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2024-09-20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共8篇)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1

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加快榆次农业现代化步伐

区科技局局长张瑞江

推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是我区“五区”建设的关键所在,也是加快榆次农业现代化步伐的迫切要求。如何建设功能定位多元化、城乡发展生态化、产业规模集约化、服务体系社会化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创建“全省一流、国内领先”的现代都市农业品牌,需要在“五抓”、“五提升”上下功夫,求突破。

一、抓好规划设计,提升示范水平

都市农业是一种现代农业形态,也是一种高新技术农业,是指把城区与郊区,农业和旅游,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结合在一起的新型交叉产业,它主要是利用农业资源、农业景观吸引游客前来观光、品尝、体验、娱乐、购物等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方式,体现了“城郊合一”、“农游合一”、“人文合一”的基本特点和发展方向,都市农业不仅是经济功能的开发,重要的是追求生态、社会、服务、文化功能的协调。为此,一方面,要切实加强区政府对发展都市农业的重视和领导,统一认识,树立全新的农业观;将都市农业的发展纳入到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长远规划之中,规划好都市农业与城市经济之间的互动,提高资源共享程度,构建都市农业的信息服务体系和市场体系,做到有机构、有目标、有措施、有创新、有氛围;同时,建立市、区政府联手,专家参与,部门负责,社会评估的动态管理体制。另一方面,立足榆次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对全区都市农业的发展要进行长远的科学设计,重点发展设施农业、庄园农业,精心打造市民农

业、观光农业和科技农业示范区,鼓励探索花卉农业、生态农业和创汇农业。

二、抓好生态庄园,提升多元发展

开发多功能、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庄园,大力发展庄园经济,既是区委、区政府“十二五”时期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促进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提升城镇化水平的一个主抓手。当前,我区生态庄园建设如火如荼,势头强劲,但是,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针对目前我区生态庄园开发的实际,结合外地一些做法,建议打好“五张牌”。

一是加强生态庄园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打好通道环境牌。环境是一种无形资产,也是生态庄园的一张亮丽名片。但是,由于我区生态庄园大多离城区较远,或者处于城郊结合部,路况差,路难行,已经成为推进生态庄园发展速度的一大瓶颈,尤其在通往一些山庄或庄园的路途中,煤尘相伴,黄土扑面,垃圾挡道,令游客望园兴叹,不同程度影响了游客的心情。针对制约生态庄园发展这一突出问题,政府要引起高度重视,抓在手上,做好重点生态庄园的“园园通”规划和实施方案,构建城区与生态庄园纵横交错、通畅快捷的交通网络,切实提高交通基础设施硬件建设,不断改善生态庄园外部环境。

二是要扬长避短,突出自己的特色,打好比较优势牌。做到一园一景,一园一品,一园一业。既要合理开发,又要充分利用现有资源,达到传承、保护、发扬三者兼容的效果。

三是打造让游客养眼、养胃、养心和养性的特色“农家乐”,打好休闲度假牌。为市民和外地游客提供一个品尝绿色食品,观赏田园

风光,体验民俗文化,陶冶思想情操的绿色家园。如:沈阳沈北新区为了打造农家乐旅游品牌,制定了《星级农家乐评定标准》和《星级农家乐评定实施方案》,最终有23家被授予“三星级农家乐”称号,在23家农家乐中有一个远近闻名的最高雅的农家院,走进小院不仅有优雅的环境和东北特色的菜品,还有钢琴、小提琴、手风琴等乐器供游客自娱自乐,老板还根据游客的不同需求,为游客即兴表演和伴奏,营造出让人流连忘返,其乐融融的氛围。

四是要充分体现科普教育和科技示范功能,彰显生态庄园的科技魅力,打好科技示范牌。借助建设全省唯一的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机遇,提高生态庄园的科技含量和发展质量,实现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与我区生态庄园建设,良性互动,相得益彰。让生态庄园成为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区的璀璨明珠,成为农业技术创新的载体,成为现代科技成果展示的平台,成为青少年接受科普教育的基地。

五是要创新旅游观光生态庄园的主题,挖掘当地特有的历史和人文资源,打好文化历史牌。如:榆次盛世金地生态庄园股份有限公司在建设航天蔬菜种植试验基地的基础上,利用北山煤矿废弃的坑口旧址,打造“煤博文化馆”,为游客提供一幅浓缩的煤炭产业发展历史的画卷,从而带动旅游经济发展,进一步拓展了都市农业的功能。

三、抓好龙头企业,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

建设现代农业的关键是以产业化为龙头,而兴办以农副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又是实现农业产业化的启动点。换句话讲,没有龙头加工企业的壮大,就难以实现农业产业化。从我区加工企业的现状

看,还存在发展慢、规模小、技术含量低、带动性不强等问题,为此我们要在打造大型龙头企业品牌上做文章,在扶持中小型加工企业规模扩张上下功夫,在加快农副产品转化增值,带动农民进入市场,促进农民增收上求突破。

四、抓好品牌战略,提升对外形象

品牌是资源,品牌也是形象。品牌化和标准化是现代都市农业发展的主要标志。我区要把具有代表性和地方特色的知名品牌、原产地品牌和有机认证品牌抓在手上,倍加爱护,倾力帮扶打造区域特色品牌,保护知识产权。与此同时,逐步建立和完善产品技术标准,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建立健全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对农产品生产实行全程质量监控,打好保证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这一硬仗。

五、抓好队伍建设,提升发展后劲

在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中,人才资源永远是第一资源。立足我区实际,重点抓好涉农技术管理人才、生态庄园开发人才、潜在的后续人才三支队伍建设。一是用足用活部门人才,选准选聘专家人才,培训培养基层人才,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二是创优环境,跟踪服务,建立有效的导向机制和激励机制,为生态庄园提供政策、信息、资金和资料等服务,编印《开发生态庄园优惠政策指南》和《生态庄园手册》等宣传资料,让开发商吃上定心丸,确保开发商投资一个庄园,盘活一片土地,带动一项产业,致富一方百姓。三是对科技示范户和产业带头人要抓好培训,让他们在观念上要有突破,技术上要有

创新,产业上要有扩张,培养他们立足小舞台,着眼大市场,以滚雪球的方式,实现技术和资本的快速积累,早日成为庄园经济发展和都市农业建设的储备人才和后续力量。

总之,我区的都市农业示范区建设,迎风扬帆,正当其时。我们相信,在区委、区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十二五”开局之年,这一助推农业现代化健康发展的生态高效与惠民利民工程,一定能够在魏榆大地上结出丰硕的成果。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2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农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是集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形态。新时期, 还应继续依照中央与省委省政府中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主,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 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 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 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 而城镇化发展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 相支持, 但农业化却拖后腿, 因此, 要实现“四化”发展, 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 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 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 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 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成本攀升, 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小, 比较效益低, 农民就业难度大, 农民收入持续下滑, 农业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较差,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 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 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 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 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 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 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 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 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 建构美丽新农村, 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2) 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 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 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 不断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 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 等。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 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 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实现境外促销, 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 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 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 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 还可种植药材、花卉,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 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 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 用以留住劳动力, 增加就业率,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 种植黑麦草等,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 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 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 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 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 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 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 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 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 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 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水稻、小麦) 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 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 提升农民素质, 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 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 管好农村集体资产, 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 全员积极参与, 坚持正确导向, 加大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掌握市场需求特点, 强化农村加工生产、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真正实现农业方式的转变, 方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群众, 2010 (1) :7-9.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初探 篇3

【关键词】农业;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那么,什么是现代农业?如何建设现代农业?

1 农业现代化的内涵

农业现代化是指从传统農业向现代农业转化的过程和手段。在这个过程中,农业日益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经济管理方法武装起来,使农业生产力的由落后的传统农业日益转化为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农业。实现了这个转化过程的农业就叫做农业现代化的农业。农业现代化是一种过程,同时也是一种手段。

2 提升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的举措

2.1 要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现代农业相对于传统农业的变革,既包括农业的增长方式,又包括农业的经营方式;既涉及农村一、二、三产业的布局与发展,又涉及农村社会的方方面面。因此要取得新阶段农业发展的主动权,就必须革除传统农业的旧观念,树立现代农业的新观念。

实现农业现代化意味着要实现“六个转变”:一是促进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条件生产向依靠设施、发展可控、提高物质技术装备水平转变;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规模经营转变;四是农产品生产由主要追求数量扩张向注重质量安全、结构优化、品质效益转变;五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二、三产协调发展转变;六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六个转变”不仅是农业政策方面的转变,同时也是我们思想上的重大转变。

2.2 以现代农业科学技术为依托,建设新型国家农业科技创新体系

目前,我国农业科技水平比发达国家约落后约15到20年。从国外农业发展过程来看,基因工程、种子工程,节水灌溉等新的农业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中所发挥的作用正变得日益突出。在现代化早期,农业的发展主要是靠农机、化肥等工业产品的大量投入来推动的。而随着生命科学本身的发展,人们对动植物生长发育规律的认识的不断提高,从而导致了大量优质品种的选育和栽培、饲养新技术的推广应用。根据国际农业科学技术的特点及其规律性,我们应该从总体上把农业科技当作“稳住的大头”,实行对农业科技扶持和保护政策。要选择关键的,对农业发展有重大影响力的新技术,采取相应的政策。要建立一批高效运作的农业科研组织与管理机构。要在农业科研的运行机制与模式方面进行新的探索。还应建立一个相对独立的农业科研体系,允许和支持企业参与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加快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步伐,要通过各种方式和渠道,加快先进实用技术的扩散与传播。建设新型的国家农业创新体系,是提高农业科技创新能力、整合全国农业科技创新资源、最大程度地发挥科技作为第一生产力作用的基础和关键。

2.3 加大农业投资的力度,建立农业投资的硬性约束机制

当前,我国逐步建立起以国家投入为导向,集体和农民投入为主体,信贷投入为驱动,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农业投入体制,逐步完善了农业投资机制,提高了基本建设投资效益,确立了投资主体的职能,制定了资金使用管理制度。国家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应优先解决农业基本建设投入和资源开发投入的严重不足。如增加水利建设、林业建设等资金,农业现代化建设试点县专项资金等。同时,为了保证资金的按时到位和合理使用,国家还应该加快农业投资立法进程,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克服政府投资的随意性。通过法规约束,来保证国家对农业投资的稳定增长及对资金使用的有效监控。

2.4 加强政府宏观调控力度,为农业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环境

农业的现代化一方面为农业、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另一方面农业的现代化又造成了生态环境的恶化,制约了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农业现代化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可持续发展战略,正确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

根据我国的国情,我国农业现代化的道路不能沿袭西方发达国家曾经走过的“高投入”、“高产出”的“石油农业”道路,否则将面临着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生态恶化等恶果。同时,我国农业也不能走 “生态农业”、“绿色农业”的模式。因为这种农业模式虽然关注资源和环境与生态平衡问题,但由于其产出水平较低,无法满足我国这样一个有着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的人民生活及经济建设的需要。因此,中国的农业现代化道路应该是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发展之路。

有中国特色的持续农业应该是能持久地养活世界上最多人口并提供健康的环境与坚实的资源基础的现代农业。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大大加快了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步伐,但由于市场本身具有不完备性、缺陷性,面对着生产周期长、风险大的农业,市场调节往往会产生一些负效应,这必须要依靠政府宏观调控来解决。

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政府的宏观调控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要把农业放在整个国民经济全局的高度来认识。要积极引导工商企业对农业的投资,保持工农及城乡的协调发展;并据此调整产业及投资政策。二是为了加速传统农业的技术改造,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农业基本建设的投入,特别是面积广阔的中西部欠发达地区的投入。

农业现代化经济收入中等地区是半平原、半山区的村庄,仍要巩固和维护“五通”设施,大力提倡发展各种专业性合作社,因地制宜地发展林、茶、果、药、以及生态园林及养殖业、加工业等。农业现代化需要国家从各项资金中加大投入,解决好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调整好产业结构,增强新的品种和名、优、特的产品,增加群众收入,从更高层次的起点上创新,改变发展模式,以提升农业现代化步伐。

参考文献

[1]吴荣,陈怡松.对农业现代化不同道路的思考[J].长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5(03)

[2]韩长赋.加快发展现代农业[J].农业技术与装备.2011(02)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4

文章标题: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

中共沾益县委 沾益县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十化”积极发展现代农业

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意见(2007年4月10日)

为深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7〕1号)及中央、省、市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加快沾益现代农业发展,推进新农村建设步伐,按照中央对农业农村工作的科学判断和坚持“六用三提

高”的要求,根据县委三届四次全会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的推进农业“十化”建设目标,结合沾益实际,特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推进农业“十化”对发展沾益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重大意义

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村工作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举措,是加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大任务。县委三届四次全会以及县人大二届五次会议提出推进农业“十化”建设,是沾益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是提高沾益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实现农民增收的迫切需要,是加快沾益新农村建设的基础工程,是解决当前“三农”问题的有力抓手。近几年来,沾益县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农业农村工作全局,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为目标,着力实施“万元增收计划”全面推进“三村四

化”新农村建设。坚持因地制宜,突出特色,积极优化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努力实施种植业“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力度,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促进了全县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发展速度加快、发展质量提高的良好态势,为推进农业“十化”进程,积极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奠定了良好基础。但也要看到,沾益仍是一个欠发达的农业县,农村发展仍存在许多突出矛盾和问题:一是资金投入严重短缺,农村基础设施依然薄弱,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农业综合实力不强,发展沾益现代农业,推进“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的后劲不足;二是农业科技应用程度不高、创新能力不强、农业推广体系不健全、农产品科技含量不高,农业增效难;三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组织化程度不够,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和输出困难,农民稳定增收困难;四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依然滞后,改变农村落后面貌、缩小城乡差距仍需付出艰苦努力。为此,我们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危机感,突出农民增收这个核心,做到坚持将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县工作重中之重的战略思想不动摇,坚持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重要任务不放松,坚持落实支农惠农的政策力度不减弱,坚持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各项工作不松懈,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及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不断深化改革,加大农业投入,狠抓农业设施化、产业特色化、生产标准化、产品商品化、能源沼气化、环境生态化、农村协会化、农民知识化、管理民主化、服务社会化建设,筑牢现代农业发展基础,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三村四化”新农村建设步伐。

二、总体思路和目标任务

全县推进农业“十化”发展现代农业加快新农村建设步伐的总体思路是:以邓

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坚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转变农业增长方式,拓展农业发展领域和途径,不断建立健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支撑体系,狠抓农业“十化”建设,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农村更加和谐。“十一·五”末,全县推进农业“十化”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60万亩以上,粮食总产量保持在亿公斤以上。农业生产总产值达亿元以上,农业增加值达13亿元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以上;

──全面实施“六十万”工程和畜牧业”121”工程,建成云南省重要的烤烟生产基地、万寿菊种植加工基地、蚕桑养殖加工基地、中药材种植加工基地、啤酒大麦生产加工基地、无公害商品蔬菜生产加工基地,发展现代畜牧业产业,力争畜牧业产值达10亿元。建立农业标准体系框架,实现农业特色优势主导产业占农业产业的70%以上。农业产业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创建1个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个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个市级重点龙头企业;培育销售收入上亿元的龙头企业3个、5000万元以上的3个、500万元以上的10个。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10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3亿元以上;

──全县80%的农业生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5

围绕调整结构、转变农业农村发展方式,临沧市以“稳粮、扩经、提质、增效”为主要内容,全面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2011年力争实现农业总产值130亿元,增长10.2%;农业增加值83亿元,增长14%;粮食总产达81.2万吨,增长2.8%;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达70亿元,增长11.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4000元以上,增长22%。到2015年,全市年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达50户以上,其中年销售收入10亿元以上5户,5亿元以上10户。一是“稳粮”。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加大冬季农业开发力度,扩大农作物间套种,提高复种指数,增加科技含量,提高有效灌溉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单产。到2015年,全市冬季农业开发面积达150万亩以上,农作物复种指数提高到190%以上,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39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达90万吨。二是“扩经”。扩大经济作物种植面积,大力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安全农业。积极扶持亩产值达万元以上的特色产业发展,重点抓好烤烟、咖啡、澳洲坚果、蚕桑、蔬菜等特色产业发展。到2015年,全市建成高稳产烟田地150万亩,发展烤烟50万亩,产量150万担;把咖啡作为重要产业来培育。到2015年,建成咖啡产业基地20万亩、澳洲坚果基地30万亩、蚕桑基地20万亩、特色蔬菜基地达50万亩。三是“提质”。重点是强化基础,夯实基地,改良品种,创新科技,打造品牌,推进传统农业改造升级。提高以核桃为重点的木本油料产业化水平,高标准建成800万亩泡核桃基地;加快提升蔗糖、茶叶、橡胶的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咖啡、蔬菜、澳洲坚果、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对单产在3吨以下的蔗园要逐步退出,用来发展咖啡、蔬菜、澳洲坚果、热带水果等经济作物,同时加大吨糖田建设力度,加快推进旱地蔗园蔗水配套工程建设,加大良种推广力度,提高甘蔗单产和出糖率。到2015年,全市甘蔗面积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建成单产6万吨以上的高优蔗园95万亩,其中吨糖田50万亩以上,确保甘蔗农业总产量达700万吨以上。要按照“大力发展红茶,适度发展普洱茶,有限发展绿茶”的思路,改造低产茶园60万亩,建成有机茶园20万亩,到2015年,全市茶园稳定在120万亩左右,建成单产100公斤以上的高优茶园60万亩。加大低产低质胶林改造力度,到2015年,橡胶面积达80万亩;改造提升凤庆、耿马等蚕桑产业,在镇康县、临翔区、云县等优势区域拓展蚕桑产业发展;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充分发挥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加快农产品原产地认定和产品认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制度,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营销。充分发挥出口创汇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加快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建设,积极推进无公害农产品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全力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积极培育农产品品牌,整合农产品品牌资源,加强品牌培育、宣传和营销。四是“增效”。重点是强化科技措施落实,提高农业科技应用水平。积极开展品种引进与改良,加大甘蔗、茶叶、蔬菜等特色产业品种的选育及推广力度,提高良种覆盖率;要严格执行种植、加工技术规范和工艺流程,规范种植标准,积极开展标准化、规范化栽培管理,全面推广合理密植、地膜栽培和生物防病技术;要积极引导和扶持企业、大户、农户引进先进设施、实用技术和管理经验,积极推广设施农业、设施林业、节水灌溉、生态养殖等先进技术,提高土地产出率。

2011年临沧市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突

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做好2011年工作,对顺利实现“十二五”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市农业部门将按照“大兴水利强基础,狠抓生产促保障,力促增收惠民生,着眼统筹添活力”和“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突出抓好十项重点工作,为“十二五”开好局、起好步。

一是突出高产优质高效重点,确保粮油生产稳定发展。坚持把稳定粮食生产作为重要任务来抓,扎实推进以优质小麦及冬早蔬菜、冬油菜、啤饲大麦、冬马铃薯、冬玉米等为重点的夏粮生产和冬季农业开发,确保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粮食总产量82万吨,计划完成农作物间套种面积250万亩以上,复种指数提高到176%。

二是全面推进农民收入倍增计划实施,提高农民增收水平。坚持做优种养殖业促增收:2011年,全市种植业、养殖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1580元和1100元,林产业提供农民人均纯收入650元;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就业促增收: 2011年,全市计划新增各类企业500户以上,新增就业2万人;大力发展劳务经济促增收:2011年,全市计划完成农村劳动力转移15万人,实现转移收入12亿元,确保实现农民人均工资性收入360元;积极探索农民财产增值有效形式促增收:积极探索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制度改革,增加农民来自土地承包经营权出让、转让、入股等方面的收入,确保农民人均财产性收入达60元;认真落实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促增收:通过落实强农惠农政策,促进农民转移性人均收入达450元。

三是按照“稳粮、扩经、提质、增效”的要求,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切实组织抓好双江县勐库镇、耿马县勐撒镇市级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示范乡镇建设。坚持以提高单产为突破,确保实现“稳粮”目标:扎实推进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加大高产栽培技术推广力度,切实抓好农作物病虫害防控,扎实推进农作物间套种,2011年通过科技措施落实,确保全市粮食平均单产提高10公斤。以加快发展特色产业为重点,把“扩经”要求落到实处:加快提高蔗糖、茶叶、橡胶传统支柱产业产业化水平,大力发展以烤烟、咖啡、蔬菜、蚕桑等产业为重点的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发展生物能源、水果、生物药材等产业。以推进标准化规范化发展为目标,促进农业产业“提质”:2011年,主要旱粮作物和经济作物规范化栽培、地膜覆盖等面达30%以上;全市计划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面积100万亩以上;完成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三品一标”任务15个。以科技为支撑,确保农业“增效”取得突破。2011年,全面抓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实施,坚持依靠科技提升农业、依靠科技提高效益,力求在良种推广和种、养、加各生产环节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新的成效。

四是突出推进规模健康养殖重点,全面提升畜牧渔业产业发展水平。着力提升畜牧业发展水平:2011年,全市生猪出栏计划达250万头,大牲畜出栏15万头,山羊出栏31.5万只,家禽出栏1000万羽,肉类总产量计划20万吨,畜牧业产值计划35亿元。加快以澜沧江库区为重点的渔业经济开发: 2011年,依托云南小湾生态渔业有限公司,实施网箱养殖3万平方米,年内建成鱼制品加工厂、鱼种场和鱼饲料厂。积极促成广东南海区大沥商会开发漫湾、大朝山电站库区渔业经济;积极发展池塘精养和稻田养鱼。巩固提升池塘精养5.5万亩,推广稻田养鱼6万亩,实现水产品产量3.2万吨,渔业产值3.2亿元。

五是突出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重点,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着力培育发展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力求引进5户以上外来投资企业落户临沧,力求引进大企业、大集团落户临沧;力求新培育发展年销售收入5亿元以上的农业龙头企业2户以上。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2011年,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00个,按照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创建标准创建示范社8个。积极推进农业组织方式创新:积极推广“公司+农户”、“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场工人”的模式,推进特色产业基地标准化生产、规模化经营、一体化管理、产业化开发。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大力发展物流配送、连锁超市、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方式,促进农产品销售;启动实施孟定镇现代化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积极做好临翔区茶叶专业批发市场和云县农产品批发市场建设前期工作。推进品牌创建:积极支持农业龙头企业推进品牌创建,着力培育国内知名品牌,提高特色农产品知名度,提高市场占有份额。

六是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和农村综合发展能力。2011年,高标准完成中低产田地改造23万亩;农机总动力达134万千瓦,农机作业面积达300万亩,农机经营收入7亿元。

七是抓好科技提升农业行动计划实施,推进农业园区和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高效农业发展。突出重点建园区,重点抓好孟定坝、双江坝、勐撒坝、永康坝等为重点的农业园区建设规划;力争蔗糖、茶叶、橡胶、特色水产等优势突出的县列入全省“十优十强”创建强县。推进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发展:规划建设一批不同规模、各具特色和渠网、喷滴灌、路网、绿化等设施配套的设施农业、节水农业、科技农业和高效农业示范基地,力争通过三至五年的努力,打造一批农业发展新亮点,为现代农业发展起好示范,起好辐射带动作用。扎实抓好农业科技培训:2011年,通过培训获证书农民达10000人,其中确保完成省下达绿色证书培训10000人、获证3500人的目标任务。扎实推进“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特别行动计划”实施:2011年,全市确保完成省下达农村劳动力培训任务7.55万人、新增转移就业6.55万人、组织现场招聘会28场的目标和任务。着力提高农业科技推广应用水平:2011年,全市主要粮食作物、甘蔗等经济作物良种覆盖率分别提高到82%、87%,粮食平均单产提高10公斤以上,以油菜为重点的油料作物平均单产力争达到全省最高水平,甘蔗平均单产达4吨左右,茶叶平均单产(干茶)达60公斤;积极创造条件,引进优质母本进行改良,新建基层生猪人工授精网点20个以上,肉牛冻改点10个以上,全市生猪良种覆盖率提高到89%;加快农作物高产栽培技术推广,提高农作物病虫害综合防治水平,积极推进农业农村信息化建设。

八是强化农业行政执法工作,营造良好的农业发展环境。2011年,坚持定期开展蔬菜等农产品检测,并发布抽检样品信息,确保省级以上农产品监测抽检合格率达到90%以上;坚持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专项整治活动;始终高度重视并扎实抓好以拖拉机道路交通安全监管和渔业船舶安全监管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加强安全教育和培训;切实抓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和动物卫生监督工作;强化植物检疫执法和农药监督管理;强化外来有害生物、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监管;强化农村经济经营管理;认真履行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责,提高农业综合执法的能力和水平。

九是积极推进各项改革和发展,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制改革,确保完成省下达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改革、示范县建设和条件设施建设任务;继续推进幸福农场、孟定原种场和红三叶乳品厂改革;启动实施孟定镇农业综合改革发展试验区建设;积极推进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积极推进农业保险补贴方式改革。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6

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

中共山东省莱西市委山东省莱西市人民政府

莱西市位于胶东半岛东部,近年来,我们在坚持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积极实施科技兴农战略的实践中,依靠科技创新,大力培育和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并以此为依托和纽带,领办农业科技示范基地,举办科技培训,激活农村科技推广网络,发展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全市农业科技的发展,成功探索出了以“公司+合作社+农厂”的“九联模式”为代表的农业产业化发展路子,使农村经济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轨道。到2003年,全市已拥有国家级星火龙头企业2家、青岛市级星火龙头企业15家,科技先导型农产品加工企业90余家。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0%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达50%以上。莱西市先后被评为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县(市)、全国科技实力百强县(市)和“全国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

一、营造良好环境,培育发展农业科技龙头企业

近年来,我市上下统一认识,按照“围绕支柱建龙头,依靠龙头壮支柱”的思路,将培育壮大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破点和发展农村经济的新的增长点,通过引、组、改、建,不断膨胀壮大龙头企业群体,实现了做大做强龙头企业、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支柱产业的目的。到2003年,全市共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120多家,应用推广农业新技术成果160项,发展壮大了畜牧、蔬菜、林果和花生4大主导产业,培育了加工龙头企业群,形成了蔬菜及蔬菜加工等6大产业链条。工作中突出了“三抓”:

1.抓组织领导,形成发展合力。成立由市长为组长、科技、农业等部门为成员 1的农村产业化发展领导小组,将发展科技型农业龙头企业作为振兴当地经济,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的重中之重来抓。将龙头企业的发展作为突破性工作目标纳入对市直部门和镇办党政主要领导的科技创新目标考核体系,明确规定各部门要围绕职能每年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办2-3件实事,引进1-2个项目并制定具体标准和奖惩办法,调动了各级抓好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积极性。科技、农业等部门积极创造条件,组织企业参加农业科技博览会、技术洽谈会,进行科技招商和考察对接。对重点项目,组织国内专家进行项目论证和咨询,并积极与国家和青岛市有关部门搞好协调衔接。为龙头企业营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2.抓规划引导,明确发展思路。根据全市农业资源优势和产业发展趋势,制定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十五”发展规划,实施龙头企业带动型农业产业化经营战略,以科技的有效介入为切入点,构建了以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为中心辐射点的农业科技园区+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区域农业支柱产业发展框架。规划了畜禽产业化、花生生产和加工、蔬菜加工及水果出口贮运4大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并辅以68个市、镇农业科技示范基地等予以配套。

3.抓政策扶持,培育骨干企业。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我们始终把培育骨干企业、打造企业“航母”作为重点来抓。先后制订出台了《关于大力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园区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在对引进、推广农业新特优品种、带动区域种养业科技进步、经济和社会效益较好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实行财税政策优惠的同时,给予信贷和投资政策上的扶持倾斜。农业、林业、水利开发资金,科技风险和科技发展等专项资金都重点向龙头企业或与龙头企业相关的支柱产业、农产品基地投放。几年来,我市共减免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各项规费达1600多万元,投入各类农业科技开发、风险资金和银行贷款15亿多元,有力地支持了农业科技龙头企业的发展。

二、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快科技成果推广

龙头企业上联国内外市场,下联千家万户,是产业发展的核心,也是科技推广的主要载体。使它们在我市农业科技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平台支撑作用。

1.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一批重点科技项目。通过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和青岛市星火计划、科技成果推广计划立项,鼓励农业科技龙头企业引进新技术、新品种、新工艺、新设备,进行技术改造和企业升级,把农产品加工做精做细,以新取胜,以

质取胜。近3年,我市农业龙头企业共应用果品贮藏保鲜、肉鸡笼养和无公害生产等新技术100余项,取得科技成果62项,无公害肉仔鸡综合养殖等35项成果获得了青岛市级以上科技进步奖励,产生直接经济效益10亿多元。

2.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实施农业科技示范工程。依托4大农业科技园区,着力发挥龙头企业在农业科技示范中的作用,使“公司+农户” 的生产经营模式发展成为“公司建基地,基地带农户”的农技示范推广模式,先后围绕产业特点,确立万福、九联、雀巢奶业等8大农业龙头企业为科技示范企业。这些农业科技龙头企业以市场为导向,积极引进国内外新品种、新技术并兴建示范基地,同时,市农口部门将全市农业科技人员归口统一管理,统一发放工资,统一考核奖惩,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技术特长,按照龙头企业的不同需要,合理搭配专业,建立农技人员对龙头企业的帮包联系制度,定期搞好企业示范基地的科技培训和咨询服务,不但激活了农业科技推广网络,也使农户规避了风险,提高了生产者的素质和农产品的质量。我市科技、畜牧等部门积极与雀巢公司配合,及时筹建了203处奶牛养殖示范小区和13家规范示范养殖场,组织16个镇办兽医工作站120多名科技人员应用推广了良种奶牛冷配改良技术、奶牛优质高效饲养管理技术、奶牛疫病防治等16项综合配套技术,引进了美国黑星、加拿大空中之星等国内外良种奶牛冷精8万支,冷配改良奶牛6.6万头,发展牧草种植8万多亩、奶牛胚胎移植1300多例,改良了奶牛品种,也将奶牛饲养实用技术推向了千家万户,使我市的奶业发展实现了质的飞跃。极大地推动了我市奶牛产业的发展。莱西市成为全省最大的奶业生产基地和全国闻名的奶业生产大县。

3.以龙头企业为载体,加强科研攻关。组织和引导企业定期参加产学研洽谈会,积极与大专院校和科研院所联姻,以技术入股和委托等形式对生产和加工过程中的关键技术难题进行科研攻关,改造技术设备,提高生产工艺和产品质量。目前,已有120多家企业与国内的有关院所院校建立了长期的技术合作关系,共同开发农产品加工技术和设备150余项。

4.以龙头企业为载体,推行标准化生产。在国际市场绿色壁垒不断提高,国内市场准入制度逐步推开的形势下,农产品的标准化水平决定农产品加工的市场竞争力。我市结合入世后的国内外市场形势,从农业产业特点出发,在加强农业生产标准化和流通环节标准化的同时,重点抓好加工环节的标准化。引导企业加大技改投入,尽快推行HACCP(危险分析及关键控制点)管理体系,采用国际标准组织企业生产。

目前,全市已有40多种产品通过ISO9000系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的认证及产地注册,培育出了雀巢鲜奶、希杰火腿、等一批闻名国内外市场的品牌产品。

三、以科技型龙头企业为纽带,创新产业化组织模式

1.“公司+合作社+农场”的九联模式。青岛九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壮大,从一个固定资产只有14万元的村办小型蛋鸡场,发展成为集种鸡饲养、繁殖和肉鸡宰杀加工及饲料、兽药生产于一体拥有资产5.1亿元、年销售收入10亿元、出口创汇1700万美元的肉鸡产品加工龙头企业。2000年,为打破技术壁垒,九联集团借鉴国外先进经验,探索出了“公司+农厂”模式,即由公司无偿提供部分资金及贷款担保,由农户再出部分资金,建设现代化无药残养殖车间,产权归农户并由农户按照公司的统一技术标准负责生产经营。这一模式通过引进先进的设备和建设高档次的养殖车间,有效解决了药残超标等问题,得到青岛市委、市政府领导和有关专家的充分肯定。九联集团没有停留在这种水平上,而是积极探索,变“公司+农厂”为“公司+合作社+农厂”。这种模式是一种以加工企业为龙头,以合作经济组织为载体,以现代化养殖农厂为第一车间的产业化经营模式。由九联集团作为发起人出资成立肉鸡生产联合社,吸纳农民入股,组建了30余个肉鸡养殖合作社,每个合作社即为一个养殖农厂,合作社的肉鸡生产由联合社统一管理。这一模式,不仅通过股份制将公司与农户的利益更加紧密地捆绑在一起,而且解决了农户经营存在的管理水平低等问题。九联集团成为科技部确定的国家“十五”期间重点扶持的首批百家科技创新型星火龙头企业之一。在九联公司的带动下,我市东生、亚细亚等6家农业龙头企业也围绕各自的优势牵头领办了80多个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或专业技术协会,将8000余农户有序的组织起来。

2.“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万福模式。青岛万福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畜禽养殖和农产品加工于一体的综合性农业企业集团。公司先后被农业部等九部委授予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被国家科技部评为国家级星火外向型龙头企业等称号。2000年公司与英国PIC公司合作,引进了优质康贝尔良种猪,对改良本地猪种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为确实起到示范带动作用,公司将商品代育肥仔猪以“保值合同猪”的形式投放给养殖户,建立养殖示范基地,园区提供饲料和仔猪,并进行全方位的技术服务和防疫,与广大养殖专业结成利益共同体,将双方风险降低到最低,其“公司+基地+农户+市场”四位一体和“养殖→加工→肥料→种植” 的循环经济模式,不仅

加速了企业发展,而且为农民增收开辟了一条新的渠道。目前,企业已带动山东、江苏两省的莱西、莱阳、海阳等10余个县市的1.2万多养殖专业户为其配套生产,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为便于农民正确掌握技术标准规范,公司专门成立了由86名科技人员组成的技术服务队,专门设计印发了“康贝尔良种猪养殖与疾病防治”、“蔬菜栽培技术操作”等明白纸,定期举办产前、产中和产后技术培训,进行巡回技术咨询服务,指导农民进行科学的生产运作。公司通过对农户实行“五统一”管理,即“统一提供良种,统一供应饲料(肥料),统一提供药品,统一提供技术服务,统一按保护价收购”,为农户提供了全方位服务。通过采取以上措施,使广大农户增强了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意识,大大提高了按标准组织生产的自觉性。

3.“公司+园区+基地”的绿宇模式。2001年,我市引进了新加坡投资的青岛绿宇食品有限公司。并以此为龙头,以建设市农业科技示范园为纽带,辐射基地和农户,逐步形成了“公司+园区+基地”的种植业产业化经营模式,对孙受、店埠等4个镇的农业生产布局进行了调整,形成了中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三区递进”的生产格局。以青岛绿宇食品有限公司为中心形成新品种新技术引进繁育区、农产品精深加工区,主要负责引进新品种、新技术,并以订单形式组织农户按照标准化进行生产,对农产品收购后加工出口。公司建有种苗组培中心1个,育苗工厂2200平方米,年育苗能力800万株。通过组织农户参观园区生产,使农民见到了从来没有见到的品种,见到了从来没有使用过的技术,见到了由此带来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安全效益。示范区不仅成为新品种、新技术的“孵化器”,而且成为联接企业和基地、农户的纽带。辐射区,即生产基地。中心区带动示范区,示范区又带动周边村庄发展起了规模化的绿色蔬菜基地。“龙头带动、园区示范、基地连片、上联市场、下联农户”,对推进种植业的产业化经营发挥了重要作用。这种模式通过龙头企业直接与国际市场接轨,使农民开阔了视野,更新了观念,对新品种、新技术的接受意识和能力都有了很大提高。以劳动密集、技术密集、高投入规模化为主要特征的设施农业越来越被农民广泛应用,标准化生产有了良好开端。在龙头企业的带动下,通过订单这条纽带,将一家一户的小生产组织起来,实现了小生产与大市场的有效对接。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7

农村土地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我国30多年的社会发展尤其是农业和农村发展中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我国农业科学技术水平不断进步,农业机械化程度逐渐提高,传统分散的土地经营生产方式已影响了农业的增产、增效。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的主题是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要求坚持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性日益凸现。

二、我国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1. 农民思想认识不统一,土地流转积极性不高。有些农民虽长期在外务工或经商,但始终不愿轻易放弃承包田,把保留承包田作为自己经济依靠的退路。另外在国家对“三农”加大扶持力度、实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税、实行惠农补贴、粮价趋涨和土地升值的情况下,部分农民更是没有土地流转的积极性。还有些农民更认为实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就是政府要收回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这种认识误区也制约了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发展。

2. 土地集中成片流转难,规模开发难。在农村家庭联产承包制下,土地分户经营的分散性、随意性与土地流转的计划性、规模性之间存在矛盾,在实施土地流转规模经营时,往往因为一户或几户承包户不能谈妥,制约了规模经营的发展。

3. 推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资金需求量大,缺少政策支持。以农民大规模流转土地或组建合作社等形式进行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在启动阶段都需要大量资金,由于目前各级政府没有出台相关政策在资金和项目建设上给予具体扶持,对于乡村两级来讲实际操作难度较大。

4. 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发展处于初级阶段,辐射和带动作用仍然有限。虽然目前部分种植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的发展已经具备一定规模,但由于经营规模小、科技含量不高、自然风险偏多等因素制约,多数经营主体的土地经营仍处于初期阶段,比较效益还没有充分凸显出来,整体带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面积有限,没能充分发挥应有的辐射带动作用。

5. 农民转移就业空间小,影响土地流转规模经营进程。一方面,部分地区县级工业和第三产业规模相对较小,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有限,土地经营收入仍然是农民经济收益的主要组成部分; 另一方面,就业环境仍不宽松,对于进城创业的农民还存在事实上的户籍、保险、就业、子女上学以及工资兑付等方面的问题,农民主要还是依靠土地收入解决看病、上学、养老等问题,把土地看作是赖以生存的基本保障,由于农民对流转土地存在后顾之忧,间接阻碍了农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三、对策建议

( 一) 加强宣传引导,提高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的认识

通过新闻媒体、印发宣传资料、基层干部深入农户等多种形式进行广泛宣传,让广大基层干部和农民充分认识到实行土地规范有序流转的必然性、必要性和现实性,使他们走出认识误区,看到土地流转的积极作用和前景,解放思想,坚定信心,遵循平等协商、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健康有序地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让农民了解土地流转规模经营一方面可以实现大型农机具作业、应用大型现代化水利设施、施行综合高产栽培技术,有效提高土地的产出率。另一方面实行规模经营,可以降低成本,进行合理投入,增加经济效益。

( 二) 建立健全土地流转管理机制,推动土地流转规模经营

按照流转形式多样化、运作方式市场化、实施程序合法化、流转合同规范化的要求,建立健全土地流转机制。加强土地流转服务组织和平台建设,重点建设乡镇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及时为流转双方提供信息、法律政策咨询、流转价格评估、合同签订指导、利益关系协调、流转纠纷调处等服务,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主体流转。要充分发挥村集体经济组织在土地流转中的作用,及时提供土地流转信息,做好协调服务工作。村组干部要经常调查和掌握农户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意向,建立农户土地流转意向数据库,积极引导和帮助农户选择适当的流转对象,加快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和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的步伐。

( 三) 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培育和发展新型经营主体

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培育种植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重点建设现代农机专业合作社。通过新型主体这一载体,具备条件的地方实施整乡( 镇) 整村推进和在现代农业示范区推进土地流转与适度规模经营。充分发挥有些乡镇靠近县城的优势,引导农民集中土地资源,积极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高效农业; 依据各乡镇产业特色,引导农户向龙头企业、种养大户有偿转让土地经营权,壮大特色产业规模;大力培育和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积极鼓励外出务工又不愿放弃土地的农民带地入社,推动土地向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集中,实现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可以采取转包( 租赁) 、转让、互换、入股合作等形式。同时,积极引导同村同组农户以互换形式加快土地集中,改变目前土地布局过小、过散、过乱的问题,切实提高耕种效率。

( 四) 推广农业先进技术,发挥典型示范引领效应

积极培育和选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典型,整合各类建设项目向土地流转规模经营的典型和大户集中,大力推广大型现代化农机作业、玉米膜下滴灌、喷灌、微灌、渗灌等实用技术和先进适用的耕作栽培技术,让广大农民能够亲眼看到、亲身感受到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好处,为推进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奠定坚实基础。

( 五) 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为土地流转规模经营创造有利条件

农业现代化加快步伐 篇8

一、促进土地规模经营是加快农业机械化的前提

农村土地实行联产承包分田到户以来,地块不连片,一家一户经营,大型机械作业受阻,逐步出现了大型机械搁浅,小型机械装备在农业生产中起了主导作用,发展较快。实践证明,常此以往,土地分散经营只靠小型机械作业带来的问题较多,导致作物种植重、迎茬问题严重,小型机械深松不到位,机械作业综合性不强,致使耕暄达不到标准,多年形成犁底层,留不住雨水,起用不了地下水,达不到蓄水保墒的作用,直接影响先进的农业科技技术措施的实施,影响大中型先进农业机械化田间作业程度,使国家投入大中型农业机械的补贴和农民购买农机的投入利用率大大降低,没有用武之地,严重影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进程,影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保证不了国家对粮食的需要,影响农民加快致富的步伐。连片种植扩大土地经营规模能够推动大型机械设备的应用,同时也能促进先进农业技术的应用。

二、发展小型农机正在向发展大型农机逐步转变

从生产力发展的角度看,小型农机主要是起到了代替人畜力的作用,远远满足不了生产发展和农业技术进步的需要。今后我国农业的发展主要靠提高单位面积生产力,除了采用优良品种外,利用农业机械为载体推广农业新技术是重要的途径,从提高综合生产能力的技术要求看,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主要推广提高土壤生产力的技术,如深松、免耕、秸秆还田等;先进栽培技术,如精少量播种、化肥深施、植保等复式作业;旱作节水技术,如覆膜保水和灌溉,秸秆覆盖等;高效收获技术,如割晒、收割、脱粒、烘干等联合作业。从对农机的要求看,第一,这些技术只有以农业机械为载体才能实现,必须通过机械的动力,精确度和速度才能达到。第二,必须使用大型农机具,现代农业技术要求具有一定规模的复合立体作业,绝非是小型农机具所能胜任的。第三,高性能农机的优越性和重要性日益突出,以往因其价格较高而很少考虑它的推广应用,现在人们已经越来越理解它有效实现农艺技术的毫性能、它的性比价、它的综合效益大大优于性能较差的农机。可见,当前发展大中型农机的要求和趋势十分明显。

三、鼓励扶持农机专业户快速发展,规范引导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健康发展

从当前农村的实际情况看,农机服务的主题还应是农机专业户。目前我国农村的机械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耕、种、收三项作业平均机械化水平还比较低,大多数农村的大中型农机规模化作业服务的比重也很低,而家家户户小农机分散作业的状况必将逐步过渡到大农机规模化服务的方式。因此,当前应重点扶持农机专业户发展,采取鼓励措施,培植農机大户,加快推进集约化作业的农机服务模式。随着农机专业户有了一定的发展,农机专业服务组织也随之应运而生,当前农机发展路径展现得十分清楚,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比较快,它是农机户之间的社团组织,为农机户提供维修、信息、市场等方面的服务平台,农机专业服务组织的发展呈现出崭新面貌,正在转向企业化规模经营和管理,服务质量和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将逐步形成农机服务的高级发展模式。

四、农机跨区作业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

近年来,跨区作业的模式在全国范围内得到有效开展,参加跨区作业的农业机械逐年增加,组织管理逐年规范化。农机跨区作业的范围由大豆和小麦向玉米、水稻等作物延伸,作业规模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扩大。农机跨区作业已成为我国农机社会化服务的主要模式,解决了小规模农机户与发展大中型农业机械之间的矛盾。通过市场机制,使高投入的大型农业机械在分散经营一家一户的土地上实现了高产出,他在生产方式上实现了规模化经营,开辟了我国小规模农业使用大型农业机械进行规模化、集约化、现代化的现实道路,成为我国农机化发展的重要途径。

上一篇:大学英语精读分析解析下一篇:中考最后阶段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