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2024-11-25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精选4篇)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篇1

蹄是奶牛重要的支持和运动器官, 蹄健康直接关系到奶牛的高产、稳产和使用年限。蹄病会导致奶牛繁殖力降低, 产奶量下降;奶牛生长、发育缓慢, 笔者结合多年来兽医门诊治疗经验, 谈谈奶牛蹄病的临床症状及护理措施。

1. 临床症状

(1) 表现症状:初期病牛频频提举病肢, 或常用病蹄敲打地面。站立时间短, 行走跛行。后期, 体温升高40℃~41℃, 食欲减退, 喜卧而不喜站立, 深部组织受感染, 跛行加重, 严重消瘦, 产奶量下降, 蹄壳脱落, 腐烂变形。

(2) 发生原因:奶牛随着年龄增长、泌乳、产仔等新陈代谢, 内外侧蹄在形态结构上发生显著变化;加之生物力学的作用, 导致外侧蹄过度负重, 引起外侧蹄角质增生, 使外侧蹄出现明显的“超载”现象。此外, 营养不良, 造成牛体体质弱, 日粮中钙磷比例失衡, 钙、磷供应不足, 造成蹄角质疏松, 从而产生蹄病;牛舍卫生条件差, 管理不善, 牛蹄长期浸泡在粪尿泥水中, 造成牛蹄软化, 产生蹄病;运动场所不平, 牛蹄被尖锐物划伤, 造成细菌感染, 产生蹄病。

2. 护理措施

(1) 功能性修蹄一年进行2次, 使外侧蹄与内侧蹄处于同一水平线, 达到正常承重。最佳修蹄时间第1次在干奶期间, 第2次在产犊后3~4个月。按特定部位是否角质层赘生、创伤、溃疡、白线缺损来判断怎样修剪。功能性修蹄, 就是去掉蹄底赘生角质层, 降低外侧蹄的厚度 (高度) , 纠正负重轴, 减少外侧蹄的负重量, 打破恶性循环。

治疗性修蹄, 去掉死亡角质层, 使污垢杂物不至于长期停留于白线内, 注意在缺损的白线内深度挖掘。尽可能地降低特定的厚度 (高度) , 使内外侧蹄之间有一定的高度差, 使病灶蹄得以适当休息, 继而康复。在饲养与卫生条件很差的情况下, 蹄底病灶比较严重, 甚至发生溃疡, 又不能通过修蹄使内外侧蹄产生高度差, 这就必须在健康的内侧蹄上钉上皮掌或木掌, 人为创造高度差, 使病蹄得到休息。

(2) 牛蹄护理奶牛常见的4种蹄病有蹄叶炎、趾间皮炎、趾间蜂窝质炎、上皮炎。前2种蹄病可以在大部分奶牛场都能发现, 这是牛跛行的主要疾病。牛蹄护理关键是做好经常性的修蹄工作, 达到预防和治疗蹄病, 使奶牛有一个健康的四肢和蹄。对牛蹄进行定期正确修剪, 在管理上做到科学化, 采用正确的饲喂方法, 注意营养平衡搭配, 改善牛舍、运动场所卫生条件;对严重的病牛蹄进行蹄浴, 甚至对病牛进行隔离, 从而控制牛跛行的发生。牛蹄的护理最关键的是修蹄。修蹄就是去掉赘生角质层, 使之能保护肢蹄承受体质量。牛蹄角质层在保护肢蹄、承受体质量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

(3) 药物治疗奶牛蹄药物洗浴, 用质量分数为10%~30%硫酸铜溶液或3%~5%福尔马林液洗净患蹄, 涂以10%碘酊, 用鱼石脂涂布于蹄趾间部, 装蹄绷带。如蹄趾间有增生物, 可用外科法去除, 或以硫酸铜粉、高锰酸钾粉撒于增生物上, 装蹄绷带, 每2~3 d洗换药1次, 通常7~10 d痊愈。当奶牛患急性腐蹄病时, 可用抗生素和磺胺进行全身治疗。金霉素、四环素按0.01 g/kg体质量, 或磺胺二甲基嘧啶用0.12 g/kg体质量, 一次静脉注射, 每天用1~2次, 连用3~5 d。而且病牛要隔离饲养。将患牛蹄部修理平整, 找出角质部腐烂黑斑, 用小刀由腐烂角质部向内深挖, 一直挖到黑色腐臭脓汁流出为止。再用硫酸铜冲洗患蹄, 内涂10%碘酊, 再放入高锰酸钾粉或硫酸铜粉, 装蹄绷带。如患牛食欲减退, 为消除炎症, 可静脉注射葡萄糖、质量分数为5%碳酸氢钠500 m L, 或40%乌洛托品50 m L。当患牛全身症状严重时, 可应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治疗。碘胺嘧啶按50~70 g/kg体质量, 静脉或肌肉注射, 每天2次, 连续注射3 d。金霉素或四环素按0.01 g/kg体质量, 1次静脉注射。为了解除酸中毒, 防止败血, 可用5%葡萄糖生理盐水1 000~1 500 m L, 5%碳酸氢钠液500~800 m L, 25%葡萄糖液500 m L, 维生素C 5 g, 1次静脉注射, 每天1~2次, 连续治疗, 则可治愈。

奶牛蹄病的病因及综合防治 篇2

1 病因

(1) 病原感染。病原菌感染是引发蹄病的主要原因, 从发病的奶牛病蹄中已分离出了结节状类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坏死杆菌、螺旋体、粪弯杆菌、球菌和酵母菌等, 这些病原菌能够通过蹄部外伤等诱发疾病。

(2) 营养因素。日粮中的营养水平不恰当也能够导致蹄病的发生, 而且治疗由此引起的蹄病也很困难。饲料中钙、磷缺乏或钙、磷比例严重不合理, 或者由于其他疾病引起钙、磷的吸收障碍, 导致机体内钙、磷不足, 可引起骨质疏松症, 诱发蹄病的发生。饲料中碳水化合物添加过量, 粗纤维含量少, 导致消化功能紊乱, 引起瘤胃酸中毒, 也可引发蹄病。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也会导致发生过敏性蹄病。饲料中某些微量元素过量, 例如氟、硒也可导致蹄病。

(3) 饲养管理。牛场环境不卫生, 粪尿积聚, 运动场不平坦, 有积水, 使蹄部长时间被污染, 引起角质软化, 抵抗力降低。牛舍小, 运动量不足, 牛蹄的正常磨损受限, 易导致各种蹄变形。突然换料, 引起消化不良, 产生有毒物质, 吸收后引发蹄病。对蹄部的护理不恰当, 蹄部修理不规范, 蹄过高、过低、狭窄、过长等, 都会引起蹄机能障碍。

(4) 遗传因素。蹄病的发生还和遗传有关系, 不同品种牛蹄病的发病率也不同。荷兰黑白花奶牛发病率最高, 依次为红白花奶牛和美国、加拿大黑白花奶牛。对于蹄病来说, 蹄叶炎、螺旋状变形具有明显的遗传性。

2 治疗措施

(1) 对于蹄变形的按照要求进行修理, 使其达到正常的形状, 恢复蹄部的正常功能。病情严重的可以采用装蹄治疗, 减轻病痛的折磨。对于发生病变的, 发病初期可以用福尔马林、硫酸铜等溶液冷敷, 每天1~2小时, 经过3~4天的治疗后进行蹄温浴, 每天1次, 大约1周左右有明显的好转。对蹄冠蜂窝织炎的治疗, 可以先用碘化酒精处理皮肤, 用蹄刀切除已经剥离的皮肤, 也可以在肿胀处切开皮肤, 排除脓液, 然后用10%的高渗盐水外敷。蹄叶炎可以用普鲁卡因封闭指 (趾) 神经, 或者用0.25%的普鲁卡因静脉注射, 同时放蹄头血。另外, 在治疗的时候, 要精心管理, 增加精饲料和饮水, 同时内服蛋氨酸。

对指 (趾) 间出现赘生物的, 病初用消毒收敛药物涂擦, 已经形成增生物的可以手术切除。对病情严重的不仅要采取局部治疗, 如果伴有全身症状, 还需用抗生素、磺胺类药物等对症治疗。

3 预防措施

(1) 提高饲养管理水平, 保证日粮营养均衡。奶牛要有适量的运动时间, 特别是在产前和产后的奶牛, 运动场和圈舍要清洁、干燥, 平时做好消毒卫生工作, 地面不要有粪尿等污物。牛舍最好采用红砖铺设, 如果是水泥地面, 不要过于光滑, 防止跌倒。运动场不要有硬物, 防止蹄部受伤, 诱发蹄病。饲喂的日粮营养要全面, 满足奶牛对营养的需求, 尤其要注意精粗饲料的比例, 防止酸中毒。避免突然换料, 要有适当的过渡。饲料中钙、磷比例要恰当, 防止钙、磷缺乏症的发生。

(2) 完善防疫制度。养牛场要做好疫病的防疫检疫工作, 减少传染病的传播, 特别是对可以引发蹄病的传染病要尤其注意。定期做好消毒, 消灭病原菌并防止病原菌的滋生, 一般牛场每月要进行2次大的消毒, 确保环境安全卫生。

(3) 做好蹄部护理保健。对奶牛要定期修蹄, 一般每年修蹄1~2次。平时要注意对蹄部进行观察, 发现异常情况及时修理, 以免病情加重。气候潮湿多雨的季节, 最好采取蹄浴的方式预防疾病的发生, 例如在牛舍的出入口建一个消毒池, 里面放入3%~4%福尔马林溶液和4%硫酸铜溶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蹄部为准, 让奶牛自行消毒。

摘要:奶牛蹄病是奶牛养殖中常见的三大疾病之一, 发病率高, 影响产奶和运动, 严重的甚至会被淘汰, 影响了奶牛场的经济效益。本文介绍了此病的病因和防治措施, 为养牛户提供技术参考。

关键词:奶牛,蹄病,病因,感染,治疗,预防

参考文献

奶牛蹄病的发生及护理 篇3

1 病因分析

1.1 饲养管理因素

在饲养管理中,由于蹄病不会导致奶牛死亡,因此,奶牛蹄病得不到重视,蹄部的护理也不及时,蹄部发病后也得不到重视,任由伤口自愈,结果,长时间站在粪尿等污水中引起感染化脓,另外,奶牛干乳期体形过肥、饲料密度过大、运动场面积过小等导致运动不足,都可诱发蹄病。

1.2 营养因素

刘雁报道指出,给奶牛饲喂过量的精饲料或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时,瘤胃内可产生大量的组织胺和内毒素,造成奶牛蹄部真皮层外周血管系统受到损害,从而引起蹄腐烂,另外还指出,日粮结构不合理,干草饲喂过少,导致粗纤维摄入不足,也可诱发蹄病。日粮中钙、磷、锌等含量不足或比例不当时,就会动用骨骼、血液和其他组织中的钙、磷,导致骨骼疏松软化和蹄部变形,最终诱发蹄病。杨克礼等研究称,当日粮中锰缺乏时,可导致关节变形,进而引起蹄部变形;当缺铜时,可引起蹄裂和蹄底溃疡;当缺锌时,可引起蹄炎和趾间增生等。薛荣发等研究发现,当奶牛体内VA、VD缺乏或不平衡时,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和骨质疏松,进而诱发蹄病。

1.3 栏舍环境因素

目前,奶牛栏舍的建设基本都采用的是水泥硬化地面,奶牛长时间站立或卧在坚硬的地面上,若地面光滑、牛床小、舒适度差等均容易造成蹄部机械性摩擦,引起发炎最终导致发生蹄病。

1.4 季节因素

王朴生报道指出,在夏、秋高温高湿季节,奶牛体质有所下降,加之体形较大,蹄部承受着全身体重,容易压迫蹄部而导致受伤,另外,在夏、秋季节,雨水比较多,气候炎热潮湿,加之,奶牛排泄量大,又要给奶牛冲刷身体降温和清洗地面,长时间站立在粪尿或卧在泥水滩里,潮湿环境容易孳生病原菌,从而导致蹄部皮肤疏松、角质变软而诱发蹄病。

1.5 病原菌因素

辛建军报道指出,奶牛蹄病多是由节瘤拟杆菌和坏死厌气丝杆菌引起,节瘤拟杆菌能产生蛋白酶,消化角质,从而使奶牛蹄部表面及基层受到侵害,同时在坏死厌气丝杆菌和坏死梭杆菌等病菌的协同下,可更加促使奶牛蹄部腐烂。另外,还指出,结节状拟杆菌、产黑色素类杆菌、坏死杆菌、球菌、粪弯杆菌及其他一些条件性致病菌也可引起奶牛蹄病。

1.6 遗传因素

严斯刚报道指出,遗传性状与奶牛品种有关,遗传性状直接决定奶牛蹄病的易感程度,荷兰黑白花奶牛发生蹄病最多,其次是红白花奶牛,美国、加拿大黑白花奶牛蹄病发生率最低。

1.7 年龄胎次产奶量

刘雁报道称,随着奶牛年龄的增长,蹄病的发生率也随着增加,2~4胎的奶牛由于此阶段产奶量最大,代谢旺盛,抵抗力相对较低,因此,蹄病的发病率高达60%以上。

1.8 其他因素

奶牛子宫内膜炎、乳房炎、酮病、胎衣不下等疾病可直接引起奶牛体质下降,最终继发蹄病。

2 临床症状

患牛发病初期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频繁提举病肢,用患蹄刨地或踢腹部,行走有轻微跛行,或是行走时有疼痛感,喜卧地,随着病情发展,蹄部趾间皮肤和蹄冠呈红色或暗紫色,肿胀,叩诊时有明显疼痛感,个别患牛趾间皮肤坏死,底部出现大小不等的溃疡,有少量脓液流出,并伴随特殊的腐臭味,若不及时采取措施治疗,可引发全身感染,体温升高到40~42℃,泌乳量下降,食欲减退,消瘦,生产能力丧失,蹄角质分离,甚至造成整个蹄匣脱落,无法行走而卧地不走,最终只能淘汰。

3 诊断要点

根据患牛肢体是否有负重姿势、行走疼痛、喜卧地、蹄部肿胀、严重患牛蹄趾间破裂流出腐臭味液体等临床症状,即可做出初步诊断,若需确定是哪种病原菌引起,可进行涂片镜检。

4 综合防治对策

4.1 预防对策

4.1.1 加强饲养管理

加强饲养管理,及时清扫栏舍内外的粪便、石头及金属等异物,及时排出栏舍及运动场的污水,并对运动场平进平整,认真执行消毒制度,定期用4%的火碱溶液、煤酚皂溶液对栏舍及运动场进行彻底消毒,以减少病原菌对牛体的侵害,破坏坏死杆菌等病菌的生存环境,以保持栏舍干燥卫生和通风。

4.1.2 及时调整日粮结构

尽量给奶牛提供优质的全价日粮,而且要保证日粮结构科学合理,注意粗饲料与精饲料的搭配比例,按奶牛不同生理阶段供应饲料,以满足奶牛的营养需要,日粮营养中能量与蛋白比例要适宜,钙磷比例在1.4~1.8:1.0为宜,泌乳早期的奶牛,粗饲料:精饲料以50:50为宜,同时,在精饲料中再添加0.5~1.5%的小苏打。在干乳期,要减少奶牛的饲喂量,甚至可以不用饲喂精饲料,只需饲喂些粗饲料即可,奶牛产后,要多饲喂精料,适当添加些粗饲料,患病奶牛尽量不要饲喂精饲料,以干草为主。

4.1.3 科学设计奶牛场

奶牛场尽量要选择建在地势平坦、通风良好的地方,运动场要有遮阳设施,饲养密度控制在12~15头/100m2,运动场尽量使用三合土地并且彻底压实,呈现中间高四边形状,以有利于污水排出,牛床要改用木板铺设,长度以牛体长度设计,以防将奶牛肢蹄擦伤,食槽最好具有一定高度。

4.1.4 修理蹄部

奶牛养殖要培养专业的修蹄技术员,每年要对奶群的蹄部进行检查两次以上,发现蹄部变形,立即进行修整,以每年至少进行2~3次蹄部修剪,并及时矫正过度生长的角质及变形的蹄趾,在夏秋季节修剪后要用5%甲醛或4%硫酸铜溶液进行消毒和浸泡,隔天1次,连用2~3次,直到痊愈。

4.1.5 严格选育

由于奶牛蹄病可能会遗传给下一代,因此,奶牛场要加强选育工作,尽量选用美国、加拿大黑白花奶牛,及时淘汰患蹄病较严重、产奶量低的奶牛,选择优良的奶牛品种来繁殖下一代,以增加奶牛养殖的经济效益。

4.1.6 加强疾病预防

加强奶牛子宫内膜炎、乳房炎、瘤胃酸中毒、酮病、胎衣不下等疾病的防控工作也是预防奶牛蹄病一个重要的措施之一,对于这些易引起奶牛蹄病的疾病,要监控工作,发现后及时采取治疗措施。

4.2 治疗对策

4.2.1 蹄部创伤

对蹄部创伤的奶牛,应及时对创伤进行清洗,去除异物,可用0.1%的甲醛溶液彻底清洗整个蹄部,并用碘酊对伤口进行消毒,包扎好后,将奶牛隔离饲养,2d换药1次,连用3次。

4.2.2 腐蹄

对腐蹄病,先用清水清洗,用20%硫酸铜溶液消毒,将腐烂组织清理干净,深处用双氧水清洗,清洗完后再用碘酊消毒,然后均匀撒上高锰酸钾粉,包扎后隔离饲养,2d换1次药;对于全身症状较严重的奶牛,可使用抗生素肌肉注射,青霉素500万IU,2次/d,连用7d,或用10%磺胺噻唑钠250ml静脉注射,1次/d,连用7d。若蹄间有增生物,剔除增生组织后,用硫酸铜粉或高锰酸钾粉撒在增生物上进行腐蚀处理,2d1次,直到痊愈。

4.2.3 蹄叶炎

由于奶牛酮病、乳房炎、子宫内膜炎等疾病引起的蹄叶炎,主要以保护蹄底角质,修整蹄形为主,青霉素500万IU,1次/d,连用7d。

4.2.4 中药治疗方法

组方:龙骨6g、轻粉20g、冰片30g、碘仿40g、青黛60g,混合研碎,清洗掉坏死组织,消毒后,直接将粉剂撒在创内,包扎后隔离饲养,2d1次,连用3次。

4.2.5 其他治疗方法

对腐烂的组织进行清理后,直到鲜血流出为准,然后用大剂量碘片一一—松节油烧焦创面,再用加热变稀的柏油把创面封满,沙布包扎固定,同时配合使用抗生素使伤口尽快痊愈。

摘要:奶牛蹄病是奶牛生产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轻则引起跛行,重则导致奶牛瘫痪,若不予以重视,及时采取防治措施,则会给奶牛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多年临床工作经验,就奶牛蹄病的病因进行详细概述,并且提出有效的防治对策.这对于进一步了解和防治奶牛蹄病提供参考。

奶牛肢蹄病的防治 篇4

一、发病原因

1. 营养因素。

日粮中无论缺钙、缺磷, 还是高钙低磷或高磷低钙, 都容易导致钙、磷代谢障碍, 从而引起奶牛肢蹄病。

(1) 缺锌。锌是许多金属酶类和激素 (如胰岛素) 的组成部分, 与皮肤的健康有关, 而蹄是皮肤的衍生物, 因此日粮中缺锌会影响蹄角化, 发生腐蹄病。

(2) 维生素D不足或活性下降。维生素D不足或活性下降时, 会引起钙、磷代谢障碍。某些曲霉菌素会干扰维生素D的活性, 使钙、磷不能被很好利用, 以致引发奶牛肢蹄病。粗饲料 (特别是干草) 品质低劣, 也是引发奶牛肢蹄病的重要原因之一。

(3) 日粮结构不合理。日粮结构不合理, 精饲料 (尤其是碳水化合物) 过多, 易引起奶牛瘤胃乳酸中毒并继发蹄叶炎。

2. 畜舍小环境因素。

地面的材质对奶牛的肢蹄影响很大。地面太硬, 奶牛站立时没有缓冲, 极易造成四肢疲劳和肢蹄挫伤。若运动场低洼、潮湿、泥泞, 加上粪便未及时清理, 容易造成奶牛蹄底感染, 导致腐蹄病的发生。

3. 其他因素。

不同品种的牛发病情况不同。据报道, 夏洛来牛的肢蹄病发生率高达33.8%。荷斯坦牛的寿命平均为5.4岁, 因肢蹄病而被淘汰的牛主要集中在3~7岁, 其中3~4岁因腐蹄病而被淘汰的牛要占到全部淘汰牛的32.2%。

二、预防措施

1. 定期对奶牛的蹄部进行药浴。

池内放入配制好的消毒液, 药液的深度以淹没奶牛的蹄部为宜, 这样可使奶牛在出入牛舍时自行消毒。也可每月用4%的硫酸铜溶液对奶牛的蹄部进行1~2次喷洒消毒, 让药液浸透整个蹄部。每年的4~10月为最佳药浴时间。

2. 每年对奶牛进行修蹄。

每年的春季, 要对奶牛的叉蹄、裂蹄等进行修整, 以防造成蹄伤。

3. 定期饲喂硫酸锌药物。

定期在奶牛的日粮中添加0.01%~0.02%的硫酸锌, 每年进行5次, 每次持续1个月以上, 此法可使奶牛的肢蹄病发病率降低40%。同时, 应保证钙、磷等微量元素的充足供应。

4. 定期做好奶牛场的消毒工作。

及时清理奶牛粪便及污水, 保持奶牛场地的干燥清洁, 每月对环境消毒2次, 杀灭致病菌。

5. 奶牛的运动场地要排水良好。

运动场的地面最好用三七灰土压制而成, 呈现中间高, 四周略低的凸型, 这样的地形有利于渗水和排水。运动场的地面不要铺撒炉渣、生石灰等垫料, 以防损伤蹄部。

三、治疗方法

1. 局部治疗。

主要包括蹄部外用药物疗法、蹄浴疗法、手术疗法和局部注射用药疗法。

(1) 进行蹄部外用药物治疗时, 首先要对患病蹄部进行清洗和消毒, 切除趾间坏死组织, 然后使用抗菌药物。如用硫酸铜和磺胺按1∶4的比例混合后涂抹患部, 或用含土霉素2.5%的甘油水溶液涂抹患部, 然后打上蹄绷带, 并将病牛转至干燥圈舍饲养, 每天用药2次, 连用5天, 可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对处于急性期发病期的病牛可采用普鲁卡因封闭疗法, 或采用镇痛及抗炎药物治疗, 如用阿司匹林、乙酰丙嗪等镇静止痛药物消肿止痛。为了减少炎性物渗出, 缓解疼痛, 消除肿胀, 还可采用冷浴法。对病情缓解期病牛可进行蹄部放血, 并采用热蹄浴疗法, 以改善组织微循环, 促进有毒代谢产物的排除。

(2) 采用人字形注射药物方法。用氢化可的松注射液35毫升溶解青霉素240~400万国际单位, 再抽取2%盐酸普鲁卡因注射液6毫升作为一次注射量。避开血管, 在病牛腕关节前上方或跗关节外侧上方, 最好在皮肤松软处注射药物。先用酒精或碘酊消毒注射部位, 左手提起皮肤使之出现皱褶, 用8号或9号针头刺入皮下, 回抽仅见气泡无血液时, 进行人字形皮下注射, 注射后用碘酊棉球按压针孔, 每天或隔日注射1次, 一般连续注射2~3次即可。对有外伤或蹄底、蹄叉糜烂的病灶, 要用5%~10%的碘酊进行处理。

2. 全身治疗。

上一篇:地铁设施下一篇:国际BOT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