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共5篇)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篇1
森林案件是指严重破坏森林、陆生野生动物等重要资源以及破坏林业生态、违反国家刑法并且由森林公安机关负责侦查的一种或者几种类型的犯罪案件。森林刑事犯罪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具有深远的危害性。
森林公安机关是 专门公安机关之一,担负着保护森林、陆生野生动物等资源、维护林区社会秩序的重任。掌握森林案件本身的特征,有助于森林公安机关的侦查,从而提高对森林案件的破获效率;增强森林公安机关履行职责的能力。现根据梅城所管辖范围内森林案件的现状,谈谈自己对森林案件特征认识。
森林刑事案件的发生区别于其他刑事案件有自己独特的属性和特点。主要从犯罪的主体、主观方面、客体、客观方面来研究分析。
一,森林刑事案件中的犯罪嫌疑人一般以居住在农村的农民、居住在乡镇、农村的木材生意经营者为主。区别与其他刑事案件,森林案件主体比较确定,有比较强的地域性,例如滥伐林木案中,梅城地区的犯罪嫌疑人以对本村山林的滥伐为多数。他们一般没有多高的文化程度,法律意识淡薄,致富目光短浅,无社会整体发展意识。
二,以牟利为目的。森林案件的发生区别于其他刑事案件,一般都是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没有或者几乎没有认识到刑事犯罪的行为对自然环境的严重危害,以及对整个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影响。近几年来,梅城所管辖的11个乡、镇森林案件的发生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1,梅城地区外商投资森工企业的和本地森工企业迅速发展,规模较大的就有6、7家,小的加工点不计其数,刺激了梅城地区森林资源的消耗,农民盲目采伐的越来越多。2,与梅城地区相邻的桃江县森工企业发展迅猛,就拿蚱埔镇来说,木材加工企业有百余家,原材料大部分来自安化,进一步加大了安化及梅城地区的木材供需不平衡,求大于供,正常的生产砍伐量无法供应本地区及相邻地区的原材料供应,多方厂家进山收购时常调高收购价格进一步刺激了木材的砍伐。3,梅城地区本不是主要靠砍伐林木为生活经济来源的地区,由于木材收购价的连年上涨,梅城地区的农民由不砍伐林木到放肆砍伐林木,尽管林木采伐许可证有限,但是,由于经济利益的驱动,林区农民根本没有顾及到法律的要求,无证或超证砍伐林木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了滥伐林木案件的多发。
三,森林刑事案件主要是由对森林、陆生野生动物及其他重要资源的破坏和销售两方面组成,具有确定的犯罪客体。森林案件中犯罪对象一般以多数量的形式出现,目标具有比较高的暴露性。梅城地区森林采伐由不开放到开放,采伐地点由公路旁发展到深山老林,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原因:1,农民淡薄的法律意识,认为山高地偏、罕有人至、鲜有人知的犯罪心理以及对危害自然环境、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巨大影响毫无认识。安化属于林区县,一时的林木无序砍伐不能显现山洪及泥石流等现象的发生,农民无法直观认识到无序砍伐林木的危害性,这些也是森林案件频频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之一。2,森林案件里的犯罪对象一般都是林业主管部门的行政管理的对象,而由于道路不便,山高地远,行政管理也往往难以到位。农村干部的乱表态,也是导致或者纵容滥伐林木案发生的又一个重要原因。近几年梅城地区村干部滥伐林木而被处罚的案件几乎年年都有。
四,森林刑事案件的犯罪信息主要通过现场物品数量、位置、物体的改变和行为人的记忆印象方式存在。现场勘验是森林案件中最重要的证据,通过勘查不仅象其它刑事案件一样发现和提取能反映犯罪人特征、条件的痕迹、物证,而且还能确定做案工具,分析和推算出做案时间,并且可以通过地径的测量计算出树木的蓄积和材积。对定罪量刑提供直接的证据支持。现场勘验是我们办理的森林案件中主要的证据之一。
除以上几点外,导致森林刑事案件的发生,还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1,刑法对破坏森林刑事犯罪的处罚力度相对于其它犯罪来说较轻,犯罪人对犯罪后果的担忧不是很严重。2,森林刑事案件相对于其他刑事案件来说社会反响较小,社会谴责不是很强烈。
针对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点,我们侦查机关在办案过程中可以采用说服教育方法来帮助和劝说犯罪人端正错误认识,通过严厉打击,震慑大部分有可能犯罪人的侥幸心理,通过经常的与相关部门单位的协调、与基层村组织联系,尽量减少森林案件的发生,以保护好森林资源和自然环境,使社会能稳定、持续、和谐发展。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篇2
关键词:腐败,原因,防治措施
一、滋生腐败的主要原因
当前, 腐败案件在一些地方和部门呈易发多发态势, 其原因是多方面的。教育不扎实、制度不完善以及监督管理存在漏洞等方面的问题是亟需解决的症结所在。
(一) 思想教育不到位, 法制观念淡薄, 是腐败案件发生的主观原因
有的领导干部在工作生活中, 逐渐失去了正确的人生观, 价值观, 世界观;有的领导干部主观上放任自流, 生活作风腐化堕落, 从而陷入腐败的泥潭;有的领导干部法律意识淡薄, 贪占欲望无限膨胀, 为获得部门利益和满足个人私欲铤而走险, 最终走上了犯罪的道路。
(二) 制度缺失或不健全, 制度执行力差, 是经常发生漏洞的主要环节
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管理混乱, 无章可循。有的单位缺乏统一的行为规范和约束机制, 给少数违纪者可乘之机。二是制度陈旧、不成系统。有的单位制度多年不变, 不能适应当前的工作和管理需要。三是制度管理走形式, 执行力差。个别单位把制度写在纸上、贴在墙上、抛在脑后, 不去执行或难以执行。
(三) 监督机制不完善, 权力缺乏监督, 是腐败案件发生的关键因素
主要表现在:一是内部监督机构缺乏独立性。监督部门的监督权、监督地位和监督力量得不到保证, 难以到位。二是监督只注重形式, 没有实效。一些单位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活动只是走过场, 不注重实效。三是监督机制不完善, 缺乏保障性。民主监督、群众监督、舆论监督难以形成合力。
二、国外预防腐败的经验借鉴
(一) 新加坡
新加坡重视对公民的廉洁教育, 在任何领域违纪违法的不良行为都记录在案, 并与就业和升职等挂钩。其次, 新加坡公务员薪酬与企业人员薪酬对等, 与职责任务匹配, 与行为表现挂钩。第三, 及时了解公务员财产变动情况。根据规定, 每一位公务员在被聘用时, 要填写财产清单、到法院设置的公证处接受审查并由指定的宣誓官签名。公证处的正式文本交由工作人员所属部门的人事机关保存, 副本保存在法院公证处。最后, 新加坡有完善的刑事法律制度, 降低了查处腐败的成本。
(二) 美国
美国政府道德办公室在美国政府的廉政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注重发现和解决潜在的利益冲突, 即侧重于防止腐败发生, 而不是事后追惩。比如公开财产申报审核, 就是由其负责, 是发现和防止政府雇员有意或无意利用职权谋取私利的最有效手段。此外, 美国政府内部颁布《行政部门雇员道德行为准则》约束职员, 如与企业打交道、上下级之间送礼以及第二职业等都进行了详细的限制和说明。
三、加强反腐败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建立健全教育长效机制, 从思想上遏制腐败观念的产生
1.教育对象上突出针对性
通过科学的方法区分教育对象, 选择不同的内容和方式, 因人施教。对不同岗位上的职工既要有原则性的指引, 又要有针对性的教育以及开展思想工作, 通过开展谈心活动, 及时了解掌握职工的思想动态, 让他们充分认识自身工作的特点和岗位工作中的风险点, 严格要求自己, 规范个人行为。
2.教育方式上突出创新性
在坚持日常教育的同时, 创新思路和载体, 采用多种形式, 广泛深入地开展教育。通过参观、听取监狱服刑人员现身说法, 剖析违纪违法案件, 深化警示教育, 不断增强党员干部遵纪守法的自觉性。充分利用电视、电影、广播、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 发挥电化教育的特点, 扩大反腐倡廉教育的覆盖面。
(二) 不断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执行力度, 完善预防腐败的长效机制
1.健全和完善相关法律制度, 使预防腐败工作规范化
目前, 反腐倡廉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 一些法律制度内容滞后, 已经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需要;一些法律制度流于形式, 得不到有效的贯彻落实。应根据实际工作的需要, 加快相关法律制度的制定, 努力使法律制度更加科学化。
2.进一步加强各项管理制度建设, 职责分明, 堵塞漏洞
完善的制度是预防腐败的一个重要环节, 因此必须加强制度建设, 加大执行力度。通过进一步健全财产申报机制, 明确规定申报的内容、方式等, 有效的预防腐败行为的发生。业务主管领导要切实负起责任, 从日常工作着手, 定期与岗位职工交流, 积极了解职工心理, 制定详细具体的部门规章制度。
(三) 增强风险防范意识, 强化内部监督制约, 充分发挥各种监督形式的整体效能
1.要强化和完善内部监督制约机制
无论采取哪种监管组织形式, 都必须建立起有效的责任机制, 在各个职责中做到不疏不漏, 明确各层次监管重点和监管职责, 通过整合各部门的监管职责, 进一步提高监管效能。同时, 还应该加强各部门的自律监管, 制定相关的配套措施, 在主要业务部门内部设立专门的监督管理岗, 负责日常检查指导。
2.要树立系统监督的思路, 加强后续跟踪
预防违法违纪案件的发生, 一方面要对相关责任人严厉处罚, 对问题原因予以深入剖析, 更重要的是建立完善的监督体系, 加强后续监督, 提高监督的整体效能。从制度、程序、管理方式等方面查找问题产生的根源, 进而采取系统性的整改措施。
参考文献
[1]杨卫东.浅谈金融腐败的特点、原因及其防治措施[J].预防职务犯罪研究, 2009 (02) .
[2]尹友中, 俞扬贯.浅谈反腐败措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院报, 2001 (04) .
[3]李世友.新加坡的反腐败措施及其可借鉴性探析[J].淮阴工学院学院报, 2001 (12) .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篇3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原因;防治
森林生长周期较长,少则几十年,多则上百年。在漫长的生长发育过程中,随时都可能遭到林业有害生物的侵袭,轻者造成林木生长缓慢,质量变劣,重者整株枯死,甚至大面积死亡,造成森林面积的减少。因而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对于森林的生长成材十分重要。
1.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植物种类占世界第二位,森林病虫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害虫的多样性、环境条件的复杂性给防治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特别值得注意的是与病虫斗争的长期性与艰巨性。即使是一种害虫或病害,但长期防治而不能控制,每年都要付出大量的资金、劳力,但仍有大面积的林木被吃光致死。
究其原因是:
森林害虫或病害具有主动传播或依靠自然动力传播和强大的繁殖能力,绝大多数个体被消灭,但剩余个体通过繁殖,数代之后又能迅速传播。
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有林面积不断扩大,特别是人工纯林面积的增长,快速回升。
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为害虫的生存提供了有利条件,被害面积有可能随之扩大。日益频繁,随着苗木、木材、接穗等材料的潜带,新的害虫种类可能不断增多。
害虫的遗传特性抗逆能力随着环境条件的变动,适应能力不断增强。即使是一些抗虫(病)的品种也并非一劳永逸,由于长期适应的结果,遗传特性逐渐变异或减退,还需要不断培育新的抗虫品种。可见有效地防治害虫是一项长期复杂的艰巨任务。
2.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存在问题
A.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不断增加,防治难度大
随着人工造林面积的增加,特别是单一树种纯林的增加,病虫危害加剧。1970年全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为179万亩,1981年上升到675万亩,1991年高达1165万亩。面对这一严重态势,1992年我省开始实行森防目标管理,发生面积逐年减少,到1997年降低到453万亩。但由于近几年连续干旱、冬季偏暖等因素,害虫越冬死亡率低,发生面积又有所上升。在当前资金、人力、技术等有限的情况下,防治难度加大。
B.成灾病虫种类增多,危害损失严重
目前,全省发生严重能够成灾的病虫已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35种增加到50种左右,其中有些是由外地陆续传入的,有的是我省从未发现过的。过去就危害比较重的松毛虫、杨扇舟蛾、天牛(类)等至今未得到较好的控制,有的在局部地区年年发生,甚至造成严重损失。全省每年因林木病虫害造成木材减产70多万立方米,直接经济损失达2亿多元,对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也带来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C.危险性病虫害潜在威胁增大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已有美国白蛾、红脂大小蠹、苹果绵蚜及油松叶小卷蛾等多种危险性害虫先后侵入我省,由于我省对这些危险性害虫采取了有效措施极力控制,没有造成大的危害,但潜在的威胁却不容忽视。我省是国际性检疫害虫松材线虫病和国内检疫对象日本松干蚧的适生区。这两种害虫随时都有可能侵入我省,特别是松材线虫病,一旦侵入,很可能使我省大面积的油松林在短期内毁灭。
D.顽固难治,暴发现象常有发生
过去危害就比较严重的松毛虫、天幕毛虫、黄连木尺蛾、杨扇舟蛾、落叶松尺蛾和青杨天牛等表现相当顽固,且大都具有暴发成灾的特点,有的几乎年年于局部地区暴发。如监测跟不上,病虫害发生初期往往不能及时发现,到发现时已是危害严重的局面,造成防治相当被动。
3.进行森林病虫害防治的措施
A.做好预测预报工作
害虫的预测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侦察害虫发生发展的动态,并把侦察的材料结合当时当地气候条件、林木生长发育状况,正确推断害虫发生发展的趋势。预测预报是贯彻预防为主的重要措施测报的组织应当是以省、县、市林业局或乡镇为测报单位,场圃、重点村设测报点,形成群众性的测报网开展测报活动,群测群防。
B.加强营林防治为基础环节
营林防治就是要从生产全局、生态总体入手,首先在树种选择、适地适树、造林方式、抚育管理等方面通过选育抗虫品种,营造混交林,科学地抚育管理,从根本上提高林木自身的保护性能,为预防病虫发生打下基础。但营林防治与其他防治不能分割,既不能单纯依靠营林防治,又不能脱离营林防治,单一地依靠其他防治。大面积纯林是病虫发生蔓延的温床。封山育林,保护灌木蜜源植物,把单纯林逐步改建为混交林,单层林变复层林,疏林变密林,逐年形成树种多样、林种多样、林分类型多样的森林体系。以护为主,护、繁结合,建立保护区,完善生物群落,提高林木的保护性能是预防工作的基础。达到有虫不成灾。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虫口密度增大,则在局部范围内、暂时地辅以其他防治措施。
C.协调化防与生防的矛盾
化防与生防相结合,避免或减少二者之间的矛盾,使其互相协调,互为补充是当前综合治理系统中重要一环。综合治理并不排斥化学防治,它是重要的一项急救措施但不是惟一的防治措施。一般成林逐渐建立了稳定的种群结构,利用生物潜能辅以其他措施,在特殊情况下以化防为急救措施。一般幼林、纯林也应开展多途径的生物防治,如寄生性、捕食性昆虫、微生物、益鸟的招引利用等,在必要的化防中应做到合理用药,选择对天敌无害、对害虫有效的药剂、时间和施药方法。如泡桐根颈打孔注药内吸防治大袋蛾;菊酯类农药毒笔、毒绳触杀松毛虫以及氧化乐果等涂环内吸防治松毛虫、松干蚧等,这些方法既能杀虫又能保护天敌。
4.结语
我们在对森林虫害进行治理时,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分区治理。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出发,以实现可持续控制为目标,遵循预防为主、标本兼治的原则,严把检疫关,在加强监测的基础上,以营林措施为主,药剂防治为辅,协调运用人工、物理等措施,进行综合防治。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治理好森林病虫害,促进我国林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执中等.森林昆虫学[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93
[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中国森林昆虫[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1983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 篇4
车辆事故的发生不仅影响消防部队的形象和声誉,同时也给国家、部队和个人财产造成巨大的损失。本人结合消防部队实际情况,初浅的分析当前消防部队车辆安全事故的原因,就如何加强消防部队车辆安全防事故管理工作提出几点建议。
一、车辆事故发生的原因
有人认为车辆事故是随机性的偶然事件,根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但从哲学的基本原理分析,客观事物都是有规律的,车辆事故同样也是有规律可循的,它是由于其内部系统人、车、路的不协调造成的。分析消防车辆发生事故的原因,主要存在以下因素。
一是特权思想作怪。消防法规定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消防车辆在执行紧急任务时不受行驶速度、路线方向和指挥位信号的限制。因此,少数消防车驾驶人员受特权思想支配,在行驶中常常不遵守交通规则,无视交通安全法规,养成了敢违章、敢冒险的思想习惯,容易出现开“特权车、英雄车、超速车”的现象。
二是教育管理不力。基层消防部队在执勤训练工作上抓得比较严格,而在安全管理上显得有些松懈,不能细化和量化。安全隐患不能及时发现,或发现了没有及时消除。安全教育不能够经常化、制度化,安全制度执行不严格,有章不循、有禁不止。
三是心理素质偏差。战士驾驶员由于年轻好胜,思想情绪容易波动,驾车时注意力难以集中,受到刺激很难考虑后果,出警途中,有时与其他车辆比速度,加上是执行公务,更不把其它车辆、行人放在眼中,往往容易发生车辆事故。心理素质的好坏还取决于个人性格,有的同志沉稳、不急不慌,始终保持匀速前行的态势;而个别驾驶员性格急噪、脾气狂躁,习惯“超车”行驶。更有甚者热衷于开“英雄车”,“霸王车”,由于心态不平衡,给安全行车埋下了潜在隐患。
四是检查疏忽开“病”车。重开车轻检查保养,车辆带“病”出车也是车辆事故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目前许多驾驶员出车前和归队后不仔细检查和保养车辆,加上驾龄短难以发现车辆机件出现的隐患,总认为日常要求出车前和归队后检查是多此一举,没有必要,上次车能跑,这次肯定也能跑,结果对诸如轮胎漏气、螺母松动、钢板断裂等现象不能及时发现,致使车辆带病行驶,盲目出车,行驶途中发生车辆事故。
五是驾驶员技术不过硬。过硬的驾驶技术是在严格训练的基础上经过实践锻炼的结果,驾驶技术熟练者自我控制及调节能力较强,沉着冷静,动作敏捷利落,往往能化险为夷,而技术不熟练者,动作迟钝,生硬呆板,在外界交通条件发生变化,遇有复杂情况时不能冷静、灵活进行操作处理造成车辆事故。
二、预防车辆事故的对策
安全工作应当加强教育管理,严格遵循各项操作规程和安全制度,车辆防事故也是如此。发生事故,往往是肇事者违反规章制度,无视制度的管理和约束,不听从劝阻,履行职责不严格,不能正确处理管理者和被管理者之间的关系。如果每一位管理者都认识到自己既有管理部队的权力,又有接受监督管理的义务,就会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一是把好源头关,严格驾驶员选拔,确保驾驶员培训质量。首先在选拔驾驶员培养对象时,要对其平时工作表现、身体健康状况、个人性格、本人志愿、反应速度、心理素质等方面进行考察考核,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全面衡量,择优录取的原则,对不符合条件的不迁就,不照顾,确定把政治思想好,作风纪律好,身体素质好,反应快的战士选上来,保证驾驶培训对象质量。同时,严格新学驾驶员的培训,笔者认为应严格按照地方标准,严格考核不过关的一律不能开车。
二是增强责任意识,有效监督,严格落实跟车责任制。带车干部要具有较强的安全责任意识,全面了解和掌握部队车辆管理的相关规定和交通规则。行驶途中,要注意观察驾驶员的情绪变化、驾驶手法、外部环境和车辆状态,控制行车路线、车速车距,积极协助驾驶员观察道路、行人和来往车辆情况,做到观察及时、提醒及时。归队后,要督促驾驶员进行车辆检查和保养,绝不将“病车”开入车库。
三是建立激励机制,注重长效管理。要结合年终总结,对驾驶员队伍进行量化考核,评功受奖,建立和完善长效管理机制,把考核标准细化到车辆管理的每个环节中,落实奖惩规定,切实做到奖优罚劣、奖勤罚懒。同时,要坚持典型引路,积极开展争当“红旗车驾驶员”活动,提高驾驶员队伍保安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安全,做到按章办事,严守法规,真正在社会和人民群众中树立良好的军人、军车形象。
四是定期保养制度,坚决不开带病车。消防车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行车的安全,良好的车辆技术状况是预防车辆事故的技术保证,要使车辆始终保持良好的技术状况。一方面要保证部队用车出厂时的质量。消防车辆出厂前必须要经过严格的检测,各项参数性能要符合有关标准要求,不能留下先天性的隐患,把毛病带进部队。另一方面要狠抓定期维护保养,要实行定人定车定期保养制度,要认真对车辆的主要部位进行定期检查。对基层大队的执勤车辆而言,应组织对车辆进行严密的日常维护保养。而因出车的随机性和快速出动性,还应在每次执勤归队后做到入库“三不准”:即车辆不检查不入库;故障不排除不入库;不擦拭干净不入库。
五是利用高科技,建立信息跟踪制度。首先,消防车都是重车,平时要坚持定期对车辆技术状况逐项检测,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保证车辆技术状况符合安全行车要求,建议定期到车管所检测,发现问题及时进行修理。其次,可以与地方交警部门建立信息反馈制度,借助地方交警部门对外出车辆进行全程监控,每月互通一次情况;也可以在车上安装一个GPS定位器,随时随地都可以查到每台车每一个驾驶员的行车速度、操作方式等,可以根据情况及时讲评总结。
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原因及防治对策 篇5
关键词:森林,病虫害,防治
1 森林病虫害发生的原因
我国的植物多种多样, 森林病虫的种类也是极多, 据相关调查研究表明, 由于害虫的多样性以及环境条件的复杂性, 导致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具有相当大的难度。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 每年都需要投入相当大的资金与劳力, 可即使这样仍无法避免林木被害, 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1森林病虫害能够主动进行传播, 也可依靠自然动力进行传播, 同时还具有十分强大的繁殖能力, 因此, 即使大部分个体被消灭, 可其余的一些个体也会不断繁殖并快速传播。
1.2由于林业生产的日益发展, 森林面积越来越大, 尤其是人工纯林的面积飞速增加, 导致被害程度有所回升。
1.3随着国内外林业生产活动交往的日益频繁, 对于害虫的生存方面十分有利, 因此导致被害面积不断增加。
1.4害虫自身所携带的遗传特性以及抗逆能力会因环境的改变而改变, 因此其自身的适应能力会越来越强, 所以需要不断培育出新的抗虫品种。
2 制约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因素
2.1当前森林病虫害的监测预报工作还没有十分坚实的基础, 因此一些地区不能及时准确的掌握虫情, 进而无法发布相应的预报及指导措施。
2.2对于一些新技术的研究及现有科研成果的推广力度较弱, 导致在防治过程中因大面积喷洒化学农药而使病虫的抗药性有所提高, 同时还会污染环境、杀伤天敌而引起恶性循环, 因技术或资金问题而无法有效推广生物防治技术。
2.3由于林业内部部门之间缺乏协调, 导致各项生产环节出现脱节现象, 进而对于病虫害的防治问题上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与思考, 导致在开展病虫害的防治工作方面十分被动。
2.4因某些产地的检疫工作不到位, 或是没有相应的检疫检查站, 导致无法有效的控制病虫害的传播情况。
2.5在资金短缺、基础设施不足的情况下, 防治病虫害的工作也无法有效开展, 导致病虫害防治率极低, 一些科学的防治技术与研究成果也无法全面推广。
3 森林病虫害防治的主要对策
3.1 提高认识
一是提高加快生态建设、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方面的认识。二是提高控制危害程度、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方面的认识。三是提高实现新世纪林业跨越式发展方面的认识。四是提高保护生态安全、提升国际声誉方面的认识。
3.2 加强森林病虫害预测预报工作
预测预报工作是防治森林病虫害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之一, 应对病虫害情况的调查与监测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 以便及时进行病虫害的防治工作, 防止因日常没做好调查工作而加剧病虫的危害程度。对此, 应加快建立出能够覆盖全省且相对完善的一套预测预报网络体系。确保实时掌握病虫害的发生情况以及发展动态, 采取区域性短期预报或预警, 与林木资源状况、气候气象条件等方面相结合, 做好森林病虫害的长期预报工作, 可为我国林业主管部门在宏观决策方面提供科学依据。
3.3 加大森防科技含量
为做好森防工作就必然需要科技方面的支持, 一是要始终做好生态林业工作, 在保护现有林的情况下, 适地适树的进行造林工作, 选择良种壮苗, 营造混交林, 采用工程造林及集约经营等措施, 将森林病虫害的防治工作融入到林业生产中的各个环节中, 做好对早期预防技术的研究与应用, 强化林分自然抵御病虫害的能力, 使林业生产与病虫害防治工作得以协调共同发展。二是要严格遵守国家对于农药使用方面的相关规定, 避免采用剧毒高残留农药, 推广使用微生物农药、仿生农药、动物源农药、植物性农药或是矿物性农药, 可有效控制对环境及水源的污染情况。
3.4 推广应用无公害防治技术
采用生物防治技术可起到较为持久的控制效果, 如果害虫的天敌在田间建立起一定规模的种群, 就可对害虫起到长期的控制作用, 这一点是采用化学农药所无法实现的。当前的城市十分利于开展生物防治措施, 一是由于城市中的林业种类多种多样, 因此十分适合害虫天敌的生存及繁衍, 同时应做好对害虫天敌的利用与保护工作, 控制化学农药的使用程度, 营造适合害虫天敌群落发展的环境。二是因城市建筑对园林植被的分割而形成的“海岛生态”十分利于天敌的释放情况。现在已经有某些发达国家强化了对植保工作的立法及管理, 建立相应的植物保护工作新管理标准, 尤其是在生物防治技术方面, 当前已有多数国家在广泛的推广应用, 并取得了不错的效果。生物防治当前也正一步一步的向着产业化的方向进行发展, 因其在防治病虫害期间不仅可以有效的保护天敌、消灭害虫, 同时对人畜造成的危害很小, 对环境造成的污染也很低, 而且在防治病虫害方面具有一定的持久性。
3.5 加大资金投入
【浅谈森林案件发生的原因及特征】推荐阅读:
浅谈基层民事案件执行难的原因及对策11-25
银行案件产生原因及防范对策11-18
浅谈刑事自诉案件的审理探讨与研究11-06
浅谈做好民事案件的调解工作之我见12-29
浅谈调查资金流向在侦办经济案件中的作用05-20
基层案件审理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07-13
浅谈塞罕坝机械林场森林生态旅游的发展06-05
当前乡镇纪委查办案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1-28
雨后的森林教案及教学反思07-29
浅谈经济案件查处中的几点体会12-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