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恩和奶牛论文

2024-10-22

安恩和奶牛论文(共6篇)

安恩和奶牛论文 篇1

想象,是指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九年义务教育初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修订最新版) 在有关写作的教学内容中指出:“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表达的内容,鼓励有创意的表达。”

语文教学对培养学生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续写就是培养学生想象力,提高写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之一。我以给课文 《安恩和奶牛》 续写结尾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续写中合理发挥想象,写出精彩的文章。

一、熟读课文内容,把握文章主旨

续写,是指从原文出发,遵循着原文的思路,对原文作延伸。这需要我们认真阅读原文,深刻地理解作者的本来意图。

《安恩和奶牛》 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丹麦作家约翰尼斯·延森的一篇短篇小说,现收录在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四课。小说记叙的是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来到交易市场,因为奶牛健壮结实,问津者不少,但老妇人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想让它和同类聚聚,散散心。

续写主要是依靠丰富的想象完成写作,但我们的想象必须建立在原文情节的基础上,要顺着原作的思路想下去。文中的安恩老太太虽然比较清贫但却慈悲、善良、有爱心,文章表达了人与动物应该和谐相处的深刻主题,展现了作者对生命充满敬畏。我们的续写不能脱离作者的写作主旨,所以说,“熟读课文,把握主旨”是续写课文故事的前提和基础。

二、挖掘课文信息,引导合理想象

叶圣陶先生说:“我们鉴赏文艺,最大的目的无非是接受美的经验,得到人生的受用,要达到这个目的,不能拘泥于文字,必须驱遣我们的想象,才能通过文字达到这个目的。”教师应该充分利用教材,敢于让学生尝试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生成出充满个性创造与智慧思维的想象力,从而得到美的体验。

提问是打开学生思维的一把钥匙。教师要用有目的的提问来引导学生,让学生充分挖掘课文信息,合理想象,把故事延伸下去。 《安恩和奶牛》 中的人物有安恩、买牛人,还有其他在交易场上的生意人和顾客。我先提出了两个问题:安恩最终卖牛了吗?集市上的人们会怎么看待安恩的选择?

无可置疑,不同个性的学生想象出来的结尾是不同的,50 名学生的答案统计如下:

统计表明:对第二个问题的理解,学生的答案多样化。但无论学生如何想象围观者态度,认为最终“安恩坚持不卖牛”的同学以绝对优势胜出。

有3个学生认为安恩卖了牛,很显然,这偏离了原作的思路。虽然人数极少,但如果教师置之不理,学生就失去了一次思考纠错的机会;如果简单粗暴地批评学生,就会打击学生的积极性,让他的想象力受挫,失去了写作的兴趣。

于是,我先肯定同学们的想象能力,有创新意识,然后提问:“续写课文,我们要在把握主题基调和人物性格特征的基础上,对故事的发展作出合理的推断,课文里奶牛对安恩来说就像亲人一样,你觉得安恩会不会卖牛?”

学生纷纷从文中找出信息来反驳“安恩卖了奶牛”的观点,比如:“它不是卖的。”“它不卖的!”“这头奶牛是不卖的。”“安恩老太太还是用非常坚定的口气回答说:‘不!’”“没有,这头牲口是不卖的。”在学生七嘴八舌的争辩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对文章的理解更加深入,那三名学生心服口服。

第一个问题达成共识后,我要求学生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对第二个问题进行细化想象:“你觉得集市上的人知道安恩坚持不卖牛后,安恩和那些人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想些什么,会有怎样的表情?”

这一点拨式质疑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马上被吸引过来,天马行空,展开大胆而有创造性的想象。有学生说:“那个粗鲁的屠夫会骂安恩是个疯婆子。”有的学生说:“安恩在别人的责怪声中手足无措,满脸通红,急得哭了。”还有学生说:“那些人听了安恩的解释,被安恩的爱心感动,他们向安恩道歉并愿意牵出自家的奶牛来集市和安恩的奶牛作伴。”甚至有学生想象:“奶牛用角蹭蹭安恩的胳膊,眼里饱含泪水,感激安恩。”还有学生说只打算写安恩和奶牛离去的身影,不再提起其他人,让读者自己去想象最终的结果。

学生能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借助想象体会到作品丰富的言外之意。只要答案合理,教师就要给予肯定和表扬。

经过这一轮的讨论,师生进一步明确:续写结尾既要大胆想象,又要把握故事的主线,把握人物的性格特点,切合题意,与原文融为一体,没有做作的痕迹,这才会突出“续”的特点。

三、落实想象成果,续写精彩篇章

课堂讨论效果良好,但“光说不练”是不能写出好文章的。优秀的习作要有生动鲜明的形象,有丰富具体的细节,有深刻的思考。有些学生离开课堂的讨论就不知道怎么把想象力用文字表达出来。所以,在课堂上除了让学生各抒己见,更要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写出细节。充分肯定学生思路正确后,我让他们把想象的结尾详细地描写出来,如说话的表情、动作、神态、内心活动等。

有位学生这样写屠夫的醒悟:屠夫的脚像生了根一样,他憋红了脸,对安恩说:“我向你道歉。”“不,是我没有及时说明理由,让您误会了,请您原谅。”安恩用细细的声音回答说。为了让描写更生动,我启发这个学生:“原文里‘屠夫用他的藤杖敲了敲牛角’,这个粗鲁的动作引起了安恩的反感,她‘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现在他向安恩道歉,安恩可能不会一下子就原谅他,你能试一试把道歉的经过写得曲折一点吗?”

学生思考后将习作修改为:那个屠夫脚像生了根一样,憋红了脸,站在原地许久未动。或许是突然想起了什么,他下意识地朝走了老远的老太婆安恩奔去。“婆婆!”屠夫喊道,“别走,我还没有向你道歉呢!”安恩不作声地朝他看了下,然后抚摸着母牛,一声不吭地继续走着。屠夫不灰心地跟上去:“婆婆,你还在生我气呐。对不起,我不该用那样的口气说话的。我知道,我太冲动了,若给您带来伤害请您原谅……”“不,是我没有及时说明理由,让您误会了,请您原谅。”安恩用细细的声音回答说。修改后的文字极具想象力,对屠夫和安恩有了更具体的动作、神态和语言描写,道歉分为两个阶段:屠夫道歉,安恩不做声继续走;屠夫不灰心跟上去继续道歉,安恩接受道歉并自我批评。这样突出了屠夫道歉的诚意,情节也曲折有趣。

有学生这样写道:

忽然,一个熟悉的声音响起来:“老婆婆,请等等,留在这里吧!”安恩回过头,看着身后的人群,发现每个人的眼睛里都有着希望、愧疚和不舍。

那个对奶牛恋恋不舍的人说:“老婆婆,对不起,我不应该误解你,我要向你道歉。”

那个粗鲁的屠夫拿着藤杖,对安恩深深鞠了一躬,满怀歉意地说:“老夫人,我对刚才的行为深感抱歉,希望你能原谅我。”

那个死乞白赖想要买牛的人也面红耳赤地站了起来,腼腆地说:“老婆婆,实在对不起,我不应该对你说那样一番话,我……我实在对不起,对不起。”

安恩缓缓开口道:“不,你们不用对我道歉,这其实是我的错,不怪你们的。”

这位学生将原文里出现的买牛人在续写里一一重现,通过神态、动作、语言描写将各人性格和歉意刻画得淋漓尽致。

那位决定在结尾只写安恩和奶牛,不写其他人的学生的结尾是这样的:安恩收了拴牛的绳索,握得紧紧的,挤出围观的人群,带着牛慢慢地往回走,母牛不再窘迫不安地跺脚,而是温顺而又亲昵地跟随着安恩。温暖的阳光,散发着植物清香的大地,蜿蜒的小路,相依相偎的安恩和奶牛,渐渐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消失在地平线上……他只写安恩与奶牛离去的身影,用美丽的景物烘托出人与动物和谐共处的美丽画面,此时无声胜有声,让读者感动之余陷入深思。

想象是一根魔法棒,它能给每个孩子智慧的启迪,灵感的触动。本课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的想象是十分丰富而又无穷尽的。他们一反平时写作课的愁眉不展,十分乐意地给 《安恩和奶牛》 续写各种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结尾,促成学生的这种转变,想象功不可没。

安恩和奶牛论文 篇2

一、课堂目标:

1、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内容,能初步体会小说情节设计的巧妙。

2、分析小说人物形象,初步了解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课初热身:

1、检查字词预习情况(读准下列词语): 腼腆()

羞怯()干瘪()七皱八褶()

撂()下

......木屐()锃()亮

嶙峋()

嘈()杂

蹭()

......反刍()

翕()动

瑕疵()

粗粝()

踌躇().......窘()迫

熙()来攘()往 ...

2、认识文体:

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人物活动环境的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小说的三要素是人物、情节、环境。

三、课中互动

1、同学们,刚才课间欣赏了一组关于动物的画面,老师想问你们一个问题:你喜欢动物吗?你养过动物吗?说说自己养动物的经历。

2、是啊,人与人相处久了会产生感情,人与动物也是一样。你喂养它,天天跟它在一起,时间久了,它就像你的亲人。你会爱护它、心疼它,担心它是否过得高兴、快乐。那么,今天这一堂课,让我们穿越时空,走进百年前的丹麦小镇希默兰,一起去探访一个让人无比回想的温馨故事《安恩和奶牛》。

3、作者简介:约翰尼斯·延森,丹麦小说家、诗人。1908年至1922年,他发表了六部长篇小说,由于它们都是叙述人类进化过程和表现达尔文的进化论观点,延森把它们汇编成一部巨著,名为《漫长的旅途》。1944年,他因这步作品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安恩和奶牛》选自中短篇小说集《希默兰的故事》。

4、快速默读课文,整体感知(1)简要复述故事内容。(注意说清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①学生复述。②故事梗概:

一天,老妇人安恩牵着一头奶牛到集市的牲口交易场上去,因为这头奶牛实在太好,问津者不少,最后连屠夫也对它有兴趣,但是老妇人却拒不出售。最后,人们气愤起来,老妇人这才吐露真情:她不是来卖牛的,而是因为那头奶牛太孤独,她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让它跟同类相聚散心。③情节安排:

设置悬念:安恩带着一头人人看好的奶牛到牲口交易场,却不卖牛,悬念由此产生;安恩一再拒绝买主,买主越是好奇,越发纠缠,必将形成冲突,悬念由此发展;直到她最后道出原委,悬念由此解开。巧妙的构思让读者于情节的波澜中体会小说特有的魅力,也很好地表现了安恩这一人物形象。(2)在了解内容的基础上,用一句话概括故事内容。

安恩老太太牵着她的奶牛到牲口交易场不是为了卖竟为了给奶牛散心。

(过渡:这篇小说篇幅短小,情节也不复杂,却因奇妙的构思和淳朴的人物形象脍炙人口。曾一度作为丹麦的语文教材,并且经常在广播中朗诵。下面我们来欣赏一下其中的人物形象。主人公是谁?)

5、分析人物

(1)初识安恩

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谈谈安恩给你的最初印象。

(勾画出描写安恩的语句,运用了哪些刻画人物的方法?注意细节,进行分析批注,看看表现了安恩怎样的内心世界、怎样的性格特点。)

示例:从 “周围一片嘈杂……然而她却站在那里晒着太阳,打着她的毛袜。哦,真是旁若无人,安闲得很。”这句神态、动作描写(也是细节描写)可以知道她闲适悠然地处于喧嚣中,于嘈杂中享受生活的乐趣,是一个沉静安详的人。①外貌:

样式老掉牙却很干净的旧衣服,散发着土味儿的手染蓝裙,棕褐色的绒线方披肩,褪得泛白、七皱八褶、有了年头的头巾,后跟磨平了的木屐,瘦骨嶙峋的双手,灰白的白发。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但是皮面上却抹了油,擦得锃亮。

——安恩年纪老迈,饱经沧桑,生活不富裕而十分俭朴。但她在意生活细节,是一位勤劳而有做人尊严的老人。②动作、神态:

她牵着那头孤独的奶牛悄悄地站在一边。

——联系后文,就可以明白她“悄悄地站在一边”不是出于“太腼腆羞怯”,更不是“故意要吸引更多人的注意”,只是不想打扰别人罢了。这一举动也显示出她的善良。她那瘦骨嶙峋的双手拿着毛线针飞快地翩然起舞。

——干活时动作娴熟优美,见出她虽已不年轻,但依旧勤劳能干。(2)走近安恩

①分角色朗读课文第4-19段,进一步了解安恩。

②在文中划出刻画安恩与买牛人的语句,并结合这些语句进一步分析、理解人物形象。动作、神态:

自顾自继续打着毛线。

——专注于手中的活计,可见没有卖奶牛之心。

老太婆安恩爱怜地瞅了瞅自己的奶牛。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然后转过脸去往远处张望。

——“爱怜地瞅”表现出对奶牛的爱惜,“不屑地斜视”则明确表现出对屠夫粗鲁动作的厌恶。刻画其善良、慈爱与朴实。

她睁大了眼睛。用恳求的眼神看着那个人。——真诚地希望别人能理解她对奶牛的情感。语言:

“它是不卖的。”——认真拒绝真心想买奶牛的第一个买主。

“它不卖的!”——冷冷地拒绝屠夫的兴趣。

“这头奶牛是不卖的。”——接连打发走了许多主顾。

“不!”——拒绝“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的“大价钱”时毫不犹豫。

“这头牲口是不卖的。”——再度坚持。

“这头奶牛太孤单一了,”她终于吐露了真情,“我的小村庄就只有这么一头奶牛,它又没法同别的牲口在一起。所以我就想到不如把它带到集市上来,至少可以让它跟同类聚聚,散散心……这样,我们就到这里来了。但是我们不是来做生意的。既然已经弄成这样,我们只好回去了。不过,我刚才应该讲一句 ‘对不起,我很抱歉’。好吧。再见了,谢谢你。”

——安恩带奶牛来集市的目的就是让它到集市上散心,亲近同类。至此,前面所有的“不”都

有了答案。这朴素之极的理由表达了她对奶牛的慈爱之心,也尽显她的淳朴和善良。她那窘迫下真诚的歉意也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人物的淳朴善良。(3)评价安恩

安恩是怎样一个人呢?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安恩是一位生活俭朴、勤劳能干、淳朴善良的乡村老太太。她极富爱心,把奶牛当做和自己平等的同类,当做自己的老朋友,当做自己相依为命的亲人,给予精神的关怀,把尊重生命做到了极致,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

(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外貌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4)小结

小说通过外貌、神态、动作和语言描写,借助于传神的细节刻画,塑造了勤劳朴实、慈爱善良的乡村老妇人安恩这一人物形象。她淳朴的性格和对动物的仁爱之心不只让人感动,也让人敬重。(5)给安恩写一段颁奖词

不是卖牛,是带牛散心,用心良苦;不是同类,是相依相靠,心有灵犀。她用纯朴、善良和倔强的行动,告诉了我们“尊重理解”的含义。

6、探究小说的主题及现实意义: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作者想告诉读者什么?

作者想告诉人们:人与动物也会有真挚的感情,人应当像尊重同类一样尊重动物,爱护它们,理解它们,重视它们的情感需求。人类对于动物不仅应有物质上的关怀,还应有精神的怜悯。因而展现出高贵的人性之美。正如米兰·昆德拉《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中所说:“对于人性,道德上的真正考验,根本性的考验,在于如何对待那些需要他怜悯的动物。”

四、课末回溯:心灵驿站

以“我对安恩说”为题,写一段话,表达你学习这篇文章的感受。

安恩和奶牛论文 篇3

几个月来, 塞尔维拉的斗牛一直销售不畅, 因为他拒绝卖出这头自己从牛犊开始养大的优良公牛。可是, 随着积蓄慢慢花光, 他再也撑不住了。他的农场破败不堪, 急需资金来挽救败局。无论如何, 他都必须卖掉博尼托。

“饶恕我吧, 博尼托!”公牛被领走时, 老人低声说, “我不想卖你啊。”

从那之后, 每个星期五的上午, 胡安都会向斗牛场的裁判们询问其后的星期天将会使用哪一头牛出场。

终于, 在一个星期五, 裁判们给了他答案:“是的, 该大家伙出场了。”

那个星期天的下午, 斗牛场里挤满了人。听说博尼托将要出场, 人们兴奋地议论着。

首场人与牛的对抗很是令人兴奋。勇敢的公牛英勇搏斗, 却很快就被动作熟练的斗牛士杀死。当第四头公牛的尸体从竞技场上拖走时, 到了主要比赛的时间了。

在场地的一头, 一扇红色大门敞开了, 强壮的博尼托冲向场子的中央。人群顿时陷入沉寂。

在博尼托两侧的肩头, 扎着两根颜色华丽的标枪。人们在它冲进场地之前就已经给它扎上了标枪, 以便刺激它发怒。

骑马的斗牛士紧随其后, 继续在它宽大的肩头上残忍地扎下标枪。然而, 尽管疼痛难忍, 博尼托却没有丝毫犹豫。它朝着折磨自己的人发起了连续攻击, 一次次把他们逼进安全墙内。它的血浸湿了晒干的草地, 但它从未疲惫地低下牛角。

博尼托反复狂奔而过, 斗牛士每次都要冒生命的危险。人群的喝彩震耳欲聋。

突然, 人们都倒抽一口气。博尼托的角顶到了斗牛士右大腿的肌肉, 把他扔到地上。人们飞快地把他从场上带走, 替换上另一名斗牛士。

新的搏斗开始了。新来的斗牛士使得衰弱的斗牛陷入被动, 他把长剑插入了牛的肩胛骨之间。然而, 让斗牛士吃惊的是, 博尼托并没有倒下去。红色的剑一次次撕开博尼托的皮肤, 可是每一次都没有击中致命点, 博尼托依然发起凶猛的进攻。观众的情绪近乎疯狂, 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喊叫。

忽然, 在狂热激动的喊声中, 有人发出了呼吁, 这种声音变得响亮而清晰起来。因为那头巨大公牛令人惊叹的勇气和力量, 观众恳求着:“饶恕公牛!饶恕公牛!”

裁判站起身, 挥舞着自己的白色手绢, 这是结束斗牛的信号。

博尼特赢了。在墨西哥斗牛场的历史上, 一头牛能被饶恕, 这是绝无仅有的一次。

博尼特不安地用蹄子触着地。官员们凑到一起, 计划把英雄的斗牛从场上撤下去。这时候, 所有的目光忽然被吸引到场地的一头。

一位矮小的老人从观众席上跳下去, 镇定地走向博尼托, 那是胡安·塞尔维拉。他毫不畏惧, 稳步朝前走。

“博尼托……我的心肝———我是胡安!”他喊着。博尼托把头转向他, 但他丝毫没有放慢脚步。观众紧张起来。“可怜的博尼托!他们都对你做了什么?”他轻声说着, 眼泪流下了脸颊。

胡安走到博尼托身边, 轻轻抚摸着它的额头, 就像以前他许多次做过的那样。那只雄伟的动物镇定下来。“来吧, 博尼托。咱们回家去。”他温柔地说。

看台上的数千人都着迷地站起来, 他们注视着矮小的老人和那头不可征服的公牛慢慢地走出斗牛场, 回到他们的家。

鉴赏空间

[读有所思]

安恩和奶牛续写 篇4

老人们听了安恩的话,都深表同情,有的也泪流满面,泣不成声;男人们听了安恩的话,都不屑一顾,有的已从人群中悄悄走开;女人们听了安恩的话,强忍着不让泪水滴下……有一位老人走到安恩面前,脸上的泪水还未干,她勉强挤出了一个微笑,走上前,轻轻地拍了拍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牛毛,说:“这可是一头好牛啊!我以前也有这么一头……”说着,她将目光移向远方,沉浸到遥远的回忆中去了。然后,她又将目光拉回到安恩身上,紧紧握住了她的手,最终又走了。

之前那个屠夫在人群中大喊道:“这个老太婆简直疯了!”所有人都把头转向了他的方向,“怎么了,看什么看!”所有人又转回了头。那个屠夫高声吼道,再加上他那血迹斑驳的衣裳,显得更加“冷血”了:“真是疯了,牛怎么会有感情!我天天在杀牛,也没见他们有感情嘛!”只见他一手叉腰,另一只手指向安恩,作水壶状,不停地有口水从那刮得光溜溜的嘴中吐出。说完,就气呼呼地走了,他的藤杖被他一边走一边用力地戳着地。没走几步,就被他力大如牛的手臂折断了。他气得嘴里发出了一连串咕噜声,然后一边骂着粗鲁的脏话跑走了。

刚刚那个又折回来的人,现在慢慢走到安恩面前说:“真对不起,我刚刚有些鲁莽,原来你的这头奶牛是不卖的,它是你从小的玩伴,是吗?哦,真是太感人了。”说着,他将手抬起,抚在了自己的心口,悲伤地走开了。

安恩和奶牛论文 篇5

笔者认为, 获诺贝尔文学奖的约翰尼斯·延森讲述的这个故事, 不仅是人类对动物的精神关怀, 而且是借“安恩”这一老奶奶形象的塑造, 揭示社会面临的一个重大问题——人类自身的终极关怀问题。

文章开头详写安恩的外貌:“老掉牙的旧衣服”“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头巾颜色褪得泛白”“灰白的头发”“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 皮面上却抹了油, 擦得锃亮”, 还有“干瘪瘪的胸”“瘦骨嶙峋的双手”。读着这些描写, 我们仿佛走近一个身居底层的劳者, 终身劳作, 贫困至极。安恩, 生活困顿, 在作者的笔下与奶牛相伴, 在集市的街头“旁若无人, 安闲得很”。辛劳一生的安恩有着众多美德, 勤劳、爱干净, 可是却如此贫困, 作者真的是在赞美她的“美德”、赞美她的“诗意地栖居”吗?

再来看文章对奶牛外貌的描写。“这头奶牛已经上了年纪, 可这是一头很好的牲口, 毛色鲜亮, 连半根杂毛也没有”“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它的浑圆的乳房胀得鼓鼓的, 软绵绵、毛茸茸地垂在肚皮底下。它那黑白相间的美丽的牛角上点缀着几条环状的花纹”, 这些文字可以看出安恩对奶牛的精心照料, 在自身贫困的情况之下仍然想方设法喂养奶牛, 给奶牛以关爱。

文章第二部分写三拨人被奶牛吸引, 有了三次对话。第一拨人“用手指摸摸它那刷洗得干干净净的皮毛”“把挑剔的眼光从奶牛身上转到安恩身上, 锱铢必较地望着她”, 有了前面一句的铺垫, “它是一头好母牛, 而且显而易见已经成熟到可供屠宰的地步”, 很显然, 这名询价的人看上了奶牛的皮毛以及肉用价值。第二拨人是“精明利落、脸刮得光溜溜的”“身穿血迹斑驳的罩衫的屠夫”。第三拨人是“死乞白赖地纠缠着要做成这笔买卖”的人。还有, “有个人已经来过一次想买这头牛, 遭到了拒绝, 现在又折回来, 出了一个大价钱, 那诱惑力简直令人难以抗拒”。

需要我们注意的是, 集市上前来关心奶牛的几拨人都是出于自身的目的, 从买卖的角度打着小算盘, 他们关心的是奶牛的皮毛、奶牛的肉、甚至奶牛的角, 没有一个人关注奶牛过去对人类的奉献与功劳, 更别提关心安恩这个浑身土气不合时宜的农村老太婆。文章的最后, 安恩在委屈中带着奶牛离开了市场。

读到这里, 我们不妨这么说, 多年的孤独, 使安恩对奶牛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安恩给奶牛以精心照料, 把它当成了相依为命的伙伴, 而带着奶牛到集市上, 只是为了让奶牛看到同类, 获得同伴的温暖。对安恩而言, 怜惜奶牛, 其实就是在怜惜自己。正如《红楼梦》中黛玉葬花:“侬今葬花人笑痴, 他年葬侬知是谁?”黛玉葬花, 是因为感同身受, 看到鲜花的凋零就仿佛看到了自己的将来。

从这篇文章的描述来看, 奶牛是幸福的, 在终劳一生后, 能够有这样一个贴心的伙伴来关爱自己, 使得自己免除了绝大多数奶牛的悲惨命运, 能够“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安恩呢?从开头到最后, 这样一位仁慈善良、闪耀着“真”“善”“美”光辉的老人, 她的命运如何呢?这位风烛残年的老妇人, 没有经济的支撑, 真的能“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吗?在迟暮之时, 她能够得到同类的关注, 能够得到来自同类的“终极关怀”吗?

破译文章的细节我们发现, 安恩实在是被同类忽视得太久了。孤独的奶牛, 寂寞的安恩, 将所有人 (物) 都将面临的问题——暮年, 推到了我们面前。

约翰尼斯·延森, 这位来自丹麦的作家一生的创作呈现出关注人类历史和命运的倾向。他获得1944年诺贝尔文学奖时的颁奖词是:“由于借着丰富有力的诗意想象, 将胸襟广博的求知心和大胆的、清新的创造性风格结合起来。”作者的长篇系列小说《漫长的旅途》从远古冰河时代的北欧写到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 表现关注人类远古的写作倾向, 随后写成的《安恩与奶牛》恰恰体现了作者对人类当下以及人类未来的忧虑情怀。把握了约翰尼斯·延森隐藏的主旨, 我们也就握住了解读课文的钥匙。

参考文献

[1].王栋生《〈安恩和奶牛〉解读》, 《中学语文教学》2009年第6期。

[2].王益民《同样孤独的还有安恩》,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9B期。

[3].俞永军《〈安恩和奶牛〉:一种教育的转型》, 《语文教学通讯》2010年9B期。

安恩和奶牛论文 篇6

总之, 语文作业是课堂教学的延伸, 学生完成语文作业, 不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 也是在实践运用语言, 形成技能, 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创造、综合等能力, 通过作业这个舞台, 充分展示自己的成长足迹。

(徐州市铜山区清华中学)

《安恩与奶牛》是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约翰尼斯·延森的一部小说, 全篇展现了浓郁的欧洲乡村风情, 语言朴实, 思想深刻, 是值得一读的优秀作品。笔者认为, 从《安恩与奶牛》中我们除了能了解到以上知识以外, 还应该学到其他东西, 比如, 怎样去写好一篇记叙文。这篇小说, 有出人意料的故事情节, 有丰富而生动的各种人物描写, 还有深刻的主题思想, 而这些, 也正是构成一篇优秀记叙文的缺一不可的要素。所以, 我们可以借由这篇文章窥探一下好的记叙文的写作奥秘。

其实, 写文章就好比建设高楼大厦一样, 不费心血, 是写不出来的, 笔者认为,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搭建框架

学生在写作文时, 首先头脑中必须要有一个大体的构思, 即先写什么, 再写什么, ……最后写什么, 只有先做到胸有成竹, 写作时才不会乱。一般来说, 写作过程都是先交代事情的起因, 然后叙述整件事情的发展经过, 最后交代结果, 但这样的框架见得多了, 也就会流于大众化, 弄得不好, 还会像流水账。所以要想让人眼前一亮, 就必须搭建一个与众不同的框架。我们可以先写结果, 再反过来写起因和经过;我们也可以先写起因、经过, 然后宕开一笔, 插叙一些跟文章有关的内容, 再接着写经过和结果;我们还可以开门见山, 直接写经过里的一个小情节, 如人物之间的对话, 来引出对整件事情的叙述, 反而更有戏剧感。

就像《安恩与奶牛》, 它大体上是按照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来写的, 很普通, 所以对每一位学生来说, 这写作的第一步都是再简单不过的了。

二、丰富内容

框架搭建好了, 就必须填砖头, 砖头从哪里来?当然来自于生活。细致的观察是拾得好砖头的首要条件。记叙文顾名思义就是记录叙述一件或几件事情的文章, 那么砖头当然就是那一件件事情了, 写事情又离不开人物, 所以归结到最后, 砖头其实就是事情加人物的外貌、动作、语言、神态、心理描写。能吸引人的事情当然可遇而不可求, 对人物的各种描写方法我们却可以通过学习来掌握。

(1) 外貌描写。有人说外貌描写太简单了, 不就是介绍人物穿什么衣服, 梳什么头发, 个子是高是矮嘛, 其实不然!有一个学生写道:我有一双大大的眼睛, 一只高挺的鼻子, 一张小巧的嘴巴……放眼望去, 满目皆是这样的人, 这也是外貌描写, 但完全没有抓住人物的特征, 只是肤浅的流于表面的描写, 好的外貌描写是能够让读者从这个人的外貌窥探到他的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的!我们来看约翰尼斯对安恩的外貌描写:她身上穿着样式老掉牙的旧衣服, 可是很干净;一条手染的蓝裙, 还带着乡下染缸中的那股土味儿……脚上的木屐连后跟都磨平了, 皮面上却抹了油, 擦得锃亮。从“旧衣服”, 我们可以看出她生活清贫;从“干净”,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从“抹了油, 擦得锃亮”, 我们可以看出她勤劳活得有尊严……既有外在的特征, 又有内在的性格体现, 使得安恩的形象立体地呈现于读者面前, 这才是真正的外貌描写。

(2) 语言描写。即仔细观察人物平时说话的语气、腔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腔调很大程度上能体现这个人的性格特征。如《安恩与奶牛》中的屠夫:“喂, 这母牛多少钱?”对老太太只用了一个“喂”, 一个粗鲁的屠夫形象立刻跃然纸上。学生们在进行语言描写时, 可以先想想人物的性格特征, 如果是内向型的, 那么可以在描写时多用标点符号, 以显示说话吞吞吐吐, 如果是外向型的, 那么可以设置让人物一口气说一段话, 以显示说话语速快。另外, 写好语言, 还得注意人物的身份、年龄、性别等等, 语气腔调必须与上述需要注意的点一一对应。

(3) 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和动作描写。即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心理活动和动作。人物的面部表情刻画得越丰富就越能展现人物当时的心理状态, 如“那个男人惶惑起来”充分体现了此人猜不透安恩的心理而惶恐不安的面部表情和忐忑不安的心理;“不屑地斜视了一下那根藤杖”写出安恩对那个屠夫打自己奶牛的厌恶的心理;“然后, 像是为了表示谦恭, 她一只手把毛衣针撂下, 使劲地把鼻孔擦个不停”体现了安恩坚决不卖牛又害怕别人误会的心理。学生们在写作时几种描写方法要互通, 不能单独只用一种, 只有互通才能全方位地展现人物。

三、升华主题

一篇文章如果没有主题, 那就失去了它为文的意义, 就像没有源头的死水永远没有活力。好的文章, 主题是寓于其中的。就像《安恩与奶牛》, 以安恩的话结束, 戛然而止, 没有议论没有总结, 但从文章的字里行间, 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感受安恩对奶牛的深沉的爱, 所以主题自然呼之欲出了。但对于初一的学生来说, 要想达到这样的境界还是不太容易的, 所以我们可以采取最简单易行的办法, 那就是在文章的结尾结合文章内容来一段议论, 这样也能升华主题。

另外, 要想写好一篇记叙文, 形容词、修饰语是必不可少的。如《安恩与奶牛》中“干瘪瘪的”“瘦骨嶙峋的”“精明利落, 脸刮得光溜溜的”“肥硕的”“踌躇不决地”“爱怜地”等等。正是有了这些词或短语, 文章才变得有血有肉, 富有文采。所以, 学生们一定要多读书, 注意收集优美词汇, 做到能够信手拈来, 不怕写不出好文章。

当然, 写好一篇记叙文, 方法远不止这些。但是, 如果没有了细致地观察、用心地感悟、海量地阅读, 所有的一切, 都只能是空谈。

上一篇:天津泰达下一篇:打开阅读之门的金钥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