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2024-06-18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精选12篇)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1

新闻采访工作具有内容的求实性, 工作的独立性, 项目的突变性, 对象的广泛性, 目的的公开性等特点, 因此要求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掌握一定的技巧, 新闻采访对于新闻报道的形成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 采访不仅要保证新闻报道内容的广泛性, 还应该通过采访确保内容的真实性。如果在新闻报道过程中缺乏采访的过程, 则可能会忽略一些新闻的细节, 造成报道与事实的偏差。一般情况下, 一次完整的采访活动, 从发现新闻的相关信息, 到对被采访对象进行采访和收集资料, 基本上都是由记者自己独立完成的。这就对记者的工作能力有了很高的要求。要求记者能够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一、新闻采访应遵循的原则

1. 提前做充分的准备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开始之前要做好铺垫, 要提前了解被采访者的基本信息, 一方面, 方便自己顺利地切入话题, 进行采访, 另一方面也显示了新闻工作者对被采访者的重视, 有利于被采访者积极地配合。在采访时, 针对不同性格的人, 也要选择直接切入和委婉相结合的原则, 对于一些比较敏感的人和一些敏感的事, 新闻工作者一定要把握尺度和时机, 在适当的时候用适当的语言发问, 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而这一切, 最重要的一点原则就是采访者在采访之前要充分了解被采访者的背景、个性特点等特征, 这是新闻工作者必须遵守的一个原则。

2. 说话要简洁, 真实, 有针对性

新闻工作者最忌讳的就是自己一直在说而忽略了被采访者, 达不到采访的真正目的, 因此, 新闻采访要做到主题一定要明确, 新闻工作者说话要简单, 明了, 并且必须注重事实, 新闻工作者自身要有很强的文化底蕴, 还要有引领话题的能力, 及时地引出被采访者想说的话题, 并对其加以准确的及时的评论。

3. 要尊重被采访者

尊重对一个人来说很重要, 因此, 新闻工作者在采访时一定要做到避免提到被采访者不愿提到的问题, 和一些比较敏感的话题, 这也是一个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的体现, 采访者的语气要让人听起来舒服, 并且无论什么时候, 都要尊重被采访者。

4. 采访要具有针对性

新闻采访要具有针对性, 有些时候, 被采访者紧张或者采访不顺利不是因为个人原因, 而是采访者经常问一些可有可无的问题, 导致被采访者无法回答而造成冷场, 因此, 采访者在采访时一定要有针对性, 要从被采访者最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始, 既保证了被采访者的积极性, 同时也保证采访可以顺利地进行。当然采访要有合适的方法。

二、新闻采访应遵循的方法

采访时的方法也有很多, 第一, 采访者要有善问的精神, 每一个成功的采访都是以采访者一句幽默的, 或者简洁的但是听上去十分舒服的开场白开始的, 提问对采访者来说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好的问候语会让被采访者感到舒服, 放松心情, 直接关系到整个采访的成败。要根据采访对象来确定采访时所使用的语言, 确定采访中的问话。新闻采访者应该针对采访的原因和目的, 选取尽量合适的话题来采访, 在适当的时候, 提出合适的问题, 可以缓解气氛, 可以保持采访的持续, 这样, 在引导被采访者的同时也能够使采访处于轻松的氛围当中。被采访者也会乐于和记者交谈, 在谈话的过程中, 记者必须时刻地察言观色, 当被采访者的谈话脱离主题的时候, 记者应该想方设法使得谈话回到主题上。尤其是对比较内向腼腆的被采访者, 新闻采访者必须加以鼓励, 以确保采访工作的顺利完成。

第二, 要学会倾听, 很多时候, 听比说更重要, 好的新闻采访者一定是认真的听被采访者的说话内容, 并快速地反应一些的弦外之音, 以便于及时地接话, 倾听需要合适的时间和地点, 当然还有倾听的人, 好的倾听者会让对方觉得舒服, 愿意将知道的想说的说出来, 倾听是一种技巧, 它可以让采访者得到被采访者的信任, 从而获得更多的信息。

第三, 要是善于营造和谐气氛, 这是采访者必修的技巧之一, 采访需要时间, 有时候可能会很长时间, 这就要求采访者要在短时间内与被采访者消除陌生, 快速展开谈话。这需要采访者在平时生活中就要注意观察生活的细节, 对待各种不同情况要采取不同的采访技巧。

第四, 就是建立共同话题, 采访者要善于建立和被采访者的共同话题, 与问相似, 建立共同话题是从问开始的, 在对被采访者不熟悉的时候, 可以选择一些与对方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进行询问, 并且在对方发表完和自己观点相似的意见之后, 表达出自己的意见, 营造一种开放的氛围, 拉近与其的距离。如果采访时间充足的话, 记者最好可以在采访之前对被采访者和相关新闻事件进行一个简单的了解, 设置有针对性的提问, 对于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进行事前的了解, 使采访工作能够更加到位, 达到专业的效果。

第五, 就是积极的沟通, 如果被采访者十分健谈, 可能采访会很顺利, 但是, 我们不可能要求每个人都健谈, 这需要采访者有一种不放弃的精神, 在适当的时候打开被采访者的心扉, 积极地进行有效的沟通。

总之, 新闻采访不是一项简单的工作, 需要遵循一定的原则, 要有一定的方法, 针对不同的被采访者, 新闻工作者既要平等对待, 又要找到最适合每个人的采访方式, 只有恰当的切入话题, 舒服的谈话才能保证采访的顺利进行, 使新闻工作者从被采访者那里获得有效的信息。本文阐述了一些新闻工作者应该遵守的原则和采访时可以用到的方法。新闻采访要求采访者认真对待, 勇于不断探索。■

参考文献

[1]侯福玉,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 才智, 2010年35期[1]侯福玉, 浅谈新闻记者的职业素养[J], 才智, 2010年35期

[2]刘中华, 探讨新闻采访的原则[J], 才智, 2010年27期[2]刘中华, 探讨新闻采访的原则[J], 才智, 2010年27期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2

原则:1.由远至近、由里到外。2.绷带卷在身体上滚动,保证力度一致。

3.包扎不得过紧或过松,要达到止血目的,力度合理。4.包扎好后,检查远端动脉搏动,适当调整松紧度。5.随时观察血液循环和肢端感觉、运动功能。

包扎方法:

一、环行包扎:用于粗细相等部位的包扎 口诀:缠绕若干圈,固定在外边 包扎完毕后,别忘查循环

二、螺旋式包扎:用于粗细相等或不等的部位(使用弹性的绷带)包扎

口诀:环形包扎须两圈,螺旋缠绕若干圈,覆盖上圈的一半,包扎完毕查循环。

三、8字包扎:用于关节或手、脚部位的包扎(交叉在手、脚背)口诀:关节之处绕两圈,下一圈上一圈,逐渐分两边,交叉在拐弯,固定在外边。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3

关键词 多媒体技术;高中数学;校园网络

中图分类号:G633.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6)05-0129-0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校园网络的建设,多媒体技术已经融为教学的一部分,推动着教学方法、教学观念、教学形式发生巨大变革。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不但有利于帮助教师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更能将抽象的数学问题简易化,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即便多媒体技术对高中数学教学有如此之多的好处,仍需要明确的就是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只有在遵循原则的前提下,才能更好地发挥多媒体的作用,从而使之为提高课堂效率服务。

1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原则

明确多媒体技术的服务性原则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技术是为了让它为课堂教学进行服务,把教学过程进行得绘声绘色,从而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更好地提高课堂效率。所以无论是在数学课堂上进行课件演示、播放视频,还是使用辅助学习软件,都是为了完成教学目标。任何背离教学目标的多媒体的使用都是不该取的,如播放与教学内容无关的视频,单纯追求娱乐效果,对于实际的知识内容的学习没有太大作用。因此,教师在上数学课时,可以使用多媒体技术活跃课堂气氛,但是一定要注意遵循其服务性原则,在服务教学目标的基础上使用多媒体技术。

强调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针对性原则 针对性原则即在学校多媒体技术、设备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教学内容,决定需要多媒体技术的程度以及需要何种多媒体技术。只有在有针对性的条件下使用多媒体技术,才能最大化地实现多媒体技术对于课堂的作用,才能使抽象的概念具象化,复杂的知识简单化,难解的问题直观化,从而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若缺乏针对性,如明明可以用口头阐述清楚的理论概念,偏偏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不仅会造成多媒体技术资源的浪费,更会降低课堂效率,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其效果适得其反。

注意使用多媒体技术的适度性原则 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时,一定要把握好“度”,不可不用,亦不可滥用。有些年龄较大的教师不喜欢类似多媒体技术的新型的教学手段,只使用一贯的传统教学方式,显得课堂有些跟不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提不起学习的兴趣,这是一个极端;有些教师偏偏在数学课堂上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将多媒体当作电子版的教科书,照本宣科,没有将多媒体技术与课堂很好地融合在一起,让课堂成了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的课堂,因此,学生也逐渐感觉到视觉疲劳,对于多媒体技术在数学课堂上的运用并没有太大的感触,也就将多媒体技术的优点埋没于过度的使用中。

2 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应用多媒体技术的方法

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 高中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其中涉及的一些问题离学生的实际生活较远,需要学生具备很强的空间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才能解决。因此,教师在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时,很难让学生真正理解某些数学知识。使用现代化的多媒体技术,能够较好地解决这个问题。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在课堂上适时、巧妙地演示相关知识点,化抽象为具象,化复杂为简单,从而诱导、点拨学生,使学生突破思维上的障碍,优化认知的过程,促使学生全方位、立体化地理解数学问题的关键所在。

如在教授立体几何这部分知识的时候,最令教师头痛的就是立体几何图形的讲解,学生往往无法把一个简单的正方体或者圆柱体等立体图形与课本上的直观图联系起来,在头脑中形成一个立体的几何形象。若使用多媒体技术则会使这一问题迎刃而解,教师可以使用Flash进行立体几何的演示变幻,从而让学生直观观察到其中的奥妙,从而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完整的几何图形。使用这样的方法不仅为教师省时省力,更能使学生更好地接受立体几何的知识,从而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可以化抽象的数学问题为具象,揭示问题的内在联系,从而突破教学的重点与难点,促使学生更好地将知识内化。

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帮助学生获取知识、开阔眼界的主要推动力。一堂好的数学课一定是能提起学生兴趣,使学习富有成效的,同时也一定能让学生在课堂中真正领悟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若单凭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高中数学教授,既无法满足学生活跃的心理需求,又无法让学生真切感受数学知识在生活中的作用。实践证明,科学合理地使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正好能迎合学生求知的心理,能够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课堂参与度,让学生学会学以致用。

如在教二分法这一知识点时,可以为学生播放中央电视台录制的《幸运52》中使用二分法猜价格的片段,还原生活中真实的场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二分法这一知识点。通过诸如此类的方式,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不仅能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整个课堂氛围,让学生学会将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从而达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 高中数学教学场面常显得十分沉闷,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互动甚少,教师不了解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学生对教师所讲的知识似懂非懂。运用多媒体技术可以顺利解决这一问题,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其解决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在制作多媒体课件时,增加互动环节。如在课上采用“你画我猜”的游戏形式,在投影上展示数学概念词语,学生一个比划一个猜,这样不仅帮助学生巩固相关知识,更能让教师了解到学生掌握相关概念的程度,增强师生之间的沟通,从而教师知道应该从何入手帮助学生巩固知识。

3 结语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使用多媒体技术,对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质量都有相当大的促进作用。正因为多媒体技术的巨大作用,就更应该在遵循多媒体技术使用原则的基础上,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的直观转化功能以及释疑功能,化抽象数学问题为具象;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还原生活场景,创设高中数学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师生之间的互动等方法,更好地优化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陈珺珺.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13.

[2]刘润军.浅析多媒体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J].新课程,2013(12):156.

[3]李军.多媒体技术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亚太教育,2015(13):40.

[4]袁娟.多媒体技术让数学教学插上腾飞的翅膀:浅析多媒体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作用[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2(34):64-65.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4

关键词:视频制作,色彩搭配,色彩禁忌,色彩调和

色彩在视觉传达的领域中占领者无可比拟的重要位置,无论何种类型的视觉传达作品都是以色彩为基准,标榜色彩的丰富含义,表达设计师的设计初衷,展现给每一个观者作品的含义。色彩的一点点明艳、调和或基调的变换展现出的都是截然不同的结果。

视频的传达以它的快速和时间的延展为重要的传达语言,不论有彩色还是无彩色的,都可以组成视频的重要定义分子,由平面的点、线、面分子配合着颜色的变换改变了视频的定义和内容。

1 视频制作中色彩的调整发展过程

随着视频制作经验的积累,制作者会将视频制作的色彩分布如以下一个步骤实现:单一色彩——丰富色彩——简化色彩——统一色彩。

开始因为技术的缺乏或者制作者本身的造诣,只能制作出简单的视频,色彩相对比较单一;在有搜集到一定的素材后,制作者往往想要丰富视频,制作一个漂亮的作品,随即将自己收集的最好的图片,最满意色彩堆砌在同一个画面上;但是随着检片的次数增多和对片子的理解的发展,发现那些色彩推挤在一起过于杂乱,缺乏章法,没有了同意的个性和风格;第三次重新定位自己的作品,选择好切合自己的色彩,推出的视频往往比较成功;它们有了相对统一的色彩校订范围,不会超出这个圈,在这里重新定义和调整方案;最后设计理念和技术达到顶峰时,则又返朴归真,用统一的色彩甚至无彩色就可以设计出简洁精美的视频来,整个过程就是一个设计师所经历的作品制作过程。

2 视频制作中色彩搭配的技巧

根据视频所选用的颜色种类和数量,我们可以将视频色彩搭配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2.1单一色彩

这里是指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调整透明度或者饱和度,产生新的色彩,用于视频。这样的视频制作出来色彩统一,有很丰富的层次感,并且风格十分同意不会杂乱无章。

2.2双重色彩

先选定一种色彩,然后选择它的对比色。这种强烈的反差可以制作出十分强烈的视频效果,并且给观者的视频冲击感十分明显,但是要注意在选择对比色是尽量调低其中一个颜色的色彩明度,这样的做法是尽量不要让视频显得俗气。

2.3同一色系

简单的说就是用一个感觉的色彩,例如淡蓝,淡黄,淡绿,这种类似的色彩不不会会扰乱视频的整体效果,对视频的整体色彩结构的统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所以很多视频或者视觉传达作品往往都很喜欢这种不单一又很保守的做法调整视频的色彩结构。

2.4 应用无彩色搭配一种或者多个有彩色

这种做法是视频展现中偶尔采用的方式,这种方式可以大大的强调无彩色环境下的有彩色部分,相反的大量有彩色包围的环境下一部分无彩色区域也是一个视觉的中心环节。

3 视频配色中的禁忌

如何让视频传达的作品即获得关着的注意又不会引起观者的反感是件不容易做到的事情,所以在了解了如何搭配颜色的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哪些颜色搭配在一起是不好看的,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经验积累,同时也有如下的规律可循:

(1)不要应用过多的颜色,如果可以尽量控制在三种色彩以内完成视频的编辑。这里指的三种颜色是类似的色彩范围,及成片的红、黄、蓝。

(2)景别的区分用颜色的方式拉开对比,在视频作品中景别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前景和背景的对比可以将平面的展现画面立体化,结构化,同时人物角色和背景的协调也需要通过色彩的对比来完成,所以价位强烈的色彩对比可以拉大景别的关系,突出重点,虚化次点。

4 视频颜色选择和颜色定义

和其他的视频传达作品一样,我们选择的颜色都有着较为严格的色彩定义和意义,这种含义是根据不用国籍和民族相关的,不可混淆使用,每种颜色的定义有时是根深蒂固的定义在观者脑中的,所以在视频编辑中要沿用这种习惯定义视频,不可随自己的意愿随意的修改,如果改动过大会对整体的故事带来歪曲的作用。

在这里简单的介绍几种常见颜色的色彩定义,以供参考。

(1)红色

红色的色感温暖,性格外向,是一种对对人人刺刺激激性性很很强的色之一。它很容易引起观者的注意,也容易使观者产生兴奋、激动、紧张、冲动的感觉,它同时还是一种容易造成人视觉疲劳的颜色。但是我们在红色中可以通过人为的方式加入不同的颜色,调整红色给我们带来的最初感觉,比如: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黄,会使其热力强盛,趋于躁动、不安 ;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热性减弱,趋于文雅、柔和;在红色中加入少量的黑,会使其性格变的沉稳,趋于厚重、朴实;在红中加入少量的白,会使其性格变的温柔,趋于含蓄、羞涩、娇嫩。

(2)黄色

黄色的性格冷漠、高傲、敏感、具有扩张和不安宁的视觉印象。黄色是各种色彩中,最为娇气的一种色。只要在纯黄色中混入少量的其它色,其色相感和性格均会发生较大程度的变化。比如: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蓝,会使其转化为一种鲜嫩的绿色。其高傲的性格也随之消失,趋于一种平和、潮润的感觉;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红,则具有明显的橙色感觉,其性格也会从冷漠、高傲转化为一种有分寸感的热情、温暖;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黑,其色感和性格变化最大,其色性会变的成熟、稳重和随和;在黄色中加入少量的白,其色感变的柔和,其性格中的冷漠、高傲被淡化,趋于含蓄,易于接近。

(3)蓝色

蓝色的色感冷嘲热讽,性格朴实而内向,是一种有助于人头脑冷嘲热讽静的色。蓝色的朴实、内向性格,常为那些性格活跃、具有较强扩张力的色彩,提供一个深远、广博、平静的空间。蓝色还是一种在淡化后仍然似能保持较强个性的色:如果在蓝色中分别加入少量的红、黄、黑、橙、白等色,均不会对蓝色的性格构成较明显的影响力。

(4)绿色

绿色是具有黄色和蓝色两种成份的色。在绿色中,将黄色的扩张感和蓝色的收缩感相中庸,将黄色的温暖感与蓝色的寒冷感相抵消。这样使得绿色的性格最为平和、安稳。是一种柔顺、恬静、优美的色。在绿色中黄的成份较多时,其性格就趋于活泼、友善,具有幼稚性,而绿色中蓝色较多是则体现出稳重、大气的老成感觉。

5 视频制作中调色的应用和意义

随着计算机软件的应用,视频制作中对于初期色彩的要求已经不如胶片时代强烈,但是对后期制作人员的调色色感要求在日益的增加,视频后期调色在视频制作中的运用越来越广泛,也由此产生了许多实拍达不到的艺术效果,前所未有地拓展了影视作品的表现空间和表现能力。

如何使用影片表现和阐明所需要表达的内容,就需要根据主题思想,运用各种色彩感情和艺术手段进行画面构思和设计。在充分体现节目主题思想的基础上,使画面或生动活泼或宏伟大气,让观众从画面中感觉画面外的立意和匠心,它体现创作者为片头作品所注入的情绪,这种情绪一旦渗透到每幅画面就会产生一种统一的、吻合主题思想的视觉情调,从而将观众的思绪和情感带人预期的艺术境界中。

商标翻译方法及原则 篇5

关键词:商标;音译;意译;移译;原则

引言

我国与世界各国的经贸往来日益活跃,越来越多的外国产品涌入国内市场,同时又有更多的国内产品打入世界市场。商标是企业宣传和推销产品的利器,也是消费者认识或购买商品的向导,其作用已为越来越多的企业所重视。因此研究商标的翻译方法,提高商标的翻译质量是极其重要的一环。笔者结合商标的特征及自己对商标翻译的研究,从实际的角度出发,对商标翻译适用的方法进行了进一步探讨。

一、翻译方法

根据Peter Newark 对文本类型的划化,商标应归为呼唤类文本(vocative text )当中的专有名词(proper names )。对于这类文本的翻译方法,它归为以读者为中心的交际性翻译(communicative translation ),注重话语和话语活动功能,谋求译文读者对译文的反应一致。但是要讨论其翻译方法,还要进一步考虑其词义理据(semantic motivation )。商标大致有三个来源:1、来源于专有名词(如:“张小泉”剪刀、Philips 电器);2、来源于普通名词(如:“海鸥”相机、“playboy ”服饰);3、来源于臆造词汇(如:“乐凯”胶卷)。对于第一类商标一般采用音译。如“Philips-菲利浦”;第二类则常用意译法,如“pearl –珍珠”;第三类可用音译也可用意译。以上方法只是一般规律,针对一个特定的商标到底应采用那一种译法,需根据具体情况及实际效果而定。大致来看,商标翻译可采用四种方法:1、音译法(transliteration );2.意译法(free translation );3、音义结合法(combining transliteration and free translation);4移译法(transference )。

(一)音译法

音译法即根据译入词的发音规律将愿意的文字拼写出来的翻译方法。有相当一部分商标,尤其是专有名词和臆造词的商标往往是不具备任何语意的,而只是作为一个标识符号来用。在这种情况下,翻译主要不在传递名称本身的语意信息,而是创造赏心悦目的美感,再现原文的音韵之美,或体现商标所蕴涵的异国情调。要实现这一类翻译目的,用音译法当属一种较为恰当的选择。例如:“Audi”(汽车)、“Hilton”(香烟)、“Coca-Cola”(饮料)分别译为“奥迪”、“希尔顿”和“可口可乐”;国内产品“茅台”(酒)、“康佳”(电器)、“上菱”(电梯),则分别译成“Mao Tai”、“Konk”、“Shang Ling”。这些商标自身都不具备任何意义,意译不仅符合译入语的发音习惯,而且也符合作为商标应简洁明快的特征,不失为商标名称翻译的佳作。

(二)意译法

意译法是从意义出发,将原文的大意表达出来。用意译法有时会更加地体现商品的功能和品质。如国产的“皇朝”葡萄酒、“永久”自行车、“太阳神”口服液;进口的“Blue Ribbon”啤酒、“Crow”汽车、“International”收音机等等。对这类品牌的翻译若仍用音译法的话,不仅会大大破坏原文的意境美,难以达到原文吸引消费者的效果,而且还有可能因字数过多导致不便记忆。而使用意译则能有效再现原文的意境,同时又能避免译文冗长的问题,是一种更为可行的翻译方法。例如美国一种香烟商标“Good Companion ”,若意译为“良友”,则简洁并使人产生亲切感。中国商标也是同样道理。

(三)音、意译结合法

对于原无实际意义的商标,按照译入语的发音规律进行音译,同时在措辞上又能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和消费者的心理接受特点,富裕译文一定的实际意义,从而在内容和形式上做到了音义兼顾,这种音译意译结合的方法是商标翻译中又较为理想的选择。因为这不仅从形式上再现原名称的发音美,在内容上也能体现产品的特征。

(四)移译法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6

[关键词]移动应用平台;传统手工技艺;交互式图解法

[Abstract]It gains a method for express the traditional crafts by interactive diagrams, which fits for mobile and fragment learning environment nowadays.Based on the cognitive load, situation cognition and the classified traditional craft, we conclude the principles of the interactive diagram and two methods: one for static graphic, another for manufacture skills.

[Key words] Mobile application platform; Traditional craft; Interactive diagram

长久以来,手口相传是传统手工艺传承的主要方式。随着工艺传承人高龄化现象的日益显著,仅靠老手工艺的口传心授一则无法增加传统手工技艺的传播范围,二来也与当前人们碎片式、移动式、微型的、交互式的学习习惯相悖。交互式图解法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的,基于移动应用平台,利用交互式图形化的方法对传统手工艺的技艺、制作材料、形态结构等元素进行图形化解释的一套方法。其中交互式的体验为用户提供了与学习资源——手工技艺者、学习同伴、手工艺大师的互动;而图形化解析则借助图形直观、易于理解的优点,将原来隐藏在精美手工艺品背后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出来。

一、交互式图解法的界定及移动应用平台的优点

从字面意义上说,“交互式图解法”包含了“交互式”和“图解”两个关键词。其中,“交互式”是指两个或多个个体之间存在着的一种信息交换的方式,它注重行为和过程,强调个体间互为反映;“图解”主要是指用以解释与手工技艺相关的工具、操作过程、工艺品的一系列符号化图形。

由此,交互式图解法以“图”为载体的解释工艺技巧,“交互”主要是增加了用户与“图”互动的功能,也就是说,“图”与用户有互动行为,如通过触碰、滑动、摇晃等手势,进行工艺操作相关的真实场景手势上的信息交换。

随着近年来移动应用的爆发式发展,越来越多的研究者注意到利用这一平台传承传手工技艺的优势。不受场所、时间、情境的限制,移动应用可以为学习者提供“无处不在”的信息和工艺学习指导。移动应用的开发者也更加关注手工艺学习者学习情境,如从环境光线、环境噪音、用户使用姿态等多方面优化应用;关注用户的行为,如自然的交互行为、应对操作中的突发事件;关注移动应用内容本身,将其设计得更易于学习、降低认知负担等。

二、交互式图解法的解析内容与层次

(一)交互式图解法解析内容的分类

传统手工艺呈现出以“行为或其他非文字记录方式传播或传授”[1]的特点,传承内容包括“手工艺产品制作过程中的材料、工艺和形态等方面的专门知识与器物的选择、使用、维护、保存等的社会生活常识,以及与之有关的品质、规格、配置和传说故事等方面的内容”[2]。

1.形态与样式

形态与样式的交互式图解法解析内容主要包括材料、工具和工艺制成品的形态等。这一方面的内容,主要是为了识别工艺中所需材料、工具和工艺制成品的形态。在南京绒花工艺App开发中,如勾条中的工具——木块(图1)、勾条中的材料——熟丝(图2)等,都是用照片直接展现。

2.制作技艺

制作技艺主要包括制作流程、典型工艺分解步骤、工具使用方法、材料选择方法,工艺规范主要包括在上述四类之中。对工艺制作技艺的图解,一来表达各工序的面貌,供学习者学习;二则反映工具的使用方法,再则将“手”的操作方法用图形化的方式表达出来。在南京绒花技艺App中,工序图解使用了工艺步骤照片与演示视频结合的方法(图3)。

三、交互式图解法原则

(一)认知负荷理论对交互式图解法的启发

认知负荷理论以人的认知结构特点为基础,从资源的分配角度研究完成学习任务和问题的解决。“认知负荷是学习者在完成特定任务时所需的认知资源总量”[3],“人的认知资源(主要指工作记忆容量)是有限的”[4],同时加工多种信息认知资源将出现分配问题,“若问題解决或学习过程中所需的资源总量超过了个体所能提供的资源总量,则会造成认知负荷超载,影响学习或问题解决的效率”[5]。从本文研究对象看,在对传统手工艺进行交互式图形化解析的过程中,势必出现如文本、语音、图像、手势、震动等位于多感官通道中的认知资源,在综合使用这些资源时,认识到人类认知负荷总量的有限性这一特点,将有益于手工技艺交互式图形化解析的有效性的获得。手工技艺的学习是试图通过交互式图形化解析,利用多通道的信息资源,减少用户使用时的外在认识负荷,使他们尽快从以识记和理解为主的浅层学习向注重知识的迁移、综合、分析和应用为主的深层学习转变。

(二)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设计原则

20世纪80年代末以来,情境认知理论因为其主张提供有意义的学习,以此促进所学的各类知识向真实的生活转化,并逐渐取代早前的信息加工学习理论和行动主义学习理论,成为研究的热点。情境认知理论认为:“意义和身份是在互动中建构的,而这种建构受到情境脉络的影响……许多研究证明,只有当学习发生在运用该知识的社会和自然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可能发生。但是由于受到时空的制约,并非所有的学习活动都能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6]

情境认知理论注重真实,认为处于真实活动过程中的知识,能够促进学习迁移的发生。此外,强调通过提供复杂、结构不良和真实的任务,培养学生具有超越浅层的以记忆、理解为主的学习方式,转向更高的思维技能的深层学习。而这些都需要学习者以学习主体的身份参与“真实的社会实践,与他人、工具和物质世界互动……通过合作学习获得知识”[8]。

从情境认知理论的视角考察本文研究对象,不难发现,利用互动的图形化平台促进良好的手工技艺学习效果的获得的根本原则在于有效学习情境的创设。具体的做法包括为用户提供真实技艺学习的资源情境、任务情境以及活动情境。资源情境即为了完成学习任务而需要的信息资源;任务情境即问题解决情境,它是为用户提供手工技艺学习中的工作任务,这些任务通常是经过分解,并被按照工艺掌握的要求有序组织;活动情境在交互式图解法中主要通过用户与工艺传承人、其他学习者间的交流实现。交互式的工艺学习平台正是为用户搭建了这样一个融自主学习、协作学习为一体的学习情境。同时通过个性化的评价情境,为用户实时生成实时的学习活动跟踪与反馈。在南京绒花技艺App中,设计了以图案花为入门花型的任务情境,实现了技艺学习的仿真,如通过手指滑动屏幕,模拟“传花”步骤中用镊子对绒条的造型(图4)。

四、两种交互式图解的方法

(一)相似、归纳:静态图形的符号化解析方法

符号学理论从利用符号媒介表征对象的的角度,将符号划分为图像符号、标示符号、象征符号三类。在对传统手工技艺解析的过程中,三种符号均有涉及,但由于各类符号特征和用途不同,图解的对象也有所区别。

图像符号一般都比较直观,主要通过模拟对象,或利用形象上的相似来构成符号。在对传统手工技艺的交互式图解实践中,由于需要人们通过读图直接明了地知道材料、工具以及最终的工艺品的面貌,因此这三个方面的指称对象都可以采用相似的方法,将其转换为图像符号(图5、图6)。

(二)制作技艺的图解

对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进行图形化解析的过程中,难点在于如何在多媒体的平台上将制作技艺展现给用户,并且确保用户能够理解技艺的各个环节,获得良好的技术学习效果。综合动作学习、基于虚拟仿真工具的学习以及多媒体学习的研究成果,以及手工技艺的特征,本文总结了五种图形化解析的方法。

1.动作分解

动作分解是常用的技艺类学习的方法。通常是将复杂的技艺分解为多个子部分,利用图片、动画、互动的方法展现。在动作分解中,应当注意的是,动画和互动的方式对中低水平用户的效果较好,而对于高水平及专家水平的用户可直接呈现图片。为了满足初级和中高级用户的不同需求,南京绒花技艺App将技艺的动作,按照技艺环节分别提供了带有解释性文字和指示图形的图片,以及步骤视频(图7)。

2.自定义观看角度、距离和速度

虚拟仿真技术为手工技艺的展示提供了全新的技术平台。它通过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实时的根据用户的指令,如手势、语音、触摸等展示手工技艺的制作过程。在虚拟仿真环境下,由于用户可以从自选角度、距离观看工艺制作过程,并可以对工艺技巧的演示速度进行控制,这种做法使原先一些隐蔽的、精细的、无法重复的手部动作技能展现在用户面前,提高了学习的效果。

3.免错提示

免错提示是交互式图解法中一个重要的必备法则。这些为了提高学习效率的免错提示包括技艺学习中技巧性提示和避免错误的提示,这一做法主要用于降低用户学习时的认知负担,提示的方式包括语音、图片、文字三种。在南京绒花技艺App设计中,在“工艺仿真”单元的“传花工艺仿真环节”,通过文字提示操作方法,让用户在仿真练习中避免因不熟悉操作方法而无法完成任务(图8)。

4.有效的反馈

具有互动功能的学习平台必然需要对用户行为进行反馈。有效的反馈需要确保对用户的行为在时间和类型上准确对应。及时的反馈可以使用户学习技艺的效果更好,不同的反馈方式,如结果反馈、正确答案反馈、精细化反馈则可以根据技艺学习内容的不同有所选择的采用,以促进学习效果的优化。如(图9)所示,为南京绒花技艺App“工具环节”传花部分的“小测试环节”。通过色彩和“√”、“×”符号反馈用户测试结果。

结语

面向传统手工的交互式图解法是在互动多媒体语境下提出的一套旨在通过互动的、图形化的方式,提高用户学习手工技艺效果的一套方法。本文将手工技艺分为形态样式和制作技艺两类,在认知负荷理论和情境認知理论的基础上,提出了交互式图解法的原则,并提出了两种方法,即静态图形的符号化解析方法和面向制作技艺的四种图解方法。可以说,对手工技艺的交互式图形化解析是其数字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在当前移动的、碎片化学习时代手工艺传承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随着移动网络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数字化学习的日益发达,普及度和有效性的不断提高,传统的手工技艺的传承和发展也将受益与此。

参考文献:

[1][2]徐艺乙.手工艺的传统——对传统手工艺相关的知识体系的再认识[J],装饰,2011(8).

[3][5]刘儒德.多媒体学习的认知机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7(5).

[4][7]赵立影.多媒体学习中的知识反转效应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4.

[6]贾晓燕.基于情境认知理论的高校多媒体课件交互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08.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7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Power Line Carrier) 是指利用高压电力线 (35k V及以上电压等级) 、中压电力线 (10k V电压等级) 或低压配电线 (380/220V用户线) 作为信息传输媒介进行语音或数据传输的一种特殊通信方式。该系统利用天然电力专网进行通信, 具有安全可控、拓扑结构灵活及建设维护方便等优势, 是目前国内电力通信系统常用的一种有线通信方式。当然,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在应用过程中, 亦存在诸如信号受阻 (配电变压器) 、负载削减、脉冲骚扰、高噪声骚扰和故障判断等问题,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 由于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和设备耐过电压能力低, 雷电高电压以及LEMP的侵入所产生的电磁效应、热效应会造成设备干扰或永久性损坏, 造成停电的经济损失是比较严重的, 因此, 应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加强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工作, 减少其遭受雷击损害的风险。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工作是减少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因遭受雷害而造成的损失的基础性工作, 必须高度重视。那么该如何做好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工作呢?我们认为, 在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过程中, 应坚持综合防雷、科学有效、经济实用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1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计时, 应坚持综合防雷的原则

坚持综合防雷的设计原则, 主要解决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1.1 必须弄清楚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基本构成, 特别是弄清楚其中的主要设备。

如图1所示,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如下主要设备/设施必须设计防雷设施进行保护: (1) 阻波器GZ; (2) 耦合电容器C; (3) 结合设备JL; (4) 电力线载波机; (5)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 (6) 高频缆线; (7) 通信电源柜; (8) 其他配套设施。

1.2 必须弄清楚危害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雷电通道。

如图2所示, 危害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雷电通道主要包括: (1) 直接雷击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 (2) LEMP/电磁辐射; (3) 雷电传导; (4) 地电位反击/高电位反击。

1.3 对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实施防雷保护, 应采取综合防雷措施。

综合防雷措施包括外部防雷和内部防雷两部分 (详见图3) 。在进行综合防雷设施设计时, 应确保所选用的防雷措施能实现如下基本功能: (1) 接闪功能; (2) 分流作用; (3) 屏蔽作用; (4) 均衡电位; (5) 接地效果; (6) 综合布线, 减少耦合作用。

2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应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

坚持科学有效的原则, 必须解决好如下三个方面的问题

2.1 必须根据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性及其具体状况确定其雷电防护等级。

通常情况下, 我们可采用两种方法确定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

(1) 按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重要性及所处地区雷暴日等级划分雷电防护等级, 例如位于强雷区 (d>90天) 的500k V以下电压等级变电站中设置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应划分为A级。

(2) 按防雷装置的防护效率来确定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雷电防护等级。例如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效率E>0.98时, 该系统应定为A级;而当0.90<E≤0.98时, 该系统应划分为B级。

2.2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必须首先确保所采用的防雷措施满足其使用要求, 尤其是EMC要求。

一方面,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设备各不相同, 其性能参数亦各不相同, 例如耦合设备和载波机, 其性能参数差异很大, 故在为它们各自选择防雷措施时, 所选择的防护参数和性能亦是不同的。另一方面,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在确保雷电防护取得实效的情况下, 不能带来新的安全问题, 而应确保被保护的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和其他设备工作在EMC (电磁兼容) 的环境中。

2.3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还必须考虑所采用的防雷设施/措施应满足相关国家/行业或设计标准的最低要求。

根据现行有效的相关国家/行业标准, 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施/措施应满足如下基本规定:

2.3.1 外部防雷LPS

(1)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所在建 (构) 筑物应按GB50057-2010第二类防雷建筑物的要求采取直击雷防护措施。

(2) 电力线载波耦合设备 (阻波器、耦合电容器和结合设备) 必须处在LPZOB区, 可采用独立避雷针进行保护。

2.3.2 内部防雷措施

2.3.2. 1 屏蔽措施

(1)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的屏蔽要求:

1) 机房应选择在建筑物低层中心部位, 机房内设备应尽可能远离机房屏蔽体或结构柱子, 且满足如下安全距离要求:

其中:Sa3———空气中的间隔距离 (m) ;

Kc———引下线分流系数;

Lx———引下线计算点与连接点的长度 (m)

2) 机房应采用六面金属网进行屏蔽;机房门应采用无窗密闭铁门;机房窗应采用金属网格进行屏蔽;屏蔽网 (体) 应与机房内环形等电位连接带每隔3~5m均匀多点连接, 并做好接地。

(2) 设备屏蔽:

机房内设备金属外壳可作屏蔽体, 并做好接地

(3) 线缆合理布线和屏蔽要求:

1) 电力线载波通信耦合设备引出至机房的高频电缆在进入机房前, 屏蔽层及外护层应就近或在防雷区界面处可靠接地。

2) 电力线载波通信耦合设备引出至机房的高频电缆应穿钢管埋地进入机房, 埋地长度≥15m。

3) 高频电缆最好采用双层屏蔽电缆, 其中内屏蔽层应做单点接地, 而外屏蔽层应做好多点接地 (接地点≥2处)

2.3.2. 2 接地措施

(1) 当电力线载波通信耦合设备采用独立避雷针进行防直击雷保护时, 应满足以下要求:

1) 避雷针应设独立接地装置;

2) 避雷针及其接地装置与电力线载波通信设备/设施及其接地装置之间的安全距离应满足以下要求:

地上部分:

地下部分:

其中Sal———空气中的安全距离 (m) ;

Sel———地中的安全距离 (m) ;

Ri———避雷针的接地冲击电阻 (Ω)

hx———电力线载波通信耦合设备的有效高度。

(2)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所在建筑物应设环形接地体, 其防雷接地电阻:R地≤10Ω。当防雷接地与交流工作接地、直流工作接地、安全保护接地共用一组接地装置时, 接地装置的接地电阻值应按接入设备中要求最小值确定。

2.3.2. 3 等电位连接

(1)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内应围绕机房敷设环形等电位连接带;

(2)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内应设等电位连接网络, 该连接网络应通过环形等电位连接带与共用接地系统连接;

(3) 机房内设备, 诸如电力线载波机, 通信电源柜等应作等电位联结, 并做好接地;

(4) 各类等电位接地端子板及连接导体材料、规格应符合表1要求。

(5) 注意事项:机房设备接地线严禁与接闪器、铁塔、防雷引下线直接连接。

2.3.2. 4 避雷器/SPD的安装

(1) 避雷器的安装要求:

1) 载波结合设备的初级端子与接地端子间应设置高压避雷器进行保护;当耦合电容器与结合设备相隔较远时, 应在耦合电容器下方加装一个避雷器。

2) 避雷器的性能参数详见表2。

(2) 电源SPD的安装要求:

1) 安装位置。

电力线载波通信机房交流电源输入口处应设置第一级保护 (SPD1) , 选用T1试验SPD;

在机房通信电源柜处设置第二级保护 (SPD2) , 选用试验SPD;

在机房通信电源柜直流电源输出端口设置直流电源SPD4;

当机房内设有UPS时, 应在UPS交流输入端设置SPD3, 选用试验SPD;

电力载波机交流电源端口设置SPD5, 直流电源输入端口设置SPD6, 选用试验产品。

2) 各级SPD性能参数详见表3。

注:Uw———被保护设备的额定冲击耐受电压.

注:1、Uo是交流系统相电压或直流系统的标称电压;2、正极接地的直流系统中, 接地点附近正极对地可不设SPD.

3) 模块式电源SPD应具有通信、劣化和脱离指示功能;而电源第一级箱式SPD1则应具有劣化、遥信、过电流保护、雷电记数等功能。

4) 模块式SPD的连接导体应采用铜导线, 其最小截面积应满足表5的要求。

(3) 高频电缆SPD的安装要求。

结合设备的次级应装设SPD以保护电力线载波设备, 其性能参数的选择可参阅表6。

(4) 能量配合的要求。

1) 各级SPD之间能量配合应符合GB50057-2010第6.4.5条第3款及GB50343-2012第5.4.3条第6款规定。

2) SPD与被保护设备之间的配合应符合GB50343-2012第5.4.3条第9、10款规定。

3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应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就是指在确保所采用的防雷设施满足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使用要求和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的前提下, 做到投资的经济合理。

电缆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保护设备/设施的投资经济效益可按下式确定:

其中:

S———防雷设备/设施投资后年平均节省的费用;

Cx———未安装防雷设施前设施/设备的全部损失;

CM———防雷设施的年平均费用;

CR———在有防雷设施的情况下, 剩余损失的总价值。

根据式 (1) , 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1) 当S>0, 则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防雷措施是经济合理的。

(2) 当S≤0时, 则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防雷设施的投资是经济不合理的。

因此,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应确保S>0, 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4 结论

在进行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时, 应做到如下几点:一是坚持综合防雷的原则, 理清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的空间配置及其遭受雷电骚扰的通道和应采取的综合防雷措施, 降低雷击对电力线载波系统的伤害;二是坚持科学有效原则, 使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所采用的防雷措施既满足其使用要求, 又符合国家/行业标准的规定;三是坚持经济实用原则, 降低电力线载波通信系统防雷设计所选防雷措施的经济投资, 减少浪费!

参考文献

[1]GB50057-2010, 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S].

[2]GB50343-2012, 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S].

[3]GB50601-2010, 建筑物防雷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S].

[4]GB50689-2011, 通信局站防雷与接地工程设计规范[S].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8

一、生态旅游

生态旅游这一概念首先由墨西哥学者提出,其意义较为广泛,简单来说,就是游客通过欣赏自然生态景观、野生动植物来获得美的感受。与此同时,通过游客游览生态景观,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经济与社会效益。从生态旅游的概念能够看出,生态旅游虽然与其他形式的旅游一样,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游客的游览需求以及景区的经济社会效益,但是生态旅游的经济社会效益相对来说更加广泛,即为了保障生态旅游区自然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本文所述的自然保护区来说,通过生态旅游从而创造出一定的经济效益,一方面用于国家财政、基础建设、广告宣传等方面,另一方面则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建设。通过旅游产生经济效益,然后用于自然保护区的生态维护与建设,从而实现良性的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也应该认识到:生态旅游除了会给自然保护区带来经济社会效益外,还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生态破坏。因此,要对其进行客观准确的评价。

二、生态旅游原则

生态旅游原则并非一次形成,而是要对其进行不断的补充与完善。在众多生态旅游原则中,以学者怀特在1993年提出的原则最为人们熟悉与认同,主要内容如下:

首先,游客要在不破坏生态旅游区资源的前提下进行游览观光活动。其次,生态旅游除了是一次亲身参与的旅游活动以外,还应该包含一定的教育内容。第三,参与生态旅游活动的群体要积极合作,从而达到既保障生态旅游区的经济效益,又保障生态旅游区的长期利益,同时还可以促进游客道德伦理方面的进步。

三、生态旅游评价方法及应用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了解到,生态旅游与其他旅游形式一样,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内容。根据上文所述的生态旅游原则,首先,我们对其评价方法进行分析:

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评价首先要建立一个科学完善的评价指标。本文在对以往资料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简单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旅游动机、社会文化影响、环境资源保护态度、投入收益情况、参与群体数量、配套措施以及旅游者感受。

在实际的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工作中,为了更好地运用该评价指标,本文建立了一个简单的打分标准,具体打分标准为:自然区域的旅游情况、游客的欣赏和学习动机、旅游对自然保护区环境、社会文化的影响、旅游者保护环境、资源的态度、旅游收益投入环境、资源保护的比例以及游客对当地文化的尊重等。

针对以上打分标准分别进行赋分,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首先分别评价各项指标的得分,然后对各项指标得分进行相加,最后得出该自然保护区总的生态旅游评价情况。在此基础上,通过总分评价及平均分评价等方式,对该自然保护区的各方面生态旅游条件进行评价,从而达到全方位条件下的指标细化分析。

针对以上评价指标,负责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的工作人员,在实际的评价工作中,首先要注重游客调查。因为游客是生态旅游的直接参与者,其旅游感受与体会对于自然保护区生态旅游评价来说,是十分宝贵的信息。与此同时,工作人员还要注重与当地旅游主管部门进行沟通,通过积极地沟通,从而了解该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情况,特别是其经济社会效益。除此之外,工作人员还要注重自然保护区的实地考察,只有这样才能更加准确地了解其生态旅游情况,还能够了解生态环境保护状况等方面的重要信息。

四、结束语

思维方法和原则 篇9

一、思维类型及其对教育方法的启发

一般来说人们思维分为下述四种类型:接受快且深刻,接受快但肤浅,接受慢但深刻,接受慢且肤浅。当然最好的是接受快且深刻这种类型,这种类型的人往往自小就表现出天才模样,他们大都被称为是神童。可惜的是,他们在赞扬声中成长,很容易养成骄傲情绪,久而久之他们就不习惯于“艰苦研究”,最后变成平庸之人。王安石的《伤仲永》写的就是这种情况。所以对第一种类型的学生,我们对他们的爱护首先就是不要多表扬他们(例如各地过分吹捧高考状元是不明智的做法),其次对他们要多加督促,让他们养成艰苦学习习惯。列宁小时候聪明异常,他往往很快就完成作业,然后就嬉闹不止。他的父母很担心,怕他今后不会踏实学习,除了教育他以外,还时刻注意他。有一次列宁看到他的妹妹坐在钢琴边,不停地弹奏一首乐曲,花了许多小时,才把它弹得正确。为此列宁感悟道:做任何事情,没有坚毅品质是不行的。列宁的父母知道这件事后才放心,他们知道列宁已经懂得养成勤劳习惯的重要性。第二种类型(接受快但肤浅)的人,他们平常的表现最容易使人迷惑:许多复杂的问题他们一听就懂,可是他们自己做起来却经常出错。他们的家长和老师都误认为这是由于“粗心”造成的,除了告诫他们要细心以外,家长、老师(甚至他们自己)对这种现象都不在意。举一个例子,初中学生刚学习有理数时,写负数时往往会遗漏负号,当你向他指出时,他立刻就知道是自己错了。人们大都认为这是粗心的原因,殊不知是他在他的意识里还没有真正接受负数这个概念,也就是说他虽然接受了负数概念(也许很快就接受了)但是却很“肤浅”,他的潜意识里并没有它的“真正”位置。因为引导学生思想深化是一件困难的工作,所以对于接受快但肤浅的学生,我们也许更应该留心。除了教育他们不要骄傲(这是由于他们接受快而造成的错误)以外,还要训练他们的思维,让他们养成深思的习惯。(顺便提一下,怎样培养学生养成深思习惯,如同怎样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一样,至今都尚未找到特别行之有效的办法)第三种类型,即接受慢而深刻,在某种意义上它才是最好的一种类型。领会深本是探索一切知识的必要因素,可是他具有这种优越品质而不觉,有时他还为自己接受慢而苦恼,这样他对学业从不掉以轻心,为了克服自己接受慢的缺点,他总是“笨鸟先飞”,这样在漫长的学习生涯中,他养成一种坚忍不拔的品质,这又是一个获得成功的必要条件。第三种类型的人“天然”地具备了成功的两个最重要的因素,所以大部分在学术上有成就的人都来自于他们。据说牛顿、爱因斯坦小时候都很“笨”,倘若真是这样,这便是上面论述最好佐证。另外的例子是真人真事,20世纪伟大的数学家吉伯特(1862—1943),他接受新的思想很慢,但一经接受,在运用和进一步发展这些思想上,就没有人能和他比拟了。至于第四种类型的人,虽然他们在学业上很费力,但他们的成功机率并不比第一、二种类型的人要少,甚至还要大于第二种类型的人。这种人只要不放弃努力,那么在他艰难的学习过程中,自然会养成一种深刻钻研的禀性,此是“勤能补拙”之谓也,这正是一切在学术上获得成就的人所要必备的主要品质。明末清初的一位历史学家谈迁,小时候很愚笨,记性差、反应慢,他对自己所读的书籍很难弄懂,他很苦恼,不过他锲而不舍,经常读书到深夜,由于长期的努力,他终于大彻大悟,从此他便突飞猛进,成为那个时代最有学问的人之一。金庸小说《射雕英雄传》里的郭靖大概就是这种类型人的最好写照。总之,无论是哪种类型都有成功希望,只不过有的开始要多费点力气而已。“聪明”并不是人成功的不可缺少的条件,最重要的是人的刻苦和坚忍,而且随着人们的成长,差的类型在不断刻苦努力下,也会迅速朝着最好类型转化,李白说“天生我材必有用”,是千真万确的。

二、数学思维方法和数学学习方法

在一切学科中,数学是一门最重要而且最奇怪的学科。它研究的问题似乎虚无飘渺,并不接触现实世界,但却有莫名其妙的大功效。麦克斯韦尔认为,研究问题时首先要引入数学概念,以他的名字命名的著名方程就是以这种方法推导出来的。狄拉克也认为,应该遵循数学方向前进,因为“正电子”也满足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方程,所以他预言“反物质”正电子的存在,几十年后人们果然在宇宙射线里发现了它。也许最值得一提的是,陈省身的“纤维丛”几何学理论,竟然可以平行移动到杨振林的“规范场”物理理论里,对此杨振林感叹地说:数学家研究数学问题时,根本没有考虑到物理世界,而却能深刻地阐述世界,这真令人惊叹。如今关于物质粒子最新研究的“弦理论”也和数学家丘成桐的微分几何成就有密切关联。计算机科学和数学理论的关系同样也非常密切。就连过去一向被认为是最难找到实际用途的数论也在计算机科学里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大整数质因数分解定理丰富了密码学方法:RSA公钥系统,根据大整数的分解,它采用“公钥”和“私钥”技术。[1]由此可见,在数学上花费时间是值得的。一般人并不喜欢数学,他们或者认为数学枯燥无味,或者认为数学深奥难懂。在人们心目中,数学里只有推理,没有猜测;只有逻辑,没有艺术;只有抽象,没有直观;只有理性,没有想象。人们感到数学的结果是一步一步推出来的,没有过人的聪慧是不行的。然而,幸亏事实并非如此,否则我们的数学就不会兴旺到如它目前所示,它早就不会吸引任何一个有智慧的人。其实数学是一门融合了人类一切认识世界方法的学科,只是在它整理自己的知识时,才采取了“定义”、“定理”和“证明”严格方式,这是为了保证它的结论准确无误所致。但是这并未妨碍人们用其他方式获得数学知识,其实最伟大的数学家在他们思考问题时,都是凭借直观(甚至是最粗糙的直观)前进的,特别是当他们在做划时代事业时,更依赖直觉,甚至有时连逻辑也不顾。这在牛顿和莱布尼兹创立微积分时特别明显。本段叙述直接来自于文献[2]。明白了上面道理,我们建议:要在感性上下功夫,要理解数学精神实质,即要有数学质感。对数学的学习要运用人类一切认知手段,即实验、猜测、直观推理、试错法、合情推理和正统的逻辑推理;对于基本知识要有透彻了解,基本技能要熟练掌握。对于较难或者很难的题目,应该努力解决它,真正解决不了,也不要气馁,可以暂时放下,“历史总是带着问题前进的”;对一门数学学科,如果你感到对它的任何一个习题,只要有时间你就可能会做出,即使不会做,但对别人做出的看一眼就会,那么这门学科你就基本过关了,没有必要搞题海战术,这是我国著名物理学家严济慈的观点。

三、彻底性原则

创造性思维最显著的特征就是彻底性。欧氏几何里有一条平行公理:“在平面内过直线外一点,能且只能引一条直线和它平行”。但在欧几里德的《几何原本》里,很迟才引入平行公设,且叙述很啰唆,并不像上述的那样简练。后人怀疑欧几里德并不想把它作为公理,只是“证不了它”,才不得不把它作为一条公设采用。后来的数学家们跃跃欲试,用各种方法试图证明它,就这样证明了一千多年。不少人采用“反证法”,得出许多奇特结果,可惜他们认为“荒谬”,就匆忙下结论说,他们发现了矛盾从而证实了平行公设。只有高斯、鲍利埃、罗巴切夫斯基和旧观念,即认为“欧氏公理体系是唯一正确的”,彻底决裂,他们发现了非欧几何。高斯惧怕旧观念势力,鲍利埃患得患失,他们都没有发表他们的工作,只有罗巴切夫斯基勇敢地发表了他的成果。[3]同样,爱因斯坦相对论和量子力学也都是彻底摒弃旧有观念的好例子。旧有观念根植于人的潜意识里,人们很难发现它,更难突破它。诚如一位物理学家说,他花了好几年工夫才真正弄懂相对论,不是由于他知识的缺陷,而是由于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妨碍了他的理解。他的话有助于我们理解突破旧观念时,坚持彻底性原则的重要性。只要是创造性工作,哪怕是很小的创新,实质上都是在突破我们潜意识里某个旧有观念。希望有所创造的人,对此不可不察。

对思维类型做深入的反思和研究,可以及早发现学生的思维特点,进而就可以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和引导,并且我们还要鼓励学生创造性思维,努力攀登科学的顶峰。

摘要:现今学者对思维类型做了大量的研究,根据不同的分类标准,思维也分成不同的类型。本文从新的角度去探讨思维类型,将四种思维类型与教育方法相结合,给出大学生的学习模式,并且特别指出数学思维及其数学学习方法,最后给出创造性思维的彻底性原则。

关键词:思维类型,思维方法,原则

参考文献

[1]Michael Sipser.计算理论导引[M].张立昂,黄雄,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王健吾.数学思维方法引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6.

应用原则方法论文 篇10

我们认为, 教师要从素质培养的角度出发, 首先应明确小学作文的性质与任务, 其次学习掌握作文教学的方法与手段, 最终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郭根福教师认为小学作文教学的性质, 就是指教师指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 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以看出, 小学生作文的性质是简明的, 无须过度深化。我们认为小学作文的任务主要有以下四点:一是培养学生表达与交流的能力;二是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评价的能力;三是培养学生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能力;四是培养学生创新与创造的能力。这些任务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包括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 提高解决问题和困难的能力, 学会质辩、生疑、想象、创造, 从而得到成功的体验。

同时, 教师也应保持清醒的头脑。为了实现上述任务, 又不可操之过急, 因为这些任务既是小学教育的任务, 也是中学、大学教育的任务。所以在教学中要重过程而不是结果。众多的研究都告诉我们, 学生个体千姿百态, 生理、心理各不相同, 生活环境也不相同, 因而理解力与感悟力也不相同。这些研究也告诉我们, 学生的能力是构建的而不是灌输的。知识内容本身不重要, 重要的是发现知识与应用知识。所以在作文的教学中, 不可以“一视同仁”, 而应该在小学六年的时间范围内, 通过潜移默化的教育教学过程, 使学生的作文能力 (对应于小学作文任务目标) 得到长足的进步, 为进一步写作打下坚实的基础。作文教育不要求学生个个写出范文, 但要求学生个个取得进步, 要求所有具备正常智力的学生在小学毕业后都能写出语句通顺、中心突出、逻辑正确的文章来。

对此, 我们认为对小学生作文教学需把握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一、真实原则

真实原则表现的第一层含义就是学文先学做人。真实是“真、善、美”的第一要素, 是形成优秀人格最重要的基础。小学是学生认知世界的初始阶段, 小学生们一开始都揣着一颗天真无邪的童心, 一颗一心向善的圣洁之心, 这是人性之本源。如果我们在教育中不遵守真实原则, 学生便会疑惑, 对“善”与“美”的事物产生怀疑。如果发现为人不真实可以得到好处, 心智便有可能朝着不“真”、不“善”、不“美”方向发育, 最终就有可能毁掉他 (她) 的一生。如果这样, 我们教师的工作又有什么意义?在一次家长会上, 一位家长告诉我们小孩这几天很烦恼, 原因是语文教师告诉他写作文可以写假的东西, 小孩思想斗争得比较厉害, 不知该不该做诚实的人。我们认为, 这位教师的方法必然事与愿违, 同时也违背了教育的宗旨。

真实原则的第二层含义就是作文需来源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学生的生活体验不仅包括身边的事、身边的人、身边的物, 而且还包括他 (她) 们的行为、情感、想象以及思维世界的一切事物。对于真实原则, 有的教师存在误区, 认为会限制学生的思维, 我们反驳的理由有二:一是描述“真实”的重点在“体验”, 重视体验必能扩展思维, 打开想象的空间;二是“天马行空”式的想象没有价值, 事物总是有规律的, 即使是神话故事也存在生活的线

索。在教学中, 我们主要通过图、音、形等媒介提高美文、诗歌的欣赏能力, 通过故事、对话、争论、说理等方式加强学生的情感体验与思辨能力, 从而达到扩展学生思维空间的目的。

二、积累原则

积累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生写作文有个逐渐进步的过程, 不能操之过急, 要循序渐进, 把握好每个年级的任务。一、二年级要重视加强字词句的训练。在低年级, 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逐步教会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表达。三、四年级要着重训练词句的组织与片段写作, 培养学生的观察、思考和想象能力, 着重训练学生言之有物、言之有序、言之有理, 在作文教学中不断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高年级要突出篇章训练, 通过教学对审题、立意、选材、谋篇、定法、用语的知识与方法, 如记叙、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法, 文章开头与结尾、过渡与呼应方法以及各种文章体裁的知识与方法, 最终能写出中心明确、意思完整、详略得当的记叙文和应用文。二是作文教学要教学“积累”的方法。有调查数据表明, 小学生在作文写作上一是“觉得没东西可写”, 二是“有东西写不出来”。为此, 一要从引导观察入手, 帮助学生丰富写作素材。在这方面要坚持把定向观察与随机观察有机结合起来, 引导学生将平时观察到的生活素材, 定期进行集中归类整理和交流, 提高认识。二要引导学生广泛阅读, 积累语言材料, 开拓思路。方法之一是指定阅读材料, 撰写阅读心得。三要重视平常片言片语的记录。这里既包括平时阅读的好句好段, 更重要的是像博客 (实际操作也可要求学生写博客) 那样, 把所见、所得、所思、所感等通过几句话记录下来, 日积月累定能文思敏捷、下笔如有神。

三、主动原则

主动原则表明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在教师的主导下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努力构建“教”与“学”良性互动的局面。例如, 可以在写作教学中广泛运用自由作文法, 要求学生按自己的意愿尽可能写满一张白纸, 或利用音乐等其他媒介来促进自由写作, 或尽量写出与题目有关的所有想法。也可以采用探索作文法, 教师提供一组材料, 如图片、实物、情节、观点、信息、影片等, 或设计一种两难情境, 让学生自由发表个人的探索意见, 去发现意义, 探索自己的直觉。从大的方面来看, 作文教学强调智能训练、个性表达、创造性表述;写作形式力求多样化, 包括快速作文、开放型作文, 实用作文, 即使是命题作文, 也要多渠道、多风格、多姿多彩。小学生的世界是丰富多彩的, 他们会用不同于成人的视角来看世界, 这是一种美妙的东西啊!世界在他们心目中是如此得不同, 不要给他们一个我们自认为的标准答案。孩子们的世界是如此真实、如此美丽, 让我们一起维护这种美丽吧。

四、创造原则

美国著名的教育专家阿诺德认为人才最本质的特征在于创造, 我们认为作文教学的最高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创造力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创造力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创造性思维能力和创造性人格。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脑力活动, 作文教学要在扎扎实实中锤炼基本功, 在不断提高写作技巧和方法的基础上, 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人格, 包括永不满足的进取心、强烈的求知欲、坚韧不拔的意志、积极主动的独立思考精神等。

创造性思维能力具有以下几个特质:发散、质疑、想象、求异、变通、独创。针对作文教学, 发散意味着思维活跃, 质疑产生矛盾与问题, 想象建构文章思路, 求异变通是手段, 独创是目的。在上述六个特质中, 想象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想象的培养要始终贯穿于平时的语文教学中。例如, 我们在教学中重视从汉字的表意中建立想象、从古诗词的意境中建立想象、从故事的描绘中建立想象、从动画的场景中建立想象、从音乐的背景中建立想象、从艺术审美中建立想象……学生在这些过程中激发了兴趣, 写作热情自然高涨起来, 文章的思路也就新颖独特了。

口译教学的原则与方法探讨 篇11

【关键词】口译 教学原则 方法探讨

随着我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对外交流日益增多,我们越来越感到在对外交流中口译的作用之重。简单来看,口译的难度较笔译大,口译不但需要准确无误地翻译,还有时间限制。口译人员业务素质和政治素质的提高,在我国政治、经济、科技等领域加强国际合作起着关键作用。

一、口译教学应遵循的主要原则

1.技能化原则。口译课与口语课不同,用已获得的语言交际能力培养口译技能力是口译教学,语言交际能力则是语言教学培养。口译训练的基本条件是:表达流利并具备超强的记忆、快速的反应能力、详尽的综合分析、知识领域宽度之大和短时间内注意力超集中的品质。口译教学的根本任务是培养口译技能,由此要遵循口译技能化原则。

2.多样化原则。

(1)教材多样化。口译教学往往采用已有的教材,但当今社会处于不断发展之中,新的事件以及新的词汇不断出现。口译教材的追求“时尚性”的要求也很高,所以口译课上用的教材要新,还要反映当前社会各个领域的热点问题。平日一贯的口译教学做风仅仅靠课本教材和课堂上的练习,是远远不够足的。在教学实践中,除了用固有的教材之外,教师要适当补充课外教材,增加课堂上口译相互交流,可以更加灵活运用教学内容,使其丰富灵活,更符合时代发展的需求。

(2)语体多样化。口译的话语主要有六种类型: 介绍言语体、叙述言语体、论证言语体、对话言语体、鼓动演说体和礼仪性演说体。要注意选择教材资料,六种语体包含其中。此外,各种语体思维线路的总结,让学生学会掌握讲话人的思路是比较重要的。

(3)教法多样化。在口译技能的教学中,实践交流更加重要。在教学实践中,以Simulation(模拟)与RolePlay(角色扮演)最为有效。每一位成员都应加入其中,在学生操练之前,老师应详细说明口译涉及的各种技巧,并将小技巧以身传教。

3.阶段性原则。有一点在口译教学中也无例外,那就是教与学均要考虑到人的认知特点。口译所提及的技能训练也要从易到难,按照口译训练进行的顺序一点一点地教给学生。所选口译材料的语体可先从日常对话言语体向礼仪性语体、介绍性语体等过渡。在选材上,从句子开始,后过渡到段落,最后到章节逐步增加难易程度。

二、口译教学的方法探讨

1.传统口译教学模式。传统口译教学模式是指传统教学法。通常在课堂中教师采用自己朗读课文及教材或者放磁带的方式,要求学生记笔记速记,再由学生轮流逐句翻译,教师讲评。传统的教学有它自己的优点,每位学生都可以参加口译活动中,课堂也可被教师有效控制。

2.专题式口译教学模式。主题式口译教学模式是指以专题为主线设立的口译课程,在各个专题材料进行口译技能训练的做法。这就好似题海战术,学生的口译能力没有得到明显的提高,因为它偏重语言知识的传教。

3.技能化口译教学模式。以技能训练为中心的技能化口译教学,把语言训练以及跨文化交际能力等为辅的教学模式。国内目前两种较成熟的以技能训练为主的培养模式有吉尔模式和厦大模式。仲伟合提出过,译员的知识结构是由三个版块组成:语言知识版块、技能版块、百科知识版块。

4.反应能力和心理素质训练。从事口译工作的人员不但要有扎实的基本功外,要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通过各种各样的教课形式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在课堂模拟真实的口译情景,提高真实性最好邀请外教参加会议,可以使实际工作中可能碰到问题解决的能力增强。要多做增强应变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的训练,让学生做如:断词组句、语句转述的训练,鼓励学生一词一句多译,增加练习量让其养成变通难句灵活运用的习惯。

5.短时记忆和听力理解能力训练。口译在短时间内会经历三个转换过程,在日常的口译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视、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语言操控能力。口译的最初过程是从听开始,因而听力理解过程非常重要。要注重学生记忆训练,苦练基本功。在平日应尽可能选择以视听为主的材料,坚持收听英语广播,看外国电影,翻译原声资料等。一个真实的语言环境正是口译课堂教学目前所缺乏的,教师要最大限度地补充视听手段材料,可以培养学生活跃课堂气氛、学习兴趣并帮助他们充分快速进入角色。

三、总结

中国的口译人才专业化教育事业才刚刚起步,口译教学也还存在诸多问题,我们会在不断的研究和实践中总结经验,创建适合中国国情的专业口译人才培养方式。

参考文献:

[1]庄恩平.口译原则初探[J].上海科技翻译.1997(3).

[2]郭艳玲.郭满库.口译记忆的心理学基础及对教学的启示[J].北京邮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5).

文化翻译的原则与方法 篇12

一、文化翻译的原则

对于翻译, 有人提出“译学无成规”, 认为翻译是一种纯粹的实践活动, 无需什么原则指导。然而, 更多人坚持认为“翻译是一门科学”, 有其理论原则。金缇和奈达在合编的《论翻译》中指出, “每一个人的翻译实践都有一些原则指导, 区别于自觉和不自觉, 在于那些原则是否符合客观规律”。实践证明, 用一些翻译原则指导翻译实践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早在18世纪90年代, 英国学者泰特勒在他的著作《论翻译的原则》里提出了翻译的三条原则:一是译文应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二是译文的风格和笔调应与原文的性质相同;三是译文应和原作同样流畅。

我国清代翻译家严复于1898年在《天演论》中提出了著名的“信、达、雅”三条标准。上世纪80年代, 张培基先生在《英汉翻译教程》中把翻译的标准概括为“忠实、通顺”四个字。然而, 随着翻译实践的深入和翻译理论的发展, 人们对翻译的性质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奈达在《语言文化翻译》一书中进一步发展了“功能对等” (function equivalence) 理论, 更加重视翻译中的文化因素。翻译不仅是语言的, 更是文化的。因此, 我们可以从跨文化交流的角度把翻译原则归结为文化再现 (culture reappearance) 。

文化再现, 首先指再现原语文化特色。鲁迅先生曾经指出, 翻译必须“保持着原作的风姿”。在翻译中必须忠实地把原语文化再现, 不得任意抹杀和损害原语民族文化色彩, 力求保持原语文化的完整性和一致性。例如:《红楼梦》中“巧妇做不出没有米的粥来”。译文一:“Even the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译文二:“...can’t cook a meal without rice...”译文一主要考虑到英美人的传统主食是面包, 所以将“米”译成“flour”有利于英美读者理解。但西式面包出现在中国古典小说中, 与整个作品中的中国传统文化氛围不相协调。而译文二保存了原作中“米”的物质文化概念, 符合作品的社会文化背景, 再现了源语民族文化特色。

其次, 文化再现还指再现源语文化信息。翻译时不要拘泥于原文的字面意思, 要深刻理解原文所承载的文化信息, 并在译文中再现出来。例如:It was Friday and soon they’d go out and get drunk.可以译为:星期五到了, 他们马上就会出去喝得酩酊大醉。表面上似乎忠实通顺, 可读者一定会感到迷惑, 不明白为什么他们到星期五出去喝酒。原来英国星期五是发薪的日子, 因此不妨将Friday具体化, 使文化信息一目了然。

二、文化翻译的基本方法

(一) 直译法

直译法指用译语中的“对应”词译出源语文化信息。这能够尽量保持源语文化, 开阔读者文化视野, 促进两种文化的交流。例如:莎士比亚十四行诗第十八首第一诗节“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译文:我可否将你比作夏日?你更可爱, 又更温柔。有人提出把“summer”译为“春天”, 因为在中国文化概念中“夏天”常与炎热酷暑联系在一起。而在英国的四季中, 冬天很长, 夏天是一年中最宜人的季节, 给人一种美丽、温馨、可爱的感觉。

(二) 转化法

不同的民族, 由于历史文化、生活地域、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不同, 使得其对同一事物的认识上存在着差异。翻译这种文化差异时需要把源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转换成译语中带有同等文化色彩的词语。这种译法多用于习语和比喻性词语的翻译。例如:as strong as a horse (力大如牛) , 英国古代以马耕为主, 英国人对马有深厚的感情。而中国自古以来主要靠牛耕, 且秉性勤劳忠厚, 自然形成了中国人对牛的热爱和赞誉。

(三) 意译法

由于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和文化背景迥异, 原语中带有文化色彩的词语在译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词语来表达, 这时只有采用意译法来表达。意译是指舍去源语的语言形式和字面含义, 在翻译中, 用跨文化的“对等”词来表达出源语的文化信息。例如:“痛打落水狗。”可译为:Kick a man when he’s down.对于中国人来说, 狗是一种令人讨厌的动物。汉语中常用狗比喻坏人, 如“狗头军师”、“狗腿子”等。而在西方人眼中, 狗是可爱的动物, 是忠实的象征。由于这种文化概念的差异, 如果直译为hit a dog when he falls in water, 西方人则会认为人类太残忍了。

(四) 译注法

原文中的一些人物、典故、历史事件往往带有一定的文化色彩。在翻译时可先直译, 然后采用增词和加注等方法予以解释或说明文化背景。这样既可保留原文的文化色彩, 又有利于读者对原文的理解。例如:“三个臭皮匠, 顶一个诸葛亮。”可译为:Three cobblers with their witscombined equal Chukeh Liang, the master mind.“诸葛亮”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人物, 在中国人民心中是智慧的象征。因此, 在翻译时增加with their mind combined和the master mind, 充分再现了源语的文化信息。

(五) 音译法

一些源语文化中特有的事物在译语中是空缺的。这时只能采用音译法把这些特有的事物移植到译语中去。这不仅保存了原语文化的“异国情调”, 而且可吸收外来词语, 丰富译语语言文化。例如:饺子是中华民族的传统食品, 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内涵。“饺子”一词在英语中没有对应的词语表达。《汉英词典》将“饺子”译为:“dumpling”, 有失其中国文化特征。dumpling在英语中是指与肉、蔬菜在一起煮的面团圆。由此可见, 两者不能混谈。更重要的是, 对于中国人来说, 过年吃饺子是合家团圆的象征, 是对幸福生活的一种期盼。鉴于饺子这种深邃的文化内涵, 可直接译为“Jiaozi”。现在饺子及其文化内涵已被英美人所熟悉和理解, 并成为英语的一个外来词。类似的译例还有:“狗不理包子” (Goubuli Baozi) 、“功夫” (Kongfu) 等。

翻译作为一种语际间的交际, 它不仅是语言转换过程, 而且是文化交流的过程。传统的翻译观把翻译重点放在语言方面, 而忽视了文化方面。因此, 在翻译过程中我们应改变旧的翻译观念, 提高文化的敏感性, 采用灵活的方法处理文化差异。

参考文献

[1]邓炎昌, 刘润清.语言与文化[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1994.

[2]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7.

上一篇:状态维修策略下一篇:建筑施工中的绿色建筑