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2024-05-27

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共11篇)

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1

近几年, 猪病呈现多病因、多病原体的多重感染或混合感染的发病趋势, 猪群发病时单病因、单病原体的现象很少, 往往是2种以上的病因或病原体造成, 导致猪群疾病潜伏期短、发病急、传播快, 呈现败血型病症以及高发病和高死亡率的特点, 危害极其严重, 而且控制难度大, 前两年流行的“高热病”就是很好的例证。

1 猪群发病的主要原因

在猪群中存在一些常驻病原菌、条件性病原或病原菌处于隐性感染阶段, 常使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 并持续向外界排毒, 一旦条件成熟, 就会导致机体抵抗力下降而发病, 再继发其他传染性疾病。

1.1 消毒不严, 甚至根本不消毒

兽医和猪商贩消毒意识淡薄, 他们经常走村串巷, 出入猪舍都没有严格消毒甚至根本不消毒, 这样, 一旦有疫病发生, 兽医或猪商贩将作为传染途径迅速引起猪病暴发。

1.2 滥用抗生素

无论是细菌性感染还是病毒性感染的病猪, 统统给病猪使用抗生素, 殊不知家畜消化道内存在着一定数量的细菌, 菌群间相互制约, 在正常情况下彼此能和平共处, 滥用抗生素后, 敏感菌群会受到抑制, 平衡被破坏, 而耐药菌群却因失去有益菌群的抑制而迅速繁殖, 为此对机体造成严重的危害。因此, 滥用抗生素的后果是导致菌群失调, 抵抗力日趋下降, 有的病猪越治越重, 甚至死亡。

1.3 药物使用不正确

一是使用方法不妥当。没有严格按照说明书中提供的方法使用, 同时没有根据畜禽生理机能和病情用药。二是使用时间不对。三是用药疗程不够。用药疗程不足, 是农村兽医和畜主普遍存在的问题。用药后症状消失, 食欲恢复, 认为病已治愈, 就停止用药, 其实不然, 虽然症状消失, 但病因仍未消除。因此, 在治疗用药时, 一定要达到药物治疗所需的疗程。四是药物在使用过程中配合不当。不懂得配伍禁忌, 药物之间会产生拮抗作用, 降低疗效, 还有可能使病原菌产生变异, 导致抗药性产生。因此, 在药物配合过程中, 一定要熟知药物的结构、酸碱性及作用机制。

1.4 治疗不当, 导致耐药病菌产生

1.4.1 多种药物齐用且剂量过大

发病时, 多种药物齐用, 用药剂量过大, 造成肾衰, 引起肺水肿, 酸中毒死亡。许多畜主没有经过专门的技术培训, 单靠平时的经验, 多种药物齐用虽可以达到治疗效果、缩短病程、速治速愈的目的, 但过量使用抗生素, 对于不敏感的微生物, 不但不能杀死或抑制, 相反会加强微生物之间对药物的耐受性, 使动物感染性疾病越来越难治。由此带来的后果, 一是疗效不确切, 产生交叉感染;二是即使有疗效也无法弄清是哪种药物起的作用;三是浪费药物, 增加开支。

1.4.2 治疗不彻底

任何一种药物在体内维持药效的时间总是有限的, 当药物降低到一定浓度时就必须及时补充用药, 否则, 病原菌就有可能在含有较低药物浓度的机体内顽强的生长繁殖, 逐步产生耐药性, 甚至发生变异。

1.4.3 新药成分不明, 使用不规范

现在市面上的兽药品种十分复杂, 新药商标上介绍的应用范围很广、效果特别好, 但又不标明有效成分, 大部分抗病毒化学药物仅仅只能抑制病毒。况且病毒对现有抗病毒药物都能产生耐药性变异体, 甚至会出现依赖药物的变异, 使抗病毒药物效果不佳或根本无效。

1.5 胡乱添加药物添加剂

在养猪业, 抗菌素饲料添加剂的应用十分广泛, 所起的作用是巨大的, 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病原微生物的生长繁殖, 减少了动物感染发病的机会, 但同时, 因为长期使用某一种或某几种抗生素, 不但使病原微生物产生抗药性, 更为严重的是会使一些细菌发生变异, 再发生疾病, 治疗起来就十分困难。

2 防治措施

2.1 防止滥用兽药, 特别是滥用抗生素、激素性药品

滥用兽药不仅浪费了药品资源, 还会让机体产生抗药性而引起疾病治疗的困难, 更为严重的是给畜禽和人类健康造成威胁, 甚至危及生命。避免盲目用药、长期预防性用药、制止滥用混用等混乱局面, 杜绝在饲料或饮水中直接添加兽药原粉等。

2.2 加强消毒灭源工作

各家各户在猪栏门口放一个消毒盆, 无论进与出都要消毒, 避免相互传染疫病。

2.3 提高管理水平

药物不再是治疗疾病的“灵丹妙药”。由于目前猪的细菌性疾病大多是病毒性疾病的继发感染, 而不再是单纯的细菌性疾病, 因此采用药物治疗收效甚微, 甚至无效。事实上, 饲养管理是控制规模化猪场疫病的关键因素。从疫病控制的角度设管理, 一是尽可能减少应激;二是严格控制病原不带入;三是尽量减少场内病原菌浓度, 平时要重视消毒。

2.4 做好猪群的保健, 提高其自身的抵抗力

药物是治病的, 有病就用药治, 这是大道理。猪场用药的策略应是执行“预防为主”的方针。猪群保健并不是在饲料、饮水中随意添加抗菌素, 而是在猪群易发生应激的阶段和猪群处于亚健康状态或有疾病预兆时, 在饲料中添加适量的具有调理脾胃机能、增强免疫功能的中草药、维生素和电解质等, 其效果比大量添加抗生素好得多。

2.5 正确会诊, 准确投药, 及时治疗

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2

关键词:猪腹泻病;发病原因;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273X(2015)06-0034-02

腹泻病是一种复杂的病群,也是养猪生产中常见的疾病类型,可对养殖户的效益产生严重影响。其中,仔猪腹泻和断奶应激性腹泻是较常见的腹泻病。猪发病后,主要表现为饲料报酬降低、仔猪生产缓慢、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下降,最终可能会导致猪群大面积死亡,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实际生产中应对猪腹泻病引起重视,以切实保护养殖户的利益。

1 猪腹泻病的发生原因

1.1 非传染性因子

(1)仔猪在夏天饮水过多,稀释胃酸,导致胃部细菌不容易被杀死,最终进入肠道导致腹泻发生。

(2)仔猪肠道功能不全,其胃酸分泌量远低于成年猪,杀菌能力差。同时,仔猪在断奶之后易出现多种应激:①饲料应激,仔猪饲料由以母乳为主转变为饲料后,肠道负担加重,导致腹泻。②母仔分离应激,仔猪不能在短时间内适应新环境。③受温度、湿度变化等影响,仔猪出现新陈代谢紊乱[1]。

(3)仔猪处于成长阶段,对营养的需求量高,因此会大量进食,导致肠胃得不到保护,出现消化功能紊乱。

1.2 传染性因子

细菌性腹泻是导致传染性腹泻的主要表现形式,并重点表现为以下几种:①仔猪白痢。仔猪突然出现腹泻,临床表现主要为:浆糊样粪便—水样粪便—白色、乳白色下痢,且气味腥臭。该病常见于2~3周龄的仔猪群中,在发病5~6 d后康复。②魏氏梭菌C型。由于猪舍消毒不彻底,导致母猪成为污染源,表现为排红褐色血性稀便、粪便中夹杂少量气泡、气味腥臭等。该病常见于3~7日龄的仔猪群中,发病率高,是导致仔猪死亡的主要原因[2]。

2 猪腹泻病的主要防治措施

2.1 加强饲养管理

在饲养管理中,要做好仔猪越冬保温工作,尽量减少贼风、高湿现象的发生。在冬季,可采用地热与猪舍通风相结合的方法,将猪舍的温度、湿度控制在合理范围内,其适宜温度为(23±1) ℃,湿度为(63±3)%,保温箱温度为(30±1) ℃。要指派人员定期检查饮水管道,并保证每年至少清洗2次,避免细菌滋生[3]。

重视仔猪断奶时的管理工作。在仔猪断奶时,要保证猪舍室内温度温暖且稳定;在断奶时,仔猪的体重约为7~8 kg,断奶过程约为1个月。断奶后,要在产床上连续对仔猪进行保育饲养,保证饲料中蛋白质含量不高于17%,并适当补硒。

2.2 重视饲料选择

在选择猪饲料时,尽量选择易消化的膨化饲料,并适当做好药物保健[4];饲料的配比应严格按照仔猪年龄而确定,保证仔猪营养均衡。

2.3 病毒性腹泻的预防

猪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二联灭活苗和流行性腹泻、传染性胃肠炎弱毒苗在母猪分娩前(25±5)d 口服或乳房内接种,保证母猪乳汁内能产生相应的抗体。仔猪体重达到15 kg时,注射剂量为1 mL;30 kg时为2 mL,仔猪在接种后12~15 d即可产生抗体。

母猪分娩前4周,对其接种大肠杆菌疫苗;在分娩前2周,第二次接种疫苗。针对猪轮状病毒病弱毒苗,可以在产前15 d與生产后7 d进行二次接种,保证仔猪能获得良好保护。

3 猪腹泻病的治疗

在猪腹泻病的防治过程中,需要正确分析导致病畜出现病症的原因,再通过清理肠胃、增强抵抗力等方法对病畜进行治疗。

3.1 常规治疗方法

①非剧烈腹泻病畜。停食停水,口服矽碳银(1片/头)或大黄苏打片(1片/头),并在饲料中拌入1%抗腹泻急救包。治疗3~4 d后,病畜即可痊愈。②病毒性腹泻。向病畜腹腔内注射100 mL5%葡萄糖生理盐水+15 mL碳酸氢钠+5 mL干扰素。③清洗乳头。采用常规处理方法,以38~40 ℃的温水清洗母猪乳头,并将倒数第2~3乳头作为清洗的重点。④饮水。向病畜提供大量清洁的饮水,并向水中添加补液盐。补液盐的配方为:2.5 g食盐、3.5 g碳酸氢钠、20 g葡萄糖、1.5 g氯化钾、1 000 mL水。⑤消毒。将常规消毒药物充分涂抹母猪乳房与后躯,若发现稀便,则立即清除,并用消毒、清洗[5]。

3.2 针对性处理措施

①一般腹泻。一旦发现仔猪出现腹泻现象,立即向饲料中添加1%急救包进行喂食,其治疗效果良好。也可采用注射治疗,取5 mL广谱抗生素+5 mL干扰素+5 mL地塞米松,每头注射3 mL。②粪便带血。采取注射疗法,其配方为:5 mL治菌黄+5 mL干扰素+2 mL安络血+3 mL地塞米松,每头注射3 mL。③一般性病毒性腹泻。采用5%葡萄糖进行腹腔注射。④驱虫治疗。驱虫治疗常见于慢性腹泻、精神不振、生长迟缓的病畜,在取便检查时会发现大量虫卵,因此需要进行驱虫治疗。在驱虫中,采用常规的驱虫药物即可,包括百虫敌、阿福丁、盐酸左旋咪唑等。⑤抗生素疗法。常见于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腹泻,该类腹泻病具有传染性,且病畜临床表现基本相同,取病料进行实验室诊断,会发现病原性微生物。在抗生素疗法治疗中,可以采用磺胺类、呋喃类和抗菌类等药,并做好消毒处理,必要时可以对病畜进行隔离,避免猪群传染。

4 小结

在猪腹泻病防治工作中,应该做好饲养管理、饲料管理、病毒防治三方面工作,积极避免仔猪出现腹泻病,维护养殖户的切身利益。

参考文献:

[1] 谢 平,王秀君,聂 奎,等.揪出制造仔猪腹泻的帮凶—常见感染性仔猪腹泻病的鉴别与综合防控措施[J].中国动物保健(健康养殖),2012(2):41-43.

[2] 安丽蓉.猪腹泻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3(2):27-28.

[3] 胡向阳. 浅谈猪的腹泻症状和治疗方法[J].山东畜牧兽医,2015(1):38.

[4] 翁善钢. 猪流行性腹泻的流行与防控[J].养猪,2015(1):121-122.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篇3

猪圆环病毒病的诊断与防治

本文阐述了猪圆环病毒病的.病原特性、流行特点、发病机制、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诊断方法和防制方法,并结合本省兽医临床诊疗实际提出了对本病的防治对策.

作 者:李卓 刘清河  作者单位:长春市动物疾病诊疗服务中心,吉林长春,130062 刊 名:吉林畜牧兽医 英文刊名:JILIN ANIMAL HUSBANDRY AND VETERINARY MEDICINE 年,卷(期): 30(4) 分类号:S852.65+9.2 关键词:猪   圆环病毒   诊断   防治  

猪呕吐病的发生原因与防治措施 篇4

1 猪传染性胃肠炎

猪传染性胃肠炎是一种高度接触性传染的病毒性传染病, 以引起2周龄以下仔猪呕吐、严重腹泻和高死亡率为特征[1]。虽然不同年龄段的猪对这种病毒均敏感, 但5周龄以上的猪死亡率很低。育成猪和育肥猪的临床症状轻微, 只表现为数天厌食或腹泻。一般情况下, 7 d即可耐过。后备母猪、基础母猪及公猪表现为腹泻或厌食但可耐过。如果有发病史, 可能因为有抵抗力而不表现任何发病症状。该病的特点为新生仔猪死亡率高, 没有实用有效的治疗方法, 冬天、初春, 尤其是秋冬、冬春换季、天气骤变时易发。仔猪典型症状为短暂呕吐, 黄色水样腹泻, 排泻物中常含有凝乳块, 有恶臭味, 生长猪表现为厌食, 腹泻数天, 伴有呕吐。不用药可耐过。母猪少量体温升高、无乳、呕吐、厌食、腹泻, 大部分母猪症状轻微, 无腹泻表现。后备公、母猪表现症状与生长猪类似。该病的潜伏期短, 18~72 h大部分猪感染发病, 该特点可作为临床诊断的依据。针对该病的预防措施, 主要是不引进带病种猪, 做好消毒工作;冬季做好防寒保暖工作, 换季和气候突变时特别注意严防贼风侵入;10月至翌年3月做好疫苗注射工作, 可采用哈尔滨兽医研究所生产的传染性胃肠炎疫苗, 务必按照说明使用。最好从母猪开始预防;管理上执行全进全出制度。

2 猪流行性腹泻

猪流行性腹泻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以呕吐、腹泻为特征的传染病。该病主要发生于春冬2季, 夏秋季也时有发生, 且大小猪均易感, 呈地方性流行[2]。病猪精神不振、厌食, 一般体温不高, 仔猪及架子猪的症状较明显, 先出现呕吐, 随后剧烈腹泻, 粪稀如水样, 呈灰黄色或灰色且有小的泡沫。病猪脱水明显, 消瘦快, 有的24 h内可失重25%, 一般5~6 d内死亡, 5日龄以内的仔猪或断奶不久的仔猪则死亡更快, 60 kg以上的猪常能自愈。经剖检发现胃肠黏膜有明显的卡他性炎症, 小肠内含有黄色或灰绿色粪便, 肠壁松弛、变薄, 肠系膜淋巴结肿胀。哺乳仔猪胃内充满消化不全的凝乳块, 大弯部黏膜脱落且有溃疡。由于该病是由病毒引起, 故药物治疗效果并不理想, 要求加强预防和提高仔猪的抵抗力。

3 猪伪狂犬病

猪伪狂犬病是由伪狂犬病病毒引起猪的一种急性传染病。该病成年猪常呈隐性感染或有上呼吸道卡他性症状, 而妊娠母猪则发生繁殖障碍, 表现为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产弱仔, 哺乳仔猪出现发热、脑脊髓炎和败血症症状, 最后发生死亡。哺乳仔猪及离乳幼猪症状最严重, 往往体温升高, 呼吸困难, 流涎, 呕吐, 下痢, 有典型的神经症状, 死亡率很高, 可达100%。中猪常见便秘, 一般症状和神经症状较幼猪轻, 病死率也低, 病程一般4~8 d。成猪常呈隐性感染, 较常见的症状为微热、打喷嚏或咳嗽, 很少见到神经症状。妊娠母猪主要表现为繁殖障碍, 母猪受胎40 d以上感染时, 可见流产、产死胎或木乃伊胎及延迟分娩等现象。母猪在流产、死产胎前后, 大多没有明显的临床症状。可在母猪配种前注射疫苗进行预防。

4 轮状病毒感染

猪轮状病毒病是由轮状病毒感染引起仔猪暴发消化道机能紊乱的一种急性肠道传染病, 临床上以呕吐、腹泻、脱水和酸碱平衡紊乱为特征。该病多发于寒冷的晚秋、冬季和早春季节, 传染方式多为暴发或散发。各种年龄的猪都可感染该病, 但以8周龄以内仔猪多发, 感染率可达90%~100%。消化道是主要传染途径, 病猪排出粪便污染饲料、饮水和各种用具, 可成为该病的传染因素[3]。病猪常常发生呕吐并迅速出现腹泻, 粪便呈水样或糊状, 颜色有黄白色、灰色或暗黑色。常在严重腹泻后2~3 d产生脱水。该病无特异性的治疗方法, 可采用对症疗法, 防止脱水、抑制腹泻和继发感染。

5 类圆线虫病

猪类圆线虫病是由兰氏类圆线虫寄生在猪小肠中而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该病对仔猪的危害最大, 尤其是3~4周龄仔猪。主要在温暖多雨季节发生, 是仔猪下痢的原因之一。病猪呕吐、出现肠炎和下痢, 继而消瘦。若幼虫通过皮肤感染时, 常引起湿疹。进入肺时, 引起支气管炎、肺炎, 体温升高。若移入心肌、大脑和脊髓时, 可发生急性死亡。

6 胃溃疡

猪胃溃疡主要是指胃黏膜出现角化、糜烂和坏死, 或自体消化, 形成圆形溃疡面, 甚至胃穿孔。症状包括厌食、腹部不适、肠道运动异常, 导致便秘或腹泻, 部分病例胃出血, 发生黑粪症等。该病初期胃呈轻微出血, 仅表现消化不良, 往往不易察觉。当胃穿孔后, 伴发急性弥慢性腹膜炎时, 可迅速死亡[4]。常呈散发, 在一群猪内引起个别猪死亡。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 但多见于50 kg以上生长迅速的猪及饲养在单体限位栏内的母猪。一年四季都可发病, 但以炎热的夏秋季节较多见。慢性患病猪表现为食欲降低或不食, 病猪体表和可视黏膜明显苍白, 有时吐血或呕吐时带血, 弓背或伏卧, 因虚弱而喜躺卧, 渐进性消瘦。开始时便秘, 后变为煤焦油样粪便, 血检呈阳性。病情有时恶化, 有时缓解, 引起消化障碍和腹痛。少数病例有慢性腹膜炎症状。病程7~30 d。急性发作时, 由于溃疡部大出血, 病猪可突然死亡;也有的病猪在强烈运动、相互嘶咬、分娩前后突然吐血、排煤焦油样血便、体温下降、呼吸急促、腹痛不安、体表和黏膜苍白、体质虚弱, 终因虚脱而死亡。当病猪因胃穿孔引起腹膜炎时, 一般在症状出现后1~2 d内死亡。治疗原则是消除发病因素, 中和胃酸, 保护胃黏膜。症状较轻的病猪, 应保持安静, 减轻应激反应。

参考文献

[1]王增权.引发猪呕吐病的疾病类型及其防治[J].现代农业科技, 2009 (18) :314-315.

[2]曹雷, 张婷, 郭义辉, 等.引起猪呕吐疾病的鉴别诊断[J].北方牧业, 2007 (19) :16.

[3]王道坤.猪呕吐性疾病的鉴别和防治[J].畜禽业, 2008 (3) :78-80.

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5

关键词:羊病;流行情况;发生原因;防治措施

1 河南目前危害严重的羊病流行情况

1.1 羊支原体性肺炎(传染性胸膜肺炎) 当前危害较严重的传染病有传染性胸膜肺炎、羊传染性脓包、链球菌病及羊羔痢疾。这些羊病都引起不同状况、不同程度的羊只死亡。其中传染性胸膜肺炎扩散危害最大,其主要是因为饲养的密集和规模化羊场管理不当和长途运输中,羊只互相传染导致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病率及死亡率高,该病对大型养殖户造成的损失巨大,而散养户因饲养密度低和环境的不同羊只患该病的几率较低。羊传染性胸膜肺炎直接影响羊群肺部,所以即使羊只康复也会抑制生长速度,嚴重危害了大规模肉羊产业的发展。当羊群调运或者受到刺激后容易爆发传染性胸膜肺炎。近年来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生频繁,病原因素复杂,病原有:丝状支原体山羊亚种、绵羊肺炎支原体、山羊支原体山羊肺炎亚种,这些病原或单独感染或混合感染羊只,传染性高,呈地方性流行性,使防治工作极为困难。

1.2 羊痘 羊痘在全国范围内均有发生,流行范围极广,羊痘是羊痘病毒所致,病毒是一种乙醚敏感的DNA病毒,该病毒潜伏期5~6天,症状起初表现为红紫色小疹,如不重视可发展扩大为水疱甚至出血性脓包。病程一般三周,严重可达5~6周。

1.3 羊传染性脓包 羊传染性脓包病毒可在羊的肾细胞上生长,对一般外界的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暴露在日光下一两个月仍有传染性,该病对3~6个月的幼羊危害较大,羊羔的发病率可达100%,一般为群发性流行。被感染的羊只是主要的传染源。该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一旦感染不易清除,可对羊群造成持续的危害。

2 流行趋势

2.1 爆发率及爆发面积增广 羊痘、传染性胸膜肺炎、传染性脓包等代表性疾病,发病率升高,爆发面积变广,其中以羊痘为代表,由于该病毒的特性在新疫区和新引进的羊,发病率高达70%,而死亡率达50%。发病区域遍布全国。

2.2 混合感染率增高 羊病从最初的单一疾病慢慢演变成现在的多病齐发,许多病因感染的情况变得普遍,混合感染和反复感染的病例不断升高,尤其一类条件性、环境性的病原微生物导致的疾病异常突出。寄生虫、病毒、细菌及普通病导致羊只的病症扑朔迷离,存活率大受影响。

2.3 细菌性疾病无孔不入 在农村一些养殖户对养羊环境不够重视,卫生意识不够强,所以羊场、羊舍等环境恶劣细菌滋生,羊只又长期呆在羊圈,再加上农村地区疾病防治能力不到位,一旦出现大规模的细菌类疾病,将会给养殖户带来巨大损失。

3 防治方案

3.1 针对羊支原体性肺炎及羊痘的防治措施 首先对外地迁入羊只进行隔离一个月以上,检验无病后方可进入羊群混养。在病发初期立刻隔离羊群防止病情蔓延。羊支原体性肺炎病发初期使用足够剂量的土霉素、氯霉素。羊痘并没有特效治疗方案,免疫可用羊痘鸡胚化弱毒疫苗,针对这类传染性高的羊病要以预防为主,选择有效的疫苗注射。加强新型疫苗的开发和普及。

3.2 预防人畜共患 我国有十余种人畜共患的羊病,羊痘及一些寄生于血液中的寄生虫病不仅要提防牲畜之间传染,更要小心人畜之间传染,此类病应以安全清理中间寄主的传播为主,患病的羊必须给予隔离或宰杀,污染地要仔细消毒,对于病羊的尸体及排泄物要进行无害处理,进行消毒的工作人员应施行疫苗接种。

3.3 普通病的治疗及推广 普通病主要为呼吸系统疾病和消化系统疾病,对于呼吸系统疾病以感冒和肺炎为主,出了要加强药物的研发之外,要注重对养殖户关于羊病知识的普及,气温变化较大的天气应注意加强饲养管理以避免发病。消化系统疾病的预防主要针对饲料食物,腐败变质的饲料和粗硬的草料均会对羊的消化系统造成不良影响。这类疾病应多改善环境,加强饲料管理。对于一些外伤、扭伤、腐蹄病等外科疾病,需要针对病因及时采取防治措施,以免病情恶化或二次感染扩大损失。

4 总结

羊在畜牧中的地位非常高,需求量大。需要养殖户们按流程饲养才能保证羊的健康程度和存活率,这样就能保证利润空间,及时了解羊的品种和最新疾病疫苗以及相关信息,并作出相应的预防,让羊群不断健壮的壮大,这才是一个有长远眼光的养殖户。

参考文献

猪群发病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篇6

本病的病原是肠埃希氏菌,俗称大肠杆菌。本菌为革兰氏染色阳性、不形成芽孢、不形成荚膜的短杆菌,许多菌能运动,有鞭毛。大肠杆菌类型很多,且对治疗药物易产生耐药性或抗药性,在外界环境中广泛存在,有一定的抵抗力,可存活数日或数周。一般常用消毒药可以杀死。

二、流行病学

各品种和年龄的鸭都可感染,但发病率和死亡率不高。卫生条件差,潮湿,饲养密度过大,通风不良的鸭场常有发病。发病季节多以秋末和冬春为主。本病主要通过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人工感染是经皮肤创伤而感染鸭的,并可引起败血症。

三、临床症状

本病常突然发生,死亡率较高。其临床表现为:沉郁,不好动,食欲减少或不食,嗜睡,眼鼻常有分泌物,有时见有下痢。雏鸭表现为“衰弱、闭眼、腹部膨大、下痢,常因败血而死亡。成年鸭表现:喜卧,不好动,站立或行走时可见腹部膨大和下垂,呈企鹅状,触诊腹腔有液体。

四、病变

本病的病变特征是浆膜渗出性炎症,主要表现为:心包膜、肝脏和气囊表面有纤维素性渗出物,呈浅黄绿色、松软湿性、凝乳状或网状,厚度不等,不形成层状;肝脏肿大呈青铜色或胆汁色,脾肿大发黑且呈斑纹状;剖解腹腔时常有腐败气味,并常见渗出性腹膜炎、肠炎和卵黄破裂等。初生鸭多有卵黄吸收不全和脐炎,有的呈脱水状,如喙和腿发干;成年鸭常见坏死性肠炎,卵巢出血,偶见肺有瘀血和水肿。

五、诊断

本病的确诊要根据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结果。确诊时,注意与鸭疫巴氏杆菌病区分。采取病死鸭心血、肝、脾、脑,接种于胰蛋白大豆琼脂或麦康凯琼脂培养基上,在37℃温箱培养24小时,即长成较大菌落,且在麦康凯琼脂上形成红色菌落,有特殊气味。必要时,可做细菌涂片镜检及生物试验进行鉴定。

六、防治

1.改善环境。本病主要在饲养管理环境不良、卫生条件差、通风不良、饲养密度过大、潮湿等应激因素的影响下发生,因此,改善饲养环境卫生是预防本病的重要措施。

2.用抗生素。大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敏感,如卡那霉素、新霉索、氯霉素、链霉素、四环素以及磺胺类、呋喃类药物,但长时间使用易产生耐药性,从而降低治疗效果,因此,最好对所分离细菌做药物敏感试验,可收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制灭活苗。将大肠杆菌制成甲醛灭活苗,在发病前两周接种1毫升,可较好地预防本病的发生。灭活苗的制备最好采自場菌株,预防效果会更好。另外,将大肠杆菌和鸭疫巴氏杆菌制成二联苗,对这两种病的预防都可起到较好的作用。

猪喘气病的流行特点及防治措施 篇7

1 猪喘气病的流行特点

1.1 仔猪发病率高, 成年猪多呈隐性感染

不同品种、品系、年龄、性别猪对该病都有易感性, 但哺乳仔猪、刚断奶仔猪和妊娠后期及哺乳期的母猪更易发生, 成年猪多呈隐性或慢性感染。当前仔猪喘气病发病率较高, 特别是在25-45日龄仔猪断奶期, 发生率和死亡率较其他时期要高。因为断奶后, 仔猪体内的免疫球蛋白浓度降低, 并且由于断奶、补料、分群等应激作用, 导致仔猪抗病能力下降, 容易发生猪喘气病。其次, 成年猪由于感染过, 对该病有一定的抵抗力, 大多呈隐性感染。

1.2 病原分布广, 发病面积大

引种不规范, 仅凭眼睛识别是否是“病猪”, 没有进行猪喘气病的实验室检测, 造成隐性感染喘气病病原的猪流通, 导致当前致病菌在猪场大面积传播。目前规模场的发病情况要高于散养户。通过对屠宰场、就诊病例进行观察, 不少猪肺脏边缘都有不同程度“虾肉样”病变, 在猪场开展血清学监测中发现许多猪喘气病阳性样品。这都说明当前猪喘气病病原分布广, 发病面积大。

1.3 感染途径控制较难

该病的传染途径主要通过呼吸道。猪舍内空气质量的好坏和致病菌含量的高低, 直接决定了猪只感染该病的几率。通过通风换气、冲洗消毒净化空气来控制感染, 又与防寒保暖、保持干燥造成矛盾, 极难掌握。

1.4 呈季节性流行

目前猪喘气病的流行有一定的季节性, 在寒冷的冬天和冷热多变的季节多发。由于初春、秋末换季气候变化较快, 昼夜温差对猪群刺激较大。许多养殖场为了保证猪舍内温度, 忽视了通风换气的作用, 导致空气质量下降, 容易发生猪喘气病。

1.5 在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的猪场容易发生

如果饲养管理技术水平低下, 就会导致猪只体质消瘦, 抗病能力下降;防疫消毒操作不严格执行, 就会导致养殖场环境受到污染, 导致猪喘气病的病原可以在养殖场内长期存在, 当机体抵抗力下降时就会发病。

2 猪喘气病的防治策略

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防治猪喘气病的关键, 制订猪群保健计划和有效的保健预防措施是防治猪喘气病的基础。做好基础, 抓住关键, 就能够有效地控制猪喘气病, 提高生产水平和经济效益。

2.1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措施

坚持自繁自养的原则, 给种猪和新生仔猪接种猪喘气病弱毒疫苗或灭活苗, 以提高猪群免疫力。

2.2 加强科学管理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

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猪群合理、均衡的营养水平, 加强消毒, 保持栏舍清洁、干燥通风, 减少控制各种应激因素, 对控制该病尤为重要。降低饲养密度, 一般来说饲养密度增加一倍, 传染病的发生几率会增加十倍, 饲养密度的降低也是控制疫病传播的重要手段。同时注意环境消毒, 根据疫情对猪舍每天消毒1-2次, 粪便、脏水的附带病原微生物要经过无害化处理, 常用的消毒药物有0.5%的福尔马林、20%的石灰乳和1%的石碳酸等。许多养殖场对环境消毒认识不够, 偏重于投药治疗, 其实仅通过给药治疗不进行环境消毒是控制不住疫情的。给药治疗仅能杀灭清除掉猪机体内的病原, 而环境中的病原却可以持续感染易感猪群, 所以总是有新病例出现。只有把体内和体外环境中的病原同时清除掉, 才能有效控制疫病的发生, 只有把病原从养殖场内清除才能控制疫病的发生。

2.3 改善空气质量减少感染机会

传染病的发生, 只有在感染一定数量的病原后才能致病, 而猪喘气病只能通过病猪与健康猪直接接触, 通过病猪的咳嗽、喘气和喷嚏将含有病原体的分泌物喷射出来, 形成飞沫, 经呼吸道感染, 经伤口、皮下注射、消化道都不能感染发病。因此, 对于空气飞沫传播的疾病, 通过加大通风, 可以降低猪舍内的病原浓度, 改善空气质量, 排除代谢废物, 增加氧气含量。同时通过使用除氨除臭型的预混料或保健产品配制日粮, 可有效降低猪舍内的氨气浓度, 从而达到预防疾病感染的目的。

2.4 加强营养保健提高猪只抗病能力

猪喘气病是一种条件致病性疾病, 加强猪只营养保健可起到有效预防喘气病发生的作用。喘气病对刚断奶的仔猪易感性最强, 因此建议猪场加强仔猪营养, 过好断奶关。对于中猪及大猪, 在饲料中长期添加保健产品大壮素可减少猪喘气病的发生。

2.5 做好病猪的治疗

慢性喘气病患猪的治疗以保健为主, 急性喘气病的患猪则以治疗为主、保健为辅的措施。患猪治疗按每公斤体重用长效米先0.1-0.15mL、氟苯尼考注射液0.1-0.15mL肌肉注射, 对重症病猪可隔日再注射1次;或用林肯霉素按每公斤体重4万IU肌注, 每天两次, 5天一个疗程;也可用泰乐菌素15mg/kg体重连续注射3天。

2.6 采取药物预防

猪喘气病的诊断及防治 篇8

海南省临高县皇桐镇饲养生猪方式大多为农村散养型,以前猪喘气病在当地流行较严重。笔者从事基层畜牧兽医工作近20年,根据平时防治中的实践经验,总结了猪喘气病的综合防治技术,并利用该套技术为养猪专业户解决了不少疑难病症。现将“猪喘气病”诊断及防治技术介绍如下。

1 诊断要点

该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在寒冷、潮湿的冬春季节较为多发。气候突变、通风不良、拥挤和饲养水平低等最易发病。一般只有猪发病,不分猪品种、年龄、性别,都会发生感染,但以1~2个月龄断奶后的仔猪最易感染;其次是妊娠后期和哺乳母猪。成年猪患病一般为慢性或隐性经过,其中以陆川猪种感染后症状最为明显。该病主要由病猪和隐性带毒的猪为传染原,病原主要存在于肺,经分泌物而排出,通过咳嗽喷嚏和喘气及接触,经呼吸道而感染其他健康猪。新疫区常呈暴发性流行,多取急性经过,老疫区多取慢性经过。饲养管理和卫生条件差常是影响该病发生的重要因素。如继发感染(如巴氏杆菌、猪流感病等)常引起病势加重,甚至死亡。

2 临床症状

猪喘气病发病初期不显临床症状,在现场用x射线检查透视肺部方可发现肺炎症状。该病潜伏期10~16d,短期为3~5 d,体温正常的猪最长的可达1个月以上。该病以咳嗽和喘气为主要症状,尤其在早晚出圈、吃食和驱赶时期明显,夜间和气候突变时最多,而体温、精神变化不大(猪流行性感冒变化比较大),有黏性或脓鼻液。中后期主要表现在猪精神不振、食欲减退、消瘦、皮毛粗乱、喘气、咳嗽,有明显喘息沟,腹式呼吸,张口呼吸,极度呼吸困难。根据病猪的经过,可分为急性、慢性和隐性型3种。

(1)急性型。多见于新疫区或首次感染的猪群,发病率较高。突然发病,精神不振,常卧伏在地,呼吸加快,呈腹式呼吸,呼吸次数达60~100次/min。随着病情的发展,病猪呼吸困难,张口呼吸,鼻流沫,喘声似拉风箱,咳喘低沉困难,时有痉挛性阵咳。一般体温正常,后期呼吸困难时,食欲减退或废绝,继发感染时体温升高。

(2)慢性型。常见于老疫区的架子猪、肥育猪。病猪早晚及气候变化时或运动后咳嗽、喘气明显。病初有短咳和干咳,随后出现连续的痉挛性阵咳;病的后期喘气加重,精神不振,不愿走动。病程较长的小猪,身体消瘦、虚弱、生长缓慢。

(3)隐性型。在老疫区占多数,仅有轻度的咳嗽和喘气症状,精神、体温和食欲变化不大。多见于成年肥育猪,加强饲养管理,可以康复。

病猪常由于抵抗力降低而并发猪肺疫,这是促使喘气病病猪死亡的重要原因。新母猪、怀孕猪和喂乳母猪常容易发生急性型喘气病,病状与以上相似。有少数病猪病初体温稍有升高现象,病程较短,7 d左右,常因衰竭和窒息而死亡,死亡率高。

3 病理变化

猪喘气病病变主要局限于肺脏和淋巴结,早期病变发生多见于肺脏的心叶,其次尖叶和中间叶,膈叶前下部,界限明显,俗称“肉变”。两肺病变对称,与正常肺组织界限明显,病变呈灰红色、淡红色、灰白色、灰黄色,硬度增加,像鲜嫩的肌肉样(图1)。气管和支气管内有多量黏性泡沫样分泌物。肺门淋巴结肿大,变硬,切面湿润,呈灰白色。

4 预防措施

4.1 定期检测

通过定期监测检疫、淘汰病猪。对于未发病地区应加强饲养管理,推广人工受精,保护健康母猪群。做好防疫、卫生工作。对健康猪试用猪喘气病弱毒疫苗或灭活疫苗进行肌肉注射免疫。免疫剂量为2 ml/头,首免14 d后再实施二免。

4.2 及时隔离治疗病猪

对于已发病地区,应及时对病猪进行隔离治疗,逐步淘汰。建立无特定病原的健康猪群。特别是养猪场要空圈1个月以上,对污染用具及场地进行严格消毒。坚持“自繁、自养、自育”的原则,杜绝引进染病生猪。如果必须从外地引进种猪或育肥用仔猪时,应了解产地动物疫情,并严格检疫和隔离40d左右,确认健康才混群饲养。

4.3 改善饲养环境

严格执行“全进全出”管理程序。做好猪栏舍清洁卫生和通风换气、消灭老鼠等传播媒介工作。加强饲养管理,保持合理的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饲料营养水平,对污染用具及场地严格消毒。全方位落实各项生物安全措施,消除各种不良应激因子对猪群的影响,创造一个良好的饲养环境,可达到控制该病的目的。

5 治疗方法

采用药物穴位(肺腧与苏气)等注射,疗效显著:(1)用硫酸卡那霉素注射液或猪喘平注射液(每千克体重3~4万单位)配硫酸链霉素(每千克体重1~2万单位)按穴位(肺腧与苏气)注射,另用20%长效土霉素注射液(每千克体重15~20 mg)分别肌注,每日1次,5 d为1疗程,用2~3个疗程,每个疗程间隔5 d;(2)用油茶树果(榨出)油作溶剂和土霉素碱配成15%~20%的浓度,按每千克体重40 mg的用量,作深部肌肉分点轮流注射,另肌注20%氟苯尼考注射液(按每千克体重0.10~0.15ml),采取以上措施每天各注射1次,一般2~3 d为1个疗程可治愈。顽固性可治疗2~3个疗程。用针剂时,同时与粉剂拌料对群猪进行投药,使用复方新诺明原粉或氟苯尼考粉拌料,剂量为前5 d以每250 kg饲料加入500g复方新诺明拌料投喂,后5 d再以每250 kg的饲料加入250 g氟苯尼考粉配成饲料进行饲喂,连用10 d。症状明显减轻,2个疗程药物用完后,病情会得到很好的控制。

6 结语

多年来,笔者采用以上方法在海南省临高县皇桐镇治疗猪喘气病均取得较好的效果。猪喘气病是一种常见的主要危害猪的传染病,了解病情发展和结合实际,对该病才能提高认识。农村散养型猪主要饲养管理不到位、场址条件差,栏舍内空气污浊,这些都严重影响该病的防治效果及发病症状,并容易与猪肺疫、猪流感等传染病混淆造成误诊。该病的发生、流行与饲养管理有密切关系。因此,建议建设封闭式猪舍要距离村庄500 m以上。在冬春寒冷季节封闭式猪舍一定要控制湿度并保持室内空气清洁,且经常消毒。合理的饲养管理及对病猪的早发现、早治疗,可以将疫病控制在最小范围内。

参考文献

[1]刘卫平,陈月华.用猪喘气病疫苗治疗猪喘气病的试验[J].湖南畜牧兽医,2005(2):35.

[2]邱金培.猪喘气病诊治及建议[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12(12):77-78.

[3]佚名.防制猪呼吸道病症要先控制猪喘气病[J].畜禽业,2013(1):79.

[4]金富琴,李建荣.猪喘气病的综合防治[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2(12):128.

[5]金文吉,崔光春,韩旭东.长效土霉素注射液对猪喘气病临床治疗试验[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3(1):32-33.

[6]程顺才.中西兽医结合诊治猪喘气病体会[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3(1):189-190.

[7]赵红胜,赵海霞,赵迎庆.猪喘气病防治报告[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2(19):32-33.

猪高热病的防治 篇9

关键词:猪;高热病;特点;症状;检查;防治

中图分类号:S858.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2-57-1

1 猪高热病的特点

高热病是猪最常见的一种病症,其发病特点是:高温、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治疗率。其特点决定了此种病症危害广、危害大。而且高热病呈现区域性和季节性,主要发病在高温、高湿季节,病程一般在5~15天,死亡率极高。根据各地区的管理水平不等,死亡率也存在一定差异,一般死亡率在35%~85%之间,所造成的母猪流产率为60%~80%,母猪的死亡率为20%上下。高热病发病规律是从中猪开始发病,之后大猪、种猪,再到断奶小猪,产房内的小猪是极少发病的。

2 高热病发病症状

一般而言,猪发病时期持续高温,体温可达到41℃~42℃,个别可达到43℃,出现精神萎靡,食欲不振。在发病初期皮肤发红,耳朵、腹下、四肢末端皮肤会出现蓝色或者紫色斑块,呈败血症变化。呼吸道也会出现不同症状,有些猪出现腹式呼吸,气喘,而且伴有流鼻涕现象,打喷嚏咳嗽。眼睛也会出现明显的不同,眼睛肿胀,有泪斑,流泪且有分泌物。一部分猪粪便干燥,呈块状或液体状,尿量较少且呈黄色,浑浊不清澈,黄色加深,病猪死亡过程加快。对于病情较长的猪全身皮肤发生改变,呈现出苍白色或者黄色,体毛粗乱,个别猪四肢瘫痪,不久死亡。母猪怀孕后期发病会导致流产、死胎、弱胎现象。

3 猪高温病防治措施

猪高温病流行广泛,所造成的死亡率较高,但是这是可防、可控和可治疗的一种病情。下面针对猪高温病简要阐述一下综合防治措施。

3.1 卫生、消毒和检查工作

保持良好的圈舍环境,是猪健康成长的先决条件,环境卫生的好坏与高热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关联性。对于长期的饲养人员要有自己的服装,而且要专人专穿。对猪舍要进行封闭式管理,其他外来人员最好不要入内,如有需要首先要对外来人员进行手脚消毒,之后换上饲养服。对猪舍进行全方位的消毒可以减少环境中细菌、支原体以及微生物的存在数量,减轻外界对猪群的病毒压力。猪舍内的工具使用一次要清理一次,保证工具的清洁卫生,工具要定期进行更换。猪舍每天早晚进行清洁,每周用清水彻底清理一次,猪舍内或者周围不能长期放置杂物。每天要对猪舍进行巡检并且要做好记录,对于具有异样或者存在疫情的猪多检查2~3次,做好详细病情记录。在仔猪入舍或者肥猪出场的同时要做好检查防疫以及消毒工作,并且要做好隔离工作,确保仔猪或者肥猪无疫情。发现可疑病状的情况下不要私自进行喂药,要及时询问技术人员,做出准确诊断。如发现疫情,且有死亡现象,猪舍要进行全方位大规模的消毒,并且要在6个月以上才可再次使用,以免残留病毒。

3.2 疏于管理与医治不当

猪舍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不要因为猪的行情走势来左右管理,管理由始至终是一项不可忽视的工作。除上述卫生、消毒、检查管理之外还包括饲养密度、营养配比保证猪免疫系统的正常运转。在猪舍存在蓝耳病和猪圆环病毒等免疫抑制性疾病时,猪群饲料中维生素的添加量必须相应增加。在夏、秋季节要合理分配猪舍猪的密度,以免猪密度过大导致温度上升,进而发病。管理上要讲求科学方法,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可过于随意根据自己的意愿来进行管理,要有规划性。在正确的管理下才能及时发现猪病,增加治愈率,减少财产损失;疏于管理另一表现是不能对症下药。对猪病疫情资料掌握不足,乱用药,导致猪病疫情严重。据部分资料显示,95%以上未使用敏感药,药物中毒时有所见,抗病毒药、磺胺类药中毒,乱用退热药等。

3.3 药物安全使用

对于猪病要对症下药,不可盲目使用。正确使用药物可以切实控制支原体等细菌病的发生和蔓延。下面介绍一下不同年龄段的猪不同药物调控。一是哺乳母猪。从产前7天开始应用到产后14天;二是断奶仔猪。从断奶前6天左右开始到断奶后15天左右;三是生长育肥期。每次在转栏同时饲料中开始添加,连用15天;四是30~40日龄。支原净100ppm+强力霉毒250ppm;五是驱虫。蛔虫和鞭虫等寄生性虫类能够损害机体免疫系统,导致猪免疫力下降,应该在断奶仔猪转入保育舍2周后,选择对体内外寄生虫效果较好的复方驱虫剂进行驱虫。

3.4 爆发高热病的控制措施

当猪场爆发高热病时,控制的重点是呼吸系统中可能存在的各种细菌、支原体以及弓形体,减少各种应激。同时要给患病的猪增加营养,增强其抵抗力。对于其他猪群要按时接种疫苗。接种时要加以区分,对于患有高热病的猪或者有可能感染的猪群切勿接种任何疫苗,接种会增加或者加快其死亡率。对于健康猪群先注射高致病性蓝耳病灭活疫苗,A型或者A+B型巴氏杆菌疫苗,再注射猪瘟乳兔脾淋苗,猪瘟疫苗剂量应加大1~2倍。

4 结语

对于猪高热病的防治的方法有很多,但是还要从预防着手,从日常卫生做起,加强对猪舍的管理。

对猪囊虫病的检疫及防治 篇10

1 危害

1.1 对猪的危害

主要是妨碍猪的发育和生长, 特别是影响幼龄猪的生长;中轻度感染的猪一般无明显症状, 多表现营养不良, 生长发育停滞, 贫血或局部出现水肿。若寄生在舌部会引起舌麻痹影响采食;寄生在脑部会引起严重的神经紊乱、癫痫、视觉障碍, 有时突然倒毙。

1.2 对人的危害

猪囊虫寄生于人体的肌肉和各组织器官对人的健康产生危害。囊虫病的患者可因囊尾蚴的寄生部位而有所不同, 可导致肌肉酸痛, 无力发胀等的临床症状, 因此在猪的生前诊断比较困难, 只要平时注意仔细观察猪群, 仍可从患猪的临床反应中综合分析辨认患猪囊虫病的病猪。

2.1 体征变化

轻度感染者无明显症状。严重感染及囊虫寄生数量较多的猪, 其肩胛部明显增宽、增厚, 肩胛部和臀部肌肉隆起、突出, 呈葫芦形。

2.2 临床表现

病猪被毛粗乱、无光泽, 眼睛发红, 喜卧, 不爱走动, 睡觉时发出鼾声。有的病猪叫声嘶哑, 心跳和呼吸加快, 并伴有短促的咳嗽声。由于寄生的部位不同, 出现的症状也不同, 如寄生在脑部则出现癫痫、痉挛, 寄生在咽喉肌肉时则叫声嘶哑、呼吸加快、常有咳嗽, 寄生在四肢肌肉时则出现跛行, 寄生于舌和咬肌时常引起舌肌麻痹、咀嚼困难等。

2.3 活体检查

虫体活体诊断比较困难, 可检查眼睑和舌部, 查看有无因囊虫引起的豆状肿胀, 触摸舌部有稍硬的豆状结节, 检查眼睑通过手感有米粒状隆起时, 可作为诊断的依据。

3 宰后检验关

宰后检验是关系到能否让人民群众吃上“放心肉”的关键一环, 如果在这一环节出现疏漏, 就会导致患病肉品流向百姓餐桌, 严重危害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因此, 检疫人员必须以高度的工作责任感, 严格按规定的程序认真进行检验。

3.1 检验的主要部位

宰后检验时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农业部、卫生部、对外贸易部、商业部联合颁发的《肉品卫生检验试行规程》的规定操作。对必检部位的咬肌、深腰肌和膈肌必须剖检到位, 必要时还应解剖心肌、肩胛外侧肌、股部内侧肌等。

3.2 形态特点判断

寄生在猪肌肉中的囊尾蚴呈卵形, 囊体呈圆形乳白色半透明, 米粒至黄豆大, 囊内充满无色液体, 囊壁为一层薄膜, 壁上有一圆形乳白色头节, 囊包直径5~8mm, 眼观钙化囊虫的包囊可见大小不等的黄白色颗粒。近年来在宰后检疫中发现猪囊虫的形态特征有较大变化, 头节的发育不明显, 可能与饲养方式改变、周期缩短和所感染的囊虫还未到成熟期即已出栏有关, 这种未成熟的囊尾蚴对人体有潜在的危害性, 检疫时应注意这一变化。

3.3 无害化处理

对在宰后检验过程中发现的患囊虫病肉品, 检验人员应严格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畜禽病害肉尸及其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 (GB16548-1996) 的规定进行无害化处理。对患病猪污染过的环境进行严格消毒。

4 综合防治措施

4.1 加强宣传提高公民意识

大力宣传工作, 提高公民的卫生水准。一是向广大消费者大力宣传搞好肉品卫生的意义和猪囊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性, 使人人自觉讲究饮食卫生, 防止有钩绦虫卵随饮食进入体内;二是做到不买、不食用未经检疫或者未充分煮熟的肉品;三是作肥料用的人畜粪便必须先经过无害化处理后再用, 未经处理过的人畜粪便禁止直接作为肥料, 更不得作为蔬菜瓜果的地表肥料直接撒在蔬菜瓜果上;四是在有钩绦虫患者较多的地方, 应积极采取措施定期驱虫, 并及时治疗患病者, 以彻底消灭传染源。

4.2 加强监督检查

动物防疫执法部门应对进入流通环节的动物及动物产品, 严格依法实施监督检查, 坚决打击各种违法经营行为, 对出售猪囊虫肉的不法商贩坚决打击, 并严肃处理。杜绝患囊虫病动物、动物产品上市流通。

4.3 淘汰落后的饲养方法, 实行科学饲养管理

要彻底淘汰原始落后的散养、自由采食的饲养方法, 全面实行规模化、集约化饲养或者圈养;在采用圈养的地方, 应改革厕所与猪圈的设置, 取消连茅圈, 不让猪吃到人的粪便;要采用快速养猪法, 淘汰原始饲养法;淘汰劣种猪, 选用优良品种猪;使用全价和颗粒料, 缩短育肥周期。在此病多发区, 可对仔猪进行免疫疫苗预防注射。

摘要:猪囊虫病是由猪囊尾蚴 (猪囊虫) 寄生于猪的肌肉中所引起的一种寄生虫病, 人们俗称患囊虫病猪的肉为“米猪肉”。该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人畜共患寄生虫病, 是肉品卫生检疫的主要项目之一。本文阐述了囊虫病对人类的危害及如何进行检疫处理, 并对该病的防治提出相应的措施。

猪圆环病毒病的防治试验 篇11

一、材料与方法

试验分两部分进行,试验Ⅰ为对比试验,即在健康的保育仔猪日粮中添加不同剂量的免疫修复金粉,目的是观察其预防猪圆环病毒病的效果。试验Ⅱ为治疗试验,即在有圆环病毒病症状的育肥猪日粮中添加治疗剂量的免疫修复金粉,目的是观察其治疗猪圆环病毒病的效果。

1. 试验猪群与试验材料

①试验猪群。分别为杭州市种猪试验场健康的保育仔猪和有圆环病毒病症状的育肥猪。

②试验材料。免疫修复金粉为德国某知名公司研发的添加于猪日粮中的免疫修复粉剂,其主要成分为多酚、生物类黄酮、蛋黄磷脂、免疫增强剂、肝脏保护因子、Nano-VE、有机碘、硒、微量元素等。

2. 试验设计

试验Ⅰ选择35日龄左右、健康的保育仔猪141头,根据体重、日龄随机分为3组,即对照组、试验A组、试验B组,每组6个重复,每个重复7~8头(原则上分组以窝为单位)。对照组各阶段使用本场自制的日粮,试验A组所用日粮在对照组基础上添加0.3%免疫修复金粉,试验B组所用日粮为在对照组基础上前两周添加0.6%免疫修复金粉,后期添加0.3%免疫修复金粉直至试验结束。试验期为35~100日龄,共65天。在35日龄、70日龄分别对个体进行称重,计算料重比。100日龄试验结束时再进行称重。观察各组在试验各阶段的发病、淘汰与死亡情况。

试验Ⅱ为观察试验,选择已明确诊断患有由圆环病毒引起的综合征的病猪17头,在其日粮中添加0.6%免疫修复金粉并辅以一定的临床用药,观察病猪康复率即治疗效果。

3. 试验各阶段所记录的性状

①35日龄、70日龄、100日龄的个体重。试验、对照组均在下午2时称重。

②35~70日龄阶段内记录每个重复的耗料。

③试验各阶段猪只的发病、淘汰、死亡情况。

4. 分析方法

试验数据用spss17.0软件分析,并进行多重比较。

二、结果与分析

1. 试验Ⅰ的结果

①35~70日龄试验结果如表1所示:

从表1可见,3组的平均日增重经单因子方差分析,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料重比各组几乎一样。试验中只有试验B组淘汰了1头仔猪,死淘率无明显差异,表明在健康或未发生圆环病毒病的保育仔猪群中添加免疫修复金粉,对提高猪群生产成绩无明显效果。②70~100日龄各项数据如表2所示:

从表2可以看出,两个试验组在增重、死亡率、淘汰率上较对照组均无明显优势,且至试验结束试验组、对照组均未发生明显圆环病病毒病,表明在健康的保育仔猪日粮中添加免疫修复金粉对预防、减少猪群圆环病毒病的发生,对提高生产效益无明显效果。

2. 试验Ⅱ的结果

在试验Ⅱ中17头猪治疗始、末临床症状见表3:

注:1.“+”表示消瘦、精神状态差、有圆环病毒病前期症状;2.“++”表示明显消瘦、脊椎显露、肤色苍白、有明显的圆环病毒病症状;3.“+++”表示严重消瘦、临床表现严重的圆环病毒病症状。

从表3可见,10头病猪基本痊愈,3头症状减轻,痊愈率为58.8%,有效率达76.4%,试验结果表明,免疫修复金粉对圆环病毒病有明显的治疗效果。

三、结论

1. 由于试验Ⅰ直至试验结束(达100日龄)A、B、对照3个组均未发生明显的由圆环病病毒引起的症状,在增重、料比、疾病发生、死亡、淘汰等方面均未发生明显的变化,因而在健康猪群的日粮中添加免疫修复金粉来防治圆环病毒病的措施值得商榷,有待进行多次试验论证。

2. 由试验Ⅱ可见,试验猪痊愈率58.8%,有效率76.4%,可见免疫修复金粉对治疗圆环病毒病有较显著的效果。本次试验猪头数较少,只能看出初步的治疗效果,要有效论证免疫修复金粉对圆环病毒病的治疗效果需进一步试验。

(作者联系地址:夏彩锋 浙江省杭州市种猪试验场 邮编:311115;冯梦 李双盘 浙江宁波福宁种猪有限公司 邮编:314151;陈斌 浙江省德清县新市镇动物卫生监督分所 邮编:313201)

上一篇:五上美术教学计划下一篇:毕业设计写作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