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罪过形式

2024-07-31

主观罪过形式(共5篇)

主观罪过形式 篇1

(接上期)

3 行为类标准

行为类标准主要有本能行为标准、劳动行为标准、体育行为标准、表达行为标准。行为是意识支配的身体机能和肢体的活动。人类的行为是服务于人类生活、工作和娱乐的行为。人类的行为比其他动物的行为要多得多,其他动物的行为主要是本能行为,而人类除本能行为外,还为自己创建了劳动行为、体育行为、表达行为等。这些行为使人类比其他动物更优越,有了更强的生存能力和更丰富的生活方式。行为总是围绕着行为的目的在不断地重复实施,在重复中总结有效性动作关系,剔除多余的动作,改进低效的动作,慢慢使行为统一在优化的行为关系上,由此形成了各类行为的标准关系。

3.1 本能行为标准

本能行为标准是客观性和主观性结合的结果,是以基因遗传的身体结构为主要决定因素的,主观性只能起有限影响的作用。动物都按自己的身体结构关系,在适应环境和竞争生存中,建立了自己的本能行为标准关系。动物本能行为的标准性在于,同类动物在本能行为上是一致的,动物的后代与它们的同类祖先在本能行为上是一致的。人类经历400万年的进化,智力和手的灵巧性发生了巨大变化,但移动、饮食、攻击、躲蔽、繁殖、休息六项本能行为没有太多变化。原因是几百万年来,人类的身体结构没有明显变化,基于身体结构的本能行为也不易变化,其他动物也一样。生物的身体结构形状与其本能行为,就是定义生物物种的重要标准内容之一,这两项内容正是物种中相互区别的内容。相同大小的甲鱼和海龟很像,但海龟生活在海水中,而甲鱼生活在淡水中,它们的本能行为差别使它们成为了两种物种。有些情况,用本能行为比用外形更有利于分辨物种。本能行为标准不是主观规定在先的,是客观适应在先,固化在脑子里,更多的是感觉器官条件反射性的意识行为,不是逻辑性的思考推理行为。

3.2 劳动行为标准

人类的劳动行为在生存竞争中建立,在不断的比较中优化成为标准化的劳动行为。标准化的劳动行为是高效的劳动行为,也是方便传授和普及推广的劳动行为。人类建立的劳动行为标准会随着劳动方式的变化而增减。人类的劳动行为已经历了狩猎、渔捞、畜牧业、农业、手工业、商业、机械工业、其他工业、服务业等,在劳动的重复过程中相应建立了标准化的劳动行为。随着新兴的劳动行为成为生存的主流,狩猎、渔捞等劳动行为标准已逐步消失,农业劳动行为标准和商业劳动行为标准在改进和增加新的行为方式,而工业生产劳动行为、服务劳动行为的种类在大量增加,新增加的劳动行为在实施中形成了相应的劳动行为标准。在过去的劳动行为标准中,变化比较小的是手工劳动行为标准。在文件形式的标准出现前,这些劳动行为标准都是以人为载体的,是通过长者对后生进行传授的。在文件形式的标准出现后,这些劳动行为标准开始从身体中脱离出来,总结记录在文本上,如农作物栽培方法、牲畜饲养方法、商业服务规范、设备操作规程、工序操作规程等劳动行为标准。劳动行为标准是人工操作行为的标准和劳动方法的标准,标准指导和约束的对象是人。劳动行为标准不只是体力劳动行为标准,也包括脑力劳动行为标准。因此,劳动行为的标准不仅仅是操作性的行为内容,还有专业知识应用和逻辑判断的行为内容,如用于设计劳动行为和评价劳动行为的设计计算标准和评价方法标准等。

3.3 体育行为标准

体育行为是人类锻炼体魄、丰富娱乐生活的行为,是生存基本需要以外的行为。体育行为既有行为有效性和正确性的要求,也有竞技性追求。体育行为的正确性以避免运动者受到损伤,有效性为保证训练者受益,竞技性驱使体育锻炼者不断追求更高的行为能力境界。体育行为的正确性、有效性和竞技性,都需要有标准作为保障和支持,都需要有标准作为认定的依据。体育行为的标准是体育行为传播的基础。体育行为的标准类别有体育训练标准、体育竞技标准、体育裁判标准等,训练标准是针对运动员能力提高的,竞技标准是比赛能力资格的界限,裁判标准是禁止关系和胜负判定关系。体育训练和竞技标准的主要内容是规定运动的时间、距离、力度、速度、平衡、准确、耐力、技巧、协调、姿势等要素,训练和竞技时按这些标准要素确定身体的训练部位和身体运动的方式。体育行为的标准类型有:田径运动标准、球类运动标准等等。训练行为标准属软性标准,不需要处处非常严格地执行,可以有一些非危害性动作的调整,因为,个体间存在差异,动作调整可以更好地适用不同人群。竞技标准和裁判标准是刚性标准,这类标准涉及道德、公正性、真实性和名誉的归属。因此,这类标准的执行必须是严格的、一丝不苟的。

3.4 表达行为标准

表达行为包括语言表达行为、文字表达行为、歌唱表达行为、演奏表达行为、舞蹈表达行为、戏曲表达行为、绘画表达行为、书法表达行为等。语言表达行为和文字表达行为属于人与人之间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行为,歌唱表达行为、舞蹈表达行为、戏曲表达行为属于感情和艺术关系的交流和表达。信息和思想交流的语言和文字行为的标准元素是音节、调号、笔画和字词及其含义以及句子的语法等。语言和文字行为的标准是刚性标准,语言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音节和调号(或辅音、元音、声调),文字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笔画(或字母),只要语言的音节、调号和文字的笔画不准确,表达的信息就会变化,有时甚至是变化成相反的意思,以致直接传达错误信息。语言除了声音语言外,还有手语言、旗语言、灯语言、代码语等,这些语言也有它们严格表达字词的标准元素。歌唱和演奏行为的标准元素有音调、节拍、和谐关系、发声部位、乐器演奏姿式、手法等。歌唱和演奏表达行为的标准是中上刚性标准,歌唱和演奏的准确性要求到每一个音调、节拍及和谐关系,否则就出现跑调或噪声。舞蹈和戏曲行为的标准元素有身体和肢体姿势及其含义、身体和肢体的运动关系及其含义、动作的节奏、唱腔、化妆、服装等。绘画和书法的标准元素有颜色、比例关系、分布、高光、投影、笔画、起落笔及运笔力度等。舞蹈、戏曲、绘画、书法表达行为是属于个性表现比较强的行为,标准的约束是比较弱的,标准的意义主要是起到传承有效的基本技艺,它们更多的是一种艺术表现,更注重特别的表达视角和表达意境。

3.5 行为标准的特点

行为标准大部分不是由标准化机构颁布的标准,但行为标准的存在是客观的,标准的特性是突出的,标准的认定主要是业内的专业机构,标准的内容是那些传授和教学的经典内容,一般通过长辈教晚辈、师傅带徒弟、老师教学生的方式进行传授。行为主要靠行为示范教学,很难通过书本自学成才。凡是需要传承的、需要重复操作的、需要进行比较判别的、需要一致化的行为,都需要建立行为的标准关系。行为的标准关系是视觉器官、听觉器官、肤感器官能直接感受的,是一种外在的标准关系。行为标准化是行为标准关系的实现(复现),行为标准化复现体是行为实施者,大部分行为的质量是以行为标准化作为判据的。早期的行为标准关系是靠人的意识记忆和身体的行为训练保存的,以最熟练和最规范者的行为作为标准,人既是标准的载体,又是标准的传播者。随着文字技术、录音技术、录像技术的发展,行为的标准可以通过文字、录音、录像的方式进行记录和保存,使行为的标准关系不会随着标准载体的逝去而消失。同种行为因时间不一样、地点不一样、人不一样,行为通常会不一样的。行为标准的形成,使行为在时间长度上不变,在空间范围内不变,在人群范围内不变,即使同一种行为由不同的人在不同的地方和不同的时间去完成,所完成的行为是一样的。行为标准化还能展示群体一致化美感,如四个小天鹅群舞等。技术的发展使行为形式的许多标准内容可用文件形式的标准来记载,但人仍然是行为标准内容的执行者和体现者,是文件无法代替的。

4 实物类标准

最早由主观建立的实物标准是250万年前的石器等劳动工具标准。实物类标准的形式和内容都是物质。尽管早期的实物类标准的物质是天然的,但这种物质标准不是天然形成的,是人们根据生产和生活需要建立的。实物类标准的主要作用是样板、基准等,通常用于形状仿制、测试对比和类型识别等。实物标准的类别主要有几何形状类、度量衡类、物理性质类、化学性质类、生物性状类、质量特性类等。通常,物理性质类、化学性质类、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属标准物质,是新发展的实物类标准。

4.1 几何形状类实物标准

几何形状类的实物标准是用于作为几何样板的标准,为制作统一的几何形状产品提供对照或控制,特别是需要保证批量化生产的产品几何形状一致时,这种实物标准是非常必要的。几何形状的实物标准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对照式的实物标准,另一类是控制式的实物标准。几何形状类实物标准在几何尺寸上和表面精度上,都应显著地高于比对的对象产品,以保证对照或控制的传递精度在允许的范围内。对照式的几何形状实物标准有非接触式几何形状对照实物标准和接触式几何形状对照实物标准。最早的非接触式几何形状类对照实物标准是工具制造的标准对照实物,起源于几百万年前的石器、骨器、竹器的制造。新的金属材料出现后,几何形状的对照对象发展到铜、铁、钢等金属工具和用具。接触式的几何形状对照标准有靠模类型的标准,它们作为基准形状与制造对象进行形状接触对照检查,如光学零件加工用的“对样板”,光学“对样板”是作为形状标准,通过接触干涉检验被加工光学零件的形状偏差。随着铸造技术的出现,产生了控制式的实物标准——铸模,进而又发展了冲压模、挤压模、拉模等控制式实物标准。模具在作用上是一种控制式的实物标准。通过模具生产的产品,可保持产品几何形状的一致性,而产品表面的精度取决于模具成形接触面的相应精度。

4.2 度量衡类实物标准

度量衡器具的标准性在于其称量的量和单位的法定性。只要是在一定范围内统一的度量衡器具,就是一定范围内适用的度量衡实物标准。度量衡实物标准有接触性测量的实物标准和非接触性测量的实物标准。度量衡的测量方式有直接测量和间接测量,如用测量弧高和弧面直径求曲率是间接测量。度量衡的测量是有误差的,误差的大小取决于度量衡器具的精度等级,精度等级不是标准关系的属性,是测量值可靠程度的属性。度量衡器具的精度高低由系统误差和偶然误差的大小决定,系统误差是测量值对真值的偏离,偶然误差是测量值的不确定度。度量衡器具的精度一般都有溯源关系,源头的器具是高基准器具。度量衡器具的标准关系是链路的,上一层的度量衡器具是其下一层器具的标准或基准。度量衡的实物标准的基本度量类型有长度测量的、时间测量的、质量测量的、温度测量的、电流测量的、发光强度测量的。目前,距离、温度的测量有非接触测量的设备,距离可用激光测距仪非接触测量,温度可用热像仪非接触测量。度量衡器具使人们对实物的描述能力由定性跨越到定量阶段。有了度量衡器具和定量关系,人们才能建立生理感觉分辨力以下的细小关系的概念,才能分析研究组成物质世界的微观粒子。

4.3 物理性质类实物标准

物理性质的实物标准就是物理特性标准物质,主要用于测试仪器的校准、评价测量或测试对象比对的基准,是具有准确量值的物质标准。物理性质的标准物质的标准要素是物理性质,物质的形状、大小、多少和元素成分不是标准要素。也许物质的元素成分会影响物理性质,但物质的元素成分不是标准内容。标准物质可以有气体的、液体的和固体的。物理性质类的标准物质有光学标准物质、磁学标准物质、电学标准物质、力学标准物质、声学标准物质、热学标准物质等。标准物质通常要具有溯源性、均匀性、稳定性、重复性、复现性、测量不确定度、有效期等。溯源性是通过不间断的比较链,测量结果能够与权威的标准器相联系的特性。均匀性是标准物质间的特性的一致性。稳定性标准物质在规定时间范围内标准物质特性的保持性。重复性是相同测量条件和测量方法下,多次测量的一致性。复现性是改变测量原理、方法、测量者、测量仪器时,测量结果的一致性。测量不确定度是在一定置信度下,测量值的分散范围。有效期是标准物质在规定的时间期内(一年或半年等),物质特性保证准确的时期。有证标准物质分为两级,一级标准物质(GBW)和二级标准物质(GBW(E)),证书由国家计量行政管理部门批准。一级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要达到国内最高水平,由绝对测量法或两种以上准确可靠的不同原理的方法定值,如只有一种测量方法时,可采取多个实验室合作定值。二级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低于一级标准物质的水平,采用一级标准物质的定值方法或与一级标准物质进行比较测量的方法定值。

4.4 化学成分类实物标准

化学成分类实物标准是化学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是由物质中的化学成分种类及其含量决定的。化学标准物质是标准物质中种类最多的一种。化学标准物质有自然矿、黑色金属、有色金属、高分子材料、水质、岩石、土壤、pH值、离子溶液、建筑材料、油料、石油、煤矿、食品、药品、残留农药、放射性、环境化学等标准物质。化学标准物质基本上是由大量的化学元素成分及其含量来确定的。因此,化学标准物质都附有其相应的光谱标样,以检测对照。物质的谱系是其所含化学元素成分的标准关系。用于标定化学标准物质的化学元素关系,如:用于标定花岗岩标准物质的化学元素就有Ag、As、Au、B、Ba、Be、Bi、Br……CO2等70种元素及其含量。

4.5 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

生物性状类实物标准是生物标准物质。生物的标准物质主要是菌株标准物质、霉标准物质、疫苗标准物质、氨基酸及其衍生物标准物质等。菌株标准物质有有益菌株标准物质和有害菌株标准物质。菌株标准物质有双歧杆菌、腾黄微球菌、鼠伤寒沙门氏菌、生孢梭菌、大肠埃希氏菌等。生物性状类标准物质用于医疗和卫生相关的分析和对比,以鉴别微生物物种和有机化学物。

4.6 质量特性类实物标准

质量特性类实物标准是用于鉴别材料内部组织质量、产品零件外部质量、产品零件内部均匀性缺陷质量等级的标准物质。金属材料内部组织质量是通过金属断口的金相组织来鉴别的,金属材料的牌号及热处理工艺决定材料的金相组织。钢铁基本金相组织有:铁素体、奥氏体、渗碳体、珠光体、莱氏体、马氏体、回火马氏体、上贝氏体。金属组织的马氏金相标准金相图如图2所示。材料内部的均匀性缺陷质量问题主要是材料密度不均匀和材料不纯净等问题。质量缺陷的标准物质主要是材料内部存在的条纹、气泡、裂痕、杂质、结块、疏松等标准缺陷的物质,是用于与加工件对比材料缺陷程度的样板物质。表面质量的标准物质是用于对比表面粗糙度、表面划痕、麻点等缺陷的标准样板。表面粗糙度是零件表面微小间距和微小峰谷的不平度,是产品零件表面的一项重要的质量因素,其会影响零件的耐磨性、配合稳定性、疲劳强度、抗腐蚀性、密封性、接触刚度、测量精度等机械性能。此外,还会影响零件的镀涂层、导热性、接触电阻、反射能力、液体和气体流动的阻力、导体表面电流的流通等物理性能。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在加工面通常是均匀性关系的,检验只需选取几个抽样位置检验即可。表面划痕和麻点等是偶然性的缺陷,需要全面寻找。铸造、刀具加工、磨铣加工等都有表面粗糙度等级的对比样板,表面粗糙度标准对比样板如图3所示。表面粗糙度几乎是每种金属零件产品设计时都要给出的加工关系。对于有严格表面粗糙度要求的零件,其表面加工后,都应进行表面粗糙度的检验,检验的方法通常有:一是微测试法,用双目显微镜对加工表面进行表面轮廓不平度进行测量;二是对比法,用表面粗糙度标准比样对加工零件的表面粗糙度进行对比检查。

4.7 实物标准的特点

实物标准的载体都是物质,标准的内容是人们设计或选择制作的,标准的存在是物质的。实物标准有多种用途,有的是直接使用(如度量衡器具),有的是对照使用,有的是校正仪器使用。实物标准有自然界实物的标准物质,也有人造实物的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应定期进行检查或标定,以确认标准物质的标准内容的可靠和有效。实物标准的关系通常是稳定的,在其承载的标准内容有更科学、更合理的选择时,也可对标准物质的内容作相应的改变。(未完待续)

参考文献

[1]麦绿波.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J].中国标准化,2012,(5).

[2]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上)[J].中国标准化,2012,(6).

[3]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下)[J].中国标准化,2012,(7).

[4]麦绿波.广义标准概念的构建[J].中国标准化,2012,(4).

[5]GBW07103花岗岩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6]GBW07166铜精矿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7]李东升,郭天太.量值传递与溯源[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探析 篇2

关键词:食品监管渎职罪;故意;过失

中图分类号:DF6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864X(2015)05-0037-02

从刑法第408条第2款:“负有食品安全监督管理职责的国家工作人员,滥用职权或者玩忽职守,导致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的规定来看。食品监管渎职的包括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两个方面,目前学界对于以玩忽职守行为方式实施的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方面来说,刑法学界已经基本达成共识为过失。但是,与在此之前刑法学界对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的讨论存在的争议一样,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的讨论也一直存在争议。总结起来,刑法学界对“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的讨论主要形成了以下几种观点:

一、单一罪过说

该说认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罪过形式是单一的罪过形式,即主观方面只能是故意和过失中的一种。因此,该说的内部又分为“故意说”和“过失说”两种观点。

支持“故意说”的人主张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职责的工作人员的滥用职权行为必须是在故意的主观心理支配下实施,即行为人明知自己实施的食品监管滥用职权行为会发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仍然希望或者放任这种危害结果的发生。主观上只能是故意,[1]支持“过失说”的人主张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的犯罪主观方面只能是过失。[2]原因在于,首先犯罪主观方面判定依据是行为人对自己行为可能引起的危害后果的态度,而非对滥用职权行为的态度;其次作为犯罪成立条件的客观事实都是犯罪主观方面的必要对象,不能将滥用职权行为造成的重大损失排除在滥用职权罪主观方面的内容之外;最后法律要求以危害结果的实际发生为犯罪成立条件的犯罪,原则上应该是过失犯罪。而且大部分学者在主张过失说时考虑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规定在同一法条中且适用相同的法定刑。

二、故意过失并存说

支持“复合罪过说”的人认为,滥用职权罪的主观方面是由过失和间接故意共同构成的,本罪的主观罪过是间接故意与过于自信过失结合的复合罪过。[3]复合罪过是相对于单一罪过来说的,是指对于同一罪名,既可以由犯罪的故意构成有可以有犯罪过失构成,然而为便于司法实践的操作,理论界提出了由犯罪故意以及犯罪过失结合的符合罪过,这样司法实践中司法机关的证明责任相对较小,但是此种观点难以解释的是,在我国刑法中,明确规定了故意与过失两种罪过形式,那么故意与过失作为刑法中两种不同的责任形式,其区别在立法与实践中便有其相应的区分标准,例如,对于故意与过失的区分,学界就是从行为人认识因素以及意志因素进行区分的,主观持故意的行为人对行为的危害结果是积极追求或放任的态度,而过失犯罪的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是不希望的,持的是反对的态度,因此,犯罪的故意以及过失并不是不可区分的,再有,即使刑法關与故意与过失的规定难以区分,那么也只能通过立法或司法解释进行完善,对司法实践进行指导,而不是通过理论界的解释来指导司法实践,或者说为便于司法实践操作就维持现状,而不对之进行完善。

三、故意过失选择说

该说认为无论是故意还是过失都可以独立作为“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的罪过形式。[4]对于主观方面是故意的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来说,其罪过形式一般情况下是直接故意,但是在某些特殊情形下也可以是间接故意;对于主观方面是过失的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来说,其罪过形式一般只能是过于自信的过失。与复合罪过说不同的是,依混合罪过说认定的罪过形式并非是在传统的罪过形式之外的一种新的罪过形式,也就是说在认定某一具体的犯罪的罪过形式时,最终认定的结果只能是故意和过失这两者中的一个。相反,复合罪过说所认定的罪过形式与当前通行的罪过形式完全不同,也就是所依复合罪过说所认定某一具体犯罪的罪过形式是同时具有故意和过失这两种罪过的新的第三种罪过形式。然而支持混合罪过说的人只是举例说明了每种罪过形式的适用场合,而没有充分阐述其支持的理由。

四、模糊罪过说

持该说的人认为,由于滥用职权型渎职罪的主观方面的认定比较困难,在司法实践中不太好把握行为人在实施滥用职权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理,致使司法机关在对具体案件中的滥用职权犯罪行为定罪量刑时常常出现法律适用困难,因此,司法机关在认定滥用职权型渎职犯罪的罪过形式时应当适用严格责任。[5]具体来讲,司法机关只要能够认定行为人的滥用职权行为符合滥用职权罪的犯罪构成要件的其他方面,就可以据此认定行为人的行为构成该罪,而无需有证据证明行为人实施犯罪行为时的主观心态。

五、本罪主观罪过分析

笔者认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应确定为“过失”,具体包括疏忽大意的过失犯罪与过于自信的过失犯罪两种,即单一罪过说中的过失说较为合理,原因在于:

首先,在司法实践中,根据刑法罪过之间的位阶关系,认定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行为人罪过的时候,行为人主观罪过故意和过失之间并不是对立的,他们是位阶关系,可以将行为人故意评价为过失,但不能将过失评价为故意。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打击犯罪,做到无漏罪情况发生,食品监管渎职罪中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行为方式,同样可以用位阶关系将二者的罪过形式认定为过失,也就是说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方面应为过失。

其次,根据罪行相适应原则,行为人的所受的刑罚应与行为人主观恶性人身危险性相一致,主观罪过决定行为人的人身危险性以及行为的社会危害性,而故意和过失作为两种不同的罪过形式也决定了行为人主观恶性程度的不同,通常,刑法对于故意犯罪的惩罚要重于过失犯罪,原因在于,在故意犯罪中,行为人明知自己行的行为会产生危害社会的结果,仍然持放任或追求的态度,其主观恶性要大于犯罪过失,《刑法修正案(八)》将玩忽职守型的食品监管渎职罪和滥用职权型的食品监管渎职罪规定在同一条款中,并且配置了相同法定刑,可以判定这两种行为的主观罪过是一致的,其主观罪过都应当是过失,这符合立法的原意。

最后,从刑法总则关于故意与过失的规定来看,犯罪的故意以及过失都是针对行为人对其行为造成的危害结果而不是危害行为本身来说的。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中的危害结果是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而司法实践中致使公共财产、国家和人民利益遭受重大损失这一构成要素对于滥用职权罪来说,并非是犯罪结果而是独立的罪量要素。没有出现这一构成要素,仍然属于滥用职权行为,只是刑法不予以处罚而已。只有当具备了这一构成要素,刑法才加以处罚。因此,这一构成要素是表明滥用职权行为的法益侵害程度的数量因素。对于确定行为的故意或者过失没有关系,在刑法对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有相关规定的情形下,应坚持总则指导分则的原则,根据行为人对其危害行为所致危害结果所持的主观心理态度来判断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因此,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形式是过失。

参考文献:

[1]赵秉志主编:《刑法修正案(八)理解与适用》,中国法制出版社2011年版,第220页。

[2]贾宇:《食品监管渎职罪的认定及适用》,载《河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3]王洪用:《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理解与适用》,载《人民司法》2014年第9期。

[4]马荣春:《危害食品安全罪犯罪构成新探》,载《法治研究》2014年第2期。

[5]张军、姜伟等:《刑法纵横谈:理论.立法.司法(总则部分)》,法律出版社2003年版,第111页。

主观构建的标准形式(下) 篇3

5 文件类标准

最早的文件形式的标准是部族或国家的法规,产生的时间约5000年前。以“标准”的名称颁发的文件类标准产生于20世纪初。文件类标准的生效方式主要有:行政部门批准颁发、标准化机构批准颁发、联盟签署发布、伙伴签署认定等。文件类标准是一种意识记录的标准,标准不是标准对象实体基准,不能从标准直接感觉标准对象的外形、视觉、声觉等特征,而是对象的抽象基准,如一个茶杯的文件标准只是茶杯形状、材料、性能的文字描述,不是一个可拿在手里的、可直接用作制造样品的标准茶杯。文件标准有多种表达形式,主要的形式有文字表述类标准、图样类标准、图形类标准、数据库类标准、声像类标准等。

5.1 文字表述类标准

文字表述类标准是以文字作为标准的主要表达方式和内容主体,标准中可以加入部分图形、表格、公式等表达方式,增强标准的表达能力。文字表述类标准是文件类标准中覆盖对象最多的一类,是种数最多的一类。目前,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各国标准化部门或机构、行业/专业协会/学会、地方标准化部门或机构、企业等制定和颁布的标准中,绝大部分是文字表述类标准。文字表述类标准是一种规范式的文字标准,有专门的标准编写格式,格式规定了标准的封面、内容结构、动词语气、量和单位、数学公式、符号、编号、数值选择、插图格式、插表格式、注释格式、附录类型等。文字表述类标准的描述对象主要有:产品对象、过程对象、概念对象、关系对象、数值对象、行为对象、自然实物对象、认识对象等。这些对象对应着相应种类的标准,如产品规范、工艺规程、专业术语、试验方法等标准。

5.2 图样类标准

当标准对象的标准化特征是复杂的形状关系时,文字表述类标准难以准确、完美地表达对象的标准化要素,需要用一种新的描述方式对标准对象进行描述。为了解决形状对象的描述需求,人们创建了一种适合描述图形对象的语言——工程制图,用来描述图形对象。工程制图是一种非艺术技能和非写实的图形表达方法,不需要有绘画艺术基础,也不需要逼真地画出对象,只要懂得制图规则就可制图。工程图样与对象实体没有建立直观的视觉关系,而是用投影图建立了各视角的对应表达关系,工程图样的式样如图4所示。工程图样是抽象的图形表达方式,方便进行对象各细节的标注,有利于表达清楚对象的标准化元素。工程制图语言是有专业差别的,专业不同,其图形表达的语言就不同。工程制图专业的标准表达方式主要有机械制图、电气制图、光学制图、建筑制图等。工程制图还包含相应专业的图形符号。制图不仅可以表达存在的形体实物,也可用于构思设想的形体。制图是在图幅上以图形表达和尺寸标注为主,辅以技术要求、比例、名称、数量、制图审核等人员的表达。图样的描述元素有图形、符号、文字、数字等,这些都是制图的标准化元素。图样不仅可以表达对象的结构,还可以表达对象的组成关系、原理关系等。图样标准与对象的形态不等价,它不是对象的“画像”,而是对象的抽象语言。

图样通常包含了其对象制造的全部技术,可直接作为图样对象制造的技术依据。图样在产品研制、工程建设中是最主要的技术文件之一,尽管许多图样没有按标准的管理关系进行审批、发布,但图样通常执行的要求甚至比标准还严格,它的统一化作用比标准更突出。除了具有行业级以上标准编号的通用件图样外,图样通常按项目(或工程)级别标准或企业级别标准进行管理。项目(或工程)标准或企业标准包含着较多的知识产权内容,是企业的技术秘密,不宜公开,通常作为企业核心技术进行保管。有些通用性很强的图样,可以上升为行业级标准和国家级标准,甚至可以上升为国际级标准。二维工程图样是工人识图加工的图样,是面向制造者的图样。

随着CAD技术的发展,产品设计的三维建模图已与设计对象在形态上等价,是对象的画像图形,不是对象形态的语言。这种三维模型图不是工人看图加工使用的图样,是特征建模的图样和供数控机床加工使用的图样。这种三维图样提供给数控机床的不是立体三维图形,而是图样建模的特征参数。三维工程图是面向设计者的图样,加工时采用数控机床,无需人工识图。

5.3 图形类标准

当基准内容是与真实对象相对应的复杂图形关系、复杂色彩关系和图标时,这类基准标准通常采用图形类标准。图形类标准的对象与标准中的图形通常是等价的,图形给出了对象的标准“像”,可依靠图形标准来识别对象。图形标准有图形标志图标准、材料金相图谱标准、物质的化学元素光谱图标准、色品图标准、地图标准、生物图标准、文字结构标准等。图形标志是一种非知识性的语言,是一种看图识意的表达方式。图形标志有利于跨不同文字通识,且生动、直观。采用图形标识标准,有利于建立起一种国际性通识的特殊标准化语言。图形标志图的标准通常有交通、宾馆、公园、机场等图形标志。图形标志主要是用于公共场所,特别是有不同语言人群光顾的公共场所。好的图形标志是不同地域人群容易读懂的标识,是最大共识范围的标识。金相图谱标准有铁碳、铁合金、有色金属金、贵金属等金相图谱图形标准。化学元素光谱图标准有单纯物质元素、化合物质元素、混合物质的元素等光谱图形标准。如色品图标准是三坐标色品标定的颜色关系图标准等如图5所示。色品图标准不只是一张三坐标色品图,同时还是按坐标间隔关系确定准确颜色关系的标样图。地图是地理形状、内容、行政区划分、坐标位置的比例图形标准,这一标准具有重要的行政色彩和国家利益关系。因此,这种图形标准不是科学技术的成果,也不是协调的产物,是由历史关系和现实的政治关系决定的。生物图标准主要有动物形状图、植物形状图、微生物形状图、动物器官形状图、植物花、果、叶、枝、根、茎形状图等标准图形。文字是一种笔画组合结构,是赋予特定意思的规则化图形,是更抽象的图形标志或符号。因此,文字结构标准属于图形类标准。

图形类标准的许多类是有彩色的,以便真实和准确地表达对象的内容,有些情况彩色的重要性甚至是关系到对象的判别,是对象的鉴别基准。

5.4 数据库类标准

数据库标准是一种新兴的特殊标准形式,标准内容的贮存和显示格式是数据库格式。数据库标准是一种电子版的标准,数据库不仅是标准的“存放地”,还是标准的载体和标准的发布方式。数据库标准的优点有:标准内容是粒状的,可实现实时动态维护,方便标准动态补充完善和修订,不会造成整体内容联动和干扰;标准修订和补充完善成本很低,标准的修订可融于前版标准中进行,不会造成标准换版的大量浪费,也不会带来大量的修订工作量;标准方便开放,能及时获得;标准可以直接用于计算机管理,方便内容的查询;减轻标准大量印刷的费用;方便巨大数据量标准的使用。数据库标准模式特别适合用于概念标准、数据类标准、图样类标准、图形类标准,如术语、符号标准、数据元标准、产品零部件图样标准、产品图形符号标准、生物图形标准等。目前已经发布使用的数据库标准有:国际电工委员会的电子词汇国际标准IEC 60050;国际电工委员会的词汇IEC GLOSSARY等。数据库标准的数据分别可按定类数据、定序数据、定比数据进行处理、保存和维护。数据库标准还可改变人们对标准使用的观念,可在网络上随时使用标准,使标准的拥有和使用分离,不拥有也能随时使用。数据库标准的使用方式可大大减轻用户对大型标准使用的经济负担和存放空间负担。

5.5 声像类标准

声像类标准是通过录音和录像等方式,将声音、行为等标准关系录制下来,制作成电子版的文件,在标准使用时,通过播放设备进行标准内容的复现。声像类标准是新发展的又一种文件形式的标准。它可以脱离标准产生实体再现声音和视觉的标准内容,由此避免使用标准实体带来的高额成本,且可以省去与标准实体预约的时间不确定性,实现标准随时使用。声像类标准适合用于语言发音、唱歌发音、舞蹈行为、手语行为、广播体操行为等标准。声像类标准是人体感觉器官能直接感觉标准内容的标准,具有直观性和逼真性,有利于自学和模仿使用。

5.6 文件类标准的特点

文件类标准是主观型标准发展的新模式,是标准形式的一次跨越。它使标准和对象首次出现分离,使标准由实物到图文、由有形到无形、由直观到抽象。文件类标准的载体主要是纸张等印刷材料和电子载体,可以长期保存而不影响标准内容的变化。而实物型标准会随着时间的增长,使标准的要素发生变化。文件类标准对各种复杂关系具有很强的表达能力,如:复杂的系统、复杂的关系、复杂的过程、复杂的构形、复杂的操作、复杂的理论、复杂的方法、复杂的认识等,而这些复杂内容用实物标准是很难全面表达的。不随时变、表达无限是文件类标准的突出优势。而实物标准是随时而变、表达有限的标准类型,但实物标准具有直观可视可触的优点。文件形式的标准具有较好的包含性,也可以用于表达行为标准、实物标准、现象标准、认识标准,但它不具有完全的替代性和等价性。文件类标准可以有多种载体形式,除了目前常用的纸质载体外,文件类标准还可以有磁载体、光盘载体等。文件类标准的保存方式可以是文字的、声音的、图像的、视频的、三维的等。文件类标准也可以按用途分类,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工作标准,技术标准是一种知识标准,管理标准是一种关系标准,工作标准是一种行为标准。

6 现象类标准

现象类标准是主观根据需要对物理或化学现象进行选择,用作客观基准。现象标准的对象主要是计量量,它为计量量提供最高基准,作为计量溯源的顶端。量的标准关系主要由3个元素决定,它们分别是量的名称、量的数值、量的单位。所有物质和现象的定量关系都是用计量量和单位来度量的,所有的度量都是有误差的,误差来自度量器具的精度,而度量器具的精度靠基准源校正。基准源决定了最高精度关系。最高基准量一定是计量的基本量,它是导出量的根,基本量的精度决定导出量的精度。计量的基本量有7个,它们分别是:长度量(米/m)、时间量(秒/s)、质量量(千克/kg)、电流量(安[培]/A)、热力学温度(开[尔文]/K)、物质的量(摩[尔]/mol)、发光强度量(坎[德拉]/cd)。计量的7个基本量的基准就是计量的最高标准。现象类标准是自然现象的标准,其关系由客观存在所决定。

历史上,计量的基准源是采用物质基准的,如长度基准的巴黎米尺和质量基准的巴黎标准物质质量(重量)。由于物质基准的精度和复现性不是很高,且随时间延长和环境条件会发生变化,人们又开始努力寻找更精确的基准。经过不断探索,发现某些现象关系非常稳定,只要条件不变,不管多长时间,基准关系不会发生变化,而且现象的基准精度比物质的基准精度高很多个数量级。目前,已建立的现象基准有光速长度基准、原子共振频率的时间基准等。

最早的长度基准是18世纪末法国提出的“米制”概念,19世纪国际米制委员会用铂铱合金(90%铂与10%铱)制造了“国际米尺”,其复现精度为千万分之一,保存在法国。1960年决定用氪-86原子在2P10和5D5能级之间跃迁的辐射光在真空中的波长的1650763.73倍作为一米,并宣布废除“国际基准米尺”。1983通过了“以光在真空中1/299792458秒的时间间隔内所走路程的长度为一米”的决定。这一基准将长度基准定位为光速传播的时间基准。激光长度基准复现精度可达百亿分之一。长度的基准经历了物质基准、光波长度基准,光速时间基准。

精密的机械钟每年的时间差约为1秒,石英晶体钟3年时间差不到1秒,它们都是基于物质关系的时间计量器。原子钟几百万年时间不差1秒。时间基准是利用了原子特定能级间跃迁的稳定和精细的频率现象建立的。绝原子钟普遍选铯133元素,其振荡频率为9,192,631,770Hz。

最早的质量基准是1795年决定一千克质量是温度为4℃时一立方分米水的质量。1872年国际米制委员会确定的“档案局千克”,原器是由直径和高度均为39mm的圆柱形法码铂铱合金制作。质量一直未找到自然现象作为基准。经多次国际比对,国际千克原器的质量每年增加0.5μg。

现象类标准的标准载体是现象,现象的量值关系需要通过专门的装置获得。现象基准的精度是由现象的特性和稳定性决定的。就目前人们对自然界的认识而言,物理现象确定的精度远远高于物质关系确定的精度。物质基准会随时间的推移和地理位置的变化而发生变化,且复现精度不可能很高。长度基准和时间基准都是利用了原子层次的现象,长度基准利用原子的光发射现象,时间基准是利用了原子的电磁波频率现象,长度基准和时间基准都统一在光速的辐射频率这一现象上。高的现象精度利用的是物质的微观性质,而物质基准应用的是物质的宏观性质,这就是现象基准精度远远高于物质基准精度的原因。追求超高精度的长度标准和时间标准等,是基本粒子研究和卫星定位导航等技术发展的需要。

7 主观型标准的综合分析

主观型标准不是有了标准化机构才建立起来的,标准的主观因素不是职责因素,而是需求因素,它来自于生产、生活中对基准的需求、样板的需求、对一致性的需求,标准也是来自人与人之间公平关系的需要,社会关系公正的需要,对事物信任的需要。以上讨论了各种类别的主观型标准的内容和特点,使得对主观型标准分别有了深入的了解和理解。从综合的角度,还应该对主观型标准的各类标准间的相互关系、标准的价值、哲理关系进行综合分析,以深化对主观型标准的认识。

7.1 各类标准间的相互关系

主观型的行为类标准、物质类标准、文件类标准、现象类标准各有其独特性,它们之间相互区别,但也存在相互间的一定包含性。行为标准可以以人体为载体和以人体表现,也可以用图片、录像的方式记录下来,制作成文件标准。物质标准中的物理标准物质和化学标准物质内容也可以用文件标准进行描述,提供作为标准物质制作的依据。文件类标准主要以文字、图形、图样、数据等表达方式表达标准要素,可以表示实物对象、行为对象、现象对象以及抽象对象的标准内容。现象标准的硬件组成、测试条件、测试程序也可写成文件标准。三类主观型标准都存在着与文件类标准一定的相互重叠和互相分离的关系,它们间的相互关系如图6所示。四类标准间无相互依赖性,但有关联性。

7.2 标准的价值

物质类标准的价值主要在于作为衡量的基准和对比的基准。行为类标准的价值在于作为人体表现能力的标杆和艺术展示的榜样。文件类标准的价值反映复杂的知识关系,并固化为执行的依据。现象类标准的价值在于提供基本量的基准,为定量关系建立最高精度关系。主观建立标准的过程,对物质、行为、知识进行了鉴别,给出了它们应用的可靠要素,避免了知识获取所需的漫长时间耗费,开辟了知识获取的捷径道路。标准的建立也使知识的使用不需要花费验证成本和验证时间,可以信任使用。

7.3 主观标准的哲理

主观型标准也具有主观和客观两种属性,只是主观型标准是主观在先,客观在后。主观建立标准的过程是人类行为能力开发的过程、物质关系应用的过程、构思创造发展的过程。主观建立的标准内容在人类出现前是没有的,而客观存在的标准内容与人类存在无关系,是地球形成赋予的。主观型标准在建立时,主观的思像是标准内容的基础,思像的内容一旦被验证是正确、有效、可靠的,它就会转化为标准,成为标准后就成为了客观存在的知识,具有被自觉应用的地位。标准的统一点是标准的根关系,人们围绕统一愿望建立标准的统一点,形成了根关系标准。定量关系标准是以计量量为基准的。人们社会实践的成果,只有能被置于或推荐到标准地位时,才具有长期的价值意义。

参考文献

[1]麦绿波.标准的存在形式与类型谱系[J].中国标准化,2012,(5).

[2]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上)[J].中国标准化,2012,(6).

[3]麦绿波.客观存在的标准形式(下)[J].中国标准化,2012,(7).

[4]麦绿波.广义标准概念的构建[J].中国标准化,2012,(4).

[5]GBW07103花岗岩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6]GBW07166铜精矿标准物质[S].北京:中国计量出版社.

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 篇4

一、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

1997年《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规定:“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 因而发生重大交通事故, 致人重伤、死亡或者致使公私财产遭受重大损失的, 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交通运输肇事后逃逸或者有其他特别恶劣情节的, 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因逃逸致人死亡的, 处七年以上有期徒刑。”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颁布的《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以下简称《解释》) 第二条第二款规定:“交通肇事致一人以上重伤, 负事故全部或者主要责任, 并具有以下情形之一的, 以交通肇事罪定罪处罚: (一) 酒后、吸食毒品后驾驶机动车辆的; (二) 无驾驶资格驾驶机动车辆的; (三) 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四) 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 (五) 严重超重驾驶的; (六) 为逃避法律追究逃离事故现场的。”

从以上条款之规定可以看出, 我国刑法典规定的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解释》在《刑法》规定的基础上, 虽然看到了酒后驾驶、吸食毒品后驾驶、无驾驶资格驾驶、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严重超重驾驶等含有故意因素的行为不同于一般的交通肇事罪行为, 从而降低了上述行为的定罪起点, 但《解释》仍然将这些含有故意因素的行为的主观罪过界定为了过失。

二、对交通肇事罪主观罪过的质疑及分析

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是交通肇事罪成立必须具备的主观方面要件, 它直接关系到“罪”的成立与否和“刑”的轻重之分, 随着《解释》的出台, 厘清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成了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按照我国刑法学界的通说观点, 交通肇事罪是一种过失犯罪, 具体分为疏忽大意的交通肇事罪和过于自信的交通肇事罪。该罪之所以被认定为过失犯罪, 是因为肇事者对肇事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抱着一种应当预见但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但从《刑法》第一百三十三条和《解释》第二条可以看出, 犯罪行为人在整个肇事过程中并不是由始而终的过失, 对于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酒后驾车、无照驾车、超载等行为都是故意的, 因此在《解释》出台之后, 交通肇事罪是过失犯罪的传统见解受到了质疑,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是否包含故意特别是间接故意的学术争议迅速在刑法学界展开。目前, 有关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主要有四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罪是典型的过失犯罪, 其主观罪过限于过失; (1) 第二种观点认为,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既可以是故意, 也可以是过失; (2) 第三种观点认为:交通肇事罪多是过失, 但也存在间接故意。

第一种观点是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的通说观点, 本观点认为犯罪的主观方面即罪过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行为导致的危害社会的结果所抱的心理态度, 因此本观点在罪过心理的鉴定标准上采用的是结果标准说。而且, 从刑法典对“犯罪故意”和“犯罪过失”的界定来看, 这两个罪过概念都是以行为所导致的危害结果为核心来衡量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的, 因此, 本观点有刑法典为依据, 符合《刑法》的规定。但是, 无论是采取结果标准说还是行为标准说都是以行为和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相一致为基础的, 如果在行为和结果的主观心理态度不一致的复杂情况下, 单纯地采取结果标准说或者行为标准说都只能是只顾其一不顾其二的偏颇作法, 不可能正确解决问题。从现行《刑法》的具体规定来看, 我国的确存在着犯罪主体对自己的行为和行为导致的结果所持主观心理态度不一致的情况, 立法上或者采取结果标准说或者采取行为标准说 (滥用职权罪、丢失枪支不报罪等采取行为标准说;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采取结果标准说) , 立法上认定标准的不统一引起了学者的质疑。

第二种观点是最为宽泛的一种观点, 它不仅包括故意, 而且是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两种, 这种大胆的思维、想法实在值得我们进一步商榷。所谓直接故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的主观心理态度。从认识因素看, 直接故意是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会”包含可能和一定两种情况) ;从意志因素看, 直接故意是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希望”是指积极追求) 。在大多数的交通肇事案件中, 肇事者根本没有认识到自己的行为一定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即使意识到危害结果的发生具有可能性, 行为人也认为能够凭借一些主客观条件予以避免, 所以危害结果的真实发生是完全违背行为人意愿的, 是行为人根本不想看到的, 因此, 行为人不可能去积极追求危害结果的发生。所以,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包括直接故意。

第三种观点是笔者赞同的观点, 此种观点更符合交通肇事罪的立法宗旨。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与对该行为导致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一致的, 直接根据案件的具体情况以故意犯罪或者过失犯罪论处即可, 这一认定非常简单没有争议。但我国现行《刑法》中却存在着一些复杂罪过的犯罪 (复杂罪过是指一个罪名中既有故意又有过失的罪过形式 (3) ) , 这些犯罪的行为人对自己行为所持的心理态度与对该行为导致的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是不一致的, 比如交通肇事罪、重大环境污染事故罪、非法发放贷款罪等, 到底应该认定为故意犯罪还是过失犯罪引起了很大的争议。根据《刑法》第十四条、第十五条的规定, 我国现行刑法衡量行为人主观罪过的标准是以危害结果为核心的, 即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故意的心理态度就认定为故意犯罪, 行为人对危害结果的发生持过失的心理态度就认定为过失犯罪。因此, 在交通肇事的情况下, 行为人对“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故意, 对“发生重大交通事故”是过失, 最终将交通肇事罪界定为过失犯罪是合理的。但我国刑法典中规定的犯罪并不总是以危害结果为核心来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在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罪中, 行为人对“非法使用窃听、窃照专用器材”是故意, 对“造成严重后果”是过失, 最终该罪被认定为故意犯罪 (4) 。很明显, 该罪不是以结果而是以行为为核心来认定犯罪主观方面的。所以说, 我国刑法典在认定具体个罪的主观方面时并没有形成统一的认定标准, 或者坚持了行为无价值学说的观点或者坚持了结果无价值学说的观点。

在笔者看来, 无论是行为无价值还是结果无价值, 学说理论本身是各有所取之处的, 只不过是任何国家的刑法典在决定采取哪种学说观点时应该结合本国刑法典的立法目的和立法宗旨而已。从我国的刑事立法来看, 之所以在立法之初将交通肇事罪设置为过失犯罪, 是因为我国刑法典对该罪的认定更侧重于行为导致的结果。但随着社会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 交通运输也急速地发展起来, 它给人民生活带来便捷的同时也加大了交通事故发生的概率, “马路杀手”的出现也并非偶然, 所以如果不换一种新的思维方式来考虑问题的话, 交通事故对人民生命以及公私财产安全的破坏是不可估量的。再加上一些机动车辆驾驶人的故意行为, 比如醉驾、无证驾驶、吸食毒品后驾驶、超载驾驶等等, 使我们越来越感到一味地将交通肇事罪限定在过失犯罪之内是对交通肇事行为的极度评价不足, 因此笔者认为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亦应包括间接故意。当然, 为了符合罪、责、刑相适应的刑法基本原则, 在对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进行修订的同时, 也应当对该罪的法定刑进行调整。

三、在扩展交通肇事罪主观罪过的基础上重新界定交通肇事罪的种类

通过上文对交通肇事罪罪过形式的分析, 我们得出了交通肇事罪的主观方面包括过失和间接故意的结论。对于这种在一个具体罪名下包含两种不同主观罪过形式的作法, 许多学者提出了异议, 其中最基本的就是如何给复杂罪过的犯罪定罪量刑的问题。在一个具体发生的交通肇事案件中, 到底给肇事人定间接故意的交通肇事罪并处以刑罚还是定过失的交通肇事罪并处以刑罚, 正是我们将交通肇事罪的罪过形式进行扩展之后所面临和必须解决的首要难题。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是交通肇事罪成立的前提, 没有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违反就没有交通肇事罪的成立, 而且行为人对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违反主观上都是出于故意, 因此我们就以这个故意为切入点来探讨交通肇事罪的相关问题。

根据行为人的主观过错程度, 我们可以将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界分为一般的违反行为和严重的违反行为。严重的违反行为是《解释》第二条第二款中所规定的酒后驾车行为、吸食毒品后驾车行为、无驾驶资格驾车行为、明知是安全装置不全或者安全机件失灵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行为、明知是无牌照或者已报废的机动车辆而驾驶的行为以及严重超载驾驶行为;一般的违反行为是指上述严重违反行为之外的一般违反交通运输管理法规的行为。行为人在实施一般的违反行为时, 其对自己行为所可能导致的损害结果还有很强的控制能力, 因此基于行为人的主观恶性并非很大, 可以推定行为人对客观危害结果的发生是持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遇见或者已经预见但轻信能够避免的主观心理态度, 所以成立过失的交通肇事罪。行为人在实施严重的违反行为时, 其行为可能造成的损害后果已经完全超出了行为人的控制范围, 而且这些严重行为的实施 (出于故意) 足以显示行为人的主观恶性是一般违反行为无法比拟的, 这些严重违反行为的实施使重大交通事故不发生的可能性降到了最低甚至为零, 此种情形下, 行为人仍然实施严重的违反行为即可推定行为人对客观损害结果的发生持放任的主观心理态度, 所以成立间接故意的交通肇事罪。据此, 我们可以对交通肇事罪的类型进行界定。

摘要:随着交通运输业的发展, 醉驾、无证驾驶等包含故意因素行为的不断出现, 1997年刑法典对交通运输行为的规制越来越显得力不从心。为了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新形势, 2000年《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交通肇事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应用而生。但《解释》的出台, 并没有合理地解决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问题, 至此, 交通肇事罪的主观罪过仍然是刑法理论界和实务界争议的焦点。

关键词:交通肇事罪,过于自信的过失,疏忽大意的过失,间接故意

参考文献

[1]高铭暄, 马克昌.刑法学.北京大学出版社、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 (4) .

[2]陈兴良.刑罚适用总论 (上) .法律出版社, 1999.

[3]陈兴良.刑法哲学.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1992.

[4]王安异.刑法中的行为无价值与结果无价值研究.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5.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分析 篇5

一、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学说及评析

关于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的学说, 实质上是关于主观罪过形式及其存在方式的学说。在我国的刑法理论中, 主要存在过失说、故意说、复合罪过说和过失故意并存说等学说。

1. 过失说

过失说认为, 无论是滥用职权型还是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都只能是过失, 此处的过失包括疏忽大意过失和过于自信过失两种具体形式,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过失在监管过失范畴之内。 (1) 理由有两点:首先, 主观罪过的判定并不是相对于危害行为而是相对于危害结果而言的, 食品监管渎职罪中的危害结果是“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显然, 食品安全监管者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及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是持否定态度的, 所以, 食品监管渎职罪行为人的主观罪过是过失; 其次, 假设食品监管渎职罪中既可以是故意也可以是过失, 就会导致不同的主观罪过行为并列于一个条文中, 并且以相同的法定刑进行科处, 有违罪责刑相适应的原则。

过失说值得商榷。首先, 过失说认为食品安全监管渎职者对重大食品安全事故和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持否定态度无任何法律依据; 其次, 倘若将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仅仅确定为过失, 就会导致只有食品监管者在过失的心理态度造成严重后果的情形下才能处以食品监管渎职罪。如果食品监管渎职行为人明知会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情形下仍持放任或者希望其发生, 导致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的发生, 这一情形是会因为行为人主观上持故意心态, 不能以食品监管渎职罪进行处罚。否则, 不利于刑法对食品监管渎职行为的规制, 同时也有违刑法的基本原理。

2. 故意说

故意说认为, 《刑法》四百零八条之一关于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罪状描述之中,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这一构成要素对于食品监管渎职罪而言, 是独立的罪量要素而不是犯罪的行为结果。即使行为人在食品监管过程中的渎职行为没有导致这一要素出现, 依旧是食品监管渎职行为, 只是我国刑法不予处罚。因此, 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这一构成要素仅仅是表明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对法益侵害程度的度量要素, 这一构成要素不属于犯罪构成的本体要件, 所以不应当认定为认识的对象, 不应成为主观罪过形式判断的依据。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形式的确定应当根据行为人对于渎职行为的主观心理态度来判定。 (2) 对于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而言, 监管者明知自己无权而越权监管或者明知有权而不依法正当行使职权, 对渎职行为的认识是故意, 因此主观罪过是故意; 而对于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而言, 负有食品安全监管者明知自己有监管职责而不履行或者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对玩忽职守行为同样是出于故意的心理态度。不难看出, 在以上两种情形中, 食品监管者对于自己具有渎职行为是明知的, 并希望或者放任该行为的发生, 是持故意的心理态度的, 所以两种类型的渎职行为主观罪过形式都应为故意。

故意说亦存在缺陷。《刑法》第十四条第一款规定:“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因而构成犯罪的, 是故意犯罪。”第十五条第一款规定: “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以致发生这种结果的, 是过失犯罪。”很明显, 犯罪主观罪过的形式判定是相对于危害结果而非行为而言的。既然刑法总则已经对故意和过失的判定标准做出了规定, 在对分则的罪名进行解释时就应该采用此种标准。因此, 故意说将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这一构成要素解释为法益受侵害程度的数量因素, 而认为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的判定标准是行为人对于行为所持态度这一学说于法无据。

3. 复合罪过说

复合罪过说认为,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是一种特殊的罪过形式, 即复合罪过。复合罪过是指在同一个具体的犯罪之中, 行为人的主观犯罪特征包括间接故意和过失的罪过形式。轻信过失与间接故意的复合就是这种罪过的复合。 (3)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就是这种间接故意与轻信过失的复合罪过形式。理由在于在对食品监管者的主观罪过形式进行判定时, 由于食品监管渎职行为的特殊性, 监管者的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还是过于自信的过失, 对于刑法研究者和司法机关而言都具有一定难度。复合罪过的出现就避免了对二者的区分, 这样既有利于刑法理论的发展, 也有利于司法实践中对食品监管渎职罪的适用。

故意过失复合说亦存在不合理之处。第一, 如果司法实践中运用这一学说, 就会使得监管者在渎职时主观心理持间接故意的成立本罪, 而主观心理是直接故意时不成立本罪, 明显不符合刑法的基本原则, 同时也有悖于严格处罚本类犯罪的立法原意; 第二, 这一学说的一个支撑点就是过于自信过失和间接故意难以区分, 但是, 这不是将二者合为一种主观罪过的理由, 而且无论是法学理论还是司法实践之中二者都是可分的, 如果在立法上出现了二者区分不明确的情况, 唯一的方法是借助相关的解释使之明朗化, 以其他形式来承认这种状态是错误的做法。因此, 这一学说在实践和理论上都存在不合理性。

4. 故意与过失并存说

故意与过失并存说认为, 在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中, 行为人明知自己滥用食品监管职权的行为会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 并且希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 此时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是故意; 当行为人以玩忽职守方式实施食品监管渎职罪时, 行为人作为国家机关食品安全监管人员理应积极并认真履行所负职责, 但行为人对其玩忽职守行为可能造成的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造成其他严重后果应当预见而没有预见, 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免, 此时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是过失。因此,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为故意,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为过失。 (4)

故意与过失并存说存在以下不足: 第一, 此说者只给出了简单的结论, 并没有进行充分的论证, 尚不能有效地说服其他观点持有者; 第二, 认为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为故意, 但没有进一步说明故意的具体形式; 第三, 认定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过失值得商榷。当食品监管者明知自己的玩忽职守行为可能会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发生时, 监管者放任此结果的发生而依然不履行或不认真履行职责, 导致结果的发生。此时行为人的主观罪过就应当是间接故意。

二、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分析

1. 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分析途径的选择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异常复杂, 各种关于其的讨论虽进行了说理, 但仍然难掩体系之不足。出现这一格局之原因在于刑法将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这两类行为用一个罪名进行规制。这一立法模式存在明显的缺陷,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在本质上是有区别。一个罪名包括两个不同犯罪本质类型的行为, 显然不科学。《刑法修正案八》公布以后, 对于食品监管渎职条文罪名的确定争议不断, 有学者主张分罪说, 认为应确定为“食品监管滥用职权罪”和“食品监管玩忽职守罪”两个罪名; 也有学者主张为“食品监管渎职罪”的合罪说。最终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将该条文罪名确定为食品监管渎职罪一个罪名。坚持合罪的学者认为: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规定在一个条文之下, 且科以完全相同的法定刑, 对其进行分别确定罪名没有意义; 而且,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区分的关键在于主观罪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不同, 在司法实践中对二者的认识很容易产生分歧, 做出明确区分具有一定难度。为了避免人民检察院和人民法院对二者的认识难以统一而影响及时有效地查处食品安全监管领域的渎职犯罪, 将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直接定为“食品监管渎职罪”一个罪名具有合理性。 (5) 不难看出, 合罪说的论证存在诸多问题: 首先, 两个不同的行为被规定在同一个条文不能作为不分别确定罪名的依据, 如滥用职权罪和玩忽职守罪的立法模式; 其次, 对犯罪进行各个构成要件包括主观罪过形式和行为方式的准确认定是司法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并且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是可以区分的。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行为与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行为难区分, 不应当作为合并罪名的理由。虽然“两高”将其确定为一个罪名, 仍然不可否认食品监管渎职罪表现为滥用职权和玩忽职守两种行为方式。因此, 本文认为, 在司法实践中, 对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进行分析时, 应当将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分开认定, 分析主观罪过之前, 先区分是滥用职权型还是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 这样将一个罪区分为两种类型分别分析认定的方式, 虽然失去了食品监管渎职罪作为一罪的整体性, 但是会使得本罪的主观罪过分析变得更加简单、清晰。

2.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

在主观罪过认定的结果标准之下,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是故意, 既可以是直接故意, 也可以是间接故意。故意的具体内容是行为人明知自己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滥用职权的行为会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 而希望或者放任此结果的发生。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故意性是由滥用职权的行为特点决定的,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是指在食品监管过程中违法或者越权使用职权, 行为本身有很大的主动性, 行为人在行为过程中对于滥用职权的方式是明知的, 对于其在食品监管中滥用职权可能导致的结果也是明知的, 当然这并不要求行为人具体明知其行为会导致什么程度的食品安全事故, 只要其明知自己的行为可能会导致食品安全事故的发生即可。又由于食品监管的特殊性, 监管者在一般情况下在自己具有滥用职权行为时都应当能认识到发生食品安全事故的可能性, 正因为如此, 就排除了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存在疏忽大意过失的情形。另外, 也不可能存在过于自信过失的情形, 过于自信过失是指行为人已经预见危害结果发生的可能性, 但轻信能够避免, 导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在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中, 虽然在预见结果发生可能性这一点与滥用职权主观罪过相同, 但两者对于危害结果所持态度是不一样的, 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是不希望危害结果发生的, 是持否定态度的。而在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中, 行为人既已知道其行为扰乱了正常的食品监督管理活动, 对这一后果是否会造成食品安全事故, 至少是一种不管不顾的心理态度, 这与过于自信过失行为人不希望结果发生的心理态度是明显不同的。这样, 也就排出了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中存在过于自信过失的可能。综上,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故意。

3.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是指具有食品监管职责者不履职或者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 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其他严重结果发生的行为。在主观罪过认定的结果标准之下,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的罪过形式包括: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

第一, 在食品安全监管过程中, 食品监管者明知自己不履行食品监管职责或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的行为可能会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 但是行为人对于危害结果的发生持一种不管不顾的心理态度, 以致发生了此结果时, 行为人此时的主观心理罪过即为间接故意。有理论认为,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不应包括间接故意, 间接故意的存在会使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和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无法区分, 给司法实践带来困难。但是,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间接故意下的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和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行为是可分的, 不能因司法实践存在困难而否认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间接故意的主观罪过形式的存在。

第二, 负有食品监管职责的人已经预见到自己的不履行食品监管职责或不认真履行监管职责可能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 但轻信可以避免, 以致这种结果发生时, 行为人的主观心理罪过即为过于自信的过失。在食品监管渎职犯罪中, 很大一部分监管者由于轻信食品经营者不会或者不敢有食品经营违法现象, 怠于行使其监管职责, 导致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发生。不难看出, 在此情形之下, 行为人对于结果的发生是持否定态度的, 因此, 其主观罪过为过于自信的过失。

第三,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疏忽大意过失, 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到自己在食品监管过程中的玩忽职守行为可能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的结果, 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以致此种结果发生的过失。行为人粗心大意是导致这种过失的根本原因, 未尽注意义务才没有预见到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所以, 判断行为人主观上是否存在此种过失, 关键在于查明行为人对于可能发生重大食品安全事故或其他严重后果是否应当预见。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得出结论, 滥用职权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形式包括直接故意和间接故意; 玩忽职守型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包括间接故意、过于自信的过失和疏忽大意的过失。当然, 这就违背了我国“一罪不兼具故意和过失”的刑法理论。笔者认为, “一罪不兼具故意和过失”的合理性无须争论, 但这一原则主要是对立法模式的要求。就当前我国刑法分则规定的罪名来看, 一罪中兼具故意和过失的情况仍然存在。比如玩忽职守罪, 大部分学者认为其主观罪过形式只能是过失, 但是在实际中, 玩忽职守犯罪案件是犯罪分子主观上故意实施的情形是存在的, 例如两个警察巡逻中遇见一名犯罪分子正持刀追砍无辜群众, 但两人害怕犯罪分子追砍自己, 便持枪躲在角落不行使职责, 眼看着犯罪分子用刀砍死数人后跑掉。对于这两个巡警而言, 当他们躲在角落里, 不制止犯罪分子砍人行为, 不履行自己应尽的安保职责时, 他们明知犯罪分子将砍死无辜群众的结果会发生, 虽然这一结果并不是他们追求的, 但是他们对这一结果的发生放任不管, 他们的主观罪过形式是间接故意。如果依然坚持玩忽职守罪的主观罪过只能是过失, 那么司法机关对上述行为将无法处理。因此, 在我国立法技术尚不成熟的今天, 始终拘泥于“一罪不兼具故意和过失”的原则不利于刑法的充分适用, 同时也会违背与罪责刑相适应的基本原则。

三、结语

食品监管渎职罪的主观罪过学说各异, 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立法技术的不足。我们不应该否认我国刑法中还会存在一罪兼具故意和过失的情形, 此类罪故意和过失的主观恶性是不一样的, 但刑法对其科以相同的法定刑, 这是缺乏科学性和合理性的。就食品监管渎职罪而言, 应当正视其主观罪过既有故意, 也有过失, 在明确食品监管渎职罪主观罪过形式的基础上, 在法定刑规定上进行区别对待。

参考文献

上一篇:统计处理下一篇:聘用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