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2024-11-03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共8篇)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篇1

2014高考政治必修3文化生活主观题典型考点

1.浙江经济发达,截至2013年,浙江农民人均纯收入已连续29年居全国之首。物质富裕了,精神更要富有,自2013年开始,浙江省委省政府计划每年在全省建设1000个乡村文化礼堂,五年内争取覆盖每个乡村。乡村文化礼堂源于这块土地上的人和事,伴有浓浓的泥土芳香和浓浓的乡土内容,各村因地制宜挖掘自己优秀的传统文化资源,力求做到“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韵”。通过文化礼堂这个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改变过去单纯“送文化”为“种文化”,让农民的思想境界在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得到提升。

(1)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说明浙江省建设乡村文化礼堂的理由。(10分)

每个人的文化素养不是天生的,而是通过对社会生活的体验,特别是通过参与文化活动逐步培养出来的。通过文化礼堂这个载体,传承乡土文化,弘扬现代文明,让农民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人们的精神活动离不开物质活动,精神产品离不开物质载体。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和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优秀的文化能丰富精神世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2.材料一 在2014年3月召开的两会上,近3000名全国人大代表齐聚首都,就文化强国等问题建言献策,其中关于文化方面的提案多达1100多件。十二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设审议通过了李克强总理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要加强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建设,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我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也一定能建成现代文化强国,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强公民道德和精神文明建设,继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文化经济政策,增强文化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材料二 最近,上到国家领导人下到普通百姓,许多中国人成为了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的忠实粉丝,持续了几年的韩剧热,给我国的文化市场和人民生活带来很大影响。针对韩剧热播的现象,引发了人们的热议,有人认为,韩剧热潮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也有人认为,对于韩剧的热播我们不应一味排斥,更应该让我们的文化工作者去思考和反思,值得我们重视,并不是高高坐在五星级宾馆喝着可乐就能写出一部好戏来的。

请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有关知识评析上述两种观点。(14分)

①“韩剧热潮让我们的文化自尊受到伤害”此种观点片面,韩剧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我国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文化需求。(2分)②“对此现象进行反思”此种观点正确。(1分)文化的创作应学习、借鉴各国的优秀文化成果,(2)但与此同时应坚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2分)同时在文化创作中应树立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2分)在文化创作中应立足实践,(2分)着眼于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2分)在内容、形式、机制、体制、传播手段方面实现文化创新。(1分)

3.材料二 “中国梦”的本质内涵就是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总书记指出: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这就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这种精神是凝心聚力的兴国之魂、强国之魂。全国各族人民一定要弘扬伟大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团结一心的精神纽带、自强不息的精神动力,永远朝气蓬勃走向未来。

(2)结合材料二,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阐述弘扬中国精神是实现中国梦的强大动力。(10分)

①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是鼓舞和动员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各族人民风雨同舟、自强不息的精神支柱。今天,爱国主义更是实现中国梦的不竭的力量源泉。(2分)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支柱,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之魂。当代中国,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对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6分)②时代精神是实现中国梦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唯有以改革精神和创新思维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开创新局面,才能破解发展难题,推动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为实现中国梦提供强大持久的精神动力。(2分)(若从“文化的作用”角度分析可酌情给分)

4.材料二 以孝道伦理为核心内容的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项很重要的内容,在历史上曾发挥过塑造封建社会理想人格、维护家庭和社会的稳定、丰富中华传统文化等积极作用。但同时也存在着移孝为忠、崇尚老年本位、维护封建统治等一些非理性、非人性的因素。当前,要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应该是以“爱”为核心,以平等、民主、互爱为主要特征,以孝敬父母、关爱子女和家庭成员之间的互相信任、互相尊重、互相爱护、互相帮助为主要内容。

(2)运用文化生活的相关知识,谈谈我们应该如何正确看待传统孝文化。(12分)①传统孝文化是在我国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对我国现实生活仍然有着广泛的影 响。(2分)②传统孝文化一方面对我国社会与人的发展起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在一定程度对社会与人的发展有消极影响。(4分)③面对传统孝文化,正确的态度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合理成分,剔除和改造不合理因素。(3分)④要坚持继承和发展有机统一,不断推陈出新、革故鼎新,构建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新孝道。(3分)

5.材料二:2013年12月15日至16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着力提高城镇化质量。要构建科学合理的城市格局,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要科学布局,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把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作为重要任务抓实抓好。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和原则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走集约、智能、绿色、低碳的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要传承文化,发展有历史记忆、地域特色、民族特点的美丽城镇”,“要让城市融入大自然” , “要注意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慎砍树,不填湖、少拆房,尽可能在原有村庄形态上改善居民生活条件”,“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结合材料三说明我国推进城镇化过程中,保留村庄原始风貌,“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文化意义。(10 分)

①文化对人的影响来自于特定的文化环境,保护古村落有利于人们感受文化潜移默化的影响,认识到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特点,增强民族自豪感。(3分)②乡村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展。(2分)③传统文化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是维系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纽带,村庄寄托乡情乡思,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增强民族认同感、归属感和凝聚力。(3分)④乡村承载着不同地域的特色文化,保留村庄原始风貌,有利于文化多样性发展(2分)

6.材料一

丝绸之路是指起始于中国古都长安和洛阳,连接亚洲、欧洲和非洲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它犹如一条彩带,将古代亚洲、欧洲甚至非洲的文化联结在一起。中国的四大发明、养蚕丝织技术以及丝绸制品、茶叶、瓷器等,通过丝绸之路传送到亚洲、欧洲和非洲的一些国家。同时,中外商人通过丝绸之路,将中亚的骏马、葡萄,印度的佛教、音乐、熬糖法、医药,西亚的乐器、金银器制作技术、天文学、数学等输入中国。

结合材料一,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分析丝绸之路对中外文化交流与发展的意义。(8分)

①丝绸之路繁荣了商业贸易,(2分)不仅通过商品交换将商品中蕴含的丰富文化加 以交流,而且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过程交流文化。(2分)②丝绸之路促进了科技、宗教、艺术等的交流、借鉴与融合,(2分)有利于推出融汇多种文化特质的新文化。(2分)

7.材料三 当前,一些外国用户在接受中国品牌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和障碍,有人认为,语言、品牌故事等文化因素难以为外国用户所理解和认同是一个重要原因。2013年11月16一17日,第七届跨文化传播国际学术会议在武汉举行。来自中、美、澳、法、韩等国家和地区的学者就不同文化间的交流如何跨越国别、语言鸿沟等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观点一:文化是有边界的,成长于不同文化场域的人相遇,可能由于民族文化、宗教、观念、语言等因素产生交流阵碍、冲突。

观点二:只有立足于本国地方性的跨文化经验,形成对自身问题的理解、理论的提升,才可以与世界的不同文化时话。

(2)从文化生活的角度,就如何实现跨文化传播与交流发表你的观点。(10 分)

①由于各民族间经济的、政治的、历史的和地理的等因素不同导致的文化具有差异性和冲突,因此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要承认差异,尊重差异。(2分)②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应尊重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相互借鉴,求同存异,尊重文化多样性,共同促进人类文明繁荣进步。(3分)③要通过教育、商贸等多种途径和方式积极进行文化传播与交流。(2分)④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要认同本民族的文化,培育好发展好本民族文化,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3分)

8.材料三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必须大力倡导以“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为基木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ZO14年2月17日人民日报发表评论指出,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宣传活动,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我们就能不断形成更加广泛的价值认同,不仅为国家发展助力,更为民族进步铸魂。

(3)根据材料三,运用《文化生活》有关知识,谈谈你对“人民有信仰,国家才有力量”的理解。(12分)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发挥先进文化对国家和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3分)②当今世界,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社会思潮,凝聚社会共识,可以不断巩固人民团结奋斗 的共同思想基础,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3分)③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赖以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中华民族之魂。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有利于弘扬民族精神,为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3分)④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是人们文化素养和的核心和标志。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全过程,有利于提高全民族人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增强国家力量。(3分)(说明:从其他角度分析且言之有理的,视其内容应酌情给分。)

9.十二生肖源于中国,是中国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早在公元一世纪,中国人就以十二生肖来纪年。十二生肖既反映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同时,十二生肖也随着算命术的盛行而在民间流传不衰,民间把生肖与人的性格、命运联系在一起。这与西方的十二星座说相似。

2014年,是中国农历马年。“马上有钱”、“马上有房”、“马上有一切” 等“马上体”立刻成为网络热词。有不少人包括不少中学生在热衷于推算自己马年的运势,希望马年好运相伴。某校高三(6)同学就此展开讨论。同学甲认为:“属相、星座确实可以反映一个人的性格、运势,不得不信。”同学乙则认为:“人的命运与属相、星座等外在因素没有任何关系,改变自身命运完全靠主观努力。”

(1)运用文化生活知识谈谈你对我国生肖文化的认识。(10分)

我国生肖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鲜明的民族性,既反映了中国的风土人情,又蕴含着丰富的生活智慧。(4分)生肖文化中既有生活智慧等精华,也有封建迷信等糟粕。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发挥其积极作用,克服其消极作用。(4分)要立足社会实践,改造落后生肖文化,推动生肖文化与时俱进。(2分)

10.材料二 伴随着W省文化“走出去”战略的实施,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正从这片文化体制改革的热土走向世界:大型原生态歌舞远赴悉尼,为澳大利亚“中国文化年”作揭幕演出,赢得了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W省文投集团融合本省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的新型杂技节目《雨林童话》成功打进欧美市场;大型文化旅游演艺项目《吴哥的微笑》,受到束埔寨政府及世界各国游客的欢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分析说明材料二体现的《文化生活》道理。(10分)

①“W省实施文化‘走出去’战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一批优秀的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体现了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3分)②“W省文化产品走向世界,受到世界各国游客的欢迎等”说明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文化在交流的过程中传播。(3分)③“大型原生态歌舞赢得了全场嘉宾的热烈掌声”“融合本省民族文化元素打造的新型杂技节目《雨林童话》成功打进欧美市场”等表明文化的发展离不开继承和创新;文化创新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文化创新需要保持文化的民族特色,深深植根于自己民族的文化土壤。(4分)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篇2

一、主观题考点分析

人教版的高中政治分为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内容, 主观题的考点也是针对这些内容而展开, 每一道题都有相对应考查的知识点。例如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6题给出了两段阅读材料, 材料一说的是中国经济高速发展, 30余年创造了西方200多年才有的经济奇迹, 被西方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材料二是说中国在创造经济发展奇迹的同时, 有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所带来的弊端。首先可以确定的是, 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经济与生活方面的知识点, 问题一和问题二都是围绕经济与生活的知识点展开的, 提出的措施要注意实用性。一般来说, 主观题的问题设计是层层递进的, 并且把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知识点相互交融。例如这道题的第三个问题考查的就是哲学常识, 要求学生用哲学的原理与材料的问题对应起来。

二、找准答题坐标

回答主观题首要的任务就是准确找到知识的定位, 这也就是答题的坐标, 所有回答的内容都要围绕坐标而展开。还是以2012年广东高考文综政治第36题为例。材料一反映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优势, 这是创造“中国奇迹”的基础。材料二反映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焕发生机和活力。问题设计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问的是“中国之谜”的原因;第二个层次要求提出相关措施, 解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运行过程中暴露出来的问题;第三个层次是结合哲学常识当中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 分析坚持改革开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问题三就上升了一个层面, 要求学生从理性的角度, 分析“不改革开放只能是死路一条”这一论断的现实意义。考生在回答时, 要把实践与认识的关系原理的具体内容列举出来, 包括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动力、实践是检验认识的唯一标准等。

三、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很多考生反映自己对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原理已经掌握透彻, 对每一个原理所有包含的具体内容也能一一列举出来, 但就是无法在主观题上取得高分。究其原因, 主要是因为学生在回答原理的具体内容时没有注意与材料进行结合。回答原理的过程是摆道理的过程, 有了道理才能说服人。道理要怎样才能讲得透彻呢?这就要求理论联系实际。对于材料阅读题来说, 原理和实际结合显得特别重要, 要不然就失去了材料本身的意义。比较容易掌握的技巧就是, 抓住原理的层次, 或者说原理中的概念, 找到材料分析中与原理概念有关的点, 再将这些点按照原理中的关系模式表达清楚。有些主观题是要求学生表明态度的, 学生要注意在谈论问题的时候要作出明确的态度表示, 否则也会失分。

四、理顺逻辑关系

在高考评卷中, 很多老师发现, 有的学生对知识点有比较清晰的把握, 但回答问题的时候总是面面俱到, 答题时没有层次之分, 显得逻辑很混乱。所以, 教师有必要教给学生一些答题的技巧, 以便学生能够理顺逻辑关系。在考场上, 更改主观题的答案是很冒险的举动, 有可能会造成时间不够, 答题不完全的后果。所以教师可以在平常的训练中, 要求学生先在草稿纸上列举好提纲, 这一点对于问题层次比较多的主观题来说特别管用。这样回答的时候就知道要先说什么, 后说什么, 不会出现想到什么说什么的混乱情况。

五、明确评分要求

教师要在平常的模拟训练中, 让学生明确主观题改卷的具体要求。大致的要求有:1.按知识点给分;2.逻辑要严密, 层次要分明;3.书面整洁, 字迹工整, 语言规范;4.不允许出现方言和网络语言;5.原理和材料要紧密结合;6.切忌空题和从选择题中直接抄答案。

实际上, 主观题是一种相对发展成熟的题型, 已经形成了一整套比较固定的回答模式。如果学生的主观题答题技巧掌握得好, 是很容易在政治考试中取得高分的, 因此教师要注意在平时模拟题的讲评中渗透答题的要领。

参考文献

[1]陆敬源.高三政治二轮复习要在“巧”上做文章[J].考试周刊, 2010 (3) .

[2]贾艳华.谈高中思想政治学法指导[J].才智, 2010 (33) .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篇3

一、“典型答案”的类型和选取

在每次学生检测练习时,总会出现一些踩不着点的答案,细细分析,这些答案不外乎有这样几种类型:第一,扣不紧题意,答案游离于题意之外,答案与题意可谓相差十万八千里,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典型答案”;第二,看不清要求,答案偏离了方向。譬如,题目要求利用唯物辩证法的知识分析,有的学生答卷却出现了唯物论的原理,这种现象还不在少数;第三,记不住观点,答案缺乏政治术语和书本观点。由于书本知识不熟,作答时不能完整表达出书本上的原理、观点,答案中往往夹带着大量的学生个人语言。

在利用“典型答案”讲评前,首先要精心选取学生中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答案。在选取过程中,要注意兼顾不同类型;同时将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集中起来。总之,选取的“典型答案”应来自于学生试卷,要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二、试题讲评的方法和依据

在利用“典型答案”讲评时,老师可以将试题内容和事先选取的“典型答案”用多媒体呈现出来,然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点评。我们可以组织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讨论,最后,由1人将讨论内容稍作整理作为主发言,说明“典型答案”可取之处,以及存在的主要问题。待几个小组发言交流后,由老师进行归纳、概括和总结,这样组织进行主观题的讲评往往能产生比较好的效果。之所以这样进行组织讲评,主要有这样几方面的考虑:

第一,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利用“典型答案”讲评时,我利用多媒体将学生中带有普遍性问题的答案呈现出来,并告诉大家这些答案是从各位同学的试卷中摘录下来的,这样一来立即引起了同学们的注意,大家的兴致空前高涨,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屏幕上。

第二,进一步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新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 要更好地落实新课改理念,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想方设法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积极参加教学活动,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点评学生自己的主观题答案不失为一种好的方法。在课堂上,组织前后桌4人一组,进行讨论,分析来自学生中的答案摘抄,既简便易行,又让学生全员参与,积极开动脑筋,相互讨论,达到共同提高的理想效果。

第三,进一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利用同学们自己的“典型答案”,由同学们自己分析,这样同学们不仅有兴趣,而且通过讨论,相互取长补短,使同学们在讨论分析中得到启发,从而进一步提高了大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讲评之后的思考和启发

在利用“典型答案”讲评之后,老师必须引导学生从自己身上出现的这些“典型答案”中进行思考,这些答案有哪些类型,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答案,今后怎样注意这些问题?思考之后,对于今后的复习和答题又能获得哪些启发,通过引导,同学们纷纷发表意见,对于“这些答案有哪些类型。”有的认为,答案角度发生了偏差;有的认为,答非所问,没有扣紧题目要求;还有的同学认为,答案纯碎用自己的话,没有利用书本原理、观点,说了许多外行话,根本没有说服力。这些意见就将前面所说的,学生主观题往往出现的几种问题答案罗列出来了。对于“为什么会出现这些答案”,同学们也有自己的说法。有的认为,书本知识缺乏理解,没能熟记基本原理、基本观点;有同学认为,对主观题所给材料没能仔细阅读,审题出了问题;也有同学认为,在审题时,没有看清题目要求,未抓住所给材料和要求中的关键词。对于“今后怎样注意这些问题”同学们也表明了自己的想法。大部分同学认为,要加强考点内容的理解和记忆,这是最根本的一条;也有同学认为,要认真审题,注意题目要求。从这些学生的发言中,我们不难看出,利用这样的方法,以老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通过老师的引导,发动学生开动了脑筋,让学生自己去分析、感悟,最后,由老师总结、归纳,提出复习、答题要求:第一,在复习上,复习记忆要到位。要注意围绕考点记忆,做到记忆不盲目;要围绕理解记忆,做到记忆不死记,进一步提高复习效率。第二,在读题上,思考分析要到位。要注意明确用什么知识点,做到思路不偏差;明确材料中的关键词,做到要点不偏离,进一步提高有效思考水平。第三,在答题上,得分意识要到位。要注意答案尽可能往书本上靠,做到答案不外行;尽可能获得更多知识点,做到答案不漏点,进一步提高主观题的得分率。

实践证明,利用“典型答案”进行试卷讲评,同学们获得了很大的启发,在复习、审题以及答题上都有了很大的长进,我觉得,这里主要还是得益于新课改中必须“突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这一教学理念,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主人。如果能做好这一点,“小高考”中的政治必修冲A还是不成问题的。

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技巧 篇4

(一)、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特点:

信息量大,能力层次多,综合要求高,选拔功能强。

(二)、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的命题特点:

重视基础,突出运用——能力立意;热点多元,模拟情境——拓展思维;强调联系,细分入口——回归教材;角度多维,分层设问——思维综合;适度开放,难度稳定——引导创新。

(三)、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学生得分偏低的主要原因:

1、基础知识未落实:①概念界定不清——判断失误;②观点理解不透——迁移失败;③知识表述不全——要点失缺;④人文通识不广——思维失活。

2、常规能力未到位:①无法提炼有效信息——茫然失措,切题困难②不能形成有机联系——思路不清,运用失当;③没有结合热点分析——东拉西扯,要点不显;④难以形成稳定观点——观点游离,点睛缺失

3、解题未掌握:①命题特点不清——定位不准;②问题要求不明——破题不易;③答题过程不白——思路不顺;④答题套路不熟——得分不高

4、卷面欠规范:①书写潦草,难以评判;②术语不准,辞不达意③逻辑混乱,层次不清。

(四)、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审题过程要注意“六部曲”

1、看:看什么——看设问

怎么看——要看出设问的范围(政治科的考点包括经济常识、哲学常识、政治常识三个部分,哲学常识又包括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人生价值观四个部分);角度(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指向主体特殊的限制与要求等,并一次性将所有的问题看完。

2、抓:抓什么——抓住材料的关键词,中心意;

怎么抓——通常可用“首尾法,词语频率法,同一中心法,引导法”来抓;

3、领:领什么——领悟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考什么知识原理;

怎么领——从题目的材料出发,去思考该题所处的时政背景,从而判断出命题者的意图主要是想考查什么知识内容

4、联:联什么——紧扣题目的材料联系相应的教材术语和时政术语;

怎么联——回想相应的教材知识网和相关热点背景,准确完整的联想。

5、列:列什么——列出答题纲要;

怎么列——按照前面的四部曲的内容,把相关题目设问所要求的材料知识、教材知识,时政知识等内容按先后次有序地列出答案要点。

6、思:思什么——反思答案的完整性,科学性;

怎么思——倒推重审题,注意题分值(看分作答)

(五)、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答案组织要求注意“六个化”

1、解题过程程序化:每答一题都要遵循上面六部曲来进行;

2、答案组织要点化:每个要点自成一点,自成一理;

3、答案表述术语化:采用教材政治术语或时政精辟术语;

4、答案结构逻辑化:各要点之间要有一定的主次、先后、微观、宏观等逻辑关系;

5、答案编写完整化:各要点要支持原理+方法论、观点+材料、基础分+提高分等三个方面的统一(提高分是指要联系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的最新时政精辟观点,进行创造性答题而争取加分);(内在美)

6、字迹书写整洁化:要注意该卷老师的心理,以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和印象分(外在美)

(六)、从高考阅卷看怎样答政治主观性试题

1、要想方设法使你的答卷成为能够得分的答卷——这是前提

2、让阅卷老师产生好的第一印象——这是关键;

3、努力唤起阅卷老师的同情心——这是保证

考生能够赢得同情分通常有以下表现:

(1)卷面整洁,字体整齐,层次清楚,使阅卷老师一目了然,产生愉悦之感;

(2)叙述和论证符合逻辑,步骤明确,无前后颠倒,答非所问的表达;

(3)字体娟秀整齐,粗细得当为度;

(4)考生答卷字数适中。使阅卷老师处理时间短且效率高,一般分析性小题的字数控制在50~60字以内,论述性大题的字数在300字内,不要下笔千言,不切主题,使阅卷老师费时,费眼力,产生厌倦情绪。

(5)除上述情况外,试卷要保持完好,不要有擦破,划破,让人怀疑可能做记号。

返回目录>>>

高考政治主观题九大题型分析

题型一、“体现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体现型的设问中有“体现了什么”“怎样体现”“如何体现”等字眼。

【解题技巧】:具体的解题思路是:定点——联系——梳理——作答

一定点:确定考核的知识点是什么;

二联系:联系所给材料与所学知识;

三梳理作答:将材料所给的信息与考核的知识点一一对照,二者相符的就是要点,作答时要做到观点和材料相结合。

题型二、“反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反映型”的设问,一般来说所给的材料有文字式的,也有图表式的,大致有两种情况:一是反映了什么问题或现象,二是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变化。

【解题技巧】:不管是哪一种设问的情况,材料所提供的信息都是感性的,而答案要求是理性的也就是说感性材料理性化,既把材料所提供的信息用教材中所学的知识加以表明。做这类题关键是对材料所给的信息要全面把握,可采用定点法。同上

题型三、“为什么(原因)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一般设问以“为什么说”,“为什么要”等形式呈现

【解题技巧】:具体有三种方案:

第一种:从分析其必然性,必要性的角度展开。必然性亦可理解为紧迫性,也就是应客观规律、时代背景而生的产物,是为了解决现状不足的需要,必要性和重要性就是解决此问题的重要现实意义。

第二种:从为什么要、为什么能的角度展开。一定要紧扣题意且联系教材知识来回答,答的越充分越全面越好,同时还要分析能够这么做的条件和社会环境

第三种:从政治、经济或文化、历史或现实,内因与外因等角度展开,要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一般情况下要回答“这样说”“这样做”的依据,意义(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等,有时也要回答不这样做的危害,在解答中,一般应由近及远,由直接到间接,先经济后政治有次序,有条理地展开说明。

题型四、“怎么办(对策)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来讲都是给出了确定的主体,如党、国家、政府、公民、企业、消费者和个人等。并且指定了要回答的某一方面内容。

【解题技巧】:解答此类题目时,可采用定点法,同题型一。

凡是经济学中见到如何经营类题时,应想到:

(1)市场:面向市场进行产业、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商品;遵循价值规律,将生产资料与劳动力进行优化合理配置。

(2)科技:贯彻科教兴国战略,运用高新技术;

(3)管理:加强管理,贯彻人才强国战略

(4)素质:提高经营者,劳动者的素质;

(5)效益:努力降低生产成本,增大产出,提高经济效益,走新型工业化之路。

(6)品牌: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与信誉,创立品牌,生产优质无公害商品,冲破国际“绿色壁垒”

(7)竞争力: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将企业做大做强,增强国际竞争力,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运用政治学知识回答如何做,一般会从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两个角度来回答,但具体的又可以从党、政府、公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国家整体角度回答:

从哲学角度回答怎样做的问题,一般要侧重于方法论,原理不用过多表述,但一定要结合实际问题来谈,要体现哲学的思想与方法的要求。

返回目录>>>

题型五:“意义或影响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有“积极影响”“经济意义”“政治意义”“经济政治意义”等

【解题技巧】:一般意义类主观题回答的角度和术语可以归纳如下:

一、经济意义

描述国内经济意义

1、(有利于)调动积极性,解放生产力,提高经济效益,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2、(有利于)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作用,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促进结构调整(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等),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就业;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设现代经济体系。

3、(有利于)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城乡一体化;资源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让人民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4、(有利于)体现社会主义本质,缩小差距,实现共同富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高我国的国际竞争力。

5、(有利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大力发展实体经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6、(有利于)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巩固基础地位;产业化经营,促进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

描述对外经济意义

1、(有利于)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促进对外贸易,增强国际竞争力;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吸收引进资金,技术,管理经验;实施走出去战略,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周边)环境。

2、(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等。

二、政治意义

对国家的政治意义(国内有关活动)

1、(有利于)人民当家作主,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对人民负责);巩固国家政权,促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2、(有利于)依法治国(依法执政,建设法治政府),转变政府职能。

3、(有利于)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民族团结,社会稳定,国家的长治久安,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高综合国力,构建和谐社会

对外交往活动

1、对我国的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综合国力,国际影响力,国际形象;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维护国家安全;进一步对外开放,促进国际合作,维护国家利益。

2、对地区,世界的意义:(有利于)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建立国际政治新秩序,维护共同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对党的政治意义

(有利于)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巩固党的执政地位(基础);保持党的先进性,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做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关系中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关系中华民族前途命运,关系党的生死存亡和国家的长治久安。

三、思想文化意义

(有利于)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思想保证,;发扬爱国主义,民族精神;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高国民素质,以德治国。

题型六“认识(评价)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通常是材料先给出一个重大的社会现象,然后要求用所学的知识谈谈对这一现象的认识,常见设问有“如何认识”,“如何看待”“谈谈对某一现象的看法”“分析(评析)某一现象”等等

【解题技巧】:此类题可按照“判断表态”——“阐述道理”——“明确做法”的解题思路来作答,也可按照“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的解题思路来作答

“是什么”——即题目说(做)的是一件小事,或题目观点是对还是错

“为什么”——即说(做)这件事的依据、重要性、必要性、可能性、不做这件事的危害性

依据——是说(做)这件事的经济学、哲学、政治学的理论依据;

重要性——是说(做)这件事的作用、意义、目的、目标等;

必要性——是说(做)这件事当前存在的客观实际,即非做不可的原因;

可能性——是说(做)这件事存在哪些主客观条件,使做这件事成为可能

危害性——是做或不做这件事将会导致怎样的消极后果。

“怎么办”——即党、国家、公民、企业、消费者、个人等准备怎样做这件事,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来解决问题。

回答时先原理,后结合材料要全面,辩证要站在自身的角度、态度要鲜明。

题型七“启示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的设问,一般是以某些典型的事件,事例为背景,要求谈谈该事例、事件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的启示,其形式一般是“这给了我们哪些启示”或“这件事对你有什么启发”等,重点是考查考生能否从提供的材料中悟出道理,强调回答问题要有针对性。

【解题技巧】:回答这种设问的题目时,一般应从两方面考虑:一是材料说明的道理,二是要求我们应该怎么办。一般情况下,偏重于回答“怎么办”,答题时格式应为“原理+材料说明的道理或者是原理+应该怎么办”。

答案一般写明原理或知识点,做到观点材料的结合即可,不必详细展开去分析。

题型八“依据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此类题主要是分析党和政府解决某问题的措施的经济学、哲学、或政治学依据。一般来说其设问主要有:第一,确定某知识范围,要求分析或说明材料对应的某方面的理论依据;第二,未确定某范围,要求从不同角度分析其理论依据。

【解题技巧】:答案构成:(1)未限定某观点,则应从不同角度分析,选择主要的几个观点,每一个观点都按照“原理、方法论+分析”模式作答,注意简明扼要。

(2)若限定了角度,则依据这一观点包含的辩证思维层次进行分析。按照“观点+题中的做法或言论是如何抓住或符合(违背)这一观点的+意义”模式作答。

题型九“图表类”主观题

【题型特点】:图表式论述题的图表一般由“表题、图表(图表的形式常见的有表格式、坐标式、饼状式、柱状式、曲线式)、注释”三部分组成。设问通常是由2~3个小问组成。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表一、表二分别(或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

2、表一、表二有何内在联系;

3、请你谈谈对表格所反映现象的认识,或问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

【解题技巧】:审题要先审设问,后审材料(图表),这样可以增强材料的目的性。

审设问要注意:

1、宏观把握设问之间的关系。设问之间的关系:一种是并列关系,各小题围绕中心相对独立;一种是递进关系,层层深入,其基本顺序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

2、微观具体分析设问要求。第一问:一般问的是图表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这时要特别注意看清题目问的是图表“分别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还是“共同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答案不仅要写出图表反映的表面现象(即将图表语言转换成文字语言,实现有定量到定性的转换),还应指出这一现象所包含的深层次信息,和隐藏的信息及本质性问题。

第二问:一般问的是表1和表2有何联系,这些联系主要包括四种情况:

(1)原因和结果的关系(2)一分为二的关系(3)整体和部分的关系

(4)前后相继的关系。其中又以(1)(2)较为常见。

第三问:一般要求结合图表、文字谈认识。一般做认识类题目的解题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有何意义和后果”“怎么办”。在答题时要注意将材料和教材原理结合起来,避免材料和原理“两张皮”

审图表要注意:

1、读图表的标题。图表的标题反映了图表的主题或中心。

2、读表格内的项目和数据等内容,这是答案的主要来源。关键是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纵向对比用来说明变化(如有个较大的增长或减少),横向比较来说明两者的差距。

3、读表注(备注)。表注使图表的含义得到全面深刻的表述,往往对答题有较大的影响。解释性的备注是对图表中的信息进行分析、判断的依据;补充性的备注则是组织答案不可缺少的来源之一。

返回目录>>>

主观题失分的主要表现

1、审题不清,答错答题的范围,即答非所问。 例如,题目要求用经济常识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政治常识甚至哲学常识的知识来回答;题目要求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来回答,有些学生却用辩证唯物论的知识来回答。

2、张冠李戴,答案前后不对应。 这在哲学试题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例如,前面用矛盾的普遍性原理后面却用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前面用矛盾的特殊性原理后面却用一切从实际出发的方法论与其相对应等等。

3、盲目调用知识,没有使用政治学科专业术语答题,而是使用文学化、生活化的语言答题。 例如,有些学生在回答通货膨胀时不是说国家发行的纸币量多了,而是说国家把钱发多了;物质决定意识说成物质决定想法;国家职能说成国家做事等。

4、使用专业术语不规范,导致文字表达不准确,甚至表述错误。 例如,人民民主专政写成人民民主专制;矛盾的斗争性说成是矛盾的战斗性;经济效益的提高写成利润的提高等等。

5、思维混乱,文字叙述缺乏完整性、条理性和简洁性,出现 “会而不对 ”、 “对而不全 ”、 “全而不准 ”的现象。

2018年高考政治主观题答题 篇5

1.价格与物价

(1)价格变化的原因①价值决定价格:价值量越大,商品价格越高;价值量越小,商品价格越低。②供求影响价格:供不应求,价格上升;供过于求,价格下降。③纸币发行量:如果纸币的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物价会上涨;相反,物价会降低。④市场的缺陷:市场调节具有盲目性、滞后性,一些生产者、经营者恶意囤积,哄抬价格。⑤国家经济政策:国家宏观经济政策主要通过控制流通中的货币量以及财政支出的数量,平衡社会总供给和总需求,保持物价稳定。⑥分配和交换是连接生产和消费的桥梁和纽带。

(2)稳定物价的措施①依靠科技进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②大力发展生产,保障商品的有效供给。③合理控制纸币的发行量,使纸币发行量与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相符合。④加强市场监管,通过经济立法和行政命令等手段,打击市场炒作等行为。⑤加强宏观调控,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调节社会总需求。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

2.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原因与措施

(1)为什么?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坚持扩大内需特别是消费需求的方针,有利于拉动经济增长。②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扩大消费需求有利于满足人民的生活需求,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需要。扩大消费需求能够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拉动国民经济持续协调发展。④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2)怎么样?

国家:①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发展生产力,扩大就业,提高居民收入。②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③完善收入分配政策,调节社会收入差距,实现社会公平,提高社会总体消费水平。④发挥财政的作用,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⑤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加快消费结构升级。⑥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设良好的消费环境。

企业:要提高产品质量,树立良好的企业信誉和形象。

个人:要通过自己的知识和劳动,增加个人收入;树立正确的消费观。3.企业经营与发展措施

①尊重价值规律,制定正确的经营战略。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产品结构调整,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产品。②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依靠技术进步、科学管理等手段,形成自己的竞争优势,增强企业竞争力。③要遵守市场规则,诚信经营,增强社会责任感,树立良好的信誉和企业形象。④通过强强联合或企业兼并,实现优势互补、社会资源的合理配臵和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提高企业竞争力。⑤树立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产品结构优化升级。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战略:转变外贸发展方式,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培育自主品牌,增强国际竞争力;实行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在对外贸易中,要熟悉国际相关法律、规则,有经济安全的防范意识;要有规则意识和利用世贸组织规则的本领;要有应对别国反倾销和反别国倾销的策略,维护企业的合法权益。4.如何分析解决就业问题的原因和措施?

(1)原因①就业是民生之本,对整个社会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②在我国,劳动者享有平等就业和选择职业的权利。③扩大就业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只有解决就业问题,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实现共同富裕,才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④我国就业形势比较严峻,就业问题比较突出。

(2)措施①从根本上讲,国家要大力发展经济,努力增加就业岗位。②国家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加强引导,完善市场就业机制,扩大就业规模,改善就业结构。③企业要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为劳动者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④劳动者要转变就业观念,树立自主择业观、竞争就业观、职业平等观以及多种方式就业观;提高自身技能,增强自主就业和创业能力。

5.实现收入分配公平的原因与措施

(1)原因①公平的收入分配,是社会主义分配原则的体现,它有助于协调人们之间的经济利益关系,实现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②实现收入分配的公平,是社会主义社会的本质要求,有利于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③公平是提高经济效率的保证。只有维护劳动者公平分配的权利,保证劳动者的利益,才能激发劳动者发展生产、提高经济效率的积极性。④实现社会公平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利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措施①从根本上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大力发展生产力。②坚持和完善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是实现公平收入分配的重要制度保证。③保证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合理比重、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合理比重是实现社会公平的重要举措。当前,要逐步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要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建立企业职工工资正常增长机制和支付保障机制。④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是实现社会公平的另一重要举措。政府要加强宏观调控,保护合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要充分发挥财政、税收在促进收入分配公平方面的作用,把收入差距控制在一定范围内;要不断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低收入者的基本生活。⑤政府要坚持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6.宏观调控的含义及主要目标是什么?

(1)①国家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对国民经济进行调节和控制。②主要目标:促进经济增长,增加就业,稳定物价,保持国际收支平衡。

(2)为什么要进行宏观调控?①市场调节存在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固有的弊端。国家加强宏观调控能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②加强宏观调控是由我国的社会主义性质决定的,是社会主义公有制及共同富裕目标的要求。③加强宏观调控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在充分发挥市场调节作用的基础上,加强宏观调控,有利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发展。④这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有利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7.如何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1)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实行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实施相应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

(2)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①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②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④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⑤推动区域协调发展,缩小区域发展差距。(3)积极应对经济全球化,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4)从经济生活三个主体①消费者: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将资源节约、环境保护落实到日常生活实践中。②企业:依靠技术进步、管理创新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转变发展方式,依靠科技进步,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生产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③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科技创新,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推动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动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

8.新时期如何提高开放型经济水平?

①基本格局:形成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②基本战略: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③基本原则:始终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④注意从国家和企业两个角度思考

A从国家角度:转变对外经济发展方式,坚持出口市场多元化和以质取胜战略;促进出口产品结构优化、推动利用外资和对外投资协调发展;提升企业适应国际市场的能力,利用国际贸易规则和惯例维护我国企业的正当权益,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强协作,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共同防范经济全球化带来的风险。

B从企业角度:企业要注重结构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管理和自主创新,诚信经营,提升国际竞争力。

⑤从科学发展观方面:注意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必修二《政治生活》

9.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公民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必要性:我国国家性质、人民地位、公民权利(选举权和被选举权是公民基本的民主权利,是公民参与国家管理的基础和标志)。②重要性:第一,对公民——有利于增强主人翁意识,提高政治参与的热情、能力,真正行使(实现)自己的民主权利。第二,对社会或国家——有利于保障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和地位,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发展、现代化及各项事业的发展。有利于密切党和政府与人民群众的联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2)公民应如何参与政治生活?①内容:行使民主权利,履行政治性义务;参与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民主管理等。②要求:宏观上把握——依法有序参与;中观上把握——坚持公民参与政治生活的基本原则。(1.坚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则2.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3.坚持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相结合的原则)。③微观上把握——各种民主方式的具体内涵、途径(渠道)和要求。10.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政府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

①国家性质和政府是人民意旨的执行者和人民利益的捍卫者。②是政府为人民服务宗旨和贯彻对人民负责原则的需要。③是政府某种职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公共服务)的内在要求。④是政府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践行“三个代表”的需要。⑤是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需要。(2)政府怎样做某一件事?①履行职能:切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把该管的事情真正管好。②坚持宗旨和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和对人民负责的原则。政府应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态度,树立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③依法行政:坚持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水平。④接受监督:建立健全制约和监督机制,自觉接受人民监督。⑤科学决策:审慎行使权力,坚持科学、民主决策。⑥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11.人大代表为什么要这样做或怎样完成一件事?

①人大代表是我国的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②是行使权利的表现(审议权、提案权、质询权、表决权)。③是履行义务的需要(遵守法律;保守机密;联系群众;接受监督)。④体现与人民的关系(产生、负责、服务、监督)。(2)人大代表应该怎样做?①积极行使权利。②自觉履行好义务。与人民群众保持密切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接受人民监督。③增强履职意识,提高履职能力。

12.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党怎样做某一件事?

(1)党为什么要做某一件事①性质(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和宗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等决定的。②党的地位决定的。③党的作用决定的(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始终保持现代化建设的社会主义方向;只有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才能创造稳定的社会环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只有坚持共产党的领导,才能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搞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④是党的指导思想和加强党自身建设的需要。⑤党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2)党怎样做某一件事?①践行执政理念:以人为本、执政为民。②完善执政方式:科学执政、民主执政、依法执政。③充分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④加强党的建设,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建设。⑤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13.如何处理民族问题,维护新型民族关系?

①坚持人民民主专政、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保证人民当家作主(政治基)。②坚持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和各民族共同繁荣的基本原则(政治基础和物质保证)。③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保障民族自治地方充分享有当家作主的自治权(基本制度)④坚决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和宗教信仰自由政策,扎扎实实做好民族工作,尊重和保障少数民族群众的宗教信仰自由(政策保证)⑤公民自觉履行维护国家统一和全国各民族团结的义务。14.我国在对外关系方面为什么和怎么做?

①必要性:主权国家的权利和义务;我国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国家性质和国家利益决定国际关系;国际形势的要求(符合时代潮流、符合多极化趋势);符合联合国的宗旨和原则。②意义:对我国:提升国际地位、展示负责任的大国形象,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为现代化建设创造良好的国际环境等等。对世界: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新秩序;推进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关系民主化;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2)怎么做?①国际社会成员:积极履行不侵犯别国、不干涉他国内政、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的义务,自觉遵守联合国宪章的宗旨和原则。②国际竞争的实质:抓住战略机遇,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增强综合国力,提高我国的国际影响力。③国际形势: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推动世界向多极化方向发展。④国际关系:维护自身利益的同时,尊重他国正当利益,维护各国人民的共同利益;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同所有国家发展友好合作。⑤外交政策: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

必修三《文化生活》

15.如何运用文化作用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②文化与经济、政治相互交融。文化反作用于政治、经济,给予政治、经济以重大影响。先进的、健康的文化会促进社会的发展,落后的、腐朽的文化则会阻碍社会的发展。③文化越来越成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④文化影响人们的交往行为和交往方式,影响人们的实践活动、认识活动和思维方式。⑤文化塑造人生,优秀文化能够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人的精神力量,促进人的全面发展。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个人成长产生深刻影响。先进、健康的文化是个人成长的催化剂,反动、腐朽、落后的文化则会把人们引向歧途。⑦文化对人的影响具有潜移默化和深远持久的特点。16.为什么要进行文化交流?怎样进行文化交流?

必要性:文化交流是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要求。意义:①有利于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学习和吸收各民族优秀文化成果,促进本民族文化的发展;有利于世界各种文化互相借鉴,取长补短,维护世界文化的多样性,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与发展。②有利于扩大中华文化在国际上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提高我国的文化竞争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③有利于加强各交流国家人民之间的友谊和互相了解,发展同世界各国人民的友好合作关系,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建设和谐世界。(2)怎样进行文化交流?①在文化交流中要遵循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尊重差异,理解个性,和睦相处,共同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部分。③我们既要热情欢迎世界各国优秀文化在中国传播,又要主动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做传播中华文化的使者,增强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④文化交流的途径:商业贸易、人口迁徙、教育等。17.怎样对待传统文化?

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古为今用。②推陈出新,革故鼎新,对待中国传统文化,应该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创新。③反对固守本民族传统文化的“守旧主义”和根本否定传统文化的“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18.怎样对待外来文化?

①文化具有多样性,我们既要认同本民族文化,又要尊重其他民族文化,坚持各民族文化一律平等的原则,加强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②在文化交流、借鉴与融合的过程中,必须以世界优秀文化为营养,充分吸收外国文化的有益成果,坚决抵制外来文化中腐朽糟粕的部分。③在学习和借鉴其他民族优秀文化成果时,要以我为主,为我所用。④正确处理好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反对封闭主义和民族虚无主义等错误倾向。

19.如何进行文化创新?

①根本途径:社会实践。②基本途径:继承传统,推陈出新;面向世界,博采众长。③基本要求:处理好当代文化与传统文化的关系、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关系。④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关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从人民群众的实践中汲取营养。⑤克服错误倾向:反对“守旧主义”和“封闭主义”以及“民族虚无主义”和“历史虚无主义”倾向。

20.为什么要弘扬民族精神?怎样弘扬民族精神?

(1)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必要性①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基石,是中华民族之魂。②中华民族精神始终是维系中华各族人民共同生活的精神纽带,是支撑中华民族生存、发展的精神支柱,是推动中华民族走向繁荣、强大的精神动力。③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提高全民族综合素质的必然要求,是不断增强我国国际竞争力的要求,是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需要。④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有利于全体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为中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强基固本,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的途径①最重要的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心骨”作用。②必须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③必须正确对待外来思想文化。既要借鉴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汲取各民族的长处,又要警惕西方敌对势力对我国进行西化、分化的图谋。④必须把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相结合。⑤必须立足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21.如何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①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关键在于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②立足于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继承发扬中华民族文化的优秀传统,汲取世界各民族的长处,在内容形式上不断创新。③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作中的主体作用,调动人民群众文化创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④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⑤大力发展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加强思想道德建设,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22.为什么和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

(1)为什么要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道德具有时代性,要求随着时代发展而增添新内容。②是培育“四有”公民,实现发展先进文化的根本目标,完成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根本任务的需要。③思想道德建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性质和前进方向,是文化建设的灵魂

(2)怎么样加强思想道德建设?①从国家来看,应做到:a.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坚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倡导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在遵守基本行为准则的基础上,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与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思想道德体系。c.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全体社会成员作出道德选择、判断行为得失,提供最基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②从公民个人来看,应做到:a.我们要不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不断提高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不断追求更高的思想道德目标。b.在遵守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基础上,不断改造主观世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理论,坚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逐步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c.要脚踏实地、不尚空谈、重在行动,要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小事做起,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加入为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而奋斗的行列中。

必修四《生活与哲学》

23.为什么和怎么样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哲学依据第一: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第二:事物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客观的,又是可以认识和利用的。(2)怎么样?①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②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③反对两种错误: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无所作为的思想。④从辩证法角度分析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认识联系的普遍性、客观性、多样性,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把握变化了的客观实际;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坚持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一分为二地看待客观实际。

24.如何运用“规律”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②规律具有普遍性,任何事物的运动变化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③规律具有客观性,其存在和发生作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④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们可以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25.如何运用“实践”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②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③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是认识的基础。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发展的动力,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是检验认识的真理性的唯一标准。④在实践中追求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⑤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观点是辩证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基本观点,是打开社会历史奥秘的钥匙。⑥人民群众是实践的主体。

26.如何运用“真理”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真理是客观的。我们要坚持真理,反对谬误。②真理是具体的有条件的。我们要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③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上升性。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27.如何运用“联系”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之中。要求我们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②联系具有客观性,它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的联系中把握事物,切记主观随意性。③联系具有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坚持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④整体和部分相互联系、密不可分要求我们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同时必须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⑤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在一定意义上就是系统和要素的关系,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注重事物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28.如何运用“发展”的观点分析问题?

①一切事物都是变化发展的,要求我们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②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代替旧事物。③事物发展的途径——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④事物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⑤事物发展的原因——内因与外因。⑥任何事物都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事物的变化发展是有规律的。

29.如何运用矛盾分析法解决问题?

①矛盾即对立统一,要求我们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②矛盾具有普遍性,要求敢于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找出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③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④主次矛盾与矛盾的主次方面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30.创新的哲学依据

(1)唯物论:创新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表现。树立创新精神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2)辩证法:①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方法论:要求我们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要坚持与时俱进,培养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成长。②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③辩证法的本质是革命的批判的创新的,要求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开拓新境界。(3)认识论: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要求我们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31.如何运用唯物史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反作用于社会存在。②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③社会发展规律: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④社会历史发展的趋势: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社会主义社会,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自我完善加以解决。⑤社会历史的主体: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32.如何运用价值观的知识分析问题?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篇6

四川卷(即全国卷Ⅲ)

“互联网+”代表这样一种新的经济形态,即通过互联网的深度广泛应用实现产业发展。

2014年2月,以习近平为组长的中央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宣告成立。

2016年3月,十二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我国《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促进互联网深度广泛应用,形成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产业发展新形态。

国家发改委提请全国人大审议的报告提出,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大数据开放创新工程,建设高速、移动、安全、泛在的新一代信息基础设施,深入实施信息惠民工程,完善电信普遍服务机制。

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国家应如何为“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实施提供支持和保障。(12分)

全国卷Ⅰ

2013年,习近平提出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一下简称“一带一路”)的重大倡议,得到国际社会积极响应。

共建“一带一路”致力于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的发展。“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了沿线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人文交流与文明互鉴,让各国人民相逢相知、互信互敬。截至2015年,已有7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达了与中国合作建设“一带一路”的意愿。30多个国家同中国签署了合作协议,中国与相关国家合作建设了50多个境外经贸合作区。

运用“当代国际社会”知识,分析“一带一路”建设为什么能为世界和平发展增添新的正能量。(12分)

全国卷Ⅱ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坚持绿色发展,着力改善生态环境,推动低碳循环发展,加大环境治理力度、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在调研的基础上建议有关部门在国家层面制定行业发展标准,提出环保要求,引导和规范低速电动汽车有序发展,中国民主建国会中央围绕京津冀联防联治破解大气污染提出提案,建议继续推广和普及新能源汽车,新建商品房要设臵配备充电电源的专用停车位,对老社区也要制定建设充电设施的改造计划。/ 5

我国民主党派为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发挥了怎样的作用?为什么能发挥这样的作用?(12分)

北京卷

无人驾驶汽车是一种主要依靠车内计算机系统来实现无人驾驶的智能汽车,这一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交通事故、改变城市拥堵状况、节约能源消耗,甚至将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观念。国内外各大汽车制造商和互联网公司纷纷投入巨资开发研制。但是,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比如,汽车上路的标准是什么?发生交通事故后,汽车制造商、软件开发商和车主,谁来承担责任?黑客入侵带来的安全隐患如何避免?车主的位臵信息等如何保护?

结合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相关知识,分析应该如何推进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6分)

天津卷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分)

“美丽天津〃一号工程”已经持续推进了三年。如今臵身天津的人们会欣喜地发现,蓝天白云的数量在渐渐增多,而这背后是社会上下坚持不懈努力的结果。三年来,天津市人大相继出台了《天津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天津市水污染防治条例》等地方性法规;2015年市环保局派出20个区县工程组,配备了八百多名负责环保监督的“网格员”,设臵了二百多个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布下了治理大气污染的“天罗地网”;为营造绿色生活环境,广大居民以“社区是我家、维护靠大家”为主题,纷纷开展了“慎放烟花、远离雾霾”等形式多样的环保活动。

结合材料,说明天津市为实现“蓝天白云”所做的努力蕴含的政治生活道理。

江苏卷

机器人既是先进制造业的关键支撑装备,也是改善人类生活方式的重要切入点。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一个国家的技术实力,世界上许多国家纷纷将机器人产业作为战略性产业进行重点部署。从2009年开始,机器人产业进入了快速发展期,国内外从事机器人研发和生产企业数量呈爆发式增长。

近年来机器人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2016年3月,“阿尔法围棋”战胜韩国围棋名将,再次引起人们对智能机器人的高度关注,也进一步加剧了人们对其发展可能带来的风险的担忧。如果智能机器人全面超越人类智能,人类最终面对的是友好的合作伙伴还是企图控制人类的对手?如果智能机器人被滥用,对人类带来的潜在危险又会怎样?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许多国家为何将机器人作为战略性产业来部/ 5

署。(6分)

江苏卷

根据中共中央“十三五“规划建议精准扶贫和精准脱贫的要求,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敢承担扶贫责任,积极创新扶贫方式,运用中央和省级财政扶贫资金,对有劳动能力的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对”一方水土养不起一方人“的实施扶贫搬迁,对丧失劳动能力的实施兜底性保障政策,从而打开了扶贫开发工作的新局面。

结合材料,运用财政作用的知识,分析H市扶贫工作中采取的方式所包含的经济学原理。(12分)

上海卷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与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了不同形式的伙伴关系。如与亚太经合组织构建面向未来的亚太伙伴关系;将中澳、中新(西兰)提升为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与俄罗斯建立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与摩洛哥建立战略伙伴关系……我国积极推动外交事业大发展大作为。

从当今世界主题和格局、我国对外政策的角度简要回答,为什么我国要积极地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9分)

海南卷

辨析题(10分)

有人认为:既然我国宪法规定公民享有言论自由,那么公民在微信、微博等互联网平台上发表言论就不应该有任何的限制。

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相关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辨析。/ 5

2016年高考政治题目政治部分主观题答案

四川卷(即全国卷Ⅲ)

答:①建立和完善互联网发展管理领导体制;(3分)

②加强“互联网+”相关领域的法律制度建设,规范并引导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3分)

③加大“互联网+”产业政策扶持力度,做好信息化基础建设和信息服务;(3分)④重视对互联网及相关产业的监督管理,依法打击利用互联网的犯罪行为,维护互联网安全。

全国卷Ⅰ

全国卷Ⅱ

作用:民主党派认真调研,积极参与国家事务的管理,行使提案权,(4分)为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提供依据。(2分)

原因:民主派是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的积极力量,是我国的参政党,(4分)和中国共产党是亲密合作的友党,共同致力于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促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建成。(2分)(写出政协的性质和职能,可酌情给分)

北京卷

政府组织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职能、制定无人驾驶汽车的相关标准、完善法规、厘清责任。保障人民民主维护国家长治久安、保护公民权利。

天津卷 / 5

(10分)①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权力机关。天津市人大行使立法权,制定地方性法规,为环境治理提供法律保障。

②政府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履行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职能,为人民创作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

③公民坚持权利与义务统一的原则,自觉履行公民义务,投入美丽家园建设。

江苏卷

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机器人是新技术革命的重要技术且市场前景广阔,发展机器人产业对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要意义。许多国家都想抓住和利用这一重要战略机遇期,抢占科技制高点,在世界多极化格局中占据有利地位。

浙江卷

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它要求党的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始终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群体支持发展特色产业和转移就业,为他们开拓收入来源,增加经济收入,做到了依靠人民、造福人民;运用财政扶贫资金,实施扶贫搬迁和兜底性保障,帮助贫困群体走上致富道路,保障了他们应有的权益,做到了发展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H市各级党委和政府勇担责任、精准扶贫体现了党的宗旨。

上海卷

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两大主题,世界格局呈多极化趋势。我国积极同多个国家,国际组织建立伙伴关系,顺应了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的时代的主流。

我国高举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旗帜,践行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理念,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发展利益,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营造长期的和平国际环境和良好的周边环境。

海南卷

①国人民民主具有广泛性和真实性,我国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材料中观点肯定了公民具有言论自由权利有合理性;

②自由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公民在行使政治自由权利的同时,必须要遵守相关法律法规;

③民参与政治生活要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的原则。不能只行使权利,而不履行遵守宪法和法律的义务;

高考政治必修一主观题 篇7

笔者认为, 答好主观题主要要做好几个环节, 即“审、找、定、答”主观题。“审”就是审设问明方向, “找”即找有效信息、关键词, “定”是据有效信息、关键词多角度定原理, “答”即答题规范化, 关键词入答案、新提法别忘答。

一、审设问明方向

想要答好一道主观题, 首先必须审好设问, 这是答好一道主观题的前提和基础, 审清了设问, 起码可以保证答题的方向是正确的, 不至于南辕北辙, 甚至下笔千言, 离题万里。通过审设问, 必须获得以下三个方面的信息, 明确三个方向。

1. 审清设问所涉及的学科知识方向, 是经济学、哲学

还是政治学方向, 或更具体的是经济学中的市场经济的知识还是财政税收方面的知识, 哲学中的辩证法还是唯物论或认识论、人生观, 政治学中的党、国家或公民的知识。题目当中经常有限制语或是一些关键词语给出我们一个明确的知识范围信息。

2. 审清设问所涉及的对象, 即主体是谁, 客体是谁,

主体对客体做了什么, 这在政治学及经济学的试题中显得尤为重要。如政治学中的主体是党还是政府、国际社会、公民, 经济学中的企业、居民、消费者、市场、国家等。通过主客体对象的明确, 则往往可以界定答题所涉及的知识范围及答题的方向。

3. 设问所涉及的问题的方向, 即这个问题的类型。

如“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还是“如何体现”“如何看待”或“启示类”“意义作用类”。类型不同, 则答题的方向也不同。如题型为“是什么”则答具体内容及实质;“为什么”主要从可能性、必要性、重要性三个方面考虑或从原因依据、地位、作用意义方面来考虑;“怎么办”则应多主体、多角度答措施, 措施须用理论材料来证明;“如何体现”则把原理的要点一一分解开来, 然后一一从材料找出所体现的原理的要点。

【例1】全国文综卷Ⅱ39. (2) 用政治常识分析党和政府为什么要努力解决农民群众“看病难, 看病贵”问题。 (13分)

这一道题, 首先审出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方向, 即用政治常识的有关知识, 更具体来说是用党和政府的有关知识。其次, 审明确问题的对象, 本题设问所涉及的对象主体为“党与政府”, 客体为“农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最后, 本题的设问方向是“为什么”类型。

【例2】全国文综卷Ⅰ38. (2) 结合材料一、二, 运用经济常识分析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过程中, 企业应该采取的措施。 (12分)

本题中, 首先审出问题所涉及的学科方向, 即用经济常识分析, 而非哲学、政治学角度。其次, 审明问题的对象, 本题设问所涉及的对象主体为企业, 所答的所有措施必须从企业的角度来回答, 不能答国家、市场、居民、消费者。客体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所有的措施都必须以此为中心。最后, 本题设问的方向为“怎么办”类型, 应围绕中心多角度答。

二、读材料找关键词, 获取答题有效信息

要弄清题目一共有几则材料, 分清每则材料所包含的层次。把审事实材料和审设问结合起来, 既要读懂每则材料的大意, 从每层材料中概括出隐含的观点;又要把握各则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 从整体上把握题目主旨。要寻找并画出材料的关键词, 努力挖掘出材料中的每一个“有效信息”。提取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准确与否, 关系到答案的准、精、全三个方面。只有将材料中的有效信息榨干, 才能保证不遗漏重要考点。只有抓准材料中的关键词语, 才能为找出其背后隐藏的知识点打下良好的基础。把握关键词可采用以下方法:首尾法:材料的关键词往往出现在第一句话或者最后一句话, 特别是最后一句话, 应紧紧抓住这个句子。词语频率法:材料的关键词在材料中往往会反复出现, 一般在材料中除了“的”字以外出现最多的词语就是关键词。核心法:在同一道材料题中如果有几个小问, 这几个小问都是围绕一个核心问题而展开的, 所以把握关键词语时要反复阅读每一个小问, 把握其共同点 (关键词) 解题。

三、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 解读有效信息和关键字, 多个关键字眼多层有效信息对应多个原理

把在审设问与审材料中获取的有效信息和关键字眼回归到所学过的课本知识或当前的社会热点、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等时政知识中去, 以设问为中心快速搜索与设问、材料相关的所学观点和理论, 通过分析、比较, 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与设问的内在联系去重组知识点、整合知识点、迁移知识点、再生知识点, 在设问规定的学科知识范围内筛选出符合题意的原理与观点, 并准确地再现出来。多个关键字对应相关的原理。

【例3】2006年全国文综卷Ⅰ39.历史经验告诉我们,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实行对外开放。同时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方针, 简述其中的哲学依据。

本题中, 我们可以找出“对外开放”这一关键字眼, 依据此定出外因是事物发展的条件的哲理;找出“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这一关键词, 定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同时”这一关键字眼告诉我们这样的信息, 我们要把内外因结合起来。

【例4】十六大报告指出,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关系全国发展的大局, 关系民族团结和边疆稳定。要打好基础, 扎实推进, 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 争取十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积极发展有特色的优势产业, 推进重点地带开发, 发展科技教育, 培养和用好各类人才。国家要在投资项目、税收政策和财政转移支付等方面加大对西部地区的支持, 逐步建立长期稳定的西部资金渠道。着力改善投资环境, 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参与西部开发。西部地区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 在改革开放中走出一条加快发展的新路。

回答:上述材料给我们哪些哲学启示?请联系材料加以分析。

在本题中, 可以根据相关的关键词, 定出与之相对应的原理, 几个“关系到”明显可看出对应联系的观点;“打好基础, 扎实推进, 十年内取得突破进展”明显可定出量变与质变的哲理;“有特色的优势产业”特别是特色两字可想到从实际出发或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据“重点”可定出抓主要矛盾;“引进外资和国内资本, 进一步解放思想, 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可定出内外因的哲理。

四、答题要做到规范化, 必须分点,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塑造完美的答卷, 让阅卷教师看得赏心悦目

1. 答案要点化。

一个主观题往往需要多个知识点答题, 因此运用知识点要有条理性、层次性, 答案不能一逗到底, 要注意分要点。答题前就要做好先答什么、后答什么的总体规划, 可按照教材顺序或内在逻辑顺序分别罗列要点, 按“先明后隐、先重要后其他、先观点后材料、先教材后时政”的顺序来组织答案。【高考主观题评卷速度非常快, 评分依据通常是:采点给分, 主要看原理要点甚至就是看原理要点的关键词给分, 结合材料分析论证一般不看或只是略看, 只要确认考生已结合材料分析论证就给分了。】因此答案要点表述既要简明概括又要叙述完整, 这样既可以表明考生对问题有着深刻的理解, 又节约了时间, 也有利于阅卷教师快速准确抓住给分点。

2. 要点段落化。

答案能分点就分点, 能分段就分段, 一般一个答案要点作一段;而且每一要点前必须加上数字序号, 若在时间许可的情况下可适当多答, 因为多答错误也不扣分, 有时适当多答还能增加得分的可能性。正所谓“有心栽花花不开, 无心插柳柳成荫”。

3. 表达术语化, 理论与材料相结合。

要正确选用高中政治专业术语答题, 政治术语表述要准确、完整、严谨, 尽量使用教材上的基本概念、原理答。而且理论与材料必须结合起来, 防止有理论无材料, 或只有材料无理论的倾向, 不能出现理论与材料两张皮的现象。

4. 答对立面原则。

答对立面, 才能做到多角度全面分析问题, 如材料中出现“物质文明”则要考虑答“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生态文明”, 出现“法治”则要考虑答“德治”, 出现“市场经济”则要考虑答“宏观调控”, 出现“理论”则要考虑答“实践”, 出现“主观能动性”则要考虑答“规律客观性”。

五、关键词、新提法入答案

关键词入答案原则:设问和材料 (含图表表题、栏目内容、注释) 中的关键词在答案中要出现, 否则答题就会抓不到要害, 就会离题。材料中的有些信息直接就可作为答案。材料就是分数!

探究高考政治意义类主观题 篇8

【例1】(2014·新课标II ,3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不断出现的新产品和新服务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与此同时,侵害公民个人信息的事件和犯罪行为频发,个人信息安全问题日益凸显。

材料一 信息消费是指一种直接或间接以信息产品(如计算机、手机、智能电视机等)和信息服务(如电话、短信、微博、有线电视等)为消费对象的消费活动。

近年来,信息消费日益成为消费热点,2012年,我国已是全球最大的通信和互联网用户市场。网民数量高达5.64亿。2013年,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较上年(下称“同比”)增长28%。同期,全国智能手机销售4.23亿部,同比增长99%,约占国内手机市场的70%;智能电视机销售2113万台,同比增长31%,约占国内电视机市场的40%。2012年,全国电话业务量同比下降5%,短信量下降20%,彩信量下降25%。与此形成对比的是,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相应的移动互联网业务数据流量则大幅增长。

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经济知识,概括我国当前信息消费的特点,并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

分析:本题共有两问,要求考生先逐字逐句从材料中概括总结出当前我国信息消费的特点:“我国网民数量高达5.64亿”——表明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我国信息消费总额为2.2万亿元,增长28%。”——表明信息产品消费快速增长;智能手机销售的增长量远远超过了智能电视机销售量增长——表明不同产品市场发展不平衡;全国电话业务量、短信量、彩信量均下降,QQ、微博、微信的注册用户数和数据流量大幅增长——表明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然后分析发展信息消费的积极作用,我们可以从国家、企业和消费者几个方面进行阐述:从消费者角度看,生产决定消费的质量和水平;从企业角度看,消费对生产具有导向作用;从国家经济发展角度看,消费能够促进经济增长。

答案:特点:①我国信息消费市场规模大、网民数量多;②信息产品消费总体发展快速,但细分产品市场发展不均衡;③信息服务中的传统业务萎缩,新型业务发展迅速。

积极作用:①更好地满足消费者多样化需求,提升生活水平;②引导企业推动技术创新,实现产品升级,提供更好的信息产品和信息服务;③拉动内需,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推动经济增长。

点拨:解答意义类试题时,我们要根据从小到大(先对个人对自己对他人,而后对企业对集体,然后对社会对国家对民族的意义)、从近到远(先眼前、直接后到长远、间接的意义)、由点到面(由一个方面扩散到多个方面,由一个角度联想到多个角度,由一个层次发展到多个层次来分析和组织答案)的原则来确定思考的内在逻辑顺序;根据思维主体(经济生活常见的思维主体是消费者、劳动者、企业、国家、市场)来确定思考的角度;根据设问中的关键词(如本题中设问的关键词是“消费”“发展”)联想相应的知识体系。(如本题,消费的知识体系包括提高居民的消费水平、消费类型、消费心理、消费观、生产与消费的关系)根据材料的有效信息来确定答案要点(如本题运用是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进行具体阐述)。

【例2】(2014·浙江卷,41)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西藏林芝的酥油蜂蜜、四川成都的麻婆豆腐、浙江杭州的笋干老鸭煲、贵州雷山的糯米稻花鱼……风味美食数不胜数。各地美食多就地取材,应时而作,搭配姜、葱、蒜、椒等多种辅材佐料,或煎、或炸、或煮、或蒸、或腌、或酿,精制而成。一道道美食让人垂涎欲滴。无论是独自品尝,还是与家人邻里、远客近友共享,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近期,一部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无数食客闻风而动,众多游子平添乡愁。

结合材料,运用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积极意义。

分析:本题要求考生从文化与生活的角度,具体阐述中华美食文化的意义。考生可以从文化的作用的知识体系(总说、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进行思考;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进行甄选:“无数食客闻风而动”——表明美食文化带动了当地的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体现了文化反作用于经济,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都会让人感受到一方水土的恩遇涵养,叹服一方人的智慧辛劳,感慨一蔬一饭来之不易,一饮一啄饱蘸苦辣甜酸”——表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体现了优秀文化塑造人生。

答案:①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对社会发展有深刻的影响。中华传统美食承载着亲情乡情友情,能够维系社会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增强民族认同和凝聚力。②中华美食文化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介绍中华各地美食的纪录片在央视播出后,无数食客闻风而动,有利于带动旅游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③中华美食文化能丰富人的精神世界、增强精神力量、促进全面发展。品尝各具特色的家乡美食,引发了对家乡、民族、国家的热爱,愉悦心情,陶冶情操,激发精神量。

点拨:我们再解答意义类主观题时,一定要注意根据两个范围来确定本题的切入口:一是知识点范围(如本题的知识点是“文化与生活”),二是区域范围,即结合材料,考虑对“当地”有何意义、对“地区”有何意义、对“世界”有何意义(如本题没有设定区域范围,但我们可以根据材料中的有效信息,将思维的区域范围限定在文化对经济、政治的影响,文化对人的影响)。同时,要注意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我们可以根据设问中知识点范围、所要解决的问题,对材料大胆进行取舍,运用分析和综合的思维方法,逐步缩小审读的范围,进而锁定关键字和词(如本题背景材料中第一、二句完全是介绍中华美食的美,与文化与生活的有关知识无关,可以舍弃,进而缩小了思考范围)。最后,要注意根据所确定的理论知识,结合材料,对意义进行具体阐述(如本题每点答案中第一句为理论知识,第二句为具体的意义)endprint

【练习】

1. 2014年春节期间,“家风”这个似已淡出视野多年的词语,成了最“火”的公众话题。打开电视看家风,亲友聚会谈家风,论坛发帖晒家风……中央电视台《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节目迅速唤起了人们对一个家庭精神传统的思考,对一个国家价值追求的审视。家风,又称门风,是指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或作风。家风和家教是中国人最切身的文化追求,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丰富滋养。正是有了家风这样的微观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变得更加具体、鲜活,更能实现从精神层面的“深入”到具体行动的“浅出”。

结合材料,运用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关系的知识,分析弘扬优良家风的意义。

2. 十八届三中全会把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确立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从”管理”到”治理”,一字之改却折射出治国方略的总体思想变革。国家治理让民主融入了治理,人民成为治理的主体。人民有更多的话语权、决策参与权。国家治理是法治轨道上的治理,重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治理。全会指出要紧紧围绕坚持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有机统一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快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发展更加广泛、更加充分、更加健全的人民民主。

结合材料,说明从”管理”到”治理”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意义。

【参考答案】

1. ①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②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先进的社会意识对社会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弘扬优良家风,有利于促进人的素养提高、良好社会风尚的形成,推动社会发展。

2. ①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党的领导、人民当家作主、依法治国的有机统一。②有利于保证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发挥人民群众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③有利于保障人民群众的参与权、表达权与知情权,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④有利于促进政府职能的转变,打造法治政府、服务型政府,提升行政管理水平。(也可答:有利于国家治理的科学化、民主化、文明化、法制化;有利于科学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有利于贯彻依法治国的方略;有利于更好维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作者单位:江苏省阜宁中学)

上一篇:骑车随想下一篇:物业客服部考核试题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