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2024-10-16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共12篇)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1

近年来, 垦区紧紧围绕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建设, 在国家优势农产品区域内三江平原、松嫩平原和小兴安岭山麓地区5.54万km2范围内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覆盖所辖9个管理局及113个农牧场耕地面积288万hm2, 力争把垦区建设成国家商品粮基地核心区。

1 发展建设现状

按照农业部对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要求, 黑龙江垦区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2013年末, 垦区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60万hm2, 旱涝保收农田占耕地面积55.41%。农作物机耕水平100%、机播 (栽、插) 水平96.47%、机收水平95.19%, 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98%。大专学历以上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占比67.21%, 拥有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人员数8994人, 持专业证书的农业劳动力占比32.22%。“三品”认证农产品产量比重达到69.61%。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总产值比值为0.74, 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3%。农林水事务支出占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比重为13.58%, 农业保险深度为3.53%, 单位农林牧渔业增加值的信贷资金投入为0.34元。粮食总产年增幅9.69%, 2013年垦区粮食总产量212.1亿kg, 农场职工人均纯收入为22891元。

2 推进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做法

2.1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夯实示范区农业生产基础

2012~2013年, 重点在旱涝保收标准农田、水利化、规模化畜牧养殖等方面进行了系统全面建设, 加快了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进程。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结合垦区实际, 建设与垦区现代农业生产和经营方式相适应旱涝保收农田, 使旱涝保收农田达到160万hm2。粮食生产连续10年实现播种面积、综合单产和总产量历史性突破。在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和对国家粮食安全的贡献进一步增强, 为国家提供商品粮200亿kg, 粮食商品率达94.2%, 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三品一标”认定规模逐年扩大, 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建设稳步发展。到2013年末, 垦区累计获得国家地理标志农产品8个, 累计获得全国农业标准化示范场24个, 创建全国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63个。垦区农产品质量追溯系统覆盖规模逐年扩大。2013年垦区共有农产品质量追溯项目建设单位58家, 追溯“三品一标”农产品扩展到9大类60余个品种。垦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展开, 建成部级质检中心3个, 6个重点县级和3个县级农产品质检站项目全面启动。

在垦区东部三江平原水稻主产区建设大型灌区, 完善现有大型灌区续建配套, 充分利用地表水资源进行节水灌溉水田。在西部松嫩平原旱作粮食主产区进行水土流失综合防治、中小河流治理及中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建设, 发展旱作粮食、设施农业节水灌溉。大规模较完善的水利基础设施为垦区粮食持续增长提供了水资源保障。继续更新装备大马力拖拉机及大型收获机械、水稻高性能插秧机、水稻大型智能化集中浸种催芽程控设备等机械4.8万台件, 新增农机动力50.3万kw, 农机综合机械化率达到98%, 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08万hm2, 测土配方施肥面积260hm2, 基本实现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

以发展两牛一猪产业为重点, 完善“三级”繁育体系, 强化动物疫病防控措施, 突出建设品种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的规模牧场及家庭牧场, 新建及改扩建奶牛存栏1000头以上、饲养肉牛1000头以上、出栏生猪1万头以上牧场36个, 使规模牧场达到731个、规模家庭牧场3.05万个, 垦区已成为国家重要畜产品基地。

2.2 加快科技推广体系建设, 支撑示范区农业生产再创新水平

垦区种植业继续在新品种选育、耕作模式改制、作物栽培技术和植物保护等方面自主创新, 加强节水灌溉、智能化控制和农机具改装等方面的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按照“农艺农机结合, 良种良法配套, 生态环境适应”的原则, 重点推广水稻“三化一管”、玉米“四精一管”等“十大”栽培模式以及保护性耕作、测土配方施肥、节水灌溉等“十大”新技术。以“现代农业展示、科技创新研发、成果转化示范、技术推广带动、农业人才培训”为基本功能, 创建100个现代农业示范区, 连续八年开展农作物高产攻关活动, 创建高产示范面积16.4万hm2。先进实用技术和优质品种覆盖率达到96%和100%, 农业标准化覆盖率100%, 生产用种的用价水平达到89%。引进推广新技术26个, 引进推广新品种13个, 重点推广应用主导品种63个;在畜牧业上加快推进牛群群体改良技术、高效繁殖技术、标准化规模饲养技术、青贮和优质牧草生产加工技术、规模牧场经营管理技术的集成应用。垦区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到67%、科技成果转化率82%。

2.3 加快服务体系建设, 提升示范区农业社会化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 加强农业信息网络建设, 为农业生产及时提供农情、气象、病虫预测预报、先进实用技术等服务, 提升全程社会化服务水平。形成国有推广机构和其他所有制推广组织共同发展、优势互补的农业推广体系, 全面推广农业科技推广、良种繁育、病虫害防治等农业生产技术, 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健全率100%。新建及改扩建基层农技推广服务区域站45处、植保田间观测场及应急药械库42处、雷达综合楼1300m2, 购置科技入户直通车22辆、雷达及极轨卫星接收系统设备7套、内陆渔政快艇7艘及50t级渔政船3艘、草原防火仪器设备57台 (套) 。

2.4 聚集资金, 为示范区农业发展建设提供资金支撑

在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的基础上, 以增加金融机构、创新金融产品和商业模式为突破口, 加快垦区金融、保险服务业发展, 提升服务效率和现代化水平。充分发挥各商业银行垦区分支机构的金融主导作用, 鼓励争取上级行在信贷规模、结构和投放节奏等方面加大对垦区的支持力度, 信贷规模增加30%以上。2012年, 筹集资金81.08亿元建设现代化大农业示范区。完善农业保险功能, 扩大农业保险险种和覆盖面, 对垦区主要粮食作物和主要养殖业实现保险全覆盖, 农业保险覆盖耕地面积250万hm2, 占垦区耕地面积的87%。

3 存在的主要问题

示范区农业基础设施仍然薄弱, 旱涝、冰雹、低温、冷害、病虫等自然和生物灾害频繁发生, 农业抗灾减灾任务十分艰巨。主要江河干流堤防建设标准偏低, 骨干工程配套资金比例过高, 地表水开发利用不够, 粮食高产稳产保障能力不强。旱田作物结构单一, 玉米面积增长迅猛, 粮食烘干整晒等配套装备不足, 个别农场越期、越区种植, 晚播面积低产低效。生资及劳动力价格等直接成本持续上涨, 粮食变现价格低于预期, 职工增收压力巨大。

4 下一步推进示范区发展建设思路

以两大平原现代农业综合配套改革先行先试为契机, 坚持实施“优农”发展战略,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坚持国家安全食品生产基地建设, 大力发展生态循环高效农业, 坚持提升农业科技支撑能力,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安全食品有效供给能力。 (1) 优化农业结构:以稳定提高水稻总产为前提, 以国标二级米为目标, 加强优质品种推广, 全面提升稻谷品质。玉米以挖掘单产潜力为重点, 以高产创建和模式攻关为载体, 加快早熟优质高产品种的研发与推广。大豆稳定种植面积, 集成增产技术, 提升效益水平。 (2) 发展现代畜牧业:进一步完善九三示范奶牛场建设和管理, 新建现代示范牧场一批, 引进国际良种奶牛。强化重大动物疫病防控, 严把动物免疫和引进“两关”。 (3) 夯实农业基础:继续加快建设高标准农田, 力争在2020年使垦区耕地全部达到高标准农田, 同时, 加大土地整理复垦力度,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 通过秸秆还田, 测土配方施肥, 提高耕地地力。 (4) 加强水利建设:继续加大三江平原灌区、“节水增粮行动”和主要江河治理建设力度, 力争完成绥滨、二九○、饶河灌区和江萝等灌区近期工程, 推进兴凯湖灌区项目和青龙山灌区水源工程建设。 (5) 强化科技支撑:注重创新转化和人才队伍建设, 要在推广应用上抓突破。进一步集成完善和推广水稻“三化两管”、玉米“四精两管”等增产提质增效栽培模式, 重点应用水稻智能化育秧、玉米精准栽培、玉米育苗移栽等“十大”农业新技术;扩大应用保护性耕作、GPS卫星定位自动导航等“十大”农机新技术;大力推行奶牛性控、TMR等“十大”畜牧新技术。 (6) 实施农业标准化:围绕国家安全食品基地建设, 以建三江管理局为重点, 以全面提升稻米食味值为目标, 着力打造东部管理局优质稻谷生产基地。继续深入开展农业标准化提升活动, 使垦区农业标准化始终走在全国前列。进一步加强农产品质量检测站建设, 促进垦区质量追溯工作全面开展。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2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加快我县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农业工作,不仅对推进浙江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提升我县农业知名度和美誉度至关重要,而且对促进我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推动经济回升向好具有重要意义。

一、当前我县现代农业发展面临的机遇

(一)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环境不断优化。近年来,国家对“三农”问题日益重视,对新农村建设投入不断加大,这为发展现代农业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我县积极响应中央、省、市的各项涉农政策,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并把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农业招商引资、土地规模流转等工作纳入县对乡镇(街道)的综合考核,增强基层对农业工作的主动性。

(二)现代农业发展的产业基础不断夯实。近年来,我县积极打造“浙江省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大力发展现代农业,从体制、机制、措施上都有新的突破和落实,从农技服务到标准化推广,从质量监管到基地建设,从品牌创新到市场营销都有完整的实践。在现代农业基地规模方面,我县已有杨梅、绿色稻米、绿色蔬菜等十个产业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3.5万亩;在现在农业服务体系方面,我县已建立县乡村户四级农业服务网络和综合农业农技服务中心;在现代农业质量监管方面,我县已建立县级农产品检测中心,初步形成了县企业基地和市场“四位一体”的农产品质量检测网络;在现代农业市场化方面,我县已创办了全省首家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创建了仙居鸡、仙居杨梅等区域农业品牌;特色农业有了比较好的发展基础,有了承接项目落户的能力、政策支撑的能力。

(三)现代农业发展的外部环境不断优越。我县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多样化的农产品品种、便利的交通条件和投资创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这为加快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契机。近年来,我县绿色农产品知名度美誉度不断提高,受到各级领导和新闻媒体的高度肯定。去年,我县被农业部、国务院台办列为台湾农民创业园;被农业部列为全国12个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之一,10个农产品质量监管试点县之一;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唯一试点县,被省财政厅农业厅列为全省支农资金试点县,支农资金总数在全省农业系统中居第一位。

二、我县现代农业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主体少而小。近年来在政府的关注和扶持引导下,全县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力度加大,企业数量逐年增多。但由于行业特点所限,大多农业企业发展的前期投入大、收效慢、效益低和部分人的轻农意识,使得农业龙头企业发展不快,与实现农业产业化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特别是农业龙头企业中真正上规模、上档次的较少,不适应现在市场经济发展和农业、农产品竞争日益加剧的需要。在全县57家龙头企业中,年产值上亿的仅有2家,且均为工艺品行业;年产值超过5000万的7家,其中属于工艺品行业的2家;年产值不足1000万元的25家,其中纯农业龙头企业仅占到15家。

(二)农技人员少而低。县乡村三级推广组织虽已基本成形,但乡村两级的组织建设还不够完善,我们的农技推广队伍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农业科技推广者工资低、待遇差,工作环境条件艰苦,推广经费紧张,造成农技推广队伍不稳定;农业推广人员年龄老化、知识弱化,结构不合理,缺乏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基层政府领导重视不够,导致农业技术推广机构与行政部门政事职能不清,大部分基层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常年忙于政府的中心工作,自己的本职工作却很少过问。

(三)土地流转贵而难。随着国家对农业实行“一免三补”等惠农政策,有些农民心理上受到鼓励,种粮积极性得到恢复,不想丢田;在外务工农民因收种机械化水平的提高,不需收种时节两头奔波,不愿丢田;多数农民担心土地流转后,生活失去保障,不肯离田,导致土地流转难度加大、成本提高,成为制约农业规模化发展的突出瓶颈。

(四)农业基础低而薄。虽然国家近年来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农村基础设施薄弱地位有了明显改善,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也大大增强,但是由于经济等原因,县农村基础设施薄弱的局面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扭转,偏远山区的耕地基本上无电力设施配套,无井灌设施、无渠系,还是靠天种地。农田水利建设比较滞后,自然防涝抗旱能力不高。如全县只有旱涝保收田8万亩左右,占总播面积的37%,许多耕地都是靠天下雨。

三、加快农业转型升级促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对策

(一)突出模式创新,提升基地带动力,全面推进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基地化生产是现代农业的重要特征。以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为抓手,按照“县有现代农业示范园区、乡镇有科技示范场、村有科技示范户”思路,推进土地流转,引进产业主体,创新生产模式,提供全程服务,把园区建成新品种新技术的实验区、绿色标准化技术的样板区、农技人员的研发区和农民培训学习的教学区。一是推进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加快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领导小组,下设管委会,同时成立仙居台湾农民创业园融资公司;加快创业园规划制定,科学统筹园区布局;落实规划,推动核心区启动建设;加大宣传,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多渠道开展招商活动,组织参加2010年海峡两岸食品展览会。二是创新土地流转机制,加快流转步伐,使土地集中到大户、合作社、农业企业的手中,同时,以优惠政策鼓励各类企业和投资者,通过租赁、承包、合股等方式从事农业开发,引导土地规模连片流转。三是园区内实行“七统一”服务,即统一规划、统一优良品种、统一标准技术、统一农业投入品使用、统一疾病防治、统一质量监管、统一品牌的生产管理,对符合绿色标准的农产品,实行统一商标销售,即实现技术集约化,又有效保证了农产品的质量。四是进一步提高农业机械化装备水平,实施标准化生产,推行新型农作制度,加强统防统治,使我县农业实现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在全省形成较强的影响力。五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大力发展生态休闲观光农业,依托我县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杨梅、仙居鸡等特色产业优势,逐步在永安溪沿岸建成一批集科技示范、休闲垂钓、观光采摘、旅游度假于一体的生态休闲观光基地。

(二)突出增收为本,提升市场牵引力,全面搭建现代农业发展营销平台。农业产业化是我县农业实现全面发展的必然选择,是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综合效益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培育产业化经营主体,大力扶持产业带动力大、市场竞争力强、科技含量高的农业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和大户,通过责任农技制度、订单农业、合作化生产,对基地内所有符合标准的农产品实行订单生产与收购,并利用统一平台进行销售,充分体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一是发展壮大绿色农产品专卖市场,加强与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大型集团公司等经营组织的合作发展,引进资金和先进的管理方式,借助连锁超市、供销社系统遍布各地的网点布局、四通八达的配送体系、灵敏的市场触角,把全县绿色农产品以专卖市场名义统一打包销售,全面提升专卖市场的经营水平,逐步使我县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绿色农产品配送中心。二是积极推进绿色品牌整合,建议成立县级品牌管理机构,对全县130多个仙居农产品品牌进行整合,分类进行认证,对重点产业的品牌,争取通过工商、质监等部门的认证;对仙居鸡通过证明商标认证;对仙居稻米、仙居高山蔬菜、仙居花猪、仙居永安溪鱼,通过地理标志认证,争创国家级、省级的区域农产品品牌,全面打响仙居绿色农产品的品牌。三是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是加快我县绿色农业发展的根本,也是我县绿色农业发展上档次、上水平的关键。一方面要积极开展农业大招商,做到每一个生产基地都采用“市场+公司+基地+农户”模式进行企业化管理,推动农业每个主导产业形成1-2家产值达5000万元以上的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和年销售额达1000万元以上的合作社;另一方面对引进来的农业项目,各级、各部门大力支持,帮助落实农业种养殖用地和项目加工用地,确保引进工商资本的顺利落户。特别是要做好由国家供销总社与浙江省供销社、台州市供销社、仙居县供销社、台州华联超市五级联动共同投资2亿元的仙居国家级绿色有机农业产业项目。

(三)突出深化改革,提升服务支撑力,全面构建现代农业发展服务体系。深化责任农技推广制度、构建“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是确保绿色农产品基地建设成败的关键。一是深化试点工作,着眼于在全省乃至全国创造先进经验,不断深化财政部、农业部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改革与建设试点县和全省“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县工作,进一步健全农技服务网络,创新农技服务模式,发挥农技队伍作用,使农技人员正真成为“农业技术的指导者、农产品质量的监管者、动植物疫病的防控者、产品产业化的引导者”。二是加强农技推广责任考核,建立绩效挂钩制度,完善农技人员联系基地制度,加快标准技术的实施与推广步伐。三是通过双向交流与服务,加强与农业先进地区、科研机构、大中院校合作,积极推进优质良种、生物技术、农作技术等信息源建设,做到一个主导产业,依托一个科研院所,建立一个研发基地。加强对外合作交流,与国外优秀种业公司共同建立跨国新品种示范园区。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3

一、新形势下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势在必行

当前,我国总体上已进入了加快改造传统农业、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的关键时刻。在加快发展农业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的形势下,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意义尤为重要。

首先,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实现农业“第二个飞跃”的根本要求。邓小平同志早在1990年就指出:中国社会主义农业的必革和发展,从长远的观点看,要有两个飞跃。第一个飞跃,是废除人民公社。实行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第二个飞跃,是适应科学种田和生产社会化的需要,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发展集体经济。江苏人多地少,耕地后备资源不足,推进农业规模化生产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这就要求我们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加快发展多种形式农业适度规模经营。这样既有利于土地、资金、技术和劳动力的合理流动,提高农业资源的配置效率,又有利于探索农村集体经济新的实现形式,促进农村持续发展,实现农业的“第二个飞跃”。

其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高农业规模效益、增加农民收入的现实选择。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目的,就是要追求土地和产业的规模效益。目前,:农业经营收入仍然是广大农户尤其是纯农户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我省农民收入持续增长,但农民来自农业生产经营的收入增长速度不够快。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规模分散经营,农业的规模效益没有充分发挥出来。只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才能更快地推广运用农业科技,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才能更好地实现生产与市场对接,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才能更多地提高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增加规模经营效益。

第三,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提升农业产业层次、加快农业现代化进程的迫切需要。规模经营是现代农业的一个基本特征。在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许多发达国家都经历了从小农经济为主的传统农业生产形式,向规模化现代农业经营方式的转变。他们通过财税、价格、合作、就业、社会保障、信贷等政策调整,解决规模经营以及农业产业一体化发展的关键问题,在改造传统农业、建设现代农业方面走出了适合本国国情的路子,实现了农业现代化。我省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要借鉴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产业提档升级,切实提高现代高效农业发展水平。

第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统筹解决“三农”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推进,一些地方农民兼业化、农业副业化、村庄空心化、农村老龄化问题日益凸现,影响了农业农村发展。实践证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带动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优化了农业产业结构,促进了一二三产业有机融合、协调发展。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吸引了城市资金、技术、人才下农村,探索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有效机制,维护了农村和谐安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创新了农业经营机制,激发了农业自身的活力和潜力,拓宽了农民自主创业的领域。这些都为统筹城乡和工农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加快城乡发展一体化创造了条件。

二、加快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基本思路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江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总体思路是:坚持以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为基础,加快发展土地集中型、合作经营型和统一服务型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大力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集约化水平,促进农业现代化建设。到2012年,全省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要达到50%左右,其中苏南为70%,苏中为50%,苏北为40%;到2020年,全省达到80%以上。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遵循“四项原则”、坚持“四个结合”。

“四项原则”:一是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障农民合法权益。坚持并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切实保障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原则,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二是坚持尊重农民主体地位,促进农民增收致富。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必须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是否流转土地、开展何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要由农民作主。必须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个中心,立足于优化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农业效益,促进农民增收。三是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既要充分发挥政府调控引导的作用,通过宣传发动、典型示范、政策扶持,培育规模经营主体,推动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又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加快探索建立市场化的流转机制、股份化的土地经营制度、合作化的经营组织形式和产业化的经营方式,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四是坚持园地制宜,分类指导。要坚持从实际出发,允许多种组织形式并存、多种经营方式并存、多种投入主体并存、多种实践路陉并存。从面上来看,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生产,主要通过发展专业化服务,实现适度规模经营;蔬菜、园艺等高效种植业,主要通过专业合作、土地股份合作、土地租赁等形式实现适度规模经营;畜牧、水产等特色养殖业,主要通过发展规模养殖与推进加工流通合作,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四个结合”:一是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相结合。鼓励土地向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适度集中,促进他们扩大经营规模,取得规模效益。通过土地流转,在确保流出土地的农民获得承包土地合理收益的同时,实现充分就业,增加收入。二是与优化农业产业布局相结合。统筹安排城乡建设、产业发展、生活居住和生态保护等空间布局,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农民居住向城镇和社区集中、农业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促进农业优势主导产业集聚、集约、集中发展,打造优势产业带、产业群、产业区,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三是与发展高效农业相结合。加强土地整理和农业综合开发,大力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高标准农田,吸引规模经营主体投资农业,发展设施园艺、规模畜牧业和特色水产业,推进高效农业规模化。四是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相结合。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合理组织、分工协作和专业化生产,带来了农户和龙头企业的规模经营,增加了内部规模经济效益。大力发

展精深加工业和现代流通业,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加快培育壮大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进一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带动更多的农户进入基地生产,推动产业化经营。

三、准确把握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工作重点

(一)创新土地流转机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推动农村土地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途径。一是搞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确权、登记和颁证工作。依法落实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做到长期稳定并长久不变。明确和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各项权能,依法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占有、使用、收益等权利。二是建立健全农村土地流转有形市场。全省每个乡镇今年都要建立土地流转交易服务平台,有条件的县(市)要建立相应服务平台,形成土地流转的交易信息网络体系,发布土地流转供求信息,开展土地流转储备、委托流转等服务工作。三是加强农村土地流转的规范化管理。全面实行流转管理的合同制和备案制,完善流转登记和档案资料的信息化管理。要健全土地流转纠纷调处机制,健全协商、调解、信访、仲裁、司法等多渠道调处土地流转纠纷机制,提高纠纷调处能力。四是加强土地流转价格指导,保护农民土地收益。根据不同产业、不同片区制定好指导价,形成农村土地流转价格自然增长机制,提高农民流转承包土地的积极性。

(二)发展农民新型合作组织,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探索、深入实践,通过引导农户以承包土地入股组建土地股份合作社,以及发展“生产在家、服务在社”的农民专业合作社等途径。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一是大力培育新型农民合作组织。加快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增加社员数量,增强合作社带动能力,提高组织化程度。鼓励农民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入股建立土地股份合作社。注重发挥种养大户、村干部、龙头企业和农技服务人员的作用,鼓励他们领办创办农民合作社。二是规范农民合作组织发展。按照服务农民、进退自由、权利平等、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强培训辅导。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深化“四有”农民合作组织创建,尤其要在组建规范和运行规范上下功夫,做到成员身份与出资登记规范、成员帐户与合作社财务管理规范、合作社盈余分配制度规范、合作社日常运行规范,着力提高合作社规范化发展水平。三是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把发挥创办人员积极性与普通社员积极性结合起来,把扶持合作组织与提高农民受益程度更加紧密地联系起来,完善合作组织与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保障农民合法权益。

(三)推进统一服务,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统一服务,就是在坚持家庭经营基础上,实行统一产业布局、统一种苗供应、统一技术标准、统一专业化服务,发展订单生产,为农民提供全程服务。统一服务,把各种现代生产要素注入家庭经营之中,能有效提高家庭经营的集约化水平。尤其适用于粮棉油大宗农产品生产和农民不愿意流转土地或者暂不具备流转条件的地区。一要创新服务机制。坚持政府扶持和市场引导双重推动,鼓励兴办种子种苗公司、农机专业服务组织、植保专业服务队、产销服务企业等多样化、多形式的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引导他们围绕优势产业和特色产品,为农民提供统一服务。二要完善服务体系。积极建设有先进服务手段、优良专业人员、严格责任制度、规模示范基地、稳定财政保障的“五有”乡镇或区域性农技推广综合服务中心,改善服务手段,提高服务水平。三要加大扶持力度。从资金投入、人才培养、市场开拓、科技开发等方面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大力实施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工程,提高统一服务型农业规模经营水平。

(四)建设现代农业园区,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用抓工业的理念发展现代农业,是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重要路径。建设现代农业园区,有利于推进农业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利于为社会资本进入农业提供合适的承接载体,有利于示范带动面上现代高效农业的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必须做到“四个强化、四个提升”,即强化规划引导,提升园区竞争力;强化产业特色,提升园区影响力;强化机制创新,提升园区集聚力;强化农民合作,提升园区带动力。同时,加快构建多元化、多层次现代高效农业服务体系,为规模经营业主提供配套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

(五)培育多种市场主体,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引导支持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发展农业产前、产后生产加工龙头企业,通过“公司+农户”等形式,带动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业。鼓励有资金、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农业龙头企业等投资农业,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积极引导各类规模经营主体,吸纳土地流出户的劳动力从事农业生产,形成生产基地吸引大户、大户带动生产基地的良性循环,实现土地、资金、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的有效配置。在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条件暂不具备、土地仍是农民收入主要来源的地区,要充分发挥种植大户、购销大户、农机服务组织、农业龙头企业、农技推广机构的作用,采取“社会化服务+农户”方式。将单一农户农业生产经营的主要环节纳入规模化服务范围,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四、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保障措施

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涉及农村生产关系调整,涉及农村社会稳定大局,必须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转变作风、强化服务,确保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有序推进、加快发展。

第一。加强政策扶持。强化支农项目资金的整合,加大对集中连片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经营项目、土地流出方和土地股份合作社的扶持奖励。改善金融信贷服务,扩大农业政策性保险范围,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民合作组织、规模经营大户和带动农民致富企业的支持。认真落实农业用地政策,对高效农业建设中的管理、仓储用房以及配套服务等附属设施建设用地,按照农村集体建设用地管理,其用地指标可通过农村建设用地整理置换方式取得,面积控制在农业项目用地规模的3%以内。

第二,加强改革创新。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取决于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取决于农民非农产业就业程度,取决于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创新农村劳动力就业创业扶持方式,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劳动力创业和就业,促进更多的农村劳动力在非农产业和城镇稳定就业、充分就业、成功创业。顺应城乡发展一体化要求,健全农村社会保障制度,不断提高农民保障水平。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实现集体建设用地“空间留给城市、利益归于农民”。有条件的地方要积极开展“双置换”试点,探索农民以土地承包经营权、宅基地和住房置换城镇社会保障及住房保障,引导和鼓励在城镇有稳定就业和住所、或参加城镇社会保险以及自愿放弃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农民,有序转为城镇居民。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中小城市和城镇的落户条件。

第三,加强指导服务。坚持典型引路,加强示范引导,加大宣传力度,消除农民群众对土地流转的疑虑,调动他们参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积极性。积极鼓励基层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勇于创新,先行先试,因地制宜地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强调查研究,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和群众创造的新鲜经验,帮助解决实践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持续健康发展。

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不能急于求成,不能脱离实际,必须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农民广泛参与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农业持续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让更多的发展成果惠及农民、泽被群众。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4

1 农业持续较快的发展,促进了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2012年,在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各级农业部门认真贯彻中央和四川省委、省政府关于农业农村工作的决策部署,开拓创新,扎实奋进,有效克服了川南严重干旱和严重病虫害的影响,农业实现了持续较快发展。

——粮食实现“六连增”,创历史新高,确保了省内供求基本平衡,巩固了粮食主产省地位。2012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70亿kg,比2011年增产3亿kg、增0.8%,大春、小春、晚秋、主要作物、主产地区全面增产;与2007年比,粮食总产增加30.5亿kg、增9.0%。特别是遭受特大地震的2008年,粮食总产时隔8年再次跃上350亿kg台阶,之后一直稳定在350亿kg以上。油料总产达到286.6万t,连续11年创历史最好水平。

——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特色优势产业在全国的位次提升,有力地促进了产业发展、农民增收。2009年以来,全省建成“现代农业万亩亿元示范区”619个,其面积达到252.67万hm2,其中:新建59.33万hm2、改造提升193.33万hm2。农业部命名了7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省政府认定授牌了59个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省农业厅命名了4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产业基地强县建成产业基地172万hm2,占全省的68%。2012年,全省特色效益农业综合产值3 495亿元,比2008年增长65%。马铃薯产量已由全国第4位上升到第1位,茶叶由第4位上升到第2位,蔬菜由第5位上升到第3位,油菜稳居第2位,水果、食用菌、中药材、烟叶、蚕桑等产业位居前列。杂交水稻制种面积3.07万hm2,产种量、省际间调剂量和出口量均居全国第一。全省农业助农人均增收270元以上、增长18.5%,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总额的27.8%。

——农机农艺积极融合,农机化加快发展,总体上迈入了中级发展阶段。2012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3 700万kW, 比2011年增长7.9%,比2007年增长46.7%。全年完成机耕286.67万hm2、机收121.2万hm2、机播(栽)36万hm2,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41%,连续两年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2012年,修复提灌机械9.2万台次,新建和改造电灌站4 387处,新增提水控灌面积2.65万hm2;川南抗旱提水3.12亿m3,保栽水稻13.2万hm2;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4.1万km。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检测能力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步提高,确保了不发生重大农产品安全事件。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体系从无到有,全省21个市(州)、179个县(市、区)建立了监管机构,4233个涉农乡镇完成挂牌。完善了2个部省质检中心,新建了1个省质检中心、21个市州质检中心和96个县级质检站。农产品例行监测由2大类增加到11大类,年抽样量由2942个增加到1.75万个。到2012年,累计认证无公害农产品基地287.67万hm2,比2007年增加1.5倍;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达到43.4万hm2,比2007年增加4.3倍。全省农产品总体合格率98.3%,比2011年提升0.5个百分点,比2007年提升8.3个百分点。

——农产品品牌打造和市场开拓取得突破,川字号农产品走向全国。全省累计认证或登记“三品一标”3 069个,居全国前列、西部第一。其中,无公害农产品1 927个,比2007年增加1.5倍;绿色食品1 061个,比2007年增加54%。每年组织举办或参加国内外各类农产品展销活动50多场次,以“四川泡菜”、“峨眉山茶”、“大凉山”、“川藏高原”、“宜宾早茶”、“广元七绝”等为代表的一批区域品牌和以竹叶青、吉香居等为代表的企业品牌享誉全国。

——高标准农田和农村沼气建设规模实现历史性突破,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整体性改善。2012年,全省建成高标准农田14.72万hm2,高标准农田总面积达到217.69万hm2,占耕地面积的36.6%,比2007年提高11个百分点,高标准农田规模化建设、“三网”配套、“三力”提升、建设资金整合、服务功能拓展均有新突破。全省户用沼气保有量达到579.3万户,普及率达到64%,5个市、36个县率先实现沼气化,惠及农民2 000万。按四川省现有沼气规模测算,每年生产沼气达20亿m3,减少薪柴消耗1 200万t,减少CO2排放1 200万t,减少水土流失1 200万m3。

对照四川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的“六个上台阶”目标任务来检查,涉及农业部门的“耕播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到35%”超额完成,“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新增高产稳产农田面积1 000万亩”、“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建成全国优质特色农产品生产与供给基地”全面完成。同时,基层农技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突破,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定岗定员全面落实,准入管理进一步创新,经费保障水平显著提高,“一个衔接、两个覆盖”基本实现。农业综合执法跻身全国前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试点稳步扩大,土地流转有序开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快速发展,一事一议全面推开,农村集体“三资”管理逐步规范。全省农场连续13年实现盈利,现代农作物种业建设、重大病虫防控、行政审批、农业信息、农业信访、农机安全监理、植检、蚕业等工作取得新进展。这些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归功于各级各有关部门的鼎力协作,归功于全省农业系统的努力工作,归功于广大农民群众的辛勤劳作。

2 推动现代农业发展实践,探索了一套有效的工作思路和方法

回首近几年的奋进历程,我们坚持把中央精神和四川实际结合起来,坚持把四川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和农业工作实际结合起来,开辟新思路,探索新路径,以下做法值得继续坚持和发扬。

(1)坚持主动融入党政中心工作谋划农业,着力优化现代农业发展环境。我们组织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深化省情认识,形成发展共识:农业工作必须主动融入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去谋划,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围绕大局抓农业、用工业理念抓农业”。我们提出推进“三个转移”,即从注重抓粮食生产转移到与抓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并重,从注重抓农业生产转移到与抓农业产业化经营并重,从注重抓农业微观管理转移到与抓农业政策法规等宏观管理并重;提出实现“三个跨越”,即由种植业大省向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强省跨越,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跨越,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按照这一理念和思路,我们研究提出的发展十大特色优势种植业等写入了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决定》,争取四川省委、省政府下发了《关于确保粮食安全的决定》、《关于加快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意见》、《关于推进农业机械化和农机工业又好又快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健全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的意见》等政策性文件。与此同时,争取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高规格会议安排部署,仅2012年,以四川省委、省政府名义召开了全省产村相融成片推进新农村建设工作会议、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暨高标准农田建设现场会议、春耕生产暨川南抗旱减灾现场会议、沼气化推进工作会议。四川省农业厅还将产业发展动态和农业工作亮点,及时向四川省委、省政府领导作专题报告,近几年每年批示130件以上。市县农业部门也积极响应,全省联动,共同造势。这一系列高“含金量”文件、高规格会议和领导批示,将行业规划上升为党政决策部署,将部门工作上升到主干线去推动,许多地方反映,政策更实了,手段更强了,形象更好了。

(2)坚持谋划实施重大建设项目,着力强化现代农业发展支撑。我们牵头编制了《四川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规划》、《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四川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等规划,谋划实施了新增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农村能源建设工程、现代农作物种业提升工程、农机化示范工程、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乡镇或区域公益性农技推广体系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农业投入年年大幅增加。2012年四川省农业厅会同省财政厅、省发改委下达各项农业资金148亿元,比2011年增加22.6亿元、增长18%,比2007年增长2.2倍,带动了市县加大投入、撬动了社会加大投入,做大了一批产业基地,做强了一批特色产业,做出了一批影响大的亮点工程,得到了四川省委、省政府甚至国务院领导的充分肯定。

通过重大项目建设,现在每个市州都有亮点,每个县都有看点,从不愿接会到争取接会,从寻找现场到优选现场,是这几年发展的真实写照。比如,成都、广安、南充、达州等地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规模大、标准高、带动宽;广汉、宣汉、仁寿的现代粮食产业基地,创造了西南地区粮食高产高效的典范;西充县2年投入7亿元、建成0.67万hm2集中连片高标准农田,苍溪县4年建成10个万亩现代农业园区,通江县投入8亿多元建成的银耳产业园,都有强大的视觉冲击力。这一系列重大项目,成为整合资源的平台、推动发展的引擎,从而产业基地规划建设到哪里,项目资金就整合安排到哪里,吸引社会资本就投向哪里,基础设施建设与产业发展同步推进。

(3)坚持生产市场两手抓,着力拓展现代农业发展空间。一方面,我们坚持抓好农业生产,大力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突出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和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推动标准化生产,促进优势特色产业向块状、带状集聚发展。另一方面,我们坚持打造品牌和开拓市场。每年组织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西博会、绿博会;连续4年举办中国·四川泡菜展示展销活动,四川泡菜综合产值已达180亿元,比2009年增长1.4倍;连续5年举办四川优质农产品绿色食品北京展销周,先后推出大凉山、川藏高原、大巴山等区域品牌;连续3年举办全省农民专业合作社优质农产品迎春大联展、中国·四川彭州蔬菜博览会。2012年,成功举行了天府农业日韩行系列活动,四川农业代表团是天府四川日韩行规模最大、参与企业最多的团,23家农业企业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对接,现场签约贸易额1.55亿元、意向性签约3.5亿元。这一系列连贯延续的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助推了农产品大流通、大市场、大品牌格局的形成,产量大、品牌弱、销路窄或有特色、产量小、无货卖等状况逐步改变。

(4)坚持推进多方协同合作,着力提升现代农业发展合力。秉承“众人拾柴火焰高”的理念,四川省农业厅主动推进多部门、多层次、多形式的协同合作,与四川省发改委、财政厅、人社厅、商务厅、省质监局、省编办、出入境检验检疫局等部门沟通衔接,先后联合下发了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农产品品牌建设等一系列文件;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大建立了联席会议制度,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共建四川创新团队,共商科技抗灾减灾对策;与眉山、广安、巴中等6个市(州)政府签订农业合作备忘录,加快推进区域性现代农业示范;积极与中央及四川主要新闻媒体对接,策划系列报道,仅2012年刊播四川农业时政新闻、专题报道和通讯1 850篇(条),收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这一系列协同合作活动,相互沟通了情况、共享了资源、汇聚了力量,达到了“1+1>2”的效果。

3 科学把握农业农村发展新形势新要求,努力开创四川现代农业发展新局面

近年来四川现代农业发展取得重大突破,但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农业发展面临的“双高、双低、双紧”趋势比较明显。双高即高成本、高风险,双低即部分地方政府重农抓粮积极性低和务农种粮比较效益低,双紧即资源环境约束趋紧和青壮年劳动力紧缺。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城乡发展一体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推进“四化同步”发展。我们必须保持头脑清醒,认清新形势、新问题和新要求,研究制定新的办法和措施,走出一条符合西部实际、具有四川特色的农业现代化发展新路子。2013年全省农业工作的主要任务是,按照中央“保供增收惠民生,改革创新添活力”和四川省委“科学发展、加快发展”总要求,创新农业经营机制,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调整农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具体目标是:力争粮食增产2.5亿kg以上,建设3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高标准农田13.33万hm2,农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60元、力争200元,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提高4个百分点,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要重点做好以下工作。

(1)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为导向,着力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要在粮食总产“六连增”、农民增收“五连快”的高起点上,化解“双高、双低、双紧”多重约束,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必须主动融入“科学发展、加快发展”的全省工作基调,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使农业发展更多地依靠科技进步、设施设备改善、劳动者素质提高驱动,依靠一、二、三产业发展联动,依靠产村相融,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农民收入倍增。为此,要坚持“四个更加注重”:一要更加注重调整结构。发展现代农业,既要保证足够的数量,更要大力提高质量,把结构调优、品种调优、品质调优,着力提升农业生产经营规模化、标准化、机械化、集约化、品牌化水平,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二要更加注重构建三次产业高度融合的产业体系。进一步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传承功能,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提高农民在产业链条中的收益分配比例,分享现代化成果,拓展农民增收渠道。三要更加注重产村相融。坚持统筹考虑产业和新村布局,新村带产业、产业促新村。要把产业发展作为新农村建设成片推进的重要支撑,继续在建设大基地、培育大产业、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下功夫,促进产业发展与新村建设互动相融、同步推进。四要更加注重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创新。一方面,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既要注重引导一般农户采用先进科技和生产手段,不断提高集约化、专业化水平;又要注重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发展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另一方面,着力发展多元服务主体,要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增强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努力实现“两个带动”(即带动农民发展现代农业,带动农民持续稳定增收)。

(2)以扶持适度规模经营为驱动,切实抓好粮食生产确保“七连增”。一要全面实施“四川现代粮食产业基地扩面推进工程”。以适度规模经营为方向,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基础,以高产高效创建为支撑,以农机化作业为保障,把广汉、仁寿、宣汉代表三种不同区域类型的现代粮食产业示范基地建设模式、组织方式、工作机制向全省88个粮食生产大县、特别是产量2.5亿kg以上的县示范推广,分期分批建成60个种植模式标准、要素高度集聚、产业显著发展、种粮效益增加、示范作用明显的现代粮食产业基地。二要积极引导推进不同模式的适度规模经营。着力培育种粮大户、家庭农场和农机、植保等多种形式的粮食生产服务组织,积极推广扶持全程(环节)托管、土地股份合作、职业经理人等多种运行模式,通过加大对规模化经营(服务)主体的财政支持,有针对性地创新开展土地、金融政策扶持,增强自身发展能力,力争全省粮食适度规模经营面积达到26.67万hm2以上,补贴2hm2以上符合条件的种粮大户超过1.5万户、面积达到10万hm2以上。三要加快完善种粮大户的直接补贴政策。在扎实抓好“四补贴”政策落实的基础上,加大对种粮大户的政策扶持,补贴标准在现有基础上提高1倍,开展种粮大户表彰奖励活动,逐步建立扶持粮食规模经营的激励机制。四要继续深化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以主产区为重点,扎实搞好整乡整县整建制高产高效创建,集中推进粮食高产高效模式攻关,广泛开展“四新”示范和“六良”配套,力争建设部省级粮油高产高效创建示范片700个以上,辐射带动全省高产高效创建示范面积超过200万hm2,促进全省粮食单产提高2kg以上。要结合创建工作积极引导调优作物品种结构,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抓订单,加大产业开发力度,做大做强优质粮食作物产业。五要不断强化防灾减灾。要提前谋划、主动对接防灾减灾技术补助政策,科学应对干旱、洪涝、低温冻害等自然灾害。加强农作物重大病虫监测、预警和防控,加强重要检疫性有害生物的监控、阻截和防除,建立重大病虫防治示范区53.33万hm2以上、绿色防控示范区26.67万hm2以上,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266.67万公顷次以上,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4%以内。

(3)以促进规模化提质增效为方向,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大基地大产业建设。突出区域优势,加快规模化基地建设,推进全产业链条打造,做大做强优势产业。一要大力推动第二轮60个现代农业重点县建设。31个新增培育县要突出特色、找准定位,每个县培育壮大2~3个主导产业,29个提升发展县要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做强做大一批优势明显、凝聚力强的现代农业产业,加快构建全省现代农业发展骨干,引领全省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继续抓好7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和广安、眉山、巴中3个市的现代农业整体推进工作。二要切实抓好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按照《四川省“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规划》,到2015年全省建成“千斤粮万元钱”、“吨粮五千元”粮经复合现代农业产业基地66.67万hm2。要实行分级推进实施,省市县共同抓40个重点县40万hm2,市县规划建设26.67万hm2,推进粮经协调发展,实现农民务农种粮增收。三要深入推进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认真抓好3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建设,扎实开展园艺作物标准园创建,促进蔬菜、水果、茶叶、中药材、蚕桑和水稻、马铃薯、油菜等优势特色经作、粮油产业带集聚发展,到2015年建成1 000个“万亩亿元示范区”,带动1 000万农民增收致富。四要发展农产品产后处理和加工。认真实施农产品产地初加工惠民工程,在主导产业集中发展区,组织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采后处理场所,购置设施设备,开展以清洗、分级、包装、预冷为重点的采后商品化处理,实行产加销一体化经营。五要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发展以“吃农家饭、住农家院、摘农家果、采农家菜”为主要内容的农家乐、农业观光园,积极开展农事节庆活动,以节拓市、以节富民。

(4)以加快农机农艺融合为核心,大力推动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扶持培育农机作业主体,加快农机农艺融合,着力提升农机化装备水平、作业水平、服务水平、安全水平。一要着力培育农机化推动主体。大力发展农机合作社,积极培育新型农机服务组织,全省农机合作社发展到800个,服务农户110万户以上,着力打造一批资产500万元以上的农机合作社。大力开展农机跨区作业。加强农机科研、质量鉴定等工作。二要以项目为载体实施农机化示范县建设。积极构建完善组织体系和运行机制,重点抓好核心示范区、集中育秧场建设,全年建成“万亩水稻全程机械化示范区”60个,培育县农机化水平高于全省3个百分点。三要规范实施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大力推进廉政风险防控,全面推行“自主购机、直补到卡”政策,重点对主要农作物、关键环节、重大农机化新技术的机具进行补贴。四要深入推进农机农艺融合。探索农机农艺相互适应的种植模式和作业规范,建设农机农艺融合示范区。推进平原地区农机化发展,突出抓好适宜丘陵山区农机具的示范应用,重点引进推广水稻插秧、油菜栽收等新机具、新技术,培训农机操作、维修等人员10万人次。五要大力推进机电提灌站、机耕便民道建设。积极推进机电提灌站经营管理体制改革,全年新建和改造机电提灌站2 000处。建设农村机耕便民道4万km。六要加强农业行业安全生产。认真落实全省安全生产电视电话会议精神,重点抓好农机安全和沼气安全。抓好安全源头管理、隐患排查治理和宣传教育,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发生,努力确保农机、沼气安全发展。

(5)以开展规范化建设为载体,切实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推进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规范化县创建,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水平,确保农产品总体合格率保持在96%以上。一要构建县级监管长效机制。以监管规范化县建设为抓手,落实监管责任,提升监管能力,构建“政府负总责、县乡有机构、监管到村组、检测全覆盖”的县级监管机制。二要继续健全监管服务体系。县级监管机构要落实岗位人员、职责、工作经费、监管设备等保障措施,乡镇农技服务站要设置岗位、配备采样及快速检测设备、落实工作经费,村一级要配备协管员,全面提升监管能力。要继续强化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检体系建设,完善检测能力,提高检测水平。三要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拓宽监测范围,增加监测频次,加强风险隐患分析排查,探索有效的预警机制。加强舆情监控,做好应急处置。四要加强绿色生产。强化农产品产地环境监测,严格农业投入品使用管理,依托龙头企业、合作社、专业大户扩大标准化生产规模。积极推行产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完善质量追溯体系。五要深入推进专项整治。重点打击菜果茶非法使用高毒农药和制售假劣农资行为。

(6)以做响“川”字号农产品为引领,深入打造大品牌开拓大市场。坚持生产发展与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同步推进,以品牌和市场带产业、促生产。一要深入打造农业大品牌。继续实施“区域品牌+企业品牌”战略,强化“三品一标”认证申报,建立认证登记、标志使用等激励政策。强化品牌争创、商标注册、包装宣传和监督管理,强化商标、标识管理,进一步做大品牌规模、提升品牌效应。二要加强产地批发市场建设。支持产业基地、专业合作社就地建设农产品包装、冷贮等配套设施,发展冷链物流。加强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开展价格动态监测,及时发布供求信息,合理指导生产。三要壮大农产品营销队伍。培育农民营销大户、营销经纪人,大力发展农产品连锁经营,推行农超、农校、农批、农市等产销对接模式,减少流通环节。四要加快“走出去”步伐。组织举办或参加四川泡菜国际展销会、彭州蔬菜博览会、绿博会、国际农交会等大型展会,搭建平台,创造商机,拓展市场空间。推进农业国际合作交流,组织参加农业部及四川省政府安排的“天府四川美国行”、首尔国际食品产业大展、香港茶展、欧洲马铃薯大会、德国纽仑堡国际有机食品博览会等活动,促进农业国际贸易。深化和创新川台农业合作,进一步拓展港澳台和国际市场。

(7)以提高农业科技贡献率为目标,继续强化农业科技创新和培育发展多元化服务主体。持续推动农业科技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不断增强科技的支撑保障作用。一要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深入推进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建设,加强市州农科院所联合协作,选育适宜作物品种,加强技术集成创新,切实强化四川省区域性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继续实施种业提升工程,培育一批突破性新品种,扶持一批“育繁推一体化”种子企业,新建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机械化种子基地666.67hm2以上,保持杂交水稻制种面积2.67万hm2以上,进一步巩固提升“川种”优势。二要强化公益性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2 878个区域综合性基层农技推广机构条件建设任务,实施好农技推广体系改革建设项目,全面建成“五有”基层推广机构。认真实施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管理制度,获得农技推广岗位证书的人员,才能竞聘农业公共服务岗位。三要培育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专业服务公司、涉农企业等为农业生产经营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方位服务。采取政府定购、定向委托、奖励补助、招投标等方式,引导经营性服务组织参与公益性服务。积极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服务,促进先进适用技术到户到田。开展农业社会化服务示范县创建。四要实施农业信息化推进行动。启动“金农工程”二期,选择5个县开展生产经营信息化示范,推进12316语音、短信、网站等平台建设和推广应用,加强农情调度、农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工作。五要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在每个市州选择1~2个县探索新型农民培训模式、认证体系和政策支撑,充分发挥农广校的作用,以阳光工程、农村实用人才培训等为载体,加快培育种植大户、职业经理人等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推进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

(8)以改善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为重点,积极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绿色生产,减少资源消耗,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一要持续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继续实施《建设1 000万亩高标准农田工程规划纲要》,集中连片在50个县建设高标准农田示范区2万hm2,力争形成一批6 666.67hm2以上的示范带。二要组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十、百、千”示范工程。在10个县、100个乡、1 000个村整建制推进测土配方施肥,带动全省推广配方肥施肥面积达到320万hm2。完成稻田秸秆还田、绿肥种植、土壤酸化改良面积26.67万hm2以上。继续推进土壤重金属污染防治普查,完成监测面积22.9万hm2。加强农业面源污染监测防治,开展农村清洁工程示范。三要继续推进沼气化建设。继续推动农村户用沼气建设,完成18万户民生工程目标任务。新增养殖场大、中型沼气示范工程40处、新农村综合体沼气工程集中供气户数1万户、生活污水净化沼气工程15万m3。再认定一批沼气化市、县。实施好节能减排CDM项目,在“彝家新寨”和藏区推广高效低排生物质炉灶。抓好建后服务,力争服务覆盖率达到50%以上。

(9)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突破,着力创新农业经营体制机制。尊重和保障农户生产经营的主体地位,培育和壮大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一要全面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2013年,省定的53个试点县全面完成确权登记,颁证率达到90%以上;其余县要选择2~3个乡镇或村开展试点。全省用5年时间完成确权登记颁证。二要积极推进农村土地规范流转。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耕地准入和监管制度。全省90%以上的农业县要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纠纷仲裁委员会,支持30个县建设仲裁庭。三要努力提高农户集约经营水平。采取奖励补助等多种办法,扶持联户经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把职业农民培训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经营者倾斜,提高他们的生产技能和经营水平。四要大力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发展。分级建立专合社示范社名录,把示范社作为政策扶持重点。引导财政投资项目直接投向符合条件的专合社,推动国家补助项目形成的资产移交专合社。支持专合社开展规模化基地、产品营销体系和自身能力建设,推动各种扶持政策全面落实,把专合社培育成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新型主体。深入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省上培育200个,每个市州培育10~20个,每个县培育5~10个。继续加强业务辅导员和专合社骨干人员培训。同时,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推进“三资”管理制度化、规范化、信息化建设,选择100个示范单位开展规范化管理试点,建立归属清晰、权能完整、流转顺畅、保护严格的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强化农民负担监督管理,进一步强化一事一议和财政奖补监督指导,严格规范议事范围、政策限额和议事程序,加大专项治理和专项检查力度,防止农民负担反弹。

此外,要继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促进行政审批规范高效透明运行,扎实推进政务信息公开;切实履行农业部门法定职责,加大执法办案力度,开展农业综合执法示范窗口创建活动,全面推进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加快推动农场经济发展,完成棚户区改造任务;加强农业信访工作,搞好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妥善处理群众诉求。继续抓好农业宣传、农业统计等工作。

4 加强农业部门自身建设,为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提供保障

加快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多,对农业部门的履职能力要求高。从总体看,我们的干部队伍思想观念不适应,思想敏锐性不强,能力水平不够,工作深度不够。加强农业系统自身建设,既要不断提高履职能力和水平,又要全心全意履行部门职责。

(1)继续抓好业务能力建设。我几年前讲的“大米现象”和“西瓜现象”仍然存在,耕地季节性撂荒有抬头扩大的趋势。这就需要不断加强学习,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水平。大力创建学习型组织,在全省农业农机系统形成勤于学习、善于思考、乐于实践的良好风气。努力打造服务型机关,深入基层开展“大培训、大示范、大推广”三大行动,为基层和农民群众提供更多更优的指导和服务。要努力建设创新型团队,推动思想观念、发展理念、工作思路、工作手段和方式方法创新,不断提高工作水平。

(2)继续抓好人才队伍建设。市县两级政府换届后,农业局长变化较大,我们将继续举办新任农业局长培训班,有计划地组织市县农业局长赴省外甚至境外考察学习,开眼界,学经验。加强农业科技人才队伍建设,推进农科教大联合大协作,继续打造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四川创新团队,增强农业科技创新与集成能力。强化基层农技人员知识更新培训,继续开展农业农机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培训,着力提高基层农技队伍的推广服务能力。

(3)继续抓好行业作风建设。各级农业部门要树立有为才有位的思想,主动融入党委政府工作中心,充分用好有限的资源,主动作为、履职尽责,敢于碰硬、直面矛盾,以良好的精神风貌和一流的工作业绩,赢得有关部门的理解支持和党政领导的关心重视。要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和四川省委“十项规定”,大力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继续开展“三深入”(深入基层、深入农村、深入实际)活动,带着感情,带着责任,带着问题,沉下身心、深入群众,察实情、解民忧、办实事。能够解决的问题,要积极协助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要及时向党政领导汇报反映,不能熟视无睹。

(4)继续抓好廉政建设。近年来,“三农”建设项目和资金投入逐年增加,监管任务越来越重,农业部门已不再是反腐的清闲之地。一些省市以及四川一些地方,在实施农业项目中,不时曝出问题,有的问题相当严重,要引起我们的高度警醒。希望同志们紧绷反腐倡廉这根弦,把反腐倡廉工作纳入总体工作布局、日常管理和队伍建设中,旗帜鲜明地反对腐败,科学有效地防治腐败,切实避免事业发展了、干部却倒下了。特别要加强农业项目资金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经法律法规和农业项目资金管理规定,严格按批复的实施方案组织项目实施,确保项目资金安全运行、规范管理、有效使用。

加快省现代农业发展的思考 篇5

一、制约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因素

农业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产业,受自然、地理、资源、社会、科技、文化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发展

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复杂的系统工程,需及时化解与消除各种影响因素的制约。目前,影响黑龙江现代农业发展进程的主要因素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环境保护压力较大。近年来,由于受急功近利和片面追求产值思想的影响,一些地方乱垦滥伐,农业生态环境恶化。目前,全省水土流失面积巨大,草原退化、沙化、盐碱化严重。三江平原由于大量垦荒,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农业生态系统的失衡。肥沃的黑土层正逐年递减,可持续发展面临困难。

(二)物质装备水平偏低,农业综合发展受限。虽然我省农业机械化水平较高,农业机械总动力居全国第一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较大差距。目前农田有效灌溉率仅为27%,大大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后,连片农田被划小耕作单位,除黑龙江垦区外,在普通农区一些大型农业机械失去了用武之地,农业生产所需机械趋于小型化。

(三)农业结构不够优化,农产品加工能力弱。近年来,黑龙江省农业产业结构虽然改变了过去只重视发展粮食生产,忽视林、牧、渔业以及经济作物生产的倾向,但是,农业产业结构中还存在着一些与经济发展要求不相适应的问题。如在农业产业结构中,种植业在农业总产值中所占比重仍然较大,农业产值的商品率较低等。

(四)农业科技贡献率低,科技推动力不够强。近几年,随着黑龙江省农业科技产业化进程的明显加快,农业科技贡献率提高到了51.2%,但仍比发达国家低30多个百分点。一些对促进农业增产和农民增收具有重大推动作用的先进的适用技术和科研成果未能得到很好地推广与应用。

(五)农民素质普遍不高,农民获利空间狭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结果显示:在全省992万农业从业人员中,文盲占3%,小学文化程度的占39.1%,初中文化程度的占54.5%,高中、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3.4%。农民素质偏低,只能从事简单的种植业劳作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体力劳动,因而增收渠道十分狭窄。同时,目前我省每万名农业劳动力中仅拥有1名农业技术人员,远远低于一些发达国家水平,不利于农业生产科技含量的提高。

(六)农业融资渠道不畅,持续投入能力下降。黑龙江省在全国属经济欠发达省份,经济基础比较薄弱。1~6月全省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177.4亿元,其中,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来源:好范文http:///)仅有48.41亿元,仅占总投资额的4.1%,投入不足,使农业固定资产所占比重偏小,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黑龙江省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在金融服务层面上,农村金融体系不完善。在国有商业银行逐渐淡出农村市场的情况下,新兴的为“三农”提供金融服务的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村镇银行、小额贷款公司等发展缓慢。由于缺乏有效竞争,导致农村金融市场低效率运行,无法满足农民发展规模化种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等产业化经营需要。

二、加快黑龙江发展现代农业的对策选择

发展现代农业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需牢牢把握农业的区域性特点和农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

(一)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完善农业公共设施。一是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全力发展节水灌溉农业。重点解决农业抗御自然灾害能力弱、农田灌溉工程标准低、水土流失严重、农村人畜饮水困难等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电网改造和建设,突出解决农村电压不稳和超负荷问题。积极推广秸秆气化、太阳能、风力发电等清洁能源技术,加快农村能源建设步伐。三是完善农村交通设施。切实加大对通乡、通村道路建设的资金投入,加快建设速度,加强道路建设质量监管。四是加快农村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建立国家、省、市、县四级农业信息网络互联中心,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努力发挥农业信息资源在增加农民收入和农业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6

“历史之谜” 现实的个人 历史唯物主义

一、前言

在我国,农业推广与农业科研、农业教育并称为农业发展的“三大支柱”,是农业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1] 2002年以来我国启动了新一轮农业推广体系改革,农业推广进入体制改革和推广服务的社会化、信息化阶段,如何在新时期进一步建设和完善农业推广体系,增强服务功能,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二、农业推广和农业推广体系的涵义

农业推广的涵义可以从三个层面去理解:一是狭义农业推广,仅仅指对农事生产的指导,即把大学和科研机构的研究成果介绍给农民,使农民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并应用生产;二是广义农业推广,指除了推广农业技术,还包括教育和组织农民、培养农民领袖及改善农民实际生活质量等。它是以农村社会为范围,以农民为对象,以农场及农户为中心,以农民实际需要为内容,以改善农民生活质量为最终目标的农村社会教育;三是现代农业推广,指在发达国家,农业已实现了现代化、商品化和企业化的基础上,从事农业的农民文化素质和科技知识水平已得到普遍提高,农产品产量大幅度增加,农民面临的主要问题是如何在生产过剩情况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农业经营的效益。[2]

农业推广体系指农业推广的各级组织形式和运行方式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联系。农业推广体系作为农业推广和科教兴农的重要载体,是农业推广工作的基础和组织保证,是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国家对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属于政府主导型,政府除了制定有关农业推广发展政策外,还制定农业推广项目计划并组织实施,以及对国家农业推广机构的人、财、物进行管理,国家财政是农业推广经费的主要来源和依靠。乡以上农业推广机构属国家推广机构,机构比较健全,推广人员多,技术力量雄厚,是农业推广的主力军。此外,科研、教学、科协和一些为农服务的群众性组织也从事有关的农业推广工作。从农业部到各省、市、县、乡、村、村民小组分别建立了国家农业推广总站、市农业推广中心、县农业推广中心、乡农业推广站、村科技组和科技示范户,形成了种植业、林业、畜牧、水产、水利、农机化、经营管理七大专业技术推广网络。

(二)现行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

1、农业推广机构设置分散,管理体制不健全

我国现行的各专业推广机构分散设置,相对独立,各部门缺乏有效的协调与沟通,部门利益冲突问题严重,难以发挥整体优势;组织管理上具有双重性,各级农业推广机构既受同级农业行政部门的领导,又受上级推广机构的业务指导。推广项目的选择和推广方式都要服从政府的要求,推广活动具有浓厚的行政色彩。[3]上级农业推广机构只能在业务上进行指导,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管理权,不能真正发挥作用。

2、资金投入不足,推广方式滞后

我国农业推广投资占农业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一直较低,发达国家一般为0.6%~1.0%,发展中国家为0.5%左右,而我国不足0.2%。[4]经费不足导致基层农业推广机构缺少试验基地和必要的科研设施和信息网络,农业推广人员服务手段基本还是凭经验、用老办法指导农民生产, 例如有些地方病虫情报和墒情监测还是用肉眼和经验来观察分析,难以为技术推广和灾害预防提供准确数据。在推广内容上偏重狭义的农业推广,忽视了对农民行为的研究和农民素质的提高,没有充分发挥广义和现代农业推广的作用。

3、推广人员和农民素质与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由于缺少参加培训的机会,部分推广人员技术和知识单一化,主要从事粮食作物栽培、育种和管理的技术推广工作,而从事园艺、蔬菜等和农产品加工的技术推广人员少,推广人员普遍缺少适应市场变化的创新精神,不熟悉市场,信息不灵。随着大量农村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农业从业人员素质更加低下,缺乏接受新知识、新信息以及应用新技术新设备的能力,缺乏市场意识和科学管理能力。推广人员和农民的上述状况显然与农业推广体系的现代化不适应。

4、科研、教育、推广、生产严重脱节,科技成果转化率低

农业推广工作是把先进的科技成果应用于生产、转变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环节,农业推广与科研、教育密切相关,三者同等重要。由于当前的农业推广行政倾向过强,市场导向性差,致使教育功能不突出,科研成果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成果转化率低。据有关部门材料显示,我国每年约有6 000多项科研成果问世,而推广应用的只有30%~40%,低于发达国家的70%~80%,大部分成果仍滞留在样品阶段和实验室或者试验田里,不能及时推广应用。[5]

四、加强农业推广体系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合理设置机构,理顺管理体制

打破目前依附行政体制设置的单一格局,整合社会资源,优化职能分工,理顺县、乡农业推广机构管理体制,建立网络化农业推广体系。由各级政府牵头、各级农业主管部门协调管理,使地方政府、农业推广机构、科研机构、教育机构(涉农的大中专院校)以及农业合作组织形成利益共同体,这样就可以保证人才、技术和资金的最佳资源配置,产生效用最大化的大农业推广体系。在信息传输机制上,由过去的“自上而下”转变为 “上下双向”和“网络式”的传输机制,由政府主导各相关主体共同参与建立共享信息平台。

(二)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和农业推广方式

在投资机制上,改变以往单纯以国家投资为主的投资方式,鼓励民间资金对农业推广的投资,促进投资主体的多元化。要改变目前财政资金部门间分割、部门内分割、使用分散、安排重复的状况 ,逐步整合,统一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在农业推广方式方法的创新上,要体现农民至上,农技服务转变为“农民需要什么推广什么”,实行双向的技术信息交流和思想观念沟通。继续发挥搞讲座、办培训班等传统方法和固定电话、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等传统传媒的作用, 实施网络进村入户工程,用信息化带动农业的现代化。

(三)提高农业推广队伍和农民整体素质

农业推广人员是科技成果传播过程中的重要媒介,要对推广人员进行业务综合素质培训,既要注重产中技术的专业培训,又要开设如农业推广学、市场营销学等相关课程,使推广人员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提高。对推广人员进行不同层次的在职深造,基础扎实的可参加研究生班学习,基础较弱的可参加专、本科自学学习,努力提高推广人员的文化素养。在农民技术教育的形式上,采取集中、分散、远程、间接、示范等多种形式,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在教育内容上,与生产实际紧密结合,与市场结合,要进行农业现代意识教育、技术常识教育、绿色证书教育,提高广大农民驾驭市场的能力和整体素质。

(四)坚持农科教结合,提高服务水平

农业推广与科技教育同步发展是现代农业推广的必然趋势,我们在强化政府行为的基础上, 要把教育、研究、推广紧密结合起来,继续发挥“三农”协作的优势。农业推广服务要以农民需求为出发点,进一步延伸到农业经营管理、农产品储藏与加工、营销、市场信息、农业区域开发设计、农业观光、农村生活改善等领域。在重点转化国内自有知识产权的技术成果的同时,还应注重国外引进技术成果的推广转化,要选择一些适应性好、成熟度高、效益显著的技术成果进行推广应用,提高科技转化率,加速我国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进程。

参考文献:

[1]眭克仁,陈红,眭睦.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安徽农业学,2008,36(11)

[2]申静,张素辉.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现在问题与创新研究[J].畜牧市场,2009(9)

[3]秦亮生. 我国农业推广体系的问题与对策[J].广东农业科学,2009(7)

[4]戴立新.我国农业推广体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现代农业科技,2008 (6)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7

一、生态农业的特点

1. 保障农业资源与农业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生态农业强调农业生态本质,强调生产系统的良性循环和系统功能的稳定性、持续性。要求在结构上体现多层次、多产业复合;在效益上体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并重;在资源利用上体现“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的要求,充分发挥资源自然生产潜力,充分利用和保护资源。

2. 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农业技术的有机结合。

生态农业既吸收了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又吸取了促进生态农业发展的新技术和新方法,通过现代管理协调农业生产、经济发展与环境、资源利用及其保护的关系,以提高农业生态经济生产力和农业综合生产力,实现生态和经济的良性循环。

3. 从生产到消费环环相扣。

生态农业从源头开始,在生产、加工、运输、储备、销售和出口等各个环节,都是按生态农业的要求,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各类标准,包括土、水、技术、设备、基础设施、产品及其包装等,并从田间、基地到餐桌,各个环节都建立全面质量监控体系,对农产品进行全过程检测检验。

4. 推进生态和经济实现良性循环。

生态农业把农业生态系统的运行,切实转移到了良性的生态循环和经济循环轨道上,以生态建设为基础,市场为导向,产业化经营方式为手段,龙头企业与农户紧密结合,因地制宜的实现种养+产+销、农工贸一体化、多种形式规模经营,发挥生态农业多样性、层次性、区域性的优势,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

二、发展生态农业势在必行

1. 发展生态农业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需要。

随着新乡市农业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口增加,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一方面农业资源数量不断减少、质量不断下降。另一方面农业自身造成的污染日趋严重,如农用化学物质的不合理使用既增加农业生产成本,又严重污染环境,对人类健康造成影响;地膜的大量使用,其残留物严重污染土壤;农作物秸秆的废弃和焚烧既浪费资源,又破坏农村生态环境[2]。

2. 发展生态农业是改善和提高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需要。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不仅要求“吃得饱”、“吃得好”,更要“吃得科学”,越来越关注生产环境对农产品质量的影响,以及农业生产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需求。

3. 发展生态农业是实施农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缓解农业资源过度消耗、农业生产过度开垦、乱砍滥伐、过度放牧、过度捕捞等;能够控制农业污染,包括化肥农药、畜禽粪便、作物秸秆、农用塑料薄膜等;能够降低农产品生产加工以及农产品消费带来的污染;能够改善广大农民的居住环境,促进新农村建设,进而使整个农业步入一个良性循环的发展轨道。

4. 实施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需要。

常规小麦、绿色小麦、有机小麦亩均净收益比为1∶1.29∶3.38,玉米为1∶1.14∶1.39[3]。生态农业不仅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农业生产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是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是现阶段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的必然选择。

5. 发展生态农业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需要。

以绿色食品消费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核心,深入推进生态农业技术创新、体制创新和结构调整,走生态农业发展之路,是提高农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三、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建议

1. 宣传生态理念,制定发展规划,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生态农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应通过多种方式大力宣传生态农业理念,使消费者更加青睐生态农产品,使农业生产者更加自觉地发展生态农业。此外,要重点防治城市和工业污染,控制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污染,防止农业环境恶化和农产品污染,利用生态环境优势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应用综合措施改善和恢复生态功能。

2. 进一步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

新乡农业总体来说产业链短,精深加工少,多数产业仍停留在粗加工阶段,主要是为省内外提供原料或者中间品。以蔬菜为例,新乡市郊区牧野乡及新乡县七里营镇等六个乡镇建立的“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无公害蔬菜种植面积位居全省首位[4],但生产的蔬菜一般不进行加工,如若加工也只是停留在净菜加工和礼品菜包装方面,进一步做成蔬菜汁或从中提取营养素目前还做不到。想要改变农产品价格低廉,增加农产品附加值是一条重要途径。

3. 强化科技进步,促进农业走上自我发展道路。

依靠科技兴农,从生态农业涉及学科多、领域广的实际出发,培养和组建高水平的生态农业科技队伍,长期跟踪研究制约发展的技术难题。大力普及生态农业生产技术标准,编写老百姓看得懂、用得上的生产操作规程和技术手册,普及农业投入品安全知识和合理使用的方法,强化生产指导和服务。

4. 建立健全农业产业化资本市场体系,促进龙头企业的发展。

发展龙头企业是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关键,要保证龙头企业的发展,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农业企业的融资问题。要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注重引进境外投资银行。政府通过专业化的风险投资公司,借助专家群的专业优势,将有限的资金投入到有特色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实行专家监控、公司控股,降低目前农产品深加工企业盲目经营的风险,克服家族式管理的弊端。

参考文献

[1]孔志峰.中国生态农业运行模式研究[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6.

[2]周颖,尹昌斌.中国农业清洁生产补贴机制及激励政策研究[J].生态经济,2009,(11):148-151.

[3]河南统计网,http://www.ha.stats.gov.cn.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8

1 实施三大生态工程建设, 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生态屏障

在现代化大农业建设中, 农业是基础、水利是命脉、林业是保障, 三者缺一不可。林业要真正发挥生态屏障作用, 必须抓好三大生态工程建设, 构建完善的生态林业体系。

1.1 加快绿色屏障工程建设, 构建完善的防护林体系

防护林具有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改善生态环境等多种功能, 是保障农业稳产、高产的绿色屏障, 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垦区目前已在逾266万hm2耕地上建成了由7万条林带构成的4万余个网格的防护林工程, 据东北林业大学在垦区布点调查, 防护林体系完善的地号与无林网地号对比, 可使风速减慢48%, 基本消灭了风灾;气温提高0.8%~3.6%;蒸发量减少7.5%;土壤含水量增加3.8%~4.3%;绝对湿度提高2.3%~4.9%, 降水量提高5.1%, 小麦平均增产12.4%, 大豆平均增产12.6%, 牧草产量平均增产65%, 这充分说明了防护林的作用。但目前垦区还有许多水田无防护林网庇护, 有许多林带断带和急需更新。因此, 下一步要对防护林体系按要求统一规划设计, 既要充分考虑国家对森林覆盖率要求, 又要照顾防护林占耕地比例, 符合现代化大农业对防护林布局的要求,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 加快水田防护林体系建设, 对缺苗、断空、半条、残破林带进行补植补造, 对过成熟林带进行更新, 形成针阔混交, 乔灌结合的防护林体系, 到2020年使农田林网化率达98%以上。

1.2 加快见缝插绿工程建设, 构建贮富于山的绿色水库

发展林业, 实现栽满造严, 不仅可以贮富于山, 而且是减少水土流失的治本之策, 治理沙患的关键措施。据调查森林在阻隔雨水对土壤的直接冲刷方面有特殊功效, 在降水量为300~400mm的地方, 有林地的土壤冲刷量为60kg/hm2, 仅为裸露地的1/100;每公顷结构完整的森林能涵养2150t水, 并将大部分自然降水转化为有效水资源;森林能有效控制沙化侵蚀, 保护村庄和良田。垦区北安、九三管理局由于处于丘陵漫岗区, 一场暴雨往往形成几百条冲刷沟, 最深的可开进一列火车, 侵蚀了大量耕地, 近年来由于他们加大水土保持林、水源涵养林营造, 减少祼露坡地, 大范围侵蚀良田的现象已基本杜绝;宝泉岭地区一些岗地由于连续耕种, 土层变薄, 沙丘呈现。如共青农场老龙岗形成宽几百米, 长逾10km的沙线, 经过10余年造林, 基本锁住了风沙, 保住了1.1万hm2良田。因此, 下一步要加快对沙化地、边角隙地、坡耕地的全面绿化, 提高森林覆盖率, 力争到2020年区域森林覆盖率达20%, 达到栽满造严, 建成贮富于山的绿色银行和控制水土流失, 锁住风沙的绿色水库。

1.3 加快绿色城堡工程建设, 构建生态园林化城镇

绿色是生命的象征, 绿色是蓬勃的标志, 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发达与否, 重要指标之一是城市化程度和城市文明水平, 而建设文明城市, 提高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准就是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 就垦区“抓城”来说, 重要一点是提高城镇绿化水平, 这不仅是绿化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涵蓄淡水、净化水质、调节温湿度、消除噪音、减轻或消除城市热岛效应, 更能起到美化、净化作用, 为发展生态农业、观光农业提供保障, 在垦区实现社会-自然-人协调发展, 良性循环, 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提供基础保障。垦区目前进行的环城林、绿化林以及以植物为主体的森林公园建设, 已建成了海林、宁安、八五○、山河等一批具有欧州园林特色的城镇及管理区, 但仍有一些农场绿化覆盖率较低, 绿化档次不高等问题依然存在。因此, 必须结合发展生态农业, 科学规划绿化, 合理布局, 根据不同功能区进行园林设计, 做到网、带、片、点结合, 乔、灌、草搭配的绿化格局, 要路、树、住相协调, 园林与园艺相结合, 打造一批依托自然的山水特色园林城镇, 依托历史的文化特色园林城镇和依托区域优势的花园特色园林城镇, 力争3年内使垦区城镇暨管理区绿化覆盖率达38%以上, 为发展现代化大农业奠定生态基础。

2 大力发展林业产业, 为垦区现代化大农业提供产业支撑

森林不仅是生态系统的主体, 也是大农业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不仅为经济建设提供木材, 更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丰富的林副产品, 为人们创业致富提供广阔的平台, 所以在为现代化大农业构建完善的生态体系的同时, 要构建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

2.1 科学布局, 重点推进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要根据农垦区位优势和资源特点, 科学规划各区域发展重点, 走规模化推进之路, 如林药发展以铁力农场和红兴隆管理局资源大场的五味子、刺五加、黄芪、细辛等为重点;林菌发展以八五四、嘉荫、锦河、北兴等农场为重点;林果发展以宁安、五九七、友谊等农场为重点;浆果发展以绥棱、山河、逊克、庆阳等农场为重点;特禽养殖以肇源、兴凯湖、八五二、八五四等农场为重点;原料林发展以长水河等农场为重点, 在重点建立环保、绿色、有机林产品基地基础上, 逐步建立林产品加工企业, 形成基地代加工, 加工巩固基地的产业发展之路。

2.2 深化林业改革, 走多元化发展林业经济之路

要全面兴办家庭林场, 民营苗圃, 大力兴办林业经济的民营企业, 将适于发展林下经济的森林和林地承包给职工管护, 在管好森林资源的同时, 充分利用林地资源发展林下种植业、养殖业和采集业, 同时广泛引进技术, 搞好服务, 鼓励多元化投入林业、发展林业, 使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提高林地生产力, 为农场增效、职工增收奠定基础。

2.3 扶持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加快推进林业经济倍增

加大投入, 扶持林业产业基地建设, 科学编制林业产业发展规划, 争取国家对林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投入, 支持林业产业示范场、示范基地建设, 带动周边林业经济快速发展;积极出台优惠政策鼓励职工发展林业产业, 并积极引进资金和项目带动林业产业发展, 保持林业经济每年30%以上增速, 实现林业经济倍增。

3 强化管理, 为发展生态经济型林业提供组织保障

过去林业主要是保障木材等林产品供给, 现在正在向开发生物产业、森林观光、保健食品等多元化发展;过去林业主要是发挥防风固沙, 水土保持等作用, 现在正在向森林固碳、物种保护、生态疗养等领域延伸;过去林业主要是着眼发展经济, 现在正在向改善人居、传承文化、提升形象等高层次推进。因此, 要加强林业管理, 加大林业执法力度, 推进林业快速发展。

3.1 要加强执法队伍建设, 行使好行政执法职责

面对新任务, 针对新要求, 必须稳定林业队伍, 加强林业执法, 切实承担起保护森林、发展林业的责任和义务, 要强化行政执法机构建设, 保证执法经费, 加强执法人员培训, 确保公平、公正、公开执法。要严厉查处乱砍滥伐林木、乱垦滥占林地 (湿地) 、乱捕滥猎野生动物等违法犯罪活动, 针对突出问题, 集中力量展开专项整治, 林政案件结案率要达95%以上, 切实保护好森林和湿地资源。

3.2 要落实责任制, 行使好森林 (草原) 防火职责

要全面实施森林防火“四长”负责制, 把森林防火责任逐级落实到位, 严格野外用火审批制度, 从严控制野外火源, 做好值班值宿和野外巡查, 不断修正、完善并落实好应急预案, 确保扑火队伍、防火设施设备随时处于临战状态, 力争不发生大的森林火灾, 将森林受害率控制在0.5‰以下。

3.3 要加大投入, 行使好林业有害生物防治职责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9

近年来, 庄浪县按照省市发展现代农业的总体要求, 围绕建设梯田产业强县宏伟目标, 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的, 大力推广旱作农业技术, 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创新农业经营体制, 促进农业生产方式转变,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 全县农业经济保持了强劲发展的良好态势。

㈠调结构、推技术, 旱作农业稳粮增产坚持“稳定面积、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主攻单产”的种植业发展思路, 把种植结构调整、旱作农业技术推广作为全县农业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 每年召开产业结构调整会, 指导全县种植计划, 规划落实旱作农业任务面积, 大力推广农业综合增产技术, 实现了旱作农业技术由区域示范推广向整县推广应用转变。2012年全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面积52.64万亩, 粮食作物播种总面积91.03万亩, 粮食总产达到17.27万吨, 增产13.8%。2013年全县推广旱作农业技术面积78.28万亩, 其中全膜覆土穴播小麦21.08万亩, 全膜双垄沟播玉米23.32万亩, 全膜垄作侧播马铃薯33.88万亩。

㈡建基地、壮龙头, 产业开发助农增收围绕全县马铃薯、畜牧、蔬菜优势特色产业开发, 狠抓产业基地建设, 培育扶持农业龙头企业, 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马铃薯产业围绕“甘肃东部最大的脱毒种薯繁育基地”建设目标, 狠抓脱毒种薯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2012年落实马铃薯产业基地31.5万亩, 总产鲜薯75万吨, 建成脱毒种薯扩繁基地6万亩, 优质商品薯基地25.5万亩;建成了3个马铃薯专业销售市场和宏达、银海、鑫喜、成林淀粉加工厂等一批省、市龙头企业, 延伸了产业链条。畜牧产业坚持“加快发展肉牛、做大做优生猪、配套现代科技、完善产业体系”的畜牧业工作思路和“山繁川育布局, 减马增牛扩量, 冻配改良提质, 青贮暖棚增效”的肉牛业发展思路, 突出规模养殖和标准化小区建设, 示范推广优良品种、青贮微贮、配合饲料、快速育肥四项技术, 完善防疫、消毒、粪污处理三项设施。2012年全县牛、猪、鸡饲养量分别达到15.7万头、60万头、220万只, 出栏量分别达到5.1万头、30万头、140万只, 肉、蛋、奶产量分别为2.5、1.1、0.17万吨;完成肉牛冻配1.1万头, 秸秆青贮18万吨;发展万头养牛乡4个, 千头养牛村28个, 百头养牛社120个, 十头以上养牛大户1100户, 规模化饲养量达80%。蔬菜产业着眼于陇东绿色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目标, 大力发展设施农业, 实行统一标准建设, 对新建塑料大棚每座补贴4000元, 对蔬菜大棚种植户每座棚补助200元。2012年全县新建塑料大棚2500座、日光温室100座, 完成果园套种高原夏菜2500亩, 建成4个蔬菜集中生产示范区和6个设施蔬菜生产专业村, 带动全县蔬菜种植达到10.4万亩, 总产各类蔬菜16.5万吨。同时, 科学规划水洛河川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建成集设施蔬菜、肉牛养殖、产业沼气于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园区, 探索“畜-沼-果 (菜) ”循环农业发展模式, 示范推动产业优化升级。

㈢树品牌、拓市场, 竞争实力明显增强庄浪县加大了农业产业化品牌战略实施力度, 依托各类种植、养殖基地和标准化小区建设, 大力开展“三品一标”农产品认定认证和标准化生产工作, 累计申请认定无公害、绿色食品原料生产基地23.41万亩, 认证产品21.68万吨;先后认定了8万头肉牛、25万头生猪、143万只蛋 (肉) 鸡、3万只獭兔无公害生产基地, 认证无公害产品1.08万吨, 实现了优势产业的绿色品牌创建和牛、猪、鸡三种主要畜产品全部获得无公害认证。打造了“强庄”生猪品牌、“紫荆红”果品、“庄薯牌”粉条、马铃薯等一系列地方名牌农产品, 提高了我县农产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农业龙头企业加大技改扩建力度, 扩大生产规模, 发展“订单”农业, 生产能力和经营效益大大提升, 为进一步扩大生产基地规模, 提高带动农户的能力奠定了基础。

㈣抓合作、促流转, 经营模式加快转变把大力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作为促进农业增长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生产组织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重要抓手, 制定发展实施意见, 出台系列扶持政策, 加强指导服务工作。紧紧围绕全县优势特色产业, 以专业村和基地为依托, 积极鼓励、引导和扶持种植、养殖、加工、销售大户组建农民专业合作社, 创办农业龙头企业等规模经营主体, 实现合作社在优势特色产业领域全覆盖, 逐步形成“产业推动合作社, 合作社带动产业”的良性发展模式。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的迅速发展, 为农村土地规模流转, 实现集约化经营提供了发展空间, 全县建立健全了土地流转服务机构, 依法规范开展土地流转管理与指导服务工作, 促进了全县农业经营主体的发展。

二、存在问题

我县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不断发展壮大, 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结构调整, 推动了全县农业产业化进程, 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但是, 在培育壮大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过程中, 也存在着许多困难和问题。

㈠组织化程度不高受现有土地经营机制的束缚, 支撑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和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协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市场竞争主体建设相对滞后, 一乡一品、一村一品的优势特色产业尚未形成。农业龙头企业虽然近几年有发展, 但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尚未形成, 发展不快, 亮点不多, 规模不大, 品位不高, 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层次低, 产业链短, 农村经济发展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

㈡管理不够完善虽然经营主体数量不少, 但由于经营规模小, 往往重盈利轻服务, 重技术轻市场, 重产品直销轻农产品深加工。只关注自我发展, 与农户联结不紧密, 产销衔接跟不上。大多数合作社虽然建有合作章程, 建立联合会等组织机构, 但在内部管理制度建设上, 仍缺少健全的财务管理、内部监督、收益分配等制度, 活动比较松散。

㈢服务体系不够健全主要体现在农产品市场规范化程度不高, 健全的市场信息网络尚未形成, 大多数经营主体作用发挥不够, 与普通农户的联结不紧密。“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先进经营模式推广面不够大。同时, 因农户自身法制意识淡薄而毁约情况时有发生, 经营主体与农户之间总体上处于松散状态, 大多停留在买卖关系上, 真正为农户提供技术、信息、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不多。

三、工作思路及打算

今后, 庄浪县将继续加快农业经营体制创新,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 以加强基地建设, 做大做强农业龙头企业, 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培育主导产业, 打造产品品牌, 强化信息技术服务等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大提高。

㈠建设高标准的农业产业化经营基地立足县域资源优势, 调整、规划好农业生产结构和布局, 按照布局区域化、经营集约化、服务系列化、管理现代化的要求, 不断提高标准, 发展壮大马铃薯、畜牧、果品三大主导产业和蔬菜特色产业的生产基地, 实行集约化、规模化生产, 尽快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体系。

㈡培育和发展大规模龙头企业, 提升产业效益围绕主导产业, 积极加以鼓励、扶持、引导和培育, 通过多种形式, 整合资源大力发展农业龙头企业, 发展壮大龙头企业的实力和后劲, 特别是对发展基础好, 品牌优势强, 科技含量高的重点龙头企业加大扶持力度, 进行重点建设, 发挥带动作用, 提升产业效益。

㈢培育主导产业, 实施品牌工程按照市场需求, 因势引导、因地制宜地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发挥“中国梯田化模范县”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 在百万亩水平梯田上, 发展形成区域性主导产业。同时, 重点培育一批地方特色优势产品, 实施品牌工程。通过媒体宣传, 组织农产品参加全国、全省农展会、博览会、洽谈会等形式, 提高知名度, 促使更多的农产品品牌、名牌去抢占市场, 达到立足本地, 辐射全国的目的。

㈣进一步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个体经营协会和中介组织的重要作用通过引导服务促其发展, 提高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经营协会的管理能力和经营水平。通过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经营协会, 努力延长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链条, 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增强农业市场竞争力, 达到增加农民收入的目的。要继续引导培育与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和个体经营协会, 进一步提高农户的组织化程度, 充分发挥他们在开拓农产品销售渠道和空间上的重要作用, 加强龙头企业与基地间的联接沟通, 使众多分散的小规模生产经营者联合起来形成统一的、规模化的利益联合体, 实现规模效益, 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10

关键词:农业发展,方式转变,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在科技飞速发展的新时期, 农业发展环境发生了极大变化。现代农业的发展已是集现代物质装备、科学技术、服务体系的完善与良好生态环境于一体的高效农业发展形态。新时期, 还应继续依照中央与省委省政府中关于加快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为主, 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一、农业现代化建设与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之间的关系

(一) 我国现代化建设基本要求来看, 需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今, 我国工业化已处于中后期发展阶段, 而城镇化发展迅速, 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三者相融合, 相支持, 但农业化却拖后腿, 因此, 要实现“四化”发展, 关键还在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步伐, 而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促使其向农业现代化方向发展[1]。

(二) 从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现状来看, 大量农村人口及壮劳动力大规模涌入大中城市, 农村地区只剩下妇、幼、残、弱无劳动力或低劳动力人群, 而面对大面积空留出来的土地, 即需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将这些土地充分利用起来, 更有利于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和使用, 可在农业发展方面走集约化发展道路, 进而实现增产增收。可见, 只有不断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才能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 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来看, 现在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农业生产成本攀升, 人多地少矛盾突出, 农业生产规模小, 比较效益低, 农民就业难度大, 农民收入持续下滑, 农业资源短缺, 生态环境较差, 面源污染问题严重,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薄弱, 人居环境条件差等现状, 迫切需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二、对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的几点建议

(一) 强化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 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现代农业是环境友好、资源节约的新型农业, 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 还应做好环境保护工作, 在现有农业生态模式下要保证不欠新账, 将过去的农业经济发展中签下的生态环境历史账还请, 保证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二者的协调统一。那么还需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开展: (1) 做好农业面源污染治理工作。随着现代农业生产、种植技术的发展, 农药、化肥、地膜等促进农作物增产增收的农产品工具得到极大应用, 对环境造成了严重污染。新时期, 还应减少化肥、农药、地膜等的使用, 鼓励、推广使用缓释肥、有机肥, 扩增绿肥农产品种植面积, 并采用测土配方施肥技术。此外, 使用后的地膜要正确处理, 建构美丽新农村, 全力以赴打造良好的农村人居环境; (2) 做好水利设施、耕地、水域滩涂、草原等的保护力度, 并严格按照集约节约用地制度与耕地保护制度办事, 实现农业资源的最大利用, 不断发展生态农业, 做好农业资源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3) 强化农村清洁能源建设, 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到农业现代化建设中来, 做好农村地区农业废弃物循环利用设施建设 (包括沼气、秸秆气化集中供气工程、水利循环使用设施建设) 等。

(二) 加强农业产业化经营, 提升农业产业竞争力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加快农业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步伐, 增强新农村建设招商引资力度, 重点扶持市场竞争力强、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面较广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 加大农产品加工基地建设, 大力推进农产品深加工、精加工, 尽量延长农业产业链, 增强农产品附加值。并加快绿色农副食品、无公害农产品、有机农产品生产步伐, 树立绿色、无公害农产品品牌, 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实现境外促销, 让特色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 增强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提高农产品出口率[2]。

(三) 结构的优化与调整, 建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针对农村劳动力转移, 农业生产结构失衡等问题, 还应在加大农村地区有特色的农产品建设, 进一步优化农业区域布局, 打造具有地区特色的主导农产品, 成立特色农产品品牌, 建构优势农产品产业带, 做好特色农产品的贮藏保鲜工作。若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允许, 还可种植药材、花卉, 提升产品市场竞争力。积极鼓励商人到农村地区办厂, 包括药材生产与加工基地, 花卉加工基地、水果、粮食等加工基地等, 并从国内外引进先进的保鲜、加工、储藏技术, 将农产品的产前、产中、产后结合起来, 用以留住劳动力, 增加就业率,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此外, 还应大力发展草食畜牧业, 将农村地区的土地利用起来, 种植黑麦草等, 将种植业与养殖业相结合, 建构农牧结合、粮饲兼顾的新型农业结构。另外, 还应强化生态旅游设施建设, 凸显农业的休闲价值、文化价值与生态价值, 加大观光旅游项目建设力度, 通过刺激旅游业的发展来带动农村地区其他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社, 农民家庭经营等新模式, 为农民节约更多成本, 享受国家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另外, 还应加大农村地区网络信息建设, 在农村地区推行和实施电子商务营销, 带动物流业的发展, 通过电子商务营销方式的实施, 实现农产品的产供销一体化。加大农作物电子商务示范点建设等, 将农业产业的发展与一、二、三产业相融合, 增强农业产业链附加值。

(四) 实现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推进农业机械化建设

要推动农村地区农业产业化建设、实现农民增产增收, 就应抛弃过去的靠牛拉土、靠手播种的农作物种植方式, 不断深化农业科技体制改革,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加大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 实现农作物的现代化机械种植, 尤其是主要粮食作物 (玉米、水稻、小麦) 等的播种、收获环节的机械化建设, 做好农机技术推广工作以及农机后续维护保养工作, 提升农民素质, 还应教会农民善于利用市场信息, 根据市场信息需求进行农产品种植。例如:2009年的大蒜种植热潮等, 通过市场流通链条来推动农村地区现代农业经济的发展。

(五) 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

要激发农业现代化发展新动力, 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重, 推动农业现代化经营体系。让农民成为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自觉参与者与真正受益者。以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为重点推动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农村“三资”管理平台建设为重点, 管好农村集体资产, 利用好农村各种资源, 推动农村集体经济迅速发展, 从而更好保障农民的合法权益。

三、结语

总之, 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 关键还在于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 而农业发展方式的转变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战略任务, 需要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 需要国家政策的指导, 全员积极参与, 坚持正确导向, 加大农村地区农业机械化与信息化建设, 尊重市场经济发展规律, 掌握市场需求特点, 强化农村加工生产、加工基地等基础设施建设, 积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 增强农业产业竞争力, 提升农业科技进步, 强化生态环境建设, 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真正实现农业方式的转变, 方可进一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进程。

参考文献

[1]黄莉新.加快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 积极推进农业现代化建设[J].群众, 2010 (1) :7-9.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11

一、特色农业发展情况

1、食用菌。2013年,全县共发展反季节高温香菇5000万袋,黑木耳2000万袋,白灵菇100万袋,鸡腿菇53万平方米,小姬菇200万袋,小平菇150万袋,平菇400万袋,毛木耳60万袋,金针菇50万袋,形成了以香菇为主,多品种发展的生产局面,总产值近13亿元。2、畜牧。2013年,全县牛存栏达37.44万头,其中“夏南牛”存栏28.05万头;生猪存栏42.89万头;山绵羊存栏27.71万只;禽存栏387.47万只;全县牛出栏20.34万头,生猪75万头,羊25万只,禽243.82万只;全年肉类总产量达9.5亿千克,实现畜牧业产值32.5亿元,占农业总产值一半以上。3、油料。2013年,全县油料作物种植面积3.6亿平方米,总产达到1.2亿千克。4、烟叶。2013年,全县烟叶种植面积3666.7万平方米,位居全市第一,总产值达9670万元,实现税收2127万元,形成了以高店、泰山庙、王店、花园、双庙、赊湾等7个烟叶种植大乡。5、蔬菜。2013年,全县蔬菜种植面积5860万平方米,总产量达2.4亿千克,总产值19亿元,占农业总产值的23.84%。6、林果业。目前全县林地面积10.1亿平方米,森林覆盖率达42.3%,全县林业年产值9.6亿元,林果产值2.5亿元,形成了以马谷田、王店、高邑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梨基地,以贾楼、付庄等乡镇为主的优质桃及小杂果基地,以象河、春水等乡镇为主的大枣基地等10多个具有区域特色的林果基地。 7、茶叶。全县已建茶园1178万平方米,改造老茶园206.7万平方米,种植茶苗2000万株,实现茶叶总产0.7万千克,其中绿茶0.2万千克、红茶0.5万千克,实现产值2000万元。

二、主要做法

(一)强化政策支持,加大投入力度

近年来,我县为巩固现代农业基础地位,加快特色产业快速发展,成立了七大特色产业领导小组,先后出台了《关于突出抓好粮食生产和农业特色产业 加快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关于提升食用菌产业发展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快发展蔬菜生产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做大做强夏南牛品牌加快肉牛产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并抓好落实。截止2013年底,我县农业金融贷款34.5亿元,全县涉农资金总额46263万元,县本级投入6362万元,占涉农资金总额的13.75%。

(二)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助推特色农业发展

一是加强龙头企业建设。围绕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重点培育了河南恒都食品、懿丰油脂、三明食品等农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十二五期间将建成2-3个国家级大型龙头企业,并形成产业化集群。二是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化生产基地。引导和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村集体经济组织、农业技术推广部门、专业大户、农民经纪人等各类市场主体积极参加生产基地建设,走“公司+农户”、“龙头企业+农户”之路。目前泌阳县共有农民专业合作社715个,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30个,登记注册的家庭农场97家。

(三)实施品牌战略,扩大特色农业市场影响力

泌阳县高度重视品牌培育,发挥区域优势,突出地方特色,实施品牌战略,强力打造特色农业。目前培育的有“泌阳花菇”、“夏南牛”、“金铜山”烟叶、“白云毛峰”茶叶、“悦生和”食用油等一系列品牌,品牌战略的实施为规范标准化生产、提升科技含量、提高特色农业知名度发挥了重要作用,从而更好地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

三、存在问题

一是特色农业规模偏小。多数特色农业产业仍以个体农户小规模、分散式经营为主,批量小、集中度低。二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有限。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三是品牌培育不够。目前培育的品牌少,大多数只限于地方性品牌,影响力小,市场竞争力弱,品牌效益没有完全凸显。四是农产品销售市场狭窄。泌阳县生产的农产品,由于市场供求信息不灵、销售渠道不畅,绝大部分仅在县内及周边地区流通,少数进入省内外市场,除食用菌外,缺乏出口创汇的强势农产品。五是农产品精深加工不够。农产品基本上以初级产品状态进入流通领域,附加值低,经济效益差。

四、下步打算

1、加强培训,提高农民发展特色农业能力。依托“阳光工程培训”、“基层农技推广体系建设与改革”、“万亩人员包万村活动”等项目平台,组织农技人员分包乡镇,进村入户,开展特色农业技术培训。

2、加快结构调整,发挥区域资源优势。加快品种改良和更新,形成主导产品,增加名、优、特新品种,发展特色产品,突出价格优势,提高经济效益。

3、开拓农产品市场,搞活农产品流通。进一步加大市场开拓力度,为特色产业发展营造充分空间。一是通过农交会、展销会等平台,促进订单农业的发展。二是进一步健全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民流通合作组织。

(作者单位:河南省泌阳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

加快发展现代化大农业 篇12

现代农业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建设现代农业的过程, 是改造传统农业, 是转变农业发展和促进农业的快速发展的过程。现代农业是以科学化为核心, 以商品化为特征, 以集约化为方向, 以产业化为目标。与传统农业相比, 现代农业的特点是: (1) 突破了传统农业封闭低效、自给半自给的局限性, 充分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 (2) 积极培育一批经营规模大、服务能力强、产品质量优、民主管理好和社员得实惠的农民合作社; (3) 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和能力强的农业龙头企业; (4) 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与企业、市场对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是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 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改造农业, 利用发展现代农业的理念引领农业发展, 实现农业现代化的管理。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必须转化农业发展方式,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加快发展现代农业。

二、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现代农业科技和农业技术, 主要依靠科学基础上的技术创新实验, 通过技术培训和技术推广, 提高农业劳动者的技术和生产技能素质。现代农业是以高度密集的工业生物技术和信息技术, 作为科学和技术的先行者。目前, 我国正处在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的关键时期, 农业发展面临着资源和市场、经济增长和生态保护的双重矛盾、增加农民收入和提高粮食产量的双重挑战。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 必须改变现有的农业科学和技术, 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以适应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需要

“十二五”期间, 中国以科学发展为主题, 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作为主线, 大力推进创新型国家建设。农业是基础的战略性产业, 农业发展模式的变化需要科学和技术的支持。国务院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三个涉农 (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节能和环保技术) , 2011年中央1号文件的公布, 主要突出了农业科技在农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把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到了在水资源稀缺的状况下, 节水灌溉技术的创新发展是重中之重。中国是粮食消耗大国, 水资源短缺最大约束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使其成为农业发展的瓶颈。从保障粮食的供给方面看, 应大规模推广应用高效节水灌溉技术,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和水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节水增粮增效, 为缓解我国水资源供需矛盾和实现粮食持续稳产、增产提供有力支撑;从耕地的土地资源来看, 中国现有耕地面积18.26亿万亩, 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40%其中有2/3以上的中低产田, 耕地总体质量不高, 而且有占耕地总面积41%的低产田, 产量只有总产量的18%。同时, 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 耕地面积正在逐年减少。因此, 迫切需要科学、有效地利用资源, 强化科技创新, 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低碳农业和高效农业, 走可持续发展的现代农业道路。

2.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是提升农业整体竞争力的需要

农业竞争的关键在于科技的创新, 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农业, 是中国共产党一以贯之的重要方针。从“科教兴农”战略提出到“农业的根本出路在科技进步”的重要论断, 从“十二五规划”到“中央一号文件”的方向指引, 盘锦农业科技发展都有长足进步。2011年最具影响力的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在京揭晓, 联合国粮农组织驻中国代表处代表伯希·米西卡先生将一块标有“盘锦大米2011最具影响力中国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字样的牌匾首先授予盘锦;全国三千多知名品牌中盘锦大米和盘锦河蟹脱颖而出;大棚育苗机械化水平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3. 增强农业科技创新是农民持续增收、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

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心。由于资源短缺和价格上涨, 自然灾害和其他因素制约了农民的收入, 因此必须依靠科技进步, 为农业的发展开辟空间, 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培养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发展, 形成主导产业打造产业链, 提高农产品的附加值。农民通过应用新技术, 转化新成果, 实现有稳定的收入。为了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发展, 促进“三化” (新型工业化, 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 联动, 迫切需要发展新的农村科技服务系统, 加快先进农业技术和农业科技成果的应用, 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农民的幸福指数。

三、加快农业科技创新,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途径和措施

强化农业科技创新, 必须紧紧围绕主要方面 (如粮食的有效供给、农民增收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以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作为主线, 优化农业生产的技术结构, 促进农业科技服务水平, 提高农业科技管理效率, 加快新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 不断加强农业科技以促进现代农业的发展。

1. 加强水稻工厂化育苗,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在发展现代农业中, 水稻工厂化育苗起着重要作用。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降低了育苗作业劳动强度, 省时、省工、省力、省地, 可实现低成本、高效率、高产出。近年来, 国家对水稻大棚工厂化育苗给予了高度重视, 投入了大量资金。在2012年省农委下达水稻现代化示范区大棚育秧中心建设任务中, 盘锦38个育秧中心符合建设要求。全市新建标准育秧大棚2630栋, 占全省3750栋的70%;购置催芽设备22套, 占全省30套的73%;硬盘1024.1万盘, 占全省1309.5万盘的78%。盘锦水稻大棚育秧水平走在全省的前列。

2. 认真组织水稻高产创建, 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

2011年, 盘锦承担了农业部44个水稻高产示范区创建任务 (大洼县25个, 盘山县19个) 。大洼县是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 盘山县太平镇是整乡制推进乡镇。

盘锦市高度重视水稻高产创建工作, 制定了切实可行的水稻高产创建实施方案和技术规程, 细化责任分工。一是统一良种;二是工厂化育苗;三是节水栽培技术;四是统一配方施肥技术;五是统一栽培技术;六是统一综合防控病虫草害;七是推进全程机械化生产;八是落实抗灾应变技术;九是统一技术培训与技术指导。通过全程培训、实地指导、加大投入、统防统治和科学管理, 使水稻高产创建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开展顺利, 示范展示效果明显。经省专家组统一对44个国家级示范区实测, 水稻产量全部达标。作为全省唯一的国家级水稻高产创建整县推进试点的大洼县水稻平均产量680千克/亩, 超创建目标产量650千克/亩的4.6%, 最高产量超过850千克/亩, 全县水稻总产创历史最高水平。作为整乡推进试点的盘山县太平镇, 经市、县专家组测产, 产量高达724千克/亩。

3. 以实施测土配方施肥项目为重点, 全面提升科学施肥水平

“农业以土而立, 因肥而兴”, 测土配方施肥是农业部门重点推广的一项节本增效技术。实践证明,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2011年全市实施测土配方施肥150万亩 (其中盘山县80万亩, 大洼县60万亩, 市级打捆单位10万亩) , 采集土壤样品1400个, 获得检测数据115000项次, 设立“3414”试验14个, 配方校正试验22个, 建立示范田和示范区159个 (示范面积达109万亩) , 制定施肥配方5个, 发放施肥建议卡60300张, 创建测土配方施肥示范区258个 (其中大洼县153个, 盘山县100个, 市级打捆项目区5个) 。重点培植粮食高产创建示范户、种粮大户、科技示范户及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全面开展测土配方施肥全过程保姆式服务, 形成“专家进大户, 大户带小户, 农户帮农户”的良好氛围。

4. 加大土壤有机质提升力度, 提高耕地质量

为了给后代子孙“留一块绿地、留一片蓝天”, 杜绝田间地头焚烧秸秆, 减少环境污染, 改善土壤理化性状, 稳步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 减少化肥施用量10%。综合考虑本区气候条件、种植制度、耕作模式和农民生活习惯, 在西安农场、东风农场、新立农场、清水农场、沙岭镇、陈家乡等地设10个监测点, 每个监测点设有标示牌, 定点调查、监测, 了解、掌握土壤理化性状变化情况, 向农民展示秸秆还田提高耕地质量的效益, 方便农民参观、学习, 以带动周边农户实行秸秆还田和增施有机肥的积极性, 使农民了解用地与养地的结合。

5. 加强肥料新品种的研制、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

针对当前肥料市场存在品牌多、质量杂、农民认知程度低以及大量施用化肥造成环境污染、土质恶化、能源浪费、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 必须把向农民推广品质好、价格廉、效果明显的肥料作为农业技术部门的首要任务。因此, 把增施有机肥、应用叶面肥和重视中微量元素等一系列措施作为工作重点, 重点推广秸秆还田技术、叶面肥喷施技术、增施有机肥技术, 全市推广秸秆还田面积8.8万亩 (盘山、大洼各4.4万亩) , 安排两个新型肥料实验点, 与盘锦鑫美日绿色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合作研发硅酸盐新型有机肥料。

四、小结

上一篇:税控措施论文下一篇:使用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