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治猪应激综合症

2024-10-15

防治猪应激综合症(通用8篇)

防治猪应激综合症 篇1

在生猪生产过程中, 生猪由于受到驱赶、运输、殴斗、电刺激、混群、高温、抓捕、交配、惊吓、神经紧张等刺激, 往往容易呈现交感神经兴奋, 垂体和肾上腺分泌增多, 引起各种功能和代谢改变, 我们通常称为猪应激综合症。

1 临床症状

猪发生应激后, 最初表现肌肉纤维颤动, 尤其是尾部快速颤抖。然后依次为背肌和腿肌, 最后肌肉僵硬, 呈现运动障碍或卧地不动。皮肤外周血管收缩和扩张, 出现阵阵潮红现象, 相继发生紫绀。心跳加快, 可达200次/分以上, 呈张口呼吸, 气喘状态, 口吐白沫, 体温升高, 死亡之前可升至45℃。中期症状像休克或虚脱, 大多数病猪可在20~90min内处于濒死状态, 死后几分钟内即刻发生尸僵, 剖检后发现肌肉变为苍白、柔软, 呈渗水状。反复发作而死亡的病猪在腿肌、背肌处出现深色而干硬的猪肉。病死猪各脏器有充血、淤血等病变, 气管内充满泡沫状液体。

2 预防措施

消除应激原, 改善饲养管理, 注意合理组群, 不任意混群。猪舍要保持安静, 通风良好, 防止拥挤、忽冷忽热、噪音和搔扰。注意冬季防寒保温, 夏季防暑降温, 保持舍内温度均衡, 防止骤升骤降。出栏前12~24h内减食或不饲喂, 饮用口服补液盐水, 可有效避免出栏过程中发生应激现象。

保证饲料全价。平衡保证供给猪群全价饲料, 不仅有足够的蛋白质和能量, 还要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关资料报道, VE和微量元素硒可提高猪的抗应激能力。

采取有效治疗措施。对应激敏感型猪, 可用氯丙嗪进行预防注射或应用抗应激药物或抗应激添加剂, 以防止发生应激现象。对已受到应激原刺激的猪群, 应立即进行治疗。轻者可让其立即休息, 使其自愈。开始肌肉僵硬时, 可用5%碳酸氢钠溶液来降低酸中毒, 也可注射安定、静松灵等药物。

防治猪应激综合症 篇2

关键词 运输应急反应;小猪水肿病;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673-890X(2015)15--02

2008年5月26日,贵州省贵阳市清镇市犁倭镇犁倭村艾某某,花900多元从本地市场上购买了来自广西的笼子猪3头,体质量24~27 kg,饲喂3 d后全部出现发病,遂请当地一兽医进行治疗,几经用药,效果一直不理想,表现为上午用药,稍有好转,下午又出现发病反弹现象。连续3 d治疗,未见好转,遂确定放弃医治。停药3 d后,畜主向笔者反映了这一病情,经综合诊断,确定为小猪水肿病。水肿病是由致病性大肠杆菌(E.coli)引起的双月龄前后的小猪最易高发的一种急性、致死性疾病[1]。其特点是发病急、死亡率高,以眼睑、头颈部、胃壁、肠系膜水肿为主要特征。在一窝仔猪中,发病率通常为30%~50%,死亡率却高达80%~100%。近15 a来,水肿病的发病率居高不下,已成为当前农村养猪产业最重要的疾病之一。本文结合艾某某的猪只情况,分析猪水肿病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方法。

1 流行病学特点

水肿病多以双月龄前后的小猪多发,体质量一般介于15~35 kg,同群仔猪中,通常以体况较好、抢食较凶的小猪最先发生。发病时间多集中在4-6月和9-10月,无品种、性别的差异性,但与采食饲料密切相关。病程短的可在数小时或1~2 d之内死亡,病程长的可达7 d以上未见死亡者。发病原因多是气候骤变、阴雨绵绵、维生素缺乏、长期使用高蛋白高能量饲料、过度采食、长途运输、环境卫生差等[2]。该病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经过。

2 发病原因

本户猪群是在5月底和6月初发病,这期间贵州地区处于汛期来临季节,气候以多云转阴雨天气为主,气温17~26 ℃,此时的温度和湿度有利于致病性大肠杆菌的生存和大量繁殖。

当期由于广西仔猪价格相对便宜,地方猪贩大量从外地引猪来后就急于投放市场抛售,这时猪只尚处于长途运输的不适和应激反应状态,机体抵抗力相对下降,加之购主又突然变更饲料,很容易导致小猪胃肠机能的不适,引起某些致病性大肠杆菌的迅速滋生和繁殖,导致水肿病的发生。

从饲养管理条件上看,该户的圈舍环境比较潮湿、浑暗、阴冷,加之又未作任何前期消环境毒处理,种种诱发原因是导致致病性大肠杆菌诱发小猪水肿的重要辅助原因[3]。

3 临床症状

病猪精神沉郁,不愿走动,食少,强行驱赶,或抓提猪只时,表现为声音嘶哑或发不出声音。触及身体,动作反应迟钝或无反应[4]。体温一般正常,偶有发烧。晚期,眼睑浮肿,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站立不稳,出现摇晃、转圈等神经症状,倒地后,表现口吐白沫,四肢呈划水样外观,随即死亡。病程长的,肢体末端、耳尖、腹部皮肤发绀,呼吸微弱,心跳加速,卧地不起,终因呼吸衰竭而死亡。

4 病理变化

因水肿病死亡的仔猪,全身淋巴结水肿,肺水肿,胃底粘膜水肿,肠系膜淋巴结水肿。切开水肿部位,有透明呈胶冻样液体流出,胸腹腔积液呈淡黄色,胶冻样;肠粘膜、浆膜充血、出血、水肿。

5 防治措施

5.1 严格消毒,做好进猪前的准备

进猪前应仔细做好对猪舍的清洁消毒,包括地面、墙壁、门窗、顶棚等。消毒剂应常备2种以上,以便交替使用,杀灭环境中的耐药性微生物。

5.2 坚持自繁自养,少进或不从外地引进笼子猪

自繁自养的优点是一方面可以减少和避免引进外来病种;另一方面,可避免因长途运输造成对小猪的应激反应,减少水肿病的发生。如果必须从外地引进良种猪,除了要认真把好检疫关、防止疲劳、运输应激外,还应当注意给小猪提供干燥、温暖、舒适、通风透明的生活环境,确保有3~5 d的预防运输应激观察期。

5.3 做好更料前的准备

在引进小猪时,应主动向猪贩子索取一定数量的前期猪用饲料,以便进行更料交替适应,更料期一般以3~5 d为宜,更料的方法是:前期猪用饲料由多变少,后期选用的猪用饲料由少变多,两种饲料混合搭配使用,最后全部过渡到使用新猪饲料。在此期间,要特别注意防止因换料过急、采食无度诱发水肿。

5.4 即早发现早期治疗

小猪水肿病多因各种诱发因素而引起,因此,应加强各种诱因的预防。一旦出现水肿病,应及时正确就医。早期可用水肿消、水肿灵及时就治,一般用量,每头小猪2.5~3.0 mL,1次/d,连用3 d。此期间暂时停用高蛋白、高能量饲料,多补以富含维生素的青绿饲料。对于初期发病的,治疗康复效果较好。对于中晚期且症状明显者,治疗效果不佳,因此,建议做好防控预案,处置宜早不宜迟,以防错失治疗良机[5]。

参考文献

[1]李俊昭.仔猪水肿病的诊治[J].吉林畜牧兽医,2015(1).

[2]时俊峰.高井国;猪水肿病的诊断及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4(11).

[3]李小丹.断奶仔猪水肿病的综合防治技术[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4(8).

[4]刘晓云.仔猪水肿病的病因及防治措施[J].北方牧业,20414(8).

[5]孙剑伟.仔猪水肿病的诊疗[J].农技服务,2011(8).

猪应激综合征防治 篇3

1.1 猝死性应激综合征

多发生于遇运输、预防注射、配种、产仔等强刺激时。患猪常无任何症状而突然死亡。死前其运动失调、呼吸困难, 血液pH值低于常值。

1.2 恶性高热综合征

患猪体温突然升高至42℃~45℃, 其皮肤潮红, 有的有紫斑, 黏膜发绀, 全身颤抖, 肌肉僵硬, 呼吸困难, 心搏过速, 过速性心律不齐直至死亡。

1.3 急性背肌坏死征

主要见于75~100kg的成年猪。患猪体温达40℃左右, 呼吸100次/min, 双侧或背侧背肌肿胀, 卧地或犬坐或跛行。肿胀和疼痛消退后, 病肌萎缩, 宰后可见白肌肉。

1.4 白猪肉型

病猪尾部快速颤抖, 全身强拘并伴肌肉僵硬, 皮肤出现不规则形的苍白区和红斑区, 随后皮肤发绀。患猪呼吸困难, 张口呼吸, 体温升高, 虚脱而死。死后其尸体很快僵硬, 关节不能屈伸。

1.5 胃溃疡型

猪受应激刺激, 引起胃泌素分泌旺盛, 形成自体消化, 导致胃黏膜发生糜烂和溃疡。急性病例易呕吐, 其胃内容物带血, 粪便呈煤焦油状。有的胃内大出血, 病猪体温下降, 黏膜和体表苍白, 突然死亡。慢性病例食欲不振, 体弱, 行动迟钝, 有时腹痛, 弓背伏地, 排暗褐色粪便。若胃壁穿孔, 则继发腹膜炎而亡。

1.6 急性胃肠炎水肿型

临诊常见的仔猪下痢、猪水肿等, 多为大肠杆菌引起, 其与应激有关。应激过程中, 机体防卫机能降低, 大肠杆菌即成为条件致病因素。

1.7 慢性应激综合征

由于应激原强度不大, 引起的反应轻微, 故易被忽视。实际上这些应激因素在猪体内已形成不良累积效应, 致使患猪生产性能降低, 防卫机能减弱。患猪生前的血液生化变化为血清乳酸升高, pH值下降, 肌酸磷酸激酶活性升高。

2 猪应激综合征发生原因

该病是有一定遗传素质的猪受到应激刺激后发生的, 其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且能被恶劣环境所加重。

猪应激综合征的发生与品种有关, 应激敏感品种有:约克猪、长白猪、苏太猪、太湖猪、新淮猪及其他的杂后代。此外, 惊吓、抓捕、追赶、运输、混群、咬斗、注射、抢食、过劳、高温、潮湿、关禁饲养都可使应激易感猪发生应激综合征。

3 猪应激综合征的病理变化

猪应激综合征主要影响肉品品质。大约60%~70%的应激猪死后可见白肌肉, 其他实质器官一般无眼观变化。

肌肉的组织变化具有指标性意义。白肌肉或水猪肉苍白的形成, 一是由于肌红蛋白含量少, 二是由于宰后pH值迅速下降, 致使肌红蛋白氧化为变性肌红蛋白, 另外可溶于水的肌红蛋白随渗出水而流失, 使肌肉色泽苍白。镜下可见肌纤维水肿、变性, 腿肌坏死、猪急性背肌坏死和水猪肉中, 可见到坏死和炎性变化, 肌肉内部可出现“巨纤维”, 其纤维粗大, 排列疏松, 有的发生断裂。纤维内容物浓缩并与肌内膜分离, 白肌纤维量大, 红肌纤维量少。由于肌肉蛋白的变性, 使肌肉蛋白系水力下降, 肌肉汁液渗出。肉温上升和pH值下降可使肌膜变性、崩解, 组织脆弱, 致密性下降, 导致肌肉柔软和切面松散。

4 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治

4.1 加强选育繁殖工作

胆小、神经质、易惊恐、皮肤易生红斑、外观丰满的猪 (多为应激敏感型) 最好不做种用, 应选性情温顺、易亲近的猪留种。必要时可通过检测血清肌酸磷酸、激酶 (CPK) 或用氟烷筛选试验进行选种。

4.2 消除应激原, 加强饲养管理

合理设计栏舍, 夏季舍内保持良好的通风, 防湿热, 冬季做好保暖工作, 饲养密度不要过大;保持栏舍安静, 由专人进行饲养管理, 饲喂定时定量;猪群以窝为单位, 减少调群并团次数;做好消毒和防疫工作, 减少和避免发病;运输前对应激敏感猪使用抗应激素、抗应激添加剂。中暑的可用冷水浇头等加以缓解。

4.3 保证饲料全价平衡

饲料不仅要保证猪只对蛋白质和能量的需求, 还必须有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4.4 运用抗应激药物

氮哌酮注射剂用于预防猪应激可分三个层次:低剂量 (0.4~1.2 mg/kg体重) , 用于防止运输应激;中剂量 (2 mg/kg体重) , 可使猪躺下, 嗜睡, 但驱赶时猪仍能走动, 高剂量 (大猪4 mg/kg体重, 小猪8mg/kg体重) , 可使猪镇静倒下, 站不起来。大公猪用量不宜超过2 mg/kg体重。上述剂量只能作肌肉注射, 否则无效。此药对防止混群时发生的争斗、咬尾及咬耳等有效, 可在2~3 h内发挥药效, 大约维持16 h。

猪应激综合征的综合防治 篇4

1 临床上猪应激的表现形式

1.1 急性死亡

猪应激表现最为严重的形式。如:个别应激敏感猪在抓捕、惊吓或注射时突然死亡;有的公猪在配种时, 由于过度兴奋而死亡;有些猪在车船运输时突然死亡。

1.2 应激综合征

1.2.1 猪心性急死。

也称致死性昏厥、急性心衰竭。主要特点是急性死亡和心肌及全身横纹肌变性, 仔猪和肥育猪都可发生, 死亡多突然发生于酷热的季节, 事先无任何症状。1.2.2心脏变化。主要发生于3~4月龄的猪, 常常突然死亡, 病因不明, 最典型的病变是心脏广泛出血, 心脏外观如桑葚。由于在心脏和其他组织中都发现有PAS阳性物质沉着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内膜下和管内, 因而也称营养性微血管病。

1.2.3 猪的应激性肌病。

主要发生于肥育猪, 特征是宰后肌肉水肿, 变性坏死及炎症。眼观色淡, 有渗出液, 质地松弛。猪的应激性肌病有3种:PSE猪肉, 又称水猪肉;以背肌坏死为主的肌肉坏死, 又称背肌坏死;以腿部肌肉炎症坏死为主的疾病, 又称腿肌坏死。PSE肉在宰后45 min p H值低于6, 肌纤维分离, 肌肉保水性差, 纹理粗糙, 不易作鲜肉, 煮熟后耗损大, 口味也不好, 加工出次品, 在国外全部废弃。

1.2.4 暗猪肉。

猪肉色泽深暗, 质地粗硬, 切面干燥。此类猪肉的产生是由于所受应激原作用的强度小而时间长, 肌糖消耗较多, 糖原储备水平低, 体内乳酸生成少, 并被呼吸性碱中毒所产生的碱中和, 出现暗猪肉, 这种猪肉保水能力差, 切割时没有液体渗出。

1.2.5 猪急性高热症。

多见于待宰的肥育猪, 使用某些全身麻醉药物, 如氟烷、胆碱等引起的某些应激综合征, 然而与药物本身的药理作用无关。前期表现肌肉颤抖和尾发抖, 继而表现呼吸困难, 体表有充血、紫斑, 体温迅速上升, 可达到43℃, 心跳亢进, 后肢痉挛收缩。重者进一步发展导致全身无力, 肌肉僵硬, 最后死亡。另外, 猪的胃溃疡、大肠杆菌病、产褥期无乳综合征、咬尾症、生理异常肝等都与应激有一定的关系。

1.3 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死亡的猪心脏肥大, 以右心及中膈最为明显, 肾上腺肥大, 胃肠溃疡等, 无其他特殊的病理变化。这可能由于应激原作用强度不大而时断时续, 作用方式和症状比较隐蔽, 容易被人们忽视。若不加以控制, 这类应激也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如噪音、冷应激、饥饿等都可能产生不良的累积效应, 致使猪的生产性能下降, 抗病力降低。

2 发病机理

当猪受到应激原的作用后, 如捕捉、驱赶、运输、高温、寒冷、拥挤、咬斗、注射、手术等刺激后, 下丘脑兴奋, 分泌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 使垂体前叶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增多, 应激初期分泌的肾上腺, 也可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ACTH分泌增多, 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加强了分解代谢, 抑制了炎症和免疫反应, 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原的强度大、作用持久时, 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 可造成猪发病和死亡。

3 发病症状

猪心性急死可见心肌有白色条纹或斑块病灶, 心肌变性, 心包积液, 脊椎棘突, 上下的纵行肌肉及外臂部和腰部肌肉呈灰白色或白色, 有时一端病变一端正常, 间质轻度水肿, 肺水肿, 有的胸腔积液。猪应激性肌变可见后肢半腿肌、半膜肌、腰大肌和背最长肌肉苍白, 质地疏松, 有液体渗出。病猪死后立即发生尸僵, 肌肉温度偏高。反复发作死亡的背部、腿部肌肉干硬而色深。重者肌肉呈水煮样色白, 松软弹性差, 纹理粗糙, 严重者如烂肉样, 手指易插入, 切开后有液体渗出。有的多发生前后肢负重的肌肉, 病变对称性, 轻型的腿肌坏死外观粉红色, 湿润多汁, 轻压有大量淡红色液体渗出。严重的腿肌坏死肉呈灰白色, 色暗无光泽, 质地硬。

4 预防措施

4.1 选育优良品种

通过临床观察、血型鉴定、氟烷检测和CPK (磷酸肌酸激酶) 值测定, 检出应激敏感猪种并淘汰, 使应激基因频率下降, 从而选育出抗应激的品种。具体应激表现为:肌颤抖, 尾颤抖, 皮肤易起红斑, 体温易升高等, 3~5周龄的应激敏感仔猪采食量少, 兴奋好斗, 母猪发生无乳症、繁殖障碍, 公猪性欲差等, 在种猪选育时应予以淘汰。

4.2 加强饲养管理

一是猪的位置和猪栏舍建设要合理, 以避免外界因素过多的干扰。二是运输时避免猪群拥挤。不同地区的猪尽量不要混群, 以免发生剧烈的争斗, 造成猪的胴体重量下降[3]。三是尽量减少抓捕、绑定、驱赶、骚扰等, 即使抓捕也要避免过度的惊恐刺激。四是猪舍温度不易突变, 以防猪受到过冷过热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4]。五是对难以避免的应激原, 尽量让其分散, 使作用延缓, 不使其强度过大, 饲料中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要充分。

5 治疗方法

PSS的治疗原则是镇静和补充皮质激素。镇静剂中首选药物是氯丙嗪, 按2 mg/kg体重肌注。对PSS猪因肾上腺和甲状腺机能低下引起的应激失调可肌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促甲状腺释放激素进行纠正, 经5%碳酸氢钠补充电解质可纠正体液酸碱平衡障碍。在猪群转群前9 d和前2 d按0.1m L/kg体重投效亚硒酸钠VE, 或转群前1 d按每天1.5 mg/kg体重口服阿斯匹林, 能有效地预防应激对仔猪抗自由基系统的不良影响和抑制猪体内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加剧。

参考文献

[1]程莉.猪应激综合症的病因及诊治分析[J].养殖技术顾问, 2010 (2) :129.

[2]王孝荣, 栗新建, 焦莲英.猪应激综合症的发生及防治[J].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 (1) :23-25.

[3]刘培言, 李玉宾, 胡振梅.猪咬尾症的因素及预防[J].中国畜禽种业, 2010 (3) :103.

猪应激综合征的防治措施 篇5

1 病因

当猪只在受到许多致病因素如拥挤、过热、过冷、运输、驱赶、中毒、创伤、电离辐射、噪声、饥饿、缺氧、打架、隔离、混群、母子分离、抓捕、保定、惊吓、预防注射、昆虫骚扰、去势, 以及使用吸入性麻醉药, 如氟烷、甲氧氟烷、氯仿、安氟醚和三氟乙烯醚等, 还有某些去极性肌松剂如琥珀酸胆碱等作用下, 带有PSS突变基因的猪易发生应激反应, 如果这些作用因素的强度很大, 将引起猪只急性死亡。

2 临床表现

2.1 急性死亡

这是应激表现最为严重的形式, 个别应激敏感猪在受到抓捕惊吓或注射时突然死亡, 有的公猪在配种时, 由于过度的兴奋而死亡, 有些猪在车船运输时突然死亡。

2.2 应激综合征

心脏变化主要发生于3~4月龄的猪。常常突然死亡, 病因不明。最典型的病变是心脏广泛出血, 外观如桑葚。由于在心脏和其他组织中都发现有过碘酸阳性物质沉着于毛细血管和毛细血管前动脉的内膜下和血管内, 因而也称营养性微血管病。

猪的应激性肌病主要发生于育肥猪, 特征是宰后肌肉水肿, 变性坏死及炎症。表现为眼观色淡, 有渗出液, 质地松弛。猪的应激性肌病有3种, 一是白肌肉, 又称水煮肉;二是以背肌坏死为主的肌肉坏死, 又称背肌坏死;腿部肌肉炎性坏死为主的疾病, 又称腿肌坏死。白肌肉在宰后45min p H值低于6, 肌纤维分离, 肌肉保水性差, 纹理粗糙。不宜作鲜肉, 煮熟后耗损大, 口味也不好, 加工出次品。

猪肉色泽深暗, 质地粗硬, 切面干燥, 通常称之暗猪肉。由于机体所受的应激原作用的强度小而时间长, 肌糖消耗较多, 糖原储备水平低, 体内乳酸生成少, 并被呼吸性碱中毒所产生的碱中和, 出现暗猪肉。这种猪肉保水能力差, 切割时没有液体渗出。

猪急性高热症多见于待宰的育肥猪, 使用某些全身麻醉药物后, 如氟烷、胆碱等引起某些应激综合征。前期表现肌肉颤抖和尾发抖, 继而表现呼吸困难, 体表有充血、紫斑, 体温迅速上升, 可达到43℃, 心跳亢进, 后肢痉挛收缩。重者进一步发展导致全身无力, 肌肉僵硬, 最后死亡。

另外, 猪的胃溃疡、大肠杆菌病、产褥期无乳综合征、咬尾症、生理异常肝等都与应激有一定关系。

2.3 慢性应激

慢性应激死亡的猪心脏肥大, 以右心及中膈最为明显, 肾上腺肥大, 胃肠溃疡等。无其他特殊的病理变化, 这可能由于应激原作用强度不大, 时断时续, 作用的方式和症状比较隐蔽, 容易被人们忽视。若不加以控制, 这类应激也会产生有害的影响。如噪音、冷应激、饥饿等都可能产生不良的累积效应, 致使猪的生产性能下降, 抗病力降低。

3 发病机理

当猪受到应激原的作用后, 如捕捉、驱赶、运输、高温、寒冷、拥挤、咬斗、注射、手术等刺激后, 下丘脑兴奋, 分泌出促肾上腺皮质释放激素, 通过垂体门脉系统进入垂体前叶, 使垂体前叶分泌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增多, ACTH通过血液循环到达肾上腺, 促使糖皮质激素的释放。应激初期分泌的肾上腺素, 也可刺激垂体前叶释放ACTH。ACTH分泌的增多, 阻碍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加强分解代谢, 抑制炎症和免疫反应, 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应激原的强度大。作用持久时, 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 可造成猪发病和死亡。

4 防治措施

优良的品种选育和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预防猪应激综合征 (PSS) 最好的办法。通过临床观察、血型鉴定、氟烷检测和磷酸肌酸激酶值测定, 检出应激敏感猪种并淘汰, 使应激基因频率下降, 从而选育出抗应激品种。具有应激表现, 如肌颤抖, 尾颤抖, 皮肤易起红斑, 体温易升高, 3~5周龄的应激敏感仔猪采食量少, 兴奋好斗, 母猪发生无乳症, 繁殖障碍, 公猪性欲差等, 在种猪选育时应将这样的猪逐步淘汰。

饲养管理方面, 应避免外界因素过多的干扰。尽量减少抓捕、保定、驱赶、骚扰等, 即使抓捕也要避免过度的惊恐刺激。猪舍温度不宜突变, 以防猪舍受到过冷过热的刺激产生应激反应。对难以避免的应激原, 尽量让其分散, 延缓作用, 不使其强度扩大。饲料中维生素微量元素含量要充分, 可在饲料中添加微量元素添加剂。

浅谈猪应激综合症 篇6

1 病因

据国内外专家研究发现, 发病的主要原因是基因突变所致;另外猪在受到许多致病因素如拥挤、过热、过冷、长途运输、驱赶、抓捕、惊吓等因素作用下, 瘦肉率较高的猪极易发生应激反应, 并且刺激强度很大的时候, 将会引起猪只的急性死亡。

2 临床症状

根据在屠宰场实地观察以及研究发现本病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形式。

2.1 白猪肉型 (PSE) , 本病在生前就可观察到, 发生本病的猪多数是瘦肉率较高的品种猪, 受到剧烈刺激时患猪在背部、腿部和尾部肌肉出现快速的颤抖, 继而发展成肌肉僵硬, 严重的患猪不能移动;在驱赶时出现呼吸急促、皮肤由发白转为发紫色, 眼球突出、震颤, 运输途中易发生原因不明的急性死亡;有时可出现四肢肌肉发生萎缩, 步态不稳。

2.2 猝死性应激综合征, 多发生在运输、免疫注射、抓捕等强烈刺激时, 猪只无任何临床症状而突然死亡, 死后病理变化不明显。

2.3 恶性高热综合征, 患猪出现体温过高, 皮肤潮红, 有的出现紫斑, 全身颤抖, 肌肉僵硬, 呼吸困难, 此类多发生于拥挤和炎热的季节。

3 病理变化

患猪死后发现肌肉温度升高, 解剖时可见背部、腿部、腰部和肩部的肌肉苍白、柔软和水分渗出。应急刺激反复严重的病猪肌肉可呈干性的暗色, 即临床上所说的干硬黑变。

4 诊断

根据病史调查、临床特异性症状、肌肉特征性颤抖、体温迅速升高和肌肉僵硬等症状不难作出诊断。

5 防治

治疗:发现猪发生应激反应, 要马上解除应激因素, 病猪静脉注射镇静剂、碳酸氢钠和生理盐水, 以纠正酸中毒, 将病猪移到凉爽、通风的环境中, 保持安静, 使病猪慢慢适应环境。

预防:预防本病最好的方法是科学的饲养管理, 淘汰应急敏感猪, 使猪群中应激基因的频率降低。为减少PSE猪肉的产生, 最好屠宰前的运输距离不要超过300 km, 宰前停饲12~22 h, 静候2~24 h, 使猪对应激因素如人员、混群等有一个熟悉的过程。当猪面临应激因素的刺激时, 可使用抗应激药物来减少应激反应的程度。

猪应激综合征 篇7

1 发病机理

当猪受到应激源, 如捕捉、驱赶、运输、高温、寒冷、拥挤、注射、手术等的刺激后, 其下丘脑兴奋, 促使肾上腺皮质激素 (ACTH) 分泌增多。ACTH分泌增多阻碍了某些营养物质的吸收, 致使机体抵抗力下降。应激源的强度大、作用时间长时, 可造成猪因肾上腺皮质分泌功能衰竭而发病和死亡。

2 临床症状

2.1 猝死综合征

猝死即生猪受到极强的刺激后, 未表现出任何临床症状便突然死亡, 这是最为严重的应激反应。

2.2 急性应激综合征

由不良刺激引起的急性应激综合征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2.2.1 心性急死。

猪心性急死也称致死性昏厥、急性心衰竭, 其主要特点是病猪急性死亡和心肌、全身横纹肌变形。心性急死仔猪和育肥猪都可发生, 其多突发于酷热季节。

2.2.2 桑葚心。

3~5月龄猪最为常见, 病猪突然死亡, 有的病猪疲惫无力, 运动僵硬, 皮肤发红。病猪典型病变是心脏广泛出血, 外观如桑葚样。

2.2.3 应激性肌病。

主要发生于育肥猪, 病猪宰后见肌肉水肿、变形、坏死及出现炎症。严重病例体温升高, 呼吸加快, 皮肤发红, 背部单侧或双侧肿胀, 肿胀部位无疼痛反应, 其肌肉僵硬、震颤, 呈犬坐姿势, 哺乳病母猪泌乳减少或无乳, 病公猪性欲下降等。

2.2.4 恶性高温综合征。

多见于长途运输中的育肥猪, 环境突然改变、拥挤、高温等可导致猪发生肺炎或胸膜炎。病猪临床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 体温升高, 全身震颤。

2.2.5 急性胃溃疡。

应激可导致病猪出现急性胃溃疡。发病猪胆小, 神情紧张, 有恐惧感。

2.2.6 急性大肠杆菌病。

应激引起的急性大肠杆菌病多见于仔猪。病猪发生应激时, 抵抗力下降, 导致非特异性炎症, 其可造成仔猪腹泻、下痢, 重者引起死亡。

2.3 慢性应激综合征

长时间、低强度的应激刺激可导致猪发生继发性疾病。

中药对猪高温应激的防治现状 篇8

1 中兽医辨证分析

中兽医学认为, 热应激是火热之邪为病, 属于温病学范畴。温为热之渐, 火为热之极。火热为患, 蒸腾炎上, 灼肤灼络烁津。火热之邪侵害机体, 首先肺卫受伤, 皮温升高。当病邪深入, 遏阳于内, 则出现高热, 上扰心神则骚动不安、甚至神志昏迷;热侵入血络则脉数, 甚至迫血妄行而致吐衄发斑;热盛伤津则口干口渴欲饮、尿赤粪干等津亏症状。热应激过程就是火热之邪由表入里, 袭肺卫 (外周循环状态改变, 皮温升高) , 传气分 (高热、津亏、扰心) , 重者终入营血 (吐衄发斑) 。故治宜清热凉血, 镇静安神, 养阴生津。

2 抗热应激中药的现代药理研究基础

在抗热应激中药的研究中, 研究较多的有:

2.1 调节汗腺分泌的中草药

如桂枝所含的桂皮油能使血管扩张, 调整血液循环, 使血液流向体表而发汗和散热。又可以利尿, 使热从尿中排出。葛根能使皮肤血管扩张, 促进散热, 并使呼吸运动加强, 增加水分排泄使体温下降。还有麻黄、紫苏叶等。

2.2 调节体温中枢的中草药

如石膏用其气轻, 可以逐热上出, 因其质地重, 可以逐热下行, 清肃胃腑之浊气。清张锡纯有云:石膏之凉与阳明之热能化为汗以达于表。具有此类功效的还有柴胡、黄芩、知母等。

2.3 镇静安神的中草药

如蝉蜕的镇静镇痛作用, 可以有效应用于热应激综合症。酸枣仁、远志、朱砂、磁石、刺五加、五味子等具有镇静催眠的作用以缓解热应激。

2.4 抗惊厥的中草药

如地龙所含的地龙解热碱和花生四烯酸, 通过体温调节中枢, 使散热增加, 引起体温下降。

此外, 中草药可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 增强机体对高温环境的适应能力。有资料显示, 一些补血、补气、补阳类中药, 确有提高免疫功能作用。

3 抗热应激中药添加剂的应用现状

中草药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微量元素及其他活性成分, 能够增强机体免疫功能, 全面协调生理代谢, 从而起到缓解热应激的作用。并可从提高食欲和消化率, 加强散热方面促进机体生长, 增强体质和抗热应激能力。有试验表明:炎热环境中给断奶仔猪日粮中添加一定比例的中草药制剂, 具有较好的促长作用, 能降低料重比和耗料成本。选用开胃健脾、清热消暑功能的中草药山楂、苍术、陈皮、槟榔、黄芩、神曲等, 可以缓解高温环境对商品猪的影响, 提高猪的适应性和抵抗高温的能力, 从而缓解猪的热应激。

上一篇:大黄颗粒下一篇:英语错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