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精选12篇)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1
1 要充分认识我国农业现存的薄弱之处
农业是人类利用生物有机体的生命活动, 将外界环境中的物质和能量转化为各种动植物产品的生产活动。世界农业已有上万年的历史, 现代农业是从20世纪初开始的, 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人类充分利用科学技术, 加大投入, 在改造自然、增加粮食和纤维等农产品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农业既是一种“生命产业”, 也是一种“生态产业”。实践证明, 农业必须适应自然环境, 按自然规律处理好人、生物和环境之间的关系, 走产量高、效益好、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我国的国情, 决定了农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所具有的极端重要性, 也决定了不能完全照搬照抄西方发达国家的农业发展模式。
1.1 特征一:人口众多, 人均耕地少, 农业资源匮乏, 后劲不足
我国人口占全球人口总数的1/4多, 而耕地面积占全球耕地总面积不到1/10, 并逐年减少;中低产田占耕地面积的2/3。此外, 还有大约333万hm2耕地受到中、重度污染, 不宜耕种;还有一定数量的耕地因开矿塌陷造成地表土层破坏;或因地下水超采, 已影响正常耕种。水资源严重缺乏, 早在2008年《中国城市发展报告》公布的数据显示, 全国600多个城市, 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 其中比较严重缺水城市高达110个, 农业用水更为奇缺。我国森林覆盖率15%左右, 为世界平均值的一半。资源匮乏, 使得农业发展后劲严重不足。
1.2 特征二:自然灾害多发, 防灾抗灾能力弱, 农业生产不稳
我国地理及气候复杂, 自然灾害频发。尤其是全球气候变暖, 普遍遭受干旱威胁, 对农业生产影响十分突出。全国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不足, 有近半数的耕地是“望天田”, 缺少基本灌溉条件;全国10%以上的低洼易涝地区排涝标准不足3年一遇;旱涝保收田面积不足耕地面积的30%。现有灌溉排水设施大多建于上世纪中后期, 普遍存在标准低、不配套、老化失修、效益衰减等问题。我国也是农业有害生物 (病虫草鼠等) 多发的国家, 农业很大程度上靠天吃饭, 防灾抗灾能力相当薄弱, 农业生产很不稳定。
1.3 特征三:农产品供给总体偏紧, 粮食需求增长加快
我国温饱问题基本解决之后, 随着收入的增加, 肉禽蛋奶鱼以及水果、蔬菜的消费增长迅速, 特别是本世纪以来, 城镇居民鲜奶、家禽、水产品、植物油、鲜蛋等增长幅度在三到五成不等。农村居民的主要食品消费量因原来的消费水平低, 表现出增长率大多高于城镇居民。加之, 人口的增长, 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工业用粮的增加等, 粮食需求量将越来越大, 供需矛盾会日益突出。农作物靠大量投入化肥、农 (兽) 药、农膜等化学农用品连年丰收, 农产品品质大幅下降, 甚至存在不少安全风险, 竞争力减退, 稳定增产难度大。农产品供给总体紧张的局面虽在改观, 但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1.4 特征四:农业比较效益低下, 农民种田的积极性普遍不高
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 以及信息化等高科技在工业、第三产业与农业上差别巨大的不同速发展, 使得农业效益越来越低下, 严重挫伤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不少农民认为, 从事农业不如从事非农产业的效益高, “要想奔小康, 必须背井离乡”和“在家种田, 不如外出挣钱”。农资价格和劳动力价格猛涨也导致农业生产成本高, 农业效益降低。
1.5 特征五:农村劳动力急速减少, 农业生产者文化素质差, 发展困难重重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大量农村劳动力进城务工经商办企业, 外出劳动力已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60%以上, 且为主要劳动力。农村种地的多为留守老人、妇女和儿童。一些新生代农民没有掌握耕种技术, 也不愿吃苦;进城务工农民的后代大多数也不愿回乡种田;在校读书的青年人, 绝大多数都没选择农业作为未来的职业;来自农村的学生, 把好好学习, 作为“跳农门”的资本, 等等偏向, 使得农村发展动力不足, 农业现代化困难重重。
2 要高度重视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障碍因素
可持续发展, 是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 又不影响后人满足需要的发展;也是促进人和自然和谐, 促进生产发展、生活富裕和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保证人类一代接一代永续发展。农业可持续发展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要目标。
2.1 因素一:生态环境总体污染阻碍现代农业发展
在本世纪初, 中国科学院发布的《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指出, 我国“生态环境仍处于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状态”, “总体环境形势相当严峻, 频发的污染事件影响着人民的生活”等。突飞猛进的工业排放出的废气, 污染了大气, 危害了人畜健康, 且形成众多的酸雨, 阻碍农作物的生长;排放出的废水污染地上地下大量水域, 危害农业生产的事件频频发生。过度开采地下水, 不仅造成地下水位下降和水资源减少, 也加快了土地的沙化, 盐碱和沉降变形。我国主要水系监测断面中半数以上受到污染, 绝大多数流经城市的河段受到污染。国土资源部的统计数据显示, 全国1/10以上的耕地受到污染, 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高达上千万吨, 经济损失超过几百亿元。
2.2 因素二:农村生态环境破坏不利现代农业建设
一是受工业化的影响, 广泛大量的使用化肥、农 (兽) 药、农膜、饲料添加剂等化学投入品, 以及畜禽养殖废弃物的排放, 污染了水域、土地、农产品、畜产品和水产品, 并使土地日趋贫瘠。
二是农村生活方式的改变, 以煤、气代替柴草秸秆等为燃料, 以及日常生活中大量使用工业品, 又因没有配套的垃圾处理措施, 使得柴草秸秆、废弃塑料制品、废电池、废弃电器等造成污染。
三是一些无序泛滥的作坊式加工企业加剧了农村水域和土地的污染。
四是原处城市的污染企业大规模迁往农村和选址农村新建的大型化工、重金属等企业, 有的不依法保持与周围农村生产、生活区域的法定距离;有的废水、废气、粉尘处理设施不用, 甚至违法排污, 严重危害周边农村人的生命健康, 并造成农村水域、土地的污染。
五是城市垃圾、工业固体废弃物、矿业废料, 甚至是境外废物等, 也有置于农村堆放、填埋、拆解、处理等, 造成农村空气、水体和土壤污染。
2.3 因素三:农业面源污染危害现代农业
化学农业大幅度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也带来了越来越多的问题, 尤其是农业面源污染相当严重。世界上发达国家“高投入、高产出、高能耗、高污染”的经济发展模式使得生态环境遭受极大的破坏, 土壤严重浸蚀, 农田地力不断降低, 教训十分惨痛。发展中国家为了生存和发展, 大规模地毁林开荒、滥垦滥伐, 广种薄收, 出现大面积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耕地盐碱化和荒漠化。化肥的长期大量使用, 造成了土壤板结和肥力大幅下降。称为“白色革命”的塑料地膜广泛应用后, 已积累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在农业生产和人们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未经合理处置的污染物对水体、土壤和空气及农产品也造成了严重的面源污染, 且污染范围广, 污染成分和过程复杂, 难以控制。有关资料显示, 我国农村污染排放已经占到了全国的“半壁江山”, 农业源主要污染物如化学需氧量、总氮、总磷分别占全国总排放量的一半以上。
我国是全球化肥、农药生产和使用量第一大国, 单位面积使用量分别是世界平均水平的4倍和2.5倍, 且利用率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畜禽粪便大部分没有进行有效地污染治理;每年农用塑料薄膜只能回收一半左右;全国农村的生活污水、生活垃圾, 大部分未经处理随意排放;全国绝大多数行政村没有环保基础设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迫在眉睫。
3 要扎扎实实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到2020年将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关键是基础。进行农业现代化建设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增加并更新农业抗风险能力、监管能力、竞争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等。
3.1 策略一:因地制宜, 科学规划, 努力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现代化建设是宏大的社会经济系统工程, 综合性强, 科技含量高, 涉及面广, 且具有一定地域性。因此, 必须遵循自然规律、尊重科学, 并充分调动和发挥广大农民群众和基层组织的积极性。各地依据本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 充分吸收传统农业精华, 结合现代科学技术, 进行科学规划, 因地制宜加强农业生产能力建设。做到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区域优势, 使各产业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 (2015—2030年) 》将全国划分为优化发展区、适度发展区和保护发展区, 按照因地制宜、梯次推进、分类施策的原则, 确定了不同区域的农业可持续发展重点。推进农业现代化要坚决摒弃粗放型增长方式, 以资源和环境的承受力为基础, 统筹当前发展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实现自然生态系统和经济系统的良性循环, 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策略二:优化结构, 节能降耗, 努力提高农业经济效益
在充分保证粮食安全的前提下, 努力发挥各地传统产业优势, 促进林、牧、副、渔各业全面发展。以大农业为基点, 按“整体筹划、协调发展、良性循环、再生利用”的原则, 将农、林、牧、副、渔各业与农村一、二、三产业结合起来, 使各业之间互相支持, 相得益彰。调整结构的关键, 是要做到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渔则渔, 形成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管理的现代农业发展新格局。通过合理布局, 优化结构, 达到节能降耗, 减少农业成本, 提高农业效益;通过物质循环和系列化深加工, 使农村大量的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既实现经济增值, 也为农村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就业机会, 促进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
3.3 策略三:防治污染, 有效治理和修复恶化的农村生态环境
防治污染要把经济发展与环境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在最大限度满足人们对农产品日益增长需求的同时, 保护并改善生态环境, 维护生态平衡,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发展。目前迫切需要采取强有力措施治理农业面源污染, 这是维护人民健康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保障。要以农业面源污染治理为切入点, 建立起健全的农村环境治理体制与机制, 尽快改善农村环境卫生和农业生态状况。与此同时, 要抓好以水利建设为重点的农田基本建设, 提高现有水利设施的效益。抓好土地整治改造工程建设, 减少水土和养分的流失。科学用地和养地, 大幅削减化肥使用量, 增施有机肥, 提高农田地力。严格控制农药的使用量和使用范围, 尤其是要逐步禁止高毒、高风险、长残效农药的使用, 防止农药污染农田和农产品, 危害农业生态系统。农业部在2015年4月印发的《关于打好农业面源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 提出到2020年农业面源污染治理的具体目标, 即“一控两减三基本”。“一控”是指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和农业水环境污染, 确保农业灌溉用水总量保持在3 720亿m3, 农田灌溉用水水质达标;“两减”是指化肥、农药减量使用;“三基本”是指畜禽粪污、农膜、农作物秸秆基本得到资源化、综合循环再利用和无害化处理。
3.4 策略四:提高科技含量, 加大推广和普及新技术应用力度
科技是现代农业的核心支撑, 现代农业, 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积极研发和普及现代农业的各种先进技术, 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另外, 要继承和发挥我国先人优良的用地和养地相结合的耕作理念, 充分挖掘和利用我国可持续发展的优秀农耕技术, 不断集成创新现代农业技术。尤其是要挖掘并汲取传统农业优良的精耕细作, 重视资源环境与生态系统的保护等技术精髓, 采用现代农业技术弥补其生产规模小、效率低、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弱等缺陷, 使传统农业转变成高效的现代农业。
3.5 策略五:加大对广大农民培训教育的力度, 提高科技兴农的素质
农民是农业生产经营的主体, 农民科技文化素质的高低与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及现代农业建设密切相关。推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 培训教育新型职业农民是一项基础性的长期性工作, 也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由于我国农民受文化知识教育相对偏少, 整体素质不高, 普遍缺乏科技知识和新技能的培训, 长期形成的一些落后生产和生活方式, 接受各项新技术的能力差, 大量的科技成果得不到推广应用, 有限的资源不能充分利用, 使现代农业建设进展相当缓慢。这就迫切需要造就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有文化的新型农民, 尤其是需要在农村用得上、留得住、扎住根的现代新型职业农民。
因此, 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 已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迫切任务。要充分利用报刊、电视、广播、网络等现代媒体, 对农民进行宣传教育和培训, 推动农民积极参与现代农业建设, 并强化培养一批现代农民骨干, 发挥其示范带头作用, 努力使广大农民掌握各种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现代农业种植、养殖和农副产品加工技术, 加快现代农业的建设步伐。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2
一、农业现代化的基本情况区地处盆地东北部,地域面积1327平方公里,由东向西依次为基岩山区(32%)、黄土丘陵区(36%)、冲积平原(32%)三个地貌单元。气候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是水资源严重缺乏型县区。耕地面积65.61万亩,农业人口人均耕地2.49亩。其中水浇地38.71万亩,占总耕地59%。有6个山区丘陵乡镇,4个平川乡镇,289个村民委员会,410个自然村,总人口53.73万人,农业人口26.62万人,农户8.16万户。2004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628元。
(一)基地建设初具规模我区农业遵循区委“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晋商中心区”的发展战略目标,围绕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特色经济,主抓蔬菜、红枣、奶牛等特色产业,蔬菜、红枣、养殖、加工基地已初具规模:蔬菜产业占据半壁江山。我区蔬菜产业全年播种面积达到34万亩,其中温室大棚6万亩(新建1万亩),年总产量达到12亿公斤,产值达6亿元以上。建成了8个万亩特色蔬菜开发带,9个5000亩蔬菜连片区,10个千亩温室大棚规模片。蔬菜生产连续12年夺得全省之冠,“魏榆”牌蔬菜在全国市场独领风骚,畅销全国60多个大中城市。榆次已列入全国55家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县,是我国南方淡季市场的茄果类蔬菜生产基地。红枣产业蓄势待发。全区红枣面积由2002年的8万亩,猛增到2004年的30万亩,面积居全市第一、全省前列,形成南起乌金山镇、北到北田镇的百村百公里红枣经济林带,建成乌金山镇罕山等5个双万亩红枣生态园,红枣开发大户达到150多户,产量达到1000多万公斤,产值5000万元,进入丰产期,仅红枣一项收入可达到3.5亿元以上,年为农民人均增收千元以上。奶牛养殖异军突起。以奶牛为代表的畜牧养殖得到了快速的推进。全年肉蛋奶总产量达到4万吨左右,总产值3.5亿元。先后建成了省级良种瘦肉型猪、优质肉禽生产、无公害产品等8大养殖基地,养殖小区120多个,综合养殖园区8个。奶牛养殖从微到大,规模达到6879头,正在建设张庆、修文、郭家堡万头奶牛养殖基地,今年目标实现8000头。特别是我国首家也是唯一一家从国外引进的羊驼养殖落户榆次后,成为我国特种养殖的一个亮点,填补了我国养殖羊驼的空白。优势农产品发展框架初步搭建。在全区选定绿色蔬菜、优质果品、绿色畜禽、传统杂粮4大主导产业、12种优势农产品进行了科学的区域布局和规划,包括种植产品4个(蔬菜、专用玉米、谷子和专用高粱),畜禽产品4个(奶牛、商品瘦肉型猪、肉羊、禽蛋),林产品4个(红枣、苹果、梨、核桃)。规划实施以来,取得了显著的效益。共规划实施蔬菜面积34万亩,总产量12亿公斤,以东阳、张庆、北田、修文、长凝5乡镇为中心建成了10.9万亩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规划实施红枣面积30万亩,其中有11万亩进入挂果期。奶牛发展势头迅猛,存栏达到6879头。规划实施优势玉米种植面积15万亩,实际完成播种面积30.9万亩,增幅翻一番以上。苹果面积达到10.7万亩,梨达到1.6万亩。
(二)农产品加工能力明显增强丰元枣业、绿源枣业、博瑞乳业、华玉荣香椿、福大绿色食品等一批围绕枣、菜、乳等主导产业的加工企业迅速崛起。红枣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带动产业档次逐步升级,由单一种植向保鲜、加工、营销综合发展,全区各类枣业公司、企业、大户达到100多户,年加工、保鲜红枣100多万公斤,销售200多万公斤,出现了丰元、绿源、贵仁等红枣加工品牌。加工企业生产能力逐年增强,如丰元公司从当初的年加工能力2万公斤发展到现在的50万公斤,产品行销北京、上海、香港等15个省市,是“山西省AA级信用企业”,产品正在申报山西省驰名商标。绿源公司加工能力从3万公斤提高到20万公斤,在榆次及周边县市开了数家连锁店,在北京、天津等地也开了专营店。贵仁红枣基地利用烤窑加工生产的大红枣,个头、口感堪称全省之最,过年可卖到40—50元/斤,比一般公司的红枣加工效益还高。博瑞乳品公司是我区乳业生产的老字号,从上世纪50年代就开始生产,但企业规模一直很小,2002年以来,借我区“万头奶牛”工程的东风,博瑞乳品公司迅速壮大,年加工鲜奶达到1800余吨,通过了ISO9001:2000国际质量体系认证和QS食品安全认证。为应对乳品加工行业的巨大市场需求,今年我区又新上了晋宏、晋佳等加工项目。山西榆次晋宏乳品厂,投资135万元引进温州全套生产线,设计产量1吨/小时,目前处于试生产阶段。榆次晋佳食品有限公司扩建工程,预算总投资1020万元,建筑生产、消毒车间3300平方米,工程投产后,可生产3大系列、18个品种的鲜牛奶、饮料奶系列7560吨,带动农户饲养奶牛1000头,增加就业机会200个,目前工程已进入实质建设阶段。蔬菜产业培育了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加工、福大冷冻蔬菜等项目。华玉荣香椿、福大蔬菜2个建设工程均被列入市“双百”项目,总投资达2868万元。华玉荣香椿公司拥有全国最大的香椿种植基地,全国最大的无土栽培香椿种植基地也将在今年秋季建成,产品远销京、津、沪等大江南北,年产值达到300万元。今年计划投资84万元,新建保鲜库,续建加工车间,继续扩大规模,研制新产品。福大冷冻蔬菜公司由于资金问题,进展较缓。今年我区还引进了山西威特食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是全国最大的核桃仁出口企业之一,是山西农产品创汇第一大户。其榆次直属分厂食品加工项目,总投资400万元,生产、加工、销售干果、食用菌、速冻蔬菜等食品。工程建成后,将实现年产值1000万元。工程达效后,会成为晋中规模较大的干果、干鲜蔬菜出口创汇企业,对推动我区蔬菜、红枣、核桃产业的上档升级起到积极作用。
(三)科技园区建设迈开大步我区重点扶持建设金贝植物园、中华羊驼养殖、金威航天育种项目和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以园区建设带动发展高效农业。山西金贝植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全省
最大的苗木生产企业,金贝植物园为公司的苗木组培生产基地,总投资6000万元,占地1500余亩。该园区以“植物克隆”技术为专利产品,主要从事高档观赏型林木及普及型蔬菜、花卉、饲草和经济型绿化树苗的培育、推广,成为集科研、开发、生产、苗木示范、经销为一体的公园式科技型现代化农业园区,被晋中市列为“双百项目工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4强之一。中华羊驼养殖是国家农业部“948”科研引进项目,由山西阿帕克有限公司负责实施,主要从事羊驼的引进、试验、推广、普及工作。羊驼养殖开发填补了我国空白,促进榆次养殖业向生态型、特色型发展,具有极高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航天育种是航天专家和农业遗传育种专家协作探索的育种新途径,是21世纪农业发展新领域。金威航天育种基地,占地1000亩,由山西金威航天育种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460余万元建成,是以专业开发、试验示范、培育精品为特点的农业科技示范推广基地。该基地主要是利用太空环境诱变技术、地面遗传育种技术,培育各种粮食、蔬菜、花卉、苗木、瓜果种子。符合农业技术转变的发展方向,对改进我区农产品品质,提高农业种植效益,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意义,将为我区新技术和农业发展的有机结合起到积极的示范作用。我区重点建设12个优势农产品标准化科技示范园区,其中蔬菜1个,红枣4个,养殖6个,粮食作物1个。目前,示范园区处于整体推进,全面建设阶段。在北田镇张胡村建成150亩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园区。红枣建成乌金山镇宏大红枣科技示范园300亩、北田镇杜堡中昌农业示范园区500亩、北田镇贵仁红枣科技示范园100亩、长凝仙枣果品公司基地2000亩。养殖建成陈侃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扩建二期工程,新建10户;北胡乔奶牛园区,今年重点是完善园区内的公共设施;演武蛋鸡养殖园区,今年重点是鸡舍的续建以及配套设施和公共设施的完善;演武瘦肉型猪养殖园区,今年主要推广瘦肉型猪生产配套技术;长凝众旺肉羊养殖园区,今年推广的技术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乌金山西沛霖肉羊养殖园区,主要是肉羊标准化生产和人工授精、胚胎移植技术,建设人工授精站。粮食,张庆玉米示范园区种植饲用玉米500亩。
(四)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榆次在推进农村全面小康建设工作中,以工带农、以工兴农,延伸了产业链,提高了区域经济竞争力,建起了全省最好、全国较好的精品工业园区。其中,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形成了以河南白象、江苏恒顺老陈醋、紫晨醋爽、成信油脂、古船面粉、绿叶食品、陈世家酿、强大饲料等8家企业为代表的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群体,总投资3.7亿元,全部达产达效后,预计年产值可达16亿元,年利税突破1.6亿元。如白象方便面12万吨项目投产后,年消耗面粉达8万吨;古船面粉有国际一流的意大利生产设备,日处理小麦500吨,可生产不同等级20个品种规格的小麦粉,是山西境内最大的小麦粉加工企业,“古船牌”面粉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陈世家酿拥有先进的防沉淀过滤设备,年产5000吨醋,大大提升了我区酿醋生产水平;紫晨醋爽苹果汁、葡萄汁、红枣汁加工项目,可带动红枣等产业的发展;江苏恒顺醋业和山西成信油脂,通过采取“公司+农户”、“订单农业”等多种经营方式,带动农户进行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生产。本地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蓬勃发展,方兴未艾。民信屠宰有限公司是省政府定点屠宰企业,年屠宰生猪15万头以上,收入达到1个亿,利润800万元,是晋中市“双百”项目之一,对延伸农业产业链,促进我区养殖业的快速发展有很大作用。今年又投资200万元,新建冷库和熟肉制品加工线,开设了三个冷鲜肉经销点,日销量在36吨以上,“泽榆”冷鲜肉已得到消费者的普遍认同,打破了“双汇”对冷鲜肉市场的独家垄断局面。杂粮加工实现零的突破——德御公司小米产品已占领太原29家超市,今年又打入了天津23家超市。今年采取“公司+农户”的形式,投资6万元,无偿为农户提供晋谷
29、晋谷21种子,发展谷子订单6000亩。上半年销售额达到200万元,今年力争实现500万元。山西海玉食品有限公司拥有3条自动化饼干生产线,年生产能力1万余吨,公司在意大利“卡夫拉缇”配方的基础上研发的“开心食点”系列产品140多个品种,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远销全国20多个省、市、自治区。在去年北京人民大会堂新闻发布会上,签订订单3000余万元。今年上半年产量达到3500吨,比上年同期增长40%,计划占地80亩,总投资4000万元,新上6条流水生产线,投产后加工能力达到3.6万吨,可转化粮食2.5万吨,带动7万亩的粮食基地生产。怀仁醋业向集团化、规模化方向发展,在去年怀仁醋业协会的基础上,今年联合6家酿醋企业,组建榆次怀仁四眼井酿造集团公司,研发出最先进的灭菌新工艺,建设大型晒醋场,初步与北京的实力投资商杨军达成引资协议,力争年新增醋产量2万吨,形成8万吨的生产规模。
(五)农业服务体系初步构建我区在农业和农村工作中,从标准化、市场、信息网络、畜牧防疫和农业执法五个方面构建农业服务网络:
1、标准化体系建设。截至2004年,全区无公害农产品认证面积近达到12万亩,是全国55家无公害农产品基地之一,2003、2004年连续两年被农业部验收为优秀。今年我区又争取到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项目,是全省5个无公害农产品认证整体推进试点县之一。在原有基础上,新认证23万亩无公害农产品,使全区认证面积达到35万亩,占到全区食用农产品种植面积的71.8%。绿色食品认证上实现大的突破,目前已有华玉荣香椿、中晶梨枣取得绿色食品认证,丰元枣业目前正在申报绿色食品认证。标准化生产规程得到推广应用。我区已制定红枣、蔬菜、水果、畜牧等行业的标准化生产规程。《榆次区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正在紧张制定中,预计年内制定出全区统一的农产品标准化生产规程,进一步规范我区农业标准化生产。
2、市场体系建设。一是各类农产品市场建设。我区目前已有东阳蔬菜批发市场、北田果蔬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批发市场、郭家堡粮油批发市场等。投资80万元,占地7500平方米的什贴葵花市场已基本完工,并组建了葵花服务中心。东阳蔬菜批发市场通过改制吸纳11名销售大户,投资90万元建设500平米冷库5座,启动了无公害检测设备,进一步使蔬菜市场成为功能齐全、设备完善、规模较大的蔬菜
销售市场,上半年批销量达到4000万公斤左右。榆次串串红农业综合市场经过努力,目前进展顺利,已经由省计委立项。市场选址在原榆次区苗圃,一期工程占地43亩。张庆乡演武禽蛋交易市场也在积极酝酿之中。庄子乡计划筹建庄子牛羊交易市场和紫坑瓜果交易市场。东阳镇新上农机销售市场项目、晋中市农化种籽综合批发市场项目。二是指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随着我区农业产业化推进中主导产业的健康发展,自发组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也如雨后春笋般脱颖而出。据农经部门统计,围绕蔬菜、红枣、奶牛养殖、醋业等主导产业成立的农民合作组织已达39个,会员3209名。今年年初,在榆次供销社、120余名农民经纪人及社会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区农民经纪人协会也正式成立并启动运行。农资连锁经营健康发展,通过生产资料公司晋中分公司招聘农资代理员(农资经纪人)96名,规范了农资经纪人队伍。三是完善农业综合服务超市体系。去年普家乐农村连锁经营服务体系完成了25个连锁店和100个村级服务站定点工作,农产品营销市场体系已基本构建。今年我区投资570万元,建设普家乐超市6000平方米物流配送中心、10个农村连锁超市、10个村级农资服务站,初步形成辐射全区农村的销售网络。目前已有6个连锁超市、15个乡村农资便民服务站投入运营。
3、农业信息网络体系建设。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出发,我们积极推广“三电合一”的信息服务建设,实施“万户农民网上行”工程。截止6月底,全区上网农户已达到4900余户,17个乡镇、企业和大户注册了“一站通”,20名农村信息员向农业部进行了资格申报认证。乌金山镇海底岭村、施家洼村和北田镇张胡村等电视上网示范村建设正在实施中。
4、畜牧防疫体系建设。我区总投资113万元,整合原有的10个乡镇畜牧兽医站资源,建设5座高标准乡镇畜牧兽医中心站,总建筑面积1506平方米。目前乌金山、修文、北田、长凝四个中心站已竣工。修文兽医站524平方米,在全省都是一流。在5个畜牧兽医中心站建立乡镇疫情测报点,村级防疫员队伍健全率达到了100%,形成完整的动物疫情测报网络。
5、农业执法体系建设。由于我区尚未农业综合执法队伍,目前农业执法一般为多部门联合行动,集中整顿农资市场。如3月10日至4月10日开展了声势浩大的“农资打假下乡”集中行动月活动。区农业局与质监局稽查队深入城区农资销售市场、网点进行检查,与物价局联合对农资价格进行专项检查。区工商局也开展了“红盾护农”行动。农业综合执法队伍正在加紧筹建,尽快建成完善高效的农业综合执法体系。(六)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步伐加快做大农业,做“少”农民,将农民从第一产业转移到二、三产业,增加农民非农收入,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农民增收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我区乡村劳动力总数129431人,其中18—45岁农村劳动力人数102282人。全区从事农牧业生产实际需要的劳动力人数为60081人,农村富余劳动力人数55664人。农村劳动力已转移43761 人,还有富余劳动力11903人需要转移。已转移的农村劳动力按区域分布划分,区内转移的劳动力35999人,占转移总数的82%;转移到省内区外的6070人,占转移总数的14%;转移到省外的1692人,占转移总数的4%。从近年我区农民收入的构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增长的主动力。以2004年为例,全区农村居民的工资性收入为人均1064元,比上年增加115.52元,增长29.6%,贡献率为26.6%。
二、当前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中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从总体上看,我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确迈出了新的步伐,取得了令人欣喜的成绩。榆次农业在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形势下,面临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山西能源和重化工基地建设、晋中最具活力经济带和城市群规划及榆次现代晋商中心区奋斗目标的历史机遇与挑战,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处于重要的转型时期:农业生产目标已从主要追求农产品数量向稳定总量、优化品种质量转变,但“资源型、原料型、趋同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生产方式已从小农生产向产业化生产转变,但以传统农业为主体的生产经营格局还未根本改变;增长方式已从粗放经营向集约经营逐步转变,但农业综合素质低、总体效益差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资源开发方式已从掠夺型逐步向开发与保护并重的可持续发展转变,但农业基础设施脆弱、生态环境仍不容乐观、人口增长对经济和环境的压力继续增大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问题仍然存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状况还未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一是结构调整的方向和重点还不够突出,品种结构和生产布局还没有大的变化,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我区虽加大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力度,但在调整过程中重视面积和数量的扩张,一定程度上对提高农业质量,培育品牌,增加农产品附加效益有所忽视;对一些具有市场竞争能力的华玉荣香椿特色蔬菜、仙枣1、2、3号特优红枣、“软黄金”羊驼等优质、珍稀、特色农产品扶持开发不够,形不成规模经济;优势农产品品种多达12个,点多面广,形不成优势拳头产品;对农业结构调整的认识还不够全面,还没有从根本上跳出就农业调农业的小圈子,农村一、二、三产业结构仍不合理。二是农业基础设施和物质技术条件总体水平低,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比较滞后,特别是信息和技术服务还不能满足广大农民调整结构的需要。我区自从2000年以来加强中低产田改造、土地综合开发等农田基本建设,农田基础条件得到了一定改善,土地综合生产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但目前仍有50%以上的农田属中低产田,这部分农田仍处于“靠天吃饭”的现状,特别是山区丘陵旱垣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更弱,基本上处于“雨养农业”的状况。另外,我区虽已形成以农业中心等5个中心牵头,乡镇农技站等服务站为载体,科技示范户为触点的农业服务体系,但在服务过程中仍于产中指导为主,对产前的市场预测和产后的流通指导较少,无法提供给农民超前市场信息,农户难于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信息网络普及率低下,70%以上的村庄还看不上有线电视节目,电脑、机顶盒等普及率更低,户占有率不到6%。三是农村市场发育不全,农产品交易市场建设滞后,农产品流通渠道仍不顺畅。我区虽着力建设了一批农村集贸市场,但这些市场布局分散,规模较小,设施简陋,功能落后,多
数无信息服务网络,大部分农产品仍在露天下交易;缺乏贮藏、冷冻、周转条件,交易完全处于自然成交。据调查,我区70%左右的农产品无固定的交易场所,均为地头销售、占道经营或市场外零星交易,已无法适应当前大市场、大流通的需要,致使农产品转化成商品率较低。由于市场体系建设不适应当前结构调整需要,对农民起不到引导的作用。四是农民科技素质较低,农业科技推广力度不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据调查,全区农民劳动力按文化程度划分,大专以上的占0.8%;高中中专占17%;初中占64.2%;小学文盲占18%。初中文化程度以下占82.2%,对新科技、新技术的接受能力有限,阻碍了农业科技推广的进程;农技部门行政人员多,农技人员,尤其农技专家少,农业科技人员占农业从业人员的0.16%,同时现有的农业科技人员中,大部分属于产中服务型人才,缺乏综合性、多学科方面的知识,难于适应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技服务机构设备简陋,服务手段落后,特别是乡镇农科部门的办公条件和服务手段更为简陋和落后,难于适应新时期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需要。五是农产品的品质和质量亟须提高,品牌尚未确立。2002年以来,我区着力实施“无公害行动计划”,但农民和农产品加工企业业主认识不到位,仍以增加农产品产量为重点,忽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同时,由于群众消费观念尚未改变、消费水平低度徘徊,优质优价难于体现,致使农产品存在较大的安全隐患,农业的质量和效益提高不大。农产品质量标准监测体系和市场信息体系建设滞后。我区的“魏榆”、“串串红”等品牌一真没有做起来,可以说还是“默默无闻”的状态。六是涉农龙头企业数量不多,规模不大,市场开拓能力和带动能力弱。我区在酿造、饲料加工等方面有一些加工亮点,也有如白象方便面、恒顺醋等全国知名品牌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都与我区的蔬菜、红枣、畜牧养殖三大特色产业的发展联系不紧,带动示范能力不强。我区虽扶持建设了一批如丰元、博瑞、福大、华玉荣、绿野、德御等与蔬菜、红枣、畜牧养殖特色产业联系紧密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这些企业多数处于起步发展阶段,由于规模较小,资金短缺,设备简陋,生产技术落后,市场开拓能力较弱,无法有效拉动农业产业的发展。七是农业投融资体制不畅,结构调整的资金不足。农业结构调整是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程,引进优良品种、发展名优特新产品、农产品加工业和开拓农产品市场等都需要大量资金投入,特别是一些种养加大户资金短缺的问题比较突出。我区2005年支农资金预算比上年增长42.9%以上,绝对额增长90万元,但即使这样,总额也仅有300万元,农民人均投入不足11元。北田镇张胡村是我区温室蔬菜标准化示范园区,今年通过农机补贴计划发展自动卷帘机,农户一下就报了50多户,但只能补助13户。北田、庄子等乡镇群众发展沼气的热情非常高,只要政府扶一把,至少能新上20多个沼气村,但资金就是解决不了。榆社县今年拿出400万元用于 “两贴一补”,其中100万元贴息用于扶持肉牛养殖,100万元贴息贷款扶持农业龙头企业,200万元补贴特色种植、养殖业。左权、灵石、榆社、太谷、平遥都制定了对优势农产品开发的补贴办法。左权县对饲养规模在80头以上的养牛户,每头补助购牛款800元,对新建一个日光温室补助3000元。太谷县出台了每建一座日光温室尤其是L1028型大拱棚,县政府帮助解决5000元小额贷款并补贴200元,另外乡政府、村委对温室、拱棚建设每亩补贴1000─3000元。与兄弟县市相比,我区农业还停留在“口头农业”上,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这与我区是经济大区、经济强区的地位很不相称。八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水平低。我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已达4万多人,但多属于季节性务工,农民工在城镇务工“留不住”,技术少、工种差、工资低,就业、医疗、养老、劳保、子女入学等配套机制尚未健全,城乡差别仍然很大。我区耕地相对分散,农村剩余劳动力不能充分转移,使得农业的人均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成为阻碍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之一。
三、今后农业现代化的对策和措施
(一)进一步认识农业现代化的深刻内涵我们认为,对农业现代化建设有必要进行客观的分析,获得一个全面正确的认识。第一,提出我区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的要求非常及时和必要。为了实现“提升竞争力、再创新优势,打造现代现代晋商中心区”的战略目标,应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世界经济一体化带来的世界市场和发达国家农业的压力,农业不能拖后腿,农业现代化的进程必须加快。第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相对的、动态的农业发展过程,对农业现代化的内涵理解有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我们认为农业现代化是指:具有发达的基础设施、先进的科学技术、高效的组织方式和完善的服务体系,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均较高的一种生产发达、农民富裕、环境优美的具有一定国际可比性的先进农业发展状态。农业现代化应有三大总目标:农业生产目标、农民收入目标和农村环境目标。第三、农业现代化离不开其它国民经济部门的现代化。可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中其它各个部门的基础,而国民经济其它部门的现代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因为,农业现代化需要高质量、低价格的各种装备和生产要素的支撑,需要高效率的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部门的支撑,需要高收入非农业消费者市场需求的支撑,等等。此外,可能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农业要实现现代化,必须大量减少农业劳动力,大力降低农业劳动力在社会总就业中的比重。而所有这一切,都依赖非农业产业的发展。在时间上,可不可以说,是其它国民经济部门带动农业实现现代化,是其它部门而不是农业率先实现现代化?纵观世界,农业发达的国家都是非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没有哪一个国民经济总体不发达的国家的农业是发达的。即:农业不可能率先实现现代化。这与“工业是先导”的道理是一致的。在某种意义上,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的关系,是农业现代化和非农业部门现代化关系的一种反映,是互为依存、不可分开的。认识这一点对正确地推动我区农业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第四、制定农业现代化的目标应当从实际出发,兼顾激励性和可能性。我国提出到2050年基本实现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化,而农业又不可能领先于工业等非农业部门
实现现代化。因此,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个较为长远的目标,是需要坚持不懈地做几十年努力才有可能实现的目标。我区2003年被省确定为农业和农村现代化试点县(区)之一,建议区委、区政府尽快出台《关于推进榆次区农业现代化的实施意见(规划)》,规划应当切合实际,做到长短结合、远近结合,既有科学性,又有可行性。在具体提法上,可以划分出近期、中期和远期三个阶段。
(二)今后我区农业现代化的方向和工作重点工作思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以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坚持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期,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人才、品牌、科技、工业等优势,走“农业强区”之路,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技术创新为动力,以调优、调特、调名、调强为突破口,以工业化的理念、产业化的思路、市场化的思维、科技化的手段、城镇化的战略为出发点,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进一步巩固蔬菜、红枣、奶牛三大特色产业,提升水果、畜牧两大支柱产业,培植扁桃、核桃、杂粮等新兴后续产业。扶优扶强一批农产品批发市场,突破加工业,打造品牌,完善服务体系,增加投入,努力把我区建成绿色农业特色经济强区和现代化农业示范基地,确保农民增收、农村稳定,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
一、改革投融资体制,增加对农业的投入。从长远来看,农业发展的资金应该主要来自政府和农民、农企业的自我积累,所以,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首先要加大本级财政的投入并尽力争取上级的支持。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加快,综合国力进一步提升,国家对农业的财政扶持将会逐步加大,这些扶持主要体现在基础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上,我们要把握这一态势,做好项目前期工作,争取上级更多的农业扶持资金。同时,要引导社会资金进入农业,特别要进入农业产业化经营项目,提高农业的效益,以此吸引更多的金融投资,形成投资多元化。总结我区并借鉴一些发达地区的经验,应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建立财政支农周转金制度,取消对农业生产的直接拨款制度。二是利用匹配投资法,引导农民及社会资金进行生产投入,即以政府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集体、农民和社会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特定建设项目投资的整体。三是实行以奖代补,鼓励多元化投资。四是以优惠政策、优势农业项目、优质服务吸引社会融资,对优势、龙头、骨干涉农项目择重优先扶持,稳住投资者;行政部门改善服务态度,提高速度和效率。五是要采取有力措施,构建农村良好的信用环境。要通过以上措施,形成政府、集体、农民、社会资金等多层次的投入机制。建议农业信贷由支持农业向支持现代农业转变,重点支持农产品加工、储运保鲜、流通等多样化的市场主体转变,向支持无公害农业和农业产业化经营转变。通过信贷杠杆作用引导龙头企业走专业化、深加工、大流通、外向型的发展路子。优先支持农企业在季节收购、技术改造、市场营销和环境保护方面的资金需要。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有偿无偿资金,扶贫开发项目中的财政资金和工业发展资金等重点投入和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建议区财政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每年再安排300万元以上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引导资金,调整补贴重点,按照适当集中,突出重点,扶优扶强、扶成长项目的原则,主要用于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贷款贴息;用于以良种为主的重大科技推广和新技术开发;用于优质和专用原料基地建设;用于受冲击较大的敏感性农产品、专用农产品、无公害农产品生产;用于市场信息等体系建设。区级各部门要多渠道争取项目资金扶持农业。各乡镇也要安排一定数量的资金用于本乡的农业现代化建设。
二、完善农产品市场体系,搞活农产品流通。良好的市场环境和完善的市场体系是农业现代化的客观需要。一是统一规划,加强立项管理,逐步在全区形成布局合理、产销结合、公平竞争、统一开放的农产品市场体系。重点培育产地农产品批发市场发展,如北田、庄子果品批发市场、东阳蔬菜批发市场、什贴葵花(杂粮)批发市场、张庆演武畜禽批发市场、榆次串串红农产品综合批发市场等。二是要扶持市场进一步发挥服务功能,重点支持市场的冷冻、冷藏、仓储、运输等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化系统建设。农产品批发市场要推行电子统一结算管理系统,提高交易和管理效率;鼓励探索竞价拍卖、直供配送和网上交易等现代交易方式。引导优质、有品牌的农产品直接进入超市,鼓励有条件的农产品进入沃尔玛等大型连锁超市,将我区农产品销售纳入世界物流体系。发挥市场的信息发布窗口作用,建立多元化的市场价格、供求信息采集、整理和发布系统,为农民、经营户、管理部门提供信息服务。三是逐步建立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促进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发展。重点以果菜等鲜活农产品批发市场为窗口,建立市场准入制度,从加强管理着手,配置检测设备,规范检测手段,对不符合要求的不予进场交易。在加强农业产前、产中管理的基础上,加大农产品产后流通环节的抽检力度,促进农产品质量提高。四是加强市场开拓。加大农产品贩销大户、经纪人队伍培育,以市场为依托,通过壮大农民经纪人协会的途径,提高农产品经营户的组织化程度。引导贩销大户与基地农户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以市场为中介,通过举办农产品展销会,牵头与大中城市市场建立业务关系等多种途径,扩大当地农产品对外宣传,提高“魏榆”蔬菜、“北田”苹果、“涂河”大蒜等市场知名度,使更多的农产品走向国内外市场。
三、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和人才培训步伐。一要创新农技推广体制。逐步探索完善以政府推广机构为主体,科研机构和农村科技人才多方参与,平等竞争的推广机制。每年由乡村调查农民需解决的技术难题,推广机构进行针对性研究,上门为农户提供技术服务,或由农户选择服务对象,然后政府按照农户提供的推广面积和实施效果将科技推广经费下拨推广主体,解决农业科技“推而不广”和“推需分离”的问题。二要以培养农村科技带头人、农业科技示范户和农业科技致富能手为重点,大力选拔培育“土专家”、“田秀才”。采用科技培训、经验传授、基地示范、政策激励等方式,大力培养造就能掌握农村实用技术、致富技术的乡土人才,使他们成为发展农村经济、实施科技致富的带头人。三要大力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3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近年来,全省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强“三农”工作的一系列决策部署,坚持统筹城乡发展,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全省连续六年保持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好势头。粮食持续增产,2009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646亿斤,实现连续六年增产的历史性突破,单产创历史新高;高效农业比重持续提高,全省高效农业面积超过2400万亩,高效农业占耕地面积的比重提高到30%以上,农业增加值位居全国前列;农民收入持续增加,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004元,提前一年实现省定小康目标。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努力实现“五个转变”。
一是农业增长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要素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传统农业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等资源要素实现增长,现代农业必须依靠科技和投资实现新增长。我省土地资源紧缺,人均耕地不足1亩,仅为全国人均耕地的三分之二,但经济发达、科技力量雄厚,必须依靠科技、人才、资本的优势,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土地集约型、科技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农业,走出一条集约型农业发展道路,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二是农业生产由主要依赖自然生产向发展可控的设施生产转变。设施农业打破了季节、时空的界限,产出效益相当于传统农业的几倍、十几倍甚至几十倍,是一种典型的高效农业形态。江苏是全国人口密度最大的省份,要确保粮食稳定发展、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必须把发展设施农业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突破口,综合运用生物技术、环境技术、工程技术,发展壮大高效设施农业产业群,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
三是农业经营由分散的家庭经营向专业的适度觌模经营转变。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重要途径。要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规模经营,培育农民合作组织,把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分散的作业统一起来、分散的经营联合起来,解决一家一户做不了、做不好的问题,提高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化程度。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规模经营,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鼓励农民以转包、出租、互换、转让等形式,促进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规模经营主体集中。加快发展统一服务型规模经营,积极鼓励兴办种苗、植保、农机、农资等专业化服务组织。
四是农业发展由注重农业的一产向促进农业的一产、二产、三产协调发展转变。推进农业一、二、三产协调发展,延长农业产业链,是提升农业整体效益、增强农业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举措。着力做强一产,大力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培育壮大优势特色产业,提高土地单位面积产出效益;做大二产,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做活三产,构建农产品市场营销体系,突破农产品流通,积极发展农业服务业。
五是农业功能由以农产品生产为主向生产、生活、生态功能并重转变。依托农业绿色特质和农村特色地域文化,以农业景点、农事体验、农展节庆等为载体,利用人文历史、民俗古迹、旅游景观,整合农业生产要素、农耕文化、田园风光和山水资源,积极挖掘农业文化内涵,加快发展都市农业、休闲观光农业、生态旅游农业,充分发挥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功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与基本原则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把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作为基本方向。省委十一届五次全会提出了到2020年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大任务。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省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关键阶段,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的重要时期。围绕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我们组织力量制定了《江苏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必须牢牢把握新时期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总体要求,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
(一)总体要求。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我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保障农产品供给、提高农民生活水平、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业农村经济体制,用现代装备武装农业,用现代科技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变革农业,用现代知识培训农民,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信息化,不断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努力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二)目标任务。力争通过10年左右的努力,全省农业产出效益、农业科技进步、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物质装备、农业生态环境、农业支持保障水平有显著提高。到2020年,全省农林牧渔业增加值达到3300亿元左右,高效设施农业面积比重提高到20%,高效设施渔业面积比重26%,高标准农田比重60%,主要农作物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85%,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70%,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80%,农户参加各类合作经济组织比重80%,农民人均纯收入18000元。
(三)基本原则。(1)坚持发展农业集约经营,提高农业整体效益。积极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品牌化营销,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农业生产经营水平。(2)坚持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提高农业核心竞争力。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要求,加强农业科技攻关,加大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力度,强化农民科技培训,提高农业科技贡献份额。(3)坚持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田水利建设,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积极推进农业机械化,强化农业物质装备,建立健全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务实现代农业发展基础。(4)坚持深化农村改革,增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活力。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大力发展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快农村土地使用制度改革,加大农村金融改革力度,为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在工作举措上,要突出推进“两个化”、加强“三大载体”建设。推进“两个化”,即粮食高产技术普及化,提高粮食单产,稳定粮食生产;高效农业规模化,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提高农业效益,增加务农收入。建设“三大载体”,一是现代农业因区。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创新管理机制和模式,大力发展产业特色鲜明、
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带动能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二是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集中、集聚、集群发展,培育一批带动农业产业发展,有特色、有规模的农产品加工集中区。三是农产品市场体系。根据优势特色产业布局,建设一批区域性农产品批发市场,积极发展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网上销售等现代流通业态,加快构建完善的农产品市场体系,促进农产品流通和销售。
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必须突出工作重点,加强政策扶持,加大推进力度,狠抓措施落实,确保取得实效。
(一)加快发展现代高效农业,提高农业产出效益。加大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推进力度,大力发展优质粮油业、蔬菜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和休闲观光业,加快发展设施农业,提升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加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建设,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加快发展设施园艺业、规模畜牧业、特色水产业。拓展农业功能,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二)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围绕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扶持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延长农业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创新农业龙头企业与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民更多地分享增值利润。加强农产品质量建设,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大力实施品牌化战略,鼓励开展商标注册、原产地保护,整合培育特色农产品品牌,延长品牌农产品产业链。加大农产品境外促销力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
(三)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提升农业科技贡献份额。加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加大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建立健全农业科技创新、农业技术推广、农民教育培训“三大体系”。全面实施农业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三新”工程,积极培育推广一批优质、专用、特色新品种,着力研发一批节本、高效、安全新技术,加快开发普及一批立体、生态、高效新模式。充分发挥我省农业院校多、科研机构多、科技成果多的优势,积极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结合,大力实施“挂县强农富民”工程,全面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组织万名农技人员进万村,实现农业科技人员进村服务全覆盖,提高农业科技到位率和入户率。加强对农村合作组织带头人、农民经纪人、种养大户、返乡农民工和村干部的培训,培养一批懂技术、会经营、能创业的现代新型农民。加强乡镇农业技术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监管、农村经营管理、农业信息服务能力建设,提高农业公共服务水平。
(四)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业发展条件。按照灌排设施配套、土地平整肥沃、田间道路畅通、农田林网健全、生产方式先进、产出效益较高的要求,整合集聚各方面资源,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步伐,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大农田水利建设力度,大力开展农村河道疏浚整治,着力推进中小河流综合治理、大中型泵站更新改造、大中型灌区配套建设,提高农田灌排标准,扩大有效灌溉面积。加强农业综合开发,积极推进丘陵山区、高沙土地区、沿海滩涂、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加快推进农业机械化,加大新型适用农业机械研发力度,大力推广农机新技术、新机具,积极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综合机械化水平。
(五)强化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加强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建设,积极推广生态生产、健康养殖、农牧结合等环境友好型先进实用技术。严格保护基本农田,加强耕地质量建设,加大测土配方施肥力度,积极推广使用有机肥、缓释肥,扩大绿肥种植面积,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加强农村清洁能源建设,积极推进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快实施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和农村户用沼气工程,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加大植树造林力度,加强重点林业生态工程和林业产业工程建设,全面开展村庄绿化,改善农村生态环境。
(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大力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居住向社区集中、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城乡空间结构合理布局、要素资源优化配置、农村产业转型升级、公共服务趋于均衡。创新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方式,盘活农村土地资源。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促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社区股份合作,因地制宜发展劳务合作、富民合作、资金互助合作等其他多种形式的新型农民合作组织,提高对农户的覆盖率和带动力。加快发展合作经营型、土地集中型、统一服务型等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业生产规模,提高农业规模效益。深入推进农村金融改革,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农业农村贷款投放,确保农业贷款增长幅度大于贷款总额增长幅度。加快发展高效农业保险,增强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我们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切实增强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和率先发展的责任感,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更大力度地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努力实现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的跨越,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坚强的基础保障。
发展生态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4
生态农业是运用农业生态原理和系统科学方法, 把现代科技成果与传统农业精华结合起来建立的一个采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和现代管理的农业综合体系。它以生态理论为基础, 以绿色消费需求为导向, 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 追求农业与环境、生态与经济的平衡, 以求达到农业安全与人类健康的最终目标。生态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 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 又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兰州市实际, 也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
一、兰州发展生态农业的优势
㈠地理优势 兰州市地处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 市内“两山夹一河”, 周围以黄土峁梁地为主, 滩、川、坪、梁、山地形成多样土壤和独特的气候条件, 水资源充足, 光热条件好, 为农业生产的长远发展提供了潜力和发展方向。兰州是甘肃省省会、西北地区重要的工业城市和区域性经济中心, 是黄河上游唯一的中心城市, 是丝绸之路、“陇海-兰新经济带”乃至整个亚欧大陆桥上重要的城市结点。它在甘肃省内是独一无二的工业中心、经济中心、商贸中心、政治和文化中心及交通枢纽。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 对农产品需求的数量越来越大、品种越来越多、层次越来越高。独特的地理位置及相应形成的经济区位条件, 是兰州未来发展的重要依托。
㈡产业优势 改革开放30多年来, 兰州市农村生产力水平不断提高, 特别是近几年来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 为做好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以引大为骨干的大中型水利设施配套比较完善, 将为都市农业的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兰州大学、甘肃农业大学、甘肃省农科院等国内外知名的从事农业和生态环境研究的科研教学单位在与兰州市的长期合作中建立了良好的协作关系, 成为兰州市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市坚强的技术与人才后盾。兰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经多年的建设, 在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研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应用等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在开展技术培训与咨询、提高广大农民素质、推动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等方面, 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增强了自身的业务水平, 形成了一支推广能力较强的专业技术队伍。
㈢基础优势 兰州市现有的农业基础、综合实力及农业内部结构, 为兰州市发展生态农业奠定了基础。近年来, 兰州市根据自身资源潜力和在区域经济格局中所处的战略位置, 选择了一条发展循环经济和开展生态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保护蓝天碧水、美化城乡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全市上下的共识, 初步形成了经济建设与环境保护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良好局面。
二、生态农业建设的设想
㈠加强农业生态环境建设 突出林业在生态建设中的首要作用, 加大造林绿化力度, 建设沿河、沿路农田防护林带和湿地保护区。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政策, 加强耕地质量建设, 建设全市耕地质量管理网络。控制农业面源污染, 大力推广农业清洁安全生产技术, 加快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及有机食品生产基地, 积极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生态环境建设与生物措施、耕作措施以及工程措施相结合, 特别是在水土流失的易发区域建立防护工程和基本农田, 最终实现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同步增长。
㈡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 继续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加快建设沿河和山区各具特色的农业优势区域, 大力组织实施农业品种创新、品质创优、品牌创响, 培育、发展和壮大一批规模大、竞争力强、带动面大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加快发展农业优势产业。
㈢多功能开发农业生态资源 充分利用现代生态农业的自然生态景观, 配套建设一批旅游服务设施, 发展集观光休闲、文化科普、体验参与、旅游度假等功能于一体的农业观光休闲基地, 建设生态秀美的观光农业, 拓展农业发展的新空间。
㈣加快推进农业外向化 加强兰州百合、苦水玫瑰、高原夏菜等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的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建设。积极培育出口创汇龙头企业, 加快引进国外先进加工技术、工艺和设备, 开发符合国际市场需求和质量标准的产品, 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 采取自营、代理相结合的形式, 多渠道、多方位开拓国际市场。加强同行企业间的合作, 培育出口农产品行业协会, 实现产业的集群化发展。
㈤加快建设高效节水农业 水资源短缺是生态农业建设的主要制约因素, 所以发展节水高效农业是提高有限水资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措施。实施以提高灌溉水有效性为目标的灌溉农业工程, 通过培肥地力、建设土壤水库和调整农作物结构, 增强农作物的抗旱性及建立高效节水农业体系, 实施以提高水分生产率为中心的旱地农业工程;通过对节水灌溉技术的研究和推广, 实施以节水灌溉为中心的开源节流工程, 建立节水高效型种植结构, 推行节水灌溉制度和农业适度经营。
摘要:生态农业兼有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与可持续发展的双重特征, 它既区别于高投入、高产出、高劳动生产率的石油农业, 又区别于偏重维护自然生态平衡而放弃高投入、高产出目标的自然生态农业。发展生态农业符合兰州市实际, 也符合农业的发展趋势。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5
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
郭作玉
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共中央党校经济管理研究生毕业,现任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先后在中共中央书记处农村政策研究室(国务院农村发展研究中心)综合组、农业部农村经济研究中心等单位工作。2005年出版个人专著《中国农村市场信息服务概论》一书,2009年再版,于2011年入选“中国信息化十大专著”。担任《增加农民收入——实例与分析》、《百宝箱——中国信息化与现代农业案例及分析》等书主编。
主持人:本报记者袁赛
男嘉宾: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研究员郭作玉
党的十八大报告明确指出,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积极促进现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融合,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是贯彻落实上述重要精神的有力举措。
为了充分认识信息化在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相关工作,本期对话,我们特别邀请农业部信息中心主任郭作玉,就如何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现代信息技术怎样融入农业发展各个环节、我国农业信息化发展的重点任务等问题进行探讨。信息化推进农产品生产的现代化
主持人:党的十八大报告把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发展变成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四化”同步发展,凸显了信息化的突出地位。今年中央1号文件指出,加快用信息化手段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以上论断和要求,来源于实践,高于实践,富有理论性、战略性和指导性,全国特别是农业战线正在深入学习领会并认真贯彻落实,请您给我们介绍下,目前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方面的突出表现和今后工作的着力点好吗?嘉宾:当今时代,数字技术、3S技术、云计算、移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智慧地球等现代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佼佼者,已经服务于人类经济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并已开始渗透到各领域的各个环节。农业领域毫无二致,各环节都涉及到了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信息化融入农业现代化,已经表现在农产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个环节,以及政府部门的相关管理和服务中。
如在种植业生产过程中,测土配方施肥已经比较普遍,采用地理信息技术、决策系统技术和网络技术等,结合地形地貌、土壤类型、化肥农药使用以及产量等数据绘制电子地图,取相关信息提供给施肥、灌溉等专家支持系统,可实现田间施肥、灌溉、喷药的自动化、智能化。可通过远程视频监控、先进感知与遥感、信息采集与传输、计算机智能处理决策技术的集成应用,对大田作物全生育期动态进行监测预警和生产调度。如安徽省计划于今年启动小麦苗情、墒情、病虫情、灾情“四情”监测调度系统二期项目建设,完成36个监测点建设,实现对56个小麦主产县小麦“四情”监测全覆盖。
在养殖业生产过程中,可应用集传感器、智能监测与控制、移动通信等于一体的设施化养殖系统,实现畜禽育种及养殖、肉蛋奶生产、饲料生产、养殖场管理、畜禽舍环境控制、疫情监测及防治等方面或环节的自动化、智能化。利用水环境参数监测传感器、智能化的渔业生产专家系统,可实现水产养殖环境理化参数监控、自动投饵、饲料配制等一体化的健康养殖模式。
在农产品收获过程中,利用装有卫星定位系统(GPS)的联合收割机可以实现自动测产,可提前预置加油站及维修网点分布情况,使农机手能轻松查找所需信息。自动采棉系统通过计算机自动控制,能准确掌握每台采棉机的运行路径、精准计算油耗。机器人能代替人从事一些繁重的农事操作,如苹果收获、黄瓜采摘、挤奶等。农机跨区作业服务直通车系统,可
为农机跨区作业提供供需信息交流和配对平台。
在农产品加工过程中,自动化、智能化技术大量应用,生产效率迅速提升;目前已形成了多层次农产品加工信息网络,建立了农产品加工国际标准跟踪平台,全国农产品加工技术推广对接平台,以及农产品加工市场信息预警服务体系。
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消费的现代化
主持人:近年来,为了破解农产品“卖难买贵”的困境,中央1号文件多次强调要将提高农产品流通效率作为重要工作来抓,信息化在促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方面怎样发挥作用,以及在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上怎样发挥作用?
嘉宾:信息化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突出体现在农产品价格发布和供求对接上。通过建立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采集系统、电子化交易平台、智能化产品质量监控系统等,实现电脑、手机等终端设备进行价格信息的发布、汇集、展示、查询。利用互联网、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开展线上线下结合的鲜活农产品网上批发和网上零售,以及农业合作社与城市超市对接、农业合作社与城市消费合作社对接和订单农业,多渠道多形式促进信息流、物流和资金流的融合,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
确保农产品质量与提高消费满意度,通过建立从产地到市场的全程质量控制系统和追溯制度,以产品条码为信息传递工具,对农产品产地环境、生产过程、产品检测、包装盒标识等关键环节进行电子监管和可追溯,实现对农产品从原料供应、加工、包装、销售等整个流通过程的全程追溯管理。如上海爱森猪肉安全全程追溯系统,将射频芯片(RFID)应用于生猪的全程饲养管理中,为以后流通中安全追溯提供支持,对生猪养殖、检疫、市境道口检查、屠宰、批发、零售等环节的有关质量信息加以记录,并进行全程监控,保障了猪肉产品的质量安全。
物联网的有些功用,可让人们直接观察到一些农产品的生产环境及生产过程,可以帮助提高消费兴趣与信心。今后,宣传、推介、销售农产品以及满足个性化农产品的消费需求,信息化都将大有用武之地。
休闲农业是我国休闲消费新业态,目前这方面已经有不少信息服务平台,比较突出的是由农业部乡镇企业局支持和指导的“魅力城乡”休闲农业信息化服务平台。它能提供多种搜索、电子地图服务、观看全景漫游、利用客户端软件享受贴心服务、提供电子商务服务等。信息化推进农业服务的现代化
主持人:去年,我国农业实现了粮食生产“九连增”、农民收入“九连快”,应该说,政府部门的信息化管理与服务发挥了不少作用。请您跟我们介绍下这方面发挥作用的具体情况?嘉宾:近年来,我国农业管理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在农业电子政务上,农业部已上线运行农业信息采集、农产品监测预警、农产品和生产资料市场监管等30多个业务系统,相继开发与应用草原监理、渔政指挥、动物疫病防控、病虫害监测及植物检验检疫、农机购置补贴、财务监管、视频会议、应急处理等管理信息系统;北京、浙江等省(区、市)已建了农业地理信息系统,加载了农业及其生产、经营、管理、服务等不少基本信息;农业部和一些省(区、市)农业部门正在建立农民承包地确权、登记、发证情况的数据库,建设“三资”管理信息平台和土地流转信息服务平台,这将大大有利于决策与管理、服务。部分省(区、市)把电子政务延伸到了农村基层,推进了政务公开、管理透明、政策落实和群众监督。在农业生产安全管理上,已建了农机安全管理信息化平台,可及时采集农机购买、使用、出租、转让、维护、年检、报废等信息,实现农业机械安全检验、登记、驾驶操作人员考试、发牌发证、安全检查、事故处理等监督管理信息化。渔业方面,已在捕捞船上配备信息接收终端、卫星船位监测终端和AIS避碰设备,初步建成了卫星船位监测系统、渔业船舶自动识别系统(AIS),提升了捕捞船信息化装备和安全生产监管水平。
在农业服务方面,大家比较熟悉的气象信息服务,国家气象局已经具体提供全国“三夏”
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小麦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全国早稻(或晚稻)收获期间天气形势预测预报等,其中有旬报、月报、季度报、年报等。伴随着越来越多的气象规律被揭示,防灾减灾和利用自然力的能力越来越强,今后应更好地利用气象信息服务,变靠天吃饭为顺天或用天吃饭。在农业社会化服务方面,出现了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如福建“世纪之村”、湖北渔洋溪村等农村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浙江“农民信箱”、农业部“12316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等,它们可以把农业机械和为农企业服务等各种农业社会化服务力量整合其中,把农业社会化服务求、供关系整合起来,通过短信、彩信、语音、视频等多种方式,对求、供行为实行及时、准确、低交易成本对接,从而满足农民(农场等)生产、生活需求,帮助各种服务商发现用户与拓展市场。
今后,如大家所说,我国农业、农村、农民将经历深刻的社会变迁,即发展呈现农业集约化规模化、农村城镇化、农民职业化的趋势,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将会大显身手。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
主持人:当前,农业信息化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同时也任务艰巨。您能跟我们讲一讲,今后推进农业信息化的重点工作都有哪些吗?
嘉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首先应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今年3月28日,刚履新职的汪洋副总理来农业部视察指导工作时指出,信息化水平是一个部门的核心竞争力,也是领导力。作为指导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主管部门,要用信息化手段指导农业农村工作,这是今后工作的一个制高点,要从上到下齐心协力抓好。他关于农业信息化讲话的重要精神,我们一定要认真领会和贯彻落实。农业部发布的全国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十二五”规划和最近发布的《农业部关于加快推进农业信息化的意见》,对推进农业信息化有很好的指导性和可操作性。个人认为,实践中在机制培育、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一批示范性项目、完善政策等方面应花大力气。
第一,重视培育良好的农业信息化发展机制。需要不断地摸准需求,努力解决好发展的内生性动力问题和可持续发展问题。今后,一是需要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充分发挥各部门职责,强化协同,形成发展合力。二是需要强化农业信息化工作体系的力量,包括社会组织的力量;三是注重总结推广先进经验(包括学习国外先进经验,举办信息化与现代农业博览会等),开展项目示范,支持先进适用信息技术的研发与推广。四是需要进一步强化政府与市场力量的有机结合。政府公益性信息化服务,其具体建设、技术开发、运行管理可以进行财政购买,以定向委托、招标采购等方式外包给社会中介机构或企业去做;政府的平台要为专业协会、涉农企业、基层合作社提供方便性服务,以降低社会中介组织和小微企业进入农业信息化的门槛及成本。五是需要大力支持企业等市场化力量的服务及经营行为,为他们解决好经营及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和资金扶持,如减免其税负、加大贷款支持、降低贷款利率等。六是把开展农业信息化情况列入地方政府部门工作业绩考核内容,开展农业信息化成果评选。
第二,不断加强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只有基础打牢了,农业信息化才能顺利推进。一是要针对偏远地区加强相应设施建设,确保通讯畅通。对于游牧民、沿海渔民等活动范围较广的农业生产者,利用我国自主研发的卫星通讯设备为其建设小型卫星电话通讯系统,实现对我国农业生产者的全覆盖。二是进一步推进“宽带下乡”。利用光纤通讯、3G无线宽带网络等信息技术,提高农村宽带接入能力。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支持通讯设备制造商开发适用于农村的一体机、基于3G网络的无线接入设备,加快宽带网络在农村的推广使用。三是积极推进农村地区的“三网融合”。研究制定农村“三网融合”发展规划和相关政策。在条件比较成熟的地区,开展农村“三网融合”示范工程。四是加强关键技术装备研发推广。鼓励各研究机构、信息化装备生产企业,开发符合农业需要的各类传感器、计算机硬件模块、相关监控软件等;建立农业生产过程中对光、水、温、肥等条件的需求数
据模型,为计算机智能控制提供数据支持,用现代信息技术产品装备各类农业生产者。第三,组织实施一批农业信息化示范项目。需要组织实施以下三类可操作性强、效益明显、具有较强示范效应的项目。第一类:基础支撑类信息化项目。建设好国家级农业资源数据库,主要农产品生产信息收集和发布平台,农业综合服务信息平台,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平台,国家级农业云计算服务中心等基础支撑性项目。第二类:生产应用类信息化项目。如精准农业、设施园艺、养殖业智能化管理等项目。第三类:经营性服务类信息化项目。加强农业龙头企业信息化、批发市场信息化、农民专业合作社信息化、农业电子商务平台等项目建设。第四,制定并实施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当前,宜制定并实施的农业信息化补贴政策有两大类:一是对农户上网及购买信息服务实行补贴,包括对互联网接入、农户购买电脑智能手机等信息化终端设备、农民信息技术培训、所付信息服务费等,建议给予50%左右的费用补贴。二是对应用信息化技术产品实行补贴。例如,农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企业自主选择政府推荐名单内的产品,一旦使用就给予一定的补贴,降低先使用者购买成本。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6
关键词:现代农业;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对策建议
现代农业是用现代科技、现代装备、现代经营管理、现代农民等先进生产要素武装农业,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产品商品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业。简单地说,就是耕作机械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产品商品化。地处山区的农业县如何建设现代农业,亟待破题。作为一个传统山区农业县,湖南省芷江侗族自治县对此进行了积极探索,经过多年不断的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
一、芷江县农业发展现状及成效
(一)形成粮油、水果、蔬菜、畜禽、烤烟五大支柱产业格局。一是粮食播种面积常年稳定在50—54万亩,总产20—22万吨。油菜面积常年稳定在15万亩左右,总产菜籽1.3万吨左右。二是经济作物面积逐年增加,2014年达到27万亩,总产量达到37万吨,其中柑橘是全县最大的农业支柱产业,也是楠木坪片5个乡镇农民的主要收入来源。三是全县蔬菜种植面积达到12万亩,其中商品蔬菜面积7万亩,总产量19万吨。四是畜禽产业逐步被大中型养殖场和养殖大户代替。目前全县年出栏生猪500头以上的大户有62户,养殖数量呈上升趋势。五是大部分烟农年种烟收入在1万元以上,乡镇烤烟税收分成也很可观,最高的乡镇烤烟税收突破了100万元。此外,芷江县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近几年也得到了迅速发展。全县各类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到91家,其中规模以上18家, 2014年完成农产品加工值12.18亿元,同比增长18%,带动农户11.8万户,连接基地面积17.6万亩。
(二)稳步推进基础设施建设。一是农村电网改造基本完成,全县农村电网共改造完成240个村,村网改造率达80%。二是实现了村村通公路。三是小水利建设取得成效。全县有渠道1152千米、泵站248个、小水电站32座。有上型号水库145座,其中大型水库1座(电站水库)、中型水库6座(含3座电站水库)、小Ⅰ型水库21座、小Ⅱ型水库117座。四是安装建立6套防汛抗旱减灾信息系统,建立县、乡、村防汛抗旱应急抢险队,形成以县为骨干、乡镇为补充、村组为依托的三级防汛抗旱抢险网络。除常年实施的重大水利工程项目和农田改造项目外,芷江县每年拿出600万元实施农村“五小水利”工程,确保农业生产损失降到最低。
(三)有序推进农村经营体制改革。为实现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流转工作有序推进,全县累计流转土地面积19.86万亩。经工商登记注册并到县经管局备案的农民专业合作社168家,注册家庭农场21家。全县工商注册的农作物病虫害专业化防治服务组织7个,2014年签订承包防治服务协议3488份,合同服务面积14.63万亩。
(四)启动现代农业园建设。为了统筹城乡发展, 2014年启动芷江杨溪河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项目建设,通过实施园区引领,带动全县现代农业发展。园区毗邻县城,以舞水支流杨溪河为轴线,包括芷江镇、麻缨塘乡、竹坪铺乡、土桥乡、岩桥乡集中连片6万亩的区域。计划到2020年,初步建成宜农、宜工、宜商、宜居、宜游的城乡统筹发展试验区。
二、芷江县推进农业现代化的主要做法
芷江县农业现代化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城乡统筹发展为目标,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用现代工业模式做大农业、用现代流通方式做好农业、用现代金融手段做强农业、用现代生态旅游做活农业的理念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
(一)明确农业工作思路,坚定前进方向。芷江县立足资源和区位优势,以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抓主导产业“一乡一品”、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农产品加工、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为重点。
(二)实施水利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水平。2014年,全县共投入资金12539.3万元,完成八大水利工程建设。一是农村安全饮水项目。投资1253.56万元,实施竹坪铺、楠木坪、土桥、水宽、板山桃子楼村、牛牯坪肖家湾村、岩桥石板溪村饮水安全工程7处,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人口2.56万人。二是中小河流治理项目。投资2990万元,实施杨溪河麻缨塘、土桥河段治理工程,治理河道10.748公里。投资2520万元,实施碧涌河梨洞溪防洪护岸工程,完成河道综合治理19.909公里。三是水土保持项目。投资316.04万元,实施治理水土流失面积8平方公里,新建小型水利水保工程56处。四是小农水重点县建设。投资1610万元,完成土桥乡片区、竹坪铺乡片区、麻缨塘乡片区24个行政村的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并通过了省绩效考核验收。五是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投资2785万元,完成枫木坪、金龙、小路冲、两岔溪等14座小Ⅱ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六是病险骨干山塘除险加固项目。县财政计划投资475.7万元,对张家坡等18座病险骨干山塘进行除险加固。七是抗旱应急水源工程。投资80万元,实施完成了2013年度抗旱应急水源工程,其中完成蛮田垅等4座骨干山塘的除险加固和200多口深水井。八是“千名干部下基层十万群众修水利”活动。县财政投资509万元,补偿性实施各类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502处,新增灌溉面积1.4万亩,改善有效灌溉面积3.9万亩。
(三)推进“一乡一品”,提升九大产业规模。紧紧围绕怀化市九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总体目标,大力推进优质超级稻、优质柑橘原料加工、工业原料林、优质油茶、生猪规模养殖、优质肉牛、烟叶、中药材、蔬菜九大农业产业基地建设。
(四)推广农机技术,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成立机械化工作领导小组,将水稻育插秧工作任务分解到各乡镇,把水稻育插秧技术纳入农机化工作绩效考核,对购买插秧机的合作组织和农民进行县财政累加补贴,每购买一台高速插秧机给予10000元、步进式插秧机每台3000元的补贴。仅2014年,全县新增插秧机6台,其中新增高速插秧机2台,全县插秧机保有量达85台。针对山区特点,推广小型耕作机械和半机械化收割设备,全县各类农业机械总动力为38.2万千瓦,农业机械总台数为8.3万台。成立芷江镇、土桥乡、麻缨塘乡3家农业机械化专业合作社,对应创建芷江镇、土桥乡、麻缨塘乡3个机插机收示范区。
nlc202309091125
(五)着力标准化生产,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农业部确定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坚持“最严谨的标准,最严格的监管,最严厉的处罚,最严肃的问责”的方式,认真抓好农业标准化工作。从2014年开始,县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资金用于柑橘标准化生产奖补,对实施柑橘标准化生产的农户给予奖励。2014年,四大区推广柑橘标准化栽培技术共增加收入5500万元。水稻标准化实施面积11.5万亩,其中市级核心示范园区3万亩,以“凯丰米业”等龙头加工企业为实施主体,依托“芷江鼎新现代农机专业化合作社”、“麻缨塘乡金丰农机专业合作社”,为农民提供机耕、机插、机收和水稻病虫综合防治服务。2014年,四大区通过推广水稻标准化栽培技术共增加收入4071万元。
(六)实施规模化经营,加快农民增产增收。出台《关于鼓励发展多种经营,加快农民增收致富的实施意见》,对土地流转经营大户实行连续奖励2年的财政政策。对新增流转土地10年以上,标准化连片种植面积30—50亩的,每亩每年奖励100元;51—100亩的,每亩每年奖励200元;100亩以上的,每亩每年奖励300元。对新增水产养殖标准化饲养水面达到30亩的,每亩每年奖励100元;饲养水面31—50亩的,每亩每年奖励200元;饲养水面51亩以上的,每亩每年奖励300元。对年出栏商品猪1万头以上,达到省级标准化生态规模养殖的新增养殖场,一次性奖励5万元;年出栏商品猪5000头以上,达到市级标准化生态规模养殖的新增养殖场,一次性奖励2万元,等等。
(七)发展龙头加工企业,延伸农业产业链条。全县有各类农产品加工业91家,规模以上 18家。和翔鸭业有限公司加工芷江鸭200万羽,产值突破1亿元。优质米加工企业加工优质米4.9万吨, 产值2.3亿元,其中凯丰米业有限公司加工大米2.6万吨,产值突破1亿元。以杨家将油业有限公司、华兴油厂为代表的油脂加工企业年加工茶油、菜油等油脂2800吨,产值7894万元。
(八)狠抓农业园区建设,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成立现代农业园建设筹备工作领导小组,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作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抓手,出台全区土地流转奖补政策。对新增流转土地5年以上,标准化连片种植面积100亩以上的,每亩奖补500元,连续奖励2年。通过招商引资,已有9家农业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入园开展生产经营活动。
三、芷江县现代农业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存在问题。当前,芷江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主要是:有精品无规模,有品种无品牌,有价值无深加工企业;农工结合、农旅结合发展缓慢;农业劳动者老龄化,农业投入严重不足,农业经济总量偏小结构不优,发展的持续动力不足;农业企业和特色产业规模不大,农民持续增收的空间小。
具体表现在:
一是农产品供求关系总量基本平衡,但结构性短缺,保障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任务日益繁重。
二是资源约束日益趋紧,农业生态环境更加脆弱,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任务日益繁重。
三是物质技术装备水平低,夯实现代农业物质基础的任务日益繁重。
四是农业生产经营进入高投入、高成本阶段,提高农业比较效益、促进农民增收的任务日益繁重。
五是农业劳动力结构性不足问题突出,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构建新型经营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
六是农业投入不足,金融保险等重大制约瓶颈尚未突破,健全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任务日益繁重。目前,芷江县农业投入主要是国家项目和补贴,县财政由于自身困难投入较少,远远满足不了现代农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各类农业保险发展滞后,难以满足农业发展要求。
(二)原因分析。
1.发展现代农业的劳动主体缺位。发展现代农业的主体应该是有知识、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现代新型农民。目前,全县农村青壮年大多外出务工,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者主要为50至70岁的老人,大多文化水平低、思想保守、不善于学习、没有市场经济意识,耕作方式更是很难更新,很难掌握新技术。很多家庭由于缺乏劳动力,只种一点口粮田,造成耕地抛荒逐年增多。
2.农业科技服务不到位。科技是现代农业发展中的重要因素,农业的发展对科学技术的依靠程度越来越高。芷江县涉农部门的科技人员并不少,农业、农机、林业、水利、畜牧等在县有局机构,在乡镇有相关专业站所,有部门,有人员。可是开展的科技服务与其庞大的机构和队伍极不相称,从调研的情况来看,很多干部在岗情况不佳,加上科技人员知识老化,没有新知识新技术学习的主动性,没有按照现代农业发展的需要更新知识,不具备从事本职工作的基本知识和技能,无法指导农民。由于自身技术不过硬又无实践经验,在指导农业生产时给农业生产造成损失的现象时有发生。
3.激励政策和财政投入不到位,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不发达。芷江县虽然拥有良好的交通区位优势,但没有很好利用,缺乏鼓励农业产业发展的政策配套,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引进力度不够。防汛抗旱基础设施建设只注重水库、山塘除险加固,不重视水渠维修,遇到洪水,不能及时从耕地里排出,遇到干旱,水库、山塘的水到不了田里。靠天吃饭,使芷江农业危机四伏。
4.割裂了旅游业发展与农业发展的联系。芷江文化历史悠久,旅游资源丰富,但在宣传和推动方面,仅是单纯地将几个著名景点进行打包推出,没有把芷江丰富的农产品和农业观光进行打包宣传,影响了现代农业发展。
四、推进山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破解土地瓶颈。目前,一家一户分散的小规模经营模式品种多、产品质量差、无品牌,耕地抛荒现象严重,严重影响了农业连接二三产业的进程。应当引导农民以不同形式参与土地流转,逐步扩大土地流转面积。建立和完善县、乡、村、农户四级土地流转体系,规范土地流转程序,建立和完善县级土地承包纠纷仲裁机构,建立规范的土地承包合同管理体系,规范乡镇级土地流转服务中心建设。严格土地承包经营纠纷调解仲裁程序,加强土地流转信息提供、法律政策咨询、合同签订指导,引导建立农村集体资产交易市场,规范农村土地经营权流转行为,稳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农民以入股、出租、转包、互换等多种形式流转土地承包经营权,推动土地向生产能人、大户、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农业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向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商品化方向发展。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改变粗放经营模式,提高农业效益和食品安全。同时,通过土地流转,探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nlc202309091125
(二)破解生产工具瓶颈。实现农业机械化,完成农业生产工具由过去的手工作业转变成机械化作业,不仅可以节省劳动力,减轻劳动强度,还能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强克服自然灾害能力,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芷江县是山区,45万亩耕地中,只有不到10万亩水田可以使用大中型耕地和收割机械,还有20多万亩水田和10多万亩旱地无法使用大中型耕地和收割机械。为进一步推进农业机械化,实现农村生产力解放,国家农机具研发单位应加紧研发适合山区的小型收割机,半自动化的各类微型耕地、收割机械,以及多功能机械,进一步加强农机化新技术、新机具推广力度。
(三)破解资金瓶颈。重点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农村山、水、林、田、路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增加农田的有效排灌面积,保障农田排灌,不受洪涝和干旱之害,提高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县财政应每年安排不少于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发展引导资金,补助标准化生产的部分成本投入,并把各类农业项目资金捆绑使用,重点用于振兴柑橘、生猪、芷江鸭、葡萄、水蜜桃、商品蔬菜产业,稳步发展甜茶、绿壳蛋鸡、肉牛、山羊、杨梅、鱼类产业,夯实产业基础。要制定产业发展奖励政策,对通过土地流转使农业产业区域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发展的经营主体实行奖励,对发展“一乡一品”成功的乡镇给予奖励。要出台措施鼓励工商资本投资农业,让工业反哺农业。
(四)破解产业瓶颈。要坚持“发挥优势,突出特色,相对集中,高产高效”的原则,以提高质量、优化结构为重点,把主导产业做大做强。重点发展一批种植大户、基地村、重点乡镇,不断提高产业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因地制宜培育和兴建一批有地方特色的优质产品和产业基地,把农业产业结构调优,规模做大,推动农业产业化不断向深度进军,突出基地建设,搞好示范带动。在特色产业发展上,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突出特色建基地,集中连片建基地”的发展思路,采取政府引导,样板带动,政策驱动和服务推动等措施,对全县优质稻、柑橘、水蜜桃、蔬菜、芷江鸭等具有特色的产业精心培育,形成品牌。通过建立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有效引导社会资本投入、科技成果转化和农村土地流转,带动和形成一批优势主导产业集群,在区域现代农业发展中发挥重要引领作用。要积极与国家、省、市级农业科研单位合作,进行农业新品种、新资源、新技术的推广应用和职业农民培训,促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农业生产技术的提高,增强现代农业园区对区域农业产业改造升级的作用。建设必要的景点,与产业共同构成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乡村旅游业发展。加紧部署,把现代农业园区建设纳入县重点项目建设范畴,出台扶持政策,加强项目和资金整合力度,对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提供全方位的政策支持。
(五)破解市场瓶颈。一是加强品牌化建设。以“芷江绿壳鸡蛋”、“芷江鸭”、“芷江米”、“芷江水果”、“芷江油”、“芷江菜”、“芷江香猪”为农产品产业品牌培育集体优势商标,提高商标品牌知名度,引导经营主体注重对技术和产品声誉的保护,及时注册商标,申请专利。以芷江露生食品为平台,逐步发展芷江脱水蔬菜品牌食品。通过品牌优势互补,逐步过渡到以地理标志集体商标统一对外宣传和经营。加快集体商标农产品基地建设,制订集体商标产品种植(养殖)、加工、包装、保管、运输等全过程控制和标准生产的发展规划。二是培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要通过制定出台和完善一系列扶持政策,统筹推进重点农业产业项目的实施,着力帮助农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破解土地、信贷等方面的瓶颈问题,促进本土企业扩张和县外企业入驻;成立农产品加工企业协会,促进企业间的沟通交流,优势互补,打造芷江农产品加工航母,在农业产业化经营上形成合力;加强对企业与农户建立利益联结机制的指导,在机制上创新,鼓励企业建基地,联农户,助增收。三是建设物流市场。积极推进农产品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在杨溪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一个大型农贸市场,除了本地特色农产品批发外,争取周边县市的特色农产品进入农贸市场。鼓励商贸企业、电信、移动、联通、邮政等信息产业系统和其他各类投资主体,通过新建、兼并、联合、加盟等方式,在农村发展现代流通业,加快农产品经营网络建设,建立以集中采购、统一配送为核心的新型营销体系。积极探索农超对接经营,建设大型冷库,让农产品经过残留农药脱毒处理和整理分级包装冷藏后,在价值最高的时间段直接走向各大超市、商场货架。
(六)破解农业功能瓶颈。一直以来,有些人误认为农业就是提供食用产品,但实际上农业有很多功能,如调节气候、净化环境、维护生物多样性等生态服务功能和休闲、教育等文化服务功能。农业功能拓展越充分,农业产业体系就越健全,农民增收渠道就越通畅。“十三五”期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拓展农业功能:以微生物资源产业化为抓手,将植物、动物二维农业拓展为植物、动物、微生物三维农业;以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为抓手,合理有序开发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家生活以及农耕历史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地方特色文化等旅游资源,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有机结合;以完善生态补偿政策为抓手,推进生态建设产业化,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七)破解技术瓶颈。各涉农技术部门干部要加强自身的业务学习,掌握现代农业新技术新技能,到田间地头指导农业生产。要多组织农民到示范园区开展现场现学培训活动,同时与农民开展结对帮扶。
(作者单位:湖南省芷江县财政局)
责任编辑:欣文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7
当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将在更大范围和更深层次上参与国际竞争。我国农业只有加快现代化进程,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要想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加强农业机械化建设,提高机械化的综合水平,从而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生产成本、提高产品质量,使我国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力。
1 我国农业特点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目前主要以传统农业为主,仍存在着生产结构不合理、生产规模小、技术落后等缺点,因此农产品无论从价格上还是从品质上相对发达国家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我国9种主要农产品(如小麦、玉米、大豆、花生油等)价格明显高于国际价格。加入WTO后,国家要降低农产品进出口关税,取消对国内农业的各种扶持和补贴,国外质量好、价格低的农产品会对我国农产品形成强有力的冲击,我国农业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必须抓住加入WTO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结构调整的机遇,实施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变。
2 我国农业机械化的现状
农业产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性产业,其它产业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农业的发展。因此,农业波动将对人民生活、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不利的影响。
我国农业机械化走过了一条不平凡的风雨之路,从总体上看,应该说成绩是主要的。解放前我国基本上没有农业机械,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农业机械化取得了巨大成就。到2001年底,全国农机固定资产原值达到3000多亿元,农机总动力达到550MkW。其中,农用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83万台,小型拖拉机保有量1322.5万台,联合收割机已发展到28.4万台,农用运输车达到869万多辆。农机装备总量的不断增加,推动了农机化作业水平的不断提高,作业领域不断拓宽。2001年,全国机耕面积超过62Mhm2, 占耕地面积的47.4%; 机播面积超过41Mhm2,占播种面积26.1%;机收面积超过27Mhm2,占收获面积18%;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0.5%。小麦主产区基本实现了生产全过程机械化。水稻生产过程机械化发展势头正在加快,机收水稻已达5.2Mhm2,机收水平达15.2%。与此同时,农机服务市场化、社会化程度也明显提高,农业机械化作业领域正由粮食作物向经济作物,由大田农业向设施农业,由种植业向畜牧业、养殖业、农产品产后处理及加工业全面发展,由产中向产前、产后延伸。农业机械的推广使用,提高了生产效率,增强了抵抗干旱、洪涝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靠天吃饭” 的状况;同时促使农业向农工贸一体化发展,促进了农业运输事业的发展。与此相适应,建立了相当规模的农机生产和推广体系,培养了一支达2000万人的农机科研队伍。
但是,我国农业机械化总体水平还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农机产品结构性过剩和有效供给不足并存以及发展不平衡,如耕种环节机械化水平高、收获环节机械化水平低;粮食作物机械化水平高、经济作物机械化水平低。
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近几年,农业机械化领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农民拥有了经营农业机械的自主权,发展农业机械化有了新的动力。
3 农业机械化与农业现代化
我国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实现农业现代化。所谓农业现代化是指用现代工业、现代科学技术和现代科学管理方法武装农业,使传统农业转化为以科学为基础的现代农业。
现代化农业具有以下3个特征:一是生物技术的科学化,如不断培育和推广应用各种新的高产优质抗逆品种,利用普及新的耕作栽培、饲养护育技术;二是劳动手段的机械化,即形成适合我国国情的农业机械体系, 在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中与劳动力形成配套的关系,从田间作业、运输到精选、烘干、入库、加工等全部过程都实现机械化;三是生产组织的社会化,将农业生产从缺乏分工的自然经济转化为区域专业化的商品生产,形成一个产、供、销密切联系高度社会化的经济体系。
农业现代化的根本所在是农业科技现代化,农业机械化又是农业科技现代化的核心技术组成,农业机械化始终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如我们进行的“白色农业” “绿色农业” “精准农业”等科技革命,在这一过程中,农业机械化将始终伴随着农业科技进步而不断创新与发展。同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取决于农业现代化的进展,农村经济的繁荣和农民收入的增长。农业机械化是现代农业技术应用的手段与载体,不但可以大幅度提高劳动生产率,在提高粮食单产和改善农作物品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如机械化收获、粮食产后烘干、粮食初加工等都是农业增效的有效途径,农业机械化支撑着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科技是基础。提高农业科技水平,必须大力推广先进适用的农业机械,用现代农业工程技术及装备替代人力劳动,彻底改变以手工劳动为主的传统农业,大幅度提高农业劳动生产力。新时期是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阶段,农业机械化要适应国家农业科技发展总战略的需求,为农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和有效的装备保障,从技术角度支撑我国实现农业现代化。
因此,农业机械化最终要在农业现代化中起决定作用,这就要求农机制造业尽快实施产业升级和产品结构调整,尽快发展耕作栽培、收获机械、饲料加工机械和运输机械等,以适应国内外市场需要,提高产品竞争力。
4 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在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中,农业机械化为稳定和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做出了贡献,并通过转化为工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农业机械化是农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其水平和效益的高低已成为衡量农业现代化水平的重要标志。中国共产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在21世纪头20年内,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是一项艰巨的历史任务。实现农业现代化是世界农业发展的基本方向,也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长期奋斗目标。中央1号文件系统部署了建设现代农业各项工作,党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发展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充分显示了党中央对建设现代农业的高度重视。实践证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是顺应世界农业发展普遍规律与发展趋势,立足我国国情和发展阶段的必然选择;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必然要求;是坚持以发展农业生产力为中心,着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是建设 社会主义新农村,促进粮食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根本途径。我国今后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整个进程中,应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高度重视并解决好“三农”问题。随着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深入和中国加入WTO后面临的形势变化,都对农业机械化发展提出了更新、更高和更快的要求:一是必须加快农业机械化发展步伐;二是必须大力拓展农业机械化发展空间;三是必须大力推进农机服务产业化。
按照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总体思路是:坚持把发展作为主题,以结构调整作为主线,以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为动力,以法制建设为保障,立足大农业,发展大农机,因地制宜,分类指导,重点突破,大力发展农机服务产业化,增强服务功能,提高服务水平,全面推进农业机械化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不断增强农业机械化对国民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支撑和保障能力,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促进农民增收提供强有力的农业机械化技术支持。
5 结束语
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过渡的。机械化是现代化的先行因素,农业现代化是在机械化基础上的更高级发展阶段。世界各国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有两点共识:一是作为农业生产三大要素之一的农业机械把大工业成果、自然科学和自然力引入农业生产过程,大大提高了农业劳动生产率、资源利用转化率和农产品商品率,从而提高农产品竞争力,推进非农产业发展,使现代生物技术由于现代装备和工程技术手段的支持而得以实施和进一步发展;二是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摘要:在世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达国家都是在农业机械化的基础上向现代化过渡的。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也进入了一个关键时期,农业机械化代表着先进的农业生产力,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机械化发展必然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为此,讨论了我国农业及农业机械化的特点和现状,提出了发展农业机械化的思路。
关键词:农业机械化,农业现代化,农业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金武,李智.农业机械化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贡献[J].农机化研究,2007(1):9-11.
[2]贾振国.国际农业支持政策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J].农机化研究,2007(2):28-30.
[3]周志艳,李庆,臧英.农业机械化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J].农机化研究,2007(3):5-7.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8
一、农业在“三化”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工业化是在计划经济时期的1978年以前, 在我国的工业发展结构中优先选择了重工业发展道路, 实施了与重工业化道路相适应的一套管理制度, 使城镇化发展呈现出水平低、波动大、进程慢的特点。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的城镇化进程才开始加速, 但从总体发展水平看, 我国的城镇化滞后于工业化, 如1978年工业化率为44.3%, 1998年工业化率为42.1%, 而1978年城镇化率为17.9%, 1998年城镇化率为30.4%[1], 从以上可以看出:1998年我国城镇化率低于工业化率11.7个百分点。从2010年数据显示, 中国城镇化率尚不足50%, 2011年为51.27%, 发达国家普遍在66%;从2006年到2010年间, 中国工业化指数分别为51.2%、53.9%、55.1%、57.4%和59.8%[2], 显示城镇化率尚不足, 这是由于我国的工业化是从发展重工业开始的, 所需的资本投入量大, 而劳动者的吸纳能力相对低, 也就严重地制约了城市化进程, 由于城市化发展滞后, 使第三产业发展滞后, 农业和工业也无法为第三产业的发展提供高效的物质产出, 这也就把农业和农村隔离在城镇化进程之外, 形成了城乡分割, 延缓了农村发展的“二元”经济格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 “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推进“三化”同步发展, 是促进工业化、城镇化健康发展的必然要求, 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3]。当前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结构中城乡“二元”结构明显, 城乡收入差距扩大, 在产业发展中严重的问题是农业基础薄弱, 这是发展中的一块短板, 这些是“三化”不同步、不协调的集中反映。由于我国农业人口多, 耕地少, 水资源匮乏, 资源约束趋紧, 各种农业自然灾害发生频繁, 农业科技创新不够, 农业基础薄弱。随着人口总量增长, 城镇人口比重上升, 人均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及工业对农产品用途的扩展, 使目前农产品的需求呈增长态势, 而保障农产品供给压力越来越大, 出现了农产品总量供给的脆弱性凸显, 品种和区域结构失衡矛盾加大, 居民生活用的农产品保障供给能力出现问题, 这会带来物价波动, 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这是制约现代化进程的瓶颈。
受市场机制中的经济利益驱使, 许多地方对农业保护不力, 支持不够, 在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中, 农村的耕地、资金、人才等资源要素不断向城市流动, 导致城乡发展差距扩大, 这是“三化”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的突出表现。同时, 由于要素流动中的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太量外流, “目前, 在工业化和城镇化过程中, 已有2.62亿人离开家乡到外面务工”[4], 农村人口结构发生了改变, 一些地方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村空心化, “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问题突出。而出外在城市务工的劳动力不愿意回到农村, 而农村干事缺人才, 务农缺劳力的现象普遍增多, 致使农村劳动力素质下降凸显。
在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中, 农业生产成本快速上升, 现代农业需要大量的投入农业品使用, 农业雇用工和土地流转增加, 农业机械化水平需要提高, 在能源和原材料等工业品材料升高的影响下, 用工、农机、农资等费用上涨, 在相当程度上由于涨价而减少了农民收益中的效益, 同时也提高了农产品价格, 这就会影响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
二、推进“三化”同步, 必须要解决农业发展中的缺板问题
坚持走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道路, 加快农田基础设施建设, 保护耕地不减少和质量不下降, 把保护粮食安全放在目标实现的首位。坚持稳定和不断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 在土地流转中要坚持农民自愿, 赋予农民更加充分而有保障的土地承包经营权, 坚持长久不变。要在依法、自愿、有偿服务的基础上, 完善土地经营权流转市场, 发展多种形式的规模化、专业化生产经营, 支持农民专业化合作组织发展, 支持农业产业化中的龙头企业规模化发展经营。
我国农业机械化发展虽说接近54%, 但由于过去的小农户分散经营和自然地理条件的制约, 农业机械化发展装备还面临着一些突出问题, 农作物的耕种、灌溉和收割还不是全面的机械化, 一些经济作物的机械化程度不是很高, 山区农业的机械化水平相对低。因此, 除政府加大对农民购买农机具的补贴外, 工业要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的科技含量, 研发适合各种类型、节约能源的农业机械化设备, 以此来支持农业现代化的发展。
我国农业科技贡献率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差20个百分点, 现在只达到了53.0%。现在的农业发展还是依赖水土资源消耗, 靠天吃饭的局面仍没有根本改变, 农业科技水平总体不高, 表现在创新成果不足, 如在解决有限土地资源上的高产出率和自然灾害的防治、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发展精细农业和农业信息技术还存在许多问题。因此, 在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中要把农业科技和技术人才支撑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 增强科技创新能力。用科学技术和信息技术来解决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制约瓶颈难题;要在农业的优良新品和基因工程上进行研发和转化应用;要把农业机械化、标准化、信息化和农村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培养与农业科技直接紧密相结合;让农业科技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干旱地、盐渍地、荒漠化地、农业自然灾害频发地区发挥作用;让农业信息技术在病虫害预报防治、优化施肥、作物产量预报、农业资源调查、自然灾害预报、草地、草畜动态平衡监测、科学育种、田间管理等方面发挥作用, 提高农业现代化管理水平。
加快农村在农业现代化发展中的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的培养。在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变化中, 农村各种农民技术人才也出现了问题, 存在科学文化素养低下, 在农村劳动力中初、高中及中等职业文化程度的人大多外出务工, 大专以上的农牧业技术人才从事农业的几乎没有, 整体农业劳动结构中适用农业发展的技术人才比例很低, 受教育水平低, 如“据对农村6.8万户农户的抽样调查, 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6.1%, 比上年减少0.2个百分点;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5.3%, 比上年减少0.5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2.8%, 比上年减少0.2%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的占11.4%, 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中专文化程度的占2.7%, 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7%, 比上年提高0.3个百分点。”[5]这是2008年与2009年的调查比较, 但从总的就业来看, 乡村就业人员比例在减少, 外出务工人员多数都是文化程度较高的青壮年。从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看, 农村就业人口文化水平和农业专业技术的高低决定着推进农业现代化的速度。而目前农村劳动力中这种文化程度的比例会制约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和科学种田的推进, 最终制约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因此, 要建立农村实用技术培训体系, 大力进行科普宣传, 增加广大农业劳动者的科学文化素养, 大力培训新型农民, 以提高农民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和经营能力, 大力开展对农民的现代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农村信息化技术培训、农村经营管理技术培训、农民就业创业技能培训。加速实施农村远程教育工程、农村职业技能培训工程、实用人才创业培训工程、农村劳动力培训阳光工程、农村信息化骨干队伍培训工程, 重点培养科技致富带头人、种养业能手、农村经纪人、农村专业合作社领办人、农民企业家和农村高技能人才。逐步完善农民教育培训助学制度, 设立农民素质教育培训专项资金, 加快制定中等职业教育免费政策和职业技能培训补贴政策。
完善农民教育培训体制机制, 认真落实农民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 构建与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整合农民教育培训资源, 以涉农院校、科研院所、农科教中心、就业培训中心、职教中心、农业技术职业学校、农村基层服务站、农村远程教育网点为依托, 统筹推进农村职业教育、农业科技教育、成人教育和农民终身教育等农民教育培训工作。建立多元化的农民教育培训网络, 建立健全省、市、县、乡、村五级农民教育培训体系。除加快培育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外, 还要大力培养和引进高层次创新型农业科技人才和农业科技领军人才培育计划。大力推进省部共建高等农林院校, 积极参与国家农林教育培养计划, 办好一批涉农专业学科, 提高涉农学科中的学生人均拨款标准。加大对农村特别是贫困地区定向招生力度。引导和鼓励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农村的农业第一线工作, 大力推进选派科技副县长和副乡长, 加大力度选派大学生村官计划。实施更加开放灵活的现代农业人才激励政策, 完善基层农技推广人员职称评定标准, 注重工作业绩和实效, 鼓励科技人员在生产一线从事农技推广和创业, 发挥科技在农业现代化中的先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1999.
[2]国家统计局局长数说中国经济:面临的约束在增强[N].成都晚报, 2012-03-18.
[3]韩俊.大力推进“三化”同步发展[N].人民日报, 2011-06-02.
[4]中国 (海南) 改革发展研究院.30位著名经济学家会诊中国经济发展方式[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2010.
垫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措施 篇9
1.1 编制重点产业规划
结合农业农村发展“十二五”规划, 编制出台《垫江现代农业重点产业发展规划》, 进一步明确8个产业的发展目标、区域布局和主要任务, 进一步细化各重点产业的主要品种、建设规模和推进措施, 确保《规划》具有指导性和可操作性。各乡镇要紧扣全县重点产业规划布局, 在因地制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的基础上, 确定重点产业, 逐个细化实施方案, 实现科学布局, 差异发展。
1.2 推进重点产业发展
1.2.1 粮油产业。
在全县重点发展渝香203等优质水稻2.93万hm2, 同时在三溪、裴兴等乡镇发展“富硒”水稻0.06万hm2。在永安、周嘉、高峰等乡镇发展优质高粱0.18万hm2。各乡镇因地制宜大力发展优质大豆、花生、食用蚕豆等特色小杂粮油1.6万hm2。
1.2.2 蔬菜产业。
一是蜜本南瓜:建设白家镇湖滨村蜜本南瓜示范片, 带动鹤游、包家、砚台、坪山、三溪、裴兴、永平、永安、普顺、五洞、杠家、沙河、大石、曹回、高峰等16个乡镇发展蜜本南瓜1万hm2。二是榨菜:以鹤游、坪山、包家、白家、三溪、裴兴、永平、砚台、高峰、曹回10个乡镇为榨菜主产区, 辐射周边乡镇, 发展榨菜1.33万hm2, 产量40万t。
1.2.3 畜牧产业。
稳定发展生猪、家禽, 突出发展草食牲畜、蜜蜂等产业。除桂溪镇以外的其它乡镇出栏生猪100万头, 家禽2000万只 (其中肉鹅500万只) ;新民、沙坪、曹回、周嘉、普顺、永安、高安、杠家、大石、沙河、长龙、高峰、太平、澄溪、砚台、鹤游、白家、包家、裴兴、坪山、三溪、永平等22个乡镇出栏肉牛 (含奶牛) 2.5万头;三溪、裴兴、坪山、沙河、杠家、高安、永安、普顺、沙坪、新民、太平、澄溪等12个乡镇出栏山羊5万只;全县发展蜜蜂3万群。
1.2.4 柑橘产业。
坚持鲜食与加工相结合, 新建与改建相结合, 早熟与晚熟相结合。加强垫江白柚管理, 提高产量, 提升品质, 在黄沙、高峰、长龙、砚台、五洞等5个乡镇建成精品柚园46.7hm2, 打造“礼品柚”;利用长寿湖、龙溪河独特的气候资源, 在白家、包家、坪山、三溪、高安、高峰、砚台等7乡镇发展晚熟柑橘0.67万hm2, 打造“商品橘”。
1.2.5 生态渔业。
一是以新民、沙坪、曹回、长龙、高安等5个乡镇为重点, 建设0.07万hm2城郊休闲垂钓示范区。二是以沙坪、周嘉、普顺、永安、高安、高峰、坪山、永平等8个乡镇为重点, 发展0.07万hm2生态渔业养殖区。三是以沙河、杠家、砚台、三溪、裴兴、曹回、澄溪等7个乡镇为重点, 建成666.7 hm2特色渔业养殖区。
1.2.6 林果、花卉。
在新民、沙坪、高安、杠家、大石、高峰、五洞、鹤游、白家、包家、三溪、裴兴等乡镇发展李子、梨子、葡萄、西瓜为主的水果和核桃、板栗为主的干果特色林果0.33万hm2, 产量10万t, 产值7.5亿元;在桂溪、新民、沙坪、高峰、太平、澄溪、白家等乡镇发展花卉苗木0.13万hm2。
1.2.7 中药材。
重点发展以丹皮、金银花、芍药、青蒿、板蓝根为主的中药材种植, 澄溪、太平、桂溪、新民等乡镇以丹皮为主。
2 突出示范带动, 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示范
建设新民明月—沙坪毕桥、太平牡丹、澄溪通集、五洞月江、高峰民主村集特色产业、基础设施、居民新村于一体的五个新农村示范点;以普顺东湖村为核心打造“重庆粮仓”, 重点发展优质粮油;以白家湖滨为示范, 打造“重庆菜篮子”, 重点发展蜜本南瓜、榨菜;以桂溪、曹回、长龙、高安为环带, 打造城郊农业休闲区, 重点发展景观苗木、休闲垂钓、乡村旅游。
3 强化科技支撑, 切实搞好农业技术服务
3.1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 建立10个标准化种子种苗繁育基地, 加快推行工厂化、市场化育苗新机制;以畜禽养殖、渔业为重点, 建设16个原种场、900个扩繁场、3500个扩繁大户, 加快形成引、育、繁、推一体化的良种繁育体系。抓好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与推广应用。
3.2 强化农业综合服务
加强县乡农技推广机构和队伍建设, 提高农技人员待遇。创新基层农业服务体系管理机制, 探索“服务在乡、管理在县”模式, 建立县级主管部门、乡镇政府、农民三方考评制度。强化岗位管理, 改善基层农业服务人才知识结构, 全县培育农村科技示范户10000户。
3.3 培育新型职业农民
加快发展农业职业教育, 为现代农业发展储备提供专业技能人才。依托村级公共服务中心, 建设100个农民“田间学校”, 深入推进“阳光工程”、“绿色证书”培训, 大规模开展农村实用人才培训, 每年培训农民1.3万人次。探索“新型职业农民培训”模式, 努力培育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合作的新型职业农民。
3.4 提升农机化水平
结合我县丘陵农业实际, 加大小微型机械的推广力度。重点推进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和蔬菜、柑橘生产机械化示范建设。
4 积极引导扶持, 大力培育现代农业经营主体
4.1 发展流通组织
加大对农产品流通的政策和税费支持力度, 通过专业培训和定向扶持, 积极培育包括农村经纪人在内的各类流通组织, 成为引领农民、联系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对接大市场桥梁纽带。
4.2 规范合作组织
采取择优扶持的办法, 落实项目补助、融资担保、贷款贴息、以奖代补等扶持政策, 培育一批产业发展快、带动农民强、经营效益好的农民专业合作社, 带领农民增收致富。
4.3 壮大龙头企业
一是做大做强龙头企业, 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以高安园区为载体, 产地加工为基础, 培育一批加工型农业龙头企业。推进企业入园, 帮助企业扩能、扩大规模。二是加大政策扶持力度, 尽快构建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支撑和投资保障机制。三是加快推行标准化生产, 加大基地建设, 指导协助企业加强“三品一标”认证, 打造优质安全知名农产品品牌, 逐步形成产业化、规模化、基地化、标准化、绿色无公害化生产。四是加快科技创新步伐, 提升龙头企业核心竞争力。
5 强化督促指导, 建立有效的工作推进机制
5.1 搞好宣传发动
充分发挥农民主体作用, 以院坝会、现场会、组织农民到典型户、示范户现场参观学习等方式, 激发农民参与、创业热情。每年召开专题现场会, 推广成功模式、总结发展经验、宣传致富典型。
5.2 成立专门机构
农委将成立专门机构, 加强统筹协调, 强化目标考核, 整合各类涉农资金和部门力量, 建立一套有效推进特色效益农业健康发展的工作运行机制。
5.3 加强督导考核
我国农业现代化推进战略选择 篇10
现代化是一个历史范畴,也是一个动态变化的过程。农业现代化具有动态性、区域性、世界性和时代性、整体性等特征。加入WTO以来,我国农业领域进一步对外开放,农业的市场化进程大大缩短,为农业现代化提供重要前提。农业的对外开放和市场化程度的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的加剧,对我国技术落后、效益和效率均低下的小农经济形成强烈冲击,促进土地的相对集中和实现农业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在农业生产方面扬长避短,在国际贸易中获得比较利益,进而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农业现代化投入资金来源是努力目标。引进国外先进农业科技,缩短与发达国家在农业科学技术领域的差距,提高农业综合竞争力是增强自身实力的需要。改善农产品出口环境,享受WT0成员无歧视贸易待遇,降低农产品交易成本,获得解决农产品贸易争端的规范“渠道”。总之,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为我国农业、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国更要积极应对各种挑战,因此,我国应在技术、制度、观念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地为推进农业现代化做出适合其特性的战略选择,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一、更新观念:农业现代化的精神动力
观念决定思路,思路决定出路。观念一变天地宽,没有资金可以引进资金,没有人才可以引进人才,没有项目可以引进项目。只有不断地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才能积极地适应新情况,形成新思路,推出新举措,开拓新局面,农村才能呈现出生机和活力。只有用新观念去开拓农村发展的新时期、新阶段,农村才能有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转变农民观念,第一,应强化其发展意识和开放意识,让其真正认识到结构调整的好处和意义。通过学习、培训,让农民了解农村经济发展的新知识、新理论。同时,要有针对性地组织部分农民外出参观考察,让他们开阔眼界、增长见识,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统一起来。第二,示范引路,榜样带动。农民普遍具有“人家不怕死,咱也不怕埋”的从众心理,同时还有不见兔子不撒鹰的求实惠意识,所以要善于利用农民的这些心理特点,积极培养种植和养殖方面的骨干群体,让他们先干起来,做出示范,干出成效,让农民为之心动,使大家跟着学、跟着富,造成星火燎原之势。第三,基层干部要增强服务意识。在政府转变职能的同时,干部要牢固树立公仆意识,千方百计地为农民找项目、筹资金,为农民做好产、供、销各个环节的服务。除此之外,还要注重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帮农民学技术、学本领,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致富能力,因地制宜地找出适合本地和自身特点的致富门路。
二、科技创新:农业现代化的智力支撑
实践表明,农业生产力的变革和飞跃,有赖于农业科技的发展水平的提高。农业科技创新,在我国这样人均农业资源相对贫乏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战略中,显得尤其重要。我国应该在体制、指导思想、人才等方面加大建设力度。
1.要改革现行的农业科技体制。
农业科技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逐步建立起面向市场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体系,高效率转化科研成果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全面提高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农业教育培训体系。为此,必须加大农业投入力度,努力提高农业投入在各级政府财政支出中的比重,同时进一步改革和完善科技立项制度、科研机构人事管理制度、收入分配制度、成果评价和奖励制度,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优化人员结构,提高科技活动效率和解决农业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
2.以生态农业作为导向确立科学合理的技术路线。
根据我国国情,农业发展要走提高土地生产率和劳动生产率并举的技术道路,重点研究降低成本与节约资源,建立持续高产、优质、高效的农业技术体系,不断提高常规农业技术的科技内涵和组装配套程度,大力发展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设施农业等为主体的农业高新技术。同时要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的研究方向,合理开发和保护农业资源,形成高效利用的农村能源和环境保护技术体系。
3.要培养和造就一支高素质的农业科技队伍。
能否加速造就一支由学术带头人、农业技术推广人才、农业科技企业家、高素质农民和农业科技管理人才共同组成的农业科技队伍,是农业科技创新与进步的关键。通过农业重点实验室、重点学科建设,结合重大科技计划和人才培养计划,以任务带动人才培养,加速造就一批学术带头人和科研骨干;通过农业科技园区、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市场、中介服务等形式,加速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培训、定期进修、继续教育等多种途径,提高推广人员的素质;通过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的技术创新,造就一支懂科技、善管理的科技型企业家队伍;通过农业广播学校、电视大学、技术讲座、专业培训、职业高中、信息网络、远程教育、函授和夜校等多种形式,培养一支有文化、懂技术的农民技术员队伍;通过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建立多渠道、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技术培训体系,大幅度提高农民接受新技术的能力和科学种田水平。
4.要有足够的资本投入和国际合作来支撑。
要充分发展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作用,建立政府投人为主导、社会投人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人体系。各级政府在大幅度增加对农业科技投入的同时,还要调动企业、个人等社会力量投入农业科技,从根本上改变农业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的状况。进一步扩大国际学术和人才交流,努力吸收和引进国外农业科技成果、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同时,积极探索我国农业技术、产品、设备出口的新途径。并坚持“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政策,鼓励和引导留学人员、留居海外的农业科技人员回国工作,为国效力。
三、制度创新:农业现代化的组织保障
根据我国国情,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在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农业生产制度的创新,比农业科技创新更为重要,难度也更大。在农业生产制度创新中,最为重要的是二项:一是包括土地流转制度在内的土地产权制度创新;二是农业生产组织制度的创新,其核心是尽快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目前中国农村存在六种农地制度安排类型,第一种类型是农户经营加“大稳定、,小调整”这是最普遍的一种类型,被中等发达地区广泛采用。第二种类型是“两田制”。非农产业发展较快的地区,一些农户因此愿意放弃部分或全部土地。当地政府将“口粮田”以外的土地全部收回,然后招租。与第一种类型一样,农户对其所拥有的地块的权利缺乏稳定的预期。第三种类型是以苏南为代表的机械化集体耕作方式,这一方式的主要问题在于模糊了农户与土地之间的权属关系;第四种类型是“生不增、死不减”制度。这种制度目前已在贵州全省推广,并以地方法规的形式确定耕地承包期五十年不变,非耕地承包期六十年不变。是在集体所有制下最具个人化特征的农地制度。第五种类型是以温州为代表,土地调整微乎其微,但土地租赁市场非常活跃,土地集中程度不亚于苏南地区。第六种类型是以广东南海县为代表的土地股份制。在土地股份制下,每个农户拥有一定的集体土地的股份,但此股份并不具体对应某一相应的地块。这样,集体所有的土地又被量化到该集体每个人名下,但量化到个人之后并没有对经营规模的扩大形成约束,因为集体可以将土地统一发包给当地或外地的农民。土地股份制是解决土地的法律所有与土地的占有和经营之间矛盾的一种较为成功的尝试。
从理论上说,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拥有了社区内土地的所有权,他们便同时拥有了对农地制度的决定权,国家对地权任何形式的干预都与宪法对土地集体所有制相背。国家政策只能给农民一定的经济和行政引导,对村干部的行为进行规范,促使农地制度朝某个方向发展,而不应是对农地制度的直接干预。从我国各地的具体情况出发,农地制度的改革,应弱化土地的集体所有制,强化承包权。农民所拥有的土地承包使用权是农民以合同契约形式取得的一种财产权,在合同有效期内为农民所占有、经营、使用,其产品为农民所支配,在规定的使用期限内可以继承、再租赁、赠予、拍卖、抵押、人股。使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在长度、广度、独立性确定性上得到保障,使承包权具有“准个人所有制”性质。土地产权问题处理好了,土地的流转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由于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比较低,在条块利益分割的格局中,农民成为人口最多、但对改革决策的影响最弱的社会阶层。近几年来,以“公司十农户”为代表的各类农村新型生产组织形式不少,但真正能与农户建立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经济共同体的几乎没有。最近几年农业改革一直难以深化与此有很大的关系。为此,我国政府必须摈弃“叶公好龙”的心态,积极培植各种类型的农民经济组织,不要害怕农户组织起来后,会形成代表自身经济和政治利益能与政府对上话的压力集团。
四、信息化:农业现代化的加速器
当前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即信息产业正在成为经济增长的催化剂和倍增器,成为经济新一轮高速增长的关键。然而,信息产业在自身倔起和迅猛扩张的同时,先进的信息技术也对其他产业产生强力渗透、改造和推动作用。包括农业在内的任何其他产业都可以享受信息革命的成果,通过信息化改造,可以减少管理层次,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使整个经济系统在生产、经营、市场、技术、管理等方面发生根本性的变革。目前,积极建设信息高速通道,为利用信息化推进农业现代化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
当前农业信息化工作的重点在软件建设上。主要是建立组织机构,配备专业技术人员,培训信息员,建立各类农业信息数据库和专家系统。今后一段时间内应基本完成农业信息网站建设和农业信息员的培训工作,并着手建立起农村经济、农业政策法规、当地自然资源、种子种苗、农药及病虫防治、农业气象、土壤、生态环境、农产品市场行情分析等数据库,主要农作物模式化栽培和畜禽饲养科学化的专家系统,以及农产品网上销售服务系统,以农业各环节的高度信息化推动农业现代化。
五、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农业现代化的系统平台
农业作为农村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业部门不可能独立于农村其他经济部门之外实现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村经济社会的综合发展。农业现代化是与农村工业化、农村城市化互为表里、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关系。
农村工业化是农村发展的一项长期战略。在过去的20年里,中国农村工业化进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部分地区农村工业已经成为农村经济的主体和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但就全国而言,特别是与发达国家比,我国农村工业化只能说是处于起始阶段,农村工业化的任务相当繁重。推进农村工业化应实行分类发展战略。经济发达地区和大中城市郊区,要重视农村工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实现集中化、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组建城乡一体、产学研、农工贸结合的企业集团,实行跨国经营,提高农村工业化水平。经济欠发达地区,应结合当地资源优势,优先发展农业资源型加工业,特别是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以农副产品加工业带动农业产业化和农业的现代化。
从世界农业现代化的发展历程来看,城市化是农业现代化的前置条件。先有城市化,再有农业现代化。今后一个时期,我国城镇化发展的战略思路应是:在沿海发达地区农村,从发展经济转移农村人口出发,主要是完善规划,立足长远,建设高标准的现代化新型小城镇。完善规划,首先应从各地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要求,对小城镇布局进行科学规划,要打破按行政区域一乡一镇的传统规划思路,有选择有重点地规划一、二级小城镇。其次,要对每个小城镇的发展规划进行精心编制,科学论证。小城镇规划既要考虑长远发展和建设,也要贯彻节约土地和农村综合协调发展原则,今后几年,小城镇建设的重点应放在加快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小城镇社会事业设施,发展第三产业、建设起点高、布局合理、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农村居民住宅小区、加强小城镇环境的综合整治以及建设各具特色的小城镇等方面。推进小城镇建设的发展,创造吸引生产要素和生活要素向小城镇集中的良好环境,要加快户籍制度改革步伐,尤其要解决好“两栖农民”问题,要使一部分农民完全离土进镇,变农民为城镇居民。要采取银行支持,地方财政扶持,以及制订政策,吸纳社会资金等各种金融资渠道,筹集小城镇建设资金。
摘要:国际经济环境的改变给我国现代化农业建设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应该在技术创新、制度创新、观念更新、信息化以及农村工业化和城市化等方面积极应对,做出合理的战略选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进程。
关键词:农业现代化,战略选择,新农村建设
参考文献
[1]郭冰阳.论现阶段中国农业现代化内涵[J].经济师.2005.7:182.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 篇11
主导产业持续发展。粮食产量达到30亿公斤,全县畜牧业稳步发展,猪、牛、羊、禽饲养量分别达到365万头、49.5万头、35.8万只和2600万只,畜禽规模养殖场(小区)总数达到525个。园艺特产业提质增效,全县园艺特产业总播种面积达到46.85万亩,百亩以上棚膜蔬菜园区达到75个。农产品加工业长足发展,全县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发展到79户,农产品加工业销售收入实现235亿元。
物质装备水平显著提高。建设高标准农田76.78万亩,完成东辽河险工险段整治和中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田水利设施不断完善。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80.9%。建成了人工影响天气作业指挥平台,人工增雨网络覆盖全境,“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中开始应用。
科技支撑能力明显提升。建立健全了“1231”科技推广体系,重大病虫害做到了统防统治。特别是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业大学、吉林农业大学实现了高端联合,成功举办了首届“梨树黑土地论坛”,中国农业大学吉林梨树实验站开始建设,充分依托高校人才、技术优势,抓好高新技术的组装配套,把新技术、新成果应用到农业产前、产中、产后的每一个环节。
新型合作组织蓬勃发展。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社,全县登记注册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2708家。加快土地集约连片,积极发展土地入股、托管、租赁多种形式的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全县流转面积达到65万亩。
铜梁县稳步推进农业现代化 篇12
一是推进农业产业化, 促进农业提质上档。打造1.33万hm2蔬菜基地, 已建成1.05万hm2, 年底产量将达60万t, 产值9.5亿元;打造“五朵金花”乡村旅游项目, 力争到2015年实现年接待游客800万人次、旅游收入30亿元、税收2亿元。二是推进农业信息化, 畅通农产品销售渠道。到2012年底新增70家产业信息化建设示范企业、1000户农信通示范户, 实现“测土配方施肥数字化服务平台”全覆盖;与永辉、观农贸等实现产销对接;规划建设1.5 km2物流园区, 与重庆交通运业公司、重庆巨益物流公司等7家大型物流和运输企业签订项目投资协议。三是发展方式多元化, 增加农业发展活力。富源鹌鹑养殖专业合作社所产出的鹌鹑肉、鹌鹑蛋占重庆80%的市场份额, 年产值突破5000万元, 并远销云、贵、川等地;以“铜梁葛粉”、“铜梁使君子”成功申报国家地理标志为契机, 发展新型股份专业合作社, 同时与公司合作研发使君子。 (来源:重庆市政府公众信息网)
【农业现代化推进策略】推荐阅读:
推进农业现代化10-27
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09-05
2018高考时政热点专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06-30
以推进农业产业化为抓手促进永春现代09-30
农业现代化农业机械的10-08
现代化大农业10-16
农业现代化工程10-17
创新农业现代化08-14
山西农业现代化发展06-12
农业现代化土地制度08-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