符合奶牛需要的日粮, 能量与蛋白质含量应适当, 尤其要注意精粗饲料的比例。避免突变饲料或饲喂精料过多, 确保干草等饲料的供给。为了保证奶牛瘤胃p H值为6.2~6.5, 可以在奶牛饲料中添加缓冲剂。要让奶牛经常运动, 尤其是处在产前和产后期的奶牛。

保持圈舍及运动场的清洁干燥, 及时清扫圈舍及运动场的粪便, 定期进行消毒, 以减少病菌对牛体的侵害机会。运动场要保持平整、不积水, 不能有尖锐的异物及坚硬的棱角杂物, 防止奶牛长时间站在泥泞污浊或坚硬的场地上。奶牛修蹄后2周内不应在水泥地上运动。水泥地上应有纹路, 以免引起奶牛打滑, 损伤牛蹄。

防治奶牛肢蹄病的一点体会 篇6

蹄叶炎发生在包围趾骨的真皮组织的非感染性炎症, 65%的蹄病直接或间接地与蹄叶炎有关。研究表明大多数奶牛的跛行是由蹄叶炎引起的。蹄叶炎可分为三个阶段:急性、亚急性和慢性, 在所有三个阶段, 奶牛通常都有特定的姿势以减轻疼痛。患蹄病的奶牛通常后背拱起来, 如后肢放置比正常情况更朝前, 说明疼痛在脚趾, 如比正常更朝后, 说明疼痛在蹄踵。

急性阶段 (最初10天) , 牛蹄会发热, 蹄底软化, 一周以后, 包括其白线变黄呈粘稠状, 蹄内真皮组织血管阻塞, 且由于接近蹄壁和缺少可活动性, 肿胀会引起很大的疼痛, 牛蹄变热, 冠状带之上脉博次数增加, 家畜呼吸次数和体温都增加。

亚急性阶段 (第10~45天期间) , 壁外及冠状带周围出血, 最显著的变化是蹄壁与蹄底分离, 可以看到趾很长及蹄踵分枝。从内部可以看到趾骨刺向下面。

慢性阶段 (45天以后) , 蹄底开始凹陷, 且蹄底与蹄踵区分不明显, 趾朝上。蹄壁外层可看到横的纹路 (小沟) 趾骨刺向蹄底, 进一步与蹄壁分离, 由于趾骨的转动, 使得奶牛感到很不舒服。

牛蹄血管中的组织胺 (毒素) 的存在导致肢蹄内血压的上升, 但血流减缓, 肢蹄的毛细血管充血、炎症, 并形成血块。由于缺少供应组织的营养, 角质化组织形成受阻, 角组织疲软无法支撑奶牛体重, 随着时间的推移, 肢蹄状况恶化, 并发展成畸形蹄。当革兰氏阴性菌死亡时, 内毒素开始释放, 并进一步释放组织胺。当奶牛生存的环境改变时, 如从比较舒适的散放式饲养变为垫草很少的栓系式饲养时也可能释放组织胺。关于组织胺的作用还仅仅是一种理论, 然而有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它在奶牛蹄炎的急性阶段发挥着作用。

蹄叶炎很难治疗, 最有效的方法是用非类固醇抗炎症药。

2 蹄底溃疡

溃疡往往发生在蹄踵前面的蹄底部位, 由于这一部位的蹄底最薄, 因而骨骼与蹄底之间的组织最易受到损害, 软化的或较薄的蹄底容易受外压或创伤的损害。由于缺少足够的垫料而引起的牛床潮湿, 奶牛休息时间不足、修蹄不当, 磨损过多都会导致蹄底软化或过薄, 由于蹄炎而引起的血液循环的变化也是导致溃疡的因素。

治疗及预防:溃疡区域应该削掉, 但尽量保留蹄壁外层以利于支撑, 有些兽医把未受影响的趾填起来以减轻受影响趾的压力, 也可以用碘液擦患处。如果发生了感染则应注射抗菌素。

3 白线病

发生在蹄底与蹄壁的连接处, 走路不小心会引起白线的擦伤。真皮组织的出血也会影响白线, 使得脏物进入并形成脓疮, 治疗及预防方法与蹄底溃疡相同。

4 牛蹄腐烂

这往往涉及到蹄壁边上的皮肤的感染, 通常发生在趾间或蹄踵周围, 往往是创伤引起细菌进入导致腐烂。牛蹄腐烂有两种类型:草场牛蹄腐烂和牛舍牛蹄腐烂。第一种来自于草场, 细菌来自于泥泞的草地, 尤其在雨季, 这是一种趾间腐烂, 牛舍牛蹄腐烂是由于奶牛经常站在潮湿的牛床上或牛粪沟而引起的, 通常发生在蹄踵周围。

治疗:两种类型都对抗菌素敏感, 也可使用硫酸铜进行处理, 预防是最好的处理方法, 运动场应有良好的排水设施 (尤其在水槽周围) 牛床上应有清洁干净的垫草。

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 篇7

1. 临床症状

(1) 表现症状:初期病牛频频提举病肢, 或常用病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短, 行走跛行。后期, 体温升高40℃~41℃, 食欲减退, 喜卧而不喜站立, 深部组织受感染, 跛行加重, 严重消瘦, 产奶量下降, 蹄壳脱落, 腐烂变形。

(2) 发生原因:奶牛随着年龄增长、泌乳、产仔等新陈代谢, 内外侧蹄在形态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加之生物力学的作用, 导致外侧蹄过度负重, 引起外侧蹄角质增生, 使外侧蹄出现明显的“超载”现象。此外, 营养不良, 造成牛体体质弱, 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衡, 钙、磷供应不足, 造成蹄角质疏松, 从而产生蹄病;牛舍卫生条件差, 管理不善, 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泥水中, 造成牛蹄软化, 产生蹄病;运动场所不平, 牛蹄被尖锐物划伤, 造成细菌感染, 产生蹄病。

2. 护理措施

(1) 功能性修蹄一年进行2次, 使外侧蹄与内侧蹄处于同一水平线, 达到正常承重。最佳修蹄时间第1次在干奶期间, 第2次在产犊后3~4个月。按特定部位是否角质层赘生、创伤、溃疡、白线缺损来判断怎样修剪。功能性修蹄, 就是去掉蹄底赘生角质层, 降低外侧蹄的厚度 (高度) , 纠正负重轴, 减少外侧蹄的负重量, 打破恶性循环。

治疗性修蹄, 去掉死亡角质层, 使污垢杂物不至于长期停留于白线内, 注意在缺损的白线内深度挖掘。尽可能地降低特定的厚度 (高度) , 使内外侧蹄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 使病灶蹄得以适当休息, 继而康复。在饲养与卫生条件很差的情况下, 蹄底病灶比较严重, 甚至发生溃疡, 又不能通过修蹄使内外侧蹄产生高度差, 这就必须在健康的内侧蹄上钉上皮掌或木掌, 人为创造高度差, 使病蹄得到休息。

(2) 牛蹄护理奶牛常见的4种蹄病有蹄叶炎、趾间皮炎、趾间蜂窝质炎、上皮炎。前2种蹄病可以在大部分奶牛场都能发现, 这是牛跛行的主要疾病。牛蹄护理关键是做好经常性的修蹄工作, 达到预防和治疗蹄病, 使奶牛有一个健康的四肢和蹄。对牛蹄进行定期正确修剪, 在管理上做到科学化, 采用正确的饲喂方法, 注意营养平衡搭配, 改善牛舍、运动场所卫生条件;对严重的病牛蹄进行蹄浴, 甚至对病牛进行隔离, 从而控制牛跛行的发生。牛蹄的护理最关键的是修蹄。修蹄就是去掉赘生角质层, 使之能保护肢蹄承受体质量。牛蹄角质层在保护肢蹄、承受体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上一篇:草原生态恢复下一篇:中学计算机教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