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与控制

2024-09-21

测算与控制(共9篇)

测算与控制 篇1

国家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带动建筑业的快速发展。随之建筑工程施工企业数量在剧增,由原来工程找上门,到现在出门找工程;另外相关法律制度不断完善、监管部门对建筑工程监管更加严谨,加大了建筑施工企业的竞争。建筑施工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要提升施工队伍的整体素质、保证优良的施工质量、控制施工成本等,才能生存。

1 建筑工程施工成本费用组成及分类

建筑工程项目在施工过程中发生的全部费用,包括施工工人基本工资、工资性补贴、辅助工资、职工福利费、劳动保护费等人工费,消耗的主要材料、辅助材料等材料费,机械台班费用,措施费,其他费等。施工成本分为直接成本和间接成本。

直接成本是指在施工过程中耗费的构成工程实体或有助于工程实体形成的各项费用支出,是可以直接计入工程对象的费用,包括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和施工措施费等。

间接成本是指为施工准备、组织和管理施工生产的全部费用的支出,是非直接用于也无法直接计入工程对象,但为进行工程施工所必须发生的费用,包括管理人员工资、水电费、办公费、差旅交通费、物资消耗、低值易耗品摊销、检验费、工程保修费、劳动保护费及其它费用。

2 施工成本测算

施工前期准备阶段,根据施工图纸、施工相关资料,结合项目所在地区市场行情、施工企业自身实际情况,对项目工程的施工成本进行测算。

项目施工成本测算方法,以过去的类似工程作为参照,测算目前项目施工成本。即以近期内的类似工程成本为基数,通过结构与建筑差异调整,以及人工费、材料费、机械使用费等直接费和间接费的修正来测算目前项目的施工成本。

施工成本测算,多方考虑影响成本的因素,根据实际情况调整项目的测算成本,在工程施工过程中,影响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以下几方面:

1)诸多因素引起的施工工期延续,造成施工成本的加大。

2)工程成本最重要的一个影响因素是物价的变化。有些工程成本超支的主要原因就是由于物价大幅度上涨。

3)劳动力工资的增长,另外由于工期紧,而增加的加班工资,不可避免地使得工程成本增加。

4)工人素质的增强或者是采用新的施工工艺,提高了劳动生产率,从而降低了人工费用;另一方面,由于工程所在地地理和气候环境的影响,或施工工人素质与类似工程相比较低,使劳动生产率下降,从而增加了人工费用。

5)施工过程中发生的材料二次搬运费、临时设施费、生产工具用具使用费、检验试验费、工程定位复测费、工程点交费和场地清理费等,这些费用对于不同的工程,其发生的实际费用是不同。在测算成本时,要根据对象工程与基于计算的参照工程之间的差别,修正施工成本。

6)工程规模不同,施工项目管理人员人数不同,其管理人员工资、奖金,以及职工福利费等也都有差别。

以上这些因素对于具体的工程来说,不一定都可能发生,不同的工程情况也不会相同。因此,根据项目情况,分析影响因素,调整工程项目的施工成本。

3 施工成本的控制

以建筑施工测算成本为基础目标,做好施工成本的控制,如下所述:

1)施工工期的控制,合理制定施工计划,均衡有节奏的进行施工,以求在合理使用资源的前提下,保证工期,降低成本。

2)材料费的控制,在保证符合设计要求及施工质量的前提下,合理使用材料,以定额消耗量为依据,有效控制材料消耗。购进材料制定健全的管理体制,从购进价格到材料验收入库、出库使用,严格把关。

3)人工费的控制,严格执行计价定额,以不突破施工图预算人工费指标为控制目标,认真执行按劳分配原则,使职工个人所得与劳动贡献相一致,充分调动职工的工作积极性。合理搭配各工种工人数量,减少或避免无效劳动,提高劳动效率。加强职工技术培训,提高业务水平等,提高劳动效率,来降低人工费用。

4)机械费的控制,合理使用施工机械设备,安排好施工工序,做好工序衔接,避免停工窝工,减少施工机械台班消耗。加强设备租赁管理,减少不必要的机械闲置,充分利用机械设备。严控机械台班数量,对计时台班严格控制,提高机械设备单位时间的生产效率和利用率。

施工企业根据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调动各类人才的工作积极性,组织一个高效的专业团队,使人、材、机等得到高效利用,提高劳动效率,降低施工成本。增强施工企业竞争力,才能在这个市场大环境下生存。S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施工企业的不断增加,行业竞争的加大,为了提高企业自身竞争力,降低施工成本是每个施工企业生存的法则。本文为结合自身工作经验,介绍了建筑工程施工成本的组成及其分类,论述了影响施工成本的因素,以及这些因素对成本测算的影响,提及成本测算的方式,另外阐述了成本控制的具体方法,提出了施工企业应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合理的管理体制,控制施工成本。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成本,测算与控制

参考文献

[1]丁士昭,商丽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J].

测算与控制 篇2

一、如何做好租金价格定位?

1、商业项目的三种租金方式 商业项目的租金方式主要分为纯租金、纯扣点以及租金加扣点这三种形式。

一个商业项目的经营能否成功,经营寿命能否持久,在很大程度上都取决于租金方式的选择。在各行各业的商业业态上,对于不同的业态在租金方式的选取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差异,例如:服装类业态在运营方式上存在纯租金、纯扣点、租金加扣点的这三种形式;而生活服务、娱乐休闲类则采用纯租金的租金方式。因此,不同的业态商户会选取不同的租金方式,而不同的租金方式也适合不同的商业业态。

不同业态对于运营方式有不同的偏好。即使是同一个业态,不同的品牌也会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制定不同的运营制度,从而使品牌可以扩大市场份额,提升知名度,获得更多的利润。

2、如何进行租金定位?

案例1:苏州五X国际广场业态布局及租金定位方案 租金定制思路

① 区域租金水平:项目1.5公里范围内商业租金价格;

② 类比项目:根据项目定位,参考类比项目;

③ 行业租金承受能力:结合不同类别的商业最高租金承受力、日招商经验,对租金价格进行合理把控;

④ 项目地理位置、发展前景:项目是否面临重大利好变化,如交通、城市规划等。主要商务方案

① 主力商家:对主力店,品牌形象较好商家,采取低条件租赁,如装修补贴等方式或联营扣点降低商户进驻风险;对规划业态中部分较聚人气业态,如美食广场可自营。

② 小商家:小商家有从众心里,在主力店已引进的基础上,可适当拉高小商家租金,提升开发商整体经济效益。

③ 租赁年限、免租期:一般业态控制在2-3年;餐饮、主次力店为3-8年、为确保商家持续经营,对于免租期在12个月以上的商家应采分阶段支持,避免商家出现免租期后弃租的现象。

④ 履约保证金:一般商家2-3个月,中大型商家在3-6个月以内。

案例2:商城租金定位策略 租金招租者投资收益的主要来源,其定价高低直接影响投资回报率的高低,但由于商业地产的特殊性,租金不仅考虑投资回报,还必须考虑众多因素,使各利益相关方均能实现比较理想的预期,达到一种平衡。

在众多租金定位方法中,本案例采用固定租金加可调租金的方法,即

测算租金=固定租金+可调租金

其中,固定租金综合考虑当地商业水平、租金整体水平、商圈发展情况、城市未来发展规划等因素。可调租金主要考虑因素为本项目的内部情况,其中包括:本案商圈位置、品牌感召力、营销策略、楼座位置、商铺区位、竞争因素、招商可及性等因素。

二、租金调研报告怎么做?

案例1:深圳X润万X城租金调研与策划报告整个调研报告非常专业而全面,具体内容从深圳市商业物业整体市场概况——总体市场供需水平分析,深圳市主要商业旺区(商圈)分析。对五大竞争对手(地X购物中心、中X城市广场、西X百货、太X广场、铜X湾广场)进行详细、深入的调查分析,调研要点:项目位置、规模、招商条件(报价)、每层商户组合;并从这五家商场中,每层挑选不同业态的1-2个具代表性客户,调查其具体租赁条件,以供参考。

通过对目标商场案例租金水平对比分析,以及不同行业承受租金水平及承租面积对比分析等,深圳市商铺未来租金趋势本项目初步发展建议,本案的市场定位:商户组合布局租金条件的制订、影响大型购物商场租金的主要因素、各楼层商户组合布局及业种分配比例、各楼层商户目标客户、确定购物中心租赁条件的制订,最终确定本案各楼层的租金方案。案例2:天津银X国际购物中心租金调研报告

本案首先从天津零售商业分布情况开始,从城区商业物业存量及新增供应量,到对百货、大型超市、超市、便利店、专业市场、购物中心等业态租金情况的分析,总结一类商圈主要零售物业租金水平和租金收取方式。

同时,对零售商户、餐饮商户和其他商户具体分析租金收取方式,推算本案的整体租金水平及各楼层基准租金,并制定同一楼层店铺租金定价依据;以及未来租金增长比例和租金方案的使用原则。

三、租金测算方法

示范1:营业额反推租金测算方法租金测算的方法多种多样,角度不同,采用的方法也不尽相同。常用的租金测算方法有几个途径:

① 实地调研;

② 网络查询;

③ 与第三方公司合作;

④ 通过营业额进行反推(此方法较为准确,适用于调研难度较大的大型商场租金估测); ⑤ 经验数据:针对沿街商铺、小型商业的租金调研难度相对较小,且调研数据相对真实、准确,可采用1、2种途径进行调研;针对大型商场或大型餐饮娱乐业态,租金调研相对较为困难,可考虑选用与第三方公司合作,或通过营业额反推,或凭借经验数据来进行判断。

示范2:购物中心商业预算、楼层租金分解说明每个楼层的月租金总额的测算公式为:

1楼月租金总额=(费用总额×1F所占百分比)/12(其他楼层以此法类推)每个楼层的每月/元/㎡,测算公式为:

套内/楼层总建筑面积=套内/楼层建筑总面积-已出租面积/已出售面积

公式:每F每月/元/㎡=1楼月租金总额/楼层面积(其他楼层以此类推)

优劣商铺的单价制定:

在平面图上根据楼层中的区位,人流量标出商铺的优劣(以ABCD区分),据优/劣程度拟定出某个楼层商铺租金单价高或低(计算优/劣铺单价可参考楼层系数的分解方法进行计算),但各类别铺位租金之和等于本楼层预算总额。

示范3:购物中心租金定价方法

根据商圈租金水平、厂商承受能力,购物中心投资回报,综合考虑以下定价方法: 租金水平类比法:以当地各大零售商圈的平均租金水平为基础,推测本商圈与本项目的租金水平。租金水平是商家设店选择商圈的重要因素之一。

保本保利定价法:以厂商的租金承受能力为基础,分析典型业种在一定成本下的损益平衡点。只有多数厂商能够赢利,购物中心才能稳定与发展。厂商在投资设店前,通常会对营业额、租金、保本保利点作测算。

投资收益分析法:以本项目的销售价格水平推算预期实现的租金水平,该方法仅作参考,不作推导。

项目成本定价法:以项目的投资成本为基础,按静态回报率推算项目租金均价。由于我方无法知晓本项目商业部分的地价、建筑安装等投资成本,所以该方法未能运用,需要开发商自行测算。

示范4:租金建议及收益预算租金水平根据楼层、配套组合、商业业态、管理水平及市场供应量等因素造成不同差异,现就上述因素综合分析如下:

楼层因素

包括两方面,有楼层差价及无楼层差价。楼层为租金差异最明显的因素,亦有极少数商业项目无楼层差价(例如女人街开盘时),用以鼓励销售,造成抢购之现象,进而积累业主信息,同时也是招商销售的卖点。一般商业项目中采取多为有楼层差价,一般而言,以一楼为基准,每上升(下降)一个楼层,其差异率较前一楼层约递减为40%、35%、30%、25%。配套组合因素

本因素可说明当商铺处于同一楼层时如何区别商铺租金价格。如商业项目将楼层划分为商铺(店中店)形式,则根据该商铺所处位置、周边环境、面积、套内面积等因素组合定价 商业业态因素

此计算方法也称浮动租金法,按照传统百货的作法,不同商业业态采取不同的抽成比率,同样,此方法也可于租赁形式中借鉴,一般算法为:单位面积(每平米)每月产生的销售收入*实际使用面积*抽成扣点=租金。

项目租售建议

测算与控制 篇3

分析铁路物流企业成本影响因素有助于帮助铁路物流企业及时了解运输生产过程中各项费用的动因与分布, 便于找出降低铁路物流企业总体成本的源动力。概括起来, 影响铁路物流企业成本分析与测算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 运输距离。铁路物流大部分的成本为固定资产折旧与运输燃料及物力消耗。按照支出与运输距离的关系, 铁路物流支出可以分为始发作业成本、到达作业成本、中转作业成本与运行作业成本。由于始发到达以及中转成本多为人工成本, 与运输距离的长短无关, 并且不随距离的长短而改变, 因此与距离相关的大多为运行作业成本。

(2) 设备运行效率。在铁路确定的运输设备条件下, 通过加强运输组织工作的科学性与协调性, 改进运输工具效率与承载量能够使得在同样时间内工作量增加, 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无论是提高运载设备的在中立还是加速运载设备的周转, 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降低运输成本。

(3) 劳动生产率和材料、燃料消耗。在任何行业, 劳动生产率的高低都直接决定着相同时间内产品数量。由于工资支出在铁路物流企业成本中也占有相当大的比重, 而工资支出的高低取决于员工的数量与工作时间, 增加劳动生产率, 将有助于以较少的人力完成相同的运输工作, 从而有助于铁路物流企业整体财务成本分析与测算目标的实现。在运输生产中, 生产动力特别是燃料、电力和各项设备运用与维修约占全部物流成本的1/3, 而这分析与测算一部分成本可以通过该项费用占运输成本的百分数和消耗定额减少的幅度来计算对铁路物流企业总成本的影响。

二、健全铁路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1、提高风险防范意识, 建立完善的风险管理制度。

首先, 铁路物流企业在对于国有资产的经营和管理中, 要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政策和规定, 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律, 避免用行政管理手段来干预市场经济活动。其次, 铁路物流企业要成立专门的财务风险管理部门, 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 要对于企业的财务信息做好充分的分析和评估工作, 发现可能潜在的财务风险。例如, 对于铁路企业中的固定资产和金融资产的价值变动, 于期末一定要进行详细的变动记录和处理;对于一些低值易耗品, 要及时地予以登记和折旧记录;要对铁路物流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严格的规范管理, 建立科学的财务风险预警系统, 对于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积极的预防和管理。

2、铁路物流企业要实现全面预算管理。

首先, 铁路物流企业在进行经营活动和投资计划之前, 要全面对市场的信息和数据进行整理和分析, 并且根据企业的规模、发展情况、现金流动性等情况, 编制科学的预算, 使得企业的未来财务计划有据可循。其次, 企业要对于资金的流动和使用进行严格的管理, 避免资金使用到不合理的地方, 防范资金的浪费, 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 并且充分发挥资金管理的财务监控作用。另外, 铁路物流企业要通过全面预算管理, 对于企业内部拥有的资源进行合理的分配, 使得企业的资源能够得到优化配置, 提高铁路物流企业的经济效益。

3、加强铁路物流企业的财务信息化建设。

随着铁路物流企业投资规模和业务范围的扩大, 企业的财务信息量越来越大, 财务工作的复杂程度也越来越高, 现有的财务信息系统已经不能很好地适应这些变化, 从而导致内部控制工作不能很好的进行。铁路物流企业要根据财务管理工作的实际要求, 积极引入先进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并加强整个铁路系统的财务信息的整合, 通过网络技术建立统一的铁路系统财务信息系统平台, 从而提高铁路物流企业内部信息的沟通和协调, 提高铁路物流企业的财务工作效率。

4、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机制。

首先, 铁路物流企业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计制度, 并保证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使得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很好地对于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全面充分的监督, 及时发现存在的风险问题, 并为企业管理层进行风险管理工作提供依据。其次, 要让审计制度与财务管理工作充分结合起来。铁路企业可以建立一种以内部控制为导向的内部审计制度, 使审计人员全面参与到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环节中去, 尤其是在内部控制环节, 要将审计人员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提高铁路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结束语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铁路系统改革的深化, 对于铁路物流企业的内部控制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铁路物流企业要重视内部控制制度建设, 根据市场经济的发展和自身经营状况的变化, 不断地健全内部控制制度。

参考文献

[1]李月娥, 赵凯.企业内部控制有效性与资本配置效率关系研究[A].2012:31.

测算与控制 篇4

(2010-04-19)摘要:

2008年底,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宣布实施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计划宣布后,地方政府纷纷上马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其实际投资总额远远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但是,地方政府本身财力有限,又不能公开发行债券向社会融资,依靠自身是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投资的。那么,投资项目是如何进行融资的?规模有多大?这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关键词:史宗瀚(Victor Shih)

编者按:2008年底,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带来的冲击,中国政府宣布实施4万亿元刺激经济计划。计划宣布后,地方政府纷纷上马了大量的建设项目,其实际投资总额远远超出了中央政府的投资计划。但是,地方政府本身财力有限,又不能公开发行债券向社会融资,依靠自身是无法支持如此大规模投资的。那么,投资项目是如何进行融资的?规模有多大?这又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2010年3月20日,我们有幸邀请到美国西北大学(Northwestern University)政治学系副教授史宗瀚博士(Victor Shih)来本所做了题为“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规模测算与政策含义”的演讲。演讲内容分为三部分:(1)介绍中国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运营方式,分析当前地方政府债务的发生原因和负债构成;(2)测算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在近年来的增长情况;(3)研讨地方政府债务对中国经济、政治所产生的重要影响,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中国社会科学院、北京大学、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的学者与研究生等参加了此次演讲会并积极参与了讨论。为了让更多未能到会聆听演讲的同仁受益,我们特整理了演讲全文,经史宗瀚教授同意,作为本期简报编发。

演讲人简介:史宗瀚教授(Victor Shih)现为美国西北大学政治学系(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Northwestern University)副教授、中国问题研究专家,对中国的货币银行政策有长期的研究经验。史教授于1997年获乔治华盛顿大学东亚研究学位,并辅修经济学;2003年获哈佛大学政治学博士学位,主攻方向为比较政治经济学、中国政治和国际关系。

一、导言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方式与其他国家是非常相似的,即依靠大量的信贷资金来支持投资计划,刺激经济增长的速度。从表面上看,中国经济的迅速复苏要快于其它国家,但是中国政府的财政赤字和债务规模占GDP的比例却低于其它国家,这种现象让人觉得中国的经济复苏过程就像吃了一个免费的午餐。2008年底,中央政府宣布4万亿刺激经济计划之后,地方政府随之提出的投资计划总额却超过了24万亿。[1]大量的投资项目并不是靠财政自身的资金,也不是靠发售国债,而主要是通过8000多家地方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地方政府的这种融资平台与上世纪90年代的地方投资信托公司方式其实是非常类似的。这虽然使得预算内财政的状况在短期内表面上保持良好,但是却导致了难以观测的债务风险的累积。

目前,关于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估计,已经有多种测算结果,不过相互之间差异很大。例如,财政部财科所贾康认为,截至2009年4月,地方债务总余额在4万亿元以上[2];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截至2009年5月末,全国3800多家政府融资平台管理了约8万亿元的总资产,负债高达5.26万亿元,平均资产负债率约为60%[3];中金公司研究报告称,至2009年末,地方政府融资平台贷款余额约为7.2万亿元,其中2009年净新增约3万亿元,预计2010年和2011年后续贷款约为2-3万亿元,2011年底达到约10万亿元[4];世界银行的分析报告认为,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债务的规模估计有9万亿左右[5]。在本报告中,我们将提出一个新的测算结果,并指出其可能的政治经济影响。

二、地方政府融资平台 1.2009年债务情况

地方融资平台主要是一系列参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建设公司或者城投公司,如高速公路公司、铁路公司、机场公司、电力公司、污水处理公司、路桥公司和海港管理公司等。这些融资平台一般都归地方政府或者政府下属单位所有,为当地居民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

地方融资平台的膨胀与中央政府对融资方式的安排密不可分。2008年底到2009年初,政府在推行4万亿投资计划时,仅有1/4的资金由中央财政直接拨款(即中央公共投资1.18万亿元[6]),还有约10%是通过地方政府或地方国有企业的债券筹集,其余大量资金则是依靠地方政府去筹集。然而,地方政府依靠自身预算内财力无法支持大规模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纷纷成立了一系列城投公司,通过银行借款来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而且这些借款属于预算外借款,短期内不会在政府预算内出现。因此,2009年账面上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预算支出仍保持在较低的水平,财政赤字的规模也很小。

也正是由于地方政府债务的隐蔽性,在2009年上半年,中央政府还是比较支持地方政府通过城投公司进行融资的做法,结果导致政府借债规模一路攀升。仅2009年上半年,银行贷款同比增长就达到30%;到2009年11月,银行未偿贷款达到42.1万亿元,与2009年初的33.6万亿元相比,增加近10万亿[7]。其中,至少有5万多亿是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借款。尽管这些贷款大部分可能被用于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还没有来自官方的统计数字。而地方融资平台结构复杂,它们虽然不属于经营性企业,却有一系列的经营性的子公司。银行的统计只区分企业类型和贷款期限的长短,并没有公布对地方融资平台的详细统计。因此,我们只能推测大部分的中长期贷款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而短期贷款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比例很难确定。鉴于此,本文利用银行数据对地方债务规模所做的估计只是一个大概的数字。

2.融资平台运作方式

融资平台的产生一方面规避了银行不能贷款给政府的限制,另一方面也组合了一些资产丰厚的国有企业,比如电力公司等,以方便地方政府利用这些公司的资产作为抵押向银行贷款。目前,随着房地产市场的繁荣,地方政府转而把土地作为融资平台的投资资本和银行贷款的抵押品。许多融资平台在成立之初,都是只有土地投入的空壳公司。但是通过土地置换和资本操作,地方政府筹集了上万亿的资金。此外,类似高速公路公司这样的投资平台,一般会以当前或者未来的收费收入作为贷款抵押[8]。

从本质上讲,融资平台的成立克服了三个政府不能从银行借款的限制。第一,银行的借款人只能是独立法人(上世纪80年代末设立的规定);第二,一个政府投资项目的启动资金要占到投资总成本的30%[9];第三,大额贷款的担保人不能是政府。从图1中我们可以看到,地方融资平台完全能克服这三个限制。第一,地方融资平台是独立的法人,可以向银行贷款;第二,地方政府可以用财政收入和土地给融资平台注资,作为其自筹资本金;第三,融资平台可以利用这些土地和资金(未来的财政收入流)作抵押向银行贷款。而且,融资平台之间还可以互相抵押、互相借贷。例如,一些较大规模的融资平台经常被当作其它平台的债券担保人。当然,地方政府也经常直接去充当贷款担保人,这与国家的规定是相违背的。

当融资平台不能偿还贷款和债券债务时,地方政府会提供补贴[10],收益好的融资平台也会借钱给或者投资于那些难以为继的融资平台[11]。当融资平台能够发行债券或者股票时,这种杠杆作用更大,从银行借到的钱也更多。有的估计认为,融资平台75%的资金来自于银行借款。不过,发行债券最近正在成为平台资金的一个重要来源。2009年,地方城投公司发行了115支债券,筹集资金2000亿元[12]。通过这样的资本操作,地方政府就筹集了几倍于财政收入的资金。

3.融资平台与房地产市场的关系

值得指出的是,融资平台所筹资金不一定被用来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相反,地方政府为了保持现金流和回收资金,会支持融资平台经营房地产。如图2中所示,地方政府会把一部分土地给融资平台作抵押,然后让融资平台向银行借款,借来的钱一部分用于购买另外的土地,一部分去开发房产,卖给投资者和当地的居民。同时,土地拍卖的收入、房地产销售的收益也就回笼到政府的账户内。在地方政府拍卖土地时,会示意地方融资平台购买,而不是主动卖给投资者个人。这也许能解释为什么众多的“地王”都是国有企业,而不是个人或者非国有企业,同时也能解释为什么一些大城市的房价居高不下。

当然,那些不参与土地买卖的融资平台也有办法将资金回笼到政府的手里。比如,很多的融资平台会将银行贷款转借给地方政府机关,从而转变成融资平台的应收账款。这无疑会增加银行的信贷风险。不过,政府越是直接地支配资金的使用,银行就越可能将之作为未来推卸呆坏账责任的借口。

三、地方政府债务总量估计 1.地方融资平台债务规模估计

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构成主要包括两部分,第一是通过金融市场直接融资,发行债券或者股票;第二是向银行贷款。当然,能够直接向市场融资的平台很少,对这一部分债务,我们主要通过“上市公司公布的年报资料”和“评估公司对债券的分析报告”[13]来估计。大部分的平台没有上市或发行债券,我们收集了700多个“政银合作协议”(银行和政府所签订的授信协议)来估计其负债情况。不过,我们并没有收集到全部的“政银合作协议”,特别是一些股份制银行的授信很难查到。我们收集了国家开发银行和省级政府的所有授信协议,而国有商业银行给省级政府的协议只查找到了一半左右。而且,银行和直辖市、地区、县乡政府的授信协议也无从查找。不过,这并不会造成太大的误差,因为省级的授信协议经常是包括了给下级单位的信用。

政银合作协议”并不是新鲜事物,只不过4万亿的刺激经济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政银”之间的合作,并使其在2009年达到高峰。“政银合作协议”能够为我们提供较为全面的地方债务信息(可以直接估计地方政府在某个时间段内的借款总额),免去了先估计某个具体城投公司借款总额再估计地方政府债务总额的麻烦。“政银合作协议”也提供了未来几年内银行给政府的授信额度的信息。而通过这些信息,我们可以估计地方政府未来2到4年内的债务变化情况。

对于“政银合作协议”所产生的债务规模估计,我们分两种情况。第一,当“政银合作协议”标明贷款的具体去向时(即具体的项目或具体的城投公司,往往是国家或地方的重点建设项目),协议中的贷款总额全部算作融资平台债务;第二,当“政银合作协议”没有标明贷款的具体去向(这样的协议大概占到一半),我们就做保守估计,将授信额的1/3算作融资平台债务。但实际上,这种方法低估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因为就最近的授信协议来看,近1/2的信用额度给了融资平台。但是也有例外,比如浙江将一部分的贷款分配给了民营的中小企业。而在西部欠发达地区,大部分的银行贷款都是用于基础设施建设。

“政银合作协议”还有考虑信用期限的问题。协议虽然规定了授信的具体时间,但是借款者可以在规定期限内逐步提取,而不是一次提完。因此,仅靠“政银合作”协议很难准确估计政府在某个时点上的债务总规模。为了便于统计,我们将这部分债务分为两种,即现有债务和预期债务:

(1)现有债务(截至2009年底)包括三部分:“在上市公司资料和债券评估资料中公布的债务”,“2004年1月至2007年12月银行给地方政府的授信额度的1/3”,以及“2008-2009年间签订的政银协议中已经明确在2009年底前贷放给地方政府的部分”;

(2)预期债务(截至2011年底)包括“2008-2009年银行给地方政府的授信额度的1/3”(扣减“2008-2009年间签订的政银协议中已经明确在2009年底前贷放给地方政府的部分”)。

一般而言,授信协议的展期为2到5年,我们假设2008年1月前所签的授信协议在2010年1月前全部变成实际贷款。这种假设是合理的,因为2009年的基础设施投资的增长幅度相当大。同时,我们排除了2004年1月之前的授信协议,因为我们假定这些债务在2009年底之前会归还(这个假设本身显然会让债务的规模出现被低估的情况,因为04年之前的授信中,有些是在2009年上半年甚至是下半年才变成实际的贷款)。对于2008-2009年间银行与地方政府新签订的授信协议,其中部分额度已经在这两年间贷放给了地方政府,我们查找到了关于这部分贷款的不完全资料。基于以上的假定和信息,我们就可以粗略估算截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的大致债务规模(现有债务)。至于未来两年内地方政府的新增债务(预期债务),我们主要按照“2008-2009年银行给地方政府的授信额度的1/3”来粗略估算。按照我们的估计方法,截至2009年底,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为11.4万亿(见表1)。我们倾向于认为,这个估计值与实际债务规模相比,可能低估了20%-30%。此外,按照我们的估计,预期的新增债务将达到12万亿,这还只算了授信协议的1/3,且没有算授信协议之外的欠债。因此,在未来的一到两年间,即使政府实施较为温和的信贷收缩政策,地方政府的新增债务也是个不小的数字。换言之,如果中央不尽快从宏观上收缩信贷,那么许多地方政府将无法清偿债务。

从表1可以看出,中国地方政府债务规模已占到外汇储备的74%(相对于2009年9月的外汇储备水平)。如果再加上其他类型的政府债务,政府债务的规模相对于外汇储备规模的比例就会更高。这无疑会影响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的信心,因为国际上经常把债务规模占外汇储备的比例作为“中国稳定指数”的一个代理变量。

2.中国政府总债务规模的估计

除了地方融资平台的债务,也有必要估计中国政府债务的总规模。我们估计的口径包含如下几部分:

(1)财政部发售的债券(包括代地方政府发行的债券)

(2)地方融资平台债务和铁道部发行的债券[14](3)三大政策性银行(国家开发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的债务(4)国有商业银行累计未核销的呆账

(5)不考虑社保资金欠债和央属国有企业的债务 尽管国家开发银行正在进行商业化,其债务不再由政府担保,但是一些大的评估机构认为其债务仍属于主权债务,因此,我们也将其债务算作政府债务。但是,开发银行有一半的债务是地方融资平台产生的,为了避免重复计算,我们在估计时,按其总债务的1/3计算。其他两家政策性银行很少给地方融资平台贷款,因此,它们形成的债务全部被算作政府债务。国家开发银行2009年末的总债务是3.2万亿[15];农业发展银行和中国进出口银行2009年的债务规模数据缺失,我们按其在2008年基础上增长30%计算。

国有银行及资产管理公司目前大约有1.5万亿未偿付的不良信贷资产。这些不良贷款包括,2009年末中央政府累计未消化的7000万不良贷款[16],及从农业银行账面转移到财政部和农业银行联合经营的资产管理机构的8000万不良贷款[17]。此外,中国银监会报告显示2009年第三季度末,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达到5000万[18]。我们也粗略估计了未来两年内政府总债务规模的增长情况。假设2010年和2011年的中央财政国债余额增速在8%,三大政策性银行债务增速较高为20%,铁道部债务在2009年增幅较大,这里也假设其在未来两年的增速为20%。同时假设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在未来两年内不愿意彻底清理不良信贷资产,即规模只有少许下降。而国有商业银行的呆账总量仅缓慢地增长,两年内只增加1000亿左右。地方融资平台债务的增长同于前文所论。

从表2中可以看出,政府总债务在2009年达到了24.2万亿,到2011年会达到将近40万亿。而且,2009年的债务规模已经占到2009年名义GDP估计值的71%。如果目前的政企授信协议都逐步落实的话,两年之后政府债务的总规模将会快速增长,政府债务与GDP的比例会更高、达到96%。到时候,中国就会成为债务/GDP比值最高的国家之一。

四、地方债务对政治和经济的影响

债务规模的大量增加会对国家的政治体制和居民产生一系列影响。首先,银行是主要的债权人,所以未来当一部分地方融资平台出现利息支付问题的时候,银行的不良贷款会大量出现。当然,银行出现不良资产,不等于一定有金融危机。中央可以通过发货币的方式来维持金融系统,但是这样就必然导致通货膨胀。或者,为了防止银行倒闭,中央就只有动用外汇储备去补充银行的资本金。

其次,地方债务问题会增加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之间的矛盾。中央一些部委希望能尽快压缩信贷规模,而地方官员则希望能继续维系高速投资。银行业对宏观调控也未必支持,因为紧缩政策可能会导致不良贷款马上上升。在这种情况下,决策层内部出现一些分歧也是正常的。为了确保宏观的稳定,损害一些局部的利益是难以避免的。

再次,地方融资平台偿还贷款的利息和本金主要依赖大量开发和拍卖土地。因此,地方政府有激励去不断提高土地和房地产的价格,同时尽量减少给失地农民和拆迁住户的补偿。事实上,这种做法已经破坏了社会的稳定,加剧了干群之间的矛盾。另外一方面,如果高地价、楼价的局面不能持续的话,地方政府就只有挤占预算内财力来还债,那么财政供养人口的待遇水平势必会受影响,结果诱发体制内的不稳定因素。

五、问题对策

目前,中央政府已经意识到融资平台债务问题的严重性,并正在出台相关的解决措施。我们建议:应该严厉限制新项目的投资,采取“一刀切”政策,压缩融资平台的贷款规模。其实,中国上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就曾实施过“一刀切”政策,规定完工不到一半的项目工程全部停止,以控制债务规模的增长。历史经验表明,要限制地方政府债务规模的增长,防止通货膨胀,必须实施“一刀切”政策。现在适度宽松的政策取向,没有表现出中央控制地方债务的决心,地方政府还是会积极地扩大投资规模,所以今年头两个月的贷款总量超过2万亿,“地王”频出的局面也无法控制。为此,中央政府应该果断实行“一刀切”政策,如停止审批绝大部分的新上项目,同时将没有完成1/4投资进度的项目砍掉一部分。

对于融资平台的清理,需要甄别其真实的运转状况。发达地区的融资平台有一定的自我清偿能力,因为土地拍卖的价格较高,且地方税源充足,可以采取鼓励政策促使其去自行偿还借款。但是在经济不发达地区,地方融资平台的偿债能力就很值得怀疑。对于这些地区,中央可以发债券去还银行贷款或者通过市场的方法来解决。比如,通过打包的方法拍卖一部分银行的不良贷款。银行也应该有权利通过拍卖不良资产来自己化解一部分的不良贷款。

就地方政府的融资体制来说,应该采取“封后门,开前门”的办法,发展地方政府债券市场,让地方债券的利息自由浮动。与此同时,必须转变土地财政的运转模式,转而依靠物业税。物业税收入远远比拍卖土地收入稳定和有持续性,也能减少炒房地产的倾向。当然,完全指望债券市场来解决地方政府的融资能力,也有些不太现实,因为这样做会弱化中央对不同地区之间的利益分配能力,因此还是要多种措施并举。

六、评论与补充意见

与会的学者及研究生积极参与评论史教授的研究。他们一致认为:目前,地方政府的债务问题引起了中央和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中央相关部门已经准备着手规范和清理地方政府的融资平台。史教授对地方债务进行的研究,对于相应政策的制定以及确定下一步的宏观调控思路,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就研究报告中的一些关键问题,与会者也提出一系列的看法,综述如下:

1.关于债务规模的估计

(1)研究报告中估计方法

史教授的估计可能同时存在高估与低估的问题。首先,作为中长期贷款授信,授信投放的期限可能长达8年、甚至更久。报告中基本假定授信在2-4年内就全部兑现,可能会过高估计债务的规模。银行授信的实际平均投放速度需要更多的辅助性证据来说明。其次,债务规模估计中也遗漏了一些因素。例如,一些外资商业性金融机构也对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放贷,这一部分没有被包含进来;地方政府在项目施工方面,普遍采取了拖欠工程款的方式来弥补资金周转的困难,这一部分完全被遗漏了;国有银行在正规的信贷业务之外,也通过发放大量的理财产品为融资平台进行中短期的融资,这部分表外业务的规模同样巨大,但也没有被计算进来。事实上,许多银行正是通过表外业务,规避了中央近期对地方融资平台的放贷控制。

尽管报告的估计是粗略的,但对政府依然具有参考价值。官方在对债务实际规模进行摸底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困难。因为地方政府为了逃避中央的政策控制,有动机去低报债务规模,而银行则可能会高报给这些平台的放贷规模(给政府的贷款出了问题,银行可以推卸责任)。要得到更为真实的情况,就需要将不同系统的上报数据进行相互核实。(2)融资平台的差异性

除了估计债务总规模之外,还需要详细识别各级各类融资平台的运转状况。毫无疑问,不同地区之间会存在很大的差异,一些地区的债务规模已经远远超出了当地的财政收入。相对于省级政府的融资平台而言,地市级和县级融资平台的负债情况(相对于本级财政收入)估计要严重地多。要得到这方面的信息,还需要更为深入的研究。2.地方债务对国民经济的影响

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膨胀会对国民经济产生多方面的影响,比如:

(1)融资平台的膨胀会导致信贷资源过度向政府集中,政府配置资源的比重太大,对民间投资会产生挤出效应,即所谓“国进民退”。同时,由于大量的资金投入的是基础设施项目,投资的直接经济回报率很低。即使对于一些经营性项目,政府配置资源的经济效率也不高。因此,投资规模的增加会加剧金融风险和财政风险。一旦地方政府无法清偿债务,最终还是会转嫁给中央政府。按照史教授的估计,截至目前,中国政府债务对GDP的比例还是低于许多发达国家。但是,中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占GDP的比例也很低(在21%的水平),只有发达国家的一半。即使考虑各种预算外收入,也大约只有30%的水平。同时,中国预算内财政支出的重头是保吃饭、保运转,真正可以用来清偿债务的财政资金非常有限。所以,财政系统本身承担债务风险的能力是不强的,与发达国家是不可比的。

(2)如果财政没有能力化解债务风险,那么通货膨胀的风险就会增加,因为只有不断投入信贷资金才能维持融资平台的运转。通货膨胀不仅会恶化收入分配,而且会影响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尽管CPI的上涨速度只有2%左右,但是CPI并不是反映通货膨胀的最佳指标,因为很多信息没有反映进去,比如资产价格。实际上,目前银行存款已经出现活期化的倾向,而贷款是中长期化的。融资的期限结构的不匹配,就会出现资金流动性的问题。

央行对通货膨胀压力已经给予了高度重视,近期已经两次提高了准备金率。不过,准备金率每提高一个百分点,只能冻结大约5000亿的资金,所以这还是较为温和的收缩政策。要进一步地收紧信贷政策,还是需要上调利率。但是,如果贷款利率提高的话,地方融资平台的清偿能力就会恶化。于是,地方政府的债务风险控制和货币稳定目标之间会出现相互冲突。3.如何清理和控制地方融资平台

地方政府的债务必须要有计划、有步骤地清理,具体措施包括:

(1)中央要对新上的投资项目进行严格控制和审批,对于已开工项目要有保有压。即使如此,由于在建总规模的盘子已经很庞大,所以短期之内的投资势头仍然不会减少。倘若要迅速把一部分泡沫挤出去,就必须采取更为严厉的手段。例如,按照史教授的建议,将投资不到总规模1/4的工程砍掉,这样中央就向地方政府发送了一个可置信的紧缩信号。当然,此类措施会造成一定的浪费。另外一个思路就是仔细评估地方政府融资平台的债务风险,对于一些严重缺乏清偿能力的债务平台,需要采取坚决的手段进行压缩。(2)要对融资平台进行分类,把经营性的平台和基础设施的融资平台进行区分。一些确实要承担基础设施投资的平台有必要继续存在。对于经营性的业务必须要进行剥离,转变成经营性的企业。一些没有实际业务的融资平台都要砍掉。对于保留的融资平台也要加强管理,对于其负债规模的合理水平,中央要出台明确的政策。同时,要提高这些融资平台的投资业务、财务状况的透明度,并尽快落实具体的监管办法。否则,地方政府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有盈利能力的下属国有企业向银行贷款,再转贷给融资平台。

(3)融资平台必须按公司法来规范,地方政府不能为之提供担保。银行向其贷款时,要按一般的企业来要求。目前,地方政府在为融资平台提供各类担保,甚至地方人大都会出具担保函。商业银行认为地方政府不会破产,没有按照审慎性的风险原则进行运作。

(4)即使禁止地方政府直接为融资平台进行担保,地方政府依然可以通过注入土地资源的方式,来增强融资平台的融资能力。此外,一些地方国有企业(如电力公司)还是盈利的,地方政府可以让这些国有企业/融资平台之间进行相互担保。要缓解这个格局,只有深化两方面的改革,一是逐步扭转地方政府“土地财政”的运转机制,二是对于一些地方政府的投资项目,应该进行市场化的改革,可以拍卖给商业性机构的尽量使之走向市场。

(5)对于一些已经形成的呆坏账,各大国有银行应当及时进行监控和剥离,通过专门的资产管理公司进行管理和消化。在以往的国有银行呆账的化解过程中,中央政府承担了主要的责任,例如政部将商业银行缴纳的税款和股份分红用于冲销坏账。在今后化解地方融资平台呆坏账的时候,可以考虑建立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分担的机制。

(6)在清理地方融资平台的同时,也要审慎处理大型国有企业的负债问题。一些地方融资平台之所以可以得到银行的大 量信贷资金,就是因为这些平台的投资业务(如开发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与一些大型国企的重点建设项目相配套的。如果不对大型国企的建设项目采取审慎管理的原则,那么地方政府投资的许多基础设施项目也很难被压缩。

(7)国家需要对现行的基础设施建设融资体制进行改革,可以根据不同性质的基础设施的建设需要,分门别类地发行地方建设公债,公债的利息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浮动。不过,由于不可能容许地方财政破产,因此公债发行的担保机制需要非常审慎。此外,一旦利率可以浮动,发达和欠发达地区的地方债券利率就会出现很大差异,落后地区的债券对于投资者吸引力较低。中央政府需要考虑地区间的经济差距,对落后地区的债券利率给予补贴等优惠政策。

(8)虽然地方政府的税制改革势在必行,但是应该充分认识到其中的难度。开征物业税的方案已经讨论了多年,迟迟未得到贯彻,既有技术层面的原因,也有利益分配方面的障碍。另外,对于物业税对房地产泡沫的抑制作用,也不能太乐观。在土地垄断供给的体制之下,地方政府抬高地价的倾向始终存在,高地价必然导致房价居高不下。要转变这种局面,需要对土地制度进行根本性的改革。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赵丽霞同学整理)

------------------

[1] Victor Shih, 2010, The Three and Half Trillion Dollar Problem: Economic and Political Implications of Mounting Local Debt in China.[2]贾康,2009,《聚焦地方债务》,《半月谈》,2009年第7期,http://wenku.baidu.com/view/162b65dc5022aaea998f0f9e.html.[3]和阳,2010,《地方债面临两难》,《商务周刊》,2010年第7期。

[4]中国证券报,2010年3月17日,《七亿负债“排雷”地方融资渠道谋变》;引自:http://paper.cs.com.cn/html/2010-03/17/content_58980.htm?div=-1.[5]World Bank.China Quarterly Update.2010年3月版,第15页。

[6]张通,2009,《财政部部长助理张通访谈录——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引自:http://.[7]人民银行,2009,《金融机构人民币信贷收支表》,2月27日。见:http://.[8]张友,2010,《554亿贷款长流重庆高速挥动融资魔方》,21世纪经济报道,2010年1月5日。

[9]Shih,Victor, 2008, Factions and Finance in China: Elite Conflicts and Inflation.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0] Zhao, Chunzhe, 2010,“Bank loans hit 600 billion yuan in first week of 2010.” China Daily, 1/11.[11]中国联合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2009,《滁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报告》。

北京:中国联合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12]李晑,2009,《省级市2只地级市1只城投债新设“隐形”门槛》,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24日;周呈思,2009,《警惕迪拜式风险 2000亿城投债“过度包装”》,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3日。

[13]评估公司资料来源于: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2009)《中国短期融资券及中期票据信用分析周报》;以及2009年中国联合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的《评估报告》、《信用评估》和《滁州市交通基础设施开发建设有限公司跟踪评级报告》。[14]铁道部是主管全国铁路工作的国务院组成部门,是唯一被授权可以发行债券的中央部委级单位,其发行的铁路建设债券以铁路运营收入为担保。

[15]庄燕,2009,《国开行金融债超5万亿元居全球发债额之首》,21世纪经济报道,12月18日。

[16]蒋云翔,2009,《四大资产管理公司十年还债1000亿》,21世纪经济报道,10月28日。

[17]胡荣萍,2009,《国家买单万亿汇金总经理谢平详解农行变摇钱树路径》,经济观察报,4月25日。

中国就业替代需求方法与测算结果 篇5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每年都有大量的就业者永久性地离开原就业岗位, 从而产生一定数量的岗位空缺, 需要新的劳动力替代填补,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就业替代需求”。掌握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就业替代需求对个人、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就业者而言, 就业替代需求数据是珍贵的就业指导信息。对就业管理和计划部门而言, 就业替代需求数据有助于预测就业形势、制定就业指导计划、规划人力资源分配、合理安排就业培训需求等。未来10年我国劳动力规模将呈下降趋势, 人口红利作为过去30多年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减弱, 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及时统计、评估劳动力就业信息, 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未来趋势十分重要。

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 早在1984年就开展了就业替代需求的研究和测算。近年来, BLS利用“当前人口调查系统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 ”的家庭人口、就业等资料, 测算统计了16岁至99岁之间共13个不同年龄组在5年间的就业替代需求, 预测了未来10年 (2010—2020年) 各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 以科学地指导就业市场的发展。鉴于该指标的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也应利用现有人口与就业数据及时测算该项指标, 以指导社会就业, 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二、相关概念及关系

1. 就业替代需求。

就业替代需求, 是就业者由于永久性离开所从事的行业而使该行业产生岗位空缺, 需要被新进入者替代填补而产生的就业需求。就业者永久性退出行业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转行、退休、死亡、赋闲在家、辞工学习或者照顾家庭等。

2. 就业替代率。

就业替代率是一定期间内的就业替代需求占期初就业人数的比率, 它可以被用来预测未来的就业替代需求。

3. 就业退出与就业进入。

记录并观察一定时期内各个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 如果就业人数下降, 表明该行业就业存在退出 (separations) , 如果就业人数增大, 表明该行业就业存在进入 (entrants) 。根据经验, 通常40岁以上的就业人群若干年后会出现退出。另外, 在从业资质要求低以及工资水平不高的行业中, 很多人往往处于兼职或临时工作身份, 从业人数变动较大, 容易出现退出, 例如餐饮服务行业。

就业退出并不完全等于就业替代需求, 从数量上看, 前者大于后者, 但二者近似相等。就业退出产生的原因, 除与就业替代需求有关外, 还同其他因素有关, 如宏观经济周期带来的就业下滑等。但是就业替代是就业退出的最主要原因。

4. 就业替代需求与新增长就业的关系。

就业替代需求与新增长就业都会带来就业机会, 但是二者产生就业岗位的原因并不相同。就业替代需求是由于从业人员永久性离岗形成的, 而新增长就业则受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而增加的就业岗位。一般来讲, 在数量上, 多数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远远大于新增长就业, 是产生未来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三、就业替代需求统计方法

计算就业替代需求的基本方法, 是将就业人员按年龄分组, 每组之间相隔5岁, 利用5年期间不同年龄组的行业就业替代率计算各组未来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同理, 测算连续多个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并加总, 即得到未来一定时期的就业替代需求。以下是实际测算未来10年就业替代需求的计算方法, 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计算5年期就业替代率 (1)

从16岁至65岁, 将各组编号, 16岁至19岁为第1年龄组 (2) , 20岁至24岁为第2年龄组, 以此类推, 除第1组外, 其他各组的年龄间隔是5岁, 可得到10个年龄组。经过5年时间, 第1年龄组成长为第2年龄组, …, 以此类推。对比第1组在5年期初和第2组在5年期末的就业人数变动, 就能观察到5年期间第1个组的就业变动, 如果人数增加, 则出现就业进入, 如果人数减少, 则出现就业退出。计算第1个组在某一行业5年期出现的退出总量占期初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即为该年龄组5年期就业替代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 (1) 和公式 (2) 中, Pij为第i组在j行业就业的人数;P (i-1) j&apos;是第i组在5年前就业于j行业的人数;△ij是第i组5年间在j行业就业人数变动值, 如果△ij>0, 说明该行业存在进入, 如果△ij<0, 说明存在退出。rij代表第i组5年间在j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率。

设Rij为就业替代率, 当rij<0时, Rij近似等于|rij|的值, 当rij≥0时, Rij的值为0。见公式3:

当rij<0时, 设

当rij≥0时, 设Rij=0

第二步:推算未来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根据5年期就业替代率可推算未来5年期的就业替代需求, 见公式 (4) :

其中, Qij是未来5年第i组在j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 是未来5年j行业的就业替代总需求。

第三步:推算未来10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利用5年期就业替代率估算未来两个5年时期的就业替代需求, 加总后即得到未来10年期就业替代需求。将未来10年期就业替代总需求除以当前就业人数可以得到10年期就业需求替代率。

四、中国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与分析

1. 国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过程。

为了用数据来说明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方法, 下面以我国金融行业为例来计算其2010年至2020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情况, 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口径 (3) 。分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原始数据加工

由于2005年和2010年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无法直接获得, 需要通过间接推算, 进行原始数据加工。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利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龄构成”以及“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来推算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以金融行业为例 (见表1) , 2005年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3592851人, 其中40~44岁年龄组的就业人数占整体19.6%, 即702822人。

依此类推, 可得到其他行业2005年和2010年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依此类推, 可得到其他行业2005年和2010年就业人数。

步骤二:计算就业替代需求率

表1中2005年40~44岁年龄组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702822人, 到了2010年5年前的40~44岁年龄群体已成长为45~49岁,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610446人, 5年间就业人数下降了92376人, 下降13.1%。据表1,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从35岁以后, 5年间的就业人数开始出现退出 (见表1中深色阴影部分) , 因此可分别计算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的5个年龄组的职业替代率。

步骤三:计算2010-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2010年, 40~44岁年龄组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792870人, 如果按13.1%的就业替代率计算, 5年后, 即2015年,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的就业替代需求是104211人, 计算公式如下:

792870人×13.1%=104211人

按此方法, 求得上述5个年龄组的就业替代需求之和,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0-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即543805人。

步骤四:预计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仍以金融行业城镇单位为例, 若要推算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 根据表1可以计算2005~2010年各年龄组的就业人数变化率, 再以2010年为基准值, 估算出2015年各年龄组的就业人数。计算过程如下:

2010年35~39岁组的就业人数为866948人, 2010年40~44岁组就业人数与2005年35~39岁组就业人数相比, 下降7.7%, 则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为800193人。即:

866948人× (1-7.7%) =800193人

依此类推, 可以计算得到2015年每个年龄组的就业人数。

步骤五:计算2015-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据步骤四估算的2015年各组就业人数和步骤二中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这5组的职业替代率, 即可计算2015~2020年这5个年龄组的职业替代需求, 并求和。如上例, 预计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将为800193人, 这个组的就业替代率是13.1%, 则2015~2020年40~44岁组的就业替代需求是104825人。按此方法, 求得上述5组的就业替代需求之和,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5-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为680161人。

步骤六:计算2010-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结合步骤三与步骤五, 加总5个年龄组在两个5年间的就业替代需求,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0-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约122万人 (543805人+680161人=1223966人) 。

2. 我国未来10年间的城镇单位就业替代需求分析。

用该测算方法测算我国城镇各行业的单位就业替代需求, 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就业人数 (2010年) 来自《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简要分析我国各行业未来10年间的城镇单位就业替代需求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1) :

(1) 未来采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 教育4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率都在30%以上, 行业从业人员更替变化大。

未来10年采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 教育4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率较高, 都在30%以上, 说明未来这些行业会有近1/3的就业者离开, 需要近1/3的新入职人员填补岗位, 政府、雇佣单位、教育院校应侧重加强在这些行业中进行从业技能培训。

信息传输、计算机业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个行业的就业替代率都在10%及以下, 说明这些行业的就业人群状态相对稳定, 未来行业就业人员流动性不大, 对行业从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也较小。

(2) 未来有10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量超过100万个。

从19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总量看, 未来就业替代需求超过100万的行业共有10个,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依次为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农林牧渔业。这10个行业本身就是我国劳动力集中的部门, 未来在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仍会很大。

参考文献

[1]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美国就业替代需求》.http://www.bls.gov/emp/ep_replacements.htm.

[2]《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3]《有助于提高就业替代需求预测质量的最新职业数据》, Alan Eck, 美国劳工部就业展望司.

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的建立与使用 篇6

企业年金 (Enterprise pension) 是指企业在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基础上, 在国家政策的指导下, 根据自身经济实力和经济状况建立的, 旨在为企业职工提供一定程度退休收入保障的补充性养老制度。从宏观角度看, 企业年金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与国家基本养老、个人储蓄性养老并称为城镇职工养老体系的三大支柱, 它既不是社会基本养老保险, 也不同于现有的商业保险。从微观角度看, 企业年金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一项企业福利制度[1]。

2 企业年金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实质是对人力资源的取得、开发、保持和利用等方面所进行的计划、组织、指挥和控制的活动。从激励理论和实践来看, 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对员工将是一种长期有效的激励手段, 对于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增强公司的凝聚力, 提高企业竞争力发挥重要作用[2,3,4]。

首先, 企业年金是增加员工收入的一种形式。从薪酬的角度来看, 企业为员工的企业年金账户缴费实际上仍出自员工的工资。实施企业年金, 实际上提高了员工的薪酬待遇水平, 这将会提高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工作的积极性。

其次, 建立企业年金可以增强企业的凝聚力。由于实施企业年金是劳资双方通过平等协调, 自愿达成的劳资协议。它能进一步实现员工参与企业效益分配和管理, 从而将企业和员工和利益更紧密地结合起来。因此企业年金制度不仅提高企业劳动生产率, 增强企业竞争力, 而且增强员工归属感, 提高企业的忠诚度。

总之, 企业年金提高了员工的薪酬待遇水平, 增加了员工对将来的安全感和对企业的归属感, 它不但是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部分, 而且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具备有效的激励作用。企业充分利用企业年金的保障和激励功能, 能够有效地吸引、激励、留住人才, 并不断强化企业的人力资源优势,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3 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理论依据及其建立

3.1 增长年金投资理论

增长年金指的是一定期限内, 一个首期支付既定金额、持续一定期限、每期增长率既定的年金。企业年金在其缴费和投资过程中, 其资金的积累计算是运用增长年金的计算公式[5,6]。根据复利现值理论分析原理, 首期支付为c, 投资收益率为r, 支付增长率为g, 期限为n的增长年金的终值计算公式如下:

式中PV—企业年金现值;

FV—企业年金终值。

此公式对于计算个人企业年金基金账户余额, 有着重要的意义, 运用该公式建立企业年金预测模型。

3.2 参数确定

根据上面的企业年金余额计算公式可知, FV为企业年金终值, 首期支付为c, 投资收益率为r, 支付增长率为g, 期限为n的增长年金是一种“双复利”增长模式。准确确定各参数的取值范围, 对构建年金测算模型显得十分重要。

3.2.1 首期支付的确定

根据《企业年金试行办法》规定:“第八条企业缴费每年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企业和职工个人缴费合计一般不超过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第九条企业年金基金由下列各项组成: (一) 企业缴费; (二) 职工个人缴费; (三) 企业年金基金投资运营收益。”因此, 按照规定, 企业缴费率的上限为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 企业缴费基数是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而企业和职工合计缴费的上限为本企业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六分之一, 按规定, 职工缴费基数也应是本人上年度工资, 缴费比率一旦确定, 不能随意更改。

根据国家统计局网站2009年4月9日公布的信息, 2008年我国企业在职职工的人均年收入为28 359元, 月平均为2 363元。若企业实行了年金制, 按职工上年度职工工资总额的十二分之一缴纳费用计算, 企业年金首期支付额在2 000~2 500元左右。

3.2.2 投资收益率的确定

投资收益率是最难确定、取值范围是最有争议的参数。由于企业年金基金的市场化管理是在2005年8月才正式启动, 至今仅5 a时间, 其平均投资收益率的参考价值不大。同时国外的企业年金基金投资结构与中国企业年金基金的投资结构不一致, 因此其投资收益率也不具备较强的参考价值。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养老保险研究室副主任崔少敏在2006年提出的“养老保险资金未来15 a的投资收益最低的要求是年均达到8%”[5]。因此在中国目前经济快速发展阶段, 投资收益率选择在6.00%~8.00%之间是较为谨慎和合理的。同时也可参考路透社中国年金指数和中信标普推出的年金指数。

3.2.3 年金投入增长率 (即职工工资年增长率) 的确定

按照十六大提出的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翻的目标, 未来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应该是在7.2%左右, 考虑到人民生活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相一致原则, 则职工的工资增长率应与GDP增长率相等, 即g=7.2%。

3.2.4 年金基金期限 (职工在企业服务年限) 的确定

企业建立企业年金制度, 年金基金的缴费是按年度缴纳, 与职工为企业服务的年限相同。按照我国目前劳动人事制度方面的法规政策, 员工一般是60岁退休, 假设该员工23岁开始工作 (已正式转正) , 企业为其办理企业年金, 则企业为该名员工缴费年限最长为36 a。

3.2.5 企业缴费及收益归属个人比例的确定

员工在企业不同时期的离开企业时, 企业年金基金中企业缴费及其产生的收益, 员工并不一定能全部带走, 而是根据员工在企业持续工作时间的长短来确定相应的归属个人的比例。在企业持续工作时间越长, 则归属个人的比例越高, 这从经济上建立起了降低员工流失率的长效机制, 企业年金企业缴费归属比例体现出年金计划的“金手铐”作用和强度。

4 巧用EXCEL建立企业年金测算模型

对企业年金终值计算公式及公式中的参数进行确定后, 就可在EXCEL的相对引用、绝对引用等功能中, 快速建立企业年金测算模型。具体操作如下:

(1) 假设员工为企业服务年限为1~36 a。

企业年金终值计算公式在前面已推导出, 此处不再重复。

归属员工年金数额=企业年金×企业缴费归属个人比例

当年员工企业的损失=企业年金-归属员工年金数额

(2) 企业年金测算模型建立。

员工为企业服务年限为1~36 a, 企业缴费归属个人比例的值根据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规划进行确定。根据上面增长年金理论推导出的公式, 可确定企业年金测算模型各单元格的公式:

只要在企业年金测算模型各单元格中输入计算公式, 即可完成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的编制, 如表1所示。

5 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的使用方法及注意事项

该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的使用较为简单明了, 只要调整B2、C2、D2单元格的参数, 即可进行企业年金的重算。并且使用者可根据表格中的数据自行插入相关的图表, 使该数据模型更为直观。从表1中的数据可知, 若企业实施企业年金制度, 某一男员工从23岁在企业持续工作, 到其退休时 (60岁) , 其年金账户企业缴费及其产生的收益将达到794 399.69元。企业年金制度为员工提供了较为丰厚了退休金待遇, 表明企业有较好的员工薪酬福利, 这无异是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战略中吸引人才的“金名片”。再结合“企业缴费归属个人比例”、“员工实际所得年金数额”、“员工此时离开企业的损失”三项参数, 企业年金留住人才的“金手铐”作用一目了然。

在实际年金缴费过程中, 既有企业缴费, 又有员工个人的缴费, 为了简化计算, 本模型仅计算了企业缴费及在各个时期年金归属的金额。员工个人缴费的并未计算在内, 因此使用该数据模型进行企业年金测算的数据仅做参考, 不可作为员工个人年金账户余额的依据。要计算员工个人缴费及产生收益的总计, 也可利用该模型进行测算, 只不过其金额全部归属员工个人。

中国工商银行网站上也有企业年金测算功能, 与本模型测算的数据大约有2%误差, 主要是工商银行在测算过程中进行了相关管理费用的扣减。

本文为云南省教育厅科学研究基金项目《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年金制度激励效应研究》阶段性成果, 该企业年金测算模型的数据仅供参考, 并不作为员工个人企业年金账户数额的评判标准。

参考文献

[1]任焕.云南省民营煤炭企业构建企业年金制度研究[D].昆明:云南大学, 2009

[2]斯蒂芬.A.罗斯.公司理财[M].北京:机械工业版社, 2005

[3]杨长汉.中国企业年金投资运营研究[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10

[4]殷俊.中国企业年金计划设计与制度创新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5]中国养老金网.中国企业年金规范与发展[M].北京:中华工商联合会出版社, 2007

[6]邓大松.刘昌平.中国企业年金制度研究 (修订版) [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屋顶绿化碳汇研究与测算 篇7

1 屋顶绿化的碳汇概况

1.1 屋顶绿化碳汇的定义

碳汇,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达到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目的。屋顶绿化碳汇是指通过在屋顶上进行绿化种植,对大气中的CO2进行吸收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人工土层中,从而有效地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总之,屋顶绿化碳汇是指屋顶上种植的植物对CO2的吸收及储存能力。

1.2 屋顶绿化对碳汇研究的意义

屋顶绿化是一项投资少、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提高绿地面积的有效措施,也是美化城市、活跃景观的一种好办法,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遮荫吸热、降低“热岛效应”、节水节能的作用。

2 碳汇测算的方法步骤

厦门美亚屋顶绿化有限公司在美亚柏科楼面进行了绿化施工及碳汇检测。美亚柏科公司地处厦门岛内,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公司所在地海拔约226.1 m,年平均降水量1 143.2 mm,蒸发量1 651.3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平均温度2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该公司总建筑面积4 000 m2,屋顶面积2 100 m2,地下车库面积1 900 m2,总人口960人。公司规划建设完全依照国家标准完成,可作为城市建筑楼面的一般代表。

2.1 公司楼体碳源调查

城市建筑的碳排放源相对单一。内部建筑和道路系统构成成分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土壤排放的CO2的量很小。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也会有CO2释放出,虽然总量较大,但是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CO2,综合比较,其CO2的排放量相对较小。因此,在对该公司进行碳源的统计时只需要对能源消耗排放量及员工呼吸的排放量进行考虑。根据公司的实际特点,碳源的排放可以分为2个方面,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一是直接排放。主要包括:员工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员工汽车排放的CO2。二是间接排放。主要包括:员工用电产生的CO2;员工用水产生的CO2。前者通过电厂间接排放;后者通过污水处理厂间接排放。

2.2 碳源计算方法

对碳源进行计算的方法较多。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及排放系数法[3]。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互为补充。3种方法中,以物料均衡法精确度更高,但其工作量较大[4]。为了提高计算的精确度,本文采用了物料均衡法。

2.2.1 能源使用排放CO2量计算。

能源使用产生CO2主要是由于使用煤、石油、天然气而产生的CO2。不同的燃料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的转化,就可以对其排出的CO2量进行计算。不同的燃料含有不同的能量,为了计算使用时方便,应对其标准进行统一。可将各种燃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统一换算成标准煤来表示。其换算的公式为:

1 t原煤=0.714 t标准煤

1 t原油=1.43 t标准煤

1 000 m3天然气=1.33 t标准煤

根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每减少1 kW·h的电量,就可相应地节约了标准煤0.4 kg,减少碳粉尘的排放0.272 kg、CO20.997 kg、SO20.03 kg、氮氧化物0.015 kg[5]。为此可推算出以下计算公式:

减少电使用量1 kW·h=减排CO20.997 kg

减少标准煤使用量1 kg=减排CO22.493 kg

减少水使用量1 t=减排CO20.194 kg

以上电量折合标准煤的量按照等价值的原则,即1 kW·h电=0.400 0 kg标准煤,1 kg原煤=0.714 3 kg标准煤。由此可知,每使用标准煤的质量达到1 kg,CO2的排放量就可达到2.493 0 kg。通过已知区域使用的标准煤的量即可对该区域的CO2排放量进行计算。

2.2.2 人类呼吸排出CO2量计算。

每天每人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排放的CO2量约为1 140 g[6]。一般只要有绿色植物的存在,呼气作用所产生的CO2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吸收。为此可推算出以下计算公式:

CO2的排放量(kg/d)=人数×1.14

根据该公式可以对每天排放的CO2量进行计算,也即可对每年每个人排放的CO2量进行计算。通过已知区域的人口总数就可对该区域内由于人类的呼吸作用而产生的CO2量进行计算。

2.3 屋顶绿化植物的碳汇计算

目前对碳汇进行计算的方法相对较少。通常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在对植被生物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碳汇的计算[7]。美国林业属研发的CITY Green软件在确定碳吸收因子、研究区面积及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地区植被CO2吸收量。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不能对不同树种的碳吸收量进行区分。

公司由3栋楼体组成,分一栋、二栋、三栋。一栋作矮乔木,灌木,草坪绿化;二栋作草坪与农作物,三栋作空白对照,并测量3个楼面的室内外温度,以作比较。

楼面所种植的植物种类分为矮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花草及各种农作物。

矮乔木包括桂花、香水柠檬、芭乐等,占种植比例的5%。灌木包括金银花、山茶花等,占种植比例的10%。藤本植物包括百香果、葡萄等,占种植比例的25%。花草包括佛甲草、矮牵牛等,占种植比例的30%。农作物包括水果玉米、番茄、韭菜、芥菜、包菜、台湾地瓜叶、香蕉等,占种植比例的30%。

其中,矮乔木、灌木、藤本植物采用生物清单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汇量,V为蓄积量,D是树干的平均密度,R是树干生物量在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c是植物中的平均含碳率,T是碳元素分子质量占CO2分子质量中的比例[8]。

3 结果与分析

3.1 碳源计算结果及分析

对公司2010—2012年每年的用电量和用水量进行统计换算。汽车按平均行驶20 km/d,1 km排放CO20.4 kg进行碳排量的折算(t<0.05),得到表1。由表1可知,公司用电所耗能量是该公司的第一碳源,主要耗电途径为中央空调的使用及日常照明、电脑操作等。其次为人员呼吸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平均每年排放CO2量1 364 290 kg。

(kg)

3.2 碳汇计算结果及分析

对2010—2012年植被碳汇数据统计(t<0.05),得表2。由表2可知,矮乔木只占种植面积的10%,但碳汇量却是楼面碳汇总量的47.9%。花草和农作物占种植面积的60%,而碳汇量却只占34.7%。灌木碳汇量占17.4%。表明了乔木的碳汇能力要大于草坪、灌木及农作物。草坪虽不及乔木的固碳能力,但也拥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草坪对土壤碳汇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来实现。草坪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并将其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被和种植层中。2010—2012年平均每年碳汇量(CO2)为127 177.3 kg。

(kg)

大部分农作物随着人们采收、食用后,基本上又将所固定的CO2释放出来,对碳源的固定意义不大。屋顶农作物种植是相对于当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代工业化农业而提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机械运作的大量排放,无一不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为。屋顶绿化农作物种植采用有机栽培模式,不使用化肥及农药。采用秸秆沤肥还田技术,将玉米秆、番茄枝叶及其他枯枝败叶发酵腐熟,归还栽培槽内,保证了屋顶农作物最大程度上的碳汇能力。同时,在灌溉方面,采用喷滴灌技术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使水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减少了用水用电产生的碳源。这对于固碳减排都有重要贡献。

3.3 楼面温度调查分析

将公司第三栋楼面作对照,每天12:00测屋顶内外表面的温度。分别得到每个月的平均温度(t<0.05)(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在春夏秋季,有屋顶绿化的楼面外比未绿化的最高降低5℃左右。屋顶内表面最高降温3℃左右。在冬季,屋顶内表面比外表面增温1~2℃[9]。充分表明,屋顶绿化对公司整栋建筑有温度调节的作用,这不仅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量,同时也对屋面形成保护,延长了建筑体本身的使用寿命。而安装中央空调的楼面,在5—9月的高频使用过程中,每降温1 kW·h,耗能将增加5%~6%。以此计算,公司每年将节电37 890 kW·h,相当于CO2排放量37 776 kg。按照每建造1 m2排放CO2574 kg,楼体使用寿命70年计算,楼体每延长1年,相当于减排CO2328 000 kg。

4 结论及讨论

综合该公司的碳源碳汇数据分析,进行屋顶绿化后,共节能减排12.1%。其中,实际碳汇率为9.3%,减排率为2.8%。按照厦门水电收费标准,每月可为公司节约2.08万元的能源消费。屋顶绿化项目方兴未艾,厦门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3%,人均公共绿地为9.5 m2,但岛内可用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建筑的屋顶则为全市绿化提供了新的平台。据统计,厦门岛建成区约60 km2,其中已建房屋占地面积21 km2,并且还在以每年1 km2以上的速度增长。如果将已建房屋的1/2用作屋顶绿化,其面积相当于100个白鹭洲的面积。这对发展低碳节能经济、CO2的固定以及提高人们居住环境都有重要意义[10]。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环境正逐步恶化。人们在寻求各种节能减排模式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创造美好的环境。屋顶楼面的合理绿化,将在极大程度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及温室效应的步伐,固定更多的CO2,为打造美丽城市提供新的路径[11]。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屋顶绿化的开展在减缓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碳源-碳汇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先决条件。分别使用了物料均衡法和生物量统计法对美亚柏科公司楼面碳源-碳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屋顶绿化后,共节能减排12.1%。其中,实际碳汇率为9.3%,减排率为2.8%。这为屋顶绿化在增汇减排上的作用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屋顶绿化,碳源,碳汇,测算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EB/OL].(2010-01-28)[2011-0 1-05].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1/t20100128_630386.html.

[2]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82-85.

[3]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4]张德英,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1):20-23.

[5]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105-109.

[6]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7]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R].扬州: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科前沿报告会,2000.

[8]张晓瑜.昆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部分生态效益分析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0.

[9]李艳.基于3S技术和Citygreen模型的城镇绿地碳储量估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0]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24-28.

测算与控制 篇8

大量公共聚集场所火灾的发生,尤其是群死群伤事件的发生,让人们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例如,2003年2月,韩国大邱市地铁发生火灾造成169人死亡,146人受伤,298人失踪;2000年12月25日,洛阳东都商厦特大火灾死亡309人;2010年2月,马里宗教圣城通布图最大清真寺内发生踩踏事件,造成至少24人死亡。导致大量人员在火灾中丧失生命的主要原因,是在火灾发生后人员不能迅速安全地离开事故发生地。因此,如何充分考虑人员的行为因素,有效地预防和减少公共聚集场所发生群死群伤案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也是消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1 地铁人员疏散的主要影响因素

心理学家勒温提出的心理学场理论认为,人是一个场,人的行为是由这个场决定的。他的基本公式是B(行为)=f[P(人), E(环境)],即行为等于人和环境的函数,行为是随人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的。

一般情况下行为特征对人员的疏散有很大的影响,这些特征主要包括移动速度、年龄、性别、周围环境和人员密度等,而这些因素中以移动速度最为重要,直接关系到发生火灾和突发情况下人员是否能够安全疏散。当然,移动速度这一疏散基本参数也受人自身因素(包括年龄、性别等)和环境因素两方面的影响。

(1)人员特性。

人员的移动速度主要受人员年龄、性别、生理及工作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还与人员的着装及荷载情况、人员密度和人与人之间相互关系等因素有关。笔者根据以上情况设定了人员移动速度与其他特性之间的相互影响关系。主要包括:人员移动速度与年龄、性别的关系;携带行李的大小、穿鞋情况以及群体关系等对移动速度的影响。

(2)环境因素。

人员移动速度不仅与人员特性有关,而且还与空间结构和现场状态有关。根据情况设定移动速度和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包括:水平方向上的移动速度;上、下楼梯过程中的移动速度。

2 地铁人员参数的获取和测量方法

一般有两种获取数据的方法:一是观测(调查)方法;二是试验方法。对于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研究,通过试验的方法所得的数据往往受个体主观思维的影响,不符合实际情况,且很难模拟。因此,选用录像观测的方法来获取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数据资料。

2.1 录像位置和时间的选择

选取某地铁一、二号线的站台、人行楼梯和换乘口等地方录像和测量实际移动距离。

该地铁一、二号线全长54 km,设有41座车站,日客运量130万人次,日最高客运量208万人次,承担了该市11%的公交客运量。

为了所得数据具有广泛代表性,取得较多、较为全面的样本量,特选取工作日中午11:30左右为录像时段。通过对正常情况下人员移动状态的观测,可以获得大量第一手资料,其结果可用于研究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

2.2 人员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1)水平方向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一是根据观测录像的具体位置测量出水平方向两个柱子之间的最短距离,利用软件(可将时间精确到毫秒量级)测出移动时间。二是用速度公式计算出移动速度,计算公式为V1=S1/T1。式中:S1为水平方向两个柱子之间的最短距离;T1为S1距离内移动所需时间。

(2)上、下楼梯过程中移动速度的测量方法。

同理,用速度公式V2=S2/T2。其中:T2为S2距离内移动所需时间;S2为上、下楼梯的直线距离。计算公式为S2=((n2l2+l1)2+(h2n2)2)1/2。其中:l1为平台长度;l2为台阶宽度;h2为台阶高度;n2为台阶数量。

对原始数据进行观测、统计分析,找出在人员行为和环境两种因素下,人员移动速度的变化关系。运用统计学原理将所得数据统计处理,以较直观的条形图、饼图等形式表现出来。分析得出结论,并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3 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测量与计算

通过对该地铁一、二号线的4处观测点实地录像和测量获得了大量原始数据和资料。根据任务内容进行测量和计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 地铁人员疏散基本参数的测定

统计结果表明:15~30岁之间的青少年人数最多,其次是30~60岁的中年人,而0~15岁小孩和大于60岁的老年人比例相对较少,具体数据如图1所示。

可以看出,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大部分还是行动能力正常的青壮年,占89%;而相对行动能力较差的老年人和小孩大多数不会选择乘坐地铁,只占11%。主要原因是乘坐地铁的人员大部分是上班族。

老人和小孩容易在火灾和踩踏事故中伤亡,在安全疏散过程中应重点考虑这11%的疏散问题。另外,地铁人员比例中,男女性之间差别不是很大,男性占49.3%;女性占50.7%,稍大于男性。

(1)移动距离的测定。

针对所选取录像位置的不同,在水平方向,以两个柱子之间最短距离为参考对象(所测三处柱子之间水平距离均为6 m);上下楼梯过程中,以沿楼梯的切线最短距离为参考对象。具体如表1所示。

(2)移动时间的测定。

利用会声会影v80软件测算出移动时间,精确到百分之一秒。

(3)移动速度的计算。

根据已测定的路程和时间参数,分别计算出不同物理环境下的移动速度。

3.2 年龄、性别与移动速度之间关系的统计

通过对M2U00227,M2U00229,M2U00217等几处观测录像的选取、测量得出了不同年龄段、不同性别人员的移动速度。主要包括各种数据共108个。

由于在测量过程中录像资料不清晰和人为误差的不可避免,所以存在比较极端的数值。但是,大部分数据相对较集中,相互之间差别很小,用算术平均法获得的平均数会受到一些极端值的影响。

因此,利用中位法对数据进行统计处理,得出结果为:0~15岁之间:V男=1.098 m/s;V女=1.093 m/s;15~30岁之间: V男=1.288 m/s;V女=1.196 m/s;30~60岁之间:V男=1.176 m/s;V女=1.192 m/s。如图2所示。

(1)移动速度与年龄的关系。

通过统计得出,15~30岁之间的青壮年移动最快;其次是30~60岁之间的中年人;对于儿童而言,移动速度相对青壮年差很多,主要原因是有些儿童不具备正常的行动能力。对于老年人,在公共聚集场所,大多数都具有正常行动能力,且移动速度往往受到人流速度的影响,与青壮年差别不是很大,如图2所示。

因此,火灾中死亡的大部分人员为老人和儿童,与其移动速度较中、青年慢有着直接关系。

(2)移动速度与性别的关系。

不同性别的人,在水平方向上移动速度也有所不同。通过统计得出,男性的平均移动速度是1.232 m/s,女性的移动速度是1.186 m/s。在大多数情况下,男性移动速度要稍大于女性移动速度,但性别的不同对人员的移动速度影响不是很大,统计结果显示:在同一年龄段内,男女之间的移动速度基本相近,甚至中年人群出现了女性移动速度大于男性的现象。不同性别人员移动速度比较,如图3所示。

3.3 移动速度与携带行李大小之间数据的统计

在紧急情况下,乘客携带的行李大小会影响移动速度,过多、过大的行李也可能影响到整体疏散效果。

通过统计可得出:地铁乘客中,携带小件行李者占30%;无行李者占35.7%;分别有16.3%和18%携带大件行李和中包。携带小件行李者移动速度最快,携带中包者移动速度最慢。小件行李和无行李的移动速度相差不是很大,可以认为手提包等小件行李对人员移动速度没有多大影响;相反,超过10 kg的中、大件行李对移动速度有很大的影响。另外,在水平方向上,中包对移动速度的影响最为突出,可能是中包没有轮子携带不方便。当然,中包对体力的消耗与其他几类相比也是最大的。基本情况如图4所示。

根据以上分析可知,该地铁有30%的人员(携带小包行李者)移动速度不会受到携带行李的影响,其移动速度与无行李者相差仅为0.03 m/s。另外,34.3%的乘客在紧急疏散情况下,可能会受到所携带行李的影响。因此,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携带行李的大小可能会直接影响到人员安全疏散效果。在有关安全疏散的研究过程中,携带行李的大小,尤其是体积和质量都较大的行李,一定程度上会占用疏散空间,也会影响整体人流的疏散效率,必须纳入研究的范围之内。

3.4 移动速度与穿鞋状况之间数据的统计

在紧急情况下,人员穿鞋的情况对移动速度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其中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女性可能会穿高跟鞋或者拖鞋等,会影响其疏散速度。

由统计数据得出,地铁中有65.75%的人员穿平底鞋,可能由于季节和乘客性别的原因,穿高跟鞋和拖鞋的比例分别达到了14.5%和19.8%。选取水平方向上女性为研究对象,将所得数据统计如图5所示。

结果显示,穿高跟鞋者移动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者,另外,穿拖鞋者移动速度上下起伏很大。在夏季或者女性所占比例较大的地铁等公共聚集场所,对移动速度有影响的高跟鞋和拖鞋占到34.3%,有着很大的比例。所以,在安全疏散模拟等情况下,人员特性的模拟一定要考虑穿鞋状况对疏散的影响。

3.5 群体关系与移动速度之间关系的统计

亲属关系也是影响人员疏散的一个重要因素。许多火灾案例显示,在发生火灾的情况下,同一个家庭成员往往会聚在一起,甚至有时候会出现“返回”现象,在疏散人流中形成逆流,严重影响疏散效率。在一般情况下,群体关系也会影响个人和整体人流的移动速度。统计数据表明,独自行走的移动速度较有人陪伴的移动速度稍快。主要原因是:群体之间在行走过程中会由于交谈、牵手和相互照应等其他原因而影响移动速度。

由统计分析所选取的地铁录像得出,有人陪同的人员比例占到了44.4%。在地铁乘客中,有人员陪同的将近一半,必须重视群体关系对疏散速度的影响。

4 结 论

笔者基于我国在安全疏散模拟方面对一般人员特征数据的需要,从地铁录像入手,运用所获得数据资料经过统计处理,分析一般情况下年龄、性别等人员特性对移动速度的影响情况,并为疏散模拟程序提供原始数据资料和性能化防火设计提出建议。主要结论如下:

(1)不同情况下移动速度见表2所示。

(2)人员的年龄差异是影响人员移动速度的重要因素,青壮年的移动速度比老年人和儿童的移动速度要快;一般情况下,性别的差异对移动速度的影响不是很明显,整体男性移动速度稍大于女性,但在同一年龄段内,男女之间的移动速度往往趋于相近;在火灾等紧急情况下,性别不同,在体力和心理方面也会有所不同,会对安全疏散产生不同的影响;大件的行李会直接影响到人员移动速度,携带小件行李的移动速度与未携带者基本相等;穿高跟鞋者移动速度明显低于其余两者,穿拖鞋者移动速度上下起伏很大;在一般情况下,群体关系也会影响个人和整体人流的移动速度。

参考文献

[1]张树平,景亚杰.大型商场建筑营业厅疏散人数的调查研究[J].消防科学与技术,2004,23(2):133-136.

[2]田娟荣.人员对地铁消防设施熟悉程度调查[J].消防科学与技术,2012,31(3):313-315.

测算与控制 篇9

本文选取2001~2012年度安徽进出口相关数据, 测算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 并结合安徽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市场、投资环境、经济合作、政府职能等因素, 提出改善贸易条件、应对复杂国际市场竞争环境的对策及建议。

1 安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及变动趋势

1.1 指标及数据说明

鉴于数据收集与整理的可信度, 本文重点对安徽进出口贸易的价格贸易条件进行测度。进一步地, 根据SITC (国际贸易标准分类) 对商品的划分, 我们分别对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的数据进行了收集与整理, 选取的数据以2001年为基期展开测度。

之所以选取2001年为基期, 是想探究加入WTO以来, 安徽外贸环境的总体情况及变化, 从而使得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现实意义。在进行价格贸易条件测算时, 我们采用帕氏公式, 即:

1.2 安徽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1.2.1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以中国加入WTO的时间节点2001年为基期做运算, 以t年度的初级产品出口金额与基期初级产品出口金额之比除以t年度初级产品进口金额与基期初级产品进口金额之比得出t年度的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 鉴于进出口商品数量的数据难于采集, 从贸易平衡角度出发, 拟用进出口商品总金额去除价格波动因素后的比值, 近似地代替平均价格水平, 从而计算出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1.2.2 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

按照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的测度方法, 以2001年为基期, 用进出口商品总金额去除价格波动因素后的比值, 近似地代替平均价格水平, 从而计算出工业制成品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1.3 安徽价格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动趋势分析

“入世”以来, 安徽进出口贸易额稳步增长, 出口商品从初级产品逐步向工业制成品转变。我们以2001年为基期, 对总贸易条件指数做测度与分析。以t年度的出口商品总金额与基期出口商品总金额之比除以t年度进口商品总金额与基期进口商品总金额之比得出t年度的贸易条件指数 (NBTT) , 如表3所示。

数据来源:安徽统计年鉴 (2002~2013)

进一步地, 我们将历年贸易条件描述如图1所示, 对比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以及全部商品的贸易条件变动及发展趋势情况。

如图1所示, 三条贸易条件指数线的变动基本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3年以前, 贸易条件指数都呈现下降形态, 外贸环境在不断恶化。这段时间是加入世贸组织的过渡期, 引致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主要是对市场规则和国际竞争环境的不适应。第二阶段是2003年以后至2010年, 制成品贸易条件指数在不断上升, 并于2005年后超过100;而初级产品指数和总指数变化不大, 始终在100以下, 说明工业制成品出口成为安徽主要出口商品, 且贸易环境逐步在改善。2008年前后数值剧烈变化, 原因是金融危机。第三阶段是2010年之后, 整体上制成品产品贸易条件、初级产品贸易条件以及总体贸易条件都呈现好转的趋势, 世界经济缓慢复苏, 安徽承接产业转移步伐的加快, 劳动力充裕、自然资源丰富等优势逐步显现, 借助外资不断涌入, 带动了对外经贸领域的发展。

2 安徽贸易条件变动的主要原因分析

2.1 区域经济增长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近些年来, 安徽对外贸易活动日益活跃, 对外贸易额也日益增加, 对外贸易收益在安徽生产总值的比重越来越高, 两者紧密联系。比较第一、第二及第三产业的比重及随年份变化趋势, 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贸易条件指数变化状态呈现相对稳定且有提高的趋势, 这说明合理的产业结构升级调整以及经济增长方式对贸易条件指数的恶化起到缓解乃至逐步改善贸易环境的作用。

2.2 外商直接投资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安徽作为中部崛起的重要省份, 承接产业转移, 市场吸引外资的能力逐年增强,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额由2001年的33672万美元迅猛增加至2012年的863821万美元, 且实际利用外资多集中在制造业。制造业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壮大, 也影响了初级产品和制成品产品的进出口金额及比重, 从而也在一定程度上作用着贸易条件指数的变化。制造业实际利用外资比重的变化趋势与图1的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变化趋势共同呈现大体上先降后升的变化趋势, 其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2.3 进出口产品结构对贸易条件变动的影响

从2001年入世以来, 安徽初级产品与制成品出口金额之比由最初的13.82%降至2012年的6.83%, 也就是说明, 安徽出口越来越倾向于制成品出口, 制成品出口金额数量迅猛增长, 而初级产品的出口额相对减弱;另一方面, 安徽初级产品与制成品的进口额之比由2001年度的60.09%上升至2012年的133.9%, 这说明安徽制成品进口额在降低。安徽在进出口贸易产品结构上的调整与转型引发的结果是:制成品价值远高于初级产品价值, 大量的制成品出口换回了大量的初级产品, 进出口结构比重变化趋势与两大类别商品贸易条件指数变化趋势呈现一定相关性。

3 促进安徽贸易环境改善的对策与建议

安徽贸易条件指数趋势呈现出稳定提升, 贸易环境在不断改善。应紧紧掌握市场动态, 积极适应国际市场规则, 通过多种方式加大安徽出口贸易发展, 努力创造良好的贸易发展环境。

3.1 调整产业增长模式, 保持经济健康持续发展

第二产业比重稳步提升, 产值稳步提高, 俨然成为安徽国民经济增长的最主要动力, 且对贸易条件的平稳回升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转变原有经济增长方式, 保持制造业产品出口额的提高, 继续提高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 以第二产业的产值增长作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 是安徽改善贸易条件, 提高对外贸易水平应当把握和选择的。另外, 经济增长, 出口规模的增大, 产出值的增加, 会对价格贸易条件的下降有弥补效益, 应不遗余力地保持经济增长量绝对的增加, 为改善贸易条件做出贡献。

3.2 开拓新兴市场, 扩展对外贸易领域

2008年的金融危机对安徽对外贸易经济产生了消极影响, 致使其产生明显的波动, 说明了省域经济与贸易具有敏感性, 容易受到这些外部因素的影响而出现明显的波动。要缓解外部市场经济动荡的冲击, 促进对外贸易经济的稳定, 安徽也应该突破内陆省份的局限性, 积极开拓国外市场, 加强与那些市场前景广阔、机遇充足、具有潜力的发展稍落后的国家及地区产业合作, 比如非洲、拉美等。

3.3 优化投资环境, 加强对外资的引导

实际外商直接投资额的增长以及其流入制造业比重连年稳步增长对安徽贸易条件指数稳定中回暖是起到一定程度的积极作用的。随着制成品生产规模和贸易规模的扩大, 安徽的贸易结构得到改善, 其价格贸易条件波动性也随之减少。积极引进外资, 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对贸易条件指数的稳定回暖也是一种重要途径。

3.4 依托技术进步与制度创新, 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

安徽劳动资源密集型出口产品额虽有所下降但仍占有不小的比重。应依靠先进技术进行自主创新, 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迅速改变出口加工制造业技术含量低的状况, 使安徽外向型的产业具有较高的发展效率, 产品具有强大的市场竞争能力。发挥安徽作为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优势, 加强加快将科技转化为实际的生产技术, 提高产品附加值, 价格提高, 缓解并改善安徽贸易条件。完善制度创新, 培养人才, 发展技术, 一切以服务于提升产品竞争力为目的, 以创新的制度服务于产业调整, 以制度保障安徽产业结构的更高层次的优化升级。

参考文献

[1]R.Prebisch.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of Latin America and Its Principal Problems[J].Economic Bulletin for Latin America, 1950 (7) .

[2]H.W.Singer.The Distribution of Gains between Investing and Borrowing Countries[J].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1950 (5) .

[3]Hazali, Tariff, Terms of Trade.Unemployment and The Real Exchange Rate[J].Economic Review, 2005 (8) .

[4]刘渝琳, 杨小玲.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条件与政策选择[J].国际贸易问题, 2007 (7) .

[5]张秀生, 张文斌.中部地区的对外开放:现状与对策[J].武汉大学学报, 2006 (07) .

[6]马兆良.安徽省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对策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 2008 (02) .

[7]后小仙.复杂经济运行背景下省域经济风险评价——基于安徽省1995~2009年的经验证据[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13 (02) .

【测算与控制】推荐阅读:

成本测算控制12-07

测算与评价12-08

税率测算10-21

面积测算09-07

能耗测算09-22

测算结果09-24

效益测算10-26

测算方案10-29

调查测算11-05

影响测算11-10

上一篇:音乐师范生下一篇:合伙人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