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牛热应激及防治

2024-12-06

奶牛热应激及防治(共7篇)

奶牛热应激及防治 篇1

奶牛耐寒不耐热, 其最适宜的气温是10~16℃。夏季高温造成奶牛应激反应, 常导致其生产性能降低、疾病发生率升高, 甚至引起死亡或者淘汰, 给生产造成巨大的损失。因此, 减少奶牛热应激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现将奶牛热应激的危害及其减缓措施进行综述, 以指导奶牛生产实践。

1 热应激的危害

1.1 食欲减退, 采食量降低

热应激条件下瘤胃微生物活动受到影响, 食欲不振, 采食量少甚至出现拒食, 导致机体摄入营养不足、消化率降低、消化障碍。有研究发现当温度高于25℃时, 采食量出现下降;30℃时明显下降, 达到40℃时采食量仅为18~20℃时的60%;超过40℃时耐热性差的奶牛拒绝采食。奶牛遭受热应激时, 干物质采食量 (DMI) 下降高达55%, 而维持需要提高7%~25%;有研究发现, 处于妊娠中后期的经产奶牛和初产奶牛的干物质采食量分别降低22%和9%。

1.2 产奶量降低, 乳品质改变

热应激奶牛奶产量下降, 且乳脂率、乳蛋白、乳糖也会降低。乳脂率降低的原因是因高温致使奶牛精料摄入量较多而粗纤维减少, 瘤胃中乙酸、丙酸等低级脂肪酸减少, 进而合成乳脂的效率降低。高温导致蛋白进食量降低和皮肤的氮排泄增加造成乳蛋白率降低。但气温从18℃升高到30℃时, 乳脂率、非脂固形物及乳蛋白含量分别下降39.7%、18.9%和16.9%。

1.3 免疫能力降低, 疾病发生率增高

由于热应激, 奶牛粗饲料采食量减少, 而仍然采食一些精饲料, 从而使瘤胃p H值降低。消化机能减退, 代谢紊乱, 进而导致抵抗力下降, 奶牛容易遭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在高温高湿的天气下, 饲料霉变速度加快, 运动场泥泞细菌繁殖倍增, 挤奶器因潮湿细菌滋生较快, 加剧了各种疾病的发生。夏季奶牛乳房炎、胎衣不下、子宫内膜炎、蹄病等发病率普遍高于其他季节。据统计, 因疾病原因淘汰、死亡的奶牛中有80%是发生在热应激条件下的8、9月份。

1.4影响内分泌系统, 引发繁殖障碍

在高温高湿天气情况下, 奶牛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促黄体素分泌减少。雌二醇水平降低, 发情表现不良, 影响适时配种。体温过高, 易造成母牛授精后受胎率降低、早期胚胎死亡率增加、妊娠率降低、怀孕母牛流产、胎儿畸形、形成死胎、分娩母牛所产犊牛体重较轻等生殖障碍。严重热应激时, 母牛的受孕率直线下降。

2 减缓热应激的措施

2.1 有效地进行环境控制, 创造适宜的生产环境

2.1.1 搭遮阴网:

遮荫网能减少太阳三分之一的辐射强度, 能有效降低热应激, 尤其对预防日射病效果显著。使用不同颜色和不同遮光率的塑料薄膜遮阳网、反光遮阳保温膜及棚顶可卷放的遮阳帘等作为遮阳材料, 有良好降温效果, 降温效果最高时温度可下降5~8℃。同时, 可在运动场周围种植树木遮阳, 能减少太阳辐射热30%~40%。

2.1.2 加大牛舍的通风:

在生产中通风是预防热射病的重要手段。研究表明:当牛舍空气达到1.8~2.7 m/s的风速, 牛的体温可比对照组降低0.3~0.4℃。有条件的牧场应在牛舍装备风扇。喷淋是降低奶牛体表温度有效的办法之一, 是缓解热应激的重要手段。没有喷淋设施的牧场可以用消毒机等人工降水改变小气候缓解热应激。

除了上述措施, 加强卫生管理也是不可忽视的。保持牛舍、牛栏及料槽清洁, 坚持刷拭牛体, 定期消毒, 减少蚊蝇骚扰, 创造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 也非常有利于奶牛安全度过盛夏。

2.2 供给充足的饮水

奶牛每采食1 kg需要饮水5 kg, 每生产1 kg牛奶需要3 kg水。饮水量降低将会减少奶产量。供给清洁的饮水是提高干物质采食量, 缓解热应激的重要方法。奶牛的供水系统要设计成不仅能够满足奶牛日常需求, 还能满足特殊情况时的顶峰要求。同时为了提高饮水效率, 可以采用饮冷水的方法。清凉的饮水可吸收牛体内一部分热量, 从而起到降温的目的。

2.3 调整日粮结构

在夏季高温条件下, 奶牛通过增强新陈代谢, 加速向体外散热, 以保持正常体温。据测定, 每升高1℃需要消托3%的维持能量, 即在炎热季节消耗能量比冬季大 (冬季每降低1℃需增加1.2%的维持能量) , 炎热的环境又减少了奶牛进食量。要保证奶牛的营养需要, 就必须改变日粮结构, 提高日粮中的总可消化养分值, 即能量和蛋白质水平。提高幅度一般为10%~12%, 使日粮营养水平不低于产奶净能7.0 MJ/kg、粗蛋白质16%、粗纤维15%。高产奶牛的日粮结构可采用精料∶粗料∶糟粕类为60∶30∶10的设计。若粗料质量为均匀优质干草时, 日粮结构也可改为精∶粗比为60∶40的设计。也可以使用优良的过瘤胃蛋白饲料, 如啤酒糟、白酒糟等。这样的日粮结构有利于维持奶牛瘤胃的正常生理机能, 保证奶牛产奶性能的发挥。

2.4 补充抗热应激添加剂

在日粮中补充0.5%碳酸氢纳, 也有较好的缓解热应激作用。碳酸氢纳可保持瘤胃及肠道内容物和体液中氢离子的正常浓度, 从而改善瘤胃发酵环境, 增加进食量和产奶量。也可以补喂异位酸型奶牛添加剂, 以增加食欲, 提高饲料转化率, 对热应激造成的产奶量下降有明显回升作用。补充有机铬也可以提高奶牛采食量和产奶量, 改善料奶转化率, 缓解奶牛热应激。另外, 脂肪饲料如脂肪酸钙的能量密度大, 热增耗少, 对缓解热应激也有很好的效果。

3 结语

奶牛热应激是指奶牛受到超过自身体温调节能力的过高温度刺激时, 引起机体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 热应激是导致奶牛夏季产奶性能、繁殖性能和免疫能力下降的主要原因之一, 给奶牛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奶牛业生产中多采用营养调控为主, 辅以环境改善的综合措施。

参考文献

[1]王冉, 李如治.热应激对家畜采食量的影响.黑龙江畜牧兽医, 1999 (2) :41-43.

[2]Holter J B, W E Urban Jr.Water partitioning and intake predicting in dry and lactating Holstein cows.J Dairy Sci, 1992, 75:1472-1479.

[3]MeDowell R E, Hoover N W, Cameos J K, etal.Effects of climate on performance of Holsteins in first lactation.J Dairy Sci, 1976, 59:965-973.

[4]李秋风, 李建国, 李云起, 等.日粮蛋白水平和烟酸对热应激奶牛的影响.中国奶牛, 2004 (2) :14-17.

奶牛热应激及防治 篇2

1 热应激的判定

(1)奶牛体温>38℃;(2)呼吸次数>80次/min; (3)采食量降低10%~15%;(4)产奶量降低10%~20%;(5)湿度指数>72。

2 奶牛热应激综合症对奶牛的危害

2.1 对采食量和产奶性能的影响

奶牛在热应激状态下,由于消化道活动减弱,食糜在消化道停留时间延长,瘤胃发酵的正常规律被打破,所以直接影响了采食量。此外,高温也使牛奶的质量下降,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也会因高温高湿而明显下降。

2.2 对饲料利用率的影响

热应激状态下,瘤胃蠕动受到抑制,反刍频率降低而使饲料通过消化道的速率减慢,因而降低了饲料的利用率。

2.3 对机体免疫力的影响

热应激使奶牛采食量减少,导致一些必须氨基酸、蛋白质和营养物质摄入不足,影响抗体合成而致使免疫力下降。免疫力降低直接导致乳房炎、产后瘫痪和酮病发病率升高。

2.4 对繁殖性能的影响

热应激能使种公牛的精液品质和受精率均显著下降;能使母牛发情不明显,受胎率下降;能造成胚胎营养不足,引起胚胎死亡;此外高温高湿抑制母牛性腺活动而使其分泌激素发生变化,使奶牛垂体释放的卵泡刺激素 (FSH) 减少和促黄体素 (LH) 分泌下降。

2.5 对干奶期母牛的影响

热应激环境下干奶后期常会发生流产、早产、胎衣滞留、胎儿过小、难产等症状。

2.6 对肢蹄健康的影响

奶牛发生热应激,是奶牛夏季蹄病高发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当然潮湿和用水降温也是蹄病发病率高的一个重要原因。

2.7 对产奶量的影响

降低产奶量15%~40%。

3 预防措施

3.1 添加抗应激药物

通过拌料或饮水方式添加抗应激药物,可以调节奶牛体内环境,平衡体液中无机盐离子浓度,调控机体代谢,以达到缓解热应激的目的。

(1)电解质:在日粮中添加碳酸氢钠、氯化钾和氧化镁等,可增加奶牛食欲和提高产奶量及质量。碳酸氢钠的用量为精料量的1%~1.5%;饲料中镁、钾和钠的含量分别以0.2%~0.35%、1.5%和0.5%~0.6%为宜。使用碳酸氢钠时应适当降低食盐的用量。奶牛日粮中添加300g/d·头乙酸钠,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外界高温对产奶性能的抑制作用,产奶量及乳脂总分泌量明显增加。

(2)抗菌素类:益生素类(微生态制剂)可使动物肠道内有益菌数增加,产生多种酶,促进奶牛消化酶活性,增强机体免疫功能,可在日粮中添加2%。奶牛日粮中添加莫能菌类200mg/kg,可使奶牛瘤胃内乙醛、丙醛比例下降,减少热增耗,缓解热应激。

(3)有机酸类:柠檬酸可在体内氧化成二氧化碳和碳酸氢盐,碳酸氢盐作为缓冲剂可使血液pH值下降,添加量在0.25%左右,延胡素酸可调节酸碱平衡,防止热应激导致的血液pH值上升,具有镇静作用,抑制中枢神经降低产热能,并能提高机体抵抗力,增强抗热应激能力,日粮中按0.1%添加。

(4)中草药类:一些具有清热解暑、凉血解毒作用的中草药,兼有药物和营养物质的双重作用,能够全面协调奶牛对高温的适应性增强营养物质的消化吸收利用,调节免疫机能,缓解热应激反应。在奶牛精料中各添加0.5%的甘草和板蓝根,能有效提高受胎率和产奶量;将石膏、板蓝根、黄岑、苍术、白芍、黄芪、党参、淡竹叶、甘草等中草药按一定比例添加到奶牛的饲料中,能提高奶牛平均产奶量和料奶比率;在奶牛日粮中添加由石膏、芦根、夏枯草和甘草组成的中草药,能有效防止奶牛中暑现象发生,缓解奶牛热应激,提高产奶量,降低成本。

3.2 营养的调控

3.2.1 调整精粗料比例

应适当增加精料的饲喂量,即要适当增加脂肪和蛋白质较高的优质精料,以保证奶牛体内代谢的需要,可多喂一些麸皮、豆粕等适口性好的饲料。要适当减少青贮饲料的饲喂比例,要选用优质的粗饲料,通常粗饲料占干物质的1/3~1/2。

3.2.2 饲喂青绿多汁饲料

青绿多汁饲料富含碳水化合物和水分,不但适口性好,而且能解渴,对防暑降温和缓解奶牛热应激十分有利。在保证食入足量干物质前提下,适量喂一些优质青草、胡萝卜、冬瓜、西瓜、甘薯、马铃薯等对增加饲料的适口性,增大奶牛采食量,提高奶牛产奶量和提高奶牛乳脂率有好处。

3.2.3 补充能量

热应激降低了奶牛的采食量,也减少了能量的摄入,为了弥补损失,必须适当增加能量饲料。可在日粮中适量添加脂肪酸、棉籽等过瘤胃脂肪,在日粮中添加200g脂肪酸钙,使日粮中脂肪含量提高5%~7%。

3.2.4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在代谢过程中不仅起着辅酶催化作用,而且具有抗热应激作用。其中最主要的是维生素A、维生素C。补充脂溶性维生素,可改善奶牛体质,提高产奶量,减少热增耗,缓解奶牛热应激。此外,饲喂奶牛6g/d烟酸可缓解热应激,提高夏季热应激奶牛的产奶量,而奶成分不受影响。

3.2.5 提供充足的饮水

夏季高温应给奶牛提供无限制的、新鲜的、干净的饮水。水中可加些食盐,加速牛体排汗,及时带走体内热量,缓解热应激。

3.3 改善饲养环境

3.3.1 调节舍内温度

在牛舍内安装电风扇或机械通风设备加强舍内通风换气,设置淋浴设施,以降低温湿度,缓解热应激。搭建凉棚或种植树木遮荫。

3.3.2 选择适宜密度

疏散牛群,减少牛舍内奶牛的饲养密度,一般每个圈舍比冬季减少1头牛为宜。

3.3.3 保持牛舍、牛体的卫生

牛舍每周用5%的来苏尔或2%的氢氧化钠溶液消毒1次,经常在牛舍里洒一些草木灰或石灰粉进行消毒、除臭、除潮,以减少疾病发生。

3.3.4 调整饲喂时间,合理饲喂

把以往3次/d均衡投料饲喂方式改为晚上和清晨多投,利用昼夜温差变化来维持奶牛最大干物质采食量。对高产牛,可由饲喂3次/d改为4次/d,在夜间补饲1次,则增奶效果好。

4 减少奶牛疾病

奶牛热应激及防治 篇3

1 材料和方法

1.1 资料来源

数据来源于山西省中、南部3个荷斯坦奶牛场, 在山西省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配合下, 由中国农业大学牛百科青年计划小组的17位本科生于2013年7月10—24日的实践中采集。3个奶牛场在场成母牛数分别为620头 (场1, 忻州) 、1 129头 (场2, 太原) 和610头 (场3, 运城) 。其中, 牛群结构数据由3个牛场分别提供, DHI数据由山西省奶牛生产性能测定管理站获得。

1.2 自然条件

山西省位于我国华北平原西部和黄土高原东部, 属于暖温带大陆性半干旱季风气候。年内各季降水分布不均匀, 冬季干冷, 降水稀少, 夏季湿热, 雨热同季[2]。太原、运城2013年部分气候信息见表1。

注:数据来源于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 (http://cdc.cma.gov.cn/home.do) 。

1.3 试验数据的采集

以山西中部一奶牛场为例, 该牛场牛舍为全开放式。分别将4个温湿度计置于距离地面1.5 m左右高度[3], 在2013年7月13—22日之间, 实测每场一栋泌乳牛舍舍内4个位置 (见图1) 每日早晨 (06:00—07:00) 、中午 (11:00—13:00) 和晚上 (18:00—20:00) 的干球温度 (Td, ℃) 和相对湿度 (RH, %) , 计算温湿度指数 (temperature-humidity index, 简称THI) 。温湿度指数计算公式为:THI=0.81Td+ (0.99Td-14.3) RH+46.3[4]。

注:位置Ⅰ、Ⅳ位于牛舍门边, 位置Ⅱ、Ⅲ位于牛舍中间。

1.4 统计方法

数据采用SAS9.0版本 (SAS Inst, Inc, Cary, NC) GLM方法进行分析, 采用Duncan’s法进行差异性多重比较, 显著水平设为0.05。牛舍THI分析采用的双因素固定模型考虑了时间段效应以及牛舍中的位置效应。前期分析中已知二因素间互作不显著。

2 结果

据参考文献[5-7]报道:奶牛产奶量受到热应激影响的THI阈值为72, 当奶牛所处环境的THI低于72时, 奶牛产奶量不受影响;而当THI超过72时, 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 产奶量下降, 奶品质也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因此, 本研究将THI值72和76设定为阈值, 即当THI≥72~<76时, 奶牛处于轻微热应激状态;而THI≥76时, 奶牛处于严重热应激状态。

2.1 牛舍内不同时间段的THI差异分析 (结果见表2)

注:同行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2可知, 中午和晚上的THI与早晨的有显著差异。10 d左右时间内牛舍中午和晚上的平均THI均高于热应激的阈值72, 奶牛处于轻微热应激状态。

2.2 牛舍内不同位置的THI差异分析 (结果见表3)

注:同行数据肩标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由表3可知, 场1, 2牛舍中间位置和门边位置的THI有显著差异, 场3牛舍各位置差异不显著, 原因可能是该地区夏季温度高且测定时间内湿度大, 因而THI一天内变化不大。10 d内牛舍中间位置的平均THI均高于热应激的阈值72, 奶牛处于轻微热应激状态。

2.3 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THI差异分析

以场1为代表, 牛舍4个位置早晨、中午、晚上THI变化见图2。

由图2可知:牛舍4个位置的THI在早晨时间段基本在72以下, 奶牛处于较舒适状态;而中午、晚上时间段牛舍4个位置的THI大都在72以上, 奶牛已经进入轻微热应激状态。在测定的10 d内, 牛舍2个中间位置 (见图2B、图2C) 早晨时间段THI未出现高于76的情况;而中午时间段THI≥76的天数均占50%, 晚上时间段THI≥76的天数分别占10%和40%。

2.4 不同月份的THI及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的变化趋势

实践期间, 就各场有代表性的舍内温湿度进行测定, 证明在山西夏季部分时间段奶牛存在热应激问题, 但早晨时间段THI多低于奶牛热应激阈值, 如果夜间的温度低于21℃ (时间持续3~6 h) , 在这样的间歇性环境温湿度下, 奶牛泌乳受热应激的影响会有所降低, 产奶损失相应地减少[8]。为推测山西省地理环境下奶牛因夏季热应激带来的产奶损失, 收集了各场2013年DHI测定结果和牛场所在城市的温度和湿度数据, 绘制出不同月份的THI和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关系图, 分析THI与产奶量变化的关系。2013年场1、场3不同月份的THI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的变化趋势见图3。其中, THI是根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下载场1、场3所在城市或邻近城市的月平均气温和月平均相对湿度, 并由1.3中公式计算而来, 使用场1中1—12月份的DHI数据、场3中3—12月份的DHI数据;由于场2的2013年夏季的DHI数据不全, 此处不再讨论。

由图3可知:山西省温度变化与THI变化基本趋势相同, 说明该地区湿度较低且全年差异不大。场1 (山西忻州地区) 的THI 7, 8月份较高, 其中THI最高的是7月份 (71.70) ;以1—12月份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23.38 kg/头为基准, 7—10月份产奶量偏低, 其中8月份最低, 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为21.08 kg/头, 经计算下降2.30 kg/头 (10.9%) 。场3 (山西运城地区) 的THI 7, 8月份较高, 其中THI最高的是7月份 (77.10) ;以3—12月份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24.37 kg/头为基准, 6, 7, 8, 9, 10这5个月份产奶量偏低, 其中9月份最低, 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为22.14 kg/头, 经计算下降2.23 kg/头 (10.1%) 。

注:位置Ⅰ、Ⅴ位于牛舍门边, 位置Ⅱ、Ⅲ位于牛舍中间。

因为日产奶量受奶牛所处的泌乳阶段影响较大[9], 将场1 2013年1—12月份、场3 2013年3—12月份群体测定日平均泌乳天数与日平均产奶量关系制成折线图, 见图4。

由图4可知, 场1夏季 (6—9月份) 牛群测定日平均泌乳天数在205 d左右, 场3夏季 (6—9月份) 牛群测定日平均泌乳天数在225 d左右, 可确定两场夏季群体日平均奶量变化主要由热应激导致的。

2.5 不同月份牛奶中体细胞数的变化趋势

不同月份THI对牛奶中体细胞评分 (somatic cell score, SCS) 的影响见图5。

由图5可知, 群体平均SCS随着THI的升高有升高的趋势, 说明在假定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炎热的夏季牛群乳房健康状况受热应激影响。当场1所在城市夏季THI上升到71.7时, 即6月份和7月份进行对比, SCS由3.43升高至4.17, 经计算体细胞数 (somatic cell count, SCC) 升高9.00万/m L;场3所在城市夏季THI上升到72以上时, 间隔1个月 (即5, 7月份对比) , SCS由3.81升高为4.19, 经计算SCC升高5.30万/m L。在炎热的夏季, 牛奶中体细胞数增多, 除温度、湿度过高造成应激导致免疫水平降低外, 细菌等微生物孳生也导致奶牛乳房容易受到感染。此外, THI过高引起奶牛出现热应激, 可导致牛奶的乳脂率、乳蛋白率、乳糖率等降低[10,11]。在场1和场3中, 随着THI的升高, 牛奶中乳蛋白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乳糖率整个夏天均基本保持不变。而场1牛奶中的乳蛋白率在6, 7月份出现低谷;乳脂率变化不规律, 在9月份出现低谷。场3牛奶中的乳蛋白率、乳脂率呈现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而乳脂率在6月份出现低谷, 乳蛋白率在8月份出现低谷。

3 讨论

3.1 牛舍中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THI对奶牛的影响

据“中国气象科学数据共享服务网”所获得的THI数据, 7月份山西运城地区为77.1, 太原地区为71.7, 与在场1、场2和场3实测所得的THI差异相对应。因此, 在夏季山西部分地区奶牛场内的确存在奶牛因高温处于热应激状态的问题, 根据该地区的THI水平以及本研究分析牛群夏季日产奶量下降幅度约为10%的结果, 可以判断山西地区奶牛夏季处于轻度热应激[12]。

夏季, 牛舍中间位置THI较高, 容易造成奶牛处于热应激状态。据邓利军等[13]报道, 夏季舍内温度高于舍外温度, 可能是因为单层蓝色压型钢板棚式牛舍的隔热性能较差, 南北朝向的牛舍结构导致了舍内阳光的直射, 同时牛舍内没有采取合适的通风降温措施。而本研究得到的结论与其相似, 原因可能是牛舍为钢板遮阳棚, 吸收强烈的太阳能后, 容易导热, 散入钢板下部, 加之中间位置通风效果较差, 由于建舍时认为本地夏季不热, 牛舍中未安装通风降温装置, 但本研究结果表明, 舍内THI部分时间过高可导致母牛泌乳性能下降。为了让饲养员知道牛舍THI已经达到阈值 (72) , 应在牛舍内放置温湿度计, 以便随时进行观察, 了解情况。为降低牛舍内THI, 牛舍内未安装风扇和喷淋装置的各场应及时安装。饲养员可在夏季适当时间段 (中午12:00至晚上20:00) 进行降温, 在运动场内建上遮阳棚, 为奶牛提供阴凉处。此外, 适当调整奶牛饲喂时间, 避开THI过高的时间段进行饲喂, 增加饲料中的钾盐也可以缓解或防止夏季奶牛出现热应激[14,15]。

3.2 夏季奶损失的粗略估计

夏季热应激影响奶牛群体产奶性能的经济损失非常复杂, 本研究只考虑产奶量进行粗略估计。以场3 (山西运城地区) 为例, 3—12月份中6, 7, 8, 9, 10月份产奶量相对较低, 说明奶牛热应激主要发生在这几个月。产奶量最低的时间发生在9月份, 而山西运城地区THI最高的时间在7, 8月份, 可见热应激对奶牛产奶量的影响有一定的滞后性, 原因可能是在奶牛生理调节中, 首先恢复体质, 这样先保证自身身体健康, 然后再恢复产奶[16]。

从6月份到7月份, 场1所在城市的THI由69.3上升到71.7, 奶牛由舒适状态转为处于轻微热应激状态, 此时以阈值70为界限, 群体日平均产奶量由23.86 kg (6月份) 降低至21.18 kg (7月份) , 损失2.68 kg, 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 产奶量下降1.58 kg, 奶损失严重。7, 8两个月份每头奶牛损失2.370~2.686 kg/d, 按原奶价4.5元/kg与7, 8月份的平均THI为71.6计算, 每头牛每天损失约11.38元;如果夏季按7, 8月份 (共62 d) 现有群体约480头泌乳奶牛计, 期间总共损失奶量约75.29 t, 损失总金额达33.88万元。同理, 从5月份到6月份, 场3所在城市的THI由68.2上升到74.4, 群体日平均产奶量由25.71 kg (5月份) 降低至24.04 kg (6月份) , 损失1.67 kg, 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 产奶量下降0.38 kg。与薛白等[3]报道的THI每升高1个单位, 产奶量下降0.4 kg相近。6, 7, 8这3个月份每头奶牛损失1.672~2.698 kg/d, 按原奶价4.5元/kg与6, 7, 8月份的平均THI为76.1计算, 每头牛每天损失约10.43元;如果夏季按现有群体约486头泌乳奶牛计算, 3个月共92 d总共损失奶量约103.64 t, 损失总金额达46.64万元。可见, 由于热应激导致产奶量减少造成的经济损失较大。如适当增加牛舍内的防暑降温设施, 可增加奶牛舒适感, 降低产奶量损失, 有助于提高经济效益。

摘要:为了研究我国北方夏季奶牛处于热应激的程度及热应激导致奶损失的情况, 试验采用实测2013年7月中旬山西省三个规模化牛场各一栋代表性牛舍的四个位置早、中、晚的温度、湿度和收集牛场2013年DHI数据与牛场所在或周边城市气象信息, 利用固定模型分析了牛舍不同时间段、不同位置的温湿度指数 (THI) 的差异, 并粗略估计牛群夏季热应激奶损失的情况。结果表明:牛舍THI在中午 (11:00—13:00) 和晚上 (18:00—20:00) 时间段显著高于早晨 (06:00—07:00) , 且多数时间段THI超过72, 部分时间段THI超过76;在多数时间内, 牛舍中间位置THI高于两边位置, 且在中午时间段THI大多超过72;当地7, 8月份THI接近或超过72时, 群体测定日平均产奶量开始降低, 即THI每升高1个单位, 群体平均日产奶量约下降0.39 kg以上, 且产奶量降低趋势有延迟到9月份的现象。说明夏季山西奶牛确实受到轻度热应激影响, 养殖中尤其应针对牛舍重点位置在重点时间段加强防暑降温措施, 减少因热应激带来的奶损失。

奶牛热应激及防治 篇4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1.1.1 时间、地点和动物

试验于2009年5—8月份在邢台大曹庄奶牛场进行, 选取体重、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5头进行试验。

1.1.2 药品及仪器

中药:香薷、黄芩、麦冬、薄荷、木通、通草、藿香、茵陈、石菖蒲、金银花、酸枣仁、山楂、厚朴、甘草等中草药均购自保定市乐仁堂药房。将各药按一定比例配合组成中药组方——“抗暑一号”, 并制成1∶1 (含生药1 g/mL) 煎剂, 备用。

仪器:乳成分测定仪 (MT-100型) 、兽用温度计、干湿温度计。

1.2 方法

1.2.1 试验分组

选取体重、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中国荷斯坦奶牛5头, 分3个阶段, 即阴性对照阶段 (常温对照组) 、阳性对照阶段 (热应激对照组) 、热应激用药治疗阶段 (热应激用药组) 进行试验。各阶段均按常规饲养管理。阴性对照阶段的温度范围为16~23 ℃, 相对湿度为50%~60 % (选在5月中旬) ;阳性对照和热应激用药治疗阶段的温度范围为32~40 ℃, 相对湿度为72%~79 % (选在7月中旬—8月中旬) 。

1.2.2 动物处理

在牛舍内两侧牛床上方距地面1.5 m处悬挂干湿温度计, 各试验阶段于每日8:00、14:00和20:00测定牛舍温度和直肠温度, 并计算其平均值。待持续高温天气 (32~40 ℃) 出现并且奶牛表现出食欲下降、饮水量增加、精神狂躁不安后, 在饲喂日粮的基础上奶牛灌服1∶1 的“抗暑一号”煎剂, 400 g/d, 连续灌服1周。在各试验阶段, 每日人工挤奶2次, 连续3 d记录每头牛的日单产奶量, 采集奶样, 用乳成分测定仪测定牛奶成分。

1.2.3 乳常规成分的测定

乳样采集当天用乳成分测定仪进行乳常规 (乳脂率、乳蛋白率) 测定, 操作步骤按说明书进行。

1.2.4 奶牛常规生理指数的测定

呼吸频率, 目测腹部起伏次数;直肠温度, 采用兽用温度计测定。

1.2.5 数据处理

试验数据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采用SPASS.13软件比较各组间的差异。

2 结果与分析

2.1 各阶段舍内温度和牛直肠温度、呼吸频率 (见表1)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大写字母相同表示差异不显著 (P>0.05) 。

非热应激期间, 奶牛平均呼吸频率为65.20次/min;而在热应激状态下, 对照组则为71.40次/min, 比非热应激期升高了6.20次/min, 上升9.50% (P<0.01) ;热应激用药组奶牛平均呼吸频率为70.80次/min, 比热应激对照组降低了0.60次/min, 约降低0.8% (P>0.05) 。非热应激期间, 奶牛平均直肠温度为38.76 ℃;而在热应激状态下, 对照组则为39.07 ℃, 比非热应激期升高了0.31 ℃, 约上升0.8% (P<0.01) ;热应激用药组奶牛平均直肠温度为39.03 ℃, 比热应激对照组降低了0.04 ℃, 约降低0.1% (P>0.05) 。

2.2 “抗暑一号”对奶牛产奶量、常规乳成分的影响 (见表2)

注:同列数据肩标大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极显著 (P<0.01) , 小写字母不同表示差异显著 (P<0.05) 。

非热应激期间, 奶牛平均日单产奶量为34.900 kg;在热应激状态下, 对照组奶牛平均日单产奶量为30.700 kg, 比非热应激期下降了4.200 kg, 约下降12% (P<0.01) ;热应激用药组奶牛平均日单产奶量为32.100 kg, 比热应激对照组提高了1.400 kg, 约提高4.6% (P<0.05) 。

非热应激期间, 奶牛的平均乳脂率为3.669%;在热应激状态下, 对照组平均乳脂率为3.583 %, 比非热应激期下降了0.086 %, 约下降2.3% (P<0.01) ;热应激用药组平均乳脂率为3.611 %, 比热应激对照组提高了0.028 %, 约提高0.8% (P<0.01) 。

非热应激期间, 奶牛的平均乳蛋白率为3.147%;在热应激状态下, 对照组平均乳蛋白率为3.078 %, 比非热应激期下降了0.069 %, 约下降2.2% (P<0.01) ;热应激用药组平均乳蛋白率为3.109 %, 比热应激对照组提高了0.031 %, 约提高1% (P<0.01) 。

3 讨论

19世纪70年代, 有人证实, 当环境温度从18 ℃升高到30 ℃, 奶牛的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均呈下降趋势。赵波[5]指出, 当环境温度高于35 ℃时, 产奶量会较适温约下降50%。本试验结果显示, 在热应激状态下, 热应激对照组奶牛平均日单产奶量比非热应激期下降了约12%。当应用“抗暑一号”后, 平均日产奶量比热应激对照组提高了1.400 kg。表明“抗暑一号”具有提高热应激奶牛生产性能的功效。

高温热应激还会导致牛奶品质下降, 乳脂、乳蛋白、乳糖及非脂固形物均可因高温而下降 [5,6,7,8,9]。本试验结果表明, 热应激对照组平均乳脂率比非热应激期约下降2.3 %, 热应激对照组平均乳蛋白率比非热应激期约下降2.2%, 这与上述文献的结果基本一致。给处于热应激状态的奶牛应用“抗暑一号”后, 热应激用药组平均乳脂率比热应激对照组提高了0.8%, 平均乳蛋白率比热应激对照组约提高了1%。表明“抗暑一号”具有提高热应激奶牛奶品质的功效。

中兽医学认为, 夏季暑湿之气比较严重, 暑邪属热属火, 极易干扰心神, 耗气伤津。同时湿邪困扰脾胃, 影响动物食欲, 进而影响动物的生产性能。“抗暑一号”方中香薷、藿香能发汗解暑、和中利湿、行气化滞, 可有效改善热应激引发的暑湿之证;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麦冬清心润肺、益胃生津;薄荷疏散风热;金银花清热解毒;木通、通草、茵陈均能清热利湿;石菖蒲开窍宁神、化湿和胃;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山楂消食化积、行气散瘀;厚朴化湿导滞;甘草补脾和胃、调和诸药。诸药合用, 共奏清热解暑、化湿醒脾、安神、理气、消食之功效, 有效改善由热应激引起的新陈代谢紊乱, 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

摘要:为了探讨中药复方制剂“抗暑一号”对热应激奶牛部分生理指标及生产性能的影响, 试验选取体重、年龄、胎次、产奶量相近的健康荷斯坦奶牛5头, 分3个阶段 (阴性对照阶段、阳性对照阶段和热应激用药治疗阶段) 进行试验, 其中热应激用药治疗阶段奶牛灌服1∶1的“抗暑一号”煎剂, 400 g/d, 连续灌服1周, 分别测定各阶段奶牛的呼吸、体温、日单产奶量及牛奶成分。结果表明:热应激阶段奶牛的平均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均较阳性对照阶段极显著升高 (P<0.01) , 而平均日单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却极显著降低 (P<0.01) ;用药后奶牛平均呼吸频率和直肠温度比阳性对照阶段均有所下降, 但差异不显著 (P>0.05) , 而日单产奶量、乳脂率、乳蛋白率均极显著回升 (P<0.01) 。

关键词:“抗暑一号”,奶牛,热应激,生理指标,生产性能

参考文献

[1]唐俊英.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力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0 (2) :27-28.

[2]张玉生, 柳巨雄, 刘娜.动物生理学[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0:167-176.

[3]禹爱兵, 刘亮, 王加启, 等.热应激条件下日粮补充赖氨酸铬对泌乳期奶牛生产性能及血液参数的影响[J].中国奶牛, 2006 (5) :7-13.

[4]JOHNSON H D, VANJONAEK W J.Eeffets of enviornmental andother stress on blood hormone pattern sin lactating animals[J].JDaiyr Sci, 1976, 59 (9) :1603-1617.

[5]赵波.奶牛热应激的判定方法和防制对策[J].湖北畜牧兽医, 2003 (3) :45-46.

[6]张勇, 李敏洁.热应激对奶牛生产力的影响及预防措施[J].畜牧与兽医, 2003, 35 (8) :22.

[7]张健, 蒋永清, 邵涛.奶牛热应激机理及其营养调控研究进展[J].畜牧与兽医, 2009, 41 (2) :88-90.

[8]刘瑞生.营养调控缓解奶牛热应激研究概况[J].乳业科学与技术, 2005, 111:83-85.

奶牛热应激防控措施 篇5

1. 改善环境条件, 提高福利待遇

改善奶牛的生存环境可以减轻炎热对奶牛造成的影响, 要阻断外部的热源进入牛舍、运动场, 同时促进牛舍内的热量和水分向外排出, 通过送风、喷水、洒水等措施促进奶牛体热的散发。在空气污浊且不流通的地方, 奶牛在短时间内就可能发生危险, 甚至毙命, 这就要求在待挤奶区和挤奶区也要加强奶牛的防暑降温工作。

牛舍应建造在通风良好处, 以利牛舍内热量和水分的排出。采用绝缘性能好的材料建造屋顶或增设顶棚, 可以减少热辐射。在牛舍房顶搭建凉棚、种瓜蔓、喷水或刷石灰浆, 以减少辐射热。

在奶牛运动场搭建简易凉棚, 凉棚以高5米为宜, 顶棚的材料应有良好的隔热性能, 且辐射系数小, 顶棚要建成倾斜式以利空气流通。

在舍内安装大型换气扇和风量较大的电扇, 加速舍内气体的流速, 以利牛体散热, 炎热季节送风效果最好。夜间奶牛体温和气温的差距较大, 可以缩短送风时间。一般奶牛体温峰值出现在傍晚, 因此, 当气温高于29℃, 湿度在50%以上时, 从早晨5点到夜间1点都需要降温, 重点关注傍晚。晚上横卧牛较多, 可改为低位换气和送风。

在舍内安装喷雾装置, 最好和通风装置一起装, 喷雾、送风能显著促进牛体热量的散发。但应注意把握好喷雾时间, 如果喷雾时间过长, 会造成牛舍湿度过高, 还浪费水。据试验, 每隔5分钟喷雾1次, 每次持续3分钟, 会使牛舍温度比不装喷雾只装风扇的降低1.5℃。

在牛舍和运动场周围适度种植树和草, 可减少日光辐射, 防止热气进入牛舍, 改善牛场小气候。

夏天奶牛行走到待挤奶区会增大热应激, 同时奶牛在挤奶过程中产热量会增加, 因此有必要在这两个区安装较大功率的风扇, 使大量空气吹过牛体周围进行降温。

2. 调整饲料营养, 改善饲养管理

通过调整、改善饲料结构和饲喂技术, 尽量减少、抑制与产奶无关的热量的产生。采食量下降直接导致夏季奶牛产奶量下降, 奶牛在22~25℃时, 采食量出现下降, 30℃以上时明显下降, 下降幅度高达50%以上。因此增强奶牛食欲是减缓热应激的重要措施。

要提高日粮的蛋白水平 (18%~20%) , 提高过瘤胃蛋白的比例 (占粗蛋白35%以上) 。必须注意不过量, 过量的蛋白质加剧热应激。增加优质粗饲料 (如苜蓿干草) 的喂量和适口性好易消化的饲料 (如胡萝卜) 。夏季的日粮浓度要高, 体积要小, 尽量满足个体营养的需要。添加脂肪酸钙、棉籽等, 日粮脂肪含量可达到5%左右。夏季奶牛日粮要控制粗饲料的喂量, 提高精料比例, 劣质粗饲料会使奶牛产热量增加, 但精料最大比例也不宜超过60%, 以免影响乳脂率及出现代谢性紊乱。

在饲喂方法上应少喂勤添, 精料日喂4次为宜。要防止饲料在饲槽内堆积发酵酸败变质。由于采食后的2~3小时为热能产生的高峰阶段, 因此夏天在饲喂时间上, 应当选择在一天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夜间增加饲喂量, 从晚上8点到第二天早上8点期间饲喂量可占整个日粮的60%~70%, 尤其粗料宜安排在晚8点至早上5点进行。

在炎热的夏天, 由于奶牛的呼吸和排汗的增加, 常常会引起微量元素及矿物质不足, 所以应当增加钙、磷、镁、钠、钾等的喂量。据试验报道, 夏季日粮中添加100~115克碳酸钾/头/天, 可以使奶牛热应激导致的影响程度降到最低。

提供充足洁净的新鲜清凉饮水, 必要时增加饮水设施。水温为10℃效果最佳, 凉水有助于奶牛降低体温, 增进食欲。改喂稀粥料, 效果也很明显。

应当合理使用饲料添加剂, 日粮中添加6克/头/天烟酸, 也可减缓热应激的影响。在高精料、低粗料的日粮中添加缓冲剂, 如在奶牛日粮中添加0.7 5%~1.5%的碳酸氢钠或0.35%~0.4%氧化镁, 有较好的饲养效果。在奶牛日粮中添加蛋氨酸和维生素A, 也能减缓奶牛的热应激。

如何预防奶牛热应激 篇6

1 温度

要经常打开牛舍的通风孔或门窗, 促进空气流通, 降低牛舍温度。在天气炎热时每天下午挤奶以后, 用清水向牛体喷雾降温, 增加牛的食欲。同时运动场上应搭设凉棚, 发现奶牛呼吸困难时, 可煮绿豆汤冷却后饮服, 并用“风油精”擦抹奶牛额角、两侧太阳穴和鼻端, 提神解暑。

2 日粮

减少粗纤维比重, 精饲料种类除多样化外, 还要提高蛋白质水平, 并多喂些优质青草、菜类、瓜类等青绿饲料, 实行夜间喂饲等, 也都是防暑的好办法。

3 饮水

鸡热应激的发生原理及防治措施 篇7

1 应激

应激是指机体对外界或内部各种刺激所产生的非特异性应答反应的总和, 或是机体对它提出要求所作的非特异性应答, 是机体对不良环境的应答。其中引起家禽应激的因素称为应激因子。受应激因子刺激而引起体内防止损害的反应叫应激反应。应激反应的目的是动员机体防御机能克服逆境或应激源的危害, 以保持体内生理平衡, 因此应激反应是机体扩大其适应范围的一种非特异性防御反应。如果应激源强度过大或作用时间过长, 机体会逐渐失去应对能力而表现衰竭现象, 出现病理状态。我们将应激动物所表现的共同、不具有特异的病理剖检变化称为“全身性适应综合征” (general adaptation syndrome, GAS) [1]。凡是能引起动物机体出现GAS的刺激均称为应激源。GAS在典型情况下可分为3个阶段: (1) 惊恐反应或动员阶段也称警觉阶段。当机体受到应激源刺激后产生紧急反应, 结果是异化作用占主导作用, 防御反射加强, 机体总抵抗力提高。 (2) 抵抗和适应阶段。机体克服了应激源的不良作用后获得适应, 新陈代谢趋于正常水平, 如应激源作用不强或停止, 则应激反应结束。 (3) 衰竭阶段。当机体不能克服应激源的强烈作用, 或在适应阶段适应能力下降, 异化作用又占主导地位, 新陈代谢出现不可逆变化, 陷入紊乱状态, 重要器官机能衰竭从而导致死亡[1]。

2 鸡热应激发生的原理

鸡的热应激是在温热环境下以高温为应激源所发生的GAS。中枢神经系统及其大脑皮层是起整合调节作用的主导部门, 通过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皮质系统及下丘脑-垂体-甲状腺轴等来实现, 调节体温的基本中枢在下丘脑[2]。鸡的最适温度为21~26℃, 当环境温度超过这个范围时, 机体散热受阻, 物理调节已不能维持机体的热平衡, 使得呼吸加快加强, 使C02排出量增加, 血H2CO3减少, H+浓度降低, pH值升高, NaHCO3/HCO3-比例失衡, 导致呼吸性碱中毒等一系列生理病理变化[3]:代谢率提高 (血清Ca、K、Na显著降低, 外周血液循环加快机体代谢产物排出体外, 且鸡为对抗热应激大量饮水排出稀粪也会导致矿物元素大量丢失) , 甚至休克、死亡[4]。试验证明, 甲状腺分泌能促进消化道蠕动, 缩短食糜在肠道内的停留时间[5], 当环境温度高达舒适区上限温度 (26℃) 时, 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大幅度减少, 影响胃肠蠕动, 延长了食糜的过肠时间, 使胃充盈, 通过胃壁上的胃伸张感受器, 传到丘脑采食中枢, 使采食量减少;另外温度升高可直接通过温度感受器作用丘脑, 反馈性地抑制采食;热应激时, 皮肤表面血管臌胀、充血, 导致消化道内血流量不足, 影响营养物质吸收速度, 从而抑制采食。据报道, 饮水量与采食量呈负相关, 热应激时, 机体饮水量剧增, 从而相对性减少采食。甲状腺激素的合成与分泌受垂体分泌的促甲状腺激素 (TSH) 的控制, 且其分泌过程与大脑皮层和外界环境温度有关[6]。大量研究表明, 当体温升高时, 甲状腺体积变小、萎缩, 使甲状腺分泌减少。家禽的主要皮质激素是皮质酮, 其值是衡量家禽是否出现热应激的一项重要参数, 当环境温度上升时, 外周神经将热刺激传入中枢神经系统, 下丘脑分泌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 (CRH) , 经血液循环流入肾上腺, 使皮质激素合成和释放增加, 血液中皮质酮浓度升高, 但随着高温时间延长, 皮质酮浓度会逐渐降低。发生热应激时, 肾上腺素和皮质激素分泌增加, 这是机体的一种防御性反应[7]。

3 热应激的诊断

1) 处于急性热应激的鸡表现出如下特点: (1) 大多数鸡聚集在棚舍内比较阴凉的地方; (2) 饮水量增加; (3) 伸颈张口, 两翼下垂; (4) 环境温度太高时, 鸡蹲伏在地面, 躯体紧贴在垫料上, 不愿走动, 甚至不愿意走向饮水器饮水; (5) 嘴张开, 出现热性喘息, 呼吸加快, 明显看到胸廓快速和剧烈的收缩和扩张; (6) 鸡冠、肉髯和眼结膜呈蓝紫色; (7) 在下午3~7时, 往往有较多的急性死亡[8]。主要病理变化为脑膜充血或点状出血, 肺部出血、水肿, 心冠脂肪点状出血, 其他器官组织无明显肉眼病变。

2) 慢性持续性热应激的患鸡, 其冠和肉髯较苍白, 鸡群不够活跃, 死亡和淘汰率超过正常范围, 添加抗菌药物或营养物质无效[8]。气温较高的几天, 死亡略有增多, 气温下降时, 死亡率和淘汰率又恢复到正常水平。病死鸡的主要病理变化是皮下脂肪出血, 肝肿大、较松脆且呈土黄色, 肝包膜下常有出血点或血泡, 有时因肝破裂出血, 在肝表面有血凝块覆盖, 甚至整个腹腔内均充满血水或血凝块, 仔细寻找可发现肝的破裂口。病程较长的病死鸡肝脏明显萎缩、畸形, 表面常有白色纤维素性蛋白渗出物, 易与大肠杆菌病混淆, 但后者肝脏大多保持原形, 且常常肿大。

4 热应激的防治措施

4.1 高度重视防暑降温工作

4.1.1 绿化降温

绿化鸡舍周围环境以减少辐射热, 同时在鸡舍向阳面搭建凉棚, 种植爬秧植物以遮荫, 不仅可减少50%以上的辐射热, 还能使空气净化吸收二氧化碳, 增加氧气含量。

4.1.2 减少辐射降温

屋顶及向阳墙壁喷洒白色反向漆, 或涂白石灰水, 以减少对热量的吸收和热辐射。

4.1.3 通风降温

禽舍内安装风扇和排风机, 加大鸡舍进风口和出风口, 采用纵向通风, 使风直接吹到鸡体, 也可以在进风口处设置水帘, 使外界热空气经过冷却后再进入鸡舍。

4.1.4 喷淋降温

这是一种很有效的降温措施, 在三伏天里, 采取转嘴喷雾器, 抽取井水或凉水向鸡舍屋顶或鸡体直接喷凉水, 每2~3 h喷1次水, 可降低舍温4~8℃。

4.1.5 蒸发降温

可通过户外用水降温, 湿帘降温;侧面敞开的鸡舍可在侧面的网上安装湿垫;也可在舍内应用喷雾降温, 注意避免相对湿度过高。

4.2 合理调整日粮营养结构

4.2.1 提高饲粮能量浓度

能量摄入量降低是热应激期间鸡生产性能下降的原因之一[4]。因此提高日粮营养浓度, 可在一定程度上克服热应激造成的不良影响。在实际生产中常添加脂肪以提高日粮能量浓度同时改善适口性, 降低饲料在胃肠道的流通速度从而提高家禽的生长率。在高温条件下用脂肪代替能量的碳水化合物, 明显改善热应激家禽的生产性能。但要防止脂肪氧化。

4.2.2 调整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平衡

在炎热气候时, 必须对日粮的氨基酸平衡给予特殊考虑。降低日粮的蛋白质含量而添加限制性氨基酸 (蛋氨酸、赖氨酸) , 其效果优于使用高蛋白日粮[2]。如增加3%~4%豆饼和2%酵母粉以代替1%~2%鱼粉。另外在炎热天气的中午加喂些西瓜皮、块根、蔬菜等青绿多汁饲料以防暑降温。

4.2.3 调整钙磷供应水平

热应激不仅影响钙磷的吸收, 还有过高的钙会影响饲料的适口性[4]。但由于采食量的下降, 蛋鸡的钙摄入量常常不足, 对于老年蛋鸡更是如此。另外单独设置一个钙源, 以提高钙的摄入量。尽管有报道提高饲粮有效磷可缓解蛋鸡热应激导致的生产性能下降[9], 但过高磷比低磷日粮更影响蛋壳质量也影响蛋重。因而要避免日粮中磷过高。

4.2.4 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

鸡在热应激期间会发生酸碱失衡而出现呼吸性碱中毒, 可将饮水碳水化, 也可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0.2%~0.3%氯化铵、0.1%~1%碳酸氢钠、氯化钾来缓解热应激, 有利于恢复体内酸碱平衡和维持细胞内渗透压, 并可以作缓冲物质, 提高抗热应激能力[3]。

4.2.5 补充维生素

维生素C的抗应激作用较好。在正常情况下, 家禽自身合成的维生素C能满足需要, 饲料中一般不补加维生素C。但在热应激存在的情况下家禽对维生素C的需要量会增加, 因此要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维生素E在抗热应激中也有一定作用, 添加维生素E有利于提高免疫应答和降低死亡率, 从而提高鸡的抗应激能力[10]。一般在饮水中添加维生素和电解质3~5 d, 或一直到热天结束, 是一种很好的方法。

4.2.6 添加中草药, 增强机体抗热应激能力

中草药作为添加剂具有增强免疫力、助消化促食欲、提高产蛋率、增强机体抗热应激能力等作用[4]。目前用于鸡抗热应激的中草药有:石膏、柴胡、板蓝根、藿香、金银花、黄芪、连翘、薄荷等。七味黄芪或速效囊病宁 (黄芪、石膏、板蓝根、山楂、甘草等) 也具有增强机体免疫、抗病毒、清热解毒、抗热应激作用。

4.3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措施

4.3.1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鸡群饲养密度大、产热多、散热大, 造成鸡舍温度升高, 高密度的饲养会使热应激更加严重。夏季饲养密度过大时极易发生热应激和啄癖[11], 死亡率、淘汰率增加, 因而必须及时淘汰病、残、弱鸡以减少饲养密度。

4.3.2 提供全天充足、清洁卫生饮水

水有热载体的作用, 并且可通过增加呼吸而散发热量。特别应注意的是水的消毒和温度, 应给予凉饮水, 还要注意饮水设备的定期清洁和消毒。

4.3.3 合理改变喂料方式

(1) 停喂:在一天最热的数小时内停止喂饲料, 已成为养鸡生产中的常用措施。短时间停喂, 可降低鸡的体温从而提高其耐热应激能力[12]。其中一种方法是早晨8时开始停喂, 到下午8时开始喂料。 (2) 改变喂料时间:采用两头喂料法, 在一天里最凉爽时即采用高峰应多喂饲料, 有条件的可在夜间补喂一次。 (3) 提高饲料适口性:在保证饲料质量的前提下, 可在饲料中添加诱食剂刺激鸡的食欲以增加其采食量。 (4) 选用颗粒饲料:颗粒饲料能增进鸡的采食速度, 使采食量增加, 延长饲料在消化道的停止时间, 利于养分的吸收。

4.3.4 排除舍内有害气体

夏季鸡饮水频繁, 呼吸加快, 舍内湿度较大, 鸡粪极易发酵产生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 容易诱发呼吸道疾病。因此, 清粪要及时, 也可用吸水性强的垫料如锯末、碎纸屑等撒在鸡粪便上再清除, 这样既能降低湿度又能保持地面干燥。

4.3.5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在夏季高温天气里, 开产的鸡自身抵抗力降低, 尽量避免人为造成的应激因素 (如噪音、新奇颜色等) 以及自然的应激因素 (如打雷、闪电、飞鸟等) , 保证鸡舍内安静和舒适。

4.4 严格实行卫生消毒措施

4.4.1 鸡舍及用具定期消毒

应定期对鸡舍地面、墙壁及所有用具用腐蚀性小、对病毒、细菌等病原体杀灭力强的消毒剂进行消毒, 同时还要注意消毒剂的交叉使用, 可有效控制传染病的发生。

4.4.2 带鸡喷雾消毒

炎热季节带鸡消毒不仅能杀灭病原菌, 还能净化舍内空气, 防暑降温, 一般可降低5℃左右。但要注意喷雾的速度、高度须适宜, 雾滴直径大小要适中, 消毒剂一定要具广谱高效、无毒副作用、刺激性气味小、粘着力较强等特点, 避免引起呼吸道病变[9]。

综上所述, 在夏天热应激情况下 (28~40℃) 应做到以下四点: (1) 高度重视防暑降温工作, 采取因地制宜的降温措施; (2) 合理调整日粮营养结构, 通过提高饲粮能量浓度、调整蛋白质与氨基酸的平衡、适当调整钙磷供应水平、维持电解质和酸碱平衡、补充维生素、添加中草药等措施, 增强机体抗热应激能力。 (3) 加强日常饲养管理措施, 提供全天充足、清洁卫生的饮水, 合理改变喂料方式, 适当降低饲养密度, 排除舍内有害气体, 消除各种应激因素。 (4) 严格实行卫生消毒措施, 改善鸡的生活环境。

摘要:近年来随着养鸡业集约化规模化的发展及全球性气温的普遍升高, 热应激也越来越严重, 特别是2006年, 大家已感受到热应激的危害。因此, 了解热应激的发生原理、热应激对鸡的危害及缓解热应激的措施, 对指导生产实践和提高经济效益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鸡,热应激,降温,日粮营养,防治措施

参考文献

[1]罗庆斌, 何丹林.鸡热应激概述[J].养禽与禽病防治, 2005 (4) :2-5.

[2]于昱, 塬缨.家禽热应激机理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J].饲料广角, 2003 (8) :28-30.

[3]李静.37℃持续热应激对肉鸡血流动力学和酸碱平衡的影响[D].中国农业大学, 2004:1-94.

[4]马玺, 赵玉华.减缓热应激的营养调控[J].中国家禽, 2001, 10 (23) :32-34.

[5]Steve Leeson.家禽热应激[J].中国家禽, 2002, 10 (24) :34-37.

[6]宁章勇.肉仔鸡热应激机理的研究[D].山东农业大学, 2002:1-65.

[7]杨宁.家禽生产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85-90.

[8]肖一红, 宁章勇, 刘思当.抗热应激的临床应用[J].中国禽业导刊, 2002 (14) :21.

[9]杨全明, 刁有祥.肉鸡饲养手册[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9:319-321.

[10]刘春杰.维生素在禽类抗热应激中的研究与应用[J].北京农业, 2007 (6) :27-32.

[11]李辉, 杨山.现代养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2002:237-257.

上一篇:农村教育思想下一篇:干热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