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2024-10-05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共6篇)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1

伴随中国加入WTO关税削减承诺的兑现, 极大地推动了全球农产品贸易自由化的发展。中国农产品贸易总额由2002年的304.3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757.7亿美元, 年均递增18.8%, 其中, 进口年均增速为24.6%, 出口年均增速13.2%。作为世界农业大国和农产品消费大国的中国与世界上最大的农产品出口国的美国, 中美农产品贸易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2012年两国农产品贸易额359.10亿美元, 同比增长16.58%, 占我国年度农产品进出口额1757.7亿美元的20.4%。据两国统计资料显示, 自2002年以来, 就两国的经济能力、进出口能力和农产品贸易发展的状况而言, 美国的竞争力比中国强得多, 美国的农产品向中国的出口高于中国向美国的出口, 中国对美农产品贸易一直处于逆差状态且呈现扩大趋势 (如图1所示) 。

农产品贸易作为发展中美经贸关系、深化中美合作的重要领域, 一直是学者的关注点。近年来关于中美农产品贸易的研究也较多, 诸如学者吴宏、胡春叶 (2009) 针对性研究了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发现, 中美各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和总体产业内贸易均处于较低的水平。而连春霞 (2008) 通过对1995~2007年中美贸易的四大类18章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综合测算和分类测算, 显示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不断提高。此外, 张娜、蒋智华等 (2012) 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进行了分析。

1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

1.1 选取数据的说明

由于研究目的、方法的不同, 对于农产品的界定范围, 世界贸易组织 (WTO) 、联合国贸易与发展会议 (UNCATED) 及世界各国的统计机构都有不同的分类。目前包括美国在内的大多数国家采用《协调商品名称和编码制度》的分类统计, 中国也于1992年1月1日起按该制度进行关税税则分类。为此, 考虑到文章的研究目的及数据获取和处理的便利, 本文将农产品统计范围界定在联合国统计署 (United Nations Statistics Division) 提供的数据库 (UN Comtrade) 《商品名称及编码协调制度的国际公约》 (HS) 2002版, 海关编码为HS01~HS24。

1.2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测算

关于产业内贸易测度及分解的方法有很多, 应用广泛的主要有两种:一是格鲁贝尔—洛伊德 (Grubel-Lloyd) 产品指数和GHM分解方法;二是边际产业内贸易指数法 (Thom&Mc Dowell, 1999) , 该方法具有一定的科学性, 但由于涉及到若干不同时期, 因而变量选择面临很大困难。因此, 综合参考诸多文献, 本文将采用GrubelLloyd计量法和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来测度中美产业内贸易水平。

1.2.1 Grubel-Lloyd计量法。

Grubel-Lloyd计量法的计算公式为:

GLi的取值范围在0到1之间, 取值越接近1, 说明该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水平越高;越接近0说明该类农产品贸易中产业间贸易越重要。而衡量全部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GL指数可以用下式计算:

式中GLj表示一定时期第j类农产品总体产业内贸易指数, Wij为第i章农产品在第j类农产品中的比重, 即 (Xi+Mi) / (X+M) , X和M分别是j类农产品出口总值和进口总值, GLj>0.5表明在农产品贸易中产业内贸易占优势, 反之则表明产业间贸易占优势。 (1) 中美各章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运用前文公式 (A) 对中美按HS2002分类的24章农产品2002~2012年的G-L指数计算可得:在这11年间, 没有某一章的农产品的GL指数每年都在0.5以上, 即没有农产品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始终以产业内贸易为主, 但HS01、HS03、HS05等章农产品至少有六年的产业内贸易指数都大于0.5, 说明中美农产品贸易中, 产业内贸易存在且种类比较丰富;产业内贸易指数历年都在0.5以下的有HS02、HS07、HS09、H12、HS16和HS20, 说明这六章农产品在这11年的中美农产品贸易中始终以产业间贸易为主;而从各章农产品在这11年的均值来看, 产业内贸易指数在0.5以上的有13章, 说明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 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种类还是比较多的。 (2) 中美各类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根据HS分类法, 第一大类农产品是指活动物和植物产品, 其范围是1-5章的农产品;第二大类农产品是植物产品, 其范围是6-14章;第三大类是动植物油、脂及其分解制品、精制的食用油脂、动植物蜡, 其范围是第15章;第四大类是食品、饮料、酒和醋、烟草及烟草代用品的制品, 包括16-24章。表1是由中美各章农产品G-L指数加权平均得出的四大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可知, 第二类和第四类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历年产业内贸易指数均小于0.5, 尤其是第二类, 历年都处于较低值, 说明该类农产品一直以传统的产业间贸易为主。从变化的趋势看, 第一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呈上升趋势, 虽增幅不大, 但是近几年已逐渐发展为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第三类农产品在2004~2006年处于较高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但是2007-2011年出现明显的下滑, 以产业间贸易为主, 2012年已呈上升趋势, 恢复到产业内贸易为主的状态。第四类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3附近波动。由此得出,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 (3)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表2是由表1四类农产品加权平均计算得出的中美农产品GL指数。由表2可得:这11年内,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一直在0.2附近波动, 说明我国一直以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劳动分工, 在贸易竞争中处于劣势地位, 也说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还比较低, 发展空间较大。

1.2.2 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

由于产业内贸易指数恒为正, 无法反映出一国同类商品处于逆差状态还是顺差状态, 对于这一不足可以通过贸易竞争力指数 (TC) 来弥补。贸易竞争力指数主要用来反映一国在该商品上的国际竞争力情况, 它的计算公式是:

其取值范围为-1≤TCij≤1。一般认为贸易竞争力指数为正时, 具有竞争力, 为负时, 不具有竞争力;如果大于0.5, 可认为极具竞争力, 如果小于-0.5, 一般则认为竞争力极低。根据前文计算出的平均GL指数在0.5以上的农产品共有13章, 通过测算其贸易竞争力指数, 来分析这些以产业内贸易为主的农产品在对美农产品贸易中的竞争力 (见表3) 。

研究表明:HS03、HS05、HS19、HS22这四章农产品在所有年份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均大于0。表明我国在这几章农产品上具有贸易竞争力, 优势突出, 原因在于这些产品大体属于生产技术比较简单, 劳动投入比较密集, 其生产过程的成本构成凸显了我国现阶段要素结构特征, 因而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同时至少有7年的贸易竞争力指数小于0的农产品有HS08、HS14、HS21和HS23, 这些农产品在对美贸易中处于相对劣势。因此, 今后我国应重点改善这些产品的质量, 提高技术含量, 增加其附加值, 提高贸易竞争力。

1.3 总结

通过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测算, 可以看出,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总体水平还比较低, 表明我国农业仍旧是按照传统的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产业间贸易依然比重较高。但是以章为研究对象的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品种比较丰富, 说明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发展潜力较大, 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趋势, 说明中国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正在失去昔日的外贸竞争优势。其次, 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不强, 我国农产品竞争优势是劳动密集型农产品, 在产业内贸易中竞争力比较低, 处于劣势地位。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 经笔者计算整理而得。

数据来源:根据UN Comtrade数据, 经笔者计算整理而得。

2 我国农业发展的启示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一直是国民经济的命脉, 农业是否发展直接关系着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农业是我国经济的基础, 关系国计民生,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 基于前文研究, 应采取多种措施, 不断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 以促进我国农业的长足发展, 维护我国的经济权益。

2.1 依据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随着中美农产品贸易往来的不断增多, 农产品贸易常常成为中美贸易纠纷的焦点。而与产业间贸易相比, 产业内贸易的贸易自由化成本比较低, 因此, 应依据比较优势战略发展农产品产业内贸易, 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愈演愈烈的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比较优势战略立足于全球开放的市场经济体系, 着力于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 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 依据国际国内两种资源。未来应从国际国内两种资源着手, “有所为, 有所不为”, 充分发挥我国农产品比较优势, 对现阶段我国农业结构与要素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 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 将潜在的比较优势转化为现实的竞争优势, 进而提升我国农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美国是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 而农产品在中美贸易中占有重要地位, 农产品贸易增长非常迅速, 提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对两国具有重要意义。

2.2 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

根据联合国统计署贸易数据库公布的数据可以发现, 中美两国之间不仅存在着传统比较优势的产业间贸易, 还存在着大量的产业内贸易。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总体上趋于上升趋势, 说明中国在中美农产品贸易中正在失去昔日的外贸竞争优势。

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势, 中国在中美农产品外贸优势有所下降的条件下, 未来我国应走生态农业发展道路。生态农业简称ECO, 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 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 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 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它不仅满足了我国农产品贸易发展的需要, 保护了农业生产者的利益, 也实现了经济、生态、社会三大效益的统一, 减少了中美农产品贸易摩擦, 提升了农业外贸竞争力, 对中国农业的发展意义重大。

2.3 学习借鉴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回顾美国的农业发展史, 会看到美国的农业合作社制度在经历了近200年的变迁后, 依然生机勃勃。总结其经验, 表现在合作社类型多样化, 合作社数量呈先升后降的趋势, 但其销售额呈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合作社进入调整发展阶段以后, 合作社的数量呈总体下降的趋势, 但其资产总额却在稳步上升。对照我国的农业合作社发展之路, 2007年7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开始实施之后, 农民合作社雨后春笋般地发展起来。到2012年底, 农民合作社数量由2008年底约10万家发展到68.9万家。但在合作社数量迅猛增加的同时, 其质量却差强人意。因此, 未来高效发展我国农业的途径之一, 是学习美国农业合作社发展的成功经验, 尤其应借鉴融资制度创新和政府的制度支持, 对于我国农业合作社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2.4 培育我国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根据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 一国优势产业的发展要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要素推动阶段。此阶段的竞争优势主要取决于一国在生产要素上拥有的优势, 即是否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丰富的资源。第二阶段是投资推动阶段;第三阶段是创新推动阶段;第四阶段是财富推动阶段。

截至2012年末我国农村人口为64222万人, 占我国总人口比重47.4%, 耕地面积约为182万km2。因此, 我国的农业发展具备了波特理论第一阶段拥有的要素, 即拥有廉价的劳动力和较为丰富的资源。依据现有我国政府对农业发展的鼓励和支持政策, 我国农业企业需要做的就是第三和第四阶段, 即创新推动和财富推动。而竞争优势主要来源于产业中整个价值链的创新, 一般而言, 企业提供一种或多种具有独特性、差异性的产品和服务可以满足消费者的不同偏好, 从而为企业赢得竞争优势。通常情况下, 某类产品的差异程度越高, 则这类产品的产业内贸易水平也就越高。相反, 如果产品的标准化程度越高, 则产业内贸易水平越低。

在竞争日趋激烈的国际农产品市场上, 借助培育我国农业企业的竞争优势, 实行差别策略将是十分有效的竞争手段, 合理的多元化的市场可以打破世界经济强权和少数国家的歧视, 减少由市场集中带来的风险以及扩大我国农产品的出口规模, 提高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 进而提高农业企业竞争优势。

参考文献

[1]吴宏, 胡春叶.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09 (6) :26-32.

[2]连春霞.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实证分析[J].产业与科技论坛, 2008 (7) :253-254.

[3]张娜, 蒋智华, 等.对中美农产品产业内贸易水平分析[J].学理论, 2012 (5) :96-97.

[4]张英.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 2012 (6) :41-48.

[5]米立群.中韩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的实证研究[J].农业经济, 2011 (6) :86-88.

[6]吴学君, 易法海.中日农产品产业内贸易研究—基于1997~2008年的进出口贸易数据[J].现代日本经济, 2010 (3) :37-43.

[7]薛选登.豫鲁两省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比较及对河南的启示[J].林业经济, 2013 (1) :75-79.

[8]鞠荣华, 何广文.美国农业合作社融资渠道分析[J].世界农业, 2013 (12) :40-46.

[9]周旭东.国际贸易[D].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3:54-60.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2

水平

利用“三资”开发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007-12-12 15:04:11第1文秘网第1公文网利用“三资”开发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利用“三资”开发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2)利用“三资”开发农业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2003年,我市积极利用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和外商资本,全市农业利用“三资”累计达到亿元,其中合同利用外资亿美元,实际到位亿美元,投入工商资本亿元、民间资本亿元,引进农业开发项目165个。“三资”开发农业,加快了我市建设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一是带动了农业园区建设,提高了农业科技水平。“三资”的导入,建设了一批生态农业园

区、旅游休闲农业园区和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全市利用“三资”已建成各类农业园区25个。江阴阳光集团投资1亿元,在新桥建成集生态、观光、休闲和苗木引繁于一体的农业科技示范园,种植各类优质苗木7000多亩。锡山安镇科技示范园吸收福建客商投资800万元用于高档花卉种植。惠山区引进民间资本4000多万元,在洛社镇建成全省科技含量最高、种猪规模最大的综合型生态养殖企业,已成为我市生态养殖示范基地之一。滨湖区2003年建设的太湖花卉园、龙寺生态园成为农业旅游的热点。二是促进了农业结构优化,加速了优势产业的形成。在“三资”带动下,特色产业、优势产业加快发展,规模化、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极富活力的优势产业。全市已建成万亩农业园区4个,万头猪场16个,万亩以上特种水产乡镇12个,5000亩以上优质蔬菜规模乡镇11个,千亩以上苗木镇10个。初步形成了优质稻米、精细蔬菜、特种水产、水蜜桃、林特产、花卉苗木、奶牛养殖等优势产业。由于“三资”的大量参与,全市经济作物面积已占总面积的60%,亩均产出比纯粮食作物高出许多。

三是推进了龙头企业发展,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我市通过引进“三资”,同时制订扶持龙头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措施,培植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科技含量高的龙头企业。到2003年底,全市共有龙头企业400多家,其中年销售额超过500万元的达116家,年销售额超过亿元的达12家。列入考核的46家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利润实现同步增长。我市龙头企业已涉足粮油、蔬菜、水果、花卉、苗木、茶叶、竹制品、畜禽、水产等众多农产品加工领域,广泛带动了本地农户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

四是加快农产品质量建设,提高了市场竞争力。依托“三资”开发农业,发展起来一批农业企业,通过建立技术开发中

心,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设备,加快推行农业标准化、无害化生产,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全市已制定各级各类农业标准32个;新通过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万亩,累计已达52万亩;新增省级认定无公害农产品73个,累计已达143个,其中部级无公害农产品5个,绿色食品8个;无公害生态畜禽养殖场5个。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进一步完善,市级农、水、畜产品检测中心全面建成,对生猪“瘦肉精”、蔬菜残毒等重点指标进行抽查。宜兴万昌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与日商合资兴建的创汇企业,总投资500多万美元,主要产品是速冻蔬菜,在宜兴太华、茗岭、张渚镇建立了无公害蔬菜基地,按无公害标准组织300多户农户生产各类适销对路的蔬菜品种,全面实行订单收购,栽培技术、加工流程和包装质量都按出口标准严格把关,目前该公司生产的速冻蔬菜90出口日本,年创汇350万美元。宜兴兴立竹木制品有限公司已获ISO9000系

列标准认证;滨湖唯琼园艺发展有限公司从日本独家引进培育的葡萄新品种日本紫提,在超市售价达每公斤30元,且供不应求。

我市积极引进“三资”,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了产业升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我们的体会有四点:

一、加强领导,强化“三资”开发农业的组织保证。加强组织领导,把引进“三资”开发农业摆上重要位置。市成立了全市农业利用“三资”协调领导小组,负责对全市农业利用“三资”的组织工作。加强政策扶持,先后出台《无锡市开放型经济目标考核及奖励办法》、《农业利用“三资”项目责任制考核意见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外商投资农业在产业导向、土地使用、税收等方面制定了多项优惠政策。市财政每年专设农业产业化扶持资金,用于扶持科技示范园区、龙头企业,而这些扶持对象绝大多数是我市“三资”投入和外向型生产基地。各级党政部门都把农业招商引资、发展外向型农业

作为重要内容来部署,极大地推动了这项工作的开展。宜兴市创新引资方法,改善投资环境,2003年新批外资项目13个,合同利用外资908万美元,是近年来引进外资最好的一年。惠山区通过政策扶持、编制优质项目,大力引进工商、民间资本开发农业,全区引进工商、民间资本亿元,开发农业项目350个。

二、发挥优势,着力培育招商引资的亮点。按照“统一规划、集约开发、构筑优势、形成特色”思路,推出优势项目,形成招商引资整体优势。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精心组织项目编制,建立全市农业招商引资项目库,着力对项目进行广泛推介。宜兴市茗岭镇依托资源优势,精心策划引资项目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3

岭南炎热,果然名不虚传。但此次让我见到的是,广东各界对农业品牌建设的热情却比这炎炎夏日更加热烈。

众所周知,这些年来,国家对于农业的发展极为重视。自2004年以来,11个中央一号文连续锁定“三农”,这充分体现了农业乃国之根本。去年12月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强调,农业强则国家强,必须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现代化水平。

此次广东省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评选推介活动的举办,正是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有关指示精神、深入落实农业部工作部署的一项重要举措,对于提升广东省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广东农业产值和促进广东的现代农业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同时也为其他省(市、区)在进行农业品牌建设提供了一条可以借鉴的道路。

今天来到美丽的清远,参加我们十大名牌系列农产品的推介盛会,就如何推动农业品牌建设,提高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等问题,我发表三点看法。

第一是保障质量安全。

农产品是我们生活最密切的东西,是我们的衣食之所系。农产品的安全是人们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近些年来,偶尔发生的每一次食品安全事件都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这些都是我们深有体会的。现在人们上市场、超市买东西,第一反应不是价格的高低,而是产品是否安全。人们的从追求温饱到追求健康安全,这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体现,这就要求我们农产品生产经营主体必须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安全意识,在生产经营中严把质量关。

质量是产品的生命,一个质量有问题的产品是寸步难行的,更何谈去营造品牌?品牌说白了就是一个信誉,是消费者对这个产品的信任,而质量就是这种信任的核心基础。这些年来,社会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重视为企业建设自身产品品牌营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同时,国家对于农产品质量安全的检查检测力度和对有质量问题的产品生产企业惩处力度不断加大,这也对企业建设品牌起到了客观上的倒逼作用。企业处此环境,保障产品质量、建设自身品牌是发展壮大的不二法门。

第二是提高信息化程度。

社会进入了机械化、信息化之后,生产也迎来了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农业从其实质上讲,就是一种运用现代科技进行社会化生产的农业发展模式。保障产品质量,要靠科技;创建产品品牌,更离不开科技。

十八大报告中,在以往的“三化同步”的基础上中加入了信息化,变成了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共同发展的“四化同步”。可见信息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但在农业中,信息化却是一块短板。跟很多国家相比,我们农业信息化水平还处在一个比较低的阶段。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不但制约着农业现代化水平,同时也对农产品质量保障和品牌创建有着重要的影响。近些年来,农业生产中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机制,很大程度上就是在信息化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产品生产过程的远程监控、生产要素的科学化管理、产品质量的二维码信息扫描等等,通过农业信息化都能精准地进行把控,从而大大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安全系数,为企业创造自身产品品牌打下坚实的质量基础。

第三是创新流通方式。

农产品生产出来了,要经过流通才能产生价值、才能为人们所消费,而流通状况是否高效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农产品价值的高低。我们知道,农产品很多都是食品,而且很多都是保质期比较短暂、对保鲜技术要求又比较严格的产品。因此,相对于工业产品,农产品的流通环节就要求保持一种高效的活性。如果流通不畅,一两天之间,农产品价格就有可能是天壤之别。我们广东这里有“荔枝一日色变、二日香变、三日味变”的说法,这是广东人对于农产品流通的经验之谈。

创新流通方式,不但是保障农产品质量的重要手段,也是产品品牌实力的一种体现与提升。一个实力强劲、具有远见卓识的企业,一定是很注重产品流通环节的。对他们来说,产品流通是否高效已成为品牌的重要组成部分,流通能力的提升意味着品牌知名度的提升。近年来,随着农产品电子商务的不断开拓,以信息化为主要特征的农产品新型流通方式异军突起,其精准、便捷、高效、低成本等属性受到了很多生产经营者和广大消费者的青睐,已成为我国农产品流通方式转型升级的方向。这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领域。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4

XX镇耕地总面积4.4万亩,人均耕地1.1亩,几年前以农民家庭承包经营为主,承包地块分散、零碎,农村老旧房屋布局零乱,河道、河塘纵横交错,地块高低不平,农田基础设施差,农业装备水平落后,与农业现代化的要求差距巨大。为彻底改变这一现状,该镇依托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国家土地整理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强化资源整合,多方筹措资金,以村为单位,大力实施平田整地,科学合理配套农田基础设施,大力建设高标准农田,切实转变经营方式,实现了土地集约经营,农业规模化发展,提升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1、转变一家一户经营方式,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随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对土地的依赖性大大降低,很多农户迫切需要打破一家一户的经营模式,将土地流转出去。XX镇正是看到了这一发展趋势,在高标准农田建设之前,以村为单位,首先将农户分散的土地流转到村经济合作社,由村经济合作社支付农户租金,确保在土地平整期间农户有稳定的土地收益,保护了农民的利益,保证了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顺利进行。在高标准农田建设完成以后,根据自愿有偿的原则,土地不再 1 按原承包地返还农户,而是根据规划,由村经济合作社统一对外发包,流转给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经营。全镇共流转土地2万亩,涉及到迎阳、二爻、大雁湖、柏树墩、XX居六个村,村村实现了全流转和规模经营。

2、打破田块格局,整村推进建设高标准农田。为彻底改变土地零散,高低不平、沟河紊乱的农田格局,XX镇大力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市区都市生态型现代农业、中央财政支农项目资金,以村为单位,打破地界、沟界限制,适应农业现代化需要,对原有农田进行集中平整,填平废沟呆塘,统一规划条田布局,科学合理配套灌排设施和交通道路,建设集中连片,平整肥沃、设施配套、道路畅通、林网达标的现代高标准农田,为集约化、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奠定基础。近4年来,XX镇整合土地整理项目、农业综合开发项目、都市生态农业项目、中央财政支农项目等各类农业项目资金8000多万元,连片建设高标准农田近2万亩,其中二爻居近三年实施项目5个,争取国家土地整理项目资金800万元、都市生态农业项目资金700万元、省级现代农业发展项目资金680万元、中央财政支持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200万元,全村4800亩耕地全部重新进行了平整和建设,成为高标准农田示范村。通过整村推进,耕地面积大幅增加,全镇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新 2 增耕地面积931亩。

3、大力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依托已建成的规模连片的高标准农田,优化产业规划布局,建设蔬菜基地、苗木基地、优质稻米基地,形成区域产业特色。根据产业布局,选择和培养新型经营主体,实行产业化经营,推动一产向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一方面,引导本地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发展,先后将西片村居建成的高标准农田重点流转给本镇种粮大户,今年全镇新增家庭农场17个,经营面积达5000亩。建设稻米基地和蔬菜基地,促进种植大户增收达150万元。另一方面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客商投资高效设施农业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先后引进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上海庆怡蔬菜专业合作社及一批外地种植大户落户XX。这些客商和种植大户凭借资金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种植规模大,为XX镇农业产业化经营注入了强劲动力。其中苏州正茂食品有限公司租用土地4000亩,成立南通顶茂食品有限公司,建设芥菜、辣椒及生姜种植基地,并进行加工,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的产业化经营。同时,加快农业专业合作社建设进程。土地集中后,单体种植规模增加,产业特色明显,为提高区域农产品的竞争力,在镇政府的引导下,成立了绿欣蔬菜专业合作社、双柏稻麦专业合作社等35个合作社,入社会员1650个,合作社年销售额 4.2亿元,户均增收1.2万元。

通过建设高标准农田,XX镇农业生产实现了三个有利于的目标。一是有利于现代农业发展。项目区土地集中连片,农田装备水平得到了极大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规模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推动了农业现代化进程。二是有利于农民增收。建成的高标准农田,全部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展现代农业,农民不但获得900-1100元/亩的土地租金收入,年轻劳动力放心外出打工,获得劳务收入,中老年劳动力在当地农业企业就地转移,每年获得工资性收入2万元左右,比纯粹种田收入增加1万多元。三是有利于村集体经济发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后,村集体不仅得到了每亩200元的土地流转管理费收入,而且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耕地面积大为增加,新增耕地耕地出租收入增加了村营收入,2014年,全镇8个村居村营收入全部超过30万元,各村土地流进流出管理费在村营收入中的比重均在60%以上,其中,占比最高的二爻居村营收入突破百万元,由原来的XX负债第一村,变为现在的经济强村。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5

关键词: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层次分析法

中图分类号: F327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2-1302(2014)02-0358-05

收稿日期:2013-07-11

基金项目:河南省政府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2011B156);河南省重点软科学招标项目(编号:12240041002)。

作者简介:张全红(1970—),男,河南唐河人,硕士,副教授,从事农业经济管理研究。Tel:(010)62193884;E-mail:hnzzzqh@163.com。农业现代化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目标与方向,加快河南现代农业发展,首先要认清当前河南农业发展现状、所处阶段、面临的现实障碍与制约因素,然后才能根据国内外农业现代化发展的经验,结合河南省实际情况,提出符合河南省实际情况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思路与实现途径。因此,正确理解农业现代化内涵、合理构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体系、准确判断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就非常必要。

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与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1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一个动态比较的概念,所谓现代农业就是指发达国家的发达农业,而农业现代化就是落后农业转变为现代农业的过程,过程的终结就意味着农业现代化的实现[1-3]。所以,农业现代化的本质是传统农业在其生产率方面的革命,不仅指土地生产率,更主要的是指农民劳动生产率的革命。笔者认为,农业现代化的本质内涵是落后农业的劳动生产率赶超先进农业的劳动生产率的过程。达到同时代发达国家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平均水平,就可以认为基本实现了农业现代化。就我国目前的情况而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内涵应该能够反映出农业的经济效益,其具体方面应包括农业的投入、产出水平、农民的生产力水平、农村经济发展状况、农业可持续发展等。

1.2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依据上述对农业现代化内涵的界定,本研究提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与具体指标,具体情况如下所示。

1.2.1构建原则科学合理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应具有特定范围内的可比性、发展上的动态性、涉及内容的系统性、标准的一致性、指标内涵的直观性和数据的可得性等。具体地讲,指标的设置应遵循如下原则:(1)前瞻性和导向性。指标的设定既要对以往农业发展效果检验的需要,又要对未来发展有积极的影响,能够对实践起指导和辅助决策的作用,从而引导农业不断向前发展,这是研究并设置评价指标的基本宗旨[4]。(2)系统性与综合性。把最能反映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主要因素作为考察指标,既突出重点,又具有较强的代表性,且不能相互重复或高度相关,通过指标的系统和综合,全面、重点地衡量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3)特色性与可比性。所设置的评价指标既要结合我国农业发展特色,反映各地区不同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又要有一个公认的标准,使得在全国各地区之间以及各地区不同时期和发展阶段上也具有可比性。可比性還包括指标数据统计口径的一致性及有量纲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等。(4)数据易获性与权威性。对于可以量化的评价指标,尽量选用现有统计资料中相对成熟和公认的指标,保证指标含义清晰,涉及统计范围明确,便于数据的收集、处理、分析和判断。对于不能量化或者需要赋予主观权重的指标,则应采用专家评价法等科学决策方法,根据专家咨询和实践检验,形成较客观的评分标准和权重。

1.2.2指标选择与说明依据上述农业现代化内涵和评价指标设置原则,借鉴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成果,经过多位国内专家论证,最终确定4项准则指标和12项分项指标(表1)[5],以此来评价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这12个分项指标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不同方面,整个指标体系则综合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整体水平。各指标的逻辑层次如表1所示。

2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来评价农业现代化发展整体水平(图1),模型中各指标及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则采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评价法。层次分析法(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AHP)是一种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的多因素决策分析方法,存在适用目标(因素)结构复杂、必要数据缺乏或指标难以量化、决策准则多、目标决策多等问题。其基本原理是:首先确定待分析问题的诸多影响因素,并将这些因素归类,建立该问题的层次结构,确定各因素相对上一个层级的重要性即权重,借此进行综合判断。大致步骤包括建立递进层次结构、构造判断矩阵、计算权重(含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检验)、综合评价四部分。

2.1递进层次结构的建立

首先,将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确定为目标层A,将影响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各项指标(表1)按属性分成4组,形成4个准则层,即农业投入水平B1、农业产出水平B2、农村社会发展水平B3、农业可持续发展B4,每一准则层下的指标构成措施层C(图1)。

2.2两两比较判断矩阵的构造

层次分析法用两两比较的方法判断本层因素对于上层的重要程度,用1~9比例标度法对重要程度进行赋值:1代表同样重要;3代表稍微重要;5代表明显重要;7代表强烈重要;9代表极端重要;2、4、6、8代表上述判断的中值。

nlc202309040835

运用1~9比例标度法对指标之间的重要程度进行比较,这样显然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对主观性进行量化需要相关专家根据经验来确定,这难免会有一定的主观随意性。因此,通过对有关管理部门、专家学者进行问卷调查,并采用德尔菲法

收集国内权威专家意见,对信息综合整理,形成构造判断矩阵的基础数据。在此基础上,经过反复比对和统计模拟,构造出目标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A和准则层两两比较判断矩阵B1、B2如下所示:

2.3进行一致性检验

2.3.1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和特征向量本研究用方根法求最大特征值的近似值λmax。设两两权重比较矩阵A的判断矩阵为:

2.3.2矩阵的一致性检验及各层次指标权重向量的确定若A与A完全一致,则λmax=n,检验判断矩阵的一致性指标CI=λmax-nn-1,考虑到判断矩阵维数n对CI 的影响,引入修正值RI,取更为合理的CR=CI/RI作为检验判断矩阵一致性的指标。若CR=0,则完全一致;若CR≠0,则不一致;一般对当CR≤01,则认可为一致[6]。对判断矩阵A 、B1、B2进行一致性检验,结果如表2所示。

2.4组合权重系数

由于准则层相对于总目标层、4个措施层相对于各自的准则层排序均有效,就可计算出措施层指标相对于总目标的权重向量(表1)。组合权重系数分别为wA1,wA2,wA3,wA4,则:

3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

为了客观评价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首先要构建测定模型,并对各指标的实测值进行无量纲化处理,然后再进行综合评价。

3.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的构建

根据已经确定出的各项指标及指标对总目标的相对权重,本研究采用多指标综合测定法,构建测评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5,7-8]:

其中:A为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指标值,B1至B4为准则层指标值;wij为措施层组合权重,Cij为措施层指标观测值cij经标准化后的值,i表示所属准则层, j表示所属准则层的第j个观测指标。

3.2数据来源、标准化处理、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3.2.1数据来源本研究采用官方公开发布的统计数据作为评价用基础数据。这些数据来自1980—2011年的《中国统计年鉴》《中国农村统计年鉴》《中国农业年鉴》《中国农村住户调查》《中国国土资源年鉴》《全国农村统计资料》《河南统计年鉴》《河南农村统计年鉴》《河南农业年鉴》《河南调查年鉴》《河南国土资源年鉴》《河南农村统计资料》等。基础数据经过笔者计算整理成为评价指标原始值。

3.2.2数据的标准化处理由于上述12个指标的基础数据量纲不同,无法进行综合比较,需要对其进行无量纲化处理,本研究采用比值法,即先选取一个评价基数值,再用指标的原始值与基数值相比,就可得到各指标的无量纲值。消除了量纲差异后,就可以作为农业现代化水平评价指标的评价值。正向指标标准化数值:Cij=cij/cmax;负向指标标准化数值:Cij=cmin/cij。其中,cij为措施层指标原始观测值,cmin、cmax 为第i项准则层对应的第j个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这2个值是被公认的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阈值。比如,负向指标恩格尔系数低于40%是一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的表现之一,那么表1 中恩格尔系数就取最大值40%作为阈值;正向指标有效灌溉率高于85%是一个国家农业发达的标志,那么表3 中有效灌溉率的最小值就取85%作为阈值等。本研究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参照中等发达国家农业的相关指标值和我国农业发达省份的情况,确定cmin、cmax 等2个临界值。在计算中,若某项指标达到或超过了临界值,则该项指标评价值Cij直接取1,Cij越接近于1,则说明这项指标的现代化程度越高,反之,则结果相反。各项指标的界限值见表1最后一列“农业现代化成熟阶段”中的数值。

3.3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划分

根据表1中各项指标的权重及评价指标基准数据的界限值,运用上述综合评价模型就可计算出不同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水平的综合值A,即农业现代化起步阶段为A<04,发展阶段为0.4≤A≤0.8,成熟阶段为A>0.8。

3.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综合发展水平与趋势评价

根据上述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综合评价模型,采集1980—2010年河南农业相关指标的实际统计数据,对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总体评价,测定结果见图2。用同样方法对全国及东、中、西部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进行综合测评,以便于和河南进行分析比较。

根据河南农业现代化水平综合值(图2)可知,1980—2010年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增长,并一直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更高于西部地区,几乎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同时(2000年左右)由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跨入发展阶段。但是,河南农业现代化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并且在2000—2003年处于低位徘徊,甚至出现了绝对量上的倒退,和东部地区相比出现差距;直到2004年,其水平才又稳步提高,但和东部地区相比,差距却更大了,其综合值由原来高于全国平均值变成接近全国平均值,发展速度趋缓,这其中的原因令人深思。和北京、上海等农业发达地区相比,这些地区综合发展指数已经达0.7以上,接近农业现代化的成熟阶段,而河南2010年的水平只有047,只是进入农业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前期,差距十分明显。

4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具体指标分析

综合指数具有综合性、直观性、易于判断的优点,能够反映河南省农业现代化发展的整体状况,但不能反映农业现代化所涉及的某些具体问题,特别是一些核心指标所体现出来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对于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往往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因此,还有必要对一分项指标进行具体研究。下面就河南省农业的投入水平、产出水平、农村社会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等4个方面进行具体分析。

nlc202309040835

4.1农业投入水平

劳均农业资金投入最能反映农业的投入水平。由表3可知,2010年河南劳均农业资金投入为1 512.0元/人,全国平均1 757.6元/人,北京为1 562.9元/人。说明河南农业投入水平并不低于农业发达地区,甚至比上海、广州还要高很多。2010年河南农业、 林业、水利设施等方面的总支出为399.19亿元,高于北京(158.64亿元),表明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并非制约河南省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

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是反映农业投入的一个重要指标。2010年河南农业科技投入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为0.08%,全国为0.06%,低于北京、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农业科技投入不足可能是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障碍。与农业现代化最发达的北京、上海相比,河南省在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单位耕地面积上机械总动力数、有效灌溉率等方面并无太大差距(表3),说明这些指标并不是阻碍河南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4.2农业产出水平

河南省农业发展水平偏低,主要表现在农业产出和发达地区存在巨大差异。2010年河南省农业人均GDP为1 931元,低于全国平均水平(2 174元),更低于北京(4 518元)。在农业劳动生产率方面也表现出同样的特征,河南省农业劳动生产率几乎相当于北京的1/5。这是因为北京地区经济发达,外在经济环境远好于河南,且无粮食安全压力,有更多的产业结构调整空间,有更多的土地可用于非粮食种植,收益远高于传统种植业,所以,按农村人口平均的农业产值就高于河南。北京农业从业人员在所有从业人员中所占的比重也远低于河南,所以其人均农业劳动生产率远高于河南。相比而言,河南外部经济环境差、从事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从而拉低了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

4.3农村社会发展

以农业劳动力在整个社会劳动力中的占比为例,2010年河南省为44.9%,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6.7%),更高于北京市水平(6.0%)。按照刘易斯的二元经济理论,一个落后经济向发达经济转换的过程,就是一个农民逐渐减少、农业产值表32010年河南、北京、全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情况

指标河南省指标值所处阶段全国

平均值北京指标值所处阶段农业现代化不同阶段的标准起步阶段发展阶段成熟阶段劳均农业资金投入(元/人)1 512.0起步1 757.61 562.9起步<5 0005 000~7 500>7 500农业科技投入水平(%)0.08起步0.061.00发展<0.80.8~1.21.4~2.4农业劳动力受教育水平(%)78.5成熟69.885.3成熟<3030~6060~90单位耕地总动力数(kW/hm2)14.16发展7.6211.90发展<99~1818~36有效灌溉率(%)70.55发展49.5771.20发展<6969~85>85农业人均GDP(元/人)1 931起步2 1744 518起步<9 1009 100~15 000>15 000劳动生产率(元/人)4 380起步5 22420 260发展<12 00012 000~25 000>25 500土地生产率(元/ hm2)16 409起步11 98653 620成熟<37 50037 500~52 500>52 500农民人均纯收入(元/人)2004起步2 1304 800发展<4 8004 800~9 600>9 600恩格尔系数(%)37.0成熟41.130.9成熟>5555~40<40农业劳动力就业率(%)44.9起步36.76.0成熟>4545~20<20森林覆盖率(%)20.2发展20.3637.0成熟<1515~25>25注:货币值均已折算为以2000年为基期的实际值。

占比下降的过程。那么,农民减少到什么程度算是实现了现代化呢?国际上有一基本认可的标准,即农业劳动力占社会总劳动力的比例低于20%。目前,北京已经降到10%以下,接近经济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而河南还存在大量农业剩余劳动力,这是河南省的基本情况,也是制约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最主要的因素。

4.4农业可持续发展

河南省历年的森林覆盖率并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河南省在这个方面有自己的优势。河南自然条件优越,人口稠密,比较适宜农耕,农业生产稳定,自古就是华夏文明中心和全国经济中心,素有“得中原者得天下”之说,可持续发展潜力很大,但这并不是说河南省农业可持续发展就不存在问题,相反,问题还十分严峻,主要表现为资源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严重破坏。

5研究结论与政策建议

5.1河南省农业现代化水平稳步提高,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河南农业现代化总体发展水平30年来逐步增长,并且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已经由农业现代化的起步阶段跨入发展阶段,但自2000年后与先进地区的距离越来越大。河南省森林覆盖率、劳动力文化程度、农村恩格尔系数等社会发展指标都表现很好。河南自然条件优越,适宜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潜力巨大。

5.2影响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不利因素

5.2.1农业投入方面资金投入不足是河南省农业发展的一大制约因素,具体表现在农业投入资金不足,生产经营资金匮乏,农业科技投入较低,科技转化能力较弱;农业比较利益低下,粮食生产补偿不足,“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的机制远未形成。而务农效益低,又导致高素质农业劳动力大量流失。

5.2.2农业产出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发展滞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土地生产率、农业人均GDP、农民人均纯收入等都比较低。

5.2.3可持续发展方面耕地刚性需求减少,人地矛盾突出;农业基础薄弱,粮食增产更难;淡水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经营方式粗放,产业结构类同。这些现实不利条件都不同程度地制约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5.3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思路与政策建议

5.3.1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前提实现河南农业现代化,首要前提是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加强农业生产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利用,特别是做好耕地保护,维护耕地质量安全。首要任务是搞好粮食主产区建设,稳定播种面积,提高河南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国家粮食安全。

5.3.2河南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思路加快工业化、城镇化进程,转出农业剩余劳动力,适度提高农业生产规模化、集约化水平。经营方式宜采用资本-劳动双密集型的家庭农场,这可能是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的适宜模式。

5.3.3政策建议贯彻落实“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方针,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力度。加大农业科技创新与推广投入,培育具有现代技能的创业型农民。改革当前农村投融资体制,改善农村融资环境,加大农村资金供给,以促进河南农业现代化发展。

参考文献:

[1]西奥多·W·舒尔茨. 改造传统农业[M]. 梁小民,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0:167-175.

[2]罗伯特·K·G·坦普尔. 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M]. 陈养生,译.北京:21世纪出版社,1995:47.

[3]张全红. 论中原经济区建设与河南农业现代化[J]. 农业经济,2012(6):16-18.

[4]谭爱花,李万明,谢芳. 我国农业现代化评价指标体系的设计[J].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1,25(10):7-14.

[5]蒋和平,辛岭,尤飞,等. 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建设研究[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1:47-48.

[6]运筹学[M]. 3版.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457.

[7]蒋和平,黄德林. 中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的定量综合评价[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6,27(2):87-91.

[8]辛岭,蒋和平. 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测算[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10,31(6):646-650.

农业现代化水平测算 篇6

关键词:农业技术推广;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6.12.013

1 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1.1 农业科技成果本身的局限性

我国地域辽阔,气候复杂多变,光、温、水、土多样化,在不同区域,农业科技成果在推广中会遇到各类问题。例如水稻种子在不同的环境中生长也不一样,可能杂交水稻在某些水稻田里会高产,高产水稻的产量在某些稻田地会降低;转基因西红柿在科技园中会高产,但是在推广地区会因为气温、土壤等原因发病或者减产,这些都是农业科技成果在农业技术的推广中本身存在的缺陷,表明了科技成果有一定的局限性。

1.2 农技推广投入不足,制约着农技推广力度

农业是治国之本,国家农业部门和各级政府拨付和配套的农业科技推广的经费有限,难以做到全面覆盖。然而,根据目前国内的农业发展现状,推广农业技术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推广经费的短缺,制约农业技术的发展。

1.3 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僵化,不适应现代生产力发展

我国的农业推广体制还是上个世纪建立起来的,很多体制在如今已不适用,过于僵化的体制也会大大影响农业技术的推广。例如应用于农业技术推广的补贴由于体制的原因可能存在下发不及时或补贴不足等问题,这会导致农民对于基层技术推广工作的不信任,也会造成农业技术推广的滞后。

1.4 农业科技推广队伍配置不合理、职业素质低

我国城市化發展的加快,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从事农业技术推广应用的农业科技工作者有的升迁,有的转岗,有的进机关,导致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技术人员青黄不接出现断层现象,很多乡农技站只有一个人或者没有人。知识水平偏低、年龄结构偏大是通病,这也是我国农业技术推广面临的非常严重的问题之一。

2 农业技术推广的对策

2.1 树立“以农为本”的推广理念

现在很多农村人口涌向城市,渐渐地农业被很多人抛弃,因此要树立“以农为本”的社会理念,让大家真正地了解农业和农民,引导人们去农村工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补充人员,弥补科技站人员的技术力量不足的问题。

2 .2 建立多渠道农业科技推广投融资体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农业科技推广光靠政府的投入是不够的,要积极地拉动市场需求,让民间资本也参与进农业的技术推广中来,只有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循环,促进农业产业的健康发展。例如利用民间资本通过土地流转、租赁等形式,将农民手中闲置土地集中起来,组建家庭农场,发展现代农业、旅游观光农业,政府采用适当补助的形式加以扶持,目前各地都有成功经验。

2.3 创新农业科技推广体系

为了我国的农业科技得到更好地推广,改革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使其更加便捷和高效,做到真正的为农民服务,为农民做实事,做好事,让农民对农业技术推广充满信心,只有农民对我们有信心了,农技推广的工作人员才能更加方便地为农民服务,促进农业科技的推广。如各级科技人员联基地、科技人员联合作社、联家庭农场、联科技示范户等,组建上下联动的科技推广服务体系。

2.4 建设高素质的农技推广队伍

人才是进行农业技术推广的关键,农业技术人员的断层是目前阻碍我国农业技术推广最重要的原因,因此要积极地培养农业实用人才,建设高素质的农业技术推广队伍,做到上有技术,下有推广,让科研成果真正运用到农业生产。此外,农业实用人才的培养还可以弥补乡村和乡镇农业技术人员的断层,为以后农业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2.5 培养高素质的新型职业农民

面对农业技术人员的断层,不仅仅要积极的培养农业技术人员,同时也要积极地培育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有知识、有文化、肯吃苦、能钻研的新型农民。现代农业机械化程度高,设施投入大,因此需要对农民加强现代农业管理知识的教育和培训,提高现代农业管理水平,才能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2.6 利用现代的高科技手段,推进农技推广的信息化和形式的多样化

面对科技的不断发展,农业技术的推广也变得多样化。以前的农业推广很多都是用广播通知或者写在板报及图册上,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而且推广效果还欠佳。随着高科技的发展,可以使农业技术的推广多样化,比如利用PPT推广农业技术,利用电视台开辟农技专栏等多形式宣传农技知识,这样不仅可以使农民更便捷的学习农业知识,还可以提高学习效益。

3 结语

技术就是生产力,应积极地解决我国农业技术推广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努力发展科技农业、健康农业,为农民提供更高效高产的农业科技,为我国的农业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黄力.农业技术科学研究[M].北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07):66-98.

上一篇:双核心交换机技术下一篇:校园政治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