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题解题(共12篇)
主观题解题 篇1
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是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能力之一。现代文阅读题, 也是当前高考语文试题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考生容易失分的薄弱环节。在这里我所讲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主要是指近几年全国卷及江苏卷语文试题中的现代文阅读主观题。从1998年以来, 阅读题考查在设题上从起初的三道简答题和一道多选题 (主要为双选题) 已变为现在的全部主观性简答题。2008年, 江苏卷就出现三篇现代文阅读, 其中必做题一篇, 选做题二篇, 要求考生二选一, 都采用了主观题的形式考查;在分值设置上比分也越来越高。可以这样说, 难度大、得分低、主观性强、综合度高是其区别于其它题型的明显特点。这类试题从客观上讲增加了试题的区分度, 它重点考查了学生的理解、分析综合、鉴赏评价的能力。正因为此, 能否提高学生解答此类现代文阅读主观题的能力成了决定该生语文高考成败的关键。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 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 虽然研究极其深, 方法极其妙, 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 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 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 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 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 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 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 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 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 最好使用高考题, 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 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 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 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 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 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 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 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 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 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 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 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 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 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 就不愿再往下看, 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 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 要验证此类错误, 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 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 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 (不超过10个字) ”, 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 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 而导致要点不全, 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 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 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 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 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 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 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 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 “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 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 答不全。因此, 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 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 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 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 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 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 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 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 弄清题目要求 (如字数、根据文意等) , 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 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 坚持“词不离句, 句不离段, 段不离章”的原则, 找全答题的信息, 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 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 仔细取舍, 概括整合, 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 一是“采点”给分, 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 不怕你多答, 就怕你不答或少答, 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 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 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 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 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 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 起到双保险的作用, 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 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 再对照原文, 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 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 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 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 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 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 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 字数超了, 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 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 这是验证的第一步, 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 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 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 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 需要强调的是, 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总之, 我们应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 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 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 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 完善自我人格, 提升人生境界, 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 认真分析, 较好地把握解题技巧, 并进行适量地强化训练, 就一定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 从而在高考这样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主观题解题 篇2
相对于客观题来讲,历史主观题内容丰富,设问角度灵活。纵观近几年的高考历史主观试题可发现,历史主观题中的材料容量较大,信息多样化,而且有的材料文字比较晦涩,不容易被理解。因此,解答好历史主观题将成为高考取得高分的关键。主观题是高考历史试题中一种重要的题型,形式灵活、区分度强,对考生的知识储备和综合能力的要求较高。该题型能重点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理解能力、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和文字表达能力。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和对高考试题的细致研究,总结出了“二读一联一作”和“三定法”的解题思路,以期对同学们能有所帮助。
历史主观题的结构一般是材料+设问。“二读一联一作”是指读设问、读材料、联系教材、有效作答的解题思路。“三定法”是指在读设问的过程中运用的定源法、定动词法和定位法。
1、读设问
很多学生都认为,解答主观题时,要先读材料,后读设问。其实,这样做有两点不好的地方:一是有的试题的材料是古文或是翻译外国的材料,读起来比较费劲,会影响有些考生的答题心理;另一个是在不知道答题规定性要求的情况下,没有目的地读材料,容易浪费时间,效率低。因此,先读设问,能对材料内容进行定位,有助于明确答题范围和目标。带着问题去阅读材料能使思路清晰、明确。在读设问的时候要注意运用三定法。
(1)定源法
定源法就是确定答题的来源。怎么才能确定答题的来源呢?根据高考中经常出现的主观题设问类型,可分为三种来源。
①来源于材料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或依据材料”,则说明答案来源于材料。
②来源于所学知识(教材)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所学知识”,那么答案来源于教材。
③来源于材料和所学知识(教材)的结合点
如果设问中的前几个字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那么答案来源于材料和教材的结合点。
(2)定动词法
定动词法就是明确设问中的动词类型。动词类型不一样,解答问题的思路和方法也不一样。常见的动词有:概括、分析、比较、评析、指出、列举、说明等。概括类的动词考查考生的归纳综合能力,分析类的动词考查分析能力,比较类的动词考查考生对相似事物提取相同点和不同点的能力,评析类的考查考生对某一观点的评价分析能力。指出、列举、说明类的较前几类相比,考查的能力级别较低。
(3)定位法
定位法就是确定要回答的内容。这些词主要有:原因、条件、目的、影响、实质等,我们可将这些词叫作定位词。
另外,在动词和定位词之间还有一些限定词(内容),如“概述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的原因”中,“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经济增长较快”就属于限定的内容。
历史主观题中的材料较多,因此阅读并理解材料是解题的基础。读懂、读透、弄清材料,是准确解题的前提。
2、读材料
在明确设问后,要有目的地阅读材料。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要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所谓“有效信息”,是指蕴含在材料中的、对解答问题具有帮助性、实用性的信息。笔者提倡要对材料读三遍。第一遍可以进行浏览,快速地读,大致了解材料的中心思想和涉及的时间、事件、地点、人物等,要确定与设问有联系的材料范围,缩小第二遍的阅读范围。第二遍要在第一遍确定的较小范围内更具体、更细致地读。第三遍要对重点、关键的语句进行再次确认,并认真准确理解。因为有的材料是古文或翻译的外国作品,理解起来比较困难,有时候进行一两遍的阅读也会有偏差,所以在第三遍中我们要尽量地纠正这些偏差。
在阅读材料的过程中,有的考生只注意材料的正文部分,而忽视了注记和材料的出处。这种情况是不可取的,因为有的时候试题的答案就存在注记或者出处内,忽略这些就会导致解答时偏离答题方向或者不知道如何答题,无从下手。
3、联系
联系,就是进行知识迁移,联系教材,找到材料与教材的结合点,建立材料与教材之间的关系。在解答前面讲过的“根据所学知识”和“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类的设问时,我们必须要联系教材。那么在解答“根据材料”类的设问时,要不要联系教材呢?答案是肯定的,当然要联系。虽然这类题的答案不局限于教材,来源于材料,但还是要以一定的教材知识为基础的。
4、作答
作答,就是在上面的基础上,即在理解了设问、读透了材料、联系并正确迁移了教材知识后,在大脑中有序组织答案进行答题的过程。它是解答主观题的落脚点,更是关键的一环。因为如果这一步没有做好,前面其他几步做得再好,阅卷老师也看不到,还是不能取得高分的。
作答时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①必须理清思路。答题前要思路清晰,在脑海中组织好再进行答题,不能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②尽量用历史学科语言进行答题。不要用生活中的口语或网络流行语进行答题,因为那样即使答对了,也不会得高分的。
③查看分值。要“看菜下碟”,根据设问的分值,有针对性地答题。分值多的要多答,分值少的要少答。
现代文阅读主观题解题策略初探 篇3
以往人们研究和训练此类试题,常常从教育者的角度出发,虽然研究极其深,方法极其妙,但学生在实际解题过程中仍然不能得心应手、运用自如,因而最终得分仍然不尽如人意。我们能不能换一个角度,即从学生答题的角度来分析、探讨一下呢?我们可以从三方面着手,一是帮助学生仔细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二是与学生一起共同探讨最佳的解题方法,三是教会学生验证所写答案正确与否的技巧,这样就能使得学生从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研究,从而使学生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这类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下面本人就结合自己的实践具体谈谈一些粗浅的想法。
一、帮助学生分析答题失误类型
要解决问题必须先发现问题,解答阅读题也是如此。我们可以先通过大量的阅读题训练,最好使用高考题,帮助学生发现答题过程中常见的失误,再共同分析失误的类型,进而做到有的放矢。为了让学生充分了解在答题过程中存在的失误,本人有意把学生答题中存在的几种典型错误用投影仪在大屏幕上展示出来,让学生们评头论足一番。同时为了把这种效果放大,本人在课前就把《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发给学生,让学生熟悉评分标准,然后又在课堂上让学生过足了瘾,即让同学们做一回模拟高考语文阅卷老师,要求四人为一个“阅卷组”,可以事先对大屏幕上展示出来的答案开展讨论,然后请“阅卷老师们”来给这些答案判分并简要阐述评分依据。这样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堂气氛相当活跃。通过一番讨论分析,答题失误的几种类型也自然地呈现在了我们的面前。
1、要点不全,这是这类题目答题过程中最常见的一种失误。许多学生只能答对其中第一小点,就不愿再往下看,这样因要点不全而失分实在可惜。
2、答非所问,即写出的答案并非回答题干中提出的问题,要验证此类错误,只需用“因为……所以……”看是否通顺就可以了。
3、表述不准。有的考生答案好不容易通过筛选、概括找到了,但因表述不准而被扣了分。
4、不合要求。如有的题目要求“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但仍有一些学生就把两点写在了一点里;还有的同学不注意字数要求,如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第1小题“请用一句概括乌米歌声的情感内涵。(不超过10个字)”,可有的同学偏偏写了11个字。其实上面的这些错误只要我们细心一点就可以解决了。
5、答案重复。有些同学的答案表面上看是按要求答了几点,认真一分析实则因答案重复只答一点,而导致要点不全,最终失分。
以上五种失误是考场上几种常见的典型错误,也是导致考生得分不高的重要因素。了解了错误所在,自然让学生感触很深,客观上为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奠定了基础。
二、引导学生探讨最佳解题方法
怎样才能克服上述失误,提高我们的答题正确率呢?这就是我们接下来所要探讨的话题。其实本人认为在解题过程中只要记住一句话,问题也许就迎刃而解了,这句话就是“从文本中来,到文本中去”。
全国著名教师张建华先生曾说过,“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高考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靠船下篙在原文中找答案。我们要坚信,大多数题目在文章里是能够“抠”出答案的。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或摘取词语或压缩主干或抽取要点或重新组织。即使是归纳概括整段整篇文意也必须充分利用原文。
“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是提高答题正确率的一种有效途径。怎样才能“从原文中来”呢?
1、审清题意,搜索定位。
高考现代文主观阅读试题的题干设置,限定了考生答题的内容,指示着思维的方向。我们在解答现代文阅读试题时就要仔细地审析题干,弄清题目要求(如字数、根据文意等),然后再据此来准确定位,这样才能有的放矢解答问题。通过这一过程对“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问题的解决很有帮助。
2、瞻前顾后,摘录文句。
根据上下文的意蕴,坚持“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章”的原则,找全答题的信息,摘录相关文句。这一过程对“要点不全”等问题的解决很有效果。
3、优化整合,写全写顺。
围绕中心,仔细取舍,概括整合,写全写顺。回答阅读理解简答题有两个基本要求,一是“采点”给分,二是要文通字顺。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或少答,更怕龙飞凤舞看不清、看不懂或出现病句错别字。既然多写一般不扣分,所以题干中如不限定字数,我们可以在答题时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见解。这样就可以解决“表述不准”“答案重复”“要点不全”等问题。
三、教会学生验证答案正误技巧
许多同学答题结束后,并不能知道自己答得正确与否,其中有没有失误。这样,答题正确率不高也就可以理解了。如果我们在答完题后能很好的验证一下,起到双保险的作用,那答题的正确率就会大大的提高。怎样验证呢?“到文本中去”。
如果说“从文本中来”是解题的方法,是准确答题的基础;那么“到文本中去”就是验证的方法,是准确答题的保障。所谓“到文本中去”即把刚刚写出的初步答案代入原来的题干,再对照原文,看是否正确合理。
1、代入题干。
怎么代入呢?先判断一下题干与所写答案之间的关系:①问答是互为因果关系的,可用“因为……所以……”把初步答案带入题干。②问答是互为借代、比喻等关系的,可用替换法。③问答是互为条件关系的,注意大小前提的问题,看是否合理。
另外还需再看一看题干是否有特殊要求的,如字数要求等。2008年高考浙江卷第20题中有“不超过10个字”的要求;1995年高考全国卷第25题中要求“用自己的话分条简要概括”;2008年高考北京卷第20题中就有“结合上下文,谈谈你的理解”的提示。但是有一些同学就不注意这些,字数超了,仍用原文中的话答题,使得答案的质量大打折扣。
代入题干,这是验证的第一步,这样就可以避免“答非所问”“不合要求”等错误。
2、对照原文。
当然在初步答案代入题干后,还必须对照原文找依据,看答案是否准确。这是检验的重要环节,通过这就可以解决“答非所问”等问题。
另外,需要强调的是,提高答题质量还在于养成“先拟草稿和反复修改”的习惯。
总之,我们应运用新课程标准理念,正确把握语文教学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阅读与鉴赏活动中,不断地充实精神生活,完善自我人格,提升人生境界,加深对个人与社会、自然、国家关系的思考和认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认真分析,较好地把握解题技巧,并进行适量地强化训练,就一定能够科学、准确、高效地解答现代文阅读主观简答题,从而在高考这样竞争的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
依据类主观题的解题策略 篇4
【基本特点】
依据类主观题一般以典型的事件、事例等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运用教材相关知识分析说明引起材料中出现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或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该类题型设问方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方法一:确定某一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中某方面(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
方法二:确定某一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
方法三: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由于近年高考命题 多采用“大 热点,小切口”的方式,所考查题目的切入角度、设问指向一般较明确,因此目前高考依据类主观题的命题也往往以方法一和方法二为主。
【解题思路】
方法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材料中某方面 (引起某一 现象或事 实)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确定所 要运用的 观点、原理。比如消费的有关知识;公民的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文化创新的有关知识;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等。
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比如把“消费”的相关知识分解为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树立正确消费观、生产与消费关系等方面;把“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解为公民的政治权利与义务、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公民政治参与的途径和方式等方面;把“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解为文化创新根本途径、基本途径、坚持正确的方向等方面;把“唯物辩证法”的相关知识分解为联系 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方面。
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根据材料作出取舍。比如,如果材料描述的是如何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则涉及影响消费水平的因素;如果材料描述的是公民为某政策(事件、活动)建言献策,则涉及公民的民主决策;如果材料描述的是继承和发展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及吸收外来文化,则涉及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如果材料描述的是把某项工作作为重中之重,则涉及抓主要矛盾的问题。
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方法二: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材料信息,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或切入角度。比如结合《政治生活》中关于公民的相关知识,请你提出两条倡议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第二步“调”,即依据材料信息,调动可能用到的经济、政治、文化或哲学等方面的 相关知识,并运用这些知识作出必要的判断与选择。
第三步“筛”,即在确定答题的知识范围或切入角度内,依据材料信息筛选出应采取的某种措施、提出的某种对策。
第四步“联”,即对提出某种对策、采取某种措施与相应理论 (观点)进行有机联结。按照“对策 (措施)+ 理论 (观点 )”的模式给 出答案。
方法三:未确定知识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材料内容的理论依据。
第一步“定”,即依据设问,确定答题的范围是哪本教材中的知识。
第二步“调”,即根据第一步确定的答题范围以及设问中的关键词,从教材中调出所需要的理论观点。
第三步“筛”,即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去说明、分析或验证相应的理论观点。
第四步“联”,即联结材料与理论(观点)组织答案,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典型试题】
1.(2014·山东卷)建设生态文明,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全国人大常委会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将修改环境保护法列入了2014年立法工作计划。
结合材料,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阐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哲学依据。
解析:本题以修改环境保护法为背景,要求学生结合材料中的信息,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知识说明修改环境保护法的理论依据,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本题属于“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 (或事实)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一给出答案。第一步“定”,即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题要求运用《生活与哲学》中“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相关知识回答问题。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本题可能用到的知识主要有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结合本题材料的有效信息,可以从中正确提取。如:“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指向社会存在对社会意识的决定作用;“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指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修改环境保护法”指向上层建筑相关改革问题等。第四步“联”,即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或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给出答案。
答案: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进一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所面临的环境制约问题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要求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对环境保护法进行相应的修改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环境。
2.(2014·福建卷)文化积淀着一个国家最深层的情感和精神追求,是一个民族保持生机与活力的源泉,它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断为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增添绚丽的色彩。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瓷器是代表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重要符号之一。享有“东方艺术”美誉的福建德化陶瓷在陶瓷发展史上书写了辉煌的篇章。在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的背景下,德化陶瓷产业面临如何延续历史文脉、提升产品文化含量、加快陶瓷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挑战。专家们指出,迎接这一新挑战尚需解决一些现实问题。
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从企业或政府任选一个角度,针对材料中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两条解决措施,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解析:本题以“德化陶 瓷产业面 临的新挑战”为切入点,针对专家们指出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对策)并说明其理论依据,意在考查学生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开放性很强,本题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题要求运用《经济生活》中企业或政府的相关知识作答。第二步“调”,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经济生活》中有关企业或政府的知识,本题的理论依据要根据专家们指出的问题去寻找。第三步“筛”,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从企业角度,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问题;厂多规模小,这涉及企业的兼并问题;产品换代缓慢、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依靠科技创新问题。从政府角度,传统工艺面临失传、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厂多规模小、文化创意不够,这涉及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优质瓷土资源有限、环保压力大,这涉及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第四步“联”,根据设问具体 指向,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给出答案。
答案:企业。1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生产适销对路的文化创意产品。理由———战略定位准确才能加快发展。2依靠科技创新,继承和发扬传统陶 瓷工艺,培养创新 型人才。理由———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是生产力中最具决定性的力量。3通过兼并重组,扩大优势陶瓷企业的规模。理由———价值规律的作用。
政府。1发挥陶瓷文化优势,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理由———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战略支撑。2大力发展陶瓷文化创意产业,推进陶瓷产业转型升级。理由———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3加强宏观调控,加大环境保护力度。理由———市场调节的局限性;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当前,我国启动了新一轮收入分配改革。此次收入分配改革总体方 案坚持以“公平”为核心,以“提低、控高、扩中”为主线,将对垄断行业收入进行规范调节,从宏观层面对收入分配改革作出整体部署,以避免收入分配差距过大,让全民分享改革发展成果。
材料三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集中反映了我们党对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的战略思考,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1)结合材料一、二,从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角度,分别为“提低”和“控高”提出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论依据。
(2)结合材料三,试运用政党的知识,分析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的依据。
2.中华民族拥有丰富的文化遗产。“五岳独尊”的泰山、“水墨落纸如雨入沙”的宣纸、“功深熔琢,气无烟火”的昆曲……许许多多的文化遗产带着历史的体温成为我们的文化基因,使我们成为我们,让我们懂得未来的方向。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2014年6月22日,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决定将中国“大运河”项目和中国、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跨国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项目正式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32项和第33项世界文化遗产。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至47处,其中,文化遗产33处、自然遗产10处、自然与文化双遗产4处,继续稳居世界第二位。根据国家住建部统计,目前中国有包括黑龙江五大连池风景区在内的近30个项目正式备选申遗,而各地跃跃欲试提出申遗的已经排队到下个世纪。
材料二文化遗产可以在有效保护的基础上合理开发。但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有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利益,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使其在“保护”中慢慢失去体温,失去未来。
(1)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中的知识说明我国积极申请世界遗产保护的依据。
(2)根据材料二,运用矛盾的相关知识就如何合理开发文化遗产提出两条建议,并简要说明其哲学依据。
3.2014年7月30日,国务院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户籍制度改革的目的和发展目标。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意见》规定取消农业与非农业户口区分,实现城乡自由流动,深化户籍 制度改革。为了落实《意见》,国务院各部委要求,必须立足基本国情,积极稳妥推进,规范有序,坚持统筹配套,要不断扩大教育、就业、医疗、养老、住房保障等城镇基本公共服务覆盖面,加快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坚决防止把农民“拉进城”“被落户”;要充分考虑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综合承载能力,以及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因地制宜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
材料二近年来宁波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1基层引导自治或成方向。各社区组建舞蹈队,创办社区舞台,以文化力量引导村民转变。组建“红帽子”义 工队,开展便民服务,公益理念和主人翁意识逐日提升。2农民市民化,要培育城市精神。政府有意识地逐步培育这一群体的城市精神,让其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跟上时代步伐。
(1)根据材料一,从“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角度,分析我国政府上述做法的哲学依据。
(2)结合材料二,运用“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宁波市政府所作出积极探索的依据。
【参考答案及解析】
1.解析:本题以“收入分配改革”为背景,以《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分配环节为角度,以《政治生活》中政党的知识为切入点,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第(1)问属于“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问要求运用《经济生活》中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相关知识回答。第二步“调”,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国民收入分配环节的相关知识,如: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等。第三步“筛”,根据材料相关信息提出建议或措施,如:根据当前我国各种类型收入之间的差距,分别从初次分配和再分配的角度提出关于“提低”和“控高”的合理建议。第四步“联”,根据相关建议(措施)提出相应理论依据,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属于“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的依据类设问类型,应采用方法一作答。第一步“定”,确定设问限定的知识范围,本问要求运用《政治生活》中政党的相关知识。第二步“分”,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如党的地位、性质、执政方式、执政理念等知识。第三步“筛”,从材料中正确提取有效信息。如: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指向党的领导地位、执政方式;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指向党的执政理念等。第四步“联”,把相关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或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
答案:(1)1“提低”建议:在初次分配中,要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实现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相同步的目标;在再分配中,要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和改善人民生活水平的调控职能,健全和完善城乡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体系等。依据:保证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财政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物质保障。2“控高”建议:在初次分配中,建立健全劳动者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防止高管与普通职工间收入差距过大。在再分配中,健全税收、社会保障等再分配调节机制,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解决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依据: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注重公平,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国家要加强宏观调控。
(2)1中国共产党是我国的执政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具有与时俱进的执政能力。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形成合理有序的收入分配格局”体现了党的领导地位、中国共产党坚持科学执政的执政方式。2中国共产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执政理念。中国共产党是先进生产力的代表,是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代表,这就决定了中国共产党必须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实现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体现了党的性质、宗旨、执政理念。
2.解析:第(1)问以我国申请世界文化遗产为背景,考查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 题的能力。本题的设问属于依据类设问类型,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一作答。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文化生活》中的知识。第二步,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理论知识,如:文化的力量;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遗产的地位和作用;如何对待文化多样性等。第三步,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如:“至此,中国拥有的世界遗产地增加至47处”等。第四步,按照“理论(观点)+ 材料中体现或符合 (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以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为背景,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分析和探究问题的能力。本题的设问属于依据类设问类型,限定了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采取某种措施、提出某种对策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二作答。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矛盾的相关知识。第二步,依据材料信息调动矛盾的相关知识,如矛盾及其基本属性;矛盾具有特殊性;两点论和重点 论的统一等。第三步,依据材料信息筛选出应采取的建议(对策),针对“有些地方开发方式单一,缺乏特色”的情况,提出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针对“打着‘保护’的旗号过度开发”的情况,提出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第四步,组织答案,按照“对策(措施)+理论(观点)”的模式作答即可。
答案:(1)1文化与经济、政治是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的,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申请世界遗产保护有利于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2文化遗产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标志。文化遗产不仅对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展现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独特作用。3尊重文化多样性,首先要尊重自己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
(2)1合理开发文化遗产应根据各地文化遗产的不同特点采取不同方式。依据:矛盾具有特殊性,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2合理开发文化遗产要处理好保护与开发的关系,以保护为主,适度开发。依据:矛盾双方 既对立又 统一,要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3.解析:本题以“户籍制度改革”为背景,以《生活与哲学》和《政治生活》中的知识为切入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 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能力。本题为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说明引起某一现象(或事实)的理论依据,应采用方法一作答。
第(1)问:第一步“定”,确定答题的范围是《生活与哲学》中的“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和“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第二步“分”,即对确定的观点、原理进行分解。以“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为角度,理论(观点)主要有联系的观点、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等;以“认识社会与价值选择”的角度,理论(观点)主要有社会发展规律、社会历史主体、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等。第三步“筛”,即把分解的观点、原理依据材料作出取舍。结合材料“立足国情”“统筹配套”“以人为本”“差别化政策”等有效信息,可选择“普遍联系”“矛盾特殊性”“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价值选择与价值”等观点去分析说明。第四步“联”,把保留下来的观点、原理与相应材料进行有机联结,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第(2)问:第一步,确定答题的范围是《政治生活》中“公民的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第二步,从教材中调出可能用到的理论知识,如:我国的国家性质,人民当家作主,公民政治参与的基本原则、基本途径和方式等。第三步,从材料中筛选有效信息,如:市政府在推进农民市民化方面作出了积极探索,涉及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基层引导自治”“培育城市精神”等,涉及民主管理、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等。第四步,按照“理论(观点)+材料中体现或符合(违背)这一理论(观点)的做法(或言论)+必要性或重要性”的模式作答即可。
答案:(1)1世界是普遍联系的。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统筹规划,优化配置公共服务资源。2矛盾具有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地区实际情况不同,要因地制宜地实施差别化落户政策。3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随着我国国情的变化,原有的户籍制度已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必须进行改革。4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自觉地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标准。实施户籍制度改革,要坚持以人为本,充分尊重城乡居民自主定居意愿。(或从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的角度回答问题亦可)
主观题与客观题的政治解题方法 篇5
一、组合拳——各类题类解题方法汇总:
(一)解所有的题(客观与主观题)都应遵循的方法。
1、 规范的审题思路:
(1)原则:细心、耐心、认真、审慎。
(2)过程:五部曲
一看。看哪里?设问,怎么样看?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二抓。抓什么?怎样抓?有哪四个常用方法是什么?抓关键词;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号法。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来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取得了重大进展。但同时也看到,我国还存在着经济结构不合理、分配关系尚未理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就业矛盾突出、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经济整体竞争力不强等问题。其重要原因是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体制还不完善,生产力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突破影响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具体到社会主义公有制上讲,就是要坚持 首尾法排除B和D,在尾抓“突破体制性障碍”得出C。
A.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 B.坚持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平等地位、平等发展
C.一切反映社会化大生产规律的经营方式都可以利用
D.股份合作制作为公有制主要的实现形式
8月1日,《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及其《实施细则》正式执行。财政部、民政部等部门发出通知,明确要求救助管理站所在地财政部门必须把救助管理站机构经费和专项救助经费纳入政府财政预算。对于一些地方救助任务重、同级财政部门安排经费有困难的,由省级财政部门给予适当补助。材料说明词语频率法A。
A.国家通过财政资金的分配,使国家的职能得以实现
B.国家通过财政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C.国家通过财政可以有效调节资源配置
D.财政是国家凭借政治权力而进行的社会产品的分配
204月8日,长虹公司宣告:长虹“精显王”背投彩电全线降价,平均降幅25%,最高降幅40%。霎时间,中国高端彩电市场硝烟四起。前,索尼、东芝等合资名牌垄断了中国背投市场,由于图像模糊、屏幕闪烁,总销量仅几万台。,长虹推出图像清晰、稳定的“精显王”,使背投市场迅速启动,年销量50万台。这一变化说明A(引号法)。
①生产决定消费 ②生产为消费提供⑽汛丛?SPAN> ③消费是生产的目的 ④消费是生产发展的动力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三领。领什么?领悟出题者的意图——考什么原理。
四想。想什么?(哪二个术语?想到后能自觉运用解题吗?)想政治术语即:书本术语和时政术语
(1)怎么样想?准确、完整地想--五扣。扣什么?扣题目的材料想。
怎样扣?引用材料后说明材料体现了哪一原理。
你平时有严格遵循这些规范的审题思路解题吗?你最欠缺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改进?
2、科学的解题步骤——五子登科法(本人最欣赏的解法总结,由厦门松柏中学孙鲁越老师归纳)。有哪五子?
戴帽子——点题啊;观点明确啊;
标号子——能分段就分段,能分点就分点啊;
采点子——术语到位啊;(热点术语也别忘掉!语言可以简明,但不能只是骨头)
扣料子——扣住题眼啊;引用材料啊(分数就在材料中)
挖坑子——多角度思考啊!(空间有限,应详略得当)
你平时有严格遵循这些科学的步骤解题吗?你最欠缺的是什么?你准备怎样改进?
3、 塑造完美的答卷——外树形象,内强素质,塑造答卷的“外在美”和“内在美”
怎样塑造答卷的“外在美”?表述清晰整洁,段落分明,格式规范,美观大方。
怎样塑造答卷的“内在美”?术语表述准确、完整、严谨;做到知识性与逻辑性、思想性的统一。
(二)解具体题型应注意的问题:
1、 单项选择题
(1)组合式选择题:选齐对的,排除错的和无关的(这是一般单项选择题也运用的方法;注意要认真圈划材料才能找准是否有关)。
(2)在做选择题中的“表明”题时应选择本质的普遍性的选项,不能选现象化的特殊的选项。
(3)做因果型选择题时,记住套用“因为…………….(选项内容),所以……………(题目材料内容)”方式后,看是否同时具有先行后续和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如:
我国农村改革20多年来,在农村集体经济中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极大地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主要原因在于这种经营体制 C,D是结果非原因。
A、改变了农村经济的所有制性质,同生产力状况相适应
B.使土地的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农民获得了生产和分配的自主权
C.使集体经济改变为家庭经济,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D.解放了农村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4)凡是考核二者或三者关系的选择题,千万要注意:只能选二者或三者关系表述正确且齐全的选项。如:回顾改革的历程,每一次的开放都为改革提供了新的契机。月,中国正式加入WTO,从争取加入WTO到加入之后遵守其规则;从政企分开、转变政府职能部门,到打破垄断、鼓励民间投资,其中的每一个理念,每一项措施都推动了中国经济体制向市场化迈进的步伐。这说明了:B(首尾法+只能选二者关系的内容)
A、改革开放是强国之路 B、以开放促改革,是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鲜明特点
C、加入WTO,标志着我国的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
D、改革必须采取整体推进和重点突破相结合的办法
(5)注意保持题干与题肢之间概念内涵与外延的统一,不能过大,也不能过小。
(6)辩证唯物主义与辩证唯物论、唯物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有什么区别与联系?它们各自观点是什么?(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唯物辩证法:主张用矛盾、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认为: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如:
教育部决定从年起起时间提前一个月,定在每年的6月7——9日,这一决定体现的唯物论的原理是A。
A、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B、 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C、 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D、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
(7)哲学原理不等于方法论,原理探讨的是世界的本原是什么的问题,方法论探讨的是人们想问题办事情应采用什么样的方法的问题。
(8)哲学道理、寓意包括哲学原理与方法论;哲学启示则主要指方法论(对以后的行动有什么指导作用。
(9)在碰到“只要……就……”和“只有……才……”这类题时,其主体如果不是社会主义制度和中国共产党时就要小心了,其表述一般是错的。如:只要加入WTO,就能解决我国国企的深层次矛盾。
(10)注意共同与分别的区别。
(11)在做“作用”与“反作用”;“决定”时,认真看清题肢有没有“于”这个词,有与没有意义可是完全相反的哦。
2、 不定项选择题:
(1)看选项——排错
(2)圈划题眼——排异,排重,排倒,对口(主体或外延相一致)。
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切实把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到主要为市场主体服务和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上来,意味着C。
A.政府不能用行政手段管理经济 B.要充分重视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
C.政府的主要工作是维护市场秩序 D.市场调节存在自身的弱点和缺陷
美国安然公司申请破产保护以来,华尔街似乎就一直没有太平过,6月25日,世通公司又爆出38亿财务欺诈案,世通公司向纽约地方法院申请破产保护,创下了美国破产案的历史新纪录。曾几何时,美国经济被称为信用经济,但一个接一个的财务丑闻,让“诚信”二字在华尔街蒙受耻辱。上述材料体现的经济学原理是D。
A.诚实信用是市场经济交易的重要内容
B.如果缺乏诚实信用,市场交易秩序就得不到维护
C.竞争是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D.企业的信誉和形象是企业的一种无形资产
3、 辨析题。高考中一般辨析题有哪二种类型?分别应该怎么样处理?
第一类型是正误混杂型,处理方法是分点分段分别说明后在总结时立正确观点。
第二类型是条件欠缺型,处理方法是补充各种条件分点分段分析,最后指出其错误的根源。
4、 图表题。审题做到“七个相结合”,解题做到“三从三到”。
(1)“六个相结合”是指:①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设问相结合;②是将图表的标题和图表的内容相结合;③是将图表和图表外的注释相结合;④是把纵读和横读相结合;⑤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材料相结合;⑥是把图表和试题的其他教材相结合。
(2)“三从三到”是指:①从数字到术语;②从现象到本质;③从理论到实践;
“本质”和“术语”是同学们最容易忽略,又是我们通过努力最容易拿到的分数。不同事物比什么?比出异、同,同中之异,异中之同同一事物比什么?比出变化与趋势。通过以上比较所得的结论都是“现象”答案不能到此为止,必须上升到事物的本质——得出书本术语或者是时政术语!!!
在解图表题时不需要对年份进行再现,但对一些特殊的年份要指出其特别的内涵:
1949年——新中国成立,中国人民在毛泽东同志的领导下“唱着《东方红》”,在政治上站起来了。
1956年——“三大改造”完成,建立社会主义制度。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我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中国人民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下“唱着《春天的故事》”,在经济上逐步富起来了。
1989年——十三届四中全会召开,形成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中国人民在江泽民同志的领导下“唱着《走进新时代》”,在国际地位上强起来了。
1992年——十三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十五大召开,将“邓小平理论”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19——提出国企改革三年脱困。
——十六大召开,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写入党章作为指导思想。
2003年——十六届三中全会召开,提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修改宪法。
——十六届四中全会召开,党和国家进入第四代领导人胡锦涛同志为核心(胡锦涛同志开始集党、国、军大权于一身)的执政时代。
:我国进入总体小康。
:我国进入全面小康。
5、 解意义题时坚持做到哪“三从三到”:① 从直接到间接;② 从经济到政治。即一般答什么?有利于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③从国内到国际。即一般答什么?有利于提高综合国力,提高国际竞争力。
6、 在做“A就是B”类题时,先将A和B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本质特征表述出来,然后将A和B的概念(内涵和外延)比较找出它们的“异”和“同”,从中作出判断。如:
瑙鲁的泥土能成为商品,根本上讲是因为C。
A.瑙鲁缺少泥土,进口的泥土满足了该国农业生产的需要
B.存在着矿产品与泥土的物质交换过程
C.这种特定用途的泥土经过了人的有意识有目的地开发
D.没有泥土,就没有瑙鲁的农业生产
7、 在做没有说明用哪个年级或哪一部分知识解题的题时,必须坚持:“各人自扫门前雪”原则。
8、 做现实题时注意得出对国家的或自己的启示。
9、 做漫画题时要特别理解好点题的文字及画面的反差。
10、做二位人士的题时注意:一般是二人各有二个观点,对错各半,将二人的观点扬长避短就可以了;做三位人士的题时注意:最有可能是前二人的观点对错各半,第三人做正确的总结;做四位人士的题时注意:往往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11、注意基本业务与基本职能的区分,凡是此外之前的是基本,此外之后的是非基本。如,政策、人民币、国库是人行的基本职能,但外汇和黄金不是央行的基本职能。
12、在解选择题时注意选项中的如果表述有“和”注意其前后内容是否都表述正确且的题目有关。如:目前,国家出台了《2003-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这有利于C。
①保障劳动者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权利 ②保障劳动者享受社会保险和福利的权利 ③提高劳动者的生活水平与消费质量 ④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价格
A.①②③ B.①④ C.①③ D.①②④
在做到一些没有学过的知识,但又和书本知识相类似的题时,可以使用迁移法——将书本中已知的知识推断出题目中类似的知识,如:
对国际价值理解正确的是:本题可以参考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知识来解题BC。
A、在世界市场上,不同国家的商品具有不同的国际价值
B、在国内市场上,人价值由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而在世界市场上,价值由世界劳动平均时间决定
C、在世界市场上相对国际价值来说,各国互不相同的国别价值是以“个别价值”的身分出现的,因而不能作为计量国际价值的尺度
D、世界平均劳动的单位是各个国别价值的平均值
相类似的题还有,世界各国在发展市场经济时都会出现腐败,因而我国也不可避免地会出现;反腐败是当今世界的潮流,我国也如此;经济全球化是不可阻挡的趋势,我国也不能置身其外。
在做题时注意“手段”、“途径”和“目的”的区别
散手拳——应联想的相关知识和易混知识的零散精髓心得:
经济常识部分
供求与商品的价格是相互影响的!供求影响价格,价格也影响供求。²
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大小之别,只有优劣之别。
见到价格只能从价值和供求方面寻求答案,不能从使用价值处想。
国家有权发行纸币,有权决定纸币发行的数量、面值、但无权决定纸币的购买力(面值的纸币代表多大价值由纸币的发行量决定)。
物价上涨不等于通货膨胀。一般地说,² 通货膨胀必然引起物价上涨,但不能说凡是物价上涨都是通货膨胀。影响物价上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①纸币的发行量必须以流通中所需要的数量为限度,如果纸币发行过多,引起纸币贬值,物价就会上涨;②商品价格与商品价值成正比,商品价值量增加,商品的价格就会上涨;③价格受供求关系影响,商品供不应求时,价格就会上涨;④政策性调整,国家的保护价、指导价等理顺价格关系的措施会引起价格上涨;⑤商品流通不畅,市场管理不善,乱收费、乱罚款,也会引起商品价格的上涨。
可见,只有在物价上涨是因纸币发行过多而引起的情况下,物价上涨才是通货膨胀。
货币的二个基本职能是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它们的区别方法有二:是否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需要真实的货币,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不需要真实的货币;关键词不同。执行流通手段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买或卖等相关字眼,执行价值尺度职能时的关键词有与价格相关的关键词如价格、定价、贵、贱、便宜。
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货币是商品但其本质不是商品。
纸币只能执行流通手段职能,不能执行价值尺度、贮藏手段职能,因为必须要有价值的东西才能执行这两个职能。
对待货币态度要辩证,即既要反对拜金主义;又要反对鄙视金钱,做到取之有道、用之有度,既反对拜金主义,又反对鄙视金钱²。
见到经济活动(如怎么样增加农民收入;怎么样建立良好的市场经济秩序;怎么样维护消费者的权益等)一般从三个方面来想:国家、企业与个人。
见到市场经济应想到面向市场、价值规律、缺陷、国家宏观调控等知识。
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① 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要求,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经营的十六字方针是什么?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廉,人廉我转);② 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科技;③ 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④ 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⑤ 效益:努力降低成本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⑥ 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⑦ 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能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我国的根本经济制度是:社会主义公有制。
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是: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社会主义经济的组成部分:公有制。
公有制经济与非公有制经济在所有制中的地位是不同的:主体、主导与被支配的关系;但它们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地位是平等的,都平等地进入法律、法规没有禁入的行业与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享有同等待遇。如: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这将有利于:B
①非公有制经济能更多的参与到国有经济的改革中 ②强化国有经济的控制力 ③实现多种所有制经济平等发展 ④社会主义制度和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
A. A.①② B.②④ C.①②④ D.①②③④
股份制(不是股分合作制)要作为公有制经济的主要实现形式,但不是所有国有企业都要实现股份制注意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既要有量的优势,又要注重质的提高)与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² ,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的地位区别。
按劳分配属于社会主义个人消费品的分配原则,其适用范围是公有制经济;公有制经济以外的个人消费品分配形式不属于按劳分配。在公有制经济中对劳动者生活起保障作用的福利性分配,从社会保障中取得的各种收入,也属于非按劳分配。如:十六大报告指出,坚持公有制为主体,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统一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不能把这两者对立起来。其“统一性”在于:D
①它们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②它们都可以在市场竞争中发挥各自优势,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它们都是我国现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④它们都是与按劳分配的分配方式相联系的B。
A.①③ B.②④ C.①④ D.②③
实现经济效益的前提条件是商品生产者、经营者成功让渡商品的使用价值——即要生产适销对路的优质商品。应该在此基础上再来谈经济效益的地位,提高经济效益的方法:通过科技、管理与素质等手段减少投入,增大产出。在选择题中判断经济效益是否提高既要看利润是否提高,又要考虑投入有否降低——定义和资金利润率、成本利润率公式是判断标准。
适当的公民储蓄利国利民,但公民储蓄太多和太少于国于民都不好。
走城镇化之路是从根本上增加农民收入的根本之策,产业化经营是解决农业的根本之策,科教兴农是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的关键。
商业保险是建立在商业原则,不是自愿原则基础之上。
公平等自愿的原则是劳动合同订立的核心原则,但最基本、最重要的原则是遵守法律和法规。
计算个人所得税时要注意减去免征额并分段计算。或用应纳税所得额×适用税率-速算扣除数。
级数 全月应纳税所得额 税率(%) 速算扣除数(元)
1 不超过500元的 5 0
2 超过500元至元的部分 10 25
3 超过2000元至5000元的部分 15 125
4 超过5000元至20000元的部分 20 375
5 超过20000元至40000元的部分 25 1375
6 超过40000元至60000元的部分 30 3375
7 超过60000元至80000元的部分 35 6375
8 超过80000元至100000元的部分 40 10375
9 超过100000元的部分 45 15375
正确的消费观是既要反对超前消费;又要反对抑制消费,做到适度消费。
在市场交易的四原则中,注意四原则的地位勿张冠李戴。公平原则着重强调的是“斤两足”,诚实信用原则强调是“真实”。
WTO的最重要原则是非岐视原则(国民待遇和最惠国待遇),不是非关税壁垒原则。
在涉及经济全球化时,不要用经济一体化这一词。
引进外国的资金不是越多越好,引进外国的技术不是越先进越好,应该怎么办?注意“适用性” 的经济条件技术水平的实际出发,以能够消化、吸收、提高、创新为好。
我国对外贸易的基本原则有“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及“平等互利”原则。
在经济常识中见到动力要想到科技,在哲学常识中见到动力要想到矛盾。
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各国都在探讨这中,都尚未建立、形成。
参加社会保障的人员与保障的对象是全社会成员,不是社会保障线以下的人或是残疾人,但它只是保障被保障对象的基本生活。如:建立健全同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社会保障体系是指:
A.政府对生活在社会基本生活水平以下的贫困地区或贫困居民给予的基本生活保障
B.政府为社会成员举办的各种社会公益事业及为各类残疾人、生活无保障人员提供生活保障的事业
C.国家依据一定的法律和法规,为保障社会成员的基本生活权利而提供救助和补贴的一种制度
D.国家通过法律强制实施,为工薪劳动者在年老、疾病、生育、失业情况下,提供物质帮助的制度
我国实行的家庭承包责任制是集体经济的一种实现形式,并没有改变其集体经济的性质。市场机制就是指商品价格由市场形成。即商品价格既反映价值,又反映供求关系。如:
在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的同时,还运用了价格杠杆,国家调整黄河下游引黄渠道水价,农业用水价格提高了一倍,工业用水价格提高了11倍多。这一手段促进了人们节水意识的提高。这充分显示出A。
A.价格是市场机制的核心 B.我国基本上形成了以市场调节为主体的价格机制
C.中央定价是我国价格形成的主要方式 D.我国政府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
国家的统一定价体现了计划手段。如:从年3月,我国开始对黄河实行全河水量统一调度,黄河流域各个省区由黄河水利委员会统一分配水量,再由各省区负责分配用水。这一措施属于A。
A、计划手段调节 B.市场手段调节
C.以计划调节为主,市场调节为辅 D.以市场调节为主,计划调节为辅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的主要区别是:前者提供短期贷款,后者提供长期贷款。
市场可以使资源配置达到优化合理,但并非都是优化合理,也可以使社会各部门的生产忽大忽小,造成社会财富的浪费。
哲学常识部分
运用哲学常识解题时应注意世界观原理与方法论的统一。在做选择题不能确定某一世界观原理或方法论要不要选时,可以反过来考虑其对应的方法论或世界观原理可不可以选,可以的话,选,反之则否。
符合物质决定意识原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主观与客观历史的具体的统一的材料也符合实事求是(一般二者是同时表述的),也符合矛盾特殊性原理要求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等原理与方法论。如:考虑到欧元国的现状,各国规定欧元现钞流通后,欧元国旧币仍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在回收旧纸币的期限是十年,上述做法符合的哲理有A 。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想问题、办事情只能一切从实际出发,不能从意识(主义、思想、理论)出发,不能从人民的愿望、利益出发!但要以人民的利益为目的、归宿。区分好出发点与落足点。
意识的产生必须是客观事物作用于人脑,二个条件必须同时具备,缺一不可。且二者在意识产生时的地位和作用不同的,前者是根源、关键,后者只是必不可少的条件,绝对不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人脑,只能说意识的产生依赖于客观事物。
凡是三者或者以上的都可以用联系的观点来解题。
凡是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都体现了建立新的具体联系,为人类造福。但并不是改变联系。
联系具有客观性,起作用又是需要条件的,所以人们不能改变联系本身,但可以改变联系起作用的条件,让联系起作用或不起作用。
任何事物必定与他事物有联系,但并非任何二个事物之间都有联系。
见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材料时,应用联系的观点和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科学的发展观来解题。
规律是客观的,不依人的意识为转移的,虽然人类不能改造规律,但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为人类造福的。
有因必有果,即使是毫无结果,这里结果就是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的“毫无结果”
所有的转化都需要条件。如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转化。
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但不是根本动力,根本动力是内因
事物发展的根本途径一定是内因:如:为适应新形势的挑战,在积极扩大出口的同时,中央确立了“走出去”的开放战略,鼓励有优势、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学习外国的先进经验,在经济全球化浪潮中,增强自身的竞争力。这是A。
①适应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②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 ③进一步提高改革开放水平的要求 ④因为对外开放包括“引进来”和“走出去”两个方面 ⑤应对经济全球化挑战的必由之路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③④ D.①②④
再如:对外开放是振兴中华的基本立足点;实施“走出去”是解决我国资源短缺的根本性措施,是企业提高自身竞争力的根本途径;我国经济发展中依赖外国的资金与技术;我国、外国货币的升贬值会严重影响我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广告比商品的质量、服务更重要,是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途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主次矛盾与矛盾主次方面的解题方法:
(1)前提法;(有什么区别?主次矛盾前提是二个或二个以上矛盾,矛盾主次方面前提是只有一个矛盾)。
(2)方法论法(有什么区别?主次矛盾是讲做,解决问题,矛盾主次方面是讲想,分析问题)。
(3)关键词法(主次矛盾有哪些关键词?弹钢琴,以……为纲。提纲挈领。纲举目张。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画龙点晴。牵牛要牵牛鼻子。抓关键。抓中心。抓根本。抓重点。抓症结。抓要害。抓中心。抓核心。抓大放小。集中力量打歼灭战。力气要用在节骨眼上。好钢要用在刀刃上。家有千件事,先办紧要的。打蛇打七寸。矛盾主次方面有哪些关键词?本质。性质。主流。主体。抓支流。抓根据。大多数。极少数。瑕不掩瑜。赵人留猫。
凡是结构调整都符合事物在构成方式上的变化引起事物的质变(发展)。
发展是质变,但质变未必都是发展。
新事物对旧事物是“扬弃”不是抛弃。
在做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题时,应两者同时具有。如:考虑到欧元国的现状,各国规定欧元现钞流通后,欧元国旧币仍要继续使用一段时间,欧元区各国中央银行在回收旧纸币的期限是十年,上述做法符合的哲理有A。
①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事物变化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④量变引起质变,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事物发展是螺旋式、波浪式上升的,不是直线上升也不是循环往复的。
在用实践与认识解题时应注意将二者结合起来,辩证地思考二者的关系。如:认识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深化、扩展、向前推移。
区分好认识的根本任务与认识的根本目的。
认识的第二次飞跃比第一次飞跃更重要!是因为认识才能回到实践得到检验;才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个人的认识是有限的,但人类的认识是无限的。
世界是没有不可认识的事物,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
理性认识未必比感性认识正确。
哲学都是有哲理的但未必都是正确的。
哲学、理论未必对实践都有指导作用,指导作用是指正确的促进作用。
任何人的活动都有意识的指导,那怕是盲目的活动也是有错误认识的指导。
认识的来源是唯一的(即是实践),但人们获得认识的途径则有二个:(直接经验)参加实践和(间接经验)读书,这二个途径各有什么优缺点?前者记得牢记得久,但费时费力费费;后者省时省力省费,但要经过消化、吸收才能将他人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所以我们学习中要将两者相结合,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积极参加实践。
政治常识部分
在运用外交政策知识解题时应和国家性质、国家的对外职能、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等知识结合起来。如:我国积极参与国际组织、活动,不单体现我国独立自主和平外交政策的坚持对外开放这一长期的基本国策,也体现我国加强与其他国家的交流与合作这一对外职能;我国坚持台湾问题是我国内政,其他国家无权干涉应和主权国家的权利与义务知识相结合;社会主义国家对外职能具有维和职能,所以我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力量。资本主义国家则有扩张侵略职能,所以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会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这构成了世界和平与发展的主要障碍。
我国解决台湾问题不适用我国的外交政策。但对外国干涉台湾问题则要运用我国的外交政策相关知识(基本目标、基本准则)来谴责驳斥他们。
我国有五级政权,最基层的国家机构是乡镇,村委会(村民自治委员会)、社区都是公民的自治组织,都不是国家机构,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公民依法对其行使的监督,都不是行使政治学所讲的监督权,但属于我国政治文明建设的应有之义,是我国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元首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而是一个国家机构。
国家职能只能由国家机构履行,其他机构、团体都不能履行国家职能。如党派(中共、各民主党派)、政协、社会团体。
我国国家主席不是个人权力的象征,而是最高权力机关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不能单独行使权力,必须和全国人大共同行使。
国务院可以制定行政法规,这也是依法治国应有之义(国务院是广义的立法机关)。
中共与各民主党派之间是相互监督的关系,但各国家机构之间的关系不是相互监督的关系。
中共对各民主党派的领导只是政治上的领导,不是组织上、业务上的领导。
国家赋予公民的各项权利有特定的含义。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特指选举和被选举为人大代表的权利,不包含其他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如选举和被选举为国家领导人的权利;监督权是指监督国家机关及其工作人员的权利,所以对公、检、法、政府的监督是监督权的应有之义,但对村委会和社区的监督,对非国家机关的检举、举报(如某个好公民检举、举报其他公民的违法犯罪行为)都不属于这里所言的监督权。
选举权与被选举权是公民的基本政治权利。政治自由是民主政治的基础。(答出各自的地位)。
我国是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人民有权管理国家事务,但人民不直接行使对国家的管理权,而是通过人大代表来行使管理国家事物的权利。
人大代表只能而且必须代表人民的意愿和要求,不能代表他个人和他所在的民主党派(假如他是民主党派人士)的意愿和要求。
制度建设是党建的治本之策,加大打击力度是治标之举。
原则不等于事实。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政策必须符合的要求。所以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平等原则,是指国家制定所有的民族政策都必须符合各民族一律平等的要求,但并非指各民族已在各方面实现了平等(如经济文化方面尚未实现平等),但我国各民族在政治上已实现了平等,表现在哪三方面?第一,各民族在政治权利、社会地位上实现了平等;第二,各民族在发展经济、文化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第三,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平等权利,都有保持或改革自己风俗习惯的自由。
我国加入条约不等于与他国结盟。结盟是指加入会对世界和平与发展构成威胁的军事性的对抗性的排他性的组织;我国目前加入的条约都是符合联合国的宪章与原则,体现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有利于地区的和平与稳定的经济的文化的政治的(非军事性的)合作的(非对抗性的)组织。
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是指在守法、执法上一律平等,但在立法是不平等的,国家的立法(还有路线方针政策)只体现统治阶级的利益与意志。
阶级斗争在我国仍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凡是违法犯罪活动都属于阶级斗争的敌我矛盾。
除非暴发大规模的外敌入侵,我国的中心工作都是经济建设,主要矛盾都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千万不要被一些突发事件所迷惑,如认为防“非典”、防禽流感、抗击当时的天灾人祸(洪涝、旱灾、风灾、地震……)是当时的中心工作,必须首先解决的主要矛盾的观点都是错误。如: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要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劳动者自主择业、市场调节就业和政府促进就业的方针。把扩大就业放在经济社会发展更加突出的位置C。
①表明我国一切工作必须围绕扩大就业来展开 ②有利于维护和实现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主择业的权利 ③是社会主义的根本经济特征 ④体现了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凡是见到有“政府”、“部”、“委”的机构判断为国家的行政机关,公安机关(公安部)属于国家机关中的行政机关。五级政权的简称+“委”判断为中共组织。
凡是国家的知识应联想到:国家性质、国家职能和国家机构的组织与活动原则,执政为民等知识。执政为民。
凡是涉及中共的材料,应联想到:党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党的性质、宗旨,为什么、怎么样加强与改善党的建设。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三个代表”。
国家、省、市、区领导是指其中的党领导和国家机关(主要是政府领导)人。
解决台湾问题的最佳方式是“和平统一,一国两制”,但不是唯一方式,因为我国决不承诺放弃武力解决台湾问题,使用武力条件有三:台湾当局宣布独立或“公投”时;台湾当局对统一久拖不决时;外国反华势力介入时。
民族、宗教与国家政权是紧密联系的,因而国家要正确处理民族关系,制定执行正确的民族、宗教政策,才能保证社会稳定、国家政权稳定。
民族平等是马克思主义在民族问题上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认为,各个民族之间只有大小、强弱、发展程度上的区别,而绝无优劣之分。
民族团结是中华民族的最高利益。
国家修缮宗教庙宇是贯彻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护文物,并非鼓励宗教发展与鼓励公民信教。
宗教组织的状况发生了变化——由帝国主义的侵华工具转变为爱国守法和拥护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但其本质仍是是对人民现实生活的虚幻的反映,是一种唯心主义世界观。没有发生变化。
我国宗教独立自主自办的“三自一爱”方针是“自传、自治、自养,爱国”。
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不是引导宗教与社会主义相适应,是要求宗教在政治上热爱祖国、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活动准则上要求宗教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行为准则上要以维护法律尊严、人民利益、民族团结、祖国统一为最基本的行为准则。不是要求他们思想上放弃有神论的思想和宗教信仰。
国家之间有共同的利益,不等于所有的利益都相同,也不等于根本利益(统治阶级长远的利益)相同。
“本质”一词内涵:“质”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的特征。“本”事物重要的特征。因而“本质特征”是指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最重要的特征。在有关见到“本质特征”的高三知识时,一般要将该知识与资本主义国家相关的知识进行比较。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特征”是指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区别于资产阶级政党的最重要的特征。
只有中共时,使用中共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领导核心。在有中共与民主党派是用中国共产党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中国共产党和各民主党派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亲密友党,我国的政党制度是中国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
政治协商不等于共同制定、共同决定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
人大代表的产生是选举,政协委员产生的办法是推选。
民主党派是一部分社会主义劳动者和一部分拥护社会主义的爱国者的政治联盟;中共是工人阶级先锋队组织,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组织。
恐怖活动是和平与发展的障碍,但不是主要障碍。
高三中运用得最多,最有高三特色的解题方法是“阶级分析法”;凡是见到高三知识中的“性质”、“阶级性”、“阶级性质”等字眼时都要运用“阶级分析法”解题。这样运用“阶级分析法”:指出其为哪一阶级服务,除了政党以外,是为统治阶级服务。
论证过程:除政党外,都是从经济基础性质决定国家性质,再从国家性质决定所到高三所学过的其它政治制度、法律政策等都是为统治阶级服务的。
政党阶级性的论证过程:指出任何政党都是具有鲜明的阶级性的,进而说明判断政党阶级性的依据是看它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再从其在实践中所体现的阶级利益判断其阶级性质即可。
请同学们将高三内容填写在右边的图中,形成知识树。
注意:有哪一知识是例外,为什么?(政党,因为政党可能是代表统治阶级利益的,也可能是代表被统治阶级利益的)本知识树对我们做我国的国家制度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家制度既有相同之处,又有本质区别有非常好的指导作用。
高效阅读政治课本最有效的8种方法
1.划分句子成分──全面地把握概念
许多政治名词概念,表面看好像很复杂,但只要我们运用划分句子成分的办法,就能迅速地、准确地、全面地加以理解。
例如,对于高一政治第一课第一框中的重点名词商品(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运用句子成分划分的办法,就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加以理解:
(1)主干成分:商品是劳动产品。简单地说,商品就是劳动产品。这种化繁为简的办法,可以帮助学生快速地掌握商品这个经济学名词概念的要义。(2)第一修饰词:交换的。因此,并不是所有的劳动产品都是商品。也就是说,商品是有条件的,并不是任何劳动产品都是商品,只有那些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才是商品。这样,我们就能帮助学生准确地理解商品这个哲学名词概念的内涵。
2.区分易混词──准确地理解知识点
俗话说:一字值千金,所以读书须仔细。这些年高考的选择题和辨析题,有些题目就是在某些易混词上做文章,用来检查学生是否对知识准确地掌握。
例如,随着我国信用卡使用的快速增加,信用卡领域的违法犯罪也随之增多。我国信用卡使用快速增加的根本原因是(江苏学业水平考试考题)
A.使用信用卡能够节省交易费用 B、信用卡的功能全面,收款手续简便
C、个人和社会信用体系的加强 D、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居民收入的增加
这是一道十分简单的单项选择题,正确答案是D。但是,据当时的统计,仍然有32%的学生做错。其做错的主要原因,就在于没有区分清楚根本原因、直接原因、间接原因之间的关系。
比如我们书上还有诸如: 决定与影响、根据与条件、主要与全部、原则与政策等,他们都属于易混词。课本在知识叙述上,常使用这些词把知识点准确地加以界定。在学习中,我们应该时常注意课本上的这些易混词,区分易混词、准确地把握知识点。
3.抓住近义词──培养信息转换能力
浅析政治高考主观题的解题技巧 篇6
在政治高考主观题中,主要包括材料分析题、辨析题与简答题。因为政治主观题答案可塑性比较大,和有标准答案的选择题不同,使得一些考生出现望而却步的情况,还有一些考生将试卷填满,却得分很低。其根本原因是考生并未正确掌握主观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一、分析设问方式和题型设计
1.设问方式
整体而言,政治主观题设问方式主要分为以下几种:a.问题主要体现了什么,是怎样体现的;b.问题的意义,像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等,有什么影响;c.应该怎样认识问题;d.试题所述情况的具体反映等。
2.题型设计
对近几年政治高考主观题进行分析发现,政治题型设计方面主要分为五种:a.时代感比较强;b.情境材料非常新;c.试题答案多元化;d.知识跨度比较大;e.命题形式多样化。这些主观题主要对考生整体把握知识程度、对问题进行综合分析与解决的能力进行考查。
二、解答主观题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
1.由于主观题有其自身特点,像事件具体性、材料热点性等,通常有些考生很难掌握这些特点,找不出问题关键。有的无限发挥,有的主观想象,有的答非所问,有的照搬书本,还有的套话、大话及空话连篇,不能做到理论联系实际。
2.在对主观题进行解答时,首先要确保观点正确,其次知识要恰当地运用,最后要准确地表达语言文字。所以,在答题的过程中,一定要考虑逻辑问题严密性,大处着眼,细处落笔,不能信马由缰,提笔就答。
3.在解答主观题时,必须走好关键几步:a.一定要读完、读通以及读懂试题材料,找出试题设问角度及考查内容;b.答题前要先进行思维谋篇布局;c.通过准确、简洁的语言对主观题进行解答,不能泛读材料忙作答,有口无心想当然,结果导致文不对题,词不达意。
4.规范化学科解题语言的运用是解答主观题的重要标准。历届高考生解答主观题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就是口语化。然而依照评分规则,出现不规范的答题用语也是会被扣分的。
5.在对主观题进行解答时,一定要注意灵活运用、有机结合。所谓灵活运用,是通过对所学知识进行灵活运用,对材料中所隐藏的热点问题进行分析与解答。所谓有机结合,就是有效结合试题材料与所学知识。若考生死记所学知识,缺乏灵活运用,照搬课本,这样不仅缺乏主观看法,同时又得不出准确结论,还会让阅卷老师认为是理论脱离实际。
三、主观题解题技巧
1.审读设问,细阅材料
由于主观题设题顺序通常是首先提供情境材料,然后提出材料中的问题。也许由于受其他科目的影响,所以考生通常喜欢顺序看题。未带问题看材料,使得考生阅完问题后,还要重新读材料,造成时间的浪费。若抛开问题看材料,那么考生头脑中就会产生不同于题设问题的结果,对正确判断题设问题造成直接性影响。
2.明确范围,分层答题
通常主观题在对知识范围进行运用上,大致分为不明确指出与明确指出。其中,明确指出是直接指出试题所需要运用的知识。而不明确指出就是间接指出试题所需要运用的知识。不明确指出通常在解题时存在一定难度。所以考生在最初答题时,一定要将几个层次划分清楚,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此为主观题常用的设问方式。有时这些层次被单独提出,有时被同时提出,所以,考生必须认真审题,对问题进行区别性对待,将解答明确、行文简练以及满足设问要求作为答题根本准则,做到认真答题。
3.精心组织,重视逻辑
对所需答题层次及知识范围予以明确后,依照所学知识,对材料进行精心组织,将与题设有关的、考生熟悉的事物联系起来,对试题材料中的问题因素进行具体分析,通过逻辑性思维对其发展趋势进行推导。在行文中一般通过分述、概述以及总述的答题方式,因为只有这样逻辑严密、抽丝剥茧地回答问题,主观题才有可能得高分。
4.紧扣教材,抓交叉点
在进行主观题审题过程中,考生必须紧扣教材知识。政治主观题需要考生通过教材知识对其时政热点进行解答。主要变现形式是,给考生一个时政热点材料,再通过“是什么”“为什么”“如何做”等方式提出问题,而所提出的问题答案通常都隐藏于教材中。在明确材料关键词句与热点问题后,考生通过对照教材知识,将其热点有效对应于教材知识点,从而找出两者交叉点,以此作答。这样能够有效避免考生出现文不对题、答非所问的情况。在备考复习中,考生一定要将对课本知识的熟练掌握视为备考复习的关键,因为主观题答案生互动,形成的知识结构图如下。
矛盾分析法(微观落实)
矛盾分析法(中观把握)
矛盾分析法(宏观把握)
然后对学生在自我复习中发现的而且尚未解决的疑难知识,做适时的引导、点播和化解。为此,教师必须在课前对学生的学案进行批阅,对疑难问题加以整理,从学生角度出发,明白学生为什么无法理解这些知识点。属于个别问题的,则个别解决。有些问题是带有普遍性的,则需要教师在课堂复习中重点讲解。讲解的时候尽可能贴近学生实际,通过生活化例子、典型例题讲解等,让学生能够接受,真正理解。在复习《矛盾分析法》时,学生通过预习,提出了两个疑难问题:1.如何理解矛盾的对立统一及其关系?2.为什么说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有效突破这两个疑难问题,笔者专门制作了PPT,花了一节课进行讲解。首先通过运用生活中的例子讲清知识点。例如为了讲清楚为什么矛盾的对立统一推动了事物的发展,笔者举了一个例子:水+水=水,水+盐=盐水。然后告诉学生不同的事物在一起才能产生新的事物,并引用了马克思的名言:“假如没有小偷,锁会达到今天这样完善吗?假如没有假钞,钞票会制造得这样精美吗?”通过课堂举例的形式可以让学生很好地解开心中的疑惑。最后通过讲解典型例题来帮助学生进一步突破难点。
三、 限时训练,有效提升高考所需四种能力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有些知识感觉已经讲得非常清楚了,学生也都弄明白了,但是题目变化了又会做错。所以知识理解了不等于能运用,实际运用水平如何,这在很大程度上要通过训练来落实。为此笔者专门设计了高考仿真限时训练,每节课精选一至两道高考主观题。在选编试题时,要突出重难点,保证课堂训练练在“疑难处”。训练时不是简单地做题目、报答案、对答案,而是给学生限定时间,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完成规定的题量,训练学生的解题速度,锻炼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完成题目后,要求学生和教师一起分析题目,组织答案。教师的讲评要“透”,一要让学生明白答案的每一要点组成及生成,借助于幻灯片呈现整个解题过程;二要注意举一反三,注重答题方法的总结、解题思路的归纳。然后让学生对照答案自己批改或相互批改,并留给学生适当的时间回味、思考、整理、内化。在复习《矛盾分析法》时,笔者觉得学生对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完整把握还有一定困难,尤其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指导下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和“矛盾特殊性的第三个方面的表现:同一事物的不同矛盾和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这两个知识点。针对这个难点笔者专门设计了一个题目,结果真如笔者所料,10分的题目大部分学生只拿到4分。计时练习,让学生在课堂上有一种紧张感,然后通过学生之间的自评和互评,能够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让学生明确自己的优缺点,总结经验教训,相互学习和借鉴,共同进步。
四、依托热点初尝编题,有效发展学生的思维空间和水平
积极反映国内外形势中的重点、热点问题,体现时代性和思想性,已成为高考命题的发展方向。因此笔者以时政热点为背景,让学生尝试高考命题。这对学生来讲会有一定难度,所以可以采用小组合作法,把学生分成几个学习小组。由教师选编年度时政热点,给定学生命题材料,每个学习小组分别从不同的主观题题型(如图表类、原因意义类、措施类、认识类、辨析类)编制题目,并组织好答案。学生编好题目后,教师把题目投影出来,然后师生一起来评价探讨并完善这些题目。笔者曾以美丽中国建设为背景材料,让学生尝试命题。在让学生尝试命题之前,笔者自己首先编了一道经济生活的高考题,给学生做了之后,鼓励学生也来尝试,要求他们编一道哲学的题目。通过学生尝试编写试题,既有利于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度,又有利于学生全面巩固书本知识,提高高考应试能力。
总之,高三政治复习课的成功离不开教师对教材和学情的深度把握,离不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充分尊重,离不开对不同复习阶段特点的把握和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过程的灵活确定。因此,在上高三政治复习课时,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结合考纲要求和政治课的特点确定适合学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才能提高复习课的实效性。
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的解题探究 篇7
现代文阅读重点是考查分析综合与评价鉴赏评价能力, 但它必须以读解文本, 把握文章的主旨, 把握了文章主旨, 所有问题都可以找到思路。因此, 答题前应快速阅读全文, 对作品的主要内容及思路有个初步的了解。只有在对作品整体感知的前提下再作进一步的精读, 在考题所涉及的阅读区间内逐句逐段推敲, 才能从宏观上居高临下地驾驭文章, 鉴赏语言丰富的内涵和表现力;才能真正体察作者的情感和观点态度;同时, 还要看文章的作者、写作时间和文后的注释等, 特别要浏览多项选择题, 从选项中揣测出文章主旨。只要明确了文章的主旨, 就明晰了作者的写作意图, 就能纲举目张, 心领神会。当你接触到这类题目时, 不能急于马上答题, 而是应将全部的题目统读数遍, 并在同时数清选文的句数。这样做的目的有如下两点:
1.首先是通过统读全文做到对所有的选文和题目有个初步的把握, 对在答题时可能会接触到的各个知识点达到一个初步扫描的效果;在自己的心理因素上也能有个较平稳而周全的准备。否则, 可能就会在答题时造成思路上的混乱状况。
2.对于在统读时数清选文的句数, 即是在读的同时就将选文的句数标写出来, 这是为下面的答题提供了一个方便, 特别是在对选文分层和对某句的具体分析时能做到更为便捷而准确。否则, 可能会出现答题时找不准句子或答一漏十的尴尬局面。
以上两点是要求学生在答题之先, 就要做到心中有数, 临“题”而不乱。在答写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时更要注意此法的运用。因为, 说明文和议论文一般文段较长, 其内在的条理逻辑性强, 学生对此往往难于把握, 作为教师就需从此加以引导。
二、抓住中心句拟写小标题, 简要归纳文段内容
在具体的题目中, 往往第一个题是要求对文段的内容作出概述, 即是有或对其找中心句、或用自己的话归纳其大意、或拟写小标题。这就需在对全文阅读的基础上来准确答题, 也是对全选文做到一个总揽性的把握, 就相当于“纲举目张”中的“纲”的牢牢把握。
三、对于文句表述题要做到准确、完整而简要
现在的各种试题中, 主观性的选择判断题占有相当比例, 这类题型对培养学生在纷繁复杂的题枝中进行“去伪存真”的能力有一定作用。但是, 现在的一些学生由于其本身阅读素质不高, 又加之其知识的掌握不到位, 所以这些学生在做此类题目时, 往往就是瞎猜一气, 乱填ABCD。这样, 可能是答中甚少, 但也可能猜中七八, 纯是一种碰运撞彩, 考查不出学生的真实能力。所以, 笔者认为, 要能考查出学生的实际能力, 还是着重在于现代文阅读题中的文句表述题 (当然, 写作题更是如此) 。但是学生在答文句表述题时更是失分严重, 究其原因, 我认为是学生在答题时未能做到对所要求题目准确、完整而简要的表述。这“准确、完整而简要”虽是简单的三个并列短语, 但其中含义甚深, 除了要求学生在对知识上有全面的把握外, 还需教师对学生在思维上加以训练, 教师在对学生所表述的内容评判时也要从形式逻辑概念的内含与外延上加以推究, 这样才能使学生得以训练出严慎的思维方式。“准确”就是所表述的内容必须是题干中要求的地方, 不能问牛而答马。“简要”就是要讲究归纳语言的简明扼要, 不可语句罗嗦。要做到这点就要求对学生的语言综合能力的训练, 要让学生多从中国传统文学中汲取精华, 学习古典文学中语言形式的简练特点, 达到言简意赅的语言效果。
四、对于文句中代词含义的表述
在现代文阅读题中还需要对文中的一些代词 (或短语) 含义作出表述, 这类题型表面看来较为复杂, 实际上只要掌握了其要领, 就能化难为易了。在做到这种题时, 先要将这个代词 (或短语) 找准, 再在此代词 (或短语) 的前后处直接去找出对这个代词 (或短语) 作出表述的原句或词语, 一般不宜用自己的话来拟写;而学生的失分之处, 要么是找不准所表述的原句或词语, 要么就是用自己的话去编写一气。
五、对于文段中一些词语用法和含义的讨论
在文段阅读中对一些词语的用法和含义需作出讨论, 特别是对一些表示程度的副词或表示数量的量词等。题中问“这些词语在文中能否删去 (或能否换为其它词语) , 为什么?”对于这种题如果是出自于课文原文的, 一般是要答“不能删 (换) ”, 再答出其理由, 而不宜答“能删 (换) ”。当然, 在有些比较明显可以删去 (或换) 的情况也就另当别论了。
总之, 在做现代文的阅读题时, 只要以细致而平稳的心态来应对, 再加上娴熟地掌握了以上这些解题方法, 对各种题型是可迎刃而解的。另外, 以上分析虽主要是针对于说明文, 但是对于一般的记叙文, 议论文甚至古文的阅读题, 也可参用此法来解题。
摘要:现代文阅读在高考语文中是仅次于作文的重头戏, 考查形式有客观选择和主观表述两种。而其中现代文阅读主观表述题又是重中之重, 不可忽视。学生在作答此类题型时往往是大失其分, 究其原因, 主要是这类学生对解题的思路 (即答题的方法) 未能准确地掌握, 以致于答题时总是盲然从事, 难得其宗。那么, 如何解答主观表述题呢?笔者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 对这类题目的解答思路及技巧做了一些探究, 与同仁做一个交流, 或对学生能有所裨益。
主观题解题 篇8
一、学生解答主观题时的常见错误
(一)审题不清。
对材料的中心思想、层次把握不准,抓不到材料的主旨,从而用错观点或者只沾一点儿边。
(二)照抄照搬书本知识,没有联系背景材料。
对材料型主观题没有理论联系材料,既有原理分析,又要结合材料,而是原理与材料脱节,泛泛而谈。
(三)分不清主次。
答题主次不分,层次不明,不该答的也答上,费时费力却没有成效。
二、题型分类
按设问角度大体有以下几种。
(一)“是什么”为主的问题。
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
解题思路为:
(1)反映了的现象包括经济现象或政治现象,注意分别反映和共同反映的不同,侧重从材料和图表中直观看到的,注意层次性。
(2)说明了什么问题包括实质或本质。需要自己总结出来,一般而言,要一分为二:既有成就,又有问题,往往是纵向有进步,横向有差距。
(3)体现了哪些哲学道理包括原理和方法论。
(二)“为什么”为主的问题。
1.……的必要性:常见设问语气有:“……的理由?……的依据?……的原因?”解题思路为:
(1)理论依据:常见语气为“……决定的”(有时也称为必然性)
(2)现实依据:从正面看,常见语气为“……需要”“……的客观要求”。从反面看,主要是现状、存在问题及其危害。(有时也称为紧迫性)
2.……的重要性:
包括地位、作用、意义。常见语气有“……的重要保证”、“关系到……”、“有利于……”。
(三)“怎么样”为主的问题。
1. 设问常为:有什么意义?影响如何?
2. 解题思路:
(1)从内容上,意义可包括经济意义(国家、企业、消费者);政治意义(国家、党、公民、人民);现实意义(热点)。
(2)从逻辑上讲,由小到大,由近及远,从微观到宏观,从地区到国家再到世界(内到外)。
3.答案特点:正面材料习惯用“有利于……”的语气;反面材料习惯用“损害了……”。
(四)“怎么做”为主的问题。
1. 设问语气为“如何做到……”、“怎样解决上述问题”、“如何处理……?”。
2. 答案特点:这是问答题中要求最具体作答的设问,一定要把课本理论和试题材料有机结合起来。
3. 哲学上的题目往往以方法论为主。
(五)常见的设问。
1. 如何认识(如何看待)某种现象?可看成上述四种设问的综合。
答案包括:(1)材料反映了什么现象?其实质是什么?
(2)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包括理论依据、现实依据。
(3)有什么影响(积极、消极)?作用及地位如何等。
(4)如何解决?采取的措施、解决的方案。
注意:
(1)具体题目不同,答案的侧重点就不同,有的可能以分析原因为主,有的可能以解决措施为主。
(2)如何看待可分成两层:看———怎样认识、待———怎样解决。
2. 得到什么启示(启发)。
答案包括:(1)谈谈对材料的认识———启示是什么?(2)如何解决材料中存在的问题———启示怎么做?
(3)答案语气:“启示我们……”、“要求我们……”、“做到了……”。
(4)哲学角度最常见:启示是什么———原理、方法论———启示怎么做?
(六)图表题。
第一步:审设问(根据有效信息确定范围、类型)
第二步:审材料(审图表)、连教材。
一审表头———明确材料指向、范围。
二审表格内容—横比、纵比、横纵交叉;从材料到问题、从现象到本质。
三审表注———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图表的补充说明。
第三步:组织答案
简要分析:
第一步:审设问(根据有效信息确定范围、类型)。
范围:经济常识中经济体制问题。
类型:“是什么”。
第二步:审材料(审图表)、连教材。
第三步:组织答案。
三、解题注意的问题
(一)审题要准确。
审题一定要仔细,明确题目的要求,否则就会答非所问。分清“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如何做”的设问角度;分清政治学科内经济、哲学、政治的不同范围;文科综合中还要区分开政治、历史、地理不同学科。
(二)解题一定要理论联系实际。
不能答成纯理论,没有本题的材料;也不能只答材料,丢掉课本理论;要作到二者的有机结合,避免出现“两张皮”现象。要过好日子,离不开理财,要答好卷子,离不开“理材”,即理和材料相结合。
(三)答题要规范。
1. 答案段落化。
答案不能一逗到底,要注意分段。
2. 段落要点化。
答案要简明概括,抓住要点。答案力求清楚,有层次,没有必要在某一点上花费很多的笔墨,一般三四句即可。同时力争多角度考虑,一般不少于两个要点。
3. 要点条理化。
应用知识点要有条理,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知识点之间不能相互“串门”。正式答题之前,可利用草稿纸,先列出提纲,以增强答题的逻辑性和规范化。
4. 语言科学化。
语言要严密,使用科学术语,书写要规范,卷面要整洁,字迹要清楚。
主观题解题 篇9
(一) 知识背景
高中政治主观性试题具有信息量大, 能力层次高, 综合要求强, 选拔功能突出等的特点。尤其在高考考查时, 更加突出能力立意, 全面深入考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同时引入热点材料模拟情境, 考查拓展思维, 因此是历届学生比较头疼的一种类型题。
(二) 学情背景
高中学生虽经过主观题训练, 但政治主观试题的综合性仍使学生在解题时手忙脚乱, 尤其是高三的主观试题, 学生往往建构整合四大模块知识思路不清, 某些观点理解不透造成知识迁移失败, 有时甚至无法提炼有效信息, 运用失当。基于以上的知识、学情背景, 也为了更有效地引导学生建构解决高中政治主观试题的答题模式, 我将3M递进导图引进高中政治主观试题的推导演绎过程。
二、特色理念
本经验是通过“3M”递进导图 (三张具有递进关联性的思维导图, M即Mind map) 形成解答政治主观试题的答题思维模式, 建立答题模版, 生成试题答案。首先, 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建立第一张递进导图 (1M) , 实现知识点回扣教材的目的, 建立起章节甚至是全模块的知识框架, 为材料的解读奠定良好科学的开端, 为完成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 形成合理的认知结构打下基础。其次, 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归纳、展示第二张递进导图 (2M) , 展现科学的解题方法, 直观有效地展现科学的解题思维轨迹, 是主观试题立体化, 培养学生的直观分析能力, 养成科学的思维方式。最后, 课堂最后展现第三张递进导图 (3M) , 呈现标准答案的关键信息的层次关系, 理顺高考答案的生成过程, 掌握答案的组织、归纳方式和方法。
本经验主要是基于教学一线的实际需求展开的, 高三的政治主观试题可以说是每一位文科考生的梦魇, 其难度不言而喻, 时事均可作为材料生成考题。这样教学中若在一味的平铺直叙的讲解是没有任何时效的。所以, 我在教学中明确了一种想法:只有建立立体的有效的思维方式才能应对万变的材料主观试题, 思维导图是一种可视化工具, 是一种发散性思维的外在表现图, 具有表达直观、通俗易懂、浓缩知识的特点。它以直观形象的方式进行表达和思考, 非常接近人的自然思维过程。同时, 我将三张有机联系在一起, 且从三个角度建立的不同的导图, 运用于一道试题中, 全方位、串联起来, 实现试题解毒的完整性, 弥补学生的各方面弱点。
三、具体操作流程
(一) “1M”寻本源
1. 意图
当前的政治主观试题呈现出将历届的高频考点隐埋于千变万化的热点材料中, 这就要求每位考生必须有良好的基础知识作为前提。
学生运用“1M”图呈现前导架构, 构建新旧知识及其情景材料的内在联系, 充分挖掘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的衔接点, 抓住细节, 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材料的理解, 强化知识的运用, 提高对材料的分析能力。
2. 过程
(1) 学生自主阅读试题材料, 提取关键词或关键信息。仔细审题, 在试题的设问和材料上标出关键词, 由此展开联想 (用箭头标示) , 将所想到的观点均用关键词记录下来, 形成简单的思维导图, 以保持思维的连续性、完整性。在此基础上, 再将记录下的观点整合、排序, 完善思维导图。
(2) 学生小组合作, 组内交流、讨论、修改形成材料关键词或信息图。学生把自己的思维导图在小组交流, 小组再综合各成员的观点, 形成小组的思维导图。
(3) 学生用图讲图, 展示交流并讲解绘图的思路及内容。各组选拔代表在全班展示并解说小组的思维导图。以上三步通常是在时间充裕的情况下才进行。如时间较紧, 可在学生独自完成思维导图后, 自由发言, 教师把学生关于问题的所有观点 (无论对错) 用关键词板书出来, 形成集体的思维导图, 再进行剖析。在学生解题过程中, 教师在黑板上板书出主观题的设问 (即使学生手里有试题, 或可通过投影等展示试题也应如此, 以便后面讲评时据此展示如何准确界定问题) , 然后巡场了解学生作答情况。
(4) 小组间、教师评图, 从关键词的准确性、连续性、知识点的切入等进行评析, 这个过程使学生明确材料的真正关键信息在哪里, 关键词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 这是解答主观试题的关键。
(5) 学生改图, 侧重训练学生利用导图的内容梳理知识和材料逻辑关系。
3. 实践案例
案例展示: (16分) 阅读下列材料, 回答问题
2013年, 简政放权成为深化改革“马前卒”, 转变政府职能释放发展内生动力。加大政府信息公开力度, 推进司法体制改革进程, 从财税制度试点改革, 到金融领域制度创新, 从涉及国计民生的多个领域放宽市场准入, 到开放引领上海自贸区阔步起航, 向市场放权、向社会放权、向地方放权。2013年以来, 中央政府取消和下放300多项行政审批项目, 政府正从“全能”变为“有限”, 从“管制型”变为“服务型”
结合材料, 运用政府的有关知识, 说明我国如何转变政府职能, 促进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深深融合。
学生通过合作独立完成此题的知识点回扣和解析, 注意在学生完成过程中要不断地提示学生抓住关键词并深刻分析此题的隐性关键词和显性关键词之间的关系, 同时注意要依据对该模块知识进行迁移和构建来画1M图。在学生进行交流1M经验时, 教师可以不断地提醒学生有没有需要进一步完善的地方, 在理清知识的同时建构该模块内容。图1是学生合作完成的1M图。
(二) “2M”归类型
1. 意图
教师课前建构完成思维导图, 展示科学的解题思维轨迹即把思维导图恰当运用于试题解析过程, 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 准确捕捉试题的有效信息, 锁定考核的核心知识, 明确解题思路, 领悟命题意图, 快捷地解决问题。
2. 过程
教师的讲授是提高学生主观题解题技能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发挥其主导作用, 通过不断的“示范”———边讲解边板书, 引导学生建立完整的解题思路。
(1) 教师可先把此类相关类型题, 以关键词主题为分割点, 进行试题的预判, 学生把典型试题进行归类, 切入知识点, 重新编排知识点。
(2) 学生在教师的统一指导下, 归纳同一主体的不同考察角度, 每个角度涉及的知识点, 进行系统的整合。
(3) 利用2M图对不同设问角度进行整理归纳。
3. 实践案例
结合材料: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我国政府为什么要发展低碳经济。
用主观题解题导图平台演示思路, 使枯燥的解题过程变得灵活、轻松、有趣, 引导学生掌握审题的步骤, 很清晰地知道材料背后所包含的知识原理, 从而根据设问要求做出规范化的回答。运用2M图展示教师的思维轨迹, 能让学生既“耳闻”又“目睹”教师的思维过程, 从而降低了起点, 放慢了节奏, 使学生, 尤其是后进生能基本跟上教师的“步伐”, 即使个别地方不明白, 复习时也“有迹可循”, 慢慢领悟或寻求帮助;也能让学生把握答案的来龙去脉, 既知其然, 又知其所以然;还给学生提供了可以模仿的范例:怎样去获取和解读信息, 怎样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究问题。这比那些空讲“审题就是多看几遍”“要抓关键词”等效果要好得多。图2为师生合作完成的典例。
(三) “3M”破真知
1. 意图
作为社会科学的政治与自然科学不同, 同一答案可以有不同的表述方式。正因为政治答案的这种“模糊性”, 把握答题的思路就显得更加重要, 所以教师应明确地告诉学生绝不能死记硬背答案。政治主观题只有参考答案, 没有标准答案, 只要思路正确, 文字的表述不要求完全一致, 不能用参考答案来禁锢自己的思维。故教师展示完自己的思维轨迹后, 要引导学生根据思维导图剖析参考答案。
2. 过程
(1) 针对典型例题, 先下发标准答案。学生认真分析解读答案, 找出答案的采分点。
(2) 建构采分点之间的关系, 主义结合本题的时政材料及回扣教材的知识点链接, 建立三者之间的联系, 搭建三者的桥梁。
(3) 根据材料、1M、2M图的相关问题, 筛选本题的相应知识点, 建立3M图。
(4) 在典型例题的引导下, 逐步形成本知识点的整体体系。模拟试题的划分和归类将有规可循。
3. 实践案例
2009年4月以来, 从墨西哥蔓延开来的流感, 最初被诊断为猪流感。后来, 世界卫生组织等权威机构研究发现, 这种流感病毒实际包含猪流感、人流感和禽流感三种流感病毒的基因片段, 于是将这种新型流感改称为A (H1N1) 型流感, 我国称之为甲型H1N1流感。随着研究的深入, 诊断技术不断改进, 防治手段逐步完善, 疫苗研制加速推进。国外疫情一经发布, 我国政府高度重视, 为确保人民群众健康和生命安全, 全力开展防控工作。在广泛征求意见的基础上, 卫生部、农业部专门制订并下发了诊疗方案和应急预案。各级地方政府及时采取措施, 严格执行疫情零报告制度、指定定点收治医院、成立防控和救治专家组等, 切实做好防控工作。
问: (1) 对甲型H1N1流感的研究过程体现了有关人类认识的哪些哲学道理?
(2)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的基本原则的?
从此试题答案中, 我们认为, 每一问的三个要点前标出①②③会显得条理清晰, 一目了然。第 (1) 问答“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动力”“目的”也正确, 应该同样给分, 当然最保险的是把“基础”“来源”“动力”“目的”都写上, 并能结合材料做简要分析;但如果把“检验标准”也答了。就是死记硬背。不能给分。第 (2) 问从思维导图看, 作答顺序应该是从“态度”到“方法”再到“作风”, 而参考答案是按从“态度”到“作风”再到“方法”, 我们认为这样调整更符合逻辑 (教材就是按这一逻辑表述的) 。这样长期坚持对参考答案进行剖析, 就能使学生克服对主观题的畏惧心理, 领悟到解题的思维方法, 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 不迷信, 不盲从, 培养学生思维的批判性。
本题先对设问做出界定, 然后画出研究过程的时间坐标, 标出材料中提到的描述性的时间———“最初”“后来”“再后来”, 以及在不同时段的研究成果——从认为是“猪流感”, 到“甲流”, 到研制“防治疫苗”, 再据设问的要求———体现的哲学认识论道理, 对获取的信息进行解读, 调用相关知识, 就形成了第 (1) 问的3M图 (见图3) 。同样, 第 (2) 问也是先对设问做出界定, 根据所学, 可知“我国政府坚持对人民负责原则”是从“态度”“方法”“作风”三方面来落实的, 然后分别到材料中去找相应的事实, 最后画出3M图 (见图4) 。在此基础上, 进一步“加工制作”———“解压”关键词, 调用已有知识储备, 调整答案要点的排序, 即可生成答案。
四、实际效应
(一) “学情为首”落实处
通过“3M”递进导图的连续设计贯穿, 学生能形成科学的解答政治主观试题的解题思维, 学生面对主观试题不再手足无措, 有一定的思维方式去应对脱离了照搬知识点, 罗列知识点的传统答题模式。
(二) “背之有道”解困局
“3M”递进导图整体上提升了“学困生”的成绩, 使学生能够背以致用, 不在受困于背了还不会的窘迫境地, 使“学困生”也可以轻松应对主观试题。
(三) “循序渐进”升成绩
在高三历次模拟中, 我所任教的班级政治平均分在市级重点高中排名大幅提高, 由第12名提升至前3名, 得到区、校领导的一致好评。
(四) “实践智慧”促成长
主观题解题 篇10
聚合思维与发散思维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吉尔福特 (Guilford) 于1959年在介绍其“智力模型”时提出来的, 这两种思维方式对于指导学生解答好政治主观题, 提高应试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下面撷取2013年两例高考试题, 谈谈发散思维与聚合思维在解答政治主观题中的具体运用, 以期对2014届考生应考有所裨益。
一、发散思维:解答开放性设问的思维方式
【思维依据】所谓开放性设问, 就是指设问中没有明确要求考生用某一具体知识或从某一具体角度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形式。所谓发散思维, 就是从不同的方向、途径和角度去设想, 探求多种答案, 最终使问题获得圆满解决的思维方法。发散思维的特点是:充分发挥人的想象力, 突破原有的知识圈, 从一点向四面八方想开去, 并通过已有知识、信息进行重新组合, 寻找更新更多的设想、答案或方法。高考考试说明中的“考核目标与要求”提出 :“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展现出检索和选用自己‘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能够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这些要求为高考政治主观题考查考生发散思维能力提供了出题依据。
【高考典例】 (2013·新课标Ⅱ ·38) 材料一:2004年, 某县在R镇征地近2000亩 (1公顷=15亩) 建立了一个工业园, 在一家知名装备制造企业入驻后150多家配套企业 相继入园, 2012年该因区实现产值120亿元。在园区周围, 学校、医院、银行等纷纷出现。2012年, 该镇人口由2.3万增加到3.5万, 新增人口中有7000多人是脱离土地的农民, 他们在接受培训后成为园区的产业工人。务工农民留下的土地由一些经管大户集中起来、统一经管, 建立了一批优质稻米、蔬菜和水果等现代农业生产基地, 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镇90%的劳动力实现当地就业, 人均收入明显增加。
(1)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 分析城镇化对R镇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分析:该设问是一种典型的没有具体知识点限制的开放性设问, 考生答好此题必须具有发散思维品质, 多角度多层次分析城镇化对经济的推动作用。第一要多角度提取材料与设问的有效信息。要依据材料中的句号或分号等标点符号划分层次并逐层找出有效信息, 如本题材料一中有五个句号, 那么就至少需要从五个角度去提取有效信息, 如“企业聚集”、“城镇人口增多”、“服务行业增 多”、“土地集中 经营”、“收入增加”等信息;第二要依据信息找出书本中对应的知识点, 然后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进行有机整合, 生成答题要点;还有, 设问中的分数值也是很重要的有效信息, 它暗含着答题要点与文字量的多少。
参考答案:企业的聚集发挥了规模经济优势, 带动了产业发展, 促进了产值增加;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 为园区和该镇的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土地的统一集约经营, 提高了农 业生产率, 推动了现代农业发展;居民收入的增加刺激了消费, 带动了服务业的发展 (或有利于扩大内需) 。 (其他诸如“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等答案亦可)
【牛刀小试】材料:中国政府网官方微博和官方微信2013年11月11日在新华微博、腾讯微博和微信开通, 是国务院政府信息公开的又一重要平台。国务院重要政务信息将第一时间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形式, 向社会公众公开。政务“双微”平台的开通, 为推动从“网络问政”到“网络施政”的转变畅通了新的渠道。要让网络不仅是各级政府了解民情的“高速路”、疏导民怨的“直通车”和排解民忧“减压阀”, 更是政策发布、舆论引导和政策实施的有效途径, 形成网上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的长效机制。
结合材料, 运用政治生活原理, 分析政务“双微”平台的开通的意义。
参考答案:1我国是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人民是国家的主人, “双微”平台的开通, 有利于公民参与政治生活, 实现当家作主的权利。2我国公民享有广泛的政治 权利和自由, 政务“双微”平台的是保障公众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的重要举措。 (民主监督、民主决策角度可酌情给分) 3政府通过“双微”平台听民意、汇民智、聚民心, 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4“双微”平台的开通, 推进了政府信息公开, 有利于政府更好地履行基本职能, 提高政府的威信。
二、聚合思维:解答限制性设问的思维方式
【思维依据】所谓限制性设问, 就是设问中明确要求考生用某一具体知识或从某一具体角度来回答问题的设问形式。所谓聚合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 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聚合思维具有过程的严谨性、思路的归一性和结论的论证性等特征 (人教版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高考考试说明在“考核目标与要求”中指出:“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能够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 表达出论证、探究的过程和结果”。这些要求为政治主观题考查聚合思维能力提供了出题依据。据此我们在这里将聚合思维定位于主观题设问中已指明某一个具体的知识点来分析论证材料的思维过程。
【高考典例】 (2013·文综广东 卷·37) 材料:当前, 油价高涨、交通拥堵、环境污染、能源短缺等问题凸显, 汽车消费者日趋理性, 提倡环保消费和前瞻消费。这种新的消费观念催生出低油耗、低排放、一车多能的时尚新车型, 并逐步引领汽车消费的新趋势。
结合材料, 运用《经济生活》中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的知识, 分析消费新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分析:该题的设问中明确要求考生用“消费对生产反作用”的知识来分析消费趋势对汽车行业的影响, 属于典型的限制性设问。考生回答此题的思维必须是收敛的、集中的, 论证的过程应该是科学严谨的。也就是说, 消费对生产的反作用表现在消费是生产的目的、消费调节生产、消费是生产的动力以及为生产创造出新的劳动力这个四个方面。其论证过程的严谨性表现在背景材料是如何分别体现消费反作用这四个方面的, 如此之外不得发散。因此, 解答限制性设问, 必须对教材的知识点的层次结构清楚明了。
参考答案:1消费促进生产的发展, 拉动经济增长, 带来的新的供给, 推动产业扩张。2消费对生产的调整和升级起着导向作用, 推动技术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3消费是生产的动力, 新的消费热点的出现会带动一个产业的出现和成长。环保节能的汽车带动新型汽车相关产业的发展。4消费创造出新 的劳动力。产能扩张和相关产业的发展, 创造出更多的就业机会。
【牛刀小试】材料:实干不等于盲干和蛮干。“劈柴不照纹累死劈柴人”。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日益严峻, 人类为了眼前的经济利益破坏地利用自然, 乱砍滥伐导致森林破坏, 水土流失;过度耕种放牧导致土地沙化, 沙尘肆虐;过度消费加剧空气污染, 随着空气质量的恶化, 阴霾天气现象出现增多, 危害加重, 霾在吸入人的呼吸道后对人体有害, 严重会致死。
运用意识的能动作用和客观规律的知识, 分析材料给我们的启示。
参考答案:1人的意识具有能动作用, 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正确的意识推动事物的发展, 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体现了人类的某些错误思想带来的不良后果, 因此我们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 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2规律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我们应尊重规律, 按客观规律办事, 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当前的生态环境问题出现的重要原因是人们没有尊重规律的结果。
3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要统一起来, 人们只有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利用规律, 改造客观世界, 为人类造福。我们应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 重视生态文明建设。
主观题解题 篇11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B-0082-02
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是每年政治高考的必考题型。面对试题中纷繁复杂的文字材料,不少考生往往理不清头绪,不知道该何时直接从材料中找答案,何时将教材知识与材料相结合找答案,何时从分析设问中找答案。因此,要想提高学生解答文字材料题的能力,教师有必要对政治文字材料型主观题的类型及解题策略进行研究,总结并教授学生关于这类试题的答题规律。笔者认为,文字材料型主观题按其答题切入点的不同,可分为材料导向型、教材导向型和设问导向型三大类型,而每一种类型的试题,又有其不同的特点与解题策略。
一、材料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材料导向型主观题中,材料对于最后答案的形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题中所给的材料信息,要么是直接加以引用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必要的理论概括而形成试题答案,要么是对其进行逆向理论思考而形成试题答案。
(二)材料导向型试题的三种情况及解题策略
1.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强调学生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材料以理论形式呈现信息时,要善于直接将这些理论表述加以引用而组织形成答案;二是在组织形成答案时,要注意分点、分层,切忌不分点、不分层地照抄材料。下面以2011年广西柳州第二次模拟考第39题第(1)问为例:
我们党历来高度重视运用文化引领前进方向、凝聚奋斗力量,始终把文化建设放在党和国家全局工作重要战略地位。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建设取得了显著成就:形成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开辟和拓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确立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坚持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了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道德基础;涌现了大量优秀文化产品,丰富了人民精神文化生活,增强了公平与正义意识、权利与义务意识、民主与法治意识;文化产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2010年突破1.1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为2.75%;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不断增强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提升我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
结合材料,分析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8分)
在讲解时,教师要提醒学生注意材料中的“科学理论指导”、“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巩固……思想道德”、“丰富……文化生活”、“增强……意识”、“新的经济增长点”等理论性很强的内容,引导学生对这些内容进行引用或转换,进而形成试题答案。
2.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正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应要求学生答题时要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试题中的感性材料进行理论概括,进而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人均约1.7公顷,且土层深厚,适生作物众多;属温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矿产资源丰富,已探明地下矿藏10多种,其中石油储量7.5亿吨,煤炭储量71亿吨。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目前可供游览的国家级、省级文物保护单位47处,如黄帝陵、黄河壶口瀑布、延安宝塔山等。
根据延安地区的资源条件,运用所学知识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并说明理由。(10分)
本题所呈现的材料为感性材料。讲解时,教师要先引导学生弄清材料的三个层次,即“延安市土地面积约370万公顷,……昼夜温差大”为第一个层次,“矿产资源丰富,……煤炭71亿吨”为第二个层次,“延安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延安宝塔山等”为第三个层次。然后,再引导学生结合“就延安产业经济发展提出建议”的要求,从第一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特色农业,从第二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石油、煤炭工业等第二产业,从第三层次的材料中概括出要发展旅游业等第三产业。最后,引导学生结合产业结构调整的知识,对上述材料进行总结,答出要优化产业结构。
3.材料以感性形式呈现反面信息
在这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可以告诉学生,答题时只要注意结合教材知识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对反面信息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可形成答案。下面以2011年高考广东卷第36题第(2)问为例:
材料二:作为改革开放前沿的广东,目前面临着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原有竞争优势日趋弱化的挑战。如果不能实质性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就有可能陷入经济学家所说的“中等收入陷阱”,即当一国或地区收入达到中等水平时,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
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的相关知识,请你为广东避免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提出建议。(10分)
本题材料中的“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各类生产要素成本上升,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等内容均属于存在的问题,结合“提出建议”这一要求,教师若能引导学生将材料中所呈现的这些问题进行逆向理论思考,便能形成试题的答案。如针对“生产要素成本攀升,低附加值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的问题,可以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提高产品科技附加值,实现经济增长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提高企业的竞争力”;针对“劳动密集型生产的比较优势减少”的问题,可以答“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生产方式向技术密集型生产方式转变”;针对“经济增长因缺乏新的动力而速度下降或长期停滞”的问题,可以答“政府出台优惠措施,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二、教材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在教材导向型试题中,所设问题会明确要求运用教材中某一范围的知识或某一个知识点来分析材料。
(二)教材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在此类试题的解题教学中,教师要强调学生做到以下两点:第一,要熟悉并理解设问中的知识范围或知识点内容;第二,要紧密结合材料中所给的信息,有选择性地使用相关教材知识分析材料,并力求创新。下面以2011年高考四川卷第38题第(3)问为例:
材料三:国务院制定的“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要求“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某市政府结合本地实际,为促进居民消费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要求干部深入基层,了解群众的消费需求;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高城镇化率;积极培育家庭服务、信息服务等消费新热点;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提高本市最低工费标准;加大教肓、医疗、社会保障和廉租房建设投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
结合材料三,说明该市政府是如何坚持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12分)
本题设问中明确要求运用“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这一知识范围来解答试题。首先,教师应要求学生记忆并理解“国家机构的组织和活动原则”的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然后,再结合材料,引导学生分析出“该市政府按照中央要求,结合本地实际,采取促进居民消费的系列措施,坚持了民主集中制原则”、“该市政府采取了要求干部了解群众消费需求、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等措施,坚持了对人民负责原则”、“该市政府进一步规范市场秩序,依法打击市场违法行为,坚持了依法治国原则”。
三、设问导向型
(一)试题特点
设问导向型试题是文字材料型试题中最难答好的一种题型,这是因为在设问导向型试题中,所给的材料往往只起到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材料本身对于解答试题并无实际有效的信息可用。
(二)设问导向型试题的解题策略
解答设问导向型试题,关键在于对试题设问的分析理解上。具体来讲,教师应要求学生首先要弄清设问中的知识范围、行为主体、行为对象、设问角度和关键词,然后再抓住设问的题眼,紧紧围绕行为主体、行为对象,并联系教材知识和当前国家的方针政策进行思维发散,最后组织形成答案。下面以2010年高考全国卷(大纲版)第39题第(5)问为例:
材料二:中国是传统的农业大国,历来重视粮食生产。新中国建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力发展农业,形成了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的专业化集中生产格局。近年来,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突破了5亿吨。我国粮食保障能力不断增强,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
运用经济常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能够“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8分)
本题所给出的材料只是起到了介绍背景、引出设问的作用,对解答试题并未给出实质性的有效信息。通过分析设问,教师要让学生明确此题的知识范围是经济常识,行为主体是国家,行为对象是农业问题,设问角度为“为什么……能……”。然后,再引导学生围绕国家这一行为主体和农业这一行为对象,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出正是因为国家采取了一系列发展农业的措施,才能够做到“以世界7%的耕地,保证了世界20%以上人口的粮食需求”,而这些具体的措施包括国家的政策支持(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财政支持(增加对农业的投入)、科技支持(发展农业科技,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等。
总之,教师应认真研究分析政治文字材料型主观题,引导学生针对不同类型的试题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或者综合运用不同的解题策略,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
归因论证类主观题探析 篇12
【典型试题】
1.(2014·海南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建设美好家园,让人民在蓝天白云、青山绿水的优美环境中生活。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美丽中国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我国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示 范区”建设,截至2013年,全国已建 成国家级 生态市(县)55个、国家级生态乡镇2986个。政府还推动建立生态补偿机制,中央财政安排的生态补偿资金总 额从2001年的23亿元增加 到2012年的约780亿元,累计约2500亿元。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解题思路】
本题要求学生运用《政治生活》的有关知识分析党和政府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一方面,要调动和运用党和政府的知识分析“做”的理论必然性,分别从党的宗旨和政府职责的角度分析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分析“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然性和重要性。
【参考答案】
1为人民服务是党和政府的宗旨,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政府维护人民利益、对人民负责的要求。2制定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政策措施,是党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执政理念和政府履行提供社会公共服务基本职能的重要体现。3我国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严重影响社会发展,必须加快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建设美丽中国,提高人民生活质量。
【拓展分析】
此类问题为高考中常见的设问,是典型的归因论证类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要……”“分析……的合理性(或理由、原因)”等等,基本特征是设问中信息含量丰富,关键词多,指向明确,侧重考查材料中主体行为的必要性。回答此类试题,关键在于结合材料信息,分解设问层次,把握其中关键词,进行多角度分析论证。既要分析“做”的必然性,又要分析“做”的重要性;既要分析“谁在做”(行为主体)的原因,又要分析“为谁做”(行为对象)的原因,还要分析“做什么”的原因(行为本身)。
解答此类试题,要善于把握设问中的不同指向,运用相应的答题技巧,具体而言:
(1)善于分析客观必然性。从两个角度分析:一是客观实际决定,联系材料中的事实与国情、世情进行分析;二是客观规律决定,联系规律进行分析。
(2)善于分析重要性。要注意有两种“意义(作用)类”设问,一是发散型设问;二是收敛型设问。设问不同,答题的方法和要求也不一样。发散型设问,即分析“A的意义”,要求坚持从直接到间接、由近及远的原则展开分析,主要考查学生归纳和概括问题等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要求相对较低。收敛型设问,即分析“A对B的意义”,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能力,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要求很高。
2.(2013·全国大 纲卷)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和南非被合称为“金砖国家”(BRICS)。
金砖国家多为人口大国,资源丰富,且都处于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迈进的阶段。21世纪以来,经过各自 的努力,巴西、俄罗斯、印度、中国已进入世界前十大经济体之列。2012年,金砖国家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球总量的20%以上,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已超过50%。
2009年以来,金砖国家领导人举行了5次会晤,各成员国在贸易、金融、投资等诸多领域妥善处理各种分歧、不断深化务实合作,在重大国际事务中的沟通和协调不断加强。
结合材料,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说明金砖国家为什么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学生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解答问题的能力,要求说明金砖国家能够求同存异、共谋发展的可能性,侧重考查学生演绎和归因论证的能力。细读材料可知,金砖国家经济发展阶段大致相同,经济发展速度较快,具有一定的经济后发优势,对建立世界经济新秩序有共同渴望,经济互补性强。因此,可以判断金砖国家的求同存异、共谋发展是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分歧的体现。各国之所以能够实现求同存异、共谋发展,主要是因为金砖国家之间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能够实现优势互补,能够促进各国的共同发展。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分析,主要体现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这种对立统一推动着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参考答案】
矛盾双方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存、相互制约;金砖国家在历史、文化、社会制度等方面存在差异,具有各自的特殊利益,但在很多方面存在着共同利益;各国着眼于共同利益,妥善处理各种分歧,加强沟通与合作,有利于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常见的归因论证问题,设问形式为“为什么能……”“分析……的有利条件(或不利条件)”等等。与分析必要性有所不同的是,此类问题侧重分析可能性,要求学生从行为主体所具备的条件展开分析,如根据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主观和客观条件、内部和外部条件、自然和社会条件等等。
3.(2014·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问题。
被授予“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荣誉称号的钱学森认为,他的人生受益于中学教育。他常常深情地回忆自己的中学生活:
化学教师特别重视化学实验和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化学实验室随时开放,学生进出自由,我那时做了许多实验。生物教师常带领学生去野外采集标本,教学生解剖蜻蜓、蚯蚓和青蛙,我用在野外抓到的蛇制作了标本。学校组织各种课外小组,开设无机化学、诗词、音乐、伦理学等选修课。师生常常一起讨论数学、物理、化学等问题,大家都畅所欲言、无拘无束。大家都不怕考试,没有人为考试而开夜车,更没有人死背书。有一位数学教师在给学生的测验评分时独出心裁,出5道题,学生都答对了,但解法平淡,只给80分;如果答对4道,但解法富有新意,就给100分,还另加奖励。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深深地感染着每一个学生。
进入新世纪,素质教育 理念更加 深从心。围绕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各地进行了新的探索:课程超市、创意集市、探究性学习、名家讲坛、才艺拓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在中学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今天,钱学森的中学学习经历可以为我们提供启迪。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创新作用的知识,说明教育创新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解题思路】
本题考查文化创新 的作用这 一具体知 识点。解题的第一步,是要明确理论依据,即文化创新的作用究竟有哪些。第二步,结合材料,演绎分析教育创新的作用(教育属于文化的范畴,文化创新概念包含教育创新的概念),即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 的形成(这是对“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文化的繁荣”的演绎)。第三步,结合材料,进一步分 析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对培养人 才的具体 作用。其中,化学、生物老师的做法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师生共同讨论有利于培养民主意识,别出心裁的测验评分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在概括材料的基础上,再围绕人才培养这一话题,结合文化的影响与作用的知识进行适度拓展: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培养学生成为人才的必备条件。归纳起来,本题的答案逻辑是:文化创新的作用→教育创新的作用(促进学校文化形成)→学校文化对培养人才的意义。
本题全面考查了学生归纳与演绎相结合的思维能力,更侧重考查其演绎分析能力。解题的关键是第二步,即由文化创新的作用结合材料演绎出教育创新的作用。正是这一步演绎,打通了学科抽象理论走向试题具体问题的关隘。在某种程度上,演绎思维能力更能体现学生的思维品质,也是学生相对薄弱的环节,因而高考试题更加青睐对学生演绎思维的考查。
【参考答案】
创新是文化富有生机和活力的重要保证。文化创新可以推动实践的发展、文化的繁荣和创新人才的培养。教育创新促进了民主、开拓、创新的学校文化的形成,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民主意识和创新精神,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拓展分析】
本题属于“关系”论证类试题,是“必要性”归因论证的升级版,这种试题强调意义分析的收敛性。此类问题要求分析某一事项(设为A事项)对另一特定事项(设为B事项)的作用或意义。这种设问具有收敛性,主要考查学生思维的深度。确定答题思路时可先进行逆推理,即先分析如果要得到B事项,需要具备哪些条件(设为B1,B2,B3);再分析A能提供哪些条件(设为A1,A2,A3),分别有助于上述条件(B1,B2,B3)的成立,并依据理论发现和阐释它们之间的对应关系,即A1→B1,A2→B2,A3→B3。
答题逻辑:“A可以A1,有利于B1,从而B”。
思维模型:
4.(2013·新课标全国卷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2012年6月,商务印书馆出版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词典的正 文收录了NBA、BBS、GDP、UFO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此举引起了广泛的争论,有的人反对,有的人支持。
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拉丁字母出现在方块汉字中,很是惹眼,看上去就是一个异类,是对汉语的污染。”
“我想会不会过几十年,汉语成了汉英混杂的语言。”
“文化有安全的问题,再国际化,也不能把自己的文字搞乱。”
……
支持《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的人认为:
“在对外开放条件下,字母词的产生有其必然性。应善 待字母词 的使用,而非简单 的拒斥。”
“选录字母词只是对当下语言现实的承认,体现了语言使用的从简趋势,适应了社会生活变化的需要。”
……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现代汉语词典》收录西文字母词?请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 阐明理由。
【解题思路】
本题属于半开放试题,要求先立论(明确论点),再论证。设问比较具体,要找到可以运用的理论依据,就需要对设问中的关键词进行归纳。汉语言文字,属于中华传统文化;西文字母词,属于外来文化。由此,设问的实质就是如何处理中华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从立论看,可以有两种,即赞同或反对。若赞同,中心论点是文化的发展,主要从文化的发展(文字作为文化的载体,也要随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中华文化的包容性(开放性)、文化的多样性等角度进行分析。若反对,中心论点是文化传统的保持,主要从传统文化的民族性、稳定性、文字的规范性等角度进行分析。不论是持赞同,还是持反对观点,都要处理好文字发展中的多样性与规范性、包容性与民族性、开放性和 纯洁性、发展性和稳定性的关系,坚持适度原则,把握一定分寸。
【参考答案】
观点一:反对收录西文字母词。理由:语言文字是文化的基本载体,汉语是中华文明的重要标志;传承中华文明需要保持中华文化的民族特色,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不反对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使用字母词,但《词典》是规范语言文字的范本,不应收录,至少不应在正文中收录。
观点二:支持收录 西文字母 词。理由:其一,收录字母词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包容性特点。以包容的心态对待字母词的使用,有利于不同民族之间相互交流和相互理解,是汉语言文字具有活力的表现。其二,《词典》收录的字母词数量很少,不会使汉语成为混杂的语言而损害其民族性。其三,字母词的使用是文化多样性的表现,尊重文化多样性是发展本民族文化的内在要求。
【拓展分析】
与传统的辨析题不同,此类试题不强调答案的全面,而强调其深刻,更有利于考查学生的思维个性与品质,因而成为近年来高考的常备题型。从高考试题的导向来看,备考时要注意把这种题型与传统辨析题区别开来,这种题型不用辩证表态、“持论公允”;不用全面分析,只要选择一个方面深入分析即可。
【强化训练】
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Z企业最初是1992年由长沙某研究院投资50万元创办的小型国有企业。22年来,该企业不断改革创新,到如今已成为年销售产值超过900亿元的上市公司,进入全球工程机械领域六强。具体信息如下。
资本方面:从2000年上市起到2014年的14年间,企业国有股比例从49.83%下降到现在的16.26%,但国有资本的控制力丝毫不减,国有资本增值达800倍。
管理方面:企业实行独立董事制度,独立董事占比超过半数,拥有充分的话语权,能够广泛代表公众投资者的利益;技术人员个人利益和技术成果的市场化直接挂钩,并贯穿产品的全生命周期;改革方案、职工持股额度分配等关键环节,对职工完全公开,并经过职代会 审议通过,全程没有出现任何不和谐的声音。
加快公司制改革,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是当前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运用《经济生活》有关知识,分析我国推动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的原因。
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冷战后,中国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为加强睦邻互信与友好合作关系,就边界地区相互信任和互相裁减军事力量问题举行谈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上海合作组织”。该组织的成立和运行为加强中国与中亚各国在政治、安全、外交、经贸、人文等方面的合作奠定了基础。
材料二中亚国家与我国西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接壤,石油、天然气等自然资源 十分丰富,但地处内陆,交通不便,科技落后,资本短缺,工业不发达,必须与周边国家开展合作,以拓展与外部世界的联系。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将使中国与中亚诸国的互补优势和利益达到高度契合,使双方的合作存在广阔前景。同时,丝绸之路经济带也将促进中国的向西开放,在欧美市场普遍不景气的背景下,拓展中亚、西亚和南亚市场,对我国的外贸出口具有重要意义。
近年来,中国与中亚地区的双边经贸合作发展迅猛。有数据显示,2012年中国与中亚五国的贸易额达到了459.4亿美元,与1992年建交之初的4.6亿美元相 比,增长了近100倍。目前,中国已成为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的第一大贸易伙伴,乌兹别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的第二大贸易伙伴。此外,中国还是乌兹别克斯坦的第一大投资来源国、土库曼斯坦最大的天然气合作伙伴。中哈两国共同建设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条陆路原油进口管道、第一个陆地边界上的国际边境合作中心,中国—中亚天然气管道更是成为当今世界最长的天然气管道。这样的发展势头,超出了20年前人们最大 胆的预想,因此人们有理由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一步繁荣发展、合作共赢充满更高期待。
(1)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相关《政治生活》知识,分别说明中国加强与中亚国家合作的出发点和有利条件。
(2)结合材料二和所学相关《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建设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宁夏某地通过实施精神文明建设两大工程“五德工程”和“春雨工程”,传递正能量。一是实施孝德、诚德、仁 德、爱德、礼德等 “五德工程”。为推进这一工程,该区进行评选“孝德之星”“美德之星”活动,广泛开展了“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活动,涌现了一大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人物。通过设置光荣榜、编写通俗读物、印制宣传品、举办道德讲 堂等形式,让这些人的先进事迹走进千家万户,使各类先进人物成为人们学习的榜样并受到应有的尊重。二是实施“春雨工程”,动员辖区文明单位向农村捐赠书报和文体器材,为文化基础薄弱的“干旱”地带“增雨”,进而实现城乡文明资源共享。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说明该地实施的两大工程对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
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2014年4月25日,人民日报 发表题为《“零翻译”何以大行其道》的文章,就外来语的使用发表评论,“保持汉语的纯洁性”再度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对此,有人赞成,有人反对。
赞成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如今类似于WiFi、CEO、MBA、PM2.5、HTML、CBD这样的“零翻译”外来语在报刊等出版物中屡见不鲜,甚至还出现在某些严肃的学术期刊里,给相当一部分的读者造成了比较大的理解障碍。外来语的过度使用既破坏了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了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又消解了中国文化精深而丰富的内涵。因此,应该努力保持汉语的纯洁性,以利于传统文化的延续,维护中华文化的独立和尊严。
反对保持汉语纯洁性的人认为,现代社会日新月异,新事物层出不穷,汉语也要扩充,其中也包括学习吸收外国的新鲜语句。如“激光”“坦克”等外来语,汉化后通俗易懂;如“X光”“B超”等一些字母词因其简洁明了而被广泛使用;如“电脑”“鼠标”等一些符合汉语构词规律的意译词,已成为汉语基本词汇的组 成部分。语言不仅仅是一种记录工具,更是一种交流工具,因此它应该与时俱进,“纯洁”的语言只能让我们看懂“古文”,但“不纯洁”的语言才能让我们融入世界,活在现在。
你是赞成还是反对保持汉语的纯洁性?请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阐明理由。
【参考答案及解析】
1.为了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推动国有企业改革,有利于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们共同利益;有利于巩固国有经济的支柱地位,发挥其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作用(答出“增强公有制主体地位,增强国家经济实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亦可);公司制具有独立法人地位、有限责任制度和科学管理等优点;国有企业实行公司制改革,可以焕发企业活力,增强市场竞争力。
2.(1)出发点:国家利益是国家对外活动的出发点,国家间的共同利益是国家合作的基础。在加强睦邻友好合作关系,共同维护安全与稳定,加强双方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方面,中国与中亚国家存在共同的利益。
有利条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已成为时代潮流;地理上相互毗邻,联系密切,地缘优势明显;经济上互补性强;安全上面临着共同的威胁。上海合作组织是合作的重要平台,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形成和拓展是重要推动力。
说明:学生从“时代主题、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等角度分析亦可。
(2)降低运输成本,优化中国能源结构,保障中国能源安全;推动我国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发展,促进内陆沿边开放,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开放新格局;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开拓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加快我国资本“走出去”步伐,增强企业国际竞争力,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言之有理亦可。
3.实施“五德工程”,开展各种评选活动,塑造典型人物,有利于提高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养,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 心价值观;实施“春雨工程”,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有利于提高人民科学文化素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权益;实施两大工程,有利于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建设和谐文化,培养文明风尚。
4.答案一:赞同。1传统文化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和历史继承性。保持汉语言的纯洁性有利于延续中华传统文化,树立文化自觉与自信,增强中华文化的认同感。2文化继承是文化发展的必要前提,汉语言的发展必须植根于传统文化。3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媒介。外来语的过度使用会破坏汉语言文字的严整和和谐,影响汉语表意功能的发挥,不利于中华文化的传播。
【主观题解题】推荐阅读:
哲学主观题解题指导05-21
政治主观题解题例谈01-06
生活与哲学主观题解题技巧10-03
意义类主观题解题规律与术语11-30
公选遴选精心整理主观题解题方法01-15
主观题考试01-16
主观题试题05-16
政治主观题10-06
刑法历年主观题11-29
高中意识主观题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