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疥癣的预防和治疗(共7篇)
奶牛疥癣的预防和治疗 篇1
在北方寒冷季节, 由于低温的长时间作用, 极易引起奶牛冻伤。即使在圈养的环境下, 潮湿阴冷、贼风侵袭和饥饿也会使奶牛发生肢体冻伤, 特别裸露在外的牛耳、鼻、四肢、乳房、阴门、阴囊、包皮等末梢部位, 更易遭受冻伤害。特别是乳房冻伤较为严重, 可以并发其他疾病, 在用抗生素治疗时会严重影响牛奶的产量。
1 冻伤的危害
奶牛冻伤主要分为浅表性冻伤和深层性冻伤。浅表性冻伤是奶牛皮肤受冻后, 血管强烈收缩, 使组织缺血, 皮肤由苍白色转为蓝紫色。温度升高后血管扩张, 皮肤充血, 冻伤部位灼痛、瘙痒, 出现红肿热痛。严重时出现大小不等水疱, 疱液透明, 2~3周后水疱干枯, 形成干痂, 痂皮脱落后有新皮覆盖创面。深层性冻伤是奶牛全层皮肤和皮下组织受冻坏死, 冻伤深及骨骼, 坏死溃烂, 发黑变干, 最后坏死部和健康组织界限分明, 坏死部腐烂脱落。
2 奶牛冻伤的预防
(1) 搭建保温牛舍。给奶牛搭建保温牛舍, 并在入冬前对牛舍进行修缮, 增加保温材料, 防西向和西北向风吹进牛舍或直吹牛体, 减少牛体热量散失;不要在露天拴系散养牛;保持圈舍干燥, 及时清除粪尿、冰雪, 铺垫干燥物。
(2) 调整日粮配方, 喂以全价平衡有营养的配合日粮, 增加10%的能量和5%的油脂, 把牛喂饱, 饮给温水 (12~15℃) , 适当增加运动, 这样可以增强奶牛的抗寒能力。
(3) 寒冷季节要加强牛体防护, 无论外出放牧或运动, 可在易受冻伤的末梢部位, 如耳尖、乳房、奶头等部位涂以凡士林、猪油、冻疮膏等加以保护。对泌乳奶牛及干奶母牛, 最好戴棉乳罩, 效果极好。冬天奶牛外出时, 都应有适当的活动, 以保温活血, 不可久立不动。
(4) 特别做好乳头的保护。泌乳牛在上述预防情况下, 冬季挤乳前应擦乳房2次, 第一次用40~50℃的温热高锰酸钾水擦洗一遍, 再用干的毛巾擦尽乳房上残留的水后榨乳;榨完乳之后涂以凡士林油;使用保护液时, 要按时间要求待保护液干后将牛放出榨乳间, 若无榨乳间, 视天气情况应用, 牛棚过于寒冷则不应使用。
(5) 对于已经发生冻伤的牛, 要及时治疗。无论用哪种方法治疗, 都须注意牛舍和牛冻伤部位的保暖, 以防止再次受冻。
(6) 特别做好初出犊牛的保护。初出犊牛皮肤嫩, 体质弱, 抵抗力低, 易受寒生病, 发生冻害。应注意保温, 严防贼风侵袭牛舍。铺上软垫草, 让犊牛睡好。晴天无风时, 可让小犊牛出来活动, 晒太阳。并要保持皮毛清洁卫生。
3 治疗措施
(1) 浅表冻伤发生后不可立即靠近火源烘烤或在热水中泡, 可用白酒、辣椒涂擦, 每天数次;或用樟脑酒精、硼酸酒精按摩皮肤。如冻伤发生在肢蹄, 可取辣椒、茄秸、干姜等加水10倍烧开, 水温降至45℃时, 把奶牛冻伤肢蹄放入水桶中浸泡, 每次10分钟以上, 每天2次。若冻伤部位有水疱, 可用消毒针管抽干疱液, 用30%硼酸局部湿敷, 干燥后用10%硫磺鱼石脂涂抹, 每天1次。有溃疡时, 用凡士林或猪油等涂抹后用纱布包扎。冻伤部肿胀时, 可涂1%碘液或樟脑软膏、碘甘油等。
(2) 发生深层性冻伤时应及早采取措施以减少组织坏死和预防感染。要尽快使受冻部位恢复温度, 将伤肢浸泡在盛温水的铁桶中, 在5~10分钟内加热到38~42℃ (感觉不烫手即可) 。稍抬高受冻部位, 以消退水肿。冻伤大而深时使用抗生素以防感染。冻伤严重时可用普鲁卡因封闭, 促使坏死组织早日脱落, 创面早日愈合。冻伤继发感染时, 把坏死组织去除, 做好消毒和创面处理。
4 处理冻疮的注意事项
发生在乳房、奶头、耳、鼻、阴部的冻疮, 不要以热水浸泡或火烤。因为在血管没恢复前易发生坏死。常用酒精棉球轻轻揉擦, 擦之皮肤稍红即可, 以活血化瘀。如已溃烂, 可去掉坏死部, 消毒后抹上冻疮膏保温, 防止热量散失。
冻僵牛的紧急处理。当牛被冻僵, 特别是露天产下的犊牛或保温不好的牛舍犊牛多发, 应迅速将其抬进暖室内, 尽快用温水擦洗, 按摩, 以促进血液循环。同时注射樟脑水或可拉明等强心剂, 并尽快给患畜喝热茶水, 不能喝时可用胃投药管灌服白酒, 使患畜温暖。对严重病畜必要时可输入用热水提高温度后的葡萄糖液, 必要时可进行输血抢救。
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2
蹄病引起的经济损失主要表现在产奶量下降、繁殖效率低下和饲料报酬降低, 其次是过早淘汰和治疗费用开支。特别在当前牛只价格都在10000元以上, 由于蹄病而淘汰引起的经济损失更为巨大。
1 蹄病发生的原因
1.1 主要是因饲养管理不当, 如日粮营养成分不平衡 (钙磷比例不当或供应不足, 蛋白质或维生素缺乏) 引起蹄角质发育不良。
1.2 牛舍阴暗潮湿, 粪尿未及时清扫, 运动场泥泞使牛蹄长期浸泡其中。
1.3 牛床、运动场不平整或煤渣、石子、砖瓦块等坚硬异物引起蹄部损伤, 致使蹄受坏死杆菌、链球菌、化脓性棒状杆菌、结节状梭菌等病原菌的感染。
2 临床症状
病初表现为一肢或多肢跛行, 喜卧;强行站立时频频提举病肢, 患蹄刨地或蹄腹;后蹄患病时蹄尖轻轻地着地, 前蹄患病时患蹄前伸;趾 (指) 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发热、发胀、肿胀、敏感、皮肤裂开, 有恶臭味;蹄底不平整, 角质呈黑色。若病情进一步发展, 炎性肿胀可蔓延至系部、球节或掌 (趾) 部, 当炎症波及腱、趾 (指) 间韧带、冠关节或蹄关节时表现为体温升高 (有时达41℃) 、食欲下降或废绝、精神沉郁、产奶量急剧下降、起卧困难、机体逐渐消瘦等。严重者蹄角质分离, 甚至造成整个蹄痂脱落。
3 防治
应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调整日粮配比, 保持钙磷比例平衡, 保证蛋白质或维生素含量丰富。做好蹄部保健, 牛病发生后应尽早治疗, 防止病情恶化。
3.1 预防
牛舍、运动场地面平整, 无坚硬异物, 防止牛蹄受伤;及时清理粪便, 排除污水, 定期消毒, 保持牛舍清洁、卫生、干燥。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日粮平衡。加强运动, 增强抵抗力。定期用5%硫酸铜、0.1%高锰酸钾、0.1%新洁尔等药物洗蹄, 药浴前必须将蹄洗干净。每年春秋季节对成年母牛修蹄, 定期普查牛只蹄形, 及时修整变形蹄;禁用有肢蹄遗传缺陷的公牛冻精配种。
3.2 治疗
扩创、清创:用0.1%高锰酸钾或0.1%新洁尔灭溶液洗净患蹄后将蹄底修平, 然后修挖蹄底黑色角质或触之有弹性并有痛感的角质部。创口大小以充分暴露创腔为宜, 彻底清楚坏死组织后用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冲洗创腔, 再用10%碘酒涂擦创腔后将高锰酸钾粉撒在创面上, 然后用小块纱布浸松镏油填在创腔内, 最后用绷带将患蹄包扎好。重症病牛可局部用药。方法是:用注射用水4毫升稀释80万国际单位的青霉素后再抽取氢化可的松2毫升、2%普鲁卡因注射液2毫升做一次性注射。在患蹄的悬蹄与蹄踵间软组织处消毒皮肤, 用16号针头刺入皮下后面蹄踵方向平行前进至针尖全部进入皮下, 回抽无血时边注射边退针。用药后加强护理, 防患蹄受粪尿等污物侵蚀。
全身用药:全身用青霉素200~250万单位, 一次肌肉注射, 一日2次;10%磺胺噻唑200毫升, 一次静脉注射连续7天。如果食欲减退, 体温升高的可用黄芪多糖、5%碳酸氢铵500毫升等静脉注射。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篇3
产后能量出现负平衡。 即奶牛产后4~6 周出现泌乳高峰, 但其食欲恢复和采食量的高峰约在产后8~10 周, 能量和葡萄糖的摄入不能满足泌乳消耗的需要, 生糖物质缺乏, 奶牛高产势必加剧这种不平衡, 机体动员肝糖原、体脂肪和体蛋白,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干奶期供应能量水平过高或干奶期时间过长, 奶牛产前过度肥胖, 严重影响产后采食量的恢复, 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导致发病。 饲喂不足或饲喂高填充性的饲料, 导致生糖物质缺乏, 酮体生成增加。饲喂含有大量丁酸的饲料会引起血液BHB浓度增加, 间接降低食欲, 增加体脂的动员。 血液和乳汁中的酮体还会通过饲喂大量生酮饲料而增加, 如甜菜和糖蜜都会增加瘤胃丁酸盐的浓度。 能引起食欲减退的疾病将会降低血糖浓度和增加血浆游离脂肪酸和酮体浓度, 如生产瘫痪、真胃移位、肢蹄疾病、乳房炎, 以及胎衣不下和子宫感染。
2 奶牛酮病的检测方法
国内外研究了多种快速检测方法, 如用试剂法和酮粉法对产后10~20 天泌乳奶牛尿酮和乳酮的检测, 均能有效地检查出患牛。 酮粉法具有易配制和携带、使用简单方便等优点, 因此一直为国内临床应用最普通的酮病检测方法。 检测血液指标是判定奶牛酮病最准确的方法, 血清丙酮 (acetone, Ac) 、BHB、NEFA的含量是判定奶牛酮病的重要指标。 水杨醛比色法是较早应用于定量测定血清中总酮体 (Ac、BHB和乙酰乙酸) 含量的方法, 广西大学一直采用改良的水杨醛比色法测定血酮, 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复杂但结果可靠。较为先进的方法是用生化分析仪和气相色谱法测定血清BHB含量, 但生化试剂盒昂贵以及气相色谱法需要特殊的仪器, 这两种方法多用于科学研究。 在临床检测中有采用微量血酮仪 ( 电化学法) 检测血清BHB含量, 该方法简单易操作, 在兽医临床诊断中有较大的应用前景。测定血酮时应考虑饲料的变化, 每天饲喂2 次精料的奶牛在采食后3~4 小时血酮水平最高, 饲喂全价日粮的奶牛血酮浓度没有显著差异性。
3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
(1) 预防工作。 加强干奶期饲养管理, 制定合理的饲养计划, 防止因过度饲喂而导致母牛过肥。 产前过度肥胖, 分娩后严重影响采食量的恢复, 使机体的生糖物质缺乏, 引起能量负平衡, 产生大量酮体而发病。 对泌乳后期的牛和干奶牛做好体况评分, 干奶后期的牛体况评分不应超过4.0。 确保日粮设计能满足健康需要。 合理调整奶牛怀孕后期的饲料搭配比例, 力求日粮平衡。 如果过多饲喂富含蛋白质和脂肪的饲料, 而糖类饲料 (特别是纤维素) 和维生素长期饲喂不足, 会导致机体能量代谢障碍, 易于发生酮症。 要多喂青饲料或优质干草, 增强胃肠蠕动, 及时补充矿物质及维生素等。 减少谷物精饲料饲喂量, 尤其要控制蛋白质饲料的饲喂量, 以减少发酵中产生过多的嗳气。 其次是建立亚临床酮病的检测制度。 在母牛妊娠7~8 个月时通过血糖测定, 检出血糖较低的牛, 可用丙二醇、丙酸钠等生糖物质进行治疗。 及时对病牛进行监测, 一般产前1 周隔日测定尿p H值、尿酮体或血酮体;产后1 天可测定尿p H值, 隔日测定尿酮体或乳酮体1次。 凡测定尿液p H值呈酸性, 尿 (乳) 酮体含量升高者, 应立即进行药物治疗。 另外要适当添加饲料添加剂, 某些饲料添加剂 (烟酸、丙烯乙二醇、丙酸钠、离子载体等) 有助于降低酮病的发生率。 烟酸具有抗脂解作用, 适量添加可预防和降低脂肪肝的发生;添加丙二醇可明显提高血液胰岛素浓度, 抑制脂质分解, 降低酮病发生。
泌乳前期奶牛产奶量不断上升, 泌乳高峰通常出现在产后4~6 周, 而采食量高峰出现在产后10~12 周, 奶牛产后能量负平衡导致奶牛体况下降, 因此尽可能在围产期增强奶牛的食欲和增加对干物质的摄入量, 降低能量负平衡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对预防脂肪肝和酮病的发病率非常关键。 同时还要注意避免饲喂劣质饲料, 在奶牛干奶期应给予优质的纤维饲料, 增强瘤胃的消化能力。 饲喂含有大量乙酸和 (或) 丁酸盐的青贮饲料可引起奶牛食欲下降, 酮体含量增加, 严重情况下发生奶牛酮病。
(2) 奶牛酮病的治疗。 治疗酮病常采用葡萄糖疗法、 替代疗法和激素疗法, 三种疗法相结合对原发性酮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但是一旦发生脂肪肝, 这些方法的效果明显下降。 朱金凤等用新型复合菌发酵剂, 对患有奶牛酮病的奶牛进行治疗试验。 通过对饲喂复合菌发酵剂前后奶牛临床表现对比、血液常规检验和血液生化指标分析, 结果表明, 患病奶牛服用复合菌发酵剂后, 具有明显的升高血糖、降低血酮的作用, 对奶牛酮病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志刚, 李小兵, 刘国文, 等.亚临床酮病奶牛血液部分生化指标代谢水平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 2008, 24 (6) :1-3.
[2]穆天龙, 刘孝文.奶牛酮病的研究概况[J].动物医学进展, 2008, 29 (6) :98-100.
奶牛骨软症的预防和治疗 篇4
奶牛骨软症是由于饲料中钙或磷缺乏或二者比例不当,钙磷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成年奶牛骨质脱钙的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奶牛骨软病最常见于饲料、饮水中磷含量不足,导致钙、磷比例不平衡而发生。奶牛骨骼中的总矿物质含量约占26%,其中钙占38%,磷占17%,钙与磷的比例约为2:1,因此在牛的常用日粮中钙与磷的比例基本上要与骨骼中的比例相适应。然而当饲料日粮中钙或磷缺乏或二者比例不当时则改变了这种正常的比例关系,钙磷代谢紊乱,骨骼发生明显的脱钙,呈现骨质疏松。(1)奶牛群对钙磷需求量的变化以年产5000kg奶的母牛为例,每产lkg奶中含钙1.2g,磷0.9g。随泌乳量加大,奶牛对钙、磷的需求量和消耗量也势必增大,结果引起钙、磷不足而发生矿物质代谢障碍。(2)日粮配制中钙磷上比例不平衡即由于饲草料搭配不合理,导致钙、磷含量过高或过低,并且比例不适当。(3)患有慢性消化器官疾病牛患慢性前胃疾病时,由于皱胃胃液中稀盐酸和肠液中胆酸量减少或缺乏,使磷酸钙、碳酸钙的溶解度降低,吸收率下降。(4)维生素D缺乏及肝、肾功能紊乱当奶牛自身和饲喂的饲草、饲料等植物在生长期间受日光照射不足时,会降低植物中麦角骨化醇(维生素D2)的含量,还影响牛皮肤颗粒层贮存的7-脱氢胆固醇形成维生素D3(胆骨化醇)的含量,并间接地影响对磷的吸收率,这样会使血钙、血磷含量减少。
2 临床症状
骨软症是成年奶牛钙、磷代谢障碍的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临床主要症状是病牛出汗,消化不良,有异食癖,逐渐消瘦;喜伏卧,不愿起立,起立时曲背弓腰,四肢开张,运动不灵活,表现为肢腿僵直跋行随运动而加重;咀嚼障碍,吐草饼,啃嚼砖瓦石块,吃食污染的垫草。由于骨骼严重脱钙,使脊柱、肋骨和四肢关节等处呈现敏感,叩诊和触诊有痛性反应。病牛体躯和四肢骨骼变形,呈现胸廓扁平、拱背、飞节内肿,后肢呈“八”字形。尾椎骨转位、变软和萎缩,最末端的椎体,甚至被不同程度地吸收而消失。肋骨、四肢骨和骨盆等骨质疏松、脆弱,易发骨裂、骨折及腱附着点剥脱,常见跟腱断裂。
剖检所见为软骨骨化不全、骨质疏松和形成过量未钙化的骨基质。临床上以消化紊乱、骨骼变软、肢势异常、蹄变形、尾椎骨吸收及跛行等为主征。乳牛,尤其是老龄而又高产的奶牛常发本病。
3 防治措施
3.1 治疗
(1)日粮补加碳酸钙、石粉或柠檬酸钙粉,成年干奶期奶牛钙、磷每天饲喂量分别不少于55g和22g;泌乳奶牛钙、磷饲喂量分别为2.5g/kg奶量和1.8g/kg奶量。(2)静脉注射20%葡萄糖酸钙注射液500~1000ml或10%氯化钙注射液100~200ml,连用3~5d。(3)在日粮中除添加磷酸钠(30~100g)、磷酸三钙0.25kg外,还可用20%磷酸二氢钠注射液500ml,1次静脉注射,1次/d,连用3~5d为一疗程。(4)为了促进肠管对钙、磷的吸收和利用,可应用维生素AD注射液5~10ml,或维生素D2胶性钙(维丁胶性钙)注射液5~20ml,隔日1次肌内注射,连用3~5d为一疗程。
3.2 预防
(1)定期检测奶牛群血钙、血磷含量。(2)按饲养标准配制日粮,增加豆科牧草和优质干草,确保饲草料中钙、磷含量满足奶牛生理需要,钙、磷比例达到规定标准(1.5~2:1)。高产奶牛于冬季舍饲期间,在日粮中添加矿物质和胡萝卜等补充饲料,同时还可用维生素D3注射液1.5~3万U/kg体重,1次肌内注射。(3)让奶牛多到舍外受日光照射并驱使适量运动。补喂脱氟磷酸盐粉。
4 临床实践
平遥县荣岗牧业专业合作社奶牛养殖场现存栏奶牛750头,从2010年3~8月份有8头高产奶牛相继发生骨软病,经过当地兽医诊治未见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是患牛体温正常,营养不良,精神沉郁,食欲减退,反刍减弱,泌乳量下降。舔食泥土、墙壁、砖瓦石块、胎衣、污草、等异物。骨软拱背,关节肿胀疼痛,四肢强拘、颤抖,出现跛行,运步不灵活,肢体僵硬,行走时后躯摇摆,起卧或行走时关节噼啪作响,同时常伴有呻吟。严重的2头,四肢瘫痪,卧地不起。在西药治理的同时,配合中药治理:中药:苍术、牡蛎、青皮、陈皮、方海各30g,五味子、当归、何首乌各15g,共为末,早晚2次分服或拌于饲料内饲喂,连服6d。有6头奶牛治愈,有2头奶牛还在恢复中。
5 小结
奶牛骨软症是由于饲料中钙或磷缺乏或二者比例不当,钙磷代谢紊乱而引起的一种成年奶牛骨质脱钙的慢性营养代谢性疾病。
奶牛瘤胃臌胀的治疗及预防 篇5
1 对奶牛原发性瘤胃臌胀的基本认识
奶牛原发性瘤胃臌胀主要是由于胃神经机能下降导致瘤胃的收缩力降低。而此时奶牛又采食了大量的容易发酵的饲料, 这些容易发酵的饲料在瘤胃液内的微生物的酵解作用下异常发酵, 从而产生大量的气体。当这些气体的排出速度小于产生的速度时在很短的时间内, 瘤胃内就会迅速积聚大量的气体, 引起瘤胃的急剧膨胀, 出现一系列的临床症状及生理指标的异常变化。
2 患病奶牛的主要临床症状
患病奶牛呆立不动, 步态不稳, 采食停止, 腹围在短时间内有增大的趋势。借助听诊器听诊奶牛的瘤胃, 发现瘤胃的蠕动音先增强后减弱直至消失。肷窝不仅消失而且突起。呼吸极度困难且呼吸频率高达80次/分钟。很快可视黏膜呈现青紫色。脉搏达到140次/分钟且静脉怒张。口腔中流出泡沫性的唾液。
3 奶牛生产中导致奶牛出现原发性、泡沫性瘤胃臌胀的一般性病因
导致原发性的奶牛瘤胃臌胀的病因主要是奶牛采食了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所致, 那么, 在实践中哪些饲料是容易发酵的饲料呢?这些饲料主要有:
3.1 开花前的豆科植物。其中最常见的为各个品种的苜蓿、紫云英、三叶草。
3.2 堆积时间过长甚至已经发热的杂草。
3.3 经过霜冻或雨淋的牧草。
3.4 已经发霉变质的青干草。
3.5 水分偏高的青贮饲料。
3.6 新鲜的红薯蔓、胡萝卜叶。
3.7 各种二茬饲草及农作物。
经过询问得知, 患病的这头奶牛就是由于管理疏忽, 独自进入了青贮窖。采食了大量的青贮玉米, 同时, 采食了一定数量的青贮窖表层的发霉变质的青贮玉米, 从而导致了原发性的奶牛瘤胃臌胀病。
4 发病机理
瘤胃内的发酵饲料主要产生的气体是CO2、CH4, 同时尚有少量的H2、O2、N2、H2S。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 这些气体有三个去路, 第一个去路是一部分气体漂浮于瘤胃内容物的表面, 第二个去路是一部分气体则通过牛的反刍、咀嚼和嗳气而排出体外, 第三个去路是一部分气体则随着瘤胃内容物的排空经皱胃进入小肠, 进而经肠黏膜的吸收进入血液。然而在病理条件下, 奶牛所采食的大量容易发酵的饲料急剧产生上述气体, 再加上瘤胃壁神经机能下降, 瘤胃蠕动停止, 所以, 这些气体既不能通过反刍、咀嚼和嗳气排出, 又不能通过瘤胃的排空进入肠道。因此, 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导致瘤胃的快速膨胀, 即奶牛的瘤胃臌胀病。
5 治疗方法
为了避免因瘤胃迅速膨胀而造成瘤胃壁的破裂, 针对患病的这头奶牛, 我们迅速采取了以下的治疗措施:
5.1 瘤胃穿刺:
使患病奶牛站立保定, 在左侧的肷窝部位, 有髋结节向最后肋骨划水平线。在距离腰椎横突10~12厘米处, 取水平线的中点作为穿刺点。局部进行剪毛、消毒。在穿刺点旁边1厘米处作一小的皮肤切口, 将切口移动至穿刺点, 将套管针向对侧肘头方向刺入10~12厘米。拔出内针, 间断排出气体。排出气体后, 通过套管针注入稀盐酸30毫升。
5.2
就地取材, 将白萝卜2.5千克、大蒜50克榨汁与500毫升食用醋混合均匀, 一次性灌服。
5.3
停止采食1天。
5.4
第二天开始, 适度限制采食量3天。
5.5 治疗后的前3天, 用柳木棒固定在牛的口腔, 让牛咀嚼。
经过采取上述的综合治疗方法, 数天后电话回访, 这头奶牛已经治愈。
6 预防策略
通过对这一奶牛原发性、泡沫性瘤胃臌胀病的治疗, 结合这个奶牛场的具体情况, 特提出预防此类疾病的预防策略如下:
6.1 加强奶牛的饲养管理, 防止误食大量的易发酵的饲料。
6.2 饲喂青贮饲料之前, 必须让奶牛先采食一定数量的青干草或其他的粗饲料。
6.3 对于幼嫩多汁饲料, 必须加以限制饲喂。
6.4 避免饲喂经过霜露浸湿的青饲料。
6.5 适度增强奶牛的运动量。
6.6 尽量减少奶牛的各种应激。
6.7 更换饲料必须有一定时间的过渡期。
6.8 坚持科学的饲喂程序, 即:粗料-精料-粗料-青贮饲料。
7 体会
通过对这一奶牛瘤胃臌胀病的治疗, 谈两点体会:
7.1 在日常的饲养管理过程中, 必须坚持上述的预防策略。
7.2 对于奶牛的瘤胃臌胀病的治疗, 必须迅速做出正确诊断且及时采取科学的治疗措施。
奶牛胎衣不下的治疗与预防 篇6
1 主要病因
1.1 生理性因素
(1) 初产牛 (3~4倍) ; (2) 遗传; (3) 产双胎。
1.2 病理性因素
(1) 流产史; (2) 难产; (3) 死胎; (4) 早产和胎水过多和胎儿过大; (5) 难产助产失误造成产后子宫收缩乏力, 弛缓所致。
1.3 管理型因素
(1) 应激:特别是热应激; (2) 干奶期短; (3) 分娩环境差。
1.4 营养性因素
(1) 主要与产犊前6~8周饲喂日粮有关、饲喂能量低的饲草料导致身体虚弱, 没有足够的力量排出胎衣。肥胖也可以造成胎衣不下的主要原因之一。 (2) 钙、磷、VD缺乏也可导致胎衣不下。
2 临床症状
当胎衣悬垂阴门之外、只有部分或仅孕角顶端的极小部分依然连在子宫母体胎盘上、不进行胎衣完整性检查则很难发现。经3~4日后病畜排除带有会产生灰色胎衣块的恶露时即发现。如不及时治疗、腐败的胎衣分泌物和细菌感染的毒素会引起母体自体中毒表现体温升高、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废绝、严重时转化为脓毒败血症。
3 预防措施
家畜胎衣不下处理不及时、常常可以继发母畜生殖系统疾病导致发情延迟与配种次数增加甚至母畜长期不孕。所以产后12h内如果胎衣不下立即实施治疗。
除了加强营养与妊娠后期适当运动等饲养管理外, 还可用以下措施进行预防:
(1) 红糖250~500g、干益母草0.5~1kg、煎汁灌服或用麸皮盐水汤, 每日2次, 产后即开始灌服。
(2) 在子宫内灌入5~10%氯化钠盐水2000~300ml。
(3) 因为羊水中含有类垂体后叶素、助产时可疑收集羊水用于收缩子宫。可以产后6h给母畜灌服3000ml。6h后无明显者可以重复灌服。羊水在低于5℃时保存2~3日、浓稠的羊水灌服前必须用温水适当的稀释。
4 治疗
(1) 20%葡萄糖酸钙、25%葡萄糖各500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2) 10%氯化钠注射液250~300ml、20%安钠咖注射液10~12ml、静脉注射每日1次。
(3) 垂体后叶素100单位或麦角新碱15~20ml于产后24h内1次肌肉注射。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与治疗 篇7
1 奶牛乳房炎的发病原因
1.1 环境因素
如牛舍尘埃多、不清洁、不消毒;牛床潮湿, 又不及时冲洗、消毒。
1.2 挤奶技术
若挤奶员挤奶技术不熟练或操作不当, 会使乳头粘膜上皮损伤;机器挤奶时间过长, 负压过高或抽动过速, 也会损伤乳头皮肤和粘膜;挤奶前手未洗干净。
1.3 饲养管理
对于高产奶牛, 高能量、高蛋白质的日粮有利于保护和提高产奶量, 同时也增加了乳房的负荷, 使机体的抵抗力降低, 从而引发乳房炎。而一定量的维生素和矿物质在抗感染中能起重要作用, 如补充亚硒酸钠、VE、VA会降低乳房炎的发病率。
2 奶牛乳房炎的诊断
临床型乳房炎症状明显, 根据患病区出现红、肿、热、痛等症状, 及奶牛拒绝人工挤奶, 乳汁出现絮状物, 乳汁分泌不畅并且明显减少, 严重者肿胀疼痛明显, 乳汁中出现血液、絮状凝块, 即可确诊。
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
乳房炎的种类繁多, 致病因素各异, 以杀灭病原菌, 控制感染, 减轻和消除炎症, 改善奶牛全身状况, 防治败血症为原则。
初中期宜杀菌消炎。选择用量小, 疗效高而持久敏感的药物。对于严重患畜, 先治标救命, 采用大输液疗法;慢性型, 硬块难消, 乳区病灶, 作环行封闭式穴位注射, 或乳基深注, 乳房灌注, 药浴。常用的抗菌药物有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氯霉素、卡那霉素和磺胺类药。常规的方法是将药液稀释成一定的浓度, 通过乳头管直接注入乳池, 可以在局部保持较高浓度, 达到治疗目的。具体操作为先挤净患区内的乳汁或分泌物, 碘酊或酒精擦拭乳头管口及乳头, 经乳头管口向乳池内插入接有胶管的灭菌乳导管或去尖的注射针头, 胶管的另一端接注射器, 将药液徐徐注入乳池内。注毕抽出导管, 以手指轻轻捻动乳头管片刻, 再以双手掌从乳头乳池→乳腺乳池→腺泡管顺序轻度向上按摩挤压, 迫使药液渐次上升并扩散到腺管腺泡。注入2~3次/d。
抗菌药物是防治奶牛乳房炎的一种有效手段, 特别是在急性和亚急性乳房炎治疗, 注射或静脉注射效果颇佳, 也可挤净患区乳汁后灌注。
为了减少炎性渗出和促进渗出物吸收, 消炎止痛。用20%硫酸镁液热敷, 30min/次, 至少3次/d以上。也可配合乳房按摩, 2~3次/d, 10~15min/次, 但纤维素性、出血性、蜂窝炎性乳房炎禁忌按摩。
4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奶牛乳房炎的预防, 在生产中, 应坚持预防为主, 防治结合的原则,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采取科学的管理方法, 遵循正确的挤奶程序, 以减少奶牛乳房炎的发生。
4.1 创造良好的卫生环境
良好的卫生环境是预防乳房炎的关键。切断乳房炎感染途径, 具体应该做到:牛舍、运动场要设计合理, 保持阳光充足, 牛床要保持清洁、干燥, 排便尽量落入尿粪沟, 减少粪便污染牛床, 及时清理粪便、积水。垫草应干、软、清洁、新鲜, 并且要经常更换。要定期对牛舍和运动场进行消毒 (可每隔15d用消毒液喷雾消毒1次) , 乳房炎高发季节应加强消毒。保证有一个清洁卫生的环境, 使畜舍通风良好、向阳性好。经常刷拭牛体, 保持乳房清洁。对较大的乳房, 特别是下垂的乳房, 要注意保护, 免受外伤。注意产后护理, 排出的恶露尽量减少污染畜体的后躯。做好夏防暑冬保暖的工作, 减少应激反应, 使奶牛生活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
4.2 加强科学的饲养管理
根据奶牛的营养需要, 给予全价日粮, 各生产阶段精、粗饲料搭配要合理, 全面供应, 建立青绿、青贮饲料轮供体系, 增加青绿、青贮料的饲喂量, 以奶定料, 按产奶量给料, 维持机体最佳生理机能。停乳后要注意乳房的充盈及收缩情况, 发现异常应立即检查处理;在停乳后期应适当增加精料的饲喂量, 在分娩后期为了减轻乳房的膨胀, 可以适当控制饮水和多汁饲料的喂量。
4.3 规范挤奶操作
挤奶之前应将牛床及走道打扫干净, 并将牛体后躯刷擦干净。挤奶员要相对固定, 注意手的卫生, 并定期进行健康检查。先挤头胎牛或健康牛的奶, 后挤有乳房炎的奶。对患临床型的乳房炎的乳区停止机器挤奶。患有乳房炎牛的奶, 一定要挤入专用的容器内, 集中处理, 不得随意乱倒, 以免交叉感染。应注意经常更换消毒液, 以免产生耐药性而影响消毒效果。
4.4 避免应激
【奶牛疥癣的预防和治疗】推荐阅读:
奶牛酮病的预防和治疗09-09
奶牛蹄病的预防和治疗10-05
家兔疥癣病诊治06-14
奶牛难产的治疗08-13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10-01
奶牛乳腺炎的治疗11-08
奶牛乳房炎的治疗体会05-11
奶牛乳房炎的临床治疗06-18
奶牛乳腺炎的诊断治疗06-23
奶牛乳房炎的综合治疗07-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