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方法论文(共9篇)
测算方法论文 篇1
一、在当今电厂建设施工项目管理中,绝大多数的项目部对劳务工作都是采用扩大劳务分包和纯劳务分包两种模式进行管理。明年我们公司要改制,管理模式接近专业工区的模式,对分包队伍的管理更具灵活性和自主性,但当前怎样才能准确的确定分包队伍的实际施工成本,做到准确确定劳务分包的价格, 是决定整个项目经济盈亏的一个重要因素。
目前电力建设行业广泛
“凡事预则立”,劳务分包的管理应该在源头上进行把关,也就是在合同签订之前对合同进行严格磋商、测算后方可签认。一份优秀的劳务分包合同,首先是实现双赢,然后是在质量、安全、进度上得到保障,同时作为一份经济性的文件,其宗旨在于满足质量、安全、进度等前提下,降低合同金额,控制成本。
目前的劳务分包合同中价格确定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按建筑面积为计量基数,以单方造价来签订;二是以“大包”的形式来确定合同价格,即每个单项工程劳务金额多少;三是按政府定额中规定的工日数消耗数乘以双方协定的工日单价来确定。以上三种方式中,第一种模式由于合同条款结构简单、结算简便,应用范围也最广泛。笔者以下将对这种模式的劳务合同确定过程进行论述。
以市场为导向测算劳务单价的重要性
“世界上没有两片相同的叶子”,建设工程单一性的特点,决定了工程造价的个别性特点。而以建筑面积为计量基数的劳务分包中,如何对单一性、个别性的特点进行评估确定,是确定合同价格的一个关键因素。
目前行业广泛存在的是以建筑面积为计量基数的劳务合同价格确定方式,其通常以“个人经验(或个人期望值)+市场询价”的方式完成。这种方法在建设工程的单一性特点面前是不科学的。因为脱离了经济学里最基本的一条原理:市场影响价格,成本决定价格。如此操作很容易导致合同价格确定的失误,增加项目成本开支。所以非常有必要对劳务合同价格确定的思路进行调整,并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来进行价格测定,辅之以灵活多样的合同条款措施,以控制劳务成本支出。
其次劳务单价测算结果须经受得起市场的检验。要实现劳务合同的单方价格确定合理,就必须对分包工作科学地进行成本测算。笔者认为对于这类成本测算工作,要达到科学的目的,不仅是计算过程须严谨、缜密,更重要的是在测算过程中所采用的基础数据必须是现实、可接受的。要满足这个要求,首先基础数据必须来源于实际工作中的数据;第二,若基础数据真实、有效,计算过程和方法合理,最终的结果还是无法通过检验,则可以通过合同条款的变通来实现合同价格控制的目的。
劳务单价测算实例
在笔者所经历的众多工程的成本管理中,某学院综合科技大楼装饰装修分部的劳务分包合同是一个很好的价格确定案例。该合同价格通过简单的测算和合同条款变通,最终确定了一个科学合理的合同价格,工程完工后该合同的结算总价与同时期的类似工程相比劳务价格节约了数十万成本开支。现将该案例附后:该工程建筑面积28380m2,其中地上建筑面积为23340m2,地下室建筑面积为5040m2,大楼分为裙楼和主楼,其中主楼22层,裙楼5层,均为框架结构。
为避免合同失误,施工方对工程装饰装修阶段的粉刷班劳务分包价格进行了测算,测算对象主要是主楼裙楼的内墙粉刷、外墙墙砖、屋面找平、地下室及楼梯天棚粉刷等工作。施工方认为,不宜以类似工程或市场询价的建筑面积单方价格为参考数据,应该按实际展开面积或体积并结合实际人工消耗来进行价格确定。考虑到包括工地机械配备、工程结构特点、工程质量要求、分包方的合理利润及必要的管理费用等因素,测算价格如下:(表格附后)经过市场调查,该工程按建筑面积分包市场价格需35-40元/平方米,但是经过重新测算,该工程的劳务分包价格折合建筑面积为25元。
测算后单方面的市场询价确定价格,对方肯定无法接受。项目部开展内部讨论会议后,决定变通合同方式,将原定的按建筑面积进行价格计量的合同方式改为按各工作内容分别计价的方式。
市场价按实际展开算和按建筑面积算为什么相差这么大?其实是工程单一性的因素,以上述工程案例来说,劳务分包商看了图纸都认为是40元/建筑面积(高层、剪力墙、层高大、创杯),但经过测算,如果按展开面积计算工程量,价格还是按其报价列入组成的话(并充分考虑到了现场机械配置、工程质量要求、场地条件、零星工作等因素),折算到建筑面积的效果就不一样了。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该工程隔墙较少;二是外墙幕墙较多;三是天棚吊顶。虽然清工老板可以了解到这些能降低报价的因素,但是他无法对具体工程特点进行量化分析。也不能得出市场上的一些已签订的建筑面积单价所包含的工作内容反算后的经济指标,所以对方坚持要按市场建筑面积承包价格计算。
在对该合同内容进行成本测算后,施工单位决定不再和对方以建筑面积为价格计量基数进行磋商了,而是改变合同计价方式。最终方案是按对方所报实际展开面积价格乘以展开面积计算,整个合同谈判过程很顺利,双方都非常满意。
在这次劳务分包合同签订过程中,项目部事先进行测算,结合市场具体情况灵活变动,采用不同的合同计价方式控制成本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式。在项目部的木工、外架等工程的包工包料分包模式中,此方法同样适用。
电厂建设中,工程的分包通常采用两种模式,一种是扩大劳务分包横式,就是主要材料、机具甲供(成品砼、钢材及施工措施用的钢材,砼搅拌机械、地板砖、面砖等装饰性材料)其它消耗性材料、专业性强的材料、中小性机械乙方(如绑丝、焊条、焊机、钢筋制作等到机械,)但专业性强的材料是乙方自己承担的,如防水材料,内外墙涂料、门窗、耐磨地面等等材料,这些项目的生产厂家都有自己的施工队伍,他们卖材料就负责安装,如果这些施工项目另外招标施工队伍去做,增加了他们采购材料的环节,增加了施工成本。
另一种横式是纯劳务分包的横式,这种模式所用的材料、机具全部由甲方提供,(包括三大工具)分包单位只承担人工费。这种横式分包单位不能从材料上赠取利润,就会提高分包价格,而建设单位,在材料采购方面必须要管理好,才能从价格和消耗量上节约成本赚取利润,实际操作过程中,由于分包队伍领用材料时故意多领,因为消耗性材料是很难准确掌握数量,也不可能搁人专门去监控实际施工中的消耗量,不象构成工程实体的材料哪样,是成型的可控的,施工过程中施工单位对消耗性材料浪费也很严重,如绑丝、铁钉,焊条、扣件随意乱丢,三大工具无人看管也会出现丢失现象。
测算方法论文 篇2
随着旅游区的开发建设和旅游发展的不断壮大,在黄金旅游季节,旅游景区内的旅游人数会达到高峰期,旅游地人满为患,出现了旅游负荷压力。因此,通过对旅游区资源容量的分析计算,合理地引导、控制、调节旅游流,以保证游客安全,满足游客的旅游需求,保护旅游环境,实现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不同的学者和业界人士从实践的角度出发,从旅游资源容量、景区实际特性、旅游流量角度出发分析不同情境下旅游承载力计算。
二、景区旅游承载力测算方法
(一)旅游资源容量
仅仅就资源本身的容纳能力而言,极限值的取得比较简单,以资源的空间规模除以最低空间标准,即得到资源的极限时点容量,再根据平均每人次利用时间和资源每日的开放时间,就可得出资源的极限日容量。
其中,C为极限热闹过量,T为每日开发时间,To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Ao为每人最低空间规模。
(二)、旅游感知容量
由于影响旅游者个人空间因素复杂多样,大多数情况下难以有一个使所有旅游者都能满足的个人空间值(基本空间标准)。因此,旅游者平均满足程度达到最大时的个人空间值,就被作为旅游资源合理容量或旅游感知容量计算时的基本空间标准。相应测量公式为:
式中:Cp为时点容量;Cr为日容量;A为资源的空间规模;σ为基本空间标准;K为单位空间合理容量;T为每日开发时间;To为人均每次利用时间。
(三)、经济发展容量
决定经发展容量的因素很多,可分为两个方面:旅游内部经济因素,即旅游设施;旅游外部经济因素,即基础设施、支持性产业等等。一般来说,只要旅游资源丰富并具吸引力,旅游需求充足。则发展旅游业获益较大,旅游设施、相关基础设施及支持性产业节能较快地满足旅游者的需求。就满足旅游者的基本要求而论,当地经济发展容量的大小可以食宿与娱乐设施的供给能力为指标,其中又以食宿为基本的方面,二者所决定的旅游容量的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Ce为主副食供应能力所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Cb为住宿床位决定的旅游容量,日容量;Di为第i种食物的日供应量;Ei为每人每日对第i种食物的需求量;Bj为第j类住宿设施床位数;m为游人所耗食物的种类数;j为住宿设施的种类数。
(四)、在绝大多数旅游地,旅游污染物的产出量都超出旅游地生态系统的净化与吸收能力,因而一般都要对污染物进行人工处理。
在用人工方法处理旅游污染物的情况下,旅游地可以接待旅游量的能力会明显扩大,这种扩大了的旅游接待能力同原有生态环境限制下的旅游接待能力(生态容量)已不一样,可以称之为扩展性旅游生态容量,其计算方法如下:
式中:Fo为扩展性生态容量(日容量);Qi为每天人工处理掉得第i种污染物量;Pi为每位旅游者一天内产生的第i种污染物量;Si为自然生态环境净化吸收第i种污染物量,量/日;
Ti为各种污染物的自然净化时间,一般取一天,对于非景区内的污染物,可略大于一天,但累积的污染物至迟应在一年内完全净化;n为旅游污染物种类数。
三、总结
自然旅游景区内旅游资源的总体特征是,山地多,滩地多,水域面积大,尽管旅游区内面积较大,但旅游发展程度低,发展初期,容压问题不明显,随着旅游区的发展壮大,可能会出现供需矛盾,特别是黄金季节,旅游人口压力大,旅游流分布极为集中,因此,容压平抑问题十分突出。
各个景区针对高峰期的游客流量,从资源容量储备和容压平抑两方面做出考虑,并采取措施,尽量做好旅游流的调节和控制工作,实现各游览区安全地承载旅游流。在满足景区用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旅游高峰期的游客流量,适当留有余地,尽可能多地谋求资源容压储备,且根据游客流量的大小,把握促销时机与力度,尽量保证供需平衡。
参考文献
[1]李天元.关于旅游承载力理论应用问题的思考[J].旅游管理,2011,03:57-60.
[2]崔凤军,刘家明,李巧玲.旅游承载力指数及其应用研究[J].旅游学刊,1998,03:41-44
三种方法测算养老费用 篇3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估算整个退休期间,所需要的生活费用呢?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主要可以用三种不同的方法,大致能满足不同层面的测算需求。简单估算法:
第一年费用×退休后余寿
最简单的一种算法,就是只要根据之前我们已经算好的“退休后第一年费用”,与退休期间寿命的年数相乘,就可以得到一个简单的“退休后生活总费用”了。
比如,在上一期文章中,我们以现年40岁的白领赵先生为例,估算出他和妻子两个人在60岁退休后第一年的支出大约需要196828元(以届时的物价水平计)。如果以男性78岁、女性82岁的平均寿命预期来估量两人在60岁退休后的平均余寿为20年,那么,赵先生夫妇需要为整个退休期间准备的总费用=196828×20年≈393万元。
当然,在这样的算法过程中,我们既没有考虑退休储备资金的投资报酬率,也没有考虑退休后每一年生活的费用增长率,或者说我们假设这两个增长率之间做了互相抵销的处理,才得到“退休时需准备退休总金额=退休后第一年费用×退休后余寿”这个计算结论。
同时,在这个计算过程中,退休后的预期余寿,倒也并不是简单地用整个社会人口的平均死亡年龄减去个人的退休年龄。虽然退休后到底还可以活多久,并非个人所能控制,个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健康状况或家族是否长寿的遗传因素,来估计自己的终老年龄。如,以一个60岁的退休男性为例,人寿公司提供的男性经验生命表上的平均死亡年龄可能是74岁,那么我们应该意识到,这个平均死亡年龄的计算还包括那些在60岁以前早逝的人。因此如果一个人已经活到了60岁,那么以60岁以后死亡者的平均年龄来统计,我们可以预期自己能活到77岁甚至更高,退休后余寿应该计算为17年以上而非14年。
还需要注意一点,退休后所面临的风险不是死得太早的风险,而是活得太长以致生活费不够用的风险。因此,财务上越保守的人应该假设自己可以活得越长。比如说,超过了平均死亡年龄,或超过了平均余寿,甚至假设自己可以活到90岁,并以此为基础,计算自己的退休总需求,以预防未来医学科技的突破可全面提高人类寿命的风险。
想留遗产者:存本取息法来定
在第一种最简单的方法中,我们剔除了很多财务变量因素,同时也是采用了一个最简单的思路,就是个人或夫妻俩退休后需要花多少钱,那么我们就按照这个数字来准备好,但这其中并没有考虑终老以后,是否还要留钱给子女,也就是没有考虑到“金融遗产”的需求。 但既然有人打算“赤裸裸地来,赤裸裸地走”,就有人会考虑到“留点什么给后人”。
比如,我们打算在退休前一天就储备好一大笔退休金,退休以后只拿这笔钱的利息出来应付每年的生活需求,本金部分以后就当作遗产留给子女,这笔储备金得多少,该怎么算? 面对这个问题,只要我们思路上理清了,计算方法倒也简单。
因为我们需要每年靠“吃利息”来维持退休后生活费用的需求,那么只要知道退休后每年需要多少生活费用,每年的存款利率能拿到多少,就可以算出应该在退休前夜预先准备好多少资金了。 长期来看,我们假定存款利率维持在年3%的水平线上(如果中途存款利率有上下波动,我们可以自己做一个年度差之间的“多留少补”),仍以前述赵先生夫妇为例,退休后第一年生活费用需求为196828元,同时不考虑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增长率,那么简单地算,赵先生夫妇退休之际需要准备的资金=196828元÷3%≈656万元。 也就是说,当他们退休之际准备了656万元后,只要做一个存款计划,就可以每年领出19.68万元的利息供夫妻俩开销。
这个结果也提醒赵先生夫妇,如果在他们60岁退休之际,仅有393万元的储备,那么只能应付夫妻俩退休后20余年的生活需求,如果想给孩子留下本金做遗产,那么夫妻俩的退休储备资金就需要在656万元或以上。如果不够这个数,又想给孩子留下一大笔遗产,那么代价就是在他们退休后生活水准的逐年下降。
精确计算法:同时考虑“两率”
也许有人会说,以上两种算法虽然简单,但是却与事实不尽相符。毕竟,退休后每年的生活费用增长率是真实存在的,而如果能主动将退休储备金做一些
也就是说,赵先生夫妇退休之际如果能准备好282.6万元资金(也就是储备到退休后第一年费用的14.39倍),那么就可以在退休后生活费用每年增长5%,退休金投资报酬率年均达到8%的情况下,供夫妻俩在退休后生活20年。
测算方法论文 篇4
作者:何练麻彦春
人口学刊 03期
[中图分类号]C92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29X01-0015-11
doi:10.3969/j.issn.1004-129X.2015.01.002
一、引言
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抚养负担相对较轻,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通常被人口经济学家称为“人口机会窗口”。对应地,由相对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创造的增量经济价值,即为“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红利究竟有多大?这是一个重要又存在较大分歧的问题。原因是学术界对人口红利的测算至今缺乏一种有效的量化分析方法,以致与之紧密相关的一系列重大现实问题也悬而未决。例如,如何判断一个国家是否进入人口红利或人口负债时代?中国是否有效把握住人口机会窗口期而获得实实在在的人口红利?中国的人口机会窗口预计在什么时候关闭?蔡P指出,传统意义上的人口红利正在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人口老龄化、劳动力市场供求关系变化、工资普遍上涨等现象的出现,标志着刘易斯拐点即将到来。[1]但这些重要观点由于缺乏人口红利这一直接证据,导致学者们对类似现象的判断产生巨大分歧。可见,解决人口红利测算方法的问题,对于合理解释由人口引起的一系列经济问题起着至关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测算人口红利的难点之一是参照系的选择。原因是,缺少参照系的人口红利模型通常难以得到广泛的认同;但过于理论化的参照系又会导致人口红利的测算结果失去参考价值。作为测算人口红利的基础,本文建立的潜在人口红利测算模型首先尝试解决的一个问题是参照系问题,即既符合现实又可作参照标准的相对静止人口。为此重点研究了相对静止人口的若干特征,并与静止人口进行了比较。其次,在确立相对静止人口作为“标准人口”参照系的基础上,建立潜在人口红利的测算公式,能够估算由人口年龄结构或人均产出变动或二者同时变动而带来的潜在人口红利。最后利用算式对相对静止人口样本国家进行相互印证。
二、文献研究
如上文所述,参照系的选择对于测算人口红利至关重要。本文提出相对静止人口的概念实际上是为了确立一个既有可比度又贴近现实的参照系。如果按照有无参照系划分,关于人口红利的文献研究大体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的人口红利研究;另一类则是通过其他经济指标间接研究人口红利。总的来说,无论是否引入参照系,都能得到一些受启发的重要结论,但同时也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问题。
1.以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的人口红利研究
以往测算人口红利的算法主要采用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来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获得的人口红利。首先,选择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是基于稳定人口理论。稳定人口是总人数每年按固定比例增加(或减少)的人口。查瑞传指出,在一个不存在对外迁移的封闭人口中,形成稳定人口的必要条件有三个:各年龄死亡率长期固定不变,每年出生率也固定不变,而且新生婴儿中的男女比例固定不变,长期发展下去便形成稳定人口。[2]其次,稳定人口分为三种情况:自然增长率为固定正值从而总人口单调递增、自然增长率为固定负值从而总人口单调递减以及自然增长率为零从而总人口保持不变。[3]当自然增长率为零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出生人数与死亡人数相抵,稳定人口就演变成静止人口。[2]再次,将静止人口锁定为参照系,可以测算出理论人口红利。但这种方法会存在以下问题:
(1)静止人口考察的是理论人口红利。静止人口是经过数学模型推算出来的一种理想状态,因而利用静止人口测算出来的人口红利仅仅是理论人口红利。这个理论值在实际经济分析中的参考价值是有限的。因为在现实中,由于没有一个国家或地区能够实现静止人口这种状态,也就意味着,所有国家或地区都存在理论人口红利。那么,在这个测算出来的理论值当中,理论部分与现实部分之间的差距是多少,是难以把握的。
(2)静止人口的选择缺乏依据。由于静止人口是一种理想状态,因此在一些横向比较的文献当中,就会碰到静止人口的选择问题,即选择哪个国家或什么样的生命表人口近似看作静止人口。陈友华将抚养比低于或高于标准人口抚养比的5%视作“人口红利”或“人口负债”时期。关于静止人口的确定,他选择表征世界平均水平的瑞典生命表人口作为参照系,进而比较法国、日本和中国的人口红利和人口负债情况。[4]但为什么确定5%这一指标,为什么选择瑞典而非其他国家缺乏必要的证据支持,因而难以被普遍接受。关于参照系本身的研究,目前仅有少数文献做过探讨。
由于参照系的确存在较大分歧,大部分学者选择另辟蹊径,在参照系缺失的背景下,对人口红利展开了卓有成效的研究。
2.无参照系的人口红利间接效应研究
放弃参照系意味着不考察人口红利并假设人口红利存在。在这一假设前提下,多数学者将目光集中在人口红利的间接效应,即选择从人口结构与经济增长的逻辑关系入手,通过有关经济变量的变化解释人口红利。例如比较经典的是,Bloom等人发现人口年龄结构对经济增长产生的影响不亚于人口规模和人口增长。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较高的国家,其生产性较强,储蓄率也较高,形成人口红利。[5]他们尝试以此揭示“东亚奇迹”之谜,虽然其实证分析没有获得多大的支持,但为人口红利的研究奠定了基础。此后,利用实证分析验证人口红利与经济变量关系的研究不在少数。尹银和周俊山就尝试运用两步系统GMM方法,结合多省份动态面板数据,证明人口红利是推动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之一。[6]在这类文献研究当中,经常出现两个严重的错误:
(1)将人口机会窗口等同于人口红利。人口机会窗口是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与老年的抚养负担相对较轻,从而总人口中劳动适龄人口比重上升,形成一个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对经济发展十分有利的黄金时期。[7]但人口机会窗口不等于人口红利。正如刘元春等强调的,人口机会窗口是时间概念,而人口红利则是经济概念。人口机会窗口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而不是充分条件。[8]如果仅凭实际人口结构与静止人口的比较结果,就武断地判断一个国家是否处于人口红利或人口负债时代,是完全错误的。
(2)将潜在人口红利等同于人口红利。在大多数测算人口红利的算法中,有学者采用理论抚养比,即15~64岁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比重来考察人口红利。这种做法是不恰当的,因为测算出来的仅仅是潜在人口红利。正如穆光宗指出,测算人口红利的指标应该是实际抚养比,即不在业人口与在业人口之比。[9]只有考察了一个国家在人口机会窗口时期是否充分有效地利用了相对富裕的劳动力资源,才能做出其获得了人口红利的判断。
有关人口红利的间接效应。国内外学者做了丰富且有价值的研究。但多数文献对人口红利的研究仍然处于定性分析阶段,并没有给出一个比较严谨的测算结果。由于缺乏建立在参照系基础上的严谨的推导和充分的证据支持,所以这类研究的一些重要观点往往也存在较大分歧。
3.无参照系的人口红利间接效应研究――人口老龄化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凸显和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化,与人口红利测算有关的另一个重要因素逐渐显现出来,那就是人口质量。不少文献指出,人口老龄化之后的第二次人口红利实质上是人口质量的提高带来的。例如,Lee和Mason提出第二次人口红利的概念,认为人口老龄化一方面使得消费支出逐步减少,另一方面使得储蓄率增加,从而转化为社会财富。同时劳动人口的减少使得人均资本得以提高,进入第二次人口红利期。[10]蔡P进一步指出,应对老龄化的有效手段是延长退休年龄,但需要保证经济增长才能维持充足的劳动力需求。这就要求持续的人力资本投资和维持人力资源比较优势,促进中国从第一次人口红利顺利过渡到第二次人口红利。[11]梁颖和陈佳鹏指出,日本的经验表明,在人口老龄化形势下,人力资本的极大提高为日本经济的低速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12]
因此,这类文献给出了一个重要启示:人口的数量和质量似乎都对人口红利产生重要影响,这意味着人口红利不仅受到反映数量的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影响,同时还受到反映质量的人均产出的影响。因此,人口红利公式必须包含上述两个方面。
4.纯粹抽象的人口红利模型研究
这类研究既撇开参照系,又抛弃人口数据,尝试通过构建复杂且抽象的人口红利模型得出一些结论。笔者认为,这是不能令人信服的。再完美的数学证明也必须经过实证的检验。另一方面,任何企图将所有经济因素都纳入考察范围的尝试都将是徒劳的,一个复杂的计量经济模型大多只会带来不稳定的甚至自相矛盾的结论。因此,合理的假设、简约的论证及数据的验证是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关键。
综上所述,部分缺少参照系的文献虽然得到一些重要结论,但由于缺乏直接证据而受到质疑,包括人口红利这一前提。为了得到令人信服的结论,笔者认为,引入参照系是必需的,但这一参照系需要重新确立,以克服静止人口因过于理论化而失去实际参考价值的缺陷。与此同时,一个合理的人口红利算法必须满足以下两个条件:一是必须结合人口数据基本面,二是包含反映人口数量和人口质量的因素。
三、研究方法
学术界寻找参照系的探索并没有停止。首先,从世界人口发展历程看来,不难发现,有部分国家和地区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其总人口保持在一个相对稳定的水平上。相对于其他国家和地区而言,这些国家和地区的总人口变化并不大,其特征比较接近于自然增长率为零的稳定人口状态,可谓处于一种“相对静止人口”状态。我们可以通过统计分析,筛选出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样本国家。
其次,相对静止人口能否取代静止人口作为衡量人口红利的参照系,还需要在二者之间进行比较研究。一方面,比较二者在出生率、死亡率及男女比例等有关特性方面的趋同性,从而判断二者的相互替代性;另一方面,在上述条件满足的前提下,重点考察相对静止人口的人口年龄结构特征,从而为研究潜在人口红利奠定基础。
再次,建立潜在人口红利模型。该模型以相对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综合考察人口数量和质量变化两方面,进而测算潜在人口红利。
最后,利用该模型算法,逆向考察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国家的潜在人口红利。一方面需要验证相对静止人口的特性,另一方面则需要证明其潜在人口红利很小。
本文采用的数据均源自世界银行集团的世界发展指标数据库(World Development Indicators,WDI),选取总人口、粗出生率、粗死亡率、女性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比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等指标进行统计分析,覆盖范围包括251个国家和地区,时间跨度最长达到52年。
四、相对静止人口及其特性
1.相对静止人口判断指标――总人口变异系数
倘若一个国家总人口在较长时期内的变动相对较小,那么我们认为其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我们通过考察1960~251个国家和地区总人口的变异系数,从中筛选出符合条件的样本。考察变异系数的公式如下:
其中,N为样本数量;为第i个样本值;μ为总体样本平均值;σ为总体样本标准差;cν为变异系数。计算结果显示,在扣除无相关数据后的240个国家和地区中,有10个样本(约占总体样本数量的4%)的变异系数小于5%,表明这些样本国家各年度的总人口与其总人口平均值之间的距离(差异)的整体平均值,在总人口平均值中所占的比例均不到5%,反映了1960~20,各年份总人口数据的离散程度很小。也就是说,这10个国家总人口的变化幅度是很小的,总人口数量保持相对稳定。同时,变异系数小于10%的国家和地区有43个,约占总体样本数量的17%(见表1)。
我们认为,这43个国家和地区比较接近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下面以这些样本为研究对象,分别考察相对静止人口与性别结构、自然增长率、年龄结构之间的相关关系。
2.相对静止人口与性别结构
女性人口比重是人口增长趋势的重要先行性指标之一。当一个国家人口趋于静止时,其男女比例也将趋于稳定不变。不仅如此,女性人口更替数量趋于固定不变,出生女婴人数等于死亡女性人数,从而保证总人口更替比例不变。这一结论得到上述43个国家和地区相关数据的印证。扣除无相关数据的国家和地区,38个样本女性人口比重的变异系数非常小,整体均值只有0.81,表明接近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各样本,52年来女性人口比重的变化甚微(见表2)。
然而,女性人口的比重却不能揭示人口变动的趋势。38个样本女性人口比重52年均值的整体平均值为51.72%,其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是(51.37,52.08)。在所有208个样本当中,落在这一置信区间的有26个样本,其中只有13个样本的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10%。同理,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9个国家,其女性人口比重52年均值的整体平均值为51.55%,其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是(51.14,51.96)。而落在这一置信区间的31个样本中,只有5个样本的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只有16个小于10%。不仅如此,208个样本的总人口变异系数与其女性人口比重均值之间的相关系数为-0.53,表明二者的线性相关性较小(见图1)。
图1 总人口变异系数与女性人口比重均值散点图
可见,女性人口比重相对稳定仅是总人口相对静止的必要条件。当一个国家总人口处于相对静止状态时,其女性人口比重相对稳定。但倘若后者变化很小时,却不能保证该国家总人口变化不大。
3.相对静止人口与自然增长率
按照稳定人口理论,当一个国家的总人口保持静止时,其自然增长率为零。如此类推,若总人口保持相对静止时,其自然增长率接近为零。通过考察上述国家和地区的相关数据,推论成立。
38个样本1980~自然增长率均值的整体平均值为2.66‰,除个别国家外,整体处于较低水平。其中,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9个国家,其自然增长率均值的整体平均值仅有1.94‰。
但值得说明的几点是:第一,自然增长率的变异系数变化较大,原因可能是正负相抵而使平均值接近零,导致各年份自然增长率与平均值之间的差异较大。第二,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均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粗出生率较高的原因可能是二战后世界处于和平发展时期,给人类的繁育生息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粗死亡率也较高可能是资源和自然承载能力短期内的相对不足导致的。但除个别国家外,粗出生率和粗死亡率均比较接近,这与通常认为的“当生育水平处于死亡水平时,人口稳定下来保持不变”[3]相吻合。第三,粗出生率的变动相对较大而粗死亡率的变动则相对较小。粗出生率变动较大可能是周期性的经济波动影响到生养育成本,导致粗出生率变化较大,从而使自然增长率也起伏较大。而变动较小的粗死亡率,尤其是变异系数小于5%,可看作是基本服从人口更替的自然规律。
反过来,自然增长率的低速增长能否保证人口的相对稳定?答案是肯定的。在自然增长率均值小于5‰的39个国家和地区中,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10%的样本有31个,占比79.49%。与此同时,考察211个国家和地区自然增长率均值与总人口变异系数之间的相关性后发现,其相关系数为0.89,表明二者之间以较高的概率存在线性关系。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0,反映整体模型显著,表明总人口变异系数(TP.cν)与自然增长率均值(NG.μ)之间存在较强的同方向变动关系(见图2)。
图2 总人口变异系数与自然增长率均值线性关系图
综上分析可以得到以下结论:相对静止人口与低速自然增长率互为充要条件。一个自然增长率保持接近于零的国家,其总人口更容易保持一种相对静止状态。
4.相对静止人口与年龄结构
出生率、死亡率、新生婴儿性别比例均固定不变所形成的稳定人口,其重要特征之一是各年龄人口都在以相同的比率增加、减少或不变,因而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保持不变。于是,我们可以做出如下推断:当人口保持相对静止时,各年龄段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也应变化不大,人口年龄结构保持相对稳定。根据国际惯例,我们选取15~64岁年龄段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重作为考察对象,研究各样本年龄结构的变动情况(见表3)。
观察表3发现,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10%的31个国家和地区样本,其15~64岁年龄段人口占比的变异系数也很小(表3第四、八列),变异系数的整体平均值为2.43%。其中,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8个样本,其变异系数的整体平均值只有2.25%。这证明上述推断成立。
另一方面,31个样本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52年均值(表3第三、七列)的整体平均值为65.96%,其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是(65.52,66.40)。在有统计数据的101个样本中,落在这一置信区间的有11个样本,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10%的有9个。同理,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8个国家,其整体平均值为66.04%,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是(65.28,66.79)。落在这一置信区间的17个样本中,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有5个,小于10%的有12个。
进一步,我们集中考察这101个样本,其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均值与总人口变异系数之间以较高的概率存在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4,表明二者呈反方向变动的关系。经过线性回归分析,得到以下结论:
该模型的拟合优度为0.88,反映整体模型显著,表明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均值(AS.μ)与总人口变异系数(TP.cν)之间存在较强的反方向变动关系(见图3)。
图3 总人口变异系数与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均值线性关系图
综上可得:相对静止人口与相对稳定年龄结构互为充要条件。一个总人口保持相对静止的国家,其年龄结构也相对稳定。同时,值得强调的是,15~64岁年龄段通常被视为适龄劳动年龄段,是区分抚养人口和劳动人口的重要指标。通过考察适龄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动情况,可以为进一步考察潜在人口红利奠定基础。
五、潜在人口红利
如上文所述,潜在人口红利形成于人口机会窗口期。在非静止人口状态下,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引致适龄劳动人口比重上升,劳动力资源相对丰富,使得潜在经济产出增加,形成潜在人口红利。
首先,确立相对静止人口参照系。经过上面分析,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5%的8个国家样本,其15~64岁年龄段人口比重52年均值的整体平均值为66.04%,其置信水平为95%的置信区间是(65.28,66.79)。在这一区间内的年龄结构是相对稳定的人口年龄结构。又因为相对稳定人口年龄结构与相对静止人口互为充要条件,所以我们将这一整体平均值及其置信区间界定为相对静止人口参照系。与此同时,我们可以通过考察任一国家和地区适龄劳动年龄段的人口数量变化情况,判断劳动力资源的禀赋程度。
其次,影响潜在人口红利的另一个关键因素是人均经济产出。随着教育等基础性人力资本投资的加大,人口素质得到逐步提高,劳动力创造的价值也在不断增加,使得衡量人均经济产出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稳步增长。因此,即便同一个国家,在两个不同的时期,有着相同的人口机会①,其测算出来的潜在人口红利也不相等。
归纳起来,一个国家某一年份的潜在人口红利的公式可表示为:
潜在人口红利=(实际人口年龄结构-相对静止人口参照系)×总人口×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6)
其中,实际人口年龄结构用15~64岁年龄段人口实际比重表示。
六、算法检验
根据公式(6),我们逆向考察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样本国家。结合上文分析,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样本国家,其潜在人口红利也应该很小。我们可以通过考察潜在人口红利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加以判断(见表4):
表4反映的是1990~年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2%(表4第二、六列)的13个国家,其相对静止人口的置信区间上限65.28和下限66.79,分别对应的潜在人口红利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表4第三、四、七、八列)。比重越小,说明潜在人口红利也越小。不难发现,13个国家的潜在人口红利都很小。相反,总人口变异系数大于10%的89个国家和地区都存在潜在人口红利或负债,以置信区间上限(α.UP.μ%)有关数据为例(见图4)。
图4 总人口变异系数小于2%和大于10%的国家和地区潜在人口红利比较
值得指出的是,部分总人口波动较大的国家,其潜在人口红利却很少。其中的原因主要是:在考察期内,这些国家正在经历从潜在人口负债向潜在人口红利转变的阶段,因此正负相抵后所得到的比重均值便较小(见图5)。
图5 总人口变异系数大于10%的4个国家潜在人口红利变化图
因此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国家,其潜在人口红利相对较小。
七、总结
利用变异系数确定的相对静止人口,其特性与静止人口具有高度相似性,包括了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性别结构相对固定、人口年龄结构相对稳定且趋于一个合理的水平,等等。在此基础上,利用相对静止人口代替静止人口测算潜在人口红利是可行的。测算结果显示,处于相对静止人口状态的国家和地区,其潜在人口红利也很小。这进一步证明,相对静止人口作为参照系是有效的,可以衡量非稳定人口国家和地区的潜在人口红利,尤其是测算中国的潜在人口红利。借此参照系,也可以比较不同国家的潜在人口红利及其对经济的贡献。
通过测算潜在人口红利,能够为进一步研究人口红利打下基础。潜在人口红利是人口红利的最大值,二者之间的区别在于就业。我们可以引入有效反映就业状况的相关指标,进而从潜在人口红利过渡到人口红利的研究。与此同时,通过测算潜在人口红利,能够帮助我们比较客观地看待人口红利,既不会否定其存在,也不会过分夸大其作用。一方面,人口年龄结构的变动的确会引起劳动力供给的相对充足和抚养压力的减轻,潜在人口红利的增加有助于经济的提速。另一方面,测算这种直接效应对我们研究间接效应有重要指导作用。无论人口机会窗口怎样有利于消费和投资的增长,从而形成潜在人口红利的间接效应,都不能否定的一个事实是,间接效应不会超过直接效应,否则人口超生的激励将带来灾难性的后果。因此,研究人口机会窗口对投资、消费等经济变量的影响,不能过分夸大人口年龄结构的作用。
[收稿日期]-06-27
注释:
①人口机会指用相对静止人口作参照系计算的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与实际适龄劳动人口数量之间形成的差额。
物业公司成本测算 篇5
1、人工费 1)工资 2)奖金
3)社会保险金 4)公积金
5)福利费及其他政府规定企业要计提的费用
2、办公费 1)通信费 2)交通费 3)办公耗材费 4)低值易耗费 5)招待费 6)培训费
7)办公设备折旧费 8)能源消耗费 9)租赁费
10)政府征集的费用
3、设施设备日常维护费用 1)维护的材料费 2)维护中的消耗费 3)代维费
4)变电设备年检费 5)配电设备年检费
6)高低压计量设备的年检、年校费 7)升降设备的年检费
8)设备设施维护中的运输费 9)发电设施维护中的运输费 10)蓄电池的维修费 11)空调机组的水处理费 12)换热系统的处理费
13)变频恒压的供水系统消耗费
4、秩序维护费 1)行业管理费
2)秩序维护设备的维修、补充费 3)秩序维护人员的器悈费 4)秩序维护人员的装备费
5)消防监控设备的维护费、年检费 6)烟感、温感设备的维护费、年检费 7)灭火器具的检测费 8)灭火器具的更换药业费 9)巡更维护费
10)巡更器具维护费
5、环境维护费 1)清洁设备的购置费、折旧费 2)清洁设备维护费
3)清洁车辆的燃油费、维修费 4)清洁工具的购置费、更换费 5)清洁药剂耗材费
6)洗手间卫生纸购置费、洗手液购置费 7)芳香剂购置费 8)消杀药剂费
9)消杀设备维修费、折旧费 10)建筑外檐清洁费 11)生活水池清洗消毒费 12)生活水质检测费 13)化粪池清掏费 14)生活垃圾中转费
6、绿化维护费
1)绿化水费(每年每平米1.5—2T)2)绿化设备购置费、折旧费 3)绿化设备的维修、耗材费 4)乔木、灌木的修剪费 5)绿植施肥费 6)草坪休假费 7)草坪补苗费 8)绿篱花卉补种费 9)建筑内花木租摆费 10)节日庆典花木租摆费
7、公共区域能耗费
1)公共耗材及电照明耗材及电费等 2)公共路灯、草坪灯耗材及电费 3)安全指示灯耗材及电费 4)变压器损耗、线路消耗费
8、不可预见费(总支出的3%—6%)
1)不可预见费是为了项目平衡运行而设定的
2)根据意外发生的可能设定专项费用、用于应急状态 3)专项费用的比例是可议的
4)不可预见费的设定是甲乙双方双向或以的一项措施
9、物业服务企业管理费(总支出的3%—5%)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性质:
1)是为了保证物业服务企业的发展而设定的专项费用 2)是项目有偿使用物业服务企业专用技术的一种补偿 3)是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标准的专有权使用的一种补偿 4)是有偿使用物业服务企业商标专用权的一种补偿 5)是物业服务社会价值的一种证明 6)是物业服务企业收入的一个组成部分
10、税金
1)税金是指营业税
2)所得税由物业服务企业自行缴纳,在管理费用中不予列支 3)税金比列将根据地方交纳比列上交
11、物业服务企业利润
物业服务企业利润比列的设定要根据一下几点确定: 1)要根据市场竞争的情况而定 2)要根据物业服务企业管理成本 3)要根据物业服务企业战略选择 4)要根据物业服务企业发展长远规划 5)要根据物业服务企业取费惯例
6)要根据物业服务利润,可以正值也可以负值
物业服务费用测算流程图
分析采集到数据的经济指标
数据分析完毕后,分解到项目内
按类分大项目
项目细化分解
专业人员将细化项目进行计算
考虑中和因素
汇总细化项目及中和因素支出费用
得出单位面积物业服务费用标准
服装销售数据测算公式 篇6
畅销的产品是不需促销的,只有滞销的产品才需要促销。滞销产品可通过售罄率来确定。一般而言,服装的销售生命周期为3个月,鞋子为5个月。如果在三个月内,不是因为季节、天气等原因,衣服的售罄率低于60%,则大致可判断此产品的销售是有问题的,当然也不必等到三个月后才可以确定,一般而言,三个月内,第一个月尺码、配色齐全,售罄率会为40~50%,第二个月约为20~25%,第三个月因为断码等原因,售罄率只会有5~10%。当第一个月的售罄率大大低于 40%时,且无其他原因时,就有必要特别关注,加强陈列或进行推广了。
2.存货周转率=(一个周期内)销售货品成本/存货成本
库存天数=365天÷商品周转率
侧重于反映企业存货销售的速度,它对于研判特定企业流动资金的运用及流转状况很有帮助。其经济含义是反映企业存货在一年之内周转的次数。从理论上说,存货周转次数越高,企业的流动资产管理水平及产品销售情况也就越好。
3.库销比=(一个周期内)本期进货量/期末库存
是一个检测库存量是否合理的指标,如月库销比,年平均库销比等,计算方法:月库销比,月平均库存量/月销售额年平均库销比, 年平均库存量/年销售额,比率高说明库存量过大,销售不畅,过低则可能是生产跟不上.4.存销比=(一个周期内)库存/周期内日均销量
存销比的设置是否科学合理,一是决定了订单供货是否能够真正实现向订单生产延伸;二是企业是否能够真正做到适应市场、尊重市场,响应订单;三是在管理时库存企业能否真正做到满足市场、不积压、不断档。
5.销售增长率=(一周期内)销售金额或数量/(上一周期)销售金额或数量-1 类似:环比增长率=(报告期-基期)/基期×100%
6.动销率=动销品项数/库存品项数*100%
动销品项:为本月实现销售的所有商品(去除不计毛利商品)数量
库存金额:为月度每天总库有库存的所有商品销售金额的平均值(吊牌零售额)
7.销售毛利率=实现毛利额/实现销售额*100%。
8.老顾客贡献率=
如果公司一年有100万毛利,假设只有两个客户A和B.A客户创造80万,B客户创造20万, A公司的客户贡献率为80%,B公司的客户贡献率为20%。
9.品类支持率=某品类销售数或金额÷全品类销售数或金额×100%
10.客单价=总销售金额÷总销售件数
11.坪效=销售额÷经营面积
12.交叉比率=毛利率×周转率
测算方法论文 篇7
1 关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研究的相关背景知识
目前, 对于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研究中基本上都是定性评价方法, 但是这种方法在准确度上有误差, 不能准确的进行测度, 所以定量方法在资源配置效率方面的研究近年来成为研究的热点[1,2], 因为定量方法的可以更加科学、准确地进行测度。常见的定量方法主要包括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能量效率评价方法和数据包络分析 (DEA) 方法。
本文首先综述了国内外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评价方法, 并对常见的评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述。在此基础上, 提出综合的理论指导和研究途径是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方法和模型的发展方向, 即在理论综合的指导下, 农业资源利用效率评价应当在尺度综合、多因素综合和方法综合等层面展开今后的研究工作。
2 常见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
农业资源配置是指各类农业资源在不同农业活动主体、领域、过程、空间、时间上的分配和使用。农业资源配置的不同方式会有不同的效率, 投入和产出会有很大差别。资源配置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农业常量和质量。对于配置效率问题, 国内主要的评价方式有两种, 即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因为定量分析更准确的反应资源配置效率的使用, 所以是主要使用的评价方法。
2.1 比值分析方法介绍
比值分析方法以定性分析为主的评价方法, 以农业资源配置规模、强度、 结构方式及运行模式作为指标, 对照方法主要是横向和纵向比较方法:用国外、国内不同区域的资源进行横向比较, 或用不同时期的历史数据及对照国内外相似的科技资源配置阶段纵向地进行对照。从比较中找出差距、分析原因、寻求对策。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简洁实用, 缺点是参照系或标准指标的可信度让人质疑, 认为和主观因素在评价方法中有很强的印记, 但这一方法仍然是深入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2.2 生产函数方法介绍
生产函数法, 通过生产函数的确定, 明确产出与投入之间的函数关系, 借以说明投入产出水平即经济效益水平的一种方法。经济学中生产函数所描述的技术关系是说对于给定的要素价格, 要求选择要素投入的最优组合, 要求选择适度的经济规模, 要求技术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充分发挥, 以最大可能的劳动生产率组织生产。这是一种理论意义上的生产函数, 这种理论生产函数可称前沿生产函数。资源配置效率的测度需要应用前沿生产函数。用公式表示就是:Y=f (A, K, L…) , 其中Y为产出量, A、K、L等表示技术、资本、劳动等投入要素。生产函数法不仅可以准确评价综合经济效益, 而且对评价资源配置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益、技术进步经济效益等都有重要作用, 但函数关系的确定较为复杂。
2.3 DEA模型与方法介绍
DEA是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和W.W.Cooper等人以相对效率概念为基础发展起来的一种定量效率评价方法[3], 继1978年第一个DEA模型—C2R模型问世后, 新的模型和其他重要理论结果不断出现, 模型的实际应用也日益广泛。DEA是使用数学规划模型比较决策单元之间的相对效率, 并对决策单元做出评价的一种非均一方法。传统的DEA模型中, 主要包括C2R和BCC模型。假设xij, yrj分别表示第j个决策单元对应的第i个投入指标和第r个产出指标, 对于第j0个决策单元对应的C2R和BCC模型分别如下所示:
undefined
undefined
通过计算线性规划 (1) 和 (2) , 可以确定规划中输入-输出对应的权重变量的最优解, 记为:
v*j= (v*1f, v*2f, …, v*mj)
u*r= (u*1j, u*2j, …, u*sj)
DEA方法通过对多个决策单元多输入-多输出数据的计算, 利用规划模型试图确定每个决策单元输入和输出的最优权重, 同时通过计算最优效率值, 可确定有效决策单元和非有效决策单元, 其中有效决策单元位于有效生产前沿面上。此方法思路也很简单, 结果是只要Q越接近于1效率越高, 可相对来说计算复杂。
3 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的比较
农业资源效率评价方法从定量和定性两种角度确定农业资源的有效配置, 提高生产效率, 从农业系统投入——产出的视角对农业资源配置效率进行测算不仅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 而且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整体性、独立性、科学性、可行性和可操作性的指标体系构建原则, 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指标要体现农业资源的规模水平和农业资源要素的活跃程度。
但是目前常用的资源效率评价方法都不能完全反应准确的资源配置效率, 我们在分析了三种效率评价方法的缺点, 提出了互补方式的农业资源效率评价方法。
三种资源配置效率评价方法从定性和定量的角度对资源配置效率行了分析, 都是部分体现了资源配置的效率。但是由于各自评价方法的局限性, 使得不能用单一的评价方法完成整个效率评价。比值分析方法的缺点是参照系或标准指标的可信度让人质疑, 认为和主观因素在评价方法中有很强的印记, 但这一方法可以作为展开深入进行定量分析的基础和前提。生产函数方法是特定时期内所用的各种投入要素的数量与该商品的最大产出量之间的关系, 但是实际的生产过程并不全是在最优状态下进行的, 直接用实际的产出值与投入要素进行生产函数的常规拟合不符合生产函数的运用条件, 所得到的生产函数也只能反映特定条件下的资源配置水平和平均意义下的技术关系。DEA方法在定量评价方法中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两方面的缺陷: (1) 通过DEA测算之后会出现多个决策单元同时有效的情况, 对于判别为有效的多个决策单元DEA没有办法进行进一步排序; (2) 在输入——输出指标偏差较大时, DEA会因为偏重于少数突出指标, 而具有少数突出指标的决策单元评价为有效。在评价中会产生偏差。
在分析了三种资源效率评价方法后, 我们认为, 用比值分析方法和生产函数方法进行有效的定性分析后, 提供给DEA测算提供突出指标的决策单元, 使改进的DEA方法更为准确的定量评价资源配置效率, 防止误差的产生。
4 结 论
由于我国农业发展具有非均衡性, 从而导致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存在区域差异性。本文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方法, 并对几种方法的各自特点和适应范围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从而实现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升。
摘要:伴随信息化水平的日益提高, 我国农业资源组织结构和运行效率进一步优化。本文对目前常见的农业资源配置效率测算方法进行了综述, 对各种评价方法的原理、过程、优点及不足进行分析和论述。在理论综合的指导下, 分析结果可以为我国的农业宏观调控提供有效的参考信息, 从而实现我国农业资源配置效率的整体提升。
关键词:比值分析法,生产函数法,包络分析法,农业资源配置效率
参考文献
[1]唐五湘, 李冬梅, 周飞跃.基于面板数据的影响我国地区科技资源配置效率要素的定量分析[J].农业管理研究, 2007, (10) :115-117
[2]谢群.我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资源配置及产业成长模式研究[J].工业技术经济, 2009, (10) :84-86
[3]刘宪法, 方亚林.资源配置效率与产业结构调整绩效评价──深圳市产业结构调整DEA方法实证分析[J].开放导报, 1997, (8)
测算方法论文 篇8
从货币结算的角度而言,航运企业是典型的多币种结算企业,其收入与支出的货币结构存在天然的不一致性:收入以美元为主,兼有少量的其他币种;支出由于业务区域分布广泛,往往涉及多个币种。此外,自2010年以来,由于各国经济复苏步伐不一致,部分发达国家为保护自身利益而实施贸易保护主义,导致货币战加剧,引发汇率剧烈波动。
收支货币结构的不一致以及汇率的剧烈波动是导致汇率风险的两大关键因素。以某航运企业为例,根据其2012年的收支货币结构以及当年主要货币的汇率波动情况,计算其在汇率波动幅度最大的情况下支付相关成本费用(包括货物费用、内陆中转费用、港口费用、集装箱固定成本、空箱调运费用等,不含船舶、燃油、管理、财务等费用)时,汇率风险可能造成的损失占总成本的比例(见表1)。按年营运成本100亿元人民币(扣除船舶、燃油、管理、财务等费用,此类费用约占总成本的48%)计,该航运企业可能因收支货币结构不一致及汇率波动而遭受损失约万元人民币。
2 基于汇率风险控制的航运企业币值附加费测算方法
建议航运企业按照收入扣除利润以及非当期支付成本后的支出需求建立货币储备计划,并及时调整货币结构,改变货币兑换时间,即在收入确认时而非成本支出时兑换货币,从而锁定成本支出的汇率,消除汇率波动带来的成本支出的不确定性,而货币兑换过程中的汇率波动风险则可以作为航运企业测算币值附加费的重要依据。以前文所述的航运企业为例,其2012年亚欧航线收支货币结构如表2所示。从风险防范的角度考虑,该航运企业亚欧航线币值附加费的征收比例应为运费收入的1.2%。如果该航线的目标利润为10%,即成本收入比为1∶1.1(主要依赖于以美元结算的运费收入的提高),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币值附加费的测算比例约为运费收入的1.1%;如果该航线的收入仅为营运成本的70%(主要体现在以非美元币种结算的成本上升),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币值附加费的测算比例约为运费收入的4%。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币值附加费测算方法主要是为了防范、控制因汇率波动而导致的汇率风险,而非使航运企业获得汇兑收益。换言之,上述方法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造成汇兑损失,但其最大的好处是提前锁定汇率并将成本支出的汇率波动风险与币值附加费联系起来。
(编辑:张敏 收稿日期:2014-08-01)
扶贫工作收入测算说明 篇9
可支配收入=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工资性收入:个人从单位或雇主得到的收入,如按月发放的工资、兼职和打零工的收入、单位或雇主发的过节费等;
工资收入=工资+其他劳动所得
经营性收入:一产业=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
1、种植业可支配收入=产值*60% 种植业=粮食+其他油料+烤烟+蔬菜及食用菌+水果
2、林业可支配收入=产值*80% 林业=木材+ 竹材+林业产品
3、牧业可支配收入=产值*30% 牧业=生猪+牛+羊+家禽出栏+蛋类
4、渔业可支配收入=产值*80% 渔业=养殖产品+捕捞产品 财产性收入=利息收入+转让承包土地 转移性收入=代码41到47
1、扶贫帮扶资金(扶贫专项资金:含易地扶贫搬迁、以工代赈)
2、养老金金(是离退休人员、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和其他)
3、社会救济和补助:如最低生活保障费、五保户救助金、扶贫款、救灾款、抚恤金、其他社会救济收入等
4、报销医疗费
5、家庭外出从业人员寄回带回收入
6、赡养收入:如亲友因赡养和抚养义务给予住户成员现金收入或实物形式得到的赡养收入。
7、从政府和组织得到的实物产品和服务折价:如学生午餐、过节政府发放的油、米、全民预防体检等。
8、现金政策性惠农补贴:如综合补贴、退耕还林还草补贴、畜牧业补贴和其他生产补贴(。
9、其他转移性收入:如在校学生获得奖学金、贫困学生生活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