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2024-09-05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精选7篇)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1

一、引言

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而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 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 而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2.1亿相当于总人口的15.4%, 由此可见中国关注老年人健康, 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年龄问题带来的困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思路, 除主流主观幸福感外还有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 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作出何种解释, 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三部分。

三、研究内容进展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背景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全球GDP总量将近56万亿美元, 相当于1820年的66倍, 仅2000年的全球新增产值就相当于1900年全球经济总量的2倍。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重视, 尤其是老龄化加重的现代社会, 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 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性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内容的介绍、工具的编制、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由于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如布莱德博、威尔逊、坎贝尔等人的研究证明财富、人格、婚姻等因素都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邢占军) 。尤其是婚姻这一因素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上的影响有极其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现在的研究中多有证实, 配偶健在的老年人比离异和配偶亡失的老年人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在研究内容的比例方面, 国内外在影响因素上的研究比较充分, 在应对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测量工具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纽芬兰大学幸福度测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等。

(一)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测量表。纽芬兰大学纪念幸福度测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 包含两个维度即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 其中5个项目反映的是正性情感 (PA) , 5个条目反应负性情感 (NA) ;7个条目反应一般正性体验 (PE) , 7个条目反应一般负性体验 (NE) 。幸福度=正性因子-负性因子=PA+PE-NA-NE。此量表采用三级计分制, 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最高不超过48分。研究中PA、NA、PE、NE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62、0.58、0.61。

(二) 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它有23项同意一不同意式条目,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它至少包含了三种因子:不满足一孤独、激越以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此量表得分从。 (缺乏信心) 至23 (充满信心) 。据姚春生 (1995) 等人的资料, 本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04 (P (0.001) 。曹心美在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对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进行了计算:因子一为5.65022.2500, 因子二为3.60602.0807, 因子三为5.48612.1819。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82,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

(三) 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由三个独立的分量表组成, 其中有两个自评量表 (生活满意度指数A、B) 和一个他评量表 (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组成, 自评量表简称LSIA和LSIB, 其中生活满意度指数A由与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相关程度最高的20项条目组成。生活满意度指数B则由12项条目组成。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LSR) 包含五个维度即热情与冷漠、决心与刚毅、一致性——生活目标的成就程度和自我概念和心境基调。

(四)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量表, 1996年国内段建华对量表作出修订后全量表包括33题, 前18题包含健康 (对健康的担心) 、精力、满足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心境 (忧郁或愉快) 、控制 (情感或行为) 、焦虑 (紧张与松弛) 6个因子, 因子分越高, 总体幸福感越强烈。

除以上问卷外, 国内专家为了研究的本土化, 自行编制了很多信度高、效果好的问卷如邢占军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在老年群体中的应用》一文采用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 (6级计分制) 、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 (7级计分制) 、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 (6级计分制) 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的相关研究。

1.研究趋势。近年来, 关于老年人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回顾中国近十几年发表的关于老年人的论文期刊不难发现, 1998年一年发表的老年人的相关文献一篇, 以后逐年上升, 至2007年已增至18篇。2010年至2014年期间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话题因为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调查被炒得如火如荼, 这带动了相关研究的产量。短短5年时间, 仅发表的期刊就达到224篇, 2014年一年的论文或期刊就比1998年至2007年期间所有的发表总量还要多, 但2015年的发表数量与前几年比有下降的趋势, 初步预测为老年人相关的研究方向大多都已涉猎, 发表文章的难度加大, 除此特点之外期刊等成果大多发布在老年学杂志上。其他刊物的发表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年一篇的状态下。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方面, 中国多数学者如冯雅楠指出养老院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居住地的老年人、郑宏志等人指出配偶健在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情况的老年人,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再次婚配的老年人幸福感高出其他所有婚姻情况的老年人。邬俊福指出亲子支持度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孙梦霞等人指出正确的死亡观、健康的身体状况对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帮助。

3.不足与展望。中国现阶段对老年人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 国内研究地区分布差异大, 东部地区由于汇聚了很多国内外专家, 研究水平西部地区要高, 对于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西部来说要多。这是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匀, 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的, 但对于研究的丰富, 如果能把南北、东西对比纳入以后的研究中, 无疑能大大丰富研究成果。第二, 中国现阶段的研究采用的问卷大多是外国学者编制的常模, 而且大都以问卷的形式做调查, 或者是整合的问卷的形式, 面对中西方的差异, 是否问卷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第三, 在国际上已经证实P值得大小受相关研究样本数量的限制, 有些研究过分看重最后的P值。对于研究样本不够重视。另外很多研究就地取样, 跨地区研究的数据资料相对较少, 这是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第四, 要指出的是很多研究因素的文献中, 只是用数据证实生理、社会性和心理等因素的所占比重, 但归根到底没有说明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有学者指出心理因素可能是制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但并未有数据证明, 这方面的研究也需要我国学者的继续努力。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

1.历史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与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被重视。1967年威尔逊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研究的兴起。之后迪纳与维特斯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使研究逐步兴盛。钮加藤、坎特利尔布拉德等人深入研究, 开始编制相关问卷, 并建立相应常模。他们编制的问卷如卡兹莫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劳顿等人编制的费城老年医学中心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布拉德的情感平衡量表、德罗格蒂斯等人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等。

2.影响因素进展。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动, 由刚开始的遗传因素、统计学变量的影响逐渐过渡至社会因素的影响再至人格自尊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在卡兹莫的研究中证实自尊感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相关性, 而人格作为先天特质会通过影响遗传与经济状况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布莱德博的研究表明外倾性与正向情感有很大程度的相关,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相关只是因为外倾性与神经质的人对此种情感具有遗传学上的敏感。

六、结语

相关文章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有涉及, 其中包括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身体健康) 、社会因素 (亲自支持、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等) 和心理因素 (自我效能感水平、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等) 三部分。以苏州科技学院的鲍谧清与阮海莹的研究为例。其证明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经济条件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有更多亲友关怀、配偶健在、有退休金及低保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那些社会支持少、离婚或配偶死亡、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王福兴等的研究中证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方式等因素也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即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比文化层次低的老年人更幸福, 孤独感更少。即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都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性及主观幸福感。孙梦霞等在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中发现, 自觉生命有意义的老年人, 拥有较佳的生命质量, 在苦难环境下也能自我肯定, 以积极的态度面度死亡。2014年, 方必基、龚茜等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老年人总体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且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即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性的关键变量。

摘要:本文探究当下老龄化状态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从定义、研究内容进展、测量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出分析说明, 并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相关参考, 期望为完善老年人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社会, 2006, 1:130~141

[2]章燕敏.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 2011, 3:132~147

[3]焦娜娜, 张静平, 谢丽琴, 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 :86

[4]刘仁, 龚耀先.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1998, 3:191~19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2

贵阳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与生活满意度相关研究

采用生活满意度量表和纽芬兰纪念大学主观幸福度量表对贵阳市不同阶层的120位老人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1)生活满意度得分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2)贵阳市城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大多处于中等程度;(3)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普遍低于女性老年人;(4)生活满意度与正性情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与负性情感存在着极其显著的负相关.

作 者:赵立军 刘旭华 作者单位:贵州师范大学教育系,贵州,贵阳,550001刊 名: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ISTIC英文刊名:JOURNAL OF GUIZHOU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年,卷(期):20(3)分类号:B844.4关键词:主观幸福感 生活满意度 城市老年人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3

1.主观幸福感的涵义

西方心理学对幸福感的研究由来已久,并取得了丰厚的成果。Arkoff(1968)将幸福感与心理健康联系在一起,将幸福感定义为一种知足、满足、安心、安详的状态。积极心理学认为,幸福是快乐、充实、意义三者的结合(Positive Psychology in Clinical Practice)(彭文会,黄希庭 ,2013)。而积极心理学之父塞利格曼则认为,一个人想要达到蓬勃人生,就必须有足够的PERMA(Positive emotion、Engagement、Relationships、Meaning and Purpose和Accomplishment),即积极情感、投入、关系、意义和成就。这五个字母分别代表幸福人生的5个元素(Seligman M E P ,2012)。中国学者认为,幸福感是个体拥有更多的正性情绪和更少的负性情绪,以及满意的整体生活质量(黄桂姣,2011)。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简称SWB)是心理学、社会学等诸多学科关注的研究主题。它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其基本特点是:主观性、稳定性和整体性。大部分研究者认为,主观幸福感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认知评价和情绪。其中,认知评价主要是指个体对其生活状况的看法和满意程度;情绪又分正性情绪和负性情绪 (刘仁刚,1998)。

主观幸福感与快乐不同。快乐是一种暂时性的体验到幸福的快感,而主观幸福感则是一种整体的体验,具有整体性和相对稳定性。它是个体对过去生活的回顾、对现在的考量以及对未来生活的判断后得出的总体生活状态的判断。并不是在某个短暂时间里的即时体验(Raibley J R,2012)。

2.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众多。在已有的研究中,研究者们运用了丰富的研究方法和手段,证明了经济、健康、人格、遗传和环境等因素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经济情况会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前期的研究结论显示,收入水平与个体主观幸福感呈正性相关。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有研究表明收入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逐渐减少(黄立清,邢占军,2005)。

Bowling(1991)等用LSR对生活满意度进行测量,研究发现,只有健康状况会影响85岁以上老年人的幸福感(Bowling A,Browne PD,1991)。项曼君等专家的调查表明,健康自评是影响我国老年人生活满意度最大的因素(孙鹃娟,2008)。这里的健康状况是通过自我评定得来的。

Cohen提出了人际关系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两种模型:主效应模型(为个体日常生活提供愉悦和不孤独感)和缓冲器模型(在特殊时期为个体提供精神和经济等方面的支持)(余鹏 ,2005)。

DeNeve(1999)的研究发现人格的很多维度,如:开朗、乐观等也对主观幸福感产生着影响。 不同人格维度对幸福感的不同方面有不同的影响力,多种因素通过人格影响幸福感(刘仁刚,龚耀先,2000)。

锚定点理论认为幸福是由遗传因素决定的( Lykken D,Tellegen A,1996)。明尼苏达的双生子研究发现也证明了这一观点(Diener E,Oish S & etal,2003)。比较理论认为,三种形式的比较:个体与其他个体的比较、个体与过去自己的比较、个体与理想中的自己的比较也会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王燕,2007)。

此外,社会环境和家庭环境也会通过多种方式影响个体的主观幸福感(黄立清,2005;苗元江,2004)。

3.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工具

根据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心理学研究者们编制了很多测量主观幸福感的有效工具。

Adams针对老年人而编制了生命满足感指标(LSI-A)量表 (Adams,D. L,1969)。Neugarten制定了一个只有20个条目的自评式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生活满意度指数A(LSI-A),以弥补运用其编制的《生活满意感量表》进行调查需要深度访谈的不足(刘仁刚,1998;Neugarten B L,Havighurst R J & etal,1961)。除了以上专门为老年人制定的测量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外,还有一些信度、效度较好的量表也适用于对老年人进行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我国研究者也编制了不少具有本土特色的主观幸福感量表。《中国人幸福感量表》由陆洛编制。他认为快乐不等于幸福,幸福还应该包括个体通过自身潜能的发挥,达到自我实现的积极状态 (Lu Luo,2000)。《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由邢占军(2002)编制。该量表共有十个维度,54个项目,采用6点计分。《综合幸福问卷》(MHQ)由苗元江(2003)编制。该问卷共有十个维度,51个项目,强调了主观和客观的统一、体验与实现的统一、享受和发展的统一。《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问卷》由陈媛婷、吴继霞(2015)编制。该问卷共有四个维度,19个项目。这些问卷的编制为进行中国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调查奠定了基础。

4.苏州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现状调查

本研究选择了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苏州,同时它也是进入老龄化社会的苏州。2014年9月12日《苏州城市商报》报道,苏州比全国早步入老龄化社会,苏州的老龄化程度越来越高,越来越快,每4人中就有1位是老年人。因此,调查苏州地区城市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了解苏州老年人的幸福现状,重点分析苏州老年人的性别、年龄、学历、退休月收入、户籍和宗教信仰等人口统计学资料,在主观幸福感总分及各个维度上的特点。对其研究的结果,在全国将具有示范性的意义。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4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影响因素

幸福生活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幸福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由需要、认知及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目前,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 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定义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

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早期理论在于挖掘外部影响因素, 后来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这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需求的满足。人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只有当不同的需求逐渐满足后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这与Masla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个体在特定需要满足后, 相应主观幸福观就会得到提高, 更高的需要才会产生。

目标的实现。在生活过程中, 个体会通过设置各种生活目标,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是个体的主观期待。当这种期待经过自己努力实现后, 个体就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2.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比较。这一理论强调使用的标准。标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从横向比较, 把自己和周围人比, 如果比周围人好, 就感到幸福, 反之, 如果比周围的人差, 就难以感觉到幸福。

适应理论从纵向比较, 现在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反之, 就会感到不幸福。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 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因此,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 不再感到不幸。

此外, 还有人格——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和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既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也受到内在因素制约。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

Diener等人 (1995) 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Diener等人 (2002) 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 (2) 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 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3) 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 文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张建人等 (2007) 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面对应激性事件时, 受到的保护也会较多, 不容易产生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给个体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得个体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和积极情感, 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即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观幸福感不变, 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从短期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弱。

(二) 内部影响因素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有利于缓和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回避应对则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

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可能越多的机会积累各种经验, 从成功处理生活事件中学习经验, 也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就为下次成功应对生活事件打下基础, 所以, 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尊。

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 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谭雪晴 (2008) 研究发现, 不同自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自尊水平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正性情感体验越多, 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3.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 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概念, 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无论以大三人格还是大五人格的研究, 都证实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是每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让个体体会到幸福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目前,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有不少, 但有关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t, 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34-43.

[2]Diener E, 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3]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851-864.

[4]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2) .

[5]王淑燕.主观幸福感测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04, 19 (5) :45-48.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5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对157名老人进行问卷调查, 共回收126份有效问卷。其中, 男64人, 女62人;城镇82人, 农村44人。

1.2 研究工具

第一,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1]:由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2个维度, 24个条目组成, 要求被试根据实际进行3级评分。正性因子得分减去负性因子得分即为主观幸福感得分。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第二, 一般自我效能量表[2]:该量表由王才康等修订, 由10个涉及主体遭遇挫折或困难时的自信心表现条目组成, 要求被试根据实际进行4级评分。分数越高表示一般自我效能感越强。第三, 统计分析工具:SPSS 18.0。

2 结果

2.1 现状分析

调查表明,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均分为19.89, 说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同时, 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也较强, 总均分达到30.32。在人口学变量上, 调查显示,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没有男女差异 (P>.05) ;但男性老人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显著低于女性 (P<.01) ;城镇老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显著高于农村老人 (P<.01) 。

2.2 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相关分析显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正性因子和总分均呈显著正相关 (P<.01) , 但与负性因子相关不显著 (P>.05) 。为进一步确定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以一般自我效能感得分为自变量, 主观幸福感总分为因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 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水平 (F=62.85, P<.01) , 共解释了老年人主观幸福感33.6%的变异量。

3 讨论

研究表明, 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均较高。这说明虽然面临着诸多生理和社会资源的流失, 可能对其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发展不利, 但老年人丰富的阅历使其在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表现得更为理性和客观, 同时还能利用自身丰富的经验加以解决。因此, 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水平较高。同时, 生活水平的大幅提升也使得他们对如今来之不易的好生活比较满意, 倍加珍惜。因此,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普遍较高。研究发现, 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不存在男女性别差异。这是因为老年人退休后的生活重心已由努力工作转为享受生活, 由社会转向家庭, 这使得男女性别角色的差异变得不那么重要, 性别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不大。而老年女性一般自我效能感的得分则显著高于男性, 这是因为老年人的生活重心由社会转向家庭后, 他们需要处理更多与家庭事务相关的问题。在这方面, 女性长年来积累的经验使其在处理这些事情时比男性更加得心应手。因此老年女性的一般自我效能感显著优于男性。

研究显示, 城镇老人的主观幸福感及一般自我效能感均显著高于农村老人。这可能是因为一方面退休后城镇老人没什么压力, 生活节奏比较慢, 业余生活更丰富, 他们不会因为退休而觉得孤单, 相反更能体会到惬意的退休生活。另一方面, 城镇老人退休后每月仍可以领到一笔足够自己生活的退休金, 这使他们在生活开支方面没有太大顾虑, 不用过多依赖子女;而农村老人在劳动力下降的情况下, 其经济收入明显下滑, 甚至无法独立支撑其生活, 这使得他们不得不依靠子女养老。城乡养老体系的差异无形中加大了两者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上的差异, 使得城镇老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明显高于农村老人。

研究还发现, 一般自我效能感与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总分和正性因子得分显著相关。这是因为一般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 可以很好地处理各种困难和挫折, 最终实现既定目标。因此, 一般自我效能感强的个体在评价当前生活时会给出更多正性的积极评价, 其主观幸福感自然就更强。因此, 一般自我效能感能显著预测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

4 结论

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水平较高。老年人的一般自我效能感和主观幸福感在部分人口学变量上存在显著差异。一般自我效能感是影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变量。

参考文献

[1]汪向东, 王希林, 马弘.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 (增订版) [K].北京:中国心理卫生杂志社, 1999:56-59.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6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随机抽取大连市庄河农村60~80岁老年人206名。其中普通居民 (散户) 102例, 敬老院老年人104例。采取一对一访谈的形式完成206例有效问卷。

1.2 测试工具

1.2.1基础问卷:包括一般人口学资料, 如性别、年龄、职业、经济收入、家庭成员等方面。

1.2.2心理一致感问卷 (SOC-13) :使用包蕾萍、刘俊升修订的心理一致感问卷。SOC-13采用7级评分法, 包括可理解性、有意义性和可控制性三个维度。该问卷信效度良好, 已广泛用于国内相关研究并建立常模。

1.2.3 费城老年人中心信心量表 (PGC, Philadel-phiageriatriccentremoralescale) 中文版。本问卷采用2级评分法, 包含激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孤独与不满三个因子。总分为各维度得分之和。

2 结果

2.1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主观幸福感基本状况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在总体上的平均得分为64.49, 标准差为11.90, 其总体均数与年龄成显著负相关关系 (r=-0.238, P<0.01) , 但在男女性别中并无差异。心理一致感总体均数与个人经济收入和家庭收入均成正相关关系 (r1=0.155, P1<0.05;r2=0.297, P2<0.01) 。散户与敬老院的老人在心理一致感上的差异是显著的 (P<0.01)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农村老年人在主观幸福感上的平均得分为16.4903, 标准差为4.63364。激越因子、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因子和孤独与不满因子的平均分分别为6.1262、3.8738和6.4903, 标准差分别为1.99355, 1.90598和1.47744。无性别差异, 且与年龄无相关关系。散户与敬老院的老人在主观幸福感总分上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但孤独与不满因子两者差异显著 (Z=-2.506, P=0.012) , 前者明显高于后者。详见表1。

注:*P<0.05, #P<0.01。

2.2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关系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三个维度 (可控制性、有意义感和可理解感) 与主观幸福感的各因子 (激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孤独与不满) 均成显著的正相关关系。详见表2。

注:*P<0.01。

2.3 有意义感和可理解感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

以心理一致感的三个维度, 即可控制性、有意义感和可理解感作为自变量, 主观幸福感总分作为因变量, 采取逐步回归的方式建立回归方程。结果显示, 可控制性因子在逐步回归中被剔除。只有有意义感和可理解感作为自变量最终被引入组成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回归方程在总体上是有显著意义的 (R2=0.250, F=33.792, P=0.000) , 它们共同解释了主观幸福感25%的变异。心理一致感中有意义感和可理解感维度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详见表3。

3 讨论

3.1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的特点

本研究结果显示,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年龄成负相关关系, 这与国外研究结果并不一致。一些研究认为, 在30岁以上的人群中, 心理一致感随年龄增高而增高[3];而另一些研究证明, 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反而更低[4]。本研究结果显示出了中国经济文化背景下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有其自身的特点。研究者分析, 在目前的经济生活状况下, 随年龄增长、身体机能下降、疾病、丧偶等生活事件的增多, 老人自我效能感降低。构架心理一致感的资源愈加贫乏, 个体对生活的态度会产生无把握感。另外, 心理一致感并无性别差异。这与SALLAVOLANEN等人的研究结果相一致[5]。笔者在分析散户与敬老院老人的心理一致感时发现, 前者得分均高于后者。敬老院老人90%以上为五保户, 无儿无女、无经济来源、无生活能力。多经历常人很少经历的事件, 如父母去世、配偶或子女死亡、暴力或意外致残、严重疾病、犯罪入狱等。这些生活事件在个体形成心理一致感的过程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均带给个体内心以巨大的冲击和瓦解。这进一步证实了VOLANEN等人的研究结论。

注:R2=0.250, *P<0.01。

3.2 农村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特点

在对被试的主观幸福感的数据分析中发现, 农村老年人群体的主观幸福感既无年龄规律也无性别差异。这与国内外大多数研究结果相一致。另外, 敬老院和散户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总分并无差异。通常人们会认为, 敬老院的老人生活质量、幸福感受会比较低。笔者在走访中发现, 这里的五保户老人在比较入住敬老院前、后的生活, 认为有天壤之别, 当现实条件优于先前较低的标准时, 主观幸福感较高, 这也体现了幸福感的判断理论[6]。比较幸福感三个维度, 即激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和孤独与不满时笔者发现, 孤独与不满在两组人群中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敬老院的老人更多的表现出这种负性的感受。这说明外界的支持还是不能取代家庭的作用。敬老院虽然提供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周到的照顾, 但在心理上的关怀尚显薄弱。这也是今后敬老院需注意改进的工作。

3.3 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依据贝克的ABC理论, 在生活事件与情绪结果之间, 存在着一个中介因子, 即信念系统。它影响着个体对事件的认知和评价。心理一致感在保护个体心身健康的过程中起缓冲作用。它减少了在体验生活事件后产生的精神压抑和功能受损。它对应激和健康的作用主要通过三个方面: (1) 压力评价, 它影响着外界刺激是否被评价为压力源。 (2) 压力缓冲, 它影响着压力源是否必然导致压力。 (3) 压力终结, 它影响着压力是否最终导致健康受损[7,8]。Gudrun Schneider等人在对56例住院病人时间间隔6年的纵向对比研究发现, 尽管其随着年龄增长, 日常活动能力下降, 但其主观幸福感维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这说明, 虽然年龄、健康状况等客观因素对幸福感有重要作用, 但这种作用仍亚于心理一致感这类个体主观心理素质因素[9]。另有UlrichWiesmann等人对170名“心理健康”老年人群进行多方面研究发现, 心理一致感作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独立的强预测因子, 在其与各种内外在资源的关系中起中介作用[10]。本文结果发现, 心理一致感三个结构与主观幸福感的各方面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也是ABC理论强有力地证据。无论是在生活中饱经磨难的敬老院老人还是子孙满堂经济充裕的普通家庭老人, 均反映出这样的规律。

另外, 心理一致感的三个维度中, 可理解性及有意义性两个维度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有意义性为心理一致感中的动机因素, 反映了个体积极主动去探究世界的愿望。可理解性则反映了个体认为来自外界的压力和应激是可观测的, 合理的, 有其发生的必然性。此两项维度得分较高的个体, 遇事多用正性解释及暗示, 从而勇于直面挑战。而被排除在回归方程之外的可控制性, 则与个体主观认为自己在应对压力时可以调动的资源有关。个体所能调动的外在资源为压力中的个体坚强的“后盾”, 而这些外在资源的多少与可靠性, 与个体对其评价有关, 是三维度中相对客观的一项。对主观体验的预测作用较小。

总而言之, 本研究结果表明, 心理一致感在农村老年人群中有其自身特点, 与其年龄、经济条件、生活状态有关。主观幸福感受心理一致感作用影响, 这种作用包括直接与间接两种。本研究试着从压力应对角度诠释心理一致感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

摘要:目的:研究农村老年人心理一致感的结构特点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方法:采用心理一致感问卷 (SOC-13) 及费城老年人中心信心量表, 对206名农村老年人被试的调查数据进行分析。结果: (1)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与其年龄成明显负相关 (r=-0.238, P<0.01) 。 (2) 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总分与主观幸福感总分具有明显正相关 (r=0.507, P<0.01) 。心理一致感3个维度与主观幸福感3个维度也成显著正相关 (P<0.01) 。 (3) 心理一致感的3个维度中的可理解性和有意义性对主观幸福感的回归方程显著 (F=33.792;P<0.01) , 可以解释主观幸福感25%的变异。结论:农村老年人的心理一致感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关键词:心理一致感,主观幸福感,农村老年人

参考文献

[1]何玉梅, 等.心理一致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心理研究, 2008, 1 (6) :14-17.

[2]苗元江, 等.跨文化视野中的主观幸福感[J].广东社会科学, 2003, 1:120-124.

[3]Wiesmann U, Rlker S, Ilg H, et al.On the stability and modifiability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in active seniors[J].Z Gerontol Geriatr, 2006, 39 (2) :90-99.

[4]包蕾萍, 刘俊升.心理一致感量表 (SOC-13) 中文版的修订[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5, 13 (4) :399-401.

[5]Salla Maarit Volanen, Eero Lahelma, Karri Silventoinen.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ense of coherence among men and women[J].Europe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4, 14 (3) :322-330.

[6]蒲德祥.幸福感的基础理论、测量及展望[J].理论与现代化, 2010, 1:65-69.

[7]Rothmann S, Steyn LJ, Mostert K.Job stress, sense of coherence and work wellness in an electricity supply organization[J].South African Journal of Business Management, 2005, 36 (1) :55-63.

[8]Antonovsky A.The 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the sense of coherence scale[J].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1993, 36:725.

[9]Gudrun Schneider, Georg Driesch, Andreas Kruse, et al.What influences self-perception of health in the elderly?The role of objective health condition, subjective well-being and sense of coherence[J].Archives of Gerontology and Geriatrics, 2004, 39 (3) :227-237.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7

关键词:网球,中老年,主观幸福感

幸福是一个充满神秘,却又令人难以舍弃的千古话题。它不断吸引着古今中外的研究者,老年人幸福感的研究由来已久。大家研究的焦点集中在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上,研究结论认为有三个原因导致了这一特殊研究倾向,第一,我国传统文化崇尚孝道。孝自然是对老年人的孝。这是中华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积淀,孝道思想在中国人心目中根深蒂固。第二,出于对自我保护的考量。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但衰老是每个人必经的过程, 没有人希望自己晚景凄凉,因此,将关注点放到老年不仅是出于对别人的关心更是源于给自己的铺垫。第三,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医疗技术的发展,我国提前进入老龄化社会, 老年人口比例大大提高,老年人晚年的幸福关乎整个家庭的稳定, 而家庭的稳定又与社会的和谐密切相关,因此社会也需要聚焦于老年群体。

中老年人群的界定: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对全球人体素质和平均寿命进行测定,对年龄的划分标准作出了新的规定。该规定将人的一生分为五个年龄段,即:44岁以下为青年人,45~59岁为中年人, 60~74岁为年轻的老人,75~89岁为老年人,90岁以上为长寿老年人。

幸福感可以定义为个人根据自己的标准对生活评价,并由此产生情绪状态,强调快乐的主观其核心概念与操作指标就是生活满意、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简言之主观幸福感的幸福概念就是快乐的主观体验。

1研究对象与方法

1 . 1研究对象

以四川省某网球俱乐部50名会员为研究对象,其中男运动员30名,女运动员20名。

1 . 2研究方法

1. 2. 1文献资料法

通过检索中国学术期刊网、维普中文期刊网、万方数字化期刊、超星电子图书等网站,查询各类图书馆,收集和阅读有关网球运动教学与训练、主观幸福感、心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训练学、体育统计、体育科研方法等相关文献资料,并对其进行整理分类、归纳综合。

1. 2. 2问卷调查法

通过对四川省某俱乐部会员发放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Well- BeingSchedule)问卷、中老年人生活进行问卷调查。问卷发放前通过与俱乐部教练访谈,了解会员基本情况,对性别、年龄等不同因素进行了统一界定。

1.2.3数理统计法

采用SPSS 13.0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统计处理。

2网球的价值体现

2 . 1网球健身价值

毋庸置疑,网球具有良好的健身价值。通过实验分析发现,网球不仅仅可以使得人的新陈代谢加速,人体机制提高,而且可以改善人的形态和身体素质的增强;也有人通过测试参与者打球时间, 一般在参与者打球30min后,心律就能达到120次以上,就算过了一个小时,心率最大不会超过140次,这就是网球是良好的有氧锻炼的有力证据。

2 . 2网球健心价值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注:*表示P<0.05,**表示P<0.01。

指向性刺激制约着人的注意,人必须在运动中把注意力集中在网球上,由于转移注意,能使其它部分机体得到调整心理障碍的消除的作用。同时,网球是在球场进行的隔网运动,这就使得个人参与集体的这种关系被参加者体验到,无形中使得人与人之间关系得到协调。

2 . 3网球社会价值

网球是人们交流思想、抒发感情、消除隔阂、相互沟通的最好形式之一。网球一般都是同一个社区或临近社区的网球爱好者聚集在一起,人们的自我封闭意识会得到彻底的解脱,球场中的融洽、和谐、高雅的气氛,也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可见,网球既能增进球友之间的友谊,丰富业余文化生活,也提高了参与这的人际交往能力。

3研究结果

3 . 1不同性别网球锻炼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性比较

由表1可得知,主观幸福感及其各维度表现为方差异性,健康、心境的临界置信水平显示P<0.01,说明以上因素在性别上存在较为显著性的差异。满足与精力对应的临界置信水平显示P<0.05,说明满足与精力在性别上存在显著差异。控制和焦虑值均大于0.05无显著性差异。

3.2不同年龄段网球锻炼对中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水平差异性比较

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不同年龄段网球锻炼对中老年主观幸福感水平进行差异性比较,由表2可以得出;主观幸福感六个维度除了心境与满足的显示P<0.05,其余4个主观幸福感维度均显示P>0.05,表明心境与满足存在年龄差异,而健康、控制、精力、焦虑在年龄上无显著性差异。

4结语

上一篇:鼻饲管接头的改进下一篇:CRH1型动车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