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益测算

2024-10-26

效益测算(共4篇)

效益测算 篇1

摘要:钢铁企业属于工序复杂, 产品种类繁多, 产量大, 成本核算复杂的企业, 产品效益的测算则更是复杂, 为了更加准确的测算各类产品的效益情况, 本文提出了做好产品效益测算的必要性, 及应当采取的措施、方法, 确保产品效益最大化, 实现公司盈利的目标。

关键词:效益测算,成本核算,效益最大化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是企业永恒的主题。企业增加经济效益的途径有多种, 如提高产品售价、降低原料采购成本、降低工序成本。然而产品售价及原料采购价格受国家政策及市场供求关系的影响很大, 并且企业也无法左右市场的变化, 因此企业只有从降低工序成本入手, 寻找降本增效的有效途径。根据国家的宏观政策及本单位的实际情况, 优化生产要素, 加强管理创新, 重视新技术的应用, 加大新产品的研发, 优化产品品种效益, 充分挖掘企业内部潜力。对于涉及烧结、炼铁、炼钢、轧钢等工序复杂的钢铁企业, 基础核算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产品效益测算的准确性, 只有准确的测算出不同品种的效益情况才能为优化品种结构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这就需要财务、生产、技术等部门和生产厂的密切配合才能更准确的测算各产品的效益情况, 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清楚认识精确搞好产品品种效益测算的必要性

由于生产经营环境不断发生变化, 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为了满足客户要增加客户价值需要, 产品也朝着多品种、个性化方面发展, 而且随着竞争的加剧, 产品成本越来越逼近售价, 获利空间越来越小。企业必须不断提高成本的准确性, 不允许一部分产品成本“虚增”、一部分产品成本“虚减”的成本扭曲现象发生, 获利空间的缩小, 已经容不下成本失真而产生的误差。因为成本扭曲、失真, 可能会导致决策失败;或盲目扩大那些实际成本较高的产品的生产, 从而形成亏损;或拒绝价格合理的订单, 使企业丢掉实际成本较低的产品市场份额。因此必须准确核算成本, 精确的做好产品品种效益测算工作, 以更好的指导生产, 为公司创造更多的效益。

二、与成本核算与管理有关的概念

由于售价是由销售部门给定的, 所以产品效益测算主要是产品成本的测算。作为期间成本的对称, 产品成本是指可计入存货价值的成本, 包括按特定目的分配给一项产品的成本总和。成本的计算过程, 实际上是各项成本的归集和分配过程。成本的分配要使用某种参数作为成本分配基础。成本分配基础是指能联系成本对象和成本的参数。可供选择的分配基础有很多, 人工工时、机器台时、占用面积、直接人工工资、订货次数、采购成本、直接材料成本、直接材料数量等。合理选择分配基础, 正确分配间接成本, 需要遵循因果原则、受益原则、公平原则及承受能力原则等。根据本单位的特点及为编制财务报表、进行日常计划和控制等不同目的选择合适的成本计算程序。产品成本计算制度不是会计系统之外临时的和分散的成本统计、技术计算和调查分析, 而是与财务会计系统有机结合在一起。周期性进行的常规成本计算, 是有稳定程序的、制度化的成本计算。可分为, 实际成本计算制度和标准成本计算制度、全部成本计算制度和变动成本计算制度、产量基础成本计算制度和作业基础成本计算制度。

三、采用正确的核算方法, 细化核算过程, 精确各成本项目

钢铁企业各产品成本项目的构成比较复杂, 只有细化核算流程, 精确各成本项目, 准确核算产品成本, 才能为产品品种效益测算提供数据支持。因为产品品种效益测算是建立在固定的成本核算程序基础上, 建立一套效益测算模型, 根据生产及市场变化情况随时进行调整测算。成本核算应采用作业成本法, 它可以将间接成本和辅助费用更准确的分配到作业、生产过程、产品、服务及顾客中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它的突出特点就是强调以直接追溯或动因追溯的方式计入产品成本, 而尽量避免不准确的分摊。如果很难实施, 我们可以在产品效益测算的时候直接运用作业成本法的基本原理和操作方法, 分析产品盈利情况, 为公司的决策提供正确指导。

四、重视生产单位基础数据的采集, 加强基础核算管理

加强基础核算管理, 搞好班组成本核算。生产单位成立班组成本核算小组, 负责班组的成本核算, 班组成本核算既是企业效益的源头又是企业生产管理的基础, 是企业最小的核算单位, 班组成员最了解生产的情况, 最熟悉生产环境, 掌握最基础、最真实的成本数据, 只有他们将生产的真实情况进行准确记录, 找出生产产品的成本与作业率及各项消耗等核算对象的准确对应关系, 才能准确的核算出产品成本, 才能为品种结构的优化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例如轧材工序。不同品种或相同品种不同规格的小时产能是不同的, 分摊的固定费用也不应该相同, 产量低的分摊的固定费用应该多, 如某轧材工序, 需要班组统计出不同规格产品的小时产能情况, 然后以某一品种规格为基数, 其他品种规格根据小时产能情况计算出比例关系, 据此比例关系进行固定费用的分配, 这样在成本中就能体现出效率或是产能对成本的影响, 才能更准确的测算出不同品种的产品效益情况。

五、充分发挥技术部门的指导作用

虽然班组的核算能为产品效益测算提供数据支持, 但还不够全面, 因为有些数据很难找出其中的规律, 并且也很难划分到某个产品品种中去, 只有通过技术部门根据工艺技术特点来制定出各消耗与产量等的关系, 制定出模型或计算公式。如钢铁料消耗, 根据工艺特点, 不同品种消耗的钢铁料与合金的总量是一定的。虽然不同品种的钢坯消耗的合金数量比较好统计, 也有一定的规律, 但钢铁料很难按钢种统计分配, 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就是根据产量平均分配, 这对就产品成本造成一种扭曲, 不能真实的反映钢坯实际成本, 不能体现不同钢种的差异。这就需要技术部门根据工艺特点进行技术指导, 制定出模型或相应的计算公式, 对不同品种钢坯进行分配, 准确测算产品成本。

六、强化生产、销售部门的协调配合

钢铁企业属于多工序多品种的大型生产企业, 工序复杂, 品种繁多, 不同产品产生的效益也有很大的差异, 通过产品效益测算结果, 优化品种结构, 指导生产, 促进销售。生产调度部门要根据生产的实际情况, 不同产品的效益及市场销售情况, 优化生产组织, 合理安排生产, 实现公司整体产品效益最大化。销售部门也要根据效益情况, 加大效益好的产品销售力度, 不断开拓市场, 积极寻求新的订单, 加大新产品的开发力度, 指导产品品种效益测算, 通过生产与销售部门的协调配合, 不断优化产品品种结构, 使公司各类产品的组合达到最优, 实现效益最大化。

七、对于特殊订单的产品效益测算

对于正常生产之外订单的效益测算, 相对就比较复杂一些, 需要考虑生产及技术的实际情况, 批量的大小等, 与相同类别的产品比较、是否有好的市场发展前景等。因此在接受特殊订单时就需要采用本量利分析方法。在进行本量利分析时, 应明确认识下列基本关系:1.在销售总成本已定的情况下, 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单位售价的高低。单位售价越高, 盈亏临界点越低;单位售价越低, 盈亏临界点越高。2.在销售收入已定的情况下, 盈亏临界点的高低取决于固定成本和单位变动成本的高低。固定成本越高, 或单位变动成本越高, 则盈亏临界点越高;反之, 盈亏临界点越低。3.在盈亏临界点不变的前提下, 销售量越大, 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多 (或亏损越少) ;销售量越小, 企业实现的利润便越少 (或亏损越多) 。4.在销售量不变的前提下, 盈亏临界点越低, 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多 (或亏损越少) ;盈亏临界点越高, 企业能实现的利润便越少 (或亏损越多) 。在明确上述关系之后, 根据本量利分析的基本公式:税前利润=销售收入-总成本=销售价格×销售量- (变动成本+固定成本) =销售单价×销售量-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推算出在售价一定的情况下, 需要达到的最小批量, 或在销量一定的情况下, 售价应达到什么样的水平。在计算效益时还需要考虑生产的实际情况, 工艺的差别, 技术能否满足需要, 市场的情况如何等, 包括售价及市场的需求, 充分考虑影响效益计算的每一项因素, 并与公司目前生产的相类似的产品品种进行比较, 如果有优势, 能在当前产生效益或将来能产生更大的效益, 总之要考虑各项可能影响产品效益测算的因素, 确保充分发挥产品效益测算评价的作用, 努力实现公司产品效益最大化。

结束语:增加企业效益的途径有多种, 但通过内部找原因, 探索事物的本质, 找出其中的规律, 采取正确的方法, 同时加强基础核算工作, 细化核算过程, 精确各成本项目, 确保测算准确, 为公司的生产经营决策提供强有力的数据支持, 实现公司的效益最大化。

参考文献

[1]、2010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财务成本管理》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0年

浅谈新增公交线路的经济效益测算 篇2

一、新增公交线路的客流量分析

新增公交线路会引起原有公交线路的客流发生变化, 新增公交线路的客流量由转移客流量和新增客流量组成。转移客流量是指其他交通工具 (私家车、出租车、自行车等) 转移的客流和其他公交线路转移的客流。转移客流量主要是新增公交线路优化了原来的出行环境, 改善了运输环境, 缩短人们的出行时间或者是减少出行成本而产生的。

新增客流量是指由于出行环境便利而产生的客流, 主要由两部分组成, 一部分是原有交通运输方式出行不便或者成本太高而减少出行的客流, 新增线路后方便了这部分客流的出行。另一部分是新增公交线路改善了沿线的投资环境, 激活了沿线的经济活动而新出现的客流。

二、新增公交客运成本分析

公交客运成本由车辆费用、公交站点费用、公交企业管理费用以及燃油费等组成, 车辆费用除了开始的车辆购置费用, 还需要后期的维护费用, 新增公交线路的路况、车速和客流等都影响车辆后期维护费用的支出数额;公交站点费用包括建造费用和后期维护费用;公交企业管理费用主要指新增线路的管理费用, 同时需要考虑新增线路后对原有公交线路的管理费用产生的影响;燃油费也是车辆正常使用过程中一笔很大的支出, 新增公交线路后公交公司需要承担新增车辆需要的燃油费支出, 但是减少了原有交通工具的燃油费用。

三、经济效益测算

新增公交线路的经济效益通常只考虑直接效益, 包括节约运输成本的效益、节约乘客出行的时间效益、减少拥堵的效益以及沿线土地的效益等。

(一) 节约运输成本的效益

运输成本主要包括公交公司客运成本和居民出行成本降低产生的效益, 这部分经济效益为乘客按照原有交通工具或公交线路产生的运输成本与新增公交线路后的运输成本的差值。节约运输成本效益由乘客节约的费用和公交公司新增线路后运输成本的节约两部分组成。

(二) 节约乘客出行的时间效益

新增公交线路后方便了乘客的出行, 这样就可以节约乘客的出行时间, 而缩短的出行时间就可以创造社会财富。乘客出行中属于工作时间的比较少, 因此节约的时间效益可以近似使用休闲出行时间效益来计算, 按照国际通用的计算方法休闲时间效益为工作时间效益的25%-75%, 可以选取50%进行计算。

(三) 减少拥堵的效益

拥堵产生的费用包括:基础设施损耗费用、资源消耗成本、身体康复成本以及心理治疗成本等。基础设施损耗主要由于拥堵时由于道路的荷载过大, 超过了道路的设计载重量, 大大缩短了道路的使用年限。资源消耗成本是指停车时每公里用时间衡量油耗, 3分钟相当于1公里, 假设每辆车平均消耗8升/每100公里, 则每三分钟的停车油耗为0.08升, 现在堵车在1个小时的情况是很常见的, 由此产生的资源消耗也是非常巨大的。交通环境对人体的危害, 尾气中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的大量吸入会使人产生缺氧、呼吸不畅等症状, 需要大量的身体康复成本来进行治疗。研究表明, 某些条件下环境污染可引发人们的消极情绪和侵犯行为。交通拥堵环境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焦虑, 在同一路段拥堵30分钟以上会产生胸闷、焦躁、心烦意乱等症状, 忍耐性大大降低, 从而增加了事故率和犯罪率发生的概率, 不利于社会的安定团结。

(四) 沿线土地升值的效益

多地的实际情况表明, 城市主要道路和交通体系的建设都会带动沿线土地的升值。如广州内环路的建设使沿线物业每平方米升值15%左右。新增公交线路的开通改善了运输条件和投资环境, 提高了沿线土地的等级, 具体的效益可以用增值面积乘以土地等级费用的差值来计算。

除了上述的经济效益外, 新增公交线路还可以节约社会成本, 如环境污染成、交通事故成本、城市发展成本等。环境污染成本包括噪声污染成本、空气污染成本 (车辆尾气排放) 和天气变化成本。交通事故成本包括健康上、生产上的损失以及各种行政费用。城市发展成本包括建设成本、占用城市空间成本和城市形象下降成本。

四、结语

新增公交线路经济效益的测算不仅包括乘客和公交公司的效益, 还需要考虑对整个交通系统影响所产生的效益。新增公交线路需要从城市整体发展的高度, 考虑各种交通方式的优化组合, 从而产生最大的效益。

参考文献

[1]蒋晓云.略论公交企业公共资金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平衡[J].企业研究, 2011, (8) .

[2]朱海清.城市常规公交线路优化方法研究[D].东南大学, 2006.

效益测算 篇3

传统运行方式下常规发电机组 (Conventional Power Plant, CPP) 承担市场备用存在安全风险[1]和经济性问题。随着需求侧管理力度不断加深, 需求侧IL[2]越来越受到关注, IL是输电阻塞管理的有效工具[3,4], 可以像CPP机组一样承担负荷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大工业用户因负荷需求大, 一般装设有负控装置, 具有一定的电网需求响应互动基础[5], 是可中断负荷较理想的主要提供者。电网企业通过向大工业用户购入IL来获得市场备用容量, 能够实现在减少因从发电侧购入备用容量而可能出现输电阻塞现象的优势下, 降低系统缺电量和停电时间, 增强系统供电可靠性。

文献[6]指出参与备用的需求侧可中断负荷市场和发电侧备用市场对系统发电充裕性是十分重要的, IL市场能够作为发电侧备用市场的有效补充。先前相关研究中, 电网企业对IL购买决策大多基于各类优化模型, 且大多只关注IL经济性因素。文献[7]构造了总费用确定下的可中断负荷参与市场备用的总效益最大模型, 文献[8]构建了网损最小目标下的初期电力市场负荷高峰时段IL参与系统调度的优化模型, 文献[9]构建了以电网企业调度备用容量利益最大化为目标的IL参与市场备用的离散优化调度模型, 文献[10]构建了以系统备用成本和电量不足期望值之和最小目标下的IL优化调度模型。

事实上, 电网企业往往需要从众多的可中断负荷提供者中选择部分作为购买对象, 既需要考虑IL经济性因素, 又需要考虑IL安全可靠性因素, 且安全可靠性因素往往较经济性因素更具重要性, 因而电网企业对可中断负荷的选择可认为是一个多指标综合评价问题, 先前相关文献对此研究甚少。而且电网企业购入需求侧IL也往往存在着一定的效益:减少电网扩容投资[11]、减少从发电侧购入备用容量及电量费用以及备用电量传输损耗成本等, 电网企业也需要向可中断负荷给予备用容量和电量的补偿成本支出。电网企业因购入IL而获得效益多少对电网企业组织IL参与高峰时段市场备用的积极性具有一定的引导作用, 因而电网企业因IL而获得效益的识别与测算也是十分必要的, 这在先前相关研究中并无太多体现。

本文将基于随机生产模拟方法, 构建IL参与市场备用选择的评估指标体系, 介绍TOPSIS方法下的评估模型, 测算IL参与市场备用给电网企业带来的效益, 并结合算例加以分析说明。

1 随机生产模拟方法介绍

随机生产模拟方法[12]是在考虑电力系统机组随机故障和负荷随机性前提下通过优化机组生产情况, 并确定最优运行方式下机组发电量、系统生产成本和系统可靠性指标的一种算法, 等效电量函数法[12]是随机生产模拟的有效工具。

图1绘制出了T周期内某电力系统持续负荷曲线t=g (x) , CS为系统装机容量, PLmax为系统最大发电负荷, (x0, t0) 点含义为T周期内系统负荷维持在x0及以上水平的持续时间为t0。等效电量函数法的求解过程如下:将横轴x依照Δx分段, 并定义离散等效电量函数 (如式 (1) ) 。

式中:k=[PLmax/Δx]+1, [PLmax/Δx]表示不大于PLmax/Δx的最大整数;E (k) 为持续负荷曲线x~x+Δx段对应的负荷电量。

将各发电机组容量分成几段以准确反映机组发电成本特性, 并按照各机组各段发电成本高低安排带负荷顺序, 且需要用各机组强迫停运因素来修正上述等效电量函数。若该系统内发电机组容量共分成n段, 原始的持续负荷曲线t=g (x) 所对应的等效电量函数为E (0) (k) , 则第i-1段容量被安排带负荷后等效持续负荷曲线变为t=g (i-1) (x) , 对应的等效电量函数为E (i-1) (k) 。当Ci段容量的第i段运行时, 若此段为某机组第一段, 则直接依据等效电量函数E (i-1) (k) 计算该段发电量, 计算如式 (2) , 据式 (3) 计算该段被安排后的等效电量函数;若该段非某机组第一段, 因安排该机组先前段时已考虑其强迫停运因素, 因而需使用反卷积运算 (如式 (4) ) 排除先前各段停运影响, 据修正后等效电量函数E (i-1) (k) 计算该段发电量 (如式 (5) ) , 并据式 (6) 计算该段被安排后的等效电量函数。

其中:Ji=Ji-1+Ki;Ji-1=ΣKi-1;qi表示段容量为Ci的第i段对应机组的强迫停运率。

其中:K0为该机组该段之前各段容量之和除以Δx。

当全部机组各段均被安排发电, 等效电量函数为E (n) (k) , 随机生产模拟结束, 系统电量不足期望值EENS和电力不足概率LOLP计算如式 (7) 。

2 IL参与高峰时段市场备用选择评估指标及模型构建

可中断负荷的主要参数有可中断容量PIL和可中断持续时间tIL, 电网企业首先需要确定每天哪个时间段为高峰时段 (长度为tpeak) , 该时段内购买一定的可中断负荷作为备用容量, 当系统电力不足时, 中断对已购入的可中断负荷的供电, 从而减少对非可中断负荷的停电, 达到增强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目的。由于电网企业只在高峰时段购买可中断负荷, 因而可中断负荷容量PIL对应的等效强迫停运率qeq=1-min (tIL, tpeak) /24。

2.1 IL参与市场备用选择评估指标选取构建

假定某电力系统负荷高峰周期为T, 系统预测负荷曲线为PL, 综合线损率为δ, 则系统发电负荷曲线为 (1+δ) PL, 系统内有M台常规发电机组和N个可中断负荷提供者供电网企业选择, 各IL可中断容量和可中断持续时间分别为PILj和tILj。

电网企业选择系统内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时, 一般会考虑各IL的可靠性和经济性两方面的因素, 可靠性因素主要有各IL接到调度指令后的响应时间、电网企业购入各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后系统缺电量减少程度以及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减少程度, 经济性因素主要指购入各可中断负荷后电网企业对其补偿成本的高低, 电网企业选择可中断负荷的依据是在保证相近可靠性的前提下支付最低的补偿成本的可中断负荷优先购入, 从可靠性和经济性两方面选取构建了以下4个IL参与市场备用的主要评选指标。

2.1.1 IL响应时间

当电网企业高峰时段对购入的IL发出调度指令时, 各IL的响应调度时间一般因各IL用户的生产经营管理水平而异, IL响应时间越短, 越满足系统运行可靠性要求, 电网企业越优先选择其承担市场备用, 该指标为负指标。

2.1.2 系统缺电量减少额

无IL参与市场备用时, 系统电量不足期望值为EENS0, 当电网企业购入某IL承担高峰时段市场备用时, 系统电量不足期望值为EENSj, 电网企业因购入某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后系统缺电量减少额为 (EENS0-EENSj) 。系统缺电量减少额越大, 其对系统供电可靠性的增强效应越大, 电网企业越优先选择其承担市场备用, 该指标为正指标。

2.1.3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减少额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Tcut与系统电力不足概率LOLP存在着如式 (8) 所示的关系式[13], 因而可根据系统LOLP和周期T计算得到电网企业购入某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前后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Tcut0和Tcutj,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减少额为 (Tcut0-Tcutj) 。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减少额越大, 该IL承担高峰时段市场备用而带来的系统停电减少越明显, 电网企业越优先选择其承担市场备用, 该指标为正指标。

2.1.4 IL单位容量购入费用

电网企业在高峰时段购买IL作为市场备用需要给予IL用户备用容量和备用电量补偿, 设各IL可中断容量报价和备用电量报价分别为PRVj和PRGj, 电网企业购入某IL作为市场备用后, 基于随机生产模拟得到该IL被调用的中断电量为WILj, 则电网企业因购买ILj而增加的单位容量购入费用UCILj计算公式如式 (9) 。UCILj越大, 电网企业购入该IL所付出的成本越多, 该指标为负指标。

2.2 IL参与市场备用选择评估模型

电网企业在选择可中断负荷时, 各指标的重要程度一般根据系统调度运行相关人员的经验判断, 因而本文使用AHP (层次分析法) 方法[14], 基于系统调度运行相关人员对各指标相对重要性的经验判断形成判断矩阵A, 求解A最大特征根λmax及其对应的正规化特征向量w, 在A满足一致性要求下, w各分量为各评估指标的权重系数。

理想点排序 (TOPSIS) 法[15]是一种有效的多指标决策定量评价方法。构造N×4阶初始决策矩阵X, 元素xjk表示第j个评价对象第k个评价指标值, 对X中负指标对应元素取相反数, 得到决策矩阵Y, 再对Y矩阵进行如式 (10) 的无量纲化处理得到规范化决策阵Z, 对Z进行加权处理得到加权规范化决策阵U, 且ujk=wkzjk, U中各列最大元素组成的向量u+为正理想点, 各列最小元素组成的向量u-为负理想点, 取Δu=u+-u-、Δuj=uj-u-, 按照式 (11) 定义uj对负理想点的相对接近度dj, dj可用来衡量各评价对象的优劣, 各IL的dj越大, 电网企业越优先购买其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于是电网企业可按照各IL对应的dj值的高低来决定购入哪些IL提供者的可中断容量作为高峰时段的市场备用。

3 IL参与高峰时段市场备用下的电网企业效益测算

按照上述IL参与市场备用的评估模型, 电网企业择优购入了IL申报者中的NP个可中断负荷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 以下考察电网企业因购入IL而获得的效益。

电网企业因购入的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而获得的收益主要包括: (1) 增强了系统的供电可靠性, 电网企业将多供电量售给高可靠性要求用户, 减少其停电时间, 高可靠性用户以高于正常销售电价Ptariff一定比例θ的价格购买因IL作为备用下系统多供电量, 电网企业获得电费增加收益; (2) 减少了从发电侧购入备用容量, 降低了因输电阻塞而可能增加的系统扩容投资; (3) 减少了从发电侧购入系统备用容量和备用电量的费用。电网企业因购入的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而发生的成本费用主要包括: (1) 对可中断负荷售电量的减少而使售电收入减少; (2) 为购买IL作为市场备用而支付的补偿费用。电网企业因购入的IL而获得的效益为其收益与成本费用之差。

基于随机生产模拟方法计算得到当电网企业购入NP个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后, 系统电量不足期望值降为EENSP, 各IL高峰时段调度的备用电量为WILpj (j=1, …, NP) , 系统多供电量为ΔEENS= (EENS0-EENSP) , 电网企业增强供电可靠性而获得的电费增加收益为 (1+θ) PtariffΔEENS。若多供电量来自发电侧市场备用, 考虑损耗因素后电网企业需要购买发电侧的备用电量为ΔEENS/ (1-δ) , 高峰时段系统出现输电阻塞的概率为ρ, 电网企业需要扩容以输送备用电量至需求侧负荷, 扩容容量的利用率为r, 则电网企业需要增加的扩容容量为ρΔEENS/ (1-δ) / (T×r) , 单位扩容容量投资额为UI, 且T周期内分摊比例为λ, 则电网企业因购入IL作为市场备用而减少的系统扩容投资为λUIρΔEENS/ (1-δ) / (T×r) 。若电网企业购买发电侧市场备用, 则发电侧等效备用容量为ΣPILpj, 据式 (12) 计算发电侧等效备用的备用时间tRVeq, 发电侧备用容量和备用电量报价分别为PCPRV和PCPRG, 则电网企业因购入IL而减少的发电侧备用购买支出为PCPRVtRVeqΣPILpj+PCPRGΔEENS/ (1-δ) 。

各IL高峰时段调度的备用电量WILpj表明电网企业向各IL用户的售电量减少WILpj, 则电网企业因购入IL而减少的售电收入为PtariffΣWILpj。电网企业因购买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而向IL支付的总补偿费用为ΣUCILPjPILPj。最终得到电网企业因购入的IL而获得的效益B计算公式如式 (13) 。

4 算例分析

某地区电网有9台常规发电机组, 总装机容量为2 530 MW, 发电参数如表1所示, 8月份为地区用电高峰月, 最大预测负荷为2 020 MW, 地区综合线损率为5.45%, 则最大发电负荷为2 130 MW, 该月预测负荷曲线如图2所示。地区电网企业准备向需求侧大工业用户择优购入一定的可中断负荷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 高峰时段为每天的12:00~20:00, 共8 h。共有15个大工业用户向电网企业提交了可中断负荷申报, 各IL参数如表2所示, 系统调度运行相关人员针对IL选择的4个主要评估指标相对重要程度给出了判断矩阵 (如式 (14) ) , 计算得到满足一致性要求的各指标权重向量w=[0.42359, 0.22704, 0.22704, 0.12232]。

调用自行编写的Matlab随机生产模拟程序, 得到各IL参与市场备用的4个主要评估指标值, 并调用自行编写的TOPSIS评估程序, 得到各IL参与市场备用综合评估得分, 结果如图3所示, 从而得到电网企业选择各IL的优先顺序为IL15>IL3>IL1>IL13>IL12>IL10>IL8>IL5>IL11>IL7>IL14>IL9>IL2>IL4>IL6, 该选择顺序反映了各IL承担市场备用在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上的优劣。

电网企业欲购入15 MW左右的可中断负荷容量, 按照上述IL选择的优先顺序, 依次购入IL15、IL3、IL1、IL13、IL12和IL10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 总可中断容量为14.7 MW。调用随机生产模拟程序, 得到这6个IL购入后, 8月份系统平均停电持续时间将下降13.26 min, 系统缺电量减少约19MWh, 系统电力不足概率为0.008 027。

正常销售电价Ptariff=809元/MWh, 高可靠性用户购电价的增加比例系数θ=10%, 高峰时段系统出现输电阻塞的概率ρ=0.15, 扩容容量的利用率r=70%, 单位扩容容量投资UI=1 000元/k W, 该月扩容投资分摊比例为λ=20%, 发电侧备用容量和备用电量报价分别为17元/MW/h和370元/MWh。该月内各IL调用的备用电量分别为5.508 8 MWh、3.166 3 MWh、3.199 2 MWh、2.220 5 MWh、1.691 6MWh和3.208 3 MWh。

按照前文效益测算方法, 该地区电网企业因购入IL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而获得的收益总额为65 519元, 付出的总成本费用为58 794元, 总效益为6 725元, 利润率为10.26%。电网企业因在用电高峰月通过向需求侧择优购入可中断负荷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 存在着一定的正效益, 能够促进其组织需求侧可中断负荷参与市场备用的积极性。

5 结论

需求侧可中断负荷同样可以承担市场备用, 且较传统方式的由发电侧机组承担而言, 存在一定的优势, 电网企业购买可中断负荷时需要综合考虑其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两方面后从优选择部分可中断负荷承担高峰时段的市场备用。结合地区电网的实际情况, 择优购入一定容量的可中断负荷, 既能达到增强系统供电可靠性的目的, 又能给电网企业带来合理客观的效益, 因而在保证可中断负荷技术及管理可靠的情况下, 作为传统运行方式的一种补充, 电网企业择优购入可中断负荷作为高峰时段市场备用是可行的、经济的。

摘要:为了提高可中断负荷 (Interruptible Load, IL) 承担高峰时段市场备用的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 构建了IL参与高峰时段市场备用的选择评估模型和电网企业效益测算模型。基于随机生产模拟方法, 从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两个层面, 选取了响应时间、系统缺电量减少额等4个主要评选指标, 利用理想点排序法 (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 Solution, TOPSIS) 对IL的优劣特性进行了综合评价。测算了电网企业择优购入部分IL承担高峰时段市场备用后的效益状况。算例结果表明:该选择评估模型能很好地甄别各种IL在安全可靠性和经济性方面的优劣差异, 能有效提高电网的供电可靠性和经济性, 从而证明了模型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效益测算 篇4

为避开同质竞争, 从2014年开始主动调整产品定位, 从纯棉精梳高支JC60S以上纱为主, 转向非纯棉精梳高支纱和混纺低支功能纱为主, 提高企业经营效益。在经营管理上主要做两方面工作:一是调整对销售工作奖励办法, 外部动员业务员挖掘市场要求, 寻找新客户, 拓宽产品渠道, 在增加非棉品种上下功夫;二是在公司内部, 调整改造生产设备及关键工艺器材, 推行精细化管理, 研究混纺高支及低支纱的工艺措施, 在降低生产成本上下功夫, 对增效明显的好措施进行奖励。通过准确的核算每一个新产品, 做到在效益上心中有数, 新品种好于老品种, 从而提高企业经营效益。

广泛开拓用户, 积极增加开纺非纯棉纱线品种

经营上, 寻找新品种, 增开高附加值和高毛利非纯棉类品种订单, 提高盈利点。扩大效益测算排队靠前品种的生产量。先后开发批量投产21S竹节纱、JC/天丝70/30 70S紧、C/竹50/507S、C20S、C6S等盈利品种, 扩量生产了JC/R55/45 60S紧、JC/R70/30 60S紧增利品种, 大幅度缩减了JC60S细绒高亏损品种开台规模, 丰田紧密纺增开JC80S细绒紧、JC70S细绒紧品种用以置换JC60S细绒紧品种。通过持续调整, 使在机品种结构得到优化。

生产上, 一方面按新品接单质量要求开展质量攻关, 优化工艺参数, 整顿设备状态, 细化操作管理, 以此保证产品质量。另一方面按订单交期要求, 快速落实品种调整改车, 前纺改车263台次、细纱改车603台次, 保持产与销的有效对接, 及时满足了客户的要求, 正是由于销售与生产部门的紧密配合, 使新产品开发、生产、销售、回款各环节顺畅, 从而提高品种效益。

精细管理, 认真落实单台品种效益测算排队择优上机制度

由于市场竞争环境严峻, 生存难度不断增加, 在内部管理上我们以细化各项管理, 降低各项消耗, 降低生产成本为手段, 全力推行品种效益测算排队, 择优上机品种的新产品开发制度。依据单台品种分摊月工费的大小进行由高到低的品种排队, 可以清晰的反映出各个在机品种对纺场毛利润的贡献率情况。通过与平均计划每台月公摊费用 (制造费用、销售费用、赋税) 的比较, 可以确认哪些是盈利品种、哪些是保本品种、哪些是亏损或严重亏损品种。按照单台品种分摊月工费排序的高低, 优化在机品种结构, 增加盈利品种生产、扩大保本及以上品种生产比例、缩减排序靠后品种的生产比例, 对实现生产经营正确决策起到明确的指导作用。

(一) 品种效益测算方法

品种效益 (无税) =品种单台月工费 (无税) - (制造费用合计+销售费用+赋税) /平均开台数

品种单台月工费 (无税) =品种售价 (无税) *产量 (吨/台月) *机台折480锭系数-吨纱配棉单价 (元/吨纱、无税)

品种售价 (无税) =品种售价 (含税) /1.17 (税率)

吨纱配棉单价 (元/吨纱、无税) =用棉量单耗计划*配棉单价 (元/吨、无税) /1000-清梳破籽三吸落率售价-精梳落率售价

配棉单价 (元/吨、无税) =∑ (原料1*占配棉成份%+原料2*占配棉成份%+……) /100

(二) 依据品种效益排队方法

品种效益=0为保本平衡点;品种效益>0为盈利品种;品种效益<0为亏损品种。按照单台月工费的高低进行品种效益依次排队。排队靠前的品种置换排队靠后的品种可以达到增效减亏的效果。

(三) 影响单台品种分摊月工费的主要因素

A、原料价格成本;B、用棉量单耗;C、品种售价;D、产量

原料价格成本下降、用棉量单耗下降、品种售价上升、产量上升对效益是有利影响, 反之则为不利影响。

在原料价格成本、用棉量单耗、品种售价和产量确定不变的基础上, 单台品种可分摊月工费数值越大该品种效益越好, 反之效益越差。

2014年以来各月主要开发的新品种效益对比分析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

改后品种比改前品种单台品种分摊月工费增幅较大, 增收效果显著。

一年来, 采用单台品种月工费测算排队方法选择效益相对高的品种上机生产, 在经营上大力开发非纯棉高支纱及消化再用棉的低支纱品种, 持续性地进行在机品种结构优化调整。其中:开发试制JC细绒/铜氨60/40 60S紧、JC65S 30%长绒紧竹节纱、JC80S100%长绒正反手强捻纱等新产品21个, 批量订单投产11个。从而逐步淘汰效益低的纯棉品种, 保证了各月公司下达的毛利润指标的逐月完成, 实现增加收益134.56万元。

(按单台细纱机480锭计)

注:由于各月配棉单价和计划工费额度不一致, 使各月相同品种单台分摊的月工费有差异。

结束语

面对不利的纺织市场形势, 要始终以积极的心态应对困难, 化危机为机遇, 要敢于打破常规, 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 品种结构向多元化原料发展, 提高产品附加值。努力把各种有利因素充分挖掘出来, 用到提高在机品种质量和开发新品种上, 才能实现新品种的成功开发, 以此获取较高的效益回报。

扎实细致的统计计划管理是建立品种效益核算排队的基础保证。品种效益排队是在生产中的各种相关基础数据通过日常不断的收集、归纳、积累使其真实准确有效反映生产成本变化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没有真实准确的数据, 就不会有准确的效益测算排队表。

上一篇:使命管理下一篇:产出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