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算与评价(精选10篇)
测算与评价 篇1
教学型高校指的是以本科教育为主, 兼有少量研究生教育和专科教育, 以培养高级应用型、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高等学校。依据教学型高校的特色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能够形成教师自我激励、自我约束的机制, 对于教学质量持续发展至关重要。一方面目前很多教学型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方面盲目照抄照搬, 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设计脱离自身特色和发展目标, 考核机制不符合教学型高校的定位, 不仅可能影响到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热情, 还将会影响学校的人才培养乃至长远发展。另一方面目前关于教学型高校教师的研究成果较少且缺乏具体性和操作性。本文翔实分析了当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 结合教学型高校特点及任务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切实可行的教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具体的测算步骤。对于提高教师工作积极性, 促进学校目标的顺利实现具有现实的意义。
1 当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培养具有一定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教学型高校, 教师的工作应该以教学为主, 因此教师队伍的绩效考核体系也应该紧密结合这一特征来设置, 而当前教学型高校的教师绩效考核机制却忽略了以教学为主的定位及教师任务的差异, 普遍性地存在以下问题。
1.1 绩效指标构成方面
教学型高校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 应以教学为中心, 学校和教师的精力也重点放在教学方面。其教师绩效考核应紧紧围绕本科教学这样的工作特性, 教学工作应该占据首要的位置, 而很多高校在教师绩效考核设计中明显在教学任务指标上有所缺失、不够详实, 而是重点突出了科研工作相关的指标。
有些高校为了简化考核工作, 指标选择局限于教学和科研, 没有将社会服务工作列入考核内容。这样的指标构成带给教师以错误的工作导向, 导致教师将精力完全投入到书本和文字当中, 违背高校教学、科研服务于社会这一基本目标。
当然科研在某种程度上能够带动教学, 把教学与科研完全割裂也是不可取的, 同时考虑到高校教育服务于社会这一基本职能, 因此, 对教学型高校来说主要承担教学任务的同时, 也肩负着科研、社会服务任务, 应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兼顾社会服务构建绩效考核指标体系, 较全面地考核评价高校教师的工作绩效。
1.2 绩效指标量化方面
许多教学型高校对教学进行考核时仅强调教学数量而不考虑质量因素, 而教学型高校存在的生命力就在于教学质量。教学数量任务容易核算, 可是教学质量如何评估, 在教师绩效考核体系设计中又应该占据多少份量呢?这是当前教学型高校在绩效考核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还有一部分缺失的社会工作方面如果需要考核又如何具体化呢?定性或事务性的工作如何转化为技术指标来测算, 这也是当前教学型高校绩效考核评估的一个难题。
指标量化方面往往完全依赖于主管领导的主观臆断, 通常是通过主要领导开会讨论即可确定, 根本没有征求专家、广大教师意见或者深度调研, 更缺少科学依据。这样的量化结果不能客观、公正全面地反映教师的实际工作绩效, 有可能损失了公平也破坏了效率, 使得绩效考核工作没能实现既定的意义。长此以往, 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将受到严重影响。
当然教师绩效考核的全部指标定量也是不现实的, 指标体系应是定性和定量指标相结合。很多指标可以直接进行量化, 比如教学数量、论文发表的数量、课题研究的数量等等。但是对于不能直接量化的定性指标, 我们应设法将其转化可定量评估的指标, 减少主观判断的成分, 从而使整个评估体系更加公平和科学。
1.3 绩效考核结果沟通方面
高校教师的绩效评价结果, 通常仅仅作用于年度教师薪酬发放和奖惩的依据, 这是一个普遍的现象。绩效评价结果没有后续的反馈和沟通, 势必令考核双方就结果和考核目标难以统一认识、达成一致。绩效沟通反馈环节的缺失, 削弱了以绩效考核促进提高工作积极性、提高教学科研质量的作用, 也背离了绩效考核服务于绩效改进的目标。
绩效结果能否及时反馈直接关系到绩效考核的成败。管理者对教师的的工作付出和成绩应及时认可, 分析教师绩效存在的问题以及改进方向和方法、提出组织的期望, 为教师创造更佳绩效提供支持。同时通过绩效信息反馈改善和加强学校领导与教师关系。
2 绩效指标体系的设计与运用
结合上文所述问题, 根据教学型高校的特征、借鉴其他高校经验以及专家和广大教师的意见, 现根据作者的工作实践, 对高教教师的绩效考核指标体系进行梳理和归纳, 并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方法) 进行指标相对重要性比较, 并给出相关指标的权重, 为当前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评价提供具有参考价值的方案。
2.1 建立指标体系递阶层次结构
通过第一部分的分析可知, 教学型高校教师绩效考核指标应由教学、科研以及社会服务三个方面构成。其中以教学为主、科研为辅兼顾社会服务。
教学工作可以分解为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学生工作量两个部分。而对教学工作量考核应该包括教学数量和教学质量两个指标, 指导学生工作量应该包括论文指导和实习指导两个指标。科研工作绩效由论文工作绩效、课题工作绩效和专著工作绩效构成。社会工作内容即知识和技术转化, 主要表现形式为对外学术研讨和对外技术交流工作。指标体系结构见图1。
教学工作、学术科研成果、社会工作这三个方面可以比较全面地对高校教师进行绩效考核, 运用层次分析法计算权重比较三个指标的相对重要性。教学质量包涵的教学态度、教学内容和教学效果也难以进行简单的量化描述, 同样可以运用层次分析法来进行定量推断。其他指标则能够直接量化。
2.2 运用层次分析法 (AHP) 分别确定层次B与层次E各指标的权重
(1) 构建两两判断矩阵并计算指标权重。
B层指标判断矩阵及其权重 (采用1—7的标度方法构建判断矩阵, 采用AHP计算权重ω)
E层指标判断矩阵及其权重 (采用1—5的标度方法构建判断矩阵, 采用AHP计算权重ω)
(2) 一致性检验。
按照A*ω=λmax*ω, 计算 (B层) λmax=3.0377, 计算 (E层) λmax=3.022;一致性指标计算:undefined层) C.I.=0.019, (E层) C.I.=0.030;得知两个判断矩阵C.I.均远远小于0.1, 则判断矩阵高度一致。
2.3 计算教学工作绩效 (P1)
教学工作绩效由教学工作量和指导学生工作量组成。
即:教学绩效:P1=教学工作量+指导学生工作量
2.3.1 其中教学工作量由授课工作量和教学质量两个因素决定。
即:教学工作量=授课工作量*教学质量得分
(1) 根据教学工作中所受课程难易程度及工作量不同, 同时选择参考一些教学型高校行之有效的经验, 建立教学工作计分标准。按照表1教学授课计分标准计算授课工作量。
注:双语课级别须经双语教学组评价认证
(2) 教学质量得分undefined。其中e1, e2, e3分别为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的相对权重, t1, t2, t3分别为教学内容、教学态度、教学效果三个因素的学生评分。根据权重计算结果:教学质量得分undefined
2.3.2 指导学生工作量:
按照工作难以程度和复杂程度不同可以设定, 指导毕业论文按8课时/人, 指导学年论文按3课时/人, 指导学生毕业实习按4课时/人的标准计算工作量。
教学工作量与指导学生工作量相加可计算出教师教学绩效完成量P1。根据教师教学的工作额度, 同时参考一些高校教学工作量标准可以确定具体高校的教学工作量考核标准Pundefined。将考核对象的教学工作绩效分值与对应职称的考核标准P1/Pundefined对照即可获取考核对象教学工作绩效完成情况。
2.4 计算科研绩效 (P2)
2.4.1 按照科研类别确定量化标准P2s, 计算科研绩效P2
科研工作绩效由论文工作绩效、课题工作绩效和专著工作绩效构成。即:科研绩效:P2=论文工作量+课题工作量+专著工作量。
根据科研成果 (论文、课题以及专著等) 的质量差异以及贡献区别, 同时参考一些高校行之有效的经验, 可以对应于科研类别分别确定科研工作绩效的量化计分标准P2s, 科研合作完成者可以依据排名顺序确定量化计分的比例, 在量化标准以及分配比例已经确定的基础上计算出考核对象的实际科研绩效P2。
2.4.2 教师职称不同, 绩效考核的标准也应该区分, 根据不同职称 (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 科研能力的差异可以分别给出不同的考核标准P。
不同职称教师的科研绩效考核结果即为科研绩效得分与对应职称的科研考核标准相对照P2/Pundefined。
2.5 社会工作绩效 (P3)
社会工作绩效主要由外部学术研讨和对外技术交流等组成。即社会工作绩效:P3=外部学术研讨工作量+对外技术交流和指导工作量
参与外部学术研讨包括参加各级学术委员会或者学术期刊会议或评审专家委员会等。根据考核对象实际参与外部学术交流的情况给出实际绩效分值。
参与横向学术、技术交流和指导包括参与校外学术讲座、校外进行技术指导工作、相关社会公益组织等。根据考核对象实际参与横向学术交流以及技术指导等的情况给出实际绩效分值。
外部学术研讨工作量与对外技术交流和指导工作量相加即为考核对象社会工作实际绩效P3, 根据不同职称 (正高级、副高级、中级、初级) 社会工作能力的差异分别确定其考核标准Pundefined。考核对象的实际绩效得分与对应职称的考核标准对照P3/Pundefined即为考核对象社会工作绩效完成情况。
2.6 计算绩效综合考评值 (P) , 对考核对象进行绩效评价
绩效考核结果由教学工作绩效、学术科研绩效和社会工作绩效三个方面绩效完成情况所确定。
undefined
b1, b2, b3分别为教学工作、学术科研工作、社会工作三个指标的相对权重, 根据权重计算结果 (b1, b2, b3) 对应值为 (0.704, 0.229, 0.08) , 因此将P表示为:
undefined
其中P1, P2, P3分别为三者的绩效得分;Pundefined, Pundefined, Pundefined分别为三者的绩效考核标准值。
当P>0.9时, 说明该教师超过了考核基本要求, 出色完成了全年的教学科研任务;
当P在0.7—0.9时, 说明该教师达到了绩效考核的基本要求, 完成了组织期望的工作目标;
当P<0.7时, 说明该教师没有达到考核要求, 没有完成绩效任务。
这套绩效考评体系源于教学型高校的战略目标和竞争需要, 为教学型高校教师建立了一套“公平”“公开”“公正”、科学合理、可具操作性的绩效评价体系, 这样的教师绩效评价结果能够有效地应用于教师薪酬制度、晋升制度与各项激励制度, 为教学型高校创建积极进取、和谐的教学与科研氛围, 增强教学型高校在新时期的竞争能力并促使学校持续健康地发展有着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International Civil Aviation Organization.Doc9859 AN/460.ICAOSafety Management Manual[M].Canada:International Civial Avi-ation Organization, 2006.12.
[2]付亚和, 许玉林.绩效考核与绩效管理[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3]吴殿廷, 李东方.从北京师范大学绩效考核看层次分析法的不足及其改进的途径[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 2005 (1) :100-105.
[4]苏欣.高校教师绩效考核体系的建立[J].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 (8) .
[5]李世美.基于AHP的高校教师绩效考核综合评判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 2008 (11) :44-49.
测算与评价 篇2
关键词:订单;测算;价格;完全成本
中图分类号:TF31
钢铁行业进入微利时代以来,企业面临产销两难的不利局面,为充分发挥信息化的引导支撑作用,建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事后分析的闭环式产销管理模式,及时有效的测量产品销售收益,达到优化订单结构,合理配置资源的目的,济钢依托ERP平台自主设计开发了订单效益测算系统。通过该系统将公司订单纳入到统一的平台下进行测算、监控和分析,建立了面向订单收益的生产资源配置和财务数据分析,彻底改变了过去接单评测依赖人工,结算价格无法预知的销售管理模式,提升了营销管理和生产组织的专业化水平,企业盈利能力显著增强。
1 实施背景
面对市场需求不振,钢材价格下跌,原料成本拉高,全行业经济效益持续下滑的严峻形势,钢铁企业如何通过信息化手段提高企业运营效率,增强市场预测和盈利能力,成为急待解决的首要课题和核心任务。长期以来,济钢销售订单的实际价格只有在最终结算环节才能确定,无法实时测算每笔订单的收益,接单决策和营销策略存在一定的盲目性和被动性,成为制约企业提高市场盈利能力的瓶颈。要解决这一问题,必须以效益为中心,围绕产品价格和制造成本开展工作,实现完全成本控制下的盈利模式。为此,需要建立加价规则库,实现销售价格前置,同时连接成本核算平台,建立完全成本模型,对订单进行效益测算,选择边际贡献或者毛利最大的客户订单,以保证企业收益的最大化。
2 实施过程
订单效益测算系统的实施是先进营销管理理念与主流信息技术结合的过程,分为理论研究、设计开发和应用完善三个阶段,通过该系统的实施实现了企业营销管理、资源配置和评价考核体系的转变,建立了以销售收益为导向的生产经营和管理体制。
2.1 系统需求分析阶段
系统需求分析阶段。针对济钢销售管理业务现状进行梳理,明确目标需求,为系统的设计开发收集原始数据,搭建业务模型。针对实际销售价格接单时无法预知的不足,策划了价格前移解决方案,优化了公司的结算流程和价格体系,为实施订单测算系统创造了前提条件。建立了基于完全成本的边际贡献接单测算规则,分产线、品种和规格计算出每笔订单边际贡献的大小,当贡献为正时可以接单,如果多条产线贡献均为正值,则优先选择贡献最大的进行排产。
2.2 系统设计开发阶段
这一阶段是价格前移和效益测算等业务模型数字化的过程,依托济钢ERP系统的销产和成本管理模块,采用能够快速构建企业级Web应用程序的SSH框架进行系统的设计开发。订单效益测算系统的整个开发过程分两步进行:
(1)销售价格前移功能实现。在ERP系统中通过对底层表单的重构和数据库程序的开发,实现了销售价格的前移,建立了加价规则库,使各种加价要素代码化,订单录入时根据要素自动带入订单实际价格信息。
(2)订单测算及分析功能实现。将钢种对照、改判损失和余材损失等长期形成的经验数据格式化,用二维表结构在数据库中建立逻辑关系,并提供前台界面方便业务人员进行维护。通过开发接口程序与ERP产销和成本模块无缝衔接,实时接收和更新订单信息、定期同步生产成本数据,保证测算和分析数据的准确性。通过创建基表、视图、触发器等多种数据库对象完成底层数据的归集,将订单收益、生产效益和财务数据的分析模型通过数据库程序固化到系统中,开发了订单效益明细、宏观订单结构、订单预算收益等客户化查询报表,为接单决策、订单跟踪和绩效分析等工作提供了重要的辅助支撑作用。
2.3 系统应用完善阶段
系统上线后,在接单前能够进行单笔或者批量订单的效益测算,合同收益做到了有量可度,有据可依。营销人员选择毛利最大的订单,保证了产品收益的最大化,提高了接单决策水平和市场盈利能力。随着订单效益测算系统应用的不断深入,对辅助公司经营管理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以订单评价为主线,建立事前预测、事中控制和事后分析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为此,在进一步完善系统原有功能的基础上,又陆续开发了订单收益分析、生产效益分析和财务数据分析功能模块,满足了公司对订单监控跟踪、生产过程控制和财务考核分析的需要。
3 应用效果
订单效益测算系统实现了济钢管理和盈利能力的双提升,技术效益和管理效益显著,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建立了围绕订单效益的全过程管理模式。在接单前,实现了对订单效益多维度的快速、自动测算,提高了市场反应能力和盈利能力;在接单后,可以对订单实时跟踪分析,以订单收益驱动企业资源的有效配置。同时,面向订单的财务数据分析也为领导层进行考核决策提供了及时、准确的科学依据。
(2)创新了营销管理思路,建立了以效益为中心的营销管理模式。订单效益测算系统的实施,改变了传统营销思路,借助信息化平台,优化了销售定价和财务结算流程,建立了加价规则库,形成了基于完全成本的产销管理模式,解决了公司有限资源下效益最大化的瓶颈问题。
(3)提高了营销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和工作效率。系统上线后,改变了人工估算订单收益、手动录入加价因素进行财务结算的低效工作方式,实现了销售信息从客户接单到应收结算的全过程不落地与可分析,在降低相关岗位人员工作量的同时,保证了效益测算的准确性和开票结算的及时性。
(4)加快了销售结算速度,降低了资金占用。结算价格前移到签单环节后,实际销售价格在接单时即可确定,财务结算人员能实时为客户开具发票,提高了结算速度,加快了资金周转。
(5)形成了销售价格、生产资源和成本费用相关联的动态跟踪和管控模式。销售部门通过订单收益分析,便于接单决策,提高了订单优化和市场盈利能力;生产部门通过基于订单的生产效益分析,及时进行生产资源优化和调整,提高了过程管控的能力;财务部门通过定期财务分析,把握效益变化趋势,对亏损订单、无贡献订单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亏损原因,为战略决策、产线评价和绩效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4 结束语
济钢订单效益测算系统为企业订单的测评分析提供了可靠的信息化手段,是基于完全成本控制下,以订单收益为导向的数字化管理平台。通过系统能够真实体现订单收益水平,为企业执行接单决策、优化资源配置提供了高效的管理工具。借助各类客户化报表从销售、生产、财务等不同角度对订单进行全方位跟踪管理,为企业掌握订单结构,评价产线绩效,执行财务分析提供了可靠的途径。订单效益测算系统是济钢营销理念、经营战略和信息技术的整合,实现了外部市场战略定位与内部成本资源优化的高效衔接,为济钢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找准定位、把握方向,最终实现企业盈利开辟了道路,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参考文献:
[1]马莉.边际贡献法在济钢销售管理中的应用[J].山东冶金,2013(03):66-68.
[2]赵影虹.面向订单的生产计划管理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3(11):95.
[3]汤万全.济钢ERP环境下会计信息化应用[J].冶金财会,2012(03):20-23.
作者简介:赵峰(1982-),男,满族,辽宁本溪人,助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计算机信息系统研究与开发。
测算与评价 篇3
长株潭城市群的人均水资源拥有量2 500立方米,且具备较强的环境承载能力。其中,长沙市的河流大都属湘江水系,支流河长5公里以上的有302条,株洲市域的河流在长度5公里以上的有341条,30公里以上的有19条,100公里以上的有7条,均属湘江水系。湘潭市水资源总量多年平均为37.75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31.45亿立方米,地下水6.3亿立方米。长株潭城市群的供水主要依赖于地表水,且95%以上取自于湘江,近十年各年的总供水量变化不大。长株潭城市群的供水水源主要为地表水,湘江水量的多少、水质的好坏对长株潭城市群的生活、工业发展的影响很大。2009年,全省水资源量较往年平均偏少17.1%,因干旱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且灌水量得不到保证。因此,2009年度实际总用水量比上年略有减少,其水资源(以多年平均值计)利用程度略有降低,为19.1%,其中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大河流分别为24.7%、17.5%、9.7%、11.5%。若按2009年水量估算,全省水资源开发利用率为23.1%。其中湘江、资水、沅江、澧水四大河流分别为30.8%、19.2%、11.2%、15.1%。四大河流中湘江开发程度较高,沅江开发程度较低。行政分区中,开发程度较高的有湘潭、长沙、衡阳等市,较低的有张家界、湘西自治州、怀化等市(州)。目前,长沙市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达到34%,已接近水资源开发利用上限值,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受到威胁。
1.长株潭区域干流及主要支流。在长株潭境内,有渌水、涓水、涟水、靳江河、浏阳河、捞刀河、沩水等7条支流与湘江相汇。长株潭境内较长的支流还有多条,长沙市有八曲河、沙河、潭水、楚水、乌江、圭塘河,株洲市有攸水、铁水、浊江、永乐江、茶水、洮水、马伏江,湘潭市有石狮江、岐潭河、菜石港、虞塘河、肖家河。
2.长株潭流域水域水源保护现状。湘江干流湖南省境内河段长670km,涉及长沙、株洲、湘潭、岳阳、永州、衡阳、郴州、娄底等8个地市,各地市均为湖南省内的重要人口聚居地。
为保证生产、生活用水要求,特别是保证生活用水安全,湖南省人民政府对湘江水域实行分类管理,划定饮用水源地取水口附近一定范围水域为一级保护区,水质执行(GB3838-2002)中Ⅱ类标准;在一级保护区外划定一定范围水域为二级保护区,水质执行Ⅲ类标准。湘江干流及其一级、二级支流众多,涉及到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数量也较多,其中一级保护区116个、二级保护区56个,一、二级水源保护区河段共计约590km。
3.长株潭水环境容量测算。水环境容量采用一维稳态模型进行容量计算。一维稳态情况下有机物的降解过程可用托马斯(Thomas)模型表述(忽略弥散):
在C(0)=C0的初值条件下得到托马斯模型的积分:
式中:C(x)、C0为x=x和x=0处河水COD浓度(mg/l);x为到排污口(x=0)的河水流动距离(m);u为河水平均流速(m/s);k1、k3分别为COD衰减系数和COD沉浮系数(d-1)。
二、长株潭城市群大气环境容量调查测算
大气环境容量是指在满足人类社会正常运行和维持大,特定区域大气环境的最大纳污量。显然气环境正常功能下大气环境容量不仅与社会生活紧密相关,还与特定区域的温度、风力等自然条件有关,且与特定大气环境质量标准相对应。
特定地区的大气环境容量与以下因素有关:涉及的区域范围与下垫面复杂程度,空气环境功能区划及空气环境质量保护目标,区域内污染源及其污染物排放强度的时空分布,区域大气扩散、稀释能力,特定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转化、沉积、清除机理。
1.大气环境容量估算的程序。第一,选择因子:选择总量控制指标(烟尘、粉尘、SO2)作为容量计算的因子。第二,确定目标:对所涉及的区域进行环境功能区划,确定各功能区环境空气质量目标。第三,分析现状:根据环境质量现状,分析不同功能区环境质量达标情况。第四,估算容量:结合当地地形和气象条件,选择适当方法,定量计算涉及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即满足环境质量目标的前提下污染物的允许排放总量)。第五,建议总量:根据区域大气环境容量,结合开发区规划分析和污染控制措施,提出区域环境容量利用方案和近期(按五年计划)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2.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有:修正的AP值法,空气质量模型模拟法,线性规划法。其中A-P值法是最简单的大气环境容量估算方法,其特点是不需要知道污染源的布局、排放量和排放方式,就可以粗略地估算关心区域的大气环境容量,对决策和提出区域总量控制指标有一定的参考价值,适用于开发区规划阶段的环境条件的分析。
根据AP值法和多源模式的计算分析,分别得出城市控制区和城区控制区的环境容量核定结果。城市控制区的环境容量主要依据A值法确定,城区控制区的环境容量要在A值法容量测算的基础上,应用P值法或各类多源模式进行调整,得出实际环境容量结果。
AP值法的参数A取值要依据国家标准《制定地方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的技术方法》(GB/T 3840-91)中的区域划分选择A值范围,根据达标率目标确定A值。多源模式气象条件确定,多源模式气象条件确定分两种类型:联合频率气象条件和典型日气象条件。联合频率气象条件可分为两类:一是选取典型时段(例如采暖期)气象资料,整理成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联合频率作为基准控制条件;二是利用全年气象资料,按四个季节整理成大气稳定度、风向、风速联合频率作为基准控制条件。以全年累计频率气象条件作为基准控制条件,做气象条件类型性分析,给出达到一定浓度累计频率的气象典型日,以该典型日为中值的连续7天(或7天以上)的气象条件作为基准控制条件。
3.长株潭地区大气环境功能区划分。长株潭地区大气环境分为三类功能区,各功能区划分及环境保护目标是:一类功能区:指经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批准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其他需要特殊保护的地区,包括株洲的大京风景区、仙庾岭风景区,湘潭的韶山风景名胜区、湘乡东台山国家森林公园,长沙的岳麓山风景区、浏阳大围山自然保护区等。一类功能区大气环境保持一级标准(《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1996),下同)。二类功能区:指城市规划中确定的城市居住区、商业交通居民混合区、文化区、一般工业区和农村地区。二类功能区大气环境按二级标准控制。三类功能区:指工业集中、大气污染相对严重的特定工业区,包括株洲的清水塘工业区、醴陵陶瓷工业区,湘潭的岳塘工业区。三类功能区近期按三级标准控制,远期达到二级标准。
长株潭城市群环境空气功能区划覆盖了全市14 892.4km2。其中,一类区面积976 km2,主要是市辖区域内的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等;三类区面积9.2km2,主要是市辖区域内的重要工业区,距市区较远。其余是二类区,面积13 909.5km2,占长株潭城市群总面积的934%。
根据长株潭城市群行政区划现状,结合城市总体规划和长远发展规划,本次大气环境容量核定确定的城区控制区以长株潭城市群中心区域为基准向外扩展,涵盖中心城区外的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园区、工贸园区和长株潭城市群正在建设的新区。按照A值法测算城市控制区的大气环境容量,该区域东西25 km,南北16 km总面积375km。
三、环境容量的价值分析与综合评价
1.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理解。环境容量是指某一环境在自然生态结构与正常功能不受损害、人类生存环境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能容纳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当污染物的排放量超出环境容量时,环境污染就会发生,环境的生态平衡和正常功能也会相应遭到破坏。
2.长株潭资源承载力和环境容量的现状分析与评价。近年来,湖南省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2007年全省生产总值突破9 000亿元达到9 145亿元,是2000年的2.57倍,比上年增长14.4%,湖南经济增长速度略快于全国平均水平。2007年,长株潭城市群生产总值3 461.78亿元,比上年增长15.7%、比全省快1.3个百分点,长株潭三市以占全省13.3%的面积19.2%的人口,创造占全省37.6的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达到了21 750元,可以说长株潭城市群是湖南省的经济核心地区。然而,长株潭经济发展速度增快的同时,是否实现了资源持续利用,环境持续改善。下面是对长株潭城市群环境容量现状的分析与评价。
第一,空气质量改善比较明显,特别是2004—2005年,空气质量良好率由60.11%上升到81.64%,发生质的变化,但空气污染仍然相对严重,三市共处一个大气流场,受纵贯湘江走廊的大气流场控制,属于气流交汇地区,大气污染物不易扩散,大气中的二氧化硫等酸性物质形成酸雨沉降,酸雨频率较。第二,人均绿地面积基本维持,但离绿色经济发展还有一定差距,在“两型社会”建设中要整体规划,合理布局。第三,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持续改善,但污染仍然相对严重,长株潭现有污水处理厂分别为8、3、2,日处理污染水能力分别为46万吨、17.2万吨和10.5万吨,集中处理率分别为49.4%、31.8%、15.3%,上游城市污染处理水平大大落后于下游城市。
测算与评价 篇4
【关键词】义务教育 均衡发展系数 监测 评估 模型
基于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影响因素模型的理论架构,我院在采集、分析某地区近三年义务教育发展若干数据指标的基础上,对均衡发展模型进行了实证研究,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系数测算模型。
■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模型的实证研究
1.教育均衡的测算方法
均衡度主要是指数据间的分散程度,反映的是各变量值远离其中心值的程度。一般情况下,测算数值型数据离散程度的方法主要采用的指标有平均差、极差、标准差、极差率、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在这些指标中,平均差、极差、标准差等反映的是数据分散程度的绝对差异,而极差率、差异系数、基尼系数等反映的是数据分散程度的相对差异。绝对差异是指某些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绝对额,相对差异则是指某些变量值偏离参照值的相对额。
由于极差率易受极端值的影响,所以结合大量数据分析结果,我们采用了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来测算数据的离散程度。
基尼系数法的计算公式很多,本文借鉴国家统计局城市调查总队提出的简便实用公式,即将研究对象按人均收入分组,若不分组,则以每个个体为一组;计算每组收入在总收入的比例(Wi),每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Pi),按收入由低到高进行排序,然后计算收入的累积比例(Qi),然后将数据带入公式运算。
将此公式引入教育资源配置数据测算后,表示每所学校在校生人数占总人数的比例,表示每所学校教育资源占总资源的比例,表示为教育资源占有的累计比例。基尼系数可以较科学地反映区域、城乡、校际教育资源配置的差异程度或均衡程度,基尼系数越大,表明资源配置的均衡度越小。
差异系数的计算方法是标准差与均值之比,即
其中Χi表示区域内某校生均资源数,Χ表示区域内生均资源的平均数,Ν表示学校数。V越大,表明区域内资源配置的均衡度越小。
在使用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对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度指标进行大量数据测算后,我们发现根据不同的指标数据类型,必须选择最适合的测算方法。比如,有的指标采用基尼系数进行运算效果不太好,如“师生比”、“分组实验开出率”、“非服务区学生人数占在校生总数的比例”、“中级及以上专业技术职务教师比例”等指标,因为这些指标属于结构性指标,无法采用“人均占有资源”的形式表达,与基尼系数运算要求有一定的差距;同时在对指标的大量数据分析中,我们也发现基尼系数比较适合与经费有关的指标。差异系数可以测算所有的指标。因此,在对教育均衡的测算中,我们选择以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测算,针对不同的指标我们选取了不同的测算方法。
2.测算结果的转化
在运用差异系数和基尼系数进行测算后,可以发现基尼系数介于0到1,而差异系数波动范围较大,有的甚至大于100,这样就使得在实际数据的划归中,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缺乏可比性,因此首先将差异系数转化为0到1之间的取值。转化公式为:
变换后不改变差异系数的数据性质。以生均占地面积的均衡度测算为例,在采用差异系数和经转化后的差异系数进行表示之后,可以看到,其数据分布保持一致。
3.教育均衡系数测算模型
基于上述分析,我们提出了义务教育均衡系数测算模型:
其中λi表示指标权重,GBi表示采用基尼系数算法计算出的指标基尼系数值,VBi表示采用差异系数算法、经线性变换后的指标差异系数值,ρ表示基尼系数和差异系数的等值系数。
4.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随经济发展水平变化的趋势分析
为分析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程度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关系,以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参数作为自变量,以区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参数作为因变量,采用Cubic三次回归法进行回归分析,并拟合出回归曲线。
在对某地区基础教育数据大量的实证研究过程中,可以发现资源配置的均衡程度不是一个绝对静止的数值,而是个动态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与经济发展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呈现出倒U曲线趋势,即在经济发展过程开始的时候,尤其是在人均财政收入从最低上升到中等水平时,资源配置状况先趋于不均衡,继而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改善,最后达到比较公平的资源分配状况。
同时,我们发现由于在不同的发展阶段,教育均衡体现在不同的需求上,因此,综合来看,义务教育资源配置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倒U型曲线,而是呈现出倒U曲线的波浪式发展。从曲线观察,在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教育资源差异随经济发展程度上升而拉大;收入提高后,差异又逐步缩小;然而,随着经济水平的继续上升,基尼系数值也在不断上升,又出现新的不均衡趋势。这样的结论,可以解释为何在发达地区、经济落后地区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不均衡问题。
5.资源配置均衡程度随时间推移的趋势分析
由于经济水平呈现指数化发展特征,低水平地区间绝对差距小,高水平地区间绝对差距大。
因此,在分析了资源配置均衡度与区域发展的横向关系后,我们也试图通过还原发展时代的方法分析资源配置均衡度在纵向上与时间的关系,以调整样本的分布状态。由于数据量有限,难以采集很长时间跨度的教育均衡数据,我们采用了虚拟年代的办法分析。我们把各地区域经济不同的发展水平看做同一个地区不同的发展阶段,以年均增长10%的发展速度,推算出现有各地区的虚拟发展时间。
通过分析测算,我们看到:资源配置均衡度将随着时间的推移,呈现波浪式发展,逐渐趋向于均衡。
■ 基于实证研究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再思考
1.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系统观
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的改革工程。它不只是教育系统内部的问题,而是在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大背景下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全面、全员、系统地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遵循整体性、动态性与开放性的原则,注重与外部环境各因素的相互作用,认真分析影响义务教育发展的环境因素、社会因素,在深入分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人口发展状况和趋势变化等给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带来影响的前提下,尊重客观现实基础,积极创造有利条件,要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这个动态系统服务。
2.坚持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过程观
教育均衡发展是一种发展目标,更是一种教育发展过程;教育均衡发展是教育发展的目的,更是一种促进教育发展的途径。因此,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个长期的、动态的过程,达到初步均衡和基本均衡的目标不能一蹴而就,需要在不同发展阶段关注不同的重点和焦点问题。
3.探索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规律变化
我院基于部分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指标进行了数据测算与模型架构,可以看出其均衡程度与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倒U型波浪式发展曲线。以这一理论曲线为参考,可以对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下的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状况做出较为科学的相对评价、动态观测。
当然,这种曲线只是基于各区域前期发展状况所做的趋势预测,它是基于历史数据所模拟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轨迹与趋势,我们也完全可以预期在社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在资源配置与利用的不断优化的前提下,各区域均衡发展是有可能超越常规轨迹、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因此,均衡发展曲线的绘制,将更科学地反映区域在均衡发展中实现的个性增值,鼓励以遵循教育均衡发展规律为前提的多元化、多样化发展,鼓励每个特定的区域、特定的学校立足本地、本校实际,大胆创新,努力突破,获得适合于自身发展的、优于常规曲线的个性化特色发展轨迹,从而实现跨越式发展。■
参考文献:
[1]袁振国.建立教育发展均衡系数切实推进教育均衡发展[J].人民教育,2003(6):11-13
测算与评价 篇5
关键词:指数测算,统计学原理,企业考核体系
在统计学原理中, 指数是测算变动趋势的最重要的方法之一, 利用因素分析与结构选择可以从复杂总体变动看影响因素的“量化”反映, 通常情况下计算指数有两个基本原则:计算数量指标要用基期的质量指标作同度量因素;计算质量指标要用报告期的数量指标做同度量因素。销售部与生产部对一个制造型企业来说, 是两个非常重要的部门, 生产部生产产品, 销售部销售产品, 两个部门相互协作, 共同创造和实现企业的利润, 但怎样独立评价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贡献和业绩, 并给予一定的激励是很多企业很难解决的问题。本文拟以某公司为例, 采用指数测算方法来建立考核体系, 分析公司总毛利率变化的情况下生产成本和销售价格因素各自的量化反映, 公平、公正测算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贡献, 并遵循“贡献大, 大激励”绩效考核原则, 激励销售部和生产部齐心协力达成公司的经营目标。
一、公司背景介绍
A企业为一家生物医药公司, 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 人工成本上升, 近两年公司毛利率持续下降, 为保证企业的持续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能力, 公司在2012年对销售部和生产部均提出了提高毛利率的目标和要求:销售部需在2011年销售成本的基础上, 保证2012年的销售价格比2011年销售价格提高10%;生产部需在2011年销售价格的基础上, 保证2012年的生产成本比2011年生产成本降低10% (生产成本即为销售成本) 。A企业生产和销售的产品共6种:产品1、产品2、产品3、产品4、产品5、产品6, 其2011年相关财务数据如表1:
该企业2011年销售成本率50.2%, 如果2012年销售部和生产部均实现经营目标, 则2012年销售成本率为50.2%* (1-10%) / (1+10%) =41.1%。
本文将以此背景介绍为基础, 建立考核A企业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业绩贡献的评价体系, 并确定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和计算步骤, 并用数据进行验证。
二、销售和生产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及方法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计算销售价格变化的指数, 必须以各产品基期 (2011年) 的销售成本作为同度量因素, 即此时以各产品的基期销售成本为质量指标。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销售价格变化指数正数表示销售价格上升, 负数表示销售价格降低。其中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1年销售成本/2011年销售额;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012年销售额 (假定201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计算销售价格不变下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是基于2012年实际的销售价格和实际的销售成本计算的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基础上, 假定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 (即按照2011年的销售价格) , 计算的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必须以基期 (2011年) 的销售价格作为同度量因素, 即此时以基期 (2011年) 的销售价格作为质量指标。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正数表示销售 (生产) 成本降低, 负数表示销售 (生产) 成本上升。
三、用数据验证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方法及准确性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假定2012年生产部未能降低生产成本, 各产品的单位成本不变, 2012年A企业产品销售价格和结构发生变化, 2012年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2: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50.2%/45.6%-100%=10%, 即2012年销售价格比2011年提高10% (这里产品结构变化引起的销售成本率变化视同销售价格的变化) 。
首先,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假定2012年销售部未能提高销售价格, 生产部经过工艺改进, 同时提高工作效率, 降低了各产品的销售 (生产) 成本, 2012年A企业产品销售结构发生变化, 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3: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知: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012年销售额 (假定201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5720/11500=49.7%;销售价格变化指数=50.2%/49.7%-100%=1%。销售价格变化指数1%, 表明销售价格未变的情况下, 由于产品结构调整视同销售价格上升1%;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4 4.5%/ (49.7%/50.2%) =44.95%。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0.2%-44.95%) /50.2%=10.5%。可用2012年实际的生产成本验证2012年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的准确性: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720-5117.2) /5720=10.5%, 可以看出两种测算方法结果是一致的。
然后, 以2011年A企业的财务数据为基础, 2012年产品销售价格得到提高, 产品结构也发生调整, 同时提高了劳动效率, 降低了销售 (生产) 成本, 2012年实现的财务数据如表4:
由考核评价体系的计算步骤和方法可知:
1、计算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2年销售成本/2 0 1 2年销售额 (假定2 0 1 2年单位销售成本不变, 与2011年单位销售成本相同) =5720/12556=45.6%;2012销售价格变化指数=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100%=50.2%/45.6%-100%=10%。
2、计算2012年销售价格不变的销售成本率
销售价格不变情况下,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 (2012年销售成本率 (1) /2011年销售成本率) , 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40.8%/ (45.6%/50.2%) =44.9%。
3、计算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年销售成本率 (2) ) /2011年销售成本率;2012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50.2%-44.9%) /50.2%=10.5%。
以2011年的销售成本率为基础, 用销售价格变化指数和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来验证销售价格变化和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来验证2012年实际销售成本率的准确性:
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2011年销售成本率* (1-销售 (生产) 成本变化指数) / (1+销售价格变化指数) =50.2%* (1-10.5%) / (1+10%) =40.8%。
2012年实际的销售成本率40.8%与上表中实际的销售成本率一致。
四、总结
本论文运用指数计算方法, 分开计算销售部和生产部对企业毛利率贡献的大小, 独立评价和考核销售部和生产部各自的业绩和贡献, 对企业建立完善的绩效考核体系具有一定的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中国就业替代需求方法与测算结果 篇6
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 每年都有大量的就业者永久性地离开原就业岗位, 从而产生一定数量的岗位空缺, 需要新的劳动力替代填补, 这就产生了所谓的“就业替代需求”。掌握不同行业、不同职位的就业替代需求对个人、政府和社会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对就业者而言, 就业替代需求数据是珍贵的就业指导信息。对就业管理和计划部门而言, 就业替代需求数据有助于预测就业形势、制定就业指导计划、规划人力资源分配、合理安排就业培训需求等。未来10年我国劳动力规模将呈下降趋势, 人口红利作为过去30多年支撑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将逐步减弱, 这对我国国民经济将产生较大影响。因此, 及时统计、评估劳动力就业信息, 掌握人力资源市场的未来趋势十分重要。
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 早在1984年就开展了就业替代需求的研究和测算。近年来, BLS利用“当前人口调查系统 (Current Population Survey, CPS) ”的家庭人口、就业等资料, 测算统计了16岁至99岁之间共13个不同年龄组在5年间的就业替代需求, 预测了未来10年 (2010—2020年) 各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 以科学地指导就业市场的发展。鉴于该指标的实际意义, 笔者认为我国也应利用现有人口与就业数据及时测算该项指标, 以指导社会就业, 更好地发挥统计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职能。
二、相关概念及关系
1. 就业替代需求。
就业替代需求, 是就业者由于永久性离开所从事的行业而使该行业产生岗位空缺, 需要被新进入者替代填补而产生的就业需求。就业者永久性退出行业的原因有很多, 例如转行、退休、死亡、赋闲在家、辞工学习或者照顾家庭等。
2. 就业替代率。
就业替代率是一定期间内的就业替代需求占期初就业人数的比率, 它可以被用来预测未来的就业替代需求。
3. 就业退出与就业进入。
记录并观察一定时期内各个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动情况, 如果就业人数下降, 表明该行业就业存在退出 (separations) , 如果就业人数增大, 表明该行业就业存在进入 (entrants) 。根据经验, 通常40岁以上的就业人群若干年后会出现退出。另外, 在从业资质要求低以及工资水平不高的行业中, 很多人往往处于兼职或临时工作身份, 从业人数变动较大, 容易出现退出, 例如餐饮服务行业。
就业退出并不完全等于就业替代需求, 从数量上看, 前者大于后者, 但二者近似相等。就业退出产生的原因, 除与就业替代需求有关外, 还同其他因素有关, 如宏观经济周期带来的就业下滑等。但是就业替代是就业退出的最主要原因。
4. 就业替代需求与新增长就业的关系。
就业替代需求与新增长就业都会带来就业机会, 但是二者产生就业岗位的原因并不相同。就业替代需求是由于从业人员永久性离岗形成的, 而新增长就业则受经济形势、行业发展等因素影响而增加的就业岗位。一般来讲, 在数量上, 多数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远远大于新增长就业, 是产生未来就业岗位的主要来源。
三、就业替代需求统计方法
计算就业替代需求的基本方法, 是将就业人员按年龄分组, 每组之间相隔5岁, 利用5年期间不同年龄组的行业就业替代率计算各组未来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同理, 测算连续多个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并加总, 即得到未来一定时期的就业替代需求。以下是实际测算未来10年就业替代需求的计算方法, 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计算5年期就业替代率 (1)
从16岁至65岁, 将各组编号, 16岁至19岁为第1年龄组 (2) , 20岁至24岁为第2年龄组, 以此类推, 除第1组外, 其他各组的年龄间隔是5岁, 可得到10个年龄组。经过5年时间, 第1年龄组成长为第2年龄组, …, 以此类推。对比第1组在5年期初和第2组在5年期末的就业人数变动, 就能观察到5年期间第1个组的就业变动, 如果人数增加, 则出现就业进入, 如果人数减少, 则出现就业退出。计算第1个组在某一行业5年期出现的退出总量占期初就业人数的百分比, 即为该年龄组5年期就业替代率。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公式 (1) 和公式 (2) 中, Pij为第i组在j行业就业的人数;P (i-1) j'是第i组在5年前就业于j行业的人数;△ij是第i组5年间在j行业就业人数变动值, 如果△ij>0, 说明该行业存在进入, 如果△ij<0, 说明存在退出。rij代表第i组5年间在j行业就业人数的变化率。
设Rij为就业替代率, 当rij<0时, Rij近似等于|rij|的值, 当rij≥0时, Rij的值为0。见公式3:
当rij<0时, 设
当rij≥0时, 设Rij=0
第二步:推算未来5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根据5年期就业替代率可推算未来5年期的就业替代需求, 见公式 (4) :
其中, Qij是未来5年第i组在j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 是未来5年j行业的就业替代总需求。
第三步:推算未来10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利用5年期就业替代率估算未来两个5年时期的就业替代需求, 加总后即得到未来10年期就业替代需求。将未来10年期就业替代总需求除以当前就业人数可以得到10年期就业需求替代率。
四、中国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与分析
1. 国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过程。
为了用数据来说明就业替代需求的测算方法, 下面以我国金融行业为例来计算其2010年至2020年的就业替代需求, 限于数据的可获得情况, 采用城镇单位就业人数口径 (3) 。分以下几个步骤:
步骤一:原始数据加工
由于2005年和2010年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无法直接获得, 需要通过间接推算, 进行原始数据加工。根据《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利用“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龄构成”以及“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来推算按行业分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以金融行业为例 (见表1) , 2005年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3592851人, 其中40~44岁年龄组的就业人数占整体19.6%, 即702822人。
依此类推, 可得到其他行业2005年和2010年就业人数。
数据来源:《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依此类推, 可得到其他行业2005年和2010年就业人数。
步骤二:计算就业替代需求率
表1中2005年40~44岁年龄组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702822人, 到了2010年5年前的40~44岁年龄群体已成长为45~49岁,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数为610446人, 5年间就业人数下降了92376人, 下降13.1%。据表1,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从35岁以后, 5年间的就业人数开始出现退出 (见表1中深色阴影部分) , 因此可分别计算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的5个年龄组的职业替代率。
步骤三:计算2010-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2010年, 40~44岁年龄组金融行业城镇单位就业人员数 (年底数) 为792870人, 如果按13.1%的就业替代率计算, 5年后, 即2015年, 金融行业城镇单位的就业替代需求是104211人, 计算公式如下:
792870人×13.1%=104211人
按此方法, 求得上述5个年龄组的就业替代需求之和,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0-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即543805人。
步骤四:预计2015年就业替代需求
仍以金融行业城镇单位为例, 若要推算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 根据表1可以计算2005~2010年各年龄组的就业人数变化率, 再以2010年为基准值, 估算出2015年各年龄组的就业人数。计算过程如下:
2010年35~39岁组的就业人数为866948人, 2010年40~44岁组就业人数与2005年35~39岁组就业人数相比, 下降7.7%, 则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为800193人。即:
866948人× (1-7.7%) =800193人
依此类推, 可以计算得到2015年每个年龄组的就业人数。
步骤五:计算2015-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据步骤四估算的2015年各组就业人数和步骤二中35~39岁、40~44岁、45~49岁、50~54岁、55~59岁这5组的职业替代率, 即可计算2015~2020年这5个年龄组的职业替代需求, 并求和。如上例, 预计2015年40~44岁组的就业人数将为800193人, 这个组的就业替代率是13.1%, 则2015~2020年40~44岁组的就业替代需求是104825人。按此方法, 求得上述5组的就业替代需求之和,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5-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为680161人。
步骤六:计算2010-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结合步骤三与步骤五, 加总5个年龄组在两个5年间的就业替代需求, 得到金融行业城镇单位2010-2020年就业替代需求, 约122万人 (543805人+680161人=1223966人) 。
2. 我国未来10年间的城镇单位就业替代需求分析。
用该测算方法测算我国城镇各行业的单位就业替代需求, 测算结果如表2所示。
数据来源:就业人数 (2010年) 来自《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简要分析我国各行业未来10年间的城镇单位就业替代需求情况, 得到如下结论 (1) :
(1) 未来采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 教育4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率都在30%以上, 行业从业人员更替变化大。
未来10年采矿业, 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 批发与零售业, 教育4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率较高, 都在30%以上, 说明未来这些行业会有近1/3的就业者离开, 需要近1/3的新入职人员填补岗位, 政府、雇佣单位、教育院校应侧重加强在这些行业中进行从业技能培训。
信息传输、计算机业和软件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3个行业的就业替代率都在10%及以下, 说明这些行业的就业人群状态相对稳定, 未来行业就业人员流动性不大, 对行业从业技能的培训需求也较小。
(2) 未来有10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量超过100万个。
从19个行业的就业替代需求总量看, 未来就业替代需求超过100万的行业共有10个, 按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依次为制造业、教育、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采矿业、批发和零售业、建筑业、金融业、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和农林牧渔业。这10个行业本身就是我国劳动力集中的部门, 未来在这些部门的就业需求仍会很大。
参考文献
[1]美国劳工部劳工统计局网站《:美国就业替代需求》.http://www.bls.gov/emp/ep_replacements.htm.
[2]《2011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06年中国劳动统计年鉴》.
[3]《有助于提高就业替代需求预测质量的最新职业数据》, Alan Eck, 美国劳工部就业展望司.
江苏风电电价测算与定价模型研究 篇7
一、影响风电价格的因素
风能资源条件 (主要是风速及其稳定性) 是决定风电场发电量最基本的因素, 而发电量对风电价格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如表2所示, 一般地, 随着发电量的增加, 电价将同步下降。表1
图1为美国某个风电项目初始成本分解图 (图中其它成本包括风力资源评估、征用土地、办理并网手续等费用) , 此外, 我国风电的弃风严重增加了隐性成本, 现有风电设备很多都出了保修期, 维护成本越来越大。
市场因素对于电价有重要影响。 (1) 消费需求状况, 消费市场规模与生产成本和电价之间存在密切关系, 一般来说只有当风电行业存在一个不断扩大且日趋稳定的消费市场时, 风电价格才能趋于稳定; (2) 融资条件, 风力发电项目属于典型利用财务杠杆效率的投资项目, 风电项目投资金额大、风险大, 风电场建设融资一直受到银行的限制, 风电项目的长期优惠贷款资金更是少之又少。
二、风电电价的测算
1、风电上网电价测算
风力发电机组的上网电价由如下因素构成:发电成本、税金、税后利润。要鼓励风力发电的发展, 应保证风力发电项目投资的合理利润。基于风电的发展需求, 风电上网电价的制定应依据国家现行规范规定的风力发电项目利润水平的主要标准, 工程造价条件必须严格控制, 以风力发电项目现阶段的合理利润, 全部投资的内部收益率 (IRR) 10%进行计算。以下是相关的公式:
上网电价=发电成本+税金+税后利润;
发电成本=折旧费+摊消费+维修费+工资及福利费+保险费+材料费+其他费用+利息;
税金=增值税+教育附加+城市建设维护费+所得税;
增值税=售电收入×8.5%
教育附加+城市建设维护费=增值税×8% (教育附加×3%、城市建设维护费5%)
所得税= (售电收入-发电成本-增值税及附加税金) ×33% (西部地区可享受“二免三减半”的优惠政策) ;
税后利润=售电收入-发电成本-税金
2. 风电输配电价测算
输配电价是指电网经营企业提供接入系统、联网电能输送和销售服务的价格总称, 是电力部门内部之间的结算或交易的价格。它指销售电价中包含的输配电成本, 省电网公司的收入来自于向电力用户售电的收入与向发电公司买电的费用之差, 这就是实际的输配电价。
本文采用部分按电量分摊, 部分按容量分摊, 公式如下:
3、风电销售电价测算
我国销售电价可分为四个部分, 分别是购电成本输配、电损耗、输配电价及政府性基金。由此可得, 销售电价的基本计算式为:
式中, PS代表销售电价;PC代表购电成本, PW代表输配电损耗, PD代表输配电价, GF代表政府性基金, △L代表线损率。
为了建立风电就近消纳销售电价的定价模型, 假设PWC为风电就近消纳的购电成本, PWD为风电就近输送的输配电电价 (含线损) , GWF为风电就近的消纳政府性基金。若电力消费用户可以选择消纳电能的类型, 就消纳用户来说, 只有风电销售电价尽可能低, 至少要跟其他类型的电能电价持平或更低, 用户才可能选择消纳风电。以降低销售电价为目标, 从用户角度建立大规模风电就近消纳的模型为:
对于风电就地消纳可以采用“直售制”, 此时风电的输配电价可以取到最低, 即。但是实际情况下不可能获得最优解的情况, 参考地区其他传统电价的平均水平, 制定的电价只要不低于平均水平就可以保证可观的利润。
三、降低江苏风电电价的对策和建议
第一, 完善风电场的选址、建设与管理。影响风电价格的关键因素是风能资源, 因此在进行风电发电设备的制造过程中, 选择一个广阔的可用空间并同时具备良好的风力来源, 充足的风量等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 提高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我国正处于风电产业的起步阶段, 需求旺盛, 导致国内许多风电设备价格居高不下, 大多核心设备仍依赖进口, 成本较高。鉴于此状, 风电设备制造企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应该得到重视。
第三, 利用延长产业链共用资源减少损耗。风力发电与火力发电互补使用, 可以实行联产, 增加风电需求。这样做有两个优点: (1) 由于联产降低了用电热水的税率, 当电站的电力有余时, 也就降低以电力加热水的成本; (2) 在现有电价基础上细化, 促使风电在冬半年的使用率提高。
综上所述, 降低风电电价成本主要应采用以下措施: (1) 应努力改进设计制造风机的技术, 降低相关设备的进口率, 以降低风能发电的成本; (2) 国家应从环境效益、税收效益和社会效益上向风电倾斜, 通过减免增值税、所得税, 提供贴息和优惠贷款利息等等方法来降低发电成本。
参考文献
[1]杜谦, 郗小林.加快我国风电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设[J].中国软科学, 2001, (10) :9~14.
[2]朱柯丁, 宋艺航, 谭忠富, 张会娟.中国风电并网现状及风电节能减排效益分析[J].中国电力, 2011 (6) :67~77.
屋顶绿化碳汇研究与测算 篇8
1 屋顶绿化的碳汇概况
1.1 屋顶绿化碳汇的定义
碳汇,指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吸收并固定在植被与土壤中,从而达到减少大气中CO2浓度的目的。屋顶绿化碳汇是指通过在屋顶上进行绿化种植,对大气中的CO2进行吸收并将其固定在植被和人工土层中,从而有效地降低大气中CO2浓度。总之,屋顶绿化碳汇是指屋顶上种植的植物对CO2的吸收及储存能力。
1.2 屋顶绿化对碳汇研究的意义
屋顶绿化是一项投资少、节约土地、开拓城市绿色生态空间、在有限的城市空间里提高绿地面积的有效措施,也是美化城市、活跃景观的一种好办法,具有保护生态环境、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遮荫吸热、降低“热岛效应”、节水节能的作用。
2 碳汇测算的方法步骤
厦门美亚屋顶绿化有限公司在美亚柏科楼面进行了绿化施工及碳汇检测。美亚柏科公司地处厦门岛内,地处亚热带,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公司所在地海拔约226.1 m,年平均降水量1 143.2 mm,蒸发量1 651.3 mm,年平均相对湿度77%,平均温度21℃,最高气温40℃,最低气温2℃。该公司总建筑面积4 000 m2,屋顶面积2 100 m2,地下车库面积1 900 m2,总人口960人。公司规划建设完全依照国家标准完成,可作为城市建筑楼面的一般代表。
2.1 公司楼体碳源调查
城市建筑的碳排放源相对单一。内部建筑和道路系统构成成分以钢筋混凝土为主。土壤排放的CO2的量很小。绿色植物通过呼吸作用也会有CO2释放出,虽然总量较大,但是其自身的光合作用可以吸收大量的CO2,综合比较,其CO2的排放量相对较小。因此,在对该公司进行碳源的统计时只需要对能源消耗排放量及员工呼吸的排放量进行考虑。根据公司的实际特点,碳源的排放可以分为2个方面,即直接排放和间接排放。一是直接排放。主要包括:员工呼吸作用产生的CO2;员工汽车排放的CO2。二是间接排放。主要包括:员工用电产生的CO2;员工用水产生的CO2。前者通过电厂间接排放;后者通过污水处理厂间接排放。
2.2 碳源计算方法
对碳源进行计算的方法较多。目前,主要有以下3种方法:物料衡算法、实测法及排放系数法[3]。3种方法各有优缺点,可以互为补充。3种方法中,以物料均衡法精确度更高,但其工作量较大[4]。为了提高计算的精确度,本文采用了物料均衡法。
2.2.1 能源使用排放CO2量计算。
能源使用产生CO2主要是由于使用煤、石油、天然气而产生的CO2。不同的燃料通过不同的计算公式的转化,就可以对其排出的CO2量进行计算。不同的燃料含有不同的能量,为了计算使用时方便,应对其标准进行统一。可将各种燃料按照一定的比例统一换算成标准煤来表示。其换算的公式为:
1 t原煤=0.714 t标准煤
1 t原油=1.43 t标准煤
1 000 m3天然气=1.33 t标准煤
根据有关专家的统计,每减少1 kW·h的电量,就可相应地节约了标准煤0.4 kg,减少碳粉尘的排放0.272 kg、CO20.997 kg、SO20.03 kg、氮氧化物0.015 kg[5]。为此可推算出以下计算公式:
减少电使用量1 kW·h=减排CO20.997 kg
减少标准煤使用量1 kg=减排CO22.493 kg
减少水使用量1 t=减排CO20.194 kg
以上电量折合标准煤的量按照等价值的原则,即1 kW·h电=0.400 0 kg标准煤,1 kg原煤=0.714 3 kg标准煤。由此可知,每使用标准煤的质量达到1 kg,CO2的排放量就可达到2.493 0 kg。通过已知区域使用的标准煤的量即可对该区域的CO2排放量进行计算。
2.2.2 人类呼吸排出CO2量计算。
每天每人通过呼吸作用向大气中排放的CO2量约为1 140 g[6]。一般只要有绿色植物的存在,呼气作用所产生的CO2也通过植物的光合作用被吸收。为此可推算出以下计算公式:
CO2的排放量(kg/d)=人数×1.14
根据该公式可以对每天排放的CO2量进行计算,也即可对每年每个人排放的CO2量进行计算。通过已知区域的人口总数就可对该区域内由于人类的呼吸作用而产生的CO2量进行计算。
2.3 屋顶绿化植物的碳汇计算
目前对碳汇进行计算的方法相对较少。通常可采用生态学的方法,在对植被生物量进行测定的基础上进行植被碳汇的计算[7]。美国林业属研发的CITY Green软件在确定碳吸收因子、研究区面积及植被覆盖率的基础上可以计算出地区植被CO2吸收量。该方法的优点是方便快捷,但是不能对不同树种的碳吸收量进行区分。
公司由3栋楼体组成,分一栋、二栋、三栋。一栋作矮乔木,灌木,草坪绿化;二栋作草坪与农作物,三栋作空白对照,并测量3个楼面的室内外温度,以作比较。
楼面所种植的植物种类分为矮乔木、灌木、藤本植物、花草及各种农作物。
矮乔木包括桂花、香水柠檬、芭乐等,占种植比例的5%。灌木包括金银花、山茶花等,占种植比例的10%。藤本植物包括百香果、葡萄等,占种植比例的25%。花草包括佛甲草、矮牵牛等,占种植比例的30%。农作物包括水果玉米、番茄、韭菜、芥菜、包菜、台湾地瓜叶、香蕉等,占种植比例的30%。
其中,矮乔木、灌木、藤本植物采用生物清单法。计算公式为:
式中:C为碳汇量,V为蓄积量,D是树干的平均密度,R是树干生物量在生物量中所占的比例,c是植物中的平均含碳率,T是碳元素分子质量占CO2分子质量中的比例[8]。
3 结果与分析
3.1 碳源计算结果及分析
对公司2010—2012年每年的用电量和用水量进行统计换算。汽车按平均行驶20 km/d,1 km排放CO20.4 kg进行碳排量的折算(t<0.05),得到表1。由表1可知,公司用电所耗能量是该公司的第一碳源,主要耗电途径为中央空调的使用及日常照明、电脑操作等。其次为人员呼吸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平均每年排放CO2量1 364 290 kg。
(kg)
3.2 碳汇计算结果及分析
对2010—2012年植被碳汇数据统计(t<0.05),得表2。由表2可知,矮乔木只占种植面积的10%,但碳汇量却是楼面碳汇总量的47.9%。花草和农作物占种植面积的60%,而碳汇量却只占34.7%。灌木碳汇量占17.4%。表明了乔木的碳汇能力要大于草坪、灌木及农作物。草坪虽不及乔木的固碳能力,但也拥有强大的碳汇功能,草坪对土壤碳汇的影响主要通过增加土壤碳库和植被碳库来实现。草坪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将大气中的CO2固定并将其以有机物的形式储存在植被和种植层中。2010—2012年平均每年碳汇量(CO2)为127 177.3 kg。
(kg)
大部分农作物随着人们采收、食用后,基本上又将所固定的CO2释放出来,对碳源的固定意义不大。屋顶农作物种植是相对于当前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现代工业化农业而提出的新型种植模式。现代工业化农业生产过程中,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机械运作的大量排放,无一不是高能耗、高排放、高污染的行为。屋顶绿化农作物种植采用有机栽培模式,不使用化肥及农药。采用秸秆沤肥还田技术,将玉米秆、番茄枝叶及其他枯枝败叶发酵腐熟,归还栽培槽内,保证了屋顶农作物最大程度上的碳汇能力。同时,在灌溉方面,采用喷滴灌技术及雨水收集利用技术,使水资源得到了高效的利用,减少了用水用电产生的碳源。这对于固碳减排都有重要贡献。
3.3 楼面温度调查分析
将公司第三栋楼面作对照,每天12:00测屋顶内外表面的温度。分别得到每个月的平均温度(t<0.05)(图1、图2)。由图1、图2可知,在春夏秋季,有屋顶绿化的楼面外比未绿化的最高降低5℃左右。屋顶内表面最高降温3℃左右。在冬季,屋顶内表面比外表面增温1~2℃[9]。充分表明,屋顶绿化对公司整栋建筑有温度调节的作用,这不仅减少了空调的使用量,同时也对屋面形成保护,延长了建筑体本身的使用寿命。而安装中央空调的楼面,在5—9月的高频使用过程中,每降温1 kW·h,耗能将增加5%~6%。以此计算,公司每年将节电37 890 kW·h,相当于CO2排放量37 776 kg。按照每建造1 m2排放CO2574 kg,楼体使用寿命70年计算,楼体每延长1年,相当于减排CO2328 000 kg。
4 结论及讨论
综合该公司的碳源碳汇数据分析,进行屋顶绿化后,共节能减排12.1%。其中,实际碳汇率为9.3%,减排率为2.8%。按照厦门水电收费标准,每月可为公司节约2.08万元的能源消费。屋顶绿化项目方兴未艾,厦门作为国家园林城市,绿化覆盖率为33%,人均公共绿地为9.5 m2,但岛内可用土地资源有限,而城市建筑的屋顶则为全市绿化提供了新的平台。据统计,厦门岛建成区约60 km2,其中已建房屋占地面积21 km2,并且还在以每年1 km2以上的速度增长。如果将已建房屋的1/2用作屋顶绿化,其面积相当于100个白鹭洲的面积。这对发展低碳节能经济、CO2的固定以及提高人们居住环境都有重要意义[10]。
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人们的生活环境正逐步恶化。人们在寻求各种节能减排模式及低碳生活方式的同时,还应积极创造美好的环境。屋顶楼面的合理绿化,将在极大程度上减缓城市热岛效应及温室效应的步伐,固定更多的CO2,为打造美丽城市提供新的路径[11]。
摘要:气候变化是全球未来发展所面临的巨大挑战。屋顶绿化的开展在减缓城市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碳源-碳汇特征的研究是建设低碳社会的先决条件。分别使用了物料均衡法和生物量统计法对美亚柏科公司楼面碳源-碳汇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显示:进行屋顶绿化后,共节能减排12.1%。其中,实际碳汇率为9.3%,减排率为2.8%。这为屋顶绿化在增汇减排上的作用提供数据参考。
关键词:屋顶绿化,碳源,碳汇,测算
参考文献
[1]季昆森.协同发展循环经济与低碳经济[EB/OL].(2010-01-28)[2011-0 1-05].http://www.cenews.com.cn/xwzx/gd/qt/201001/t20100128_630386.html.
[2]李晓燕,邓玲.城市低碳经济综合评价探索——以直辖市为例[J].现代经济探讨,2010(2):82-85.
[3]陈遐林.华北主要森林类型的碳汇功能研究[D].北京:北京林业大学,2003.
[4]张德英,张丽霞.碳源排碳量估算办法研究进展[J].内蒙古林业科技,2005(1):20-23.
[5]顾凯平,张坤,张丽霞.森林碳汇计量方法的研究[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2(5):105-109.
[6]刘国华,傅伯杰,方精云.中国森林碳动态及其对全球碳平衡的贡献[J].生态学报,2000,20(5):733-740.
[7]赵士洞,汪业勖,于振良,等.中国森林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生态学的新纪元——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R].扬州:中国生态学会第六届全国会员代表大会暨学科前沿报告会,2000.
[8]张晓瑜.昆明市建成区绿地系统部分生态效益分析研究[D].昆明:西南林业大学,2010.
[9]李艳.基于3S技术和Citygreen模型的城镇绿地碳储量估测[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8.
[10]李晓燕.基于模糊层次分析法的省区低碳经济评价探索[J].华东经济管理,2010(2):24-28.
测算与评价 篇9
一、空气环境应急措施
这里介绍的空气环境应急措施实施的范围是指墨西哥大城区,其中包括墨西哥联邦市的16个城区以及墨西哥州的18个市。根据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这一区域的人口为18211400,占墨西哥全国当年总数的16%,其中对空气污染反应敏感人群(0-14岁及60岁以上)为6160507,约为墨西哥大城区的三分之一。
由于墨西哥城区的人口增长过快,加上该地区特殊的地理环境,空气质量在上个世纪不断下降,成为当时世界有名的空气污染城市之一。其海拔高度平均2240米,造成大气中氧气的含量与海平面相比少23%。另外,四周高山环绕,不利于空气流动。这种特殊的地理环境,导致夜间与早上空气流动的相对静止与缓慢,使得城市上空往往被一层大气罩盖住。白天,随着阳光与温度的上升,空气的流动速度加快,到中午时分大气罩会慢慢消失。需要指出的是,墨西哥城接收强光照射发生在每天下午的2∶00至5∶00之间,也是臭氧急剧产生的时候。由于大量的机动车及其他经济活动,产生的尾气和废气加重了臭氧的聚集。所以,墨西哥城区最早检测空气质量是以臭氧的含量为主的。
尽管早在1986年就已经设立了空气质量观测站,每天公布空气质量指数并开始实行空气环境应急措施。但是,当时的措施并不是很有力,对空气污染带来的负面效应也没有引起应有的重视,并缺乏具体的应对手段。这样,上世纪90年代的墨西哥城区空气质量大幅下降,不仅表现在发生的频率上(严重的年份,90%的时间空气质量低于规定的标准),而且超标的数量也是很大的,1991年,以大气中臭氧水平计算的空气质量指数曾达到360点,1992年则直冲398点,分别超出当时规定指标(200点)的80% 与99%。
面对日益下降的空气质量,墨西哥各级政府开始花大气力进行整治,不断修订空气质量标准并作出新的规定,要求的水平不断提高,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在1998年之前,空气质量标准主要是参照大气中的臭氧数量,由此决定应急措施实施与否。但是,当年的干旱气候导致墨西哥火灾不断,大大增加了空气中的悬浮颗粒数量,从而也成为严重影响大气质量的一个主要因素。在这种情况下,环境部门将悬浮颗粒数量作为制定与计算空气质量标准的一个重要考虑变量,与大气中的臭氧数量同时考虑。其次,应急措施实施各阶段的标准也经历了重大变化,譬如按大气中的臭氧数量,准应急措施实施启动点从1995年的200 点降低至2011年的151点;按照PM10(悬浮颗粒小于10微米)指标,准应急措施实施的标准从1998年的160点降低至2011年的151点。
政府规定,不管是按大气中臭氧数量计算的空气质量超过150点,还是按悬浮颗粒PM10数量测算的空气质量大于150点,应急措施便会启动。根据空气污染程度,其实施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准应急阶段、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只有当空气质量水平降至150点(包括按臭氧与悬浮颗粒两项)以下,应急措施才会取消。具体包括21项办法,其中6项属于各阶段都实施的:教育部与各个市区政府将通知取消体育、集会、娱乐以及其他的户外活动;控制农区、林区以及城区各类用火;取消城区基础设施保养与维修工作,譬如道路修理、平整、油刷等;在主要的交通拥挤地段进行人工疏离;紧接着的第二天,限制未通过“0”或“00”检测的非墨西哥城区牌照机动车运行; 对传染病实行监视并宣传预防的具体措施(此办法在应急方案的第一与第二阶段以及解除应急措施的48小时内实施)。
如果空气质量指数超过180点(大气中臭氧数量计算的空气质量),应急措施进入第一阶段,共有7项具体措施:固定污染源减排30%至40%;降低赫海鲁克(Jorge Luque)与墨西哥城区火力发电厂的发电量;紧接着的第二天,除了准应急措施阶段的限行措施之外,对持墨西哥城区私人牌照以及其尾气检测为“2”的机动车,实行双限行;紧接着的第二天,尾气检测为“2” 的政府机关用车全部禁行;严格检查重污染以及没有经过尾气检测的机动车的行驶;取消一切利用油气清洗的工作(紧急作业除外);紧接着的第二天,检测并保证蒸汽回收系统全部运作。
如果空气质量指数超过175点(按空气中悬浮颗粒PM10数量测算的空气质量),应急措施也会进入第一阶段,对此有5项相应的措施:固定污染源减排30%至40%;对工艺性红砖的制作进行监督;监督与控制自然火势与农业用火;减少松散岩类材料的开采;紧接着的第二天,除了准应急措施阶段的限行措施之外,对持墨西哥城区私人牌照以及其尾气检测为“2”的机动车,实行双限行。最后,当空气质量指数超过230点时(同时适用于按大气中臭氧数量与大气中悬浮颗粒数量),启动第二阶段应急措施,共有三项:固定污染源减排60%;紧接着的第二天,对持墨西哥城区私人牌照并且其尾气检测为“2”的机动车及未通过“0”或“00”检测的非墨西哥城区牌照机动车,全部实现禁行;紧接着的第二天,政府机关、娱乐场所和服务设施停业。
特别需要提出的是,在第一阶段,除了臭氧或者悬浮颗粒PM10各自有其启动标准之外,如果二者同时分别超过了165点与125点,尽管按其各自的标准没有达到启动水平,但仍然需要启动第一阶段的应急措施。
为保证应急措施各阶段的顺利实行以及各阶段具体办法的落实,政府各级部门都有相应的任务。联邦政府有六部门参加:环境与自然资源部(Semarnat)、环保检察院(Profepa)、卫生部(SSA)、通讯与交通部(SCT)、教育部(SEP)与联邦电力公司(CFE)。墨西哥城与墨西哥州政府具体负责应急措施各阶段的启动和检测各阶段具体办法的落实情况。当观测系统发现空气质量达到了应急措施规定的标准,由各个政府部门组成的都市圈环境委员会将会形成一份正式启动应急措施公文,发到墨西哥联邦市的16个区政府与墨西哥州的18个市政府,并在公文中详细列出具体的相应措施。
二、机动车限行措施
根据墨西哥联邦市与墨西哥州的联合调查数据,市区80%的污染物排放与机动物体有关(主要是机动车)。为达到减排并减少污染进而改善空气质量的目的,最早在1989年便开始在冬季实行限行措施(Hoy No Circula, HNC)。最初,该措施的实施是“一刀切”的方式,即每周的第一天至第五天,根据机动车牌照的尾数对车辆在每天的5∶00AM-10∶00PM之间实行限行。尾数是5和6,周一限行;7与8周二;3与4周三;1与2周四;9与0加上临时牌照周五。周末不实行限行措施。1990年开始,这一措施改为常年实行。
当启动第一阶段应急措施时,则实行双限行:周一,除了尾数是5与6 的机动车之外,3与4也将被限行;周二,7、8、1、2;周三,1、2、9、0与临时牌照;周四,1、2、5、6;周五,9、0、临时牌照、7、8。
需要指出的是,有一部分机动车不受限行约束,包括那些不产生污染物的电动车及没有具体做出规则的车辆,譬如摩托车。除此之外,下面的机动车也排除在限行措施之外:
* 医疗服务
* 治安管理
* 紧急需要,包括救火、营救人员与民事保护
* 拥有环保部门颁发许可证的从事城市服务工作
* 联邦公共客运车辆
* 有相关部门颁发许可证的学校用车
* 任何不产生污染物的车辆
* 医疗急救车
* 残疾人用车并具有相应的牌照
在实施中发现,许多家庭为了每天能有自家车可以出行,往往选择购买第二辆甚至第三辆机动车,其结果是,限行措施变相地增加了墨西哥城区的机动车数量,不仅达不到减排的目的,并且还会由于私人汽车数量的增加,加大了本来就已经紧张的交通拥挤状况。于是,自1998年以来,该限行措施逐渐改变了无差别实施的方法,而是有区别的进行。
第一,尾气检测结果由原来单一的“一刀切”方式改变为三类:“00”、“0”、“2”。前面两类是车龄在8年之内才有资格获得,一旦获得“0”或“00”的审核,将不参加限行活动。二者的区别是,获得“00”的车辆在三年里不再进行车检,而“0”与“2”则每6个月进行一次。
第二,只有“2” 参加限行活动,并且当启动第一阶段应急措施时,获得“2”号的车辆还要参加双限行,并且当启动第二阶段应急措施时,这类车辆则被禁行。
第三,限行措施由原来的5天增加至6天。周一到周五按原来的实施,周六则只对尾气检测获得“2”号的车辆实施限行。具体是,每月的第一个周六,牌照尾数是5与6的机动车;第二个周六,尾数7与8 的车辆;第三个周六,尾数3与4的车辆;第四个周末,1与2 的车辆;第五个周六,尾数9 与0 的车辆。
第四,对不属于墨西哥城区的机动车,周一至周五每天的5∶00AM-10∶00PM之间实行限行。符合如下条件的非墨西哥城区的机动车则不参加该活动:
*佩带墨西哥国家通讯与交通部(SCT)的牌照
*公共客运车辆
*自愿在墨西哥联邦城市或者墨西哥州认定的检测站进行尾气检测并获得“0”证的车辆
*伊达尔戈(Hidalgo)、普威普拉(Puebla)、克雷塔罗(Querétaro)三州与墨西哥联邦城市和墨西哥州有正式的条约,根据该条约检测的上述三州车辆也不参加限行活动。
根据2006年的数据,墨西哥城区共有3676185辆车经过了尾气检验,其中60%获得了“0”或者“00”的审核,并因此不再参加限行活动;另外40%的审核结果是 “2”。尽管不参加限行车辆的数量大于参加的数量,但是各类污染物的排放数量则正好相反,只有二氧化碳的数量大致相当。最为突出的是有毒物排放量一项,根据检测结果,两百多万辆获得了“0”或者“00”审核的机动车每年的排放量为5273吨,近150万辆获得“2”审核的车辆则产生了35604吨的有毒物,即8年以上车龄的单辆机动车所产生的有毒物是8年以下车龄的10倍。其他污染物的情况是,悬浮颗粒PM10数量分别是1416吨与3433吨;悬浮颗粒PM2.5分别是957和2608;一氧化碳分别为212431 与1438783;氮氧化物分别是36055与109010;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分别为21294和143118吨。如果将以上七种污染物加在一起,机动车所产生的总量是21万多吨,其中获得了“0”或者“00”审核的车辆产生了44%;其他的56%则为8年以上车型所排放。
实践证明,墨西哥城区实施有区别的限行措施是有效与合理的,它不仅减少了污染物的排放量,而且对机动车的增加起到了有效的控制作用。
参考文献:
[1]墨西哥州政府,“墨西哥城区大气环境应急措施追逐分析,2012年上半年(Seguimiento al Programa de Contingencias Ambientales Atmosféricas del Valle de México, Primer Semestre 2012)”,2012年7月.
[2]墨西哥联邦市环境局,“改善墨西哥城区空气质量的六项措施(Seis Medidas Metropolitanas de Calidad del Aire)”,2008年5月.
测算与评价 篇10
1.1 建筑面积。
建筑面积的概念形成于计划经济年代,那时的投资计划、规划设计、统计口径,只要涉及到房子的数量,仅有建筑面积这一个指标。久而久之,人们只要提到房屋首先想到的就是建筑面积,可以说建筑面积这个概念在人们心中根深蒂固。
1.2 共有建筑面积。
1993年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将原来由国家、单位、集体包保的住房推向市场化、商品化。原有的诸如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垃圾道、变电室、设备间、公共门厅、过道、地下室、值班警卫室等共有建筑面积,一下子改变了其原来的福利属性,必然要分摊到每家每户。于是,隐性的共有建筑面积从后台转到了前台,成为计算住宅面积的一个重要指标。
1.3 成套建筑面积。
1995年原国家建设部发布《商品房销售面积计算及公用建筑面积分摊规则》,首次提出成套房屋建筑面积的概念,规定在商品房销售过程中推行按“套”交易。
成套房屋的套内建筑面积由套内房屋的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套内阳台建筑面积三部分组成。其换算公式是:成套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套内建筑面积=套内使用面积+套内墙体面积+阳台面积。
2 当前共有建筑面积测算与分摊存在的主要问题
现在,国家积极推行按套或套内建筑面积销售商品房的计价方式。但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实际情况千差万别,所以在推行的过程中大体上有三种方式。一是仍按房屋建筑面积(含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销售;二是按套内建筑面积销售(不含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三是按“套”销售,一房一价。随着建筑结构、形式和种类的不断演变,各种问题层出不穷。
当前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开发商为追求开发利润最大化,商住楼一至二层,有的甚至一至四层设计为营业用房。其上部的住宅部分单独设计通行楼梯,对于这部分的楼梯面积,是否算作应分摊的共有建筑面积,确实存在争议。若按照谁使用谁分摊的原则应该分摊给上部住宅,若按照谁受益谁分摊的原则应该由开发商承担。(2)《房产测量规范》与《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在计算阳台面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种因适用规范不同而造成面积差别,有时直接导致了房屋面积纠纷的发生。开发企业或者设计部门的建筑专业人员,往往依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和设计图纸计算房屋面积,并作为销售合同的面积;而在办理预售许可时,房产测量机构则是按照《房产测量规范》计算建筑面积;国家的规范与规范之间存在的差异,更容易引起老百姓的误解。(3)商品房按“套”销售的方式推广难。各地的实践表明,房屋开发商接受按“套”计价,不接受的反倒是购房者,因为购房者总是担心开发商会在面积上玩花样。(4)由于现行《房产测量规范》对于面积分摊的规定比较原则,对一些具体问题没有明确界定,实际操作中取决于测量人员对规范的理解和认识。在一些比较复杂的分摊关系中,角度不同,直接决定分摊办法的合理性,在缺乏一个明确的取舍标准时,分摊的结果自然也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或偶然性。
3 解决共有建筑面积测算与分摊的有效办法
3.1 商住楼为住宅部分而设置的楼梯通道,这部分面积算作共有面积分摊给住宅用户显然不合理。
实践中我们的做法是:在以整栋楼为单位制作楼盘表时,将这部分面积算作共有面积,虚拟一个用户单独登记这部分面积,权属归整栋楼的住户所有。在物业管理中,当住宅共用部位共用设施维修时,由住户按面积比例承担费用。
3.2 两个规范关于房屋面积测算不一致,有关学者论述较多,我觉得如其说三道四,还不如认真领会适应。
依据《房产测量规范》测绘的面积,适用于房屋登记、房地产市场管理、计划管理、财税征收。而依据《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确定的房屋面积只适用于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正如《建筑工程建筑面积计算规范》前言中所述:这个面积是“为满足工程造价计价工作的需要”。老百姓由此产生的异议或误解可以理解。只要有关部门的管理者能够耐心解释清楚,这个问题不难解决。
3.3 对于房屋销售的计价方式,只要是出于真实意愿的表达,
用户不论采取何种计价方式与开发商达成协议,法律都将予以支持。在现阶段,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的方式更容易为购房者所接受。因为按套内建筑面积计价在方法上比较直观,购房者自己也可以丈量计算,且套内建筑面积不牵涉分摊问题,所以不会引起争议。
《物权法》第十六条“不动产登记簿是物权归属和内容的根据”。《房屋登记办法》规定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房屋登记簿制度。在登记簿中房屋基本状况页面,新增加了套内建筑面积、分摊共有面积和专有部分面积。这就在法律上确立了房屋面积的测算与分摊模式。
3.4 房屋测绘人员要有良好的职业操守,恪守社会公德。
在面对复杂的分摊关系时,要熟练掌握法律;严格执行规范;灵活运用合理性。《房产测量规范》规定“产权各方有合法权属分割文件或协议的,按文件或协议规定执行”。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这是解决面积分摊纠纷的一种最佳方式。在实际工作中,一般应先要求产权人提供关于共有面积分摊方案的书面文件,或者与购房人达成的共有面积分摊协议。如果双方达不成协议,房屋测绘部门应从合理性出发,提出最佳分摊方案,促成双方达成协议。但这种合理性不能变成强制性,如果任意一方提出异议,根据物权法定的原则,双方应请求依法确权。
摘要:《物权法》、《房屋登记办法》实施以来,老百姓对于自己购买的房屋的面积越来越关注。这几年,房屋买卖双方产生纠纷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房屋共有面积的测算与分摊上,这也正是房屋测量中的老大难问题。本文从一个中介者的角度,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以维护开发商和住户的合法权益为出发点,根据多年在实际工作中的探索和调研,对房屋共有面积的测算与分摊等有关问题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供大家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