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使命

2024-09-13

学校使命(精选8篇)

学校使命 篇1

好的教育|学校的教育使命

美国总统奥巴马曾经在美国开学日发表了一篇名为《我们为什么要上学》的演讲,他对孩子们这样说——“你们对自己应尽的责任是发现自己的能力所在,而教育能够提供这样的机会。”“不论你的生活志向是什么,我敢肯定你必须上学读书才能实现它。你想当医生、教师或警官吗?你想当护士、建筑师、律师或军人吗?你必须接受良好的教育,才能从事上述任何一种职业。你不能指望辍学后能碰上个好工作。你必须接受培训,为之努力,为之学习。”

人,为什么要上学?换句话说,我们为什么需要教育?尤其是为什么需要“学校”作为载体来实施教育工作? 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产生之初,起源于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社会生活的需要。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而教育发展的起点,则可追溯至远古的原始社会(李家成,2004)。随着早期人类的产生,教育活动就在中华大地上萌芽了。学校产生的必要条件,按最通俗的道理,一是要有人来学、有人来教,二是要有的可学、有的可教。随着生产的发展,人类知识水平的提高,以及社会形态的变化,教育内容逐渐丰富,尤其是那些不能在生产和生活过程中完成的教育任务,必定要有专门的场所或机构来从事教学。特别是文字的产生,大大促进了经验和知识的积累,也改变了原始的教学形式。由此,学校教育的产生就成为必然。

当学生身处于学校之中,他应该学会从老师或前辈那里学习有关社会的规章制度和准则,要学习适应各种社会规则,其中就包括语言文字、风俗习惯、行为准则、文化艺术和相应需要熟练运用的知识及能力。学生在学习这些技能的同时,还必须保证自己至少具备最基本的基础知识,因为只有这样,他们才有可能使自身能够从容地在社会中立身处世。就好比,如果他们不掌握自己的语言,没有熟练运用语言的能力,就不可能很好地融入社会生活;如果他们不能正确计算和阅读文字,就很难找到一份心仪的工作;如果他们不了解社会的规章制度,甚至不懂最基本的法律法规,那么就不能切实维护自身的合法权益……相信这样的例子还会有很多。总而言之,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他们日后在社会中有所作为。

当学生掌握了上述的基础之后,还应该了解一些相应的社会知识和能力,以保证他们在社会生活中的发展。由此可见,学校除了在基础知识教授上有着相当作用外,更紧要的是,它还有助于确保社会维持其规章制度。与此同时,学校也是帮助个人适应社会,维护自身权利和稳定就业的有力保障。国家监护学校,请专家领导帮助学校制订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并提供教材资料,给予相应的财政补助。而社会则为学校制定学习的内容和范围,通过学校教育影响到学生本身。这种影响则包括思维、想象力、方式等。学生所学到的知识,将无一例外地影响到他们日后的生活,塑造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

简而言之,当我们身处学校之中,我们就有更多的机会去学习和认识这个世界,无论是教师、同学,或是各项课程,均是如此。所以,当我们学到得越多,对世界了解得越全面,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更完整时,我们就能更好地理解身边的人,就能更好地担当起作为一名优秀公民的义务,并为国家的发展和繁荣贡献力量。不得不提的是,只有我们更了解了自身文化和语言,我们才能更好地发扬和传承优良的品质,才能更自信地选择将来奋斗的方向。而这些必定是与学校教育密不可分的。

当今社会,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更新,以及知识体系的丰盈成长,人们对知识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于某一阶段或层次,而是需要在已掌握的基础上,源源不断地更新、充实,才有可能不被时代抛弃。在社会发展的新阶段,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学习社会”是建立在获得知识、更新知识、应用知识这三者的基础之上的。由此可见,一个能够拥有知识,并且能够不断、更新和运用知识的人,将会在未来社会中立于长效发展的不败之地。然而,能更新知识的基础则在于具备更新知识的能力,但这种能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要具备这一能力的先决条件就是具备系统的知识,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准确地处理大量的知识信息,才能在不断处理信息的过程中形成能力。当然,这种系统知识的掌握则主要来源于学校教育对这些内容的传授。在信息社会,知识的飞速更新,使得人们不能再一劳永逸了。

学校使命 篇2

1 学校武术教育的现状概述

现阶段,武术教学在我国的教育体系中是以体育课程的形式设置,武术课程的目标是以健康第一为核心价值观的,造成武术教育的实践仅仅注重学生身体的健康与武术套路技巧的训练,对武术教育中人文素质以及实战技能的培养重视度不够。由此可见,目前的武术教育只是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学生身体的健康,只能够称之为一种缺乏人文内涵与技击本质的武术训练,不能够称之为真正意义上的武术文化教育,更不能培养出真正德艺双馨、武艺绝伦的武术人。由于武术文化中文化价值的缺失,造成了社会上学生广泛学习重攻击技击与利益的空手道、跆拳道等外武技文化,出现轻视甚至模式学习艺术化、体操化以及竞技化的中华武术现象。由此可见,学校武术教育必须在武术课程目标中充分的体现人文与技击机制,进而达到传承与传播武术文化以及培育文武双全的武术人才目标。

2 学校武术教育存在的问题

2 . 1 武术教学方式落后, 缺乏创新

在学校的武术教学中,教师大多数都是对技术动作的讲解,对文化道德的建设没有足够的重视,不具有文化传承的作用。此种传统的外在动作教学方法,仅仅告知学生武术动作的练习,却不教授其文化内涵,没有达到育人的良好目的。一般而言,加强对武术文化理论的研究,习武人员都会遵守立身正直、尊师重道、诚实守信以及助人为乐等武德信条。由此可见,武术教学的方式较为滞后,不适应社会发展的潮流,缺乏创新精神。

2 . 2 武术教学师资匮乏

武术教师作为武术教学的引导人员,其自身的武术修养对教学成果起着至关直接的决定作用。然而,现阶段,我国的师资培训已经远远落后于武术的发展需求,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武术教师的培训,促进武术教学在学校有效的开展。与此同时,应该建立师资的培训与考核制度,保障武术教师上岗的基本条件,此外,还应该加强体育院校对武术文化的重视,促使体育学院成为推动学校武术文化开展的主力军。

2 . 3 武术教学的传统文化意义没有得到重视

据相关的调查,大多数的学校没有认识到中华武术的历史性、技击性、表演性以及健身性。武术作为一项极具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体育运动,应该依据学生的需要与意愿选择适合学生的风格内容。同时,由于各种的武术拳路都有极强的养身价值,针对不同的武术拳路应该结合其特点,进行动静结合的训练。因此,对于武术的训练就是对生活的感受,帮助学生建立健全良好生活观的重要途径,武术是在提倡终身健身的今天极具推广价值的项目。

3 学校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以及教育的有效措施

3 . 1 武术教育的文化使命

3.1.1 学校的武术教育具有保护与传承中华武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

现阶段,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成为全国人民关注的焦点。而中华作为见证中国传统文化发展历史的活化石,是国家重点需要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面对这频临失传的传统武术,应该从保护人鳄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高度对其进行继承与保护。学校教育是引导学生呢过接受文化教育以及思想期待的关键场所,同时也是进行武术练习的重要时期,所以,以保护非物质文化为己任,以弘扬中华民族文化为责任,是目前学校武术教育应该肩负的民族使命。

3.1.2 学校的武术教育提供了传播中华文化的有效途径

作为民族文化的载体,民主体育在每个历史时期,都凝聚力各族人民智慧的结晶,不但传递了民族发展过程中的历史真实,而且也是承载着民族思维方式与价值取向的载体。作为中华传统体育中的代表,武术体现了冷兵器中国人民防身卫国、体魄强健的主要手段,是对民族体育思想精髓以及精神的指引。鉴于学校教育是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以及培育下一代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学生正在接受文化知识,形成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的关键时期,加强对学生武术教育不仅仅有利于促进武术在学生呢过汇总得到广泛的传播,而且应该加强对武术人才的培养,提高民族文化在学生中的认同感以及使命感。

3.1.3 学校的武术教育创建了培养学生民族精神的平台

在我国,作为民族文化的核心,民族精神是增进民族凝聚力的纽带,是促进民族兴旺发达的驱动力。武术人文精神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精神充分的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精神与气节。例如:中华少林寺武僧抗击倭寇的行侠仗义、义和团抗击八国联军的爱国行为以及霍元甲外国大力士的武术故事等,都体现了习武人员高尚的民族精神素养以及爱国的民族情结。武术中的行侠仗义以及人格精神经过历史的沉淀,被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可,武术成为诚信、正义、名节以及义气的象征,此类武术精神成为人们教育后人的行为标杆以及励志素材被人们所传颂。学校的武术教育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安国精神以及民族的凝聚力与自豪感,教导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从而进一步的提升中华民族的道德素质以及爱国情怀。

3 . 2 学校实现武术教育文化使命的有效措施

3.2.1 加强武术历史教育,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中华武术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发展的历程中,民间以及军旅中都涌现了诸多的武林豪杰,其为了民族与国家的兴亡,具有不惜牺牲自身生命的崇高情怀。例如:明代爱国名将戚继光的爱国事迹、南宋的抗金民族英雄岳飞的事迹等。这些英雄人物都想帝国主义列强证明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与国威。其忠君爱国、心怀天下的英雄事迹被历来作为精神保障教育学子。由此可见,学校加强武术历史的教育在激发学生爱国热情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3.2.2 加强武术文化中武德的教育

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核心,在文化教育的过程中,武德文化是武术文化的精神支柱,因此,学校应该加强对学生武德文化的教育与发展。应该从弘扬民族精神作为切入点对武德文化进行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仁、智、礼、义、信”的教育,提高学生学习武术文化的思想道德。武德教育的范围涉及广泛,其中主要包含:处世之德、爱国之德、尊师之德、敬业之德以及信义之德等,此类的道德内容都是武术作为一种传播载体对学生爱国热情的激发,民族精神的振奋,进而培养更多的人遵守社会公德。

鉴于武术源于中国,展现了中国自古以来的民族精神与气节,其具有独特的内在以及外在的精神美。武术演练者在演练过程中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崇德尚武的民族精神。武术运动对习武者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习武应该先习德,学生应该在充分了解中华民族武术道德的基础上,对武术进行有效的学习,并在习武过程中慢慢的领悟武术的道德。学校应该把武德的教育贯穿于整个的武术教学中。如今,武德的教学内容主要包含:为国争光、尊师敬长、见义勇为、遵纪守法以及相互团结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武德的教育,不仅仅能够增强学生对民族优秀文化的自信与认同、提高民族凝聚力以及振奋民族精神,还能够促进学生通过学习武术文化了解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

3.2.3 改革武术教学模式,渗透武术人文精神

针对现阶段武术教学中滞后的教学模式,学校应该在教学内容上选择易学、短小以及实用的武术套路对其进行教学,并丰富教学内容形式,同时,应该把武术人文精神贯穿于教学中,教导学生以礼明德,加强武术利益规范与生活的迁移。与此同时,培养学生呢过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奋发精神等。

4 结语

学校的文化使命 篇3

党的十八大关于教育方针的阐述,增加了一个极其重要的新内容,即“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我理解,“立德”是手段,“树人”是目的。我们以往强调德育为先,是针对“重智育轻德育”偏向的正本清源。学习党的十八大精神,我理解,“育德”只是方法论层面的教育,只有“树人”才是价值论层面的教育。基础教育几乎所有乱象,追根溯源,不外乎“背离”或“偏离”了“育人”这个教育的根本。

作为目的的“人”,包括“人文”“人格”和“人生”三个方面。“立德树人”或者说“培养人的教育”,至少包括理想信仰教育、人生人性教育、习惯性格教育和情感情怀教育。我将其统称为人文教育或人文精神教育。

学校文化,是学校人文精神教育的主体。学校文化,是隐性的和显性的学校主流价值观的总和。我一直坚持一个基本观点:中小学是基础教育,其地位和性质决定基础教育应以人文教育为主,以培养人文素养为主。自然科学,是关于“事实的知识”,科学精神是对“事实”的“真”的追求,不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人文科学,是关于“价值的知识”,是提供价值导向和人生意义的体系。人文精神,是对“价值”和“善”的追求。当下,缺失的不是“人才教育”,而是“人文教育”,是人文素养的培育。这是学校文化的使命,亦即学校的文化使命。

关于学校文化,我提出的思考是:“还有多少学校文化需要重新审视?”我看到一个移居澳大利亚的中国人的文章,他为女儿上小学找学校,来到“阳光小学”。他担忧,女儿来自应试教育为主的中国,怕澳大利亚轻松自由教育,影响女儿学业。他步入学校,迎面墙上写着几行字,像是办学宗旨——在阳光小学,我们教育这些价值观——爱、信任、诚实、责任感、正直、和睦、归属感、合作精神、社会公平、幽默感。共十项。作者说,这对他来说是一个不小的震撼!十项中竟然没有一项是所谓鼓励学习的,甚至没有一项是有关智力因素的。这十项,都是深入到一个人内在灵魂和品德修养。可以看出,这所学校的宗旨是在全方位地塑造一个人格健全的孩子。作者说,把女儿放在这种环境中成长,很放心。我们中国式的办学宗旨,缺少的正是“阳光小学的文化使命”。

学校使命 篇4

培训的第一天,西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的苏向荣教授就给我们来了一个开门红,他讲的《教学设计与教学方法》从浅显易懂的例子入手,由浅入深,循序渐进,让我们慢慢了解了教学的基本方法以及如何进行教学设计,是我们对教学设计和教学方法有了更深入的认识。赵晓霞教授的《基于课标的语文教学与案例分析》从宏观的层面给我们讲解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意义,同时又从课程设计过程层面给我们提出:教学设计必须把握课程的核心素养,为我们将后的教育教学指明了方向。石义堂教授的《语文说课、议课与反思》带我们真正走进了课堂,指导我们怎样去设计一堂课、怎样去评价一堂课、怎样去反思一堂课,面对面手把手的指导,让我们真正体会到了专家引领的风范,收益匪浅。最精彩的还要算李向龙校长的关于《乡村小规模学校改进经验分享与交流》,一个规模和我们一样大小,教师和学生人数与我们差不多的农村学校,无论从校长管理、教育教学、教师培养、文化建设等方面都走在了全国的前列,成为我们学习的榜样,听之颇感震惊,由衷佩服。培训期间,影响最深的还要数水挂庄小学的全体师生们,在康校长的带领下,他们学校有一批团结向上的领导班子,无论从日常教学,还是从外出研讨,总是那么兢兢业业,一丝不苟。每个老师都是上课能手,每个老师都是磨课研课说课的强将,成为我以后学习和效仿的榜样。最可贵的是水挂庄小学的那一群孩子们,天真可爱,讨人喜欢。孩子们在课堂上认认真真的听讲,积极抢答,争先恐后的精神深深得感染了我。尤其是孩子们的社团活动,成为此次培训到一个亮点,美丽的扎染艺术,吸引着每个老师的眼球,引来啧啧称赞;

精彩的中国功夫,耍的有模有样,展现了少年的中国梦;

绚丽多彩的色彩画,展现了孩子稚嫩和善良的心灵;

端庄秀气的毛笔字,一笔一划,堂堂正正,传承者中华文化;

紧张激烈的篮球比赛,演绎着孩子们青春的活力......水挂庄小学的社团活动精彩纷呈,引人入胜,对我以后的校园文化建设提供了学习的榜样,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这次培训中令我最难忘的还属高院长了,背着背包,提着电脑,带领我们走在求知的道路上,成为我们小规模学校发展的领路人。几年前,高院长带着我们这些农村小规模学校的校长去广元,去平凉,一起学习,一起研讨,一起参观,现在还清楚的记得我们坐在范家小学长亭里研讨的情景。现在,高院长又一次把我们带到了西北师范大学的讲堂,他总是那么兢兢业业,严肃认真,为了我们的培训呕心沥血。也是最值得我们感谢的人。

学校使命 篇5

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从践行党的根本宗旨、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高度,深刻阐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深刻阐明了开展主题教育的重大意义、目标要求和重点措施,对开展主题教育作出全面部署,为在全党开展主题教育指明了努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党的十九大决定,以县处级以上领导干部为重点,在全党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今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也是我们党在全国执政第70个年头,在这个时刻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正当其时。这次主题教育,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作出的重大部署,是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的迫切需要,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血肉联系的迫切需要,是实现党的十九大确定的目标任务的迫切需要。搞好这次主题教育,对我们党不断进行自我革命,团结带领人民在新时代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社会革命推向前进,对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前赴后继、英勇奋斗的根本动力。开展这次主题教育,就是要坚持思想建党、理论强党,推动广大党员干部不断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就是要认真贯彻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坚决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努力把我们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着力解决群众最关心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就是要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发扬革命传统和优良作风,团结带领人民把党的十九大绘就的宏伟蓝图一步一步变为美好现实。

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要牢牢把握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总要求,牢牢把握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锤炼忠诚干净担当的政治品格、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为实现伟大梦想共同奋斗的根本任务,努力实现理论学习有收获、思想政治受洗礼、干事创业敢担当、为民服务解难题、清正廉洁作表率的具体目标,确保这次主题教育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针对性、指导性,是开展主题教育的根本指针,是新时代加强党的建设的纲领性文献。全党同志要认真学习领会,自觉把思想统一到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上来,准确把握党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创造性开展工作,把学习教育、调查研究、检视问题、整改落实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激发全党攻坚克难、干事创业的巨大热情,更加自觉地为新时代党的历史使命而奋斗。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心得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深刻阐明“守初心”的核心内涵,对全党如何在思想上和行动上根植人民、服务人民,提出了明确要求,指明了前进方向。

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群众路线是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建党来,我们党始终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矢志不渝为人民谋幸福。树高千尺不忘根,人行万里不忘本,共产党人的根与本,就是人民群众。党只有始终与人民心连心、同呼吸、共命运,始终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才能做到安如泰山、坚如磐石,永远做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继续教育引导广大党员干部自觉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把群众观点、群众路线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对党的信任和信心,筑牢党长期执政最可靠的阶级基础和群众根基。

“欲事立,须是心立。”坚守初心、不忘人民,最根本的是要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自觉坚守人民立场,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增进同人民群众的感情,做到始终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党的各级干部都是人民的公仆、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要学深悟透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群众路线的系列重要论述,保持敬民、忧民、爱民的赤子之心,自觉同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

“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检验我们一切工作的成效,最终都要看人民是否真正得到了实惠,人民生活是否真正得到了改善,人民权益是否真正得到了保障。坚守初心、不忘人民,关键是落实到行动上,扎扎实实为民服务解难题。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着力解决群众的操心事、烦心事,聚焦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就业、教育、收入、医疗、养老、居住、环境等问题,在发展中补齐民生短板、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以为民谋利、为民尽责的实际成效取信于民,团结带领人民创造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人心是最大的政治,人民是我们党执政的最大底气。开展这次主题教育,是全党扎根人民、造福人民的新起点。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与人民心心相印、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增强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共产党人的初心必将历久弥新,党和人民的事业必将更加蓬勃兴旺。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体会

办好中国的事情,关键在党。我们党要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就必须着力提高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着力增强抵御风险和拒腐防变能力,把党建设得更加坚强有力,确保党始终成为坚强领导核心。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之际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是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迫切需要,充分体现出我们党勇于自我革命、从严管党治党的鲜明品格,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我们党是一个拥有8900多万党员、在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长期执政的党,党的建设牵动全局,影响党的形象和威望,影响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直接关系党的命运,直接关系国家、人民、民族的命运。这就决定了,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必须推进到什么阶段。

站上新的历史起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党要领导人民进行新的伟大社会革命。新时代的伟大社会革命,涵盖领域的广泛性、利益格局调整的深刻性、涉及矛盾和问题的尖锐性、突破体制机制障碍的艰巨性,前所未有。同时,党的执政环境和党员队伍状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我们党面临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是长期的、复杂的、严峻的,精神懈怠危险、能力不足危险、脱离群众危险、消极腐败危险更加尖锐地摆在全党面前。

历史使命越光荣,奋斗目标越宏伟,执政环境越复杂,我们就越要增强忧患意识,越要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使我们党立于不败之地。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就是要推动全党奔着问题去,把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同一切影响党的先进性、弱化党的纯洁性的问题作坚决斗争”“自觉同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作斗争”的重要部署落到实处,确保我们党永葆旺盛生命力和强大战斗力。具体到每一名党员干部,就是要在主题教育中更加自觉地坚定党性原则,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拿出刮骨疗伤的勇气、动真碰硬的精神、触动灵魂的态度、刀刃向内的决心,认真检视反思,把问题找实挖深,促整改有的放矢、按期到位,确保取得扎扎实实的成效。

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党的执政地位和领导地位并不是自然而然就能长期保持下去的,不管党、不抓党就有可能出问题甚至出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到“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到“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再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虽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任务要求,但一鼓作气、持之以恒抓的正是管党治党的事情。长期执政条件下,这件事情必然伴随我们党执政全过程、伴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阔征程。我们要通过“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深化对新形势下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规律的认识,正确把握掩盖在纷繁表象背后的事物本质;要以此吹响再出发的号角,在加强党的建设、全面从严治党上继续探索,以更加坚强有力的领航力量,引领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巨轮破浪前行。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

“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主题教育的总要求。这一总要求,根据的是新时代党的建设任务、针对的是党内存在的突出问题、结合的是这次主题教育的特点,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和战略指导性。

守初心,就是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坚定的理想信念坚守初心,牢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真挚的人民情怀滋养初心,时刻不忘我们党来自人民、根植人民,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是我们胜利前进的不竭力量源泉;以牢固的公仆意识践行初心,永远铭记人民是共产党人的衣食父母,共产党人是人民的勤务员,永远不能脱离群众、轻视群众、漠视群众疾苦。

担使命,就是要牢记我们党肩负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勇于担当负责,积极主动作为,用科学的理念、长远的眼光、务实的作风谋划事业;保持斗争精神,敢于直面风险挑战,知重负重、攻坚克难,以坚忍不拔的意志和无私无畏的勇气战胜前进道路上的一切艰难险阻;在实践历练中增长经验智慧,在经风雨、见世面中壮筋骨、长才干。

找差距,就是要对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中央决策部署,对照党章党规,对照人民群众新期待,对照先进典型、身边榜样,坚持高标准、严要求,找一找在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知敬畏、存戒惧、守底线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群众观点、群众立场、群众感情、服务群众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找一找在思想觉悟、能力素质、道德修养、作风形象方面存在哪些差距,有的放矢进行整改。

抓落实,就是要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稳定和党的建设各项工作的实际行动,把初心使命变成党员干部锐意进取、开拓创新的精气神和埋头苦干、真抓实干的自觉行动,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推动党的路线方针政策落地生根,推动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中国共产党人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从来都是为了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开展主题教育,紧紧围绕“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这一总要求,就要准确把握党中央精神,结合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实际,明确方向,积极推进,确保取得预期效果;就要深刻理解“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是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全面把握总要求,将其贯穿主题教育全过程。

初心如磐,使命在肩。98年来,我们党对于自己的初心矢志不渝,对于自己的使命义无反顾。今天,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面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以开展主题教育永葆共产党人政治本色,我们就能更好地以党的自我革命来推动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社会革命,不断从胜利走向新胜利。

2019“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感悟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不懈追求,是贯穿党的十九大报告的鲜明主线。面对统揽“四个伟大”的新课题新任务,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必须从理论与实践结合上对初心和使命寻根问本,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转化为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强大力量和具体行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中国共产党人的鲜明特质。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是辩证统一的。初心是建党时的出发点,是与生俱来、不能改变的,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根本标志,忘记初心就意味着背叛;使命是初心的外在体现,在不同时代、不同历史阶段有不同的实践要求。正是因为坚守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始终把握历史方位,始终走在时代前列,始终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坚守初心和使命不是一劳永逸的,需要时刻保持政治上的清醒,时刻铭记“赶考”永远在路上。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在党的十九大上再次要求全党同志“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进一步昭示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高度的政治清醒。进入新时代,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更需要保持政治上的清醒和坚定,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把握时代特征、紧跟时代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提供了时代坐标,赋予新的实践内涵。统揽“四个伟大”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新时代的实践要求。“四个伟大”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相互作用,要贯通起来理解、协同起来贯彻,以更加昂扬的精神状态、更加强烈的责任担当,切实肩负起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历史使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全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是党的行动指南和行动纲领,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自觉用以武装头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要求时刻站稳人民立场。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价值原点和力量源泉。要牢固树立群众观点、站稳人民立场。xx是革命老区、红色热土,党政军民水乳交融、生死与共铸就的沂蒙精神,是对党的群众观点、人民立场的生动诠释。初心与民心相向而生。有了初心和使命,我们党才能赢得民心,才能获得不竭的力量源泉。要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坚决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更好满足人民多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坚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群众的难点、痛点作为工作的切入点,着力解决民生短板问题,努力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持之以恒加强党性修养。坚守初心和使命,要把加强党性修养作为党员、干部立身、立业、立言、立德的基石。一是必须大力弘扬党的优良传统。我们党始终注重运用党性教育这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重要法宝,不断维护党的肌体健康。xx打造了沂蒙党性教育基地、济宁干部政德教育基地等各类教育基地174个,目的就是教育党员、干部时刻不忘初心、时刻牢记使命,修好共产党人的“心学”,守护共产党人的精神家园。二是必须坚定理想信念。新时代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从解决理想信念问题入手,教育引导党员、干部牢记党的宗旨,自觉加强党性锻炼,挺起共产党人的精神脊梁。三是必须抓好领导干部这个“关键少数”。领导干部要自觉带头、当好示范,不断增强政治定力、思想定力、道德定力、抵腐定力,保持思想上的纯洁,把对党忠诚、为党分忧、为党尽职、为民造福作为根本政治担当。

坚守使命,勇于担当 篇6

党的十九大是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划定航程的大会,是关键时刻的关键大会,将进一步推动我党理论创新、实战创新、制度创新的进程。总书记的报告高屋建瓴,大气磅礴,贴民心,接地气,谋发展,求创新,激起与会代表的阵阵热烈掌声。可以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承载着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航船将破浪前行,胜利驶向光辉的彼岸。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尤需全党坚守使命、勇于担当。

一、坚守使命,就是要不忘记党员身份,不忘本职。

作为一名党员,要自觉坚守马克思主义,坚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要始终保持对党的绝对思诚,为共产主义信仰不懈奋斗;始终保持清醒坚定,保持政治定力,做到“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使对党绝对忠诚体现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作为一名党员,就要一辈子不忘党员初心,真正做到心中有党不忘恩,心中有民不忘本,尽职尽责,用忠诚书写名党员为民族、为民、为信的担当。做为党的一分子,我们都要**、忠于初心、守住初心,用行动践行入党誓词,将自己融入到伟大“中国梦”实践中,为实现共产主义的伟大理想而奋斗终身。

二、坚守使命,就是要牢记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国近代以来最伟大梦想。95年前,中国共产党从嘉兴南湖红船上启航,遭遇风雨,历经磨难,带领人民建立了新中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航路中继续前行。广大党员要时刻牢记艰苦辉煌的伟大历史,回溯初始信念,保持本真状态,把“中国梦”与“个人梦”相結合,把建成小康社会与建设小康家庭相結合,发扬艰苦斗、自力更生的民族精神,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

三、坚守使命,就要牢牢把握党的建设新要求,一刻不停歇地推进全面从严治党。

学懂弄通做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关键就是要坚决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关鍵就是要自觉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关键就是要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党员干部必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带头维护总书记在党中央和全党的核心地位,带头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带头落实十九大确定的各项任务

四、坚守使命,就是要发扬勇于担当的精神

总书记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名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担当是一种精神境界,是一个人对于责任的坚守,更是党员干部的基本素养。“勇于担当”就要树立责任意识。责任与担当总是联系在一起,责任是担当的内在要求。责任之内认真负责,责任之外勇于承担。党员尤其要强化责任意识,清晰认识到自身对国家、对社会、对工作、对他人的责任,不能把自己混同于普通群,丢失党员的先进性。党员同志要切实履行岗位职责,踏踏实实工作,认认真真做事。“勇于担当”就要有所作为、敢于负责、勇于奉献。共产党员要坚持党和人民的利益高于切,个人利益服从党和人民的利益,吃苦在前,享受在后,克己奉公多做贡献,在工作中更要敢于担当、主动作为,能吃苦、能吃亏。

学校使命 篇7

一、现代学校重要使命是培养学生的好习惯

教育就是对人的习惯培养, 关系到核心素质的养成。为此, 在让人学会做人的小学阶段, 学校教育应特别重视对学生好的行为习惯培养。

1. 培养好习惯, 是学生健康、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培养好习惯是管孩子一辈子的教育。培养一代少年儿童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保证他们健康发展、终身可持续发展的基础。这对于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是一项奠基性的基础工程, 可谓百年大计。少年儿童时期是一生发展的奠基时期, 又是培养行为习惯的最佳期。人们常说, 忘不掉的是素质, 而习惯就是忘不掉的最重要的素质之一。在社会发展的新时期, 我们必须用新的视角来看待习惯问题, 研究培养好习惯问题, 从而为学生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培养好习惯, 是落实素质教育的时代要求。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注重品行培养, 激发学习兴趣, 培育健康体魄, 养成良好习惯。”坚持以育人为根本, 以改革创新为动力, 以促进公平为重点, 以提高质量为核心,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新的目标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就是必须培养出符合时代需要高素质的公民。让现代小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既是学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容, 也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要目标和道德形成的重要标志。从小养成好习惯, 是小学生道德教育的基本任务之一, 是重中之重。小学生有了良好的行为习惯, 是他们道德养成的重要标志与终身发展基础。

3. 培养好习惯, 是解决当前学生教育现状的重要课题。

经过调查我们了解到, 目前在小学生中, 普遍存在以自我为中心, 缺乏对他人、集体, 对家庭、社会的责任意识, 进而形成了不良的习惯。例如:在校表现出随地吐痰、乱丢垃圾, 懒于改正错漏作业甚至拖拉作业的习惯, 特别是对班集体漠不关心, 自私自利。这就为学生在校行为习惯的培养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和目标。教育中极大的张扬和提升学生的自主性、自主意识, 这并不是要让学生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 而是针对现阶段学生出现的一系列不利于学习与发展的“症状”、种种不良的习惯, 需要的不是口号式的说教, 而是行之有效的教育教学理论和与之相匹配的教育实践。同时, 这些不良行为习惯的存在, 影响着学校文明教育的实施, 也制约着中国未来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发展。只有在教育中培育了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聪明智慧的头脑、高尚道德情操的未来现代人, 才能具备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和创造精神。

4. 培养好习惯, 是创新型国家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要。

钱学森同志临终前最最忧心的是———“中国什么时候能培养出建设创新型国家急需的创新型杰出人才?”这一问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课题, 值得每一个教育工作者深思。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鲜明地提出:“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 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因此, 要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 引导学生在师生相互交往的过程中不断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 使学生在获得知识的同时, 着重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生活习惯等, 其中掌握与人沟通的技巧, 培养与人合作的精神, 获取和完善独立探索中的未知, 矫正自主学习中某些心理偏差和行为偏差更是势在必行。这是社会发展对人才培养的需要, 也是未来社会的科技化、国际化、民主化与多元化潮流下要求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的规格和要求。

二、培养好习惯的工作原则

任何一种教育方式对人才的培养, 都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实事求是、科学灵活地把握条件的变化。小学进行培养好习惯研究工作, 同样要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从小培养好习惯, 要遵循以下原则:

1. 方向性与时代性的原则。

把培养好习惯与学生的发展、生存、生活紧密联系起来, 建立现代的人生观、世界观。网络环境下的新时代, 为学校德育工作提出了新的挑战。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社会的前进, 德育要培养人的好习惯, 及时寻求新的教育内容、新方法、新模式已势在必行。

2. 科学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培养好习惯的研究要用科学的思想、理论进行指导, 用科学的方法、手段进行操作, 使调查、实验研究等都处于科学严谨的状态中进行。我们研究人的好习惯的形成, 创立能够在一定范围内加以推广的“小学培养好习惯”体系, 因而, 在研究中必须显示出较高的易为他人仿效的可操作性。

3. 整合性与循序渐进的原则。

人的素质与好习惯的形成具有全面和谐的特点, 素质的组成部分是相互依存、相互渗透、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这就要求我们要充分发挥教育整体功能, 处理好各学科之间、各活动之间以及课内、课外之间的关系, 组成一个协调统一的教育整体, 有效地影响学生形成好习惯。在实施中, 以“低起点、小步子、多活动、多反馈”对教育过程多设台阶、分层递进, 稳定有序地完成好习惯的培养。

4. 主体性与激励性的原则。

素质教育把开发人的潜能, 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素质, 养成好习惯作为本质特征, 其实质是尊重、发挥、完善学生的主体性, 这就要求我们把素质教育的目标与良好习惯的培养转化为学生自己的需要, 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调动他们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内在动力, 使学生全面、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同时我们在工作中坚持引导、表扬、鼓励为主,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发展的乐趣, 启动学生的内驱力, 树立自信心和进取心, 养成好习惯。

5. 实践性与创新性的原则。

培养好习惯要创造环境和必要的条件, 鼓励师生敢于实践, 勇于实践, 在实践中养成主动思考、认真分析、独立解决问题的习惯, 使学生的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同时, 教师尽可能多地提供给学生在实践中主动探究的机会, 给学生一些富有探索的实践任务, 拓展学生主动探究的时空, 使学生能够大胆质疑问难, 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 善于利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 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识, 形成比较稳定的探索、创新意识, 养成创新的好习惯。

三、培养好习惯的研究基本内容

“培养好习惯”就是培养学生做人的核心素质的良好行为习惯教育。它往往从行为训练入手, 综合多种教育方法, 全面提高学生的知、情、意、行, 最终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好习惯的内容十分广泛, 重点围绕育人这个中心, 从实际出发, 从小抓起, 从一点一滴做起, 因为好的习惯养成往往起源于看似不经意的小事, 却蕴含了足以改一个人类命运的巨大能量。

一是小学培养好习惯研究的适应性。随着社会的发展, 学生的价值取判断与取向和行为方式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这就要求我们要适时调整培养好习惯内容, 使其为学生所认可、接受。要将学生个体差异、学校教育现状、学生家庭情况、社会环境变革更新作为一个重要的参考因素进行特别关注, 通过学校、家庭、社会多渠道、全方位研究, 不仅要重视学生学业, 更要注重每个学生的品质、情感、个人条件及特长、应变能力、独立意识、竞争意识及个人价值等方面全面的提高, 从而力争在习惯上把学生培养成为有教养、有竞争力、有良好心理素质的现代人。

二是小学培养好习惯研究的长期性。培养好习惯研究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系统工程, 它需要教育者持之以恒, 需要主题教育有张有弛, 需要活动设计错落有致, 需要工作管理井井有条。要加强教育目标建设, 将小学培养好习惯研究纳入学校规划, 小中有大, 注重学科渗透, 每月一个中心, 每两周一次阶段性要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加强学科间的横向联系, 形成全员辅导制网络;加强制度建设, 使广大教职工进一步明确培养好习惯的重要性、实际性、时代性, 这都是很好地进行小学培养好习惯的方法, 但都需要很长的周期性。

三是小学培养好习惯研究的生活性。事事皆教育, 教育的内涵就在于让学生的人格在一件件生活小事的体验中升华生成。因此, 培养好习惯必须回归学生现实生活, 围绕学生个体生命的发展特点及社会的实际育德。我们从小学教育实际出发, 着眼师生发展, 在育人中提炼出“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学生健康成长十个基本好习惯”, 即 (1) 诚实守信, 说了就做的习惯; (2) 遵章守纪, 严守规则的习惯; (3) 文明礼貌, 微笑待人的习惯; (4) 尊重他人, 耐心倾听的习惯; (5) 团结友爱, 乐于合作的习惯; (6) 勤俭节约, 不乱花钱的习惯; (7) 科学安排, 计划做事的习惯; (8) 主动学习, 勤思善问的习惯; (9) 热爱运动, 天天锻炼的习惯; (10) 保护环境, 不扔杂物的习惯。

在实践中, 结合学生思想与行为实际, 我们重点抓好做现代人的养成教育和学习、生活、做事等好习惯的培养,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四、培养好习惯的实施策略

1. 以学生发展为目标, 确立办学育人新理念。

素质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在办学育人中首先建立“以德立校、和谐育人”的校长理念。以德立校是在尊重、关怀、体贴中, 使教工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最大发挥。将和谐融合在现代学校内涵和办学育人及核心素质目标的构建上, 在促进队伍、方法、环境和谐中, 实现整体上最优化, 建成现代学校教育的生态系统。其二是实施价值领导, 建立以核心价值理念为指导的价值体系。我们形成了系统的“创建现代学校, 奠基幸福人生”核心理念, 培育了“底气、文气、正气、大气”的二实验人气质;提出了“高质量、有特色、现代化”的办学目标, 确定了“培养面向世界的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

2. 以育人为本开展现代学校的环境文化创设。

一是系统进行学校校牌、校服、校徽、校旗、校标等学校标志性物品的CI设计。二是建设了雕塑、建筑小品、假山水池、蔬菜园、百果园等人性化、园林式的育人环境, 使师生在分享幸福中既注重习惯养成又获得愉悦成长。三是在建设学校行为文化中, 规范了升旗仪式、开学典礼、节日纪念教育活动等, 组建了学生社团, 定期举办体育节、艺术节、读书节等特色活动。四是建设学校观念形态文化及制度文化, 把师生认可的办学理念、校训、教风、学风等装饰上墙入栏, 使其逐渐化为师生共同的追求与自觉的办学育人行为。

3. 以现代人养成为重点, 开展学校德育工作。

学校加强现代人养成教育研究, 建立了现代人养成教育目标体系。在一人一岗的自主管理实践、道德早餐、对口实践班、城乡手拉手、星级班级和星级学生评比、“和谐杯”主题班队会评比等常规教育习惯养成中加以落实, 收到很好的教书育人实效。坚持全员德育, 开展德育沙龙、特色班级建设、班主任博客、班主任培训、班主任专业化工程等, 使班主任成为学校育人中的德育主体。通过学生自主管理的“雏鹰淘宝回收公司”和“小小少年气象站”等方式, 培养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等好习惯。发挥家长委员会和家长学校沟通、协调、配合优势和作用, 实现了家校之间的无缝对接。发挥网络德育的优势, “手指尖工程”案例获吉林省德育案例特等奖, 吉林市中小学网络文化建设现场会在我校召开, 推广了我校的经验。

4. 以学习习惯培养为中心, 全面深化教学改革。

现代课程建设是现代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我校在现代学校建设课程设置中有学科课程、综合课程、活动课程、隐性课程和显性校本课程等。开设经典系列课程, 筑牢学生中国根;深化科技课程,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开发综合实践课程,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进行个性化学科课程, 实现学生个性化发展;重视学科中教书育人, 培养学生的预习、倾听、表达、书写、读书等习惯。以提高课堂教学实效为核心进行教学精致化管理创新, 开展了“一听二讲三设计四课”校本教研工作;开发了教师共性平台和个性平台相结合的电子备课系统;开展“优质常态课”评比, 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进行现代教学模式创新, 构建了“一主二合三分”教学基本模式;以科学发展的理念完善评价体系, 进行教学评价创新。在养成教育中, 坚持不懈地反复抓、抓反复, 在反复中升华, 养成学生良好的读写算的学习习惯。

5. 以“露一手”为平台, 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

读书活动露一手, 是学校在每年“世界读书日”举行的“同享书韵, 共闻书香”读书活动。数学技能露一手, 以校本训练为载体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劳动技能露一手, 定期开展学生生活技能的展示。体育活动露一手, 学校保持和发扬篮球传统, 开展大课间篮球操、篮球进课堂研究, 校篮球队连续28年参加全国比赛, 成绩优异;乒乓球代表队参加中国和新加坡乒乓球友好文化交流……学校获省体育传统校、全国体育达标先进单位、全国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等称号。艺术活动露一手, 中央电视台分八期对学生的“露一手”情况 (下转第72页) (上接第56页) 进行播出。

6. 重视教师的习惯教育, 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学校以“三学一建一创”为载体, 加强班子的“官德”建设, 强化了价值领导和价值领导力的提升。加强现代教师队伍建设, 依据“全心全意抓队伍, 聚精会神提质量”的要求, 实施了“教师专业发展促进工程”, 通过搭台子、铺路子、压担子、做样子和“三功一绝”训练、科研课题成果发表、有效课堂教学、教师基本功竞赛、教材达标测试、外出学习等多种方式促进教师整体的大发展, 收到育人的大功效。学校重视教工文化建设, 开展了和谐团队评比、团队拓展训练, 增强了团队的凝聚力。坚持为教工体检, 开展跳绳、踢毽、推拍球、演讲、工间操等文体活动, 增强了教师的体质, 提升了教工的幸福指数。还通过《教师师德育建设要求》规范教师的言行, 形成教书育人的好习惯, 使教师做到为人师表。

五、对现代人好习惯养成教育的再思考

学校经过近几年的研究, 建立了培养好习惯的育人目标体系, 建构起了与学生及其生活紧密相连的培养好习惯课程内容, 初步探索出了一条由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 全方位、立体化的教育途径, 有效地培养了现代人的好习惯, 促进了现代学校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 推动了现代学校的建设。培养好习惯是现代学校建设的重要课题, 为了强化改革, 加强现代学校建设, 下一步要着力抓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深化“儿童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思想, 强化使命感, 把培养好习惯工作融入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 进一步细化培养好习惯的目标, 突出培养目标的现代性、与时俱进, 分年级分阶段逐项实施, 实现“三化”要求。

二是把好习惯培养作为现代学校教育研究重点, 强化其实践, 在实践中要不断地反复抓、抓个别, 这是重中之重。开展系列研讨和交流活动, 将研究内容与目标分解, 因材施教, 抓好个性化教育, 具体落实到学校各部门的各项管理与组织活动中, 做到人人都参与、个个有研究内容, 具体落实到人头。

三是加强学习, 开阔视野, 不断提高习惯养成研究的科学性和实效性。注意过程资料的积累与升华, 抓好典型引领与深化与发展。

四是建立健全现代学校研究管理的新机制。有了整体的科学管理, 有了健全的评价机制, 才能保障校本培训的顺利进行。学校在培养好习惯中推行全程管理、全员管理、全面管理和评价管理, 将研究工作纳入到教师、学生等整个评价体系中, 实现系统化。

学校使命 篇8

民办学校的生命线有两条:一个是学校的资金链,另一个是学校的社会信誉。

教育事业的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家长和学生在择校时是向教学质量看齐的。因此,教学质量是学校赖以生存的根本。如果教学质量滑坡,生源流失,学校势必有面临倒闭的危险。如果民办学校的举办者可以清醒地意识到这一点,他的眼光就不会总是放在成本的快速回收和资金的滚动上。为了品牌的持久打造,也为了今后的可持续发展,学校自然更加注重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

以新东方扬州外国语学校为例,如果新东方教育集团只投资一二百万办学,很可能当年就收回成本,甚至赚钱。可现在投资3.2亿,十年也赚不回来;新东方的培训做得那么火,民办教育整体却越走越难,新东方还是力排众议进入民办基础教育领域。这样看来,新东方绝不是为了谋财生利。有了这样的判断后,学校的许多选择就会逐渐明朗。比如:即使成本较高,学校也要引进小班化教学。又比如:为了保证教学质量,学校控制扩展速度,逐年增加招生的年级,而不像一般学校一样,直接招满小学和中学的12个年级。明智的办学者,即使牺牲速度也要保证质量。

规模产生效益是亚洲人共同的思维惯性。有很多人认为,把学校规模做大了,资金更容易回收。可实际上,做任何事都需要从小做起,建立标准,在保证质量的情况下,才能扩张。在教育上,先做大再做强是很困难的。认为头一年就应该求规模效益的人是不明智的,不妨先搞几个班试试。即使搞不好,损失的也有限。有了这样的思想,先期的投入就不一定很大,完全可以低投入,把资金投到软件、投到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师身上去。

办学者必须要清醒地意识到,教育本身是有规律的。过大的投入如果没有有力的支撑,可持续发展会非常困难。现在大多的民办教育工作者必须像打仗一样没日没夜地干,就是因为我们面临生存的压力,要保证短期利益,但为了保证教育的公益性和学校的品牌,也就是要保证学校的长期利益,这对任何一个学校而言,都是很大的挑战。

当面临保证盈利性还是保证公益性的二元选择的时候,首先要看到问题的根本。也就是孰轻孰重的问题。在我看来,学校一旦保证了教学质量,即意味着实现了教育的公益性,利润的问题就无需多虑。一个学校办得好了,学生和家长自然就会追着来。

现在有的学校把二者的关系本末倒置了。巨大的生存压力使他们并不清醒,结果楼盖了很多,宣传做了很多,教学质量上不去,社会效应非常差,资金回流慢,学校的发展难以持续。为什么不少大的教育集团到最后没有成功?就是因为它的品牌和最终的服务质量并不统一。只有当服务的品牌和实际相符时,老百姓才认可,学校才算成功,如果服务的品牌和实际不相符,老百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对学校而言,损失更大。

上一篇:七年级雪的作文600字下一篇:二年级卫生与健康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