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常见猪病防治(精选9篇)
夏季常见猪病防治 篇1
1 猪附红细胞体病
猪附红细胞体在红细胞表面寄生,或是游离在血浆、红细胞、脑脊液及组织液。本病主要特点是黄疸、溶血性贫血、发热、易感染、发病率和病死率高,且以夏季为主,其传播途径主要是吸血昆虫。一旦染病,母猪的产仔能力下降,幼崽体质变差,育肥猪也会出现精神萎靡的情况,同时体温迅速升高,长卧不起、转圈、颤抖、便秘、拉稀等,猪耳、颈部、腹部、胸部及四肢内侧皮肤红紫。防治主要采取血虫净与三价砷剂抗梅毒药新胂凡纳明进行配合,以及强力霉素和长效土霉素等治疗。具体做法是每公斤体重采用5~10毫克的血虫净,并采取生理盐水将其稀释为5%的溶液,采取点注的方式在肌肉内注射,每天注射1次,一般连续注射3天。而如果是采用新胂凡纳明,每公斤的体重采用10~15毫克的新胂凡纳明静脉注射,3天后症状消失。采取强力霉素和长效土霉素,每公斤体重采用10~15毫克,每天注射1次,使用1~2周。
2 猪弓形体病
本病3个月大的猪崽多发,6月龄以上的猪则发病少,利用消化道、胎盘和吸血昆虫及呼吸道传播。临床表现主要是流感症状,体温迅速上升,呼吸困难,流鼻涕、咳嗽,全身肌肉疼痛、四肢僵直,四肢内侧和腹部的皮下存在大面积的红紫色,体表上存在肿大的淋巴结,若为孕期母猪还可流产和死亡。发病后及时采用药物治疗,可选择磺胺类药物。一旦发病,就需要及时治疗,发病3天内是最佳的治疗期,超过5天治愈率就会降低。
夏季羊常见病的防治 篇2
【关键词】 夏季 羊 常见病 预防 治疗
1.夏季羊肠毒血症
羊肠毒血症是一种急性毒血症,是由于在羊的肠道中D型魏氏梭菌大量繁殖而产生毒素引起的,该病多会急性发作,造成羊死亡,死后的羊肾脏软化,因此又称为“软肾病”。该病多发生在2岁以下、膘情较好的羊,绵羊比山羊易感染,多发生在初夏阶段,主要诱因有多雨,气候骤变,大量食用青草、精饲料、青绿饲料,同时运动过少。发病羊主要表现的症状:呆滞、常卧地、跑动、咬牙、以侧身的姿态倒地、左右翻滚、四肢无意识抽搐、头颈始终向后弯曲、呼吸急促、口吐白沫,有的病羊会发出痛苦的呻吟,一般于1~2小时内就会死亡。
预防:在每年的春、秋两个季节分别进行一次“羊三联四防”疫苗接种,皮下或肌肉注射羊快疫、羊猝疽、肠毒血症,羊痢疾四联疫苗5ml;严格控制羊每天的进食量;使羊每天进行适量运动,尤其对于圈养的羊,每天要对羊进行轰赶,强迫其运动。
治疗:对于患病较轻的羊,用环丙沙星注射液15~30ml进行肌肉注射,同时喂食2g链霉素,一日2次,1~2天病症即可缓解;患病较重的羊,用160万~200万单位的白霉素, 16万~24万单位的庆大霉素,20ml的维生素C,20ml的氢化可地松,再加上500毫升的生理盐水,进行一次性静脉注射,一日2次。
2.传染性结膜角膜炎
传染性结膜角膜炎,俗称“红眼病”,该病的发生仅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尽管致死率很低,但传染性很高,经常造成地方性流行,患病羊怕光、经常流泪,眼角会有泌黏性或胶性分泌物流出,眼睑肿胀,眼结膜充血潮红,一般会呈现灰白色半透明或乳白色不透明的现象,从角膜边缘逐渐向眼中央发展,最后,可能会造成失明。该病多发生于温度高、湿度大、蚊蝇较多的夏秋季节。
预防:及时清扫羊舍,保持环境卫生,减少蚊蝇量;保持羊舍干燥、空气流通顺畅;發现病羊及时隔离。
治疗:用淡盐水或2%~5%的硼酸水溶液冲洗患病的眼睛,擦干后可用四环素或红霉素眼药膏涂入眼中,也可用2%可的松药水滴入眼中;对于出现角膜混浊的病羊,可用各50万单位的青霉素和链霉素溶于蒸馏水, 10ml进行眼部冲洗,10ml进行眼睑皮下注射。
3.羔羊痢疾
羔羊痢疾是由产气荚膜杆菌致病的急性毒血症,也有可能由大肠杆菌、链球菌及沙门氏杆菌引起。该病主要发生在刚出生7日龄内的羔羊,由于此阶段的羊肠胃功能弱、免疫力低,容易受到细菌的侵害,尤其是在羔羊脐带创伤、食量不均、气候骤变的情况下易感此病,染病的羔羊表现出持续的下痢,会造成大量羔羊死亡。
预防:估算怀孕母羊预产期,在产前的20~30天之间和10~20天之间各注射一次羔羊痢疾甲醛菌苗2~3ml,在母羊双后退内侧进行皮下注射,这样在羔羊出生前进行了免疫;在羔羊接生时注意不要将脐带弄伤;严格控制羔羊的食量,均匀喂食。
治疗: 给患病的羊灌服0.3g土霉素加0.3g胃蛋白酶,每天灌服2次;一次性灌服0.5g磺胺脒、0.2g鞣酸蛋白、0.2g次硝酸铋、0.2g小苏打,每天服用3次;对已经出现脱水现象的患病羊,每天需要补液1~2次,可以采取口服补液盐或静脉注射20~100m,l5%的葡萄糖生理盐水的方式。
4.羊中暑
在夏天,周围环境温度比较高、湿度比较大,羊自身的热量不能有效散发,致使体内积蓄过多的热量,造成神经机能障碍性的中暑,尤其在阳光直射下、通风不良的环境中极易导致中暑。中暑病羊经常表现为头部发热发汗,精神萎靡,四肢抖动,呼吸急促,气息较弱,步态不稳,心跳加速同时较弱,鼻孔扩张,鼻孔内有时会流出泡状液体,体温可达到40℃以上,眼结膜开始发红并逐渐变为蓝紫色,瞳孔最初扩大,后来收缩,很快昏倒,昏倒时眼球闪动,如不及时抢救,在很短时间内就会死亡。
预防:避免在高温天气放牧;避免阳光直射羊群;圈舍要通风;勤喂水,饲喂多汁的青草饲料。
夏季猪病咋防治 篇3
1.1 环境因素
规模化猪场猪舍较大且密闭, 由于通风、换气不良, 氨气、硫化氢等有害气体严重超标, 使猪抗病力下降。而小规模猪场的开放或半开放猪舍, 由于热辐射以及过热的环境常使猪发生热应激, 导致猪机体的正常代谢发生紊乱。因此夏季也是猪病多发季节。
1.2 饲料因素
夏季气候湿热, 饲料容易发霉变质, 饲喂了发霉变质的饲料, 破坏机体的免疫功能, 各种病原体乘虚而入发挥致病作用。霉菌和毒素本身也是重要的致病因素。
1.3 气候因素
夏季气温高, 湿度大。有利于各种病原体的孳生和繁殖, 成为夏季猪病流行的重要原因。加之天气变化剧烈, 使机体抵抗力下降, 易使小猪受凉感冒, 一些病原是在感冒后诱发或继发感染的。
1.4 病媒因素
农户养猪条件差, 不盖纱网、没有纱窗是非常普遍的现象, 蚊、蝇、蠓等吸血昆虫泛滥, 这些病媒大量传播病原, 导致了夏季猪病的发生和流行。
1.5 人为因素
夏季人流、物流增多, 有些地方也有放牧猪的情况, 特别是不法商贩在市场上销售病、死猪肉, 使夏季猪病发病迅速、传播广泛。
2 夏季易发猪病
2.1 热应激
猪和人一样属恒温动物, 不管环境温度高低, 体温都必须保持在38℃左右。但猪的皮下脂肪厚, 汗腺远没有人发达, 不善于通过皮肤出汗、蒸发散热来调节体温, 体内热量散发很慢, 因此猪很不耐热, 而且越大的猪越不耐热。
猪的最适温度随体重和年龄增加而下降:
初生仔猪:27℃~30℃;
断奶仔猪:21℃~24℃;
育肥猪:15℃~22℃;
产仔母猪:16℃~18℃。
如果猪舍环境温度超过了最适温度范围, 猪体的产热大于散热, 当过多的热量蓄积在体内不能散发出去时, 则猪的体温开始升高, 导致循环、代谢及神经内分泌系统发生紊乱, 引起热应激甚至热射病。防治措施如下。
2.1.1 加强猪舍防暑降温
搭建凉棚或搭建遮阳网。机械通风排除有害气体。舍温过高时可用胶管或喷雾器定时向猪体 (分娩舍除外) 和屋顶喷水降温或人工洒水降温。对空怀和妊娠母猪、生长育肥猪, 采用喷雾或喷淋降温的办法降温速度很快, 5~10分钟即可将舍内温度降低5℃~8℃, 且能净化空气。但会增加舍内和床面湿度, 因此要注意通风防潮。
2.1.2 改善饲养管理
可在饲料中添加5%以内的油脂, 增加饲料中粗蛋白含量, 这样可以保证在高温时猪采食量减少的情况下能够满足营养需求, 饲料中添加200~500PPM维生素C和200PPM维生素E, 提高抗热应激的能力。
2.1.3 添加抗热应激药物
在饮水中添加蔗糖、电解质等成分, 不但能抗热应激, 还能显著促进仔猪生长, 提高饲料报酬。饲料中添加10毫克/千克大豆黄酮素或400毫克/千克牛磺酸, 可减轻热应激对肥育猪的影响。猪饲料中补充300微克/千克铬 (吡啶羧酸铬) , 可以缓解高温应激作用, 提高猪采食量和日增重, 降低料重比。
2.2 皮肤红点
有些猪场夏季时部分猪皮肤上出现小红点或疹块, 病因众说不一, 我的研究证明与以下因素有关: (1) 部分品种猪对蚊子叮咬过敏, 严重时继发葡萄球菌等细菌感染。 (2) 饲料中T-2等霉菌毒素超标, 损伤皮肤的抗菌屏障功能, 继发细菌、真菌感染。 (3) 猪舍高温潮湿, 引发皮肤湿疹。 (4) 用劣质消毒药带猪消毒时发生皮肤过敏。防治措施如下。
2.2.1 采取各种措施尽量减少猪舍中蚊子密度。
2.2.2 在饲料中添加优质的防霉剂、脱毒剂防止饲料霉变。
2.2.3 在喷淋降温时要打开门窗, 开启排风扇, 降低猪舍湿度。
2.2.4 用碘酊、复合醛等消毒液喷涂皮肤, 以减少继发感染。
2.2.5 饲料中添加复方抗病毒、抗生素如"安泰"等。
2.3 母猪好返情
母猪夏季配种后发生返情的现象比其他季节高。可能有以下三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高温、高湿使公猪精液质量下降, 使授胎失败。二是热应激使母猪体温升高, 造成胚胎死亡;三是由于热应激使母猪的促性腺激素等激素分泌减少, 导致妊娠失败。防治措施如下。
2.3.1 防暑降温:加强保胎母猪舍、种公猪舍的通风降温、滴水降温。
2.3.2 确保精液质量:采用人工授精方法或定期检查精液质量, 确保精液质量。
2.3.3 调整配种时机:配合实施全进全出、同期发情工作, 避开炎热时配种。
2.4 后备母猪迟发情
除了其他繁殖障碍因素之外, 由于在热应激反应过程中后备母猪的促性腺激素等有关繁殖激素分泌量减少, 从而使初情期推迟或发情症状不明显。防治措施如下。
2.4.1 加强后备母猪舍的通风降温。
2.4.2 额外添加维生素E、维生素A、叶酸等对性腺发育有促进作用的维生素。
2.5 后躯瘫痪
夏季是附红细胞体病的高发季节, 所以许多猪场都用阿散酸进行预防或治疗。但由于阿散酸的毒性较大, 一旦剂量过大或使用时间过长就会造成中毒。阿散酸中毒的典型症状是后躯瘫痪, 但食欲、精神正常。防治措施如下。
2.5.1 尽量选用安全的药物来防治附红细胞体感染如使用强力霉素等药物, 对于阿散酸等毒性较大的药物要严格掌握用药剂量。
2.5.2 一旦出现中毒症状立即停用含阿散酸的饲料, 在饮水中添加葡萄糖、电解多维等解毒药物。
2.6 急性胃出血
饲料厂家和猪场为了提高猪群的抗热应激能力, 在饲料中多量添加碳酸氢钠。碳酸氢钠是强碱性物质, 如果添加量过大, 就会破坏胃的正常酸性环境, 机体为了恢复胃的酸性环境而大量分泌胃酸 (盐酸) , 过量的胃酸就会损伤胃黏膜造成胃溃疡, 引起急性胃出血。防治措施如下。
2.6.1 为抗热应激使用碳酸氢钠时, 每吨饲料添加量不要超过500克, 既500PPM。
2.6.2 一旦出现急性胃出血的病猪时立即停用含碳酸氢钠的饲料, 选用止血药进行治疗, 同时使用鞣酸蛋白等保护胃黏膜。
2.7 阴门红肿
夏季饲料容易霉变, 母猪采食了霉菌毒素超标的饲料就会造成繁殖障碍等各种症状, 尤其是玉米赤霉烯酮毒素, 常常使小母猪阴门红肿, 与发情非常相似。当出现这种症状又找不到确切的致病原因时就要及时检测饲料中霉菌毒素是否超标。防治措施如下。
2.7.1 避免饲料发霉变质, 绝对不能给母猪尤其是后备母猪、小猪饲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2.7.2 饲料中添加对玉米赤霉烯酮等霉菌毒素有效的防霉剂或脱毒剂如“霉消安”等。
2.8 子宫炎或无乳症
产后子宫炎或无乳症主要有三方面原因:一是由于高温环境适合细菌大量繁殖, 增加了产道或乳房感染的机会;二是热应激使母猪体质下降, 提抗力降低, 容易发生产道或乳房感染。三是由于夏季容易发生附红细胞体等病原体的感染, 导致母猪形成病态体质。防治措施如下。
2.8.1 选用优质的消毒药如“复合醛”或“百胜”等加强接产过程中对外阴、乳房和环境的消毒。
2.8.2 母猪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如“加康” (主要成分:氟苯尼考) 、“洛沙丁” (主要成分:2.5%洛美沙星) 等或在产仔当天注射长效广谱抗菌药物。
2.8.3 加强产房的通风降温。
2.8.4 在产后当天补液1000~1500毫升、并适当加入广谱抗菌药物。
2.9 附红细胞体病
不同品种和年龄的猪对猪附红细胞体均易感, 仔猪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本病多发生在夏季, 其传播与吸血昆虫有关, 特别是猪虱。另外, 注射针头、手术器械、交配等也可传播。如饲管不良, 气候恶劣或其它疾病, 可使隐性感染状态的猪发病。
本病主要呈现出急性黄疸性贫血和发热症状。体温升高到40℃~42℃, 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 离群卧地。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 指压不褪色, 成为“红皮猪”。治疗本病的药物真正有效的药物很少。可选用血虫净、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等药物治疗。
2.1 0 乙型脑炎
该病主要发生于1~2胎的母猪或青年公猪, 每年7~10月为发病季节。乙型脑炎是由三带喙库蚊传播的一种虫媒病毒病, 引起母猪流产、死胎, 公猪睾丸炎等。经产母猪由于已经感染, 对本病有一定的抵抗力。乙型脑炎的典型病理变化是部分死胎脑组织溶化, 呈所谓的“水脑症”。由于本病的发现是在出现了母猪流产或死胎、公猪睾丸炎等症状后, 所以没有任何治疗的机会, 因此本病重在预防。对乙型脑炎的预防主要是对150日龄以上的后备母猪或年轻公猪, 在配种前用乙型脑炎弱毒苗免疫。
2.1 1 猪弓形体病
本病由龚地弓形体引起, 又称弓形虫病、毒浆原虫病。多见于3月龄仔猪, 6月龄以上猪发病较少。多发生在夏、秋季节。
发病突然, 体温急剧升高到40℃~42℃, 表现为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咳嗽, 流鼻涕, 四肢和全身肌肉僵直, 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 有的下痢或便秘, 并带有黏液或血液, 怀孕猪感染可引起流产或死亡。该病用磺胺-6-甲氧嘧啶、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有效。
2.1 2 乳猪腹泻
在许多猪场, 哺乳仔猪的腹泻在夏季发病率会高于其他季节, 尤其是高于冬春季节。据我们的调查结果主要有以下三方面原因: (1) 高温环境使大肠杆菌大量繁殖, 增加了仔猪感染的机会; (2) 由于热应激母猪采食量减少, 造成奶水质量下降, 使乳猪体质虚弱造成腹泻, 或由于母猪产后感染导致无乳, 使仔猪由于营养不足造成腹泻; (3) 许多猪场认为在夏季气温已很高, 所以不必要对新生仔猪进行保温, 结果由于昼夜温差大, 在晚上乳猪受凉造成腹泻。或有些猪场在产房采用了较好的通风降温措施, 舍温保持在24℃~28℃左右, 这一温度基本满足了母猪的需要, 但对新生仔猪就偏低, 容易造成腹泻。防治措施如下。
2.1 2.1 重视新生仔猪的保温, 使其拥有一个舒适的小环境。尤其在产房大环境降温的同时要给仔猪提供一个保温的小环境。
2.1 2. 2 使选用优质的消毒药如腾骏生产的“复合醛“、辉瑞生产的“百胜”等加强产房的环境消毒。
2.1 2. 3 母猪产前产后各一周在饲料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如“加康”等或在产仔当天注射长效广谱抗菌药物。
2.1 2. 4 给母猪提供高能量高蛋白的饲料, 以维持正常的泌乳的营养需要量。
2.1 2. 5 治疗时除了抗生素外更要及时补液。
2.1 3 猪链球菌病
本病多发于春、夏两季, 呈散发性传染。主要通过创伤或咬伤感染, 被病猪污染的器物是传染媒介。10~30千克的仔猪多发, 以败血症和脑膜炎型多见, 中猪感染多见于化脓性淋巴结炎、关节炎等。
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 减食或停食, 结膜潮红, 流鼻涕。部分病猪跛行或不能站立;有的出现左右摇摆、空口磨牙等神经症状;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
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侧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大小丘疹, 后覆盖褐色痂皮。
夏季老年人常见皮肤病的防治 篇4
1.夏季皮炎:俗称“热痱”或“热毒”,多发于体质虚弱容易出汗的老人。由于夏季气温高,人体为了散热而大量出汗,尿量相对减少,血液里的某些代谢产物就要从汗液中排出。这些物质刺激毛囊汗腺,引起皮肤发痒并出现红色丘疹。
防治:容易患此病的老人,夏季应穿吸汗性能好的衬衣或汗衫,住处应通风,勤洗澡,多喝水增加尿量,尽量减少汗液对皮肤的刺激。瘙痒严重时可以服赛庚啶、扑尔敏或藿香正气水,还可用冰片炉甘石洗剂外涂。
2.擦烂红斑:又叫褶烂,多发于比较肥胖的老人。常在腋窝、大腿根部、会阴、肛门周围、颈部及老年妇女的乳房下方等皮肤皱褶处,由于汗液的浸渍、磨擦而发生边界清楚的鲜红色斑片,继之糜烂、渗液。并发感染时出现脓疱及白色鳞屑,自觉发痒或有烧灼不适感。发于大腿根部者还可影响行走。
防治:注意保持皮肤皱襞处的清洁、干燥,勤换内衣,皮肤有汗液积存和潮湿现象时应及时清洗。红斑局部可涂复方硼酸粉、爽身粉,有糜烂渗液时可用生理盐水或3%硼酸溶液湿敷,继发念珠菌感染时可涂3%克霉唑霜、达克宁霜。
3.日光皮炎:有些喜欢垂钓或野外活动的老年人,皮肤暴露部分长时间受日光中波紫外线照射,容易发生红斑、丘疹、水疱、脱屑等多种皮炎反应,自觉有灼热、瘙痒症状。
防治:夏季老年人外出或垂钓时应采取防晒措施,避免日光长时间曝晒,外露皮肤可涂5%二氧化钛霜等避光剂。发生日光皮炎时可口服氯喹、烟酸、复合维生素B等药物,皮炎局部可涂冰片炉甘石洗剂、乐肤液、皮炎平霜等药物。
4.隐翅虫皮炎:大多是由于老年人夏季夜晚在树下乘凉,或晚上睡觉时没有关好窗户,隐翅虫落在皮肤上被拍打后,其体中的强酸性毒液刺激皮肤所致。常在面部或颈部等皮肤露出的部位出现条状水肿性红斑,红斑上有小米粒大小水疱,中央还有黑色的坏死区,有烧灼样疼痛。
防治:遇到黑色蚂蚁样的小虫落到皮肤上时,不要用手去拍打,可吹掉或用小棍子拨掉,以免虫体中的毒素刺激皮肤。发生皮炎后可用5%小苏打水涂抹患处,有良好的中和毒素及止痛消炎作用。
5.股癣:多发于体质肥胖出汗多的老年人,常在大腿根部出现边界清楚的红斑,瘙痒剧烈。
秋季常见猪病防治方法 篇5
关键词:猪病,防治方法,秋季
秋季气候多变, 易诱导猪只发病, 如果预防不及时, 会给养猪户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现就秋季猪多发的几种常见病作简要介绍, 以方便广大养殖户有针对性地强化饲养管理, 做好预防工作。
1 猪瘟
疫苗质量不佳, 免疫程序不合理, 注射剂量不足或操作不规范, 致使注射过猪瘟疫苗也发瘟。但近年来临床上见到的猪瘟以温和型、非典型化占据主流, 以往猪瘟的许多典型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已不多见。因此, 误诊现象十分普遍[1]。如果母猪未注射过猪瘟疫苗 (单联苗、二联苗或三联苗) , 哺乳期仔猪很可能发生无名高热、便秘、皮肤发绀、喝脏水、食欲时好时坏、后期下痢;母猪注射过猪瘟疫苗时, 没断奶的仔猪不会发生猪瘟, 如果仔猪出生后6周以内注射疫苗, 反倒会因母源抗体干扰, 造成免疫失败, 待以后长到小猪、架子猪、肥育猪时, 就有可能发生非典型猪瘟。
治疗猪瘟没有特效药物, 一般在发病初期应用大剂量的猪瘟高免血清, 同时肌注抗生素药物如先锋霉素, 清热解毒的中药制剂如双黄连、清开灵等有较好的疗效, 但后期疗效不明显。也可用以毒攻毒的方法, 即以大于平时预防量10倍以上的猪瘟疫苗 (最好是脾淋苗) 肌肉注射, 强度刺激机体产生干扰素, 干扰猪瘟病毒复制, 使其产生免疫力[2]。猪瘟高发地区或猪场实行提前免疫, 即初生仔猪吮初乳之前注射疫苗1头份, 2~3 h后再哺乳;双月龄时二免, 50~60 d注射疫苗4头份, 即可终身获得强免疫力。
2 感冒
猪感冒是由于对猪的管理不当, 或者遇到寒气的突然袭击, 秋季未注意防寒保温等所引起, 各种年龄的猪均可发生, 且多发生于气温骤变的季节, 但没有传染性。其主要症状是体温升高, 末梢部分发凉或皮温不整, 流泪, 流清鼻涕, 以后转为浓稠鼻涕, 呼吸增快, 严重者畏寒怕冷, 不愿行走等, 可继发支气管肺炎。
猪流感是由于猪流感病毒所引起, 有传染性, 常全群同时感染, 其症状与普通感冒相似, 病猪体温升高40℃以上, 有时高达42℃。眼鼻常流出黏性分泌物, 鼻液有时带有血色, 常呼吸急促, 呈明显的腹式呼吸, 夹杂有间断性咳嗽, 少食或不食, 粪便干硬, 也常见肌肉和关节疼痛、喜卧, 多头猪挤在一起[3]。猪流感的特点是来势突然, 大群发生, 症状较重, 但病程短, 多数猪在1周之内恢复, 少数猪发生继发性感染, 出现大叶性出血性肺炎或肠炎而致死。解剖病死的猪, 发现病变以呼吸器官为主, 可见上呼吸道 (鼻、喉、气管、支气管) 黏膜出血, 有大量泡沫状液体, 或杂有血液。在肺的心叶、尖叶和中间叶出现鲜牛肉状病变, 呈紫红色, 多呈不规则对称。肺病区膨胀不全, 塌陷, 周围肺组织发生气肿 (外观呈苍白色) 。肺门、纵膈淋巴结水肿、充血。
无论猪的感冒还是流感, 都会成为许多疫病的先兆或诱因, 如不及时控制, 会造成不可弥补的损失。一般可用解热镇痛药如复方氨基比林、30%安乃近进行对症治疗, 使用抗生素或磺胺药控制继发感染, 在临床中氟苯尼考、头孢噻呋或泰乐菌素在治疗支气管及上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效果明显, 在饲料中添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泰乐菌素等抗生素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中兽医疗法以解热镇痛、祛风散寒为原则, 可添用银翘散、荆防败毒散等方剂。
3 附红细胞体病 (红皮病)
典型临床症状表现为母猪生产性能下降, 仔猪体质变差, 贫血, 肠道及呼吸道感染增加。育肥猪病初精神萎顿, 体温升高到39.5~42.0℃, 颤抖转圈或不愿站立, 离群卧地, 出现便秘或拉稀[4]。病猪耳、颈下、胸前、腹下、四肢内侧等部位皮肤红紫, 指压不褪色, 成为“红皮猪”。
该病易继发其他疾病, 所以应及时治疗。可用血虫净 (贝尼尔) 、咪唑苯脲、新胂凡纳明配合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素等治疗, 但效果不理想, 土霉素在治疗混合感染时效果不错。
4 繁殖和呼吸障碍综合症 (蓝耳病)
其是一种引起以流产、死胎、胎儿木乃伊化和呼吸困难为特征的猪传染病。病猪表现为食欲减退, 发热至40.5~41.0℃, 呼吸困难。怀孕母猪发生流产、运动失调、转圈;公猪缺乏性欲;哺乳猪出生时出现弱胎、沉郁、消瘦、外翻腿姿势, 呼吸困难, 眼结膜水肿, 个别仔猪出现震颤;断奶仔猪和生长猪表现为持续性厌食、沉郁、呼吸困难以及皮肤充血, 耳、腹下、后腿等部位发紫。
治疗该病目前尚无特效药, 主要依靠疫苗预防。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可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发病。治疗上主要是缓解临床症状, 控制继发感染为原则。在发病的第1个月, 可用抗生素和抗病毒中药类全群拌料治疗妊娠母猪, 减少发热, 如出现呼吸道感染症状时应用抗生素防止继发感染, 也可以补充VE和微量元素Se, 延长妊娠期, 防止流产的发生;如果育成猪和母猪的采食量减少, 应喂高能量的食料;新生仔猪出现腹泻时, 应口服或注射抗生素, 补充电解质, 加喂葡萄糖增强体质。
5 猪链球菌病
继发混合感染多在猪感冒后出现。急性病猪体温升高到41℃以上, 减食或停食, 结膜潮红, 流鼻涕。部分病猪发生关节炎, 跛行、爬行或不能站立;有的表现出共济失调、空口磨牙等;有的颈背等处皮肤广泛充血或有出血斑。8周龄内仔猪常于2 d内死亡。慢性病猪常在头、胸、腹和股内皮肤等处出现圆形浅玫瑰色硬币样大丘疹, 后覆盖褐色痂皮。混合感染猪瘟时, 患猪流浆液性鼻液, 耳尖、腹下、四肢末端、股内侧有紫红色或蓝紫色出血点、出血斑。病公猪可见包皮内积尿, 挤压流出白色、混浊、恶臭的液体。病猪先便秘后腹泻或便秘腹泻交替出现, 后期呼吸困难, 常于1~3 d内死亡。
近年来, 由于抗生素的用法混乱, 猪链球菌已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给临床治疗增加了不小的难度。败血型死亡快, 死亡率高, 用药一般效果不明显;关节型肌注15mg/kg·体重强效阿莫西林、2.5 mg/kg·体重2.5%恩诺沙星, 1次/d, 连用3 d, 病情会得到有效控制, 如注射技术准确, 也可关节腔注射, 效果比较明显。对发病猪场要对病猪污染的栏圈、场地和用具进行严格消毒, 并对整个猪场全面消毒。
6 弓形体病
猪的弓形体病前几年很难在临床上见到, 成流行性发作更为少见。但近年来, 在很多地方已形成地方流行性, 危害较大。其临床表现似流感, 体温升高到40.5~42.0℃, 稽留热, 表现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 咳嗽, 流鼻涕, 四肢和全身肌肉疼痛, 僵直, 四肢内侧、腹部皮下大面积呈红紫色。体表淋巴结肿大。弓形体容易与附红细胞体病混淆, 一般要在实验室诊断, 治疗以磺胺-6-甲氧嘧啶、磺胺嘧啶加甲氧苄胺嘧啶等磺胺类药物治疗效果较好。
7 伪狂犬病
临床多发, 诊断困难, 临床上有下列症状: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流涎, 呕吐, 下痢, 食欲不振;精神沉郁;肌肉震颤, 步态不稳, 四肢运动不协调;眼球震颤, 间歇性痉挛, 后躯麻痹, 有前进、后退或转圈等强迫运动, 常伴有癫痫样发作及昏睡等现象;耳、腹下、尾等处有紫斑;有的拌有嘴角瘙痒。神经症状出现后1~2 d内死亡, 仔猪死亡率可达100%。若发病6 d后才出现神经症状, 则有恢复希望。但可能有永久性后遗症, 如瞎眼、偏瘫、发育障碍等。青年猪常见便秘, 一般症状和神经症状较幼猪轻, 病死率较低, 病程约4~8 d。成年猪常呈隐性感染, 较常见的症状为微热、倦怠、精神沉郁、便秘、食欲不振。数日即恢复正常, 很少见到神经症状。怀孕母猪于受胎40 d后感染时, 常有流产、死胎及延迟分娩等现象。怀孕后期感染的则产出木乃伊胎, 也有活产胎儿, 但胎儿常产后不久出现典型的神经症状, 一般1周内死亡。母猪流产前后, 大多无明显的临床症状。
该病无特殊治疗方法, 主要以疫苗接种免疫来控制发生。紧急情况下用免疫血清注射可使死亡率降低。但对出现神经症状的病猪效果不大, 可应用治疗脑炎的药物对症治疗。
参考文献
[1]陈健雄.2010年猪病流行趋势及控制策略[J].养猪, 2010 (2) :76-79.
[2]熊诗国, 金光明.南陵县夏季猪病流行特点及防控措施[J].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0 (1) :140-141.
[3]李淑霞.近年猪病流行特点与防控对策[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0 (3) :69.
规模化养猪场三种常见猪病的防治 篇6
1 规模化猪场的三种常见猪病
1.1 猪口蹄疫
口蹄疫病毒引起偶蹄兽的一种急性热性和高度接触性传染病。特征为:口腔黏膜、鼻腔部、蹄部及乳房皮肤发生水泡和糜烂, 严重时蹄脱落, 跛行, 不能站立。口蹄疫的发病率很高, 传染病流行面积大, 对仔猪可引起大批死亡。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呼吸道以及皮肤和黏膜感染而发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但以冬季多发, 多在秋季开始, 冬季加剧, 春季减缓。一旦发生, 传染速度快, 死亡率高, 作为规模化猪场会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疾病一般表现为蹄部、口腔、鼻端、乳房等水泡、溃疡烂斑。咽喉、气管、支气管也有烂斑和溃疡, 小肠、大肠出血性炎症。仔猪心膜弥漫性出血, 心肌切面淡黄相间似虎纹, 俗称“虎斑心”。临床症状表现为潜伏期短、高热、食欲、精神不振。蹄冠、蹄叉等部位发红、发热、敏感后形成水泡;无感染的一周左右痊愈, 有感染的糜烂、溃疡, 有时蹄壳脱落, 常卧地跛行。猪病的口腔、齿龈、舌、乳房也可见水泡和糜烂。初生仔猪常见急性心肌炎和急性胃肠炎而死亡。
1.2 猪瘟
猪瘟是规模化猪场常见病毒性的传染病, 具有热性、急性及败血性等特点, 并且各个年龄、品种及性别猪均有较高感染性, 一旦发生, 就会引起急性快速传染, 因此, 这种疾病导致死亡率及发病率均是很高的, 作为规模化养猪场, 这种疾病存在的话, 很可能会引起大量猪只死亡, 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这种疾病一般表现我为突然高热、四肢抽搐、全身痉挛, 黏膜及皮肤发绀, 耳朵及四肢的内侧、外阴及腹下等地方容易出现血斑点, 眼睛里有脓性的分泌物或眼睑粘连, 会发生便秘再腹泻, 且便里带有粘液, 其皮肤、内脏器官、浆膜、淋巴结、喉头及脾脏等部位均有出血现象, 这种猪病所表现症状是比较明显的, 出现疾病情况比较多。
1.3 猪流行性感冒
猪流行性感冒简称猪流感, 是由猪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特征为突发病, 迅速传播全群, 体温升高、咳嗽和呼吸道炎症, 一般可自愈, 由的并发副氏杆菌或巴氏杆菌, 加重病情而引起死亡。不分品种、性别、年龄;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猪流行性感冒的发生具有明显的季节性, 在秋季、寒冷和早春气候寒冷多变的季节宜发生。猪的流行性感冒表现为发病突然、传播迅速、体温升高、厌食或废绝, 常挤卧不愿站立。呼吸急促、咳嗽;鼻流出浆液脓性鼻汁, 眼结膜潮红、流泪并有分泌物。
2 三种常见猪病的防治
2.1 口蹄疫的防治
在发生口蹄疫时, 对疫区尚未发病的动物和受威胁的动物进行应急免疫接种。严禁疫区的工作人员非疫区进行免疫。非疫区应采用计划免疫, 对尚未发生疫情, 但存在发生疫情的危险, 或受邻近疫情威胁的地区, 为防患于未然, 在平时有计划地免疫健康蓄群。按免疫程序实施计划免疫。
疫苗接种是控制口蹄疫的有效手段和重要措施。规模场可根据当地防疫及防疫监督部门对场次内不同批次, 不同日龄的猪群进行监测, 对抗体检测不合格的, 重新免疫或加强;对新添槽等应补针的, 及时补针。为了增强免疫效果, 可同时使用维C, 黄氏多糖, 酵母多糖等免疫促进剂, 提高免疫效果。鉴于当前免疫监测不到位的实际, 建议在每年的12月到次年的1月份再普注1次。另外在免疫接种中, 要充分考虑流行毒株类型, 确保免疫用疫苗毒株与流行毒株匹配。
抗菌素有阿普拉霉素、头孢噻呋、羟氨苄青霉素、喹诺酮等。对症高烧的治疗药物有地塞米、安乃近或点冰神等。
免疫:育肥猪30~40日龄或肌注普通苗2 m L或高价苗1 m L后海穴注射60~70日龄二次免疫肌注普通苗3 m L或高价苗2 m L。
种公猪, 每年2次。种母猪, 分娩前1~5 d接种。
2.2 猪瘟的防治
对于猪瘟这种疾病来说, 没有特别的治疗药物, 主要方法就是进行预防, 猪场可根据所在场地情况进行合理免疫程序制定, 从而有效预防猪瘟发生, 当这种猪瘟在发生初期的时候, 可以通用大剂量猪瘟的高免血清及广谱抗菌药物配合来预防和治疗, 并且能够取得比较好的效果;在发病中期的时候, 就应该采取大剂量的紧急免疫的接种方法, 以刺激猪的抗体能够产生干扰素, 这样还具有一定疗效的。由于这种猪瘟的传染力相当强, 一旦发生就很难进行控制, 因此要积极实行超前的免疫。在出生的仔猪吸初乳之前4头份的疫苗注射也是很管用的, 能够获得终身的免疫。
2.3 猪流行性感冒的防治
猪流感是由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热性、高度传染性呼吸道疾病。
2.3.1 预防措施:
加强饲料管理, 密切注意天气的变化, 及时取暖保温, 提供充足的洁净饮水。加强猪场环境和生物安全控制措施, 防止野禽及病人接近猪群, 以减少猪场感染和发病的概率。
2.3.2 疫苗免疫:
可用猪流感灭活疫苗对猪群进行免疫。
2.3.3 发病猪群的控制措施:
一旦发现猪群感染发病, 应立即采取隔离措施, 防止易感猪与感染发病猪的接触。对发病猪可采取对症治疗, 并加强病的护理, 给病猪提供舒适、避风、干燥、干净、无尘的环境, 避免转群, 供给清洁新鲜的饮水, 使用一些抗生素控制发病猪群的并发或继发性细菌感染。
清热镇痛, 抗菌消炎 (青霉素、安乃近、病毒灵肌注或盐酸金刚烷胺口服或板蓝根冲剂灌服) 。
3 结束语
夏季肉鸡常见疾病防治 篇7
1 球虫病
本病多发生于幼龄鸡, 3~5周龄的鸡最易感。雏鸡患病后死亡率高, 急性发病时可造成大批死亡。不良的饲料管理条件和天气潮湿多雨, 育雏室过分拥挤、饲料中缺乏维生素A和维生素K以及日粮不平衡等都是引起球虫病流行的诱发因素。
防治: (1) 加强管理, 保持干燥和清洁卫生; (2) 发病后及时用药如地克珠利、盐霉素、球痢灵等, 最好交替使用; (3) 多为素要增至3~5倍, 尤其是维生素K。
2 中暑
中暑是由于烈日暴晒, 环境气温过高, 导致肉鸡中枢神经紊乱、心衰猝死的一种急性病。体温升高, 触诊高热灼手 (尤其是翅下与胸腔部) 。
剖检:脑膜充血、出血、轻度水肿;心肌出血, 心包积液;肺水肿、淤血;其他组织出血。
防治: (1) 炎热季节提前做好防暑准备, 适当降低养殖密度, 改善禽场密度, 改善禽场通风, 增设降温的喷水、喷雾、水帘等装置; (2) 酷暑季节, 适当供给充足的饮水和适量的清热解暑中草药 (如夏枯草、芦根、土黄连等) 和维生素C。
3 营养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一般是指家禽由于体内缺乏某种营养物质, 无法维持正常的生理及生产需要而导致的疾病。经常发生的营养缺乏症有蛋白质缺乏症、维生素缺乏症和无机盐缺乏症。
临床症状:生长缓慢、瘫痪、眼疾、下例、毛色无光等。其发病原因多种多样, 除去与饲料质量有直接关系外, 还与环境应激、采食量、代谢有着密切关系。而夏季的发病率远高于其他季节。
防治:在夏季首先做好防暑降温工作, 增加采食量, 减少体内养分损失, 保证机体正常代谢。其次要注意饲料的存放时间和条件, 最好用新鲜饲料。
4 黄曲霉毒素中毒
黄曲霉素在温度潮湿条件下很容易在谷物中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 饲喂发霉的饲料, 常常引起黄曲霉素中毒。在家禽中以雏鸡的敏感性最高, 中毒后可造成大批死亡。
临床特征:废食、下痢、皮肤苍白或黄疸、生产力下降、衰竭死亡。
防治:主要措施是不喂发霉变质的饲料, 其次还要注意饲料的储存。一旦发生中毒, 立即更换饲料, 并在饲料或饮水中加入下列几种药物:白药粉0.5%、维生素C0.05%、葡萄糖1%、活性炭1%。
5 肉鸡大肠杆菌病
该病是由大肠埃希式杆菌引起的一类危害夏季肉鸡生产最严重的传染疾病, 各个日龄鸡均易感染。尤其是高温季节, 由于环境、饲料、饮水卫生状况恶化更易暴发。
主要临床表现:精神沉郁, 食欲不振, 呼吸困难, 排黄绿或黄白色粪便, 零星死亡, 最典型的病变是肝周炎、心包炎、腹水及腹膜炎。
防治:采取综合措施, 包括环境消毒加强空气流通、防止饲料及水源的污染、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气候突变等造成的一些应激因素。常用疗法: (1) 定期在饲料或饮水中添加广谱抗菌药物, 如喹诺酮等类药物, 0.3%高锰酸钾或次氯酸钠; (2) 根据大肠杆菌容易产生耐药性的特点, 可在饲料中添加中草药添加剂, 每10d预防1次; (3) 一旦发病, 立即用氟苯尼考饮水, 每50kg饮水中加入5g纯粉, 连用3~4d; (4) 鸡病可注射庆大霉素 (按5000U∕羽) 、卡那霉素 (按3000U∕羽) , 每日2次, 连用3d, 也可用链霉素, 两种药物合用更佳。
6 传染性法氏囊病
传染性法氏囊病的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每年的6~8月份, 夏季蚊虫、昆虫较多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因素。
该病传播迅速, 发病率高达9~10%, 死亡率高达30~70%, 是严重危害肉鸡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 肉鸡法氏囊主要集中在28~40日龄。此病发病突然, 主要表现在肉鸡转群应激、法氏囊二免后或气温骤变时。
夏季肉鸡常见病的防治 篇8
1肉鸡中暑
肉鸡在舍内遇外界气温过高、舍内湿度和饲养密度过大、氨气超标, 导致肉鸡中枢神经紊乱、颅内压增高、呼吸障碍续而发病或心衰猝死的一种急性病。多发于夏季高温季节。
1.1主要症状
病鸡呈现呼吸急促, 张口喘气, 两翅张开, 饮水量剧增, 采食量减少, 重者不能站立, 虚脱惊厥死亡, 且多为肥胖大鸡, 嗉囊内有大量的水。
1.2剖检病变
颅内压增高、脑膜充血、出血、轻度水肿;心肌出血、心胞积液;肺水肿、淤血。
1.3防治
(1) 夏季高温季节到来这前, 要提早做好防暑降温准备, 降低饲养密度, 改善禽舍通风条件和通风方式, 加大风量, 提高风速, 增设降温的喷水、喷雾、水帘等装置。
(2) 投抗热应激药物, 增强抗应激能力。在饲料中加VC, 500kg料中加100~150g;在饮水中加小苏打, 按1‰的比例。同时, 降低饮水温度, 饮用深井水 (深井水温8~10℃) , 勤换水, 保证充足的饮水。
(3) 对于已发生中暑的鸡只, 可将其浸于凉水中, 或凉水浸后用电风扇吹, 靠水的蒸发带走热量, 降低体感温度。
2 肉鸡大肠杆菌病
肉鸡大肠杆菌病肉鸡大肠杆菌病是由埃希氏大肠杆菌引起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 由于养鸡业的迅速发展, 大规模集约化肉鸡饲养小区的建设给防控造成了一定难度, 使大肠杆菌病成为肉鸡饲养业损失最大的疾病之一。
2.1 主要临床症状
发病肉鸡脐带周围发红, 腹部增大, 发炎, 采食量下降, 排黄白稀便。个别病鸡眼部红肿、流泪一侧眼肿胀。
2.2 剖检症状
剖检可见纤维蛋白性心包炎。肝脏明显肿胀, 有黄白色胶样渗出物。
2.3 防治
(1) 加强饲养管理, 增加抗病能力。做好消毒工作, 切断传染源, 减少疫病发生。 (2) 要根据不同的饲养日龄, 采取不同的防治方法:1~20日龄期间, 用头孢三嗪, 每克加水10~20kg, 连用3~5d;20~35日龄期间, 用阿米卡星饮水, 1g阿米卡星加水20kg, 连用3~5d, 同时用地克珠利或三字球虫粉全量1次饮水, 既可防治大肠杆菌病, 又可防治球虫病。30日龄-出栏, 用乳酸左旋氧氟沙星全群饮水, 10g乳酸左旋氧氟沙星加水200kg, 连饮3~5d, 有效防治大肠杆菌病发生。
3 小肠球虫病
肉鸡小肠球虫病主要是鸡食入了被球虫卵囊污染的饲料、饮水后, 卵囊被胃内消化液溶解, 子孢子游离出来寄生在鸡的肠道上皮细胞内, 进行裂殖生殖时引起肠管反应和大量上皮细胞崩解, 以致使肠管的分泌运动及吸收功能发生障碍。多发于笼养和平养的肉鸡。
3.1 临床症状
肉鸡网上平养易感染小肠球虫, 呈慢性经过, 病鸡消瘦, 间歇性下痢, 羽毛松乱, 闭眼缩做一团, 采食量下降, 粪便混有血色丝状物或肉芽状物、胡萝卜样物。
3.2 剖检变化
小肠球虫主要损害小肠的中前段, 肠管增粗, 肠壁增厚, 剪开外翻, 肠壁上布有针尖大小出血点, 肠浆膜上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
3.3 防治
(1) 加强管理, 注意通风换气, 保持圈舍干燥和清洁卫生, 夏季严禁用喷雾法降温。
(2) 搞好消毒。要对饲槽、饮水器、栖架及其它用具每7~10d (在流行期每3~4d) 要用开水或热碱水洗涤消毒。
夏季生猪常见病的防治原则 篇9
1 病症一:细菌、病毒混合感染、高烧高热、久治不吃
1.1 临床症状
细菌、多种病毒、支原体混合感染导致高烧不退、弓背、走路不稳, 粪便干燥, 呈颗粒状, 耳、颈、腹、腿部等部位的皮肤先出现红色紫斑, 继而发绀或发黄, 全身皮肤发红, 四肢及腹下有出血点或斑, 尿呈茶色或红包, 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明显, 结膜发红、流泪、便秘腹泻交替、咳嗽气喘、呼吸困难、出现繁殖障碍, 母猪不发情或屡配不孕;个别猪声音低沉咳嗽、流鼻涕、腹式呼吸、神经病状、关节炎、皮炎综合症等。
1.2 治疗原则
控制继发感染、增强机体抵抗力、清除体内毒素
2 病症二:附红细胞体、弓形体、链球菌、猪副红嗜血杆菌病等混合感染病症
2.1 临床症状
该病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无明显季节性, 但高温高湿季节更多。病猪体温升高至40.5至42摄氏度, 精神沉郁、不吃或少吃;胸部、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变紫;耳梢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 (有时带血) , 咳嗽、呼吸困难, 腹式呼吸;尿液茶褐色、大便干燥呈疙瘩状, 剖解可见肝脏肿大呈土黄色, 胆囊稍萎缩, 个别表现为腹股沟淋巴结明显肿大、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划水样, 解剖后可见心脏积液等病例变化。
2.2 治疗原则
抗菌消炎、控制继发感染。
3 病症三:咳嗽、喘气等呼吸道感染
3.1 临床症状
往往首先发生于膘情良好的猪, 病猪发热、体温升高至40.5至42摄氏度, 精神沉郁、食欲下降或厌食不吃;体表皮肤发红或苍白, 耳稍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 (有时带血) , 咳嗽、呼吸困难, 多发于夏季高温多雨时节, 最近一年四季都有发生, 无明显季节性, 病猪体温升高至40.5至42摄氏度, 精神沉郁、不吃或少吃;胸部、腹部、四肢内侧皮肤发红变紫;耳梢发紫, 眼睑皮下水肿, 部分病猪出现鼻流脓, 咳嗽、呼吸困难, 犬坐式喘气;行走缓慢或不愿站立, 出现跛行或一侧性跛行、腕关节肿大, 共济失调, 临死前侧卧或四肢呈划水样。
3.2 治疗原则
抗菌消炎、降体温、止咳平喘, 增强机体免疫力、达到标本兼治。
以上是3种常见的夏季生猪病症, 但治疗效果一般都不是太明显, 主要原因大多是由于误诊耽误了最佳治疗时间而引起。因此, 在生猪生产中, 千万不要把希望寄托在治疗上, 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如何预防控制上。一种传染病的发生, 无非要有病原、传播途径、易感动物3个条件, 只要我们能卡住其中一个环节, 那么疾病就不会发生。病原、传播途径可以通过消毒、做好环境卫生、减少人员车辆流动等来减少, 但是病原无所不在, 消毒剂市场又不规范, 效果不确切, 加上天气的多变使得传播途径复杂化, 这两块即使做了我们也难做到心中有数。因此笔者认为能做到有数的就是保护好易感动物, 只要猪只自身抵抗力强大了, 即使病菌来袭也不会有太大影响。
增强猪只抵抗力一般可以从营养和用药两方面入手。生猪营养方面, 现在饲喂配合饲料的大多在主要营养素上不会出现缺乏或过多, 但在微量营养素上, 尤其是维生素营养最容易引起缺乏。目前市场上的维生素种类繁多, 价格差别很大, 质量优劣明显, 一般用户难以选择, 而且舍得花钱的场主不是太多。但把钱花在关键地方绝对是没有错的, 只有质量过硬的产品, 才能保证维生素的使用吸收。在用药方面, 由于抗生素的滥用, 给猪只的健康带来了损伤, 使用药物自然是以副作用小、能提高免疫力的中药为好。在生产实践中, 抗病毒1号、清开灵颗粒等均可以提高动物机体的免疫力, 抗病毒1号侧重于预防, 清开灵颗粒侧重于治疗。
【夏季常见猪病防治】推荐阅读:
夏季常见皮肤病防治09-10
夏季肉鸡常见疾病防治12-23
秋季常见猪病防治方法11-30
夏季空调器常见故障05-12
夏季常见传染病及预防11-02
猪病治疗的常见误区01-09
常见猪病的鉴别诊断07-10
夏季鱼病防治08-01
农村夏季猪中暑防治10-03
夏季蔬菜病虫害防治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