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词方法论文

2024-09-24

解词方法论文(共5篇)

解词方法论文 篇1

一、在读中领悟

语感是学生认识逐步通向作者心灵的桥梁。语言大师吕叔湘曾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语感能力。”而语感的培养主要是通过读, “书读百遍, 其义自见”。因此说, “读中自悟”是语文教学中至关重要的教学规律。语文教学要以学生读通原文为主, 要通过多种方法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去领悟课文的内涵。所以在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反复读, 读反复, 从而理解一词一句, 是不容忽视的。如教学《月光曲》一文第2自然段中的一句:“一天夜晚, 他在幽静的小路上散步……”对“幽静”一词, 教学用书中提供的解释是“优雅、安静”, 但学生还是不能完全理解。这时, 我采用特级教师于永正的教法, 先让学生反复读这一段话, 然后联系上下文, 抓住“小镇、夜晚、月光”等词语, 突出“小镇”而不是热闹繁华的大镇, “小路”而不是车水马龙的大路, “夜晚”而不是阳光灿烂的白天, 有“月光”, 而不是伸手不见五指的黑夜。最后, 让学生闭上眼睛, 播放本段话的录音, 再用形象化的语言描述了这一特定的环境, 学生便很快地领悟到这一词语的意境。通过迁移让学生造句时, 学生的理解更深刻了, 比单独说教好多了。正如叶圣陶先生指出的:“不了解一个字、一个词的意义和情味, 单靠查字典和词典是不够的。”所以在平时的阅读教学中, 让学生通过形式多

课文中有关词语的意思, 体会其表达效果”的精神是一致的。

二、在议中明确

词语教学不仅要正确地理解词义、准确用词, 还要善于把语言中许多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分辨出来。所以, 发动学生通过议论来明确词语的特定意思是非常必要的。比如在教学古诗《草》中“离离原上草”一句中的“原”时, 我先让学生组词, 学生利用旧知一下子组出了像“原始人、原子弹、原来、草原……”十多个词。然后, 我便告诉学生, 古诗中的“原”的意思就在同学们说的词语当中。大家一下子议论起来, 很快便找到了“草原”的答案。这样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词汇,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 而且对此解释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同样, 对于一词多义的词, 或者意思相近的词, 我们都可采用这种方法。比如“希望与愿望”“盼望与渴望”“失望与绝望”这三组词语意思相近, 差别细微。教学中我总是让学生议一议、说一说来加以辨析。由此学生很快地理解了《凡卡》中一段话的几个近义词。“凡卡渴望得到幸福, 但他受尽老板的折磨, 生活没有指望了。圣诞节前夜, 他偷偷地给乡下爷爷写信, 盼望爷爷接他回去, 这是他的美好愿望。信寄出以后, 他焦急地等待着, 两个月过去了, 爷爷没有来, 他很失望。半年后, 乡下捎来信, 说爷爷已经死了, 凡卡绝望了。”事理越辩越明, 何况词语的意思呢!

三、在演中理解

语言是反映客观规律的, 要让儿童真正地理解语言, 除了听一听、看一看、摸一摸、嗅一嗅以外, 必要时还可以让学生做一做。这样既加深了儿童对词语的理解, 又活跃了课堂气氛。如在教《景阳冈》一文“就势”一词时, 学生对词典上“顺着动作姿势上的便利, 做另一个动作”这种抽象的解释很难理解, 我便让学生分别扮演武松和老虎, 进行模拟演示。学生有板有眼, 当“老虎”向“武松”面前一扑, “武松”正准备揪“老虎”的顶花皮时, 我说“暂停”, 并告诉学生这种动作状态就叫做“就势”。学生不仅理解了意思, 还懂得了武松就什么势。再如像“一眨眼”“一骨碌”“挪动”“匍匐”等词语, 我们只要让学生动一动身体、转一转眼珠, 即理解了词语的意思。学生在这样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很快理解了其中的意思, 比死记硬背效果不知要好多少倍。

四、在写中洞悉

对于有些内容丰富的词或成语的意思, 学生在老师讲解后一知半解, 似是而非, 一旦运用起来便感觉到困难。在这种情况下, 可让学生在学习词语后用理解的词语写一段话, 效果颇佳。比如在教学“鹤发童颜”这个词语的时候, 我先请学生想一想“鹤发童颜”的外貌是什么样子的?然后让学生用几句话把他的意思表达出来。这样一箭双雕, 学生不仅理解了词, 而且练习了写作。有个学生这样写道:一天, 我正在家里写作业, 忽然听见有人敲门, 透过门缝, 只见一张红扑扑的脸蛋白里透红, 我还以为是咱们班上的小胖又在捣鬼邀我去玩呢, 便赶紧打开门。猛然间我惊呆了, 原来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来找我爸有事。我感到出乎意料, 这位老爷爷真是鹤发童颜啊!试想, 能写出这样一个细节的学生, 能不理解这个词语的意思吗?像“饱经风霜”“囫囵吞枣”“张冠李戴”“斩钉截铁”等词语, 我们不也可以采用这种方法吗?

五、在画中明了

著名特级教师高林生曾说:“只有把文字所描述的场景还原、再现, 把教师、教材和学生的心灵之间组成一种相似的、和谐的振动, 才能使学生与所学的知识产生共鸣, 学生也只有发现知识间的相似性, 才能产生学习的兴趣。”笔者认为还原、再现场景的有效方法除了运用电教手段外, 就是教师或学生的简笔画。它不仅可以再现文字描述的意境, 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更清楚地理解词语,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如著名的特级教师于永正教学古诗《草》, 短短的一首诗, 竟运用了十多幅简笔画帮助孩子们理解诗中的词语, 堪称教学艺术的珍品。本人在平时的教学中也进行过尝试, 如在教学《爬山虎的脚》一文时, 让学生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在教学《燕子》与《翠鸟》课文前, 先要求学生用彩笔画一画这两种小动物, 然后再学习课文中对燕子和翠鸟外形描写的语句。

六、在评中升华

词语理解得透彻固然重要, 但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解词习惯、正确的解词思路, 则显得更为重要。所以, 我们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 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加以引导, 尤其给学生及时的评价, 更是激发学生思维的良策。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某种良好的行为出现以后, 如能及时得到相应的认可, 就会产生某种心理满足, 形成愉悦的心境, 并使同类行为继续向更高层次需要做出积极努力。因此, 我们在让学生解释好词语之后, 及时对学生予以肯定评价, 不仅对理解词语产生促进作用, 还对学好课文带来很大的影响, 即意味着这一教学手段产生了效果。比如在合作交流学习的过程中, 学生通过多种途径去理解词语的意思。这些方法有的简便易行, 有的颇费周折, 但我们在给他们评价时都应该先予以肯定, 再指出其中存在的偏颇, 让学生真正地在理解技巧上作文章。此外, 在评价的过程中, 我们还必须树立正确的评价观, 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即一个词语在学生解释后, 教师不是急于判断评价, 而是让学生之间相互评一评, 从而真正形成师生互评、生生互评、学生自评的评价体系, 为顺利理解课文做好铺垫。

思维科学的研究成果告诉我们:人们在接受信息时, 无论如何强调调动所有感官的必要性都不为过。所以, 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打通学生接受信息的多条渠道, 是词语教学的良方。当词语的意思通过多种渠道立体地进入学生大脑的时候, 词语理解的难题会迎刃而解, 阅读教学的效率也就提高了。

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的阅读面, 我向学生推荐阅读印度诗人泰戈尔的《飞鸟集》。有一位同学写下了这样的感悟:“原来所谓大诗人也不过如此, 诗集里的字我都认识, 所以我只花了半个小时就把这本书读完了。”为此, 我感到非常的愤怒:泰戈尔的诗歌文字简短, 却意蕴深刻, 情感真挚, 岂是半个小时能够感悟的?同时我也感到非常的迷惘:如何才能让学生学会阅读诗歌, 感悟意蕴呢?

曾经读到北大教授、著名评论家袁行霈关于诗歌鉴赏的几句话, 颇受启发。“语言是诗歌意象的物质外壳, 由语言的分析深入一步就是意象分析。诗歌的艺术不能停留在语言的表层意象上, 得意妄言才是诗歌鉴赏的法门。”意象一词是中国古代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古人以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 象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 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因此, 诗歌寄托的情感、蕴涵的意蕴, 都可以通过意象传达出来。

据上所述, 我尝试着引导学生从分析意象入手, 进入诗歌营造的艺术空间, 通过意象描述诗歌所展现的画面, 领会诗人情感, 理解诗歌意蕴, 把握诗歌旨趣, 从而得到艺术的熏陶和享受, 使诗歌阅读走出尴尬境地, 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摘要:意象是诗歌教学的“牛鼻子”。通过意象描述诗歌展现的画面, 感受诗歌营构的艺术氛围;利用意象领会诗人情感, 把握诗歌意旨;挖掘意象的内涵, 深入理解诗歌意蕴。这样, 诗歌教学便可以获得语言感悟和审美培养的双赢效果。

关键词:意象;画面;情感;内涵

解词方法论文 篇2

青岛四方小学

王雅男

中段语文教学时学生语文学习一个关键的时段,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在这一过渡期,我们要引领孩子从识字逐渐进入学词,进而开始学段学篇,因此词语教学是中段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内容,也是学生深感困难的地方。中段课标中提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上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为此,我们努力探索词语教学的好方法,引导学生学会理解词语。

(一)让学生熟练使用工具书,借助字典和词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1、充分使用工具书,养成良好的使用习惯。

音序和部首查字法是二年级已经掌握的内容。但是学生往往不愿意使用,将其束之高阁,等着老师现成的答案。工具书是学生练习解词最直接的方法,建议充分利用工具书。

2、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准确择义。

有了字典,查到一个字,这个词应该选择哪个意思呢?这就需要择义。教学时,我首先教会学生读字典,学会看字典里的解释和举例。所查词语如果例子中有相同的,那么这个词的意思肯定是它。如果不一样,那就把这几种意思放入具体的句子里,看谁最恰当。择义学生是感到最困难的。

(二)教学生会查“无字词典”,即教给学生常用的理解词语的方法

1、结合上下文理解词语(这是理解词语的重要手段)

“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篇”。其实,这里就告诉了我们解释词语的一个方法,那就是理解词语可以联系上下文。有时,我们对于比较陌生的词语,或者只能意会那个词语的意思却说不出来,我们不妨到上下文去找找这个词语的意思。

2、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词语。

语文知识来源于生活,语言既然是从生活中派生而来的,那么阅读中难解的词语当然就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理解。理解“波涛汹涌”,我们不妨回忆一下在海边看到的壮观景象;理解“连绵不绝”,我们不妨想想曾经游历过的大好河山;理解“水泄不通”,我们不妨想想周末商业街上繁华的情景;„„

3、运用动作理解词语(此方法适用于低年级)

在练习解词的初期,由于学生刚升入三年级,我们仍可借助游戏的方法进行解词训练。例如“你猜我演”的方式,一个表演,一个猜。通过肢体语言代替口头表达,让学生对词语多些感官和动觉的领悟。

4、采用词语说话理解词语

解词时,我们可能会遇上这种情况,对于一些词语的解释,学生烂熟于心,可就是无法用言语表达,这时我们可以让学生用造句的形式来表达词义,一方面将词语解释清楚,另一方面还可以拓展学生的说话能力。

5、通过感情朗读来理解词语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汉语语言文字的博大精神,单单靠语言来解释显得过于单薄。特别是富有意境的诗,如果将词语解释的过于直白,反而破坏了诗词本身的美感。因此有感情的朗读成了对特殊语境下词语解释最唯美的方法。

6、分解组合法。

先逐个分析词语中每个词素的字义,然后再合起来理解。如“映衬”,“映”是“映照”,“衬”是“衬托”,合起来就是“映照衬托”。

7、以旧推新法。有些新词是以几个学过的旧字组合而成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对旧字的理解推出新词的含义。如“不时之需”,“不时”,时不时,不是预定的时间,“之”是“的”,“需”是“需要”,合起来的意思是“时不时的需要”,指说不定什么时候就会出现的需要。

8、联系插图

课本配备插图的作用不仅仅在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一大部分原因是可以提高学生对文章内容甚至是语句的理解。因此联系插图猜测语义,也是很直接的方法。在苏教版第五册的练习1中,就有相关训练。根据对词语的理解找到相应的图片。

9、找近义词、说反义词、换词语等方法理解词语。

趣味识字巧解词 篇3

一、借助情境记拼音

学习汉语拼音是读准汉字的“拐杖”, 可是在有些方言地区, 对汉语拼音中的平翘舌音和前后鼻音分不清, 学生读的时候很容易混淆, 把平舌音读成翘舌音, 或把翘舌音读成平舌音等。在汉字有注音的情况下还能将就读得准, 如离开拼音就很难分清了。汉字“扎”在不同的情况下, 读音是不同的。例如: (1) 她的腿受伤了, 你帮她包扎一下; (3) 她感冒了, 医生给她扎了一针; (3) 他们在山下安营扎寨。在这三句话里, “扎”是应该读“zā”, 还是“zhā”呢?这成了很多学生读准汉字的难题。针对这种情况, 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词义联想情境。例如:在战场上腿受伤了, 卫生员用绷带把你的腿包扎得平平直直的, 想翘也翘不起来。学生联想到包扎得平平直直的, 包扎的“扎”读平舌音。这样的记忆牢固地印在学生的脑海里, 永远也不会忘记。再看扎针和扎营的“扎”, 也可以让学生这样联想:扎针是用针刺, 扎营也是要用竹竿刺入地里。那么用针刺自己的手指, 由于条件反射, 我们的手指会自然地翘起来一下。联想到这一点, 我们就知道扎针、扎营的“扎”读翘舌音。这样的教学有趣、好玩, 学生容易接受, 也肯定会让学生轻松地记住这些枯燥的汉语拼音。

管中窥豹, 可见一斑。在汉语拼音的教学中, 我们只要有心借助合理的情境, 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借助故事记字形

中国的汉字很多, 也是世界上最难学的一种文字, 但它也有一定的造字规律。我们可以根据汉字的造字规律, 让学生借助小故事来熟记字形, 这样易记难忘。如喝粥的“粥”, 我们可以编这样一个小故事:在旧社会, 一对穷人老夫妻家里米少, 不能煮干饭, 只能每天喝粥。结果老夫妻俩因为每天喝粥, 肚子都饿瘪了, 连腰都直不起来了, 只能弓着腰。“粥”字也就有中间一个“米”, 两边分别一个“弓”, 就好像那对饿得直不起腰的老夫妻。有趣的故事既引起了学生的兴趣, 也轻松地让学生记住了字形。

三、借助游戏识字

游戏是学习的最好形式, 自从上次看了《动物世界》中老狮子在游戏中教小狮子的捕食技巧, 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想想也是, 我们人类一开始的技艺传授很多不都是在游戏中进行的吗?在游戏中识字, 是遵循人类的认知规律的, 是各种教学法的返璞归真。

1.“欢乐连连看”。教师在课前准备带有不同的偏旁部首的卡片, 课上贴在黑板上, 指名学生“连连看”。行旁和声旁会组成不同的汉字。例如, 形旁“氵”、“马”、“女”、“亻”便分别与声旁“也”组成四个不同的形声字——池、驰、她、他。这样一种充满童趣而又极富智慧的拼字游戏, 不仅可以让孩子们在快乐的游戏中轻松地记住一批具有规律的汉字, 而且他们也会自然明白:形声字是由形旁和声旁两部分组成的, 声旁表音, 形旁表示字义的类属。

2.猜字谜。根据字的特点, 可以引导学生猜字谜以帮助记忆。如教学汉字“碧”, 可以让学生猜这样的字谜:王先生和白先生坐在石头上聊天, 会是什么字呢?学生根据谜面就会想到“碧”了, 而且更加牢固地记住了“碧”的字形。

3.“找亲戚”。汉字里的形近字很多, 教学中可以让学生玩“找亲戚”的游戏。如教学生字“肯”, 我们可以让学生找一找“肯”的“亲戚”, 还有哪些字和它相似。学生通过调动知识积累或查找资料, 就会找到“恳”、“垦”、“啃”等形近字, 更加巩固了学生的汉字积累。

要想读懂一段文章, 光是认识文字是不行的, 还要理解由文字组成词语的意思。然而, 我们平时又不能时时把词典带在身边, 理解起词语来十分困难。但只要我们学会解词的技巧, 就十分容易了。

一、根据造字方法理解字义

有的字词从它的造字方法上就不难找到理解的突破口。如指示字“刃”, 我们就观察到“刃”是在“刀”的刀口上加了一点, 便可以知道“刃”就是“刀口”的意思了;“休”是会意字, 我们可以让学生观察, 它的左边是一个“人”, 右边是一个“木”, 一个人靠在一棵树上歇息, 那么“休”就是“歇息”的意思了。

二、找近义词解词

对于句子里较深的词语, 我们可以通过找近义词的方法来解词。如《白鹭》一文中的“颜色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一切都是那样适宜。”一句中的“适宜”一词, 便可以找到它的近义词“适合”, 那么“适宜”就是“适合”的意思了。

三、抓住词语里的重点字眼解词

如要想理解“热泪盈眶”这个词, 我们只要抓住其中的“盈”进行理解即可。“盈”是“充满”的意思, 那么“热泪盈眶”的理解就迎刃而解了, 它的意思就是“激动的泪水充满了眼眶”。

四、拆字组词法解词

对于有的词语的理解, 完全可以用拆字组词法。如要理解“悲凉”一词, 我们可以把“悲凉”拆开, 然后分别组词:悲凉——悲惨、凄凉。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悲凉”一词了。

五、联系句子理解词语

有的词语不单单只有一个意思, 往往是一词多意。如“老”在不同的句子里, 意思也不一样。如在“我们是老朋友了”一句中, “老”是“感情深”的意思。我们只有通过读句子, 理解“老朋友”是什么样的朋友, 才能理解“老”的意思。在“妈妈说:‘这衣服的颜色太老了’”一句中, “老”又是“浓”的意思。诸如此类, 我们理解时必须时时结合句子。

六、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解词

在阅读课外书籍时, 遇到有些句子, 只是一个词语不明白, 整句话就不理解了。如“我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小石子, 湖面上立即泛起阵阵涟漪”一句中, “涟漪”不知道是什么意思。我们可以指导学生读读上文中的“平静的湖面上投下一粒小石子”, 再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在平静的湖面上投下小石子会有什么现象? (有波浪) 波浪会怎么样? (波浪会很小) 那么“涟漪”一词就不难理解, 它的意思就是水面上泛起细小的波浪。

解词方法论文 篇4

也叫互文解词法。古人行文,往往采用结构相同或相似的句子,在相对应的位置上使用同义、反义或相关联的词语。根据这一点,有些词语依据上下文就能断定其含义。如秋考的“再”一词,“再”有两个基本含义:“第二次”和“两次”,据上文“一射而矢堕”一句,“一”与“再”应为对文,“一”为“第一次”之义,所以“再”解为“第二次”。又如此文中“身不暇骑,骑不暇彀,彀不暇的”加点字也可借助此法理解。教材中的对文现象更是不胜枚举,兹举两例:①“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与朱元思书》);②“于是六国之士,有……之属为之谋;……之徒通其意;……之伦制其兵。”(《过秦论》)。

解词方法论文 篇5

关键词:语境,语境记忆法,阅读理解,技巧

词汇在语言学习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对此, 有专家做了精辟的阐释:“没有语法, 表达甚微;没有词汇, 表达为零。” (Wilkins, D.A.1972) 在英语阅读理解中, 词汇是获取信息的必要因素, 也是造成理解障碍的关键因素。因此, 如何在阅读理解中解读词汇的意义就成了英语学习者的一大难题。

以往研究主要集中在词汇习得的语境化策略 (徐玉臣2001) 、解词技巧 (吴帅、许桌、马文颖2003) , 词汇教学中的语境化模式 (朱晓东、姚顺利2012) 以及教学具体活动设计 (Virginia, F.A 2002) 等。其中, 有关解词技巧的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技巧分类过多以及技巧的解读没有与语境和典型实例分析相结合。鉴于此, 本文在介绍语境记忆法的基础上对常见解词技巧结合语境进行实例分析, 以期提高读者灵活运用解词技巧的能力并最终提高其阅读成效。

一、语境记忆法

语境, 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既指一个词所在的句子中与之共现的前后部分, 又指一个词所出现的实际语言环境。语境在确定词义中具有消解词义模糊性、提供背景知识、强化或弱化词义等重要作用, 无疑说明了结合语境来识记词汇的方法即语境记忆法的重要性。

机械记忆法是一种简单重复式的词汇识记方法, 适合英语初学者, 但易出现“记得快、忘得快”的现象。相对而言, 语境记忆法则指结合具体的语境来识记词汇, 把词的识记和具体语言情景联系起来, 通过反复运用而逐步习得词汇的方法。此种方法, 看似“费时费力”却能使目标词汇逐步达到长时记忆, 而且能帮助学习者明确了解词汇的各种语境意义, 有助于提高其辨别同义词和多义词的能力。

例如, quick原指“速度快”, 但要正确理解下句中该词含义, 必须结合语境。情景一:大家正在为数学题发愁, 比尔过来扫了一眼就得出了答案, 这时有学生惊呼“Bill is quick!” (思维敏捷) ;语境二:某乘客在公交车上不小心踩了比尔的脚并立刻道歉, 可他仍然大声责骂对方。因此, 乘客们抱怨“Bill is quick!” (脾气大) 。

二、阅读理解中的解词技巧

在教学中发现, 许多学生在英语阅读过程中缺乏语境意识, 容易出现“遇词就查”的现象, 词典依赖严重, 逐步丧失了词义推测的能力;还有相当一部分学生, 虽掌握了一定的语境知识, 但不熟悉各类解词技巧或对其一知半解, 因而也无法在阅读中有效地解读词汇的含义。所以, 结合语境记忆法, 掌握几种典型的解词技巧至关重要。

(一) 实例法

所谓实例法, 指作者为了使某种抽象的概念、观点、现象等更加具体化, 常在语篇中提供一些典型的实例来进行解释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信号词或短语有for example, for instance, such as等。

例如, “Many employees here are polyglots.Mary, for example, speaks six languages.”中的第二句有个明显的表示实例的信号短语for example, 引出例子“玛丽会说五种语言”, 结合前一句语境推测出polyglot表示“ (人) 通晓多种语言的”。然而, 有时句子中的例子并不明显, 但可根据指示词判断出所举例子的指向性。例如, “What can you do with anger, hatred, and fear? Yes, you can watch funny movies to laugh away these emotions.”结合语境, 得知these指示的对象隐含在第一个句子中即愤怒、憎恨、恐惧, 由此推测出emotion的含义为“情绪”。

(二) 释义法

为了让读者能更清楚地了解文章中某些词汇的确切含义, 笔者常会对某些关键词进行一定程度上的解释, 此谓释义法。常见的信号词或短语有that is, namely, as for, in other words等。根据这些信号词引出的信息, 读者可以对目标词的含义做出合理的判断。譬如, “Jack is a prestidigitator, that is, he can put rabbits out of hat, or put metal into your month but pull coins out of your pocket.”该句出现了明确的信号词that is, 根据该短语后面提供的信息“他能从帽子里变出许多兔子, 或者把铁片放进你的嘴里却从口袋里拿走你的钱”, 可得知该词意指变戏法的人。

有时, 释义法还可通过逗号、冒号、括号等标点符号来引出后面的解释。例如, “Perhaps the most startling theory to come out of kinesics, the study of body movement, was suggested by Professor Bird-whistell.”句中kinesics后有用逗号隔开的插入成分, 它恰好是对该词的一种具体解释, 据此该词表示研究身体动作的一门学科即身势学。

(三) 同义或反义法

同义法指在表达同一概念时用含义相同的词语来互相替换, 以避免语言的单一性。其中, 最常见的信号词有or, means, refer to等。在“After the wedding, the bride and groom may have a traditional banquet or a western-style reception. They need to reserve the restaurant and select the menu before the wedding.”中, or是个明显的语境线索, 提示banquet与reception是同一类型的东西, 再结合bride, groom, restaurant, menu想象其包含的场景, 即可知该词有“宴会”的意思。

反义法指利用句子间的转折对比关系推测生词含义的方法, 常见信号词有but, however, yet, although, unlike等。读者若在阅读过程中遇到上述词, 就可以得知这些词语的前后部分表示两个完全相反的概念, 从而可推测出句中某个生词的意义。例如, “Unlike her gregarious younger sister, Mary is an unsociable person who does not like to go to parties or to make new friends.”该句后半部分的意思是“玛丽是一位不善于交际的人, 不喜欢参加聚会或结识新朋友”。观察句首, 出现了转折对比信号词unlike, 以此得知该词是unsociable的反义词, 指“善于交际的”。

(四) 构词法

在英语学习中, 为了积累词汇, 读者应该掌握有关词汇学知识, 熟记一些常用的词根、词缀以及常见的构词手段如合成法、转类法、混合法、截短法、首字母拼音法、逆生法等, 以此来判断生词的含义, 此谓构词法。这样, 在阅读中遇到生词时, 读者可以结合该词的词根与其前后缀等意义来推测其含义。譬如, “Chichester was already 58 years old when he won the first transatlantic sailing race.”句中transatlantic的词根Atantic是熟词, 表示“大西洋”, 其前缀“trans-”也是常见的词缀, 表示“横过、超过”。因此, 结合语境, 不难得知该词的含义就是“横渡大西洋”。

(五) 逻辑法

利用句子间的逻辑关系推测生词含义的一种方法, 此谓逻辑法。读者在阅读中要特别关注表示逻辑关系的信号词, 如类比关系similarly, like, likewise等;因果关系therefore, because, as, for等;以及递进关系and, then, even等。根据这些信号词, 结合上下文, 就比较容易确定目标词的含义。譬如, “Tom never allowed himself to become angry with customers. Like a parent with spoiled children, he always listened indulgently to their complaints.”前句话指“汤姆从来不允许自己对顾客生气”。后面紧接着用like引出表示类比的句子, 把汤姆对待顾客的态度与父母对待受宠的孩子的态度进行类比, 由此得知该词实际上与spoiled同义, 即“溺爱地”。

(六) 常识法

常识法指读者在阅读过程中, 根据语言常识、普通科学知识或生活经验, 通过上下文中熟悉的词语推测出生词的含义。为此, 读者在平时的学习中应该广泛阅读有关历史背景、社会习俗、人物传记、科普知识等方面的内容, 拓宽英语知识面、增强理解力。根据“Some children display an unquenchable curiosity about every new thing they encounter.”提供的语境“有些孩子好奇任何新事物”, 再结合生活常识 (孩子对新事物容易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 , 就可以推测出unquenchable的含义为“强烈的”或“难抑制的”。

结束语

词汇是构成语篇的最基本的要素, 也是影响语篇理解效果的关键因素之一。在阅读理解中, 学习者应逐步培养自己的语境意识与能力, 学会根据语境来推测生词或熟词的含义。同时, 要消解词汇在获取信息与理解信息中的障碍, 学习者必须把目标词所涉及到的语言语境、非语言语境以及具体的解词技巧紧密结合起来, 方能及时有效地解读该词的准确含义。因此, 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篇章阅读教学实践, 逐步培养学生语境记忆法的意识与能力, 通过实例解析来引导学生熟练使用各种解词技巧, 最终达到有效阅读与理解的目的。

参考文献

吴帅, 许桌, 马文颖.2003.英语阅读的重要技巧---猜词技巧[J].长春大学学报, (5) :27-28.

徐玉臣.2001.阅读教学中的语境化策略[J].外语与外语教学, (3) :17-18.

朱晓东, 姚顺利.2012.语境记忆模式在英语词汇教学中的运用[M].教育学术月刊, (11) :105-109.

Wilkins, D.A.1972.Linguis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London:Edward Arnold.

上一篇:宽带接入技术发展下一篇:鸡白冠病的发生与防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