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Bayes方法论文

2024-07-21

主观Bayes方法论文(精选4篇)

主观Bayes方法论文 篇1

不确定性推理是指建立在不确定性知识和论据基础上的推理, 其实质是一种从不确定的初始证据出发, 通过运用不确定性知识, 得出具有一定程度的不确定性但却又是合理的结论的过程[1]。在现在社会中, 采用不确定性推理是客观问题的需求。在很多情况下, 解决问题所需要的知识往往是不完备、不精确的, 知识的描述也是很模糊的, 而且在现实世界中, 导致统一结果的原因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解决问题的方案也可能是多种多样的, 这些条件都表示了我们现实生活中存在太多的不确定性问题。关于不确定性推理方法有很多种, 但较为著名的方法主要有可信度方法、主观Bayes方法和证据理论方法[4,5]等。本文将主观Bayes方法设计了详细的算法, 实现了结论不确定的合成算法与更新算法, 并通过实验结果比较了其一致性, 探索自动化求解这类不确定性推理问题的实现方法。

1 主观Bayes方法

主观Bayes方法又称主观概率论, 是杜达 (R.O.Duda) 等人在1976年提出的, 是一种不确定性推理模型, 又称为主观概率论。成功的应用在了地矿勘探专家系统PROS-PECTOR中。这一方法在文献[2, 3]有详细的描述。

(1) 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算法思想。

(2) 假设有n条知识都支持同一个结论H, 而且这些知识都分别是相互独立的证据Ei (i=1, 2, …, n) , 且每个证据对应的观察分别是Si (i=1, 2, …, n) 。在此情况下求P (H/S1, S2, …, Sn) 的后验概率的方法如下。

先分别对每条知识求出H的后验几率, 然后在用如下公式求出所有观察下的后验几率:

(2) 结论不确定性的更新算法思想:如果n条知识都支持同一个结论, 先用第一条规则对结论的先验概率进行更新, 再将得到的更新概率作为第二条规则的先验概率再对结论进行更新, 依次类推, 直到所有的规则都更新使用完。设LSi (i=1, 2, …, n) 表示第i条规则成立的充分性, 用于指出证据Ei对结论H为真的支持程度, 而LNi (i=1, 2, …, n) 表示第i条规则成立的必要性, 用于指出证据Ei对结论H为真的必要性程度。P (H) 表示结论H的先验概率。那么, 用如下公式求出结论H的后验概率P (H/S1, S2, …, Sn) :

2 结论不确定性的算法设计

在主观Bayes方法中涉及到了知识的充分性量度LS和必要性量度LN, 因此, 在设计算法中, 我将知识作为一个对象处理, 且知识包含两个属性 (LS, LN) , 即充分性量度LS和必要性量度LN。对于推理过程, 如图1所示。

求后验几率的算法设计:

算法中, ClassE类包含LS和LN属性, 度量产生式规则的不确定性。参数p表示结论H的先验概率P (H) , 参数e表示单条知识ClassE类的对象, 算法结果返回证据E出现时将结论H的先验概率, P (H) 更新为后验几率O (H/E) , 在算法中还应用到了将概率转化为几率的算法, 此算法有概率与几率的关系可设计一重载方法为:

算法中参数p表示概率, 算法结果返回几率函数值。

2.1 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算法

关于结论不确定性的合成算法, 可先对每条知识分别求出后验几率, 再由公式 (1) 、 (2) 进行算法设计:

算法中参数n表示n条知识都支持相同的结论的集合, 参数p表示知识对结论H的先验概率P (H) , 参数e表示一条知识对象, 算法结果综合每条知识的合成算法的后验概率值。

2.2 结论不确定性的更新算法

结论不确定性的更新算法思想, 设计流程图如图2所示。

详细算法代码设计如下:

算法中参数n表示n条知识都支持相同的结论的集合, 参数p表示知识对结论H的先验概率P (H) , 参数e表示一条知识对象, 算法结果返回更新后的后验概率值。

3 主观Bayes方法算法求解结果

应用上述Java算法, 首先读取文本文件“Reliability_knowledge_data.txt”的数据, 文本文件如图3所示。

结果如图4所示。

在误差允许的范围内, 两种方法得到的结果是一致的。

4 结论

本文根据知识不确定性推理的主观Bayes方法的求解思想, 设计了基于主观Bayes方法的不确定性推理的合成与更新算法, 并在Java平台上实现了这一算法。从实验结果来看, 我们的算法结果正确, 两种算法的结果一致, 实现了不确定推理问题求解的自动化。

参考文献

[1]石纯一, 黄昌宁, 王家廞.人工智能原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93.

[2]张仰森, 黄改娟.人工智能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希望电子出版社, 2002.

[3]王万森.人工智能原理及其应用[M].2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4]刘玉凤.Bayes概率在不确定性方法中的应用[J].辽宁教育学院学报, 2002 (9) :1-2.

[5]张文修.包含度理论——不确定性研究的方法学[J].中国科学基金, 1996 (4) :254-260.

主观Bayes方法论文 篇2

题型特点:“影响类”试题常以“说明??对??的影响”等进行设问,要求考生分析某种现象或做法给不同主体带来的影响,常见于经济生活试题中。

方法总结:解题时要注意以下几点。

(1)客体分析:即对象所受的影响,如经济生活中常见的有对国家、企业(经营者)、劳动者(消费者)、社会、市场、资源、产业结构等的影响。

(2)性质分析:根据题意分析是积极影响还是消极影响。

(3)内容分析:根据设问和材料反映的内容对应分析。

(4)范围分析:国内影响或国际影响、区域影响或整体影响等。

二、“启示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三、“原因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原因类主观题通常考查对某一事物或事件存在、发生、发展的必然性、必要性、重要性的认识。通常结合日常生活中的时事材料,展示以“某一核心观点”为中心的具体现象、具体行动措施,从理论依据、现实意义两个角度论证现象或措施的合理性。常采用的设问的方式有“为什么”“……的原因”“……的影响”“……的意义”等。

方法总结:“原因”类问题一般要有选择地答出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必要性。应从基本规律、时代要求、现状等入手分析。如适应我国国情的需要、是时代发展的要求、是价值规律的必然要求等。答题格式一般用:是……的客观要求,只有……才能……,是……的需要。

(2)重要性。应从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等入手。作答时一般要遵循从小到大、从近到远、由点到面的原则。从小到大: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单位、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从近到远:对目前的意义、对长远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扩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有时也要指出不这样做的危害。

(3)可能性。有时还要分析解决问题的可能性,也就是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注意分析主观条件、客观条件,内部条件、外部条件等。

解答“意义”类设问,关键在于找到答题的切入点。一般可考虑如下三个切入点:

一是根据主体分析意义。即分析设问中的事件或措施对“谁”有意义?政治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国家(政府、人大、法院等)、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人民、人大代表、公民等;经济生活中常见的主体有消费者、经营者、企业、国家、劳动者等。

二是寻找角度分析意义。即从不同的角度来分析意义。如我们可以从财政的作用、从国家宏观调控的目的、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从企业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等角度分析意义。

三是确定范围分析意义。在答“意义”类设问时,一般可考虑两个范围,一是知识范围,即把问题分解成“经济意义”有哪些、“政治意义”有哪些、“社会意义”有哪些、“文化意义”有哪些等小问题来分析;二是区域范围,即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当然,很多题目是两种范围要结合在一起分析。

失分警示:“原因”类设问在答题过程中既要分清主体,如“党”“政府”“公民”等,又要注意多角度分析原因,如必要性、重要性、紧迫性等,如果只从一个角度分析,哪怕分析得再好,得分也是往往要打折扣的。

四、措施类主观题解法:

题型特点:“措施”类设问一般以“措施”“建议”“要求”“做”“如何”等字、词为题眼,要求学生对有关问题提出解决的措施。“措施”类设问能直接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高考试题中最常用的一种设问方式。此类设问灵活多样,既可以让学生直接提出有关解决问题的措施或对策,也可以让学生给有关主体(如党、国家、企业、消费者等)针对某个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建议。

方法总结:

方法1:围绕主体寻答案。从不同主体的视角进行思维发散,考虑不同的主体在解决某一问题中负有怎样的责任,该做出怎样的努力。如国家(政府)应该怎样做、企业(单位)应该怎样做、个人(公民、消费者)应该怎样做等。

方法2:“三联系”寻答案。

(1)联系教材(课本)寻答案。我们学习和掌握知识的目的便是为了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所以在解答“措施”类题目时首先要做的便是联系课本,看看课本(教材)有没有给我们提供解决这一问题的措施和方法。

(2)联系材料寻答案。在答题过程中要看看材料给解答这个问题提供了哪些有用的信息,如果材料呈现的是问题或困难,对症下药提出措施就是答案;如果材料呈现的是成功经验,对材料中的措施与经验加以概括总结,并使之与教材理论相符合,即答案。

(3)联系时政。从时政知识、党和国家的现行方针政策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失分警示:“措施”类设问在解题过程中,联系课本的内容学生答得好一些,但要求学生联系材料分析的答案或落实主体分析的答案则会相对答得较差一些。这既有能力方面的原因,更有习惯方面的影响。所以,我们在平时的练习考试中要强化自己联系材料和寻找主体的意识与习惯,而不要遇到题目,不假思索,拿来就写,这是非常有害的。

五、图表类主观题的解答技巧:

题型特点:一般由一个或几个图表(表格、曲线、柱状、饼图)提供相关数据,要求从纵向和横向及其图表之间的联系中分析数据,挖掘有价值的信息,发现问题,揭示规律,从中归纳正确结论的一种题型。此类试题一般由标题、图表和小注三部分内容组成,设问方式一般有表(材料)一、表(材料)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现象(属“是什么”)或要求概括经济发展状况;表(材料)一、表(材料)二有何内在联系(属“是什么”);分析表(材料)一、表(材料)二中现象产生的原因(属“为什么”);如何解决表(材料)一、表(材料)二所反映的问题(或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属“怎么做”)。

方法总结:解答图表题应做到三个“三”:

1.三读:

(1)读图表。图表一般是表格、饼状图和柱状图,有标题、时间、项目、数据及小字注等构成。标题表明什么行业、什么部门、什么社会群体等单位的什么经济状态。它总揽和规定着表格的基本内容。项目则把各种数据按照一定的类别划分开来,按照一定关系有序地进行排列。

(2)读注文。图表下的注文对图表起着补充作用,是图表式主观题的重要组成部分。注文还对答题思路有提示作用。

(3)读设问。图表是为设问服务的,设问时命题测试意图的直接表示,带有很强的指向性和强制性。读设问,一要弄懂各问分别问的是什么,二要弄懂各问之间的内在联系。(当然要注意图表中具有重大历史事件的时间。如图表中出现1978年,我们应联想到改革开放,应联想到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应联想到党的十九大。)

2.三比:

(1)纵向比较。对同一项目内的数据进行比较,它反映的是一事物自身变化发展的趋势。

(2)横向比较。发现不同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差异性,加深对事物的认识,发现新问题。这是创造性思维的突出表现。

(3)综合比较。表与表之间的比较分析。图表与图表之间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存在着一定的联系。经过细心地比较,抓住这个联系,我们就会产生新的认识。前几年的表格论述题基本上是一个表反映成绩,另一个表明存在的问题,两个表示互补关系。

3.三到:

(1)由数字到术语。图表型主观题往往以数字来表达某种经济现象。在回答问题时必须用术语概括这一现象。

(2)由现象到本质。我们必须在由数字到术语表述基础上,揭示出本质。

思想品德主观类题型解答方法例谈 篇3

【关键词】思想品德 主观类题型 设问类型 语言表述

随着思想品德课程中考改革的深入,主观类题型日益增多,分值有较大提高。主观类题型重点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及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一些学生对于主观类题型的分析及解决问题的能力欠缺,具体表现为不知所措,回答问题不全面,或者答题不着边际,答不上要点;同时,在组织答案时,又具体表现为语言表达能力弱、文字表述不清、缺乏条理性、不使用学科术语等问题。出现以上问题,笔者认为关键是学生没有掌握解答主观类题型的方法和技能,以及欠缺语言表述能力的训练。那如何才能找到解答主观类题型的金钥匙,如何才能提高学生规范化答题水平呢?

【例1】小明上网时看到有关家乡的新闻,内容如下:

新闻一:2014年安徽民生工程项目以问卷调查的形式继续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民意。征集活动结束后,有关部门将对调查问卷汇总梳理、深入论证,提请省委、省政府研究最终确定2014年民生工程项目。

(1)简要说明政府的重大民生决策为什么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民意?

【例2】观察下面漫画,回答问题。

漫画1

漫画2

(1)两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什么?

(2)请任选其中一幅漫画,谈谈注意或预防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

【例3】随着经济发展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校园里出现了“手机族”,朗朗的读书声中经常夹杂着此起彼伏的手机铃声。学生对手机的档次要求也越来越高,你是“彩铃”的,我就要“拍照”的,更有学生上课期间发短信。对此,学生议论纷纷,有学生认为:“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花点钱享受也是应该的。”

材料中某学生的言行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

可以看出,主观类题型的设问形式多种多样,但我们可以从这些设问中探究其规律,一般来说,主观类题型的设问大概有“为什么”型、“怎么做”型、“说明”型、“认识”型四种类型。

“为什么”型设问,根据具体情况又可分为两类,一是体现“前因性”,如“原因”;二是体现“后果性”,如【例1】中“(1)简要说明政府的重大民生决策为什么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民意?”。体现这种类型的设问类型词有“原因”、“某做法说明的道理”等。

“反映”型设问,如【例2】“(1)两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什么?”体现这种类型的设问类型词有“反映了”、“说明了”等。

“怎么做”型设问,如【例2】中“(2)请任选其中一幅漫画,谈谈注意或预防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体现这种设问的类型词有“如何”、“怎样”、“建议”、“途径”、“措施”、“启示”等。

“认识型”设问,【例3】“材料中某学生的言行对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体现这种类型的设问词语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如何评价”、“谈感想”、“谈看法”等。

设问类型不同,分析问题及解答的角度就不一样。

“为什么型”设问,是探索事物因果联系,揭示事物地位、作用、意义的一种思维形式。因此,在解答此类问题时,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性。另外,如果设问中有明确的“行为人”,则应强调这是“行为人”的职责。如【例1】中“(1)简要说明政府的重大民生决策为什么要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民意?”明确指出行为人是政府,因此,在回答问题时就要强调政府的工作宗旨和行为准则以及党的地位、性质、宗旨等。

“反映”型设问,类型词多为“反映了什么”、“说明了什么”,但它们本质上都属于“是什么”的思维形式,这类问题关键是将感性材料理性化,实现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有机结合,在组织答案时,采用现象+本质的方式。【例2】“(1)两幅漫画共同说明了什么?”一些未成年人没有做到珍爱生命,缺乏自我保护(或安全)意识。

“怎么做”型设问,解答这类问题关键要抓住主体,明确谁是措施的实施者,一般有几个实施者,组织答案就有几个角度,在表述措施时一定要注意各司其职,切记不要越俎代庖。而我们平时的题型中考查较多的实施主体有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劳动者、个人等。【例2】中“(2)请任选其中一幅漫画,谈谈注意或预防此类问题的方法和技能。”实施主体是个人,再联系材料,结合书本,就不难解答出答案。

“认识”型设问,一般要从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三个层面逐步深入,进行全面而深刻地思考与分析。“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什么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等。“怎么做”,如果是正确的言行应指出“我们应进一步”、“我们应继续”;如果是错误言行应指出“正确的做法(观点)应是”。

综上,在指导学生解答主观类题型时,首先要做的就是从设问中分析设问类型,根据不同的设问类型,分析设问内涵,从而准确地分析及解答问题,做到准确、全面、规范答题。其次,使用恰当的语言组织答案。针对学生经常出现的语言组织能力弱、文字表述不清、缺乏条理性、回答不使用学科术语等问题,在组合字答案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表述要使用学科术语,避免口语化

在回答问题时,要使用体现所学科目的学科术语。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熟读教材,识记掌握教材中的学科术语、观点和概念等;要求学生通过观看新闻报道和相关课外书籍,掌握必要的学科知识;给学生布置与书本知识相配套的练习,进行语言表述的训练。

二、表述语言要言简意赅,条理清晰

学生在进行表述答案时,要锤炼语言,尽量做到语言简练、意思准确完整;切忌长篇累牍,杂乱无章,语言繁琐。对于不同的设问类型,表述时应结合相应的常规用语来表现。如在“为什么”型设问中,在回答主体某个行为产生的意义时,往往用“有利于”、“有助于”的表述方式;若是不良的行为后果,则会运用“不利于”、“违背了”等语言表达。而这些表述的常规用语需要学生在平时学习过程中加强训练,如可通过课后的书面练习,也可以通过在课上主动举手回答问题的方式,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同时,表述答案要做到条理清晰。思想品德学科的主观类题型,答案一般从多个角度来回答。这就要求学生在表述时做到条理清晰,观点明确。为了增强表述的条理性,可让学生通过准确使用标点符号或运用编序号的方式来增强表述的直观性和条理性。

三、表述语言要联系材料,结合书本,回归生活

背景材料往往规定、提示了表述的角度,有的学生在回答问题时,不能围绕背景材料把握好表述角度,只是大量摘抄书本知识,这样的表述容易导致文不对题,内容空洞,没有说服力。也有一些学生仅围绕背景材料,脱离书本理论,这样只是看到了问题表面的现象,不能抓住问题的本质,答案会过于肤浅。学生在表述答案时既要做到联系背景材料,又要做到结合书本理论。

综上所述,解答主观类问题,要做到从设问中准确分析设问类型,依据相应的设问类型,找到解答问题的突破口;同时,在表述答案时,力求做到使用学科术语,言简意赅,条理清晰,联系背景材料,结合书本,回归生活。这样,就拥有了解答主观类问题的金钥匙。

【参考文献】

[1] 曾祥杰. 高中政治主观题常见类型基本解题方法与技巧,《新课程导学》,2012年19期.

[2] 张毅. 浅析政治学科主观性试题答题技巧,《科技创新导报》,2011年33期.

[3] 张化利. 破解政治主观题失分陷阱的金钥匙,《课外阅读(中旬)》,2011年11期.

[4] 梁雪安. 2009年中考思想品德解题突破,《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版)》,2009年7期.

主观Bayes方法论文 篇4

1在 Bayes公式教学中学生认知障碍的成因分析

在以往教学实践中,Bayes公式的教 学效果十分不理想.作者通过案例分析,发现造成学生认知障碍的成因如下.

1.1传统教学观念是导致学生认知障碍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大学教学过程中,传统式教学手段比比皆是.即先给出概念、公式、定理,然后再去解释概念,推导公式、定理的教学方式.这种教学模式在Bayes公式教学过程中往往是事倍功半.

1.2Bayes公式 本 身 的 知 识 结 构 造 成 认 知障碍

Bayes公式是从现实生活 中抽象出 来,有其鲜明的特色和强烈的直观意义.一方面其形式比较复杂,不便于学 生记忆,另一方面,它是一种“逆向思维方式”.很多学生因此产生了“知识断链”,进而不能对其形成很好地认知.

1.3学生获取知识的方式造成认知障碍

学生接受“Bayes公式”的思想往往过多依赖于教材.同时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忽视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和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学生不能理解其由来和应用价值,生搬硬套,没有主动去发现和提炼出其所包含的概率思想和统计方法.

1.4学生整合水平不高造成认知障碍

由于整合水平低,学生不能迅速地将捕捉的知识信息纳入已有的知识系统,也不能根据需要来激活、检索和提取信息.致使应用起来困难重重,易于全概率公式混淆.并对公式的作用模糊,不利于解决实际问题等等.

2Bayes公式教学方法探讨

基于以上分析,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尝试了以下教学方法.

2.1转变教学观念,优化教学内容

首先应当转变教学观念.在Bayes公式教学过程中,由以往的侧重教师传授为主转变为鼓励学生创新和应用为主.做到“理解理论,掌握应用”.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选用一些生活实例,比如用Bayes公式分析“狼和孩子”的故事中,村民对小孩的可信度是如何下降的;又如用Bayes公式分析“出现某种传染疾病,寻找传染源”等.运用Bayes公式的方法观察和分析这些实例,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受到知识的实用性.

2.2创设教学情景,激发认知动因,使学生体会 Bayes公式的特点

通过生活实例,创设情境,使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Bayes公式的特点.

例1某地在过去的20年里一共发生过2次被盗,该地的主人有一条狗,狗平均每周晚上叫3次,在盗贼入侵时狗叫的概率被估计为0.9,问题是:在狗叫的时候发生被盗的概率是多少?

解析设事件A={狗在晚上叫},事件B={被盗},则A珡={狗不在晚上叫},B珚={未被盗},以天为单位统计,则有

问题:狗叫,结果是发生被盗的概率,即求P(B|A).由条件概率公式易得

再由乘法公式得

于是有

例2商店的玻璃杯成箱出售,每箱10只.假设每箱含0,1,2只次品的概率为0.8,0.1和0.1.有一顾客欲买一箱玻璃杯,售货员随意取一箱交给顾客,而顾客只随意察看了其中4只,结果未发现次品,于是买下.试求在顾客买下的一箱中确实无次品的概率.

解析引入事件A={顾客买下所察看的一箱},Hi={箱中恰有i件次品}(i=0,1,2).由条件知

P(H0)=0.8,P(H1)=0.1,P(H2)=0.1.

P(A|H0)=1,

由全概公式知

于是,再由乘法公式得

从而有

上述问题的实质是求“所买一箱无次品”结果是由“察看”原因造成无次品的概率.在顺应知识同化中推导出一个新的公式,推而广之,就得到Bayes公式.简述如下:

设事件H1,H2,…,Hn为样本空间Ω的一个分割 或完全事 件组,即满足:则对Ω中任一事件A,有

这里事件A表示某种实验结果,事件 {H1,H2,…,Hn,…}是关于A发生的原因.其特点是贝叶斯公式的分母便是全概率公式,而分子是分母的其中一项.

2.3引导学生形成建模的思维机制,扩大认知成果,完善认知结构

Bayes公式提供 了一种重 要的统计 方法,即如何充分利用验后信息逐步修正对事件概率的估计.是人们充分利用概率方法进行决策的一个有力的工具.在Bayes公式教学过程中要使学生理解模型的内容、处理方法和应用价值,在遇到同类型的问题时能迅速地提取和对应起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简单的模型加以处理.

例3[5](Bayes公式在医疗诊断上的应用)假设在一项利用血液化验诊断某种疾病的过程中,发现95% 的患者反应呈阳性,但是其中有1% 的健康人也呈阳性反应———伪阳性.统计资料表明,这种疾病的患者在人口中的比重为0.2% .试求这种血液化验反应呈阳性的实际并没有患这种疾病的概率.

解随机抽取1人进行化验.设事件A={血液反应呈 阳性},H1= {患者},H2={非患者}.则由已知条件知

于是,由Bayes公式得

上述计算结果表明:利用这种验血方法,尽管对于确实患有这种疾病的确诊 率高达95% ,但是在血液化验呈阳性反应的人群中平均约有84.1% 的人没有患这种疾病.即用这种方法进行诊断,把未患这种疾病的人误诊为患者的概率高达84.01% .显然,需要改进这种验血方法.

为了降低错检率,在实际医务工作中,一个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复查.譬如,对首次检查“患者”的人 群再进行 复查,此时P(H2)=84.01% ,P(H1)=15.99% .再用贝叶斯公式计算得

复查结果 使这种验 血错误率 不足5.1% ,两次利用贝叶斯公式定量地对医学问题进行相关分析,使其结论更具有可信度,何乐而不为?

2.4整合教学资源,提高学生整合水平,使教学迈上新台阶

上一篇:英语动名词用法剖析下一篇:经济学仿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