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

2024-10-05

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共4篇)

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1

奶牛蹄病主要包括蹄变形和腐蹄病。蹄变形指蹄的形状发生改变, 临床上可分为长蹄、宽蹄、翻卷蹄。腐蹄病是指蹄的真皮和角质层组织发生化脓性病理过程的一种疾病。其特征是真皮坏死与化脓、角质溶解、病牛疼痛跛行。腐蹄一般都伴有蹄变形, 故可以认为蹄变形, 是腐蹄的基础。由于蹄支变形、负重不匀、炎症发生, 加上细菌的感染则发生腐蹄病。

蹄病引起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产奶量下降、繁殖效率低下和饲料报酬降低, 其次是过早淘汰和治疗费用开支。特别在当前牛只价格都在10000元以上, 由于蹄病而淘汰引起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

1 蹄病发生的原因

1.1 主要是因饲养管理不当, 如日粮营养成分不平衡 (钙磷比例不当或供应不足, 蛋白质或维生素缺乏) 引起蹄角质发育不良。

1.2 牛舍阴暗潮湿, 粪尿未及时清扫, 运动场泥泞使牛蹄长期浸泡其中。

1.3 牛床、运动场不平整或煤渣、石子、砖瓦块等坚硬异物引起蹄部损伤, 致使蹄受坏死杆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结节状梭菌等病原菌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为一肢或多肢跛行, 喜卧;强行站立时频频提举病肢, 患蹄刨地或蹄腹;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地着地, 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趾 (指) 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发胀、肿胀、敏感、皮肤裂开, 有恶臭味;蹄底不平整, 角质呈黑色。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炎性肿胀可蔓延至系部、球节或掌 (趾) 部, 当炎症波及腱、趾 (指) 间韧带、冠关节或蹄关节时表现为体温升高 (有时达41℃) 、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产奶量急剧下降、起卧困难、机体逐渐消瘦等。严重者蹄角质分离, 甚至造成整个蹄痂脱落。

3 防治

应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整日粮配比, 保持钙磷比例平衡, 保证蛋白质或维生素含量丰富。做好蹄部保健, 牛病发生后应尽早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3.1 预防

牛舍、运动场地面平整, 无坚硬异物, 防止牛蹄受伤;及时清理粪便, 排除污水, 定期消毒, 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日粮平衡。加强运动, 增强抵抗力。定期用5%硫酸铜、0.1%高锰酸钾、0.1%新洁尔等药物洗蹄, 药浴前必须将蹄洗干净。每年春秋季节对成年母牛修蹄, 定期普查牛只蹄形, 及时修整变形蹄;禁用有肢蹄遗传缺陷的公牛冻精配种。

3.2 治疗

扩创、清创:用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溶液洗净患蹄后将蹄底修平, 然后修挖蹄底黑色角质或触之有弹性并有痛感的角质部。创口大小以充分暴露创腔为宜, 彻底清楚坏死组织后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再用10%碘酒涂擦创腔后将高锰酸钾粉撒在创面上, 然后用小块纱布浸松镏油填在创腔内, 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好。重症病牛可局部用药。方法是:用注射用水4毫升稀释80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后再抽取氢化可的松2毫升、2%普鲁卡因注射液2毫升做一次性注射。在患蹄的悬蹄与蹄踵间软组织处消毒皮肤, 用16号针头刺入皮下后面蹄踵方向平行前进至针尖全部进入皮下, 回抽无血时边注射边退针。用药后加强护理, 防患蹄受粪尿等污物侵蚀。

全身用药:全身用青霉素200~250万单位, 一次肌肉注射, 一日2次;10%磺胺噻唑200毫升, 一次静脉注射连续7天。如果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的可用黄芪多糖、5%碳酸氢铵500毫升等静脉注射。

随着奶牛业的发展, 蹄病的防治已提到议事日程上来了, 为了高产优质长寿, 为了牧场经济效益, 让我们共同努力把蹄病的发病率和被迫淘汰率减少到最少, 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一头头健康优质的奶牛。

奶牛蹄病的原因与治疗 篇2

1 发病病因

(1) 管理不善, 运动场泥泞潮湿, 牛蹄长期被污水浸泡, 修蹄不定期。

(2) 该病为磷钙代谢紊乱引起的钙磷代谢病。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 钙磷比例不当 (正常比例1.25~1.35誜1) , 是造成奶牛蹄病发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3) 奶牛运动时牛蹄被尖硬异物损伤, 造成坏死杆菌、化脓性棒状杆菌、链球菌、结节状梭菌等细菌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1) 蹄趾间腐烂。

乳牛蹄趾间表皮或真皮的化脓性或增生性炎症。通过蹄部检查可以发现蹄趾皮肤充血、发红肿胀、糜烂。有的蹄趾间腐肉增生, 呈暗红色, 突于蹄趾间沟内, 质度坚硬, 极易出血, 蹄冠部肿胀, 呈红色。病牛跛行, 以蹄尖着地。站立时, 患肢负重不实, 有的以患部频频打地或蹭腹。犊牛、育成牛和成年乳牛都有发生, 但以成年牛多见。

(2) 腐蹄。

腐蹄为乳牛蹄的真皮、角质部发生腐败性化脓, 表现在两蹄趾中的一侧或两侧。四蹄皆可发病, 以后蹄多见。成年乳牛发病最多, 全年皆可发生, 但以7~9月发病最多。

病牛站立时, 患蹄球关节以下屈曲, 濒濒换蹄、打地或踢腹。前肢患病时, 患肢向前伸出。进行蹄部检查时, 可见蹄变形, 蹄底磨灭不正, 角质部呈黑色。如外部角质尚未变化, 修蹄后见有污灰色或污黑色腐臭脓汁流出, 也有的患牛由于角质溶解, 蹄真皮过度增生, 而肉芽突出于蹄底之外, 大小由黄豆大到蚕豆大, 呈暗褐色。

炎症蔓延到蹄冠、球关节时, 关节肿胀, 皮肤增厚, 失去弹性, 疼痛明显, 步行呈“三脚跳”。化脓后, 关节处破溃, 流出乳酪样脓汁, 病牛全身症状加剧, 体温生高, 食欲减退, 产乳量下降, 常卧地不起, 消瘦, 治疗困难。

3 分类治疗

生产中应坚持定期修蹄, 保持牛蹄干净;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 尽量保持干燥卫生。加强对牛蹄的监测, 以及时治疗蹄病, 防止病情恶化。同时要保持日粮平衡, 钙磷的喂量和比例要适当, 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如已经发病, 可采用以下方案尽早治疗。

(1) 蹄趾间腐烂。

以10%~30%硫酸铜溶液, 或10%来苏儿水洗净患蹄, 涂以10%碘酊, 用松馏油涂布 (鱼石脂也可) 于蹄趾间部, 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 可用外科法除区, 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 装蹄绷带, 隔2-3d换药1次, 常于2-3d次治疗后痊愈, 也可用烧烙法将增生肉烙去。

(2) 腐蹄。

腐蹄病分急、慢性两种。当奶牛患急性腐蹄病时, 应先消除炎症, 临床上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每千克体重用0.01g, 或磺胺二甲基嘧啶每千克体重用0.12g, 一次静脉注射, 每天1~2次, 连用3-5d。青霉素250万国际单位, 1次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用3-5d。当奶牛患慢性腐蹄病时, 应将病牛从牛群挑出, 单独隔离饲养。并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 找出角质部腐烂的黑斑, 用小刀由腐烂的角质部向内深挖, 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 然后用10%硫酸铜冲洗患蹄, 内涂10%碘酊, 填入松馏油棉球, 或放入高锰酸钾粉、硫酸铜粉, 最后装蹄绷带。

如伴有关节炎、球关节炎, 局部可用10%酒精鱼石脂绷带包裹, 全身可用抗生素、磺胺等药物, 如青霉素200~250万国际单位, 肌肉注射, 每天2次;或10%磺胺噻唑钠150~200ml静脉注射, 每天1次, 连续7d。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3

产后能量出现负平衡。 即奶牛产后4~6 周出现泌乳高峰, 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后8~10 周, 能量和葡萄糖的摄入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 生糖物质缺乏, 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 机体动员肝糖原、体脂肪和体蛋白,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或干奶期时间过长, 奶牛产前过度肥胖, 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 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导致发病。 饲喂不足或饲喂高填充性的饲料, 导致生糖物质缺乏, 酮体生成增加。饲喂含有大量丁酸的饲料会引起血液BHB浓度增加, 间接降低食欲, 增加体脂的动员。 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饲喂大量生酮饲料而增加, 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瘤胃丁酸盐的浓度。 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降低血糖浓度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和酮体浓度, 如生产瘫痪、真胃移位、肢蹄疾病、乳房炎, 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

2 奶牛酮病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研究了多种快速检测方法, 如用试剂法和酮粉法对产后10~20 天泌乳奶牛尿酮和乳酮的检测, 均能有效地检查出患牛。 酮粉法具有易配制和携带、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 因此一直为国内临床应用最普通的酮病检测方法。 检测血液指标是判定奶牛酮病最准确的方法, 血清丙酮 (acetone, Ac) 、BHB、NEFA的含量是判定奶牛酮病的重要指标。 水杨醛比色法是较早应用于定量测定血清中总酮体 (Ac、BHB和乙酰乙酸) 含量的方法, 广西大学一直采用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 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复杂但结果可靠。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用生化分析仪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BHB含量, 但生化试剂盒昂贵以及气相色谱法需要特殊的仪器, 这两种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 在临床检测中有采用微量血酮仪 ( 电化学法) 检测血清BHB含量,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 在兽医临床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测定血酮时应考虑饲料的变化, 每天饲喂2 次精料的奶牛在采食后3~4 小时血酮水平最高, 饲喂全价日粮的奶牛血酮浓度没有显著差异性。

3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工作。 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 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 防止因过度饲喂而导致母牛过肥。 产前过度肥胖, 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 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对泌乳后期的牛和干奶牛做好体况评分, 干奶后期的牛体况评分不应超过4.0。 确保日粮设计能满足健康需要。 合理调整奶牛怀孕后期的饲料搭配比例, 力求日粮平衡。 如果过多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 而糖类饲料 (特别是纤维素) 和维生素长期饲喂不足, 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 易于发生酮症。 要多喂青饲料或优质干草, 增强胃肠蠕动, 及时补充矿物质及维生素等。 减少谷物精饲料饲喂量, 尤其要控制蛋白质饲料的饲喂量, 以减少发酵中产生过多的嗳气。 其次是建立亚临床酮病的检测制度。 在母牛妊娠7~8 个月时通过血糖测定, 检出血糖较低的牛, 可用丙二醇、丙酸钠等生糖物质进行治疗。 及时对病牛进行监测, 一般产前1 周隔日测定尿p H值、尿酮体或血酮体;产后1 天可测定尿p H值, 隔日测定尿酮体或乳酮体1次。 凡测定尿液p H值呈酸性, 尿 (乳) 酮体含量升高者, 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另外要适当添加饲料添加剂, 某些饲料添加剂 (烟酸、丙烯乙二醇、丙酸钠、离子载体等) 有助于降低酮病的发生率。 烟酸具有抗脂解作用, 适量添加可预防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添加丙二醇可明显提高血液胰岛素浓度, 抑制脂质分解, 降低酮病发生。

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不断上升, 泌乳高峰通常出现在产后4~6 周, 而采食量高峰出现在产后10~12 周, 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导致奶牛体况下降, 因此尽可能在围产期增强奶牛的食欲和增加对干物质的摄入量, 降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预防脂肪肝和酮病的发病率非常关键。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饲喂劣质饲料, 在奶牛干奶期应给予优质的纤维饲料, 增强瘤胃的消化能力。 饲喂含有大量乙酸和 (或) 丁酸盐的青贮饲料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 酮体含量增加, 严重情况下发生奶牛酮病。

(2) 奶牛酮病的治疗。 治疗酮病常采用葡萄糖疗法、 替代疗法和激素疗法, 三种疗法相结合对原发性酮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一旦发生脂肪肝, 这些方法的效果明显下降。 朱金凤等用新型复合菌发酵剂, 对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进行治疗试验。 通过对饲喂复合菌发酵剂前后奶牛临床表现对比、血液常规检验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患病奶牛服用复合菌发酵剂后, 具有明显的升高血糖、降低血酮的作用, 对奶牛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李小兵, 刘国文, 等.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代谢水平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6) :1-3.

[2]穆天龙, 刘孝文.奶牛酮病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6) :98-100.

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4

1 奶牛跛行病的分类及症状

(1) 疣性皮炎引起的跛行病。该症易发生于后肢, 初期两指间肿胀, 继而乳头增殖, 呈菜花样;在增殖部位有渗出物, 呈恶臭气味, 摩擦碰撞易出血, 呈典型的疣性增殖。

(2) 趾间蜂窝组织炎引起的跛行病。5%出现于后肢, 且出现跛行症状较急, 表现出以蹄尖轻负重, 随病程延长, 有时多肢出现跛行, 指间蹄冠部、球节部均出现红肿, 并有难闻的气味, 患畜表现高抬病肢不敢沾地, 体温升高, 采食量与产奶量均减少, 当坏死发展到深部组织时出现并发症。

(3) 蹄底刺伤引起的跛行病。发生刺伤后蹄负重时间缩短, 并突然抖动蹄部, 躺卧时突然屈曲患肢, 食欲由于疼痛而减退;若病程长引起化脓过程, 症状加剧, 出现患肢抽搐、高抬腿现象, 渗出物将蹄底部角质层和真皮层分开, 形成夹层, 即所谓“双蹄底”。

2 治疗

(1) 建议采用保守疗法治疗疣性皮炎引起的跛行病。首先将患部刷洗消毒, 用高锰酸钾粉覆盖增殖部位, 压迫止血, 在敷过高锰酸钾粉的部位垫一片棉花包扎。蹄部保持清洁干燥, 症状较重者每1~2 d换1次药, 单独护理, 跛行消失后归群。

(2) 对于趾间蜂窝组织炎引起的跛行病, 需要对蹄局部进行处理, 取出趾间游离组织, 患部尽量刮干净, 创口内放置青霉素包扎;结合全身症状静脉注射四环素500万IU、安痛定4支, 做到坚持换药。

(3) 对于蹄底刺伤引起的跛行病, 准确判断出刺伤孔及方向是关键。5%碘酊涂抹消毒, 如有异物则拔出。利用修蹄工具扩展刺入孔, 呈锥状。如有渗出物和脓汁, 尽量扩大创孔, 使渗出物排出, 切除坏死组织, 用消毒液清洗, 用磺胺粉或土霉素粉外敷包扎, 每3 d换1次药。全身消炎止痛, 注射破伤风、抗生素, 防止破伤风的发生。

(4) 对于缺钙引起的跛行病, 轻症的可注射跛行镇痛宁或镇跛消痛宁, 同时肌注维丁胶性钙。严重的常用10%葡萄糖酸钙500 m L静脉注射, 如在其中加入4%的硼酸, 可以提高葡萄糖酸钙的溶解度和溶液稳定性, 效果更佳;为了防止发生低血钙症和低血镁症, 可静脉注射50%葡萄糖500 m L, 同时静注25%硫酸镁100 m L。但最多不能超过3次, 如3次注射无效, 说明补钙疗法不适合此个体。

3 引起奶牛跛行的原因

(1) 营养因素。日粮中钙磷供应不足、钙磷比例不当, 是造成奶牛蹄病的主要原因之一。牛体内的钙磷比例通常为1.5~2∶1, 当饲料中钙磷比例失调或缺乏时会导致奶牛骨质疏松、蹄部角质软化和蹄形态的改变, 从而发生蹄病。此外奶牛体内维生素A、维生素D不足或不平衡也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骨质疏松, 从而诱发蹄病。

(2) 遗传因素。奶牛的遗传性状直接决定他们对蹄病的易感程度。奶牛蹄病的遗传系数为0.6, 与生产性能呈高度正相关, 蹄变形引起的蹄病与种公牛有关, 其中3~4岁奶牛发病率较高。

(3) 环境因素。牛舍环境卫生状况较差是引起奶牛跛行的重要因素, 牛蹄受到粪尿的侵蚀, 牛角质生长发育不良且脆弱, 极易引起蹄病。湿热的环境条件对肢蹄病的发生也有一定影响, 奶牛的肢蹄长期处于潮湿的环境中, 使蹄更易变软, 很易损伤, 易受病原菌感染发炎。此外, 冰凉的水泥和结冰地面, 也会增加奶牛患蹄病的机率。

(4) 饲养管理。在奶牛饲养过程中, 日常对牛蹄洗刷保洁、药浴护蹄和季节性计划修蹄工作重视不够, 容易发生蹄病;修蹄不当也易引起感染化脓;运动场面积过小, 奶牛运动不足, 也易引发蹄病。

(5) 疾病因素。产后疾病如产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等引起奶牛体质差, 易发生继发性肢蹄病;变形蹄引起负担过重和蹄壁支撑力不足, 出现皮下炎症和溃疡而发生急、慢性蹄叶炎;血液内毒素的存在促使小血管内形成微血栓, 容易导致蹄叶炎的发生;病牛血浆中凝血酶原、凝血因子及纤维蛋白含量的增加, 易造成微血栓的形成, 特别是机体的末梢部位, 导致末梢器官部分血循环障碍, 造成蹄角质化不全, 从而形成变形蹄。

4 预防措施

(1) 合理饲养。保持日粮平衡, 钙磷喂量和比例要适当, 以减少腐蹄病的发生。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 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 每年进行5次, 可使奶牛跛行病发病率降低40%。

(2) 为了减少遗传因素造成奶牛的蹄病变, 育种人员应选择肢蹄性能良好的牛的精液。

(3) 及时清扫牛棚、运动场, 使之保持干燥卫生。定期做好奶牛场的环境消毒工作, 每月对奶牛场消毒2次, 杀灭致病菌。奶牛的运动场排水要好, 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 以防蹄部损伤。

(4) 定期修蹄, 保持牛蹄干净, 这是预防蹄病的关键。包括春秋两季的整群修蹄和平时矫正蹄形, 从而防止蹄的非正常发育。此外, 还应坚持蹄浴。对奶牛进行“蹄浴”可有效防止微生物的入侵, 提高奶牛抵抗力, 减少炎症的发生。“蹄浴”贵在坚持, 有条件的应经常更换浴液内投入的药物。

上一篇:装饰公司下一篇:NAT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