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与主观幸福感(共8篇)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1
依恋(attachment)是指婴儿与抚养者(特别是母亲)形成的一种持久而深入的情感联结,包括依恋焦虑与依恋回避两个维度,Bartholomew等依据内部工作模型区分出四种依恋类型,即安全型(secure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恐惧型(fearful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和他人模型)、专注型(preoccupied attachment)(消极的自我模型和积极的他人模型)和回避型(dismissing attachment)(积极的自我模型和消极的他人模型)。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 SWB)是个体按照内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一种整体评价,包括认知因素、体验积极情绪和缺乏消极情绪三个维度。人格因素是预测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而依恋与人格紧密相关,本文对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研究作一综述。
1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
Torquati等以自我报告的方式研究了成年早期个体的日常情绪和社会背景,发现安全型依恋个体更容易体验积极情绪,精力充沛,擅于建立关系。La Guardi在自我决定理论的框架下探讨了依恋与幸福感的关系,指出安全型依恋与更高的幸福感呈正相关,并且依恋对象的变化不会显著影响依恋类型。相反地,Van Buren等提出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与消极情绪呈正相关,与生活满意度呈负相关。
这些研究者将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主观幸福感差异归因为个体的内部工作模型。然而,也有研究指出,积极的自我模式能够预测更高的幸福感,而他人模式与幸福感的关系不显著。Bartholomew等的研究也显示出安全型与回避型(焦虑维度得分均较低)的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恐惧型和专注型。具体而言,自我模型建构较好的个体,在社交中更能体验到积极的情绪,从而发展出良好的人际关系,得到更多的社会支持,进而提高了主观幸福感水平。对依恋焦虑较高的个体而言,他们的自我工作模型相对消极,对自我的不自信以及对他人的不信任常常使其在交往中左右为难。一方面希望与他人建立联系,一方面又拒绝他人的帮助,这使得他们难以发展和维持亲密关系,从而降低了主观幸福感。
2不同依恋对象对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还体现在依恋对象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上,研究者在父母依恋、同伴依恋和恋人依恋等领域分别做了探讨。虽然学者均认同父母依恋对青少年的幸福感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母亲依恋与父亲依恋的作用是否存在差异还没有定论。ACOCri等发现,对母亲的依恋与青少年的幸福感相关程度更大;而venezian Veneziano则认为父亲对青少年幸福感的作用更加突出,超过了母亲;另外一些研究提出,未成年人与父亲和母亲的情感联结对其幸福感同等重要。
良好的父母依恋有助于青少年形成同伴依恋。但是,Schwar发现,在某种文化背景下,家庭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越大,同伴接纳对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的作用就越小。
Dush等提出,愉悦而稳定的恋人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最有可能的原因是,婚姻是社会支持的关键来源,而处于支持与助人网络中的个体更易身心健康,从而提高生活满意度。同时,来自重要他人的社会支持不仅能带来幸福感,还能对个体的消极情绪起到缓冲作用。
3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中的中介变量
随着依恋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研究的深入,研究者开始着眼于它们之间可能的中介因素。Wei以大学生为样本探讨了自我同情和同理心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中介作用,并用社会成人样本对结果进行了交叉检验。结果表明,依恋通过自我同情的发展与主观幸福感相联系。还有学者研究了社会支持在依恋与幸福感之间的作用。Kafetsio以青年人和老年人为独立样本进行研究,发现依恋焦虑越高的个体,幸福感越低;这种负相关在青年人中的强度高于在老年人中的强度。同时,依恋回避只在老年人中与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呈负相关,并且,感知到的社会支持在依恋回避和心理健康以及孤独感的关系中扮演中介的角色。对此可能的解释是,青年人更多地具备特质焦虑、易怒和依恋焦虑等特征,这些特征指向了某种认知和情感策略;随着个体逐渐成熟,更容易调节和管理策略,从而使这些特征对幸福感的影响减小。
另外,有研究者探讨了依恋、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和主观幸福感的关系。Karreman发现,每一种依恋类型都与情绪调节及心理弹性有着独特的关系,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依恋和幸福感起部分中介作用;对于回避型依恋的个体,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起完全中介作用;专注型依恋的个体有着较低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对二者起完全中介作用;而恐惧型依恋的个体通过较高的再评价和心理弹性与幸福感呈正相关。表达抑制对依恋和幸福感没有中介效应。
4思考
4.1研究大多采用横断研究,纵向研究相对较少近年来,研究者提出依恋存在跨代传递,也即依恋的发展具有连贯性,婴儿期开始的依恋随着年龄的增长较难或较少发生改变。但是,父母与儿童的关系会伴随社会环境的变化而得到修改,从而影响着依恋的过程,使其在每个发展阶段有不同程度的变化。然而,目前的研究多采用横断研究,强调依恋在各个阶段的共同性和稳定性,而忽视了其在每个阶段的差异性。因此,为了更加深入地探讨依恋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纵向研究是必要的,以便从某一个方面解释二者的多元关系。
4.2研究存在的主要争议己有的研究主要存在两个方面的争议。一方面,依恋回避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仍没有达成一致结论。另一方面,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未成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是否存在差异仍然不确定。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内定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评价,包含了多种层面和关系,因此,需要在具体情境的框架下探讨父亲依恋和母亲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4.3建议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时代的发展催生出一系列社会现象,在童年期没有获得连续抚养或者需要没有得到满足的留守儿童、收养儿童等有着鲜明时代特点的群体逐渐增多,对这些儿童依恋特点的研究数量也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在时代背景下探讨依恋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较大的现实意义和应用价值。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2
2016年3月16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而中国在这次评比中仅位列第83位。今年的评比,首次使用幸福感差距来代替收入差距,充分体现了主观幸福感与收入的密切关系。近几年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也更多地开始向民生方向倾斜,以真正实现国强民富。在此背景条件下,探究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库中共有6,811个有效样本。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值约为2.6,处于“一般”和“幸福”之间,根据样本推断,整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强。样本中年家庭人均收入最小值约为1,000元,最大值为288,000元,平均值约为12,553元,但是标准差却达到了约13,843,离散程度比较大,这也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表1)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列的角度来说,即纵向看,低收入阶层5,000元以下的群体中,不幸福和一般相加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了63%左右;而幸福和非常幸福相加所占的比重是最低的,仅为37%左右。而高收入阶层15,001元以上,不幸福和一般相加所占的比重相比而言就小得多,约占34%左右,比重仅约为低收入阶层的二分之一;但幸福和非常幸福相加所占的比重则要高得多,约为76%,这一比重约为低收入阶层的两倍。从行的角度来说,即横向看,由左向右,即由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感到不幸福和一般在该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步降低的。同时,幸福和非常幸福在对应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表2)
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主观上感到幸福所占的比重较高,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个体主观上感到幸福所占的比重较低,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容易在主观上感到幸福。
三、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实证分析
本文将年龄和收入等连续变量分段离散化,通过使用stata软件,表3为Ordered Logit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3)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年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居民平均收入、地区、城乡、性别、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均为正数。
对于家庭平均收入,居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主观幸福感是逐步提升的。但加入收入的平方这一变量后,其与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收入的继续增加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即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倒U”型关系。原因可能在于当其预期未来收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则意味着将牺牲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工作,而无法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家庭的温馨,从而导致其主观幸福感降低。
在分析居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时,收入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不同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正如王鹏(2011)所言,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量化上是“倒U”型的。国际上关于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而收入差距呈现的“倒U”型临界点恰巧也在0.4左右,因此当基尼系数低于国际警戒线时,适当的收入差距是有可能增加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而当其超过国际警戒线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则会显著降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当大比例省市地区的基尼系数都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这一客观现实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当基尼系数过高,收入差距过大时,不同个体之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更不容易感到幸福。
四、政策建议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宏观制度上的设计。公共政策的调控上要特别强调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降低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因素。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收入的绝对数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当前的国情,发展还是硬道理,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实现国强民富;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倾斜性,注重对困难群体,特别是贫困线以下群体的补助,通过各项津贴的发放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够得以增加,巩固他们的经济基础并进一步加强。此外,要努力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相对的公平,以减少贫富差距对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此之中的作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限制过高的收入。真正实现增加居民收入的目标,使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同时要发挥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三者的协同作用。
第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注重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可以获取收入的多少,从而获得生活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对经济发展都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人力资本不存在像物质资本一样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其边际效应是不变甚至是递增的。因此,加大教育和岗位的职业培训的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质量。政府应当实行教育先行的方针,完善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并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发挥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应当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大中等职业、技工等教育投入,这样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一技之长,提升个人价值,进而增加收入。此外,提高人力资本有效的途径还可以通过职业岗位培训,使劳动者能够成为熟练技能的掌握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合适的工作,从而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强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2]赵新宇,范欣,姜扬.收入、预期与公众主观幸福感[J].经济学家,2013.9.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正性情绪工作绩效
一、引言
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已在美国兴起,随着各界对个体生存质量关注的加深,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也日益丰富。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指个体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包括个体对具体事件的情绪反应、个体的心境、对生活满意感的判断、满足感,以及对具体生活领域(比如婚姻和工作)的满意感,是衡量个人和社会生活质量的一种重要的综合性心理指标。
二、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区别
早在上世纪30年代就有人提出“快乐的员工也是高效的员工”。之后的几十年,研究者对工作满意度与工作绩效的相关性进行了广泛的研究,一种观点认为高的满意度会导致好的绩效,快乐的工人生产效率高;另一种观点则认为好的绩效会导致满意。这两种观点都有支持性的研究,但是在工作满意度与绩效之间并没有发现简单、直接的关系。之所以会得出上述结论,可能是因为将工作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简单等同了,工作满意度高的员工,并不一定就是快乐的。
工作满意度是工作者心理与生理两方面对环境因素的满足感受,亦即工作者对工作情境的主观反映,这种反映影响人的行为,甚至身体健康。工作满意度只涉及工作领域内的情绪,只是主观幸福感的一个方面。
主观幸福感由认知成分和情感成分构成。认知成分指生活满意度,情感成分可以进一步分为积极情感(正性情绪)和消极情感(负性情绪)。积极情感包括生活满意、高兴、愉快这些积极的情绪体验,不仅涉及工作领域,还涉及家庭、婚姻等方面的情绪体验。工作满意度的确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员工的情绪,但个体的情绪同时还会受到家庭、婚姻等生活因素的影响,因此主观幸福感(或积极情感)可能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绩效。
三、主观幸福感与工作绩效的关系研究现状
在现代社会,工作占据了人们除睡眠外的大多数时间,同时它也是个人收入的重要依据,影响着人的自尊,提供着社会需要的商品和服务。因此,人们很看重工作。那么快乐的人在工作上是否比不快乐的人更成功呢?
有证据表明快乐的工作者比起他们不快乐的同伴来,有很多的优势。比如,主观幸福感高的个体更容易赢得面试,一旦得到工作他们也更容易得到主管的好评,他们会表现出更高的绩效和生产率,能够更好的处理管理工作,也更少出现工作倦怠。
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表现的更为出色。在一项研究中,由经过培训的观察者对快乐的雇员进行评价,发现这些员工在工作中更独立、目的性更强、更灵活。还有证据显示快乐的人对工作更满意,在对一组对27项关于情绪与工作满意度研究进行的元分析中,Connolly和Viswesvaran指出,工作满意度的不同有10%到25%是由于倾向性的情绪造成的。在他们的分析中,积极情绪和工作满意度校正后的平均相关系数为0.49。
正性情绪倾向高的员工更容易得到上司和同事的好评。例如,在Staw及其同事对美国中西部的三家公司的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正性情绪倾向高的雇员的工作质量、生产率、可靠性和创造性作出的评价更高。Wright及其同事的研究也得到相同的结果,发现上司对快乐的员工评价更高。因此,幸福感(或者说积极情绪)可以比工作满意度更好的预测工作表现。Wright和Cropanzano在两项研究中发现,管理者对员工工作绩效作出的评价与幸福感有显著的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2和0.34),而与工作满意度没有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08和0.08)。
在一项管理者评价任务中(包括领导能力和对信息的掌握),Staw和Barsade发现快乐的人明显表现得更好。正性情绪倾向高的个体更容易进入管理层,George发现有快乐的领导的服务部门更容易得到顾客的好评,营销人员中的快乐气氛是顾客满意度的一项独立预测指标。另一项研究显示,如果制造企业的CEO正性情绪倾向高,组织中的员工就更可能对自己作出快乐、健康的评价,认为工作气氛积极而温暖,而组织气氛跟生产率(r=0.31)和收益率(0.36)是相關的,在对负性情绪的研究中则没有发现这样的结果。还有研究结果表明:乐观的保险经纪卖出的保险更多,董事会和上级公司对乐观的CEO工作表现评价更高。工作中的积极情绪还与较低的缺勤率呈显著相关。Coté总结了幸福感对工作绩效的影响,认为快乐的情绪和良好的绩效之间的因果关系是双向的。
四、研究前景与展望
人们通常认为成功会带来快乐,但综上所述,快乐的人更可能成功——快乐的员工在工作中的表现更为出色,那么是快乐导致了成功,还是成功导致了快乐,这一因果关系并不清晰。今后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对前人的研究加以整理,进行元分析,揭示主观幸福感或工作绩效的作用机制,进一步揭示主观幸福感(快乐)与成功之间的关系,创建模型。
其次,对于工作绩效的研究目前还主要集中在各类企业,帮助企业甄选员工、提高组织绩效,研究范围还可以扩展到公务员、教师、科研人员、运动员等。
参考文献:
[1]Sonja Lyubomirsky,Laura King & Ed Diener.The Benefits of Frequnent Positive Affect: Does Happiness Lead to Success?[J].Psycholoical Bulletin,2005,131(6):803-855
[2]李焰赵君:幸福感研究概述.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22-26
[3]佟永峰李焰范杰: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1):115-116
[4]叶琳赖小静:满意的员工能否带来高效率.经营管理者,2004(12):55-56
[5]王伟松唐春勇:工作满意度与工作行为及工作绩效关系研究.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7(2)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4
想政治教育对策
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与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高鹏
(湖南科技学院,湖南永州425199)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对自身生活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幸福问题。然而,在教育方面,对学生的幸福需求的关注还不够,虽然大部分高校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包含了幸福教育,但怎样对大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还需要深究。
关键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对策
作者简介:高鹏(1988-),男,湖南永州人,硕士,湖南科技学院电子与信息工程学院辅导员,研究方向: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政治哲学。
幸福是人生的主题,也是人类的根本追求,大学生们更加渴望追求幸福,因此,培养大学生们建立积极的幸福观,指引他们更好地追求幸福、感受幸福和创造幸福,并在未来的人生中学会享受幸福,对他们进行全面系统的幸福教育是社会和谐发展的需要,也是高校思想教育工作中最主要的责任。
一、主要影响因素
(一)主观因素
1.人格。将一个人的行为、思想方式与心理品质的结合体称之为人格,人格对大学生在生活学习中的处事方法和行为态度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到他们的前途发展,所以,人格因素与大学生幸福感有着重要的关系。通常,在不同时间里,主观幸福感呈现相对稳定状态,它和稳定的人格特点有密
切关系。人格因素主要由尽责、开放、和谐、神经质和外倾组成,它们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程度各不相同。
2.个人健康状况。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是健康状况,一个人如果想要达到自己设定的生活与事业的目标,其前提条件是拥有健康的身体,只有在精神状态饱满的情况下,才能有精力去处理生活、工作中所遇到的问题和享受成功后的愉悦。许多人都明白一个道理“以身体为代价去获取金钱和事业的成功,本身就是一种失败”。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大学生,健康状况影响的不仅是他们平时的学习成绩,还影响着他们的生活质量,因此,大学生的健康状况对他们的幸福感有着十分显著的影响。
3.自我价值观。未来社会的骨干力量主要是大学生群体,一个社会的未来发展状况与大学生的状况有很大程度上的关系。在我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我国的传统价值观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因
此,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随之发生变化。为了使研究体现出整体性与层次性,我们将大学生群体的价值分为外部价值观和内部价值观两种。其中外部价值观包含地位、形象、健康和财富等;内部价值观则包含自我接受、自我成长和自我目标实现。研究表明,自我价值观对主观幸福感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其中内部价值观相关性较强一些,而内部价值中的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与自我实现目标,明显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因此,对其内部价值要予以重视,引导他们更积极地去追求它,进而提升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外部价值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影响并不大,一方面是在长期生活中他们已经学会怎样正确地去面对与自我接受,另一方面是他们只是单纯的消费者,物质财富的多少对他们来说并不重要,所以对他们的主观幸福感并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外部因素
1.家庭经济。一个人的幸福主要来
源于家庭的幸福,而家庭的幸福程度与家庭的经济背景有着密切的关系,上层建筑在经济基础之上,家庭经济背景对大学生的幸福感也有着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只是单纯的消费者,他们在学习和生活方面的费用主要还是来源于家庭的支持,富裕的家庭可以帮助他们更加顺心地享受多彩的大学生活和顺利地完成学业,而对于家庭条件较为困难的学生来说,除了要努力完成学业之外还要担心生活费用的来源,在这种背负双重压力的情况下,对其身心产生很大的影响,幸福感水平自然也就比较低。
2.社会关系。社会关系为人们提供认可、支持,为他们驱逐孤独与恐惧,使他们拥有安全感与归属感,在某种层次上讲,个体的幸福程度取决于其拥有的社会关系的质量与数量。心理学家认为,社会关系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拥有良好的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大学生的主要社会关系有家庭关系、朋友关系、恋人关系和师生
关系等。不同的社会关系对他们提供不同的社会支持,一个被朋友关注、家庭关爱、为他人所认同与接纳,拥有着良好社会关系的大学生,不仅有利于他提高自身价值,更会让他产生丰富的主观幸福感。
3.就业压力。当代大学生压力来源之一是就业压力,为人生出路与就业前景担忧,就业压力大已成为影响大学生幸福感的主要因素之一。面对当前越来越激烈的就业形势,许多毕业生对就业信心不足,承受着巨大的心理压力,这种状况极大地影响了在校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而就业是每个大学生尤其是毕业的大学生所要面对的问题,对就业问题还没解决的学生,会感受到无助、焦虑与失望。市场需求与大学生就业不平衡,即使毕业的大学生就业意向不同,但因为就业岗位都类似,导致就业竞争越演越烈,给大学生带来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如此情况下,大学生的幸福感也就不强。
二、思想政治教育对策
1.培养良好的人格特性。培养良好的人格不但能够降低大学生对消极情感的敏感性,提高对积极情感的感受度,还能帮助大学生们在自身努力下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可以得到更多的关爱、安全感和社会支持,良好的人格特性对大学生实现自身目标也产生了十分重要的作用。由于大学生还处于一种特定的年龄阶段,他们的人格特性还没有完全形成,因此我们可以通过这一阶段好好努力,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良好思想道德,帮助他们塑造良好的人格特性。采取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方法,既要对大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的教育,也要让大学生在实践活动中接受教育,通过实践来提高自身的创造能力和才智,使身心健康发展,塑造健全人格。
2.树立积极的人生观。人的需求是在不停递进的,在满足了一个需求之后,又会出现另一个更高层次的需求。在我们现实生活中,部分人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方面已经得到了满足,但是在精神方面却十分贫瘠,对生活不报什么好的预期甚至堕落。对大学生来说也是如此,只有拥有正确的幸福感与崇高的理想,有着为实现自身目标而不懈奋斗的决心,才会在努力的过程中享受到自己的幸福感。因此,教育者要引导大学生树立积极、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实现其远大理想与内在价值,要让他们明白生活中不如意的事时有发生,在面对生活问题、学习困难和心理压力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认识自身的不足之处,看清问题的本质,把挫折与困难当成是激励自己前进的动力,磨炼自己的意志,增强自身幸福感。
3.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社会关系的建立是一个互动的过程。为了更好地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对于大学生来说,应改掉自身的不良生活习惯,懂得幸福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道理,要学会如何
去获取幸福,通过关心他人、自我完善和回报社会等来感受幸福。班集体是大学生活中一个最重要的舞台,若所在班集体能够起到促进同学之间和睦、团结、健康成长等良好作用时,那么相信这个集体的每个成员的主观幸福感都会得到提升。性格内向的同学也会积极、热情地投身到班集体的建设中去,主动和其他同学交流、沟通,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提升自身的幸福感。
4.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对于大学生的特定年龄来说,还处于一种身心发展尚未完全成熟的阶段,在面对情感、学习生活、人际关系与就业等压力时,心理问题较为突显,易于产生心理障碍,有碍于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幸福感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点,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心理品质有利于帮助他们更好地体会学习生活中的幸福感,培养大学生乐观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帮助大学生掌握心理技能,使其能拥有积极稳定的情绪与良好的心理状态
来面对各种压力。在大学生的主修课程中,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这一课程的设置无法满足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需求,现代的大学教育看重的是学生在相关专业领域的课程教育,注重的是技能的掌握与知识的积累,而在学生的心理和日常生活方面的关注较少。学校应系统地设置心理教育的课程,让学生时刻接触到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同时做好课外的心理辅导,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知识的普及和宣传。
5.培养就业意识,提高就业能力。社会与学校普遍关注的话题之一是就业难,在高校扩招和就业岗位竞争激烈的情况下,大学生就业形势显得更加困难和严峻,大学生就业压力大会影响他们的身心、学习生活与就业期望,还会产生不安、紧张、焦虑等不良的情绪,导致心理失衡,严重的话还会造成心理障碍和身体疾病。就业压力大会影响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降低大学生对生活的满意度,损害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所
以学校应当加强对大学生就业意识的培养,提高大学生自身的就业能力,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增强大学生对幸福感的体验。大学生自身要树立良好、正确的就业观,以乐观、积极的心态去看待就业现象,结合自身的能力与实际情况,及早做好事业规划,根据自己制定的职业规划来锻炼相应职业能力,达到未来职业发展的要求。
三、结论
大学生群体是未来社会的中流砥柱,是时代发展的新鲜血液,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他们的幸福关系到国家的发展和进步。研究大学生的幸福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大学生自身发展的需要,本文对影响当代大学生幸福感的因素进行分析与研究,并提出相应的有效措施,希望能够对提高大学生生活质量,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和增强大学生幸福感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5
一、学习困难儿童的界定
由于学习困难问题本身的复杂性,有关学习困难儿童的名称和含义在各研究领域和各个国家均有所区别。神经生理学家倾向于从功能失调或脑损伤的角度,说明学习困难的原因,他们往往以“学习障碍儿童”或“学习失能儿童”等命名。在教育与心理学界,较多地关注这些儿童的心理发展水平及其适应状况,研究者习惯于使用“发展落后儿童”“学业不良儿童”“学习困难儿童”等。关于学习困难儿童的定义,目前并没有统一的界定,但对学习困难儿童的基本理解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首先,学习困难儿童显著而主要的标志是学习成绩长期而稳定地达不到国家教学大纲所要求的水平或相应的教学目标。需要通过自身努力以及有针对性的教育措施或医疗措施给予补救或矫治,从而提高学习效果、更好完成学业的儿童,也可以被当作是学习能力还没有得到很好发挥的儿童。其次,学习困难儿童身心的生长发育处于正常范围之中,学习困难儿童有别于弱智或存在感官障碍等特殊教育范围之内的儿童。这部分儿童智力正常,但在知识、能力、品格、方法、体质等要素的融合方面存在着偏离常规的结构性缺陷,智力得不到正常开发,在学习上存在一定程度的困难,或是虽然存在轻度心理障碍(如厌学),但通过挖掘潜能、激发学习动力,也能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最后,学习困难儿童之间是有差异的,这种差异表现在不同个体产生学习困难的原因是不同的,不同个体学习困难的表现形式和结果是不同的,不同的学习困难儿童转化的条件也不同。
二、学习困难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作为心理学专用术语,得到大多数研究者认同的是美国学者迪纳( Diener,1984)的定义:“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反映主体的社会功能与适应状态。每个人在现实生活中,对自己的生活质量都有满意与否或满意程度高低的不同评价,这些不同的评价与个人对自己生活质量的期望值有关,因此,它是由需要(包括动机、欲望、兴趣)、认识、情感等心理因素与外部诱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一种复杂的、多层次的心理状态。
学习困难儿童历来是心理学、教育学特别关注的对象。学习困难儿童不仅在学习上存在障碍,在心理健康方面也可能存在一些问题。然而,以往有关学习困难儿童心理健康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抑郁、焦虑等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而对幸福、快乐、满意、乐观等积极情绪和心理状态关注则比较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们自古就追求儿童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但综观以往有关幸福感的研究,相关学习困难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却极为罕见。有学者就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作出了初步研究,其研究成果对学习困难儿童学习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现有研究表明: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影响学习主观幸福感的直接因素是学习体验和现有学习成绩,其中,学习体验的作用更大;间接因素是社会压力和希望学习成绩,它们通过学习体验或现有学习成绩间接作用于学习主观幸福。学习主观幸福感受到来自家长、学校教师、学生三方面因素的影响:家庭因素方面,家长对学生学习的管教方式对中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的影响;学校教师因素方面,教师关注、教学学习环境对学习主观幸福感产生了显著的影响;自身因素方面,学习成绩、学习价值观、学习成就感、学习自制力、学习结果归因、同学关系对于学习主观幸福感具有一定的预见效度。
三、学习主观幸福感提升策略
有研究揭示个体干预、家庭干预、学校干预和综合干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均能减弱儿童的学习困难,达到良好的干预效果。面对多方面影响因素,可以从父母、学校、教师、儿童自身多管齐下,全面系统地优化学习环境与学习心理,从而提升学习困难儿童学习的主观幸福感。
1.父母教养方式转变
(1)父母对儿童的情感关怀
丁新华、王极盛研究表明,父母教养方式对子女的主观幸福感有较大的影响。有学者也调查证明了学习困难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密切相关,学习困难学生在主观幸福感和父母教养方式上存在显著性别差异,父母亲的情感温暖、理解和母亲的偏爱对学习困难生的主观幸福感有重要积极影响,而父亲的严厉惩罚、拒绝否认对学习困难学生的主观幸福感有消极的影响。父母亲多理解、关心孩子,孩子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感就强,总体幸福感就高。相反,父亲和母亲对孩子放任不管或管教过于严厉苛刻,孩子体验到的幸福感则少。所以,父母对学习困难的孩子应给予情感上的关怀和理解,而不应一味地惩罚和否定,否则只会形成恶性循环,不利于孩子的成长。
(2)父母对儿童的学习管理
父母对孩子学习的管理和期望要适中,家长在对孩子的学习进行管理和期望的同时要考虑到孩子是否理解你的期望,以及孩子是否有潜力达到你对他的要求。如果外在期望高于孩子的自我认知和潜在能力,就会引起孩子较强的焦虑和内疚感,长期下去会导致自信心下降,对学习厌烦甚至恐惧。家长要关注孩子,平等地与他们进行心灵对话,在父母冷漠型的学习管理方式下,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水平最低;在父母情感温暖理解型的学习管理方式下,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最强。学习困难儿童往往对目前的学习环境适应不良,学业自我评价低,对未来彷徨迷茫,缺乏学习热情和主动性。父母要做的不仅仅是督促他们好好学习,更要与孩子展开关于学业、人生的深度对话。对话的双方必须是平等的,家长要尊重孩子的感受、体验、困惑,进而使孩子能够愉快地接受父母的劝告,重新唤起对学习的热情。
2.学校教师教育优化
(1)优化学校整体调控机能
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心理问题,学习困难儿童主观幸福感普遍偏低,如此低的学习主观幸福感不利于培养他们热爱学习的良好品质,也将妨碍终身学习理念的确立。学校要加强家、校之间的联系,使家庭教育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定期召开家长会,帮助家长更新教育观念,克服过分苛求和放任自流的心态,使他们能够根据孩子的学习情况、心理特点和个性特长来确定符合孩子实际的阶段性期望目标,改进教育方法。学校应注重心理教育,开设学习心理辅导课,关注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心理状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体验。学习环境对学生的学习主观幸福感有着极其显著的影响,学校要为学生营造安静的学习环境,倡导合作学习,帮助学习困难儿童与同学建立一种融洽和谐的关系。
(2)优化教师教学及关爱方式
对教师而言,要求教师不但要教给学生知识,还要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策略,使他们学会思考,能在学习中享受到作为一个“思想者”的乐趣,进而提高学习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师要提高课堂教学能力,关注学习困难儿童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体验,学习体验是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的最主要因子。要正确理解“启发式教学”和“快乐教学”的含义,并将它们真正落到实处。同时,要重视情感教育,学习困难儿童学习压力较大,迫切需要有人倾听和交流,教师要把对学生的关怀落到实处,上课时关注的眼神,与学生交谈时暖心的问候,都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重视和信任,这都有助于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提升。教师要有意识地训练学生的归因方式,对于学习困难儿童应该引导他们认识到事情的根本原因在于自己的努力而不是自己的能力,只要自己努力,就能像别人一样取得好的成绩,增加他们的积极情绪体验从而提升学习主观幸福感。
3.自身学习策略改进
(1)明确学习动机与目标策略
动机作为人们活动的内部动力,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非智力因素。学习动机虽然不直接参与学习困难儿童的认知之中,但是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学习动机的唤起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学习,从而能够帮助学习困难儿童克服学习困难。学习困难儿童要把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有机结合起来,不能过于看重学习结果,要把学习看成一个过程,注重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及能力的提升,避免由于过分看重学习结果而产生过大的学习压力,激起焦躁、忧虑或厌学等消极情绪,从而体验不到学习幸福感。其次,学习困难学生为避免由于学习目标过高或过低而降低学习积极性,出现学习困难,在参与学习时不要给自己制订过高的目标,也不要提出过高的要求,而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恰当界定自己的学习目标与要求。
(2)提高学习自信与兴趣策略
自信是个体获得成功的重要心理保证,学习困难儿童常常学习自信心不足。要增强学习自信心,形成正确的归因方式,学习困难儿童就要相信学习不是一件困难的事情,相信通过努力一定可以克服,在学习方面自己一定能做好,即使出现困难,也只是暂时的。在提高自信心之后还要进一步加强学习兴趣,兴趣作为人的一种带有趋向性的心理特征,是一种自觉的动力,学习困难儿童如果提高了学习兴趣,就能够更好地提高学习效率|lq。学习困难儿童首先要提高对知识重要性的认识,激发内心的探索欲望和学习欲望,为产生认知兴趣提供基础。同时,要学会在积极的情绪中增强学习兴趣,善于发现自己学习中的闪光点,对于学习中取得的进步和成绩体会到快乐和成就感,以此促进学习兴趣的不断提高。
(3)加强学习的自我管理策略
瑟洛认为,学习策略有两种基本成分:一种是基本策略,即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领会和记忆策略;另一种是辅助性策略,即学习者为了维持学习活动的正常进行而采用的诸如学习计划与安排、学习过程的自我监控等策略。在一般情况下,大多数学习困难儿童具备基本学习策略,而缺乏辅助性学习策略,他们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不会制订计划,自我管理能力欠缺。研究表明,学习困难儿童的潜能与实际表现之间的差距,主要是他们不会使用有效的学习策略,如果提高其学习策略使用水平,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认知策略,其学习状况是能够改变的。学习策略的提高有助于提高学习困难儿童的学习效率,进而提升学习主观幸福感。 (稿件编号:101027005)
参考文献:
[l]Huebner E S,Drane W, Valois R F,Levels and demo-grapluc correlates of adolescent life satisfaction reports U]. SchoolPsychologylnternational, 2000, (3).
[2]王桂平,张杉杉.国内学习困难儿童研究概述.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01( 02):47―51.
[3]陈栩,雷万胜.来国内学习困难学生研究综述河南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职业教育版),,(01): 103―10
[4]Diener E.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984, 95(3): 542―575.
[5]陈妹娟,周爱保.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心理与行为研究,2003,01 (03):214--217.
[6]马颖,刘电芝,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的初步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 (01):74―79.
[7]马二虎.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提升刍议.湘潭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31(06):180--181.
[8]陈栩,张建霞,郭斯萍,学习困难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6, 14 (06): 628―630.
[9]黄瑞枫,提高中学生学习主观幸福感的对策.校园心理,2009,07 (03):175―176.
[10]王国华.学习困难学生的学习策略研究.教学与管理,, (30): 62~63.
[11]冯彩玲,樊立三,时勘,学习困难儿童的干预U].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52):667―670.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6
所谓主观幸福感 ( GWB) 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自身的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反映具有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的特点。人格 ( personalily) 是指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模式包含了一个区别于他人的稳固而统一的心理品质。人格具有独特性、稳定性、统和性、功能性。随着人们日益认识到人格在个人生活中的重要性, 对人格的研究又一次的受到重视, 另外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向大众化阶段发展, 大学生的队伍日益壮大, 促进大学生人格发展成为又一个突出的时代课题。目前对大学生人格研究, 主要是针对大学生的个性特征的探讨, 多停留在情绪及神经质方面, 易怒、不稳定、倔强、叛逆等, 没有涉及内外的倾向性、精神质等方面, 近几年也尚未进行调查研究。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选取在校大学生400 名为被试. 获得有效问卷385 份。其中男生185 名, 女生200 名; 大一、二、三年级为100 名, 大四学生85 名。回收有效率95. 25% 。采用问卷方式对被试进行施测, 当场填写并回收问卷。然后用SPSS16. 0 进行统计分析。
三、结果
(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差异比较, 见表1。
由表1 可知, 不同年级的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差异, 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一、二、三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这与国内专家的研究呈现出一致。另外, 不同年级的学生在精神质、神经质、内外向及EPQ总分上均存在统计学差异。在EPQ总分上三年级学生与二、四年级学生比较存在统计学差异, 分别高于二者; 在P量表方面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二年级学生得分高于一、四年级学生, 三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 在N量表方面也存在显著差异, 其中三年级学生高于一、二、四年级的学生; 在E量表方面三年级学生与一、二年级学生存在显著差异, 三年级学生得分低于一、二年级学生。
( 二)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EPQ的相关分析除外向性与情感和行为控制之间未呈现相关性外,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其它因子与其人格其它维度均存在相关性。主观幸福感的其他因子与人格的精神质和神经质及总分呈正相关; 而与人格的外向性呈负相关。如程俊卫等研究显示各方面是与本研究是一致的, 见表2。
四、讨论
( 一)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在年级上的不同表现
本研究结果表明, 三年级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较一、二、四年级弱, 原因可能在于, 大三处于多选则期, 一是刚刚升入大三, 其课程相对大一、大二较紧; 二是大三面临着大四的毕业, 可能会有一些紧张和烦恼, 是考研、就业还是做其他的事情, 很少面对如此多并且很重要的选择的时候, 不免会有些手足无措, 不知道该怎样选择, 况且大三在校生阅历和实践较少, 所以很容易处于焦虑之中, 难免会干扰正常生活和学习; 三是有相当部分的大三学生需要处理好和恋人的关系, 因此, 当面临人生重大抉择时, 心理冲突和心理应激会增加, 心理压力增大, 极易出现控制能力差和情感、行为问题, 因此幸福感势必会有所下降。
( 二) 在校大学生主观幸福感与人格特征的关系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7
摘 要:主观幸福感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综合性心理指标。广大研究者对于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大量研究,从不同方面讨论了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本文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总结影响大学生主观性幸福感的因素,从社会、高校、家庭和个人四方面提出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大学生是社会团体中很重要的一部分,更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接班人,是社会未来发展中的主力军。研究和分析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价值观,这对社会发展也有着重要的作用。
一、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在主观幸福感概念的研究方面,受到国内外大部分学者和专家认可的是Diener的研究。他认为,主观幸福感是评价者根据某种标准,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整体评估。这是从心理方面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
二、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1.客观因素
人口统计学变量是指大学生的性别、年龄、民族、家庭所在地等情况。通过分析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认为仅仅使用人口统计学变量来反映主观幸福感是不完全、不科学的。采集的样本数据不同,所显示的调查结果也不同,有些结果甚至是相反的。
家庭经济收入情况与主观幸福感存在一定的关系。家庭经济收入比较高的大学生群体,他们的主观幸福感也相对较高,二者呈现出正相关的特征。但是,有些调研的情况却与这个结果相反。有些经济收入相对较低家庭的大学生也同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二者呈现较少的相关性。分析其内在的原因,这些经济收入较低家庭的大学生相比收入较高家庭的大学生,更容易满足目前的生活,他们的主观幸福感标准相对较低,同等消费水平下更容易感觉到幸福。
社会支持是指各种社会因素在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方面起到的影响。这种社会支持可能作用于客观因素。比如,当人口统计学变量受到社会其他因素影响的时候,往往会对原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产生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增强的,也可能是减弱的。上述社会支持也可能作用在主观因素上。比如,某种社会因素对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自尊心、人格特质等产生影响的时候,就会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同样,这种影响的方向也是不确定的。
2.主观因素
人格特质是主观因素之一,它的分类是以艾森克的理论为基础,从神经质、精神质和内外倾三个维度来影响主观幸福感。学者陈灿锐在其《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特征相关研究的元分析》中,基于理论和数据两个层面详细论述了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相互关系。他认为:主观幸福感与三大人格有相关性,主观幸福感与神经质高度负相关,与精神质呈现较小负相关,而与内外倾之中的外倾性呈现中度正相关。
自尊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主观因素之一,也是预测主观幸福感程度的重要因素。它不仅可以直接对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造成影响,还可以用自尊来测量和预测主观幸福感的程度。有研究数据表明,正能量情绪指标与自尊呈显著的正相关,而消极的情绪与自尊呈现负相关。自尊可以缓解大学生的生活和心理压力,可以避免焦躁和多虑,能够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控制情感。
归因方式是当个体行为产生后果的时候归纳原因的方式,主要分为两种:内控型和外控型。内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本身所决定的,而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产生的后果是个体行为以外的某种外在因素决定的。相关调研表明,内控型与主观幸福感呈现正相关性,因为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他们的成功是因为其自身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他们将更多地受到行为结果的影响,也更容易感到幸福。但是,外控型认为个体行为结果是由外在因素决定的。这部分大学生会认为无论自身的成功或者失败,都是由其他因素造成的。这种结果的取得对于其个体本身的影响程度非常低,但还是影响了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三、提升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对策和建议
1.社会方面
社会要努力提高支持的力度和强度,为提升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创造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努力降低因为人口统计学变量的因素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的影响。
2.高校方面
高校应在大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增加校内休闲活动,扩展大学生的休闲空间,加大对大学生休闲活动的投入力度,帮助大学生建立正确的休闲观念,鼓励他们采用健康的休闲方式放松自己。另外,高校还要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工作,尽量减少大学生抑郁和焦虑情绪的出现。
3.家长方面
家长要加强与孩子的交流和互动,及时掌握和了解孩子的行为和心理变化,并对孩子进行科学合理的指导。在与孩子接触和交流的过程中,要多鼓励,少批评,这可以帮助孩子增强自尊,树立自信,提高他们人际交往的能力。
4.大学生方面
大学生应想方设法获得更多的社会支持,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渠道。当遇到生活环境发生变化或者处于情绪低谷的时候,要能够灵活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及时适应新的环境。
参考文献:
[1]刘伟生.湖南省大学生主观幸福感调查报告[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8(5).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 篇8
深居“天堂”的人民——对金寨县农民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的调查
前言:
这里的夜晚是那么让人陶醉,那么使人流连忘返。点点的繁星是我们这些城市里的孩子不曾见过的,那里的夜晚不需要绚烂的霓虹灯,就已经被闪耀的星星点亮。这里的天空低垂得仿佛一伸手就能摘到星星和月亮。好神奇好神奇!怪不得取名为“天堂寨”,真的恰似生活在天堂里。而寨里的人就似天使,没有喧嚣都市人的浮华与压力,多的却是那份淡定、朴实与简单的幸福。
何谓幸福?有人说,“幸福就是三句话,能笑,能吃,能睡”;有人说,“幸福有三个因素:一是有希望,二是有事做,三是有人爱”;有人说,“幸福就是快乐,快乐胜过黄金”;有人说,“幸福就是健康”;有人说,“幸福就是发现你最爱的人最爱你,发现他们值得你爱,你也值得他们爱”。
这里有许多关于幸福的诠释,有的直白,有的含蓄,有的幽默,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都深入浅出地说出了幸福就在我们身边,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幸福就这么简单,它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心态,是一种体验。
毋庸讳言,有幸福就有痛苦,没有痛苦,也就没有了幸福,这是事物的两个方面,正如没有黑也就没有白,没有是也就没有非,没有生也就没有死一样,幸福和痛苦,是辩证关系,是相互依存的,并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也就是说,为了避免疾病的痛苦,就要锻炼身体,只有这样,才能有健康的幸福;为了避免坐牢之苦,就要遵纪守法,只有这样,才能有自由的幸福,否则,幸福必然转化为痛苦。由此想到了季羡林先生说过的“内心和谐”。幸福,除了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外,更重要的是“内心和谐”。所谓内心和谐,似就是古人说的“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知足常乐”。对已经得到的很满足,又知道自己的不足而努力工作。干应该干的,不干不应该干的;得应该得的,不得不应该得的;走应该走的路,不去不该去的地方。如此,才能快乐和幸福。
清人胡澹淹的《解人颐》中,有一首打油诗《知不足》,很好地诠释了内心不和谐的种种表现:“终日奔忙为了饥,才得饱食又思衣。身着绫罗和绸缎,堂前缺少美貌妻。娶下三妻和四妾,又怕无官受人欺。四品三品嫌官小,又想南面做皇帝。一朝登上金銮殿,却慕神仙下象棋。洞宾与他把棋下,更问哪有上天梯?若非此人大限到,上到九天还嫌低!”语言虽然夸张,但却刻画出了某些欲壑难填者的嘴脸。
现在一些人一朝权在手,就思量着权力如何为自己所用,如何转化成美色与财富。贪了一百万,还想一千万,有了一千万,还想着更多。贪婪使心理失衡,致内心不和谐,结果守着成堆的赃款,整天提着心吊着胆,哪有什么幸福可言?及至东窗事发,锒铛入狱,那滋味正如一位贪官在狱中写的:“深夜,我在牢中走来走去,在这里真是度日如年,不,度分如年,度秒如年„„”
富足与幸福是两码事。富足大体上可以用物质的丰厚程度或社会资源的占有程度来衡量,而幸福感则更多地属于精神的,感觉的。
现代人的幸福是什么?开宝马,坐奔驰,夜总会,桑拿浴,鱼翅宴,巧笑倩兮美目盼兮,海滨别墅小洋楼,皇家礼炮五粮液?这些东西两个字就可以包容了,那就是财富。但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幸福感。“富可敌国”的微软公司创始人比尔.盖茨,早早立下遗嘱,把自已财富的99%捐献给社会。我相信,这样做更能帮他找到幸福感。而鲁迅曾讲过一个源自浙江的笑话:一位农妇秋收时劳作于田间,累极而叹道,啥时象皇后娘娘就好了,此刻什么活也不用干,找张凉席铺到树荫下,躺着,还吩咐丫头:去,拿个柿饼来。
莫笑农民的“幸福感”太低档,其实他们的“幸福感”更为实在。仍占中国人口三分之二的农民及农民工,不会巴望着借奔驰宝马来显示自已的身分,不会因看不到故宫里的“图兰多”而于心戚戚,不会因没品尝过皇家礼炮满汉全席而羞愧,更不会因为身边没有小蜜,出入没有扈从而扼腕长叹。去年收成好了而粮食没有跌价,农业税减了免了,“乱推派”少了,独生女上学的钱筹足了,一年到头的辛苦钱到手了,除夕前,如果能再有一张火车票,哪怕是硬座甚至是站票,能把他们送回到渴望团聚的家,就心满意足了。农民的幸福感更易满足,从某种角度反映了他们在社会进步中所得的份额太少了,政府正帮他们缩小与城市的差距,一步步实现他们切实的愿望,他们的“幸福感”更多了更强了,又有什么可惊诧扔呢? 当你在深山中迷路,“空谷足音”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是“风雪夜归人”,远处的斓珊灯火会是你的幸福感,当你遭遇强盗命悬一线时,一声警笛会是你的幸福感„„人的幸福感与其虚幻不如切实。“欲心无足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与其看见“追星族”因见到“偶像”而喷发的欲死欲仙的幸福感,我宁可看见农民们朴质得令人心颤的幸福笑容。
一句话,对普通人民来说,内心和谐则幸福常在身边。
7月15日,我们来到了安徽省六安市金寨县天堂寨镇进行了实地调查,对那里的居民主要采用了调查问卷与访谈的方式,了解村民的生活满意度与主观幸福感,收获颇丰。那里的寨民热情得就像山上开满的红果子,让大家惊叹不已。
经过统计,有效的调查问卷一共500份,近百分之九十的人觉得自己的生活比以前好多了,百分之八十的人认为对自己目前的生活满意程度一般,百分之五十的人觉得自己一般幸福,百分之二十的人觉得自己很幸福,百分之三十的人觉得自己不幸福。
在访谈中,我们跟年愈古稀的林老伯聊了起来,他脸上洋溢着幸福满足的笑容。他告诉我们,相比之下,他更喜欢生活在农村。他说:“我觉得现在国家对农村是很好的了。重视农村,对农民也很关心。我觉得还是农村的空气好,在城市我的心就烦躁。现在当农民粮食足了,只要经济上去了,其实农民也同样过得很幸福。你看,在城市,一回家就关上门,邻里缺少交流。但在农村,我到你家,你到我家,家家相通,我最喜欢就是小孩子串门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谐是很重要的。虽然我现在经济条件不是很好,但我还是很满足的。在一个家庭中,最重要的就是健康,人有家庭的话就会变得踏实。要用积极、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如果你经常烦恼,怎么能够开心、幸福呢?”
现在都说农民的幸福感要比城市人高得多,我们不妨来对农户幸福感做个比较分析:
(一)与城市人群的幸福感比较
农民与城市人群幸福感的比较有多种意见。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幸福的原因有:信息灵通、交通便利、住房条件好、经济条件好(市场繁荣)、教育条件好、收入高等。而农民认为自己幸福的原因有:生态环境好、有后继产业、不得怪病(污染引起)等。但是,农民们认为城市人群与农户相比更幸福。
就城市人群比农户更具幸福的原因而言,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经济方面,主要是收入高,市场繁荣,可以获取所有商品,包括在农村所不能够得到的货物。同时农户也认为,虽然收入高,但是由于其消费也高,所以最终的净收入并不是很高的。二是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所导致的结果,包括教育、住房、交通等,这些是我国二元经济的特定产物,历史原因所致。发展过程中城乡投入差距积累,导致我国目前的城乡发展严重失调,城市的基础设施与社会事业得到全面发展,而农村却远远落后。这些基础方面的差距使得农户与城市的发展差距也在不断拉大。三是交易成本低,主要表现在容易获取信息,当前信息的时代,决定了信息对于发展的关键性,而农户获取信息的高成本性,成为农户发展的“瓶颈”;反过来,农户对此问题的认识,说明问题的严重性以及农户对此发展的强烈需求。
就与城市人群比较的农户幸福而言,农户的优势是两个方面。一是外部环境,包括经济政策软环境与生态等硬环境,前者是改变二元经济机构的基础,包括减轻农民负担与增加
农名收入等政策,是农户未来潜力挖掘的前提,坚持此政策可以保证农户的快速发展,并与城市共同发展;后者是农村所固有的,是农村发展的基础,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因此农户保持此优势可以减少走弯路;其扩展内涵是农户可以在优美的环境中生存,而避免发生一些由于城市污染所引发的怪病。二是自我发展,即农户得到后继产业的发展。自我发展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基础,是农村与城市共同发展的关键,农户认为一旦得到后继产业,就可以摆脱经济原因所导致的种种落后问题,也就可以实现更加幸福。
综合上述,农户幸福与城市的幸福的比较是很困难的。就静态来看,即目前的情况分析,农户与城市存在较大的差距,农户的幸福明显低于城市。但就发展趋势来看,即农户的经济发展到一定的程度以后,农户的幸福指数将大大高于城市。
(二)与县乡官员的幸福感比较
农户认为官员幸福感表现在:收入稳定;休息多;劳动少,收入多(体力劳动少);吃喝玩乐(不算幸福,要付高昂出成本的)。相对而言,农户的幸福在于:自由;多劳多得等。具体来说,官员的幸福感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收入稳定,经济条件好。相对于农户的与粮食、畜产品生产周期相对应的周期性,官员的经济收入的按月发放工资,且比较稳定。农户在生产生活中对于货币的需要由于子女上学、看病以及其他的支出,都是随机的,并不与农户的周期性收入相一致,因此经常出现没有可供使用的现金,而出现不能解决问题的危机。所以,收入稳定是农户所期望的。另外,官员的收入高与经济条件好,也是农户非常羡慕的。二是相对投入少,收益高。相对于农民的体力劳动密集型投入而言,官员投入的显著特征是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休息多。官员在收益高的情况下,表现为其边际收益要远远高于农户的边际收益。三是官员的吃喝玩乐不是真正的幸福。关于所讨论的官员吃喝玩乐问题,农户认为,这并不是真正的幸福。因为,在享受这些“幸福”时,必须要付出高昂的“成本”,可能导致一些非常严重的后果,对于风险厌恶者的农户而言,他们并不把这种行为看作幸福。农户相对于官员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时间充裕,休息时间多。农户的劳动不受工作制时间的限制,根据自己庄稼的生长状况与天气情况进行耕作,时间是相对自由的。农户可以根据自身情况进行田间作业,休息时间也是比较充裕的,每周的7天内可以随意休息。二是多劳多得。农户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商业等工作,如果要想得到更多的收入必须付出更多的劳动。
总之,从农户的观点来看,如果考虑经济因素,农户与官员的幸福存在很大的差距;如果农户的经济收入达到了一定的条件(农户认为满意的程度),农户在处置时间上的灵活度是很高的,农户也具有一定的主观幸福。
(三)与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比较
参与调查的农户认为,村委会干部比农户幸福的原因:领导有职权;家事与工作都不耽误;政策享受(信息灵通)等。相反他们的也有不幸福的理由:200-300元/月,不多;事情多(投入多、收入少);现在没有了乡政府,村干部责任更多。
村委会干部的幸福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村干部在职权的基础上可以享受政策。村干部具有传达县乡指示与政策的功能,也是政策实施的主要操作者,不但可以获取最新的政策信息,为家人与亲戚朋友提供信息渠道,也可以在实施过程中为他们提供一些便利与机会。二是家事与工作都不会耽误。村干部在农忙时候可以作为家庭的劳动力,同时也获取一份工资,既不减少家庭劳动的数量,反而可以增加一份收入。
村委会干部不幸福表现在:一是投入多,收入少。村干部虽然获取一份工资,但是需要面对大量的工作,传达上级政策,解决村民问题,并且有很大的机会成本。因此,边际收益是很低的,在没有其他收入渠道的情况下,干部从事此工作很令农户羡慕。二是责任大。沙乐乡政府的撤销,扩大了村委会的职责。由于沙乐乡的贫困面较大,人口多,以前解决贫困问题主要是通过乡政府解决,现在这些任务转移到村委会工作中。
因此,调查农户普遍认为,村干部的边际收益低,机会成本高,村干部的幸福感并没有具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农民好。
(四)与其他农户的幸福感比较
与其他农户比较,幸福感较高的农民群体是:乡村医生;村社长;养殖技术好(全村第一家肉牛养殖户,西门大尔品种),种植烤烟;林管员;建筑工,嫁接技术,养殖业。他们相对不幸福的原因是:土地少;劳动力少。
相对于其他农户,所调查农户的幸福集中表现在农户所具有的技能方面,这是农户幸福的根源,也是发展的基础。农户具备了一技之长,既可以表现出对其他农户的优越感,也可以为农户的家庭带来发展的潜力。
而农户不幸福的表现是土地少、劳动力少。由于沙乐乡的特点:交通不便利,普遍处于贫困状态,因此解决温饱问题成为农户的首当其冲的问题。问题解决的基础是拥有土地与劳动力,只有具有这两个基本要素,在贫困地区沙乐就可以很好地生存。从另一侧面可以看出,本地区的其他产业不够发达,资本并没有起到作用,土地与劳动力才是最基本的生存手段。
因此,可以看出,不同农户之间比较的幸福感来自农户是否具有技能。这就说明了,只有具有技能的人才具有幸福感,也只有具有了技能才可以获得更好的生存机会与条件,因此,这些具有技能的农户,在农村一般是生活中上等的农户。
(五)农户自我幸福感受
调查中发现,农户对于自我幸福的观点有三个方面。一是幸福是不稳定的。不同的时间农户所享受的幸福也是有区别的,并且幸福的持续时间也是不一样的,因此幸福具有时间性,并且是不稳定的。二是农户是在不断发展的。农户依靠自己的技能在不断创造着幸福,并在不断享受着幸福,幸福也在变化着,不同时间农户的追求不同,所享受的幸福类别也不同。三是有许多种幸福。农户的幸福不但具有时间性,而且还具有多种类型的幸福,有子女考取大学的幸福,有家人康复的幸福,有庄稼收获的幸福,等等,幸福的种类繁多。
因此,农户一直处在不断变化的幸福中,并在幸福中承受压力与付出,来获取下一步的幸福。
(六)农户不幸福原因分析
究其原因,可以发现我国农村的系列问题
收入少是排在第一位的,可见经济收入对于农户的重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农民增收是最困难的事情,解决农民增收问题是我国目前农村工作的重中之重。解决增收有多渠道,包括技能培训、劳务输出等,更要解决农户生产率的问题。
其次是与城市差距太大,这是我国目前最大的“国情”,也是我国农村发展的根源,只有从统筹城乡发展的大局出发,增加农村的各种投入,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增加农民收入,缩小农村与城市各方面的差距,才能够达到和谐社会发展的目的。
第三是因病致贫问题。农户看不起病,标志着凉我国医疗改革的失败,对农村的贫困农民来说,更是沉重地打击。农户在不能得到健康的情况下,所有的问题是“空谈”的。因此,继续对医疗改革是我国面对着的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第四是农村教育问题。教育是农村发展的根本,只有教育发展了,农村的劳动力素质才可以提高,农村的其他方面才可以快速发展。但是目前农村教育落后,收费高昂,与低收入的农村是完全对立的,制约了农村的健康发展。从前四个问题可以发现,这些问题都是制度性所引发的,是农户自身所不能改变的,也是农村改革的关键所在。
第五是买不起电视。电视是农户信息的来源,也是娱乐的关键组成部分,是农户家庭经济状况的一定表现。
第六是进城找不到工作。一方面说明贫困地区农民认为进城找到了工作,就有了收入,可以得到一定的幸福;另一方面,农民把进城找工作排在较后的位置,可见农户对进城找工
作并不看作十分重要的,也就是农户对进入城市并不是必需的,反映出农户技能的不足与城市对农民的吸引力不足。
第七是粮食问题。可见农户对解决温饱问题,仍然看得比较严重。
第八是家庭和睦与干部不好,属并列关系。由于农户忙于生存,每日劳累奔波,根本没有闲暇时间讨论与思考家庭问题,农户家庭一般是和睦相处;另外,由于属贫困地区,牵涉到的经济问题较少,且农户无暇顾及这些问题,因此对这些问题关注较少。
结论
(一)农村幸福感与其他群体的比较结果
通过对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对比,可以看出农户与不同群体的幸福感比较有不同的差异性,并且幸福感的比较结果具有一定的时间性。
与城市人群相比,当前农户的幸福感与之具有较大的差异,但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户的幸福感将逐渐凸现出来。经济因素所表现出的幸福感,官员是明显高于农户,由于农村面临着良好的经济与收入政策,将弥补农户此方面的缺陷,农户将会感到幸福。贫困地村委会干部的幸福感低于农户。不同农户的幸福感比较,技能是决定性的因素。农户总体情况比改革开放前有了很大的发展,幸福感也与之俱增,但是教育、医疗方面的问题是影响农户幸福感的消极因素。农户自我在享受幸福的同时,承担压力与责任,并付出艰辛劳动,来得到更多的幸福感。
(二)幸福感研究所产生的问题
农户的幸福感属于主观感受。对幸福感的研究,不同研究者采用不同的研究方法,结论有时大相径庭。在没有确定研究方法与研究标准的前提下,研究的结论可能会存在加大的差异性。
对贫困山区农户幸福感的研究,也暴露出了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
1.幸福感的不确定性问题
建立幸福感研究体系,并制定标准化的研究方法,建立共同的研究基础,将对研究结果产生可比性。另外,由于幸福感具有强烈的时间性,不同时间是否具有幸福感,以及幸福感的大小是具有明显的差异。如何减少由于时间对农户幸福感造成的影响,也是需要解决的问题。
2.我国政策性问题
通过农户幸福感的对比研究,可以发现我国许多政策性的问题,以及政策性问题的严重程度。对农户幸福影响较大首先是社会事业政策方面的差距,如教育制度、医疗制度等。贫困山区在这些方面与城市具有很大的距离,这些因素也将影响到农户的健康发展与农民素质的提高。
3.当地社区发展的问题
从农户的调查中发现,农户认为具有一技之长就感到非常幸福,并且对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并不是十分重要的,由此可以看出,农户尚处于自我发展的阶段,与外界接触较少,对此了解也不足;另一方面说明了农户缺乏进城务工的技能,这是我国农村城市化进程中要解决的问题,要使农户具有在城市生存的基本技能。其次,当地社区的发展后劲不足,由于农户主要依靠粮食解决吃饭问题,畜牧业、茶叶、粮食解决少量的现金收入问题,目前其他的产业尚没有起步,农户还要长期处于贫困中,解决社区长远发展的产业或方法尚待探索。
(三)对策
针对研究中所产生的系列问题,我们认为,首先要解决农户幸福感的测量与检验的标准,要研究出具有地方特点的定量的幸福感测量工具,为幸福感的研究奠定基础。其次是要继续加大我国在农村的改革步伐,尤其在教育、医疗,以及农户增收方面。第三,要针对贫困山
区的社区,制定出合适的扶贫政策,使这些社区也有产业支撑,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动力。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推荐阅读:
《课外文言文主观理解性阅读题》教学设计10-10
主观幸福感问卷06-28
主观幸福感概述07-22
主观工作幸福感11-08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06-0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09-05
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07-23
客观与主观1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