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概述(精选6篇)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1
摘要:从主观幸福感概念、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三个方面, 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总结了主观幸福感的理论研究, 分析了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内外因素, 提出了主观幸福感未来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影响因素
幸福生活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幸福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由需要、认知及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目前,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 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定义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
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早期理论在于挖掘外部影响因素, 后来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这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需求的满足。人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只有当不同的需求逐渐满足后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这与Masla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个体在特定需要满足后, 相应主观幸福观就会得到提高, 更高的需要才会产生。
目标的实现。在生活过程中, 个体会通过设置各种生活目标,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是个体的主观期待。当这种期待经过自己努力实现后, 个体就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2.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比较。这一理论强调使用的标准。标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从横向比较, 把自己和周围人比, 如果比周围人好, 就感到幸福, 反之, 如果比周围的人差, 就难以感觉到幸福。
适应理论从纵向比较, 现在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反之, 就会感到不幸福。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 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因此,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 不再感到不幸。
此外, 还有人格——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和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既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也受到内在因素制约。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
Diener等人 (1995) 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Diener等人 (2002) 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 (2) 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 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3) 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 文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张建人等 (2007) 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面对应激性事件时, 受到的保护也会较多, 不容易产生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给个体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得个体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和积极情感, 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即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观幸福感不变, 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从短期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弱。
(二) 内部影响因素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有利于缓和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回避应对则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
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可能越多的机会积累各种经验, 从成功处理生活事件中学习经验, 也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就为下次成功应对生活事件打下基础, 所以, 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尊。
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 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谭雪晴 (2008) 研究发现, 不同自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自尊水平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正性情感体验越多, 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3.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 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概念, 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无论以大三人格还是大五人格的研究, 都证实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是每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让个体体会到幸福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目前,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有不少, 但有关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t, 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34-43.
[2]Diener E, 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3]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851-864.
[4]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2) .
[5]王淑燕.主观幸福感测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04, 19 (5) :45-48.
[6]张建人.黄懿.大学生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其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 2007, 15 (6) :629-631.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2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员工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篇3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SWB企业员工幸福指数
引言
所谓幸福,从古代快乐论代表伊壁鸿鲁到主张幸福论的亚里士多德,再到后来边沁主义的功利主义幸福说,统观所作定义,莫衷一是。幸福作为一种个体感受,在个体的生活,学习以及工作等等方方面面都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经济高效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在衡量组织效益的同时也将目光从只注重投资效益进而生产效率等“硬数据”转向评估员工幸福感等的“软数据”。美國通用电器的“无边界”组织、摩托罗拉的“肯定个人尊严”的理念,丰田公司“提案制度”以及风魔全球的EAP(Employee Assistance Program)等都是以提升员工幸福感为核心的“幸福”管理模式。我司作为顶梁国企,为了打造幸福企业,“身体力行”地提升员工幸福感。本文拟以中国移动某公司为研究基础,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意在通过分析员工幸福指数的和谐指标及其相关数据,更为全面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有效地营造和谐的氛围,提高员工满意度,让员工保持快乐,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从而找到一条激励人才的新途径。
一、员工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与测量
员工幸福感是员工在工作场域中的积极心理状态,反映了个体在工作中的生理唤醒状态和心理满意水平,是衡量组织员工心理健康的指标。[1]当今学界将幸福感研究分为主观幸福感(Subject well-being, SWB)和心理幸福感两大取向。而对幸福感研究颇深的泰斗人物Diener在其《主观幸福感研究的30年进展》中对主观幸福感的概念模型进行了总结,他认为:“所谓的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的评价。它包括生活满意度和情绪体验两个基本成分,前者是个体对生活总体质量的认知评价, 即在总体上对个人生活做出满意判断的程度; 后者是指个体生活中的情绪体验, 包括积极情绪(愉快、轻松等) 和消极情绪(抑郁、焦虑、紧张等) 两方面。”
员工的幸福指数是通过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出来。关键和谐指标(KHI)测评管理办法是以“动和管理”理论为指导提出的一种现代管理方法,其借鉴了“KPI”的做法,以调动各级管理者“和谐凝聚动力,动力营造和谐”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精神,形成一套量化测评的指标体系和管理办法,并以此为导向,持续改善公司人文环境,提升员工满意度,增强企业凝聚力。“重导向”和“可测评”是KHI测评管理办法的设计原则,该办法以“公司导向”为关键点,从“员工幸福感”、“员工敬业度”、“企业社会责任心”三个维度进行设计, 重点关注“人本氛围”、“团队建设”、“成长环境”和“社会责任”四个视点。
本研究基于KHI模型,采用整体随机分层抽样的方法对中国移动某公司的员工进行主观幸福感的电子问卷调查,有效被试728人,其中男性348人(47.80%),女性380(52.20%)人。本次调查共发放728份问卷,对全部问卷质量进行审核的基础上剔除无效问卷,共回收有效问卷723份,有效回收率99.31%。
二、影响因素分析
员工的主观幸福感是员工个体在工作中感觉及体验,其影响因素既有主观因素也有客观因素。
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有个人收入,家庭环境,文化背景,组织及工作关系等。本次调查市公司各部门、分公司得分率呈现明确的差异,从被调查的员工在幸福指数量表的得分情况显示,市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724 分,各分公司幸福指数总体得分77.601 分,市公司比分公司高0.123分,而本次调查共涉及13个部门、分公司,得分率最高的是人力资源部82.60分,得分最低的是A分公司 75.92 分,相差7.49分。这说明不同类别、不同单位的幸福指数水平存在明显的不平衡状况,因此,个体所在组织及工作单位对员工幸福感有相当的影响,员工的幸福感与公司或者部门的生产率,收益率及工作稳定性呈正相关。
而影响员工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则主要体现在个体的人格特质层面。研究发现员工的整体人格特征与具体人格特征都会影响员工的主观幸福感,不同的人格特质对员工主观幸福观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度也不尽相同。踊跃于履行公司绿色环保责任、参与公益活动、协作工作的员工,人格中越带有正性因素,同时其对团队活动满意和社会贡献的认可会越高,其主观幸福感也会越强。
员工的工作特征影响员工个体的经济收入,身心健康等,同时也是影响员工幸福感的一大重要因素。员工的工作要求、工作需求所产生的压力、工作复杂性、晋升机会等都会牵扯到员工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本次调查工作压力关注度得为70.47分,超时工作关注度得分73.49分,晋升机会公平度得分为74.19分,工作认可度得分为74.4分,以及个人成长关注度得分为74.41分,以上数据表明员工的主观幸福感对员工的工作性质有羡慕的正向关系。管理者必须认真关注和细致处理好员工的工作特殊性及其所产生的林林总总的问题,才能有效地提升员工的主观幸福感,留住并且开发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好更快更强的效益,构建幸福企业。
三、提升员工幸福感的策略及展望
每一个个体的终极目标,都是毫无例外地追求着幸福。而一份能给个体带来幸福感的工作是多元综合的最大化。一个优秀的企业,在其发展的道路上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当兼顾员工的幸福,应当最大程度地使最大多数的员工获得最大限度的幸福。
第一,幸福管理,建立包括员工幸福指数指标在内的幸福管理体系。员工幸福指数和企业财务报表一样,都是企业运行状态的“体温计”。幸福管理不是员工援助计划,而是管理理念的转换。幸福管理是比薪酬更有效的管理途径。通过员工幸福指数体系的实施,可以更为全面细致地了解员工的心理需求和精神状态,提高员工满意度,提升员工的工作绩效和忠诚度。传统的管理手段过多强调通过工资、福利等方式来满足员工的需要,而较入关注员工较深层次的心理需求,建立在此假设基础上的管理方法并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员工幸福指数的管理理念有助于改变企业与员工间的“父子关系”价值导向,引导企业通过关注员工的积极方面,充分发挥人的优势,这也是留住优秀人才的一个有效途径。
第二,设计工作,灵活转变,尽力满足员工的需要。当一个人能以内在价值和自主选择的方式追求目标并达到可行程度时,幸福感才会增加,即目标必须与人的内在动机或需要相适宜,才能提高幸福感。人具有某些意识或未被意识到的动机或需要,满足这些需要幸福感水平升高,与个人需要不一致的目标,即使达成也不能增加幸福感。设计工作的背景是假设不同类型的员工有不同的需要。管理者可以使用弹性工作制、轮岗制、工作外包等多种方法,根据员工个体需要使企业目标和员工目标保持一致,通过外包把工作中比较乏味的环节放到合作企业(如客服、夜班),根据员工需求和兴趣双向选择岗位。这样员工对目标也会有比较高的承诺,充分发挥才能。
第三,幸福复原力,关怀员工的内心。主观幸福感和人格之间存在较稳定的关系。培养员工幸福复原力可以帮助员工较好的面对挫折。职场上难免遭遇失败,就像失恋一样,这是人生中最常见的创伤。有人会在失败后一蹶不振,而有人却会在失败后再攀高峰。心理学家发现一个普遍现象,狗等动物一旦经历过它们自己无法控制的打击,最终都会接受这种打击,而不再试图逃避。这就是所谓“习得性无助”。他们发现,人类也是如此。但奇怪的是,在经历过无法逃避的打击后,约有三分之一的人永远都不会陷入无助的境况,其原因便是乐观主义。Luthans认为职业韧性是一种可开发的能力,它能使人从逆境、冲突和失败中,甚至是从积极事件中进步以及从与日俱增的责任中快速回弹或恢复过来。
第四,培养员工的组织支持感。这对员工的积极工作态度具有正向影响。当员工对组织方面的支持产生积极的认知体验时,他们对组织本身也会产生比较正向的看法和信念。这种正向的信念会使员工在自己的贡献与组织的支持之间比较容易找到平衡点,进而提高对组织的各种制度和政策的满意程度。并且作为对组织的回报,员工也会提升自己对组织的承诺和忠诚度,并且会提高自己工作的努力程度。相反,如果员工感到组织轻视自己的贡献和福利,员工对组织责任的认
知会相应减少。例如:GM 和Ford公司则发现,企业在组织支持策略上每花费1美元就可以得到9 美元的效益回收。因此,员工会减少对组织的情感性承诺和降低工作表现,甚至產生离职的意愿和行为。
第五,尽量让员工体验成功。根据自我效能理论,成功的体验会使人们更加相信自己的能力,建立起强大的自我 效能,从而提高幸福感。企业应针给员工提供相关职业培训计划和导师指导,建立工作技能和知识分享体系。企业应运用组织内外的资源尽可能地帮助员工完成目标,使员工有更多的机会体验到成功,以提高其工作成就感。
工作对于个体而言不仅仅只是谋取经济收入的方式,更是为了体现自我价值和展现自我能力的途径,塑造幸福员工需要公司和组织付出努力,打造幸福企业也需要公司与员工的共同配合。在如今我国涉及民生、就业以及劳动关系等社会难题日渐突出的背景下,提升员工幸福感以打造幸福企业、构建和谐社会具有重要意义,希望本调查研究及本文能为这一重大课题略尽绵薄之力。
参考文献:
[1]Kathryn M.Page&Dianne A.Vella- Broadrick: The “What”, “Why”and “How”of Employee Well-being: A New Model[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2009,90(3):441-458.
[2]娄伶俐.主观幸福感的经济学理论与实证研究[J].复旦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3]王燕,李悦,金一波.幸福感研究综述[J].心理研究,2010.
[4]马丁·塞利格曼.如何培育复原力[J].哈佛《商业评论》,2010.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4
随着老龄化步伐的加快, 中国因人口老龄化造成的一系列问题愈发凸显。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 60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13.26%, 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8.87%, 而联合国的传统标准是一个地区60岁以上老人达到总人口的10%, 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 即该地区视为进入老龄化社会。2015年中国总人口数量超13.6亿, 而其中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占2.1亿相当于总人口的15.4%, 由此可见中国关注老年人健康, 帮助老年人更好地适应年龄问题带来的困扰已经成为当今社会急需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二、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心理学的幸福感研究主要存在三种研究思路, 除主流主观幸福感外还有心理幸福感和社会幸福感。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 主观幸福感主要是指人们对其生活质量所做的情感性和认知性的整体评价。在这种意义上, 决定人们是否幸福的并不是实际发生了什么, 关键是人们对所发生的事情在情绪上作出何种解释, 在认知上进行怎样的加工。它是评估相当长一段时期的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的指标。包括生活满意程度、积极情绪体验和消极情绪体验三部分。
三、研究内容进展
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兴起背景自18世纪60年代工业革命以来, 人类发展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伟大成就, 经济迅猛发展。2004年全球GDP总量将近56万亿美元, 相当于1820年的66倍, 仅2000年的全球新增产值就相当于1900年全球经济总量的2倍。经济的发展引发了人们对自身情感的重视, 尤其是老龄化加重的现代社会, 老年人的情感体验更是一个研究的热门话题, 对于老年人的社会性及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包括内容的介绍、工具的编制、现状和影响因素分析以及应对策略等几个方面。由于国外在20世纪50年代左右就进行了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如布莱德博、威尔逊、坎贝尔等人的研究证明财富、人格、婚姻等因素都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影响 (邢占军) 。尤其是婚姻这一因素在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上的影响有极其明显的统计学意义, 现在的研究中多有证实, 配偶健在的老年人比离异和配偶亡失的老年人有更高的主观幸福感。所以在研究内容的比例方面, 国内外在影响因素上的研究比较充分, 在应对策略方面的研究相对缺乏。
四、主观幸福感的测量
测量工具中使用频率比较高的是纽芬兰大学幸福度测量表、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总体幸福感量表等。
(一) 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测量表。纽芬兰大学纪念幸福度测量表由24个条目组成, 包含两个维度即正性因子和负性因子, 其中5个项目反映的是正性情感 (PA) , 5个条目反应负性情感 (NA) ;7个条目反应一般正性体验 (PE) , 7个条目反应一般负性体验 (NE) 。幸福度=正性因子-负性因子=PA+PE-NA-NE。此量表采用三级计分制, 得分越高幸福度越高, 最高不超过48分。研究中PA、NA、PE、NE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0.62、0.58、0.61。
(二) 费城老年中心 (PGC) 信心量表。它有23项同意一不同意式条目, 主观幸福感是一个多维的概念, 它至少包含了三种因子:不满足一孤独、激越以及对自己年龄的态度。此量表得分从。 (缺乏信心) 至23 (充满信心) 。据姚春生 (1995) 等人的资料, 本量表的重测信度为0.804 (P (0.001) 。曹心美在赣州市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研究中对量表的各个维度得分进行了计算:因子一为5.65022.2500, 因子二为3.60602.0807, 因子三为5.48612.1819。量表的分半信度为0.882, 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89。
(三) 生活满意度量表。生活满意度量表由三个独立的分量表组成, 其中有两个自评量表 (生活满意度指数A、B) 和一个他评量表 (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组成, 自评量表简称LSIA和LSIB, 其中生活满意度指数A由与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相关程度最高的20项条目组成。生活满意度指数B则由12项条目组成。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 (LSR) 包含五个维度即热情与冷漠、决心与刚毅、一致性——生活目标的成就程度和自我概念和心境基调。
(四) 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GWB是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定的量表, 1996年国内段建华对量表作出修订后全量表包括33题, 前18题包含健康 (对健康的担心) 、精力、满足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 、心境 (忧郁或愉快) 、控制 (情感或行为) 、焦虑 (紧张与松弛) 6个因子, 因子分越高, 总体幸福感越强烈。
除以上问卷外, 国内专家为了研究的本土化, 自行编制了很多信度高、效果好的问卷如邢占军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在老年群体中的应用》一文采用的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 (6级计分制) 、总体生活满意感量表 (7级计分制) 、单项目自陈主观幸福感量表 (6级计分制) 等。
五、国内外研究现状
(一) 国内的相关研究。
1.研究趋势。近年来, 关于老年人的研究日益成为研究的热点, 回顾中国近十几年发表的关于老年人的论文期刊不难发现, 1998年一年发表的老年人的相关文献一篇, 以后逐年上升, 至2007年已增至18篇。2010年至2014年期间关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话题因为中央电视台的社会调查被炒得如火如荼, 这带动了相关研究的产量。短短5年时间, 仅发表的期刊就达到224篇, 2014年一年的论文或期刊就比1998年至2007年期间所有的发表总量还要多, 但2015年的发表数量与前几年比有下降的趋势, 初步预测为老年人相关的研究方向大多都已涉猎, 发表文章的难度加大, 除此特点之外期刊等成果大多发布在老年学杂志上。其他刊物的发表数量基本维持在一年一篇的状态下。
2.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方面, 中国多数学者如冯雅楠指出养老院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居住地的老年人、郑宏志等人指出配偶健在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于其他情况的老年人, 还有学者进一步指出再次婚配的老年人幸福感高出其他所有婚姻情况的老年人。邬俊福指出亲子支持度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高。孙梦霞等人指出正确的死亡观、健康的身体状况对于提升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很大的帮助。
3.不足与展望。中国现阶段对老年人的相关研究有待进一步加强, 原因主要体现在:第一, 国内研究地区分布差异大, 东部地区由于汇聚了很多国内外专家, 研究水平西部地区要高, 对于东部地区老年人的研究成果相对西部来说要多。这是由于中国地区经济发展不均匀, 交通不便等因素造成的, 但对于研究的丰富, 如果能把南北、东西对比纳入以后的研究中, 无疑能大大丰富研究成果。第二, 中国现阶段的研究采用的问卷大多是外国学者编制的常模, 而且大都以问卷的形式做调查, 或者是整合的问卷的形式, 面对中西方的差异, 是否问卷能很好地适应中国的国情还有待进一步证实。第三, 在国际上已经证实P值得大小受相关研究样本数量的限制, 有些研究过分看重最后的P值。对于研究样本不够重视。另外很多研究就地取样, 跨地区研究的数据资料相对较少, 这是需要我国学者进一步改进的地方。第四, 要指出的是很多研究因素的文献中, 只是用数据证实生理、社会性和心理等因素的所占比重, 但归根到底没有说明主要受什么因素的制约, 有学者指出心理因素可能是制约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关键因素, 但并未有数据证明, 这方面的研究也需要我国学者的继续努力。
(二) 国外的研究现状。
1.历史发展概况。20世纪50年代马斯洛与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的研究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逐渐被重视。1967年威尔逊文章的发表标志着西方研究的兴起。之后迪纳与维特斯对主观幸福感的界定使研究逐步兴盛。钮加藤、坎特利尔布拉德等人深入研究, 开始编制相关问卷, 并建立相应常模。他们编制的问卷如卡兹莫的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劳顿等人编制的费城老年医学中心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量表、布拉德的情感平衡量表、德罗格蒂斯等人编制的症状自评量表等。
2.影响因素进展。近年来国外的研究在影响因素方面有了很大的变动, 由刚开始的遗传因素、统计学变量的影响逐渐过渡至社会因素的影响再至人格自尊等主观因素的影响, 其研究不断发展深入。在卡兹莫的研究中证实自尊感对主观幸福感有很强的相关性, 而人格作为先天特质会通过影响遗传与经济状况而影响主观幸福感。布莱德博的研究表明外倾性与正向情感有很大程度的相关, 也有学者认为这种相关只是因为外倾性与神经质的人对此种情感具有遗传学上的敏感。
六、结语
相关文章对于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多有涉及, 其中包括生理因素 (年龄、性别、身体健康) 、社会因素 (亲自支持、婚姻状况、经济收入、职业等) 和心理因素 (自我效能感水平、生命意义感、死亡态度等) 三部分。以苏州科技学院的鲍谧清与阮海莹的研究为例。其证明社会支持、婚姻状况、经济条件与主观幸福感有显著相关, 也就是说有更多亲友关怀、配偶健在、有退休金及低保的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那些社会支持少、离婚或配偶死亡、无经济来源的老年人。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的王福兴等的研究中证明年龄、受教育程度、养老方式等因素也会对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有影响, 即男性老年人的主观幸福感高于女性, 受教育程度高的老年人比文化层次低的老年人更幸福, 孤独感更少。即生理因素与社会因素都影响着老年人的社会性及主观幸福感。孙梦霞等在养老院老年人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路径分析中发现, 自觉生命有意义的老年人, 拥有较佳的生命质量, 在苦难环境下也能自我肯定, 以积极的态度面度死亡。2014年, 方必基、龚茜等人在一般自我效能感对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影响研究中指出老年人总体拥有较高水平的自我效能感, 且自我效能感高的老年人主观幸福感较高。即心理因素也是影响老年人社会性的关键变量。
摘要:本文探究当下老龄化状态下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从定义、研究内容进展、测量方法和国内外研究现状为老年人主观幸福感作出分析说明, 并为相关研究的开展提供相关参考, 期望为完善老年人服务提供借鉴
关键词: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邢占军.城乡居民主观生活质量比较研究初探[J].社会, 2006, 1:130~141
[2]章燕敏.国内老年人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J].大众科技, 2011, 3:132~147
[3]焦娜娜, 张静平, 谢丽琴, 等.农村空巢老人主观幸福感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老年学杂志, 2010, 30 (1) :86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5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并讨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展望,旨在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拟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
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2] [3]。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4]。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5]。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依据这些维度和特点,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
二、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 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情况下,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指标趋于整合。
有一项研究从几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进行试用,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8]。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量表往往只是从认知、或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因而这种评估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但对个体诊断则需要参照多种评估指标。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日[2]。这些说法正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整合问题。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方法走向多样。
自50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样本测量方法通过搜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心境、情感以及其它感受的样本,来评价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偏差对经验报告的影响,因而被认为可以提供比自陈量表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4]刑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25(3)。
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篇6
[关键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研究综述
一、主观幸福感(SWB)的概述
主观幸福感研究大致自20世纪50年代在美国兴起,80年代中后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积极心理学家认为主观幸福感就是指主体主观上对自己已有的生活状态正是自己心目中理想生活状态的一种肯定的态度和感受。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一般认为主观幸福感有三个主要的衡量指标: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低水平的消极情感。主观性、整体性、相对稳定性是SWB有三个特点。作为心理学令门术语,主观幸福感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基本特点是:①主观性,以評价者内定的标准而非他人标准来评估。②稳定性,主要测量长期而非短期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这是一个相对稳定的值。③整体性,是综合评价,包括对情感反应的评估和认知判断。
二、影响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一)环境因素
1.社会环境对SWB的影响 根据人们体验幸福感的信息来源不同,可将社会文化分为个人取向文化和集体取向文化。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之间的相关在前者中比后者明显。在个人取向的文化中(如欧美国家),个人较注重自身的主观体验,倾向于区分自己与他人,直接表达个人态度和内心感受的行为受到鼓励,和自我相关的情感如自尊,与SWB关系尤其紧密。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如中国的传统文化),个体必须和外界社会规则保持一致,个人的主要目的不是区分自己与他人,而是与他人保持和谐一致,个人理想往往是所属群体的理想,个人的感觉、情绪、思想不被看作行为的决定因素、因而在集体取向的文化中,有关自我的情感取向对决定生活满意度显得不那么重要。
2.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 在人生的不同阶段,工作学习对SWB的影响不同。Katja等对芬兰中学生的调查发现,在学校获得的满足和愉快是影响中学生SWB的重要因素之一。反之,在学校中的挫折失意是引起中学生,尤其是女中学生,不幸福感觉的重要因素之一。对于青年人,工作学习的负荷量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都与SWB呈现出正性相关。中年人在工作学习上的负荷量依然与SWB呈现正相关关系,而从工作学习中获得的满意情绪不再是影响SWB的重要因素。对于临近退休年龄或已经退休的老人来说,工作和学习不再对SWB产生重要影响。
3.家庭环境对SWB的影响 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他们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和严重的家庭矛盾,都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
(二)遗传因素
遗传率的基因一行为研究为遗传因素与SWB的相关性,提供了有力证据。Braungan等运用收养和双生子研究发现,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有学者认为,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气质的差异导致个人体验SWB的水平不同。因此遗传因素影响着SWB的各个方面,是预期SWB的重要因素,但个人所体验到的SWB是随着时间和情境而变化的。因而SWB不仅仅是某种特质,它也有类似情景的特性,是多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在个人发展过程中,遗传与环境因素都对SWB水平产生影响,外界环境中的各因素通过个性影响SWB。
(三)遗传一环境因素交互作用
1.人格对SWB的影响 Diener认为人格因素是预测SWB最可靠、最有力的指标之一。在他提出的交互作用模型中,认为人格影响着人们处世的行为和态度,增加经历某种情境的可能性,不同的情境又引起SWB增加或减少。外倾者倾向于经历和体验积极生活事件,神经质者倾向于经历消极生活事件,这些生活事件反过来又对SWB产生影响,这些影响不能单独由人格来解释。因此人格对SWB的影响超出了以积极或消极方式对生活事件做出反应的心理素质倾向,人格的影响也包括人的行为,它可以增加或减少奖励生活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2.年龄对SWB的影响 Okma等人对l8~90年龄段的个体研究发现,SWB呈逐渐下降的趋势。有人发现大学生的SWB体验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他们有比较积极的情感体验和高的生活满意度。在对我国不同年龄段的人群SWB测查中,发现青年人群在评估SWB的多个维度上,均不同程度的高于老年组。
3.性别对SWB的影响 在总的SWB上,男女差异不显著。但在SWB的不同维度上,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如有人发现女性报告的积极情感水平较男性高。Fujita等人认为,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但是如果她们生活美好,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但在总体的SWB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
三、如何提高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要做到以下几点:认真学习,不断自我评价、自我反省、纠正错误的思想观点。要有正确的观念,把握好自己的言行,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树立人生目标,制定阶段性目标,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2、自我营造积极的自我概念。具有积极自我概念的人有适度的自信,不矫揉造作;又对自我明确的认知评估,并以肯定的态度接纳自己,仅能接纳自己的长处,也能接纳自己的短处乃至缺陷。营造积极自我概念的途径是从事实践活动并力争获得成功,成功可以增强人的自我效能感、价值感提高自信心有利于对自己做出正面的自我评价,从而使个体逐渐懂得欣赏、悦纳自己,对生活充满感恩。
3、正确归因,增强控制感。把失败归因于主观因素会使人感到内疚和无助,把成功归于客观因素,不利于个人成就动机的提高。因此大学生在归因时,要特努力避免这两种错误的归因模式,对自己的成败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逐渐培养自己的控制感,摆脱无助感。
参考文献
[1]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2000,4:23一28
[2]吴明霞.人口统计项目与主观幸福感概述.四川心理科学,1999(4)
[3]邢占军.测量幸福一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北京:人民出版社,9~45,178一186
作者简介
【主观幸福感概述】推荐阅读: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09-05
主观幸福感问卷06-28
主观工作幸福感11-08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08-30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06-04
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07-23
主观构建06-03
主观因素06-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