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白冠病的发生与防治

2024-09-24

鸡白冠病的发生与防治(精选6篇)

鸡白冠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1

2013年8月, 官山镇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中心接诊了某肉鸡场送来的几十只病死鸡, 经诊断确定为鸡白冠病。鸡白冠病即鸡住白细胞原虫病, 是由鸡的卡氏和沙氏住白细胞原虫在鸡体内感染寄生引起的。由于该鸡场建在稻田附近, 蚊子特别的多, 从而造成鸡白冠病的暴发, 现将诊断及防治情况报告如下:

1 临床症状

病鸡最明显的特征是贫血, 鸡冠苍白, 体温升高, 食欲不振, 精神沉郁, 排黄白或黄绿色稀粪, 生长发育受阻, 羽毛松乱行走困难, 呼吸困难, 个别鸡口流暗红色血水等。

2 剖检变化

2.1 急性型

剖检可见腿肌、胸肌出血, 脂肪有点状出血, 心冠脂肪及心肌有点状出血, 脾脏表面有灰白色小结节, 胰脏有点状出血, 肝脏或肾脏有出血块, 肠道广泛性出血。

2.2 慢性型

鸡冠苍白, 消瘦, 采食量下降, 剖检时病鸡极度瘦弱, 病程长者成“皮包骨”状态, 胸骨突起处皮下出现囊肿, 内有黄白色浆液存在, 心脏和脾脏表面有灰白色的小结节。

3 化验室检查

由翅下或心脏采血做血涂片, 用姬姆萨染色40min以上, 然后在高倍显微镜下镜检, 病鸡可见红细胞被深染的配子体布满。

4 诊断与鉴别诊断

本病大多数为慢性病例, 初期没有明显外观症状, 极易造成误诊或延误治疗, 最终造成极大的损失。因此, 要特别注意鉴别诊断。

4.1 鸡法氏囊病

胸肌、腿肌出血易与急性型白冠病混淆, 但本病往往腺胃与肌胃交界处有出血带, 法氏囊肿大, 盲肠扁桃体出血。

4.2 内脏型马立克氏病

发病日龄及极度消瘦与本病相似, 但肝、脾、肾等内脏器官极度肿大且表面及实质可见白色的肿瘤。

4.3 产蛋鸡维生素缺乏症

此病会导致鸡冠苍白和产蛋下降, 多因使用劣质添加剂或配料时忘记添加造成, 同时见蛋黄和蛋壳颜色不佳, 增加饲料中维生素添加量则上述情况迅速改善。

4.4 滑膜炎霉形体病

发病时极度消瘦, 运动障碍, 死亡率较高等症状与本病相似, 但本病还有关节肿胀和内有透明黏液症状。

4.5 温和型禽流感

发病时排绿色粪便、产蛋下降、鸡冠发白、采食量减少等, 但本病产蛋下降更快, 多数有一定的死亡率, 剖检可见病鸡卵泡收缩变形呈菜花样, 用抗病毒中西药制剂并配合使用电解多维治疗很快康复。

5 治疗

发生本病时, 能否及早确诊是决定损失大小的主要因素, 对雏鸡和青年鸡来说尤为重要, 病鸡确诊后能否治愈, 在保证药物质量的前提下, 最重要的是剂量是否足够大、疗程是否足够长, 即使用药正确, 仅用3~5d药是不能使该病得到很好控制的。有的鸡场主或诊疗人员把握不住这一点, 在用药几天后鸡群尚未痊愈时, 就放弃治疗或改用治疗其他疾病的药物, 往往误入歧途。

确诊后使用磺胺间甲氧嘧啶按50~100mg/kg饲料配合VK3混合饮水, 连用3~5d, 间隔3d后, 药量减半再连用5~10d即可。

6预防

因本病主要是经吸血昆虫传播, 预防须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方面对鸡舍内及周围环境定期喷洒灭蚊蝇药, 减少传播机会;另一方面, 在容易发病的季节, 每间隔20~30d用药5~7d以杀灭早期的虫体, 可有效预防本病。

鸡白冠病的防治 篇2

一、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年龄的鸡都易感染此病, 笼养蛋鸡和大棚饲养的肉鸡最易感染。当地土鸡易感染性低。散放鸡感染性高, 舍饲鸡感染率低。该病多发生在高温高湿的夏秋季, 呈地方性流行, 传播媒介为库蠓和蚋。

二、症状

病鸡精神萎靡, 食欲减少, 体温升高, 饮水量增加, 呼吸困难, 行动怠倦、闭眼、缩头、厌食, 鸡冠、鸡爪发白, 粪便稀 (白色、黄色) , 消瘦, 个别病重的鸡排红色或绿色粪便, 鸡蛋颜色变化较大, 70%表现为褪色陈旧蛋, 严重的有死亡。

三、病理变化

染病鸡的主要病症是贫血和消瘦, 特别是皮下、肌肉出血, 胸肌、腿肌、心肌明显, 肝脏、脾脏肿大, 肉眼可看到肝脏表面有灰色黄色针尖大的小结节, 腺胃、十二指肠、直肠、泄殖腔黏膜出血。

四、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及解剖病变做出初步诊断, 并采存活鸡或咯血、出血死亡不久的鸡冠血1滴, 制成薄片, 经瑞氏或姬氏染色法染色后, 置高倍显微镜下观察, 见血液中有圆形的卡氏白细胞虫配子细胞, 确诊为白冠病。

五、防治

鸡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3

雏鸡的球虫病发病率和致死率均较高。病愈的雏鸡生长受阻,增重缓慢;成年鸡多为带虫者,增重和产蛋能力降低。

一、流行病学

该病的主要感染对象为鸡,各年龄段、各品种的鸡均可感染发病,常见发病季节为春末夏初和秋末冬初。饲养管理不当、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等都易导致发病。该病多发于3月龄内的鸡,易感鸡群为2~7周龄平养鸡群,且容易反复发病。10日龄以内雏鸡少发,1月龄左右鸡多患盲肠球虫,2月龄以上鸡多患小肠球虫,成年鸡感染则不表现症状。

病鸡是该病的主要传染源。凡被病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鸡球虫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病鸡粪便排出的卵囊,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经1~2天便可发育成感染性卵囊。这种卵囊被鸡吃了以后,子孢子游离出来,钻入肠上皮细胞内发育成裂殖子、配子、合子。鸡球虫在肠上皮细胞内不断进行有性和无性繁殖,使上皮细胞受到严重破坏,遂引起发病。被污染的饲料、饮水、土壤或用具,苍蝇、鼠类、人及其衣服以及某些昆虫等,都可成为该病传播流行的媒介。

二、临床症状

鸡球虫病的典型症状为下痢、便血、生长缓慢、慢性死亡。初期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蜷缩、食欲减退,后可见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并逐渐消瘦,常排红色胡萝卜样粪便。若鸡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后变为完全的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在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病鸡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

盲肠球虫病多发于5周龄左右的鸡。病鸡鸡翅下垂,羽毛蓬乱,嗜睡,食欲不振,鸡冠苍白,多排血便或带血稀粪。病鸡盲肠显著肿大,约为正常盲肠的3~5倍,其中充满血液或血凝块,肠壁肥厚,多见出血斑并伴有糜烂。小肠球虫病主要侵害小肠中段,多发于2月龄以上的鸡。病鸡主要表现为精神萎靡,鸡冠苍白,消瘦,常排出大量的黏液样棕褐色粪便,3~5天死亡;耐过鸡营养吸收不良,生长缓慢。

三、防治措施

1.加强饲养管理。科学的饲养管理是有效防治疫病的前提和基础。因为该病传播主要是通过卵囊随粪便排出后,污染饲料或饮水,进而感染其他鸡,所以必须保证鸡舍和运动场清洁卫生,搞好饲料及饮水卫生管理工作,及时清除粪便,清洗笼具、饲槽、水具等。鸡舍要经常通风,及时供水,勤换垫料并保持垫料干燥。注意加强对微量元素及维生素的补充,在每千克日粮中添加0.25~0.5毫克硒可增强鸡对球虫的抵抗力;补充足够的维生素K和给予3~7倍推荐量的维生素A可加速鸡患球虫病后的康复。同时,还要消灭蚊蝇、鼠类等传播媒介,饲养人员出入鸡舍时要严格消毒,圈舍、食具、用具等用20%石灰水或30%草木灰水或百毒杀消毒液(按说明用量兑水)喷洒消毒。

2.免疫预防。球虫疫苗的预防效果较好,但接种疫苗时要特别注意:在免疫前24小时到免疫后30天内,鸡群的饲料、饮水中不能使用抗球虫药物及具有抗球虫作用的抗菌药。

3.治疗药物及方法。群体暴发球虫病时,用氯苯胍、10%盐霉素钠、马杜霉素、磺胺二甲氧嘧啶、青霉素G钾、莫能菌素等药物治疗效果较好。对于发生过该病的鸡场,则需注意从以下3个方面避免鸡群出现耐药性。一是轮换用药,在同一个养鸡场中,不同批次的鸡交替使用不同的抗球虫药物,使球虫对一种药物产生轻微耐药性后但对另一种药物敏感;二是穿梭用药,在同一批鸡的不同生长阶段使用不同的抗球虫药物,以延缓球虫耐药性的产生;三是联合用药,即同时使用几种抗球虫药,利用药物的协同作用或扩大药物的抗虫谱。

鸡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4

1 病原学

病原为原虫中艾美耳科艾美耳属球虫。世界各国记载的鸡球虫种类共有13种之多,我国已发现9种。不同种的球虫,在鸡肠道内寄生部位不一样,其致病力也不相同。柔嫩艾美耳球虫(Eimeria tenella)寄生于盲肠,致病力最强;毒害艾美耳球虫(E.necatrix)寄生于小肠中1/3段,致病力强;巨型艾美耳球虫(E.maxima)寄生于小肠,以中段为主,有一定的致病作用;堆型艾美耳球虫(E.acervulina)寄生于十二指肠及小肠前段,有一定的致病作用,严重感染时引起肠壁增厚和肠道出血等病变;和缓艾美耳球虫(E.mitis)、哈氏艾美耳球虫(E.hagani)寄生在小肠前段,致病力较低,可能引起肠黏膜的卡他性炎症;早熟艾美耳球虫(E.praecox)寄生在小肠前1/3段,致病力低,一般无肉眼可见的病变。布氏艾美耳球虫(E.brunetti)寄生于小肠后段,盲肠根部,有一定的致病力,能引起肠道点状出血和卡他性炎症;变位艾美耳球虫(E.mivati)寄生于小肠、直肠和盲肠,有一定的致病力,轻度感染时肠道的浆膜和黏膜上出现单个的、包含卵囊的斑块,严重感染时可出现散在的或集中的斑点。

2 流行病学

各个品种的鸡均有易感性,15~50日龄的鸡发病率和致死率都较高,成年鸡对球虫有一定的抵抗力。病鸡是主要传染源,凡被带虫鸡污染过的饲料、饮水、土壤和用具等,都有卵囊存在。鸡感染球虫的途径主要是吃了感染性卵囊,另外,人及其衣服、用具等以及某些昆虫都可成为机械传播者。饲养管理条件不良、鸡舍潮湿、拥挤、卫生条件恶劣时,最易发病。在潮湿多雨、气温较高的梅雨季节易暴发球虫病。球虫虫卵的抵抗力较强,在外界环境中一般的消毒剂不易破坏,在土壤中可保持生活力达4~9个月,在有树荫的地方甚至可达15~18个月。卵囊对高温和干燥的抵抗力较弱,当相对湿度为21%~33%时,在18~40℃下,经1~5d就死亡。

3 临床症状

病鸡精神沉郁,羽毛蓬松,头卷缩,食欲减退,嗉囊内充满液体,鸡冠和可视黏膜贫血、苍白,逐渐消瘦,病鸡常排红色葫萝卜样粪便;若感染柔嫩艾美耳球虫,开始时粪便为咖啡色,以后完全变为血粪,如不及时采取措施,致死率可达50%以上;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粪便中带血液,并含有大量脱落的肠黏膜。

4 病理变化

病鸡消瘦,鸡冠与黏膜苍白,内脏变化主要发生在肠管,病变部位和程度与球虫的种类有关。

(1)柔嫩艾美耳球虫主要侵害盲肠,2支盲肠显著肿大,可为正常的3~5倍,肠腔中充满凝固的或新鲜的暗红色血液,盲肠上皮变厚,有严重的糜烂。

(2)毒害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使肠壁扩张、增厚,有严重的坏死。在裂殖体繁殖的部位,有明显的淡白色斑点,粘膜上有许多小出血点。肠管中有凝固的血液或有葫萝卜色胶冻状的内容物。

(3)巨型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中段,可使肠管扩张,肠壁增厚;内容物粘稠,呈淡灰色、淡褐色或淡红色。

(4)堆型艾美耳球虫多在上皮表层发育,并且同一发育阶段的虫体常聚集在一起,在被损害的肠段出现大量淡白色斑点。

(5)哈氏艾美耳球虫损害小肠前段,肠壁上出现大头针头大小的出血点,粘膜有严重的出血。

(6)若多种球虫混合感染,则肠管粗大,肠黏膜上有大量的出血点,肠管中有大量的带有脱落的肠上皮细胞的紫黑色血液。

5 发病情况

经调查,张店乡徐洼村1个蛋鸡饲养户,饲养2 000只海兰商品蛋鸡,从14日龄开始发病,病状主要表现个别鸡只缩头,羽毛蓬乱,粪便恶臭,有橘黄色粪便或胡萝卜丝样血便,饲养户用环立康、立安康等治疗无效。

6 诊断

生前用饱和盐水漂浮法或粪便涂片查到球虫卵囊,或死后取肠黏膜触片或刮取肠黏膜涂片查到裂殖体、裂殖子或配子体,均可确诊为球虫感染,但由于鸡的带虫现象极为普遍。因此,是否由球虫引起的发病和死亡,应根据临诊症状、流行病学资料、病理剖检情况和病原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7 防治

7.1 预防

(1)加强饲养管理。饲料和饮水要保持清洁卫生。雏鸡饲料的营养要全面,特别要保证蛋白质和维生素的要求;粪便、污物等要及时清除,防止粪便、污物对饮水、饲料、场地环境的污染,水槽、小碗或饮水器要坚持每天用消毒液或高锰酸钾液擦洗1次。每天清粪1次、消毒1次,地面用3%火碱水喷洒1次。

(2)注意通风换气。蛋鸡、肉鸡无论笼养、地养、网养通风换气尤为重要,特别是冬季,暴发球虫病往往是大部分农户只注重保暖,不注重通风造成的。根据舍内温度高低,保持舍内干燥,以减少球虫病的发生。

(3)添加药物预防。在球虫病流行季节饲养12日龄的蛋鸡和肉鸡可用杀球散和球克达,在进雏7d后进行3~5d的拌料和饮水,14d后再用球速拌料和饮水。

7.2 治疗

(1)在饮水中加入球速杀100g对水200kg,每天集中1次饮水,首次量加倍,连用4d,疗效明显,食欲逐渐恢复正常,大便正常,然后用杀球散拌料连用5d,间隔5~7d再用球克达饮水。

(2)氨丙啉可混饲或饮水给药。混饲预防浓度为100.0~125.0mg/kg,连用2~4周;治疗浓度为250.0mg/kg,连用1~2周,然后减半,连用2~4周。使用本药期间,应控制饲料中VB1的含量,以不超过10.0mg/kg为宜,以免降低药效。

(3)用加强氨丙啉预防,按66.5~133.0mg/kg浓度混饲,治疗浓度加倍。强效氨丙啉和特强效氨丙啉的用法同加强氨丙啉,但产蛋鸡限用。

(4)百球清主要作治疗用药,按25.0~30.0mg/kg浓度饮水,连用2d。

(5)复方磺胺-5-甲氧嘧啶(SMD-TMP),按0.03%拌料,连用5~7d。

8 小结

鸡感染球虫病发生主要是由于直接接触到含有球虫卵囊的粪便或摄入被含有球虫卵囊粪便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因此通过以下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鸡球虫病的发生:一是提倡笼养和网养以减少鸡与粪便接触的机会;二是将鸡粪便进行堆积发酵,产生的热量可杀死粪便中的球虫卵囊;三是饲养密度不能太多,密度太多鸡只拥挤、采食不均、体质不齐,为球虫病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四是球虫极易产生耐药性,可以采取穿梭用药、轮换用药和联合用药的方法,提高治疗效果。

摘要:综述了鸡球虫病的流行特点, 包括病原学、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 并提出了具体诊断和防治措施, 以供养鸡户参考。

关键词:鸡球虫病,流行特点,预防,防治

参考文献

[1]王国桥.浅析鸡球虫病的发生与防治[J].现代农村科技, 2009 (17) :28-29.

[2]黄东璋, 傅宏庆, 郑晓亮.鸡球虫病的防治[J].黑龙江畜牧兽医, 2008 (5) :114-115.

[3]张冰斌, 刘康全.鸡球虫病的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08 (10) :87-88.

鸡曲霉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5

1 流行特点

曲霉菌的孢子广泛存在自然界中, 鸡一般是通过接触发霉饲料或垫料, 经呼吸道或消化道而感染。各种禽类都有易感性, 以雏鸡 (7~21日龄) 最易感染。常为急性和群发性, 成鸡一般为慢性和散发。曲霉菌的孢子通过蛋壳而引起死胚或出壳后不久就会出现临床症状。阴暗潮湿、梅雨季节、污浊空气、污染的育雏器及其他用具等都能使曲霉菌生长增殖, 引发本病。

2 临床症状

急性的可见病鸡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 羽毛松乱, 翅膀下垂, 饮水增多, 伴有下痢。病程稍长的出现呼吸困难, 伸颈张口, 呈腹式呼吸;细听可以听到气管啰音, 流浆液性鼻液。鸡冠和肉髯暗红或发紫。有的病鸡会出现摇头, 头颈不随意屈曲, 共济失调, 脊柱变形, 两腿麻痹等神经症状。如果病原侵害眼睛时, 可见眼结膜充血, 一侧或两侧眼脸肿胀, 眼脸封闭, 下眼脸有干酪样的小球状分泌物;严重者两眼失明。一般急性的病程1周左右, 慢性的可延长数周。

3 病理变化

经剖检在肺脏出现典型的结节, 从小米粒大至黄豆大小的黄白色或灰白色结节, 散在或均匀分布在整个肺部, 结节的硬度似橡皮样或软骨样, 切开时内容物呈干酪样, 有层次的结构;中间为干酪样坏死组织, 内含有大量菌丝体, 外层为类似肉芽组织的炎性反应层, 并含有巨细胞。气管和气囊也能见到结节。其他器官如胸腔浆膜、腹腔浆膜及肝肠浆膜等处有时也可以看到结节。

4 实验室诊断

(1) 无菌采取肺脏或气囊的结节中心的菌丝体接种在沙保氏琼脂平板上, 在37℃温箱中培养。开始菌落呈白色, 随着时间延长到48h后形成灰白色绒毛状菌落;72h后菌落变成暗绿色, 菌落由绒毛状变成一定的絮状。取少量菌落上的菌丝, 镜检可以看到明亮、深灰色粗细一致的菌丝。 (2) 采取肺脏或气囊的结节少许, 置载玻片上, 加生理盐水1~2滴, 用针拉碎病料加盖玻片后, 在高倍镜下可以观察到曲霉菌的菌丝, 特征性的分生孢子柄和孢子。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诊断, 可以确诊该病例为鸡曲霉菌病。

5 防治方法

目前尚无治疗本病的特效方法。下列药物对控制曲霉菌病病情发展有一定的效果: (1) 使用制霉菌素, 剂量为每100羽雏鸡一次用50万IU, 2次/d, 连用3~5d, 并全天按1:2000比例的硫酸铜或0.5%~1%碘化钾饮水, 连用3~5d。 (2) 在饮水中添加一定量的Vc、电解多维等, 以减少应激, 补充营养, 维持机体平衡;同时用阿莫西林拌料, 防止继发感染。 (3) 用0.5%威特 (二氯异氰脲酸钠粉) 对饮水器、饲槽等用具进行消毒。1次/d, 连用5d。经过5d的药物治疗, 鸡群的病情得到了控制, 鸡群的采食量明显提高, 逐渐恢复正常。

6 体会与小结

鸡葡萄球菌病的发生与防治 篇6

辽症, 中雏鸡有急性型或慢性型, 成宁省彰DOI:11年鸡病多呈原慢性型。

武0.3典型的葡萄球菌为圆形或卵

县96圆形, 常单个、成对或呈葡萄状排韩雪莲种畜禽监督管理9/J.ISSN.1671-列然尘黏同, 埃膜时界革等及该分兰肠菌。布氏道还禽很阳都是类广性有家的, 菌如葡禽皮。空萄孵肤葡气球化、萄羽、菌、土球毛的饲壤菌、存养眼、在水在、睑自加, 、、

站60工环境中的常在微生物。彰, 27.22流行特点

武01多种禽类对葡萄球菌都敏感。123202.1.0754各病0~的种80发年日生龄龄多的的与鸡鸡皮群均肤为可的高损感发伤染阶有, 段关但。, 凡以本︶0能造成皮肤、黏膜损伤的因素如带

翅号、断喙、刺种疫苗、笼网刮伤和扭伤, 啄伤、感染鸡痘等都可能成为本病的诱因, 雏鸡脐带感染也较为常见。应当特别注意的是当鸡痘发生时常因继发感染葡萄球菌, 可致本病的暴发, 急性败血性病鸡多

在1~5d内死亡。

3 临床症状和剖检病变

因病原毒力强弱和鸡感染部位不同, 临床病变表现也不一样:

3.1 有的病鸡仅见翅膀内侧、翅尖、头部或尾部的皮肤形成

大小不等的出血、糜烂和炎性坏死, 病程较长者, 局部干燥呈红色或呈暗紫红色, 无毛。

3.2 葡萄球菌败血症病鸡的体表皮肤多见湿润、水肿, 相应部位羽毛潮湿易掉, 手摸即掉。

皮肤颜色呈青紫色或深紫红色, 有的皮下蓄积渗出液, 触之有波动感。

3.3 切开水肿部位, 可见皮下有数量不等、似红葡萄酒样、

紫红色液体, 胸腹肌出血、溶血。

3.4 有些病死鸡皮肤无明显变化, 但胸腹或大腿内侧皮下肿胀, 有数量不等的红色胶冻样水肿液。

部分病鸡足趾肿大, 呈黑紫色。

3.5 肝变脆, 有出血点和白色坏死点, 这种最严重, 损失也最大。脾脏大出血, 或有白色坏死点, 严重的脾脏实质液化。

3.6 初生雏鸡感染葡萄球菌可因脐部感染发生脐炎, 常在1~2d内死亡。

病理变化可见腹部增大, 脐孔周围皮肤红肿, 皮下有红色渗出物。

3.7 成年鸡和肉种鸡的育成阶段多发生葡萄球菌关节炎, 常见于跗关节。

病鸡跛行, 或不能站立、卧地、关节肿痛, 皮下水肿, 关节液多。

3.8 临床上可见其他类型的疾病, 如浮肿性皮炎, 胸囊肿、脚垫肿、脊椎炎、化脓性骨髓炎、葡萄球菌眼炎。

4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可初步诊断, 确诊要依据细菌学检验。

4.1 直接镜检

根据不同病型采取病料 (皮下渗出液、肝、脾、关节液、眼分泌物、脐炎部、雏鸡卵黄囊和肝、死胎等) 涂片、染色、镜检, 可见到多量的葡萄球菌。根据细菌形态、排列和染色特性等, 可作出初步诊断。

4.2 分离培养与鉴定

将病料接种到普通琼脂培养基、5%绵羊血液琼脂平板和高盐甘露醇琼脂上进行分离培养。

5 防治措施

由于金黄色葡萄球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环境中, 因此防制本病的关键是做好预防工作, 加强饲养管理。

5.1 注意禽舍通风, 保持清洁, 避免拥挤, 光照适当, 要经常对鸡舍消毒。

5.2 消除致鸡外伤的因素, 保持笼网、鸡舍的光滑平整, 保持垫料的质量。笼具要经常检修, 防止鸡爪垫部损伤。

5.3 做好鸡群的鸡痘免疫接种, 是防制本病的重要措施。

5.4 药物治疗

(1) 环丙沙星:混饲添加0.5g/kg, 连用3~5d。 (2) 红霉素:水中加入0.1~0.3g/kg, 连用5~7d。

上一篇:解词方法论文下一篇:高职课程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