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观幸福感问卷(共10篇)
主观幸福感问卷 篇1
高职院校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不仅影响着教师本人和群体的身心健康,也会对正处于心理发展关键时期的学生产生重大影响。教师的幸福是幸福教育实现的关键,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会直接影响到高职院校教育教学工作的顺利开展。
为了全面了解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状况, “北京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研究”课题组,采用非概率抽样中的方便抽样方法,对北京市多所高职院校的500 多位高职教师发放自行设计的 《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调查问卷》 ( 以下简称 “问卷”) ,得到有效样本426 个,后期采用SPSS 19. 0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1 本次实证研究的部分统计数据
在调查高职教师 “工作中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的题目中,共设置10 个选项,要求最多选3 项。从统计结果来看,第一重要的因素为“学生素质不好,难教” ( 178 次选择,占总选择次数的17. 0% ,有42. 1% 的样本选择此项) ,第二重要的因素为 “很少获得成就感” ( 171 次选择,占总选择次数的16. 4% ,有40. 4% 的样本选择此项) ,第三重要的因素则是 “工作烦琐机械” “评价机制不合理” “学校管理不当”,分别有超过1 /3 的样本选择了这些项目。具体见表1。
在考查高职教师 “总体上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的题目中,共设置14 个选项,要求最多选3 项。从统计结果来看,第一因素为 “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不健康” ( 236 次选择,占总选择次数的20. 1% ,有55. 5% 的样本选择此项) ,第二因素为 “收入太低( 188 次选择,占总选择次数的16. 0% ,有44. 2% 的样本选择此项) 。第三因素则是 “个人发展前景不好” “不能实现自我价值”,分别有超过35% 的样本选择了这两个项目。具体见表2。
2 影响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一般因素分析
结合国际上主流的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方式,我们首先从身心健康、物质生活、生活安逸、个人价值实现、工作满意度、家庭生活、人际关系七大方面来探讨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认为,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的要求健康的身体是人们进行幸福生活的基本条件。在调查高职教师 “总体上感觉不幸福的主要原因”的题目中,“自己和家人的身体不健康”在全部14 个选项中排名第一。
在物质生活方面,问卷所有涉及收入对幸福感的影响的题目,收入这一因素都显得非常重要。而在样本的收入分布上,目前年收入5 万~ 8 万元的教师占49. 5% ,对收入的满意程度则倾向于一般偏不满意一极的评价。
生活的安逸程度,也可以称之为生活的稳定和安全情况。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就要保障这种需要。对职业选择的原因分析,在426 份有效回答中,选择 “工作较稳定”的教师142 人( 33. 3% ) ,而 “假期较多”占据第三位,83人选择( 19. 5% ) 。有58. 9% 的教师会经常盼望着假期的到来。但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和增进因素中,生活安逸并不是最重要的因素。
现代社会,家庭的情感功能在某种程度上有所加强。在问卷中,涉及家庭的问题较少。在访谈中,有一位高职教师对这个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用木桶理论说明,家庭生活往往是一个人主观幸福感这一大木桶的短木板,当家庭生活出了问题,对一个人来说是非常痛苦和无奈的。
在人际关系方面,本研究侧重于调查在高职教师的日常工作中,与领导、同事、学生三者之间的关系。虽然在问卷中,“工作中,高职教师自认为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这个问题,“学生素质不好,难教”排名第一,但在涉及人际关系的项目中,数据表明高职教师的人际关系状况普遍较好。
工作情况是被调查者对自身职业的认可程度和满意程度,对其能否感到幸福有重要影响。在一天工作结束时,状态不理想的老师所占比例值得关注,感觉身心疲惫的老师占了总数的27. 7% 。对压力状况的评价呈现一般同时倾向于压力较大的一极。在工作中最大的压力源是 “职务晋升和评职称” ( 42. 5% ) 。在日常工作中,69% 的人选择偶尔能够体验到幸福。在访谈中我们还发现,各种类型的高职院校都会紧跟市场要求进行专业调整,使得教师需要经常面对专业、课程的更换,造成工作上安全感和稳定感不足。
个人价值实现程度,是马斯洛层次需求中最高等级的需求,是幸福感来源的最高境界。我们在此次调研中,从专业发展、成就感等角度考查了个人价值的自我实现程度。高职教师目前专业发展的需要比较强烈,追求专业发展的目的是为了自我提升( 49. 5% ) 。这说明高职教师有着比较强烈的自我价值实现的需要。在对整份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发现,在所有涉及自我实现的题目中,该因素都是最为重要的项目之一。
3 影响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特殊因素分析
文献研究和我们调查的数据都显示,在上述七个方面之外还有一些突出的因素在影响着高职教师的主观幸福感我们可以把这些因素归纳成为外界客观因素。这主要包括:社会价值导向、学校管理、评价机制、生源状况。
第一,从社会价值导向来看,社会对高职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虽然国家近年来非常重视职业教育,但是传统的学历教育的思维在社会上依然根深蒂固,从政府重视到大众认同,社会价值导向改变需要一定的时间。
第二,学校管理,目标管理是高职院校创新管理方式、提高管理水平的一种有效方式,但在实际运作中,可能会存在的行政量化、目标体系固化、目标考评表象化等问题,会使得教师重视日常事务性的工作,而忽视对学生、学校、自身最重要的专业发展,特别是实践能力的提高,造成高校管理行政化。
第三,评价机制。在职称评定中,现有的高职教师平时教学看实践能力,评职称则是注重考查科研。职业教育和学历教育的最大不同之处在于,职业教育更加关注学生的实践能力,强调学生能力与市场需要的无缝对接,这要求高职教师根据市场需要来进行教学和课程改革,要把最重要的精力放在提高自身和学生的实践能力上,而不是撰写研究型的学术论文,但目前,高职教师在评职称中并没有突出实践能力。
第四,正是因为社会对高职教育重视不足,综合素质较好的学生在进行报考时,一般不会将高职院校列入自己的志愿。通常,高职院校只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的无奈选择,生源质量成为制约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这几个因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社会价值导向是决定性的因素,直接决定了生源素质,也对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产生影响。
4 结论
收入和自我实现( 专业发展、成就感) 是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最重要的两个影响因素。其次是日常工作、健康和外界因素( 社会价值导向、学校管理、评价机制、生源状况) 。
从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来看,收入和自我实现分别是其理论中最低和最高层次的需要,一般来说,低层次的需要满足之后,人类会有高层次的需要,但在我们的调研中,这两个极端需要是非常明显的、最重要的影响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具体来说,高职教师对目前收入状况的评价倾向于一般偏不满意的一极,认为收入是提高幸福感的重要方面。认为当前工作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个人的发展,成就感不足,而且认为成就感是幸福感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这可能是由于高职教师特殊的社会地位和角色所造成的。
日常工作中,高职教师普遍认为工作烦琐,学生不好教,这也使得教师的成就感降低。
外界因素中,社会价值导向是决定性的因素,直接决定了生源素质,也对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产生影响。多数老师认为社会不够重视高职教育,学校的管理不当,日常考核和评价不合理,职称评定压力很大。
摘要:通过对426个样本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影响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的因素中,收入和自我实现最为重要;其次是日常工作、健康和外界因素(社会价值导向、学校管理、评价机制、生源状况),其中外界因素中,社会价值导向是决定性的因素,直接决定了生源素质,也对学校管理和评价机制产生影响。
关键词:高职教师,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
参考文献
[1]邢占军.测量幸福: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
[2]任志洪,叶一舵.国内外关于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研究述评[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139(4):152-161.
[3]张晓旭.高职教师工作满意度调查[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5(17):28-30.
主观幸福感问卷 篇2
(一)选题的意义及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本人是否有创新
1.选题意义
幸福是一个永恒不变的话题,自古至今人们都在追求幸福。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的情况下,为什么幸福感却越来越少?幸福本来就是主观的,影响个体主观的 因素很多,现代社会对于幸福感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心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领域。 个体主观幸福对人们身心状况,生活质量都有影响,甚至对当前社会的进步与 发展也有一定影响,所以研究主观幸福感具有重要意义。
2. 国内外研究状况评述
(1)国内研究情况
国内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从90年代到本世纪初, 研究方向从老年群体扩展到向全体人群发展,在理论方面,理论综述和有关主 观幸福感结构的讨论都取得了很多不错的成果。在测评工具的建设来看,主要是引进和修订国外量表,也有较少研究者自编问卷进行测验。
(2)国外研究情况
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以Wilson(1967)撰写的.第一篇《自称幸福的相关 因素》为标志。Diener在其论文《主观幸福感研究新纪元》中,把西方幸福感研究划分出描述比较、理论建构、测量发展三个主要的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主要是集中在人口统计学的维度,描述与比较不同人群幸福感;第二阶段主要是将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建构有关的理论框架,探讨获得幸福的各种途径和跨 文化研究;第三阶段主要是将研究方法、途径和主观幸福感测量理论进行整合,形成了以自测量表为主体,并结合其他评估技术,以正面评价为主,并兼顾负面指标的新格局。
(3)本人创新
主观幸福感本身就是一个因人而异的主观感受,本人觉得应该重视对主观幸福感的全面的研究,从研究对象上,应该扩大研究人群的范围,大到,小到农民工人都应有所研究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心理学专业论文开题报告范文。这样对主观幸福感的评定才会更加全面。从研究方法上,我们应当用一套适合于当前国内形式下测量人们主观幸福感的量表。应注意无论是测验量表以及测量工具,还是测验方法等都应该与时俱进,适时改观。使主观幸福感的研究更加全面化,规范化,科学化。
(二)论文主要内容及写作大纲
1.论文主要内容
本文主要介绍主观幸福感的概念以及有关的理论,重点探索属于主观范畴的人格因素,以及属于客观范畴的生活事件(社会关系、收入、健康状况等)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通过积极有效心理干预领域来促进人们的幸福生活,研究如何提高幸福感。
2.写作大纲
1.主观幸福感概述
1.1主观幸福感的概念
1.1.2国内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1.3国外对主观幸福感含义的界定
1.2当前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现状
1.2.1国内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2.2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研究的状况
1.3主观幸福感的分类
1.3.1以外界标准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2以情绪体验界定的主观幸福感。
1.3.3个体自我评价的主观幸福感。
1.4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因素
1.4.1影响主观幸福感的主观因素
1.4.2影响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因素
1.4.2.1社会关系
1.4.2.2经济状况
1.4.2.3健康状况
1.5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理论
1.5.1目标理论
1.5.2活动理论
1.5.3由下到上的理论和由上到下的理论
1.5.4判断理论
1.5.5动力平衡理论
1.6主观幸福感存在问题以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结语
(三)主要参考文献
①段建华.主观幸福感研究概述.心理学动态,(41)
②叶亦乾 《普通心理学》
③李儒林张进辅梁新刚:影响主观幸福感的相关因素理论.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④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心理学动态,
⑤ 严标宾 郑 雪 邱 林:中国大陆、香港和美国大学生主观幸福感比较[J].心理学探新, 2003
⑥何瑛.主观幸福感概论.重庆师
⑦朱琳:《论主观幸福感及其影响因素》.
⑧汪向东.心理卫生评定量表手册.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3,增刊:260~263.
⑨张钊. 个人目标、自我效能感与主观幸福感:一项纵向研究. 华中师范大学: ,2007
⑩张羽. 社会支持方式与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 山东师范大学: ,2007
(四)研究方法、完成措施及写作进度计划
1.研究方法:通过搜集资料以及综合分析法和教师的指导
2.完成措施:认真分析和搜集相关资料,到图书馆查阅相关书籍,并且利用网络搜集了一些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理论的相关资料,最后提出了自己的观点。
3.写作计划:
(1)、xxxx年12月20日至xxxx年12月30日查阅文献、选题。
(2)、xxxx年1月1日至xxxx年1月11日完成开题报告,并交老师修改。
(3)、xxxx年1月12日至xxxx年1月22日修改开题报告,并完成论文初稿
(4)、xxxx年1月23日至xxxx年1月30日完成二搞,并交指导老师修改。
医学新生的主观幸福感调查 篇3
[关键词] 医学新生;主观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 B844.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1)21-115-02
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是指人对其生活质量做出的认知性和情感性的整体评价[1]。随着人类社会的进步,主观幸福感日益受到人们的重视。本调查以一所医学院校不同学院、不同专业的入学新生为研究对象,调查医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的对象为2010年中国医科大学新入学的临床医学专业本、专科学生共253人,每专业随机抽取4个班级。
1.2 研究方法
调查工具:总体幸福感量表(general well-being schedule,GWB)是为美国国立卫生统计中心制订的一种定式型测验工具,用以评价被试对于幸福的陈述。由我国段建华(1996)修订。量表内容包括33项,最终得分越高,幸福感就越高。本研究选取问卷其中前18项内容。GWB前18项的平均分男性为(75±15)分,女性为(71±18)分。除了评定总体幸福感以外,该量表还将其内容组成6个分支量表进而对幸福感的6个方面因子进行评定。6个因子即对健康的担心、精力、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以及松弛与紧张(焦虑)。
调查程序:以班级为单位,团体施测。由专业的心理科医生作为调查员讲解指导语,问卷当场回收。
1.3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3.0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
2 结果
2.1 一般资料结果
本研究参加调查的医学新生共253人,男生116人;女生137人。回收有效问卷246份,包括本科132人,专科114人。
2.2 医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比较
医学新生中女生的总体幸福感水平较男生高,但经统计分析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99,P>0.05)。见表1。
表1 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比较
项目男生女生
分数<75≥75<71≥71
人数61556174
比例(%)52.647.444.555.5
2.3 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的性别差异
医学新生的总体幸福感在性别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男同学的总体平均分低于常模的平均分,而女同学的总体平均分较常模平均分高。这与表1得出的结论相符。同时6个因子在性别上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表2 医学新生总体幸福感水平的性别差异
男生 女生
MSDMSDF
对健康的担心 6.954 52.145 69 7.086 5 2.025 611.951
精力10.568 93.156 2411.625 8 3.256 840.612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16.525 64.145 2116.785 9 3.145 630.602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15.254 14.425 1114.584 5 3.258 421.498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 7.584 51.985 24 8.231 4 2.645 250.031
松弛和紧张15.095 14.029 5416.930 2 7.785 410.652
总分72.586 58.797 5471.699 811.370 521.356
2.4 医学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总体幸福感比较
医学本科新生总体幸福感较专科新生高(F=4.304,P <0.05),且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这3个因子上,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5.236,4.820和4.029,P均<0.05)。这个结果提示了读本专科对入学新生的幸福感有很大的影响。见表3。
3 讨论
SWB是一种主观和整体的概念,同时也是个相对比较稳定的量,它是评估一个人相当长一段时期的内情感反应和生活满意度。
表3 医学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总体幸福感对比
本科(n=132) 专科(n=114)
MSDMSDF
对健康的担心 6.94522.08654 7.58561.975861.508
精力11.95863.0584510.95143.295120.251
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31.25815.9682415.16583.58652 5.236*
忧郁或愉快的心境28.19355.3658615.25453.65685 4.820*
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18.09853.94761 7.85262.12533 4.029*
松弛和紧张15.09553.5845216.58527.584251.260
总分73.00008.3666072.00009.37981 4.304*
注:*P<0.05
医学新生的幸福感是其对学业和生活的满意度的评价,它直接影响新生入学后对待学习和生活的态度。性别差异是一个相对复杂的问题[2],因为关系到社会、学校、课堂学习、人际关系以及家庭期待等方方面面,根本的原因是整个社会在性别观念上仍然缺乏宽容度。一般来讲,男性会比女性追求更大的成就感,因此才会对工作和生活产生更大的热情。所以在相同的学校,男生感受到的压力要比女生大得多[3]。在承受和缓解压力的环节上,女性的特质决定了女性的忍受力要比男性强,因此在幸福感的体验上男同学与女同学就存在了一定的差异。
医学新生入学后进入本科或专科,一般是由其高考分数决定的,本科或专科也是对学生学习能力、将来就业难度的一种认定。本研究显示医学本科新生总体幸福感较专科新生高,且在“对生活的满足和兴趣”“忧郁或愉快的心境”和“对情感和行为的控制”的这3个因子上,本科新生和专科新生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学历的高低影响学生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而当自我价值高低的认识与所处环境的认知和价值期望发生矛盾时,往往会产生焦虑情绪,遭受更多的自我压力,这样对幸福感的体验就会下降。
本调查研究由于时间、经验等的问题,尚存在不足和缺陷,筆者将在以后的研究中就这一问题做更进一步的调查,以得出更有效的结论。
[参考文献]
[1] 王瑛.主观幸福感论[J].重庆师院学报(哲社版),1998,4:73-81.
[2] 郑雪,王玲,邱林,等.大学生主观幸福感及其与人格特征的关系[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2010,12(4):23-24.
[3] 丁新华,王极盛.青少年主观幸福感研究述评[J].心理科学进展,2009,12(12):13-15.
主观幸福感概述 篇4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心理,影响因素
幸福生活是人们向往的一种生活状态, 包括两个方面:客观和主观方面的幸福生活。从心理学角度看, 幸福是人类个体认识到自己需要得到满足以及理想得到实现时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 由需要、认知及情感等因素与外部诱因相互影响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对幸福生活的主观感受被称为主观幸福感。
一、主观幸福感概念
目前, 多数研究者都认同 Diener对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即“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总体的评价。”这一定义符合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一般理解;研究者基本上认同主观幸福感包含一个三维结构:认知因素 (总体生活满意度和对生活各方面的满意度) , 体验积极情感和缺乏消极情感。
二、主观幸福感相关研究理论
国内外学者提出不同的理论进行解释。早期理论在于挖掘外部影响因素, 后来研究重点转向内部因素。这些为今后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1.目标理论。
目标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两个方面, 即需求的满足和目标的实现。
需求的满足。人类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需求, 只有当不同的需求逐渐满足后才会产生主观幸福感。这与Maslaw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一致:个体在特定需要满足后, 相应主观幸福观就会得到提高, 更高的需要才会产生。
目标的实现。在生活过程中, 个体会通过设置各种生活目标, 来实现自己的理想。目标就是个体的主观期待。当这种期待经过自己努力实现后, 个体就能体验到主观幸福感。
2.判断理论。
判断理论认为, 主观幸福感来源于现实条件与某种标准比较。这一理论强调使用的标准。标准不同产生不同的理论。如社会比较理论、适应理论和自我理论等。
社会比较理论从横向比较, 把自己和周围人比, 如果比周围人好, 就感到幸福, 反之, 如果比周围的人差, 就难以感觉到幸福。
适应理论从纵向比较, 现在比过去好, 就会感到幸福。反之, 就会感到不幸福。Helson对适应的解释为:对重复出现的刺激反应减少减弱;重新建构有关刺激的认识, 以及刺激对生活影响的认识。因此, 人们可以适应好的环境, 不再感到幸福;也可以适应坏的环境, 不再感到不幸。
此外, 还有人格——环境相互作用理论、动力平衡理论、特质理论和活动理论等。这些理论为开展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三、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主观幸福感是一种主观的感受, 既受到外在因素影响, 也受到内在因素制约。
(一) 外部影响因素
1.文化背景。
Diener等人 (1995) 发现主观幸福感在不同的国家有非常大的差异, 这与这些国家的财富有显著的相关。Diener等人 (2002) 的后续研究全面验证了财富、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 (1) 国家财富和该国平均主观幸福感的水平之间有高相关。 (2) 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在大多数经济发达的国家, 个人收入的增加并不能引起主观幸福感的显著变化。 (3) 仅获得物质成就的人实际上并不快乐。从以上研究不难发现, 文化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2.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是个体接受其他个体、团体物质上、情感上、信息上的帮助、指导和建议。心理学家认为, 具有良好社会支持的个体会有比较高的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较低的消极情感。张建人等 (2007) 研究指出, 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相关。个人获得的社会支持越多, 面对应激性事件时, 受到的保护也会较多, 不容易产生负性情感。
社会支持给个体一定的帮助, 从而使得个体获得比较理想的结果和积极情感, 提高个体主观幸福感。
3.生活事件。
生活事件是人们在家庭、工作、学习和社会支持系统中出现的各种刺激的总和, 即平时所说的精神刺激。当生活事件处于平衡水平时, 主观幸福感不变, 一旦生活事件偏离正常水平, 主观幸福感会随之升高或降低。从短期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比较大, 但从长远来看, 生活事件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较弱。
(二) 内部影响因素
1.应对方式。
应对方式是个体对环境或内在需求及其冲击所做出的恒定的认知和行为努力。应对方式包括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研究表明, 积极应对有利于缓和生活事件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而回避应对则加重紧张对身体不良影响的趋势。
采用积极应对的个体可能越多的机会积累各种经验, 从成功处理生活事件中学习经验, 也可以从失败中汲取教训, 这就为下次成功应对生活事件打下基础, 所以, 积极应对方式对主观幸福感显著正相关。
2.自尊。
自尊一般认为是人们赞赏、重视、喜欢自己的程度, 是人们对自己的价值、长处、重要性总体情感上的评价。谭雪晴 (2008) 研究发现, 不同自尊水平的主观幸福感有显著差异, 自尊水平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正性情感体验越多, 说明自尊水平高的个体体验到了更多的幸福感。
3.人格。
人格主要是指人所具有的与他人相区别的独特而稳定的行为风格, 指一个人整体的精神面貌, 是具有一定倾向性的和比较稳定的心里特征的总和。人格作为心理学重要的概念, 是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有效的预测因子之一。对人格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非常之多, 无论以大三人格还是大五人格的研究, 都证实两者之间有显著关系。
幸福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 是每个人追求和奋斗的目标。因此,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 让个体体会到幸福值得整个社会思考。目前, 国内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虽有不少, 但有关提高主观幸福感的干预研究尚没有展开, 如何提高主观幸福感这方面的研究无疑会对人们的生活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是主观幸福感研究领域亟待展开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
[1]Diener E.Subjective Well—Being:The Science of Happiness and a Pro-posal for a National It, dex[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0, (55) :34-43.
[2]Diener E, Suh E.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J].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1997, (40) :189-216.
[3]Diener E, Diener M, Diener C.Factors predicting the subjective well-being of nations[J].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1995, (69) :851-864.
[4]谭雪晴.高师贫困生自尊与主观幸福感的特点及关系[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 2008, 17 (2) .
[5]王淑燕.主观幸福感测评研究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 2004, 19 (5) :45-48.
主观幸福感问卷 篇5
摘要:
文章介绍了主观幸福感评估手段的发展状况,着重分析了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并讨论了以后的发展方向和新的研究展望,旨在为主观幸福感的客观全面有效的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随着心理学的不断发展,学者们逐渐意识到如何使人们感到幸福和快乐并不等同于对消极情绪和心理状态的研究,因此有关积极心理,如乐观、快乐、满足、幸福等心理的研究日益增多,主观幸福感(Subjective Well―being,SWB)作为积极心理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格外的关注。主观幸福感是专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考察主观幸福感的相关研究不难发现,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与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是始终相伴随的。本文介绍了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在国内外的研究进展及其展望,拟希望对国内主观幸福感研究、尤其是主观幸福感的评估研究提供参考。
一、概述。
回顾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在古代,东西方的许多智人和学者就从哲学、伦理学、社会学和心理学等诸多方面开始了对主观幸福感的探讨。这一过程一直延续到今天。而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手段的发展也同样表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仅已经从单一的情感维度发展到加入认知维度的整体评价,同时也勾勒出主观幸福感这一概念的演化过程及其本质。有学者粗略地把1967年Wanner Wilson《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一文作为幸福感研究的分水岭。80年代中期以后主观幸福感开始进入我国研究者的视野[2] [3]。
主观幸福感评估研究曾经有过一种重要假定:一个幸福的人首先在于其拥有心理上的健康[4]。于是形成了一种基于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倾向。一些精神疾病诊断量表被广泛运用于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其中比较常用的有70年代Derogatis等人编订的症状自评量表―90(SCL―90)。心理健康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往往针对的是个些特殊群体,因而可能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另一种取向则是生活质量及情感体验意义上的主观幸福感评估。本世纪60年代,Bradburn提出了一个重要发现,他认为,正性情感与负性情感是两个彼此独立的维度,他假设主观幸福感就是由这两个成分组成[5]。Diener (1985)等人提出,衡量情感应从两方面人手:情感类型的频率和强度,并发现二者之间有明显的相关。此后,Andrews和Withey(1976)又提出了主观幸福感的第三个维度:认知维度。这个维度指个体构建出一个适合于自己的标准,并将生活的各个方面(如:工作、婚姻、健康等)作为一个整体来评定自己的满意感程度。依据这些维度和特点,基于各自的出发点和研究目的,许多研究人员采用了不同的方法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评估。
二、基于生活质量和情感情体验的主观幸福感评估的手段。
由于受主观性这一特点的制约,目前主观幸福感的评定应用最多的是自我报告的测评方法。许多研究者根据各自的研究对象和目的,编制出了不少测量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其中很多量表已经被广泛接受,并在跨文化的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有关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评估。
一些研究者还认为人们的幸福感状况取决于一定时期内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权衡[5]。如果人们较多体验到愉快的情感、而较少体验不愉快的情感,便可推定他们是幸福的。从这一假定出发,研究者们编制出大量的情感测查量表。其中主要有:Bradburn编制的情感量表(Affect scales:positive affect,negative affect,affect banlance);Waston在以往研究的基础上发展了简式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量表(PANAS);流调用抑郁评定量表(CES―D);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感量表(MUNSH);但也有研究者对短期情感反应能否用来说明一个人整体的幸福感状况表示怀疑。针对这一缺陷,将主观幸福感各维度全面考虑,得出一些评估手段。
(二)有关生活满意度的评估。
生活质量上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一般将主观幸福感界定为人们对自身生活满意程度的认知评价。研究者们选取的主观幸福感维度主要包括总体生活满意感和具体领域满意感。
在对生活质量进行整体评估时,有些研究仅用一个问题,即“总的来讲,您对生活的满意感如何?”,有时附加一个评估过去生活的问题,“回顾过去,我感到满意”,为此,分别评分。在对生活满意度进行评估时,使用最多的是相对标准化的评定量表。较为常用的有:生活满意感评定量表(LSR);自我标定量表(SAS);总体生活满意度量表(SWLS);学生生活满意度量表(SLSS) ;多维度学生生活满意度量(MSLSS);感知生活满意度量表(PLSS)等。
(三)有关总体幸福感的评估。
虽然某些因素对大多数人来说是决定整体满意感判断的重要因素,但是,个体对每个领域所赋予的权重并不相同。因此,Diener等人提出不能仅仅依赖实验者所设定的一系列领域里的满意感的堆积,而是需要整体的评价[7]。
(四)言语评定量表。
有关总体幸福感的早期测评工具比较的.简单,一般只有一个项目,要求被试者从总体上对自己的幸福(或快乐)感受进行判断,然后进行等级选择。单项目的幸福感评定虽然十分简捷,但是由于它易受个体测评时心境的影响,稳定性不足,因此更多的研究者倾向于使用多项目的主观幸福感评定量表,以保证测量结果更具稳定性和有效性。这些量表主要有:幸福感指数量表(Index of well-being) ;总体幸福感量表(PGWB);牛津主观幸福感问卷(OHI);纽芬兰纪念大学幸福度量表(MUNSH);夏普量表(SHARP;《国际大学调查》(ICS)问卷(分A卷和B卷);中国人幸福感量表(CHI);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SWBSCC);儿童主观生活质量问卷。
自陈量表测验具有较好的测量特性。量表得分与日常心境报告、私下报告、配偶报告呈中等相关。但是也有一些研究表明,主观幸福感的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以及其它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而且,主观幸福感的自陈量表测量,似乎也更多地受到被测者反应倾向的影响。
(五)非言语评定量表。
除了文字性的评定项目之外,为了避免教育及文字的影响作用,研究者还开发了一些非言语性评定量表,如 Andrews 的人面量表;Cantril的阶梯量表;Cantril 的山高量表等。
需要注意的是有学者指出,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量表”一词有两种不同的用途。一种情况和常规的心理测验相同,量表是用来获取信息的一个或多个问题,根据所获取的信息评定主观幸福感。另一种情况下,它是一系列不同回答的集合。通常可用其中的一种记录人们对主观幸福感的许多不同项目的回答。这些项目既可组合成单一的量表测量总体的主观幸福感,也可彼此分开测量主观幸福感的不同方面。
三、主观幸福感评估的发展趋势。
(一)主观幸福感评估指标趋于整合。
有一项研究从几种常用的主观幸福感自陈量表,在我国城市居民中进行试用,这几种量表尽管存在诸多缺憾,但还是具有相当的稳定性的,特别表现在内在一致性信度和构想效度方面。这表明作为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人类的主观幸福感可能也存在着诸多相似之处[8]。值得一提的是,这几种量表往往只是从认知、或情感等孤立的角度出发对主观幸福感加以测量,很难揭示出主观幸福感的全貌。因而这种评估手段,可以从一定程度衡量社会发展水平,但对个体诊断则需要参照多种评估指标。有的研究者指出,主观幸福感的测量应当包括力量感、自主意识、愉悦感、自信心等指标日[2]。这些说法正反映了主观幸福感测量中的一个现实问题,即主观幸福感的指标整合问题。
(二)主观幸福感评估方法走向多样。
自50年代以来,对主观幸福感的测量主要采用的是自陈量表法。用自评量表测量主观幸福感时,其得分会随所使用量表、项目顺序、时间坐标、当时心境、被试反应倾向以及其他一些情景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因此,多种测量方法的运用是未来主观幸福感测量的一种趋势。近年来,较为引人注目的经验样本测量方法通过搜集被试在日常生活中随机出现的心境、情感以及其它感受的样本,来评价被测者的主观幸福感状况。由于这种方法可以减少记忆偏差对经验报告的影响,因而被认为可以提供比自陈量表更为精确的测量结果。另外,对生活状况的定性描述打分、模糊情感刺激反应测量、微笑率测量、对生活事件回忆的记录等方法,以及一些生理反应测量方法(如唾液中的皮质醇水平测试),也被用于对主观幸福感状况的评定。
参考文献:
[1]段建华.主观幸福感概述[J].心理学动态,1996,(4).
[2]吴明霞.30年来西方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发展[J].心理学动态,2000,(4).
[3]吉楠,李幼穗.大学生主观幸福感量表的编制[J].心理与行为研究,2006,(4).
[4]刑占军。 主观幸福感测量研究综述[J]。 心理科学,2002,25(3)。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篇6
关键词:主观幸福感,积极情感,消极情感
主观幸福感 (Subject Well-being, SWB) 是指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是衡量个体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1]。已有研究证明, 主观幸福感包含了三个独立维度:生活满意度、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2]。其中, 积极情感与消极情感是指伴随着生活事件与评价而出现的个人的情感体验, 这些感情体验组成了对SWB评价的基础。一般生活满意度是SWB的认知成分, 是指个体对自己生活的方方面面进行分析, 权衡其重要性后, 在“不满意—满意”维度上对其生活进行整体评价的认知判断过程。它独立于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 是衡量SWB更有效的指标。但是, 现在学者趋向于认为SWB是由两个部分构成:生活满意度和情感平衡。其中, 情感平衡是指与不愉快的情感体验相比较, 占相对优势的愉快体验, 是个体对生活的一个总体、概括评价。影响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包括了人口统计变量、遗传、人格、文化等。
一、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一) 人口统计变量
人口统计变量包括年龄、性别、种族、教育程度、收入等。但是研究结果表明, 这些变量与SWB之间的相关很低, 即使把这些因素全部考虑在一起, 对SWB的解释率也不到20%。
在性别方面, 总体上男女差异不显著[3]。但在SWB的不同维度上, 两性的差异还是存在的。Fujita等认为, 如果女性在遇到不好或难以控制的事件时, 可能导致她们难以抵制消极影响;如果她们生活美好, 则她们比男性更能感到强烈的幸福。所以女性在积极情感和消极情感的体验上都较男性强烈, 但在总体的SWB水平上又与男性相当[4]。近来, 随着社会的变革, 女性的社会地位和社会分工都有了一些变化。当女性面临着和男性同样的竞争环境, 承担着一样的工作时, 两性在情绪表达上的差别变得模糊不清。这也可能导致男女在情绪体验上逐渐趋向一致[5]。
在年龄方面, 早期的主观幸福感研究者曾经假定, 年龄可以作为预测幸福的一种重要指标。但是, Blanchflowe和Oswald (2000) 对40个国家的6万名成年被试者的研究表明, 在构成主观幸福感的三个成分中, 只有正向情感有随着年龄增长而略微下降的趋势。从20岁到80岁, 生活满意度呈微弱的上升趋势, 而负向情感在各个年龄组之间没有明显的变化。也有一些研究表明, 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系并非如此平稳。这些研究者认为年龄与主观幸福感之间存在着U型关系, U型的最低点在40岁左右[6]。
在婚姻方面, 以前的研究倾向于认为结婚的人要比没结婚的个体报告更高的SWB, 但这一结果既可能是由于结婚造成的, 又可能是因为快乐的人更可能选择结婚。近年来, 已婚者比未婚者拥有更高SWB的观点更是受到了质疑, 幸福体验与婚姻状况之间的相关系数在逐渐下降。这可能是由于现代婚姻的不稳定性造成的[7]。
(二) 遗传因素
已有研究证明, 遗传因素与SWB具有相关性。在收养和双生子的研究中发现, 1岁左右婴儿积极情感具有遗传特性。明尼苏达大学Tellegen等[8]著名的双生子研究发现:在不同家庭环境中抚养长大的同卵双生子, 其SWB水平的接近程度, 比在同一个家庭中抚养长大的异卵双生子要高得多。他们还发现, 40%积极情感的变化、55%消极情感的变化和48%生活满意度的变化是由基因引起的, 而共同的家庭生活环境只能解释22%积极情感变化、2%消极情感变化及13%生活满意度的变化。有学者认为, 人具有快乐或不快乐的基因素质, 气质的差异引起个人体验SWB的水平不同。
(三) 人格因素
Costa在他的研究中全面解释了人格五因素 (开放、尽责、和谐、神经质和外向) 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外向和神经质对主观幸福感起着气质性作用, 即它们分别对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有较高的内在敏感性;开放性虽然并不直接影响主观幸福感, 但却增加了对两种情感的体验, 它起着经验性的作用;和谐性和尽责性则对主观幸福感起着工具性的作用, 它们通过创造使人们快乐的环境及生活事件而提高主观幸福感[9]。也有研究者以大学生为样本, 发现在大五人格中, 外向性人格维度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 与消极情感有显著负相关。神经质与幸福感、生活满意度和积极情感存在显著的负相关, 与消极情感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稳定外向型人格的主观幸福感水平最高, 其次是稳定内向型和不稳定外向型人格, 幸福感水平最低的是不稳定内向型人格。总的来说, 外向性与神经质等人格特征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10]。
而最近的一项研究发现, 人格特质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中, 情绪调节起着中介作用。
以重新评价策略为例, 神经质对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有显著的负性影响, 并通过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来间接影响正性情感和负性情感。外倾性对重新评价策略的使用有显著性的正性影响, 对表达抑制策略的使用有显著的负性影响, 但只通过重新评价策略来间接影响正性和负性情感。神经质、外倾性和重新评价可以有效预测个体主观幸福感的变异[11]。
(四) 归因倾向
归因是指根据行为和事件的结果, 通过感知、思维、推理等内部加工过程而确定造成该结果的原因的认知活动。归因倾向分为内部控制和外部控制, 内控者倾向于把行为后果看作是由行为本身决定的, 而外控者则认为是由行为以外的因素决定。已有研究表明, 个体不同的归因倾向对其主观幸福感有一定影响。内控者、介于内外控两者之间者幸福感指数均较高, 且无显著差异;外控者幸福感较低, 与内控者、介于内外控两者之间者差异达到显著性水平[12]。也有研究表明[13], 在成功的情境下, 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正相关;在失败的情境下, 能力与主观幸福感呈非常显著的负相关。也就是说, 如果把失败的结果归因于自己的能力, 认为是因为自己的能力差而导致失败, 则会使个体否定自我, 产生羞愧、灰心, 甚至绝望的感觉, 严重影响其幸福感体验。
(五) 文化因素
主观幸福感存在文化差异。Diener的实证研究和跨文化综述表明[14], 国家财富和主观幸福感的文化差异有0.6—0.7的高相关, 富裕的国家比贫困的国家有更高水平的主观幸福感, 而在贫困的国家, 个人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的相关更强。但是这一效应在当一个国家的人均年收入达到或超过1万美元时就变得很小了。在收入上有突然增加的人们, SWB明显得到了提升。这些结果都说明了收入对SWB的影响并非简单的线性关系。只有当基本的生理需要的满足是生活的主要目标时, 收入才会影响人们的满意度, 随着基本生理需要的满足, 收入的增加对SWB的影响变小。
Arrindell和Hatzichristou[15]等人的研究较为全面地覆盖了文化的四个维度 (个体主义—集体主义IDV、权力距离PDI、男性气质—女性气质MAS、不确定性规避UAI) 及其它文化维度对SWB的效应:当研究者不考虑一国的富裕程度和人权状况时, IDV和PDI有极高的相关, IDV和UAI能最理想地预测文化间水平的SWB, 且IDV比UAI对SWB的贡献大;但是, 当一国的富裕程度和人权状况进入回归方程并控制了其它文化维度后, IDV和PDI的零阶相关, 以及IDV和SWB的相关都降至不显著水平, 这说明IDV和一国的富裕程度有显著的相关。若控制IDV和PD在内的其它文化维度, 仅UAI和一国的富裕程度就可成功预测SWB的36%—54%的变异。MAS不能单独预测SWB, MAS必须与一国的富裕程度产生交互作用才会影响SWB, 且这个交互作用不受UAI的影响。
二、未来研究展望
在以后的研究中, 我国学者应该注意以下问题:首先, 需要进一步研究因果关系。上文所提及的影响因素和主观幸福感基本上是一种相关关系。在很多时候, 既可以讲这些因素影响着主观幸福感, 又可以讲主观幸福感影响了这些因素。而且, 即便是这种相关关系往往还受到其他一些因素所产生的交互作用的影响。因此, 应该进一步研究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值得注意的是, 随着结构方程建模 (structural equation model, SME) 方法日趋成熟并被大量运用, 这一方法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和作用机制方面的研究进程[6]。
主观幸福感研究进展 篇7
1 研究现状
西方国家于上世纪50年代兴起了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其研究经过从外部影响至内部决定的过程。大致经过了3个时期[2]:①比较描述时期:这一阶段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处于起步阶段, 关于人口统计学变量上的研究是这一时期的重点, 仅对不同群体的主观幸福感进行描述和比较, 确定幸福感的外部影响因素;②理论形成时期:这个时期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呈现出大量的的量表及理论;构建起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 概括起来为人格模型、自我决定模型、目标模型、社会比较模型等;③测量发展时期:这一时期, 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着重于实证研究, 测量的技术也有了很大的发展和完善, 并且尝试融入了心理过程的干预, 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重点也转向了发展幸福感的理论及对幸福感的解释, 开始研究心理因素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
Wanner Wislson的《自称幸福的相关因素》发表, 把西方国家对于幸福感的从哲学层面提升到理论水平。紧接着Bradburn提出主观幸福感由积极和消极两个成分的情感构成[3]。Bradburn观点为:个体把积极的情感和消极的情感互相比较以后而得出较多的积极情感体验的综合性评估称为幸福。再后, Andrews和Wihthey提出幸福感包括正性、负性情感及认知水平[4]。
我国有关主观幸福感的研究起始于20世纪80年代[5], 晚于西方国家大约30年。我国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大致分为3个主要的阶段:第1阶段为改革开放之初, 学者们引进了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工具和理论[6], 投入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此期为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起始期;第2阶段, 我国学者在引进应用国外研究理论和研究工具的基础上开始建构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理论模型;第3阶段为大批学者投入研究, 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 研究成果颇丰。这一时期进行了实证研究, 综合各种测量方法, 不仅对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 还对主观幸福感的内外部影响因素的交互作用进行了研究, 开展了主观幸福感的本土化研究, 探讨研究适合我国社会背景文化特点的评估测量工具和相关理论, 出现了很多总结性的研究和专著, 有一些学者开展了跨文化研究主观幸福感。这个时期主要代表有郑雪和邢占军[7]。
2 测量工具
随着主观幸福感概念的形成和发展, 主观幸福感的测量指标也随之发生变化。早期自陈量表法因具有很好的测量特性, 而成为主观幸福感的主要测量方法。我国主要引进及使用的自陈量表为:情感量表、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 (SWBS-CC) 、生活满意度量表 (LSR) 、幸福感指数量表 (WBIS) 、纽芬兰主观幸福度量表 (MUNSH) [8]、总体幸福感量表 (GWB) 等。但仅仅以单次自我评价的结果作为依据而进行的研究, 会存在一些不可避免的缺陷。简单的凭借被调查对象对自己幸福与否的回答进行研究, 太过于主观, 缺乏必要的理论研究基础, 被调查对象的回答也难以进行有效的控制。研究表明, 主观幸福感测量得分会随着所使用量表、时间坐标、项目顺序、及当时被试心境和其他一些变量的变化而变化[9]。目前, 主观幸福感的评估测量已从简单的描述转向对主观幸福感的解释, 测量的方法也趋于多元化, 有应用经验样本测量法, 还有测量微笑的多少及应用一些生理指标等。各领域测量指标趋于整合, 生活质量指标, 心理健康指标, 慢慢地被作为一个整体来加以综合考虑。当前, 主观幸福感测量评估主要以自陈问卷测量法为主, 结合其他评估技术, 逐步对主观幸福感进行了全面了解和把握, 形成一个整体的动态的结构框架, 并从社会、人格以及其他相关因素间的交互关系来研究与评估、测量主观幸福感[10]。
3 影响因素
综合国内外文献资料, 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主要有主、客观因素两方面[11]。
3.1 客观因素
3.1.1 人口统计学变量
年龄层次、性别差异、身心健康状况、婚姻状况以及个体受教育的文化层度等方面为人口统计学变量方面对幸福感的影响因素。
3.1.2 文化因素
文化也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之一[12]。大量跨文化研究也证实, 文化的差异会影响人们目标选择的不同, 进而影响主观幸福感[13]。可是, 也有学者持相反观点, 他们认为, 只有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下, 个体对待自己所处文化的态度, 才是影响主观幸福感的重要因素。
3.1.3 经济因素
在不同国家之间, 经济收入高的国家的人群比经济收入差的国家的人群体验较多的幸福;而在相同国家内, 财富上的差异与幸福感仅仅有微弱的正相关;个人财富的增加并没有直接影响幸福感的体验[14]。相反, 近期研究表明, 随着财富增加感觉自己幸福的人的比例却呈现下降趋势。
3.1.4 社会支持
社会支持为个体可利用的外部条件, 为人们提供物质上或者心理上的支持, 提高人们的愉悦感、自尊感、自信心及归属感等, 它包括社会各种帮助, 比如家庭、亲戚及朋友等提供的精神上或物质上的帮助, 其表明一个人和社会紧密关系的程度。随着社会支持的增加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随着增加[15]。辛自强等研究发现, 社会支持对个体快乐有很强的预测作用, 而且对社会支持的利用程度也会影响个体的幸福感水平[16]。很多国内外学者也这样认为, 个体主观幸福感水平随着其所得到的社会支持增多而增多[17]。社会支持能够提供物质上的或者心理上的帮助, 提高人们的归属感, 自信心。国内外的大量研究也都提示个体幸福感随着所受社会支持的增加而增加。
3.1.5其他影响因素
环境的情况、天气等因素也会影响人们的主观幸福感。Welsch 2006年的研究表明, 主观幸福感与空气污染之间有明显的负相关[18]。根据Rehdanz等[19]研究表明, 高温、严寒等恶劣天气和主观幸福感也呈明显负相关。
3.2 主观因素
3.2.1 人格
人格因素是预测主观幸福感最可靠最重要的指标之一[20]。人格因素中人们主要重视大三人格及大五人格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大三人格把人格分为3种特质: (精神质, 神经质, 内外倾性) 。既往研究表明, 外倾性人格的个体表现为较高的主观幸福感, 幸福感与神经质表现为负相关, 与精神质表现为微弱负相关。主观幸福感与内外倾人格特质的关系受年龄阶段因素的调节作用[21]。Costar和McCrae把人格特质分为外向性、一致性、自觉性、神经质和开放性5种特质[22]。外向性性格者活泼, 善于与人沟通, 乐于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经历较多的积极事情, 故体验较多的积极情感, 也就具有较高的主观幸福感。学者安芹[23]通过测量研究得出外向性对快乐存在显著性的影响, 而神经质者常处于压抑, 焦虑不安等不良的情绪状态下, 因体验较多的消极情绪从而具有较低的主观幸福感。
3.2.2 自尊
研究者把自尊分类为个体的自尊及集体的自尊, 高自尊个体有较多的积极情绪, 处事乐观, 自我肯定, 多采用积极的态度应对消极情绪, 因此具有较高的幸福感。在对大学生的自尊与主观幸福感关系的调查研究中表明, 自尊水平高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高[24]。针对大学生的研究表明, 内隐自尊水平高的学生, 其主观幸福感水平也较高, 提示主观幸福感与内隐自尊明显相关, 外显自尊, 内隐自尊或许是一个更好的预测主观幸福感的指标[25]。
4 知识缺陷
4.1 研究内容和研究领域有待扩展
总的来说, 目前我国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人群主要是对大学生, 教师, 老年人群等, 缺乏对于一些特殊群体的研究, 比如矿区从业人员, 飞行员, 演艺人员等的研究。要使研究的结果具有普遍性, 就需要进一步扩大研究对象和研究领域[26]。研究空间只是在一定时期内主观幸福感特征, 或是在一定时期内不同群体之间主观幸福感的差异, 而没有进行一个纵向的深入研究, 未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动态的连续的整体进行研究。关于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因素的研究虽说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主要是围绕外在主客观影响因素的研究, 很少进行一些纵向设计及研究即探讨各个影响因素和主观幸福感的因果联系, 及提升主观幸福感方面的研究。
4.2 研究方法有待改进
测评工具方面, 主要是采用引进以及修订国外现成量表, 而缺乏本土化的研究工具及理论建构, 但是, 由于国外与我国在文化生活、经济水平方面的差异, 因此, 在对我国居民主观幸福感测评时难免会出现偏差, 也就不能科学地测评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也有一些研究者虽然编制少量本土化的量表, 但其使用及普及率却不高。故编制本土化的测量工具势在必行。
4.3 研究进程有待加快
西方对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工作起步较早, 进展也较快。其对于主观幸福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优于我们国家, 而我国这方面进程缓慢, 缺乏一定的深度和广度, 目前, 国外出现一些新的研究工具及方法, 比如说对生活事件记忆测量法, 朋友亲戚报告法等, 我国也很少使用。故我们的工作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4.4 重视主观幸福感的培养
国内目前已经进行了大量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方面的研究, 但是很少有人进行主观幸福感培养方面的研究, 目前, 国外已经进行了生物学方面的研究, 即通过研发服用药物来提升个体的主观幸福感, 或者通过宣传教育等方法来培养个体主观幸福感, 每个研究工作的最终目的就是服务于人类, 因此, 我们下面应该重视幸福感培养及提升方面的研究, 进而为提高国民总体主观幸福感水平而做贡献。
摘要:搜集、分析国内外相关文献, 总结分析近年国内外主观幸福感研究的进展。国外对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主要经历了比较描述、理论形成和测量发展3个阶段, 且研究方法及工具比较全面;我国主观幸福感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基于国情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因素的研究和本土化的研究方法及测评工具不多, 对主观幸福感培养方面的研究还比较缺乏。我国应借鉴国外经验, 结合自己的国情, 扩大主观幸福感研究人群, 进一步探索制定适合我国国民的主观幸福感测量的工具及方法。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篇8
留守儿童指的是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面打工而被留在家乡, 由祖辈、亲戚、老师或朋友等其他监护人养育的儿童。由于正常家庭教育的缺失, 他们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在行为观念、人格塑造等方面存在一些偏差, 因此这个群体便显现出很多问题。关于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的研究已有不少, 黄艳苹和李玲的研究表明留守儿童总的心理健康状况比非留守儿童的差, 主要表现在学习焦虑、对人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方面;卢利亚指出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很高, 具有轻度及其以上心理问题的有31%, 他们的SCL-90的得分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 表现突出的是躯体化、抑郁、焦虑、敌对和恐惧。这些研究都是从消极心理学的视角去探讨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 但事实上心理学不仅应该注重不良心理状况的矫正, 而且也应该关注和培养积极健康的心理品质。20世纪末积极心理学 (Positive Psychology) 的诞生扭转了传统心理学过于关注人类的心理问题和精神疾病等负性心理的局面, 主张心理学应研究人的积极品质, 以促进正常人获得幸福为目的,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Diener所引导的主观幸福感研究。对于主观幸福感的定义, 现在学术界普遍认同的是:评价者根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整体性评估, 它是衡量个人生活质量的重要综合性心理指标。目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主观幸福感作为心理健康的重要指标, 赵淑嫒 (2006) 对七所高中943名学生进行的问卷调查发现, 高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心理健康存在中等程度的相关, 并对心理健康有一定的预测作用;王巍、石国兴 (2005) 对456名中学生进行的测查表明, 心理健康、积极情感、被他人容纳、人际和焦虑对主观幸福感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其中心理健康对主观幸福感的预测程度最高。目前关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不多, 本研究旨在通过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现状, 从而获取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相关信息;同时, 丰富主观幸福感的研究, 为促进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 预测和控制留守儿童心理和行为提供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从武汉市新洲区小学和初中选取留守儿童共150名。发放150份问卷, 有效回收率达87%。其中, 男生63人, 女生58人。小学五年级有26人, 六年级25人, 初一24人, 初二19人, 初三27人, 总计121人。采用团体施测, 以班级为单位, 对新洲区的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和初中的留守儿童发放问卷。所有问卷当场完成并收回。采用Excel录入数据, 然后用SPSS11.0进行数据处理。
(二) 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何彩萍 (2006) 的寄养儿童幸福感研究中的儿童幸福感问卷进行测试, 该问卷的信度系数基本达到要求, α为0.83, 分半系数为0.82。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 问卷分为六个因子:家庭满意度, 环境满意度, 学校满意度, 整体满意度, 正向情感, 负向情感。总体解释变异率为63.70%。该问卷采用5级计分。1-5分别代表很不满意到非常满意。得分越高表示主观幸福感越强。
三、结果分析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总体情况
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情况为M=2.94, SD=052, 他们在主观幸福感的六个因子上的得分高到底排序为:学校满意度 (M=3.40, SD=0.90) 、环境满意 (M=3.26, SD=0.88) 、整体满意 (M=3.23, SD=0.76) 、正向情感 (M=2.71, SD=0.73) 、家庭满意 (M=2.20, SD=0.68) 、负向情感 (M=2.13, SD=0.73) 。
(二)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分析
对该区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性别差异进行T检验后发现, 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差异 (T=126, P=0.211) 。
(注:M为平均分, SD为标准差, ***表示p<0.001, **表示p<0.01, *表示p<0.05。以下类同。)
根据表3-1显示, 留守儿童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P都小于0.01。其中男生的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得分显著高于女生。
同时, 本研究还分别对各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进行了性别差异检验, 结果显示, 只有小学五年级和小学六年级的儿童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T1=2.045, P1=0.05;T2=2.66, P2=0.021) , 并且男生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女生。这一结果与前人有关的研究结果基本一致, 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显示留守男孩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女孩的得分[7]。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不显著。
(三)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分析
为考察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特点, 以年级为自变量, 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各因子得分与总均值分别为因变量做单因素方差分析, 结果表明:表明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的年级差异显著。进一步进行多重比较显示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其他四个年级之间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无显著差异。在正向情感、负向情感、家庭满意、学校满意以及整体满意这五个因子上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 具体见表3-2。
(注:1为小学五年级, 2为小学六年级, 3为初一年级, 4为初二年级, 5为初三年级)
四、讨论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 其中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
本研究调查得到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平均分为2.94, 低于何彩萍研究中非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 (均分为3.72) , 其中, 留守儿童的家庭满意因子得分较低。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 17岁以前的儿童期是一个人生理和心理生转变和逐渐走向成熟的时期, 也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逐渐确立的时期, 此时经历“父母缺位”造成的“父母关爱的缺失”所带来的心理成长困惑已经极大的影响了他们对生活的满意度, 也让他们较多地体验到抑郁、焦虑、悲观等消极情绪。留守儿童长期与父母分离, 缺少正常的亲情关爱以及家庭互动, 内心难免会产生自卑, 孤独等消极情感, 正是这些因素造成了他们对家庭的满意度比较低, 以及主观幸福感比非留守儿童的低。此外, 郭金山的研究发现, 缺乏支持、关系疏远的家庭环境可能使学生形成混乱的同一性状态。家庭关系和亲子关系在儿童最初性格形成和身心发展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家庭互动有利于儿童感情和爱的培养。由此可见, 良好的家庭环境以及亲子关系对儿童尤其是对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非常重要。
另外, 研究还发现, 留守儿童的学校满意因子在六个因子中得分最高。究其原因, 可能是近年来由于留守儿童日益成为一个令社会关注的弱势群体, 已经引起了一些教育部门和学校的重视, 也正是有了学校老师的帮助以及同学的关心, 留守儿童在学校体验到了积极的互动, 内心的孤独和无助感也得到相对程度的缓解, 建议学校教育要与家庭教育相互配合, 帮助儿童尤其是留守儿童家庭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 提升幸福感。
(二)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
研究数据显示, 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总分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 这与张丽芳等人的研究有出入。张丽芳等人研究认为, 留守女孩主观幸福感显著低于留守男孩。除了研究工具不同之外, 导致结果不同的具体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求。另外, 研究结果表明, 男生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因子上的得分显著高于女生。由于男女人格特质差异的影响, 女孩比男孩心思细腻, 比较敏感, 因此对于父母与自己长期分离的孤独感体验更深, 由此导致女孩正向情感体验低于男孩;女孩更希望有个完整温暖的家庭, 她们比男孩更依赖人, 对家庭的适应性差, 因此对于与父母长期分离的这种家庭生活满意度比男孩低。此外, 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 儿童的抽象思维能力逐渐增强, 所学课程中侧重抽象思维的课程逐渐增多, 而男生普遍比女生更擅长抽象逻辑思维, 因此, 男生在以抽象思维为主的课程上 (例如数学、科学等课程) 的成绩较好, 而女生学习那些课程不如男生轻松, 这也可能导致男女生对生活满意度的体验不同。
(三) 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 初三年级更甚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总均值的比较显示, 与小学留守儿童相比, 初中生留守儿童得分较低, 其中, 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不仅在总分上显著低于其它四个年级留守儿童, 而且在学校满意和整体满意这两个因子上也显著低于其他年级。初中学生一般在十二、十三岁到十五、十六岁左右, 这个年龄的学生处于青春期, 这一时期无论是在生理方面还是心理方面都是由不成熟开始走向成熟、由无序开始有序、由不稳定向稳定的过渡阶段[12], 生理上的成熟使他们有了成人感, 他们希望能有成人的某些权力以更换社会角色, 但由于此时他们的心理素质和能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并且其认知水平以及思维方式等也没有达到一定水平;思维虽然是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 但是水平比较低, 这个时期他们的思维在从经验型到理论型的过度, 辩证思维没有发展成熟, 他们的思想带有很大的片面性以及表面性;他们在人格特点上还缺乏深刻稳定的情绪体验, 他们的承受压力以及克服困难的意志力还没有达到成人水平;此时他们的社会经验也十分欠缺, 因此, 这个时候的学生心理上存在各种心理冲突和矛盾, 明显的不平衡。他们的自我同一性存在某种程度的混乱, 自我评价不稳定;再加上初三学生还面临着一个特殊的生活事件——中考, 而王极盛和丁新华有关研究结果表明, 初中生的主观幸福感与其生活事件存在较为密切的关系, 即个体体验到的负性生活事件愈多, 则愈感到不幸福。初三学生在学业压力下, 他们感受到的不仅是身体的疲劳, 更多的是心理上的焦虑。以上这些因素使初三学生在生活、学习中, 对很多问题感到困惑、迷茫, 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冲突, 再加上留守儿童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支持与指导自己, 所以初中留守儿童, 尤其是初三留守儿童对幸福感的体验很低, 建议外出打工的父母多跟自己的孩子沟通, 定期探家或者在孩子初三时多花时间陪孩子而不是在外奔波不知不觉中就忽视了孩子的心理问题。要使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发展好, 家长还需要对他们投入更多的精力。
五、结论
(一) 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偏低, 并且留守儿童男女学生在主观幸福感量表总分上不存在显著的差异, 但在“正向情感”和“家庭满意”这两个因子上有非常显著的性别差异。
(二) 初中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较低, 且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其他四个年级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得分。
摘要:该研究旨在调查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情况, 希望能给有关部门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儿童幸福感问卷对选取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状况进行调查。结果: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在统计学上总体性别差异不显著, 但是小学五六年级的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性别差异显著, 初中三个年级的留守儿童性别差异不显著。初三年级的留守儿童的主观幸福感得分显著低于另外四个年级得分。此外, 在“正向情感”, “学校满意”因子上存在非常显著的年级差异。
主观幸福感问卷 篇9
随着人们对积极心理学的日益关注, 主观幸福感成为越来越多研究者重视的领域。在心理学中, 主观幸福感 (Subjective Well-Being, SWB) 主要指个体依据自己设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所作的整体评价。主观幸福感认为人的幸福是对生活的满意度, 是一种情感体验。
我国关于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 主要从: (1) 人口学变量; (2) 遗传和环境因素; (3) 人格因素; (4) 社会因素; (5) 跨文化因素等方面对成年人的幸福感的研究颇多。但对处于青年时代的年轻人, 尤其是职业学校的学生研究甚少。在已有的主观幸福感的研究中, 本研究主要探讨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和学生在校的班级活动对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影响。据了解职高学生的家庭关系、家庭经济情况等与普通家庭存在差异, 可能对主观幸福感影响很大;而且职高孩子的文化知识较单薄, 学习习惯和方法也不够理想, 只谈学习成绩就太狭窄了, 那么作为一个管理者和引导者, 就更应该了解目前班级学生的主观幸福感程度怎样, 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这样更能方便以后的教育工作, 提高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改善班级的管理制度, 提高班级活动的针对性, 有的放矢。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 研究对象
采用整群抽样的方式在本校08电气 (2) 班和08运营 (2) 班全体学生进行调查, 总共99名, 采用问卷调查法, 发出99份问卷, 得到有效问卷共99份, 我校是以计算机和电子为主的职业学校, 所以男生居多, 女生偏少。其中男生84人, 女生15人, 兼顾直升班和中考班两种类别的学生。
(二) 研究工具和统计方式
采用调查问卷收集数据, 调查问卷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学生的个体和家庭的基本信息, 包括父母的关系, 父母亲的性格特征, 家里与谁亲近, 家庭的经济情况、朋友关系和对所学专业兴趣如何等;第二部分为学生本人的一些情况, 包括学习成绩、个人兴趣、业余时间安排、性格、朋友多少、同学关系等等;第三部分是关于班级活动方面的内容, 比如对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的管理细则、班会课、班级每周的名言解读和班级争创仪容仪表示范班、洁美教室示范班以及集队集会示范班等的评价, 采用五点量表计分, 分别根据程度, 以a~e表示, a表示很好或很有意义, b表示好或有意义, c表示中等或不清楚, d表示不好或没有意义, e表示很不好或很没有意义。所有问题通过一次完成, 数据通过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
(三) 数据统计
首先, 对调查数据进行初步统计与整理, 以表格的形式呈现。a~e表示问卷设计的每题备选项的编号。
从统计的这几项百分比可以看出, 父母关系较好者居多, 但职高学生家庭经济状况一般, 两个班困难家庭比例占了10%, 学生在家里与母亲沟通比较频繁, 与母亲关系也较好。学生基本上是独生子女, 朋友是他们成长道路上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调查中发现朋友以3~5个者居多。在学校生活里, 只是有时能有让学生感兴趣的事情。
(四) 统计数据分析
我们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 具体结果如下:
相关性分析:
相关性分析显示两个变量之间的关系, 相关系数越大, 表明关系越密切。从统计学角度看, 显著性系数越小, 表明相关的可能性越高。如朋友多少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为.472, p值 (显著性系数) 为0.000, 意思为不相关的可能性小于千分之一。一般P值小于0.05, 就表示相关较高。相关系数的正负表示方向。
从调查表中看出:家庭状况、父母关系、家庭经济状况、朋友多少、同学关系、各人的性格、对专业的兴趣、班干部的工作、班级目标管理状况、名言解读、开心、规章制度、仪容仪表、班会课、学习目标等等, 都与个体的幸福感相关。而值得注意的是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相关系数是负的, 不完整的家庭幸福感反而高于完整家庭。
三、回归分析
回归是对各个变量之间因果关系的验证分析。系数的解释与相关系数类似。
(一) 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里家庭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数据中可以看出, 家庭父母状况和经济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非常明显。经济状况对学生的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 也即经济状况越好, 幸福感越高。令人奇怪的是, 家庭状况与幸福感的影响是负向的, 从相关系数这也可以看到, 它们存在负相关, 也即越是完整的家庭, 越觉得不够幸福。这个问题值得进一步研究, 也许是正常家庭对学生的期望太大, 导致学生压力过大, 觉得不够幸福。
(二) 个人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由调查表中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个人感兴趣的事、本身的情绪把握力和本人的学习目标对幸福感的影响非常大。也即在学校生活中, 充满感兴趣的事多, 有明确的目标, 学生的主观幸福感就高。意外的是, 始终能把握自己情绪的同学, 反而幸福感低, 与通常认为的有区别。一般认为, 个人的情绪稳定性, 与幸福感应该是正向关系。也许是情绪把握力是建立在同学自我压抑的基础上, 一些不利的因素没有发泄出来或者没有渠道发泄, 使得学生觉得不幸福。
(三) 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从调查表中班级管理因素对幸福感的回归分析表中可以看出, 集队示范和班会课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 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但是集队示范的影响是负面的, 负的说明在争创集队集会示范班时, 选择“a.努力的”同学幸福感低, 相反选择e没有努力或者b较努力的同学感到更幸福, 这个结果与他们在按照班级要求做时所承受的压力很有关系, 如果在做时感到压力大, 给自己定位过高, 所以感觉不到很幸福, 相反无所谓的话反而觉得放松, 感到幸福。而班会课与幸福感有积极的作用, 认为班会课有意义的同学, 幸福感越高。所以要加强班会课的质量, 或者进一步探索, 班会课的哪些内容让学生觉得有意义, 以提高学生的幸福感。
四、讨论与建议
(一) 改善家庭状况
1. 努力改善家庭父母关系, 提高父母文化素质。
根据马斯诺需求层次理论, 人有五种需要, 由低层次向高层次发展 (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
家庭是中学生学习和生活的一个重要环境, 家庭和谐与否会直接影响到中学生的身心发展。父母关系是否良好影响着中学生的主观幸福感, 他们不幸福的感觉, 与他们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有很大的关系。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怀与鼓励、父母给予的支持与信任、家庭关系的和谐都能使中学生感受到较高的幸福。这一研究结论与Rask K (2003) 等人的研究一致, 他们从对青少年的研究中发现, 青少年的满意感或不幸福的感觉与其所体会到的家庭气氛相关, 家庭的稳定、成员间的相互关怀、没有明显的家庭矛盾是青少年总体满意度的预期因素;而青少年体会到的家庭结构松散、父母关系欠佳以及严重的家庭矛盾, 则是他们产生不幸福感觉的预期因素。值得注意的是, 本次数据表明, 家庭完整状况反而导致了学生不幸福。据了解职高孩子的家长相对来说文化层次较低, 许多家庭的父母中, 有较多都是自由职业者, 孩子究竟需要什么, 他们根本不懂, 也许是完整的家庭对学生有很多不切实际的期望或其他因素, 导致学生压力过大;反而是不完整的家庭, 由于压力小, 相对比较自由, 反而感觉幸福。所以职高孩子的家长也需要帮助, 需要注意教育方法, 理解孩子, 让学生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 使得学生能够健康成长。
2. 职高生的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学生的幸福感。
所谓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职高的学生, 他们的家庭中经济富裕的少, 还有一部分孩子是特困生。尽管生活满意度和主观幸福感是主观感受, 但也脱离不了一定的客观基础。从08电气 (2) 班的谢同学的感悟中也证实了虽然家庭的幸福感与经济条件并不矛盾, 但如果家里的经济比较好, 那么幸福感自然会多了。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 “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 “个人怎样表现自己的生活, 他们自己也就怎样”。调查发现, 收入越高, 生活满意度越高, 家庭月收入8000元的居民对生活的满意度接近90%, 呈现比较理想的状态;而家庭月收入在1500元以下的人群生活满意度明显偏低, 对生活感到满意的人只有13%, 这部分人对生活也表示不乐观。《人民论坛》 (2007年第7期) 也证实, 家庭收入的高低与主观幸福感的高低成同方向变化的比异向变化的多。所以我们要构建和谐社会, 请全社会多多关注职高生的家庭经济, 走共同富裕之路。
(二) 营造积极地氛围, 让学生健康成长
访谈及问卷数据结果表明, 感兴趣的事、学习目标会影响幸福感。因此学校应开展多方面活动, 寓教于乐, 让学生时刻能找到感兴趣的事, 可以提高幸福感;另外通过辅导让学生建立学习目标, 通过目标达成, 建立幸福感;因为个人情绪把握力会影响幸福感, 通过多种渠道, 让学生正常发泄, 在情绪发泄中, 学会正常控制自己的情绪。高职学生处于精力旺盛期, 由于多种因素, 它们受到的挫折往往比同龄人更大, 因此对学生进行正常引导, 让他们的情绪能有正常渠道发泄, 是非常重要的。
(三) 班主任应该重视每周的主题班会, 班级目标要具体化, 人性化
主观幸福感是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追求之一。有研究证明两者之间关系紧密。比如:具有积极心理的学生能体验到更多的主观幸福感, 表现为精力充沛, 对生活满意度高, 心情愉快, 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能力, 情绪也比较轻松。
在众多的班级活动中, 由年级部组织的主题班会课对学生的积极心理影响很大。上学期有一次名为《青春的脚步》的主题班会, 班会内容丰富, 包含有心理测试, 还有感动中国的洪占辉优秀事迹介绍。通过介绍他人成败经验, 尤其是受与自己情况类似的人的成败经验, 可以帮助提高学生的积极心理和自信心。这种他人提供的经验称作替代经验, 能促进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自我效能感的提高, 可以使学生的主观幸福感也有所提高。在这次的调查中, 也证实了这一点, 班会课对学生的幸福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职高的学生自我约束能力差, 学习基础比较薄弱, 而且比较自卑、敏感。制订的班规不能太死板和苛刻。除了大部分同学都适用的最基本的常规不变之外, 班级还对特殊学生设立特殊的班规, 比如每月双方 (班委和学生) 制订一个通过努力可以达到的目标, 班主任灵活机动地掌握管理的难易度和评价标准, 使他们不断积累成功的经验, 逐渐树立起信心, 从而增强自我效能感, 增加主观幸福感。
五、反思和展望
本次调查分析发现家庭因素中家庭经济情况、父母状况, 个人因素中个体感兴趣的事、情绪稳定性、学习目标, 班级因素中集队示范、班会课等与主观幸福感的因果关系明显, 对幸福感产生很大的影响。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提供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 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设计更精彩的课堂, 有必要为我们的学生开出更为生动的班会, 有必要加强家校联系, 积极开展家长学校工作, 不要因为社会、家庭消极影响学校的教育我们就束手无策, 其实通过我们的努力, 学校也可以积极地影响家庭和社会。希望通过此次研究给同行们带来借鉴, 提供帮助。
参考文献
[1]齐原.高中生社会支持、心理控制源与主观幸福感的回归分析.
[2]孟万金.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成果.
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关联分析 篇10
2016年3月16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解决方案网络(SD-SN)与哥伦比亚大学地球研究所共同发布的报告指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是丹麦,而中国在这次评比中仅位列第83位。今年的评比,首次使用幸福感差距来代替收入差距,充分体现了主观幸福感与收入的密切关系。近几年来,我国进入经济发展的转型时期,宏观经济政策也更多地开始向民生方向倾斜,以真正实现国强民富。在此背景条件下,探究经济增长,居民收入的提高对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社会意义。
二、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描述性统计分析
数据库中共有6,811个有效样本。主观幸福感的平均值约为2.6,处于“一般”和“幸福”之间,根据样本推断,整体而言我国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并不强。样本中年家庭人均收入最小值约为1,000元,最大值为288,000元,平均值约为12,553元,但是标准差却达到了约13,843,离散程度比较大,这也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差距比较大。(表1)
从表2中我们可以发现,从列的角度来说,即纵向看,低收入阶层5,000元以下的群体中,不幸福和一般相加所占的比重是最大的,达到了63%左右;而幸福和非常幸福相加所占的比重是最低的,仅为37%左右。而高收入阶层15,001元以上,不幸福和一般相加所占的比重相比而言就小得多,约占34%左右,比重仅约为低收入阶层的二分之一;但幸福和非常幸福相加所占的比重则要高得多,约为76%,这一比重约为低收入阶层的两倍。从行的角度来说,即横向看,由左向右,即由低收入阶层向高收入阶层,感到不幸福和一般在该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步降低的。同时,幸福和非常幸福在对应收入群体中所占的比重是逐步提高的。(表2)
从数据统计中我们可以初步推断,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高的个体主观上感到幸福所占的比重较高,而家庭人均收入水平较低的个体主观上感到幸福所占的比重较低,即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居民更容易在主观上感到幸福。
三、居民收入与主观幸福感实证分析
本文将年龄和收入等连续变量分段离散化,通过使用stata软件,表3为Ordered Logit计量模型的估计结果。(表3)
从模型的估计结果中可以看到,年龄、健康状况与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负数;居民平均收入、地区、城乡、性别、婚姻状况以及受教育程度与居民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均为正数。
对于家庭平均收入,居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正,说明随着居民收入增加,主观幸福感是逐步提升的。但加入收入的平方这一变量后,其与主观幸福感的估计系数为负,说明收入的继续增加会降低主观幸福感,即收入与主观幸福感之间是“倒U”型关系。原因可能在于当其预期未来收入超过一定限度时,则意味着将牺牲更多的休闲时间用于工作,而无法更好地享受生活和家庭的温馨,从而导致其主观幸福感降低。
在分析居民收入和主观幸福感之间的关联时,收入差距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由于收入差距不断扩大,造成了不同收入群体主观幸福感存在明显差异。正如王鹏(2011)所言,收入差距对居民主观幸福感存在显著影响,这一影响体现在量化上是“倒U”型的。国际上关于基尼系数的警戒线为0.4,而收入差距呈现的“倒U”型临界点恰巧也在0.4左右,因此当基尼系数低于国际警戒线时,适当的收入差距是有可能增加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而当其超过国际警戒线时,收入差距的进一步扩大则会显著降低居民的主观幸福感。就目前而言,我国相当大比例省市地区的基尼系数都已经高于国际警戒线,这一客观现实与我们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当基尼系数过高,收入差距过大时,不同个体之间容易造成心理上的失衡,更不容易感到幸福。
四、政策建议
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注重宏观制度上的设计。公共政策的调控上要特别强调社会公平和机会均等,从而促进和谐社会建设,降低影响居民主观幸福感的负面因素。
第一,增加居民收入,缩小收入差距。收入的绝对数值对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发挥着重要作用。立足于当前的国情,发展还是硬道理,在注重经济发展速度和质量的同时,要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同步。一方面要通过各种方式增加居民的收入,使他们获得更多的经济来源,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使发展的成果更多地惠及民生,实现国强民富;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的倾斜性,注重对困难群体,特别是贫困线以下群体的补助,通过各项津贴的发放逐步提高他们的生活品质。使低收入阶层的收入能够得以增加,巩固他们的经济基础并进一步加强。此外,要努力缩小居民间的收入差距,实现相对的公平,以减少贫富差距对主观幸福感造成的负面影响。要充分发挥政府在此之中的作用,增加低收入者收入;加强对收入分配的调控,限制过高的收入。真正实现增加居民收入的目标,使收入分配差距逐步缩小,同时要发挥再分配调节机制中税收、社会保障以及转移支付三者的协同作用。
第二,提高人力资本存量,注重教育和职业培训。在劳动力市场中,人力资本的高低决定了劳动者可以获取收入的多少,从而获得生活的经济基础。人力资本不论是在现在还是在将来对经济发展都将会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而且人力资本不存在像物质资本一样边际效应递减的情况,其边际效应是不变甚至是递增的。因此,加大教育和岗位的职业培训的投入,充分发挥人力资本的作用是十分必要的。一方面要强化质量。政府应当实行教育先行的方针,完善基础教育基础设施,并且提高教育教学水平,真正发挥教育对人力资本的提升作用;另一方面要转变观念。应当在快速发展高等教育的同时,也应该加大中等职业、技工等教育投入,这样不仅可以使个人获得一技之长,提升个人价值,进而增加收入。此外,提高人力资本有效的途径还可以通过职业岗位培训,使劳动者能够成为熟练技能的掌握者,在劳动力市场上获得合适的工作,从而提高个人和家庭的生活质量,增强主观幸福感。
参考文献
[1]王鹏.收入差距对中国居民主观幸福感的影响分析——基于中国综合社会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人口科学,2011.3.
[2]赵新宇,范欣,姜扬.收入、预期与公众主观幸福感[J].经济学家,2013.9.
【主观幸福感问卷】推荐阅读:
主观幸福感概述07-22
主观工作幸福感11-08
阅读与主观幸福感08-30
高职生主观幸福感06-04
老年人主观幸福感概述09-05
音乐专业大学生主观幸福感的初步研究07-23
大学生幸福感的问卷调查08-17
大学生幸福感问卷调查范文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