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皱胃左变位治疗

2024-05-20

奶牛皱胃左变位治疗(通用7篇)

奶牛皱胃左变位治疗 篇1

奶牛皱胃变位是指皱胃的正常解剖学位置发生改变。一般分为皱左方变位和右方变位。其中左方变位是指皱胃的一部分通过瘤胃下方移到瘤胃左侧与左腹壁之间。右方变位又称为皱胃扭转, 是指皱胃从正常的解剖位置以顺时针方向扭转到瓣胃的后上方, 置于肝脏与腹壁之间。在兽医临床上, 绝大多数病例是左方变位, 大多数皱胃变位病例是在产后5~6周发病, 但65%左右的病例是在产后8 d内发病。其中成年高产奶牛的发病率高于低产奶牛, 犊牛、青年牛和育成牛偶有发生。

1. 发病原因

皱胃变位的确切原因目前仍不清楚, 但一般认为前胃弛缓, 精料过多, 运动不足、跳跃、翻滚及怀孕、分娩等因素, 以及酮血症, 生产瘫痪, 牛妊娠毒血症, 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等能导致胃肠弛缓的疾病, 都可能引起皱胃变位。

2. 主要临床症状与诊断要点

因变位方向不同而不同。当皱胃左方变位时, 奶牛一般先有明显的胃肠病症状, 表现为前胃弛缓、食欲减退、或时好时差;反刍时有时无, 时好时坏;瘤胃蠕动时强时弱;粪便时干时稀, 时多时少, 一般呈黑棕色。个别奶牛轻度臌气。随着病情发展, 饮水量明显减少, 食欲废绝;多数病牛伴有酮血症, 尿中有大量泡沫。一般体温正常, 呼吸8~10次/min。病久则采食量明显下降, 消瘦, 精神沉郁, 有的病牛左腹后下方比右侧突出。除上述症状外, 最具有诊断意义的症状是在左侧第7~8肋间至倒数1~2肋间甚至左肷窝、肘关节水平线上、下, 可听到范围不等到因皱胃蠕动形成的流水音或“叮铃”的灌注音。有的病牛这种声音高朗清晰, 频频出现;有的病牛这种声音低沉而细碎, 间断出现, 需仔细分辨。有些病例, 在听诊时结合叩击最后几根肋骨, 可在左肷窝或右肷部听到明显的钢管音。听诊心脏时, 初发病或重剧病例奶牛, 心率较快, 病程较长者, 心音低沉, 心率较慢。直肠检查可触摸到瘤胃背囊有明显右移, 有时可触及到臌气明显的皱胃。

当皱胃右方变位时, 症状比较明显, 往往呈急性或亚急性经过。发病时奶牛突然停止采食, 腹痛剧烈, 起卧不安, 呻吟努责, 回头顾腹, 后肢踢腹, 出现反复臌气现象;心率为120~150次/min, 甚至更快;右侧腹部明显膨胀。听诊时, 叩击肋骨有明显的钢管音。在三胃区周围听诊可听到明显的流水音。拳击腹部, 振水音明显。病程稍长, 病牛精神沉郁, 常卧地不起, 伸颈、呻吟, 眼球明显下陷, 黏膜发绀, 呈现脱水或休克症状。粪便呈黑糊状或便中带血。触压三胃区, 病牛比较敏感。直肠检查可触到紧张而膨大的皱胃, 内充气体或液体。如果治疗不及时, 常于1~4 d内死亡。个别病例因出现皱胃穿孔, 病情急剧恶化而很快死亡。根据上述症状, 一般容易作出诊断。

3. 治疗

皱胃变位可采用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其中保守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滚转疗法, 药物治疗可采用静脉注射5%碳酸氢钠1 000 m L、25%的葡萄糖1 500 m L, 葡萄糖氯化钠1 000 m L, 肌肉注射2.5%的VB170 m L, VB1215 m L, 口服前胃喜康200 g, 促反刍散100 g。第2日重复用药1次, 第3日复查。但一般情况下, 药物治疗效果不够理想。滚转疗法适用于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治疗, 如果运用恰当, 可以达到治疗目的。滚转疗法治愈率为14%左右, 但复发率高, 而手术疗法既适用于左方变位, 又适用于右方变位, 而且见效快, 治愈率高。特别是皱胃右方变位, 其发病快, 病程短, 死亡率高, 一旦确诊, 应尽早施行手术。手术治疗皱胃变位成功率为95%左右。

4. 预防措施

加强饲养管理, 树立科学养牛的意识。根据每头牛的具体情况如体重、年龄、胎次、怀孕期及产奶牛不同时期消化能力的大小、生产能力的大小、产前产后的具体表现, 制定出相应具体的, 适合每头奶牛个体需要的, 有限度的饲料标准和饲养方式, 不能搞“一刀切”。消除养殖户“吃料多、挤奶多”的错误意识。及时治疗原发病, 如慢性胃炎、皱胃溃疡等。将胆小牛、弱牛、瞎牛、四肢有疾患病、怀孕后期牛等分圈饲养。奶牛在产前20 d左右至分娩后7 d内, 每日精料量不得超过5 kg。奶牛分娩时尽可能取右侧卧位或站立分娩。奶牛发生不吃草的情况, 应及早请兽医诊疗, 不可盲目地乱投各种泻药, 特别是苦寒类泻药和盐类泻剂。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治疗 篇2

1 皱胃变位病因分析

皱胃变位的发病机理目前尚不完全清楚,但众多观点与实践分析,认为皱胃弛缓是导致皱胃变位的主要原因,其次认为妊娠分娩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其他代谢性疾病和感染性疾病,只是促成发生皱胃变位的诱因。

1.1 皱胃弛缓原因

主要是高精料日粮导致挥发性脂肪酸 (VFA) 大量增加所致。奶牛采食大量精饲料 (尤其是分娩前期和新产牛精料添加数量过快过急) ,造成精粗配比严重失调或食入粉得过细粗饲料 (有些牧场TMR日粮长期搅拌过细) ,使奶牛胃肠负担过重功能下降,引起瘤胃积食或使瘤胃发酵异常,产生大量气体以及一些未经消化食物流入皱胃均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另外奶牛在一定时间饲喂过一些难于消化的饲料或误食异物及霉变饲料、糟渣类饲喂量过多 (单种糟渣15kg/头·d) ,以及食入过混有大量泥沙的块根类饲料和奶牛分娩时子宫的突然变化,导致和诱发皱胃弛缓的发生。

1.2 妊娠分娩因素

经初步统计发现,约占80%的病例在分娩后30日之内发病。但是,经75例病畜研究分析认为妊娠分娩只是导致该病发生的一种促发因素。这是由于妊娠期间,伴随胎儿不断生长,膨大的子宫从腹底将瘤胃抬高并将皱胃向前推移到瘤胃前下方。母牛分娩后,抬高瘤胃的力量突然解除,瘤胃下沉,而皱胃不能立即收缩恢复原位 (因分娩、代谢失调、皱胃运动减弱或弛缓病牛) 导致皱胃大部分嵌留于腹腔左侧壁之间,内积存或生成气体,皱胃上浮。使皱胃更难复位,因而造成皱胃发生左方变位。

1.3 其他因素

代谢性疾病和一些感染性疾病如前胃弛缓、消化不良、酮病、生产瘫痪、胎衣滞留、重度子宫炎、乳房炎等,均会使病畜食欲减退,同时粗饲料采食量更加减少,瘤胃体积也相继缩小加大了皱胃活动范围,使皱胃游走空间更加增大,成为皱胃变位的重要诱因。

2 症状与诊断

左侧变位,多数病例为慢性,病程长,食欲、反刍减少。病程久者食欲废绝,患畜迅速消瘦,腹部体积缩小,两腹紧缩,肷部深陷,反刍停止。据观察发现病畜喜吃干草,但厌食精料、青贮等易产酸饲料,产奶量逐日下降,病畜不见排粪或仅有少量糊状粪便。直肠检查感到后部肠段空虚,瘤胃呈中度充满,明显右移,只有少数病例手能触及到变位的皱胃。从牛体正后方观察腹部两侧不对称,左侧腹部、肋弓区稍突出,叩击该区病久者有疼痛表现。在左侧9~12肋弓区的上1/3听到“叮呤”音,用手指弹击该部位能清晰的听到“钢管音”,穿刺得到胃液p H值在2~4之间,尿液酮体检验多为阳性。

3 治疗

3.1 保守疗法

(1)静脉输液。输液的原则是维护全身机能状态,调整体内离子平衡,解除内中毒,兴奋胃肠平滑肌,以帮助内容物加速排空。多采用糖剂、钙剂,中枢神经兴奋剂作为支持疗法。应用林格尔、氯化钠以缓解碱中毒,调理体内离子平衡,兴奋胃肠。(2)药物治疗。其原则为抑制皱胃内异常发酵,减少皱胃内压,加速皱胃的排空缓解幽门痉挛,维护全身机能状态。对于已表现出胃肠功能下降的奶牛,根据情况配合缓泻、制酵、消气药物防止皱胃产气扩张。药物治疗一般配以鱼石脂、消气灵、豆油或石蜡油。笔者给病初确诊的56头牛应用保守疗法,治愈9头治愈率16.1%。病程久者,施行手术。

3.2 皱胃左方变位手术疗法

左方变位手术通路很多,可分为左右两侧肷部同时切口、腹壁两侧切口和腹底部切口。笔者给75例病畜全部应用右侧肷窝作切口形成手术通路。六柱栏站立保定,行腰旁神经传导麻醉与术部侵润麻醉,必要时肌注846合剂2~3ml。按手术常规打开右侧腹腔后,伸左手进入腹腔探视,个别病例会感觉腹腔器官粘手可向腹腔内加入生理盐水500~1500ml,以提高湿润度,防止损伤腹内脏器和整复顺利进行。左手小心地沿着腹壁右侧伸到底部,然后伸向左上方。沿瘤胃与腹壁间触摸找到膨胀的皱胃,手放在皱胃顶部并施加向下的压力,连续向下施压几次以排除皱胃内气体。如遇气体和液体难于排出的病牛,术者应用接有橡胶导管的针头刺入皱胃含气的最高点,减压放气,此过程手臂须停留在皱胃壁上,向下压力时手不能离开针头以防止皱胃体积急剧缩小针头滑出皱胃,待气、液排空。手臂由下腹壁可摸到皱胃,轻轻握住大弯部试探性回拉致右下方。将皱胃整复后要检查腹腔器官如瓣胃、肝胆、肠道等确认无异常后,探取幽门区网膜,找到幽门网膜在刀口处拉出在距幽门10cm和13cm网膜上分别捏成皱襞两处,用18号双丝线将其两处分别固定在距右侧刀口5cm处上下间距3cm的腹壁上,做结节缝合,然后常规关腹。

4 总结

笔者近几年在诊治皱胃左方变位的过程中都是采用“弹指法”手指弹击肋骨与腹壁的方法替代叩诊硾叩诊,既简便程序,减少器械的使用又便于操作,为第一时间确诊病牛提供更加便捷的条件。

笔者所诊治的75例全部应用右侧切口,术后复发4例,其中两例二次手术成功,另2例无治疗价值决定淘汰处理。前期因经验少误诊1例,1例因术中剥离粘连,后发感染腹膜炎而被淘汰。术中直接决定淘汰2例皱胃与其他脏器广泛粘连的病牛。2例术后因食欲时好时坏,无饲养价值淘汰处理。共治愈67例,治愈率89.3%。笔者认为做右侧切口其优点很多,具有操作简单利于整复、缝合和皱胃固定,易于检查瓣胃、肝胆、肠道等腹内器官,并且可减少术者,只须一名医师即可进行操作。

经75例临床实践发现,单纯皱胃左方变位病例,“钢管音”仅局限于左腹部肋弓区较小的范围内,如果出现大面积“钢管音”往往不是本病。如皱胃积食、胃肠臌气等,均可以在左腹部听到“钢管音”,而许多从事一线治疗者却把这一症状作为确诊本病的标志,一旦听到“钢管音”就确诊为本病,造成误诊误治,给奶牛饲养者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手术治疗奶牛皱胃变位体会 篇3

关键词:奶牛,皱胃变位,合并症,继发症,手术

近年来,新疆兵团加大了畜牧业的发展力度,先后多次从疆外引进纯种荷斯坦奶牛,以扩大奶牛养殖业的规模,对新疆养牛业和奶源基地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然而,在规模化奶牛饲养中,奶牛皱胃变位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而且合并症和继发症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增加了病牛诊治难度,给奶牛场造成了较大的经济损失。据有关资料介绍,治疗奶牛皱胃变位的手术部位和方法很难在一次手术的过程中完成对皱胃变位及合并症、继发症的全面检查和彻底治疗。本文就如何采用“三针两线法”治疗奶牛皱胃变位进行综述。

1 手术治疗

1.1 手术治疗器械和药物的准备

灭菌的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持针钳、缝针、缝线、创钳、注射器、创巾、敷料、塑料布、静松灵注射液、油剂盐酸普鲁卡因青霉素注射液、生理盐水注射液、3%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青霉素、链霉素、季胺盐类消毒液、5%碘酊和75%酒精等。

1.2 手术牛的准备

牛术前绝食1~2天。

1.3 手术部位(右腹壁斜切口)

在病牛右侧乳房静脉上方5~10cm、肋骨弓后5~8cm处,做一平行于肋骨弓长约18~25cm的切口。

1.4 手术牛的麻醉和保定

对病牛肌注静松灵注射液3~5m L,右侧腰旁传导麻醉(1、2、4,前、后、前),每个点注射3%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10~15m L。病牛左侧倒卧保定,手术部位剃毛清洗,术部安置手术创巾,术部用5%碘酊消毒,用70%酒精脱碘。

1.5 右腹壁斜切口手术的基本过程

(1)打开腹腔。用手术刀依次切开皮肤和皮下肌肉、皮下组织、腹黄膜和腹肌、腹膜。

(2)瘤胃减压。切开浅层大网膜(约25cm),手臂消毒后伸入网腹腔内,将瘤胃牵引出术口外。用大号瘤胃放气针刺入瘤胃内,排尽瘤胃中的气体。瘤胃针孔消毒,将瘤胃放回网腹腔。

如果瘤胃臌气比较严重而造成腹腔压力过大,不利于腹腔检查、粘连病灶的处理和皱胃的整复时,最好进行瘤胃减压。如果腹腔压力小,不影响腹腔检查、粘连病灶的分离和皱胃的整复时,不需要进行此步骤。

(3)腹腔检查方法和程序。手臂消毒后依次伸入腹腔、十二指肠、骨盆区(直肠、子宫、膀胱)、网膜兜(空肠、回肠、盲肠、结肠及肠系膜)、胆囊、肝脏、皱胃、瓣胃、网胃、膈膜、脾脏和瘤胃。

在腹腔检查的过程中,要注意渗出物的数量和性质,粘连病灶的程度和范围,是否有铁器创伤,皱胃变位的类型,皱胃旋转方向、程度、内容物(积食、臌气、积液量和异物),瘤胃内容物(铁器、绳索、塑料制品、砂石等),网胃内容物(铁器、砂石等),肝脾状态等。

(4)分离粘连病灶。手臂消毒后伸入腹腔,寻找粘连病灶。在分离粘连灶的时候要十分小心谨慎,防止剥破胃、肠、膈膜、子宫和肝脾,并注意粘连病灶是否有铁器(多为尖锐的钢丝、铁丝、缝针和铁钉等),如果有一定要剥离和取出。

(5)瘤胃-网胃的异物取出法。切开浅层大网膜(或者通过已经切开的浅层大网膜口),手臂消毒后伸入网腹腔,将瘤胃牵引出术口外,术口填塞灭菌的塑料布,用四角掉线法固定瘤胃。切开瘤胃(约20~25cm),用手仔细寻找瘤胃或者网胃中的异物,用磁铁吸取铁器,用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瘤胃壁,切口螺旋状连续外翻缝合瘤胃壁切口。瘤胃壁创口周围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涂布青霉素和链霉素粉。伦勃特氏连续内翻缝合瘤胃壁切口,拆除瘤胃固定线,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暴露出的瘤胃壁,创伤处涂布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将瘤胃放回浅层大网膜内,螺旋状连续内翻缝合浅层大网膜,将网膜放回腹腔。

绳索或者绳结(绳子、塑料布布袋等软异物在瘤胃中基本都形成绳结状)比较坚硬,多存在于瘤胃中,比较小的可进入网胃。铁器多存在于网胃中,砂石在瘤胃、网胃和皱胃中都可能积存。

(6)整复皱胃。手臂消毒后伸入腹腔,寻找变位的皱胃。将皱胃牵引出术口外,消除皱胃内容物,整复皱胃。

消除皱胃内容物的方法:

(1)皱胃放气。大多数皱胃左方高位变位、皱胃后方和上方变位、部分轻度的皱胃扭转病例都有气体积存,用大号针头或者放气针将皱胃中的气体排出,针孔消毒。

(2)皱胃切开。术口填塞灭菌的塑料布,用两角掉线法固定皱胃。延皱胃纵轴切开皱胃(15~18cm),用胃管排出皱胃积液或者用手掏出皱胃食物和异物。灭菌生理盐水冲洗干净皱胃胃壁,切口螺旋状连续外翻缝合皱胃壁切口。皱胃壁创口周围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后,涂布青霉素和链霉素粉,伦勃特氏连续内翻缝合皱胃壁切口。拆除固定线,用灭菌生理盐水清洗暴露出的皱胃壁,创伤处涂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

大多数皱胃扭转病例积存有大量液体,皱胃下方变位病例多发生皱胃积食,个别的病例有铁器和砂石等异物积存。

(7)固定皱胃。用“三针两线法”固定皱胃幽门部(肩关节水平线上下,倒数2~3肋骨间)和皱胃大弯底部(皱胃底正常生理位置、腹中线和右乳房静脉之间)两个部位,防止皱胃的再度变位。腹腔内注入普鲁卡因油剂青霉素。

三针两线法:将一根长约80~100cm的18号逢合线的两头各穿上一根三棱直针(双针单线,作固定线用),同样长度的另一根线的两线头对齐,一起穿上一根三棱直针(单针双线,作牵引线用)。具体操作是先用双针单线的一根针在皱胃壁比较完整的浆膜处进针(1.5~2cm)后拉出,套上双针单线的折叠扣中,再穿过浆膜后拉出,两处进出针的针距离大约在2cm左右。然后调整好三根针线的长度,分别从腹腔内穿透腹壁,调整好皱胃与腹膜之间的距离(2~3cm),三根线头在皮肤上打结固定。到拆线的时候,将双线向外垃紧,暴露出单线,用剪刀剪断即可拆除。

(8)关闭腹腔。依次将腹膜、腹黄膜和肌层、皮下肌肉分步全层外翻螺旋状连续缝合,再将皮肤结节缝合。皮肤创伤处涂布5%碘酊消毒,去掉手术创巾,解除保定。

在整个手术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无菌操作和防止污染,术后对治疗牛进行5~7天以上抗感染和补液治疗,术部和固定点用5%碘酊多次消毒。日常管理为多饮少餐,逐日递增采食量。

2 结果和讨论

(1)在临床诊断和手术治疗的50例皱胃变位病例中,皱胃右方变位约占16%(8/50)、皱胃左方变位约占84%(42/50)、胃异物(铁器、砂石、绳索等)约占34%(17/50)、腹腔粘连和腹膜炎约占25%(12/50),瘤胃和皱胃臌气、积液、积食约占28%(14/50)。顺利完成手术治疗的的占94%(4750),无法完成手术而被判死的占6%(3/50),大都患严重的胃扭转和胃穿孔性弥漫性腹膜炎。总治愈率在85%~100%之间。

(2)右腹壁斜切口术部能“一口多用”,不但能非常顺利地完成各种类型的皱胃变位手术整复,而且能在做皱胃变胃整复手术的同时进行必要的瘤胃减压手术(瘤胃放气)、瘤胃切开手术、皱胃减压手术、皱胃切开手术和分离粘连病灶等。操作方便,手术后病牛恢复快,容易推广应用。

(3)三针两线法和两处皱胃固定法与其他的固

断奶仔兔魏氏梭菌病的诊疗体会

张少东孙胜元邱新文

魏氏梭菌病又称魏氏梭菌性肠炎,是一种高度致病急性传染病。该病的发病致死率很高,常给养兔业带来很大损失。笔者通过多种途径对该病进行了大量调研,分析其发病机制,并制定防控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

1发病情况

该病以侵害断乳后7~10天的仔兔较多。患兔发病比较突然,经常可见头一天没有明显症状,次日已经死在笼中。或者外观可看到粪便变形,很快转为腹泻,最急性的2~3小时死亡,一般的10个小时左右死亡,也有的拖延1~2天。患兔脱水严重,后躯被稀粪粘污,粪便多呈灰褐色,有的腥臭,有的并无明显臭味。药物治疗效果甚微,死亡非常严重。

2 病理剖检

腹部多臌胀,胃充满食物,多数胃底部黏膜脱落,有大小不一的溃疡斑点;小肠内充满气体和半流体状内容物,呈淡黄色或灰绿色,肠壁薄而透明,有的有弥漫性或片状出血;盲肠内充满黑褐色稀粪和气体,有酸败味,多数黏膜和浆膜出血和充血,但定法相比,有三个优点:第一,幽门部固定点能起到向上牵制皱胃幽门部的作用,有利于皱胃腔体的扩张和内容物的通过,防止皱胃幽门部的再次积食;第二,皱胃底部的固定能防止皱胃的左移和上漂,防止皱胃的再次变位;第三,三针两线皱胃固定方法不但能起到固定皱胃的作用,而且能在手术后的一定的时间内从体外撤出,解除对皱胃的固定,不会造成皱胃壁和网膜与腹膜固定处的永久性粘连病灶,能很好地防止腹腔粘连和腹膜炎。

(4)饥饿疗法。对病牛绝食绝水1~3天,加上适当的驱赶牵溜运动,对皱胃后方变位和上方变位病例能缓解病情,有些病例还可以自愈;对皱胃扭转可以缓解症状和减少皱胃的积液量,降低腹压,给山东省无棣县畜牧兽医局251900

也有的出血并不明显;肝肿大,质脆;膀胱积少量淡红色或茶褐色尿液;心脏表面血管怒张,呈树枝状;多数肺部有出血斑点,肾脏也有不同程度的淤血或出血。

3 实验室诊断

分别取小肠内容物及肝涂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大量革兰氏阳性粗大杆菌,两端钝圆,呈单个散在或双链,有痂膜。结合临床症状和解剖特点,可初步诊断为以魏氏梭菌病为主的消化道疾病。

4 病因分析

通常认为,仔兔发生魏氏梭菌病的主要原因是日粮粗纤维含量低、日粮突然变化、饲料中有腐败原料(如劣质鱼粉)和卫生条件差。但是根据笔者调查,发生该病的兔场绝大多数饲料配合比较合理,饲料粗纤维含量较高,多无更换饲料经历,而且长期使用同一配方、同批原料或同种饲料。所以认为该病是多种应激因素的叠加所致。

4.1 断乳应激

患病仔兔80%以上是断乳7天以后的仔兔,通手术治疗提供条件。

(5)滚转疗法。对早期的比较单纯的左方变位有一定的疗效,但复发率比较高。

奶牛皱胃变位的治疗方法 篇4

皱胃扭转是指皱胃仍处于腹底正中线, 偏右的位置, 但改变了前后的方何, 造成向后方扭转 (顺时针扭转) 或向前方扭转 (逆时针扭转) 。其特征是皱胃转到瓣胃的后上方, 呈现亚急性扩张、积液、臌胀、疼痛和脱水等幽门阻塞的综合征。

1 临床症状

病牛常出现间断性厌食, 有的拒食精料, 尚能采食少量青贮料和干草。体重下降, 精神沉郁, 体温、呼吸和脉搏多接近正常, 但泌乳性能下降, 排粪少而硬, 表面附有粘液, 有的病牛腹泻, 粪便稀软呈糊状。因瘤胃被挤于内侧, 故在左腹壁出现扁平状隆起。瘤胃蠕动减弱, 蠕动次数减少乃至消失。病牛呈渐进性衰竭, 喜卧而不愿走动, 常取卧地姿势。自左侧髓关节至肘后连线下方, 偶可听到皱胃内发出的滴水音。以叩诊与听诊结合的方法, 可在其左侧倒数第2和第3肋间听到金属性回响音 (钢管音) 。

2 治疗方法

2.1 手术前的准备

手术器械主要有手术刀、手术剪、止血钳、大小号缝针和缝线、50m L的注射器、20号长针头、剃毛刀等。

手术部位用剃毛刀将牛左右肷部 (瘤胃下陷区) 的对称两则毛刮干净, 面积约为15cm×25cm左右, 用来苏儿消毒水清洗术部及全身。

麻醉药和各种药品主要有2盒1%肾上腺素 (1m L×10支/盒) 和14盒40mg盐酸普鲁卡因 (2m L×14盒) 组成的混合溶液300m L、5%碘酊、来苏儿消毒水、500万青霉素、新斯的明注射液、脱脂棉花、绷带等。2.2手术前的麻醉用1%的普鲁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每点30m L, 对要进行切口的皮肤采用多点注射的方法进行浸润麻醉。先将针头插到所需深度, 边退针边注射, 针头退到皮下再改变方向, 继续向外方向进行浸润注射。对侧术部的皮肤用同样的方法进行麻醉。

用1%的普鲁卡因肾上腺素混合液每点30m L, 第1点在腰椎横突游离端前角下方, 用20号长针头垂直入针深达腰椎横突骨面, 将针头由前角移动, 注入麻醉药20m L, 再将针头提到皮下注射10m L;第2点在第3腰椎横突游离端后角下方直入横突骨面, 将针头由横突游离缘后角移动, 注入麻醉药20m L, 再将针头提到皮下注射10m L;第3点在第4腰椎横突游离端, 注入麻药的用量和方法与前2点一样。

2.3 皮肤、肌肉、腹膜的切开

注入麻醉药15min后进行手术, 用手术刀1次性垂直切开皮肤, 切口长约20cm;皮肤下层的横纹肌用手术刀开小口后作钝性分离;第2、3层的斜纹肌也作钝性分离;腹膜用手术剪剪开, 其切口宽度以术者手臂能进入腹腔即可。

2.4 真胃复位

术者从切口将手伸入左侧腹腔, 把胃内的气体压消, 此时助手将手通过右侧切口进入腹腔, 紧贴腹壁至腹底, 手的深度以能触及另侧术者的手为准。左侧术者手抓住真胃胃体往右侧术者的手里送, 让其抓住真胃向右侧腹壁轻轻带出, 使整个真胃彻底回复到右侧, 同时在右侧找出真胃幽门部, 用结节缝合法将其固定在右侧腹膜切口的下方。

2.5 切口缝合

切开的腹膜和2层斜纹肌分别用小号缝线作连续缝合;横纹肌和皮肤切口用大号缝线作结节缝合。在缝合每层组织时分别抹上适量的青霉素粉以防止创口感染。

2.6 术后护理

术后1周内应用较大剂量的抗生素作肌肉或静脉注射, 创口用75%的酒精进行消毒, 并把病牛放置于环境干燥、卫生条件好的地方, 防止创口沾水, 同时肌肉注射适量的新斯的明注射液, 喂给鲜嫩易消化的饲草, 以恢复病牛的胃肠功能。

2.7 拆线

奶牛皱胃变位的诊治 篇5

本病以产后1~2胎奶牛居多, 也有犊牛、未孕牛和10岁6胎次的老牛, 常见于高产奶牛, 大多发生在奶牛产后, 少数发生在产前, 奶牛通常先有胃肠病症状, 病初食欲减少, 偶有腹痛和腹部膨胀, 随着病程加剧, 奶牛拒食精料, 仅食少量干草或不食, 饮水量明显减少, 产奶量下降, 反刍和嗳气减少或停止, 瘤胃蠕动减弱或消失, 有的呈现腹痛和瘤胃膨胀, 患畜迅速消瘦, 腹部缩小, 两侧肷窝深陷, 但左侧最后三肋间明显膨大。多数病牛伴有酮血症, 尿中有大量泡沫, 酮体反应呈阳性。急性病例中, 体温可升到40℃, 心率可达100次/分钟以上, 但在常见的亚临床病例中, 体温、呼吸、脉搏不见异常。粪便量少, 呈糊状, 黑绿色, 腥臭, 个别腹泻。少数病牛有严重腹痛并有腹水症状。

2 诊断

早期诊断比较困难, 因为呈现急性腹痛和拒食者总是极少数, 且胃肠仍保留蠕动。应考虑与分娩有无联系, 皮肤及呼吸气息有无酮体气味 (必要时作尿酮检查) 。粪便稀薄及腹泻, 两侧腰旁窝均不饱满, 而左侧最后三肋间则显示膨大。直肠检查, 瘤胃背囊右移, 瘤胃与左腹壁之间出现间隙, 有时在瘤胃的左侧可摸到膨胀的皱胃, 拨动皱胃可判断其粘连程度。

听诊时瘤胃蠕动音减弱, 叩诊有鼓音, 冲击式触诊有流水音。在左腹部上1/3倒数1~3肋间指指叩诊结合听诊, 可听到特征性的“钢管音”, 瘤胃听诊可出现“叮呤音”。心脏听诊时, 初发病或重剧病例奶牛, 心率较快, 一般达90~110次/分钟, 病程较长者, 心音低沉, 心率较慢, 一般为38~45次/分钟。必要时做穿刺检查, 在左腹壁上1/3与中1/3交界处的11~12肋间做皱胃穿刺, 无纤毛虫, 穿刺液呈酸性。

3 治疗

3.1 保守疗法

3.1.1 腹腔输液

四环素4克 (或青霉素) 、维生素C注射液50毫升、5%葡萄糖盐水2000~2500毫升。在病牛左侧肷部中点向后约10厘米处剪毛、消毒, 套管针或16号针插入腹腔, 并使针头向后固定, 将药液加温至病牛体温后进行滴注, 1次/3天。如有条件, 可在每次腹腔输液后对病牛脾俞、胃俞穴施以电针刺激, 以连续波、疏密波、断续波交替使用20分钟, 每种波形作用3~5分钟, 调节迷走神经, 加强皱胃蠕动, 效果更佳。

3.1.2 滚转法

即利用滚转的方法使其自然复位。其方法是先使牛呈左侧横卧姿势, 然后再转成仰卧式 (背部着地, 四趾朝天) , 随后以背部为轴心, 先向左滚转45度, 回到正中, 再向右滚转45度, 再回到正中 (共90度的摆幅) , 如此来回的左右摇晃3分钟, 突然停止在右侧横卧位, 并再次叩诊, 若“钢管音”消失则表示皱胃已经复位, 使牛转成俯卧式 (胸部着地) 最后使之站立;若“钢管音”不消失, 则表明尚未复位, 可重复进行滚转法。本法在病初有效。

3.1.3 中药疗法

根据中医辨证施治原则, 着重于提高病牛机体免疫力、提气、消炎镇痛和健胃。方剂一:黄芪250克、沙参60克、当归60克、柴胡20克、升麻20克、川楝子30克、白术100克、枳实100克、陈皮60克、赭石100克、炙甘草20克, 赭石另包研末, 其他药共研末, 以赭石煎水, 冲调其他药候温灌服, 日服1剂。方剂二:党参90克、黄芪90克、当归90克、白术90克、柴胡30克、升麻30克、茯苓30克、半夏30克、神曲60克、陈皮30克、砂仁30克、鸡内金60克、酸枣仁60克、丹参60克、百合90克、石斛90克、乌药20克、川楝子40克、玉片45克、浙贝母30克、公英120克、白芍30克、甘草20克, 此方煎服, 每煎出2~3次煎液混合, 分多次灌服, 连服2~3剂。

3.1.4 静脉注射

10%葡萄糖液500毫升×2, 糖盐水500毫升×2, 复方盐水500毫升×2, 庆大霉素8万单位×20支, 维生素B110毫升×5, 维生素C10毫升×5, 静脉注射, 2次/天。

3.2 手术疗法

此法简便易行, 治愈后不复发, 故常用。

奶牛皱胃变位的诊治 篇6

1.1 饮食欲, 反刍的变化

奶牛发生皱胃变位有口渴欲望, 尤其是右方变位更加明显。

完全变位病例, 食欲废绝, 不见反刍。

不完全变位病例, 多数有一定食欲, 但厌食精料、青贮等易产酸饲料或食欲时好时坏, 大部分奶牛可见反刍, 但反刍时咀嚼次数减少, 持续时间短。

1.2 腹痛症状

完全变位时腹痛剧烈, 奶牛表现不时起卧, 蹬腹等。不完全变位腹痛症状不明显, 多数只表现磨牙现象。

1.3 粪便变化

完全变位病例不见排粪或仅有少量糊状粪便。不完全变位排粪便量减少, 状态多偏干, 有时也有干稀交替现象。

1.4 腹围的变化明显, 尤以完全变位

右方完全变位时右侧10~13肋弓膨大, 严重的病例可延伸致肷部形成半月状隆起, 右侧变位时体外冲击触诊有明显的荡水音。左方变位时在左侧后三肋弓区与右侧相对比较, 往往呈现膨大或局部隆起, 有的也可延伸致肷部可明显观察到与瘤胃蠕动不相附的半月状皱胃。

1.5 听诊与叩诊检查

发生皱胃变位病例采用听叩诊结合检查时可获得明显的钢管音音响的变化。右方变位其钢管音响可在右侧9~11肋弓区, 严重的病例可致整个右侧腹腔叩出钢管音响。左方变位有时钢管音响不是很明显或者因皱胃发生变位的位置不同难以找到钢管音发生区域, 所以在检查时要进行大面积, 采用轻叩与重叩交替方法进行检查。在产生钢管音区进行听诊可听到皱胃蠕动音, 单独叩诊时呈现鼓音。

1.6 全身症状的变化

完全变位时全身症状明显, 表现出心衰、脱水、内中毒等一系列危急生命的症状。

不完全变位全身症状较轻, 病情弛张, 多呈慢性消化不良症状。

在临床中根据以上症状基本可以作出诊断, 如有必要可进行穿刺试验作PH值比对。

2 注意与下列疾病鉴别诊断

2.1 酮血症

酮血症常与左方不完全变位病例中厌食精料、青贮料, 产奶量下降但不完全停止, 逐渐消瘦, 粪便量少偏干等症状相似。但进行听叩诊检查即可鉴别, 另外酮血症应用糖钙剂治疗立即见到良好反应。值得注意的是部分真胃位病例常常并发酮血症, 在治疗时应采取同时治疗。

2.2 瘤胃功能异常或一些原因

如瘤胃内异物造成瘤胃积液, 积气时也会使左腹部呈现钢管音响, 此时应仔细检查瘤胃内状态调查病史, 查找病因, 必要时进行多点穿刺作PH值比对。

2.3 腹腔炎症变化造成钢管音响

腹膜炎到达一定程度形成了大量的渗出液也可产生钢管音响, 并且奶牛也表现一些消化系统症状。此时须调查有无发烧病史, 作腹腔穿刺时大量的腹腔渗出液可以证明。

2.4 真胃完全变胃与肠变位的鉴别

肠扭转与真胃右侧完全变位均表现不排粪便右腹部荡水音以及急腹症所表现的全身症状。肠变位时, 右侧十二指肠部也常常出现钢管音响, 但钢管音局限性非常强, 时有时无。肓肠变位时右肷部出现局限性隆起, 并有钢管音, 但右侧肋弓区并无钢管音也无膨大和隆起表现。肠变位直肠检查时可感知肠系膜紧张, 有时可摸到病变部位。

3 皱胃变位的治疗方法

保守疗法中我们不使用滚转法进行治疗, 因为即使真胃机械性的复位而没有解决真胃弛缓, 也没对真胃进行固定, 真胃变位是极易复发的。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少数真胃变位的自愈病例。在临床中, 有少数病例在不经任何用药及无任何措施情况下自然痊愈约, 占真胃变位发生率的3%~4%, 笔者在早几年的临床诊疗中对于已经进行穿刺确定为真胃变位病例准备次日进行实施手术, 而次日该病例变位症状消失, 食欲良好, 钢管音消失, 进行穿刺检查, PH值为瘤胃PH值。右方变位也有相同病例, 还有一些病例真胃呈现游走现象, 即当判定为左方变位而再次检查真胃已移致右方并发生右方变位。

根据以上叙述, 经过说明真胃在体积没有发生较大变化, 弛缓不是很严重情况下, 其自行复位的可能是很大的, 因此在真胃不完全变位早中期采用保守疗法是可行的。

3.1 真胃变位的保守治疗方法药物治疗结合特别护理

3.1.1 特别护理

治疗用药期间要禁止采食精料, 青贮等易发酵产酸的饲料, 自由采食干草, 使得真胃得以休整, 饮水要适量, 饮用奶牛正常饮水量的一半左右, 在饮水中加入少许盐。适当运动, 对体质较好的奶牛可进行驱赶运动, 体质较弱病程长的适当牵遛运动。

3.1.2 药物治疗

其原则为减少真胃内压, 抑制真胃内异常发酵, 加速真胃的排空, 缓解幽门痉挛, 维护全身机能状态。

真胃穿刺术:注意避开右侧肝脏, 左侧脾脏。在钢管音明显处剪毛消毒后刺入 (可用中型套管针) 进行真胃减压, 在早中期多以排出甲烷气体为主, 到达中后期排出气体与液体并存, 确定真胃减压排放胃内容物的量。在排放一半时要向真胃内注入药物, 注药前须进行回抽试验, 确定无误方可注药, 注入药物有鱼石脂酒精、消气灵、液状石蜡等消气止酵轻泻剂以及乳酸、稀盐酸、蛋白酶、番木鳖酊等提高真胃消化功能的肋消化剂。

内服药物:常用方剂:榔片、大黄、川朴、枳实、木香、香附、莱菔子、牵牛、二丑、川楝子、陈皮、当归等研为细末, 配以鱼石脂、消气灵、豆油或液状石蜡。在内服药物中往往加大豆油用量以取得良好效果, 一般首次用量在2500毫升左右, 以后根据排粪便情况而定, 在大剂量应用豆油的病例中均无不良反应, 即使造成腹泻停止内服豆油后即刻好转。

静脉输液配合用药:输液的原则是维护全身机能状态, 调整体内离子平衡, 解除内中毒, 兴奋胃肠平滑肌, 以帮助内容物加速排空。多采用糖剂、钙剂、中枢神经兴奋剂作为支持疗法, 应用林格尔、氯化钠以缓解碱中毒, 调理体内离子平衡, 兴奋胃肠。

3.2 真胃变位的手术治疗方法

真胃变位的手术治疗方法可分为左侧切口, 右侧切口, 腹壁两侧切口和腹底部切口。以右侧腹壁作切口形成手术通路, 右侧切口其优点是利于整复后的真胃固定, 并且手术人员也可相对减少 (两人即可进行操作) 。

术前准备:手术场地、人员、患畜及手术用具要进行消毒处理, 选择站立保定, 确定手术部位后进行除毛消毒处理, 多采用腰旁神经传导麻醉与术部浸润麻醉相结合的方法, 手术前与手术过程中输液以止血, 维护全身机能为主。

手术术式:消毒后-创巾-消毒, (切口位置) 距腰椎15~20厘米, 距最后肋弓5~7厘米由上致下作20厘米左右切口, 切开皮肤, 脂肪, 各层肌肉 (注意避开大血管与神经纵) 暴露腹膜, 在切开腹膜时要先用止血钳将腹膜吊起, 再进行切开, 防止损伤腹内器官腹膜切一小口后用钝剪将腹膜剪开是比较安全的。在作腹膜切口时不能切的比皮肤或肌肉层创口小, 以免手臂反复进入腹腔刺激腹膜引起奶牛不安。在切开各层组织过程中要注意止血尽量不要让血液以及组织渗出液进入腹腔。切开腹膜后要注意肠管与网膜向体涌出, 特别是右方变位病例中。准备进入腹腔的手臂要严格消毒, 多采用清洗干净后新洁尔灭浸泡, 再用碘消毒后脱碘处理用生理盐水冲洗方可进入腹腔。

真胃的减压:应用接有橡胶导管的针头刺入真胃 (注意针头与导管的消毒, 术者对针头的保护, 防止划破其他器官) 。左方变位手术中, 术者手握针头由切口进入腹腔经网膜隐窝上方, 瘤胃背囊到达左侧腹腔找到真胃即可剌入, 待感觉真胃体积减小致正常体积左右后, 将导管的体外一端打结后, 以手指抵住针孔 (防止导管内容物漏到腹腔) 将针头导管取出。在减压放气过程中, 手臂须停留在腹腔内, 手不能离开针头以防止真胃体积急剧减小针头滑出真胃。而右方变位手术中真胃的减压也可用同样方法, 但在右方变位中有部分病例真胃内容物似稀粥状, 因此在应用针头导管无效时, 要将真胃作1厘米左右切口, 周围作袋口缝合, 两端留线头, 待内径为1厘米的橡胶导管插入真胃后, 将两端线头打一活结, 放完内容物后真胃小切口作结节缝合, 内翻缝合, 涂抗生素软膏。

真胃的复位, 经过真胃减压术的手臂要再次消毒才可进入腹腔。部分病例在实施真胃减压术以后真胃自行恢复, 对于没有恢复的真胃, 在左方变位先由瘤胃背囊处向下推动真胃, 手臂再由腹腔下部顺下腹壁可摸到真胃, 由手握大弯部试探性回拉致右下方, 对于牵拉费力不可强行用力牵拉, 检查是否有黏连部位, 有黏连时要轻轻剥离, 切忌用蛮力。真胃右方变位在进行复位时, 要根据瓣皱结合部与十二指肠走向来最终确定真是否完全复位。将真胃整复后要检查瓣胃的位置变化情况, 这对于真胃的恢复是有好处的, 甚至是起到决定作用的, 在部分真胃变位病例中须先进行瓣胃的整复方能使真胃复位, 尤其是右方扭转病例其真胃膨胀很大, 使真胃网膜破裂, 瓣胃几乎与真胃水平平行, 这样的病例则先要对瓣胃进行整复。

真胃的固定:在真胃变位手术中我们几乎全部采用固定真胃胃壁的方法 (只有极少数真胃胃壁极薄或变性的采用网膜固定的方法) 。实践证明固定的方法与位置得当不影响真胃的正常蠕动与消化功能, 痊愈后采食量与妊娠不受影响。

真胃胃壁固定术即在真胃大弯处作半个袋口缝合 (针线中穿过胃壁的浆膜肌层) 在与腹壁固定。在整个固定过程中讲究的是“对应位置对应固定”, 也就是说在作袋口缝合处与腹壁固定处结合时一定不能影响真胃的蠕动范围。因此, 在做真胃固定之前必须确定完全复位。

真胃固定术术式:术者以手握真胃大弯将真胃牵拉致创口处, 如能拉到体外更好, 在真胃大弯处作半个袋口缝合并在进针点与出针点两端留出约1.2米缝线, 随后将真胃还纳于腹腔致正常位置, 将缝线留在创口处。术者以手臂进入腹腔感知袋口缝合处所对应腹壁位置, 在确定对应位置后用手指向对应位置腹壁施压, 助手在体外观察确定位置后剪毛消毒后作2厘米切口, 切开皮肤即可 (作切口时避开乳静脉) 。将留在创口处的缝线接直针由术者手握致腹腔底部, 由对应位置分两点刺向体外, 由小切口穿出, 助手接线后缓缓向外牵拉, 术者手臂在腹腔予以辅助配合, 并检查两根缝合线是否相互缠绕, 是否与网膜、肠管缠绕。在确定无以上情况后, 将两根缝线拉紧使真胃紧贴于腹腔内壁, 由助手体外打结, 去掉多佘缝线。

闭合腹腔:进行闭合腹腔前冲洗创口向腹腔灌入抗生素水溶液。缝合腹膜时注意勿将网膜、肠管缠绕其中。连续缝合腹膜、肌肉组织, 结节缝合皮肤, 在缝合过程中注意冲洗瘀血、渗出的组织液, 并撤布抗生素粉, 术部敷以创巾。

4 术后的管理与治疗

要杜绝喂给精料等易产酸的饲料, 特别是在变位时间较长的真胃变性的病例。一般停喂5~7天, 给真胃休息与恢复的时间。在恢复给料时要渐进过度以保障真胃的适应。自由采食干草。

饮水中加少许盐, 给以正常饮水量。

适当运动, 不可剧烈运动。

加强牛体与环境卫生管理。

术后药物治疗:以消炎抑制渗出和促进吸收, 维护全身机能状态, 调整离子平衡, 促进胃肠功能的恢复。常用青霉素、氨基苄、糖钙、盐水、林格尔等。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治 篇7

奶牛皱胃左方变位年度和季度的总体发病率差异很大, 年发病率有时高达 (25~30) /10000, 有时只有 (4~6) /10000。在我国北方, 此病的发生有明显的季节性, 主要发生于冬末和春季, 即1~5月份。本病多发生于高产奶牛, 主要在哺乳早期, 偶尔发生于奶牛妊娠晚期。

1病因和发病机理

皱胃左方变位的发病机理尚不完全清楚, 但是通常发病于分娩后不久, 偶尔分娩前发病表明妊娠的子宫或者分娩的过程使牛易感染此病。可以肯定的是正常牛妊娠晚期, 妊娠的子宫使皱胃前移或左移, 产犊后其他器官代替了皱胃的正常位置。为适应产犊后的移位, 皱胃必须发生弛缓和随后的气体积累。皱胃弛缓可能由下列因素之一引起:

(1) 饲喂易产生酸中毒的快速发酵浓缩饲料。 (2) 沙石在皱胃中积累, 损伤皱胃黏膜。

(3) 经常发生于分娩前后的应激病和代谢病, 低钙血症本身就会导致皱胃弛缓。

(4) 产生毒血症的系统性疾病, 例如急性子宫炎。

(5) 缺乏合适数量的长纤维饲料。

由此看来, 皱胃的弛缓和气体的积累是此病发病机理里面的首要因素。妊娠子宫的移位作用与皱胃最初的移位有关, 一旦移向左方, 并且器官处于左腹壁和瘤胃之间, 皱胃的弛缓和皱胃内的气体会阻止器官返回正常位置。

2临床症状

皱胃左方变位的临床症状差异很大, 一般症状和慢性酮血症相似。左方变位常发生于分娩后的7d内。轻度的病例表现为食欲丧失, 反刍消失, 体重明显减轻, 排泄量较小的腹泻, 像轻度的腹绞痛一样发出咕噜声。最常见的症状是拒食精料, 产奶量有些下降, 粪少色淡。直肠温度正常, 但心率可能上升到80~100次/min。瘤胃蠕动通常消失或者变少;有些病例不能进行左肷窝触诊, 因为左腹壁和瘤胃间充满气体。尿和奶的测试通常呈阳性, 有些病例是酮血症的可疑病例。在更急性的怀孕晚期较常见的病例里, 左侧膨胀明显。

3诊断

皱胃左方变位的诊断相对简单, 临床工作者给奶牛临床检查时通常首先考虑皱胃左方变位。确诊基于对左腹进行听诊、叩诊加听诊、冲击触诊并听诊。在左侧最后3根肋骨上1/3处叩诊, 可听到明显的钢管音, 冲击式触诊可听到液体振荡音。如果听到“乒”声或者高音调的共振, 表明腹壁内有充满气体的器官。如果在此区域听到高音调的共鸣, 想要确诊需要听到雨滴落在铁皮屋顶的“叮叮”声。这些 “叮叮”声的频率差异很大, 有时临床工作者需要听10min以上。对左侧较低处进行冲击触诊的同时对上述目标区进行听诊常常会听到相同的“叮叮”声。 听到“叮叮”声就可以确诊无需进行冲击触诊。因为冲击触诊引起的瘤胃拍水音使辨别对确诊皱胃左方变位有重要意义的“叮叮”音很困难。然而, 通过对左肷窝最低处前方20cm2的地方进行叩诊和听诊, 可以很快得到阳性结果。只有通过这种方法产生“叮叮”声后才可单独进行听诊。

所有直肠温度正常且食欲减退, 尤其是在泌乳早期或妊娠晚期的牛, 应该把叩诊和听诊作为临床检查的一部分, 以排除皱胃左方变位。如果进行此项操作, 则临床工作者诊断皱胃左方变位失误的可能性很小。然而, 必须说明少数病例在第一次检查中没有诊断出来, 而是诊断为酮血症, 偶尔诊断为消化不良, 并作相应的治疗。这些病例暂时康复, 但2~5d后复发。治疗酮血症和消化不良时如果病情复发, 畜主很有必要征求兽医意见。许多病例是在奶牛按酮血症治疗2~5d后由养殖者或兽医做出皱胃左方变位诊断的。

彻底的临床检查后, 皱胃左方变位的区别诊断在于高音调的共鸣是否被其他声音干扰。一旦听到, 这些声音就不会被忘记。然而, 相似的声音确实存在于使瘤胃产生弛缓的病例中, 如迷走神经性消化不良时瘤胃轻度膨胀。然而, 如果听到的“叮叮” 声是自发的, 而不是由冲击触诊引起, 则把其他的病误诊为皱胃左方变位的可能性很小。作者曾经见过一个病例, 听到“叮叮”声后诊断为皱胃右方扩张, 剖腹后发现“叮叮”声是由右腹上方一个大脓包引起的。

4治疗方法

皱胃左方变位的治疗分2种:保守疗法和手术疗法。

4.1保守疗法 保守疗法包括药物疗法和滚动疗法。腹腔输液:四环素4g (或青霉素) 、维生素C注射液50m L、5%葡萄糖盐水2000~2500m L, 左肷部中点向后约10cm处剪毛, 16号针插入腹腔, 1次/3d。 常用的保守疗法是滚动牛。先设法把牛右侧着地卧倒, 然后滚动牛让其背部着地保持5min。在此期间牛左右摇晃, 相当于腹腔按摩, 并使皱胃上升到腹腔底部。然后转动牛至左侧着地5min, 让皱胃回到正常位置。在此过程中, 伴随着腹腔的运动可听到拍水音和汩汩的声音, 最后让牛站起。听诊以保证皱胃没在左方变位的位置。

据报道, 一名英国兽医对此方法进行了成功的改进, 让牛左侧卧倒保持30min。皱胃内的气体使器官“漂”回正常位置。转动疗法纠正皱胃左方变位以后48h很必要重新检查以保证没有复发。以作者和许多人的经验, 经过转动疗法纠正的皱胃左方变位75%以上复发。如果复发, 症状可能比矫正前轻, 尽管产奶量下降, 但是泌乳良好。在这些病例中, 存在慢性皱胃左方变位并有与腹腔粘连的皱胃溃疡, 这就缩短了奶牛的生产寿命。

4.2手术疗法 手术疗法包括剖腹术, 把皱胃放回正常位置并把其用缝合线固定在腹壁上。此手术有不同的方法, 但作者倾向于右侧切开术。术前停水、 停料24h, 以减小瘤胃体积。脊柱旁麻醉, 做20cm长的切口, 始于右肷窝底部并垂直向下。左手小心地沿着腹壁伸到右侧底部, 然后伸向左上方。然后在瘤胃与腹壁之间合适的高度找到膨胀的皱胃。手放在皱胃顶部并施加向下的压力, 向下压几次以排出皱胃内的气体, 然后把其拉到瘤胃下。手术过程中手和皱胃一直保持接触很重要, 如果失去接触, 重新找到皱胃的过程很难避免损伤小肠。把皱胃放回正常的位置, 找到并把幽门带到腹壁切口处。用不可吸收缝线把靠近幽门的皱胃大弯处缝合于腹壁切口附近。腹壁切口按正常方式缝合, 术后进行抗生素疗法。灌服瘤胃兴奋剂后食欲增强, 可以饲喂精料并饮水。作者用这种方法治疗病牛, 20年中仅有一例无法矫正。此病例皱胃和左腹壁间有粘连。于是在左欣窝又做了一个切口, 剥离粘连后发现有穿孔性溃疡。切掉溃疡, 荷包式缝合皱胃并把其放回右侧, 助手在另一侧按上述方法缝合固定。 这种右侧切口的方法应用广泛且适合在牧场操作。

中线右侧切口的方法应用也很广泛。放倒牛, 让其背部着地。局部麻醉, 在胸骨后、腹中线和右腹皮下静脉间切口找到皱胃并缝合固定于切口旁2~3cm。这种方法确实使皱胃返回正常位置, 然而以前的把幽门固定于腹壁的方法只使皱胃轻微偏离原位。作者认为固定皱胃不可用肠线, 因为用肠线的有少数病例可能复发。

此外, 也可采用这种手术疗法, 近几年很流行并获得了很大的成功。放倒牛使其后背着地, 固定后腿。用叩诊加听诊的方法找到皱胃, 应该在中线右侧。套管针和套管在距离剑突10cm、腹中线右侧10cm的地方刺透皮肤、肌肉、腹膜, 刺入皱胃, 避开右腹皮下静脉。取出套管针, 使系在缝线后面的绳针迅速顺着套管插入。插入第一根缝线后会放出少量气体。重复这一过程使第二个绳针插入, 距离第一个绳针5cm, 尽量放出皱胃内的气体以减轻缝线的张力。把两个带绳针的缝线绑在一起, 把牛转到右面, 然后站起。

还有一个左侧开口法, 把皱胃推回右侧, 做瘤胃切开术, 进入瘤胃, 用大针和长线把瘤胃固定在腹腔底部。针线垂直穿过瘤胃壁和腹腔壁直到体外。取出针并重复这一过程, 体外的缝线打结时要垫一些纱布。这就造成了瘤胃和腹底的粘连, 防止皱胃左方变位复发。

5预防措施

上一篇:企业领导品牌设计管理下一篇:阮的起源与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