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命管理(通用12篇)
使命管理 篇1
使命管理新理念的首倡者弗朗西斯·赫塞尔才,现任美国德鲁克基金会主席和促进道德规范发展的约夫逊协会管理委员会主席,先后出版《领导到领导》等管理专著近10部。她强调:“一切工作都源于使命,并与使命密切相关”,“你不需要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你是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你所做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带领大家,朝着这个方向前进。”使命代表着一个组织中的某种共同抱负和最基本的认同感。使命管理就是将这种共同抱负和认同感渗透到组织的每个角落,把所有的人都团结在使命的周围,从而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组织的领导者应该了解组织存在的意义、目的,依靠身体力行的“做人而非做事”,来引导组织向着使命这一目标不断迈进。
学校教育的使命是培养人。如果教育管理者心中有着强烈的责任感、使命感,精于管理,勤于管理,学校这个组织就有生气,并能发挥出组织的最大潜力。以使命为导向使成功的学校变得与众不同,它们具有强烈的使命感,能跨越组织的围墙去建设社区,服务社会,成功的组织开始越来越有社会责任感。学校在向未来不断前进的过程中,需要不断吸引和保留优秀教师,带领他们一起往前走。物质报酬仅仅是推动教师的一个动力,他们还渴望比钱更有意义的东西。在学校开展更人性化的管理,强调组织使命,是更为有效的管理措施。
建立以使命为中心的学校教育组织文化和价值观念。学校组织文化(简称为学校文化)指在学校这个特殊的社会组织里,学校管理者、教师、学生在教学、科研、生产、生活和文化实践活动中创造出来的学校群体价值观、管理思想、行为规范、行为方式和管理制度及校史传统等,是学校精神的体现,表现学校的综合个性。每一所学校由于历史传统、管理方式、办学模式、实践水平甚至所处的位置及地理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同,都会形成具有本校特色的独特学校组织文化,这种独特的学校组织文化与其他学校总会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学校成员价值观、行为方式、学校精神、学校风气等方面。价值观念构成组织文化的核心,仅仅让师生加入学校组织是不够的,重要的是让全体师生明确教育所追求的价值目标,即培养对社会有用的人才,只有高举这一特定的价值目标,学校组织才能活力永存。
改造学校为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彼德·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学习型组织的艺术与实务》一书中指出:组织的智障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甚至吞没了。克服智障,必须自我超越、改变心智模式、建立共同愿景、团队学习和系统思考。因此,必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
走向学习型组织是学校发展理念创新的必然抉择。这是因为一方面学校教育活动体现了现代管理理念中以人为本的宗旨,学校组织内部的关系结构完全是人与人的关系,学校管理者的管理活动的对象都是活生生的人。未来学习化社会需要学校组织成员拥有共同的学习发展愿景,朝着学校共同的发展目标迈进;未来的学校领导应该成为教育观念的先行者与引路人;未来的学校组织应该发展成高效能的结构和创造性的团队;未来的学校应该成为终身学习的演练场,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程学习和团队学习是未来学校组织的显著特征。
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在学校中创建学习型组织需要做到:一是领导方式的转变。在教育环境日益复杂的今天,只有工作在教育实践最前沿的教师才最了解教育,最有经验,也最有发言权,他们才是各自工作岗位上的专家。他们需要的不是领导告诉他们如何工作,而是需要一个引导者和设计者,不断帮助并激励他们扩展自己的能力和热情,促进教师群体的协作和学习以形成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二是教师的自主管理。自主管理要求教师拥有共同的背景和目标(使命),最大限度地调动教师主动性,发挥教师的潜力,互相信任,创设开放的学习环境,从而在共同学习、共同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中形成学习型组织。
使命管理 篇2
1、负责公司自营苗圃的筹建、运营管理工作;
2、负责配合参与制定苗圃苗木总体投资规划,组织编制苗圃年度生产、经营计划并组织落实;
3、负责苗圃生产组织管理,负责配合全面负责苗圃建设、生产工作,组织完成各项生产任务;合理组织生产,不断降低生产费用;
4、负责苗木生产技术管理,严格执行各项技术操作规程;
5、组织进行苗木出入圃管理工作,负责配合组织苗圃开展生产、质量管理工作,监督落实各项技术措施,确保苗木成活率、壮苗率、保存率、成品率达标;组织对入圃苗木验收,出圃苗木数量、质量控制;
6、负责绿化种植工程、后期维护实施难点解决方案的编制和审核;
7、负责公司所接洽和承揽园林工程业务的后期病虫害防治;
8、负责配合审核苗圃生产、管理各项费用的使用;
9、负责招聘及对养护工人进行绿化养护课程培训。
10、负责配合依据全年工作情况对苗圃各级人员进行考核;
11、定期召开本岗位会议;
12、负责归档工作过程中各类相关资料;
13、上级领导交办的其他工作。
苗圃管理员职位使命描述
一、岗位使命
1、负责苗圃苗木日常养护管理工作。
(1)、协助苗圃经理组织实施苗圃养护管理工作,协调用工;(2)、监督实施技术操作规程 ;(3)、检查验收各项养护工作 ;(4)、协助实施入圃苗木验收 ;
2、负责苗圃苗木养护工作量核对及统计工作。
3、配合苗圃经理做好技术管理工作。
4、配合苗圃经理做好苗圃统计报表工作。(1)、苗木盘点 ;(2)、出入库统计 ;
5、组织实施苗木扩繁和日常养护。
管理的三项使命 篇3
第一,管理的每一个决策,都应以经济绩效为首要考虑
一个机构的存在,是为了特定目的与使命,为了特定的社会功能;对商业企业而言,就是经济绩效。只有企业才需要肩负经济绩效这种特定使命。在每个决策与行动中,企业管理必须永远把经济绩效放在第一位,而只有管理所产生的经济成果才能合理化其存在与权威。如果管理的结果不能使消费者愿意花钱购取商品与服务,就是失败的管理;如果企业制造财富的能力不能改善或者维持,就是失败的管理。不论社会的政经结构或意识型态为何,企业都有获利的责任。
第二,管理要使工作有生产力,并让员工有成就感
企业有一项重要资源:人。唯有使人力资源具有生产力,企业才能运作。因此,使工作具有生产力,是管理的一个基本功能。在此同时,社会的机构愈来愈成为个人找寻生计、获得社会地位、进入社群、得到个人成就与满足的媒介。
使员工有成就感,意指把人们当成具有独特生理与心理特性、能力以及限制的生物,并具有独特的行动模式;不像其他资源,人是有个性、公民权、对工作有自主权的,因此需要责任、激励、参与、满足、诱因、奖励、领导、身份地位及职责。只有透过管理才能满足这些要求,而管理就是让企业动起来的机制。
第三,对社会有益,是企业生存的合理性所在
每个机构都是社会的组织,为了社会而存在,企业也不例外。企业只能以对社会有益做为其生存的合理性,而不是商业利益。
不论从心理、地理、文化及社会等角度来看,机构都必须成为社会群体的一部分。
使命管理 篇4
管理会计改变了CFO的地位和作用
在企业管理理论和企业管理实践较落后的阶段, 企业主要通过价格、营销策略等方式参与市场竞争, 这在市场竞争还不如现在激烈、竞争同质化水平不高的时代有其必然性。而当今的市场结构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 企业的管理经营水平也非昔日可比, 同质化的竞争使得昔日竞争手段和竞争策略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企业旗鼓相当的规模和管理水平也使得通过强化管理提升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保持领先和持续发展的不二法门。管理会计的发展和完善使得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的作用大大加强, 并逐渐超越财务会计, 成为企业管理的潮流和主方向。管理会计的流行和推广, 导致企业管理人员, 特别财务管理人员的结构、地位、作用以及素质等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些既有扎实财务会计基础, 又精通管理会计的精英顺应时代和市场的潮流异军突起, 他们超越财务总监的地位和作用, 使得CFO的含义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从此CFO不再埋头于财务数据和解析过去, CFO开始用各种灵活有效的管理会计方法分析和加工财务数据并据此预测未来的风险、收益和资金及其他关乎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点;从此CFO不再满足于后台支持, 他们开始走向前台, 以参谋的角色参与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 以CEO助手的角色控制企业日常的生产经营;从此CFO不再仅仅是个“账房先生”, CFO开始利用他们特有的专业知识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 为企业直接或间接地创造巨大的价值;从此CFO不再是企业财务方面的高级领导, CFO开始以整个企业高级领导的身份承担重要责任、享受优厚待遇。
具体来讲, 管理会计风行以后, CFO的主要角色有如下五种:
1.作为“战略计划管理者”, 要将公司战略与价值最大化的目标结合起来, 制定、建议并监督实施公司财务战略, 以支持公司推行其经营战略。
2.作为“公司的价值管理者”, 财务总监的职责是将价值与财务管理融为一体, 成为沟通部门主管的战略经营重点, 是公司投资者财务要求的桥梁。CFO被要求全过程地参与公司价值创造战略的制定, 并与CEO一起, 全方位培养公司的价值管理能力。
3.作为“流程系统管理者”, 负责实施与公司战略计划相配套的价值管理系统和流程管理策略。
4.作为“业绩评价管理者”, 处理与公司有关各方的利益关系。
5.作为“公司控制管理者”, 发挥卓越的能力, 集战略管理控制能力、价值管理控制能力和业绩管理控制能力于一身。
这些新的偏向管理会计的角色转变使得CFO在企业价值中的作用得到了前所未有地提高, 也使得CFO所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等方面都发生了巨大变化。这无疑对CFO的成长和发展形成了巨大的挑战。
管理会计能力与CFO的水平
IMA和ACCA (英国特许公认会计师协会) 开展了多项联合研究, 以帮助CFO及其领导的财务团队履行相关责任和义务, 以便CFO及其财务团队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抓住优化企业绩效的机会。2012年12月发布的《财务领导者调查报告》显示, 关键的管理会计能力在重要性和实际有效性之间存在差距。
图1揭示了CFO团队和机构面临的挑战, 他们的技能和能力与发挥最大潜能实现“兼攻之道”——优化价值保持和价值创造之间还存在差距。多数情况下, 技能和能力上的差距在审计、税务和合规等财务会计领域中并不存在, 但普遍存在于预测、战略和风险管理等与管理相关的能力领域中。这些存在显著差异的模块对CFO顺利优质地履行自己的职能构成了极大挑战, CFO必须采取相应的学习和改进, 以便补充自己的短板, 在CFO之路上越走越宽。那么CFO应该具体针对哪些方向加以学习和改进呢?一项题为《驱动全球会计行业变革的100个驱动因素》的ACCA和IMA联合调查指出, 企业和会计行业必需的战略行动包括: (1) 为波动做好应对和规划; (2) 建立雷达探索器; (3) 追求技术领先地位; (4) 为真正意义上的全球化做好准备; (5) 拥有求知的、创新的和适应性强的思维模式; (6) 承担更多的战略和商业角色; (7) 建立信任和道德的领导力; (8) 专注于复杂性、风险和绩效的整体视角; (9) 全球化发展方向; (10) 重塑人才库。这十项内容中, 管理会计体现了绝对作用,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 管理会计的能力会很大程度上决定一个CFO的水平。CFO团队通过战略性商业规划帮助企业实施前瞻性经营环境监测, 帮助企业提前制定计划以应对不确定性。遇到问题时, CFO团队被寄予厚望, 采取行动带领企业渡过难关并使企业变得更加强大, 这些行动包括资产负债表管理、ABC成本法、资源优化等。建立雷达探索器包括含有关键风险指数等先行指标的控制面板、竞争情报的应用、模拟和情景规划的应用。通过支持和驱动整个组织的创新举措, 包括商业案例支持、原型支持、主导业务流程和推进企业持续改进等, 让CFO团队展示出尝试性的、适应性强的思维模式。
中国公司正登上世界舞台, 在全球市场与那些在成本、质量和客户服务方面都堪称一流的公司进行竞争, 利益攸关者希望他们能够达到同样的水准。CFO团队需要带领组织朝着这个方向迈进。正如Cynthia Barton Rabe指出的:“不要让经验限制你的想象”。CFO和管理会计师有机会为企业内部和外部利益攸关者畅想更美好的未来。
在管理会计时代做卓越CFO
管理会计正在凭借其优势, 浸入越来越多的行业和企业, 在这种背景下, 很多企业的CFO已经或正在由传统会计核算角色向财务管理的角色进行转变, 并广泛地参与到资本运作、员工薪酬计划、战略决策、项目创新、风险防控等角色中去。那么在这一艰难而且深刻的变革中, CFO应如何改变自己的定位、知识结构和关键能力, 以适应现代管理会计对CFO的需求呢?大体上来讲, 以下几方面的内容最为关键和必要:
(一) 财务数据应靠前服务业务部门
管理会计对企业而言作用甚大, 其可提供战略决策信息以及帮助制定商业战略, 从而企业价值创造中发挥较大作用;可以计量财务和非财务绩效并报告给管理层和其他利益相关者;可以帮助制定有效的融资和激励策略, 计划长期、中期、短期的运营, 并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还可以帮助实施公司治理、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程序等。那么, 面对企业业务部门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的现实, CFO及其团队应如何定义自己的价值并采取行动呢?大多数卓越企业的实践表明, CFO应站在整个公司的战略角度考虑问题, 财务数据要能为公司发展起到决策支持作用。CFO要力争成为CEO的战略合作伙伴, 财务要为业务服务, 就需要CFO从核算会计角色转变为管理会计角色。业务想往哪里发展, 财务就需要跟上业务的脚步, 始终保持与数据同步。因为各个部门都有数据, 销售有数据、采购有数据、生产有数据, 销售数据和生产数据比较靠前端, 相对而言财务数据比较靠后端。财务人员特别是CFO, 如果只从核算角度看问题就会比较滞后, 对前端业务支持有限, 还可能误导决策者, 财务数据只有与业务实现实时联动, 才能对业务起到更好的服务作用, 也才能真正参与企业的价值创造, 实现自己的职能。常规情况下, 财务需要发票等凭据到达后才做记录, 但是站在管理的角度, 要充分运用好权责发生制原则, 实时更新财务数据, 这样才能对业务起到决策支持作用, 才能使决策信息不滞后。
各个业务部门掌握的数据往往是片面的, 只有财务掌握的数据比较全面。财务当仁不让要为业务决策提供支持, 比如销售部门销售货物的时候可能只知道市场价格而不知道成本价格, 如果财务人员特别是C F O不参与定价决策, 就可能会定价不当, 出现卖得越多公司亏损越大的现象。所以说, CFO只有跳出财务的小圈子, 才能真正有效地做好财务工作。
(二) 把握好管理会计的多重角色
作为践行管理会计的领头羊, CFO应用管理会计参与企业日常运营管理不能停留在战术层面, 还必须把自己打造成把握战略、目标及业务模式, 平衡长期利益和短期利益的战略家。
管理会计在企业管理中扮演多面角色, 除了像政委一样统一思想认识, 还要如同咨询师一样为企业管理层的决策提供包括财务和非财务的全方位分析建议;除了像财务总监一样忠实高效地执行决策层的方针和决策, 为企业战略目标提供财务支持之外, 还要兼具审计师角色, 为企业制定风险控制及保证计划;除了充当传统意义上筹资、保管现金的管家之外, 还应该通过绩效评估及价值驱动力来当好投资师的角色;除了透彻学习理解国家和地方有关税收政策之外, 还要利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现有制度设计积极进行税务筹划。另外CFO要有企业家的思维, 了解业务、发展战略与目标;CFO应该是一个有前瞻性的政治家, 对企业发挥“保驾护航”的作用;CFO应该做一个冷静客观的实干家;CFO还要拥有外交家的能力, 处理好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
(三) 培育优秀的商业分析能力
目前, 商业方面的分析、规划、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财务领导等, 是财务人员需要提升的重要技能和领域。
使命管理 篇5
———责任篇的感想
通过一个月的学习,我终于把《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的责任篇读完了,虽然只是浏览一遍,不过没有白读,还是了解了一些管理责任方面的知识。受益的同时更多的是看到了作者背后的功力,此书充分的表达了作者的智慧、知识、艺术、和经验,有很强的理论知识。
读完本书可以确信一下两件事实:一是书中所囊括的全部内容都来源于管理实践,而且有效性已经得到了时间的证明和肯定,是管理实践中最核心的管理;二是书中的所有内容都经过管理专业学员的测试,并被认为既具有深远意义又易于领会把握。
———彼得.德鲁克我觉得这句话一点也不夸张,主要就是利用了人的洞察力、理性思维、知识与技能来武装管理者,让他们每一个明天都能比今天做得更好。
西门子把他的看法概括为这样的警句:“没有有效的高层管理团队的银行,只不过是一堆应予拍卖的办公室家具而已。”没错,就像卖物品一样,要有一个好的销售员,才可以把东西卖出去,要不然这些也只是摆设而已。
1973年出版了这本《管理使命、责任、实务》的书之后,从书名中,我们便可以看出德鲁克教授以以贯之思想:管理是一种使命、责任和实务。他在《责任篇》中讨论高层管理及其任务、结构及战略。德鲁克先生是在这本书中率先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自己所倡导的管理理念、管理哲学和管理工具。并且也建立了一门学科,一门管理学科,一门“经世济民”的学科。
很快一股管理热潮席卷了全球,这是20世纪最重要的一件事。这个事件意味着“管理”正成为现代组织机构不可或缺的“功能”,成为现代社会的主流意识而伴随我们左右。德鲁克的管理责任观点对中国市场化改革有着重要积极地意义。他论述了多元化社会中公民责任是确保公民个性自由的有效保障,责任管理是代替专制的惟一选择和保护我们免受专制的惟一途径。
一、管理的责任
德鲁克从管理角度理解的责任有自己独到之处。第一,责任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即“作一个管理人员就意味着需要分担企业成就的责任,一个没有被期望承担这种责任的人,就不是一个管理人员。第二,承担责任需要起码的职权限度,任何人要求职权就要承担责任,而任何人承担责任也就是要求职权。因此,责任与职权是让管理者承担的两个不可或缺的要素。管理者如何正确行使他的职权呢?德鲁克主张应该在职权基础上建立一定的权威,通过工作过程中获得的权威来进行管理,而不是靠“权力”进行管理。所以他建议“为了建立可达成的组织,你必须用责任取代权力”。同时,权威是管理者在进行工作时才具有权威,离开工作环境就不存在权威的问题。第三,责任是管理者的目标与整个团体目标一致的保证。责任对于管理者来说是对自己他人关系的一种规范。如果只对别人提出要求而不对自己提出要求,那是没有用的,而且也是不负责的。如果员工不能肯定自己对公司是认真的、负责的、有能力的,他们就不会为自己的工作、团队和所在单位的事务承担起责任来。要使员工承担起责任和有所成就感,就必须使追求工作目标的人员与他们的上级共同为每一项工作制度目标。
二、管理责任的基础
明确了管理者的责任之后,还需要理解如何对管理者责任进行有效管理—这才是管理理论所关注的。对此,德鲁克专门研究了管理责任的基础问题,即对企业进行责任管理所需要的条件。在《管理任务、责任、实践》一书中,德鲁克列举了管理责任的五大基础:
1、设定责任目标。主要包括,决定管理责任的目标应该是什么,决定实现责任目标的过程和阶段应该是什么,决定要实现责任目标所需要完成的工作。
2、管理团队。为了有效管理团队的责任问题,德鲁克分析了活动、决策和相关的需求。德鲁克对工作进行了分类,他把工作分为易于管理的活动和难于管理的活动,并进一步对各种活动的管理任务进行分类。他还阐述了如何把单位与任务进行有组织的结构安排,这些都给管理者有效管理团队明确了任务。
3、激励和交流。为了使管理责任能够具体落实到每一位管理者身上,还需要通过薪酬激励、工作安排和提升等“人力资源杠杆”来进行责任激励。
4、有效的责任考评。德鲁克在强调自我管理同时,还强调制度化考评对于管理的积极作用,他认为,考评是管理者工作中的基本要素。通过考评,为管理者建立责任评判标准,规定最低的责任要求,为责任问题提供一个赏罚的依据。
5、开发和培养人才。责任是管理者人才的基本要素,因此,需要从人力资源管理的各个环节进行责任管理,这是有些责任管理的一个条件。而且,人才开发培养不仅仅是对下属,还要包括开发管理者本人。德鲁克写到,只有管理者才被人们要求帮助其他人获得远见和能力,使这些人的表现能达到高水平。
三、企业的社会责任
企业要负担起实现企业使命的责任,除了对内实施有效的责任管理之外,对外同样要承担管理的责任——这就是当今极为盛行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它是德鲁克管理思想的重要内容之一。通用电气公司:“通过技术与革新改善生活的质量。”沃尔玛公司:“我们存在的目的是为顾客提供价值。”衡量我们一切行动的价值标准是我们在这方面所取得的。并把它当做一项重要的管理任务: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它们只是一种工具,每个组织都是用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对于组织而言,光是求生存还不够,这点与生物体有很大的不同。组织的目标,应该是对个人和社会作某种贡献。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企业本身之外,所以必须努力认识组织以外的情况和问题。
事实上,企业的目的必须存在于社会之中,因为企业是社会的一部分。企业的目的只有一个适当的定义:创造顾客。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的,而只是一种工具:每一个组织都是用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对于组织而言,光是求生存是不够的,这点与生物体有很大的不同。企业为了承担它对社会的责任,提供商品和劳务,就必须对社会有所影响。一方面,为所在社区提供就业机会和税收来源,另一方面又生产出废物、废水、废气,污染环境。在当今这个多机构的社会中,企业必须日益关心它所提供的商品和服务的数量与质量,关心人们的生活和社会的环境等。
四、基于责任的组织
一个组织光是求生存并不够,它与生物体有很多的不同,它的目标是对个人和社会做某种贡献。因此,对其功能的考验,都是来自外部。在众多的管理任务中,他认为组织并不是为了自己而存在,组织既是管理的目标和对象,又是管理的手段和工具,即每一个组织都是用以执行某种社会功能的社会机构。围绕组织的管理目标,组织必须使这些目标相互平衡、结合、互相竞争,需要平衡目前的需要和未来的需要,它必须把各项目标变成具体的战略并把资源集中在一起。
早在1954年《管理的实践》中,德鲁克就提出了组织结构适应经营战略的观点。到了70年代,德鲁克进一步强调了组织在整个管理目标达成过程中的作用,他认为,构建组织的结构体系首先应该考虑这个组织结构所必须达到的要求,同时明确这个结构所要承担的任务和压力,只有这样才谈得上应该如何获得绩效。错误的结构则会严重地损害商业运作,甚至会毁掉一个公司。针对组织的管理目标提出,组织结构要达到保障管理目标的作用必须符合以下三个原则:(1)必须是为实现企业的绩效设置。(2)组织结构应该尽可能减少中间管理层次,形成尽可能短的指挥链。(3)组织形式要有利于培训和考察未来的高层管理人员。
真正进步的人决不以“孤独”、“进步”为己足,必须负起责任,使大家都进步,至少使周围的人都进步。通过读德鲁克的《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这本书,认识到:“管理是一种实践,本质不在于‘知’,而在于‘行’。管理中要付有管理的责任,管理的责任是为了实现管理目标而实施的管理活动。管理的目标是实现特定组织的目的和使命。使工作富有成效,员工具有成就感,使企业提高对社会的影响与承担社会责任。
另外书中还提到了沟通、决策、培训、管理开发等等,从管理者的定义开始——到管理活动——然后到分权——最后到管理者和预算,回忆起来总会有种想再翻一翻的冲动,此书是管理大师经过很多年积累的结晶,理论知识很强,如果想用得很好是需要从其它相关书籍吸收营养的,它增加了我对管理知识的兴趣,我要吸收更多的管理知识,来结合与检验我学到的虽然有一定年龄但仍然充满智慧的书《管理使命、责任、实务》责任篇。
试论企业组织的使命管理 篇6
关键词:组织 企业使命 使命管理
中图分类号:C9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7)11-169-02
一、企业组织进行使命管理的意义
在21世纪管理国际研讨会上,美国德鲁基金会主席朗西斯•赫塞尔本发表了题为“新世纪的 使命管理”的演讲,提出了“使命管理”的新理念。她强调:“一切工作都源于使命,并与 使命密切相关”,“你不需要为了管理而成为管理者,你是为了使命而成为管理者。你所做 的一切工作,无非是与大家进行沟通,让大家接受这个使命,然后团结带领大家,朝着这个 方向前进。”因此,无论政府、企业,还是非赢利组织,都必须有自己的使命。只有有效地 完成自己的使 命,才能称为是有效的组织,才有存在的必要和意义。各种管理理论,无论是从哪个角度研 究管理,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有效地促进组织完成自己的使命。使命管理的理念可以适用 于任何国家和地区,无论企业采取何种管理模式、运用何种管理理论作指导,其最终目的都 是履行使命,因此可以说“使命管理”是管理理论的本质或纲。
二、企业使命的内涵
(一)对企业使命的认识
使命主要表达的是我们“为什么做”我们所从事的工作。如果一个组织没有使命,那么它 有可能只知道自己在“做什么”,“何时做”,而不知道“为什么做”。只有弄清楚“为什 么做”才是最重要的,否则你永远不能取得应有的绩效,永远也发挥不出组织的最大潜力。 任何一个组织都是由人组成的,组织的驱动力又源自人内心深处的激情。如果一个人连“为 什么做” 都不知道,又怎么会产生源自内心深处的激情呢?因此,一个组织为了生存下去 ,并且做得更好,首先必须要弄清楚自己的使命。
传统观念认为,企业是盈利性的经济组织,其唯一的使命就是为股东创造利润。20世纪60~70年代期间,随着日本企业的成功,有关人士认为企业应当是股东利益与职工利益的结 合体 ,企业的使命是同时为二者的利益服务。在这种观念下,企业虽然也重视对客户的服务,但 只是当作一种获利的方法而并不认为是企业设立的使命之一。
创新的观念则把客户的利益提高到同股东利益与职工发展利益同等的地位,认为企业必须同 时为股东、职工和客户三者创造价值,才有可能持续发展。这一观念创新之处主要有两点: 一是企业使命的主体增加了三个,即股东、职工和客户;二是使命目标中以“价值”概念代 替了过去的“利润”或“利益”的概念。
(二)企业使命的主导思想
企业使命是指企业在使命观念的指导下,为其生产经营活动的方向、性质、责任所下的定义 。它是企业经营哲学的具体化,集中反映了企业的任务和目标,表达了企业的社会态度和企 业主体意识的价值取向。现代企业的最高使命是其应该具有的社会责任感,它要求企业必须 具有这样的战略思想:即不仅应当考虑到自身的利益,而且能够承担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对各种不同的社会利益集团和群体所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主要包 括:(1)企业的社会使命,指企业及其成员对社会做出贡献以及协调各种利益集团之间关 系的使命。(2)企业的社会服务,指企业应向社会提供的满足各种需要的服务。(3)企业 的社会产品,指企业提供的各种产品,既要为企业自身带来利益,也要对社会具有价值。( 4)企业的社会利益,指企业必须把维护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作为评价其经营活动成果的有 效依据和指标。
(三)企业使命的制定
1.业务的界定。企业使命界定的是企业已有的业务。一般来讲,多元化公司的业务界定得 稍宽一些,单项业务的公司界定得狭窄一些,从价值链活动的定位上看,主要是指企业是要 进行全面整合,还是要有所重点地进行部分整合,具体是由公司所要创造的价值决定的。从 战略角度讲,企业可以从三个方面界定自己的业务:(1)顾客的需求,即企业需要满足顾 客什么方面的需求。一般认为,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只有在满足顾客的某种需求和需要的时候 ,它才具有重要的意义,才真正成为企业的一项业务。(2)顾客群,即企业需要满足的对 象是谁。企业必须对此做出明确的回答,因为顾客群代表的是一个需要提供服务的购买者的 类型,需要覆盖的市场和地理区域。(3)满足顾客的需求的方式,即企业需要采用什么样 的技术和活动来满足顾客的需求。实际上企业使命就是要企业回答:“什么?谁?以及什么 方式?”三个基本性的问题。
2.企业使命的制定。企业的正式使命常常由高级管理部门确定,有时还可以由一名顾问或 其他员工参与决定。确定一项组织使命是否被真正采纳的关键是:企业行为是否体现了使命 的要求,整个企业的目的、日常工作及各项提案是否与之相符。因此企业在制定企业使命时 要符合以下三个特点:(1)只有一句话那样长;(2)能够很容易地被十几岁的孩子所理解 ;(3)朗朗上口,易于背诵。当顾客询问“你的公司是做什么的”时,每个人都能够说出 这个句子。要尽力避免诸如“我们的公司是要服务顾客”这样一般的字句,这样的句子太笼 统了,既不鼓舞人,也没有声明什么或告诉别人什么。 由于每个公司所要实现的战略 是不同的,所以他们阐述使命的方式也是不一样的。在实践中,要想用一个简单明了的句子 ,阐述企业所服务的需求、目标市场以及所开展活动的方式的确是一个挑战。
企业使命表达的内容不应表述为经营哪些类别的商品或品牌,而应该抽象概括一些。例如, 化妆品商店的使命不应是出售“欧珀莱”、“羽西”、“倩碧”,甚至不是出售化妆品,而 是帮助消费者实现美容需要。服装店的使命是使女士们显得美丽动人;书店的主要使命是帮 助各年龄段的人们拥有丰富的精神世界;礼品店的使命是帮助人们更好地表达他们的爱意; 摩托车店的使命是使人们的交通变得快捷、舒适和安全等等。
沃尔玛的企业文化强调所有员工在管理决策过程中的参与,公司的高层管理者,特别是公司 创始人山姆•沃尔顿经常公开鼓励普通员工向公司提意见和建议,并且制定了涉及基层员工 的利润分享计划,因此沃尔玛的企业使命是:“我们关心尊重每个人!”
中国最大最早的专业咨询公司——北京同心动力企业管理顾问有限公司的使命是:提供最佳 解决方案,提升客户核心价值,成就管理实战精英,引领企业文化管理。
某独立发电公司的使命是:供应可靠、清洁、经济之能源,传输文明、发展、进步之动力 。理由是:前后两句的核心内容是供应能源和传输动力,这是公司的基本属性;供应能源和 传输动力存在内在联系,供应能源是因,传输动力是果,二者语义相近,但又有所起承,易 于解释和理解;这一词条的前后两句对仗工整,易读易记,便于传播。
三、组织在使命管理下的任务
1.自我评估。企业通过自我评估来突出组织使命中的社会责任,认真地考虑公司的一举一 动对社会的影响。公司的第一位目标是保证自己的生存,利润最大化则是公司的第二位目标 。组织自我评估的目的就是要建立基于社会责任和组织目标相结合的“使命”理念,这种使 命应该为组织的每一个管理者所熟悉、遵循并努力去实现。使命的表述应该简洁、有力、令 人信服和振奋人心,这有利于培养管理者的使命感,促使“使命"成为管理者内在的驱动力,进 而激发出一种完成“使命"的责任感和成功的强烈欲望。随着市场经济的充分发展,越来越 要求“小政府,大社会”的政府模式的存在,很多企业只有担负起更大的社会责任,才能赢 得公众的信任和相对的竞争优势。
2.重审使命。重审使命意味着要不断地对公司的使命重新定位。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东 西,组织的使命也必须随着组织环境的变化而变化。就像我们打开窗户看风景,每次只能看 到尽可能的风景,而窗外的风景是会改变的,所以需要每隔一段时间就重新审视一下我们的 使命,看看它与窗外的风景是否合拍,是否与外部的环境相适应,如果不相适应,就要予以 调整。
3.取消等级制度,挑战陈规陋习。等级制度是传统管理模式的一个代表,传统的管理是一 种“方形管理”,它把一个组织打造得像一个盒子,所有人都在这只盒子里做事,使用的是 命令和控制式的语言,采取上下级结构,这样的语言和结构曾经起到了维持内部秩序的作用 。但是,现在这种管理落伍了,把人们装进盒子里就无法让他们发挥聪明才智,也就阻碍了 创新,使整个组织陷入了僵化。取消等级制度,挑战陈规陋习就意味着要进行管理的创新。
4.改善组织内部结构,促进组织成员之间充分地沟通和交流。好的管理是圆形的,而绝不 是方形的,圆形管理可以做到打破上下级之间的界限。组织的领导者与其下属之间能够进行 充分的沟通和交流,组织内部没有金字塔般的森严体系,而是灵活的、流动的、同一平面的 圆形组织结构。所有人的联结点就是组织的“使命”,它如同圆心一样,把大家团结起来, 围绕着它进行工作,从而释放出所有人的创造性,促进企业使命的最终实现。
四、使命管理对企业管理者的要求
卓越的管理者首先应该是使命的代言人,然后是它的忠实履行者。出色的管理者应能充分发 现和体现企业的价值,对组织有着清晰明了的远见,并能以身作则,是道德的楷模,是其他 组织成员的榜样。作为一种理念,一种方向,一种道德楷模,组织的领导者应该运用自身的 榜样力量,来感染组织的其他成员为企业使命的实现而努力。这样的管理者应该具有卓越的 领导力,那领导力从何而来呢?实际上,真正对领导力起关键作用的是如何做人,而不是如 何做事。归根结底,是领导者的品德素质决定了工作的绩效,而不是他的工作能力。那些成 功的领导者,比如通用电气的杰克•韦尔奇先生,总是有自己坚定的信仰、价值观和原则, 他能够通过人格的力量来带领一个团队,去实现他们的目标。但是,在具体管理实践中如何 实施领导职能呢?很简单, 组织的领导者应该存在于他的同事之间,而不是站在上边或外边 发号施令,要身体力行,不能光说不做。无论是信仰、价值观还是原则,你都要把它们体现 出来,没有别的方式,就是反复表述我们的使命,然后,从自己开始,带领大家一起去做。
五、组织使命管理的发展方向
1.重审使命,建立以使命为中心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组织文化是由相对稳定和持久的因 素构成的。IBM的托马斯•沃森说:“一个组织的基本哲学思想对组织的作用比技术资源、 经济资源、组织结构、创新和抓住时机的作用更大。”价值观构成企业组织文化的核心,仅 仅让员工加入组织是不够的,更重要的是让员工投入企业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中,只图赢利的 企业只能获得暂时的成功,只有高举特定的价值目标——使命,组织才能活力永存。因此, 管理者的真正任务就是重审使命,审视外在的产业和周边的资源链,审视自己的业务能力, 选定自己的核心业务,从而培育优势,管好组织的价值观,并把这种使命灌输给每一位员工 。
2.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学习型组织是一个不断开发适应与变革能力的组织。 彼德•圣吉在《五项修炼》一书中指出:“90年代最成功的企业将会是‘学习型组织’,因 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1970年名列财富杂志“50 0强”排行榜的公司,到了20世纪80年代却有1/3已销声匿迹,这是因为,组织的智障 妨碍了组织的学习及成长,使组织被一种看不见的巨大力量所侵蚀,甚至吞没了。因此,必 须建立学习型组织,倡导终身学习。
3.激励创新。创新已经成为时代的特征 ,一个企业、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只有创新才有生命力。激发组织的创造力有三类因素 ,它们是组织的结构、文化和人力资源。其中:(1)组织的结构因素对创新的作用表现在 :有机式结构因其纵向变异、正规化和集权化程度低,可以提高组织的灵活性、应变力和跨 职能工作能力,从而使创新更易于采纳;拥有富足的资源能为创新提供重要的基石,组织资 源充裕,就使管理层有能力购买创新成果,敢于斥巨资推行创新并能承受失败的损失;单位 间密切的沟通有利于克服创新的潜在障碍,像委员会、任务小组及其他这类机制都可能促进 部门之间的相互交流,从而得到创新组织的广泛采用。(2)文化因素对创新的作用主要表 现在:富有创新力的组织,通常具有某种共同的文化,如鼓励实验、赞赏失败、不论成功与 否都能给予奖励等等,这种文化氛围非常有利于激发创新。(3)人力资源因素对创新的作 用在于:有创造力的组织总是积极地对其员工开展培训和发展,以使其保持知识的更新;给 员工提供高工作保障,以减少他们因担心犯错误而遭解雇的忧虑;鼓励员工成为革新的能手 , 一旦产生新思想,革新能手们会主动而热情地将思想予以深化,提供支持并克服阻力,以确 保创新得到推行。
因为组织是由人组成的,管理的核心是人际关系,所以培养人的使命感已成为组织现实需要 和长久之计。组织中的成员必须都具有使命感,才能更自觉地去为组织的使命而努力,这使 得使命管理成为各种管理理论的重心。因此,“使命管理”的提出为组织寻求对策指出了一 条道路,昭示着组织今后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王吉鹏主编.企业文化理念体系构建实务.仁达方略企业文化事业部
2.凡禹主编.领导素质的培养.北京工业大学出版社
3.庄寿强.戎志毅著.普通创造学.中国矿业大学出版社
4.陈阿兴,李朝鲜著.现代贸易组织创新研究.中国物资出版社
把社会管理创新发展当做一种使命 篇7
一、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增进民生福祉相结合
当前长沙市社会治安问题、食品安全事件、公共突发事故和城市交通不畅等时有发生, 这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人民群众对城市社会管理的满意度。改善民生既是长沙市委、市政府要关注的重点, 又是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 也是长沙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着力点和难点。创新社会管理, 关键是要与增进民生福祉结合起来, 要重视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 让老百姓安居乐业。为实现这一战略任务, 要按照全市社会管理创新综合试点工作的统一部署, 结合长沙实际, 大力实施民生工程。
1.富民工程。以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为重点, 持续推进创业富民工程。强化就业公共服务, 加大就业资金投入, 实现城乡就业统筹。大力推进全民创业, 以创业培训为重点, 完善职业教育培训制度, 实施“创业扶持计划”。实施积极主动的就业政策, 大力开发就业岗位, 不断改善就业环境, 切实提高就业质量。
2.畅通工程。加强城市交通管理, 提供优良的城市交通环境, 是推进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内容, 也是关注民生、改善民生的重要体现。近年来,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城市交通工作不断加大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 近三年投入资金300多亿元, 新建、改拓道路200多条, 形成了“六桥三环”“十纵十横”的路网格局。尽管如此, 目前长沙交通拥堵的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善, 这与广大市民出行的切身利益息息相关, 为此, 实施畅通工程对创新社会管理尤显重要。实施畅通工程, 当前要着力解决好交通疏堵问题。交通疏堵要坚持两手抓:抓设施建设解决微循环, 抓行为引导解决大交通。
二、把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社会服务相结合
社会管理, 实质上是对人的管理和服务, 要实现创新社会管理与改善社会服务相结合, 必须坚持以社会服务为导向, 努力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服务水平, 做好公共服务, 转变社会管理的理念和方式, 打造服务型政府。具体说来, 改善社会服务必须加强对以下五方面社会服务的治理。
1.公共服务“治差”。公共服务主要指政府运用公共资源提供的以满足社会成员的普遍需求为目的的服务行为, 包括公共环境服务、公共信息服务等。公共服务治差主要加强对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的治理。加快发展教育事业, 努力把长沙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教育基地。
2.窗口服务“治劣”。窗口服务主要指政府和社会组织为促进社会系统协调运转, 对社会系统的组成部分、社会生活的不同领域以及社会发展的各个环节进行组织、协调、监督和控制时所提供的服务, 包括政务服务、公用事业、公共交通、商业服务、旅游园林、金融证券等。窗口服务治劣应围绕医疗卫生、金融证券、邮政电信、公安、交通、工商税务、水电油气等窗口行业完善硬件设施, 做到环境整洁、标识明显、设施配套。大力推行亮证上岗、公开承诺、程序公开等规范管理, 畅通投诉渠道, 自觉接受社会监督。深入开展职业道德、职业技能、职业礼仪培训, 确保窗口工作人员语言文明、仪表端庄、行为规范, 建设办事快捷、服务高效、便民利民的文明窗口。
3.帮扶服务“治难”。帮扶服务是指政府及其他各方面社会力量对特殊人群、困难群体提供的物质、文化教育、生活等各种服务。 帮扶服务治难的重点主要应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和重点人员的服务管理。实行分类管理、全过程帮扶, 创新特殊群体的服务方式, 全面加强对社会闲散青少年、流浪乞讨未成年人、服刑在教人员未成年子女的重点帮教管理。切实改善困难群体基本生活, 建立留守儿童、孤寡老人、流浪儿童等困难群体救助制度。
三、把创新社会管理与健全体制机制相结合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经济体制转轨给我们带来新挑战, 社会结构转型给人们提出新考验, 社会管理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矛盾和问题日益显现。长沙市社会管理体制与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原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亟需改革创新。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必须健全现有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努力畅通利益表达渠道, 构建起能及时反映和协调处理各方面、各地区、各阶层的各种利益诉求和社会矛盾的社会管理体制机制。
四、结语
使命管理 篇8
近年来, 随着信息技术在管理领域的深入应用, 人们对信息化的认识逐渐由概念普及发展到实践应用阶段, 即诺兰模型的系统集成阶段, 在该阶段, 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需求主要以系统开发所需的技术型人才为主, 如系统开发中设计阶段的数据库设计师、网络构架师, 实施阶段的程序设计人员、系统运行管理及维护人员等更受用人单位的青睐, 这种需求变化对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造成很大的冲击。
基于需求的导向和就业的压力, 许多高校在制定信息专业的培养方案时, 忽视了信息专业的使命, 曲解了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 最明显的体现就是许多高校把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定位为信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把管理信息系课程作为一门概论式的课程、入门教育的课程, 甚至有些高校认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设置没有意义, 干脆取消了该门课程。
那么, 究竟管理信息系统有没有存在的必要?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哪个更能体现专业目标?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课, 专业的课程体系如何设置?如何定位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目标、地位、课程内容等问题?本文围绕上述问题展开讨论, 提出了一个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体现信息专业使命的课程和知识体系。
1 由信息专业的使命及培养目标分析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
对于信息化, 就管理而言, 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管理的优化和改造, 这就说明信息化分为两方面的内容, 即基础层面上的技术环境的集成和应用层面上的管理优化。技术集成是基础, 管理优化是目标, 这两方面紧密相关, 密不可分,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目标就是培养这样的人才, 其使命, 概括而言就是培养信息系统环境下的信息管理人才, 其深层次的含义应该是培养信息系统环境下的管理人才, 其职责是在信息化环境下如何进行管理, 如何进行组织设计、流程设计、制度设计。因此, 信息管理专业是传统管理学科的高端学科, 其职责在于管理变革和创新、组织的变革, 是对未来管理模式的研究, 这也是诺兰模型的第六阶段———信息管理阶段的设想与追求的目标。
针对信息管理专业的使命, 信息管理专业的战略级的目标就是要培养熟练掌握信息技术集成 (信息系统开发) , 能够对组织战略、组织机构、组织管理制度、管理职能、管理流程进行信息技术环境下的重新设计和创新的高级管理人才。
针对信息专业的使命和目标, 信息专业的两门重要的专业课程无疑就是管理信息系统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管理信息系统的任务在于管理优化, 它直接体现了信息专业的使命, 统帅了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 是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任务在于技术集成, 是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基础和前续。
对此, 有些学者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认为信息专业的技术集成, 就是综合各种现代信息技术, 构建一个面向管理的信息系统, 即技术集成的同时也是深入理解管理问题的过程, 也需要进行管理流程的优化, 因此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完全可以取代管理信息系统课程, 这就出现了文章开始提到的现象。
诚然, 在信息管理专业的知识体系中, 信息技术环节的教育必不可少, 按照“信息化的实质就是管理与技术的结合”的提法, 信息专业的培养目标就是研究管理问题的信息技术解决方案, 这里提到的信息技术, 就是信息系统的开发技术, 或者说是一种技术集成, 即信息管理专业所学习的信息技术是以信息系统的构建为出发点 (这是信息管理专业的信息技术类课程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所在) , 这也是信息管理专业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的目标所在, 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目标就是深入理解管理问题的实质, 并进而以相应的信息技术方案解决, 这个过程也是管理和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 因此有人提出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取代管理信息系统作为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
这种提法的不合理之处在于:第一, 尽管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也是在思考管理问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 但是它的分析内容是微观的、具体的管理问题, 它不能对组织的全局管理问题进行分析;第二,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更加强调技术的实现, 尤其是现在提倡的面向对象方法, 直接面对底层的技术实现, 显然这与信息专业的使命有很大的差距, 即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组织课程体系是在既定的管理环境下思考信息化解决方案, 而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思路是在信息化环境下思考管理变革和创新,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正是站在组织全局高度, 从战略的角度思考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流程和管理创新。
因此, 信息系统分析和设计这门课程是信息专业很重要的一门课程, 但是它不能取代管理信息系统成为信息专业的核心课程, 它只能作为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前续课程, 即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开设之后, 学生能够对具体的管理问题进行信息技术的实现思考之后, 进而思考整个组织的信息化问题。显然, 管理信息系统才是体现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专业课。
2 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
基于以上分析, 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可以从两个层面上进行, 第一个层面围绕“具体管理问题的信息化解决方案的设计”为出发点, 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课程为核心, 该层面的课程目标就是建立学生的具体管理问题的信息化构造能力。第二个层面围绕“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问题的优化”为出发点, 在前一个层面的知识体系的基础上, 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核心, 思考管理优化与变革问题。
2.1 以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 该门课程的任务就是结合某种开发方法讲授如何进行分析与设计, 并形成一整套信息化解决方案, 以及信息系统开发的管理;分析设计的过程既是对管理流程、管理业务深入理解的过程, 同时也是逻辑性的思考技术架构的过程, 在分布式系统环境下, 信息系统的体系结构以及处理模式的设计, 决定了信息系统的构成及技术路线, 因此体系结构的研究将是该门课程的主要内容之一, 因此它是管理与技术结合的一门课程;围绕该门课程, 铺开了管理与技术两条课程设计主线。
管理类的课程, 目的是建立学生的经济管理思想, 并进而对企业管理所涉及到七大职能子系统的流程进行分析设计;因此可以把该类课程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就是管理基础课, 如会计学、统计学、经济学、管理学、运筹学等课程, 该类课程目的是建立学生的管理思想;另一个层次, 就是在前述管理基础课程的基础上, 企业所涉及到具体的管理问题, 按照人、财、物及产、供、销的资源对象的流动过程, 所开设的诸如生产运作管理、财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市场营销、供应链与物流配送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管理应用型 (管理职能型) 课程;该类课程是学生进行职能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 是企业业务流程分析的前提。
信息技术类课程, 是对学生构建信息系统作技术铺垫, 因此课程设置目的完全是围绕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来设计 (这一点是区分软件工程的根本之所在) , 信息系统是数据库与程序的组合, 由于现在的系统都是基于网络的分布式系统, 因此包括网络的内容;这类课程也可以分为两个层次, 一个层次就是技术基础课, 如离散数学、数据库原理、数据结构、程序设计基础、计算机网络、操作系统原理等课程, 该类课程目的就是建立学生开发信息系统的技术思想, 明确信息系统的技术架构;另一个层次就是技术应用型课程, 设置如实用数据库应用系统 (Oracle或者SQL-Server) 、网络管理实践、C/S的开发工具 (Delphi, VB, PB VC++等) , B/S的开发工具 (JAP, ASP等) , 即从学生动手实践应用技术角度考虑, 选择设置一些开发工具类的课程, 以支持系统开发 (参见图1) 。
上述课程体系, 体现了两个特点:其一, 就是强调技术集成与实现, 目的在于建立信息化的技术框架;其二, 就是对管理类课程的要求只停留在管理职能课的层面上, 而对于管理综合课没有涉及, 这也正是该类课程体系的最大缺陷。整个专业的研究中心集中到系统开发的层面上, 而对于管理的研究, 尤其是战略层面的管理及信息化几乎没有涉及, 违背了信息专业的使命, 信息化是信息技术环境下的管理研究, 如果脱离了管理, 信息化就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就没有存在的意义, 纯粹技术问题的研究应该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或者是软件工程专业的研究领域, 这也是信息专业与软件工程专业的区别所在。
2.2 以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为核心的课程体系设计
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是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课程体系基础上增加了管理综合类课程, 包括组织行为学、战略管理、组织管理系统设计、知识管理等课程, 其目的在于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变革和优化, 这与信息专业的使命正好吻合, 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承载了信息专业的目标与使命, 因此课程体系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 以管理信息系统的知识架构为出发点组织课程体系, 研究的重心上升到了管理变革与创新。
作为专业核心课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以管理流程优化和管理理论创新为目标, 其课程内容包括信息化环境下的组织战略制定、企业流程优化、组织设计、管理模式制定、组织整体信息化方案制定、信息经济与评价等内容。
以管理信息系统为核心的课程体系可以把课程纵向分为3类:管理类课程、技术类课程、管理与技术结合类课程。
管理类课程可以分为3个层次:管理基础课、管理职能课和管理综合课;技术类课程也可以分为3个层次:技术基础课、技术应用课和技术综合课。其中技术综合课因为必须结合管理应用与实践, 所以又可以看作是管理与技术结合的课程, 这类课程主要是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管理与技术结合的课程包括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以及管理信息系统两门课程, 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属于低层次的管理与技术的结合, 其课程目标就是搭建信息化的环境, 因其侧重技术的实现, 因此也可以把它划分为技术综合类课程, 而管理信息系统是在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的基础上, 高层次的管理问题与技术结合的课程, 由于它直接体现专业使命与目标, 因此是整个课程体系的核心与灵魂 (参见图2) 。
3 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与信息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区别
需要强调一点, 由于现在管理类学科把管理信息系统课程作为学科基础课, 因此许多高校在制订培养方案时, 没有考虑信息专业与其他管理类专业的区别, 而是制订了一揽子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模式, 而实际上信息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与管理学科的其他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的课程内容有很大的差别, 在课程地位、课程目标、知识体系等方面都不能相提并论。
课程目标和地位:其他管理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的性质是基础课, 其目标在于信息化知识的入门, 建立学生信息化环境的思想;而信息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信息专业的核心专业课, 其目标在于把学生所学的管理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综合, 起到统筹信息专业各门课程的作用。
知识体系:其他管理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概括性地讲授信息技术的构成、信息技术的集成 (信息系统的结构) 、信息技术的应用 (管理系统或应用系统的开发案例) , 包括信息技术部分的综合介绍, 管理职能及其对应流程的信息化实现分析, 系统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的内容等;而信息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重点研究信息化环境下的管理创新与变革问题, 包括管理流程的优化与重组、信息化战略及组织战略制定、组织数据建模、系统体系结构设计、信息化应用案例分析等内容。
课程顺序:其他管理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是管理类基础课程, 是管理综合课、管理职能课的先修课, 在管理基础课开设之后, 管理职能课开设之前开设;而信息专业的管理信息系统是专业知识的综合课, 因此是在管理类和技术类的综合课开设以后, 再综合讲授。
由此可见, 尽管信息专业也是管理学科的范畴, 但是与其他管理学科与专业有很大的差别, 作为专业核心课的管理信息系统的地位和内容也和其他管理类学科的管理信息系统课程有很大不同, 因此我们不能因为它们同属管理学科, 且课程名称相同就一概而论、等同对待, 这样做只能使信息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培养目标偏离本来的轨道。
4 结语
从上述课程体系设计可看出, 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交叉性的学科, 其知识体系既包括经济管理学科的完整的知识体系, 也包括软件工程 (计算机应用专业) 的完整知识体系, 信息专业的学习内容比其他本科专业的知识内容多一倍, 因此学时设置就成为信息专业培养方案设计的主要瓶颈, 如果按照知识体系面面俱到, 难免会出现“样样知晓, 个个不精”的局面, 走上工作岗位后也是高不成———管理不通, 低不就———技术工作不扎实;反之, 如果按照市场需求, 强调技术, 管理知识仅仅作为了解, 那么又会使信息专业办成软件工程或计算机应用专业, 偏离了专业使命。实际上信息专业的学生不但要有系统、完善的管理知识, 同时也要求有深厚的技术功底和强大的动手实践能力, 鉴于此, 对于信息专业的学时设置提出以下构想:其一, 延长信息专业的学时及在校学习时间, 设置五年制本科, 这样该专业的本科学生可以有更充足的时间和精力学习专业知识。其二, 设置本硕连读的信息管理专业。从信息专业的历史使命看, 信息专业的学生更多要求管理变革和创新能力, 这就需要具有丰富的管理实践以及一定的科研能力, 而在本科层次上达到这样的目标就有力不从心的感觉, 因此可以考虑在有条件的院校实施本硕连读。
近年来, 鉴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些学者提出信息专业回归的思路, 即把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分解, 仍然回到1998年之前的信息专业与传统的学科相结合的专业设计模式。在实践中, 一些高校结合自身优势也办出了有自己特色的信息专业, 例如广东药学院的信息管理专业就利用自己在医药学方面的优势摸索了一条和传统学科相结合的路子;另外一些传统学科也在管理与技术的交叉地带摸索信息化的应用, 如近年来崛起的会计电算化、电子政务、地理信息系统等专业 (专业方向) 的发展。笔者认为, 信息管理专业的建设可以与传统学科相结合, 并形成自己的特色和优势, 但是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作为一个完整的学科体系, 承载相应的历史使命, 其知识构成无论是在管理领域还是在技术领域都是一个有机的系统, 离开这个主题, 就违背了它的历史使命, 都是不可取的。
总之, 信息管理专业作为信息化时代的产物, 肩负信息化改造的历史使命, 在制订信息专业的培养方案时, 不能只考虑某一个时期的需求, 也不能只针对某个阶段的特色, 应该从专业使命出发, 面向社会发展的长远趋势, 这样信息专业才不会变质, 才不会迷失方向。
参考文献
[1]赵志运, 赵俊岚.经济管理类院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建设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05 (4) .
[2]陶皖, 对普通地方高校信息系统专业本科教学的认识[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6 (19) .
[3]温雅丽, 原燕萍.关于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 2007 (3) .
[4]佟喜彦, 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J].国际商务研究, 2006 (6) .
[5]张媛媛.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建设研究[J].中国科技信息, 2007 (9) .
[6]陈玉栋, 王付山, 董文娜.基于就业市场需求的高校IS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 2008 (15) .
使命管理 篇9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指出, 教师队伍建设的目标是“严格教师资质, 提升教师素质, 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要把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作为教师职业道德教育的一个方面, 为教师学习心理健康教育知识提供必要的条件。要关心教师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从实际出发, 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 减轻教师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 使他们学会心理调适, 增强应对能力, 有效地提高心理健康水平”。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是新时期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总体说来, 我国教师爱岗、敬业、奉献, 为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但同时, 关于教师自我伤害、伤害他人、师德失范等负面报道频见媒体报端。国内外大量的调查研究也表明, 在现代各类不同的职业中, 教师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职业。教师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到教师自身及其家庭幸福, 更是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 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促进教师的身心和谐发展, 以身心健康的教师去培养和成就一批身心健康、人格健全、品质高尚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服务于社会发展, 是新时期教育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尤其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为教育使命直接承载者的教师, 面临着更大的压力和挑战, 势必对教师心理健康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期待。如果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不能有效展开, 教师的心理素质不能得到有效保证, 那么教师的职业道德建设、专业发展、能力提升成效必然大打折扣。
就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现实状况来看, 虽然近年来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问题的关注度逐渐提高, 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状况依然堪忧。究其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
1. 对教师人本属性的相对忽略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意义的认识相对不足
一方面, “春蚕”“蜡烛”等关于教师的各种隐喻及角色暗示, 在颂扬教师崇高职业角色的同时, 无形中强化了教师作为一种职业的“社会属性”, 而弱化了其作为自然人的“人本属性”, 强调“超我”而忽略“本我”和“自我”。大众对教师的关注更多体现于对教师的社会需求而非教师的个体需要。另一方面, 伴随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不断深入, 社会对教育质量的要求也不断提高, 师生面临更大的压力。在有限的时间精力条件下, 社会各界将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点更多地集中在学生身上, 对教师的关注则主要体现于师德建设、业务水平等方面。在整个社会大背景意识状态的影响及学校精力成本、人力成本、时间成本、经济成本的限制下, 学校往往也忽略了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关注和对教师的人文关怀。
2. 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组织力量的显著缺乏和相应体制机制保障明显不足
当前社会各界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各种呼声, 最终主要落脚到倡导教师自我维护, 没有明确开展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的组织力量, 也未建立相应的体制机制保障。实际上, 教师的心理健康问题往往是个体内外诸方面因素综合长期作用的结果, 其维护也应是有意识、有针对性的自我维护和系统、深入、持久的外在力量维护共同结合, 才能更具实效。单纯强调教师的自我维护和缺乏实施组织载体的呼吁, 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难以起到实质性作用。
3. 对教师心理特征的了解不够充分和维护方法策略流于表面形式
部分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价值和作用有一定认识, 开展心理健康维护系列讲座, 开设教师心理咨询室, 组织教师开展心理拓展、读书、郊游等活动。这些活动对在学校内营造关爱教师心理的氛围起到了积极作用, 但实际上成效并不显著。其原因有三:一是有限的活动仅是停留于表面, 难以触及教师心灵深处, 未从根本上减少或消除教师心理问题的根源, 也未从本质上满足教师的深层心理需要;二是教师是对个人尊严和形象相当看重的职业群体, 并不乐意主动接受心理咨询或有意识的心理辅导;三是在教育教学压力和身心疲劳度已经较强的情况下, 教师反而会把这些活动看作新的压力来源和额外负担。
二、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学校是教师生活和工作的主要场所之一, 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也是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 结合学校作为正式组织所具有的系统性、目的性和计划性优势, 学校应该成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优先组织, 肩负起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使命。
1. 学校因素是教师心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源
笔者的一项调查显示, 学校领导行为、组织行为、群体氛围、环境设施、工作的稳定性等对教师心理健康具有直接或间接影响。教师的部分心理健康问题直接源于工作事件, 如与学生沟通不畅、教育教学成效不佳、课堂教学效果不满意、教育方法缺乏艺术性、评优晋升未果等, 这些心理困扰的产生多具有较强的现实性和情境性, 事情本身没有解决, 心理困扰就难以消除。一些学者的研究也支持了这一结论, 认为学校的组织因素如工作要求过高、教室氛围、角色冲突、自主与做决策、孤立、公平、冲突的价值观、努力与回报之间的差距, 学校领导与管理因素, 如校长的支持不够、学校管理混乱、压抑的学校等是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学校因素。还有的研究认为角色冲突、工作任务繁重、缺乏教学自主权会影响教师的心理健康。因此, 学校有必要有意识地降低或消除学校本身因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减少校源性教师心理健康问题。这能在很大程度上起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提高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实效。
2. 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最有效的组织力量
虽然教师身处各种不同的正式和非正式组织, 但相比较而言, 学校更具有系统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优势。首先, 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组织优势。学校是一个正式组织, 能为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提供稳定的制度保障, 能够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工作, 诸如理念引领、整体规划、文化熏陶及各种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其次, 学校具有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时空优势。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场所, 不少教师近一半的时间是在学校中度过, 只有学校才能真正有时间和空间借助组织优势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落到实处, 避免空头关注。
3. 学校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就“教师”这一群体的心理健康讨论是基于其职业基础的, 也即我们撇开纯粹个体心理健康的讨论而提出教师心理健康, 这在很大意义上为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赋予了强烈的社会意义。即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不仅于其个人, 更对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对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开展, 乃至对整个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育使命承担者的学校, 自然是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直接受益体。
首先, 教师的情绪反应会直接影响学生的情绪体验和行为反应, 处于高焦虑水平状态下的教师会对学生更多地采用任务取向的行为, 而较少地使用积极反馈, 从而会间接地影响学生的情绪发展和学业技能水平的提高;教师的人格特征可以通过影响班级的心理环境和社会氛围, 进而影响学生的心理行为发展和成绩结果;教师的不良言行或问题行为往往会给学生造成师源性心理伤害或心理行为问题。教师的个体因素不仅可以直接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还可以作为环境因素和学校因素的中介变量影响儿童心理和行为的发展。
其次, 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较高会使其在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想象、情感、意志、性格等方面有良好的发展, 从而有利于提高工作效率,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学校对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能够优化学校组织承诺, 增强教师在组织中的幸福感受;能够提高教师各项满意度指标, 增进教师的向心力和凝聚力;能够改善学校组织氛围, 提高教师士气;能够降低各项关联管理成本, 如离职率、缺勤率所导致的损失等;能够通过对心理变量的干预改善学校组织绩效;能够提升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心理资本。
本着谁受益谁努力的原则, 学校需要积极主动维护教师的心理健康, 以便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让教师做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 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为提升学校管理效益作出更卓越的贡献。
三、管理——学校教师心理健康维护的主要路径
在学校对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中, 有的学校也重视开展专门的教师心理辅导活动, 如:有的学校配备心理咨询师, 针对教师开设个体或团体心理咨询, 对此教师往往是“有感动而无行动”, 即感激学校有心关注教师心理健康, 但或因戒于同事关系不敢敞开心扉诉说衷肠, 或因心理咨询师年轻而难以信任, 或因怕人猜忌有“心理问题”而充满顾虑, 最终导致教师心理咨询室门可罗雀。有的学校对教师开展一些专门减压调适讲座、心理拓展训练, 这虽然教给了教师一些心理调适的普遍原理, 但原理的理解和运用是两个概念, 很多教师出现“懂道理而不懂处理”的现象。虽然教师在现场的调适活动中感到心情舒畅, 也明白其中的道理, 但当回到工作情境的时候, 原来遇到的各项问题及惯有的解决方式依旧冒出来, 个人状态也自然恢复原状, 对种种心理困扰并不能真正有效调适和解决。有的学校与校外心理辅导机构联系, 由校外专业人员为教师提供咨询辅导, 但很多教师又感叹无时间去消化吸收。
因而, 抽离于职场事件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无疑是隔靴搔痒, 难以真正走进教师内心, 也难以真正促进教师有所改变。与学校管理相结合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措施才是真正有基点和生命力的, 才是持久和深入的。通过学校管理, 在职场中降低或消除学校管理因素本身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负面影响, 并将教师的心理健康维护融入学校日常管理工作中, 才能让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拥有稳固的组织载体和平台, 才能真正将教师心理健康维护落到实处并形成长效机制。融入学校管理的非专门化的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因其生活化、无痕化、全面性、持久性、深入性而具有一定的优势, 具体表现在:有助于促进学校实现日常管理与教师心理健康维护“两维一体”, 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积极性和易操作性;有助于学校追求维护教师心理健康的“无声胜有声”, 增强学校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工作的被接纳性和实效性;有助于融合方法, 避免教师心理健康维护工作与学校主体工作、教育教学工作争夺时间、精力、人力资本, 实现教师心理健康水平提升和学校管理成效提升的双赢格局。
使命管理 篇10
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 (Association to Advance Collegiate Schools of Business, 简称AACSB) 是全美唯一一所对工商管理及会计专业有鉴定权的权威机构。2013年10月23日,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正式成为国际高等商学院协会 (AACSB) 的会员单位。这标志学院开始融入全球商学院的大家庭, 为未来紧跟世界商科教育的步伐, 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奠定了基础。AACSB标准依据战略管理标准, 突出使命的重要性, 强调每个商学院都要有一个清晰明确的“使命”描述, 学院的一切教学活动都应该为使命的实现而服务, 并鼓励学校创办自己的办学特色。
二、围绕学院使命开展工作的重要性
北京联合大学商务学院未来几年的发展目标是成为国际商学院, 目前, 已确立了学院使命“践行社会责任, 推动应用创新, 培养商界骨干, 服务区域发展”。
AACSB认证标准最重要的特点之一是“围绕使命”。参与认证的学院必须通过详细的使命陈述证明自己的资源和所有努力都围绕学院的教育使命而展开。学院的所有参与者 (领导、教师、职工、学生) 都应理解使命, 明确认识。为了实现使命, 学院所做的各种努力不仅仅体现在口头上, 更应该体现在具体的行动中。
在发展国际商学院的目标下, 商务学院管理人员正面临新的挑战, 面对新的发展形势, 管理人员应从AACSB认证标准及办公国际化角度出发, 围绕“学院使命”落实, 掌握其内涵, 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增强业务能力, 紧跟学院发展, 为学院的使命落实及实现而付出努力。
三、什么是办公室信息化管理
信息是高校行政管理活动中进行计划、决策、组织、控制的基础和依据, 是内部各工作环节相互沟通协调的纽带。传统的行政管理模式仅将信息作为一种管理要素, 信息的统计管理工作大多依赖人, 各环节间信息交流不畅, 影响了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导致信息准确率不高、信息沟通不畅和资源的浪费。
所谓信息化管理是指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支撑, 将信息的产生、收集、处理和传递等作为组织的一项重要职能。加强信息化建设是高校主动适应信息社会的需要, 是提高高校行政管理水平的需要, 通过新技术新手段的应用, 既可提高管理的效率, 又可减轻管理者负担, 集中主要精力改善管理水平, 促使高校行政管理工作更加规范化和透明化。
AACSB认证标准另一特点是“重视过程”, 体现在学院做的每一个具体的项目和活动, 都需要围绕着使命实施战略管理, 整合有限资源。在整合资源的过程中, 信息是其中的一项重要要素。“重视过程”, 就是在工作的过程中, 留下痕迹, 亦是信息资源的积累过程, 管理人员的信息化意识就显得尤为重要, 如何使得各个部门之间的信息资源实现共享, 如何更好的为领导、师生提供最有效的、最新的数据信息等等, 需要管理人员对信息资源进行有序归类及规范整理。结合以上内容可见, 办公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管理人员增强信息化意识的重要性。
四、办公室工作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AACSB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基于证据”, 即根据证据判断认证结果。AACSB认证所需的证据和材料必须全面反映学院的管理和教学水平。AACSB认证要求观测学院每个方面每个细节的原始材料, 由于AACSB要求学院提供的证据涉及到整个学院的方方面面, 所以学院须整合所有力量, 包括教职工和学生, 共同参与证据的搜集和整理工作。
作为综合性服务部门, 信息管理工作是办公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实际工作过程中, 由于学院管理人员有限, 采集、跟踪、测量的数据和信息很不完整, 很难提供认证所需的有效证据。这暴露了学院管理过程中存在一定问题。
(一) 管理人员信息素养不足。
受传统观念影响, 一些管理人员习惯于过去的管理模式, 缺乏对信息的敏感度, 信息化意识缺乏足够的认识, 重视程度不够。
(二) 数据信息不完整。
传统的信息管理模式局限于信息的收集, 但缺少对信息的归类整理, 为后期的文档资料查阅及档案借阅带来很大的困扰。
(三) 信息化管理过程中缺乏统一规划。
统一规划的缺乏体现在横向部门间和纵向时间上。为适应新要求, 管理人员需重点研究流程再造, 以便更好地服务于师生。
(四) 对新信息渠道开发的不足。
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 现代信息有着来源广、数量多、传播快的特点, 信息的来源已超越传统的模式, 不仅仅是通过电视及纸质媒体、网络媒体进行传播, 微博、微信等新兴社交媒体的加入, 使得信息的传播更加迅速快捷, 如何更好地借助这些媒体工具对信息进行科学有效及时地收集管理, 是值得管理人员深入研讨的一项重要内容。
五、如何开展办公室信息化管理
针对高校信息工作的特点, 为满足需要, 必须建立来源广、内容精、速度快、成效高的信息工作机制, 以实现信息服务的预期目标。只有在全面掌握各类信息的基础上, 才能有效地调整工作状态, 有效地实行管理和服务。
作为学院使命落实的参与者, 结合自身的岗位特点, 在工作管理上要不断改进, 管理人员应从思想上、行动上都有所转变。因此, 针对现有存在的现象, 特提出以下几点改进建议。
(一) 提高思想意识, 加强信息化管理理念。
办公室是个中心枢纽部门, 办公室工作任务繁重, 工作关系错综复杂, 需要联系协调学院各个部门及其资源, 以便为领导做好决策服务。在日常工作中, 要把信息工作作为一项普遍性、长期性的工作来抓, 从思想上, 就要增强信息化管理理念, 方便随时提供所需的各种信息情况, 这些都需平时工作的积累。
管理人员面对新的形势, 要转变观念。不能说过去怎样做, 下一步还老样子;不能说要求太严了、做不到、受不了。要调整心态, 主动作为。加强对管理人员进行信息化管理的宣传宣讲, 组织管理人员进行深入研讨, 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的认识, 动员管理人员积极、主动地参与信息化建设。
(二) 借助新形势、寻求新信息。
高校作为知识创新基地, 首先是新信息、新知识的集散地。大量新知识的积累, 极大地丰富和促进了高校的教育教学与科研工作, 同时在积累与探索中不断孕育出新的成果。
在学院使命的目标下, 广泛寻求新信息并传播信息成为领导、教师及管理人员的自觉行为。教学与科研是高校工作的两条腿, 就教学而言, 掌握各学科、各专业前沿动态并教授给学生, 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 培养学生良好的专业素质, 引导学生攀登科学高峰, 即各种新信息、新知识的积累, 是高素质人才培养的要求;就科研而言, 掌握各研究领域的发展状况, 是科研工作开展的必要条件。只有及时掌握了有关信息, 才能准确评价和合理定位自身的研究活动, 才能利用已有的成果进行发展创新, 以实现研究的价值, 可以说没有科研信息就没有成功的科研。
办公室作为辅助管理部门, 应注重新信息、新知识的收集与积累, 与学院的发展战略保持高度一致, 关注学院的发展动态, 有意识地去了解师生所关心的学科及专业发展情况, 以便为学院的教学和科研提供一定的辅助作用。
(三) 努力做到知行统一, 学以致用。
学院的价值追求是:立德力行, 至能致用。要做到德行统一, 并非容易, 不仅要靠学知识、受教育, 更要靠身体力行从点滴做起, 靠不断自省、不断自求自得的锻炼, 靠不断在实践中得到检验。只有身体力行的不断实践, 才能养成知行统一, 德行一致的良好习惯和品行, 才能担负起为国为民建功立业的责任。
办公室的管理人员在实际工作中要做到点线面相结合, 既要有各单位纵向的信息传递, 又要有各部门横向的交流;充分发挥办公室的特殊位置, 协调各个部门之间的资源, 多进行部门间的信息交流和信息共享, 充分发挥信息资源最大化, 提高资源统筹、咨询服务、监督管理水平。例如:在学院的工作要点及年终总结报告里, 经常会涉及到一些具体的数据, 如招生就业情况、师资情况、科研情况等等, 对这样一些常规性的数据, 能否进行前期信息统计设计, 按月进行数据更新, 做好日常的数据积累, 使得在撰写报告时, 各个相关部门随时可以提供近期的最新数据, 不至于为了这些常规数据的搜集, 增加相关部门管理人员的工作量, 这些有赖于各个部门的管理人员日常的知行统一, 互相的协同合作。
(四) 要提高对信息的综合处理能力。
高校群体思想活跃、兴趣广泛, 对各类信息的灵敏度强、采集量大, 其人均信息量高于普通群体。教师、学生、管理人员明确各自职责, 充分利用OA办公平台及大蚂蚁即时通信软件, 除了提高办事效率外, 还可以增加数据传递与收集的便捷性, 逐渐积累数据, 为今后AACSB的认证工作做好准备。
依托AACSB协会的相关要求, 对办公室相关业务工作进行梳理, 形成规范的工作过程机制, 以便更好地保障AACSB体系标准的顺利实施, 保证信息资源规范化、系统化、准确化。
要早作谋划、未雨绸缪。对收集的信息, 一是要正确区分有效信息与无效信息、长期信息与即时信息, 同时进行合理取舍, 去粗存精, 分类处理, 并依据其不同内容作不同途径的反馈与传递, 服务于不同的工作领域。二是要对平时收集的零星信息注意进行积累, 定期综合, 提出带有全局性、典型性、倾向性、规律性的信息, 为领导提供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高层次信息, 最终为决策服务。可见, 推进办公室信息化管理建设的必要性。
六、结论
总之, 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系统工程, 这有赖于学院领导、师生们的共同努力, 从思想上认识到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 对其高度重视, 才能在通过AACSB认证的道路上越走越远、越走越顺, 才能更好更有效的落实学院的办学使命。
摘要:AACSB认证要求所有工作要围绕使命来展开, 并且注重认证过程。办公室信息化管理是管理人员结合日常工作来提升管理效率, 记录管理过程的有效途径, 是实现、保留认证过程的可行方法。本文就办公室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性、具体内容、当前存在的问题及如何开展办公室信息化工作进行了具体的论述。
使命管理 篇11
关键词:社会建设;社会管理研究;中国社会学使命
结合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化背景来看,国际经济格局的改革和社会的发展对于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带来了较大的影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正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发展,思想指导逐渐成为系统化的理论观点,为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带来了更多的理论支撑。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础上,需要结合时代发展特点更加深入的研究社会学理论,明确中国社会学使命,才能够为我国社会的发展带来更多的积极影响,这同时也是社会学理论研究所义不容辞的责任。本篇文章主要结合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现状,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与社会学使命进行分析,简述对社会学发展的一些浅见,希望能够对我国社会的进步产生一定的借鉴意义。
一、当代中国的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
1.“中国理念”在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思想脉络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均为社会学理论研究的重要成果,展现着中国当前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结合当代中国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内容,能够看出国家与社会的紧密关联,对于当前中国社会的发展以及未来社会的创新道路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依据“中国经验”的成长能够清晰可见,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也在展开“中国经验”的新形势。历史的发展推动了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不断进步,中国的长远发展历史下逐渐融合了众多思想,使之成为与国家发展融合一体、全面整合的政治思想。在新的历史环境下,当代中国社会学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研究丰富并不断升华了“国家—社会”关系的“中国理念”,对于中国社会的发展带来了积极的影响。
2.“中国经验”面对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新问题
当前我国社会的建设和社会的管理越发彰显出全面化、实际化的特点,并具有浓厚的中国社会特点,独特性较强。“中国经验”指导下,“国家——社会”的关系逐渐融洽,为社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指导意义。但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也逐渐展现出了一些新的问题,现实生活中社会配置等问题为“中国经验”带来了新的难题,只有不断结合社会的发展,更新和改革“中国经验”,才能够满足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需求[2-3]。
3.“自觉”时代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
中国当前已经逐渐进入了以“自觉”为特点的新时代,“文化自觉”、“理论自觉”等彰显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持续的自觉与坚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积极影响。研究学者费孝通提出了“文化自觉论”思想,这可以视为“中国成为自己”的价值和理念基础之一。在“中国理念”和“中国经验”逐渐丰富而凝练的过程当中,我国各个地区的基层组织以及地方部门也在不断通过实践进行积极探索,寻找更多的可行路线,为社会的建设以及社会的管理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与中国社会学使命
在当前的时代背景下,需要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基于传统,超越传统;总结经验,创新实践,真正满足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做好中国社会学使命。
1.立足现实,提炼现实
不贴合实际的理论可以说是大而空的理论,理论的建立需要在众多实践考察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生活实际,通过大量的实践而证实。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需要结合我国实际发展情况以及社会特点,立足于现实。科学发展观历史地位的确立,有其深刻的实践基础。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了“四个必须更加自觉”的实践要求,强调把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作为第一要义,把以人为本作为核心立场,把全面协调可持续作为基本要求,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中,我们需要坚定信念,坚持党的指导思想,全面落实党的建设时间要求,根据当前时代发展的特点、人民的生活情况、人民的实际需求等等,丰富社会学研究理论,明确自身的社会学使命,为国家的发展和进步带来更多的指导意义。
2.基于传统,超越传统
中国社会理论研究思想十分丰富,这也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研究中重要的学术资源,对于社会学理论的研究以及中国社会的发展能够奠定良好的基础。“求治去乱”是中国传统管理思想的核心观念,传统的社会理论思想中便较为注重社会的治理,这与当前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所指出的“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理论思想不谋而合,充分表明了我國传统社会理论学研究的价值,“依法治国”思想的确立,为推进政治建设和政治体制改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也是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任务。
其次,中国传统理论指导思想“顺道”、“天下至理”等理论思想更是注重客观规律,在满足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注重人际关系的协调,注重公理至上。社会学理论的发展和社会学使命的研究也需要基于传统,并超越传统,不断加强创新研究。
3.总结经验,创新实践
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才能够满足时代发展的要求,一味的排斥或者蒙蔽双眼只会让社会难以发展或者存在退步的问题,对于社会和国家的发展将会产生一定的消极影响。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展现出新的勃勃生机,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党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在当前的时代发展环境下,我们需要积极借鉴国外发展的经验,学习发达国家社会发展的有效途径,并结合“中国经验”进行深入的分析,研究不足之处和未来的发展方向,总结经验的过程当中,不断的发展和创新,为中国社会各项实践活动的开展提供更多的理论指导,构建完善的“国家——社会”共同发展模式。
三、结语
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对于我国的综合实力发展能够产生较大的影响,在当前快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要坚持党和国家的理论指导思想,立足现实,提炼现实;基于传统,超越传统;总结经验,创新实践,真正满足当前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实际需求,做好中国社会学使命,坚持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发展路线,为社会的进步、民族的发展、国家的兴旺而共同努力,更好、更快的实现“中国梦”。
参考文献:
[1]杨敏.当代社会变革中的“国家-社会”新型关系——社会学中国化视野下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27(9):143-145.
[2]奂平清.“理论自觉”与中国社会学的发展——以郑杭生及其社会运行学派为例[J].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5(5):105-109.
[3]钟涨宝,韦宏耀,尤鑫.新型城镇化背景下的中国农村发展——“2013年农村社会学论坛”综述[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1(41):165-167.
[4]郑杭生,童潇.社会管理与社会建设:历史、战略、未来——著名社会学家、中国人民大学一级教授郑杭生先生访谈[J].社会科学家,2012,25(21):172-176.
[5]黄家亮.“顶天立地”与中国社会科学的危机和使命——基于郑杭生“社会调查系列丛书”的分析[J].学习与实践,2012,15(21):109-112.
使命管理 篇12
在CIS策划中, 企业理念识别 () MI是形象策划的核心和动力, 是人的大脑, BI则落实在行动上, VI则是视觉识别。在理念识别策划中, 企业使命是每一个企业 (经济人) 都无法回避的问题。
企业使命是企业的存在意义, 是企业由于社会责任、义务所承担或企业自身发展所规定的任务。企业使命一般至少包含两层含义:一是经济使命, 二是社会使命。比如, 日本松下公司经常教育员工说:“我们从社会取得天下的资本, 集天下的人才, 用天下的资源, 如果没有任何成功展现, 不但愧对社会, 社会也不会原谅你。”企业为社会集资必须赚钱, 这就是松下独特的价值观和使命感
二、经济使命的经济学解析
松下以为企业是赚钱的, 这是他的经济使命。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企业的存在, 一定是追求利益最大化的。有一个经济人的假设, 企业在市场经济中是符合经济人假设的。
1.经济使命的成本-收益原则
2.利润最大化的条件。利润最大化是厂商行为的目标。厂商在一定技术条件下, 寻求某个生产规模 (产量) 以能得到最大利润。
3.π (Q) =TR-TC最大化的一阶条件是π’=TR’-TC’=MR-MC=0
4.即MR=MC且π”<0, 当价格不变时, 也即MR=P=MC
5.企业经济使命的外部性收益
1) 财政和税收的收益
2) 充分就业
3) 繁荣生产要素市场
6.企业经济使命的社会成本
1) 自然资源成本 (土地、水、空气、植被等)
2) 税收流失
三、企业的社会使命
松下的社会使命是“为社会服务”。从经济学的角度看, 应该为社会提供公供产品和准公共产品。
1、私人产品和公供产品
按照公共经济学和产权经济学一般理论, 公共产品是由政府提供的 (大卫.N.海曼, 中译本, 2001;张军, 1994) ;但是, 在技术水平和收入水平等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 一部分可以实现受益排他性的公共产品将完全可能由民间供给或是转化为私人产品。私人产品的消费具有排他性, 一般不会出现“搭便车”, 资源能够实现供求平衡, 政府如果过多干预反而会造成资源浪费。公共产品则不然, 由于投入与回报的不对等, 私人不愿意投入。所以, 作为有限政府只要做好公共产品的供给就可以了。用经济学的解释就是:“政府只组织和执行公共产品的供给, 而不必去管也不该去管私人产品的供给
市场选择的失灵
对于什么是市场的失灵, 有各种不同的看法。比较流行的观点认为, 当市场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时, 它就是失灵的。根据第4章所说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每一个人在追求自身利益的时候, 会在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下, 实现增进社会福利的目的。
“看不见的手”有可能出现的第一个问题, 就是资源配置的低效率问题。高效率一直被认为是市场机制的最主要的优点。然而, 在很多情况下, 这种看法却并不正确。比如, 我们知道, 自由竞争往往会引起垄断, 而在垄断的情况下, 市场机制就不能够导致资源的最优配置了。
第二个是分配问题。我们在第4章中讲过, “看不见的手”最多只能解决效率问题, 而不能解决分配问题。实际上, 纯粹的市场机制的作用往往会导致贫富差距的扩大, 导致两极分化。
第三是失业和通货膨胀。在不存在着政府积极主动干预的市场经济中, 有效需求常常不足。在这种情况下, 就会出现大规模的工人失业。相反, 如果需求过度了, 则会引起通货膨胀。
最后, 还有生态环境恶化的问题。
2、企业社会使命的形象策划选择
企业社会责任理论认为, 企业作为一个商业组织, 不再是可以不考虑公众利益的独立实体, “企业的经营行为必须具有社会意义, 就像企业的社会行为必须具有经济意义一样。”为此, 要想获得战略主动并且确保长久发展, 企业必须在关注利润最大化目标的同时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
3、企业社会使命的追求、社会责任
拥有了超越利润的追求, 企业更能正确认识利润的意义。正确认识利润的意义, 才可能拥有了超越利润的追求。
斯坦利·西肖尔在著名论文《组织效能评价标准》中阐明:绝大多数组织的目标不是单一的, 而是多种多样的, 并且有些目标是相互冲突的。这在《基业长青》中得到充分的重视和注释, 在其表3.1中, 列举了18家高瞻远瞩公司的“核心理念”, 这些正是它们各自追求的一组基本目标, 是它们各自的理想与信念、价值观、企业哲学、企业文化、企业伦理、生存目标以及其他可能的称谓。“核心理念”充分展示了波音之所以是波音、索尼之所以是索尼的内在特征, 值得认真地分析研究。
战略大师理查德·帕斯卡尔说:“逐渐地, 国家的强盛将由该国公司的竞争力决定”。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 在社会生活中扮演着日益重要的角色, 因而企业生命体 (社会的一个细胞) , 除了生物学本性外, 还肩负一定的社会责任。
经济使命是企业的生成之本, 是鱼和水的关系。社会使命是鱼的养料, 使鱼养得更大、更肥。企业社会使命的实现可以使企业长命百岁, 永葆青春, 他可以把企业做成百年老店。
摘要:企业的使命不外乎两个, 一个是经济使命, 一个是社会使命。企业的经济使命是企业存在的必然, 企业社会使命要求企业合理面对利润, 服务社会, 是企业发展的长久之计。
关键词:经济使命,社会使命,利润最大化,私人产品,公共产品
参考文献
[1].张剑辉.公司治理:愿景、使命和核心价值观[J].现代商业银行, 2006, 9
[2].胡希宁.当代西方经济学概论[M].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 1998, (2) :69
[3].张国有.企业理念指引企业发展方向[J].http://finance.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