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计处理

2024-07-31

统计处理(精选11篇)

统计处理 篇1

一、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含义概述

(一) 会计会计核算的含义

企业会计核算是企业一项重要的管理工作, 指企业财务人员连续不间断地记录并分析研究企业或其他基层单位的所有物资资料及货币资金的存量和流量。它计量和评价企业所发生的一切财务活动和财务成果的方式和方法, 是收支凭证、科目分类、成本核算等, 所要达到的目的是从财务上有效监督企业的各项经济活动。

(二) 企业统计核算的含义

企业经济核算有三种形式, 企业统计核算是其中的一种主要形式, 其他两种形式是业务核算和会计核算, 企业济核算的目的是连续、系统地计量、记录、分析和研究企业经济现象的实施及发展过程。统计核算是运用一系列的统计指标, 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统计调查、整理和分析, 从而对企业经济现象的总体数量特征及发展变化规律进行有效的研究。企业统计核算能够综合分析企业的经济现象, 然后正确判断企业总体的规模、水平等之间的比例关系、发展变化的规律性等, 最终促使企业管理层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

二、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必要性

统计核算和会计核算是企业的两个重要核算体系, 它们有其各自的优势和不足及侧重点。前者侧重于反映控制和监督实物运动信息, 后者侧重于反映控制和监督价值运动信息;前者的信息是实物形式, 后者的信息是价值形式;前者信息是具体而朴素的, 后者信息是抽象和笼统的。如果企业具有较长的生产过程、较多的生产环节、较复杂的生产工艺、较繁多的生产过程投入及产出物料, 由于会计和生产过程的距离相对较远, 因此会计人员常常不可避免地怀疑核算成果的真实性。因此, 从客观需求来看, 企业很有必要加强统计和会计的协作, 使其密切沟通配合, 将唇齿相依的关系建立起来, 最终将实实在在的效果带给企业。

三、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方法

(一) 运用会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逐渐完善, 企业之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 企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就必须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而要想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统计管理方法体系, 使其逐渐转化为现代统计管理, 进而服务于企业经营机制的转换, 从而有效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健康发展。企业应该在对职能管理和行为科学管理进行大力推行的同时, 切实做好财务预测工作, 将统计学中数量管理的一些专门方法充分吸收过来, 提前规划和日常控制企业生产经营的一切活动, 只有这样才能促进企业竞争力和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二) 运用统计方法搞好会计监督

会计人员在进行会计核算的基础上有效审查特定对象经济业务的合理性和合法性就是企业的会计监督。企业会计监督的主要特点是运用货币计价全面、综合地监督企业经济活动的全过程。在运用价值指标进行货币监督的过程中, 也应该给予实物监督以充分的重视, 以对企业的公共财产的完整和安全进行切实有效的保护。在进行会计监督的过程中, 统计方法是企业财务人员整理会计资料、财务管理工作等时经常要用到的方法。

(三) 让会计工作的规范严谨规范统计工作

企业只有将会计工作的规范化特点充分利用起来, 才能有效实现统计工作的规范化。这就要求企业财务人员对统计报表制度进行切实有效的改进, 使上报统计报表的需要在有效利用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得到有效的满足, 并在核算准则上使其向会计靠拢。首先, 将一个科学的财务统计指标体系建立起来, 为企业今后对财务进行良好的分析和预测提供良好的前提条件;其次, 统一指标口径。运用求同存异的原则使会计、统计核算指标规范化, 力求做到相同指标一致, 不同指标相互协调, 并能够将折算、换算、整合和分解做实做好。

(四) 加强人员分工协作

在协调处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过程中, 企业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很有必要加强彼此间的分工协作。在日常工作中, 统计工作对财务核算的大量基础资料进行了借鉴, 会计报表和资料是很多数据的主要来源, 统计的很多工作都进一步加工和处理了财务信息和财务核算。而统计原理在会计设计的成本分析等分析方法中得到了大量的应用。这就要求在分工上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加强彼此间的协作, 积极主动地借鉴对方在工作和业务上的有益经验, 并切实加强交流和沟通, 将会计和统计不协调所造成的尴尬情况有效摆脱掉, 从而在相互借鉴的高度上促使会计人员和统计人员各司其职, 在各自的领域投入更多的精力, 切实做好自己的工作。

在现代企业管理中, 企业只有具备了极为健全和规范的会计和统计工作, 会计和统计工作能够在企业管理的各个方面有效融合, 同时企业能够充分利用人财物资源, 并保持通畅、准确的信息获取, 才能称得上是经营完善的企业。企业应该将会计和统计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使它们相互协调, 将高质量的信息提供出来, 有效开发利用信息, 增加处理后信息的使用价值,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的经营决策, 最终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的显著提升, 使企业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利于不败之地, 并保持快速、健康发展。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企业管理制度的不断改革, 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协调发展显得尤为必要。本文首先概述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的含义, 然后简要说明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必要性, 最后从运用会计分析手段搞好财务预测、运用统计方法搞好会计监督、严谨规范统计工作及加强人员分工协作四个方面提出了企业会计核算和统计核算协调处理的方法。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统计核算,协调处理

参考文献

[1]李羽.企业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关系概述[J].现代经济信息, 2009 (22) .

[2]徐玮.信息时代下会计信息与统计信息比较研究[J].财会通讯, 2011 (13) .

[3]刘虹.浅析企业会计与统计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相互适应性[J].中国集体经济, 2011 (19) .

[4]黄斌.企业会计统计核算协调统一的可行性研究[J].现代经济信息, 2010 (19) .

统计处理 篇2

目 录 目的 2 范围 3 职责

3.1项目建设单位 3.2项目监理单位 3.3项目施工单位 4 规定

4.1事故报告程序、时间和调查处理权限 4.2事故责任认定 4.3事故处理

4.4事故报表的报送程序

4.5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管理的相关记录 4.6检查与考核

4.7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工作奖励 5 定义与缩略语 6 参考文件 7 附件

1.目的

为了规范晋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高项目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的管理,及时查清事故原因,对事故进行正确处理,界定事故性质和责任,总结事故教训,提出整改措施,并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有效提高项目安全管理水平,特制订本制度。2.范围

本制度适用于晋清洁能源光伏发电有限责任公司阳高项目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的管理,并对事故责任作出意见。3.职责

3.1 项目建设单位

建设单位应对相关方的事故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统计报告。3.2 项目监理单位

监理单位应对施工单位的事故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统计报告。3.3 项目施工单位

施工单位自身的事故按照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进行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积极配合相关方的调查,接受相关方提出的处理意见,杜绝类似事故再次发生。4.规定

4.1 事故报告程序、时间和调查处理权限

4.1.1发生事故必须进行事故调查统计分析。调查分析必须遵循实事求是,尊重科学的原则,严禁隐瞒事故。要做到事故原因未查清不放过、责任人员未处理不放过、整改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有关人员未受到教育不放过的“四不放过”原则。

4.1.2 记录事故(含严重未遂事故):由事故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向施工队负责人报告,由班组长组织调查及处理并登记。

4.1.3 轻伤事故:由事故当事人或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向施工队负责人报告,由施工队负责人向项目经理及项目部专职安全员进行报告,并由项目经理组织调查及处理,并填写“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于事故发生后三日内报送至项目安委会。

4.1.4 重伤事故: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直接或逐级报告给项目部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项目部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立即以最快办法(最迟不超过24小时)报告给安委会和当地医疗部门。重伤事故由项目经理或主管安全人员组织调查及处理;并填写“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于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报送公司批复。“事故调查报告书”应同时报送上级安全管理部门。

4.1.5 一般死亡事故和重大伤亡事故

4.1.5.1 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应立即报告项目部负责人和专职安全员。项目部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应迅速查明基本情况,并立即报告公司负责人,公司安全管理部门以及当地区的市劳动部门、公安部门和工会(报告时间最迟不超过24小时)并送报告书。

4.1.5.2 一般死亡事故由公司经理组织调查及处理,并配合政府部门组织事故调查工作。事故调查报告书由事故调查组安全管理人员填写。“职工死亡事故调查报告”应在事故发生后一个月内报送上级单位批复,并抄送参加事故调查的有关单位和部门。

4.1.5.3 重大及以上死亡事故由事故单位的上级领导或政府部门组织调查及处理,公司经理组织本单位相关部室人员做好事故调查的配合工作。“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应在事故发生后45日内报送总公司批复。同时应报送集团公司,并抄送参加事故调查的有关单位及部门。

4.1.6 发生特别重大死亡事故应依据国家的有关规定调查处理。

4.1.7 发生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就近施工人员应立即停止工作,迅速采取措施抢救伤员或财产,防止事故扩大,并保护好事故现场并及时上报。4.1.8 其他事故调查处理执行公司相关事故调查制度。4.2 事故责任认定

4.2.1 项目对发生的事故,应在查清原因,分清责任的基础上,按照本制度有关的规定和事故调查组提出的事故处理意见,对事故责任人进行处理。4.2.2 伤亡事故处理结案后,应公开宣布处理结果。4.2.3事故责任的一般认定:

4.2.3.1根据事故调查所确认的事实及事故发生的原因,按照当事人在事故过程中的作用,分析事故责任。

4.2.3.2 事故责任分为直接责任、主要责任、领导责任和次要责任。4.2.3.2.1 其行为与事故发生有直接因果关系的,承担事故的直接责任。4.2.3.2.2 在直接责任中起主要作用的,承担事故的主要责任。4.2.3.2.3 对事故发生有领导责任的,承担事故的领导责任。

4.2.3.2.4 对事故发生的次要原因负有责任的,承担事故的次要责任。4.2.3.3 确定事故主要责任的依据

4.2.3.3.1 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重伤、死亡、重大伤亡事故、行政正职负主要责任。

a.发布违反有关安全生产法令、法规和规章制度的命令,违章指挥施工; b.无视安全管理部门的警告,未及时消除重大事故隐患; c.安全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不健全、管理混乱;

d.未认真吸取教训,未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使同类事故重复发生。4.2.3.3.2 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伤亡事故、由有关领导者负主要责任;

a.未经三级安全教育和考试,不懂安全操作知识,由安排工作者负主要责任; b.施工中无安全施工措施或未经安全交底就施工,施工负责人负主要责任。c.施工技术措施有错误、审批者负重要责任,编制者负直接责任。

d.安全设施不具备,作业环境不安全而又未采取措施,由组织施工的负责人员负主要责任。

e.机械设备未按计划检修,带病运行,由机械管理负责人员负重要责任。

f.劳动防护用品、用具、施工工器具的质量不符合国家标准,由采购、供应部门负责人员负主要责任;

g.违反职业禁忌症的有关规定,派不符合身体健康要求的人员上岗,由工作安排者负主要责任;

h.违反分包单位承包工程项目范围的规定,招用未经安全资质审查或审查不合格的分包

单位,由招用部门的负责人负主要责任;

i.由于安全管理部门工作严重失职,直接导致事故发生的,由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人负重要责任。

j.违章指挥施工,指挥者负主要责任。

4.2.3.3.3 因下列原因之一造成伤亡事故的,由肇事者负主要责任;

a.违反安全交底规定;违章作业;违反劳动纪律; b.玩忽职守,工作不负责任; c.未正确使用劳动防护用品、用具;

d.擅自拆除、毁坏、挪用安全设施和安全装置。4.3 事故处理

事故处理按照《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及公司安全生产相关奖惩制度事故事件管理程序进行处理。4.4 事故报表的报送程序

4.4.1 项目部、分公司发生轻伤及严重未遂事故,随安全月报当月前报总公司安全管理部门。

4.4.2 公司的各级领导必须对伤亡事故的统计和报告的准确性和及时性负责。4.4.3 交通、火灾事故按规定时间内报项目安全管理部门。4.5 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管理的相关记录

《职工伤亡事故登记表》、《职工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职工死亡事故调查报告》、《重大伤亡事故调查报告书》 4.6 检查与考核

对违反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制度的按有关规定处罚。凡未按本制度要求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予以处罚并追究有关领导的责任。4.7 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工作奖励

对认真开展事故调查处理、统计报告并在防止和杜绝瞒报、漏报、迟报、谎报方面做出成绩 的单位和员工,给予表彰和奖励。5.定义与缩略语

无 6.参考文件

《国家电网公司电力生产事故调查规程》 7.附件

人事统计中的数据处理及信息挖掘 篇3

关键词:数据处理 人事统计 信息挖掘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7(c)-0000-00

各个企业单位的人力资源管理是重要的管理内容,它能够从侧面对企业的软硬实力得以反映,而人事统计工作作为是人力资源管理过程中的关键构成,对其展开实质性的作业,能够将人力资源的整体管理效率和质量得到保障,并促进人事统计的健康发展。

1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挖掘功能及技术方法分析

1.1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挖掘功能分析

从实际的人事统计数据处理机信息挖掘的主要功能来看,其体现在多个层面,首先能够自动预测趋势及行为。在这一功能当中,数据的挖掘能够自动在大型数据库当中寻找预测性的信息,并能够迅速直接的通过数据本身得到结论。另外就是聚类功能以及关联分析功能的体现,前者主要是能够增强人们对客观现实的认识,在这一功能中的相关技术主要有数学分类学以及模式识别方法,这一功能能够避免传统技术的片面性;而后者主要就是来找出数据库当中所隐藏的关联网,在关联分析作用下所生成的规则带有着较强的可信度[1]。

再者就是偏差检测以及概念描述的功能,前者的功能主要是寻找观测的结果和参照值间有意义的差别;而概念描述功能则主要是对象的内涵进行的描述,同时对象的有关特征进行概括,在生成区的描述方法较多,遗传算法和决策树方法是比较常用的。

1.2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挖掘技术方法分析

以上是对人事统计中的数据挖掘的相關功能进行的分析,在其技术方法上也比较重要,同时有着多样化的方法,最为主要的就是神经网络方法和决策树方法以及粗集方法等。其中的神经网络方法主要就是对人脑神经元结构的模拟,通过MP模型以及Hebb学习规则作为基础,然后再通过神经网络连接权值表示知识,在学习的体现上主要突出的就是神经网络权值的逐步计算,当前主要的模式类型就是前馈式网络和反馈式网络、自组织网络这几种类型。

另外就是决策树技术方法,这主要是通过对信息论当中的互信息来寻找数据库当中的最大信息量字段,进而来建立决策树的结点,然后根据字段不同取值构建树的分支,在这一环节的数据库愈大就会在效果上愈好。而粗集技术方法则主要是把元素作为对象,而列元素看成是属性,对上近似建立不确定性规则,对下则近似建立确定性规则,而对无关情况不存在规则[2]。

2人事统计中的信息数据特征及功能应用分析

2.1人事统计中的信息数据特征分析

人事统计中的信息数据自身有着鲜明的特征,主要体现在连贯性以及准确性,系统性和及时性特征方面。人事统计主要是在日常中的积累,所以在连贯性及系统性的特征上有着充分体现。它不仅能够对一般的数据得以提供,也能对员工的岗位表现及工作时间等得到详细的反映,这些都为员工岗位的调动提供了重要依据,使得工作的效率大幅度提升。另外由于人事统计的结果要求,所以在准确性以及及时性方面也有着充分的体现,这对比较结果在效率上有了提升,对人事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提供了便利条件,所以及时性和准确性在信息数据上就显得比较重要。

2.2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挖掘功能应用探究

人事统计中数据处理挖掘的功能应用在实际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发挥,在统计指标分析中的应用上,通过对统计数据的纵向联系以及比较,进而来分析和判断事物的发展规律和对发展方向进行预测。还要能对各类的人员在实际的资源配置过程中的合理程度以及流动等进行分析,进而为接下来的人事政策调整做好准备[3]。在对统计数据的使用扩大化方面,人事统计当前还是采取搜集整理内部的数据为主,这对实际的统计工作发展就有着阻碍,所以要进行创新改革。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将人事统计管理和方法两者得到有机结合,然后建立科学的人事评估以及评价体系,这样就能对人事制度和管理的相关工作起到有效的激励和诊断等作用,能最大化的对管理水平得以提升。

另外在数据的信息化处理方面,统计数据信息化的这一过程也就是对数据的有效处理和分析使用,要想将统计数据能够转化为有效的信息,这就要能够采取统计分析原理进行系统科学及时的加工。在具体的措施上主要就是保障原始资料的可靠性,然后再对其中的大量数据加以辨别,从而有效防止信息的虚假和重复以及漏报的现象发生。最后就是要对信息的整理汇总中加以严格审查,在指标上要重视其一致性,而后形成统计分析报告。

人事统计中的数据处理挖掘功能还能够对数据信息进行透视,这样就有着一种通过数据来讲述的感觉,所以在客观性上相对较强。进行统计分析的时候只在数据上得到保障没有深层次的挖掘就会造成掩盖一些实质问题,所以要对研究对象要能够由表面向着深层次的方向进行深化,深入的研究。对问题的产生根本原因详细的分析,在大量人事现象量的研究认识和本质发展变化内在联系上,加强经验的吸收从而对队伍结构进行合理化的调整[4]。在此需要重视的就是要能在人事统计过程中,对数据要能够进行正确性的使用,强化人事统计工作的重要以便于能更好的通过信息数据来开展决策,这样才能最大化的促进人事管理水平的提升。

3结语

总而言之,在当前的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企事业单位的人事统计工作正逐渐的完善,改革也不断的深化,这对企事业单位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保障。由于本文的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的深化研究,希望此次努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待后来者居上,为我国的人事统计事业发展献出力量。

参考文献

[1]何燕敏.加强统计工作 服务企业发展[J].浙江统计,2014,(05).

[2]王欣.浅谈企业如何做好统计工作[J].环渤海经济瞭望,2013,(08).

[3]卢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发挥统计工作在企业中的作用[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4,(21).

网络化统计业务处理与管理平台 篇4

一、网络化统计业务处理与管理的发展

1. 没有计算机前的数据统计业务

以前没有计算机技术和网络发展的时候, 我国工作单位对于数据处理完全是纯人工操作, 大大影响了办公的效率和工作结果的可靠性。对于数据的记录完全由人工进行数据记录, 在记录过程中往往会由于人粗心的因素造成数据出现各种各样的错误, 严重影响工作内容的可靠性。工作中的数据是庞大冗杂的, 要对其进行完好的记录是一件辛苦乏味需要耐心的工作, 往往需要很多的数据记录人员一起对其记录, 并且在完整的记录后要对数据进行好几次的检查与核对, 以免出现失误和错误, 而这项工程是很庞大的, 在工作完成的过程是很耗费时间和精力的, 这就导致了工作效率的低下。

2. 我国网络统计业务处理与管理的现状

我国的科技发展较之以前已经有了前瞻性的进步, 尤其是在计算机的使用和网络的全球化的大前提下。以前的纯人工操作的现象都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记忆中了, 替而代之就是越来越受欢迎的计算机的使用。就目前而言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与充分的网络统计业务处理与管理体系, 在各级单位的办公中应用网络和计算机处理数据的技术日臻完善, 数据的处理越来越人性化, 越来越自动化。全自动的网络数据处理节约了大量人力物力, 使得政府办公更加方便。各级行政部门都在积极努力地完善自己的计算机技术, 利用自己部门的能力和财力加大对计算机网络处理技术的提升。计算机的使用更加满足了现代人生活的需求, 行政部门为了从技术手段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 都把目标转向了寻求和开发各种方便工作的计算机软件上了。21世纪是软件的世纪, 软件的开发和充分应用从根本上促进了各行各业的发展。

二、我国在网络化统计业务处理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措施

1. 网络化统计业务处理体系不完整

虽然我国已经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网络化统计业务体系, 但是其中还有很多不完善的地方。网络的功能没有被充分运用, 没有发挥它的实力。网络构建不完善, 没有和其他单位或政府建立起资源共享的数据连接, 从而导致了数据的共享成为一个问题, 降低了工作的效率。业务处理人员对网络的应用还不够熟练, 也是网络数据处理的一个问题。为了改善这个问题需要改进现在大多数公司或者政府的管理体系, 进行统一完整的管理。在公司或者政府的内部要实行网络化信息管理的措施, 这是现在能够克服解决现在网络化统计业务处理体系不完整的手段。

2. 保护网络化统计的数据

现代信息化社会中数据对于一个公司或企业来说是及其重要隐秘的。所以非常有必要做好网络数据的保护。为了使得公司企业统计的网络数据的安全性得到最可靠的保护, 并且使数据的记录登记更统一规范。为了数据的机密性, 为企业公司单位的数据库的文件夹设定好独自的密码, 各个单位只能打开自己权限范围内的数据库, 从而有效保证了数据的安全性。数据库所有文件夹的密码只能最高领导有备份。数据必须要做好保密性, 数据包含一个公司或企业的重要信息, 如果泄露的话很可能导致公司的经济蒙受很大的损失。所以要改进现在的信息管理模式, 实现计算机网络化, 对于公司来说, 对数据网络化的应用不仅可以体现在各项业务的管理上, 还可以运用在财务的管理人、力资源的管理和物品的管理。公司要致力于开发适合该公司发展模式的数据处理模式的软件, 从而将该公司的财务人力资源和物品的管理都统一到一起进行管理, 这样就大大提高了工作的效益, 使公司的管理也更加清晰明了。还有就是公司要建立完整的资料数据库, 以便以后为了工作需要能够有个参考。完善的数据库信息包括很多内容, 例如调查信息库统计信息库等, 这些都能充分发挥统计工作的效率, 从而使领导者有效地运用网络化统计业务。

三、结语

在当下世界经济体系逐步一体化的背景下, 公司也要积极面对这种变化, 为了使公司的管理更规范、更有效、更智能、更先进, 公司要健全网络化统计业务的管理平台, 从而使公司充分利用现代高科技技术, 尤其是计算机网络技术, 来为公司的发展做出贡献, 进而真正实现数据共享。为了提高行业竞争力, 提高公司营业质量问题, 公司要通过网络建立网络信息来连接公司内部的管理和公司外部的管理。

参考文献

[1]李铮, 尤枫, 赵恒永.基于XML和XSLT的Web报表解决方案的研究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 2010, (5) :67~68

事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规定 篇5

*****有限公司

事故统计报告及调查处理规定

一、事故统计报告制度

第一条 为减少事故伤害和损夫、防止事故扩大化,总结事故特点、吸取事故教训、掌握事故发生的规律、持续改进和提高安全管理工作,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道路危险货物运输管理规定》等有关规定,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安全生产事故等级根据死伤人数、经济损失划分为特别重大事故、重大事故、较大事故、一般事故、重伤事故和轻伤事故。

(一)特别重大事故,是指造成30人以上死亡,或者100人以上重伤(包括急性工业中毒,下同),或者1亿元以上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二)重大事故,是指造成10人以上30人以下死亡,或者50人以上100人以下重伤,或者5000万元以上1亿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三)较大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上10人以下死亡,或者0人以上50人以下重伤,或者1000万元以上5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四)一般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死亡,或者3人以上10人以下重伤,或者20万元以上100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五)重伤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重伤,或者3人以上]0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上20万元以下直接经济损失的事故。

(六)轻伤事故,是指造成3人以下轻伤,或者10万元以下直接经损失的事故。

第三条 生产安全事故责任等级划分:

安全事故责任等级分为:全部责任、主要责任、同等责任、次要责任和非责任。

第四条 事故报告

(一)发生生产安全事故后,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必须采取以下紧急处置措施:

1、及时报案。事故现场人员应立即展开自救或者互救,保护现场,立即向本单位有关负责人报告;同时,根据事故现场情况向公安、消防等有关部门报告,实施救援。单位负责人接到报告后根据事故等级应在30分钟内报告区交通运输局安办。

2、单位负责人接到事故报告后,在上报的同时应当立即启动安全生产事故应急处置预案,赶赴现场实施救援,或者采取有效措施,组织抢救,防止事故扩大。

3、情况紧急时,事故现场有关人员可以直接向事故发生地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和负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职责的有关部门报告。

(二)事故报告的主要内容

1、事故发生单位概况;

2、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事故现场情况;

3、事故的简要经过;

4、事故己经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的伤亡人数(包括下落不明的人数)和初步估计的直接经济损失;

5、己经采取的措施;

6、事故报告后出现伤亡人数发生变化或事故其它危害等新情况,应及时补报(道路交通事故、火灾事故自发生之日起7日内,事故造成的伤亡人数发生变化的,应当及时补报);

7、其他应当报告的情况。

(三)发生一般以上道路交通事故或者重伤以上生产安全事故,应附书面详细情况和事故现场图立即报告区交通运输局安办。

(四)发生一般以下道路交通事故,或者重伤以下生产安全事故,安全管理部门每月汇总统计后报安全科。

第五条 对各类安全事故的快报、月报、年报、分析报告等按规定时间、格式进行填报,保持统计工作的连续性,确保统计信息的可靠性。

第六条 未尽事宜按照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制度执行。

二、安全生产事故调查制度 事故调查组履行的职责

1.查明事故发生的经过、原因、人员伤亡情况及直接经济损失; 2.认定事故的性质和事故责任; 3.提出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

4.总结事故教训,提出防范和整改措施;

5.提交事故调查报告,其内容包括:事故发生单位概况、事故发生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事故责任的认定以及对事故责任者的处理建议、事故防范和整改措施、有关证据材料;

6.事故调查组成员在事故调查工作中应当诚信公正、恪尽职守,遵守事故调查组的纪律,保守事故调查的秘密

7.事故调查组有权向有关单位和个人了解与事故有关的情况,并要求其提供相关文件、资料,有关单位和个人不得拒绝。事故发生单位的有关负责人和相关人员在事故调查期间不得擅离职守,并应当随时接受事故调查组的询问,如实提供有关情况。

三、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倒查追究处理制度

第一条 为深刻汲取安全生产事故教训,查明事故原因,落实整改和防范措施,对事故责任人进行责任追宄,依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道路旅客运输企业安全管理规范(试行)》等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责任倒查范围:

发生死亡1人或重伤2人以上5人以下的道路交通责任事;发生重伤1人以上3人以下,或者经济损失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的生产安全事故;或者安委会研究决定进行责任倒查的其他事故。

第三条 责任倒查内容:

(一)事故发生的经过和事故救援情况:包括事故发生的时间、地点、相关人员、详细经过及事故发生后采取的处置措施和事故控制情况等内容。

(二)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经济损失。

(三)事故发生的原因和事故性质:包括事故现场的勘查和取证,相关人员的调查取证、相关检验鉴定报告、事故直接原因和间接原因的论断等内容。

(四)事故责任认定,主要包括认定的依据、直接责任人、间接责任人、领导责任人的确定,责任主次关系划分等内容。

(五)根据责任认定情况,提出处罚措施和事故预防建议,形成事故调查报告。

(六)其他需要倒查的况。第四条 责任倒查的程序:

(一)符合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倒查条件的,安全生产委员会做出倒查决定,下发倒查通知。

(二)成立由安全、工会、纪检、办公室等部门人员组成的贵任倒查工作小组,组织开展倒查工作。

(三)接受事故倒查的部门和人员应积极配合倒查工作开展。

(四)责任倒查工作小组应在规定时限内向安委会提交责任倒查报告。

(五)安委会根据责任倒查报告,研究作出对相关责任人的处理决定,并进行通报。

(六)企业负责人对调查报告进行审核、批准,落实处罚措施和事故预防、整改措施。

(七)事故调查处理应当在保持事实求实、务求实施、尊重科学的前提下,必须遵循“四不放过”的原则,即:事故原因未查明不放过;广大从业人员没受到教育不放过;未采取有效防范措施不放过;事故责任人未受到处理不放过。

统计处理 篇6

关键词: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Excel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6-0072-04

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是教育部统一部署的高校实验室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对高校实验室建设意义重大。2006年教育部制定的“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指标体系,增加了报表数量,丰富了上报信息;构建网络系统简化上报程序,实现了网上报送[1-2]。在新方法新技术为数据报送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各高校的数据报送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工作人员必须结合新形势探索更加高效便捷的方式,设法提高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水平。

根据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的网报要求,目前高校普遍面临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基础数据的收集、规范以及格式化上。

一、高校信息化建设是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的基础

要求开展实验室信息统计报送工作的单位范围较广,包括全国普通本科高等学校、高职高专院校和独立建制的成人高等学校,内容上涵盖仪器设备、实验项目、人员、实验课程等多个报表,数据量较大。关键问题是,报表之间彼此有关联,内在逻辑关系严密,可以说,实验室信息统计是一项基本涵盖全校实验基础数据、量大面广较为复杂的工作,在基础数据收集和对数据做规范处理等环节都离不开高校的信息化建设。

在基础数据收集环节,重点是要及时准确地收集数据。各高校对此已进行了大量深入的研究,工作人员积极创新,在制度建设、分工协作、人员培训、网络化信息管理系统建设等方面都做了研究和实践,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对数据做规范处理环节,网报系统要求提交适于计算机阅读的纯文本格式,对各字段的位置及长度都做了严格的规定,必须要完全符合报表定义,不能有任何偏差,稍有误差就无法通过统计系统的检测,难以完成上报。对数据格式做如此严格的规定为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度。报送文件格式规定为文本格式(.txt),与电子表格(.xls)或word文档(.doc)等形式相比,对于工作人员而言,由于文件阅读性较差,难以手工直接编辑,这也为直观地查错纠错带来了困难。因此,在数据处理阶段,形成满足网报系统要求的数据格式要求是报送成败的关键,须借助专用软件进行处理,这对工作人员的软件应用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借助专用软件对数据做规范处理的现状

由于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不同,对学校数据信息化的能力水平就有差异。整体而言,各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存在不平衡现象。

近年来,虽然各高校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的信息化越来越重视,也已取得了较明显的进展,但各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信息化程度存在较大差异。许多高校已经使用了专门定制的业务管理系统,集成了较强的信息统计功能,但还有不少学校缺乏专门的业务管理系统,一直沿用着传统的手工纸面化管理手段。

当前各高校普遍存在一个现象:在实验室硬件设备管理和实验教学课程管理两方面的信息化水平发展不平衡,即与实验仪器设备相关的资产管理系统得到了较为广泛的开发和应用,而与实验课程和实验项目相关的实验教学管理系统就明显缺乏,至于全校性的实验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就更为稀缺。

与此相应,不同高校在实验室信息统计工作中采取的技术手段和方法亦有所不同,整体来说,目前主要有以下五种:

1.定制的重量级校级综合管理平台

这类平台借助数字化校园建设成果,消除了信息孤岛,切实提高信息化管理水平,是比较理想的。但市场上成熟通用的产品较少,专门针对高校实际情况定制开发,投入较大、开发周期长,且必须依托全校信息化建设程度进行推进,实施难度较大,因此应用这种管理平台的高校数量较少。

2.定制的轻量级专用软件

这类软件只能初步实现对基础数据的收集、整理和统计,后期还需要投入人力进行数据间的匹配与核对,这样的半信息化操作模式对改善学校整体信息化管理水平不具有实质性效果。

3.北化软件

北化软件是一款专门针对实验室信息统计设计研发的软件,利用北化软件可以实现与教育部实验室信息统计上报系统的对接,直接完成网报。在统计上报工作新的指标体系正式实施后,北化软件开发组对软件做了相应的调整,修改加强了数据输出和自动调整的功能,以适应新的指标体系。其资产管理软件具有日常管理功能,其他部分则侧重数据收集与统计。

4. Excel

使用传统的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来维护业务数据,然后通过上报系统提供的单机版检测系统等各类软件将数据格式进行转换,从而生成符合上报要求的数据。虽然该方法在操作上费时、费力、易出错,显得较为传统和原始,但对工作人员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要求较低,不受学校整体信息化水平制约,因此,目前还有很多高校依然在使用这种方法对数据收集、处理和规范化,所要求上报的每张报表都可以用此方法。

5.信息化管理平台

有些高校拥有国家级和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具备良好的信息化管理平台,但往往这些平台彼此之间相对独立,不同的实验室报送的数据格式或许都不同,这些基础数据依然需要通过手工操作进行规范处理,经过整合和转换格式后再统一报送,常见的整合手段往往是利用办公自动化软件Excel。

上述五种方法中,由于普遍高校的整体信息化建设发展程度不足,最后两种方法目前在大多数高校中使用最为普遍。由于Excel是为大部分老师所熟悉且运用较为熟练的办公软件,使用非常广泛,并且也能够完成现阶段的实验室信息统计报送工作,满足工作要求。基于多年的工作实践与经验积累,笔者对如何在Excel中实现数据的规范化和格式化进行了研究,发现通过使用Excel的LEFTB、LEFT、LENB、LEN、Text等文本函数[12]编写出恰当的公式,可以实现在Excel中直接生成符合规范的上报数据,进而直接形成满足要求的报表,结果准确,操作简单,可大大提高工作效率,缓解工作压力。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及上报流程如图1所示。

三、利用Excel进行数据处理的方法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验室数据文件的详细填报要求,通过报表的定义、上报系统的操作要求以及已成功上报的数据文件进行分析后,可以发现符合上报要求的数据文件须满足以下条件:①上传到系统中的数据文件格式为文本文件(.txt);②文件的内容是单行或多行文本,行结构由报表的定义决定,单行的长度是各字段长度的总和;③一行文本对应一条记录。

在记事本中打开“教学科研仪器设备表(基表一)”对应的上报数据文件sj1.txt,显示如图2所示。

需要强调的是,每个字段都有固定的长度,例如基表一中“设备名称”字段的长度要求为30字节,当实际长度不足30字节时,需在后方用空格补足,符合格式规范的txt文件可通过Excel软件生成。

1.维护基础数据

数据维护指的是,严格按照统计报表的填报要求(即“基表说明”),根据报表定义和字段数据类型建立Excel表格并设置其中各单元格的格式,做好基础数据的输入、更新等工作。在进行数据转换之前必须要做好数据维护工作,数据维护是数据转换的前提。在Excel表中维护原始数据如图3所示。

2.转换数据格式

数据转换就是利用Excel公式把不同类型的数据转换成指定长度的文本数据,具体操作方法是,首先编写单个单元格的数据转换公式,然后再把同一行各单元格的转换公式有序地组合起来,从而得到单行数据的转换公式。

(1)单元格转换公式

由于各表中各字段的数据类型和长度(单位:字节)并不完全相同,故不同字段的转换公式亦不尽相同,本文以“基表一”中“仪器名称”字段为例来介绍单元格转换公式。由于按照基表一的填报要求,“仪器名称”字段是长度为30的字符型数据,所以转换结果也必须是长度等于30字节的文本。由于字段“仪器名称”的实际长度不定,且含有中文等双字节字符,故将其转换成长度为30字节的文本需要考虑若干种情况,具体算法如下:

a.若“仪器名称”长度不超过30字节,则保留所有字符,否则

b.若第30、31字节不属于同一字符,则取前30字节,否则取前29字节

c.a或b的结果与30个空格连接(空格在后),然后取前30字节

与此算法相对应的公式为:

式中D2表示“仪器名称”所在的单元格。由于单元格中的数据可能含有非打印字符,因此,可以用CLEAN(D2)替换式中的D2,来过滤非打印字符。

对于“单价”等非字符型数据,可以先将其转换成文本后再转换其长度,例如:通过公式“=Text(630.2,”0.00”)”把数值630.2转换为保留两位小数的数据。

(2)行转换公式

“基表一”共14个字段,将同一行中各单元格的转换公式用“&”运算符连接生成这一行的转换公式。

3.建立转换模板

每个报表都可以建立转换模板。每个模板包含表头、数据区和公式区,“基表一”的转换模板如图4所示。图4中,“O”列从第3个单元格起是公式区,在“O3”单元格中输入行转换公式。

拖拉“O3”单元格的右下角填充手柄,即可完成对每一行数据的转换。

4.转换文件格式

在数据区输入统计数据,利用Excel的公式操作可在“O”列得到各行的转换结果,各行的转换结果如图5所示。

为了满足上报文件的要求,必须将目前的Excel格式转换txt文件。操作很简单,新建一个文本文件并打开,复制“O”列公式区内的转换结果,并粘贴到新建的文本文件中,以“sj1*.txt”为文件名保存该文本文件,“*”为学校代码,该文件即为满足格式要求的数据文件。

5.检测查错及纠错

将得到的txt文件导入“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检测系统”(单机版),对报送数据进行检测。检测包括单表检测和表间检测,如果单表数据有错、不规范,或者表间数据的逻辑性不一致,则会弹出错误提示,须按照报错内容做相应的修改。尤其对于表间错误,需要特别注意确保表格中相同字段数据的一致性。在数据的规范性上,也要满足填报需求,通过检测系统可以进一步查找错误。

修改错误时,根据报错提示的行号去检查Excel表中对应的行数据,更正后重新生成txt文件后,再导入检测系统中进行检测,如此反复,直到检测系统不再提示有错误为止。最终经过检测无误的txt文件就是满足要求符合规范的数据文件,可以上报。

6.上传报送

上报时,打开网址http://www.stats.edu.cn/,输入学校账号、密码登录后,将经检测无误的txt文件逐个上传,也可将几个txt文件放入文件夹后,生成压缩包zip文件进行上传。上传成功后,系统会自动生成综表。

四、结束语

利用Excel转换数据并生成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报表,具有以下几个优点:①对工作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要求不高,利用Excel公式一次性编写并成功建立数据转换模板后,以后只需能够熟练应用表格模板即可,无需关心代码编写,操作极其便利,一劳永逸;②工作流程简单,数据可读性强、直观,错误率低,且易查错、纠错;③利用Excel公式,还可方便地将往年成功上报的文本数据还原成Excel表,以便于新学年在此基础上进行数据的更新,进而再生成新一年的新报表。④无需单独开发专用系统软件,成本较低。

这种基于Excel的高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数据处理方法是多年实际工作的经验总结,极具有操作性,在工作中也成效显著。在全国高校推广和普及此项研究成果,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实验室建设与教学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程度不够而带来的实验室信息统计困难的压力,对提高信息统计工作效率、解决实际问题具有实际意义。

参考文献:

[1]教高厅函〔2006〕45号.教育部办公厅关于报送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数据的通知[Z].

[2]陆敏峰,李晓林,高惠玲,梁军.基于B/S结构的高等学校实验室信息统计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1,28(11):304-307.

[3]杨群.EXCEL图表、函数、公式一本通[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3:265-285.

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处理与分析 篇7

关键词: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数据分析

图书馆日常活动中, 不断地产生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是掌握图书馆工作状况, 了解图书馆动态发展的主要依据。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对于提高图书馆管理与服务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1 图书馆统计数据的种类及主要特征

图书馆统计数据按照统计内容可以分为馆藏统计数据、读者统计数据、服务统计数据、内业工作统计数据。

馆藏统计数据。包括馆藏文献信息的类型、品种、数量、质量及金额等。

读者统计数据。包括本馆读者的数量及其构成。

服务统计数据。包括馆藏文献流通数量、阅览数量以及各种专项服务数量, 如检索咨询数量、科技查新数量、专题服务数量、图书馆局域服务数量等。

内业工作统计数据。包括采访工作数量、编目工作数量、业务经费数量及其使用情况、设备的数量、能力及利用情况等。

按照统计范围划分, 又可分为总量统计数据与分量统计数据。总量统计数据反映的是统计对象总体情况, 如馆藏总数, 读者总数, 文献流通量总数等等。分量统计数据反映的是某一统计对象中不同类型、类别的情况。如馆藏中不同类型文献的数量, 同一类型文献中不同类别文献的数量, 读者中不同层次读者群的数量结构等等。

图书馆统计数据是在图书馆日常活动中产生的, 具有明显的动态性特征, 它往往同时反映着藏书、读者、馆员等多方面的关系。如图书流通量, 既能够反映出馆藏被利用的情况, 也能够反映读者对图书的需求特点, 还能够反映出馆员的工作数量。因此相关性、动态性是图书馆统计数据的主要特征。而真实性、准确性则是对图书馆统计数据的基本要求。

2 目前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 几乎所有的图书馆都采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进行管理。虽然各图书馆使用的自动化系统不尽相同, 但都或多或少的提供了统计功能, 从而使大量繁琐、纷杂的数据统计变得简单、快捷, 图书馆的统计工作不断得到加强。尽管如此, 在图书馆统计工作中还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许多图书馆领导不重视统计工作, 所收集到的数据只是作为年终总结和给上级部门填写报表的依据, 对所获取的统计数据很少进行综合性、动态性分析, 甚至有些数据失真。

(2) 目前绝大部分图书馆自动化系统都是采用“列举法”设计统计功能的, 往往预先设置的数据统计在事后只能满足部分业务的需要, 在数据的处理上仍处于简单的积累, 即只具有将各时段统计数据收集建库的功能, 并不能对这些数据进行分析比较研究, 缺少可扩展任意指令统计以及报表、图示等功能, 不能形成对图书馆业务发展和决策所需的分析性统计结果。

(3) 相当一部分图书馆管理人员不能熟练应用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不能从多角度、多层次、多途径对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在图书馆规章中要求建立对统计数据进行分析与处理报告制度的很少。

针对目前图书馆统计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笔者认为除了图书馆领导应重视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自动化系统的统计功能外, 掌握图书馆统计数据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统计在管理中的作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3 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包括描述统计与推断统计。描述统计是对原始数据进行处理, 针对数据的特点进行分析, 得出结论。推断统计是通过数据样本特征推论出总体特征, 并做出预测、检验假设。在此, 仅对应用描述统计对图书馆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的基本方法归纳如下。

3.1 列表

列表法是汇总各种统计数据的一种基本的直观方法。根据统计表产生的时间, 可分为调查统计表和计算分析统计表。前者一般用来填写与记录原始统计资料;后者则多为对数据统计分析过程中的分析计算用表。

按照统计表的内容特征, 可分为普通表、分组表和组合表三种。

普通统计表是从数量上说明总体内各个单元特征的一张清单, 主要用于原始数据的记录、统计资料的整理和作为数据转化为和运算的记录表格。

分组表是按某一特征对总体单位进行分组而编制的分组数据记录表。如图书馆馆藏分类统计表, 不同类型读者图书借阅数量统计表等等。

组合表是按照两个或两个以上特征对总体单位进行分组而编制的分组记录表格。它既可用作运算表, 也可以表示统计资料整理的结果。如不同类型读者借阅不同类别图书统计表, 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情况统计表等等。

3.2 图示

对图书馆数据处理用图示的方法, 可以使有些统计数据更为直观。常用的图示方法有柱形图、分布多边型图、累计分布曲线图、饼形图。运用计算机作图, 只要掌握方法, 将有关数据输入, 就可极为简便准确地做出根据需要所选择的图形。

3.3 计量指标体系

为了说明图书馆工作中发生和发展的各种现象及过程, 图书馆统计工作中常常需要拟订以计划指标体系为基础的相互关联的数量化统计指标体系, 以便通过指标体系的数量方面来反映图书馆工作的全过程。如藏书利用率、书刊流通率、藏书保障率、读者到馆率等等。一个完整的量化指标一般包括名称、目的、范围、定义、计算方法、解释、出处等。不同的量化指标按照其对象又可组成不同的指标体系, 如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指标体系、读者服务指标体系、自动化建设指标体系等。根据图书馆计量统计指标体系要求对数据进行收集、处理与分析是图书馆统计工作的基本内容, 也是评价图书馆业务工作的基本方法。

3.4 统计数据分析报告

根据统计结果撰写分析报告是对图书馆数据处理与分析的最后一个环节, 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无论是按照列表、图示的方法, 还是按照一定的计量指标体系的要求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 得到的往往只是表象, 更为深层的结论只能通过分析才能得出。

图书馆统计数据分析报告一般包括以下几个部分: (1) 总的介绍:说明本次数据分析报告的对象、范围、目的、意义; (2) 数据说明:解释数据的来源、获取的程序和方法; (3) 数据处理:按照一定的要求用列表或图示的方法把数据表达出来, 按照有关指标对数据进行计算; (4) 数据分析:对统计数据处理结果进行研究、分析, 对显现或隐含的问题进行讨论; (5) 结论:总结研究、讨论、分析后形成的结果; (6) 意见或建议:根据结论对提高或改进图书馆工作提出意见或建议。

总之, 只要我们掌握方法, 及时对图书馆统计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就能充分发挥统计数据在改进和提高图书馆工作中的作用。

参考文献

统计处理 篇8

2、资料的表达与描述:用 ±s表达近似服从正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用M (QR) 表达呈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用统计表时, 要合理安排纵横标目, 并将数据的含义表达清楚;用统计图时, 所用统计图的类型应与资料性质相匹配, 并使数轴上刻度值的标法符合数学原则;用相对数时, 分母不宜小于20, 要注意区分百分率与百分比。

3、统计分析方法的选择:对于定量资料, 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条件和分析目的, 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不应盲目套用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 应根据所采用的设计类型、定性变量的性质和频数所具备的条件以及分析目的, 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 不应盲目套用x2检验。对于回归分析, 应结合专业知识和散布图, 选用合适的回归类型, 不应盲目套用简单直线回归分析, 对具有重复实验数据的回归分析资料, 不应简单化处理;对于多因素、多指标资料, 要在一元分析的基础上, 尽可能运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 以便对因素之间的交互作用和多指标之间的内在联系进行全面、合理的解释和评价。

统计处理 篇9

作者应根据实验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特点和分析的目的, 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文稿的统计处理部分应写明所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分析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当涉及总体参数时, 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 应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应采用M (Q) 方式表达, 不应采用χ±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 注意不盲目套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 注意不盲目套用χ2检验;使用相对数时, 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和百分比。文稿中统计学符号请按GB-3358-82《统计学符号及名词》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字。

统计处理 篇10

作者应根据实验所采用的设计类型、资料所具备的特点和分析的目的, 选用合适的统计分析方法。文稿的统计处理部分应写明所用统计方法的具体名称 (如成组设计资料的t检验、两因素分析设计资料的方差分析等) ;当涉及总体参数时, 在给出显著性检验结果的同时, 应给出95%可信区间;对于服从偏态分布的定量资料, 应采用M (Q) 方式表达, 不应采用χ±S方式表达;对于定量资料, 注意不盲目套用t检验和方差分析;对于定性资料, 注意不盲目套用χ2检验;使用相对数时, 分母不宜小于20;要注意区分百分率和百分比。文稿中统计学符号请按GB-3358-82《统计学符号及名词》的有关规定书写, 一律用斜体字。

统计处理 篇11

统计界一直存在一个这样的惯例, 统计分组时使用上限不在内原则。这一原则存在于各大教科书中, 也是国家统计局主导的全国统计资格考试的官方标准答案。

在google搜索引擎中输入“统计学上限不在内”, 可以找到169本教材, 千篇一律、异口同声地对这个问题, 进行全部一致的表述。我们抽取第一本教材, 《统计学教程》 (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卢小广主编) , 在采用重合组限场合, 为了贯彻“不重不漏”原则, 一般采用“上限不在内”统计惯例的处理方式。所谓上限不在内, 完整表述是“下限在内、上限不在内”, 凡是其数值恰好等于某组上限的数据, 在重合组限场合必然同时等于其以上一组的下限……中国国内所有统计学教科书中众口一词, 千篇一律, 进行这样的表述。

国家统计局主导的2012年度全国统计专业技术中级资格考试, 统计基础理论及相关知识试卷 (A卷) 第一大题单项选择题的第四小题, 在统计分组中, 如果某一数值恰好等于某一组的组限时, 则采取 (B.上限不在内的原则) 。

国家统计局作为行业领导, 采取这样一种观念, 更加重了统计界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仔细分析可以发现, 上限不在内原则是基于重叠分组而产生, 一个组的上限和另一个组的下限相等时, 我们人为裁定:上限不在内。这个数据就要划归到下限组。如果我们在分组的时候, 不采取重叠分组, 这个问题就简简单单地规避了, 也不会有上限不在内的说法了。

统计分组的最基础原则应该是:全面覆盖, 不重不漏。以此为出发点, 可以避免人为硬性规定“上限不在内”的做法。无论如何分组, 只要做到全部覆盖, 相邻区间端点不重合, 不遗漏, 就无需再提“上限不在内”。重叠分组将导致某个值正好等于区间端点, 如何将它划入哪个区间的两难境地。这种做法也符合数学上的美:完备性。你分割的区间对所研究问题的值域, 构成一种无重复的完备分割。

进一步查看国内的统计学教材, 你会发现, 居然是用手工检测的方式来保证这种上限不在内的原则得以履行。

二、国际统计软件的处理方法

国际统计学界最流行的软件是R, 它是一个有着统计分析功能及强大作图功能的软件, 在GNU协议General Public Licence4下免费发行。它是面向对象的统计编程语言, 是由AT&T贝尔实验室所创的S语言发展出的一种方言。R是一种为统计计算和图形显示而设计的语言及环境。它是以开源项目形式发展出来的一套国际通用统计科学计算包, http://www.r-project.org/, 已成为统计界的标准学术语言。

R采取了一种怎样的处理方式呢?R软件的处理原则是:全面覆盖、不重不漏。由于它没有采用重叠分组, 因此无需硬性规定“上限不在内”。

下面, 我们给一个具体的实例, 用R语言进行编程处理, 并给出全部的代码。某班50名学生的统计基础课程期中测试成绩如下, 请统计分组后, 编制变量数列。

依照不重叠分组的原则, 对于这次考试成绩, 我们可以分成5组, 前面4组全部是左开右闭, 最后一组两侧区间全部封闭。

[0-60) 0<=考试成绩<60

[60-70) 60<=考试成绩<70

[70-80) 70<=考试成绩<80

[80-90) 80<=考试成绩<90

[90-100]90<=考试成绩<=100

从这里可以看到, 只要我们实行不重叠分组, 采用全部覆盖, 不重不漏的原则, 无需再提及“上限不在内”的说法。

下面我们用R语言来实现变量数列的编制。

#cut切割函数, breaks=c (0, 60, 70, 80, 90, 100) 是用来分组的区间端点;include.lowest=TRUE表示, 包含最小值0, 在0这个地方是闭区间;right=FALSE表示, 每个小区间的右侧是开放的, 不是封闭的。

#table是产生变量数列的语句。

请看下面两句R语言语句运行的不同结果。

语句1:table (cut (data, include.lowest=TRUE, right=FALSE, breaks=c (0, 60, 70, 80, 90, 100) ) )

下面是运行结果:

得分在0~60 (不包含) 的有3人, 得分在60~70 (不包含) 的有6人,

得分在70~80 (不包含) 的有14人, 得分在80~90 (不包含) 的有20人,

得分在90~100的有7人。

语句2:table (cut (data, include.lowest=TRUE, right=TRUE, breaks=c (0, 60, 70, 80, 90, 100) ) )

语句1和语句2的唯一区别在于right=TRUE还是right=FALSE, 区间的右侧开合状态不同。无论如何分割, 都是区间不重叠, 全面覆盖, 计算机自动完成数值归属的检测, 并且无需是用“上限不在内”这个不合时宜的规定。

三、结论

现代统计软件的编制过程中, 考虑了统计分组的区间端点处理方式, 采用“全面覆盖、不重不漏”的原则, 用来分组的区间可以是左开右闭, 也可以是左闭右开, 只要满足“全面覆盖、不重不漏”的原则, 就无需提出“上限不在内”的说法, “全面覆盖、不重不漏”的原则有利于统计分组的计算机软件实现, 传统统计教科书的说法需要进行修订, 以反映现代统计在IT化过程中的最新成果。

传统的分组方式, 由于分组区间的端点允许重叠, 导致端点处的取值划归存在一定的人为因素, 这种强制划入下限组的做法, 缺乏必要的逻辑依据, 采用现代统计软件R语言的做法是一种更加符合学术潮流的作为。

摘要:在已经划分组距的状况下, 为了处理某些单位的标志值正好等于组上限下限数值的情形, 一般把这种特别的数值划归到下限组, 这一原则称为“上限不在内原则”, 这种统计界的行规是否具备内在的理性?可否可以改进?

关键词:统计分组,上限不在内原则,变量分布

参考文献

[1]卢小广.统计学教程.清华大学业出版社, 2006.

[2]R语言R:A Language and Environment for Statistical Computing Vienna, Austria, 2013.http://www.R-project.org/

上一篇:电子商务会计相关问题下一篇:主观罪过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